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土建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科土建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477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师范院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2016-hg-167

本科毕业论文 “存”与“废”一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可否认,由于师资不足、学生就业压力大、缺乏系统训练、社会实践机会少等原因,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

关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少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秀(2003)指出指导教师应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指导能力、改进指导方法、加强自身修养,真正发挥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作用①。彭江(2010)提出可以在倒数第二个学期或更早提交论文的提纲和初稿,论文答辩时间定在最后一个学期,那就可以既让毕业生安心找工作,又充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②。高海沙(2014)建议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提供各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途径③。任森春(2014)指出为了提高论文质量和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必要改革现有单一的学术型毕业论文模式,实现多元化④。

1.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内涵

1.1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是指在确保质量前提下,学生不仅可以采用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还可采用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教育有关的其他成果形式。如可将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成果、科研项目、调研报告、公开等纳入多样化范畴。

1.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和体系的多样化

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可能采用同一套评价标准和体系。传统毕业论文可以采用相对模式化、通行化的操作程序、考核方法等评价指标体系。对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就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类型的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制定可行的规范要求和标准,提出具体细节和质量要求,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达到多样化。

1.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的的多样化

工作程序的的多样化是指对工作程序和质量监控制订相的管理文件,如对毕业论文开始和最终的时间、多样化毕业论文申报评审办法、答辩及考核组织、成绩评定时间、诚信责任和档案管理等诸多工作程序要做出明确、科学的规定。

2.现实困境分析

自2009年四川大学推出毕业论文改革,实行毕业论文多样化以来,浙江、江西、湖南、安徽、重庆各地部分本科高校也走上了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的道路。但至今,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毕业论文多样化持保守态度,依然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即便在已经开始推行毕业论文多样化的高校里,沿袭采用传统毕业论文的学生也居大多数。鉴于此,本文对本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现实困境进行分析,试图为大力推进毕业论文多样化进程提供一些思路。笔者认为,目前本科大学毕业论文多样性无法有力推行主要存在三大困境。

2.1困境一:学生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缺乏热情。

2.1.1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多样性的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只在第七学期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任务时才会提及到“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并且只是把其作为把毕业论文的一个补充形式,由于前期未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导致有些学生直到最后一个学期才知道毕业论文可以用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成果等来替代,等第八学期再着手准备,为时已晚。再者,许多学生即便在前期对“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有所了解,但由于对替代项目、要求、认定程序不确定,害怕无法通过考核,影响正常毕业。

2.1.2学生没有足够的实习时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来完成多样化的毕业设计(论文)。

与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相比,多样化的毕业设计(论文)实际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何种替代项目,学生倘若没有充足的实习时间做实验或调研,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是难以完成的。

2.2困境二:教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引导者,胜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推进,学生在选题研究方向和成果形式上有了更多选择,但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学生选择与本学科相关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项目成果来替代毕业论文,那么指导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科研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外,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管理等其他知识。 其次,与传统的毕业论文相比,多样化的毕业设计(论文)需要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这也是有的教师宁愿指导传统形式论文的原因。

2.3困境三:学校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推行者,保障措施不完善。

2.3.1多样化改革制度不完善。

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主管部门给出指导性改革意见后各教学院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替代项目的认定、要求、质量评审、成绩评定各环节要求。有的高校教学院系未从学生层次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在制定方案时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大多数学生不够申请资格。另一个极端就是,有的高校教学院系在制定方案时过于粗放,结果造成评审混乱,坏了多样化改革的初衷。

2.3.2如果教学和实践的其他环节不跟上的话,作为最后验收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无论如何优化,学生也没有勇气和能力尝试新的模式。首先,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环节存在问题。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课程的重视不足,造成多数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其次,大多数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能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或实习机会。

3.讨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多样性的内涵进行梳理,指出应用型本科大学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多样性推广时面临的三大困境,以期为广泛的推行毕业设计(论文)多样性提供思路上的启发和借鉴,并没有对毕业设计(论文)多样性改革推进提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这也将成为笔者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①秀.浅谈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作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9-71

②彭 江,陆 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 教育与职业,2010(1) : 40-43

第2篇

关键词:工科 毕业论文(设计) 指导方法

工程学或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学科有土建类、水利类、电工类、电子信息类、热能核能类、化工制药类等等。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培养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工作人员。

我国每年大学本科学生中,工科类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以武汉大学为例,全校五个学部每年共招生约7650人,其中工学部招生约1640人(水利水电学院约390人,电气工程学院340人,动力与机械学院约460人,城市设计学院约150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约300人),约占本科总招生人数的22%。这些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教学、科研和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本科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将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也是他们四年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他们踏入人生的重要里程。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如何使得学生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尽可能将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同时使得他们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难题,尤其对于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尤其重要。总得来说,对于工科类学生,通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使得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一、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特点

以2012级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岩土与道桥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为例,全系采取公布选题,双向选择的模式,全系20名指导教师提供了89个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供59名本科毕业生自由选择,最终同学们选择了其中的41个课题(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所选择的41项课题中,有10项为毕业论文,占总课题的24%;另外31项均为毕业设计,占总课题的76%。学生所选课题中,教授指导课题22项,副教授指导课题17项,讲师指导课题2项。学生所选择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均来源于真实的工程,且都是应用类课题。可见,工科类学生在进行毕业选题时,倾向于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且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选择的倾向性受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大。

二、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学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是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硬件及管理方面

工科是以实践应用为主的学科,大学本科期间学生大多数以课程学习为主,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就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及工程实践。然而,目前许多工科院校试验条件有限,尚不能满足所有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要求,因而造成许多毕业生的本科论文(设计)都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相对松散,各高校虽然都制定有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标准,但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执行力度,很难做到从立题、选题、开题、中后期检查、评阅、答辩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以至于到最后很多都是“能过且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很难保证,学生也无法起到真正的锻炼作用。

2.学生的态度和执行力度方面

当前工科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也是如此,前面分析中已经看出,学生选题倾向于应用性强的课题,同时也热衷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自己的指导老师,大多数学生希望藉此为自己接下来找工作或者读研能够提供帮助。而且,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这半年时间里,大多数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奔波,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许多学生都是集中在答辩前一个月甚至一周才开始真正投入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师的指导方法和重视程度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任务,工作量较大,因而往往希望能够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科研任务有所帮助,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时间短,而且学生也处于锻炼阶段,对教师的研究工作不仅起不到帮助,反而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对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和认真,选题也没有考虑本科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在指导时间和方法上投入不够,学生往往处于“放羊”的状态,到最后答辩时也就应付着毕业了,如此以来,后面的学生也会觉得毕业论文(设计)就是这种水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无法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起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错失了踏入社会前最好的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探讨

考虑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科类本科毕业生选题特点和实际情况,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时间层面上,由于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第8个学期,与毕业生考研或求职冲突,可以考虑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分解进行,即在第7个学期或者更早的第6个学期就开始安排毕业生的选题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能够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

2.在选题安排层面上,指导教师应该尽可能的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题,同时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现场考察参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所立选题也应该充分考虑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以能够系统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主。

3.在指导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多个指导教师形成团队的模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弥补指导教师时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考虑让指导教师的在读研究生作为助教,一同辅导本科生。

4.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面,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学生,同时也要考核相应的指导教师。考核指标也应该分配到平时的指导工作中,不能仅仅以毕业答辩为准,同时适当加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奖励力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结论和建议

工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武汉大学2012年岩土与道桥系本科毕业生选题分析,发现毕业生选题受就业形势影响很大,同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结合本人自己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时间层面、选题安排层面、指导模式层面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和建议,希望对工科类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有所帮助,使每一位毕业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姜远平,刘少雪. 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4.

