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

乡镇企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镇企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镇企业论文

第1篇

1.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组成部分。

坚持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思想上的指导,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外部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坚持组织结构管理。管理组织结构包括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大部分三部分形成树状结构,使得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更加的清晰化,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坚持管理制度。制度能够规范各个组织成员的责任和权利,普遍的适用于各个人员,是企业的一般准则,最终起到的是约束作用。同样管理制度还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坚持作风管理。作风管理是管理各个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约束在作风管理下的行为,个人的作风管理受到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影响。通过作风管理使得企业成员形成以企业为重的观念,坚持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目标。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决策,不同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个人的决策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策者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完全取决于科学的管理结果,决策是否正确,决策者能否正确判断,这对企业的成败也具有重要影响。

2.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是转变观念迫在眉睫,逐渐形成以管理的唯一主题,成为当今时代的特点。过度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严重的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创新已然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的课题研究对象。新的世纪,企业之间逐渐形成虚拟的合作,合作网络集团,供应链合作,国际战略联盟,不只是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技术合作的专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合作,整合资源,弥补的缺陷与局限性。员工技能和专业技术知识是竞争的优势,同样是重要的资源,员工的互相协作、知识管理、组织学习能力等成为企业培训的核心。

二、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1.管理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理念会使企业越来越落后,严重的违背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采取新的管理理念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样高管的创新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管们必须明确责任和义务,坚持管理掌握和了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才能不断的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

2.企业组织的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全新的理念,新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现阶段乡镇企业多采用集权制,组织结构采用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导致协调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所以新的组织结构能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的长远,组织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进行技术创新。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可以使资源配置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并且改善高耗能、污染重的问题,使生产出的产品更具有科技含量。技术的创新更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持,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是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了解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出优秀的产品。

4.坚持营销方法创新。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是企业面临的挑战,国家化的市场环境必须运用各种营销的方法,掌握市场行情和消费观念,明确市场定位,采用多变的营销方式,推销出自己的商品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服务体系的创新。充分的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化和改进。例如进行网络技术,搜集与乡镇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完善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

5.健全规范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构成成份比较复杂。

员工缺乏积极的行动性,领导管理较难很难管理,不敢管、搬不动,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很多员工劳动态度不好,技术不好,待遇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劳动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发挥创造性。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关键,现阶段乡镇组织宏观调控及审计、监察管理。坚持巡查,科学地、客观地、明确地、定岗、定员,进行直接的劳动定额分配管理。公平,实现公正,公开的竞争,适者生存,坚决杜绝人员腐败,如不适应工作条件,就直接下岗。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进入较完善的阶段,规范的、合理的人员分配制度是企业具有坚强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乡镇企业经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乡镇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一、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从产权制度来看,现在乡镇企业主要有集体经营、承包经营,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两种形式的产权关系模糊,名义上财产归集体所有,而实际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乡村群众并没有对财产的支配权、处置权,真正拥有财产支配权和处置权的是乡村行政组织和领导。

而对于股份合作制的乡镇企业,很多还发展很不成熟,企业的经营者只简单的把它看做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并没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看作是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经营机制的重大变革,是建立新的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2.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长久以来,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大多数乡镇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裙带关系,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从而导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对待企业员工上,企业管理者忽视了企业员工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现实。企业员工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还有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很多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甚至不进行培训,很多乡镇企业为了企业短期经济目标的是实现,往往只对企业员工进行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而且时间较短,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3.乡镇企业缺乏资金供应和技术创新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金缺乏仍是困扰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营利润,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因此并无稳定的资金来源。当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时,企业很容易因为缺乏外部资金支持而处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

中国乡镇企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那些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产品生产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品的低成本,因而严重影响了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4.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成为当前乡镇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术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入WTO后,乡镇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关键在人才。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它们必然会留住很多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来到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农业劳动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的工业或服务业,使得乡镇企业缺乏基本的劳动力,处于对外吸引不了人才,对内留不住的尴尬局面。

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趋势

1.依靠政府政策,从宏观上调整乡镇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的多变,乡镇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应该是在充分考量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同时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文化资源的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经营领域。同时,乡镇企业多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战略,既有别于国有企业单一化的生产经营现状,又有别于其他类型企业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

2.改善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能否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是乡镇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有灵活的发展和营销机制。乡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依赖于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积极汲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认真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及时总结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特别是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企业,它们在企业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

创新,永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从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思路应是:首先,尽量采用适合乡镇企业当前情况的先进适用技术。乡镇企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很不平衡,采用技术应因地制宜,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应区别对待;其次,搞好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尽管技术创新主要还是市场行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乡镇企业,但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县及乡镇级政府和乡镇企业领导都要有技术创新意识,要制定鼓励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强化政府激励技术创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战略

一方面,立足培养是开发乡镇企业人才的战略基点。乡镇企业培养本地的技术人才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培训方法,开发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和本乡镇的后备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大胆引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不惜花大代价;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1998

第3篇

国际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加入WTO对乡镇企业带来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人才素质远远无法适应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大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大跨国公司技术水平高,资金力量雄厚、项目规模较大。其投资方向和规模往往服从于其公司的全球战略,目的是要占领中国市场。外商的投资和进入不仅加快了一些行业的集中度,使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且已经控制了某些市场的份额和某些国内空白行业的“制高点”。如在饮料、洗涤剂、啤酒行业。外资进入后,市《石家庄经济》4/2001·46·探索之光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企业与之合资或不合资而引进其先进技术和工艺,而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另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经不住优胜劣汰之考验而败下阵来。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同国内一些老企业合资往往成了其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他们选择一些我国同行业中的名列前几名的骨干企业进行合资,这前几名骨干企业中乡镇企业恐怕不多或者就没有。长此以往,乡镇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但多,而且强,如果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抢占不了“制高点”,市场占有率就会越来越低。

加入WTO也会对乡镇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有人说WTO是一只狼,因此惊呼“狼来了”,我们要认清,加入WTO不是一只狼来了,而是一群狼来了!那么加入WTO到底对乡镇企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对乡镇企业中技术落后的弱势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像我国的农业,由于乡镇企业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会使农业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因为农业本身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科技含量与产品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不好,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竞争能力。加上一些国家高筑“技术壁垒”,必然会给我国农业和农村造成严重的影响。

乡镇企业中的其它行业也不容乐观。像建材、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等,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多、高档的产品少,含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更少,这种状况,这种竞争力,怎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呢?

