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音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并非是纯粹的音乐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人的培养过程,因此我们往往将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视为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旨在更好地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中蕴藏的情感。作为生活和情感的一种反映,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正是音乐感召力的体现过程。比如在欣赏《摇篮曲》时,幼儿或怀抱娃娃、或手扶摇篮,这样宁静唯美的画面是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足以证明情感教育在幼儿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通过儿童生活经验辅助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指导幼儿学会倾听声音和切实感受音乐的表现力是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欣赏课的宗旨所在,这对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学会倾听音乐可从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入手,比如对各种动物声音的倾听都是幼儿感性认知的重要积累过程,这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设计特定的音乐场景,在舞蹈、游戏和表演等方式的推动下更好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分辨出音乐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可将音乐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肢体动作和语言的配合下突出直观教具的教学优势,帮助幼儿在音乐作品中发现情感,并运用自我想象将画面情景表演出来。这不仅与幼儿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相符,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渗透必要的音乐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全方位感知。
三、通过想象力激发促进幼儿自主欣赏音乐能力的提升
故事体验是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最为明显的特质,这时我们可以将故事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来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对于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幼儿对于音乐结构和风格的理解也可借助故事的方式得到呈现,然而这一过程中需要首先加深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并在故事情节中渗透音乐的内容。在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结构与风格之后,教师可针对幼儿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行绘画、故事或是表演的编排,通过直观形象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并且在相互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借助想象力激发来促进幼儿自主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幼儿综合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四、以多种感官辅助下提高孩子音乐整体感受力
多种感官辅助下的音乐欣赏过程可完善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想象,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提高自我音乐认识和体验,这对于幼儿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欣赏水平还相对浅显,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及教师的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感受音乐的美感。比如在音乐欣赏课教学时若是播放一段节奏缓慢、声音低沉的音乐,幼儿的注意力很难被吸引,但若是配之以笨狗熊走路的画面并指导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狗熊走路他们就能够很快记住音乐,并且印象深刻,这正是音乐感受力培养的重要过程。不难发现,一段描绘动物的音乐仅仅是播放很难激起幼儿的主动性,但若是配合对应的舞蹈动作,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多种感官配合下的音乐欣赏过程不仅是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对于提升幼儿音乐感受力也大有裨益。
五、结语
论文关键词:怎样教幼儿唱歌教师应该怎样教幼儿唱歌
1、怎样教幼儿发音?在唱歌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幼儿清楚的发音,如果教师的语音都有缺陷,那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幼儿的发音器官不够发达,不够灵活,不善于打开上颚,教师应反复示范,逐渐教会幼儿正确的开口,并正确发出唇音、唇齿音、舌尖音、等要帮助幼儿在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歌词念准确、念清楚,不含在嘴里,想朗读诗歌一样,把字头字尾的音都清楚的念出来。在小班,应常常让幼儿看老师发音时嘴是怎样张开的,这时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大班,就教幼儿逐步理解字的发音 ,如祖国两嘴唇合拢的时候稍用一点力,发出的声音就很清楚了,幼儿在理解了发音后很容易遗忘,所以教师要经常反复示范复习。使幼儿能够准确唱出歌词。
2、保护声带。在唱歌过程中注意保护幼儿的声带,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比较嫩。如喉咙的软骨、肌肉较嫩和韧带较松,声门较狭窄,声带短而薄,比得多,如不注意保护,则容易引起疲劳和病变,甚至有可能导致声音嘶哑或失音,保护幼儿的嗓子是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师要教幼儿用自然的声音、不可以用叫喊的声音方式唱歌。
教师的范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教师边唱边讲解要让幼儿理解歌是自然唱出来而不是喊出来的,不能一味的追求叫的响。又是可以叫唱的好的幼儿到前来唱,还可以让大家淡淡她为什么唱的好,大班的幼儿一般可以评论。
选用的歌曲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幼儿的音域范围。小班的幼儿一般在五六度以内。做教师的不能因为音域窄的歌不好听,而随意用音域宽广的节奏复杂的、音量强的歌曲教给幼儿这是教师必须注意的。要时时记住适合幼儿的才是最好的,应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教育。如果幼儿唱超过自己音域范围的歌,容易产生喊叫现象。有一些歌曲音域并不是很广,但因教师起音不适合,教师有时起音起高或起广了都会使幼儿产生不良后果。老师在弹奏钢琴的时候不要因为方便老师弹奏而忽视幼儿的感受。有一些钢琴旧了,老师在弹之前要事先检查了解,是定调更有利于保护幼儿的嗓音。每一个班幼儿的音域宽窄不同,教师应事先考虑确定,一首歌该用什么调最适合本班幼儿音域的范围事先熟悉第一句应该从哪个音节开始比较好,最后一句在什么地方结束。有时相差一二度会出现难听的声音。调子太低,幼儿唱着没有精神,调子太高,会引起刺耳的叫喊声。如果教师在教学练唱中发现已定好的调对幼儿来说有不悦之处,这是可以临时向高或者向低换调,所以,教师在练琴是必须熟悉每一个调的音阶小学音乐论文,平时在户外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注意幼儿的情绪容易兴奋的大喊大叫,教师尽可能的替幼儿起音,避免调子太高而损害幼儿嗓子。
练唱适度,不能使幼儿的声带负担过重,音乐课的时间不易太长,一节音乐课中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唱,要有活动,使幼儿的声带得一休息的机会,防止过于疲劳的损害嗓子健康。教师应细心观察,注意发现和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歌喉。唱歌技能好和音色也好的幼儿不多,特别是具有独唱才能的幼儿更是少,教师要特别重视保护幼儿的嗓子,不能让幼儿独唱的同时,又让同一个幼儿参加很多伴唱,伴唱的任务可以请其他的幼儿担任。通过伴唱也能训练幼儿的唱歌能力,是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得到训练,做到机会均等,这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多去发现一些幼儿作为后备力量,对那些音色或者歌技能力不好的幼儿,教师要训练和培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遇到音色好而胆量不好的幼儿,可以使音色好的幼儿和胆量大的幼儿两个进行组合,教师绝不可以为完成任务,是少数幼儿唱得过多过响,而是嗓音受到损害,而使很多幼儿没有得以表现自己,而损害另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
3 教师要教会幼儿养成良好唱歌的习惯。教幼儿在平日讲话的时候不尖生叫喊,幼儿在集体的生活中,有特别在室内,往往因为人多,声音嘈杂,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而大喊大叫,这很容易使幼儿的声音变的沙哑。调查发现,大班的男孩沙哑的情况比小班的多,易患感冒的幼儿中声音沙哑的又占多数,所以,教师在小班的时候就要培养幼儿轻声谈话的好习惯,对于易患感冒的幼儿应多加关心在声带炎期间,不易唱歌,要让幼儿好好休息。
4 综上述,影响幼儿唱歌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示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却是更高了。首先,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唱歌节奏音韵外,教师的情感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教师创设好的环境这一些都是显性的,有许多隐性的课程却深深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在实践中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活动中以幼儿的主体,让幼儿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真、善、美,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第一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设计了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在来园活动中,我选取了一些旋律优美、又富有民间特色的乐曲进行播放,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感受民间音乐;在幼儿游戏、进餐、起床后的律动、离园等活动环节播放各种民间音乐,使班级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民间音乐的氛围,让幼儿一进入班级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民间音乐气息,从而产生愉悦、热情,饱满的情绪,来迎接美好的一天。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下,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民间音乐