[2] 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

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 参与科研 可行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9-02

科研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装备,为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其成果能够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拟以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为实证分析对象,论述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路径。

一、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观念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观念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具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系,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学生科研立项―科研”两条主线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相对地,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需完成5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专业课程37门,能够以灵活性较强的小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的专业课程仅1门。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观念上相对滞后。

(二)“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根据教师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由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以教师为辅的科研和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类组成。

1.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情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的课题、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

课题、论文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3年来,该学院土建类任课教师参与课题、论文的数量以15%~16%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这个比例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中,并没有学生参与。

2.以教师为辅的科研情况分析。按照规定,这部分科研项目必须由大学生自主申报和完成,因此,这部分科研项目成为大学生科研的主要来源。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高职生对该稀缺资源的争夺力明显不足。实例中,土建类专业学生近6年来,申报此类型的科研项目共2个,获批立项数量仅1个。

3.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分析。此类实践活动主要以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一般活动集中于寒、暑假期间。但是,由于受到寒、暑假时间短以及学生家庭住址分散性等冲突性因素的影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很少能对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

据统计,2010年暑假期间实证分析对象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68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2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1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89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5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2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1028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14人,涉及指导教师3人。2010~2012年,形成土建类专业科研成果并发表的数量为2篇。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经调查发现,实证分析对象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过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程序的比例高达95%以上,这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具体路径

(一)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连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为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争夺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保障。而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发展、就业能力增强,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证分析对象为例,每年有将近10%左右的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能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养成独立查阅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收集和整理有效信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科学素养,进而能够快速地掌握至少一个方面的、具有先进意义的理论知识,达到快速适应本科院校学习生活的目的,也为以后参加科研项目、书写毕业论文等打下基础。

2.科研项目的来源及经费分析。据统计,实证分析对象课题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的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纵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每年均有35项以上的立项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来源支持。而且,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按规定均会下拨部分科研经费,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的配套发放,为调研、实验提供了经济保障。

3.科研项目人员组成分析。高职教师任务繁重,除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会参与各种行政工作、创先争优活动、校企合作和社会兼职等工作,而科研项目启动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材料整理等工作。所以,高职教师对科学项目的研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能在科研研究中引入学生这一主体,既能够直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弥补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劣势,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最直接的指导,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领会恰当的科研手段,为今后单独从事科研活动、推出科研成果打下基础。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分析

高职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因此,应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和举措。

1.以教学带动科研。以实证分析对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在高职院校学习的3年中,学生应完成3038~3090学时的课程,应修够152.5个学分。按6个学期、每个学期18周计算,学生每周需完成的课时量约为28.5个学时,由此可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钻研科研项目的时间十分有限。

然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完成的课程学习中,有3个学分为院级公选课程。以2013年秋季学期为例,实证分析对象共开设的院级公选课21门,共39个班,能满足2782名学生的选课要求,院级公选课的开设数量远远低于在校学生数量。经调查研究发现,院级公选课程开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选修网络课程形式院级公选课的学生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后,并不会在电脑前认真学习;选修理论课堂教学形式院级选修课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程作业的状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设院级选修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如果能够将科研作为一门院级选修课程进行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由于受到科研活动历时长、成果见效慢等特性的制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上给予开展公选科研课程更多的保障。

2.以实践促进科研。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土建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有54名,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74%,这部分专任教师每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与人在企事业单位兼职的项目很多。但是,经过统计,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数量却很少。以2013年为例,他们参与的科研活动数量有12项,仅占总数的22%。也就是说,很多“双师型”专任教师在从事社会兼职过程中,没有主动地将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其实,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鼓励专任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与社会兼职活动的同时,应引导专任教师将已形成的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实现实践促进科研、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对“双师型“专任教师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进行登记备案。二是从教师获得的社会兼职薪酬中支取一部分作为科研活动奖励预留金。但是,该预留金支取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教师填报社会兼职内容的真实性。三是以支取的预留金数量为计算基数,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奖励申报科研项目的教师。该配套经费发放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以达到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对有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应加大激励力度,以发挥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一方面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予以考核,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没有登记备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按绩效考核规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奖金。扣除下来的经费可以作为科研奖励配套经费使用。并且,该部分教师不优先考虑作为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候选人。只有将激励和惩罚措施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实践促进科研的目的。

3.以科研深化社会服务。一般情况下,高校服务社会的评估指标仅局限于学院和教师两大主体。然而,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利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国首枚由本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朱浩)参与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于2006年11月1日成功发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由土建类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毕业后2年内共2篇。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也致力于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前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化社会服务的意识。

4.以科研传承文化。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提出来的高校新职能。在高职院校中,文化不仅应具有多样性,而且应具有传播性。文化传承的成功不应该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习成方面,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素养的习成。其中,包括科研素养的形成。

在文化传承方面,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够帮助高职生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掌握恰当的科研手段等。此外,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实证分析对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式组织。在该组织形式中,信息数量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快速传播。在信息互通的同时,高年级学生能够以实践经验让低年级学生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使得科研素养能够快速地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培养起来,并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方面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梯队。

【参考文献】

[1]王昌忠.论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4篇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2014年,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

实验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

不成体系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28

Research on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of Traffic Engineering

TANG Wen , GUO Yingjun, ZOU Lanlin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appeared in gradation projec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t shows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ubject selection system should be more reasonable, the graduation project time should be optimized, a perfec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graduation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毕业设计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过程,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总结与提炼。①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快速地适应日后具体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②而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本文将针对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试图对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毕业设计选题分析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可分为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两类。选题的来源一般为教师自拟题目或科研项目中的某一部分,选题总体来说比较丰富,包括交通工程各领域,如交通设计、道路设计、道路桥梁结构分析等。总体上而言,我校交通工程专业选题范围较广,基本上涉及到了交通工程的各个方面,且与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实际上不大。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最近2年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情况表

