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师论文范文

建筑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师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建筑师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目前社会上流动比较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全社会应充分重视建筑师的培训和激励,使建筑师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岗位训练方面重点阐述了知识、实践和观察三个方面积累的重要性和途径。在激励方面,重点论述了薪酬分配、搭建成长平台、实施精神鼓励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实施弹性工作时间的建议。

一、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筑师的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工作以后的培训。

(1)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诸如给排水、供热通风、通讯网络、工程经济、工程材料、道路交通、环保:以及声学、光学、美学、绘画等,仅靠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城市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技术在更新,因此建筑师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广泛查阅文献,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2)实践的积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工程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适用、最经济、最坚固而又尽可能美观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工程竣工后还要参加验收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做出各方部满意的设计。同时,要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问题的管理能力。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敢于承担大型项目,参加一个大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的全过程,获得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3)观察的积累。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是一种全民性的、体积最大、形像显著、‘寿命’极长的‘创作’。”正是由于建筑的这个特点,建筑师需要多观察、多涉猎,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目的。有条件的话应该多看一看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建筑。如悉尼歌剧院、圣彼德教堂、温哥华图书馆、玻璃大楼菲利浦、约翰逊(美国匹兹堡)、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里昂机场的高速铁路车站以及中国的故宫、首都人民大会堂等,观察这些建筑的自然条件,人为条件、比例、尺度、功能、美感、含意以及空问感、历史感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无疑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由于建筑师的特殊工作性,目前它已成为社会上流动最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每一个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更加重视建筑师的激励。

(1)重视薪酬的外部公平性。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位要想留住建筑师,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筑师的收入水平要达到甚至超过同行业的收入平均水平。只有有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留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做好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基础是做好薪酬市场调研,清楚类似企业和岗位的薪酬制度,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具有竞争性的薪酬。由于目前国企薪酬的刚性约束较多,这也成为国企建筑师流失较多的重要原因。

(2)为建筑师搭建事业的平台。薪酬是重要的,但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更看重的是事业,更看重的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期望,留下珍品、留下杰作。凶此,作为建筑师的领导者,应该创造条件给建筑师搭建事业的舞台,让建筑师有机会一展身手。: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居住环境及户内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商在这种新市场行情下,若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将“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作为定位目标。即使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环境下,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是现阶段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若单层建筑面积较小,在容积率不改变的情况下,楼栋数和楼层数就会增加,楼栋数的增加就意味着楼间距会有所缩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个地方的日照标准,要保证各栋楼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日照时间,就要对楼栋数量以及楼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楼栋数、楼栋间距和容积率之间务必要取得较好的平衡。但为了实现在一定容积率的前提下的“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设计目标,那么就需要放弃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等不经济的设计。由原本一梯最多四户转变为一梯最少四户,增加单栋建筑面积,减少楼栋数量。就最简单的住宅项目来讲,将底层的建筑面积设置为S1,建筑用地总面积设置为S2,总建筑面积设置为S,容积率为2,建筑密度为20%,这样即为:S1=0.2,S2=252,S=10S1,能够建设10层;在项目容积率低于2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小高层项目进行设定开发,能够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相反,若项目设定为高层住宅,容积率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小高层的消防标准相对较低,楼内公共交通面积要求较小。高品质、大户型的住宅项目一般会选用一梯两户作为主要户型。楼栋间间距的大小,取决于楼房建筑的高低,楼房建筑高度和楼栋间距是呈正相关关系。在建造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时,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居住环境要求。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所以也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技术问题。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在贯彻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基本政策。在城市土地公开招标的文件中,很多都会要求中小户型占到一定的比例,以满足经济实力较弱的刚需群体的需求。当前建筑开发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既保证住宅品质的前提下又能够解决好高容积率这个问题。

2高容积率的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2.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理念下,为居民营造优越的居住环境。要想使此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做到最大可能的减少楼栋数。在平面上就应该适度地考虑如何加大单层的建筑面积,争取做到每栋单元能够达到六户左右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可以多单元拼接,使楼栋间布置更加合理、组合更加灵活。这么做的优点不仅可以体现在增加单栋建筑面积上,还体现在居民用户公摊面积比例大大降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建筑高度上限,增加建筑层数,同时合理设置建筑层高,若在每层原有的基础上再降低2cm左右,这样一栋建筑物就可以多出两层的建筑面积。向上增加层数和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这两种方法相比较之后会发现,竖向上增加层数此种方法优于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方法,究其原因是一旦使用加大单层建筑面积和降低层高这两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住宅品质为代价。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是规划指标是否变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就会带动总户数的增加,总户数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规划指标的增加。随着各方面的增加,建筑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位数的增加。停车位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居住环境的下降,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小区建设者应该以地下停车位为主,地面停车位为辅,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2.2建筑单位综合性设计分析

