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教师论文范文

初中物理教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教师论文

第1篇

物理实验的探究性也会对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给予足够的刺激,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就是对物理问题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因为受自身好奇心的驱动,会拿出百分百的积极性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对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传授式的教学应让学生由物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变成被动接受物理知识的客体,而探究性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将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性实验中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自己实践操作,并自主认识实验的结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光学时,就增加了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探究实验。其使用的器材非常简单,只需要小镜子一块、光源(激光灯)一只、小纸板、容器、水等,实验现象很明显,而且学生记忆深刻。

二、做好演示教学,重视分组实验

教师是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是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在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要做好实验演示,首先要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的探究目标、实验验证方式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保证学生在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中带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因为对实验本身性质认识的不清楚而导致实验教学活动的失败,在学生的物理知识实验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活动可能会出现问题的环境进行详细的演示实验,并在演示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活动的关键环节。例如,探究《蒸发吸热》时,教师在讲台两侧各置一铁架台,并各固定一支温度计,其中一支温度计在下端包一酒精纱布,另一支不包。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每隔半分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再请两名学生用扇子扇温度计,让学生观察酒精蒸发过程中温度计的变化,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物理知识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三、加强社会实践,变单一为多样

第2篇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第3篇

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是很快又发现,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因此,为使初二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自豪感和迫切心情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1994年秋季使用的新教材较原教材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编排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实际;课题的引入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时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本上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的插图看得很投入,我们就因势利导,让他们回答这幅图是什么意思,那幅图说明课文中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便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看得很认真,教师可暗示他停止,但在下课前要提示学生课后去阅读,并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稍加宣染,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如“引言”中的演示实验1,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抓在手上不可靠),当教师用木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前排的一个学生不自由主地用手做接的架势,他担心鸡蛋会掉在他面前的桌面上打破.突然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第三章第二节的演示实验2,若用一般的橡皮筋来做既看不出振动快慢,又听不出音调高低,如用钢直尺来做,把一端压在桌子边缘上,拨动另一端,钢直尺的振动快慢非常明显,音调高低非常清楚,效果很好.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在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力、声、热、光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不觉得它深奥.但也不排除他们在学习中有为难之处.如第一章第二节最后的一个条目“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学生在记录数字时,总写不正确,可以说是个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讲解举例,否则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简化些,就讲一种目前学生普遍使用的、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记录方法,然后在黑板上画图:用刻度尺测一木块的长度,让学生写出结果就行了.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另有第二章的“平均速度”,以前的教材一直把它作为选学内容,新教材是必学内容.按理说这是个难点,但由于新教材写得好,简洁明了易懂,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学生一般学习都较平稳.只有在做过“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教师才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变速运动由于速度是变化的,所以各段路程或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不同的.”概念,并告诉学生这是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同的地方.至于这方面的定量计算,在这一阶段只限于严格要求解题方式和物理量单位的问题.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第4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物理理论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始终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不仅能提供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实验使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的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活动。物理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过程;可以强化研究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物理过程;可以重复再现物理过程;可以对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定量研究。总而言之,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一、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纪录实验现象、结论,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论。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使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能够使其久久留与脑海之中,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1。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时,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从开始时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演示结束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可以先提一名学生回答,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这也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

在物理学中,物理规律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规律,不惜从事十年数十年的艰苦实验,有的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进行实验研究。例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经过十年的实验探索才发现的,在此之前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使善于思考的法拉第由此得到启发并提出“磁转化为电”的设想,1822年法拉第就开始了艰苦漫长的转磁为电的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最后成功的实现了磁转化为电的设想,并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索,总结出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开创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捕捉雷电”实验的,并为电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实验也是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如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获1093项发明专利,可以说,他的每一项发明都是通过实验取得的。例如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寻找灯丝的合适材料,曾先后用1600多种矿物和金属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历时13个月,终于研制成功一只亮度达40烛光的炭化竹丝灯泡2。可以说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径。因为人们只有通过变革自然界的活动才能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现象和本质的种种感性材料,并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和建立理论。

