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论文

第1篇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査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第2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医学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29-02

毕业论文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和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掌握技能途径。我院自2006年开始第一届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现已完成三届,本文就2006、2007、2008届学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

1 毕业论文工作分析

1.1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我院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在高校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需要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实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正常顺利进行,我院建立了一批以医院为主毕业论文实践基地。

1.2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是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聘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2006届21名学生由16名教师指导,2007届25名学生由6名教师指导,2008届14名学生由5名教师指导,基本情况,见表1。

2 讨论

2.1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我院医学医学信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承担医疗部门信息设计、建设和管理,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我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及论文时间计18周(含10周的医院相关部门实习),我院该专业安排了10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为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医院网络和医学数据的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2.2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

我院选用的是具有一定的带教条件、科研条件与设施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医院接收5-6名学生,分组安排到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病案室、检验科、影像科、信息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基地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外,还对实习生政治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及教育及实习生在本单位的人身安全负责。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需要。

2.3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到三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配备比较科学,正高级职称水平的老师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2006届的62.51%,2007届62.5%,2008届60%,由于学院信息方面师资相对不足,2007届、2008届学生又没有聘任外单位指导老师,所以每位教师所带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由2006届每位教师平均带教1-2名学生增至2008届位教师平均带教2-3名学生。

2.4 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题条件。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选题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能做到一人一题并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能较好地结合科学研究,大多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来源于科研的选题比例分别是2006届占14.3%,2007届占44%,2008届占50%。呈上升趋势。来源于社会生产实际的选题尚未涉及。

2.5 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从三届学生的选题内容来看,学生选题涉及医院信息管理类、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医学信息教育及培训、医学网站建设及标准化建设及医学信息其他内容各个方面。所有选题均属于医学信息学范畴,而且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训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分类情况看:研究医院信息系统(含电子病历)的及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直接指导医院院的课题所占比例达40%~50%。

2.6 毕业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写作态度、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等的全面评判。由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20%)、答辩小组(40%)三部分组成。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分布,均成正态分布,组成合理,大多数学生成绩达到良好水平。

2.7 存在问题:首先,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尚待完善和扩充,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医疗卫生机构去实习,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只局限于医院各科室。第二,由于我院前二届学生不多,指导教师的配备只局限于学校的信息教研室老师及图书馆研究信息的老师,使学生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内容课题缺乏。第三,通过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偏弱,外文翻译能力不强等情况。第四,学生由于受就业、考研、毕业前补考等影响,时间上把握不好,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同进存在论文书写上的不规范。

3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在管理上必须健全完善的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撰写规范;在质控上,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程指导和监督和反馈,严格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质量检查;在基地建设上,建立、完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并加强对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在教师方面,建立梯队型的指导教师队伍,坚持奖惩激励机制,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指导教师, 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定期举办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学生方面,应要求学生弄清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文献资料查阅、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具体规范要求[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毕业论文的时间,掌握好毕业论文的进度,正确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及参加毕业前补考等关系。要提高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参考文献

[1] 方莉,唐中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120

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 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 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周从钜,梁炳钊,蓝才武等.努力抓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教论坛,2003,(5):72-73.

第5篇

1.1社会需要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相接轨,迫切需要将国际化的语言融入到医学检验中来。首先,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大多数高质量的医学检验期刊多为英语期刊,因此,要想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研究前沿和新技术,过硬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不可少。其次,伴随着高校间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而对这些学生而言到国外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国内开展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其更快适应国外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伴随着大量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及体检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它们更加需要一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医学检验人才。此外,伴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来华工作,他们同样也需要能用其母语或英语交流的医疗人员的诊疗。可见,在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专业需要

医学检验专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而且所用的检测器械构造、工作界面、配套的试剂及出具的报告单多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书写。作为一名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人员,只有能读懂这些文字,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所以,从医学检验专业本身来说,不懂外语的医学检验人员已很难开展日常的检验工作。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这为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高度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劳动力,但是也对劳动力自身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医学检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临床检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开展双语教学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医学英文词汇很有限,如果就医学专业课程对其开展部分或全英语授课,这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恐惧与厌烦心理,甚至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此外,作者所在院校生源多来自山东本省,存在着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且任课教师均为非英语专业毕业,所以口语水平也不高。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掌握的医学英语词汇有限及教师口语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只在部分重点课程内容中实行中英文结合即双语的授课方式。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以《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中的血栓与止血检验部分的血液凝固一节为试点课程,以作者所在院校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3个班的154名学生为授课对象,对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意愿、对不同中英文比例授课方式的学生满意度及授课效果(课堂测试成绩)进行了调查。随着英文授课比例的增加,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双语授课方式的满意度逐渐下降,且从课堂测试成绩也可以看出学习效果随学生满意度的下降也越来越差。但从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比例超过了70%(72.08%),这优于去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成绩超过80分的学生比例为61.80%)。尽管今年的期末考试试题中的名词解释全为英文,而且部分选择及问答题也用英文命题,但学生的成绩却优于往年,由此可见,双语教学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是从根本上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管《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双语教学在作者所在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就此作逐一探讨。

