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音乐赏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第1篇

一、本课程及指定教材的基本特点

原来普通高校开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其教学不外乎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三部分来教学,或是依据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即“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专业音乐创作时代”四部分来教学。在大的历史框架下,根据音乐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宗教性的特点,再分别以乐器、乐制、乐人、乐种、乐律、乐理、乐谱、音乐教育模式等为线索,结合出土文物、乐器、遗存的壁画乐谱等图像安排教学,纵向与横向结合使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音乐文化及其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更加清晰明了,易于学生接受。《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一般是在中国音乐历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体验。它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音乐作品视觉化,利用直观图像、音响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以乐器形制演变、各个乐种的发展融合及兴衰没落、器乐流派等为线索安排音像资料进行教学,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欣赏(表现和理解)、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将上述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如果既能体现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就是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了。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地把欣赏课和音乐史课简单合并在一起,它针对的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目的的,规定的授课时间仅有72个课时。这就意味着要对博大精深、与很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面很广的中国音乐史内容做很大的删减,要在大量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音乐作品里做出艰难筛选。受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编著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材。全书共分析了75首作品(都附有谱例),插有87幅图片表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音乐史的历史风貌。为了适合教育对象,这本教材对很多中国音乐史的细节与文献依据一笔带过,对一些较困难的理论问题有意简略,只对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史实内容进行了叙述。这就给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有很多随之而来的难题需要授课教师解决。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原则

1 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整体矛盾

以往,《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总学时是72学时,笔者在教学中已经感觉到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因为,古代史的知识学生大都不熟悉,需要细致全面地讲解;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中又要安排大量欣赏的内容。原《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的总学时是36学时,也不能很充裕地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学时少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之前,很有必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做出调整。

2 古与今教学内容的具体矛盾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是让音乐专业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给这部分内容安排的时间太,少I那么,这门课设置的初衷就无法完全实现;如果在古代音乐部分所用学时太多,近现代、当代史中大量的作品又很难有时间欣赏。

为此,我们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利用课下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

不论是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还是名作赏析课的教学,其内容都十分庞杂。要想使二者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查阅和学量相关资料,融会贯通地变成自己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制定出巧妙且卓有成效、灵活多变、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以人为本的教法,和学生一起精心实施。

关于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谭勇在其《论高师(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的教学最优化》(刊于《黄钟》199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借鉴:首先,应明确优选教学方法的标准。标准一: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相适应。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一般都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知识信息方面的、认知技能方面的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与该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予以保证。标准二: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名作欣赏与中国音乐史课程结合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由此也决定了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标准三: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对象相适应。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制约,而且也受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所制约。在兼顾整体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但是,由于本课程要突出在中国音乐史背景下进行作品欣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中国音乐史脉络为经线,以在历史背景中常析不同形式和人物的音乐作品为纬线。在相关音乐史知识的讲述后,引导学生在聆听代表性作品中认知中国音乐史和明确音乐欣赏的方法,达到既拓宽视野又提高音乐审美和认知能力的基本要求。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和网络资源,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电脑普及软件运用上做足功课,例如,在powerpoint课件使用时,理论文字中间穿插影音视频,把理论内容和影音内容完美结合,充分挖掘教学潜能。

3 课内课外结合。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结合后,其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单纯依靠课内时间,是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强调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外的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在每节课后给学生推荐自主学习内容,这样做可以充分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场地、设备和相关辅导条件。也可以将这种课外学习活动情况纳入考核中。

4 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专题性讲座可以针对性地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让音乐专业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赏析音乐作品的习惯。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4-02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我国“中国音乐史”是我国高等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理论课中重要的内容。同时在各大高校所有音乐方向的研究生考试中都是必考科目。可见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阐述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事件、音乐家、作品、理论,音乐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等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音乐素养,进而引导学生科学地评辨和研究音乐问题,并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及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多年来,中国音乐史一直采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不足:如形式单一、教学媒体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等,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学生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目的中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本文通过几点思考以及教学方法的尝试,就如何创新改革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以期获得较之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参考教材,更新知识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常称“课本”),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指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故事书、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或教师自己编写、设计的材料。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目前,各高校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均有规定使用的教材,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2007年)等音乐著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教材大多是狭义的教材,依照课本内容,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和不容更改的性质,很少填充和修改。然而,音乐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同样具备着前进发展的特点。如某种新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以往音乐问题的猜想,或是了以往旧有的结论;新的出土文物更新了教材中的时间界定,补充了以往音乐史的空白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课本为主,但不拘泥于课本,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方面完善、补充、更新音乐史知识。让中国音乐史和人类发展史共同流动起来,成为一门“活动”的音乐理论课。

二、信息化运用打造“博物馆式”教学

中国音乐史阐述的是过去的音乐,特别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在学生认为,那是离自己很远的事物,看不到、摸不着、听不见,长期纯理论性文本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述中去勾勒和想像,因此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国音乐史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足、知识记忆不深的现状,如何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成为中国音乐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更易于接受迅速、直观的知识信息。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是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虽然近几年,有些教师或多或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是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学科相比,达到信息化的程度还相距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时代音乐人才的培养。

试将音乐、图形、文物等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将中国古代音乐史立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立体和生动,就像把学生带进中国音乐历史博物馆,将讲授和参观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教学中知识的信息量,教学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三、专题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时期,从古至今地给学生讲述音乐历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纵向的知识延伸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发展脉络,把握作品风格特点与社会背景的关系都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但是,对于同一音乐现象或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影响等问题,则横向联系比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音乐发展的规律,深入理解在历史的演变中音乐是如何发展的。所以,在讲述某些问题,如:中国乐律学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音乐机构,中国古琴音乐,京剧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专题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明确音乐史实,梳理音乐发展脉络,总结历史规律,提高分析研究能力。

四、从学术论文到课堂教学

要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到主动,一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由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论文,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各种观点以及研究现状等问题,然后将问题和收获带入课堂,有准备地进入教学阶段,无疑也是一个可取的方式。学生在查阅、研读相关论文的过程中,因为是经过亲自动手检索阅读的,所以对知识点的印象会比由教师灌输的更加深刻。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超出课本的知识量,同时,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例如: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至少五篇关于先秦雅乐的学术论文,假设学生找到并认真阅读以下4篇论文:1.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2.何涛《论先秦俗乐、雅乐的音声特征》载《江海学刊》2007,(2);3.任飞《无“商”的西周雅乐》载《中华文化画报》2007,(6);4.张耀《雅乐含义及先周雅乐的表现形态》载《中国音乐》2006,(2)。那么,仅从这4篇论文中学生至少可以收获到周代宫廷雅乐的形式、使用场合、音乐风格特点、先秦雅俗音乐的区别、先秦雅乐与当时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将阅读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问题带入课堂,和同学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对锻炼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追求真理的能力,较之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五、技能再现音乐,理论指导实践

中国音乐作品是中国音乐史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上的音乐作品是了解其所在音乐时期风格特征最直接的感知。特别是演奏、演唱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过程中,可以将技能锻炼和理论指导相结合。如在讲到古代某个时期的作品时,请专业学生演唱或演奏,再由教师讲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乐曲的风貌,还可以播放原版的古乐音响,让学生用理论结合音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之后,重新演唱或演奏,与之前的效果进行对比,鼓励学生逐渐完善演奏风格,提高演奏技巧。由此使中国音乐史教学目的中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

六、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相对课堂教学来说有着很强的教育优势,能够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取得特殊的教学效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学生的素质,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当地地理、民族和风俗的特点,积极开展中国音乐史课外教学。同时可以结合民间音乐采风的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让学生走到实实在在的音乐生活和音乐土壤中去。如学习当地的民间歌曲、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参观音乐历史博物馆和优秀的音乐文化历史遗存,访谈著名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等。此种教学模式,丰富了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主动了解本地的音乐文化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爱家乡和学习、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特色;措施

中国音乐史课程发展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经过了几代人的探索,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它是音乐学与历史学相互交叉的一个学科。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掌握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它是检验音乐人才的基本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标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中国音乐史课程对促进音乐专业的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音乐史》的教学现状分析

这门课程的涵盖面广,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课时是有限的,使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得紧张,也不便再进行更多的课程拓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由任课教师单方面传授为主,学生为客体,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缺乏实践环节,重视该学科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忽视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最终致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传统考试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核以试卷为主,大部分的学生在临近考试的短时间内,将老师上课的笔记内容进行汇总、复习,这种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考虑教学的过程,暴露出了考试体系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矛盾。中国音乐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在当今课堂教学中,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探索与分析,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尽量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传授学生更多更好的音乐文化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能更好的学以致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不断完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国音乐史》课改的措施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对现阶段的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下是对这一课程进行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角色,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让学生上讲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选题目,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课下充分准备,让其进行归纳,汇总,用合理的语言来表达内容。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评述、更正、总结。这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大部分从事教育行业,这种方式,还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为今后就业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个性化教学

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很多优秀作品需要让学生进行赏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专业技术展示,为同学们现场演绎作品。比如讲地方民歌时,可以让声乐专业的同学进行演唱,讲音乐家的代表作品时,让器乐的同学来演奏。这样,在课堂上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现场演绎这些作品,理论指导实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使学生们能够掌握音乐历史及其作品的演奏风格,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理解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分为三个部分(百分制)

1.个人展示成绩,每学期老师在授课时会指定关于中国音乐史有关内容的声乐或器乐作品等,每个同学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音乐作品展示,也可以自由结组,占20%。2.论文成绩,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期中考试时给出多个题目,供学生自行选择,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占30%。3.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是闭卷考试形式,考核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试题量覆盖范围要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占50%。

(四)理论指导实践,增加实践课时

在这门课程中可以增加实践课时,每学期定期进行实践学习。第一,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更直观的了解当地音乐发展历史及音乐风格特点。拓展音乐视野。第二,让学生们根据地方特色音乐编排节目,在校内、校外进行实践演出,传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并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第三,带学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实践教学,教授民歌、民舞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教育水平。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之以用。

三、结语

若要使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就要在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紧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师要调动多种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艺术实践、课堂互动、以及课程综合设计实践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内心深处感悟它、认知它、热爱它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高师音乐教育;后现代转向;知识转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世界文化频繁交流并亟需对话的时代。自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以及文化思想传遍全球,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与教育传统的中国,在近现代就已经比较成功的引进了西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我国音乐教育与文化深受其影响。至今仍未形成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文化历史传统的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知识转型之后,以西方传统哲学为基础、突出技术工具理性的现代音乐教育模式也正处于一种转换与交替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对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批判,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应该如何从根深蒂固的开发课程转向音乐的理解课程范式,这是我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性的挑战。

一、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知识与教育一直有着长远的历史渊源,并成为每个时代的主题。所谓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制度与信念的整体”。石中英先生在他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对人类的知识型的转变、更迭做了详尽的描述:即古代知识转型与第一次知识转型、现代知识型与第二次知识转型以及第三次知识转型与后现代知识型等三次历史时期。知识类型的转变反映与影响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是课程观念变化与改革。