2.2.1建筑面积公摊比例研究分析

理性购房者对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比较重视的。力争将其控制在15%以内,若高于20%,购房者就会很难接受。18层以上高层设计,一梯2户、4户中,每一层公共交通面积大约设计为40m2或者是70m2。根据每一户建筑面积90m2计算,建筑面积公摊比例分别为22.22%、19.44%。因此说,90m2以下中小型住宅单元若想控制公摊面积,最好是选用一梯5、6的户型。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对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交通空间进行综合优化,以使其面积低于上述标准。通过降低公共交通面积的方式降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建筑设计首要思考的。

2.2.2精细化户型设计分析

现代住宅主要由客厅、书房、卫生间、卧室、餐厅、阳台等组成,通过适度的联系空间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保证动静分区。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客户所需,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户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要求下,住宅的户型设计只是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在限定的面积内设计出高品质的户内居住空间。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进行综合性思考。应将灶台、洗菜池、冰箱、洗衣机、洁具三大件等小元素纳入户型设计的综合考量之中。住宅内每一寸空间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做的面积可控、功能齐全、尺度适当、空间整齐。

2.2.3避免出现无效空间

随着相关条例的出现,以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大与豪”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舒适、自由的新理念。要去除户型设计中“大与豪”的弊病,就应该将其中的无效空间去除掉,所谓的无效空间就是:空间在压缩或是消除之后所具备的功能不会消除。

(1)客厅:

在降低无效空间的选择上,客厅是最有潜质的。客厅的主要功能就是视听。客厅内安装壁挂式彩电已是流行趋势,电视视距最佳为3.54m。U型沙发长边大约为3.8m。试听空间只有在3.5m~4m之间才是舒适的。所以适当地压缩客厅面宽可减少无效空间,同时也不会对客厅空间的功能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

(2)卫生间:

卫生间内功能完善。很多情况下,业主很难接受马桶正对门的设计方式,但是要是马桶不正对门设计的情况下,布置方式就会增加无效空间。在设计上到底是迁就业主的喜好还是坚持科学合理性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3)厨房与餐厅:

厨房长边开门和餐厅并联,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短的距离,联系也是相对比较便捷的。U型灶台布置占用面积较小,有着较高的操作效率。方正的餐厅空间更加适合餐桌的放置,无效空间最小。

(4)阳台:

阳台所具备的功能,除去晾晒以及养鸟种花等功能之外,不同的家庭会根据自身爱好丰富阳台内容。在同样的面积上,大面宽小进深的阳台所具备的使用功能更加全面。

(5)卧室:

卧室除了摆放床、床头柜之外,还需要考虑衣柜的位置。若卧室空间过于局促,在设计上,应考虑尽量设计低窗台凸窗,因其不计入建筑面积,又能拓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

3结语

第3篇

论文摘要: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不承认建筑的艺术性,而过分夸大它的功能性,实质上是掩盖了它的完整性。然而,承认建筑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仍然没有度盖建筑性质的全部,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更深层的属性,即建筑的灵魂。建筑文化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落铸民族或地城性格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筑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转贴于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系统和运作关系,是我们领会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态和性格的主要内容。