在设计类题目中,“交通设施设计”中采用的题目大多就有很强的工程背景或实际背景,如“建设一路公路改造设计”。此类题目由于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如实际的地形图、地勘报告等,学生参与的兴趣较高,而题目又涉及到实际工程中各方面问题,若师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交通设计”则主要针对道路交叉口或者一定区域内的道路网进行交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优化设计,如“武汉市二环东段道路出入口控制设计”。此类题目一般以实际问题为依托,学生需要自己采集交通数据及道路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通模拟分析并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交通信息”则主要涉及到信息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基于Sketch-up的校园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此类选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软件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论文类题目中也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为“结构与材料性能”、“交通策略”和“交通信息”。一般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较少,一般仅对某一门课程中一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其一方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论文在全部设计中占有的比例不宜过大,本专业要求一般不高于20%。

2 毕业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毕业设计要求及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④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方法基础上,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法进行必要调整。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条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学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其次,部分教师本身缺乏一定的工程经验,因此很难解决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最后,学校在教学设备及教学经费上的投入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验设备及经费的缺乏造成很多实验项目及调研考察无法开展,毕业设计只能避实就虚,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毕业设计选题局限性很大。学校规定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一般各教师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选题方面的自由度很小。部分学校要求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以学生为主也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缺乏实际经验,很难拟定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另一方面,本专业作为工程学科,毕业设计中如果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学生显然不具备此条件。

(3)毕业生就业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使得学校必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各种便利。而毕业设计时间上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基本上重合,这必然对毕业设计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4)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力度不够。一般来说,学校对毕业设计都有较为严格的管理条例,但作为全校性的管理条例必然不可过于细致,同时学校在管理条例的执行上也不够严格规范。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指导管理不够,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仅依靠责任心维持;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部分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的缺陷必然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有待完善。

(5)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标准不合理。目前我校对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要求主要以字数为准,其它要求过于松散。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指导教师要求为准,这造成了毕业设计标准的不统一。部分教师要求较高,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而另外一些教师要求较低则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小。过高工作量使得学生毕业设计压力过大,而过低的工作量则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两者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基于毕业设计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本科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⑤

(1)加强科研工作与毕业设计教学的结合。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中应尽量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科研项目,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主,可由学生完成协助科研工作的某一部分,如交叉口的调查及交通控制的模拟。尽量将学生的工作纳入科研团队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作用。

(2)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去向。为了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应改变原有的一对一的选题模式及有多少学生选择多少题目,一个学生面对一名指导教师的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总数应不少于2倍的学生数,同时每名毕业设计学生可安排;两名指导教师(包括一名指导教师以及一名专业辅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选题的自由度,可很好地解决教师的专业方向的局限。

(3)提前开题,合理优化毕业设计时间。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毕业设计的进度与质量,可适当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⑥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教学任务不重,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文献收集及阅读,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工作的双重压力。此外,毕业设计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整体提高。

(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教师应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表,具体工作应落实到每周。学生在每个阶段必须完成既定的工作,及时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独立完成实际工作的一个开始。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笔者从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毕业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度,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并改善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0015x)

注释

① 苏原,刘平,潘平.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1.2(1):180-181.

② 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6-89.

③ 史瑾瑾.交通工程土建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4):62-64.

④ 吴立@,龙科军.关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7):22-24.

第6篇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2014年,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实验

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不成体系

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馆藏原则构建特色数据库馆藏文献资源共享

1.引言

当今时代,文献信息资源不仅仅是印刷型文献而且还包括电子出版物、网上虚拟馆藏、数据库等数字文献各类型文献互为补充、共同存在,形成了二、三次文献与原始文献互补共存、共享的资源保障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积累的工程,其发展水平、质量、结构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的信息服务。

2.制定适合高等院校发展的图书馆馆藏文献采购计划和采购原则

首先,了解馆藏经费,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当前的工作之重,了解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发展水平,了解文献信息出版状况,制定采购计划和采购原则。

山东建筑大学目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为特色,工、管、文、法、农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共有15个学院(部)和成教学院。拥有45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先后有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成为全国6个建筑学专业均通过国家评估的8所高校之一,土建类专业建设水平步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构成、重点学科,我馆经过实践和探索,制定出适合我馆馆藏特色的馆藏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用书优先保障,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补充,新上专业适当补充,其他专业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品种,减少复本,同时兼顾课外阅读的需要。另外,加大数字资源的采购,以拟补纸质文献品种的不足,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3.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3.1印刷型文献建设

虽然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数字资源的增多,添补了纸质文献的不足,但纸质文献仍是高校图书馆采购的主体,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是每个学校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特点及各院系资料室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经费,确定收藏重点,不断优化藏书结构,变大而全的泛泛采购为特色性采购,突出馆藏特色。二是合理优化印刷型纸质文献和数据库馆藏,使各学科文献结构合理,保证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突出学校专业特色,还要照顾其他各专业读者需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的需求。几年来馆藏建设证明,我校图书馆馆藏政策,对我馆文献信息的收藏,学科的发展,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优先保障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用书,我校是工科为主的高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院用书时间比较集中,对复本要求较高,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一环,考虑到学生使用的方便,此类文献以纸质文献为主,电子文献为辅。

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补充,我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建筑城规、热能、土木等我校重点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藏书体系,此类文献在尽量保障品种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复本,以满足借阅的需要。

充分调动文献供应商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多途径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国内外各类型文献,另一方面,积极和各院系学科带头人、专家保持联系,通过他们获取一些学科前沿的会议、论文等资料,鼓励他们向图书馆呈交他们的专著,论文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设议,有针对性地采购,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经费有多少,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都不可能收藏全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文献,同样,也不能采购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所涉及的所有文献,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与书商的联系,拓宽采购渠道;加强民间各种社团的协作;鼓励他们向图书馆捐赠文献;促进馆与馆间的共建与共享。

3.2数字资源建设

3.2.1听取专家意见,购进数字资源

我馆根据经费情况,合理分配经费,购进数字资源,不断调整纸质图书、期刊、数字资源的比例,加大与学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数字资源的购买力度。不断加强超星数字图书,各类型数据库的采购,听取专家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数据库重点购买,相关专业数据库经过全面论证其效益后确定是否引进,不相关数据一概不买,经过专家分析,图书馆有关领导审议,我馆先后购买了《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近40种中外文大型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我校所涉及的学科,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2.2围绕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我校是以土木、建筑城规为主要特色的高校,建筑城规、土木相应地成为我馆收藏的重点,此类书刊经过历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以此为基础,我馆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如《山东建筑大学图书馆建筑专题书目数据库》,这个特色数据库对我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的教学科研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对购进数字资源的一个较好的补充。

为优化特色数据库建构,学校图书馆领导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与研究生共建我校硕士论文印刷版与电子版同时呈交制度,建立了《硕士论文库》。从2009年开始建立了《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库》,从而在制度上确保本校优秀论文的全面收集,在网上为读者提供参考资料服务。

4.加强与各院系资料室合作,优化馆藏文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每个学院资料室都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收藏的文献都是本专业所需资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会议、论文等,从2004年开始我馆对所有资料室的文献进行回溯建库,逐一审查,纠正错误,保证整个馆藏文献数据的质量,同时,图书馆采购人员通过资料员,找到有关权威专家、教授,了解学科前沿,推荐采购优秀文献,使我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在数量、质量上不断更上新台阶,得到读者好评。

