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级审计论文范文

高级审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级审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级审计论文

第1篇

虽然看起来审计部门参与到了基建工程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却没有把审计的职能体现出来,例如把已经更改不了的项目拿到审计部门进行审计,会导致有些问题不能纠正过来,一方面对学校也会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丧失了独立性,缺少监督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解决事后审计所带来的局限性,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做法,把关口前移,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也就是要以投资项目为基础开展事前审计,以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的事中设计,以项目决算和效益为核心的事后审计,要把三个阶段的审计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把审计监督、服务的效果完全的体现出来,加强每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的发现、预防风险,尽最大的可能提高投资效益。高校审计部门要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降低工程成本。

2基建工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设计不合理、监督不严格,另外对基建工程的管理也不到位,对工程造价没有仔细的询价和验收,导致工程中埋藏着隐患,造成经济的损失。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的义务,做好审计工作,为了获得更多部门的支持,可以借助广播、报刊等方法宣传审计工作,向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国家的法规制度、重点强调审计的意义,推动各个部门积极的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只有领导和人员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理解、配合,严格的接受审计监督。

3审计制度不完善

有些高校基建工程审计的进行不完善,审计的制度不够健全,例如对基建工程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权限没有清楚的说明,对审计工作的程序也没有严格的进行规范,审计制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实施基建工程审计的重要核心就是完善的审计制度,规范的制度是对审计人员的规范性约束,同时也是对被审单位的规定,要依照完善的制度来约束财务、审计等部门的工作,清晰的划分每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和权限;要针对每个环节都制定出合理的内控制度,包括合同、施工、验收、付款等,要把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真正落实,做到有法可依。

4审计队伍较为薄弱

随着基建工程的增多,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审计任务繁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基建工程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但是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都比较低,甚至对基建工程的基本知识都不熟练。要健全内审机构,强化审计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下面四个方向着手:①组建高素质的、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②对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③要经常开展基建、审计的专项会议,加强审计的交流和讨论;④审计人员要多学习新技术,全面的掌握审计技能。

5总结

第2篇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内涵指的是各个高等学校依据既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上对各个部门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主体是指由谁执行审计的问题,可以有独立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两种审计机构。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客体是高等学校的各个部门、资金、项目以及相关政策等。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等学校良好健康的发展。结合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将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定义为:国家指定的审计机关或者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其自身发展管理的需要,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人们在这一领域的共同认知标准,对高等学校所属的专业学院、高校内部的各个行政管理机构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独立的一系列的考量、评价、分析和考察,以确保高等学校能够对学校自身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得到最优化管理,明确高等学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的经济责任,最后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一种监督管理活动。

二、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现状

1、各高等学校在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在购置资产方面,缺乏统一规划,重复购买,设备利用率低,有一些资产长期闲置,最终损坏,报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是没有长远规划,有些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出现建了拆,拆了再建的情况;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盲目的贷款,导致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财政困难。

2、绩效审计大多保持在事后审计上,很少在经济活动开始时就参与进来,也没有在经济活动事中进行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和效益的审计;不能对违反纪律的行为采取应有的防范措施;资金使用的过程得不到有效监管,只能在事后发表评论,对于过程中的资金浪费不能有效制止,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依据。

3、缺少规范的审计程序。系统的理论指导审计程序不足,自发状态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实践中带有盲目性,审计结果难以客观,因此缺乏约束力,甚至完全是走形式,影响绩效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缺乏系统的审计评价标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在高等学校中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每个审计涉及的数据、环节、事项、范围很广,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自身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也还没有制定权威的统一的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所以目前还很难形成统一的绩效审计工作规范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三、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相关性原则

为了满足绩效审计评价的使用需求,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所有使用者的不同雪球,另外还要考虑指标的构成形式。首先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绩效审计评价系统指标在构建过程中就要考虑多方面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其次从指标的形式来看,一些指标存在片面性,因此,如果要选择绩效审计评价系统指标的话,要特别关注那些同时能反映不同学校独特情况又能反映所有学校管理共同特性的重要指标,简而言之,就是构建的指标需要充分的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求。

2、可行性原则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时候一些数据需要从财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数据中获得,所以设计评价指标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来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在现实中也要考虑可行性与实用性,最终增加绩效审计指标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3、多样性原则

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范围很广,主要体现在物力、人力、财力等多个方面,近些年在高等学校资金来源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不管是从资源的利用,还是从成本的控制等方面不同的部门都有涉及,从这个现象来说,绩效审计也体现在了多个层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多样性,并且还需要具有角度深、层次多、范围广等特性。

4、整体优化原则

由于评价指标还处在研究阶段,所以评价指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将评价研究与评价实际工作相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并且进行反复的验证才能完成,这些还需要在管理学、经济学以及财务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分析客观现象的数据表现,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是一个有着多变量输出的系统,对各项管理的多个目标有决策依据,所以不能单一的指标进行评价,这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应该建立一套相互联系并且又各有侧重点的指标群,这样才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总体绩效水平。但是指标又不宜过多,以免出现评价指标过多失去评价的重点的情况。

5、可比性原则

制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如果成熟的话,应该会在各个高等院校普遍使用,所以指标的选择就需要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实用性。就同一指标来说,应该能在各个时期实现自身的纵向比较;就同一时期来说,可实现各项指在不同高等学校的横向比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各个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进行评价后做出相互比较,才能使它的意义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和通用性,并且要设立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进行量化的比较。

6、动态完善原则

学校所处的时期不同,对学校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是工作时一项动态工作,需要长期不断完善。绩效的评价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从时间上来说,在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如果仅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评价结果,就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影响,评价的结果也无法客观的反映应有的绩效,从而会导致失去评价的意义。所以要坚持动态完善原则,根据新的规章制度的变化,逐年修订相关指标,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高等学校的总体水平。

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是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监督下,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绩效审计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衡量。虽然目前在我国对绩效审计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规定,但这并不是说绩效审计是没有意义的,是不重要的。如果能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中能够明确提出要进行绩效审计,这就能使的绩效审计在各单位开展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审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绩效审计经过国外一些实践证明,对于很多单位来说是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随着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将会陆续被制定。而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机构,它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人才,同样也是被审计的重点,这是对高等学校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高等学校进行良性发展。所以与高等学校特点想关联的绩效审计标准体系也将被制定,这样也为构建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2、明确的目标和对象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目标和对象,绩效审计的工作也是如此,在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的目标,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谁。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手册》中将绩效审计目标定义为:“通过绩效审计,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绩效。”所以绩效审计又可以被称为“目标导向性审计”,就是说制定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进行。

3、清晰的具体内容

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对自有资源的绩效审计,对资源利用的绩效审计,对管理活动的绩效审计,对产出的绩效审计。除了这些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高等学校与一般的生产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一般的生产企业生产的是具体的产品,而对高等学校来说,合格的人才和和科研成果是它的主要产出。这样的产品很难简单的从数量上来对它进行衡量,所以在针对高等学校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慎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2)不同的学校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有一些学校进行了合并重组,还有一些学校建立了新的校区,这些都是各个学校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距,它们各自资金来源都不相同。(3)各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层次不同。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在此基础上同时也培养研究生以及专科生,但是还有一部分高等学校以培养专科生为主,所以应针对不同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来设置相应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4、历史和教育行业标准

第3篇

[提要]本文在回顾了已有审计判断绩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三类,并探讨了各类因素的具体内容。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

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

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