第4篇

1.巨大的市场体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建筑业的增长极为引人注目。伴随着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浪潮,2003年,中国建筑业增长首次超过20%,此后,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从1986年至2011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增长了140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2013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59313亿元,约为世界建筑业总产值的20%左右。在全国各地,各类工业、商业、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中国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巨大的建筑市场为“表皮”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对建筑表皮创新的需求首先来自于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建设。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各级政府已经掌握了雄厚的财政资金,加之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城市建设投资平台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巨大的可支配财力为支撑,在城市公共建筑建设中,或出于突出城市特色的需要,或出于“炫耀”政绩的心理,很多地方政府竞相攀比,片面追求建筑物的“档次”、特色。以政府办公楼与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建设需求,是中国建筑市场上对表皮创新或奇观建筑的最重要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资本对建筑形象和环境意义的追求,是建筑表皮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所谓消费社会,按照波德里亚的定义,即“以符号为中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商业建筑表皮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意义,作为一种激励消费行为的重要符号,是消费社会条件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7〕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商业建筑的表皮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营销和竞争手段。除了前两种需求外,当代生态理念的兴起,也形成了对表皮创新的巨大需求。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愈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仅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在生活和消费领域改变使用能源的观念和方式,重新思考和调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物是人最重要的生存和活动场所,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换界面,面对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巨大挑战,建筑的生态理念要求建筑表皮在满足采光、遮阳、自然通风、保温隔热等功能要求时,能够合理协调建筑与人、建筑与生物、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按照生态的理念,建筑表皮将不仅具有围护和造像的功能,它作为建筑的皮肤,还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界面。

2.科技进步

在任何时代,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的演变都不可能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作为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始终是人类在既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审美取向作出的选择。在整个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设计和建造的革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8〕在建筑领域,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不仅为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性,而且,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即,可以根据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想象力,发明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材料和技术对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中自由表达的限制。如果说在20世纪之前,受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建筑师的自由表达空间还十分有限,那么,在20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给建筑师们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自由表达手段。

3.建筑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们代表了社会统治阶层的审美意识。由于它们是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审美意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建筑设计中的社会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被称作时尚、风尚。建筑师通常都是按照雇主的要求从事设计和建造。这些雇主可能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能是商业机构、私人或社会团体。他们对建筑形态或建筑表皮的需求代表了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建筑师的工作首先要服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但是,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师如何利用材料和技术实现雇主的要求,既取决于建筑师的才干,也取决于建筑师的主观意愿,包括建筑师、审美取向、对材料和技术的理解等等。换言之,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的利用方式就是建筑师的主观意愿的表达。由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建筑市场巨大的体量,自中国20世纪末开始融入全球化进程以来,各种建筑思潮也迅速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思潮的一个聚汇中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在建筑领域,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30年代的包豪斯主义,到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主义、结构理性主义、高技主义、极少主义,在一个世纪内出现的建筑风格已经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不仅如此,而且,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的交往空间迅速扩大,原先由于地理隔绝和国家边界对文化传播形成的限制正在迅速消失,思想多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过度消费等问题,不仅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日益明显地影响着建筑师们的设计思想。建筑师们可以表达,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趋于多样化。无论是所谓奇观建筑,还是个性化建筑,甚或是符号化的建筑,即使我们不排除其建筑思想中含有迎合“新、奇、怪”这一当代社会意识的成分,也不可否认,当代建筑设计正在成为建筑师以具象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的重要舞台。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建筑领域,“表皮”概念及对“表皮”概念的运用方兴未艾。在当代中国,表皮概念不仅被广泛运用于新建建筑,也被广泛运用于旧建筑改造,表皮概念的运用和扩展正在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建筑界对表皮的及奇观建筑的追求中也看到了不少非理性的表述,例如对所谓欧美风格的盲目引进。在我国所有大型城市,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以欧美城镇、地名命名的住宅小区,简单模仿欧美建筑风格的成片住宅建筑或街道、小镇。再如对城市建筑的所谓现代化改造。在各地的城市街区成片改建过程中,大批历史形成的建筑群被简单粗暴地彻底铲除,代之以商业化的现代建筑,天不分冷暖,地不分南北,千城一面。等等。

当代建筑文化显示出明显的“时尚化”的特征。所谓“奇观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视觉呈现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已经麻木而失去了兴趣,只有具有强烈个性的东西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建筑也不例外。“时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意味着,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某种新兴事物由少数人率先尝试,然后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并且崇尚和效仿,然后被遗弃。时尚具有探索性质,往往与合理性与经济性有所偏离,并且“具有流行性和周期性”。“时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区域,时装总是占据了其中最显著的位置。建筑设计的“时尚”,与服装设计(cloth-ingdesign)的“时尚”有很多相似之处。

