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语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语文论文

第1篇

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思维得到拓展活跃,不再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这样的效果必须借助于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启发引导等多种途径,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踊跃发言、深入探究。另一方面,笔者还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氛围设置需要,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花絮,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得到放松和释放。例如让学生上台以自己的学习经验技巧为基点,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是如何学习理解、如何巩固提高、如何实现高效学习的,或者在一些复习教学环节,直接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教学,这样的模式既避免了语文教学的枯燥,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生动的平台,使语文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更浓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创新作业设置模式,使其更加素质

高效作业是巩固语文学习成果的有效载体,也是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重要方式。在作业设置中,教师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是作业难度、容量上要体现差异性,因为高中生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势,这样的差距一时难以改变,教师只有适应这样的差异并在教学中有效兼顾。此外,作业的布置要依据学生学习状况、能力情况,设置不同的难度和作业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够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作业设置形式上要创新,不能完全局限于书面形式,还要向能力素质方向发展。例如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社会生活调查,要求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点的学习规律进行总结梳理等等。这些方面的作业设置既体现了能力培养目标,也彰显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原则,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更加高效,更具针对性。

三、创新考核评价模式

第2篇

教师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才能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喜欢语文的教学。此外,教师还要极力破除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的、地进行对话才能激发出认真的思考。教师要掌握一般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学生一起实践与探索,最后将这些经验融合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的设计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积极的态度应当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内阅读的延伸,还有课外阅读,这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书单并推荐,鼓励大家撰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读了这些书的感受;又比如说在提问学生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对发散性思维的活动多多推广,不设置标准答案;还比如说在批改周记、写作练习的时候多写评语,使学生觉得教师很认真地对待他的作品,以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沟通应保持平等,在教师-学生这一权利关系中,适当地调低自己的位置,以更低的姿态与学生交流问题,比如说运用“我认为如何如何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你应该怎样去做才对”这样的句式。不强制要求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手段,而是运用倡导的方式慢慢渗透,让学生觉得教师对其是尊重的,平等的,这样学生才会对高效课堂学习回报以尊重的态度。

二、先进的科技辅助和创新的提问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的高效课堂越来越多,特别是发展较好的城市中,教室内电脑、电视、投影仪等等设备一应俱全。语文教师不必拿着录音机跑到各个教室播放课文录音,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实现许多功能。同时,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上课心情也不会太过沉重和严肃。此时,教师应学习、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质量加分。比如说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时,可以播放《辛德勒名单》的电影原声曲,或者截取电影中的一小片段给予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再进入文章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能更有对比性,也对历史有了真实的认识;比如在学《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也可以播放当时的视频给学生欣赏,带动大家感受激情演讲的魅力。高效课堂提问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还可以用来巩固旧的文章知识,是一种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先通读,然后回答问题:这篇文章的时间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文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把文章的线索串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深入分析的时候,又可以加入一些分析的问题,比如说关于修辞手法的表达中,有哪些觉得特别好的句子?或者那些词暗喻了人物的哪些特质?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注意到文章的细节,并在细细品味之后发现文章的美好之处。

三、合作式学习的推动

合作式的学习要求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全面地安排合作课题。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有两种方式:一是分组后,每组讨论的课题是一样的,课题中分为若干个问题,需要讨论后得出结论;二是设计多个课题,学生按照课题选择小组,加入后讨论此课题中的若干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讨论的内容有所点拨和引导,或者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平等的关系)。在讨论时间结束之后,教师应请学生来分享讨论的心得体会,然后邀请本组其他同学,以及其他组别的同学来补充其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讨论和回答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会更加积极认真地加入讨论之中。当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还可以请多位同学进行小辩论,为自己的答案辩护,提出各种发散性的观点,激发全班同学的思考。