在民间音乐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感,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为此,我们采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图谱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让它们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幼儿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有限,且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化虚为实,创设出教学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充分感知民族民间音乐美,理解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美,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想象力。
2.图谱教学
图谱是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所喜欢的一种使音乐形象化的教学图像。它能形象、直观地使幼儿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和曲式的结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如,抒情的歌曲,需要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简洁明了的图画、符号等方式表现图谱。如,三角形、五角星、圆形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图谱,使幼儿的感知更具体、生动,更乐于接受。
3.游戏教学
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民间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运用于游戏的过程中再配合相关的民间音乐,通过引导幼儿探索,根据不同的游戏风格改变游戏规则,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民间音乐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幼儿;音乐创新;尝试
幼儿健康成长是每个教师和家长所给予的最大希望,而音乐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用音乐去启迪、引导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卓有成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深刻的了解幼儿学习的含义,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导向,完成音乐教育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音乐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调整和愉悦孩子的情绪。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特别是对音乐的敏感程度要胜过成人。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可采取直接、间接的方法。最直接的是幼儿能够听懂的,比较通俗易懂又简单上口的幼儿乐音;而间接的是在幼儿不经意的时候播放一些交响乐、钢琴曲等比较优美的音乐。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是可以在记忆中留住这些声音,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中转化为精神财富。首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拿一些器乐给孩子演示,通过不同的声音吸引孩子的眼球。使他们产生好奇,从而吸引他们喜欢音乐。其次,幼儿活泼好动,生性顽皮,播放有律动感的音乐,让孩子建立听觉美感。孩子爱玩的特性与生俱来,他们在爱玩具的同时更注意音乐的声响。现在好多玩具总伴随着音乐,无论外形、颜色的搭配还是到其姿态的丰富和动感都让孩子爱不释手。这是诱发孩子接近音乐的有效方法。最后,在游戏中或者讲故事的时候配上形象生动音乐,也可以使幼儿对丰富的音乐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如果在某一时段被音乐所触动,在她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人生的道路上会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孩子集体进行一些音乐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音乐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打击乐让孩子打击,尝试音乐节奏。辨别击掌,脚步声,来增加幼儿的律动感,唱一些简单的谱例不断的增加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来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2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音乐教学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巧妙结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教师的言行在幼儿心目中占据很大的分量,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和语言更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使用声乐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在组织活动时要减缓语速,并且要使自己体现出和蔼可亲、自如大方、笑容可掬的样子。特别是在语气上要符合幼儿的口吻,做到轻重缓急、风趣幽默。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幼儿进行交流、沟通,使幼儿对教师有了信赖和依靠,她们就会自觉的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当中了。在教学活动中切记不要呆板和教条式,一定要添加启发诱导,在语调和语气上一定要引起幼儿的共鸣,按照幼儿思维模式去组织活动,通过示范演唱、演奏儿歌来让幼儿感知;在讲解时,要用直白、简单的语言去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最感知的语言去表达,同时还可以用手势、形象的比喻,或者图片、模型以及一些真实的影像资料去触动孩子,构成一种立体式的音乐教学模式。
3在音乐活动中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儿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和增强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开发智力和加深其情感体验起到很大的作用。活动中,要让幼儿多一些操作、演示,让幼儿直接参与活动。比如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活动,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歌唱比赛,排演一些小型的音乐剧;也可以让幼儿学习一些可以携带的乐器,让他们自由的演奏,在动手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愉悦与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挖掘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体验,使他们在快乐中无拘无束的学习音乐,使幼小的心灵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生活的情趣。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加以精心设计,既要引导又要鼓励,给孩子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誉,在实践中让他们记忆和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内心充满温暖和骄傲。使每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音乐小天使,在拥有音乐的环境中让幼儿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4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创新表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做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正向激励法: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更好的发展。”幼儿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同伴及成人对他的评价之中。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猪狗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办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说错做错。
1.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使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能充分肯定自己创编的动作,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披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表扬鼓励法: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激励孩子的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不但能展示孩子的个性,而且能真正使孩子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求童思维,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一)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充满音乐
首先,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音乐环境,激发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其智力。在幼儿们的晨间活动时,播放一些节奏活泼的音乐,既可渲染氛围,又能使幼儿体验到音乐本身的特质,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在幼儿们午睡时,一些轻松温柔的音乐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让幼儿精神振奋,能够很快地融入到下午的课程活动当中。其次,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地、恰当地提供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音乐,给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文音乐环境,激发幼儿愉快的音乐兴趣,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展现。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劳动、故事、散步等渠道丰富幼儿们的音乐知识,培养幼儿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幼儿多途径、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师组织开展的充满音乐的日常活动中,从活动中体会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轻松自如、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二)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欲望