1.建筑与时装的交集森佩尔在其论文《编织的艺术》中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人用各种柔性材料进行编织的技艺,指出,这种技艺在两个领域中被发扬光大,一个是服装,另一个是建筑。建筑表皮与服装表现出大量的共性。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建筑与服装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实用”的艺术,只停留在衣架上的时装和仅仅以模型和图纸的形式存在的建筑都是没有意义的,两者的价值都只有在人的使用中才能得到显示。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物质”的艺术。与绘画、音乐等纯粹的“艺术”相比,服装和建筑还包含对材料、技术等物质层面问题的处理。服装的实现,不能离开测量、剪裁、缝补;建筑的实现,不能离开建造。它们都涉及几何形式,但是都超越了几何学。两者的设计都起源于“概念”或“意象”,而这种“概念”或“意象”都要结合实际使用的需要和生产加工的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化设计,将“非物质”的意象转化为“物质”的形式。服装和建筑表皮的服务对象都是“人的身体”,前者是为人的个体提供身体表面的覆盖,后者是对人的群体提供空间围护。服装和建筑表皮系统的目的都有两方面:一种是物质上的,两者都为人提供一种对外界环境的保护和遮蔽:既要便于活动,又要保温透气;另一种是精神上的,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形式表现能力,为人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途径,来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个人魅力,无论这种表达的内容是个性、地域、文化还是政治。服装和建筑表皮具有相似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来源。对于形式,人们审美思想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审美的理论和思想往往同时影响了人们对服装和建筑的偏好。例如,“折叠”和“褶皱”是当代服装和建筑共用最多的理念之一。经过“折叠”和“褶皱”,平面的材料因为折痕变成了有一定体量的形态。建筑师把建筑的折叠和褶皱当做一种工具,利用光影的戏剧效果来提升建筑外部视觉趣味,同时达到控制内部空间形态的目的。在建筑与服装的大量交集中,时尚正是最亮眼的区域。在相互的借鉴与融合中,“时尚”建筑与服装的边界正在渐渐模糊。

2.时尚的层级“时尚”是有层级的。在服装设计领域,服装按照创新性、变化和普及程度,可以分为“前卫型”服装、“时尚型”服装、“大众型”服装等多个层级。“前卫型”服装后,成衣制造商要解读其表达的理念和运用的技术的指导意义,并且根据实际穿着需要对其进行再设计,从而生成“时尚型”服装;另一方面,媒体对流行的信息进行传播,将“前卫型”服装的概念从一种倾向变为一种趋势,让具有这种倾向的产品投放市场时引起流行。相比之下,“前卫型”服装是设计师创造的个别的现象,“时尚型”服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设计师、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创造的一种集体行为。当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服装和“时尚型”服装中趋于成熟后,才会被广泛运用于“大众型”服装。建筑表皮的“时尚”程度远逊于服装,但是,也有类似的区分:“前卫型”建筑是偏离了常规的目标和建造方式的极少数建筑。其表皮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表达了前卫的理念,通常对实际因素考虑非常少,其材料、构造、结构的运用具有更强的探索性,相当于服装界的“mode”。这些建筑往往是临时的,小规模的,通常没有复杂的功能需求,例如世博会的建筑。而更前卫的以模型和图像为主的概念展示,实际建造的可能性更小,类似于“vogue”。“时尚型”建筑是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建筑的引领下,经过合理化发展后,在标志性建筑中的运用。“时尚型”建筑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其表皮系统需要更完善的功能,需要对原始概念进行大量的改进和再设计,使之“可用”和“耐用”。与服装业类似,经过改进而成熟后的技术和理念,也需要媒体的宣传而变为趋势,并在建筑中引起流行。当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前卫型”建筑和“时尚型”建筑的运用中成熟,经济合理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被大量的“大众型”建筑接受并广泛运用。