四、结语

第3篇

一、文学教育应注重教师的文学功底

文学教育与一般的语文知识教学不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往往可以自然发生(虽然其效率相对于讲授而言小了点,但还是能够发生的),而文学教育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因为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内涵一定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一定的认知积累,是无法解读出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真实含义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如前所述,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有时难免视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诸多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而真正能够抵达文本内核的文学思想,有时需要挖掘,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譬如鲁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枪的效用之外还有什么?先生的小说与社会兴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李贯通所说的“小说真的影响到国家的兴亡,是小说的不幸……”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学作品研读者具有一定的水准,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学生是难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而教师也未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语文教师之所以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师缺少“代际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功底与文学才情的缺失。那么,这样的功课如何弥补?这一点语文教师其实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为途径不外乎自身的阅读、学习与反思。不间断的阅读可以让自己与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自己走到文学作品中,可以让文学作品成为自身文学才情丰富的催化剂。所读范围应当是宽泛的,史学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代际意识,美学著作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学才情。学习亦是必须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当成为自身文学修养不断上升的阶梯,当然这应当是一种批判性的学习,唯一能够成为自己文学研究依据的应当是自己内心的认识。反思亦是必须的,没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纳的文学内容产生联系,反思的依据与工具便是逻辑,反思的结果是必须让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学认识以一个完美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学功底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语文教师接触、研讨优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倘若没有这样的积累,还叫什么语文教师呢?

二、文学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

再说说文学教育。对于文学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存在的形态,而语文则是交流的内容。文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文学教育所交流的内容必须是经典的作品,而经典的作品总是与人的内心相连的,因此文学教育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笔者在这里不想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这段心灵之约该是多么美妙,因为这样的语言已经太多了。笔者想做的是,透过语言这层工具,去理解心灵之约背后的含义。如前所述,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让社会的工人力量在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之下成为社会高素质的载体,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职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学经典。这个过程必须是丰满的、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文本的豪放与婉约,笔触的犀利与温婉、观点的独到与平实,都应当成为文学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灵之约才有可能发生。

作者:孙彬单位: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第4篇

1.对古诗词的背诵重视不足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少教师就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与背诵,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让学生只背诵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现的古典名句,对全文的背诵不作要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全文整体理解,更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时,不少老师只知道从苏轼、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灌输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习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学生对这些诗句缺乏理解,自然没有办法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无从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本意及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视角的严重单一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诗词内涵的多元性与意境的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体验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创造性地构建诗词意义,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鉴赏的独立性,倡导学生对古诗词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依据,对学生根本不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容忍学生的见解与标准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出入,教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强调自己的真经———万能模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毫无学习主动权。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最终,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会退化。3.古诗词课堂氛围沉闷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古诗词的学习非常难,教师为古诗词教学而苦恼,由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古诗词,这样的状况直接体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师生状态都不好,教学进展的也更加艰难。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对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教会学生把握住诵读的节奏,注意感彩的表达,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教师要把握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各阶段,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读准;细读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诗词内容;精读阶段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所感悟;熟读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内涵,力争会背。教师要督促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背诵竞赛,让学生在深厚的氛围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多角度切入教学

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诗词进行审度,学生要对古诗词精心研读,深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学生要立足于文体,力争突破语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体验诗词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通过与现代语言的对照,深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品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

3.改善教学方法

第5篇

一、课堂模式僵化,忽视对师生能力与状态的关注

目前,很多学校在学习成功经验基础上,推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模式如“35+10”“先学后教、交流展示、总结反馈”“预习、交流、展示、反馈”等。为了促进模式的贯彻,进行了一些强行规定,并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这样做有一定理由,但在执行中缺乏灵活性。例如:“课堂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这种一刀切是不妥的,让老师少讲要建立在学生会学的基础上,如果单纯教师少讲了,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或者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少讲”只会减低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是“灌出来”的,自主能力差,一下子就把课堂都交给学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学”,教师已经开始不“讲”了。所以不能简单地谈学生自主学习。