5.结束语

在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学校实际为基础,立足本校教学、科研,虚心接受专家建议,听取读者意见,密切与文献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开拓思路,加快资源共建共享的步伐,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优秀人才;工程教育模式;CDIO项目;课程体系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二十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在此原则指导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组织校内外专家研讨,制订相关专业CDIO教育模式人才培养计划。本文将以安徽建筑大学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进行探讨交流。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是土建类学科群中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其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3月,我校机械专业负责人牵头召集了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机械专业负责人开展了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开展了以下研究与实践。

一、以工程机械为主要方向、机电液一体化为专业特色,规划CDIO课程群模块,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结合我校特色与安徽省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及安徽高校各机械学科特点,我校机械专业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工程机械为专业方向,以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在CDIO教育模式培养计划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工程教育模式、体现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规划了我校机械专业CDIO课程群模块,调整了实践项目与内容,建立以工程机械学科为特色、CDIO项目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二、研究构建CDIO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支撑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调整工作研究方向,研究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制度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为此,我们通过研讨与实践探索,优化本课程体系的支撑要素与结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快速发展,机械专业不断引进与培育出大批博士、副教授、教授,教学科研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之际,选取2009级机械专业和2011级机械专业(入学超一本分数线)班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同时,通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交流、校外进修(包括专项培训与学历深造)和自我研修等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扎实的机电液领域综合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课程体系确定后,修订了所有课程项目的教学大纲;通过多种学习讨论交流、听课考评、专家指导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颁布与修改新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与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新课程体系的执行。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大力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CDIO二三级项目和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相结合,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遵循人类认知与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机、电、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为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申报建设大型装备故障诊断及预警工程技术中心、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独特的机电液技术教学科研机构,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内容,还利用周末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职业技能培训、见习机械工程师培训;同时,开展实践基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及CDIO项目和理论课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为解决二三级CDIO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我们创新其实施模式,紧抓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将部分CDIO项目与课外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以赛代练、以赛促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四、联合机电液领域的相关企业,改变脱离亲身实践的参观式生产与毕业实习,开展与企业生产结合的工程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2008年以来,机械专业与相关机电液技术领域如徐工集团、合肥锻压、凯盛重工、合肥科振、安徽建机、博一流体、合肥赛特等企业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在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校和日立公司合作建立了联合办学机构,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上海HCS公司建立了联合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学人员,为企业培训与输送销售、维修等方面中级技术工程师;利用技术、市场、信息、设备等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我校应用型机械专业本科生。目前,已经为日立建机培养长期班学员400余名,经考核大部分学员获得销售维修工程师(中级)资格,并成为各地公司技术骨干或领导;同时,该联合办学机构为我校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000余人次。在双方合作交流过程中,带动学校30名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加深了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程机械产品的熟悉。2012年,我校进一步与合力叉车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设立“合力叉车高级营销本科班”。机电学院2009级共38名学生在校内完成半年的营销知识学习,2013年初入驻企业半年,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在企业与校方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课题或工程机械产品相关技术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级项目),其中10余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目前,这些学生已通过企业销售工程师考核,进入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通过与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企业的合作,结合CDIO教育方法,我校机电专业已实现了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

五、认真进行成果总结,注重成果宣传推广

在机械专业CDIO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成功与不足,并积极向其他专业与校外推广。共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申报与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编制了大量的教学文件,积极制定与修改了相关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本研究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相关实践与经验得到多家网站、报刊、电视台宣传报道,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二等奖。通过成果总结与宣传等举措增加了与教育同行、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学者的交流机会,也激发师生成就感,促进改革有效地推进。

总结:我校机械专业通过4年的CDIO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本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解决目前项目指导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将CDIO模式教学改革成效由部分学生深入地推广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学生在CDIO团队中每人都发挥自己作用,杜绝滥竽充数,真正投入到CDIO项目中锻炼自己,在设计项目与任务分配时,充分考虑与相关专业知识联系,科学合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朱达荣,姚燕生,张克仁,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一体

化技术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Z].2013.

[2]姚燕生,张克仁,李大华,等.CDIO模式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

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9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第10篇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吴纪才(1977-),男,江西进贤人,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5-0062-04

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可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需求较为旺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尚有很大空间。为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政府投资提质增效,在满足基础设施领域基本需求后,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补短板、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发挥基础设施综合效应方面的投资力度。因此,对于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土建类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职土建类与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存在差异,但在培养路径上具有很多共同点。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B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培养目标的基本表述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征和内涵,并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总体目标和要求。其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土建类工作的基本能力及技能,适应土建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1.高等性。高职土建类教育是职业类教育,也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其高等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高职教育是特殊的学历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和理论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同时高职教育与普通的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不同,它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

2.职业性。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就业方向指定性,以某个行业就业为目标,其职业性特征强。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满足土建类职业性要求,按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设计课程、组织教学,以便学生适应土建类岗位的要求。

3.技术应用性。高职土建类所培养的人才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监理、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性,他们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工程型人才;是技术标准的执行者,技术措施的贯彻者。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大部分从事工程施工或监理工作,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少数学生会进入科研、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管理等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监理和项目咨询等工作。因此,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工程施工最基层,从事生产第一线,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初级技术型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当然,随着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具备了经营管理、经营决策、技术管理和经营核算能力,以后也可发展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型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特点

1.对理论知识的要求高、范围广。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包含一些理论性极强且逻辑内容较复杂、范围广的课程,例如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原理等。

2.实践性强。高职土建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实践性极强,学生掌握了纯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了解相关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熟悉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很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工程制图、测量、工程施工、工程招投标等。

3.有机整体性。土建类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课程之间的理论知识关联性强。学习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对关联性知识的拓展,很容易出现薄弱环节,从而丧失了对整个专业的学习信心。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理论知识以实用为目的,满足目前及今后就业岗位工程的实际需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的,应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对技术的应用,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确定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毕业后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变化要求,以及适应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规定的培养时间内构建起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保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知识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①基础性知识:应知应会的、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及人文基本知识,包括数学、语文、外语、计算机等;②专业性知识: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础理论;③相关性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

2.能力构建。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所具有的本领,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是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而形成解决具体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能力,指除了能解决本身具体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解决非本身具体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通用职业能力。

3.素质构建。素质是指经过不断学习、长期锻炼,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达到一定的水平。行为方式、思想品德、认知水平、能力表现可用来衡量其素质的高低,包括衡量其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

三、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补短板、促效应的力度,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断加码,对土建类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对于直接参与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的土建类特别是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构建既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一)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包括高职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相关专业高校毕业就业应聘而来的,有的甚至是本校毕业直接留校任教。这部分教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结构也很完备,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也很好。但由于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土建类相关工作的实践经历,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能机械地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且由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和工资待遇等原因,教师换岗或跳槽现象较普遍,师资队伍并不稳定,很难构成一个能不断发展成长的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团队。综上所述,现阶段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现状与现实矛盾显得比较突出。