3.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与当代城市建设借助服饰理论对“时尚”的理解来解读当代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现象。1)在全球服装产业中,“时装”只是一小部分。类似的,在城市建设中,对“时尚建筑”的需要也是少数。建设的主体仍然是经济合理优先的“普通建筑”。2)“T台上的时装”往往是不能穿出门的,“T台上的建筑”往往也不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大众型”建筑被大量建造,正是由于其实用性和经济性。“与众不同”往往意味着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对于标志性建筑,与常规适当的背离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也可以看做建筑表皮系统“进化”的一种方式。正如文丘里对密斯的评价:“密斯之所以设计了很多奇妙的建筑,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很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更多的问题,他的作品将会软弱无力。”但是,过度的背离则会导致严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对生态环境或城市景观造成破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违背了建筑“实用美学”的本质。许多“时尚”的建筑,为了某一个方面的探索,违背了建筑学的很多基本原则。它也许有十分重大的创新意义,但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好”的建筑。3)虽然“时尚”的实用性差,社会需求总量小,但是,无论在服装还是建筑表皮的发展中,“时尚”都占据重要地位。“时尚”是探索新领域的先锋,对普通的服装和建筑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对推动服装、建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时尚”是短命的,许多“时尚”在被设计出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过时,但是,对时尚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的。“时尚”的价值,不在于其前卫的形式,而在于先进的建筑理念、材料和技术。借助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具有不断为城市建设开拓创新的可能。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宏大叙事;私人叙事;建筑理论教育;建筑实践

如今,国内建筑学院里的国际学术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建筑资源也是汗牛充栋,不少青年建筑师和学生面对众说纷纭、五花八门的外来理论——建筑哲学、符号学、现象学、类型学、文化人类学……谈完了“后现代”、“解构”,又谈“建构”和“身体与建筑”。确实有些人是真正专心在研究,可还有许多人是人云亦云、见异思迁,把建筑理论当成时尚的东西,不断地与时新的理论“俱进”。许多人把最旺盛时期的经历不断消耗在无谓的对理论的激动中。须知,国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破,涉及到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及数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

然而,在浮躁的理论界,有许多人动不动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论术语来解释我国的建筑现象,牵强附会。如“建构”一词,许多学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试图用它来证明我国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构”思想。“建构”(tectonic)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艺。经由19世纪欧洲建筑理论家的工作,“建构”逐渐发展为特指建筑在物质层面上如何建造的艺术,成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日益商业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构”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年轻建筑学生。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谈论“建构”迅速成为建筑理论时尚的今天,“建构”和其他许多引进的西方理论话语一样,面临被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西方的理论不加咀嚼就随意引用,必定会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对我国建筑现状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理论最忌僵化和教条。有许多学者故弄玄虚,把西方语境里很平常的话语翻译成拗口的中文,以显示自己的高深,实际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恋罢了。如某介绍西方先锋建筑理论的论文,笔者读下来竟如同嚼蜡。文章通篇充斥了奇异的译名和晦涩的话语,还有很多电影、文学方面的未经解释的术语,其中很多翻译的语句前后关系含混,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可见他只是把别人的话逐句生硬地翻译过来,想必作者也根本没有理解原作的精神,否则不会讲不清楚,只是照猫画虎的描摹了一遍罢了。真不知这类文章和所谓理论能对学建筑的人有何裨益?

学院派的建筑理论教育历来是与建筑实践有距离的,强调“宏大叙事”,即是以群体、抽象和形而上基础的历史叙事方式,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叙事霸权,并因而成为学院派建筑理论所依赖的基本模式。学院派理论家企图绕过私人感受,用宏大叙事取代对作品的细读分析,导致当代建筑批评以及文化批评越来越远离艺术经验。看看今天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期刊,都快成了为官方或学术权威霸权的田地了,在那里听不到自由的声音,看不到独立的见解。而如《时代建筑》这样的杂志,就能看到各种不同的个人论点在激烈碰撞,读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鲜的学术空气。难怪许多实验和先锋的建筑师选择在这里说出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读过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的人都知道,他极少运用成语和某某名人说过的话,他用最朴实的语句说出了最真实的感受,给读者的感受是最亲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试图用“私人叙事”的真实体验来抵抗学院派“宏大叙事”的臃冗陈腐的叙事霸权。

记得张永和老师在同济大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时要求用1:2的比例画图,就是想让学生在建筑图与实物之间建立某种身体的联系,产生“要把它盖起来”的热爱和冲动,于是“概念”和“思想”便在推敲结构和细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马清运老师近日在当代建筑论坛中做了名为《实践机器》的演说。他认为建筑实践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运作体系,是把建筑思想和理论原料进行加工的机器。个人心灵和身体的真实体验才是产生理论的有生命力的源泉。若是认为一定是掌握了某种时新的建筑理论的要义才有了创造的灵感和动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与其拿一知半解的西方深奥理论来指导设计,不如在创造时抛开一切立场,在设计时不受既成的设计观的左右,从直觉出发进行头脑风暴(这是西方建筑学校做设计的途径)。因为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存在于设计过程之间,而不是在“之上”。既然建筑师不能代表其他人,“无理论”、“无立场”正是从客观的立场或事实本身去看问题。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宏大叙事;私人叙事;建筑理论教育;建筑实践