现代(科学)知识是将“认识者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观察、实验或推理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代科学知识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从三个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勾画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形象。其中,“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由此,在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现代音乐教育将知识看成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从近百年中国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与公共音乐教育)来看,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认识水平大都局限于技术控制或工艺层面或技巧层面上。”诸如其他与音乐相关的哲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文化课程在当今国内的大多音乐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忽略。这种“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单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这种利弊关系清楚地体现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之中,即体现在高师音乐的主干课程、音乐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和专业(如钢琴、声乐及器乐表演及作曲等技能)等课程中。”传统的音乐课程教育范式虽然对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直难以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也如管建华先生所言:“中国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以音乐技术学习来划分具体专业的,如每个学生都是以声乐或器乐或作曲为主的技术学习来定位其主科的。”目前现代音乐教育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形成是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同时也反映与体现了在20世纪“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影响。“20世纪中国学习西方音乐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企图从西方文化有机体身上割裂下音乐的技法,去实现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第一’的梦想。”

音乐课程的状况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及文化上的反映,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影响下的中国音乐课程和知识体系下教育、培养的中国学生,其音乐的观念自然被格式化,他们用“高级”、“科学”与“落后”、“不科学”等标准来看待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他们眼中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于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至今仍处于一种“民族附加”的模式,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与立足于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随着人类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转型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同

现代音乐教育开始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当今时代正处于人类社会从现代知识至后现代知识的转型时期,这将影响并推动着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改革。

二、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解读

2006年教育部制定并试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教育部在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从战略高度上制定的新时期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纲要性文件。“方案”与“纲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全面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与环节,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规范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培养目标与教育观念。“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指导方案”培养目标下的高师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音乐教师,这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将为音乐教师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高师音乐学课程指导方案将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等组成。其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为: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课程内容为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声乐、钢琴(含歌曲伴奏)、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又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两类,限选课分为三组,每组须选修一门,如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合奏与指挥/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等;任选课(约648学时,36学分)包括专业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另外,还须根据地方资源开设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主要是指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有: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

三、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转向

基于上文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现代知识的“普遍性”、“中立性”、“客观性”将被消除与解构,从而转向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境域性”、“价值性”、“文化性”理解。“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知识是对人们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测、假设或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知识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所有的概念、符号与范畴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在“知识/实践、知识/权利、知识/性别、知识/利益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改革必然要从课程设置的建构开始,人类的文化知识从现代科学知识类型到后现代的知识类型的转变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中已经有所体现和影响,比如管建华先生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就是站在当代学术理论的前沿,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现代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反思,是中国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领域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也正从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后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转型,现代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其课程体系面临着危机与挑战。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走向信息产业时代,随着新的全球性的

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应该开始以全球性的思维框架的视野来看待当今中国的高师音乐教育。

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关于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的过程中所涉列的现代教育改革层面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教育的目的、课程知识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育学或教育理论的研究等四个方面。由此泛化而引申到当代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改革不乏也从其上所述的四个方面而考虑,无疑对当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变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模式。

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从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来看,所有的知识都是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的,那么教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批判性地学习和接受,即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尊重音乐文化的“本土性”和“地方性”以及“多样性”,树立多元的音乐教育文化观念。

2.高师音乐课程知识的选择。高师音乐教育什么知识最具有价值型,不排除以往对学生音乐技能与音乐技术理论的学习,提倡技术与文化并重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科学(音乐技能与技术理论)课程,学习与掌握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音乐技能、技巧的同时开发本土传统音乐课程的建设,并加强人文课程,提高高师学生社会人文文化的意识和水平,为培养新的知识类型观念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3.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组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重新设计和组织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完成新的课程目标。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变化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有着新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积累性的学习理念。

如何在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音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这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正是在这种对所谓“客观的”、“普遍的”、“中立的”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同样,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原来教育教学模式怀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基本任务或基本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

4.高师音乐教育学与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学实践的过程是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行的,因此,关于高师的音乐教育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在当前知识转型的语境下也面临着转型的一个过程和危机。后现代知识型要求下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必须放弃客观主义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认识路线,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研究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立场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必须敏锐地把握新的社会文化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必须以一种理性的对话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包括教育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教育观点,彼此之间开展真诚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必须对来自国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进行价值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正确地理解它们的所谓‘世界意义’”。

四、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水平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是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存亡的大事,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文化知识学习的指向及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速度与水平;同时也会因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地方音乐教育发展的步调不一致。因此,在当前人类社会文化转型的语境下,如何快速有效的转变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模式,如何培养时代适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等诸多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音乐教育的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一统式的教育改革将抹杀及抑制音乐教育的地方性以及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将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并作以深入的探究。

(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

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第5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互联网 城镇中小学

一、目前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课题的开展是基于两个前提:第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彻底颠覆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所以,网络不久也将会改变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第二,为了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美国《音乐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

但是,目前,我国城镇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水平却严重落后,很难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大部分城镇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学校中爱好音乐的老师,或者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音乐院校的系统学习,不懂得怎样去进行音乐教学,更不知道用音乐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开阔眼界。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唱歌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教唱方法,欣赏课主要是用录音机放几首歌曲给学生听,听完了就结束了,学生除了对明显的旋律有点印象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视唱练耳更是很少专门去训练过。

第三,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凭着教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所谓好听、好唱的歌曲教学,对于比较陌生的歌曲就放一边。对于国外的经典歌曲也教唱一下,但内容仅仅局限在欧洲范围以内。教材上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以及唱游很少去实践。

根据笔者对最新的音乐实验教材的分析发现,最新教材关于多元文化音乐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一方面,对世界音乐的教育还停留在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只是加入很少量的其他民族音乐;另外一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总曲目中似乎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于我国城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难以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本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前言基本理念:理解多元文化)。为此,本论文在深刻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及其走进城镇中小学的意义分析

在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城镇中小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又暗合音乐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当然了,互联网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弥补了城镇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具体来说,依托互联网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并从中获得民族自尊,学习尊重与忍让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而音乐又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种不同的音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被演唱着、演奏着、欣赏着。要认识这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并分享它们,需要我们有对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心和理解。西方人追求绝对音响,而东方人的追求却恰恰相反;西方主要服务于典礼以及舞会、围绕宗教音乐,而东方音乐主要服务于仪式。换句话说,在东西方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并且两种音乐风格以两种分离的形式发展。我们必须要克服西方倾向的价值体系。要想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加入多元音乐已经迫在眉睫了。

2.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视野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传统音乐,也有少数的外国歌曲,但基本上都是德、奥、意大利及少数西欧国家的古典音乐,就连西欧的传统音乐就很少,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太狭窄。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知道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除了中国和少数西欧国家的人们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东方国家的人们。

3.通过认识多元文化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古典、浪漫音乐就是好的音乐,即所谓的“高雅音乐”,除此之外的就是不好的音乐,即“通俗”音乐。一切都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无疑这种观念是陈旧的、片面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足为奇。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国民音乐教育体制和占主导地位的音乐团体对人们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这种对音乐片面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其审美观和价值观,还得要从中小学做起。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地接触除了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各国的音乐,让他们自己学会聆听、思考并做出判断,什么音乐是好的音乐;什么音乐是不好的音乐。由此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4.让小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该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情形

音乐起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活。所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一定是与这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世界各国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但仅仅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理解他们的生活还是不够深入,我认为,如果把这些文字与他们的音乐联系起来,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美国的孩子是伴着爵士和摇滚长大的;西欧的孩子是伴随着莫扎特和贝多芬长大的,蒙古族的孩子是伴随着悠扬的长调长大的。

5.通过演唱、欣赏、演奏以及对于活动的参与开拓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体验

在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的讲解进行传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聆听、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等方法进行。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融入到音乐中去,去感受异国文化所带来的音乐情趣,用心体会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美丽风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每一种乐器都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例如,组成越南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的各种打击乐器;印度的西塔尔琴、维拉琴;日本的尺八;新疆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等等。这些乐器都具有各种不同的音色,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听这些民族的音乐,训练他们的耳朵,培养良好的听辩能力。

三、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探讨

以笔者工作的重庆开县为例,学校设置了电脑室,小学生在学校可以接触网络。当然,在城镇内也有多家网吧,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话线,有计算机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多元文化教育,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世界音乐曲目资料库。教师要首先通过网络获取世界音乐的资料,形成适合小学不同阶段的曲目体系,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对应的网络资料。

2.将网络资源充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完善小学音乐教师备课素材、音乐教学图片资料、CAI课件、教材歌曲MTV、视频素材、音乐教具、音乐新教材资料库等。

例如,音乐教师在线网就公布了《小学音乐教材歌曲CAI课件》,包含教材歌曲43首,分五大主题制作:看画创作情境、实况演唱赏析、歌谱趣味学习、歌词精辟分析、为你卡拉OK。还有更多的栏目供不同教师参考。

3.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搜索整理代表不同民族的音乐网站,以作为教育素材,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了解学习。作为学生,要预习和复习重要考核内容。

4.建议学校设立自己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网站。在网页制作方面,应偏重于有利于激发学生趣味操作的内容,避免死板的文字和音乐,实现网站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无论是音乐教学还是其它科目的教学,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对于网络的运用总地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独自去操作的方式有利有弊。现阶段,我国城镇中小学的硬件设备还不完善。目前,我们只能把网络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笔者在此希望音乐教师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网络这一现代化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中国音乐杂志社.文系琴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魏煌.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2002,(1).

[6]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研究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7]张谦.从“一元论”到“多元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第6篇

上世纪80年代谢大京首先提出在我国建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想和构思,是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建人。2003年完成了文化部部级研究课题《当代中国艺术管理问题研究》,2006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课题《艺术管理学》,2007年与人合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演艺业管理与运作》。近年来多次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讲课,曾两次创意并成功主办了“北京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和发展态势高层论坛”,多次应邀在全国性的艺术管理高层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是一位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和艺术管理体制改革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社会各届共同关注的目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除了需要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就是高端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所谓“人才乃竞争之本”。就社会发展急需高端艺术管理人才、高端艺术管理人才奇缺、现实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很难培养出高端艺术管理人才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大京。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但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艺术管理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以应用性为主,而不具备理论基础,很难向高端人才的层面发展。谢大京首先对我国目前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设置的概况进行了梳理:

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学院,大部分(28所)都设有艺术管理专业。9所音乐学院,有8所设有此专业。7所综合类艺术学院全都设有此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此外还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文化产业专业等,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8所艺术学院都设有艺术管理系或专业,只是有的名称不同,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定名为艺术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是“电影制片管理和发行管理专业”,北京舞蹈学院是“艺术传播专业”,中国戏曲学院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央戏剧学院设艺术管理系导演专业(演出制作方向和电视制片管理专业),艺术学院则为“文化管理专业”。

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各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形成各学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各自特色;各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形成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差异。各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内外环境的不同,造成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的不平衡;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组成不同,以及上述的原因造成课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