国内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合资企业。随着国民经济以数量为主发展阶段的基本结束,以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的到来,国有企业正从前些年的亏损状态逐步走向扭转为盈,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和资产的兼并、扩张或转让、分立,一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带动为数众多的相关产业的升级、调整,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中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技术人员的数量多,职工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这也是乡镇企业不可比拟的。

乡镇企业虽然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国内方面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性。乡镇企业的一些弱势产业和企业已经面临着“生存危机”,一些原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产业和企业也正面临着兵临城下的威胁。从产业布局看,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小的问题相当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大多也是由一些小化工、小冶炼、小造纸厂所为,这些企业都是国家三令五申关闭的对象。就拿我市乡镇企业来讲,2000年全市取缔了99家小水泥企业,井陉县依法强制关停了41家灰粉企业;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乡镇企业中的短期行为还是比较突出,中低技术依然是我市乡镇企业的主体。一些高科技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面对这种状况,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种种挑战,乡镇企业要想在新世纪中更好地生存,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来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新形势。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格局中,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乡镇企业如果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话,是难以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我国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像江苏常熟市的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由松散型协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这种合作在不断深化、层次提升、领域拓宽、科企关系日趋紧密。不少企业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利光缆、力宝装潢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把科技进步、校企联手置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市的隆力奇集团通过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合作,拓宽了发展视野,创新了产业导向,看到了目前普通保健品的潜在危机,增强了调整结构,科技创新的紧迫感,把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产品作为新一轮投资方向和创业目标,把企业兴衰荣辱的命运牢牢拴在科技上。

经济界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科技进步,“对于生产能力的投入,收获的是产能的增长;对于科技开发的投入,收获的是产品和技术的更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产能的增长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而不能发挥,而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却有无限的市场空间”。

第4篇

稳定政策是搞好宏观调控的基础,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问题。因此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就是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不动摇。建立消费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坚持扩大内需,不断提高提高政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1]。

2.我国乡镇企业取得的成就

近些年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国家和政府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下,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工业化的目标。在农村通过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全面优化调整,使我国形成了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依存、互为市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

2.2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在带动农民就业的同时,带动农业人口向工业园区和中小城镇集中,这就使得集中的中小城镇的相关配套产业不断兴起,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乡镇经济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2.3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通过不断的发展乡镇企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这样通过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了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根据这些生产资料流转到乡镇企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始终发挥乡镇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2.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不断向农村延伸和渗透;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也不断向城市靠近,农村的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不断向城市化发展。

3.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1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

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人治管理和近亲管理,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在众多的企业中,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效益,对员工采取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能传授模式,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培训机制。

3.2资金短缺和缺乏技术创新

资金短缺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乡镇企业都是从农村的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很少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和帮助,缺少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企业很难走出这种困境。此外乡镇企业从事的都是科学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低水平产业,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缺乏技术创新,在市场不断更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2]。

3.3缺乏高素质的顶尖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目前人才缺乏是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就业模式都是选择拥有资本和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很少有人才愿意留在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乡镇企业基本的劳动力都出现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4.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

在宏观经济的新形势下,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4.1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进自主创新

做好创新发展,首先,政府部门应做好乡镇企业的服务者和市场监管者,实现在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上的转变,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政策环境。其次,应加强基层行业协会管理,通过创业扶持、资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措施,不断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好乡镇企业自主创新,首先应加强企业人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来”战略,不断加强人力培训创新机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各类管理技术人才队伍。其次,及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与乡镇密切联系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的产业,大力发展名优新产品。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观光、信息开发等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通过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尖端技术,实现消化吸收,不断推出属于自己的新产品。

4.2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序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企业内循环、产业内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已达到资源再利用、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的目的。

4.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中小城镇建设两大战略结合起来,加大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扶帮力度。推进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地区间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推进乡镇企业合作[3]。

5.结语

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第6篇

摘 要 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 乡镇企业 融资 对策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具有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计,乡镇企业发展每增加3%,我国的GDP也将增长1%。从微观方面来看,乡镇企业的出现,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因此,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无论扩大再生产,还是促进销售,都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也是当前各方面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乡镇企业的融资现状

1、乡镇企业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筹资难度加大

部分乡镇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常常出现贷款逾期、欠息或以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使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差,也直接影响和恶化了乡镇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此外,由于乡镇企业之间的“三角债”现象也比较严重,一旦某一个企业出现财务恶化,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大多数的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等都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用度,使得金融机构在对乡镇企业放贷时心存余虑而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2、乡镇企业经营状况,筹资压力加大

由于乡镇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技术的落后使得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管理上有很大的不足,大多都是家族式管理,这些都使得一般的乡镇企业经营周期较短。经营周期和市场环境的变换也造成了乡镇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现象,这样乡镇企业在进一步发展的融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外在因素

(一)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不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于乡镇企业制定了一大批扶持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大批乡镇企业蓬勃成长起来。但是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的规范性不够,同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对于一些原有的优惠政策也出现了收紧、停止的现象,这样必然使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近年来,我国仅是在1996年颁发过一部《乡镇企业法》,但对于乡镇企业的经济行为、资金解决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二)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没有足够的倾斜