2.1学生

从2011级医学检验专业3个班的154名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意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5.45%的学生愿意学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他们认为双语教学可同时提升专业和外语水平,能使其所学知识与国际先进的知识接轨,并有助于他们在大四进行的研究生英语考试。另有2.60%的学生不愿意学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原因是他们担心自己听不懂,反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1.95%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因此,开展双语教学应因人施教,根据学生英语及专业水平分别制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以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为最终目的。

2.2师资

双语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师资队伍的英语水平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授课效果的好坏。双语教学对承担医学检验专业课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好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熟练地跟学生进行交流。调查显示,96.75%的学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包括发音、语速、流利程度存在担忧,另有29.87%、22.73%和57.79%的学生认为教师多媒体课件质量、授课方式以及个人形象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培训班、进修、出国深造、外语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语言和专业水平。

2.3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74.68%的学生倾向于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20.13%的学生支持使用英文原版教材,5.19%的学生倾向于中文教材。在教学中,每位授课教师应均有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对医学检验专业比较相关、难度适宜的是McGraw-Hill医学出版社出版的Hematolo-gyinClinicalPractice(第5版),定价为584.2元。鉴于英文原版教材的成本太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将教材章节整理后,采用复印装订方式制作了一份精简版讲义,然后分发给每位学生,这样学生可通过预习,大概理解每堂课的内容,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重点讲解,就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4教学模式及方法

目前采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多为过渡式,即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一段时间后,则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也是达到全英语授课,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来说,其实现的难度比较大。一般采用下列程序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在每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精简版讲义,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测试预习的效果。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重点专业术语采用在课程一开始就先讲解的原则,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听懂授课内容。对授课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的讲解,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对用外语讲解后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要对每个重要的单词穿插中文逐一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不时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如丰富的肢体语言、较强的幽默感、适当的图片及视频,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在每次课结束或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毕的时候,教师要以双语对此次授课内容作一小结,这样达到一方面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一下,利于学好下一节的内容。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双语教学授课进度肯定不及母语授课,要在课堂中讲重点难点内容,其他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不仅毕业论文给予表彰奖励,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作者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荣誉证书,对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荣誉证书,并推荐参加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选。鼓励毕业论文以公开或专利等成果形式转化,2010级药学本科有多名学生已在省级以上等有关刊物。

3结语

第6篇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专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新生进校的专业介绍中,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进入第8学期,多种形式介绍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第10学期毕业论文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完成毕业论文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7.9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培养协作精神的分别达到9167%、85.4观、70.83%、70.83%、81.25%、66.67%、70.83%;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知晓情况,学生于第1234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10%、12.50%、37.50%和16.70%,还有6.20%的学生到第5学年才知道毕业论文环节。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也是一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信息获取能力、统计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大检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前,33.33%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62.5%学生仅偶尔开展文献检索,仅4.17%的学生经常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工作。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检索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辅导与帮助,分别占85.42%和58.33%,检索方式主要为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占91.67%;认为文献检索可帮助选题、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35.4观、43.75%和79.17%。

在论文过程中,仅14.58%的学生认为能熟练翻译与文题相关的外文资料,79.17%学生认为外文翻译困难特别是较难准确表达专业含义,即使是己通过了六级测试的学生也尚不能自如完成翻译工作。

通过专题讲座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其中的立题依据、研宄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87.50%87.50%和54.17%。

在毕业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前,85.42%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但在论文工作中,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应用错误,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表线、有效数字和单位、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21.83%、31.25%、33.33%、22.92%、20.83%有关统计指标的正确选用调查结果显示,有20.83%的学生在资料分析中不能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指标。

毕业论文过程中,87.50%的学生采用了统计软件,12.5%的学生因为原始资料的限制,仅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SPSS和Excel,虽在论文工作前,77.0极的学生己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统计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14.5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而85.4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通过学习和练习论文写作,掌握和基本掌握论文书写格式的学生分别占43.75%、56.25%,论文撰写知识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占93.75%)论文撰写的难点主要为讨论、英文文摘和结论,分别占66.67%、41.67%和27.08%。