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及其与音乐有关联的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幼儿体验音乐的乐趣,如弹奏优美的童谣曲调,或者跳一段有节奏的舞蹈,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幼儿们越喜欢音乐,就会越想唱,也就会越唱越好。幼儿对音乐的探求往往从兴趣开始,欲望是幼儿们学习入门的导向,是一种特有的指向性。然而,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又受教师的制约与影响,我们幼儿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三)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教师们选择的音乐活动样式应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每个音乐活动都可以融入含有各种音乐素质的小游戏。游戏内容的设计应该具备充满情趣的活动情节,以及幼儿们都喜欢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例如:亲子音乐游戏让个性从音乐中得以体现,幼儿们能够从音乐中体会成长的惊喜与快乐,从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随着音乐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加强。演唱是一种很有效的音乐表现方式,它可以使幼儿们在已经获得相当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充分发挥童谣歌曲的魅力,以达到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满足幼儿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可以在课堂音乐游戏中获得幼儿感受童谣音乐和创造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你学会了这首这么好听的童谣之后,想不想回到家里唱给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呢?假如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就是你的观众,你将怎样来演唱刚才学会的童谣呢?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有趣的讨论,根据童谣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幼儿在这种自编、自唱、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表演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开发了智力,进而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充满游戏内容的自主活动课。
二、营造兴趣音乐氛围,开发幼儿智力
幼儿音乐教育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幼儿进行的一种音乐启蒙,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如果只采取呆板无趣的音乐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浓厚趣味的教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比如:利用动听的童谣歌曲、优美的舞蹈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唱歌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性的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利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唱歌教学。例如,在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歌词转变为幼儿们爱听的小故事,以此作为教新歌的开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们讲解,让他们了解歌词的内容。幼儿们在听故事时,还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歌曲的同时,让幼儿自己再试着去创编歌曲的动作,教师再加以指导,这样就更能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开发幼儿的智力。
幼儿园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孩子领略音乐的魅力。这不仅仅要求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技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综合素质。在音乐理论课当中最基础的应属乐理,而乐理相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从教材的选用上来看,虽然近几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乐理教材,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材内容趋同,稍做修改便拿来使用。其缺点为:内容过于深奥枯燥、缺乏趣味性且课后练习太少。许多学生觉得乐理枯燥无味,与语文数学无异甚至更难听懂,考试挂科现象很普遍。在幼儿师范音乐课程设置中,民族民间音乐、中西音乐鉴赏等基础课程基本上未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
幼儿师范专业学生音乐文化底蕴薄弱,知识面窄,应多开设相关音乐理论学科,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艺术修养。总而言之,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缺乏学科特色,其教材的“照搬”导致上述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幼儿师范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要解决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内容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应对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修改,加强音乐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联系,增加音乐理论课的趣味性,并建立一套适合幼儿师范特点音乐理论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
技能课多层次教学,理论课程研讨式教学。由于幼儿师范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未接受系统的艺术培训,音乐技能与综合知识薄弱,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两年半时间,要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技能素质,必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首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体音乐素养的差异,教师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技能课,从入校至毕业,许多幼儿师范学校声乐、钢琴课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一个班上四五十人,无法做到“因人施教”。笔者建议:第一学年,采用大班教学,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体差异,侧重基本技能的练习。第二学年,通过考核,按照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弹奏能力分小班(20人)教学,第三学年,分专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能力选择主修及副修专业(声乐或钢琴),主专业每组5-8人,副专业每班20人。
采用分组教学后,则按期分层选拔,每期考试以汇报演出形式进行,统一测试,专业教师集体打分,优胜劣汰,确定小组小班人员。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小组上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小组课。教师与学生都有“压力”,才有教和学的动力。其次,采用讲座的形式开设理论课(如音乐欣赏、中外作品赏析等),既系统地传授了知识,又节约了教学资源。教师采用研讨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课堂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教学相长。考查方式可采取论文的形式,也可以由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以上课的形式展示。
三、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进行“渗透”性教学,提高其教学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
幼儿赏识教育也是一种尊重的教育,在赏识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你可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了一首《小孩不小歌》,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相信孩子,而不尊重孩子,那这种信任往往是比较的表面化。在活动中老师认真倾听孩子们的话是对孩子的尊重,提高孩子善于表达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由于座位的特殊,孩子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比如谁的谁的椅子碰到我的脚,谁的手臂打到我之类的。老师听了不耐烦,大家就不再报告了。结果问题没解决,他们窃窃私语影响了教学秩序。其实老师在活动中尊重了孩子们的诉说,会让孩子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够让活动顺利的开展。其次,要尊重孩子,老师可以换位教学,以询问者的角色向孩子们请教,这样会让孩子们拥有成就感,符合幼儿的学习心理,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快的掌握知识。因此,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我常常会以询问者的身份来问孩子,如“你觉得老师这样做好不好?你们喜欢吗?怎样做会更棒呢?你有什么好方法?”等教学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师幼之间个得到有效的互动和相互学习。
二、了解你懂的
了解孩子即为理解孩子。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相信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虑孩子之所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就拿音乐活动中的坐姿来说,端坐的姿势往往要求腰杆挺直,两腿并拢,小手放在膝盖上。大部分老师都很抱怨自己,为什们我班级里面的小朋友总是坐不好,东倒西歪,摇头晃脑的,搞得课堂常规很差。其实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轻松的活动,每个音乐活动中常伴有一些优美的歌曲或是旋律,孩子们可以跟着音乐的旋律晃动自己的身体,从而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节奏感。这时老师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摇着头唱歌的孩子是可爱的,歪着身子用手托头思考的孩子是最美的。