各院校办学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强调综合素质、强调经世致用、强调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人才培养需要“精雕细刻”、强调国内外和校内外优质资源的重新整合。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招一类本科学生,第一年在复旦大学上课,所有与管理学有关的理论课程在一年级讲完。并十分重视音乐赏析能力的培养,由博士生导师陶辛教授系统讲授两年,近年又开始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各种工作坊、项目设计等活动。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核心课程是演出制作管理,其中包括舞台监督、舞台技术、演出宣传营销,平均每门课144课时/两学期。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营销学,教学中选择舞台艺术演出案例。使用学院自身优势资源,由名家教授,课程内容以通识性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表演艺术领域的基本常识及规律。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管理系:影视制片管理主要是培养制片人、发行人。主要特点:抓科研、教材建设。出版了“北影艺术管理系列丛书”,如《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电影市场营销学》《影视制片项目管理》《欧美电影版权》等50本教材。现在拥有国家级、北京市课题30多项。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招一类本科学生,针对需求强化培养。非常重视专业写作,特开设一年的“英语批评导读与专业写作”课。这门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批评文章,通过英文批评文章的阅读来进一步指导学生写论文,还包括新闻通稿、合同、前言、相关宣传文字的撰写等。其特点:每门课程都有6次作业,但没有一门课有考试。办学国际化,教师团队基本上都具备英语能力,起码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掌握其所教的那一门课在国外的最新信息。安排了3个优秀学生,分别去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管理教育学博士、纽约大学读美术史博士(偏重博物馆管理)、柏林自由大学读文化管理硕士。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下分两个专业,一是艺术管理,二是数字新媒休艺术。这两个专业对于舞蹈传播的意义在于加强舞蹈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技术。艺术管理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外文化交流,二是结合学院舞蹈资源,进行舞蹈作品传播。数字新媒体包括舞蹈影像创作、新媒体动画、新媒体舞美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电视舞蹈编导,但又不是单纯的电视导演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对于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各个高校来说,其中不乏为迎合“艺考热”而开设此专业,在办学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均不充足的前提下开设此专业,为艺术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谢大京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奇缺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匮乏,有的院校甚至有100个学生对应1个专业教师的情况。

§专业设置欠科学论证,课程设计比较散乱

目前各院校是根据各自教师的情况来进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去思考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当时是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及音乐学院自身特点设计的,因此学生就业情况很好。

§缺少有力度的教材

现在每个院校都有一些教材,但有力度的不多,特别是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这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少培养后备力量的机制

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体制。

§各院校缺少横向联系,社会优质资源还不能充分利用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建立之初,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由学校的名牌教授来授课,无论大课、小课,都是请名教授来讲。学艺术,好老师非常重要,虽然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空白点很多,但只要有好老师,进步会很快。另外还邀请了北京其他重点大学的专家来讲课。而不少院校至今都不能充分利用本校和社会的优质资源。

§学生比例不合适,本科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比例过小

本科招生规模过大,是全国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通病。而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极少,即使有,人数比例也很小。在国外,艺术管理专业基本不招本科生,大概每届12个研究生。美国的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在其他专业本科毕业工作3年后,才可以报考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此外,目前我们的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大多按照艺术类学生的上课方式一对一上课,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合力。

针对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各种问题,谢大京在教学中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演出团体的创作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真正熟悉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谢大京提出了“三原色”课程建设理念,即以艺术类、经济类、管理类三大课程群为核心,以参与实践调研为基础,以引进社会及院内教学资源的专家讲座为支撑,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用相结合。采访中,谢大京拿出十几份他所教授的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之详尽让记者很吃惊――报告中对演出团体的机制调研及历史演进等阐述非常详细,这恐怕是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都难以完成的。可见,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谢大京认为应创造培养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的业态环境,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从制度构建上,需要创造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国家应建立一定的制度,比如该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增加比例,而本科生应该压缩比例。

§在创新思维上,需要突破传统。一定要突破艺术院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加强与其他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研究生培养一对一授课的模式,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思想的碰撞。

§在学科建设上,需要拓高层次。对于没有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应努力建设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应尽快设立博士点,对于国家文化政策、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急需高端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选择上,需要战略思考。在文化制度建构上,有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才能从国际领域引进更高端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大力度。与国际院校联合,将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为将来引进高端人才降低成本。

第7篇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提高其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和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入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第8篇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提高其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和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入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第9篇

关键词: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演唱形态;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59-02

鄂西南土家族的山歌①流传广泛,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该族本土人民智慧的结晶。目前,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概况

根据湖北境内民歌的方言、曲调、歌词特点以及地理方位等,我们把全省划分为五个色彩区域,即鄂东北区、鄂东南区、鄂中南区、鄂西南区、鄂西北区②。鄂西南地区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区,本区主要分布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土家族是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它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没有具体的文字,在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却形成了丰富的土家文化,山歌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文化之一,它是伴随着土家族人民在高山峡谷和坡地田野进行劳作时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是土家人智慧与勤劳的完美融合。根据当地人们的劳动种类和歌词题材的不同,可以把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分为如下几种③:

采茶山歌:鄂西南地区盛产茶叶,采茶山歌是人们在山坡上采茶干活时唱的歌,简称“茶歌”。一般用平腔演唱,曲调优美动听,感情细腻,唱爱情、唱季节时令等,歌词内容丰富多样。

打柴歌:是人们在上山砍柴时所唱,一般是砍柴者独自上山砍柴时为了排解孤单和疲劳自唱自乐,多以歌唱穷苦人的疾苦生活和男女间的爱慕之情为主。

牧歌:也称放牛歌、放羊歌、赶猪歌,是人们在山野间放牲畜时所唱的歌,主要是牧童们放牧空闲时演唱,常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互相逗乐解闷,旋律轻松、节奏明快活泼,有时还用竹制的“冬冬奎④”吹奏。

赶骡马歌:在没有通公路之前,骡和马是鄂西南土家族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骡队和马帮运输时,赶骡马人为了逗趣提神,常自娱自乐唱一些山歌,也叫赶马调。没有固定的歌词,以即兴编唱为主,风趣活泼。

赶仗歌:是山里人狩猎时即兴所唱的抒情山歌,节奏舒展自由,腔多词少。

打杵歌:“杵”是山里人在背运重物时手里拿的一根“T”字型的木棒,主要用作拐杖或者歇息时托住背篓,中途休息就叫“打杵”,打杵时人们唱的歌就叫“打杵歌”。歌词以反映生活贫苦和上山背运重物的艰辛为主,曲调委婉低回。

一般山歌:是山歌中最普遍、最典型的一类,是人们在野外田间劳动时随意而唱的歌,这种形式集中体现了山歌类体裁的基本特征。歌词内容丰富、曲调自由,演唱腔调多样。

二、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演唱形态

(一)演唱形式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演唱形式灵活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

(1)独唱:由一个人单独演唱,这种演唱形式比较普遍,要求演唱者能够运用娴熟的歌唱技巧来完成歌曲作品,音乐技巧包括:呼吸的运用,真假声转换、润腔、情感抒发等方面,这种演唱形式可以运用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山歌歌曲中。这种形式的演唱往往能让听者感受到山歌的独特魅力。

(2)对唱:这种演唱形式在山歌中也被广泛应用,多采用男女对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通常是以一个基本调子为依据,依情依景,在对唱的过程中加入即兴的创作,演唱的方式灵活,大多是用在男女之间表达爱意的情境之中,通常是你说一言,我答一语,演唱新颖,感情真挚。

(3)齐唱:人们在山间田野里劳作或休息时常常一起唱山歌,集体一起大声歌唱,往往能够起到缓解疲劳、鼓舞士气的作用,一般是一些朗朗上口的山歌歌曲,难度不大,运用技巧少,演唱时,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放开嗓门,高声歌唱,体现着强大的群众力量。

(4)一唱众和:有一个领头者来唱,众人跟随他唱,一般是轮唱的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多用在节庆和大型活动中,演唱方式独特,音乐效果佳。具有超强的感染力。

(二)演唱腔调

从唱腔上看,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两种形式:

(1)高腔山歌:

高腔山歌多是在野外歌唱,鄂西南土家族山歌被土家族人民称作 “喊歌”,多是在野外歌唱,声音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一般都有衬字,而且起音也较高,歌唱者往往随着自己的情绪自由歌唱。因为高腔山歌的曲调嘹亮高亢、朴素、奔放,歌者演唱时需要运用高腔放开嗓门歌唱,被当地人民定义为是一种自由悠扬的田野抒情曲,这也体现了当地人民豪放不羁、粗犷有力的性格特点。鄂西南高腔山歌深深的植根于土家族音乐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形象的说它就是鄂西南土家族人民的一本“宣传册”。

(2)平腔山歌:

平腔山歌优美绵长,柔和,节奏一般规整,音域不太宽,歌曲中没有运用太多的拖腔,衬字的运用也不多,风格较为委婉。在演唱平腔山歌时也不能像演唱高腔山歌时那样随性自然。平腔山歌的声音音调也没有那么高亢嘹亮,而是趋向于优美、抒情。这也与高腔山歌形成了对比,丰富了土家族山歌的演唱风格和唱腔类型。

(三)演唱方法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法,它依据音高、音色、力度和时值上的细微变化灵活处理。歌唱中主要运用“滑”、“倚”、“颤”、“假声”等手法,体现出土家族山歌歌唱殊的内涵,同时,土家族山歌歌唱中也注重使用悠长的气息演唱音域宽广与跳度较大而波浪起伏的旋律。这些特殊的歌唱方法却因不影响信息的交流而更多的受着传统心态的控制,故更长期的保持了原有的状态。土家族山歌在原生的状态传承中,不仅是歌词传承,而且独特的唱法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较忠实的传承,由此更加显示出土家族音乐艺术独有的风格。

三、表现手法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表现手法比较丰富,根据其歌词的涵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

1.真挚坦率,直抒胸臆。

鄂西南土家族很多山歌开门见山、表现直接,再现了山里人单纯坦率、朴实无华的品质。比如山歌《打个哨子放过河》中唱到:“早晨起来喊扬歌,打个哨子飞过河,情妹听见哨子响,羞羞答答喊情歌,我俩一路上山坡。”歌词中情郎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对情妹的爱意,直接、坦率。表现了鄂西南土家族人民质朴,坦诚的个性特点。

2.含蓄委婉。

比如鄂西南当阳地区山歌《郎在高山喊扬歌》,歌曲中唱到:“郎在高山喊扬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哪里来的浪荡子,张口喊的浪荡歌,喊得我脚瘫腿软,手瘫手软,端不得铜盆,上不得山。”短短的几句歌词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如此鲜明,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词中男女之间表达爱意时含蓄委婉的心情。

3.两种表现手法的结合。有的山歌看似激情奔放,但是表现手法却很含蓄。如:兴山县山歌《早晨来得早》:“早晨来时东路上来,远望西路桂花开。早晨来的早。露水打湿腰,打湿幺姐的罗裙,叫姐莫心焦。口叫三遍把头丢,早晨来的早,露水打湿腰。”此歌曲看似在描绘早晨骤然来临的情景,其实表达的是一种清新浪漫的情愫。在前面开始的时候曲调高亢,音色嘹亮,但是激情奔放的旋律其实是为后句含蓄感情做铺垫的。此类歌曲的表现手法含蓄中隐藏着自由奔放,激情中又不失委婉,将两者融为一体。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项目编号:2010b213

注释:

①本论文所论述的山歌不是广义的民歌,而是以上湖北民歌分类中的一种狭义山歌,专指人们山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

②王庆沅.湖北传统民歌的煞声规律[J]北京:中国音乐学季刊,1991.03.27.

③此分类法参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进行分类。

④冬冬奎是土家族民间自制的一种三孔四音带簧片的竹管乐器,其制作简单,吹奏容易,且音色柔和动人,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乐器。

参考文献:

[1]郇宜敏.谈山歌[J].吉林:白城师范学院,2006.03.88.

[2]王庆沅.湖北传统民歌的煞声规律[J]北京:中国音乐学季刊,1991.03.27.