三、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过程、自己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精力投入、影响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评价及对毕业论文工作环节的具体建议,结果显示,认为毕业论文管理好、一般和差的学生分别为37.5%、5&33%、4.17%;72.9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全身心投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保证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27.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精力投入一般;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程度”评价,6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投入,35.42%的学生认为老师一般投入,另有4.16%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未投入。

通过挖掘资源、过程管理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并逐年提高,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论文优良率分别为85%、87%、94%,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丝毫不能忽视,专业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回答率分别占81.25%、77.08%、75.00%、70.83%、50.00%。

亲历毕业论文工作后,学生感慨良多,提出了很多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58.40%学生建议应于第9学期开始布置这项工作;关于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54.17%的学生认为3-4学年学习较合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网速慢、图书馆数据库不全和学生文献检索方法的欠缺,影响了文献检索的质量,建议今后信息获取条件能得以改善。另外,在“你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改善还有何建议?”的开放式问卷中,不少学生提出增加工作时间、加强论文前期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指导老师、增加工作经费、严格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四、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毕业论文工作,掌握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选题,可以启发学生科研联想和发现实际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资料检索和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毕业论文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正如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的“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第7篇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开放性实验是指在原教学计划安排实验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实验教学活动,是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展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已有学者探讨了开放性实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作用。而毕业论文也是该类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探讨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影响,旨在拓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现状

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毕业资格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基本步骤为选题、确定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试验观察与分析、总结与讨论,从而实现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引起了广泛热议,因为当前毕业论文质量确实令人堪忧。基本表现在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性、可靠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参考价值很小,写作水平低,抄袭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撰写时间短、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涉及实验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就会造成实验反复操作,而拖延毕业论文的进度。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钻研精神,只是单纯模仿实验教学中的传统过程,主观能动性差,不善于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由于偏重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对实验结果说不清、讨论层次混乱。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教师只安排实验日程和任务要求,对实验原理和步骤都不做具体交代,由学生自注选定实验课题、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步骤、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主观创造性来完成实验过程。因此,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激励。该模式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机会,进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为学生获得相关的实践体验。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出最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保证的。与传统实验教学不同,开放性实验教学更多地开设了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能够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了陈旧的、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实验中,教师只负责提供实验条件,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数据采集处理、实验报告等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

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不再受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可以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和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有利于发挥创造性。在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后,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形成良性循环。

四、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非常注重科研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目前,很多开放性实验也是倾向于将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进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向非常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开放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这一过程与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非常相似,且这两个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结果,合理讨论和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接受过开放式实验的学习和训练,那么,当他们遇到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时就不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学生或指导教师能将开放性试验开展的内容延续到毕业论文中,那学生会在设计和思维上环环相扣,对毕业论文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他们必将更快地投入到完成毕业论文的角色当中去。

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笔者曾对本校动物医学专业09及10届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过调查,结果显示:最终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约83%的人参加过开放性实验活动。而且,将开放性实验内容撰写成在专业期刊或获奖的事例也已不罕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开放性实验对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鲤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卷宗,2011,(9):62-63.

[2]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熊科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科技广场,2011,(8):250-253.

第8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5-01

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都极为广泛,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在我国,生物技术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不同学校之间如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和工科院校的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生物技术本身发展较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和发酵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这导致培养的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建立新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产学研在各省市蓬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但生物技术所占比例较低,这和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还不尽符合。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主,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近五年时间把产学研活动引入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当中,开拓了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点

1.1 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专业,仅仅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研究[4]。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把企业生产中遇到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研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择业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与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安科生物工程公司、芜湖绿叶制药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和生产单位更好地相互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1.3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师与企业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转化相关成果以及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2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通过具体操作岗位的锻炼,更好地了解相关生产环节,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论文选题结合企业的技改项目、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由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商定有实际运用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的立项工作,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吃住在企业,由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学生有问题随时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每周与校内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一次。每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一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表现和论文进展,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实行中期汇报制度,同时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考勤和评价。五年的实践表明,上述措施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效果分析

不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定成绩[5]。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园林花卉、食用菌生产等企业,通过五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使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2)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012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建立了省级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并获得相关经费的支持,完善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结合企业需求,和大浦农业科技园共同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联合申报了国家省级等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经费500多万元,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五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解决了蝴蝶兰的保鲜问题,病毒检测和防治,获得专利5项,10余篇,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其中有5人自己创业成立园林花卉公司,从事园林植物花卉生产和销售工作。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弥补了高校在创新教育中实践条件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的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了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促进了科研创新,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对其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 冯玫,许晓明.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6):99-103.

[3] 白玫,杨振峰,李潇潇.产学研结合是大学与企业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J].集团经济研究,2006(32):183.