三、赞扬你最棒
赞扬孩子分为正面赞扬和负面赞扬两种,在音乐活动中应以正面赞扬为主。赞扬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去做,为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我常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或表演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表演得真棒!如果能够把歌词唱得更清楚一点就更棒了”等等。在正面赞扬的同时,其实负向鼓励也是相当有必要的。有时在教学活动中,有时我会向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提出挑战:“这个很难哦,你可以吗?”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让他们进行尝试。
四、包容你能行
包容不等于放任,一方面包容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孩子们的要求不要过于单一,一味地要求唱得要好,表演得要到位,以一个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一个班级的孩子在音乐能力方面也存在着个别的差异。曾经有一位小朋友,平时唱歌的时候也总是心不在焉,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单独教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搞得他也变得很不自信。在一次偶然和孩子们的交谈过程中,我从其他孩子的口中得知,原来他是很喜欢音乐的,更喜欢边唱变跳。于是我请他来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小朋友都给与了热烈的掌声,那个刚刚扭扭捏捏不愿意表演小朋友,变得雄赳赳的走了下去。宽容孩子的缺点,同时也会发现他的闪光点,这就是孩子会也我们带来的惊喜,我们需要用宽恕的眼光去看待。
首先,幼儿在入园时播放悦耳的轻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到安静舒适的音乐环境之中,使其愿意到幼儿园来,并愿意参加活动。园里活动中设有音乐角,配有麦克风以及符合幼儿特点的节奏乐器和纱巾,彩条,民族帽子等创设条件和环境,满足幼儿的唱,跳,欣赏和动手操作的愿望。其次,就餐时播放音乐。音乐能有助于驱除脑力和体力的疲劳,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增强身体健康。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利于幼儿养成吃饭不说话的好习惯。再者,午睡时播放安静、抒情的摇篮曲,有助于幼儿入睡。音乐能够有效消除幼儿午睡时的恐惧心理,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另外,起床这一环节是不好把握的。我便采用比较欢快的曲子,让幼儿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穿衣,入厕,洗手,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整个环节有条不紊,幼儿也非常愉快。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用音乐来指挥,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在环节紧张或幼儿集合时,播放节奏紧张的音乐,容易使幼儿建立条件反射。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弹奏《小松树》,幼儿会马上收拾活动区域内的材料,入厕弹奏《小鸟飞》,幼儿便学着小鸟飞,有条不紊地入厕。教师弹奏《士兵进行曲》,幼儿便拍着手有秩序地排队。这样,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用音乐来指挥,幼儿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
幼儿舞蹈教育是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根据音乐性质引导孩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对幼儿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容易接受生动、活泼的事物。优美的舞蹈动作能生动地体现音乐的意境、起伏的旋律等,因而,更有利于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舞蹈这把钥匙启迪幼儿的智慧,能够使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在每节教学活动中都根据不同的内容,编出了不同的儿歌。比如在教《腰铃舞》时,给幼儿每人身上都带上腰玲,边跳边说:“我的腰上有铃铃,动一动,叮铃铃,扭一扭,响三声,铃声铃声真好听。”这样,无论是活泼的还是内向的幼儿都能跳起来,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动作。为了加深印象,我还把幼儿分成几组,给他们一段音乐,让他们编出适合这段音乐的动作。能力强的幼儿编动作,能力弱的幼儿则把编好的动作做给小朋友看,这种教育方式使不同的幼儿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通过唱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唱歌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幼儿最初对音乐的感受就是通过他们的小歌喉来表达的。学习一首新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发挥唱歌教学的教育功能。恰当的运用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能充分地挖掘唱歌教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歌曲的旋律简单,幼儿容易记。对于歌词幼儿记忆起来较难,学新歌时,把歌词内容在投影图片上基本反映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把歌词内容大体说出来,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歌词内容朗读给幼儿听。实验证明,这样反复两遍,幼儿很快就能记住歌词内容。歌词内容记住后,教师采用的是填词法,即教师先播放歌曲录音,幼儿欣赏,然后教师再弹奏歌曲旋律,幼儿把歌曲内容填到旋律中去,并试着唱出来,这样一首歌很快就学会了,在唱歌教学愉快的氛围中,以幼儿说、听、唱为主,避免了教师冗长枯燥的说教,缩短了教学时间,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思维力和学习习惯。
4结合其它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之美
幼儿时期在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情绪性,色彩、音响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为此,开展各科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挖掘音乐与其它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使之很自然地相互结合,发挥整体作用。因此,我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巧妙将音乐融入到各科教学中。比如,进行美术活动时,学习画小熊,教师先放一段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让幼儿听一听,讲一讲音乐里都有什么,幼儿会说出音乐里有洋娃娃和小熊,因为小熊的身体很胖,所以,它跳起舞来很笨。这样幼儿就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了。在绘画时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民族乐曲,比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这样一来,幼儿就会沉浸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也避免了幼儿在画画时相互说话,进而养成了专心投入的良好习惯。幼儿学习儿歌、故事时,配上优美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一个面能提高幼儿记忆效果。比如,学习儿歌《小熊过桥》,这首儿歌本身很押韵,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幼儿既喜欢,学得又快。音乐能起到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比如《生日音乐会》,通过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情感等。可见这些活动都是把音乐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去,使幼儿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
5通过节日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可以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改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增进机体健康。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我都会安排音乐贯穿始终。比如,三八妇女节,先让幼儿欣赏《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然后让幼儿体会妈妈怎么爱护关心自己,怎么辛苦劳动,启发孩子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应该怎么做。编成儿歌,教师给儿歌谱上曲子,使之变成幼儿可以自己唱的歌,孩子看到自己可以编歌了,积极性很高,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增强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六一儿童节是孩子自己的节日,在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文艺联欢会上,通过歌曲《六一的歌》,《欢乐的日子》等,让幼儿感受老师和家长的祝福,感受人们对他的爱,使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身心愉快地发展。利用节日主题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但增进了幼儿对节日主题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6结语
在设计这次打击乐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幼儿发现和想象的能力。如:给幼儿展现的乐谱是空白的,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寻找自己感知比较深的声音,让这种声音汇集成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活动中提问“你喜欢什么声音?”鼓励幼儿自己寻找声音的来源,并找出跟声音相似的乐器,教师帮助将整理好的旋律与使用的乐器写入乐谱中。然后,根据这样的记录演奏出幼儿自己创作的音乐。我们依据这种思路进行探索,在音乐活动中给幼儿创造了无数的惊喜,幼儿通过这些不断出现的惊喜开心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音乐,逐渐与音乐拉近距离。
二、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