[3]张俊凤.赏析中国民歌—山歌[J]辽宁:辽宁师专,2000.05.11.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关于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常谈的老话题。声乐教学作为主要专业学科也随着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新形势下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知识储备与应教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从高师声乐教育教学内容设置上看,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教学模式,缺乏声乐技巧、歌唱理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师范与非师范教学内容划分不明显,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单项轻综合、重单一轻多元的弊端。

一、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全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出现得比较早,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成熟的教学模式,但伴随着基础教育积极改革的步伐,以此自足、不求创新、因果循环造成音乐教育理念陈旧、模式僵化。我们要认真思考研究,不断推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新方法。目前有很多高等院校还是按照老的教学观念模式,已经出现与基础教育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存的良好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机地成为一体,既有共性也不失特性。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与培养方式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面向中专、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队伍,其教学特色在于培养音乐教学师资,具有师范性的功能。从广义上讲,音乐教育的教学,是从感性上感悟体验,从理论上去认识把握音乐的本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非师范性音乐教育不同的是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传承,即学到手、用得好、传下去,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一项学习。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每年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影响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血脉,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本民族的国民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音乐教育改革以来,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为弘扬民族文化,地方师范院校引入本土音乐资源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从而突出强调国民音乐教育、业余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作用日渐突出,促进群众文化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现阶段群众声乐文化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文化多元、艺术多样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归根结底要靠音乐文化人的队伍建设,依靠大众喜爱的、有影响力的、有高素质文化艺术修养的文艺工作者来组织建设,这就给高师声乐培养人才的要求带来更大的挑战。就业形势的严峻也给高师声乐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考验,高素质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声乐专业技术,又能进行声乐艺术实践操作,毕业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市场岗位的竞争。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在古代就有很高的成就,如韩娥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礼记·月记》中关于歌唱气息的运用、行腔、吐字以及情感抒发的记载;《诗经》将民歌汇集;屈原的《楚辞》;中国说唱音乐鼻祖《荀子·成相篇》等。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在不断改革,声乐教学不仅停留上个世纪20年代受欧洲文化影响,以美声方法演唱风格占据主要院校优势,洋为中用。声乐教学更好地借鉴了西方融合多元素的民族唱法,更多地融入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声乐教学以独特的个性跟国际接轨,声乐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之更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

声乐艺术虽不能通过具体的概念言语来形容,但可以结合听觉,是用声音与语言来表现音乐的形式。音乐教育是感性透过理性的认识,有意义且科学地传递给他人,从而得到体会的学习过程。声乐教学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四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法规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33%;专业必修课包括14门课程,其中师范必修声乐、师范必修钢琴、师范选修主科、学校音乐教学论与教材教法、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名作赏析、和声、曲式等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或称为学位课程),课时约占总课时的44%;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7%;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素养类四个系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约占总课时的5%,文科学生至少应选修2学分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其他学分可以任选课程修读,如意大利语、歌曲写作、音乐课件制作、教师技能、形体、论文写作等,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1%;实践环节构成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为必修学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其一,公共课门类多,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觉得枯燥,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其二,占据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专业必修的设置虽然丰富,但是由于课程独立性强,学生很难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纵向贯通,比如曲式、和声、复调的学习为歌曲分析、声乐演唱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很难去将这些学科之间进行横向联系。其三,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更多的是对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学法的导论,提出的是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没有对声乐艺术的个性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如声乐教学法、声乐艺术史、声乐作品分析、声乐心理学、声乐美学的开设,理论基础课程的缺乏,学生毕业后只会弹、唱,却不懂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学科分割状态,注重学科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师声乐教学不单单是教唱,更注重歌唱技巧的理论性指导,声乐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范唱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的能力,还要有声乐教学的能力以及根据音乐教育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娱乐实践发挥特性的能力。必须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力。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课堂上的几点思考

1.课堂发声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课堂大都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发声,二是歌曲演唱。声乐是一门长期积累、不断练习的一个过程,考验培养学习者的耐心与毅力。发声对于初学声乐非常重要,有助于训练巩固发声肌体。由于现在高校低年级都是小组课,学生多,课堂练声时间匆忙,忽略了学生的发声时间,更侧重的是学生歌唱作品的完成,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好的歌唱习惯来源于基础,通过练声可以使发声的各个器官不断调节使之协调,更好地为歌唱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歌唱气息可以调节喉头的稳定,以更好地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声音位置。初学者更多的是靠教师的听觉感受及经验,巩固自己的声音位置,通过长期的学习可以自我总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3.教师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对演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有很强的表现力,一种情感的抒发,体现人类精神、文化、情感的丰富世界。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具备范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歌曲乐谱的演奏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声乐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考试或参加比赛时大都为学生相互伴奏,有利的是学生可以加强钢琴伴奏能力,但毕竟学生的弹奏能力参差不齐,对歌曲的理解能力、演唱技法程度也不如专业声乐教师,所以课堂上教师的演奏可以带动学生歌唱的情绪,因此音乐教育系声乐教师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运用高科技手段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科技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辅助声乐教学,数字化就是把电脑、投影、录像机、摄影机投入到教学课堂中,使原本抽象的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歌唱原理的本质,还能运用软件对歌唱作品分析数据,对完整的歌曲演唱进行数据分析,能够使歌唱完美化,加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5.培养适应实践的重要性

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检测方式,注重理论技能实践。在原有声乐考核的基础上增设小组唱、二重唱、表演唱、小型四声部合唱歌曲的能力考核标准,完善教育实习的规划体系,增加实习量,有针对性地建立自我实习档案。

(四)高等师范音乐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高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师有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学科基础技能、自身专业修养、良好的师风师德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勤于参加社会实践跟上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等师范乐声乐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根据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声乐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前沿问题,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与时俱进,以适应高师声乐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新时期艺术教学人才的需求。

三、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声乐教学的发展要突出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相关文化的整合与融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以器乐、声音为在校主修必修科目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有个师范特色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除发声,演唱训练外,还需有一定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声基础原理或者歌曲的音乐分析等,这样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性。

(二)声乐教学的题材要丰富,内容要具有全面性,侧重体现本土音乐文化

学生在接触演唱曲目上,不要像非师范声乐专业那样有严格的声部划分、音色划分,着重演唱某种风格的歌曲。要多听、多唱、多积累声乐作品,增强范唱能力。同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素材,接触各种风格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有侧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生不仅在独唱中唱好,合唱中也要唱好。加强合唱、合奏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合唱中的一员,要如何组织进行训练,如何带动整体,同时学到指挥技巧、排练方法等,开拓思维,有创造力,更好地运用于社会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自我发挥。

21世纪,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培养的目标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单一的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元的声乐文化蕴涵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学、人文科学等,使人们对声乐的审美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师范声乐教育声乐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将以就业为导向迎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行业领域需求,提高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高师声乐教学研究的发展是要紧跟大方向,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掌握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命脉,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瑞.高师声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悦平.新形势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构想[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王安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J].人民音乐,2012(6).

第11篇

1.《中学音乐教材》(上、中、下册),1947年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2.《风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乐出版社重版。

3.《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

4.《音乐常识讲话》(上册),195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5.《世界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198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7.《外国名曲轶话》,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8.《肖邦的叙事曲》,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9.《欧洲音乐史话》,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外国国歌史话》,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11.《中外国歌纵横谈》,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外国音乐欣赏》,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4.《钱仁康歌曲集》,1995年内部出版。

15.《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6.《黄自的生活与创作》,199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7.《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18.《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亦平合著),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1.《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二、主编、编注、校订和参加撰稿的图书42种

1.《辞海艺术分册》,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2.《辞海》,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3.《音乐欣赏手册》,撰写条目44条及“怎样欣赏音乐”,1981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

4.《外国音乐曲名辞典》,郑显全编,钱仁康担任校订作序,1982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初版。

5.《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撰写“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论文,198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美学与艺术》,上海市美学研究会编,钱仁康撰写“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一文,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7.《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撰写介绍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的文章13篇。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1985年2月出版。

8.《外国音乐词典》,担任全书校订工作,翻译H―J部分的条目,1988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9.《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编写国歌部分,1988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一版。

10.《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担任音乐学科编辑委员、音乐体裁分支主编,撰写释文56条。1989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1.《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撰写“词乐”部分19篇。1989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2.《音乐欣赏手册》续集,撰写条目73条及“世界各国国歌选介”。198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3.《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笔名企释,撰写前言《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1990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14.《弘一大师歌曲集》,主编。199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15.《文化鉴赏大成》,撰写音乐条目45条。1995年7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第一版。

16.《中国百科大辞典》,撰写“世界各国国歌”长条。1999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7.《简明牛津音乐史》,G・亚伯拉罕著,顾囊耄与杨燕迪合作校订。199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三、报刊文章300余篇

1.《释印象主义音乐》,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出版)。

2.《清末的爱国歌曲》,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号。

3.《旧国歌史料拾存》,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号。

4.《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号。

5.《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一卷创刊号。

6.《宫调辩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

7.《宫调辩岐续(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

8.《忆黄师今吾》,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

9.《论民歌》,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

10.《解放区音乐一瞥》,笔名金戈,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

11.《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约1955年《华东师大学报》。

12.《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1958年第4期《音乐研究》。

13.《谈〈〉交响乐的音乐思维》,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

14.《德彪西评价初探》,笔名余大庚,1963年7月15日《文汇报》。

15.《反对沙俄奴役的爱国音乐家肖邦》,1978年第1辑《音乐论丛》。

16.《试论舒伯特》,1979年第1期《音乐艺术》。

17.《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1979年第2辑《音乐论丛》。

18.《贝多芬的交响曲》,1980年第3期《人民音乐》。

19.《试论威尔地的思想和创作》,1981年第2期《音乐艺术》。

20.《苜蓿生涯说海顿》,1982年第2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21.《〈清平调〉古谱的来历》,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22.《论顶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一》,1983年第2―3期《音乐艺术》。

23.《黄自先生八十诞辰感言》,1984年第3期《人民音乐》。

24.《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乐艺术》。

25.《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一),1988年第1期《音乐艺术》。

26.《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二),1988年第2期《音乐艺术》。

27.《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三),1988年第3期《音乐艺术》。

28.《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四),1988年第4期《音乐艺术》。

29.《赵元任的歌曲创作》,1988年第1期《中国音乐学》。

30.《〈老八板〉源流考》,1990年第2期《音乐艺术》。

31.《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1991年第1期《音乐艺术》。

32.《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1996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

33.《句句双 天下同》,1997年第4期《音乐艺术》。

34.《“双拽头”和“双拽尾”》, 1998年第1期《音乐艺术》。

35.《大地之歌唐诗谜 十七年前已解疑》,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报》。

36.《“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2003年第1期《音乐艺术》。

四、为图书、曲谱作序32篇

(略)

五、译著、译文24种

1.金仕唐(钱仁康的笔名)译P. W. Orem的《乐理与作曲》,前有“译者序”,后有“汉英译名对照表”,1936年12月中华书局初版,1941年5月第三版。

2.钱万选(钱仁康的笔名)译纽曼原著《歌剧小言》,见约1943年出版的《求是》月刊一卷六号。

3.钱仁康编译《当代大演奏家逸话》,1949年4月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4.钱仁康译爱・阿・李普曼的《理查・瓦格纳的美学传统》,见1981年第6期《音乐译文》。

5.钱仁康译卢梭《音乐词典》中的“音乐”,见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6.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7.钱仁康编译《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2006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六、译词配曲

钱仁康教授从1946年编写《中学音乐教材》开始就致力于外国歌曲歌词的翻译,60多年来共翻译了800多首歌曲,如:

1.钱仁康编《中学音乐教材》三集,1947―1948年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其中由编者翻译歌词的外国歌曲有32首(上册10首,中册7首,下册15首)。