第9篇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第10篇

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验性工作能力为主的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目前卫生检验在专业设置上有卫生检验专业(学制4年或5年)、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1]。在培养模式上有学校自办、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卫生检验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卫生检验工作范围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高的新情况。因此为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验医学人才尤其是卫生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从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期望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我院具体实际,又能加速检验医学人才特别是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山东省卫生检验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卫生检验人才。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专业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县级以上卫生防疫人员26万余名,其中15%~20%为卫生检验人员,卫生检验专业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不高,业务素质不强,专业背景不深等突出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2],我省总体卫生检验队伍的现状与全国基本相同,公共卫生形势的发展要求与队伍现状不相适应的矛盾也较为突出。经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院将该专业设置为“医学检验专业(卫生检验方向)”,考虑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两大学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较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卫生检验专业的全部课程。本着基础深厚、专业突出的原则,我们将课程模块设计公共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医学检验5个模块,开设了人文公共基础课程例如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用物理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科研概论、医学信息检索以及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临床医学课程,还有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基础等预防医学课程;有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职业医学检验、化妆品检验和生物材料检验等与分析检验密切相关的卫生检验课程;有病毒学检验、细菌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临床血液学与血液学检验等医学检验课程。2003年和2006年我们两次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调整后,人文教育基础课占24•1%,学科基础科占22•9%,专业必修课占19•4%,专业限定选修课占14•2%,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占10•4%,课外创新教育占5%。与2003年相比,本次课程调整的特点是大幅压缩了教学学时,从3712学时降低到3223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扩大了专业门数和增加了一定的学时,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比例由过去一般的1∶0•6~0•7提高到1∶1;部分专业课程甚至达到1:2。首次将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课外创新教育学分。为突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将部分涉及医学检验和卫生检验的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例如我们将医学检验的临床微生物与微生物检验课程改成为细菌学检验和病毒学检验,加深了有关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检验水平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构建检验医学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不仅是巩固和升华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更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的主要渠道。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既要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更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各种实验基本技能并养成创新性科研思维习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和开拓型复合人才[3],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以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努力目标,学生则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定论、定性的知识为目的。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这一弊端进行改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去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式思维方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转换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互动空间和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特别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卫生检验领域的技术“尖兵”,即所谓“GoldHand”(“金手”)。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求所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都要坚持一切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讲教师实验要准备充分(包括坚持做预备实验),指导实验要做到“三勤”,即腿勤(巡视学生操作了如指掌)、嘴勤(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手勤(做必要的示范)。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绝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圆满完成教师规定的实验任务,而且独立设计并积极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热情非常高。根据专业发展的动态趋势、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技术,更新实验项目,对所有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进行了重新认证,在开设的20门专业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比例达90%。例如: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检验实验课中,我们把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采样、实验室的检验、结果的综合评价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在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中,我们把生物学样品的采集、处理、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同时,我们还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检验医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严格实验规范,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原始实验数据的记录保存,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从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占10%、实验操作(如给出相关理论假说,请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占20%;试题测验(考察相关实验及理论知识)占70%;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评定得出成绩。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全面开放实验室,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过程[4]。检验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学生仅仅依靠实验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经常练习,如细菌形态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辨认、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才可达到记忆深刻。再如刻度吸量管的取样、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经过多次使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检验医学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专门教师,随时随地开放实验室,尽可能的满足学生需求。在开放实验室的同时我们安排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p#分页标题#e#