音乐欣赏教学不同于一般娱乐性的“听音、听乐”,要想真正做到理性的认识音乐,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性知识做基础,即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的统一。大师的作品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问题是怎样让幼儿了解并接受,从哪个问题中找出切入点,引领幼儿认知、感受音乐。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欣赏这首芭蕾舞曲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乐曲涉及的面非常之广:它是一个芭蕾舞曲,它是作者起初为了整个舞剧的需要而设计过场的一个舞段。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因为有深入人心的旋律,有设计巧妙的舞蹈,能够让观者陶醉,让听者振奋。这些亮点在欣赏中都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让幼儿欣赏这样好的作品,首先应该为幼儿创设与音乐相关的环境,因为幼儿的教学是直观的,与其让幼儿听音乐,不如让幼儿直接能够看到、触摸到音乐。其次,再设计些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如猜谜:使用模糊的课件展示,让幼儿猜是什么乐器,使幼儿了解乐曲中使用的乐器。这样幼儿既加深了对乐器的了解,又细致地欣赏了其中的乐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引导幼儿了解舞曲所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什么,包括音乐创造的背景等。这些问题渗透在环境赋予的意境中,幼儿可以很快了解。最后是体验,通过肢体语言直接感受乐曲轻松的旋律。幼儿在一步一步的引导感染下,始终快乐地欣赏着乐曲,不会感觉到枯燥。环境的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很自然地融入到音乐中。
三、尝试将音乐剧融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
音乐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是区别于歌剧、舞剧、话剧这三大舞台剧的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说唱、音乐、舞蹈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目前国内儿童音乐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尝试从幼儿园开始,加强音乐剧的启蒙教育,将音乐剧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通过欢乐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接受,从而完善音乐剧的教育教学。那么如何让幼儿很自然地接受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并且能够主动地表现呢?
1.引导幼儿认识并喜欢音乐剧
让幼儿通过看、听、实践了解剧情、表现剧情、创造剧情,理解音乐剧内容;让幼儿成为音乐剧活动的主体,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表现剧情、角色,学会大胆、自然地表现自己,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欣赏和模仿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幼儿园的幼儿也是一样。因此,在音乐剧教学的初期,主要的就是让幼儿欣赏音乐剧,引导幼儿了解剧情、学唱片段等。
2.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尝试的机会
了解了音乐剧的特性,我们就要有效地给幼儿提供不同的体验机会,使幼儿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剧。如:可不可以用音乐剧的方式跟同伴交流呢?有一次,一个幼儿不知为什么在哭,我就带领几个幼儿一起在他的面前表演《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生动有趣的表演、轻松欢乐的说唱感染了他,不一会儿他就破涕为笑了,并很快地加入到了我们的表演中。这就更能显示音乐剧的魅力,它带给人们的快乐是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幼儿初次尝到了这种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觉得很新鲜,这对于音乐剧的渗透有很好的帮助。
3.音乐剧表演带给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二、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三、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
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四、总结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儿童对音乐内容的兴趣和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使儿童通过学习和感悟音乐,学会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方法,并可以有感情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幼儿师范院校及其音乐教师一定要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要让学生明白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儿童一些简答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要培养儿童的音乐想去,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师音乐教学中的措施
在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教育目标后,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在幼师音乐教学中,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和幼儿音乐教学技能,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自发学习,进而养成自主学习和钻研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演奏师范和形象生动的解析引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音乐作品有了丰富和深刻的理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进而以主动愉悦的心态来学习音乐知识。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闪光点,并给予及肯定的鼓励,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潜质的挖掘,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体验赞美中巩固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在鼓励和赞美中,将音乐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主体发挥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给学生提供表演和展现的机会,使其能体验到学习的自信和喜悦。教师可以在课堂解析和歌曲示范后,通过增进师生互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延长一小节或者整首歌曲,之后师生都给予鼓励和肯定的掌声。这样在树立学生音乐学习信心的同时,使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得到了巩固。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有效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只要能够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就一定要使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优势作用。
(二)在注重音乐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幼儿音乐教学技能的提点
教师在幼师音乐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音乐思维的发散,促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音乐学习的真谛,更好地掌握音乐学习方法和技能以及音乐教学方法和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歌曲的讲解,使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再通过设置好的递进式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要适当提点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收获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学习了音乐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要将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适当地穿插其中,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幼儿音乐教育目标熟记于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有侧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更好地为以后走上幼师岗位的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艺术,教师要想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单纯靠课堂讲授是很难达到的。伴随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已经在教学中运用得很广泛,其在教学中的突出优势对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音乐也要重视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促进音乐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与一体,运用与音乐教学中,可以很好的丰富音乐形象,引发学生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表现美。同时,多媒体这一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单纯在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幼儿音乐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习到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技巧,以便其在以后的幼师岗位上能够灵活而又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来进行幼儿音乐教学。
三、总结
“音乐神童”,向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音乐神童”多发之“纯粹器乐音乐”兴起的近代, 这个话题更具有特别的魅力。
但是,象莫扎特这样的“音乐神童”之灿烂光芒,却眩晕了人们的心智。以至于人们很少、甚至从来也没 有认真思考过“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所谓“音乐神童”,并不仅仅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儿童“特殊先天秉赋”与“早期音乐 教育”反馈互动的产物。
就此意义而言,“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应当使其转型成为如下这样一个更加科学 的问题:“两岁至十一岁左右儿童之早期音乐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较为成功的结果?”
