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和合文化论文范文

和合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和合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和合文化论文

第1篇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我们正视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而不同”等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对我们在民族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合文化有利于民族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却总围绕着国家的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个人道德实践为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中介和基础。国家认同首先从文化认同教育开始,和合文化中的“融突论”在某个意义上是“变化论”。“突”就是冲突、对恃、交易,“融”就是变化之化到了一定的限度,便进入变。加强对和合文化的认识,既能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他们对文化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上升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只有具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爱国主义才具有了生命力,才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协商解决,各族大学生共同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之情化为报国之行,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二)和合文化有利于民族高校加强人生理想教育

和合文化中渗透着丰富的中国式人生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和合文化强调以自身和谐为基础,然后家庭和睦,达到天下太平,这也是中国无数文人志士的最高理想和志向。和合文化中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却要在面临种种困难曲折下“为”,这就需要巨大信念的支撑。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承受“挫折”,难以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合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铸就了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部分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与颓废的现象就是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中“立志”与“志向”的认识。个人理想的实现要同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结合,才有意义。

(三)和合文化有利于民族高校提高个人修养教育

在和合文化中要求人从自身修养做起,个人修养的提升能动作用于社会道德提升。礼让和谐,加强个体的自我修养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一大亮点。孔子以“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树立了知礼、守礼的形象。和合文化中的和爱原理、和立原理都讲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主观自律的精神,都有“克己”思想,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做到“克己复礼”。这为我们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诚”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中提到“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礼记•中庸》),人们修养到“至诚”的境界,就懂世间一切道理,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作为新时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在完善自身修养中发挥自己能动作用,注重道德修养的个人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全面发展。

二、在民族高校开展和合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

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在政治观上,就是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注重“协和万邦”,注重民族团结统一,强调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在民族高校加强和合文化教育,主要就是表现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以此来加强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充分认识在民族高校加强和合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和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民族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顺应时代需要。和合文化中的很多思想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得益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的社会和谐思想,“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的诚信思维方式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长期以来,民族高校一直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巩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合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是不同而和,和而不同,同而不断,继而不同,继续不断,生生不息。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我们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提高各族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激励各族学生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

(二)和合文化应积极融入到民族高校大学课堂教育中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应积极融入到民族高校课堂教育中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和合文化更要进课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几乎各章节都渗透着和合文化,比如,在第一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章节中,从解释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到新时期的爱国者,到做忠诚的爱国者,都在进行和合文化的“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章节中,更是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作为重要的一个章节来特别强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新的形势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讲解祖国的荣辱兴衰与各族人民的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和合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师队伍建设。和合文化中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道德教化是为政治国之本。“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就更加说明了在位者身教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些观点,作为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中受到启发。和合文化中强调了“推己及人”的思想,运用到现代民族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平等对待学生。教育者用爱心用真诚去感化学生,塑造学生,这样才能对被教育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的自身业务水平是体现其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但其人格魅力、道德水准也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教师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和合文化应积极融入到民族高校社会实践中去

第2篇

关键词:“和”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构

体育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有关“和”的人文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最为亮丽的瑰宝。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过程中一直起着“轴心”的作用,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生的极致。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1天人合一

我国古代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合”即和合、和顺。《庄子·天道》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老子《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2营魄抱一

即主张身心之和。道家认为完美的人格形态应是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的肉体与精神臻于和谐的境界,使人的本性与道的本体相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儒家主张以“中节”制约自我,达到内心之和,进而融入天地之和,形成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佛家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身心平衡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从而进入自由世界。

3尚中责和

“尚中”、“贵和”是中华儒文化的传统精神。《国语》最早提出“和合”理念。《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太史史伯向郑桓公讲述“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善于“和合”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从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首倡“中庸”学说,视“中庸”为“至德”,提倡“中节”之“和”、“中和之美”。他说《关雎》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即体现了中正、中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作为治国之本和为人处事之道。

4相应相济

《说文解字》说:“和,相应也。”相,相互也,即不是一味地顺应,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相适相和,是以“执中”消解太过与不及的“中节”、“中和”,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相互融合,是和而不同、、仇必和而解的辩证统一。这种和谐理念,是积极、务实、友善的,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大气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二、“和”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体育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创造性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一种融道德教化、竞技娱乐、强身健体、讲求事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

1崇尚礼仪

中国古代儒文化对于礼仪的注重,“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将“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这种理念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重视体育活动的程式,崇尚礼仪,以此进行教化。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中的“射礼”,其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同时亦是朝廷统治者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形式,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这种礼仪规范的特征,在我国古代体育的输出项目——日本的弓道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2表演娱乐

中国古代文化中原始朴素的和谐思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影响到中国古代体育,突出表现在其并不追求竞技中的强烈刺激和对抗,而是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追求在竞技表演中自娱娱人的文化氛围。这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体育项目逐渐突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如蹴鞠,就包括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其中表演性的蹴鞠,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是以“蹴鞠舞”的形式出现。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也多是以舞的形式表现,如剑舞、刀舞、戟舞等。尤其在民间流传而演变成的中华武术,其所显示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表演性的独特魅力。

3修身养生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通过调理自身,“合于阴阳,调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和谐,与四季变化相适,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在修身养生中培养自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追求生命的和谐与质量。

4文武事功

受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务实精神和人与社会和谐互动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化要求个体身心兼修是要达到“文武兼备”,以表现出“君子”的风采,进入或“仁”或“圣”的状态,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体现在古代传统体育中,便是许多体育项目是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练武强兵为目的。如一些球类、武艺、田径运动,多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

三、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两种体育文化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体育手段及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身心一元”理论之中,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身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基于西方哲学思想,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斗争,侧重“竞争”与“超越”,追求竞技性、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整体观,重人体的自身协调及与外部的平衡,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性质;西方体育文化重科学实验,是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文化重阳刚、力量、速度美,重外在、形体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使体育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术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惊险、公开、健美、趣味方向发展。并形成规范和体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通过身体锻炼的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上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体现体育的价值,通过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人生。

2互补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发展交流的同时,势必吸收融合相互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形态相吻合,正被中华民族所认可和接受,并被吸收和体现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发展中。“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体现现代体育力与美的普世价值理念,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也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追求和目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其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健身和体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对“人文奥运”理念的拓展和延伸。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已开始对东方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试图从东方文化的处世之道和养生学说中,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东西方相互移植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东方古老的体育项目,开始向西方移植,使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融入这种寓动于静的因素,而别开生面。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华武术这一中国古老体育项目首次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从而使东方体育在国际舞台展现。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源于西方的竞技运动项目,早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体育生活之中,而为中国人所热衷。乒乓球甚至成为我们的“国球”,而统揽国际赛事的大多数金牌。

现代体育文化所展示出来的和谐本身不会是静止状态,而是包含着运动和变化。“现代体育文化不是一个脱颖而出、具有全新特质的文化,而是吸取了中西体育文化各自优良的特质,并在未来的文化运作中进行有效合作,形成互补,建立平衡、和谐而又富于创造性张力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3异化走向

过度追求物质,忽视人文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高度关注,伴随而来的是忽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对人本身的关怀,忽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忽视和谐秩序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意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繁荣的背后同样存在危机,主要表现为:体育赛事过度商业化造成体育运动本身的人本价值的缺失,经济利益驱动导致运动员职业道德异化,体育过度政治化、功利化抹杀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在“金牌至上”体育价值观影响下,中国体育也出现相应的异化和扭曲。

文化霸权与文化弱势。由于西方文明在经济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领域,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过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看齐。”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和意识,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东方文化正面临被弱化和蚕食的危险。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统一性的增强,但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应以牺牲民族化为代价,而应以民族化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民族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当今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背景下,我们应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发展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体育文化资源与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之纳入整个世界文化体系。

四、“和”文化对和谐体育文化建构的启示

历史文化的传承,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意识等各个领域,对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原始朴素的人文精神和和谐理念,为构建现代和谐体育文化的设想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生态环境和体育自身这个参照系中,是对当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在申办奥运、承办大型赛事的利弊权衡中的两大重要指标。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成为竞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重要条件。现代化、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和条件。1994年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大会把环境保护纳入自身健康发展的议题,使现代体育的发展不再危及承载人类生存的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体育发展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提倡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体育思想和行为,是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和目标。

2人与人和谐

体育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参与体育的和平目的及友谊、团结、竞争、公平精神,是东西方体育的共同宗旨。奥运会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彼此相爱”。体育所体现的人类和谐精神,已成为东西方体育共同的精神财富,进而激发起超越体育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高扬。

体育的创造力成为人与人和谐的凝聚力。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构成人与人和谐的最大时空网络和通道。调查表明:体育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第二语言。体育的公平性是人与人和谐的催化剂,体育开创的公平性原则已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在充分体现大众文化的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扭秧歌、耍龙灯、踩高跷、踢毽子、气功、武术、太极拳等是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大众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居民自发、自觉的公共活动,在活动中创建和增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3人与自我和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现代文明综合症。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的单一化,使人的神经承受着日益加重的高压。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人们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来缓冲现代生活节奏。体育活动成为人们释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向往那种与山水为伴的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日益获得人们的青睐。与现代体育相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身心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乐意在公园内、林荫旁练武术、打太极,崇尚在崇山峻岭中远足、攀登,在江河中泛舟,调节身心,缓解压力,修身健体,享受大自然,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4人与社会和谐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而且有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活。它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个人的身心愉悦、身体健康,享受快乐、长寿与幸福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社会福利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富裕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同时,个体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势必进一步加强人的社会化趋势,促进人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在强调和谐的现代社会,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潜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遏止竞技体育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5与世界和谐