3注重专业实习环节,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时注意医学检验与卫生检验的结合。卫生检验实习共24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10周时间在教研室进行专题实习,即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实习,或与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共同制定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实习计划;另一部分为疾病控制中心14周的毕业实习。同时,我们也安排了临床医学检验实习共24周。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批三级医院作为教学基地,与医院一起选聘了一批业务水平高的带教队伍。每个科室均有负责医师,制定了详细的技能考核项目和内容,日常学生有充分的实际操作机会,每一次出科轮转都要组织出科技能考核,考核达不到合格者继续在原科室实习,随同下一批学生进行考核,并在实习鉴定表中记录每一次考核情况。这样严格的实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对临床工作实际的了解,而且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临床医师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到高质量的检验工作对临床医师诊断的重要性,每年学生都从这一阶段的实习过程中获益匪浅。由于卫生检验工作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紧密相关,并且我院已经和实习基地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这一实际,故而安排卫生检验实习在我省21所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科室中进行。我们组织带教教师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根据实习工作安排,拟定每个学生的实习研究课题。课题由基地带教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学生不仅要积极投入到这一过程中来,而且研究结束后要独立撰写并上交相关论文。这种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的实习,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避免学生实习过程的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基地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大大提高了基地工作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基地的科研协作关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4精心组织专题实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专题实习是我院后期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专题实习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是卫生检验方向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这一实践对于本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卫生检验工作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论文题目,查找并消化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做开题报告并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汇总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合理的解释结论,撰写毕业论文,答辩。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10周内完成,时间非常紧张[5]。因此就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和部署。我们根据医学检验卫生检验方向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实习-医学检验实习-卫生检验实习-毕业论文专题实习四结合的后期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对专题实习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对带教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必须由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教师担任,另一方面调整并延长专题实习的时间,整个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我们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必须严格把握从开题报告,实验过程,论文写作过程,论文答辩每一个环节。在对课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不仅要报告出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热点,而且要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选出自己的突破方向、论文方案及进行理论上的可行性论证,经开题报告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注重原始数据的记录,将每次实验过程进行完整记录并在实习结束后交带教老师审核保存。对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或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文献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工作的精神及能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求教师从严把关,反复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答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接受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小组的答辩,最后从每个答辩小组中挑选2名优秀学生进行全院性示范性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完成一个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经过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积极努力,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专题实习从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立项、调查、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到最后基本上得心应手,确实达到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动物医学;人才培养;应用型

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兽医行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能,其所培养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要与我国兽医行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与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如何抓住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培养适应我国兽医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定位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兽医行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而在大多数国家兽医行业是为人畜健康服务的,其在防控动物疫病、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兽医工作是一项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2008年11月26日,农业部颁布《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实行职业准入控制。该办法借鉴国外执业兽医管理经验,规范执业兽医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农业部首次在吉林、河南、广西、宁夏和重庆5省市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2010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已进入实施阶段。在我国大力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主动调整,积极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为促进我国兽医行业快速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兽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培养临床经验丰富的兽医师,其培养规格是通过兽医资格考试来控制的,兽医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精英教育+职业教育”,学生报考兽医学院需先获得普通大学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或先上1-2年预科。在我国,兽医高等教育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区别,动物医学专业还是一个“冷门专业”,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学生毕业后除了一部分直接从事兽医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考研深造,这在“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高校更加突出,在这些高校学生考研深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就业的比例,同时学生的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这就给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执业兽医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一方面既是对从事兽医专业技术工作的准入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集中检验,它对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必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始终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卫生执法还是科研等相关工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构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师资队伍的优化、优质教材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实施后,兽医资格准入就有了门槛,《执业兽医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民族兽医)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虽然这个门槛较低,在兽医界还存在争议,但这毕竟对兽医资格准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2009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试点和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国性统考的合格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执业兽医师通过率较低,其中2009年仅为6.4%,2010年为13.12%,平均分数也不高,这一方面说明了考生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要求还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兽医及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考生对兽医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不扎实,相当一部分报考人员还未达到执业兽医的从业标准。对此,高校必须从兽医行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高校对单门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往往超过了对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关注度。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课程结构科学合理、主干课程脉络清晰、选修课程丰富多彩、课程质量监控有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任务、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要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2.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造传统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承担兽医公共卫生社会职能的需要,开设“共患病防控”、“动物性食品安全”等相应的课程;要根据兽医主要工作对象从役用动物、食品动物、其它经济动物向伴侣动物转移的现状,开设“小动物疾病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影像诊断学”等课程;要根据兽医行业服务对象从过去侧重于对个体病例的诊疗转变为对动物群发病的防制的特征,开设“兽医流行病学”、“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等课程。

3.要拓展教学时空,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和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还不高。网络教学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有利于放大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将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要加强选课指导,完善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选修课质量不高、学生选课较为盲目等问题。对此,除了要优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质量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克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动物医学专业知识体系。

三、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然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当前一些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客观条件制约、就业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些学校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开展;一些学生只注重学历的提升,热衷于考研,而忽视了兽医技能的提高;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就业取向模糊,缺乏足够的夯实兽医技能的热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生产实践的要求相距甚远。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一般要经历基础教学、临床见习、综合强化、实践提升四个阶段,而实践环节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实践环节主要包含实验教学、临床见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其覆盖了大学四年或五年(我国部分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为五年)全过程。全面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分为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根据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应坚持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2.要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需要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含大量实验动物)作为保证,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和经费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兽医临床实践环节,需要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西方发达国家兽医学院一般都有设施完备的动物医院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基地,而我国高校附属动物医院大多条件简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临床实践条件。

3.要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逐步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开设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准备、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记录、处理、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撰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和实验室开放制度,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举办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在科技活动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2篇