随着我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盈利要求使银行降低了自身的政策性责任,而更多地追求自身利润的实现,客户倾向明显地偏好于大型企业如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再加之如前所述,乡镇企业往往其信用等级较低,资产规模较小、财务杠杆较高,作为“经济人”的商业银行没有理由将优质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乡镇企业上。

(三)我国的金融体制对于乡镇企业没有足够的考虑

近两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都引起了重视。也根据《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都建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信贷结构层面,信贷资金仍然倾向于大企业和垄断性行业。这对于不具有融资优势的乡镇企业来说,融资也就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二、解决乡镇企业问题的途径思考

(一)完善企业治理,提升乡镇企业自身实力

金融机构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因此,乡镇企业应重点解决这一主要制约因素。首先,乡镇企业要完善企业治理,克服“家庭式”的人治理念,从管理制度、选人用人、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等方面都要进行变革,选择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行业,夯实自身基础,使自己的融资真正用于扩大再生产,占领市场,而非一味的“借新债还旧债”、“填窟窿”式的融资。其次,乡镇企业要充分拓展融资渠道。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吸收股权资金,也能够保证合理的财务杠杆。再次,严格建立并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向债权人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提高企业诚信度,提升企业形象。

(二)完善乡镇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应结合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乡镇企业建立并执行更加切合实际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财务指标的选择上给予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赋予更高的权重,从而合理评价乡镇企业的信用等级,合理规避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要重视自身的信用等级在信用体系中的作用。企业要认识到优质的信用等级不仅是在融资时有用,在宣传企业自身实力也更有优势。乡镇企业要从融资诚信度、还款付息的足额、准时等方面真正重视起来,才能够使自身的信用等级有实质性的提升。

(三)营造乡镇企业融资的政策与法律支持体系

首先,应在法律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2003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对于乡镇企业以及其资金扶持方面没有更多的讨论。因此,就制定相关的配套促进制度,以确保乡镇企业资金方面的受惠。其次,地方政府应牵头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或者建立相对独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发乡镇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渠道。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政策性银行的渠道,考虑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信贷支持应从主要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转向重点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贷款。再次,完善乡镇企业的担保机制,建立专门的乡镇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以便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难度。通过上述多方面的举措,使得乡镇企业的资金问题能够在这样一个整体大框架的环境中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宋芝.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比较分析.2008.1.

第7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

一、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尤其以曾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概括得最为充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侧重于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者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对其他两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系统地分析和解决“三农问题”。

截至200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135万人,占54.32%。总就业人数为77480万人,其中在乡村就业人数为47270万人,占61%。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34000.0亿元,占11.3%。尽管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是“无农不稳”,而且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重要原料,同时农村也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中国要在经济上获得长足发展,归根结底要依赖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突破。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自2006年,中央政府全面免除了农业税,结束了农民数千年要交“皇粮国税”的历史。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推动的各种惠农政策全面向农村铺开,诸如向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养老保险、新农村建设等等。以上政策都是得民心、惠及农民的好政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主要有三个来源:种粮收入、政府补贴和工资性收入。

(一)种粮收入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以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说明,耕地的产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保持国家稳定所必需的,粮价是一把双刃剑,“谷贱伤农”,但是,粮价太高,城市居民又难以承受。因而,粮价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粮价太低,政府应当以最低保护价来收购,以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而粮价太高,政府又应适当减少粮食储备,以调低粮价,或者向城市居民发放补贴,以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耕地和粮食关乎国家安全,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保障性质的,特别是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农民可以返乡种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都聚集在城市,衣食无着,这对于政府、对于社会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因而,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触碰,耕地流转必须以保持耕地承包权不变为前提,否则,失地加上失业,这对于打工农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有六百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这些地方的农村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受旱,因此,尽管那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导致产出率低,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是第一位的。”由上分析可知,种粮收入对于农民增收来说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政府补贴

针对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趋于复杂的现象,温铁军分析道:“农业产值已经下降为占GDP的15%,而农业人口仍占60%以上。其实,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把在约15%农业产值上的收益作为税费基础,为占60%以上人口的农村提供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开支;更不可能以此维持基层政府上千万财政供养人口的庞大开支。同理,面对8亿农民,任何形态的现代治理都不可能满足农村的社会需求。一般学者提出的城市工业反哺农村,或者政府补贴农业,对于中国2.3亿农户而言当然也不现实。”因此,政府向种粮农民补贴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性意义,表明了政府对农民的关爱,这对于打破我国几十年来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体制无疑是意义重大的。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史无前例的8183亿元。但是,假定这些投入全部是对农民的补贴,平均每个农民每个月还不到100元。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又没有工作的机会,那么,这点钱连维持温饱的水平都不够。综上所述,农民增收的关键也不是政府补贴。

第8篇

[关键词] 专业镇 问题 构想

专业镇是我国农村建设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较快的专业镇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新阶段。专业镇是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首先发展起来,随后扩展到城镇乃至城市,从而产生“专业街道”。它是一个产业与城乡综合协调发展的镇级行政区域,有别于企业集聚(集群)和产业集聚(集群)等产业生产发展的组织形式。它首先创办众多民营企业,并遵循企业――主导产业群体系发展规律而建设发展起来。

一、专业镇建设与研究意义

专业镇建设发展适合我国国情,专业镇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专业镇在我国从形成主导产业发展到今天近20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有力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农村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和活动。