第3篇

碱基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是DNA核苷酸之间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DNA分子中碱基的电化学性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DNA链中的碱基在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聚吖啶橙(SWNTs/POA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

(一)碱基对的氧化现象SWNTs/POAO电极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大的π电子体系及大量的活性电位特点,又具有导电聚合物地性能。因此,在SWNTs/POAO电极上,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氧化电位都随着其结构环系上的取代基增多而产生反向移动,且氧化的峰电流会随着浓度增加而出现线性增长。由于嘌呤碱基是由嘧啶和咪唑酬和而成的环系,多π芳杂环系和缺π芳杂环系都在其结构中存在,所以鸟嘌呤(GUA)和腺嘌呤(ADE)容易发生氧化,且氧化电流较大;而嘧啶碱基结构中只有缺π芳杂环,致使其比嘌呤碱基的氧化电位较正,氧化电流较小。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嘧啶碱基电氧化反应的灵敏度比嘌呤碱基低的结论。

(二)嘌呤碱基氧化过程分析以ADE和GUA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研究了其在不同电极的反应(见图2)。在图中可以发现,只有嘌呤碱基对的氧化电流峰,而没有还原峰,由此可以得知嘌呤碱基的电极反应是不可逆的过程。在图中还可以看出,ADE和GUA的氧化峰电流在GCE(玻碳电极)和POAO(聚吖啶橙电极)上基本相同且都较小;而在SWNTs修屎电极上比在GCE上有明显增加,这表明碳单壁纳米管增加了GCE电极的有效面积,且其自身带有的—COOH、—OH基团给电极提供了更多的反应点,催化了GUA、ADE的反应,峰电流明显增大。而在SWNTs/POAO电极上,嘌呤碱基的氧化电流增加更加明显。

二、DNA碱基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有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以及核糖核酸上特点结合点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作用。本文仅对DNA嘧啶碱基与汞、银离子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一)汞离子与胸腺嘧啶的相互作用汞离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在1952年时就已经被Katz发现,但其观点是汞离子与DNA链中的磷酸骨架发生了互相作用,到后来Thomas用紫外光谱证实汞离子是与DNA中的碱基发生作用。在这个发现之后,Katz于1963年又提出了T-Hg-T的假设,这个假设内容是汞离子与T碱基是以1:2的比例形成新配合物。近年来,日本人Ono等人通过溶解曲线、质谱以及核磁共振等手段进一步证实了T-Hg-T的假设[2]。由于有毒性是汞离子的具备的特点,利用DNA能够与汞离子结合发生反应的特性,可以来进行环境汞离子含量的检测。

(二)核糖核酸与胞嘧啶的相互作用银离子与胞嘧啶的相互作用是在2002年才由Tanaka小组开始研究,他们通过研究银离子与人工合成DNA双链(含有嘧啶(Pyridine)修饰碱基形成的P-P错配)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证实了银离子与嘧啶反应能够形成稳定的P-Ag-P结构。2008年,One小组提出了银离子可以与胞嘧啶形成稳定的C-Ag-C结构,并通过变温紫外的研究手段证实了银离子具有能够使错配的DNA双链更加稳定。根据银离子的这种特性,可以将其设计成分子信标,应用在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研究等各个领域。

三、结语

第4篇

在当前,文化产业要更好的诠释自身的地位,需要采用全新的演绎形式。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文化的载体日益增多,在当前受众面对的各种内容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应用资源会发生变化。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技资源的发展,文化的载体也要随之而改变。借用当前多维的展现方式,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在受众面前,例如历史、民俗、地方文化等等,都可以运用最新的媒介或者载体让这些文化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当前国际交往增多,民族文化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来承载本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语言,可以达到全新的展现效果。在历史文化积淀的利用上,欧洲国家有一些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哥德堡号帆船文化的开发运用,它作为瑞典航海时代文化的象征,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瑞典通过仿制这艘古帆船,再以环球巡游的方式来进行展示,一方面对本国文化进行了宣扬,同时也推广了相关产业。“秀”作为对文化效果展现的一种说法,即是说运用科技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演绎,特别是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旅游业、展览业、表演行业等行业当中,而这些“秀”的表现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之外,同时还可以对创新文化进行发扬。“聚”是指将多种文化展现形式融合在一个项目当中,对受众进行集中表现,在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有主题公园、中央文化区、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聚”的内容,而多种模式的展现,也给文化的展现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模式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2文化旗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旗舰项目是指一个地区最能体现该地方文化特点,展现地区文化核心特征的建设项目,它以都市文化的凝聚力为发展先导,同时促进多个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文化工作者工作机会,连带促进其他消费产业的提升。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旗舰项目的带动力量,以多个文化设施的建立,以及文化活动建设和开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旗舰项目的功能是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打造成功的市场效益。在时代创新技术发展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富于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与众多产业产生交集,当前以文化创意为主导建设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园等热潮在众多地区兴起,但是如果能确实理解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打造文化旗舰,可以在更高层次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在推动产业集聚上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技与创意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产业经济处于全面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高、尖、精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展最为可靠的倚仗。我国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出台了“科技文化创新工程纲要”,已经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战略的措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品牌产品成为最具传统力、影响力、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载体,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第5篇

赫哲族鱼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渔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过高,一旦自然环境恶化,赫哲族鱼文化必然受到冲击。近年来,三江平原流域水产资源日益减少,已经无法满足和承载日益增长的捕捞和生活需要,因而赫哲族已经不再以捕鱼业作为他们唯一的生活生产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赫哲族传统经济模式从以渔业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当赫哲族生产生活发生变革时,鱼文化的逐渐衰落也是毋庸置疑的。年轻一代的赫哲人接受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捕鱼技巧和鱼皮工艺的制作越来越生疏,目前,鱼皮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虽然还没有失传,但是随着老一代赫哲人的相继离世,鱼皮文化可能走向消失。目前,精通制作鱼皮工艺品的只有少数几位赫哲族老人,有些老人还固步自封,不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他人。年青一代的赫哲人也很少有人会花费时间来关注学习这些。淡薄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也是阻碍赫哲族鱼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大因素。此外,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也对赫哲族鱼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电视机、网络等媒介把社会的主流文化带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赫哲人关注社会主流文化而忽视了赫哲族特有的文化和技艺。

二、赫哲族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使大众深刻了解认识鱼文化大众对鱼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一般人也只是从朋友或者亲属口中听到过鱼文化、鱼皮工艺品,并没有亲眼见到过,对鱼文化的历史以及发展更是缺少了解。各级政府应大力倡导赫哲族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根据实际情况下达保护发扬鱼文化的任务,同时也可以推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促进鱼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出并举办各种鱼皮工艺品的展览会,让大众真实感受鱼文化。利用现代媒介宣传鱼文化,如制作短片视频,将赫哲族富有美丽神秘新颖的鱼文化展示给大众,是赫哲族鱼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旅游业发展鱼文化在日渐繁忙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现代人更加向往舒适闲暇朴实的度假方式,民族文化旅游便是人们的选择之一。鱼文化是赫哲族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可以利用其打造一条独特的旅游路线,内容可以包括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江上捕鱼、鱼皮工艺品的制作、渔歌互对、叉鱼叉草球、品尝赫哲全鱼宴等一系列活动,旅游纪念品有鱼皮工艺品、鱼皮衣物、鱼皮配饰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带动赫哲族旅游经济发展,更能推动对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建设民族工艺传承所为了保护发扬赫哲族鱼文化,建设民族工艺传承所也是一项重要举措。聘请赫哲族老一代资深的鱼皮技艺传承人现场授课,对传统鱼皮的制作流程以及工艺进行研究、讲授和传习,使更多人了解并学会鱼皮工艺,还可将这项工程设为大学选修课或艺术类的课程,培养新一代传统文化技艺的继承人。

(四)举办传统鱼文化比拼大赛定期举办传统鱼文化比拼大赛,这种比赛不仅能丰富人们闲暇时期的生活,还能够激发本民族人民对传统鱼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与传承的欲望,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鱼文化。大赛可以设以下四个项目。一是传统鱼文化比拼。赫哲族与鱼相关的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各种文学体裁的传统民间文化多不胜数,可以通过抢答和笔试两方面来进行比拼。二是民族才艺展示。这部分分为两个内容,赫哲族渔歌的演唱和赫哲族民族舞蹈展示。三是鱼皮工艺品制作。参赛人员利用提供的材料现场制作鱼皮工艺品,征集更多做工精细、样式新颖的作品。四是体育竞技。分为两个项目,划船和叉草球。这两项是赫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体现出赫哲族与鱼相关的体育文化。