1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情况

美国临床药学的开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药师几乎都是临床药师[2]。美国的学位要求较高,学制也较长,一般为6~8年,只有获得药学博士学位(Pharm.D.)者才有资格参加执业药师资格的考试,而只有获得Pharm.D.学位和执业药师资格证的才能成为临床药师[3]。因此,在美国Pharm.D.学位是临床药师的岗位准入学位。美国临床药学学生在第6学年开始药学实践,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只有基础课和药学专业课都合格后才能进入实践阶段。学校在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而实习毕业证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一[4]。美国临床药学学生的实践课并不比理论课轻松,而且实践范围很广,专业方向各大学也有所侧重。如:肯塔基大学的实践范围集中在医院、社区门诊以及特殊人群服务机构,专业方向主要在急救药学、社区药学、老年药学、药物经济学4个方面;而加州大学的实践主要在医院、门诊、戒毒中心、家庭护理机构、药物信息中心、慢性病护理中心等,专业方向以药学服务、药学健康政策与管理、药学研究为主。

2我国临床药学的实践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临床药学的概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药事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家对临床用药也越来越重视,在医院等级评价中,明确要求各级医院需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5]。然而,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三级医院的临床药学开展得不够理想。除了受我国临床药学起步较晚、学制较短的客观条件制约以外,笔者认为也与高等学校对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视不够、学生毕业的考核标准不够规范有关。美国已经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合格的、有经验的临床药师是核心人物,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各种药学实践活动,其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对学生的药学实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在我国,目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临床药学实践的临床药师少之又少,临床药师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6]。如果完全照搬美国的临床药学实践体系,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目的。

3建立我国国情下的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实践模式

3.1临床轮转实践阶段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针对临床药学是应用型学科[7]、医疗机构急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我校首先安排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临床轮转实践。临床轮转实践的目的不仅按照医学学生的模式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处方书写,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患者整体状况的能力和技巧,学习各个科室的用药常规,与临床医师就患者的具体情况讨论用药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最佳个体化用药方案。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轮转既类似于医学学生,但又有所区别。这一阶段我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为26周,结合我校附属医院的各科特点,实践重点在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手外科。这5个科室在我院是省市重点学科,患者多、用药复杂,因此这5个科每个科的实践时间为4周,脑外科、妇产科、儿科各2周。临床轮转实践中,要求学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线,以疾病的药物治疗为核心,制定用药方案。每个科至少要跟踪1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指导和解决所有药学相关性问题,协助医师筛选最佳治疗方案,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用药问题,包括药物相互作用和副反应等。临床轮转实践结束后,学生必须向指导老师提交一份包括病例分析和用药分析在内的总结报告。我校规定,总结报告等同毕业论文,不得少于3000字,分为4个等级[8]: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需要经过答辩论证,合格后方可通过。这类似于美国的实习毕业证,是毕业的必需条件。例如,有一个同学在呼吸科实践时,遇到这样的一个病例: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医师的用药方案是5%葡萄糖250m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0.9%氯化钠250mL+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bid。学生看到这一用药后,认为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二药作用的靶位相同,联合使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当班医师进行了交流,最后修改了用药方案,取消了克林霉素的使用,同时书写了一份完整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技术报告。经过类似的临床实践,我校临床药学学生毕业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2药学各环节实践阶段

药学各环节实践主要包括药品采购、药品调剂、药品储存、药品效期、药品制剂、药品检验、不良反应的报告、治疗药品浓度监测、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实践时间为14周。其中药品调剂、药品检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为实践的重点,每个环节3周,其他岗位为1周。药品调剂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学生在药品调剂实践时发现,由于患者较多,用药交待流于形式,就有学生提出,建议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如计算机、复印机等,设专职高级药师负责各类人员的药物咨询。为增强门诊调剂窗口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也有学生建议咨询窗口增设退药服务,这样既方便患者,也为不良反应的监测提供了资料来源[9]。医师在临床中由于门诊患者多、处方量大,存在处方诊断、规格、用法空项,也有学生发挥特长,修改微机程序,增设了“如果处方不规范,将自动退回,请医师补充”的环节。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挥,受到临床医师的好评。学生在实践中全面了解了医院药学的全部工作,以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为核心,强化药品质量和安全意识,了解了新药临床试验和药品疗效评价工作,掌握了医院药房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医院制剂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医院购入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医院常规治疗药物浓度的监测方法,为患者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学会了建立药历和处方点评分析,并能结合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学会收集药物安全性信息等。药学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药学功底,还为其更好参与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和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临床轮转和药学实践后,就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很多学生在实践阶段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发现很多问题,但撰写毕业论文时却无从下笔。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在学生完成医、药两个阶段实践后进行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即科研训练课。邀请院内、外的学术带头人就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易出错的问题进行系统培训。例如,在心血管实践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这是经典的老药新用,它与广泛使用的用于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的作用比较就可以作为一个毕业选题;在药学实践阶段,很多药品需要拆零调剂,如地西泮、盐酸布桂嗪,而如何保证拆零药品的质量安全也可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经过学术带头人的培训,论文的选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校还聘请了数位优秀的科研管理者就实验准备、实验研究、论文评阅的要点、论文答辩的技巧、论文的书写规范等方面逐项讲解,然后对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论文撰写教育。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我院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撰写毕业论文的一般程序,掌握了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将来走到工作岗位能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3篇