推进课堂模式改革要也要考虑到教师的状态。当前的改革在很多学校带有一些强制性的色彩,教师缺乏心理准备而被动应付。事实证明,这样的状态参与到改革中去,不仅不会产生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这些课堂还不如改革之前的课堂效果。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教师研究的状态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基础。要让老师们出去学、回家想、课堂上用,在实践中自己去总结反思,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的方法才是教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对课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课堂活动表面化,缺失学生思维的参与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老师认为课堂学生活跃、声音大就是好课堂,开展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让学生表演、学生辩论等,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但是,热闹并不一定高效。有的课堂导入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带过去,教师用10分钟的表演导入;有的课堂,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就像密集的对口相声,缺乏思维的空间;有的课堂,学生不停发言,教师退居太后,但是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半天说不到主题上去,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一半都没有完成。这样的课堂能是新课堂吗?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一个是体验。思维的参与以及思维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要方面,语文课堂的学习同样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例如一位北京的特级教师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堂,然后让所有的学生通过编一个对联的形式概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是激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情感相融合的过程,语文课堂中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把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与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果的。

所有,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为思维与情感体验而准备的课堂会“时而激动不已,时而默默无语,时而一片沉默。”高效的课堂需要计算教学的成本与产出,哪些高成本的“导入、表演”,哪些“没有空白”的密集对话,缺乏思维的参与却耗费了宝贵的时间,有时候是得不偿失的。

三、小组活动看似热闹,实质效率很差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是当前新课堂改革中一直被强调的问题,也是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问题在哪里呢?一是教师感到自己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二是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学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有的学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三是学生活动的效率低下,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谈论问题的能力不足,最后大部分问题走不到深层次,还是需要教师出场解决;四是学生展示浪费时间,课堂45分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够一味责怪老师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本是也不是万能的,也并非万能钥匙。这种组织化的学习方式多年以来在教育界是存在争议的,目前看来,这种小组化学习方式只能够适合一些学生具有充分知识准备的、充分预习的、经过课前调查研究过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能够通过谈论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总是在所有的课堂上把不适合的问题、在不恰当的时刻让学生去讨论,这就难怪我们的学生“沉默不语”了。

四、基础知识与能力被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被淡化

近来,由于教师过于关注课堂的模式与学生的状态,课堂上思考的都是诸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导入有新意?如何让学生合作交流时气氛热闹?”等问题,老师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巩固。甚至一些课堂模式中已经没有基础知识巩固的“时间与机会”,如“自学、交流、展示、总结”这样的模式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很容易被忽视掉。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来讲情况可能更加不好,因为一些新模式中缺乏教师对知识的引导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零散的活动中被“稀释”掉了。

第6篇

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听说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我们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高中语文听说教学方法:

(一)利用听说结合式活动,加强听说教学

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综合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日常的朗读课文以及写作,都不是听说训练,而是读写训练。教师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度大,使听说训练的开展广泛度不足。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自尊心的影响下,他们不乐于开口,影响了其实际交际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听说教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听说学习活动中,也可以利用听说教学活动产生的效果去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听说训练。像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课,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三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些乐于交际与表现的学生会踊跃地进行自我介绍,那些害羞的学生会因为课堂氛围的活跃乐于参与到交际中,实现从无话可说到愿意说话的过渡。其次,教师要利用有效的听说活动来保持学生的说话兴趣。要使听说教学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教学的难度与深度,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爱上表达,保持学生说话的兴趣。当经历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如果教师一直让学生说三两句话,学生的表达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去开展讨论,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促进听说训练效果的明显。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心目中荷塘月色的画面进行描述,与附近的伙伴进行交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听说练习中。另外,教师要因材施教,在听说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听说学习需求。一些学生喜欢演讲类的活动,教师要适当组织课堂演讲,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求。一些学生则喜欢辩论,其听说技巧较多,教师就要针对课堂内容为学生安排辩论的命题,促进学生爱上听说学习,乐于跟着教师的引导去进行听说训练。