第6篇

近年来,本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本市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几年来,全市文化建设出现了以城促乡、以市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是市域文化建设率先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获得了省级“文化先进市”的称号。二是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共普查公布了省级民族民间保护名录4项、市级41项。三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群星璀璨的良好态势。几年来,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兴未艾,近三年参与的群众就达12多万人次,开展重大节庆活动150场,组织民族民间艺术活动1l场,举办各类文艺展览26场,免费放映电影440多场。同时,在全市广大农村依托老年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表演队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发挥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四是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的《华溪春潮》、《丽州之夏》、《企业职工艺术节》、《新永康人》等大型载体和《十八蝴碟》、《九狮图》等一些精品剧目,为本市赢得了荣誉,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2.实施新农村文明创建工程,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到农村就是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2005年推出的“十个示范,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已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觉悟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小康文明村创建,促进和谐乡村建设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以“三清四改”为重点全市卫生大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的文明整洁水平大大提高。三是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迅速增加,有30%的农村修建了室内外活动场地,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几年来,全市有近350个村的村容村貌、农户家庭面貌、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有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趋于合理,学校、卫生所(室)和文化室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促进了村里道德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走出了一条以文明创建促进思想道德和谐的新路子。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启示

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民本身,还是从农村社会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在思想政治、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以诸多启示。

一是在政治思想层面要突出先进文化的本质。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本市实施“文化名市”战略和“文明创建”、“生态村庄”工程,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

二是在人文精神层面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村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农民,无论文化积淀如何,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三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层面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

三、努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共识。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点抓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坚持共同理想教育。二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三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2.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和谐文化重在建设。我市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就是以建设和谐农村文化为总目标,以“村庄整治”工程为助推,以创建省、市“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为龙头、广泛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和行政村完成文化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有比较完善文化站,村村有基本文体设施,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3.加强考核,严格奖惩。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体制考核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市、乡镇、村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和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未完成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村不能通过考评验收。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要制订一套能切实保证各级文化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的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负责,提高文化阵地的利用率。市、乡镇要经常组织开展辖区内乡镇、行政村参加的文体活动和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基层培养业务骨干,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总之,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广大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我们应充分借鉴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既立足理论探讨,又立足实践总结;既立足时代特征,又立足地方特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抓好全市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使建设和谐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7篇

1.中华文化的源头在河图洛书。理由是:作为群经之祖的《周易》,既是儒家十三经之首,亦是道家三玄之首。这一群经之首开篇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源于八卦,而八卦生成于河图洛书。《周易》之中,圣人作八卦而则“图书”,这一“则”字,说明“图书”时间上具有领先性,意义上具有根本性。所以说“图书”是中华文化之源。除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中寻求证明外,受蚩尤制历与纳西族保存中原古乐的启示,刘先生将研究询证的范围扩大到中原以外的区域。在与汉族同样崇拜伏羲的彝族文化中,获得了重要发现。“河图洛书”的图形不仅被彝族同胞完整地保存,而且他们先祖对“河图洛书”的解释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彝族文化认为“洛书”在先而“河图”在后。“洛书”表达的是一年分十个月的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一年分十二个月的阴阳合历。无论十月太阳历还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其来源均是对日月星辰的观测与记录。将天文观测的结果以数字形式量化,即为历法。天文历法出现于文字之前,所以用抽象符号表示。“洛书”,彝族同胞认为是上古先贤传下来的,由奇偶之数组成,具体图形为: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一三九七,四个奇数分居四方;二四六八,四个偶数分居四隅,以此图形表达了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即一个奇数代表一季(行)72天,一个偶数代表18天,四个偶数和亦为72天,居四方与居四隅的奇偶之数代表了五季,每季72天,共360天,分为十个月,一月36天。此外一年中还有5、6天,作为每年大小两个年节的时间单列,不再计入月。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大年3天,小年2天,闰年大小年均为3天[1]98。不仅彝族,苗族古历也与此相似。阴阳五行学说,也在此中出现。十月太阳历中,一年分寒暑,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长,阴主收藏;十个月中,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一日之中昼为阳,夜为阴。

2.五季即五行,依次用木火土金水表示,五行相生相克之哲理由此而生。五行生克,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图谱也由此构建。进而,天干地支也由此衍生,在十月太阳历中,十个月月序,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每月36天,分为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12天的顺序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这就是天干地支。“河图”在彝族文化称“付拖”,汉语译为“阴阳联姻”,虽与“洛书”均为彝族同胞的历法表达,但“河图”表达的却是阴阳合历,即考虑月相周期,兼顾太阳周年运行而制定的历法。年依据太阳而定,月依据月亮而定。一年分四季12个月,一季90天;月有大小,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2个节气,每5年2个闰月,每年平均365.25天。“河图”虽同样由奇偶之数组成,但与“洛书”的奇偶之数的分别出现不同,其奇偶数是联合出现的,具体图形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央。以三八论春季、以二七论夏季、以四九论秋季、以一六论冬季,共四季360天[1]97-98,再加上两个过年日和闰月,平均一年仍为365.25天。在十二月阴阳合历中,“干支”功能发生了改变,十“天干”用于记日,十二“地支”用于记月。圣人“则”“河图洛书”,在很大程度上“则”的是历法。这,应该也是诸子推崇“图书”的理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天文到人文,总根在“图书”。

二、河洛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图书”对于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其重要的七方面分而述之。其一,“图书”与时空:无论是十月太阳历还是十二月阴阳合历,使时空有了法度,可以度量,可以依据。《后汉书·律历下》:“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太阳在天运行,以度计算;历中记载,以日计算。日行一度,历中一天,日周天365至366度,历中365至366天。日为时间单位,度为空间单位,时间空间在此构成一体。日周天一次,大地经历春生秋杀、生死枯荣,正是大地万物生长凋零的一个完整过程。时空万物,于历中构成了动态不已、循环往复的一体关系。可以说,“图书”奠定了永恒的时空观。其二,“图书”与“十二律”:十二律对应于十二月,是阴阳合历的伴生物。《周髀算经》说:“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由历法而至音律,由天地运行的变化规律抽象出十二音律,《礼记》有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同和,就和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上。十二律,经明朝朱载堉整理后形成十二平均律并传入西方,成为今天世界通行的标准音律。其三,“图书”与阴阳:前文对于十月太阳历与阴阳关系已论及,不再重复。无独有偶,与彝族十二月阴阳合历相似的苗族古历中有两个重要节日阳旦与阴旦,就是冬至与夏至。旦为初生之意,冬至被称为阳旦,夏至被称为阴旦。冬至时,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夏至时,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阳旦阴旦实际是阴极阳极,冬至为阴极,夏至为阳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冬至阳气初生,夏至阴气初生;阴阳二气反复转换,无限循环。所以,“图书”确定了阴阳两极,发现了阴阳转换规律。其四,“图书”与“以天文论人文”的思路:“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曰制器”。以天文论人文,就是要论出制器的智慧。天生万物,人制器具,这是源头文化所开创的基本道理。制器就是发明创造,制器的智慧和准则,都来源于天道天文和大自然的启示。无论君子与圣人,都应该以天理天则为坐标为人为事,即应“崇效天”。原因是“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道大公,人亦应无私,这是圣人之理。天行刚健,人行自强不息,这是君子之理。以天文论人文,还论出了“化天下”与“卫天下”的哲理,即以文化化天下,以利器卫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图书”确定了以天文论人文的基本思路。

2.图书与诸学科:李约瑟院士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六章《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开篇处,清晰地点出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三大基本观念即五行、阴阳、卦图。文中说:“本章我们将论及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中心问题。这就是早期中国本国自然主义者所拟成的基本观念或理论。在这一方面,需要提出讨论的主要课题共有三项:其一,是‘五行’的理论;其二,是宇宙间的阴阳理论;其三,是古人竭尽心力而完成的《易经》符号结构的科学(甚或是原始科学的)用途。而把把卦图寄给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莱布尼茨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对阴阳八卦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事实上,中华先贤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却曾拥有甚至超越西方的各类学科理论,原因就在于其拥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这一切,大多源于“图书”所蕴涵的阴阳五行之论。所以可说“图书”奠定了中华文化与各类学科的理论基础。其六,“图书”与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之间,是“分而为三,合而为一”的关系。“图书”所表达的历法的基础是对于日月运行等天文现象观测,目的是为了采集瓜果,捕鱼狩猎,插秧下种等农事所需。“天如何,人如何”,人时必须合于天时,人序必须合于自然之序;同样,人德必须合于天德,人理必须合于天理;推而演之:人位于天地之间,上不能伤天,下不能害地,天人方能和谐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系统论,曾经创造了利用自然而不伤害自然的中华文明,也为中华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哲理支持。“图书”奠定了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其七,“图书”与成语、格言:立竿测影,影长为益,影短为损;长极而损,短极而益等成语,毫无疑问绝大部分与天文历法相关,包括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则反;原始反终,终者有始;否极泰来;穷则反,终则始等,也是或产生于竿下的日影变化,或源于北斗星斗柄的旋转。《周髀算经》中的:“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均与“图书”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图书”创造除了一批永不褪色的成语与格言。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重组,文化整合