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

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

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因此,实习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后,对很多仪器设备较为陌生,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规范之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检验对实验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其不断进步。首先,带教老师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出发,边操作示范边讲解相关知识,重点强调操作要点和关键步骤,指出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在旁给予指导,并当场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记忆深刻。通过操作示范和指导,带领学生逐步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项目。此外,带教老师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目的检测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准确的检验结果是检验医学的生命。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会对患者诊治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分子生物学检验是繁杂有序且细致的工作,从标本接收、标本前处理、DNA提取、扩增分析到报告发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有误。因此,带教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质量控制理念。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需要根据岗前教育的内容,对各个操作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向学生讲解相应的质控措施,重点说明标本质量判断标准、实验操作规范、仪器设备校准、质控参数设定、结果处理、报告审核与签发等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严格要求、持续关注,一方面保证检验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4科学考核,严把实习质量

在学生实习期满时,应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考核。本实验室对实习生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考核内容包括如下两方面。(1)基本操作考核:实习生需独自完成规定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程度、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打分。(2)理论考试: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室分区、标本采集及保存、质量控制、常用检验项目的简要操作流程或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污染预防措施等。通过考核,带教老师能了解实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实习学生掌握不佳的知识点再加以指导,为保证实习质量把好关。

5引导学习前沿知识,培养科研思维

由于教材更新一般都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为了弥补分子生物学教材和临床实践应用脱节的缺陷,带教老师还应尽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相关前沿知识,提倡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文献和专业书籍,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为学生做好表率。此外,学生实习期间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对于承担毕业课题指导任务的带教老师而言,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带教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其能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实验设计熟悉和掌握多种实验方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写作水平。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既丰富了分子生物学带教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6小结

第14篇

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是结合1~2年级的《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老师应认真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实验步骤和过程,使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方法、尽快入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学习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诊疗实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学习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将进入到《家畜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和《兽医寄生虫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而这些课程与兽医临床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从实践和临床角度出发,分别构建相应的临床诊疗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2.1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模块包含:临床诊断的基本技术(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一般检查和系统检查)、动物动物病理解剖技术、动物器官形态结构观察技术、家畜的接近与保定技术等。

2.2实验室诊断技术模块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包含: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油镜的选用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细菌标本片制备及染色法,细菌的分离、移植和培养性状的观察,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常见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快速诊断),超声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

2.3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包含:药物的配伍与治疗、灌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穿刺法、冲洗法、麻醉、技术、动物助产手术、疝及骨折外科处理等。

2.4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包含: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防控、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原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

2.5临床病例讨论模块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寻找或制作经典的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病例讨论课完全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并根据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不管是4年制还5年制兽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这一阶段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可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生产实践或研究型实验作为自己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方向。有志于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学生,可选择与临床诊疗密切的实习工作,如猪场、牛场、宠物医院等,通过自身的临床实践以病例报告或病例调查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而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可将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仪器的选用与测试、试剂的配制与标定、材料的采集与处理、资料的收集与检索、数据的记录与整理、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等全过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

第15篇

关键词: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理科;医学检验专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4-03

我国于80年代初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能够胜任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培养方式多样化、层次和学制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如三年制的大专、四年制的理科和五年制的医科培养模式等[1]。四年制的理科培养模式由于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的条件限制,在学科建设和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多、学制短和任务重等问题,使得理科医检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受到了影响。为此,结合我校四年制的理科医检专业教学情况,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尝试,成功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教学效果好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医检专业学生医学素质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和培养医检专业人才的专业要求。

一、当前我国理科类医检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领域中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临床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医检专业所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新型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步伐,某些已经在临床上淘汰的技术和方法依然在理论教材上存在,而某些新型的、先进的科学检测方法却没有写进教材,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显得陈旧,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新型技术的敏感性。同时,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医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实践应用型学科,不仅仅要学习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修订教学大纲,与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相适应。