首先,专业镇是乡镇发展的高级形态,专业镇都是中心镇,主导产业突出,成为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区域。其次,专业镇推动县域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和完善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前提。城镇体系中的各个城镇不同性质功能的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次,专业镇促进县域发展,县域发展中产业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它是县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产业经济布局的县域协调发展。即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最后,产业镇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的“新”的体现是调整农村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农村增收和农村和农业增效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包括经济建设,区域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五位一体的事先协调乡镇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石龙专业镇的成因分析

1.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

石龙位于美丽的东江下游北干流和南支流交汇处,东江穿镇而过,形成一河三埠的风水宝地。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石龙,北距广州69公里,南临深圳78公里,毗邻港澳,交通十分便利,历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今全镇总面积13.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7万人。

2.政府的正确引导

首先,“三来一补”是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初期,石龙与全国大多数城镇一样,资金奇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这时石龙镇政府及时把“三来一补”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向农村工业化进军”作为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只要能使小农经济结构改变为现代产业结构,哪怕只有一分利的投资项目,当地政府都大力支持。同时,石龙注重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尤其是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使得前来投资的企业不断壮大,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很多项目是通过“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来的,吸引众多中小外商来石龙投资,使石龙迅速完成了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基础积累。

其次,积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石龙加工贸易完成了原始积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竞争的日益激烈,昔日的优势逐渐消失。1994年,在市政府做出“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策,镇政府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石龙经济的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

最后,城市经济的成功定位。在网络经济时代,石龙瞄准信息产业这条巨大的产业链,紧紧扣住“配套加工制造”这个独具优势的环节,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实行超越常规的赶超,时间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目前石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加工基地之一。石龙配套加工制造环节的定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大厂商纷纷将加工或采购点设在这里,这是由于加工制造电脑整机的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石龙配齐。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配套能力,使石龙成为主要的IT业加工基地。

三、石龙专业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兴起,是广东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群众的创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产品档次低,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东莞石龙是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专业镇,从产业类型来看,这类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以出口为主。但这类专业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些专业镇多承担的只是OEM和ODM的生产,是“一个区域性生产者角色,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严格控制下提供服务”,而不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者角色。这就使得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东莞电子信息企业18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95%可在东莞配齐,但境外企业在东莞设立的R&D机构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要境外提供。

其次,就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远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专业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个体、私营性质,其中夫妻店、兄弟厂、家庭型企业占很大比重,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面临着要从血缘构成的关系向契约、法律转变的挑战。

再次,市场体系、营销网络、信息交流传输缺少现代设施和管理手段。很多专业镇不仅是企业,政府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利用也仅仅是刚刚起步。

最后,专业镇的发展普遍存在城市规划不科学,生产、升华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各种人才严重缺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矛盾的解决,都要依靠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才能解决。

四、石龙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设想

石龙镇要遵循产业结构的客观发展规律,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东莞市产业规划的指导下,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客观需要和自身的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向前发展。

1.合理确定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

根据石龙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要求, 制定“适当发展第一产业, 调整优化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 并加强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由于石龙镇人多地少, 人口密度高, 不可能有充足的土地去搞传统的大众化农业,可以充分发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补性, 所需的日常农副产品主要由石碣、茶山、石排和博罗石湾等镇帮助解决。石龙镇可以重点抓“三高”农业, 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道路, 按照城郊型农业模式来部署, 通过实施“星火”技术密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向基地化发展, 向技、农、贸综合经营方向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如奥龙实业公司属下的石龙德星无菌培养植物有限公司由市农委挂牌确认为“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和由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目前“三高农业”为数太少, 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石龙工业的发展要着力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培植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注意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一些行业, 不仅要注意发展传统的广义的服务业, 比如商品流通业及商品市场、金融保险业及金融市场, 而且更要注意发展代表知识经济新潮流的信息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 要使电脑、网络服务、视听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尽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用得起的消费品, 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刺激需求。努力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建成集约化经营、品种齐全、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 使石龙镇逐渐成为人流、物流、财流汇集的经贸新城。

2.坚持走“科技兴镇”之路, 提高各产业的技术含量

近年来, 科技进步已成为石龙镇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器”, 但1997 年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镇工业总值的13%, 而87%的工业产值来自于一般工业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来料加工费, 这对于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石龙镇是很不利的。因此, 必须提高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走“科技兴镇”之路。这需要镇政府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设立“科技风险基金”来鼓励企业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更新,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并且利用石龙镇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影响力, 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招商引资, 将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兴镇”战略的实施, 大力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

3.做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工作, 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规律, 要有效地防止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目前, 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以东莞市来说, 一方面各镇(区) 之间产业结构雷同, 另一方面又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结构有高度的相似性, 特别在食品纺织、服装、皮鞋、金属制品、机械、电子通讯、电气器材、建材等行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似性更高。这种状况既使得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严重, 又使得许多行业的竞争对手过多, 竞争异常激烈, 受市场容量所限而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所以, 做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对于各行业的日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递进,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龙镇的产业规划, 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以及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进行, 以造就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4.大力推进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

石龙镇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产业相对集中, 产业布局合理, 产业结构优化, 城镇建设现代化, 对周边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的综合发展示范区, 促进地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核心是要发展规模经济, 实现产业化。这就需要改变“小型企业多骨干企业少, 企业个数多而企业个头小”“只见星星, 难见月亮”的状况, 要以支柱产业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的方式, 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比较分散的、小规模的、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格局向集约型、规模型、高层次的经营格局转变, 实现集团化、产业化。如果石龙镇能够出现几个产值或销售额超过10 亿元, 在国内市场上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 技术领先, 品牌上乘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 那么石龙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又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5.以市场为导向, 扶植发展名、优、特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