与此对照的论题是:“数学、逻辑学、以及其它一些进行纯粹抽象形式运演的学科,成才的一般年龄,似 乎相对较音乐成才的年龄要大”。
其中定有某种内在的原因可寻,其中一定有某种内在的机制可探。
本文之宗旨,就是在本文作者建构之“人文进化学”(牛龙菲,1985,1987,1989,199 0)(1)的理论框架之内,对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一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 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2)
在此“人文进化”过程中,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 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中在其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
不仅在族类的层面上,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共济耦合、反馈协 同关系;其个体的发育、成熟,以及其能力的习得、增长,也受到机体、社会、文明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影响 。
具体而言,每一个体,自怀胎之日起,便开始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之中,每日每时受到体 外文明的直接、间接刺激,并开始将其“内化”。只是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此“内化”之“体文明”,才始成 为“习得能力”,才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作用于周围的世界,“外化”为客体的“对象”,汇入人类体外文 明的大系统之中。此被卡尔·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3)的历史文明,又将再次“内化”为某 一个体的“习得能力”。如此,“内化”之间,有一种“往复循环”(reycle)的反馈机制。此正如下图所示 —一
就此“内化”与“外化”的反馈机制而言,人之童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俗语说:“三岁看老”。人之童 年阶段“内化”的“体外历史文明”,将对其成熟之后一生的“外化”实践,具有某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自“童年”的“史前期”—一“胎儿期”,便开始发生。
在胚胎发育期,就胚胎与母体的关系而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进化重演系统”;但就处在复杂社会 群体关系网络中,且存在于一定文明时空中的母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言,胚胎的发育仍在一个人类生物进化 、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馈协同进化的人文进化系统之中。因此,就族类的层面而言, 以“胎教”形式进行的体外文明之“内化”,仍处在“外化”与“内化”的往复循环圈中。
正如日本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一书所说:“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有形无形的文化 圈子”(4)。但是,这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是通过母体的中介对胎儿发生影响。正因如此,所谓“ 胎教”,说是“教子”,其实是通过“教母”以间接“教子”。汉代刘向在其《烈女传·周室三母》中所提出 的“胎教”概念,正是因此而要求怀孕的母亲“目不视邪色,耳不听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
对于有自觉意识的成人社会而言,不仅对“胎教”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尤其更看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即 “幼教”。
明代孙志宏在其《简明医彀》一书中便曾言及:“古云:‘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一生人品善恶,高下 全看幼时。”正如西人弗兰克·戈布尔在评述“马斯洛心理学”时所说:“幼年时期是重要的时期—一在这一 点上,实际上心理的所有学派都殊途同归。”(5)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的孩子是在某一时代的某一家庭这样的一个 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度过相当于其它动物在胎内发展的时期。”(6)。在此,“子宫外的生长期”(7),“ 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8)。在此过程中,“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将作用于儿童的 生理发育,并在“实体长入”的意义上“内化”于儿童的生理结构之中。
正因如此,皮亚杰才特别强调:“表现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从胚胎发生阶段起就存在着的一种不 可分离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就使得要在天赋的东西与获得的东西之间找出一条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因为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发展所特有的自我调节区域;在认知性行为水平上,就更是这样。”(9)。也正是基于 同样的认识,《汉书·贾谊传》早就言及:“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西人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正是这一类“若天性”、“中道若性”之“内化”与“外化”反馈循环机制 的产物。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有些人所谓的“先天的似本能”(10)。
如果,更深入一步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乃是由于不同水平层面的三种行为图式所决定的 。其一是‘刺激机体反应’(SOR)的‘本能’行为图式;其二是‘刺激模仿反应’(SIR) 的‘仿能’行为图式;其三是‘刺激文明反应’(SCR)和‘文化刺激反应’(HSCCESR)的 ‘智能’行为图式”(11)。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实质上,仍不过是对“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 ”一类的“仿能”、“智能”的不精确描述。
正是在上述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发现,所谓“音乐神童”的出现,并没有什么莫名的玄妙。质言之,所谓 “音乐神童”,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接受 包括“胎教”在内的“早期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乐才能,并不仅仅 是由先天赋予,而是在期童年时期,人类人文进化之“内化”与“外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此本元层次的理论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为何往往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类的有关问题问题。
二
根据“人文进化学”有关“人类进化乃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进行”的理论,我们在探讨有关“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时,必须同时关照儿童生理发育、 社会家庭环境、特定历史文明这样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就此三个方面比较而言,所谓“儿童生理发育节律以及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从胚胎时期开始,个体的发育一直受一定发育“节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尔所说:“胚胎发育是 一种重演性发生的遗传现象”(12),其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应着族类生物进化历史的各个不同的时期。
个体出生之后,其机体的生理发育,仍然有一定的“节律”。中国古典医籍,早就有关于小儿“所以变蒸 者,皆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13)的发育节律理论。这里所说的“变蒸 ”,就其“情态”一语推敲,则不仅是对其生理发育节律的描述,而且也是对与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心理 发育节律的描述。
对此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当代瑞士“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已有 深入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自二岁至十一岁左右,经历了一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 ”的生理一心理发育成熟历程(14)。
其所谓“前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主体) 有别于在其体外“永久”存在着的一些客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发出动作之后,可以影响客体的位置、方向 等等。只是在此时,儿童尚不能很稳固地建立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模式,其每一个动作,都带有 即兴的、尝试的意味。