(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相适应,某些实验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理科类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等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学时少,授课内容多,学习任务重的情况。由于课时紧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某些课程相当一部分内容无时间讲解,学生处于“走马观花”的境况,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验课中,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性、连续性实验较少,多数实验仅仅为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理论课所讲的知识点没有在实验课中得以实践,而实验课的项目内容严重滞后,与临床检验工作需要脱节。在实验课上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的手工操作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操作、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的准备均有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只是在机械性的重复过程,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效果差。同时,实验室内学习的实验操作方法被近年来出现的自动化电子仪器设备所代替,学生对于这些新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学生“学而不能用、用而没学”的局面,素质培养受到了影响。

(三)受学科建设的影响,实验开出率低,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由于理科医检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因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配备跟不上,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无法与大型医院检验科条件相比,造成了许多实验内容无法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检专业技能。同时,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和优秀实验师资缺乏也制约着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下拨的实验经费不足,使得实验开出率不高,造成学生锻炼实践机会少。实验教学工作中缺乏临床优秀的指导老师,实验师资队伍梯度不合理,这些因素大大制约着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建立综合性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结合理科类医检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无论理论课教学,还是实验课教学,教学效果均较好,现将具体的实践措施阐述如下:

(一)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结合理科医检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新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理论课的授课与实验教学衔接起来,使实验教学成为巩固和吸收理论课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理论课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分单元,与实验的教学工作紧密连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在保证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调整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增加实验课时,力求二者比例接近1:1,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外,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场景录像和远程现场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素材和视听工具,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加大外部具有丰富临床检验经验人员的聘请工作,增强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将实验教学转移至临床检验工作中,在检验工作中学习实验技能

医学检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和临床实践工作融为一体,在实践工作中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学习[2]。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有意识的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学习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医院现有的大量的样品和病料,使学生将临床检验工作变成实验课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是大有用途的,不仅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没有出现在学校实验室条件下,无心轻率、应付实验学习的情况。将实验教学工作转移到临床检验工作中,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社区服务检验工作,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利用我校三个附属医院对不同社区提供定期服务的活动,积极引导医检专业学生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我们分批、分阶段的开展了不同项目的检查服务,包括传染病的普查(乙肝、艾滋病)、血糖检测、血型的检测和三大常规的检测等内容。利用这些服务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科学正确的解释社区居民的各种疑问。社区服务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了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养成了“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的真情服务医学品质[3],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工作关系打下了工作基础。

(四)凭借指导教师的课题支撑,增设实践学习的第二课堂

除在临床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增加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外,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增设了实践操作学习的第二课堂[4]。不同任课教师具有不同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和各类省级课题项目,任课教师积极的把学生纳入到本课题的实验活动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不仅延长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科研创新的优秀素质。在实验学习的业余课堂上,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更重要的是在空间和实验内容上也要开放[5],使学生敢思考、敢动手。与此同时,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还注重学生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

(五)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衔接好学生身份的变化过渡

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该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巩固专业思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为此,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八学期,重点抓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虚心的向指导老师和优秀的检验工作人员求教。在教师的传、帮、带引导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检测技能,还要重视学生严谨工作作风和高度医学责任感的培养,做好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开题,如何进行科学设计和研究、如何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等,所有指导工作皆在为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

三、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医检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作用分析

(一)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

采用已经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方法,连续三年对我校2007、2008和2009级医检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每个年级设立两个班,每班人数相等,其中一班为常规的教学班,该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另一班为改革班,该班的教学采用已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进行,在期末考试后,进行理论课成绩和实验课成绩的统计比较。在分析理论课学习效果时,统计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计算各个班的优良率。通过对两个班理论课成绩优良率的比较[7],改革班的理论课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其优良率提高了约10%百分点(如表1)。

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实验成绩的提高更为明显,实验成绩的计算采用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上课成绩相加[8],经过比较分析,改革班的实验总体成绩较普通班成绩提高近25%百分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如表2所示),医学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学生一致认为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二)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下,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的浓厚兴趣。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检验知识和技术方法外,而且还养成了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进行专业研究论文的写作水平和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医检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现代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和《临床检验杂志》等专业性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三)全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结合,使得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谨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和抓好毕业生论文设计工作,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养成了踏实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日常的社区服务工作,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提高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多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运作下,不仅使学生加深加快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着重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创新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满足实际临床工作需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4):19-21.

[2]黄辉,郑峻松,邓均.医学检验专业开展系科结合模式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93-394.

[3]陈莉.开展社区老年医学服务,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26):400-401.

[4]林丽,任安经,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素质与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20-421.

[5]周盈,周祖寅,尹益民.开放性实验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23):333-334.

[6]聂继盛,牛侨,田琳.抓好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