(二)利用口头式作文活动,加强听说教学

口头作文活动,是进行听说训练的良好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语文思维的形成。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系,教师将听说教学与听说训练进行结合,会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描述,也可利用某一事件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成为小小评论家,利于学生出口成章,在听说能力提高的同时,收获更多。在口头式作文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从简单与略难的顺序,引导学生从作文的主题讨论、构思表达以及片段展示做起,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针对“苏州园林”这一主题,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建筑物,自己理想中的建筑物。再提出“我最爱的建筑物”这样的写作主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之后让学生到讲台前去分享自己写作思路,学生一起说一说,听一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更让听说活动开展地更加自然且有效。

二、结语

第7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高中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大纲都对人格教育给予了说明和补充,高中语文教师也在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大了人格教育的力度,促进了高中语文人格教育方法不断完善。但是,从整体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培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高中语文人格培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就目前来说,高中语文人格教育问题有:

(1)人格教育定位过于模糊。许多语文教师不明白人格教育的具体目标,在日常教学中仍以书本知识教学为重点,忽视学生能力和人格培养。有些教师则认识不到人格培养在学生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忽略学生兴趣、意志和精神培养,导致语文教学难以发挥学生德性养成、人格影响作用。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欠缺。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喜欢按部就班地以自我为中心开展灌输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习惯照本宣科,用现成的课件或老套的教案来教学,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手段落后,在相关问题讨论上也会将学生朝着答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极其被动,学习热情不高,个别甚至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抵触情绪。

(3)课外引导不力,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不同,其心理水平、人格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要想提高语文教学人格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兴趣、特长、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但是,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未能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导致学生人格培养、能力发展不受重视,语文人格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高中语文人格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养,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业务能力可给高中语文人格教学带来直接影响。语文教师要想通过语文教育塑造学生人格,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度的人格魅力,能给学生人格养成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是提高语文人格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首先树立忠于语文教育事业的理想,以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乐,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其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高中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学习、自主学习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以诚挚之心和工作热情赢得学生尊重与爱戴,进而给学生人格塑造带来积极影响。

(二)创新人格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转变陈旧的“以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促进语文人格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优化,为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是语文人格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利用合作教学、探究学习、情境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其次,教师要将先进理念、经验和教学方法运用到人格教学中去,加大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加语文人格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如在高三课文《阿Q正传》教学中,教师可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话剧版《阿Q正传》片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在课堂讲解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绎,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角色扮演审视阿Q的性格特征。最后,教师可引导就人物形象、性格、代表性、作者情感进行讨论,论述阿Q精神的影响,鼓励学生正视现实与失败,自尊自爱,拒绝逃避与自我陶醉。此外,在课堂教学之际,教师还要加强课外引导,关注课堂延伸,积极通过语文教学实践、课外阅读、课外活动拓展人格教育空间,提高学生人格修养。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第8篇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的是主人的角色,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把学生摆在教学工作的中心位置,从而让他们能够成为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活动的安排及设计要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阅读目标以及阅读效率的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转变学生的传统阅读方式,从较高的层次对阅读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能够从“技能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不同的层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是局限在知识解读层面,对于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能力、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很少关注。这种传统的文本阅读习惯很容易导致原本生动丰富的文本变得枯燥和干瘪,还可能导致教师以一种线性思维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设计与选择。另外,任何知识的生成以及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知识的生成进行认识,才能够对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从而保证学习方式的科学性。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上对新的因素进行运用,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这些因素逐渐成熟,取得完善和发展,保证教学工作达到新的水平。阅读教学要尽可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密切关注,并且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活动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创造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还要给学生制定阅读目标,通过领悟自得、示范点拨以及师生交流等活动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方法。在各种多样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定和反馈,从而提升自主反思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流程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包括解析文本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定位阅读教学目标、选择阅读起点、预设阅读结果等。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体验、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能够实现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9篇

一、关于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不同于他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理解就是指学习者本身以主体的身份或具有主体意识参与到认知活动或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不断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方式。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可以理解为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完成语文课程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进行以自我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高中生自发地在学习上占主导地位,以主体的主观意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

(2)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寻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就是真实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去思考的,这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的。