三、通过物理实验可以验证物理假说,检验物理理论。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发现物理规律,建立物理理论,而且还能验证物理假说,检查物理理论的真伪。因此,实验既是建立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例如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假说,在被吴健雄的钴—60实验验证后,才被公认。法拉第由“电生磁”萌发的“磁生电”的假说,被实验验证后才变为物理规律。另一方面一些物理理论被实验检验后不得不抛弃,如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观念”在统治了物理学两千多年后被伽利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而被人们抛弃。有如“以太”和“燃素”虽在物理学中存在多年,最终还是被实验检验而宣告并不存在。

作为物理实验,它之所以能够充当验证物理假说的依据,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是由于物理实验具备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根本属性。物理假说和理论是人们的思维对于自然界规律性的反映,那么作为检验这种反映正确与否的标准不能是理论本身,同时又不能是客观对象本身,因为作为纯粹的客观对象并不能证明理论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另一方面,作为标准又必须具有把人的思维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物理实验恰恰具备以上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所以物理实验是验证假说,检验理论的标准。

四、通过实验完善理论体系,发展物理理论。

第5篇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一些小实验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

1.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2.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了发展。

3.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便让一个同学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同学当参谋。实验一: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4.教学“压强”时,上课一开始,向学生提出:“图钉的一头为什么做成尖锥形?”并指出,“如果我们学好了压强,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学生顿时感到惊讶,想不到小小的图钉还有科学道理,随即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通过实验来了解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以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6.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7.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与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93-01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以数学为代表的理性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但相比起语文、历史等感性学科来说,作为客观性学科与人类现实生活的贴合度更大。以物理为例,物理是专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和运动规律学科,在经济、科技发展等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物理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我国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将物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往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偏差,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则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问题分析

初中生是初次系统性的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缺乏相应的思想和知识方面的基础,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际,列举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

1、信心缺失

物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材中虽然涉及到的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但对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看,依旧存在学习难度。一部分学生在畏难心理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不战即退”的情况,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因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给自己以错误的心理暗示,本能的逃避这门学科的学习。

另外,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物理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有的学生先天思维比较偏向于感性,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逐渐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不良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大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时也不能有条理的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学习,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例题讲解时会强调很多重点问题,列举一些典型例子,有的学生习惯于直接在书本上勾勾画画,或者进行记录,但是书本上空间有限,容易导致记录的笔记混乱,给以后的复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教学方法刻板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已经普及开来,但很多教师依旧受到应试教育教学体制的束缚。“分数观念”依旧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无形的引导作用,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时间超过三十分钟都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种忽略学生听课感受,高强度的知识传输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吸收的超负荷,即因为接收的知识量大,反而找不出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不仅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还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改革措施

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是一个好的现象,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措施。

1、帮助学生重塑自信

首先,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打好物理基础。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是良莠不齐的,为了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选择基础性的题目作为例题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减少,教师所讲的内容基本都能够听懂,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会逐渐的提高。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发现学生身心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大大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话语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带动信心的提高。

2、监督学生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初中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即在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学生自己事先对知识进行了解的一种准备行为。大部分初中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教师可以先将预习作为一项任务或者是课后作业布置下去,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监督学生按时进行课下预习。另外,教师还可以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跟着问题进行自主预习并且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监督和引导双管齐下,能够让学生逐渐适应课前预习这一行为,直到不用教师监督学生也能自觉地进行课下预习。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和课前预习不同,大部分初中生都会主动做课堂笔记,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然后在听课过程中将教师讲到的重点物理知识,以及在课下练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同时,教师还可以不定时的进行笔记的抽查,以确保学生每一堂课都及时做好笔记整理。

3、改进教学方法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一、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1、观察: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学生分组实验,其中初二年级开始的几个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音调前,就布置学生制作音乐瓶,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乐音的相关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演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4)、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知识复习、思考练习;操作模拟仿真的实验,学习了实验方法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锻炼了实验技能,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基础准备。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如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惯性、压强、物体浮沉、电荷流动、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磁场分布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用电脑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于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2、实验是学习前人的“创新”。 (1)、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初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老师多做实验,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如对于彩虹,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我就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当上午或下午有太阳光时,还带领学生到室外背向太阳光站立,用喷雾器或学生用口斜向上方喷射水雾,就可以看到一道人造小彩虹,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理解掌握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科学家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论文格式。以达到激发学生渴望实验的目的。 (2)、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 ①、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初中物理开始阶段的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这个阶段主要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物理实验。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时,其动机和目的往往是有不确定性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参与。在课堂演示实验中也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如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就请学生做;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进行观察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做好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做好物理实验是需要一定的物理实验器材,但物理实验有时用简单的器材就能说明问题,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敲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我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小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二、引导学生善“问”