作者简介:操绪江(1964.11—),男,湖北省监利县人,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公室主任,政工师。

1资产重组与文化整合的并行是企业重组的成功之道

对于国内外企业重组案例的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企业重组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走了一条资产重组和文化整‍合并行的道路,企业重组失败的共同原因之一是重视资产重组而忽视文化整合。‍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文化实体,企业重组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企业重组表面上看是有形资产的重新配置,而本质上它涉及人们的利益以及人们对利益变动‍作出的各种价值取舍。这些利益取舍行为是深受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所影响。资产重组的过程伴随大量的文化碰撞和磨合,企‍业重组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企业文化的重新整合。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充分重视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并有意识地塑造一种理想的企业文‍化模式。‍如果企业忽视重组中的文化整合,将会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尼克斯多夫电子‍公司的合并中,由于双方低估了它们的文化差异对合并的影响,西‍门子公司每年为此亏损数十亿马克。后来西门子·尼克斯多夫公司‍开始在公司里塑造一种“在工作中争取协作效果”的企业文化,‍以弥补它们忽视文化整合的过失。如果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不仅可以促进资产重组,还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1995年,三九集团兼并雅安制药厂后成立了三九雅安公‍司,三九集团高度重视企业兼并中的文化整合,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三九精神移植到三九雅安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效益也迅速好转。‍

2企业重组中的文化障碍

‍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文化障碍是潜在的,无法绕过且令人头‍痛。企业文化整合需要企业文化的变革,而文化的变革又谈何容易。‍正如《美国的企业精神》一书的作者劳化斯·米勒说的那样“组织‍文化是所有成员的习惯积累而成的。而习惯则是多年的观察尝试与‍奖赏所形成的,它根深蒂固,任何尝试改变习惯的人,都知道难如‍登天”。企业重组中的文化障碍一般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2.1企业之间文化传统的差异‍

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形‍成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传统。企业之间的地域、民族、素质、行业‍和所有制形式等方面的不同,铸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模‍式。企业文化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企业的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给企业重组带来很大的文化阻力。文化差异是企业之‍间的根本差异之一,也是企业文化整合的最大难题。

2.2企业重组中“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心态反差

‍在强势和弱势企业重组时,强势企业在资金、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弱势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强势企业员工在心理上骄傲自满的心‍态,往往以“成功者”甚至“救世主”的身份自居。而弱势企业员‍工因自己企业处于劣势而产生“亡厂奴”和“失败者”的心态。这‍两种不良心态很容易滋生并在企业中埋下文化冲突的种子,对企业文化整合极为不利。管理者应引导双方员工调整心态,树立平等、‍合作和竞争的观念。

2.3被重组员工对“沉入成本”的怀旧心理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员工付出的巨大努力而形成的,这其中凝聚着他们大量的心血和努力,这些心血和努力构成了这种文化‍的“沉入成本”。当企业被重组时,职工意识到他们曾为之努力的‍企业文化将被改变,谁也不愿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轻易地否定,因而‍难免表现出一种对原有文化依恋难舍之情和怀旧心理。特别是当个‍人在重组中受挫或企业在重组中出现的波折,这种怀旧心理很容易‍演化为一种文化的反弹力,对文化的变革充当较大的抵销力量。

2.4被重组企业的员工对“利益减少”的危机意识

在企业重组之前,员工们处于一种相对的利益均衡状态。企业重组意味着这种利益均衡将要被打破,员工们认为自己可能成为这‍场变革的牺牲者,维护既得利益是每个员工的一般心理倾向。特别‍是一些弱势企业的管理层,他们的职位和其它利益很可能被取代,‍表现出对重组的严重的忧虑。在这场不对等的重组中,被重组企业‍员工的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除非能给员工以实际利益保证,这种‍普遍的危机感很容易成为阻碍重组的内在潜流。

2.5被重组企业员工对变革前景“不确定”的疑惧心理

企业重组的成功与否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由于一些难‍以预测不确定因素存在,人们对前景不能做精确的描述和肯定的判‍断,变革对于员工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是无法确定的,员工很容易‍产生对企业文化变革的消极观望的心理。‍此外,企业文化具有生成的长期性、作用的潜在性、存在的延续性‍和改变的迟缓性等特点,也会给企业文化的变革和整合增大难度。

3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类型‍

企业文化整合是指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将相异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企业重组中的企业文化整‍合类型,主要由双方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相适应性以及企业重组‍的战略目标共同决定。从国内外的企业重组的实践来看,企业重组‍中的文化整合有四种基本类型。

3.1文化替代式

当强势企业重组弱势企业时,强势企业向弱势企业‍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促使弱势企业的文化发生根本转‍变,最终以自己的强文化取代对方的弱文化。1995年海尔公司在兼‍并红星电器厂的过程中,海尔仅派去了3名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将‍海尔文化全面地输入到红星厂。以“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为核心的海尔文化理念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海尔管理‍模式被员工们认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经济效益迅速好转。海尔的成功在于坚持以自己积极进取的‍创业文化取代对方的守业文化或败业文化,以自己的无形资产盘活‍对方的有形资产。

3.2文化融合式

在强势企业与强势企业重组时,双方都有令人自豪‍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彼此只能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和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点,在文化上相互同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最终复合成为一种‍更优秀的新型企业文化。上海贝尔公司是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比利时阿尔卡特公司和比利时王国政府基金会合资而成立的。在公‍司成立之初双方就本着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精‍诚团结,逐步形成全新的“团结、奋进、为大家”的贝尔文化。贝‍尔文化虽然还带有原合资方的文化痕迹,但已今非昔比,它毕竟具‍有了兼备中西文化优点的新特质。‍

3.3文化促进式

当一种强文化受到弱文化的冲击时,强文化能保持‍基本模式不变,其价值观体系也相对稳定,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文化‍参数上作适应性的改变,使原有文化的功能更加完善,使之更适应双方‍合作和促进企业发展。90年代初,荣事达集团先后与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联合成立7家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里,荣事达集团保持自己特‍有的“以义生利、以德兴企”的“和商文化”和“零缺陷管理”。‍同时又积极吸收和借鉴外资企业管理和文化的优点。这种以我为主,‍兼容对方优点的文化整合方式,使荣事达集团新公司的经营业绩稳‍步提高。

3.4文化隔离式

这种文化整合主要适用于某些跨国公司间的重组。‍因为双方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风格迥然不同,甚至相互排斥或对立。‍在文化整合的难度和代价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能保持彼此的文化独‍立,避免文化冲突,这样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控股日本五十铃公司时,通用电器公司并没有向五十铃输入自己‍的文化模式,而是采用了文化隔离的整合方式。

4企业文化整合的方法和步骤

‍企业文化整合既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文化再造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整合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戴尔和肯尼迪在他们的著作《塑造公司文化》中指出:塑造‍公司文化需要“建立共识,彼此信任,建立技巧,耐心和保持弹性‍——是我们认为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劳伦斯·米勒在《美国的‍企业精神》一书中提出“为了发展新的文化,必须动员一切力量,‍为了改变公司的文化,必须要有实例、训练、指示、教导、强化以‍及对新作风予以支持的制度。”企业文化整合可按下面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4.1企业文化诊断

这个阶段工作的任务是对重组双方的企业文化状‍况有个客观的认识,以理清未来的文化变革和整合的大体思路。(1)‍企业文化调查。对重组双方企业的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企业的人际关系、员工对企业重组的态度、企业的‍地域文化特征都要作系统的调查,为企业文化的变革提供详实的资‍料。(2)企业文化分析和评价。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企业‍文化的形成原因,对双方企业文化的优劣之处、差异程度和文化适‍应程度都要有明确的认识。(3)提出企业文化整合的建议。对文化整‍合提出基本思路,大致描述和预测未来的文化模式。

4.2企业文化设计

立足双方企业文化的实际状况,根据企业重组的‍战略要求,对未来的文化模式的实施措施进行科学设计。(1)文化模‍式设计。将若干不同的文化特质,经过适当的合并、分拆、增强和‍减弱等主式进行重新联结,形成理想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网络进行重‍新设计。企业文化模式设计要从企业价值观入手,形成一整套的企‍业理念系统。(2)将理想的企业文化进行适当的细化和量化,对新文‍化推广进行详细规划,确定文化整合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文化整合‍的评估体系,使企业文化整合的方案具有确定性和可操作性。(3)成立‍企业文化整合的工作机构,将文化整合与资产重组实行接口,‍促使两者的协调运行,鼓励双方员工参于讨论,形成文化整合的执‍行文本。