如今,国内建筑学院里的国际学术活动越来越频繁,网络建筑资源也是汗牛充栋,不少青年建筑师和学生面对众说纷纭、五花八门的外来理论——建筑哲学、符号学、现象学、类型学、文化人类学……谈完了“后现代”、“解构”,又谈“建构”和“身体与建筑”。确实有些人是真正专心在研究,可还有许多人是人云亦云、见异思迁,把建筑理论当成时尚的东西,不断地与时新的理论“俱进”。许多人把最旺盛时期的经历不断消耗在无谓的对理论的激动中。须知,国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破,涉及到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及数学、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

然而,在浮躁的理论界,有许多人动不动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论术语来解释我国的建筑现象,牵强附会。如“建构”一词,许多学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试图用它来证明我国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构”思想。“建构”(Tectonic)一词起源于希腊语,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艺。经由19世纪欧洲建筑理论家的工作,“建构”逐渐发展为特指建筑在物质层面上如何建造的艺术,成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对后现代主义日益商业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构”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的年轻建筑学生。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谈论“建构”迅速成为建筑理论时尚的今天,“建构”和其他许多引进的西方理论话语一样,面临被肤浅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西方的理论不加咀嚼就随意引用,必定会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对我国建筑现状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理论最忌僵化和教条。有许多学者故弄玄虚,把西方语境里很平常的话语翻译成拗口的中文,以显示自己的高深,实际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恋罢了。如某介绍西方先锋建筑理论的论文,笔者读下来竟如同嚼蜡。文章通篇充斥了奇异的译名和晦涩的话语,还有很多电影、文学方面的未经解释的术语,其中很多翻译的语句前后关系含混,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可见他只是把别人的话逐句生硬地翻译过来,想必作者也根本没有理解原作的精神,否则不会讲不清楚,只是照猫画虎的描摹了一遍罢了。真不知这类文章和所谓理论能对学建筑的人有何裨益?

学院派的建筑理论教育历来是与建筑实践有距离的,强调“宏大叙事”,即是以群体、抽象和形而上基础的历史叙事方式,含有未经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叙事霸权,并因而成为学院派建筑理论所依赖的基本模式。学院派理论家企图绕过私人感受,用宏大叙事取代对作品的细读分析,导致当代建筑批评以及文化批评越来越远离艺术经验。看看今天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期刊,都快成了为官方或学术权威霸权的田地了,在那里听不到自由的声音,看不到独立的见解。而如《时代建筑》这样的杂志,就能看到各种不同的个人论点在激烈碰撞,读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鲜的学术空气。难怪许多实验和先锋的建筑师选择在这里说出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读过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的人都知道,他极少运用成语和某某名人说过的话,他用最朴实的语句说出了最真实的感受,给读者的感受是最亲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试图用“私人叙事”的真实体验来抵抗学院派“宏大叙事”的臃冗陈腐的叙事霸权。 转贴于

记得张永和老师在同济大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时要求用1:2的比例画图,就是想让学生在建筑图与实物之间建立某种身体的联系,产生“要把它盖起来”的热爱和冲动,于是“概念”和“思想”便在推敲结构和细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马清运老师近日在当代建筑论坛中做了名为《实践机器》的演说。他认为建筑实践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运作体系,是把建筑思想和理论原料进行加工的机器。个人心灵和身体的真实体验才是产生理论的有生命力的源泉。若是认为一定是掌握了某种时新的建筑理论的要义才有了创造的灵感和动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与其拿一知半解的西方深奥理论来指导设计,不如在创造时抛开一切立场,在设计时不受既成的设计观的左右,从直觉出发进行头脑风暴(这是西方建筑学校做设计的途径)。因为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存在于设计过程之间,而不是在“之上”。既然建筑师不能代表其他人,“无理论”、“无立场”正是从客观的立场或事实本身去看问题。