1、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是不以为然的,对此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瑞利就是通过测密度的方法而发现氩气的。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的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深的学习。

2、善于设计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其艺术性,应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在学习《杠杆平衡》一节内容时,从实验过渡到实际应用,设计了将将托盘天平做成不等臂的可以吗?引导学生想到托盘天平的制作原理,为什么要调节天平平衡?引导学生想到在设计制作托盘天平时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要考虑到杠杆等臂和平衡螺母。

3、引导学生提问题。 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提问题,刚开始学物理时就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学习物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定期开展问题研讨。

三、综合提高创新的实践。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 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如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②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③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④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⑤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⑥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重垂线水平仪”、“两用秤”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2、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已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当学生学习了一些知识后,就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如学生学完长度测量的内容后,就建义学生去测量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树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等.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引导学生讲座为什么会发生物态变化,进而导入分子运动,内能的学习,通过内能的学习,引入热机知识的学习,通过质量,体积的测量,进一步研究物质密度的测量,通过欧欧姆定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导体的电阻等,使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了知识后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3、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3)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4)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5)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6)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7)自行车的座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8)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9)普通自行车与比赛用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等许多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促使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

第8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评估

 

《物理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探究性教学,因此新课改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探究实验。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而忽视了“评估”环节。致使实验不够完善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实评估就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更严密的角度反思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探究要素。下面以“探究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教学中“评估”的作用:

一、评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方案

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可有不同的实验方案。由于实验仪器精确度不同或实验方法不同导致实验误差也不同。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评估实验方案,比较每一种方案的优劣,使实验方案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探究“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学生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典型的有如下三种: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②将适量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V;③将量筒中的盐水全部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m2-m1)/V。

方案三:①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同时测出倒出盐水的体积V;③求出盐水的密度ρ=(m1-m2)/V。

上述三个实验方案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是不同的,方案一中向量筒中倒盐水不可能将盐水全部倒尽,烧杯内壁要残留一些盐水,使测量的盐水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方案二中向烧杯中倒盐水不可能将盐水全部倒尽初中物理论文,量筒内壁要残留一些盐水,使测量的盐水质量偏小,密度偏小;方案三则不存在前两种方案的弊端,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二、评估操作细节,改进操作方法

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有的小组由于操作方法不当,而有的小组由于实验操作技能差,不能成功的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操作细节进行评估,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成功。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各小组实验数据差异较大。此时积极引导学生评估并改进实验操作:实验时弹簧测力计不易保持匀速,运动中的弹簧测力计也不易读数。进一步引导学生改进:把弹簧测力计用手拉的那端固定在一固定处,人的拉力作用在木块下端的木板上,当拉动下端的木板运动时,上端的木块相对下端的木板发生相对运动,木块受到木板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而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的运动速度并没有关系,只要木块相对木板有发生相对运动,木块所受的即为滑动摩擦力。根据二力平衡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论文服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也容易读数,实验误差小。

三、评估实验现象(数据),规范操作习惯

在探究实验时可能有一些意外的实验现象(数据)被学生观察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现象(数据),加深学生对实验规范的认识,甚至获取意外的收获,使实验得到深化。例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按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A1的示数比电流表A2的示数要大一些。于是他认为:当电流通过灯泡时,由于灯泡要消耗电能,所以电流在流动过程中将逐渐变小。 实际上,电流表的示数不同,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电流表使用了不同量程、电流表在接入电路之前没有调零等情况有关。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验现象,及时的审视我们的操作规范和操作习惯,得到真正有效的数据。

四、评估实验结论,提高归纳能力

由于学生自身学业水平的不足和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不熟练,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得到的结论, 往往具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以得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结论,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某小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记录的数据,发现动力与动力臂的和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和,由此他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实验数据本身没有问题,结论的数学关系也成立。但是物理意义不成立,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不能够直接相加。造成学生误解的原因是利用特殊的数据得出了特殊的数学关系,实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特殊性和一般性初中物理论文,试验的时候,要尽量利用一般的数据进行测量,以便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特殊的实验数据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但不能对于特殊数据依赖。