4.3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

按克特温勒的看法,人的态度改变程序可‍以分为“解冻期—改变期—冻结期”。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也应有‍三个阶段。(1)改变企业文化环境。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宣传,营造‍企业变革的舆论氛围。向员工传递企业文化变革的信息和决心,使‍员工感到变革的压力,迫使员工反思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鼓励员‍工接受新文化。加强沟通和交流,尽可能达成变革的共识。(2)全‍面推进新文化。结合资产重组和机构变更,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推行‍新的规章制度,要求员工严格遵守新文化准则。通过系统的企业文‍化培训,使员工能够完全理解和执行新的文化准则。(3)持续强化新‍文化。文化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文化的建立需要持续的强化。‍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带头执行,要不断地清除旧文化中不良的成分,‍反复地纠正员工的行为偏差,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来巩固和维护新‍文化,防止员工的旧文化反弹,直至员工能够自觉地遵从新文化、养成好习惯。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当代学校管理中,文化管理被誉为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学校变革中,学校十分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据我们所做的诸多实际考察和大量文献分析,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外乎有两个线索:一是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来人手,另一个是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然而我们看到,在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甚至有的比较严重。比如:我们到任何一所学校去考察,都能看到学校的制度名目繁多、比比皆是,但是它并没有变成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态度和自觉行为,违背者有之,回避者有之,逃避者也有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并不等于制度文化;同样地,物质也不等于物质文化,精神不等于精神文化。还有人把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概括为“五重五轻”: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

学校文化建设除了与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如文化的定义、性质、分类、产生的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联之外,还与学校的历史、学校的领导、教师的假设、教师的态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本身又是很复杂的,比如:文化概念可以说是世界上定义最多、分歧最大的概念;关于教师的假设更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门。为此,学校文化建设除了前文所述的两种途径之外,还应考虑寻求一种新的思路,另辟蹊径。本文从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学校核心文化的概念,即从学校文化的核心着手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核心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著名美国组织文化学者斯肯的文化定义。斯肯把文化界定为群体在解决外在调适与内在整合的问题过程中所习得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设,比较适合学校文化范畴。它包含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校所有显性的文化成果,如环境中的建筑、产品、装饰品、称呼的方式、情感表达、可见的常规和仪式等;第二个层次是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策略、目标、哲学等;第三个层次是学校成员基本的潜在假设,包括无意识的、想当然的信仰、观点、思想等。学校文化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因而是最容易操作的,是学校(校长)最为关注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第二层次”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却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第三层次”是教师潜在的个人假设影响着课堂、教学、行事态度与方式,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被忽视的方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难点。由于这一难点的突破关键还在于学校成员对多元价值观的认识和辨别、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享,所以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应从学校核心文化人手,抓住重点,才能突破难点。

根据学校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的机制以及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要是学习文化、服务文化以及探究文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充分发展唯有依靠学习,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学习,所以学习是学校组织的核心;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教育是一种服务,学校是一个服务型组织;在此基础上,学校的进步和提升唯有靠创新,教育创新要靠探究,探究成为学校变革的一种行为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

二、学习文化及其建设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习已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在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知识、技能,而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学习不仅包括个体的学习,还将扩展到团体组织的学习、行业部门的学习、国家民族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道德、行为;学习的方式不仅包括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还包括非正规、自发的、偶然的学习。从时间上,学习不再是分阶段的,而是持续一生的活动,从一个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终结;从空间上,学习是无围墙的,不仅限于学校,还有家庭、社区、网络、工作场所等。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而言,学习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和校园书香气息,是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的根本。

第一,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要素。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首先必须明确自主学习的七个要素:为什么——动机问题;谁——学习主体问题;什么——内容问题;如何——方法与过程问题;何时——时间问题;何地——空间或环境问题;怎么样——评价问题,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第二,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果从学习活动的类型来看,可以有符号性学习、感知性学习、动作性学习、交往性学习以及上述几种学习的综合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综合学习)。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各自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第三,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倡导学生“每日十问”:今天我上课认真听讲了吗?今天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今天我全身心投入学习了吗?今天我与同学相处和谐吗?今天我为班级做了什么?今天我锻炼身体了吗?今天我是否保持良好的心态?今天我遵守学校各项规章了吗?今天我有哪些收获和进步?今天我心存感激了吗?

第四,通常意义上,教材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在现代学校组织中,信息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如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做报告甚至兼课)、社区资源、社会实践等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源泉,为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通过学习学会教学

教师的成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前培养所获得的素质也只是为从业打下一定的基础,甚至只是一部分基础,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的能力是在职后的工作中获得的;在职培训固然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交流、反思、研究、实践。教学是一门科学,教育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对教学实践起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因而学习教育理论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同样不可忽视,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向他人学习;教学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向自己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对教师来讲更是不可或缺。

(四)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

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和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工作中的学习是为了工作的学习,是解决工作中问题和困难的学习,所以教师应该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第二,组建全员学习共同体。在学校里,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学生、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联系在一起,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目标和利益。第三,制订相关的学习制度。学习制度内容很多,如学校学习制度,教研组、年级组、各学习系统学习制度等,尤其重要的一种就是个人学习制度。第四,建立多重的子学习系统。为确保学习落到实处,除了学校组织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之外,构建多重的子学习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如领导班子系统、中层干部系统、教研组长系统、学科组系统、年级组系统、班级任课教师系统等。第五,建立激励组织学习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三、服务文化及其建设

(一)学校为社会服务

学校为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要依据社会的需求培养与发展学生。学生,一方面作为一个生命体,自身的身心按其遗传规律在成长、成熟;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社会化的问题,教育正是要根据社会对人的要求,把未成年的学生培养、造就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历史的主人。第二,学校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学校为社会服务,归根结底是要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学校必须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民族精神、全球意识的教育,必须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二)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一,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显而易见,现实的学校,特别是我们的教师,主要是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次要的、被动的,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确认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作为服务业的学校教育,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校办得如何、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是要以学生是否满意为尺度、以家长是否满意为标准。

第二,努力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已经申明,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学校教育要遵从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校要切实尊重、保障并实现学生的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在现实的教育中,讽刺、挖苦、谩骂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允许学生听课、占用学生上课时间、改变教学计划等现象也可以见到。

第三,要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途径,把为学生发展服务落到实处。构建激励型与欣赏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构建立体化的大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学习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活动,包括各种实践活动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班主任等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与沟通,解决思想认识与心理不适等问题;学校的各种管理在于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在于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教为学服务

第一,确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教的目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教学目的)是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建构,着眼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人格的塑造和主体性的发展。为此,教学中要授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义务,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转换角色,改善教学行为。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作为直接的任务来看待;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而不是为教“锦上添花”;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还给学生评价的权利。

(四)校长为师生员工服务

校长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诚挚的服务态度。校长要为学校的每一个人服务。校长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设优良的环境,要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搭建宽泛的平台;校长要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要为教师提供脱产进修、晋升、晋级的机会,要为教师的工作创设最优越的环境,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

四、探究文化及其建设

(一)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从人类学习的角度,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与探究两种,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忽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思维呆滞、缺少创新。探究作为学生一种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学科发生发展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新精神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的思维和行为。

(二)让探究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

虽然课前要备课,教学要预设,但课堂是情境化的、随机化的,是未知的,在这种意义上,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更是需要探究的,随着认识主体的哲学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曾以“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为题展开广泛的讨论,120多位教师总结了自己的经验,12个学科教研组也形成各自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课:以理念为灵魂,以知识为骨骼,以能力为肌肉,以方法为血液,以教师为心脏,以学生为四肢,以氛围为服饰,以效果为生命。

(三)让探究成为学校有效管理的一种模式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把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具体的实际当中,如何构建既符合政策法规又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所创立的校本教师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起始于我们对下面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学校工作可以分成哪几类?教师教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什么地位?教师教育与学生教育是什么关系?校本教师教育与校外教师教育又是什么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内涵、机制分别是什么?校本教师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以及措施又都分别是什么?学校如何保障教师教育?校长如何对待校本教师教育?带着这些问题(甚至困惑),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一边实验,一边实践,逐步地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理念,比如“学生发展是学校的社会责任,教师发展也是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发展和生活的家园”“教师发展是一个专业意识增强、自我建构、自我更新的过程”“把教师教育寓于学校管理之中”等。同时,我们也构建了校本教师教育的价值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操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08(3):32-35

[2]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06-110

[3]谢翌,教师的假设:中小学学校文化的深层指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49—53

[4]杨骞,学生每日[J],中小学校长,2008(12):21-25

[5]杨骞,教师专业发展的“五步曲”啪,教育研究,2006(4):

80-84

[6]杨骞,让听课评谋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N],光明日报,2008-07—23(7)

[7]杨骞,校本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7):28-30

第10篇

(一)题目论文(设计)题目应简短、明确,把毕业论文的内容、专业特点概括出来。题目主标题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可以设副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副标题用宋体小三号字,均在文本居中位置。

(二)摘要及关键词(中文在前,英文在后)论文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中文摘要”字样为黑体四号字,居中格式。另起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5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1.5倍,但“关键词”三个字字样要加黑,其后要加冒号,左对齐。另起一页打印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符,一般以200个英文单词左右为宜。空一行后打印英文标题,再空一行居中位置打印四号加黑“ABSTRACT”字样,另起一行小四号打英文摘要。使用的英文应该准确、通顺。“KeyWords”加黑并加冒号,左对齐,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全部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