“九五”期间, 广东省委提出要实施“三个一批”的指示, 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 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重点是创名牌。因此, 石龙镇应该以名牌产品战略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促进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全镇的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石龙镇目前所拥有的真正名牌太少, 这对于产品的市场开拓非常不利。如何加速创建出较多的国内和国际名牌, 对于石龙镇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创名牌产品,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依靠科学技术, 强化技术开发能力, 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1990

第9篇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经验材料繁多复杂,怎样使它们井井有条地统一于中心论点呢?在小论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分条论述的方法,往往得心应手。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条理性强,层次清楚,给人全面深刻的立体感。当然,每个观点,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概述性要强,客观性要强,创新性也要强。

文章开头处于定调的特殊位置,历来为写作者们重视。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开头部分虽短,却是全篇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示作者的思绪和对众多材料的截取,因此落笔之前必须对全篇有总体把握。

科技小论文的开头,不一而足,并无固定的格式,但却有章法可循,这就需要对各种开头的技法细加领悟,根据写作实际灵活运用。

1、例题引路法

写作科技小论文,开篇引题,显示了研究问题的实在性,激发读者顺藤摸瓜的愿望。如某同学撰写的《一道容易解错的力学题》一文,作者开头就摆出了一道同学们很熟悉而又容易出错的力学题,并将错误的解答过程陈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兴趣,而急于读完全文,以知道这道题究竟错在何处。

2、揭示背景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置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读者在较高的层次体味其研究的意义乃至方向性。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使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一些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日益突出。

这一开头就将研究的问题与命题的发展趋势,当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影响紧扣一起,使人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

3、指出危害法

许多争鸣、纠错的小论文,常常指出某些弊端,让人们骤然心惊,晓知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4、概述论点法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主要观点集中呈现给读者,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无异于交给读者一串钥匙,往下阅读便是尝试去打开一扇扇大门。

5、设置疑问法

设置疑问主要是给读者留下悬念,让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关注研讨的问题。

以上是写好科技小论文开头的五种方法,值得说明的是开头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种方法常常是有机结合,渗透并用。

四、分述要点

第10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新晨

第11篇

[关键词] 乡镇企业 员工流失 对策研究

江西省是中部地区六省(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之一,同相邻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省相比,经济发展很落后,但是由于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得比较好,江西省90%的外出务工人员都集中在这三个省,经历了近20年的打工生涯的江西人不少带着在外务工获得的经验、技术,以及人脉,依托江西的地理优势,回乡创业,江西省政府也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倡“全民创业”。

一、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乡镇企业的数量从1998年的143.5万个增加到2006年的151.7万个,而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822.7万人降低到2006年的815.5万人,2007年暑假笔者走访了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省的部分乡镇企业,四个省的乡镇企业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的流失,其中以江西省的最为重要,不少乡镇企业由于员工的匮乏导致生存困难。浙江,福建和广东的经济比较发达,相应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中介服务市场比较完善,流失的员工在短时期内比较容易补充。江西省的乡镇企业需要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或者是通过企业家自身的人脉联系到的员工,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员工是远远不够的,不少企业家花费高成本从云南、贵州等省市聘请员工,但是这些花好价招聘过来的员工在半年之后往往会相继离职。一家企业在半年内从云南招来的70名员工流失了67名。就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企业主一致反映的问题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员。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员工的严重流失导致的后果更为严重。乡镇企业陷入了“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圈子。

本文主要分析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控制员工流失的对策。同时因为政府在江西省乡镇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本文在分析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1.政府行为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

(1)对企业缺乏有效监督。江西省的不少政府更多的是偏向企业主的利益,对于乡镇企业主未及时执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保防护用品不齐全。员工即使受到企业的不公正待遇也难以及时得到改善。

(2)对乡镇企业主管理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乡镇企业主因为知识水平,以及资金方面的原因,在发展中难免有点短视,缺乏长期发展的打算,缺乏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对员工缺乏人文的关怀和正确的用人理念。政府对企业主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的培训。

(3)对本土员工缺乏相应的培训。本土员工是乡镇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留在本土的员工都是年龄较大,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只有经过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单个企业往往支付不起高额的培训费用,政府集体进行培训的措施比较少。

2.企业自身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

(1)薪资福利低。薪资福利是员工最看重的,由于国家一些保障劳动者利益的规章制度企业主执行不到位,导致员工薪资福利低。企业内部的罚款措施很多,不少员工的工资一半被企业主以各种形式扣除,拖欠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

(2)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江西乡镇企业大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和个人出资建立,所以资金投入有限,企业作业环境简陋、劳保防护用品不全,员工发生工伤的几率很高。由于江西乡镇企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机械化水平低,员工作业主要靠体力,每天工作时间经常在12小时以上,节假日也基本上没有休息,工作强度非常大。

(3)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江西乡镇企业人才激励手段单一,只强调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上,也只有薪资部分,且薪资水平往往也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对内,家族内外人员薪资水平相差悬殊,分配不公,难以实现内部公平性;结果员工业绩得不到体现和奖励,必然导致员工流失。

(4)员工缺乏被尊重感、归属感。由于江西乡镇企业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和江西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导致他们不能摆正在企业中正确位置,不能公平对待员工和家族员工,使员工不能融入企业,总是感觉自己是外人。

企业主一直把员工当外人看,不少员工想多了解一点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的时候,往往会收到企业主的猜疑,办事积极性受到打击。

(5)缺乏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大多乡镇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足,没有了培训员工也就失去了学习新知识和提升自己的机会,不少年轻的员工离职率高都是因为在这个企业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于江西省的乡镇企业需要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或者是通过家族成员介绍的朋友,对于外来员工很难有提升的机会,很多企业都是任人唯亲。外来工作人员的能力强的经常受到排挤,使得外来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上没有前景。