(二)高职土建类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职土建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环节的锻炼,给学生授课时有时仅凭书本和想象,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中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只是少数,很难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需要从多种渠道拓宽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队伍来源。学校或院系必须具备一定比例的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否则难以满足高职土建类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

1.外派锻炼使教师成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人才。大部分高教师侧重传统的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或是因为自身实践经验缺乏,而无法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侧重理论教学教师队伍的价值,如果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实现向实践型与教学型结合的师资方向转变。可将部分教师委派到相关土建类技术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实践,增加土建类技术岗位的工作经历,丰富其实践经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也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

2.聘请校外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教学。除上述的将部分教师委派到相关土建类技术岗位上进行锻炼和实践,成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人才外,还有一种直接聘请校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到学校教学或兼职是快速构建实践型与教学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方式。因为学校委派教师出去学习或锻炼,一般期限比较短,如果时间较长,在学校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会或多或少影响学校的教学安排,且委派出去的教师因学习时间较短,虽能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难与从事土建类工作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专业人才相比。但聘请的校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能缺乏课堂教学的技能,不能有效的将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应予以必要的教学技能培训。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高职土建人才的实践能力

培养高职土建类人才应结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结合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在校内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创造性探索,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校企合作成果运用于工程实际生产中,使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提升高职土建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为出发点,满足土建类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建立一个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很强实用性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由理论到实践,课程体系由单科到综合,由手工制图训练到计算机辅助绘图等新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条实践教学主线。通过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

2.探索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项目施工图设计前都要进行方案评审,方案设计人员先阐述设计方案,由多位专家提出评审意见,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这种“评审会模拟”法,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图纸挂出来,先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或其他学生模拟评审专家并提问,这种模拟评审会现场,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除了“评审会模拟”法,还可采用“大课堂教学”、“专业大讲坛”等实践教学法。

3.科学管理实践教学。科学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任务、范围、教学进度、深度和结构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使教学有针对性。加强实习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实习,注重实习效果,提高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狠抓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出校门最后的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同时注重学生积累知识、能力的过程,还要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教学,而不是一味追求结果。加强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考核力度,既要求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做好毕业论文的开题和答辩,还要增加实践环节的理论考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加强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以便对实践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二)在校外土建类企业设置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

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土建类专业,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具有局限性。在校外土建类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场地和机会,便于学校安排学生经常与企业开展交流活动,也便于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教师能准确判断连接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薄弱环节,提高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环节的能力,强化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对接。

建设并加强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科学统筹,提高实验资源的利用率,部分实验可以实现互通、互融,最后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坚持产、学、研合作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人员共聘、人才共育、硬件共建、设备共用、课题共报、项目共研、成果共享”。多与城镇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监理、咨询、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企业或部门进行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办学与校外企业或部门多层次、多方面合作的新模式,并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新常态经济形势下,要培养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高职土建类人才,培养或引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重要前提,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内容,设置实训基地、建立创新实验室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新模式是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钊,强宇明.高职教育土建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76-80.

第11篇

关键词 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83-02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所面对的是一群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性,并且有着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的群体,因此,普通本科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社会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必须根据成人学生的群体特点,围绕成人学生的求学动机,探索一种符合成人特点的教学管理思路和策略,这是提升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1 成人教育现状

培养大纲脱离学生需求 多数高校在制订成人教育的培养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时,会照搬使用普通本科教学的模板,未考虑成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求学动机,忽略了对成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 大多数教师没有现场实践经验,无法驾驭成人课堂教学。他们讲课用的教材和学生拿的不一样,不符合成人教学多自学、精授课的特点,同时,成人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到课率本就不高,也会导致教师因缺乏激情而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毕业设计缺少指导,质量较差 成人学生有现场工作经验,掌握着真实的现场资料,但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往往整体质量较差。主要是因为成人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数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的,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查看参考文献资料,更少时间和指导教师联系,才使得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差。

2 成人求学动机

求学动机就是指促使人去学习的动力源泉,喜欢学什么,是否积极学,学得怎么样,都与求学动机有着直接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的调查分析和探索研究发现,成人学生的求学动机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社会性。他们大都来自于既有的工作岗位,必然会把其所在环境中的社会的、政治的、地位和职务等的影响带到学习环境中来。

二是自觉性。成人学生入校学都是想学到一些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其工作的原因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多数课程要靠其自觉自学来完成。

三是职业性。成人学生多选择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求学,其求学的年龄段不同,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基础较差,他们对教学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需求。

综上成人学生求学动机的分析与研究,他们为什么到高校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如何,都是需要面对和分析的问题。只有调查和掌握其求学动机,才能克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制定出符合成人求学动机的教学策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1]。

3 基于求学动机的教学管理思路

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即要求成人教育的毕业生应当熟练掌握和现有工作岗位相关领域所必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应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2]。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相比,具有开放性办学的社会性,不同学生对成人教育的差异性,以及对高校教育管理者素质要求的综合性的特点[3]。因此,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求学动机视角,以服务学生所求为宗旨,利用学生的岗位资源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改善教学质量,这样高校成人教育才能在生源竞争中脱颖而出,求得生存。

如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毕业生,他们多来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抑或是技术骨干,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技术技能、人际技能等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技能是任何一个来求学的土木工程工作者所追求的,但人际技能是现代管理者的基本功,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求其具备[4]。当然,他们的现场经验相当丰富,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人际技能,只是技术基础较差,通过教学要求他们能准确领会设计意图,能制订符合工程实际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案,能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技术难题,能把抽象的专业化语言转化为普通工人都接受的施工指令,能够较好地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就达到了培养目标要求[5]。

4 基于求学动机的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端正教材选用与备课态度 成人学生一般对理论知识和传统教学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注意其知识点难度,考虑学生所需,保证学生能自学。在备课时必须挖掘出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应达到图文并茂,具备交互能力和循环演示功能,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6]。

加强专业课教学方法创新 成人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所想的只是如何去毕业,并不在乎专业课他们能学到些什么,当然还有占多数的学生是有目的地来求学的,比如有些好学的学生就会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给教师提出他们想了解哪些内容,想听教师讲哪些内容。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入项目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互动,让他们全部参与进来,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来让他们感觉到这门课是自己需要的,能在将来的工作中用到,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产生学习的兴趣[7]。

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毕业设计是成人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也是检验成人教学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成人教育毕业设计环节必须结合成人学生在职时间比在校时间多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加强指导教师的引导,来全面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的毕业设计质量[8]。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岗位工作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出比较新颖的题目,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搜集资料、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当然,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施以不同的指导。学院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放长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给成人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秀玮.成人学习动机和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基于安庆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学员的个案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2-43

[2]王立春,卢绍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78-179.

[3]方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索: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1-83.