(三)正文毕业论文正文中各级标题顺序为:一、(一)、1、(1)、①。毕业设计可采用下列标题顺序:1、1.1、1.1.1、①。一级标题即“一”用四号黑体打印,每一部分结束后另起一页开始下一部分。正文内小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一)用黑体小四号字。三级标题1后用点“.”,宋体小四号字加黑。四级标题(1),字体字号同正文,为宋体小四号字,行距为1.5倍。文中如有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一格;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题一般居中位于图的下方。文中如有表格,应结构简洁,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位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一格。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果表格引用别处,要注明表格的出处和相关信息。文中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四)注释毕业论文注释统一采用页下注的方式,在所需引用或注释处用上标①、②、③……表示,注释内容包括作者、出处、出版年份、页码等信息。注释也可是解释性语句。所有注释采用小五号宋体。

(五)参考文献按正文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方括号中连续编号。文献中如果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只列举前三位作者,中间以逗号隔开,其余以“等”字表示。在正文后另起一页采用四号黑体打印“参考文献”四字,空一行,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的内容。“参考文献”字样和内容均采取左对齐格式。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5条,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六)页眉论文的页眉内容为论文题目,宋体小五号字,居中。

(七)附录(必要时可加,不必要时,无需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依次列出附录的内容。

(八)页码论文页码一律采用页下居中形式。正文前的目录和摘要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采用罗马文字“Ⅰ、Ⅱ、Ⅲ”等标示,正文独立编排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3、4、5……”等标记。

第11篇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日益临近,传统的商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毋庸质疑已不能适用于未来的。

迄今为止,商务的成功模式还没有定论,也没有人诠释发现这种经济形态的性。而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突破概念想法肤浅、物流配送原始、信用支付脱节的现状,制订网络经济所需信守的规则,使各行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寻找到各自的市场位置。“入世”前相对落后的电子商务市场需要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才能把握契机缩短差距论文。

为此,就必须将网络作为‘业务平台或商业基础设施’完全普遍化,为传统发展与互联网提供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引领新旧经济时代的真正对接,这必将使之率先于互联网潮流的最前列。在互联网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超越创造概念与模式的层面,推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各行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提供更准确的市场分工与市场定位。

第二节DA&C的商务模式

DA&C的目标

为所有加盟企业的商品与服务,提供一条能自由进出世界各国市场的安全的数字化通道;

同时为各类消费群体提供自由、快捷、便宜、安全并能充分体现其个性的全新的数字化服务。

DA&C的模式概述

不论是传统商务还是电子商务,决定其成功的最关键点就是“客户”,而现在真正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也恰恰是网络客户严重不足。为此,DA&C工作室的成员设计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DA&C模式”。

DA&C模式与传统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在于,为吸引普通消费者接受网络消费的行为,突破了现有的传统电子商务被动模式,设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服务商店。通过遍部于各个社区于商业区的数字服务商店,及全面综合的数字智能化商业信息平台,为绝大多数不具备上网条件的普通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商品服务资讯、可靠的网络信息、安全的网络服务、多元化的结算方式、系统化的物流配送等一系列优质服务。

DA&C模式的主要架构由“市场运营、网站运行、组织管理”三大支撑体系组成。

第三节DA&C的市场运营

竞争对手

,最大的竞争对手将来自所有‘坚持’传统商业模式的商业企业,但随着DA&C商业模式的不断普及,数字化消费被逐步接受,DA&C的市场将呈几何级扩展。吸引传统企业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而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因其在具体操作程序上与我们存在的根本差别,所以短期内无法对我们形成现实的竞争力。DA&C电子商务模式制造的概念与范示,使DA&C占有市场的先机,拥有肯定的品牌优势,确立DA&C在互联网发展中的绝对可持续发展性。

DA&C在市场推广、业务拓展过程中,将与一些垂直型行业化网站接触,考虑品牌合作、资源共享,合作方式将多样化,以进一步扩大DA&C的服务范围与规模。

市场背景分析

无限空间的互联网世界,随着各种服务不断的细分化、专业化,商品制造和供应企业惟恐落后于数字经济,无一例外耗费财力、人力建立和维护没有创造任何效益的网站,各商业网站杂乱堆砌的“商品市场”,造成网络用户在网上无序繁杂的搜索查找……,这一切只是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垂直站点进一步分流只是互联网服务进一步系统化,电子商务市场终将出现服务型、综合化的必然趋势。

电子商务的网上商品交易并未形成规模市场,传统企业发展与互联网应用并未有机结合。互联网企业的创业生存发展被现有的商务模式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信息的不互通、不对称。国际电子商务的所有滞留,却恰恰预示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无限前景和优越的环境。DA&C以提供综合化的商业信息及交易服务为创业起点,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不再局限于直接上网的用户,DA&C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尽管DA&C的服务面向全球,但出于本土因素,DA&C发展的初始阶段将首先培育中国市场。

目标市场分析

全球没有上网的用户还有五十多亿。根据CNNIC的乐观估计,到2002年中国没有上网的用户就有十二亿多人。在DA&C电子商务模式下,这将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

在公司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中国即将“入世”的大背景下,终端目标市场将主要面向中国普通消费群体。

当中国市场的培育日趋完善后,再结合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国际市场领域扩展。

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全球目前电子商务市场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浩瀚的网络世界繁杂无序的各类网站林立,网络用户事无巨细地无序搜寻是阻碍网络信息流通的最大障碍。传统产业投身电子商务,实际上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商业运作手段,是持续发展的商业基础设施,而不是转型为网络公司。对一个立足于服务的综合型创新电子商务公司而言,目前全面进入国际电子商务市场是最佳时机。

DA&C在社区与商业区设置的社区数字服务商店与商业区数字服务商店以加盟合作的方式,成为DA&C电子服务的重要构建。规范化的数字联盟区域和综合型的数字连锁区域,通过植根于消费者目所能及的数字化服务商店,使DA&C把握消费市场全面扩张的先机,我们将拥有的庞大潜在消费群体,是DA&C强大的市场依托。而传统企业,无论传统商务还是电子商务,所要吸引的都是客户,最终必将以赢利为目的。

DA&C将拥有的庞大消费群体,以及DA&C完整独特的支撑体系确保的网上信息的可靠性和网上交易的合理性,使DA&C吸引企业加盟其数字联盟区域成为最大限度的可能,是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第四节DA&C的网站运行

由三大业务区域构成的DA&C网站运行模式,将很好的支撑整体方案的有效实施。

A、联盟区的运作

联盟区主要为全球提供多种加盟方式的加盟服务区域

加盟企业的四种类型

供应类:产品、新闻、保险、投资、图书……

保障类:运输体系、仓储供应、配送系统、……

支持类:机硬件供应商、计算机软件供应商、企业……

服务类:社区数字服务商、商业区数字服务商……

加盟企业的分级标准

1级:提供交互联结

2级:通过广告信息,不加入逆向认证,不提供消费保护

3级:通过加入逆向认证,提供双向保护。

B、流通区的运作

通过相关软件的在线连接,可直接为各类加盟企业提供区域性市场调查、商品定向投放、进出口报关、运输、仓储、配送、以及后期的消费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相关服务;

以及为服务类加盟企业的数字服务商,提品的品质保障、售后服务、电子结算、趋零化运行成本方式……等服务。

C、连锁区的运作

在连锁区,针对加盟的数字服务商的规模与特点,他们将分成三种类型(通用型、专业型、综合型)。

数字服务商的业务范围

通用型业务:商品、新闻、娱乐、旅游、电子图书、电子邮件快递、日常采购计划、多元化的结算方式、快捷的配送系统……

专业型业务:医疗、网络电游……等需要专业知识、专业设备以及需政府审核批准的行业

综合型业务:囊括了通用与专业类型的业务,主要是指为大型传统商场转型而设计……

消费者的类型

直接网络消费者:持续增长的上网人群直接网上消费

间接网络消费者:未上网的庞大潜在用户群通过社区数字服务商与商业区数字服务商间接网上消费。

第五节DA&C的组织管理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文化力;核心竞争力;关系

企业文化力是评价企业在动态竞争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地体现了不同企业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动员力、鼓舞力、推动力的不同特点,并能反映企业的个性特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文化力是区别不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值。

一、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性分析

当代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揭示了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企业优势根源的研究中存在着各种理论流派,人们通常用这些理论研究的结论作为对企业竞争优势预期和判断的依据。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视作一个“黑箱”,由于完全竞争的假设,无所谓竞争优势,并由此得出经济学关于竞争优势外生论的S-C-P梅森——贝恩范式,将竞争优势的分析放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要素结合中进行。而以迈克尔·波特占主流地位的战略理论同样把竞争优势归结为外生优势,其核心是分析市场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转移到企业的层面,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企业动态观、企业能力观、核心能力观等。这些理论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平台,即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真正将竞争理论、管理理论更新的是企业能力理论,这是企业文化研究不断演绎和推进的前提。能力理论将知识所固有的性质作为企业的核心刚性,把测度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定为创新能力、难以模仿、可持续性及学习能力。在这里,企业作为知识集合体,企业资源发挥效用程度上的差异、创新能力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所决定的,彼得·德鲁克把知识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在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各种流派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企业知识存量和认识结构的研究上,据以得出知识决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并进而决定竞争能力的结论。这些结论可以说是目前正在热烈讨论的有关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核心竞争优势取得与保持的一般原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企业无不期望获得制胜市场的长盛不衰的竞争优势,基于此,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其标志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由此开始将企业核心能力的取得定义到企业内部,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组织内部,其后在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讨论中形成了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略观,后者更为强调企业的无形知识和能力方面。在我国的管理研究中,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实践作为过去10来年间我国管理工作中的十大问题之一,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制约下我国企业(当然包括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内涵、培育与提升等问题,其中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和保持这一命题是讨论的中心内容。随着研究的延伸,人们似乎承认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假若一个企业能够在动荡环境中保持其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认为这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因此,所谓核心竞争优势的取得与保持,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各种环境中怎样形成并保持住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问题。