三、控制江西乡镇企业员工流失的对策

1.政府改善员工流失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执行状况的监督、新的《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给员工利益带来了一个更全更完整的法律保障,但是很多企业主根本不能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来保障员工的利益。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加大监督,对没有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企业主进行处理。

(2)政府应对乡镇企业主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由于江西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乡镇企业主在用人上往往存在错误的认识,政府对乡镇企业领导者进行培训,能提高他的管理水平,改变乡镇企业领导者的用人观念,让其明白不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对员工多点关心,而不是用惩罚制度来威胁员工。

(3)政府应对乡镇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的技术水平。江西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同时,各地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呈现出企业群落的趋势。比如说在江西省金溪县的乡镇企业主要有两大块,一是种桑养蚕;一是水晶加工。单个企业一般难以承受对员工培训费用的支出,政府则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费用平摊到每个企业就比较低,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2.江西乡镇企业自身控制员工流失的对策

(1)提高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严格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切实提高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企业为员工及时办理各项社会保障福利,如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失业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等等,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赖。同时因为物价上涨的幅度大,企业应该的工资水平也应该考虑到物价的原因。

(2)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企业应该以人为本,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购置完备的劳保用品,提高企业的机械化水平,减轻员工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环境及时改善。

(3)改变管理者的用人观念。任人唯亲也是导致员工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江西乡镇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家族成员,管理者的用人观念如果不正确,往往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心里感觉不平衡。改变管理者的用人观念,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管理者能做到公正公平,使有能力的员工晋升到更好的职位,待遇也相应提高,这样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容易融入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

(4)完善激励制度。乡镇企业的要留在员工,完善激励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只有物质激励,没有精神激励,也不能只有精神激励,没有物质激励,而应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使用。首先,在提供薪酬和福利等物质激励时,要调查市场薪酬,了解市场薪酬水平,据此制定出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同时,将员工的薪酬与业绩挂钩,通过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薪酬和绩效的公平分配。其次,乡镇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更要加强精神激励的价值,实现激励的多元化,采用多元化的福利和利润分享,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进行精神激励创新,真正地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的目的。

总之,江西省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员工足够的好,才不至于导致招人难,留人更难。

参考文献:

[1]贺佳:重庆国有企业技术人才流失内在动因与对策研究[D].学位论文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论文提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有益的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国有9亿农民,要实现全面小康、促进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和政局稳定,必然要解决“三农”向题。小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同农业现代化战略、人口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相关联。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并建立我国合理的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进程,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之举。

一、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是一对“孪生兄弟”,不抓小城镇建设,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大量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退不出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两个战略要同步实施,才能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找到共同点。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农村人口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家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枢纽,也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发动机。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特点应与农村人口转移相呼应,小城镇基础建设中对简单劳动力的客观要求与农村人口能力水平之间的协调,为转移的农村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小城镇建设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并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加速了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在一个时期内将呈加速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缩小城乡差别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一系列变化外在表象的农村人口流动,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会有增无减。

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相互促进

产业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它们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够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也在向集群化发展,如浙江嵘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都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它们不仅提高了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乡镇企业集群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是乡镇企业集群最好的载体。培育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关键是要搞好小城镇的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产业定位等,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为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功能更为完善的环境。

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解决了制度变革之后,还有两个大的瓶颈制约:一是物质技术生产力过于低下;二是人的素质不高。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

五、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由于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生产经营分散,形不成适度规模,生产成本很高,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城镇。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这需要各种条件,而最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必须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厂化,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技术装备,把大批农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广泛采用优良品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与质量,使农业朝着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推进耕地集约化经营,使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务工经商、第三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的工业经济源于乡镇企业的崛起,我国2,400余万家乡镇企业,70%左右分布在村一级地域,其中规模较大的多集中于小城镇,但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尚未走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以粗放经营和外延式增长为主的阶段,并以高投入、高耗费、低产出、低质量、低劳动生产率实现其发展;还存在污染环境、浪费耕地等负面效应,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速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以小城镇为载体,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有效机制,吸引乡企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以上种种缺陷和弊端,又能相应地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吸收农业富余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可以为乡镇企业和新建企业提供合适的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技术、市场、服务等环境,推动乡镇工业和新建企业良性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小城镇对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六、小城镇建设是发展乡镇第三产业的载体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水平也会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镇为载体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应着力营造乡镇第三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打造乡镇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和产业链条,建设信用担保体系、行业专业协会、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体系,巩固提高传统产业,努力开创新型现代服务业。

七、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小城镇建设是可以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构筑多种形式的以城带乡平台,扩大就业容量。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范畴,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德林,徐灵.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

[2]张常明.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2006.8.

第13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目前融资难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也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农村乡镇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和原因,并通过对国外小企业融资经验的介绍,提出了解决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企业融资难信用评级

乡镇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近年来,很多乡镇企业出现了发展速度缓慢、劳动力需求减少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融资难。很多有地方特色、有效益的企业,由于缺少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难以正常生产,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和定单。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融资的方式较多,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向社会发行股票或债券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得资金。而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在自身内部进行融资。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主要采用内源融资的方式,外源融资所占比例很低,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少、外源融资空间极其有限、融资成本偏高成为乡镇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乡镇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农村的一些私营企业绝大多数是靠向亲戚朋友借钱和民间借贷而建立起来的。发展到后期,极少数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状况良好而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比较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而绝大多数企业仍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总体上看,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难以获得贷款担保

有调查表明,在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众多因素中,有45%的企业是因为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一方面,信誉好的企业和银行大多不愿贷款给乡镇企业,主要一个原因是乡镇企业没有合格的抵押资产。我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而广大农民投资者自身的资产实力有限,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承包的土地,因此基本没有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