五、评估实验功能,拓展思维空间

为了达到某一实验目的,我们都设计相应的实验来进行。如果我们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是不是同一实验可以达到多个实验目的,使实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探究“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实验中需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利用公式R=U/I求出电阻,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但根据公式P=UI,上述实验测出来的物理量也可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只不过应调节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测量结果不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细心的同学不知是否还发现,每次求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是不同的,且小灯泡越亮电阻值越大。这说明小灯泡电阻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可见此实验还可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真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评估,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深化实验、完善实验、拓展实验有着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创新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10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目的。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而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特点,创新教育应结合进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第11篇

一、当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实验教学的模式单一

分组实验教学法大概可以分为基础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测定性实验、制作及装配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物理实验类型选择相应的分组实验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通常会在实验前就分好组,并再三的演练实验过程,告诉学生所需要测量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在进入实验室后,让学生按照事先演练的步骤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关的数据表格和结论。如此,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设计实验,也没有机会去对实验进行猜想、思考和探索。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是由于教师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考试中获得高分,完全没有遵循“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步骤。

2.分组方式的单一

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大多教师会将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分在一组,男同学与女同学分在一组,并且在每一组中选出小组长负责实验学习。这样的分组方式当然是希望利用成绩好的同学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同时发挥男生的大胆和女生的心细,更好地完成实验。这样的分组,常常会持续一个学期,限制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实验中,成绩好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会更愿意多参与到实验中去。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会处于观察的位置,成为整个实验的观众。长此以往,成绩好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必然会养成骄傲自满的心理,认为自己动手是理所应当的,很容易瞧不起成绩差或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即便成绩差或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想要参与到实验中,也会被立刻阻止。如此,不仅不会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还会滋长学生厌学、骄傲等不良的心理状况。

3.过分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

分组实验教学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亲手完成实验后,还能够对实验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完善实验的设计,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实验之后的讨论应该被认为是整个教学方式的核心,引导学生养成对物理现象观察并思考的习惯。但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过于注重实验的操作过程,关注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任务的完成,很好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的反思与讨论。即便有,也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经验总结的方面,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二、有效改进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探究分组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清楚应该如何教授给学生相关的物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在物理考试和实验操作中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首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正确认识到分组实验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在实践分组实验教学法时,教师将其重点放在探究过程与实验方法的训练。通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等步骤,在真正意义落实分组实验教学。虽然每一个步骤在实践的过程中都会遇上各种困难,但这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当分组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效用,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必然也得到提升。

2.采用科学的分组方式,打破传统分组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分组的方式不仅局限了分组实验教学法的效果发挥,还很容易造成小组之间与小组内部管理困难,形成一种乱糟糟的局面。教师不应该局限在传统分组的方式,应根据具体实验的需求来进行分组。分组的方式可以采用动态分组法和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分组法。动态分组法是让小组的组合形式不停变化,使得在每一次的实验都是由不同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绩差或动手能力差对成绩好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依赖。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即便是日常不怎么来往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分组实验教学进行很好的交流。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的分组方式就是让手能力强或成绩好的学生在一组,动手能力弱或成绩差的学生在一组。如此就会形成在强强联合组中每个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到实验中,在弱弱联合中的学生失去可以依赖的对象不得不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其中的情况。这样的分组方式能都弱化能力强的学生的优越感,并且让他们认识到其他同学的优点,慢慢的学会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力弱的学生在逐渐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能够逐渐积累对物理学习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进而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分组实验教学的反思部分,采用多个角度进行讨论

实验教学后反思,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在实验操作的缺陷,也能够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物理知识更深一步的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讨论,不要过度的去干涉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清楚,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自己始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主体是学生。通过试验后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以实现分组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在进行反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反思不应该局限在学生之间,教师也应该在引导的同时一起和学生进行反思。了解这次分组实验教学的不足在哪里,了解学生在这次实验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各个学生在实验中所擅长的事情。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反思所得到的结果,势必会大幅度提升教师对于分组实验教学法的掌握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物理实验探索。

三、结论

目前,我国仍处于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导致许多教师并未能够及时转变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分组实验教学法是素质教育中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学生才是教学主体。因此在实践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维,通过多元化、多角度、多方法的方式,提升分组实验教学的效果。

作者:陈协桥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高村镇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静.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108.

[2]唐宇.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7):15-16.

[3]杨冬冬.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153-154.