(3)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性

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统一进行学习,保持学习进度的同一性,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会带来学生学习效果不同步,因为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强弱,所以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强度。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自主教学理念有助于应试教育下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条件全部完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才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最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指导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上面得知,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的特点,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所以显而易见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第10篇

(一)写作训练活动比较单一

此类训练活动主张灌输参与主体某种创造性思维模式,使其过往生活点滴与表述能力全面衔接,必要时要透过特定题材以及时机进行系统解析,让学生自主挖掘突破写作盲点的缺口位置,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被长期拒之门外,学生无法体验。而经过实际调查活动发现,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直接书写,长期不做任何改变的教条模式很容易扼杀他们坚持写作的决心,并且伴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也已所剩无几。

(二)日常指导工作过于形式化

针对高中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必须确保其生活、情感经验达到某种标准状态,这样才能轻松开启多变的想象空间。但是现实学习过程中,指导工作比较倾向于技巧表现程度,大部分教师甚至愚蠢地认为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学生没有选择只得依照教师指令长期耗费青春精力。现在的学生喜欢透过新鲜的事物中获取灵感,但教条化准则将“审题-架构-修饰技巧”程序广泛渗透,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已经受到压迫,只能导致后期文章形式如出一辙之现象。

(三)评价语言较为机械化

在整个系统化写作教学环节中,教师标注的评语贯穿指导工作的始终,对于后期经验梳理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功效。大部分学生会对教师批注结果心存期待,希望能够收获肯定并试图挖掘更深的潜力空间。但是,往往后期收获的评语形式不过就是平平几句,包括“语句通顺”、“叙述完整”等。这无疑制约着良性教学进度,使得学生写作耐心遭受沉重打击。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侧重点解析

(一)着眼于现实,写身边的事

许多同学认为学生生活面窄小,活动场所也就家庭和学校,每天所做之事读书———吃饭———睡觉三位一体,生活平淡。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惊心动魄的场面,重复的生活材料都不典型。其实,许多生活小事只要用心体会,写到文章中也是一个个闪光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选材来说,是摄取自己与父亲在南京车站离别时的情景,但真挚的父子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只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很多耀眼的事情,这类实实在在的事能给人一种真实爽朗之感。

(二)用真情,抒真感

文贵有“情”,这情是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想要抒发真实情感,就必须抓住动情的细节,要求我们从熟悉的人和事,从亲身体验的生活中寻觅感动过自己的东西,将或喜或悲、或憎或爱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入手。真情实话最动人肺腑,充满真情实话的文章不仅可以感动自己,也能感动他人。

(三)语言表达技巧的耐心培养

语言表达的具体标准在于词语选择精准性、语句搭配的简洁特征,以及整体文章情感回应效果等。“精准”和“简洁”主要是说,在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组织过程中,表达完整而清楚。这主要是靠语感来完成,大家不要有语感太过玄虚的顾虑。实际上,这是可以通过多读文章以及仿写句子的联系来培养的。孩子在具体写作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在心中想到这每一类句子的作用,具体到每种修辞的作用,每种细节描写的作用等等。这样想要在文章当中表达哪种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去使用这些东西。

三.结语

第11篇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的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到高中,对比喻修辞的学习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辨别修辞手法的层面上,而是要提高学生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从修辞教学的方向来看,比喻属于积极修辞教学,而积极修辞教学的内容主要为修辞格知识,即根据语文教材,通过表情达意,运用修辞格,使语言更为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1.1掌握比喻修辞的基本类型

张登岐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比喻修辞的解释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可见,在形式上,比喻修辞格是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组成的。而根据比喻修辞内在的相关性还可以以多种形式组合,还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多种。但在高中的比喻修辞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博喻、明喻、暗喻和借喻这四种基本类型,并能熟练运用。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比喻辞格,还要学会区分。如明喻与暗喻区别在于:二者的本体和喻体虽同时出现,但明喻的本体与喻体在形式上是相类关系。常用喻词像、好像等。暗喻的本体与喻体在形式上则是相合关系,喻词常为是、就是等词来充当。那么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老师只要抓住二者在比喻词上的差别,进行讲解,学生是很容易区分的。博喻则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将事物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还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无法达到的。借喻则是直接用喻体表达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但在实际中,对借喻的教学,还要和借代进行比较和区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把这两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很快断定。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少有对比喻修辞进行专项的讲解和训练,一般都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才有所涉及。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基本停留在知道判定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有些并不知道具体属于比喻的哪一种,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并把容易混淆的进行细致分析。