(二)企业经营不稳定且财务状况透明度低

乡镇企业具有经营灵活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其产品和市场会经常发生变动,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稳定的主营业务。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灵活性会给其预期收益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由于乡镇企业本身资产少、实力不够雄厚、产品缺乏竞争力,与大企业相比,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弱,因此,乡镇企业具有较高的倒闭率。乡镇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和较高的倒闭率,使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风险。此外,大多数乡镇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财务状况透明度低,这些都是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乡镇企业的原因。

(三)对企业信用评级缺位

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它的形成有国家经济政策和信贷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管理者自身道德因素的原因,是经济扩张、政策失控、个人行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十分重视,但是一部分乡镇企业认为不值得在信用评级上花费资金;另一部分认为在日常生产中用不上,没有必要去做信用评级;甚至有一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信用评级。由此可见,自身信用问题并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而银行在贷款的审批发放中,企业信用等级是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信用等级较低,自然抗风险能力较弱,乡镇企业的银行贷款受到限制。

同时,在国家的宏观政策上,一方面,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抵押、担保手续繁杂,中间收费高,企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在经营战略上,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的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四重”战略,这使得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农村地区民营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的企业很少,商业银行的支持面越来越窄。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17家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亿元以上大客户16416户,而大客户贷款余额却占其全部贷款余额近50%,平均单个大客户贷款余额4.46亿元。据统计,全国各项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获得的份额只有0.66%。信贷资金继续向大城市、大银行、大企业集中的现实,造成民间借贷规模日益膨胀,已达9500亿元左右。

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乡镇企业进行经营方式和经营体制改革

首先,在产品的选择上,乡镇企业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经营特点、地域特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生产出具有自身特色、能够满足某一特定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也要全面考察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投入一个新的项目之前,应做项目投资分析,而不能盲目进行。

第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一方面,乡镇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淘汰落后的管理方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由家族式的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一个企业来说,良好的信誉是制胜的关键。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内部的信用管理,培养信用调查、分析、监督方面的人才,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第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乡镇企业中有很多传统产业,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使自己的产品有特色,这就需要有创新意识,并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还要注意市场的变化,开发新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创造良好的内部融资环境。

(二)政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并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

1.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组织机构。这也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从金融角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等政府金融机构。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是半官方性质,贷款对象只限于商工组合及其会员;国民金融公库贷款对象为零售企业,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贷款对象为零售企业以外的一些经营实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是专门为扩大中小企业的资本实力,促使某些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型企业的金融机构。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是一个功能齐全的体系,它的服务对象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中小企业,并且这些政策性融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他融资机构的遗漏和不足。从我国的融资机构设置来看,可以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舒缓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2.健全和完善支持、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通过金融立法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融资支持。例如日本先后颁布了《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国民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等,这些立法阐明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而在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则较少且不完善,为了给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我国需要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力度。3.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是由政府小企业管理局或专门机构为小企业贷款担保,这种担保通常是向商业银行担保,最高担保额是50万美元,如果贷款逾期不还,由小企业管理局保证支持90%的未偿还债务,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25年。英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通过政府担保,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低于金融市场利率的长期贷款,差额由政府补贴。通过此项计划获得的贷款可以用于除认购本公司股票以外的发展企业的任何用途。计划规定,面向新老企业的中期贷款,使用期为2-10年,一次可获得优惠利率加0.5%的贷款10万英镑,若是创办2年以上的企业,则最高可一次贷款25万英镑。政府对创办2年以上的企业担保85%,对其余企业担保70%。

我国应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政府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一是选择市场公开操作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确保担保公司得到协作银行、再担保机构的支持。

4.优化社会的信用环境。信用问题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前提,要解决乡镇企业的信用问题,首先要加强信用教育,使企业了解、认知信用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不断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功能,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再次,要大力开展企业的信用评级活动,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使银行愿贷、敢贷、放心贷款。

5.对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集资融资,也就是具有通过获得外部所有权的融资,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投资的功能。此外,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还可以明晰产权,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建立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践表明,中小企业在进行改制后经营上都获得了明显的好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6.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效率较之大企业要高,但在运营方式、资产结构、现金流量等方面又与传统产业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风险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高回报,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风险投资在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小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并可减轻中小企业的过度负债,化解金融风险。

第14篇

论文摘要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文章介绍了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提出了5点具体意见。

1山西农村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主的基础,而我省发展农业面临着土地减少、水资源贫乏、人口增加等诸多制约因素。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我省5年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农村达小康目标,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加速沟通科技部门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联系,加速农业和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商品形态、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缩短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科技兴农。

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一直较好,特别是国家科委于1992年确定洪洞县、襄汾县为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后,我省农村技术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市场先进县和乡,如朔州城区、夏县、侯马市、寿阳县、大同市小南头乡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技术市场管理薄弱,大多数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缺乏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普遍没有实行技术合同,现有的技术市场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四是技术信息少、资金少,难以转化技术成果;……。

目前,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就必须逐步解决农村技术市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同时要加强和开发农村技术市场的服务功能,扎扎实实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办一件或几件实事,转化一项或几项技术,推销一个或几个新产品,逐步把农民及乡镇企业吸引到技术市场上来,靠技术市场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

2关于发展山西农村技术市场的几点意见

(1)紧紧围绕山西省科教兴农的5大重点工程吸收、应用、推广新技术。

种子工程、节约灌水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程、人才开发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点工程的科技成果,应及时汇报、积极吸引、认真推广。其中:种子工程:应抓选育,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条件的县,应逐步形成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生产一条龙服务。节约灌水工程:应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可引进高效节水技术设备。旱作农业工程:应抓改土和保墒新技术和设备。农畜产品加工工程:应抓农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技术和设备。