2.20世纪60年代翻译苏联歌曲100余首,在“”中被抄家遗失,只有硕果仅存的几首,如《有谁知道他》、《神圣的战争》、《等着我》等散见于后来出版的《苏联歌曲佳作选》(薛范编,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爱的罗曼史》(199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苏联歌曲101首》(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歌曲集。

3.钱仁康编《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内部发行),包含154个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歌注,除我国国歌和少数国家的器乐曲国歌外,歌词均由编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

4.钱仁康、蔡良玉、仲仁合编的《欧美革命历史歌曲选释》(198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含钱仁康译词的外国革命歌曲61首。

5.钱仁康编《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90个独立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国歌志”或“国歌简介”,叙述产生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新旧国歌的沿革。凡有歌词的外国现行国歌和旧国歌,都由编译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共计译了164首现行国歌和71首旧国歌的歌词。

6.钱仁康译注《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9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76首德语传统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词译为汉文,并有说明词、曲来源的歌注。

7.钱仁康注《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引证钱仁康译词的外国歌曲84首。

8.钱仁康译注《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2003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36首舒伯特艺术歌曲,每首歌曲并列原文歌词和汉译歌词,并有说明歌曲创作年代、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和词曲关系的歌注。

9.钱仁康译注《舒曼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1.钱仁康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0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2.钱仁康译注《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七、译注或解说外国音乐

教材和外国音乐作品19种

(略)

八、音乐创作

㈠作曲:

1.歌剧

(1)歌剧《江村三拍》(蔡冰白编剧),包含《序幕》、《樵歌》、《渔歌》、《犁歌》和《尾声》。1940年4月8日由许幸之领导的大钟剧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卡尔登戏院(今黄河剧场),黄永熙指挥。

(2)歌剧《大地之歌》(蔡冰白编剧),分四幕,1939年―1940年作曲,1940年12月31日起由乐艺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今艺术剧场),窦立勋导演,黄永熙指挥。

2.戏剧及电影插曲

3.钢琴曲6首

4.合唱歌曲9首

5.独唱(齐唱)歌曲72首

㈡编曲170余首

㈢谱写校歌、班级歌、纪念歌40首

九、翻译古谱170余首

1.1941年,译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的旁谱为五线谱。

第12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鉴赏课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当代高校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审美教育必不可缺。在综合类大学中,艺术公选课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音乐鉴赏课在所有艺术类公选课中最受学生欢迎。

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开设对象为非音乐专业的在校本科生,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增强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授课方法、课目设置多元化、加强课程改革对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1.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前高校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教育要求。

伴随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性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即使高精尖人才也需具有广博的人文素养,一专多能成为选择的标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培养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软硬实力兼备,既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又可通过良好的人文素养彰显个人魅力的综合性人才则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点。因此,音乐鉴赏课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2.开设音乐鉴赏公选课符合当代大学生求知的基本需要。

学生渴望成才,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渴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亦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有主观愿望。这种愿望从追求个性张扬,正向积淀成熟魅力而迈进,这一发展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再满足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默默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广泛涉猎人文艺术、体育等学科培养自身多才多艺的综合能力。“高雅音乐”在社会发展中也正由少数人的纯粹的“艺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们证明自己个人修养的标尺之一;大学生愿意通过音乐鉴赏课提高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3.目前音乐鉴赏课内容的基本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开设的音乐鉴赏课大多以名作赏析为主体,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按历史时期、地域特点、风格流派划分单元,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各单元的名作赏析均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贯穿相关音乐常识、人文知识,将知识点融入具体作品并延伸到课外审美实践中。

存在问题:通过与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和专题问卷调查,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发现虽然课程内容的设置将音乐的发展重要阶段、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典型作品基本包括,符合“主流”及“传统”;学生对有关曲目都有耳闻,也能够认同这些名曲的欣赏意义;但缺少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拉美音乐、潮流人物等,与时代贴近不够,内容设置呆板,缺少“时尚”及“雅趣”。虽然学生喜爱的未必是高雅音乐的代表,但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情感容易引起共鸣的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理由,自然也就成为音乐美育教育不可回避的内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想要了解音乐知识,但传统的内容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而学生自身又对流行音乐缺少甄别能力,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4.目前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及存在问题。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上好音乐鉴赏课,任课教师都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元化的视听展现,每一个专题都想办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进行导入(如中国民歌赏析之前播放姜昆的相声《劳动号子》),力求课堂教学简洁直观。在赏析音乐作品过程中,浅音乐技法分析、重音乐人文交流,即尽可能地把每一首音乐作品作为散文、抒情诗赏析,使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认识到音乐的美,实现心灵的升华。

存在问题:音乐作品本身虽然有其主题,有其表现的思想内涵,但它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抽象艺术。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指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应该是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欣赏方法,从官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的不断升华,然后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对自我的心灵冲击与灵魂净化。据问卷调查统计(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例):在高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10%,在初中上过正规音乐课的学生不足50%,大多数学生没有乐理知识基础、不识谱,听觉上没有音高概念等。因此教师仅凭借课堂讲授、知识点的灌输只能完成知识和方法的引导。实际的音乐鉴赏课堂不同于音乐会,不同于CD播放,一是课堂上只欣赏片段,二是学生以前未必听过,感官刺激不足、情感体验无法得到共鸣,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所以赏析课其实是无赏浅析。也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降低知识标准,在课堂上随意播放一些不经甄选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或通俗的音乐剧等,如此种种均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的音乐美育的初衷相去甚远。

二、对音乐鉴赏课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改进的设想。

首先,以往总是基于学生没有音乐基础等思想,对所有曲目的赏析过程都是浅尝辄止,学生不懂之处永远不懂。由于不懂之处太多教师讲授的部分也不易理解,最终收获甚微。其次,课程涉及曲目内容过多,仅一个学期就要学习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曲目,内容庞杂,学生不易疏理。再次,为了吸引学生,引入过多逸闻趣事,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关注。故在以后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设想做以下改进:第一,在音乐作品赏析之前深入浅出,以实例对照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第二,曲目数量减缩,着重分析重点作品且分析透彻反复聆听,让学生在真正理解一首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聆听音乐。第三,将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科学有机结合,并针对工科、理科、文科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课程教学方式改进的设想。

(1)加强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及讨论。讨论学习是一种习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是习惯就需要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也设置这样的环节,但由于学生不习惯讨论或对作品一无所知、言之无物而很少有人参与,没有气氛此环节形同虚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无法调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如设置预听环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交流资料等以保证课堂讨论环节的顺利实施。

(2)搭建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教师与学生网络教学沟通,二是学生专项课目的心得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学习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既有知识,横向拓宽未知领域;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使学习更具实效性;再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同伴之间的获取,这一点教师望尘莫及。

(3)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即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讲授。有这样一节课:教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这堂课效果非常好,老师的导语一结束立即就有学生要求上讲台,上台的学生大多精心准备了PPT。有一位女生介绍的是巴赫的《G弦咏叹调》,她是在电影《七宗罪》中听到的这首旋律,非常喜欢,随后查找乐曲出处再截好视频,粘贴乐曲相关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很多学生口才很好、讲述条理清晰,能充分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不时赢得在座听讲同学的掌声及喝彩。这正体现出教与学互动的实效性,历来教学互长,教与学的角色互换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对音乐鉴赏课的多元化课目设置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音乐鉴赏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为媒介实施“教师所要讲授的”,最终使学生经历“深入了解自身所喜爱的”这样一个艺术实践过程。因此音乐鉴赏课应拓展延伸设置多元化的课目。可开设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的“音乐入门”综合课,亦可开设针对学生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鉴赏课,还可开设时尚的“影视音乐赏析”课及崇尚传统的“戏曲音乐”鉴赏课、突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音乐志”,也可将“中外名曲赏析”分成“中国音乐作品赏析”及“西方音乐鉴赏”两门课程,等等。

音乐的美好可以带给更多的人以欢乐。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所说:“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例如笛音就能把情感传给听众,使他们如醉如狂地欢欣鼓舞。”(《论崇高》)因此通过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听觉;以杰出音乐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内心情感的表述引发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最终达到普通高校产出“专业素质过硬”、“人文素质优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第13篇

摘 要:中国民歌演唱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章针对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的必要性,探讨我国民歌演唱的基本形态,美声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区别,以及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对推动音乐艺术繁荣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歌;原生态;美声唱法;演唱;基本形态;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2.04.022

作者简介:刘 媛(1979~),女,新西兰堪特伯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硕士(master of music),武汉大学艺术学系讲师(武汉 430070)。

收稿日期:2012-05-23

一、我国民歌的当今形态

中国民歌多种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如果按照地域划分,则可以北方黄河与南方长江为中心,分为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两大类。另有学者认为,民歌应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和民谣[1]等四大类。有的分类方法则更为细致,仅汉族民歌以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就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但是,最平常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民歌正在失去其存在的根基,如传统“号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使用大机器代替了劳动力时,这类劳动中传唱的歌曲逐渐消逝。山歌因其语言韵调有明显特点,有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如陕西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等,但是这些由于中国目前人口流动的大量增加,也逐渐失去它原有的色彩。小调也如是,由于其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的生活曲调,如卖货郎、锯大缸等,然而随着城镇生活的改变,这些内容丰富的小调,也逐渐消逝。因此,对中国民歌的收集整理,已刻不容缓。

中国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现在主要流传和演唱的民歌很多,它们不仅旋律优美,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结晶。无论是在广播电视还是晚会庆典等活动中,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象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手段,民歌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现:(见表1)

二、民歌的搜集与整理

实际上,对我国民歌的收集,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的《国风》。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春秋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创作新词,称为《楚辞》。西汉时期的“乐府”就大量收集了民歌。唐代民歌的搜集与创作也相当繁盛。到了宋代,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增多。而元代,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明清民歌是继承历代传统而获得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城乡中小曲、山歌、号子等各种民歌兴盛,流传甚广。明代文人冯梦龙(1574-1646年)搜集编纂整理刊布有《挂枝儿》和《山歌》两部民间时调歌曲专集。《挂枝儿》大都是江南人依北方俗曲所作,其中的情歌常写得热烈而曲折深细,生活的真实感极强;《山歌》以描写男女私情为主。明代中叶,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选录了当时流行于北京、天津的俗曲唱词;明代其他重要的民歌集还有《四季五更驻云飞》、《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 》、《玉谷调簧》等。清代重要的民歌集有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其刊于嘉庆二十三年,用工尺谱记写了十首俗曲曲谱,谱中所收《三阳开泰》、《五瓣梅》、《马头调》等都是较大型的俗曲,有的是由数支小曲联成的套曲结构,有的用帮腔形式演唱。清代贮香主人辑《小慧集》收有俗曲《纱窗调》、《绣荷包》、《杨柳青》、《红绣鞋》等曲调。[2]

据统计,明代留传保存下来的山歌、小曲歌词有千余首左右,清代有1712个单曲和套曲。这些收集的民歌,主要是歌词,只有个别的附有曲谱,但很多民歌一直在民间传唱,或被采用到各种曲艺、戏曲之中。[3]