1.2加强学生对比喻修辞在语境中的理解能力

比喻修辞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修辞的用法,也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意蕴。单独进行比喻修辞的理论教学,会使课堂落于枯燥,也不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生动之美,所以说对比喻修辞的教学必须融入语境,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而是要使学生真正体会修辞之美。因此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比喻修辞的能力就显得重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对词义的理解是多重性的,虽然句子是字词组成,但句义并不是单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要依托对修辞的理解。尤其是在诗歌、散文等审美性文体的教学中更为凸显。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单据“落红”二字不可能理解这两句诗的内涵,而结合具体语境就可以知道诗人在此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以花自喻,借“落红”护花来喻示自己为培养新人甘做牺牲,从而表达其崇高献身的精神。运用比喻修辞格,可以形象、含蓄地表情达意,而且寓意深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反观比喻修辞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不是朝夕之事,更需要在语境中不断打磨,在阅读中指导,不断进行随文练习。

1.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

修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达意”,若文句不通,缺乏文采,要流利地表达思想是不可能的,也就不能实现“达意”的目的。当下我们谈修辞偏重于书面修辞,而非口语中的修辞,这就是修辞狭义化和非实际化的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教材中比喻辞格的教学,应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喻修辞的教学更不能局限于课文,还应该拓展教学面,贴近生活。从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角度来说,学习比喻修辞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比喻修辞教学中需多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高中语文教材中设有多个口语交际的专题,这就需要老师立足实际,以实用为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大语文”观,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具体的口语交际中,老师还应依靠语境采用得体、生动、优美的话语进行表情达意,或简洁明了,或形象生动等。修辞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这种修辞的能力。提高学生“言之有文”的能力。言语交际过程中要求学生善听善说,所以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比喻的修辞知识,从而将单一的知识点化为语文素养,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难点及对策

比喻修辞运用虽然普遍,但细化而看,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些并不是很容易辨析,如若在教学中不针对难点提出策略,就很难达到比喻修辞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1高中比喻修辞的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是相当繁冗的,在教学中难免顾此失彼,具体到比喻修辞教学中,其难点:一是与其他相近的修辞混淆。在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近的修辞格不知道怎样判定的情况,老师可能模棱两可,学生更是云里雾里,因此怎样辨析相似的修辞格,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区分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等修辞格的不同,并能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准确把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梨花”借喻雪花;而“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用“朱门”指代富贵之家,用“死骨”指代尸体。这类例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比皆是,有些学生不能把握,需要老师的细致讲解。二是拓展比喻修辞教学的内容。当前对比喻修辞的教学基本是在分析词句时,老师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再问学生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而比喻修辞作为积极修辞的一种,在教学中更需要学生辨析其辞格的特点,明确不同辞格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出比喻修辞的作用和效果。另外在比喻修辞的教学中增加简易的修辞学和语境学知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具体的语境对比喻修辞进行掌握,在教学中注意随文扩展、做好随文教学。三是学与用的联系不够紧密。高中语文课堂对比喻修辞的教学主要集中在阅读上,在作文和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也只要求学生做到语言生动有趣,含蓄优美等,而对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则讲的很少。以至于学生在实际中对比喻的修辞方法用的很少,在语言的表达上,只会单一的使用某种比喻类型,而不能把比喻的多种形式运用到实际中去。