[4]莫柏预,何季灵.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探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51-54.

[5]张宁远.土建行业人才需求与民办高校土建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格[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1):64-70.

[6]许靖.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30-32.

第12篇

关键词: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双语教学;教改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a: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6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工程市场状况、招投标的方法和技巧、国际工程合同与法律问题、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索赔、风险管理和国际工程咨询等,熟悉国际惯例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使其具备国际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为其今后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培养能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变化的专业人员。

一、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状况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中国建设工程是一个比较广的行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从业者众多。2000年1月1日施行的《招标投标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公开招标的范围,从单一的土建安装延伸到道桥、装潢、建筑设备和工程监理等专业。在实施运营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如招标中内定、排斥、不公平不平等;投标中欺诈、串标、围标、陪标、挂靠、分包、转包;评标中方法不科学、泄标、缺乏监督约束;等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要求在校学生不断学习,时刻了解国外的一些动向,从业后能规范和完善国家与地方现行法律、法规,改善我国市场竞争现状,强化国际竞争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

目前,国外招投标项目中,中国拿到标书中标的概率并不高。在少数中标中,本专业的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从事了与国际工程项目相关的工作,毕业生遍布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将能有效帮助他们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二、本项目的研究基础与支撑条件

1.师资力量。本项目集中了我校土木系项目管理方向较强的师资力量,参与人员均有硕士学位和讲师职称,有多年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科研和教学经历,在重要期刊上均有,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应对逐渐变化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适应双语环境,保证教学效果。

2.院系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国际工程背景。多年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我系教师承担了多项建设工程教学科研项目。另一方面,本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有些活跃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的第一线,并与我系长期保持联系,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最新的发展动态。

3.学生基础的提高。《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为本科生大四的课程,学生在经过先导专业基础课程(法规、项目管理等)的学习,对专业术语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特色或创新之处

1.主要研究内容。(1)教学模式的探索。在以往案例收集的基础上,以中文教学启发式为主、英语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中英文相结合来授课,并尽量使用原版教科书里准确又精练的英文,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专业英文词汇。由于采用多媒体技术,关键部分出现在大屏幕上,并由教师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便于学生视听、理解和掌握。(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本项目拟采用案例启发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而构建一种“以学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中英文),使用研究讨论的方式,以“研讨”的方式营造出探究问题的氛围。培养学生对国内外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理论的认识,以及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他们对英文资料处理的能力。(3)对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国际工程中的热点问题或案例(如国际工程承包中的文化环境因素,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中的新兴模式、风险评估,等等)进行研讨,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多方位拓宽与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4)通过合理的作业安排巩固教学效果。作业将采用英文完成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将前述活动中的相关内容书面表达出来,提高他们的英文表达能力,巩固教学效果。

以上的改革将双语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国际工程项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要创新如下。(1)中英文教材的结合使用,推行新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知识体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中英文工程案例教学。(2)鼓励本科学生就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中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开讨论、撰写论文、发表看法。(3)针对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启发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学习;在教学手段上,注重继承与创新并重,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4)通过对国内中文招投标管理与国际工程管理的比较教学,拓宽学生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相关的知识广度面。

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双语教学这一方式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将该科目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学习环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研究国内外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训练他们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成为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很强的有用人才,推进土木工程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推进我校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2.探索出适合《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推进土木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推进我校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3.我校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更加规范化和国际化。招投标文件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之一,双语教学是培养工程专业知识全面国际化、专业技能牢固化的技术应用人才。

4.制定适合本专业情况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创建案例启发讨论探究式的教学环境。

五、结论

开设《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双语课程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其中的内容,而在于开拓视野、掌握国际市场的最新进展、熟悉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方法和合同体系、了解国际工程管理领域的新理念,能够做到与国际市场接轨,能以国际化的视野思考国际工程。因而,采用双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国际工程靠近,双语教学所带来的语言环境也会增强学生适应国际工程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3篇

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喻幼卿针对这一问题,带领科研团队成功自主研发出一种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WHDF抗裂减渗剂(又名WHDF增强密实抗裂剂,以下简称WHDF)。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水泥水化程度,优化水化产物和协同激发混凝土中活性混合材料与氢氧化钙进行二次水化等作用,达到提高混凝土中凝胶量,降低孔隙率,改善水凝石及骨料界面的结构,增强凝胶粘结力,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抗渗及耐久性能,是混凝土建筑工程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京沪高铁、长江大堤排洪闸等大型混凝土工程。

产学研结合,让科技为经济发展助力

从1982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本科毕业留校后,喻幼卿的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科研事业,即使是在新洲科委工作期间也是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帮企业上项目,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很多企业当时有发展需求,却发愁找不到好项目。而许多大专院校的很多好项目又因种种原因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在重返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后,喻幼卿深刻体会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已经成为工农业发展的障碍。“产学研会脱节,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不适用,我们应该把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作为产学研发明中的题材。”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产学研开发之路。

为了寻找研究目标,喻幼卿曾与时任武汉化工学院副院长的李定或教授,以及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吴元欣教授等课题组成员进行过一次三峡之行。正是此次三峡之行让他下决心攻克混凝土“抗裂”这一世界级的难题。

抗裂前提下的防水,才是真正的防水。正因如此,水工高坝面板混凝土的抗裂课题早在九五期间国家就列入了重点攻关计划,1995年武汉工程大学与湖北清江水电开发公司组织了校企联合攻关,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他们终于探索出通过混凝土外加剂,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有效抗裂途径,一种新型的抗裂防水剂WHDF研制成功了。

“成果出来后虽然也有不少人觉得好,但每每找一个工程应用时,施工方就会问是否通过了鉴定。转身去鉴定吧,鉴定部门又会问,是否经过示范性应用工程检验。”喻幼卿介绍了当时遇到的困难。最终在原武汉水电学院方坤和教授的推荐下,小溪口水电站采用了该技术成果。好东西是经得住考验的,1999年4月,小溪口关闸在试水一年后进行项目验收,官方在现场悬赏找一条缝1000元奖金,结果无人得奖。在全国面板坝专业委员会的号召下,几乎集聚了全国面板坝专家。他们研制的抗裂剂一炮而红。1999年12月,湖北省科技厅组织了WHDF成果鉴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对此作了这样的评价:该项目研究目的明确,思路新颖,其技术和产品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溪口面板至今无一条裂缝,2014年元旦前,面板堆石坝专家凤家骥教授和陶建生教授再度回访了小溪口电站,业主在介绍情况时深有感触地说:“小溪口电站十五年的安全运行受益于WHDF!”