[4]李建军.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5,(27):29.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物理规律。实验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有重要价值,其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分析以及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乐趣的作用下能够融入物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极大地增加,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能适应实验教学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强化

在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信息技术在使学生获得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也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数据,消除由于人力造成的实验结果记录的误差,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最关键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下的实验结果,如果学生存在异议,授课教师还能够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困惑;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出现歧义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对比、综合等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加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磁场力学的学习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探究其存在的意义,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在线讨论。这种技术下,学生在课后或在家中也可以进行探讨学习,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亲切,又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在对物理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相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如让学生体会惯性,为其提供相关的器材,使学生明白惯性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因素。学生应该详细观察教师的操作,以便于在自己亲身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根据实验结果来探究相应的理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借助信息技术的科学搜索方式,确保搜索实验资料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解决。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实验设备的损毁问题,给实验研究造成很大的困扰,然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弊端。采用信息技术能够虚拟实验,将实验的内容进行计算机的微观展示,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记录实验过程,对于缩短记录时间以及提高准确性有促进作用,确保实验信息共享,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快捷,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将研究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探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学生对自己之前的猜想与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均有极大的益处。物理实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和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带来的便利来提升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王慧 单位:高邮市三垛镇三垛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叶锦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4):149-150.

第1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第14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主要环节、实施、更新思想观念

一、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就是对世上任何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实际的各个方面,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普通探究包括许多分支,其中之一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它可以是指学科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也可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探究,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教学中把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相应能力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有许多种类型。例如我们用理论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探究;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还包含了许多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因此,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现象、一组数据、一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

“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而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程度不同的指导。例如,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又如,数据的收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数据,也可以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并作出解释,甚至将数据和数据的分析方法都告诉学生。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中。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尽管科学探究没有绝对固定的程序,但仍有一般的程序可循。而这个一般程序是学生做探究的必要知识,也是完成一个完整探究过程的基本环节。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工作单”,让学生学习探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比较好的形式可有以下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评估与交流

设计实验分析和论证

进行实验

结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第五章第四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把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进一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猜想:问题的可能答案

设计实验边讨论交流—边合作设计,内容包括:

1)所用实验器材、

2)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数据记录表

3)简述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实验要求:

1.把测量数据记在自己的表格中

2.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注意: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打开的状态

2.连入电流表时不要连错

分析和论证主要内容: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

2.跟你的猜想或假设有何差异?

3.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Ia=Ib=Ic

评估与交流主要内容:1.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

2.测量结果如果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

3.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

4.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新的问题?想

不想进行探究?

完成反馈练习

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为教师设计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的框架,为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全部,也可涉及部分,要根实际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教师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发散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状态,以顺利推进科学探究进程。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迫学生记忆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一言堂”教学,而且教学一环扣一环,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灵活地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消除了过去学生的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苦恼等情绪,而且还觉得学习“易”、“趣”、“活”。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前的准备

教师课前应让学生对课题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另外,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探索。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能力培养的内容。

(二)课堂上的实施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1.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努力创设“教师一学生”及“学生一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

最后还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2.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出一番大事,要想有所发明创造,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共同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一系列价值:(1)探究者通过“相互交流”,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让探究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不但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表述能力。探究教学课堂应成为学生锻炼物理表述能力的最佳场所在。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证据和观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书面、口头表述。简明准确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维过程的反映,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培养和提高物理表述能力更是学生具备良好物理素质的需要。

二、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重视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相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手头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三,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如优异研究院、大眼睛科技教育网等都是这样把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的真正体现互动学习的良好尝试。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实现了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教育观念的思考

从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就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1、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而“探究式教学”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其“成绩”并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2、从注重统一规格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关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让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探究式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并非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同时探究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3、从注重掌握知识转向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第二层次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主要应用在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形式上,“探究式教学”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式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教学活动相比较,“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物理学基本特征,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为物理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能够显现各种颜色?为什么滚烫的开水和凉凉的冰棍都能冒出“白气”来?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建筑工地、码头等地去观察,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所学物理知识。如学习“浮力”后,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去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4、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

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实验结果竟然与我们预期的差别这么大,怪不得老师告诉我们不能想当然地看问题。”

5.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种教学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教师擅长讲授,讲述得好,也可以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大量的有用信息;运用不好的话,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学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但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总体说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0日第3版麻晓春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15篇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3、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4、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探究性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足吗?

4、物理“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