2.2高中比喻修辞的教学对策

比喻修辞的教学旨在展现语言的魅力,创造一个生动的语文课堂。而当下比喻修辞的教学却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针对问题,我们要采取对策,进行教学的完善。第一,在比较中学习比喻修辞,感受文辞之美。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似的修辞格之间的不同,掌握不同辞格的表达效果,从而使学生加深修辞印象,领会文辞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第四、五和六段把博喻、明喻和暗喻和通感修辞手法融合使用,用饱满的情感写出了月下荷塘的静谧之美。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明喻给人生动形象之美,博喻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层层叶子间的白花之美,加强了语意,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使用修辞的语句改为一般语句,然后进行比较,从中让学生感受比喻修辞的运用效果和领悟修辞之美,学生也很容易就知道比喻辞格的作用。第二,立足随文教学,开展分项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因而进行比喻修辞的教学就要结合文本进行研读,在具体的语境下让学生学习比喻修辞,掌握其修辞的表达效果。高中的修辞教学需贯穿于课堂教学,在对课文的学习中进行分项教学。如:首先加强学生对词语的锤炼,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比喻修辞格知识的学习进而对比喻修辞这一手法进行分类并在实践中进行练习。通过有层次有计划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这一修辞的特点,并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目的。第三,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比喻修辞的教学不能仅限于阅读教学,还必须落实到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去。单一的阅读教学或者抽象的比喻修辞理论教学,不能激起学生对修辞的学习兴趣,那教学的效果也会不尽人意。比喻修辞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其中的兴趣内涵,由浅及深的进行教学,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有趣味的语句进行比喻修辞知识点的讲解,而非生硬的课本教学,也还可以把同学们关注的时下一些广告语和网络词句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等。比喻修辞饱含着情感之美,而教学就在于把这种美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去,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是目标所在。比喻修辞的教学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和实际,就成了无木之本,也就不能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结语

第12篇

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有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复习课中学习到了有效方法而事半功倍,从而在考试中大获全胜。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就是因此在复习课中苦苦不得方法,而最终在考试中惨败而归。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科学的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方法。老师可以从科学安排时间、强化记忆技巧两方面来进行。在科学安排时间时,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不同轮次之间时间的间隔及复习的频率,避免因重复劳动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强化学生记忆技巧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记忆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式、途径来提升学生记忆的效果。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搜集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如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保障复习的效率。

2以科学化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的条理性

如果在教学当中缺失了条理性,那么学生在学习当中也只能是一团乱麻,更不用说复习的质量了。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注重复习课的积累,多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对近几年来的老师复习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其编排为系统化的复习内容,可以分解为多个板块,并逐步地细化,最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冲刺时的复习做准备。老师要根据这些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复习课的教学计划,用条例清晰的讲课内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脑海中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并能够有效地进行衔接,提高复习的整体效果,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3以科学化的方法提高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的全面性

只有全面的复习,才能保障考试的万无一失,因此,老师必须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复习的拾漏补缺。在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当中,老师不能在练习评讲过程中单纯地对答案,而是要根据题型和内容来进行分析,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使其今后能够在遇到同类题型时触类旁通、迎刃而解。同时,老师要知道学生进行拉网式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之后,针对复习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第二轮针对性拉网式复习,不留死角,不遗漏任何重要的知识点。经过数轮复习之后,全面解决学习过程中遗漏的重点,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节省了复习的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4以科学化方法增强高中语文复习课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要实现这些教学的趣味性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课堂充满了趣味,学生才能从充分地参与到学习当中,继而相互合作、深入探究。相对与其它课程而言,复习课的教学过程相对较为枯燥,重复的知识点也会让许多学生打不起精神,那么就需要老师来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在紧张的课堂复习中穿插一些小知识、小故事,调节课堂的氛围,缓解学生疲惫的心情。老师也可以根据复习的知识点安排学生走上讲台,代替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的氛围,也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的融洽和谐。

第13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向,多媒体的兴起是整个教育界进行现代化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产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趣,让高中生由“怕学语文”变为“喜欢学语文”。

二、多媒体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变为形象、有趣、直观的,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好奇心,调动高中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处于最好学习状态之中,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2.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和智能