工程应用表明,WHDF在改善施工性能的同时,能有效解决混凝土的抗裂、防水及抗腐蚀等问题,提高工程质量及其使用寿命,此外,WHDF生产和使用过程均环保,且经济效益可观,每立方混凝土工程节约成本10元左右。为了将WHDF市场尽快投入市场,2004年学校专门进行了市场调查,据统计,我国每年各类工程混凝土总量约为30亿方。按1%的市场占有率,WHDF的年用量达21万吨,可实现14亿的年销售额,可谓市场前景广阔。

2005年1月,喻幼卿带领WHDF课题组向学校提交了WHDF成果产业化的方案,当时正处全国高校校办企业改制的攻坚时期,教师兼职办企业有较大的风险。然而,学校十分看好该项成果的市场潜力,同意对WHDF进行技术评估,学校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课题组成员共同注册登记了股份制企业――武汉天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现更名为武汉天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衣集团”),喻幼卿走出了产学研结合的第一步。

以科技为动力,向产业化发展迈进

由于伪劣膨胀剂的低廉价格对市场的冲击,WHDF这一重要建筑新材料推广困难重重。为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业界权威人士呼吁:国家应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规范抗裂剂市场;改善和强化高性能抗裂剂推广机制;扶植WHDF等高性能抗裂剂产业化,以满足建筑行业高品质外加剂的迫切需求。

天衣集团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市场规律,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实践,发现单一的新产品,难以形成企业经营规模和发展后劲。喻幼卿董事长便在董事会上提出了单一产品的企业规模与后劲的讨论,通过讨论,董事会一致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组织新产品的研发,最好的研发方式是与科研单位及高校共建研发中心,走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为了实现产业化道路,天衣集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产业方向和寻求研发合作对象。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入探讨,董事会最终决定将产业方向定位在化工建材和生物制品两个方面。这是因为WHDF属化工建材,是天衣集团的起步产品,特别是在混凝土外加剂方面,学校和天衣集团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生物制品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生物化工亦属于化工领域。产业方向一经定位,合作对象就容易确定了,武汉工程大学是以化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其化工实力在中南地区是屈指可数的,又是天衣集团的董事单位,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2007年8月18日,天衣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成立了“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研发中心”。旨在通过研发中心的发展,不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人才,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重点是对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巩固和发展老产业的同时,开发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领域和增长点,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为地方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天衣集团每年提供30万元的研发经费,以保证研发中心运作所需建设费、日常运作费和项目合作费用等。学校提供研发中心运作所需创新技术研发人员、科技资源和人才培养资源等。研发中心组建以来,涉及的研发项目数为6项,其中,学校专利技术“湿法磷酸或可溶性磷酸盐的净化方法”成功应用于WHDF生产技术中。并成功研发了WHDF混凝土抗裂减渗剂、WHDF混凝土减水减渗抗裂剂及WHDF自密实混凝土粘度改性剂等适应市场的系列产品。目前,在WHDF系列产品中,前两项产品已授权发明专利,后一项产品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天衣集团专利技术的应用及新产品的研发,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学校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推广举步维艰,仍然潜心研究15年

据统计, 英国建筑物寿命高达132年,美国建筑平均寿命达到74年。而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年。是我们的技术太落后吗?“正好相反,我们的成果是国际上综合效果最好的。但只相当于英国的零头,为什么?就是认识上的差异。”喻幼卿解释说,“我们在工程建设中,总是容易走进质量与成本的思考误区,为了控制成本,在质量上总是以达到设计要求为满足,难得有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些满足设计要求的依据大多是建立在实验室试验值基础上的,而实验室试验值与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此外,除水工领域外,大部分领域在设计中没有抗裂的控制技术指标要求,这就不得不使工程寿命大打折扣。其实工程成本该怎么算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南水北调某段渡槽工程中,采用喻幼卿的WHDF抗裂剂每一方需要增加投资50元。这个数字再乘以巨大的方量,方案未被采用。“没想到3年后,南水北调各段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为此,南水北调管理部门公开招标:处理现有的裂缝,并寻求后续工程控制裂缝的技术方法。此时的维修费用和后续的严重后果都是一笔可观的数字。而如果当初用最好的材料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只占总投资比例的1%左右,而出现质量问题后修复费用起码会占总投资比例的10%左右。”

是用一次性的高付出换取长寿,还是用一时的低成本遭遇短期内的不断翻修?看起来明显的答案在实际上却会遭遇各种问题。虽然经过水工、铁路、市政近百个大型混凝土工程的检验,WHDF所用之处,混凝土均无收缩性裂缝产生,且表面平滑光泽。但也并不能保证WHDF在成果转化道路上畅行。

2013年,广西某市污水处理项目,决定采用WHDF系列产品。但该市建委规定:所有在该市应用的建材产品必须在该市建筑管理处建筑企业管理站进行产品备案,但前提是备案的产品必须有国家标准。“设置国标是为了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可WHDF在申报专利的时候已经对参数的先进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了相当严格的审查。而且我们也是尊重企业标准,并经过正常程序备案的。只要把参数拿出来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并不低于相关国际要求。”喻幼卿解释道。即使如此,由于备案不能进行,工程应用只能作罢。

有了好的科研成果,却不能保证真正的得以推广,喻幼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这些并未影响他15年来对混凝土抗裂防水的潜心研究。他期待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尽快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工程之中,为混凝土工程安全乃至人民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发展集团企业,产学研全面推进

虽然研究成果的推广非常艰难,但是天衣集团并没有气馁,他们沿着科技创新的道路不断前行,销售额也是一路上扬,从2006年的50万元发展到2013年的5000万元。同时在生物产业方面,公司推出了醉克解酒系列生物产品。2013年底,公司更名为武汉天衣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两个子公司:武汉天衣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武汉天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经营WHDF抗裂剂系列产品和醉克解酒系列生物产品。

2010年,“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研发中心”被评定为省级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中心创建了武汉工程大学混凝土外加剂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学校提供场地,天衣集团购置设备共同完成。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天衣集团的专家就聚羧酸减水剂改性技术、WHDF抗裂技术等专题,为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三届本科生和两届硕士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指导,毕业生在这里将书本知识与外加剂研究的前卫技术相结合,进行有目的的科学试验,撰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分别发表于《精细化工》《化学与生物工程》及《化工建材》等杂志上。不仅如此,天衣集团还连续八年为学校市场营销、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等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对实习学生给予公司员工试用期工资待遇,优秀学生优先留用,此外,每年还为学校本科生提供5万元“天衣化工奖助学金”。天衣集团受到湖北省委的高度肯定,并邀天衣集团参加“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暨规范发展科技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以介绍推广“天衣经验”。

目前,天衣集团处于上升阶段,应采用扩展战略,即迅速扩大应用市场。同时,今年是天衣集团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马到成功之年,集团公司命名为转型腾飞年,在终端销售的基础上,开拓营销和网络营销渠道,重点打造营销系统。今年,他们的目标是:WHDF销售额8000万元,醉克销售额2000万元;全力打造营销及网络营销系统;新建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WHDF及醉克获成果技术鉴定,为报国家奖作准备;获得醉克产品发明专利;同时作上市的准备工作。