所谓“具体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可以把一些具体的客体,当做某种运演模式的“算子”,来进行可逆的 (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予这些“客体算子”以某种运演的结构。
所谓“形式运演”,是指儿童已经超越了仅仅作用于“客体算子”的具体运演阶段,开始使用抽象符号以 进行纯粹形式的推演运算。
正是这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的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制约着体外历史文明通过 社会关系网络对儿童发生“文而化之”(牛龙菲,1987)作用的早期教育实践。
在二至十一岁左右的儿童早期教育,除了“语言”之外,其它需要操作“抽象符号”之“形式运演”能力 的学科,如数学、逻辑等,都未能获得圆满的成功;而一些作用于“客体算子”之具有“具体运演”性质技艺 或游戏、运动,却因其适应二至十一岁左右儿童“具体运演”的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代“音乐神 童”以及“体育神童”多发的现象,正是一个典型。
对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乐信息刺激”之外,从两岁开始,便可以 让孩子玩弄一些诸如小鼓、小钹等节奏乐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来具有的节奏律动,这些节奏乐器 的演奏,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先天”的基础。通过这些节奏乐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与 有节奏的音响之间的“因果性关系”。而所谓“因果性关系”,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 础。通过“早期音乐教育”,使儿童直接的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关系”,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奠定基 础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四至六岁之后,已经可以通过有律乐器的演奏,作用于其有“客体算子”性质的“ 乐响之音”;并在此演奏过程中,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换言之,在 此演奏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于这些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响之音”以某种可逆的(可重复的)、 守恒的“运演结构”。
不仅如此。儿童在演奏有律乐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作”,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 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便感性直接地把握了“部分”(“乐响之音”)与“整体”(“优美乐曲”)的关 系。而所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由部分到整体”正是所谓的“综合”;“由整体到部分”,正 是所谓的“分析”。而“综合”与“分析”,则是人类思维之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儿童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 感性直接地把握“综合”和“分析”这两种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运演形式,将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 影响。
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孩子才可能凭空意想不发出实际音响的“抽象音符”。此时,儿童的音乐理论 学习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由“即兴演奏”到“纸上谱曲”的升华,也是一般处于这个阶段。
正是由于以上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阶段的制约,“音乐神童”中,大多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 ,而“作曲神童”则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才初步显露其 “纸上谱曲”才能(牛案:而并非由他人对其“即兴演奏”进行“记谱”);真正的艺术杰作,则要在更晚一 些时候,才能创作成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文进化之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的关系,在童年,主要地受到了人类生物进化之儿童生理发育节律的制约;儿童之心理发育节律,受 其制约,与其同步,有着固有的程序、步骤。
对此天道有常的发育节律,人类只能“道法自然”(15)。《素问》有言:“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灵枢》更强调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 矣!”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贻误时机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均不可取。
所谓“音乐神童”的多见,换言之所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往往取得较好成果”的历史现象,虽然没有什 么莫名的玄妙,却实在是因为天道的神机。王充在《论衡·实知》中曾说“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 安能有知?项托七岁,【诘问孔子】(16),其三四岁,而受纲人言矣。”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儿始生 产,耳目初开。虽有灵性,岂能知音?十岁左右,神童造就,其二、三岁,而学习音乐矣。”
只是在这个基础,诸如“音乐世家”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普遍富裕”这样的历史经济条件,“明星效 应”这样的特定信息刺激等等,才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网络,使得更多的音乐神童不断涌现。
三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发现:“任何一种认识都与动作有关”;“认识一个客体意味 着把它合并到动作图式中”(17)。
极而言之,人类的一切思维形式,都是“动作思维”的衍化、抽象。可以说,“实践”、“活动”、“动 作”,乃是人类一切智能、一切认知能力的发生之源。人类的“认知图式”,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物质 客体的静观反映,而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动的施加于客体之上的主体自身“动作”的抽象。
举例来说:“1+1=2”,起初不过是人们把一头牛和另一头牛牵到一起之后,发现它们比单独的一头 牛要“多”。在这里,把一头牛和另一头牛“牵”到一起的动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就此意义而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的训练,具有开发儿童“动作思维能力”的特殊重要作用 。
在音乐艺术中“操而奏之”、“行而运之”的演奏实践,不仅具有一般的“动作”特征,而且直接作用于 主体自身之外的乐器,并作用于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音之响”使之成为“比音之乐”(18)的“优 美乐曲”,使之具有一定的、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结构”。
因此,无论从“动作实践”(演奏)自身,还是从“动作实践”之“认知图式”的成果(乐曲)而言,器 乐演奏都是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启发儿童动作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果对此问题作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动作思维,与当代最新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的某 些结论,恰有正相吻合之处。
当代自然科学、科学哲学业已指出:所有对实体的“测量操作都是由刚体之间的比较所组成,并通过观察 重合关系而完成。所有空间性的命题仅仅只涉及物体的行为”(19)。因此,在当代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的 文献中,“时间”已经取代了“空间”,“运动”已经取代了“实体”而成为关键的词汇。正如莫里茨·石里 克所说:“世上一切事件都已被解释为运动了”(20)。
其实,几千年来,人类的音乐艺术实践,早就已经把世界万物象征示为运动流行之“乐象”。通过音乐艺 术的实践,人类早已引入了一种类似“向量场”的“参考系”,并在其实际演奏操作中,把握了万事万物之“ 运行动态”的“重演”或“自同态转换”关系(21)。
就此而言,音乐艺术可以看成这样一种“音响动态模型”(22),其“比音之乐”之“乐音关系”,可 以适当地模拟整个万象世界之四维时空连续统的“运行动态”(23)。