人才开发工程:应抓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宣传普及实用技术,培育农民科技人才。

(2)积极为省科委确定的龙头企业服务。

山西省科委为了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搞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约100个以科技为先导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农村技术市场应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现状、农户要求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尽快研究掌握龙头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引进科技成果,帮助技术改造等,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协助龙头企业引进人才和资金,促进龙头企业攀登新高峰;四是发现和培育各行各业的新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五是不断总结农村技术市场为“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服务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究。

(3)建立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

农村技术市场受县域和地(市)域的影响,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较困难,因此建立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十分必要。

交流情报。即要求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科技部门各指定一名技术市场管理人员负责搜集农村技术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级传递,每传递一次,接受部门应整理、过滤一次,对本地区能够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传递。反之,仍应向上传递,一直传递到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省市场办对下边传递的供求信息应认真对待,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并尽快将供求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然后将供求衔接情况逐级或直接反馈回去。

开展联销。联销是技术市场服务的一种形式,负责农村技术市场技术信息供求的人员可兼任联销员。联销员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技术成果和新产品的销售。联销方法同情报交流。联销侧重推销县“龙头”企业产品、各种优良品种、各种新肥料、新的农作方法以及适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成果。

(4)开展技术市场“结对”活动。

技术市场“结对”是指省、地(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协、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新技术开发能力或拥有大量技术信息以及能够开展技术咨询或服务的单位与县结成一对,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1996年,太原市科技咨询中心与平遥县结对,该中心到平遥县技术信息,平遥县到太原市考察技术,彼此建立了感情,取得了信任。“结对”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农村技术市场并肩发展。今后应把技术市场“结对”活动列入各级科委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1997年年底,各地市均应建立一个技术市场“结对”试点。“结对”的对象可以自已找,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亦可牵线搭桥。根据情况,1998年将召开一次技术市场“结对”经验交流会。

第15篇

论文摘要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文章介绍了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提出了5点具体意见。

1山西农村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主的基础,而我省发展农业面临着土地减少、水资源贫乏、人口增加等诸多制约因素。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我省5年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农村达小康目标,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农村技术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加速沟通科技部门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联系,加速农业和乡镇企业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商品形态、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缩短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一体化进程,才能实现科技兴农。

山西省农村技术市场发展形势一直较好,特别是国家科委于1992年确定洪洞县、襄汾县为全国农村技术市场试点县后,我省农村技术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市场先进县和乡,如朔州城区、夏县、侯马市、寿阳县、大同市小南头乡等。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技术市场管理薄弱,大多数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难以开展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缺乏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三是普遍没有实行技术合同,现有的技术市场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四是技术信息少、资金少,难以转化技术成果;……。

目前,要发展和开拓农村技术市场,就必须逐步解决农村技术市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同时要加强和开发农村技术市场的服务功能,扎扎实实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办一件或几件实事,转化一项或几项技术,推销一个或几个新产品,逐步把农民及乡镇企业吸引到技术市场上来,靠技术市场求生存、找出路、谋发展。

2关于发展山西农村技术市场的几点意见

(1)紧紧围绕山西省科教兴农的5大重点工程吸收、应用、推广新技术。

种子工程、节约灌水工程、旱作农业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程、人才开发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的完成,要靠科技,要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凡有利于完成5大重点工程的科技成果,应及时汇报、积极吸引、认真推广。其中:种子工程:应抓选育,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有条件的县,应逐步形成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生产一条龙服务。节约灌水工程:应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可引进高效节水技术设备。旱作农业工程:应抓改土和保墒新技术和设备。农畜产品加工工程:应抓农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技术和设备。

人才开发工程:应抓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宣传普及实用技术,培育农民科技人才。

(2)积极为省科委确定的龙头企业服务。

山西省科委为了打好科技扶贫攻坚战,搞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997年培育和完善了大约100个以科技为先导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农村技术市场应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现状、农户要求及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二是尽快研究掌握龙头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引进科技成果,帮助技术改造等,提高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协助龙头企业引进人才和资金,促进龙头企业攀登新高峰;四是发现和培育各行各业的新的“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五是不断总结农村技术市场为“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服务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专门会议交流、研究。

(3)建立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

农村技术市场受县域和地(市)域的影响,各方面的交流都比较困难,因此建立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技术市场网络交流情报、开展联销十分必要。

交流情报。即要求省、地(市)、县(区)、乡(镇)四级科技部门各指定一名技术市场管理人员负责搜集农村技术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信息,然后由下而上逐级传递,每传递一次,接受部门应整理、过滤一次,对本地区能够消化的供求信息,不再向上传递。反之,仍应向上传递,一直传递到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省市场办对下边传递的供求信息应认真对待,整理后输入计算机,并尽快将供求信息传递到有关部门,然后将供求衔接情况逐级或直接反馈回去。开展联销。联销是技术市场服务的一种形式,负责农村技术市场技术信息供求的人员可兼任联销员。联销员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技术成果和新产品的销售。联销方法同情报交流。联销侧重推销县“龙头”企业产品、各种优良品种、各种新肥料、新的农作方法以及适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成果。

(4)开展技术市场“结对”活动。

技术市场“结对”是指省、地(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协、高新技术企业等具有新技术开发能力或拥有大量技术信息以及能够开展技术咨询或服务的单位与县结成一对,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1996年,太原市科技咨询中心与平遥县结对,该中心到平遥县技术信息,平遥县到太原市考察技术,彼此建立了感情,取得了信任。“结对”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农村技术市场并肩发展。今后应把技术市场“结对”活动列入各级科委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1997年年底,各地市均应建立一个技术市场“结对”试点。“结对”的对象可以自已找,各级技术市场管理部门亦可牵线搭桥。根据情况,1998年将召开一次技术市场“结对”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