借鉴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的领导模式连续统的概念,可以类似地用“连续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在“连续统”中,企业总是在竞争优势的第一阶段,当其竞争优势尚未出现下降时,就转入其竞争优势的第二阶段…,直至第N阶段,从而构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得每个循环的起点都高于前一个起点,每一循环的终点也高于前一个终点,由此一环推一环,不断往上发展,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连续统,为企业创造整体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如何才能使循环不致中断,“连续统”的运行能够始终持续下去,从国内外成功企业实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们将文化力作为一种新型管理力而进行的有益实验。

三、金融文化力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性地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活动的产物,它由文化最基本的单位——文化特质聚合形成文化丛,由文化丛的系统联结形成文化模式,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不仅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行业文化的金融企业文化具有亚文化的形态和管理学属性,前者表明它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微观经济的文化,后者主要说明它充满了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按照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一般分析,金融文化力可以这样表述:它是以金融企业的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对企业及企业成员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推动力量。其基本结构和包含的要素是:

1.金融企业知识。利用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的分类,金融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哲学角度的知识和管理角度的知识。从哲学的角度,企业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管理的角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有关的是企业组织中累积性的常识、协调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结构和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尤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知识。金融企业的技术性知识、管理性知识、制度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和共有知识是互补性知识,他们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金融企业的互补性知识意味着知识的专用性,它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知识的特点是:专业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知识积累速度的加快;具有递增效益,只能在企业内部渐进积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其具有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知识流量的选择受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特征,其他企业难以成功模仿;由于包含个人知识及企业共享知识,使得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价值大于市场价值;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创新的基础;在互补性知识中决定技术性知识能否很好发挥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因此,制度高于技术。企业所积累的互补性知识,是企业长期竞争行为的基础和利润来源,核心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金融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美国管理大师托马斯E·L·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认为:日本企业的高效,是在企业中培育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品质,特别是树立了共同遵守的正确价值观,并能够把它保持下去,因而导致了“日本奇迹”的出现,这种良好的文化品质集中地表现在塑造了突出群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企业精神上。中国金融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汇通天下、信誉至上、法至精密等充满礼、仪、仁思想,迎合当时的需要、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金融企业文化。在建设现代金融文化时,我国金融业已经将其作为合理内核加以吸取。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已为所有企业所共识,将其作为塑造人、培育人、凝聚人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是否拥有忠诚于本企业的比较稳定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群体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自然环境的差异造成植被和动物种群的不同,同样的道理,企业人文环境的优劣也必然决定人才群体的优劣,人才群体的优劣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育人、凝聚人、激励人。反之,即使人才也会因环境不适而渐渐退化失去光泽。这是将其作为金融文化力构成要素的意义之所在。

3.金融企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主导。管理科学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已经根本不同于泰罗制、行为科学、理性主义管理,也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管理。倡导“以文化人”的管理观念,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在文化自觉的要求下,金融企业家会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的根源,这不仅是管理科学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因,也是管理科学发展进步的结果;用文化主导的观点,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就像泰罗制以经济为主要因素、行为科学以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为主要因素一样,文化自觉和文化主导都将主导因素强调为企业文化的培育。

四、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的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3个基本特征:第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有一种非常形象的说法:将核心竞争力比作一株成长中的大树,分为8大根系、7大主干、6大果实。8大根系是基础层,分别是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7大主干是载体层,为企业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果实也被称作转换层,由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能力组成。可见,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多方配合,系统推进。而且,不同的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不同,如中海油的标杆管理、华为的技术为王、联想的刷新理念、格兰仕的比较优势,等等。那么,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与金融文化力又是什么关系?

1.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金融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能力理论为基础整合企业资源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知识理论、企业创新理论而得出的管理科学概念。它的特征是:核心竞争力是金融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时代服务文化、竞争文化、金融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团队精神。

2.金融文化力与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金融文化力是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讲求综合国力,一个企业讲求企业力,有一个公式把企业力归纳成: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不论这个公式是否全面,但却已经说明了决定企业力大小的所有因素中都包含文化的要素。文化向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是当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特点。文化是一种力量,在企业运作中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纽带和辐射6大功能,每个功能都与核心竞争力有关。导向功能的作用在于引导全体员工奋发向上,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化。凝聚功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约束功能形成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单纯依靠制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纽带功能可以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员工个人加工进行反馈,使企业及时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准确信号。辐射功能可以通过企业形象和员工形象传达给社会。这些功能综合所形成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文化力是金融企业知识整合的结果,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金融文化的元素至少应该包括金融企业价值观、激励机制、经营理念、服务品牌意识和企业形象。而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结果,它体现企业对现有知识存量的运用水平,植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其成长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在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长期作用下形成。企业运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对各种人文理念进行整合,形成了在本企业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文化,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这种由知识整合所形成的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文化的层面,甚至可以说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第13篇

[关键词]散文美 结构 意境 语音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他将散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小说创作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情又舒缓自如的画卷。孙犁的这种散文化小说形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关系错综纠结的格局,形成了一种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的格局。孙犁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离奇,而是集中描写生活的某一片段,人物,侧面或场景,善于选择与人物性格相关的生活片段,灵活自如地加以穿插,使人物的性格命运,生活片段和作者的议论融为一体,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特点。下面就从《荷花淀》的结构、意境和语言三个方面分析它是如何体现散文美的。

一、散文化的结构

金梅在论述孙犁小说的结构时说:“孙犁在小说创作中,与那些比较讲究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以这种连贯性作为作品主要骨架和结构手段的小说家不同,他在取材谋篇和布局结构时,着重的是一个‘情’字――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就是说,在孙犁,首先是有情而发和为情而发。其次,一切情节和细节的选择和安排,又都围绕着作者所要表现的某一种具体情感的线路,以能否表现出和是否充分地表现了这种情感作为定夺取舍的准绳。”孙犁的作品之所以具有个性鲜明的风格,原因之一就在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散文化的小说。《荷花淀》是用第三人称写出的小说,它所要着重表现的,是青年妇女在革命战争年代,顾大局、识大体,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爱情融会于民族大义之中,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及其特有的表现方式。《荷花淀》里三易空间,由水生家的场院到马庄,到荷花淀,时间上又经历了三四天。这中间,有不少故事情节发生,但作者有意略去了其中的诸多过节。关于水生及其伙伴们的参军,他说服自己的妻子和伙伴们的妻子的过程,小说中都未作描写。至于女人们在探望丈夫过程中所遇到的战斗经历,写得就更简练了。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的情节,跳跃性较大而不连贯。但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作如此的省略和简笔,正是为了要腾出更多的笔墨以便集中地和突出地去描绘青年妇女们的情感反应。

孙犁在小说创作中采用的因情走笔、缘情成文的艺术描写方法,自然带有散文化的结构。

二、散文化的意境

金汉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中谈孙犁小说的审美特色时说“淡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那种重故事情节的艺术创作倾向,使小说创作的艺术焦点从故事情节的逻辑程序中向情感抒发的意境演变,从而形成了小说特定的抒情氛围,并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诗化艺术倾向。”

作品充满着抒情散文的意蕴。看看描写日常生活的场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来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清丽的景色和主人公萦回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美丽的家园,辛勤劳动的果实,将面临敌人的侵略和掠夺,这怎能不激起人们的义愤!再看看描写战争的场面:“清脆”的“三五排枪响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手榴弹把敌人的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之后浮出水面的是水生“嬉戏”地打捞战利品的笑声。这竟是整个战斗过程,轻松、愉悦。而那些变成人的荷花正是水生嫂们寻而未遇的丈夫,“啊!原来是他们!”戏剧性的邂逅的惊喜压倒了恐惧。在这里,战争被作者理想化和诗意化了,我们看到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完全可以当成散文诗来阅读,充满着散文的美好意境。

三、散文化的语言

《荷花淀》在刻画塑造人物形象时,虽着墨不多,却深入细致,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瞬间活动,以极凝练的语言表现出来。《荷花淀》中在“夫妻话别”里,当水生说到“第一个举手报了名”时,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寥寥七个字,只用“低着头”,然而却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它生动的表现了这时的妻子对丈夫那种爱中有怨、怨中有爱的复杂的感情和矛盾的心理。