可以避免高中语文变成“哑巴语文”。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高中生不仅能与虚拟人物对话,还能根据电脑的评判修正自己的表达错误,这对于高中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化难为简

在讲解语法知识时,虽然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反复地讲解,高中生也反复地做大量练习,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记忆效果也不好。多媒体技术却能很好地克服这个困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在形式多样的语境中学习语法知识,使语法更好地为语文表达服务,能够更好地突破难点,化难为简,记忆非常深刻,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在课外活动中

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作为一项学习内容,培养高中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也可以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让高中生通过人机互动,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差异性学习,有效培养高中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及操作能力;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还能及时加以调整,很好地培养高中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还可以让高中生玩一些有益的、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语文游戏,促使他们各感官有效反应,寓教于乐,培养高中生思维的敏锐性,使更多感官得以有效发展。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起很多负面效果,从而制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5.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实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将提前准备好的课件导入多媒体,课堂上使师生处于主动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样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同时,多媒体技术的网络链接和有效转换可使我们可以有效控制教学内容的衔接,既可以单独讲解一个知识点,又可以串联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我们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信息量大大增加,并有充足时间让高中生思考、探究,进而引导高中生主动学习,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结语

第14篇

1.1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通常能够收获更好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创造教学情景就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方式。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的过程中会了解许多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进行趣味教学,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一旦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那么课堂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活跃,学生在此种氛围下,就会更加喜爱语文课。因此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的采纳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通常采用了较为死板的教学形式,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在此种环境下,学生无法积极的开动脑筋,且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意识。新课改的提出改变了这一现状,新课改要求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逐渐喜欢上语文课,逐渐学会享受学习的过程,以此提高对于语文课的兴趣,最终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

2.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改善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逐渐扩大,传授的知识也能够更加顺利。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当在课堂内外创造出良好的趣味性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先进的教学模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钱爱萍式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帮助学生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能够形成互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荷塘的影片资料与音乐,随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配上一些柔美的音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

2.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健全的人格,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努力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改变自己的传授地位,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效果当做评定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例如在讲解《师说》时,教师就可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者语句等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较多,且任务较重,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较重,运用合作学习就能够帮助学生整合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共同进步,增进友谊。合作学习最为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借鉴他人已经总结的经验来将学习任务分散,如此便能够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例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可将文中一些较为精彩的片段编成话剧,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主人公的心理,从而透彻的理解全文。

3.结语

第15篇

背景资料的引入,安排在导课环节,如果运用得当,可使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我是这样导入的:“1200年前的秋天,一个老者于落木潇潇洒之中登高四望,是他,游离半世,不知所之,如沙鸥飘零;是他,托着那年迈多病的身躯,栖息在一只孤零零的小舟上,仍凭轩远眺,默思国难家愁;是他,引领一个时代的诗风,登上诗史之现实主义高峰,令后世之墨客文人,难以望其项背。今天,再次走近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诗圣———杜甫,体味他在公元768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于湘江一带的心情。”通过悲郁的情感诵读出来,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蓄势。并把握住了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

二、课中因势引入背景,可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拉近文本距离,可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思维受阻而打不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可触发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能更深入地完成对于文本的解读。

2.知人论世,知人论诗,更有力于对高考难点诗歌的理解

文本的阅读离不开对作者其人写作此文的宏大背景与写作目的的掌握。高考阅读中的诗歌阅读一直是学生高考得分的弱区。8分的诗歌阅读近几年来均分只有3~4分之间。虽然在教学中我们也花了大力气来教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积累答题的技巧,但情况不尽人意。追其原因是古人所写的内容与我们的学生认知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对古人所写的内容读不懂,或已读懂字面意思但不知写作背景,不能深入体悟诗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掌握诗歌阅读的六个步骤;一看题目知事件;二看作者知风格;三看注释知背景;四读诗歌抓意象;五深入阅读体诗情;六掌握技巧懂手法。

三、课末循势插入,深化主题,增加文本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