儿童在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尽管并不能真正理解如此深远的理论意义,但在感性直观上,已经通 过音乐艺术的演奏实践,直接进入了“万物同其节奏”(24)、“万物同其态势”(牛龙菲,1993)、 “大乐与天地同和”(25)之“天人合一”的境界;直观把握了“宇宙万象同其道行”的真谛。
但是,不能不强调指出,由于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的制约,这一切只能是感性直观的潜移默化,而 不应是理性自觉的强制灌输。换言之,在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提倡一种“游于艺(26)的 原则,而不要过多附加其它的目的,过多介入除“具体运演”之外的其它内容。
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无非是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并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当然,也可以为某 些儿童将来从事音乐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攀比”,由于“竞争”,一些音乐艺术自身之外的某些目标,如“进步超人”、“考级顺利 ”、“比赛成功”、甚至“求职如愿”等等,却往往被有适当地过分强调,并造成了儿童、父母、老师不必要 的心理负担。
除了这些附加的外在目的之外,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地追求“解说音 乐形象”(牛案:本文无暇顾及对“音乐形象”概念的批评)而多余介入了“具体运演”之外的其它内容。
虽然不可否认,在整体音乐艺术中,的确存在某些诸如“歌词”、“剧情”、“符号用法”(27)、“ 特定功能”等等的“他律”文明信息;但是,“比音之乐”之“自律信息”与“他律信息”之间,却有着不同 性质、不同层面的相关联系。某些“思想情感”、某些“视觉形象”与“比音之乐”的关联,即使是对于成人 ,也并不容易把握,更不容易言传;对于儿童而言,则困难尤甚。如果这方面要求过多,便会干扰儿童对音乐 艺术的感性直观,诱导一些“幻想型”的儿童产生一些与“比音之乐”风马牛不相及的任意联想。反之,“联 想”的不成功,又会使某些儿童产生“音乐难以理解”的错觉,使某些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实,对于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而言,“早期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具体运演”的器乐演奏,和“动 作思考”的潜移默化。除了演唱适宜的儿童歌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它内容。
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说明,不管是古代罕见的“音乐神童”,还是近代多发的“音乐神童”,大多是“器 乐演奏神童”、“歌曲演唱神童”。之所以如此,恰正是因为,“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之“具体运演” 的性质,完全适合于儿童的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
众所周知,无论是远古的“巫乐”、周秦的“礼乐”、汉唐的“宴乐”、明清的“剧乐”,都负载了音乐 艺术之“具体运演”、“形式运演”之“自律信息”之外的其它大量有关信息—一“他律信息”。因此,中国 古典音乐,大都以成熟的“巫觋”、“乐工”、“家奴”、“戏子”为其主体(28)。孔子所谓“立于礼, 成于乐”(29)者,对这种负载有大量“他律信息”的“礼乐”一类音乐艺术之“主体”,提出了最高的要 求。
只是在近代,相对“自律”、相对“纯粹”的“器乐音乐”兴起之后,才为“音乐神童”的出现,创造了 更为适宜的条件。相对于更加注重“他律”内涵的古代音乐而言,近代较少负载“他街”信息的“纯粹器乐音 乐”,大大减轻了儿童的认知负担。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对此加以明晰的说明。
结语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一个可以“大做”的“小题”。
由于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更加明晰是透视音乐艺术的特 美本质,更加清楚地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更加深入地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 —一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之不同内涵 、不同形式之不同音乐文明在“文化成人”过程的不同作用。
希望更多的同人关注于此,并有更加精到的论说面世。
注:
(1) 《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署名:思之),载1985年第1期《兰州学刊》,第82 -85页;又载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1历史学》,第53页-56页。
《人文进化学—一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知识生态学—一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与人合作,署名:牛龙菲、张一凯),载1990 年第1期《兰州大学学报》,第13-17页;又载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B2自然辩 证法》,第65-69页。
《Human-Culture-Civilization Evolutionology and General Evolution Theory》(《人文进化学与一 般进化论》)载1990年第30卷(纽约、伦敦、巴黎、蒙特勒、东京、墨尔本)《World Futures-The Jo urnal of General Evolution》(《世界未来—一一般进化论杂志》),第85-94页。
《异质发生学与一般进化论》,载1992年第5期《哲学研究》,第69-75页。
《“超循环的太极循环”—一人文进化与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载1992年第3期,《晋阳学刊 》,第60-66页。
(2) 同注(1)。
(3) 卡尔·马克思《1844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刘丕坤中译 本,第80页。
(4) [日]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年版第55页。
(5) [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第6页。
(6) 同注(4),第67页。
(7) 参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38页。
(8) 邱仁宗《认识的立体网络模式》,载1985年第9期《百科知识》。
(9)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63页。
(10) 参许金声《人格三因素论—一一种关于健康人格问题的理论设想》(1985年油印稿)。
(11) 参牛龙菲《人文进化学—一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 月第1版,第191-192页。
(12) [德]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月第1版,第65页。
(13) 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变蒸论》。转引自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中华书局19 83年3月第1版,第108页。
(14) 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一章。
(15) 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
(16) 参敦煌卷子《孔子项托相问书》。
(17) [瑞士]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3月版,第8页 。
(18) 参《礼记·乐记》;另参牛龙菲《行象简论》,载《(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 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8月第1版,第76页。
(19)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1984年11月第1版,第32页。
(20) 同上,第83页。
(21) 参牛龙菲《新的音乐艺术模型—一“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载1992年第2期《星海音 乐学院学报》,第48-54页;又载199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6音乐舞蹈研究》,第 14-20页。
(22) 牛案,“音响动态模型”,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 讨论会”上提出的概念。参与嵫冉《愈辩愈明真理在—一〈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记略》,载1 985年第3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3) 同注(21);另参[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第 1版,第32页。
(2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第95页。
(25) 《礼记·乐记》。
(26) 《论语·述而》。
(27) 参[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另参牛龙菲《音乐哲学通信—一致蔡仲德》载1993年 第4期《人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