到了近代,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周作人、刘复等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歌谣,并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中国民间文艺学开始于1918年,这也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的发端。这些学者征集到全国22个省份的3000首歌谣,并在《北大日刊》上选发了近150首。1920年,歌谣研究会成立,由沈兼士教授和周作人教授任主任,管理其事;至1922年,又创办了《歌谣周刊》,搜集和研究的成果有了集中发表的阵地。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把歌谣辑录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专门的研究。从这些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歌谣周刊》出版了两年半(1922.12——1925.6),出刊97期,刊载歌谣2226 首,并有不少民俗学研究的论文。此间征集到的歌谣多达13339首。1923年,北大又在歌谣研究会外成立了风俗调查会,标志着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由最初的歌谣开始向民间风俗文化的全面拓展。[4]

民歌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30—40年代以“创新音乐为目的的民歌研究运动”;到50—60年代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70年代,我国学者对民歌进行了普查和搜集工作;再到80年代至今的学术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大讨论。1994—2009年间我国民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它们分别为民歌的定义及版权问题、民歌变化的原因、民歌的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民歌教育、民歌书评、民歌史、音乐家研究、民歌本体和形态研究、整体观视野下的民歌研究。其中第九方面又包含民歌与文化、民俗的关系研究;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研究;民歌实地调查报告;原生态民歌研究。[5]

近年来,类似在音乐创作领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工作从未中断,例如接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中国作曲家周文中就曾受到他的导师的鼓励,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的特点,并试图将中国音乐中有价值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长期的海外学习和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中国音乐的热情,经过多年正统的西方音乐教育熏陶,他决定将自己的音乐重塑为一种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风格。这种新的尝试也帮助他重新思考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学的价值,进而重建自己的音乐价值观。[6]

三、当今民歌的演唱形态

民歌的唱法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巧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族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情感的习惯等方面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上相近。暂且勿论历史上民歌的演唱形态,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由于没有实际的历史音响遗存,我们无法得知古代中国民歌演唱的实际形态。就当今而言,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民族唱法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流派,它们分别为:原生态的唱法、学院派唱法(有人称“民美”)和通俗民歌唱法(有人称“民通”)等。[7]

1.原生态的民歌唱法

原生态演唱主要指我国民族民间的唱法。原生态演唱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由于我国各地有不同的民歌,因此,它有着各种各样的演唱方法,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与我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保持着民间“原汁原味”的音乐形式与歌唱各自的演唱方法,其演唱以真声为主,发声方法个性化,声音自然、朴实。原生态民歌演唱是我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2006年,在“第12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被真正列入了艺术的行列,原生态民歌走上中国乃至世界舞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强烈的音乐震撼力,展示出中国民歌演唱千资百态的风格特点。

2.学院派民歌唱法

学院派民歌演唱方法实际上是借用了美声唱法的发音原理,结合中国民歌的演唱与发音特征,总结而成的演唱方式。这种唱法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

这种民歌演唱,可以分几个时期:(见表2)

在20世纪60年代,借鉴西洋唱法,各地建立专业音乐学院,开展专门民族声乐专业,民间歌手走入了专业院校。[8] 民族新唱法是继承我国传统唱法的同时,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与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不经相同:(见表3)

3.通俗性的民歌唱法

所谓“通俗性的民歌唱法”是指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这种演唱方法明显地受到通俗演唱的影响。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藤格尔、韩红、谭晶、萨顶顶等;其代表作品有《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万物生》等等。

总而言之,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和歌曲内容上,均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多样的形式演绎民歌的精彩。

四、美声唱法与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异同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声唱法被引入中国时,古典声乐教学法—美声唱法便被中国音乐院校普遍接受。其中喻宜萱、周小燕、黄友葵和郎毓秀等声乐教育家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美声唱法在17、18世纪秉着“唯声论”的声乐美学原则,而到了19、20世纪,要求演唱者必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运用美声唱法训练出来的声音,音色听起来婉转优美,富于变化。美声唱法对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与统一。美声唱法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注重气息的运用,强调真假声的结合。演唱出来的音色统一、淳厚。

原生态演唱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它是最古老且最原汁原味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口耳相传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歌曲是人们在耕种、放牧、打鱼、娱乐、聊天、甚至是歇脚时候的生活写照。[9]它之所以被称之为“原生态”,是因为它的演唱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产生,脱离了这种环境,离开了它的特殊语境,它便不再是“原生态演唱”了。原生态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声音甜美、淳朴、高亢、音域宽广。他们的声音虽然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我们所要的那种圆润、低喉器的混声,但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唱法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优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原生态唱法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本文化背景下的声乐审美原则、自己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见表4)

“无论要求歌手如何演唱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不管他们在未来需要何等精良的声乐作品或多高的麦克风技术,唯有掌握美声唱法的技术才能够满足这些要求。”[10]在美声唱法中,整个身体都参与演唱过程,共鸣部分包括头部和胸部。演唱不光是喉咙发出的声音,而是整个身体的协调过程。

然而,原生态演唱中涉及的共鸣腔体几乎只涉及到喉咙。民间歌手的音色较美声唱法的歌手更明亮、清晰,音色也相对尖锐一些。咽喉的使用很多,而头腔和胸腔的共鸣相对较少。在原生态演唱中,胸腔共鸣是主要技巧,高音部分的演唱主要使用假声,而头腔和胸腔的混声唱法几乎没有运用。

美声唱法所要求的呼吸较原生态演唱更深、更强。在大多数情况下,古典音乐演唱者在演唱乐句的开始部分时需要使用将近百分之七十的肺活量,在歌唱中对气息的需求远远超过静止状态下呼气所需的气息水平。“与古典音乐的演唱者不同的是,乡村歌手常常运用说话的位置唱歌,所以他们的声乐听起来跟说话、演讲的感觉很相似。”[11]林俊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歌唱时的呼吸是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共同作用的结果。歌唱中气息需要膈膜与腹肌的呼气法和运用胸廓的呼气法混合运用。[12]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早在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有记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还有谈到“传统中国唱法”时,郭兰英老师曾说:“唱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得越高就越硬”,“唱高音时须把嗓子放开,胸口放松,小肚子使劲顶着。”[13]郭兰英老师是20世纪30年代民族声乐领军人物,当时的民族声乐演唱声音质朴、发生方法自然,还未借鉴西方美声唱法,演唱形态上更接近原生态演唱。

总之,在呼吸的运用方面,美声和原生态演唱不尽相同。美声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而原生态演唱中更多使用的是胸腔。此外,比较老式的声乐观点认为中声区类似说话的音色更受听众青睐,这也意味着原生态演唱中对呼吸和气息支撑的要求相对美声唱法低一些。[14]

语言是传递内心情感最好的方法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歌唱中的语言不但从来没有被忽视过,反而总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美声演唱技巧中,演唱时适当改变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是获得纯粹发音和美妙歌声的一个途径。比如在演唱上行音阶中,随着音高的变化,元音(i)到(a)或者从(i)到(e).的发音会变得越来越相近,字与字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演讲中的发音和演唱中的吐字是有巨大区别的。演唱中喉咙只是参与了歌唱的工作,而并不在喉头念字。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演唱和吐字间的妥协——即在不打破优美的旋律线条的同时保证清晰的咬字,是极为必要的。元音是歌手的朋友;辅音是歌手不共戴天的敌人。辅音可以进行修改,让它的声音听起来像元音一样美,从而达到音色纯美、统一的效果。[15]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需要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声乐演唱中发音既是情感表达的关键,又是体现中国音乐风格的载体。[16]汉语在咬字上讲究五音;吐字上重视四呼;收音归韵上分为十三辙;字音上还有四声变化。这些都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唱法上最大的特点。掌握了这些技术,咬字才会真切,吐字才能清晰,声调上才会优美,演唱就会富有生命力和民族风格。[17]特别是汉语的声调特点:演员演唱时,音调是难以分辨的,这易使观众在聆听汉语歌词时产生一定障碍。歌手在演唱中需要吐字特别清楚,这样观众才能根据上下文判断每个字的声调和准确读音。原生态演唱也遵循它自身的唱词规则,有时候甚至用方言演唱。另外,汉语也有别于英语、德语等语言,词尾没有发音的辅音音节。例如英文中的student,德语中的ach,词尾的辅音都需发音。

总之,共鸣位置、气息支撑和演唱中咬字的不同使得原生态演唱听起来有别于美声方法演唱的歌曲。

五、美声唱法丰富民歌演唱的可行性

有人会提出,西方的演唱方法毕竟不同与中国的唱法,运用美声唱法的尝试或许会破坏中国民歌原有的音色,使得观众不能接受。在笔者看来,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传统民歌是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一种新方式。我们无意诋毁或取代中国传统音乐,这只是一种繁荣音乐艺术的形式。

其实,中西声乐演唱也具有相似之处,比如,中西演唱均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演唱中的声音与内心情感的表达被视为同样重要的部分:在西方演唱风格中,用表演来诠释音乐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民族演唱风格中,为了更好的传递情感,声乐表演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方式。正是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正是因为中西方演唱都同样注重情感,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民歌才成为一种可能。

五声调式和它特定的五声音阶作为中国民歌的特征,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因此,即使用西方演唱风格来演绎,中国民间歌曲听起来仍然不会失去中国音乐的原有特色。在不同地区,音阶和调式会有所不同。北部地区(黄河流域)使用七声或六声调式,徵调是最流行的调式;而在南部地区(长江流域)五声或四声音阶以及徵调是最常见的调式。在云南,商调式几乎可以称之为该地区的标志。民族音乐正是由于采用了特定调式而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尤其是西方音乐。此外,中国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这是借鉴“中国文学”中的起(开放)、承(继承)、转(转折)、合(关闭),即第三句不押韵,但其他的都需要押韵。[18]

如今韩国作曲家正试图将其他音乐元素与韩国传统音乐结合。近年来,一些青年韩国作曲家已经开始在传统韩国乐团使用吉他和键盘两种西洋乐器。他们的这些举措模糊了韩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界限。当然,也有人认为,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音乐不一定是保护传统音乐最好的方式。但此类改革至少表明韩国音乐家对传统音乐的重视,虽然现阶段很难评判这种方式是否最具优势,却不能磨灭他们为了保存和完善传统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19]

中国歌唱家在运用西方声乐技巧方面的努力也为本文观点提供了佐证。 黄莺九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而后活跃在世界舞台。她曾经在歌剧《蝴蝶夫人》中扮演女主角巧巧桑,她演唱的曲目从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经典咏叹调《亲爱的名字》到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选段《漫步街上》无一不是古典声乐作品的典范。在她1996年发行的专辑中,一首中国绥远民歌《小路》,让人为这位美声歌唱家的精湛技艺和音乐处理赞不绝口。陈露西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声乐专业学位。她在2000年做了名为“一个古老民族所隐藏的宝藏”的系列讲座,试图将中国民间歌曲介绍给广大美国听众。讲座中还包含了一场民歌曲目为主题的音乐会,内容包括对中国民歌的简短介绍及美国本土歌手的演唱。整场音乐会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和文化的展示,更构建了一座世界人民认知中国传统音乐的平台。[20]

随着文艺创新的推进,近年来,更多更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如2011年“湖北民歌大家唱”颁奖晚会中,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用“民美结合的风格”演唱了经典民歌《再见了大别山》;在颁奖晚会上,比利亚歌手郝歌以及来自俄罗斯的时尚组合“莫斯科女孩”合作演绎《纤夫的爱》,“莫斯科女孩”的演唱新颖独特,外形性感甜美,还有一定舞蹈功底,郝歌的演唱更是充满了特有的R&B风格;又如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韩庚的《除夕的传说》,韩庚的动作中融合了舞蹈和武术,舞起来威风凛凛,他的动作和动画的节奏配合得天衣无缝;还有李云迪和王力宏携手2012元宵晚会的《茉莉花》和《龙的传人》,蔡明和廖昌永演绎的美通风格的《因为爱情》等。