当水生和青年们离家到部队去后,家中的妻子们隔不断对亲人的思念:“女人们到底有点藕断丝连”,“藕断丝连”四个字,看似平常,其实作家是独具匠心的。如果作家写的是别的地方,这四个字当然没有特殊的意义,可是他写的是荷花淀,荷花淀的风味和情调都包含在这四个字中。对这几个青年妇女的心理刻画,作家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若是用传统的铺叙手法,不知洋洋洒洒要写出多少!孙犁作品中语言的运用,绝无刻意雕饰之嫌。他总是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中提炼,使之通俗雅致、朴素自然,从平淡中见神奇,浅显里寓深意。“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哩(高兴的意思)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没有一个陌生的字眼,全是清一色的口语,然而又像抒情曲一样韵味十足,美就美在朴实自然。简短的句式,灵活的句法,明快的节奏,活泼的语气,十分形象地传达出了女人们愉快的心情和开朗的性格,这些通俗朴实的字眼,一经作者巧妙安排,再从女人们的嘴中说出,就变得有声有色,韵味悠然,神采飞扬。

第14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整合 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文化整合,塑造和改变员工的文化信仰和工作行为,以追求最大可能性的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和市场竞争能力。整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而实践证明,整合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突出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冲突和排斥,如果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策略,就很难尽快形成员工认同的新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目标导向、员工激励、保持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就企业文化整合的规律和着力点做初步探讨。

一、企业文化整合的客观性

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有没有依据?这种依据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整合是有依据的,并且这种依据是客观的,它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自身实际。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具有客观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客观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传递给企业,激活内部要素,使其不断适应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竞争能力。离开对客观环境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单凭自身的主观判断,很难准确给自身的文化建设确定正确的方向。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具有客观性。企业文化建设既要依赖自身浓厚的人文环境,又要揉合自身独特的技术、管理、制度、市场等诸多因素,充分发挥自身长期积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只考虑人文环境忽视这些因素,不仅会使这些资源白白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严重脱离实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会得到员工的认可。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既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和自身实际,又要吸收优秀文化建设的成果,借鉴优秀文化建设的经验。而优秀文化也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就发展方向而言,肯定有它闪闪发光的方面,就其发展状态而言,它又是相比较而优秀,这种状况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客观性,在进行文化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并且积极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以形成新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二、企业文化整合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社会环境系统,都会经历成长、成熟到衰亡这样一个过程。企业和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企业文化建设也要经历相应的周期,也要经历文化的提炼与凝聚、文化的成熟与持续、文化的危机与衰亡,而决定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性。

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要受主流文化的影响;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形态,它必然要受社会意识形态规律的制约。社会环境是发展变化的,员工的思想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企业要根据这些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并寻找到企业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企业文化作为自身的意识形态,也呈现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阶段性。

仔细考察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搞得轰轰烈烈,理念系统十分完备,而内部管理混乱,效益不佳;而有的企业人文精神、理念系统空泛,既没有特色,又没有实质性内容,还多少年一贯制,没有变化和新意。究其原因,不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定位,赋予新的更加生动的内容,使企业文化充满活力,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使企业文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持续性特点,经常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内部情况的变化,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努力培育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才能使企业良性发展。把握企业文化整合的阶段性特点,便于实际操作,反之,很难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三、企业文化整合是一个自我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企业文化整合受管理者认识水平的制约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者倡导的、员工认可的,是适应外部竞争环境而进行的。毫无疑问,管理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对内部环境的认识,以及策略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而整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必然要受管理者认识水平的限制。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任何一种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因而管理者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整合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2.企业文化整合是自我“扬弃”

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管理者和员工都在不断地观察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不断审视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坚持行之有效的部分,克服过时的、不适应的部分,充实新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自我“扬弃”的过程,这种“扬弃”,推动企业文化自我完善和发展。

3.企业文化的自我“扬弃”是通过其内部的矛盾性来实现

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实现由一种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向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它总会出现一个过度期。在这种过度期里,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新旧思想、新旧观念、新旧价值观的并存、冲突和斗争。要顺利度过这个过度期,必须通过思想引导、转变观念的教育,乃至制度的刚性约束,使旧的价值观得到克服,新的价值观得到确立。每过一个过度期,就会使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一次完善。

四、企业文化整合的着力点

1.要注重价值观的整合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建立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根本依据。是企业对于客观存在的、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总体观点,是“一个组织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只有在系统地确立了价值观的情况下,文化概念才能现实地成为系统”。实践证明,价值观没有确立,只注重其他工作理念的确立,就很难形成科学的系统,就缺乏凝聚力,难以统一员工的认识和行动。因此,企业文化的整合要首先整合价值观,包括在行动中善于检查价值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偏颇,不断剔除冗杂事物中滋生的与价值观相悖的价值标准,保持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清晰,使企业文化建设保持健康发展。

2.要注重对企业影响大、影响突出的问题的解决

企业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发展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改变这种现象,不从企业文化整合上下工夫,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例如缺乏执行力,多年来,在一些企业成为痼疾,为了治愈这个痼疾,它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一些刚性约束,但常常是抓了好一阵,过一阵又反弹。因此,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中,对这种表现突出、影响大的问题,突出执行文化的建设,使员工牢固树立执行意识,并努力使他们的行动成为习惯,习惯成为自然。

3.要注重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共识是要将人文精神、理念固化成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这种制度的约束是刚性的。在实践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一味只强调思想教育的现象,其结果很难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很难统一员工的行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人们的认同程度不一,执行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有的是主动执行,有的是被动执行,在完备的制度也有无法约束的地方。因此,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起来,应该更有效果。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整合中体会到,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要使员工认同新的价值观和理念,就要在整合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动员工广泛参与,重视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重视直观教育,努力化解员工思想上的疑虑,提高他们对新的价值观和理念的认同度,自觉执行制度,顺利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整合。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第296页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和谐理念;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贯彻“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吸收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时代特色和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需要不断思索和实践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文化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文化,不是建立“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文化,而是建立以人为本,以和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一)和谐文化的深刻内涵

“和谐”就是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和谐理念

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决定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强调“和气生财”、“和为贵”,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企业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秉承和谐文化理念,在汲取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二、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是高校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传统的国有独资企业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高校企业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知名度,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并在社会上做出了较好的品牌,他们靠什么?一是靠先进的管理理念;二是靠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靠本身企业文化的建立,使许多企业形成了一种创新精神、服务意识、团队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而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回报。

目前高校企业80%是学校独资企业,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其优势在于人才丰富。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统计报告,2005年度高校校办企业在册职工人数达到28.94万人,科技人员9.65万人。由此可见高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主要来自高校,属于知识型员工。何谓“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都是靠知识型员工实现。企业独特的文化也是从知识型员工身上得以体现。由此可见知识型员工是高校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文化要做到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企业文化的内容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将思想理念与生产经营等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构造品德文化,提高职工政治素质。要做好企业,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做好人”放在第一位,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为目标,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境界教育、危机教育,联系实际,抓住“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发展”的问题,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兴则经济兴,经济发展最终是以文化来衡量。对高校企业来说,同样经济是肌体,文化是灵魂。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地位,没有文化就难立形象;没有文化品位,就没有灵魂,也就没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高校企业改制的全面推进,高校企业已逐步与学校脱离,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经济和民事责任的经济主体。因而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构建企业文化来达到思想认识的统一,激发职工对企业的热爱情感,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职工和企业形成风险共担,责任同负,利益共享的合作意识,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要做到观念和价值观的统一

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高于世俗的倡导,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并能够满足职工自我发展的良好氛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而企业文化则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人为本是高校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最好理念和最终目标。在企业发展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挖潜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和培养每一位职工,赋予他们文化上的美德。要求员工做到:遵守纪律、诚挚谦虚、团结合作、廉洁自律、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

(三)企业文化要做到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统一

企业面对经济市场的竞争,不管有多少种经营方式的选择,首先必须选择高质量、高信誉、多市场占有率的信誉品牌,而高质量产品产生和信誉度的建立,都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去,贯穿到诚信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制定出一套机制灵活、标准严格、考核细化,奖励到位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管理保证体系和诚信服务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管理上,质量上融入市场,被市场所接受。近年来有些企业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职工素质,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精品工程、优良品牌。

(四)企业文化要做到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意识的统一

要培养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和奉献价值观的形成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没有奉献的人是难以尽其社会责任的,企业之所以要倡导社会责任,加强奉献教育,是因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总是或多或少以个体的牺牲为代价的,高校的校办企业一方面要为社会建设服务,为国家纳税,另一方面还要给学校上交一定的资金作为办学费用。企业肩负着经济效益风险还要做好职工的管理工作,其责任和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此,建设企业文化更应强调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显示了两种作用力,即从避害的角度告诫人们什么是不可取的,从趋利的方面告诉人们什么是受鼓励的。应该鼓励推动职工去寻求精神生活的至高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注意对职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相应的制度。道德上的成就应该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企业的人文精神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

高校校办企业应以学校校园文化为背景,结合自身特点,以和谐文化为核心,把握人的共性,尊重文化差异,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不断摸索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晓峰.论企业管理观念及其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运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3).

[2][美]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