第14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促进教学科研

土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研究地表及一定深度范围内岩石和土的物理化学指标、工程力学特性的,工程建成以后对作为地基岩石和土的应力、应变、强度、稳定性、渗透性的影响变化及力学性能,为各类构筑物、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提供力学理论计算依据,确保各类构筑物、建筑物不发生倾斜、开裂、基础断裂、地基滑动、不均匀沉陷、地基液化失效、坡面滑动等各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使其在设计年限内安全可靠地正常使用。土工实验是上述几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仪器设备按规范测试确定岩石和土的物理和力学指标。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课程理论教学并重对于教学是重要的,对于生产和科研更是关键技术环节。

我校水利土木学院已有58年的办学历史,办学初期就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专业,并建立了土工实验室。50多年来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万名水利土木类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GDP稳步增长,土木、水利、交通等工程也伴随社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土木类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对土工类高等教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对土工实验室扩建及仪器设备更新和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加强实验室建设

1.1 实验室原有状况

我校原有土工实验室面积小、仪器设备种类少、同类型仪器设备台件数也少,仪器设备仅有69台套,实验室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可摆放的仪器设备有限,教师备课只能挤在一个角落里。因此学生没有同时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基本是学生轮流做或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一些必须开设的实验项目经常是用1~2台仪器做演示,大部分学生围着看。简陋的条件很难培养学生对土力学的兴趣,更谈不上对土力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也就适应不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扩面积和增设备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进行了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促进科研水平提高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改革。十几年来学校投入1 000余万元,首先扩大实验室面积,1998~1999年由原来10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淘汰了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更新增添了新的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共130余台套,同种类仪器设备由原来的3~4台增加到15~20台。每班学生人数约30人,最多35人,这样一个班全体学生在做实验时可2人合用1台仪器,2人1组既可商量讨论互相配合又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2007~2012年实验室面积又从200平方米扩大到600平方米,新购置了土工实验土工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30台套,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3台,SDT-1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实验机2套,USD-10微机控制非饱和土三轴实验机2套,有力地促进了土力学理论及实验教学适应社会需求,支撑了教师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对土力学学科发展的跟踪。

2 实验教学及管理改革措施

我校土木、水利和交通3个专业的学生实验课只有6~10个学时(总学时一般为36~54个),周末及节假日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为此实验室报请学校领导同意,在确保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学时不变前提下实验室对外开放,承担设计院所送检勘探土样的测试。同时要求学生以土力学课程实习的形式参与其中的实验测试工作,规定每个学生累积参与时间不少于20小时,参与实验工作的业绩计入土工实验课成绩。

实验室鼓励有热情有兴趣的学生和有勤工俭学需求的学生申请参与对外承担的土样测试工作。参与形式多样化:可以寒暑假参与,可以在学期间的周日和晚上参与,也可以课余零星时间参与。从参与的学生中选出责任心强的作为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参与学生的考勤、工作分派、津贴发放和向责任教师沟通汇报等。

所有土力学教师除在教研室备课、上课外,平时均在实验室工作。身兼数职:课堂及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测试、对外技术服务等。

实验室设备数量及完好情况、水电及门窗等安全责任人为实验中心主任,直接负责人为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室内及门口均装有视频监控,记录保存每天实验室监控画面,硬盘容量可存半年图像数据资料。教师都有实验室钥匙,学生仅组长和副组长有钥匙,以方便进出和加班,实验室实行24小时开放。

3 促进了教学科研提高

3.1 教学效果突出

实验室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管理上的对外开放,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普通泥巴砂砾石块蕴含那么多的知识学问,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动手能力,使学生由原来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土力学理论普遍掌握得扎实,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同时对土力学及土工实验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对外承担一定量的土工实验,开创了学生课程实习条件,提供了勤工俭学和兴趣学习岗位,增加了学校师生与外部同行业的联系机会,也了解到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据统计,10年来有30余名学生因在土工实验室参与过实验工作,认识了土力学学科意义,培养了兴趣,先后考取“211”院校岩土方向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还有几十名有土工实验室工作经历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地质勘探和土建施工单位,很快适应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

3.2 科研成绩显著

3.2.1 构建新的土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从土工实验的工程应用性入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如在做土的液限和塑限实验时,如果液限较高,就要考虑它有可能是膨胀土。《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CB/T 50279-98)对膨胀土定义为:富含亲水矿物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的高液限黏土。一般情况下,膨胀土的承载力较高,但浸水承载力衰减较大,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对工程安全影响特别大。对膨胀土就要增加胀缩性指标的测定,包括自由膨胀率实验、膨胀率实验、膨胀力实验、收缩实验等。实习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该项测试工作意义很大,有的研究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查阅膨胀土文献资料,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次数,较好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3.2.2 积极利用新型综合性仪器设备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如新添置的土工实验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集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可进行常规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只需通过计算机操作就能完成实验测试、图表曲线绘制、实验报告编制等。

新进的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可快速准确地测量各种土、沥青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密度和含水量。还可测沥青混凝土空隙率,仪器内设有微处理器,一般情况下只需输入测量计数时间(或测量要求的精度)和被测材料室内实验的最大密度,按启动键即可很快测量读出测量深度、日期、计数时间和测量结果:湿容重、水分重、干密度、百分含水率、百分压实率、百分孔隙率等。

新进的SDT-10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土动三轴实验机,主要用于岩石、砂土、岩浆的轴向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强度实验、土动力学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细粒土和砂土的总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的实验。还可根据排水条件的不同完成不固结不排水剪实验、固结不排水剪实验、固结排水剪实验。内置实验软件在WindowsXP/2000中文环境下工作,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结果自动存盘,显示并打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实验曲线、表格和报告等。USD-10微机控制非饱和土三轴实验机,是通过3~4个圆柱形试样分别在不同的恒定周围压力(即小主应力 3)下,施加轴向压力〔即主应力差( 1- 3)〕,进行剪切直至破坏,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然后根据摩尔-库仑理论,求得抗剪强度参数,对细粒土和砂土求得总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等。

这些新仪器设备的投入使用,为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和申报纵向课题搭建了较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如承接的国家电网泰山蓄能电站地基勘探土样测试、京沪高速公路泰安段路基勘探土样测试和济南许多高层建筑地基勘探土样测试等,委托方正是看到学校教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先进综合的仪器设备才来委托的。教师通过这些实验项目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研究思路,可很好地指导研究生做课题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使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对外技术服务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近10年来笔者积极参与工作,获益匪浅,先后与其他教师20余篇,编写土力学及土工实验指导教材2部,申请科研经费12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4 结束语

十余年来,学校在土工实验室的持续投入,搭建了较高的科研技术平台,又进行了有效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改革,极大促进了学生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水平;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通过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实践启示我们,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软件也要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张利钧.关于创新及创新人才标准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12-14.

[2] 张新跃.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4.

[3] 李勇.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94-195.

[4] 张卫军.构建土工试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5(1):34-35.

第15篇

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名,以及南昌大学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背景,探讨制定大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咨询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探索开设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等。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