中西演唱方法的区别值得我们探讨,而在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民歌时如何保持民族音乐原有的风格特征,是演唱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保持民歌风格特色的有效办法包括:保留方言、强调乐句中关键词以及掌握民歌中的装饰音。以下笔者将引用湖北民歌《龙船调》为例,详尽阐释用西方唱法演唱中国传统民歌的可行性。

《龙船调》属于江汉平原民歌支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此曲采用了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曲调特色鲜明,歌词通俗洗炼,艺术感染力强,以浅显质朴的语言成功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

1.保留方言

《龙船调》具有土家族音乐风格,多采用三度音程进行,偶而加上六度大跳音程与之结合,充分展示出鄂西土家族音乐旋律独特的风格特点。为了保留方言读音以体现民歌的风格特点,《龙船调》的第一句“正月里是新年”中“是”可以用方言代替,湖北方言中“shi”发出的音效如“si”,即“是”发成“四”音;另外,“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这一句中“河”可发为方言“huo”(活)的音。还有“妹妹”在方言中可以唱成“妹娃儿”,更具有地方特点。

2.强调歌词别的字词

强调乐句定的词不但能保留民歌的原有风格,更是增强歌曲感染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是”强调的是快乐喜悦的情绪——过新年了,年轻女子能够去对河对面探望娘家亲人,因此,这一句曲调高亢、自由;而后的短句“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既有划船的节奏感,也体现了年轻女子的青春活泼;而后半说半唱的对白:“妹娃儿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增强了诙谐的情调,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此外,“妹娃儿”也需要强调,这句体现了年轻女子稍稍羞涩,半撒娇地让艄公捎她过河的生动情态。整曲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展现给听众一副如画江南的美丽图景,具有浓郁的利川地方特色。

3.运用装饰音保留民歌风格

如果说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那么装饰音就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离开装饰音,歌手是无法充分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我国民族歌曲因为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在演唱过程中就需要大量使用装饰音,并通过对装饰音加以变化来传达多种情感的变化。装饰音,又称花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小音符;是记有特殊记号以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性演奏的音。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廻音、波音、滑音等。装饰音主要位于乐句起始和结束的地方,有时为了强调特定的语词,也可能出现在乐句中间。滑音适用于乐句中的大跳,波音通常用在长音部分,而颤音则用于长音部分和句末。北方民歌轻快、热情奔放,音域宽广,音乐起伏大;相比较而言,南方民歌温婉、流畅,音乐起伏小。例如在第四句的最后一个音符会唱下滑音;《龙船调》中多数句末可以加颤音。六、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民歌的意义

中国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主义开始的时期。这个时期强调保护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民歌演唱作为非物质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多元化发展是自身发展的诉求,同时也是时展的需要。顺应民歌的多元化发展,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民歌的形式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它必将作为一种民歌演唱的形式繁荣中国民歌市场。

文艺提倡创新,文化需要形成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要创新,就必须首先学会继承,同时还需要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这样文化艺术才可以通过继承、借鉴、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民歌的继承、发展、创新也应秉着这样的思路:既要继承中国民间音乐、地方戏曲特色;又要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从而最终实现民族声乐的创新甚至大繁荣。

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演唱气质。[21]

审美是一种内在感受,是心灵活动过程中对事物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产生了不少新的舞台艺术形式。例如:“门类杂交”“张冠李戴”等。所谓“门类杂交”,指的是两个舞台艺术门类之间的杂交。杂技芭蕾《天鹅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杂技与芭蕾杂交的产物。另外,“张冠李戴”的艺术创新是将一个古典交响乐与新编芭蕾舞相结合——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和莫斯科大剧院新编芭蕾舞《黑桃皇后》的结合。交响乐与芭蕾舞的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第六交响曲》的内容,无论是从柴可夫斯基本人的言谈、书信,还是从评论家的评论、同时代人的回忆,都看不出它与《黑桃皇后》有什么联系。然而,恰恰是因为把毫不相干的两部作品结合起来,造成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使人感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仿佛是专门为《黑桃皇后》这部舞剧创作的,音乐和剧情珠联璧合,令人惊叹。[22]

随着新艺术形式的出现,人们的艺术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对民歌演唱的多元化要求,对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演绎中国民歌的需求提高。单一的民歌不能满足音乐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多元文化,需要不同形式的音乐来承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只有数十年,已在中国的歌唱园地中占领了大片的面积,在全国的音乐教育学府中扎根颇深。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除了向别人学习先进科学方法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和喜爱自己本民族的艺术。随着社会的改革,人民群众对艺术样式、门类、品种的选择,有着新的标准。唱好中国民歌,要从学习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戏曲等方面着手。这是美声唱法工作者应该大力开展的工作。中国美声艺术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大量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出现。民族的音乐才是世界的音乐。中国美声艺术要在本国扎根,学习和演唱好中国民歌是不容忽视的。[23]

结 语

东西方文化并无高低之分,但在按照世界通用的样式、程序、风格进行歌曲、歌剧创作、演出、评估上,在运用这些文化的载体的各个环节上有经验丰富与否的区别,有熟练与否的区别,有一般作品和经典名著的区别。中国美声学派既要面向世界,也要扎根于本土。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民歌本身的音乐气质都发生了变化。20世纪60年代的“千人一面”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无论是民歌的创作,还是演绎上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民歌市场逐渐繁荣,民歌演唱形态走向“百花齐放”。

面对日益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文艺的创新和发展提上了日程,我们要创新,首先要做好对历史和文化艺术的传承。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正处在一个特别时期,这也使得美声唱法丰富民歌演唱成为一种可能。作为一个学习西洋唱法的音乐工作者,笔者的初衷是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实际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近年来,业内也有不少音乐工作者提出类似的问题,但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和值得探讨的话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尝试是可行的,未来还可以就更好的掌握中国民歌的风格和借鉴西方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等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不断探索。

作者说明: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陈铭志〈序曲与赋格曲集〉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09WX275。

[参 考 文 献]

[1]Tuohy, S. The social life of Genre: the Dynamics of Folksong in China, Asian Music, 1999,Vol. 30, no.2,p49-67.

[2]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田可文.简明中国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曲金良.中国民俗学八十年概览[J].东方论坛,1996(1).

[5]罗梅.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J].乐府新声,2010(1).

[6]Chang, P. Chou Wen-chung’s cross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his musical synthesis: The concept of syncretism revisited, Asian Music, 2001,Vol. 32, no.2,p99-115.

[7]陈君凡.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态势分析[J].校园歌声,2009(4).

[8]李湛.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9]杨少昆、包明德.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2(5).

[10]Manen, L. 1987,Bel ca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lassical Italian song-schools: its decline and resto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Callaghan, J. Singing and voice science,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Thomson Learning, San Diego.2000,p31.

[1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13]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4] Zhou, X. 1992,Zhong guo sheng yue yi shu de fa zhan gui ji, Yin yue yi shu, Vol. 1, no. 2, p37-46.

[15]Nair, G. 1999,Voice Tradition and Technology: a State-of-the-Art Studio, Singular Publishing Group, Inc. San Diego.

[16]Tang, X. Mei sheng,min zu zhang fa de te dian ji zhong xi sheng yue biao yan yi chu de xiang hu jie jian, Xing hai yin yue xue yuan yue bao, 1998,Vol.1, no.4,p51-53.

[17]同[13].

[18]Han, K. Folk songs of Ha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Asian Music,1989,Vol.20; Issue 2;p107-128.

[19]Howard, K. Different spheres: perceptions of Traditional Music & Western Music in Korea, The world of Music, 1997,Vol. 39, no. 2,p61-67.

[20]Chen, L. Chinese folk song: hidden treasures of an old n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2000.

[21]陈君凡.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态势分析[J].校园歌声,2009(4).

[22]陈世雄.舞台艺术创新的几种策略[J].戏剧,2009(1).

[23]刘志.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4).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inging Chinese Folk Songs with the Method of Bel Canto

LIU Yuan

第14篇

关键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于一体的教育。李岚清同志曾说:“美育教育是贯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1〕音乐教育堪称心灵的净化剂,它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观,继而对整个人产生全面影响,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具体到综合类大学的音乐教育,其教育成果的提高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综合类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美育的积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的形式将美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并逐步提高人们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指导大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从而感受乐曲中的欢愉、忧伤、激昂或感动,领悟每个音符所传递的情感,从而触碰到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的情感和意境,并最终在乐曲中得到美的享受。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将美的内容传播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接受并喜爱这一形式,并将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内化为个人的艺术修养,从而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审美习惯和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审美理念,并促成内心审美的和谐发展,甚至升华到洗礼心灵的功能境界。(二)音乐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视音乐为培养人们高尚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德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古至今,音乐一直被认为是提高道德素质及修养的有效途径,音乐的育人思想也长期被人们所提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极易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所毒害。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犯罪现象的发生概率会随着音乐的健康程度发生波动,所以,加强美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认清美丑、是非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它典雅高贵、优美纯净,包含着歌颂美好、赞颂人生的内容。聆听高雅音乐可以提升品格、净化心灵。总而言之,在培养大学生品德方面,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人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功能,如果能够合理调整大脑的工作与休息,将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反之,将会严重阻碍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我脑中那些已衰弱的部分就会保持它们的生命力;如果失去这些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及创造力。”〔2〕钱学森同志也曾说过,他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艺术家夫人。他认为:“只注意逻辑思维,就易犯了机械的、片面的毛病,导致缺乏整体的认识。”这些实例足以证明,音乐是保持生命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既可以发展大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自我认知、社交、创造思维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展大学生的各种潜能,又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功能,发挥其创造才能。

(四)音乐教育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人的内心感受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比如,愉快的心情可以积极改善和加强人体的活力;反之,憎恨、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则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干扰和刺激,并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例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所创作的《保卫黄河》时,伴随着惊心动魄的音响,听众一方面会为之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感同身受地使人格高尚起来。正像贝多芬所说:“音乐之于心灵,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还崇高的启示。”作曲家正是运用了这种对应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妙的音乐沁人心脾,实现了乐曲与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综合类大学的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第一方面,从教育观念来看,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包含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认识,正是这样的认识也促使了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第二方面,从教育实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我国部分综合类大学通过设置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如音乐学院等负责学校的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第三方面,从教育对象来看,音乐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也持同样的意见,认为音乐对于逻辑思维主导的他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针对目前综合类大学的基本状况,应全面构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例如,进行特殊的教学改革实验、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等。

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内容改革

我国高校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处于教学专业化、技术化的误区,即利用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求大部分大学生,最终的考核评价也严格依照专业音乐教育进行。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促进了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在另一方面,“填鸭式”、强制式的教学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反感,进而影响普通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把握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部分综合类大学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和相应的课程构建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目标脱离市场需求、课程架构不协调等,都是构建音乐教育内容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鉴于音乐教育服务的对象有所差异,且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创作与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本着以公选课为主、特别课为辅,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公选课为例,它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因而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音乐素质水平不一的情况,通常可以开设“音乐入门”“怎样识简谱和五线谱”“中外音乐鉴赏”等课程,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音乐学分或选修一定数目的音乐基础类课程,强力助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那些具有艺术天分的大学生,可以开设不同门类的特别课或者跟随固定教师学习,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方式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单单在于这些大学生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更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榜样作用。站在某种角度看,这些大学生将会成为校园艺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与发起者,为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为他们的艺术天分负责,为他们提供一个升华和表现的平台,并针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声乐、指挥、高难度乐器等内容加入到特别课的学习中去。

(二)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策略

1.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广泛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主要包括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音乐鉴赏与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三类。学习音乐,首先要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具备一定的音乐实操能力,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综合类大学普通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偏低。据相关报道显示,超过60%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对音乐基础理论的认知。时下,大学生普遍沉浸于流行音乐之中,对高雅音乐、传统音乐“听不懂、看不懂”,更不用说赏析其中的内涵。审美离不开必要的认知。马克思就曾说过:“对于辨不清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并不是他所能涉及的领域。”可能这句话略显偏激,但是确实表明了音乐基本素养的缺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行为。其次,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它从人们长期的情感表达与内心吐露行为中演化而来,可以说,人的情感与心灵在音乐实践中得到了升华。正如托尔斯泰曾经在听到了《如歌的行板》,感受到了人民苦难的内心一样,若想充分地了解音乐,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实践基础。教师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安排一定的音乐实践内容,如音乐赏析、交流情感、共同创作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真实的艺术体验中领略音乐的细节与美,同时,具体的实践过程也会无形地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最后,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还应该包含艺术批评、艺术相关以及艺术史的研究。很多院校忽视了这一点,但是这一方面恰恰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音乐体系,促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所在。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在大学阶段弥补之前高等教育的遗憾,让大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这既是多元化社会面向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实际需求,也是高校出于完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课程内容组织趋于整体,更具综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行,人们愈加意识到音乐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技术化,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眼下的音乐课程内容组织上,应当淡化课程个体之间的界限,强化整体的关联性,这是未来综合类大学音乐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将几门具有明显或潜在关联的课程有机地联合起来,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它能有效地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独立与重复。同时,大学生在综合教学中可能会接触到单一课程中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既增加了文化信息量的积累,大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以更加具有综合性的方式获得强化。根据上述观点,当下综合类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可以考虑以一门课程为主体、关联课程内容为辅,如在进行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时,可以凭借乐理、歌唱、鉴赏、音乐史等音乐教育内容之间的一般规律,将审美对象的某一构成要素视为中心点,通过关联课程之间的整合学习,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完整的音乐艺术体系。综合类大学毕竟不是专业的艺术院校,且普通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兴趣接触音乐,因而综合性的音乐课程内容组织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广泛关联、整体的学习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思维、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课程内容植入更加多元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教育体系。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却长期处于从属地位,造成了传统音乐教育形式及文化不受重视的现状。为了传承优秀中国音乐文化,应当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音乐文化基础知识、中国民族音乐鉴赏及中国音乐展示等课程,这种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来说才是最全面、最合理的。再者,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是内容多元化的重要表现。音乐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人类所有的历史阶段,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文学、宗教、哲学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与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涉及了这些领域,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构架才会是完整的。音乐教育绝对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作为艺术,音乐有着传播和开放的天性。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系统地组织音乐节、歌手大赛等活动,一方面为整个校园营造了浓厚的音乐氛围,同时也给予了部分有兴趣、有天分的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深化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二是数字,三是音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在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相应的课程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及统一的课程标准。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的构建合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路仍需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观察、总结,充实这一构想,以期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范晓荣 王俐茜 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5篇

许昌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汉魏故都——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地处中原腹地,三国文化底蕴深厚,钧瓷艺术独具魅力,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环境优美,先后获得国家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国家森林城、国家卫生城、中国花木之都、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称号。2013年许昌学院被确定为河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在2014年教育部本科院校学生满意度排名中位居河南省第三位。

许昌学院占地1700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72.6万册。学校设有25个教学院部,举办有57个本科专业和14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拥有10个和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4个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两万四千人。

学校校园文化独具特色,艺术气息氛围浓厚,学生社团十分活跃,在全省全国竞赛活动中屡屡获奖。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表演金奖,第十届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金奖第一名,舞蹈啦啦队获全国第四届健康活力大赛亚军,并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啦啦队锦标赛。 作为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暨高校教师书画摄影作品展的承办单位,长期以来,许昌学院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硬件建设不断加强,校园艺术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比灵斯)、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美国肯塔基州莫瑞州立大学、美国缅因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印度斯坦文理学院等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与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

学校秉承"崇德砺志、博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教学神圣、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坚持融入地方办学,强化内涵提升,突出特色建设,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

艺术类学院简介

美术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绘画等专业。 美术学院下设有中国画教研室、油画教研室、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视觉传达教研室、产品设计教研室、基础技能教研室、基础理论教研室、成人教育研究室;有工笔画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设计艺术研究所、钧瓷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学院现存图书资料16000余册、期刊30余种。

美术学院现有专职教师 6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8名、出国留学人员2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8名,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美术学院师生多次在美术作品比赛中获奖,完成科研项目省级10项,地厅级43项,出版著作15部,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省级以上奖励238项。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我校的先进行列。

2008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了“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2月美术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试点”单位,2013年产品设计专业被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图形设计、商业摄影、数字设计基础、编排设计、插图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产品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展示设计等、市场营销学、多媒视觉传播设计、品牌与传播设计、出版物设计和视觉艺术设计赏析等。

[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艺术素养、良好创新性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专业人才。主要就职范围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公司、出版单位、新闻媒体、影视动画公司、传媒及媒体艺术机构等。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素描、色彩、室内制图、效果图技法、摄影、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基础、人体工程学、中外建筑史、公共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制图基础、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等。

[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化设计工具及手段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熟悉并了解环境、建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专业设计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室内外环境、展示、家具及装饰工程等方面设计工作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

3、产品设计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中国画基础、平面设计软件、泥釉料配置、模具成型、手工成型、窑炉、拉坯技法实训等。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备陶瓷艺术设计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陶瓷装饰、陶瓷造型、陶瓷创作和其它各类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陶瓷企业的设计部门或工艺美术部门、科研和教育单位从事产品设计、创作和教学工作。

4、美术学(书法)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书法研究、篆刻研究、书论选读、隶书技法、楷书技法、草书技法、行书技法、书法创作、篆刻、现代书法研究、国画基础、诗词赏析、书法创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美术学(书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具备较强的书法艺术表现和创作能力,能在各级学校、艺术教育机构、博物馆和出版社从事美术书法素质教学、创作、研究工作,从事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工作的书法专业人才。

5、美术学:(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美术概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水粉水彩、素描、中国画基础、文化艺术名著导读、书法、构图学、美术表现、设计与制作、美术鉴赏与批评、设计基础等。

[培养目标] 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初、高中美术教学及美术教学研究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舞蹈学院现有舞蹈学、音乐学、音乐表演三个本科专业。下设舞蹈专业课程教研室、舞蹈公共课程教研室、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艺术实践教研室、理论教研室、音乐表演教研室、音乐公共课程教研室等9个教育研究机构。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7人,博士2人。

近几年来音乐学院共完成省级以上项目20余项,论文作品300余篇,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项的专业作品45个。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金奖和铜奖、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银奖,是河南省高校中包揽“荷花奖”比赛金、银、铜奖的院校。《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是目前河南省的一门舞蹈类省级资源共享课程。《河南民间舞蹈史》是2012年度河南省高校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后承办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器乐、舞蹈和戏剧专场演出;河南省首届学生舞蹈节等大型演出活动。

学院教学设备齐全,建有音乐厅、音乐欣赏室、数码钢琴教室、电脑音乐制作室等大型艺术实践场所。教学设备中拥有施坦威三角钢琴1架,教学用钢琴210架,各类乐器197件。资料室拥有各类教学参考书籍、音像资料16000册(盘),供师生选用。

6、音乐学:(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分析与创作、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声乐、钢琴、形体与舞蹈、音乐美学、钢琴即兴伴奏、音乐教学法、器乐等。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音乐理论基础和艺术知识技能,能够从事音乐创作、音乐教学研究以及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艺术人才。

7、音乐表演:(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声乐、钢琴、器乐、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舞台艺术与表演、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合唱与指挥、音乐美学等。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各文化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从事音乐表演、组织演出活动等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研究、编辑、制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8、舞蹈学:(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编导技法、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中外舞蹈史等。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舞蹈理论与技能,并且能胜任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创作和舞蹈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

文学与传媒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对外汉语四个专业,在校生共计2100余人。

文学与传媒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职称结构合理。现共有专、兼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45人。其中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奖获得者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教师教学效果显著。在河南教育工会和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有3人荣获一等奖,1人荣获二等奖。近年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6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获地厅级科研奖励41项。

为适应大学生素质拓展需要,文学与传媒学院积极开办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河南省近三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中,我院共荣获17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学院创办有红帆船文学社、九歌剧社、风信戏曲曲艺社、古典文学社、大学生电影协会、影之秀摄影协会、播音主持协会等学生社团。红帆船文学社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出版物文学社”。九歌剧社在2012年度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团评选中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奖”,排演的经典话剧《雷雨》、《生死场》、《暗恋桃花源》、《青春禁忌游戏》等在全校公演,引起轰动。学院还注重新的艺术形式探索,首创摄影剧,拍摄创作的《阳光下的青春》、《长大接过雷锋的枪》、《杨水才》等微电影,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文学与传媒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非线编实验室和多个播音语言实验室等,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同时,还在河南影视集团、许昌电视台等建立了专业实习(见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9、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影视文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戏剧史、外国文学史、戏剧剧本写作、影视编剧与实践、世界电影史、外国戏剧史、中国电影史、戏剧影视文学评论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影视制作公司、音像公司等文化传播机构以及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戏剧影视创作、评论、策划与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0、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制四年)

[课程设置] 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广播电视概论、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表达训练、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舞台艺术与台词表演、大众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化妆与形象设计、形体训练、社交礼仪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播音与主持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及法规,能从事播音、节目主持、采编、制作和其他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考试科目、录取原则

专业名称

考试科目

录取原则

视觉传达设计

笔试: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纸,考试时间每科3小时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环境设计

笔试: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纸,考试时间每科3小时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产品设计

笔试: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纸,考试时间每科3小时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美术学

笔试: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8K纸,考试时间每科3小时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美术学(书法)

笔试:临摹(100分)、创作(100分)

考试时间每科3小时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音乐学

面试:专业主科(100分)

视唱(40分)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音乐表演

面试:专业主科(100分)

视唱(参考分数)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主科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舞蹈学

面试:剧目(100分)、

技术技巧(40分)

文化课上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戏剧影视文学

笔试:文学常识、影视评论等。

考试时间2.5小时

文化课成绩×50%+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播音与主持艺术

面试:自备、指定稿件播报;即兴评述

文化课成绩×50%+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报名条件与办法

1、凡报考艺术类的考生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条件的规定 。

2、热爱艺术事业,有一定的艺术专业基础和艺术专业基本能力。

3、凡参加我校在当地组织的专业考试,须按当地招办规定办理报名手续,不接受函报。

4、专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可在我校招生信息网查询打印“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参加2015年全国普通高招统一文化考试。

5、凡我校安排有专业考试的省份,依据“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依据高考成绩与志愿和当地招办规定进行录取。

6、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可兼报,不重复收费。

7、学费标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美术学(书法)、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5700元/年。

8、欢迎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许昌学院。

联系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许昌学院招生办公室

邮编:4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