第7篇

一般来说灌注桩就是在施工现场用人工或者是各种机械在地基中建造桩孔,在桩孔的内部放上钢筋笼,再将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操作最终做成的桩。依据施工当中孔的形成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将其分为钻孔灌注桩、冲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混凝土灌注桩等,其中钻孔孔桩所产生的噪音是最小的,而且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少,产生的消极影响相对较小,受到了很多施工人员的青睐,在灌注桩的建设当中也会被频繁应用,其施工的工序大约要经过施工准备、(主要是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试)护筒的设置,灌注浆的制备等,当前很多的灌注浆都是由专门的厂家进行配制然后经由专业的运送车,运送过程中也要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钻孔灌装技术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是很高的,所以相对而言影响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施工当中一个非常细小的环节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的质量。

2建筑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及施工质量控制

钻孔关注技术有非常多的施工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对整体的灌装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做好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对建筑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建筑施工中钻孔技术实施关键分析

在钻孔正式开始之前,要对钻机的性能进行相关的检测,对设备安装进行严密的检查,如果发现有底座和顶部不够平稳的现象要及时做出调整,这样在施工过程当中才不会出现位移或者是沉陷的状况,要保证钻机的角度和位置能够达到施工的标准和要求,转盘中心的位置和钢护筒中心位置距离不能超过2厘米。在开始钻孔时钻杆应该逐渐深入,不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立即打到底,同时应该先将钻杆降低一定的高度然后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要在互通的内部注入泥浆,将泥浆泵开启不断循环往复,在保证泥浆的均匀程度符合施工的标准以后再正式开始施工,要对进尺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护筒的底部进行注浆时速度不要过快,这样可以很好地对底脚位置起到保护作用,钻孔进行中要碎石保证孔内有液体存在,而且高度要最好控制在1.5~2米之间,钻孔时不要间断作业,在对钻头的高度进行调整时要保证其稳定性,不能碰触到孔壁的位置,拆除结束后要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检验,在检验室还要认真填写检验记录。

2.2钻孔灌注施工中灌注用混凝土技术要求及灌注施工要点分析

钻孔泥浆采用混凝土,目前多数施工单位采用专门从专业公司直接采购成品泥浆进行施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检验能力。同时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的同时认真审核,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要求。采用混凝土灌注车进行灌注。在灌注过程中要注意导管在吊入孔内时,其位置应居中,轴线顺直,防止卡、挂钢筋骨架和碰撞孔壁。水下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20cm±2cm,并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适量缓凝剂,初凝时间不小于6h。采用输送混凝土车运输混凝土,直接输入导管内进行灌注,混凝土接近桩顶时,改用吊斗倾倒以提高漏斗高度。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下口至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cm~40cm,且使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m,剪球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并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深锤测孔内混凝土面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的埋深控制在2m~4m为宜,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1m或大于6m。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骨架底部时,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使导管保持稍大埋深,放慢灌注速度,以减少混凝土冲击力。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1m~2m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增大钢筋骨架下部埋置深度。

3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分析

每一项的工程施工中都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当然在灌注桩的施工中也有一定的施工注意事项,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施工人员提供经验和借鉴。一般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工程压浆管多用钢管制作,压浆管固定焊于钢筋笼上,上端止于距地表0.2~0.3m,以防移机或调换机具钻杆等损坏,桩端压浆管低于桩端50mm,并用特制的桩侧压浆阀和桩端压浆阀与压浆管相连。为防堵管,可以将把桩端压浆管改为大口径主桩端压浆管和小口径次桩端压浆管,以防堵管影响压浆质量。为保证注浆通道的通畅,检查注浆管是否连通,并将泥渣及泥皮的细粒推至,注浆前必须进行压水试验。同时记录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其稳定的注水压力可作为注浆施工的初始注浆压力。压水压力以压通为准,个别不通畅的注浆管,压水压力采用10MPa,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压通,以保证注浆的顺利进行,确保注浆质量。成桩1周后进行注浆,每根桩注浆时间为1~2小时。压力注浆以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1.5MPa为初始注浆压力,以终压浆压力大于2.5MPa和注浆量为1000kg水泥量作为施工的控制指标。对个别桩注浆压力低于2.5MPa,灌入量较大的桩,当地面未出现冒浆时,可适当提高水泥的灌入量,一般控制在2000kg左右;对注浆压力高于7MPa,可灌性差的桩,现场采用浓浆、慢速灌注及注注停停间歇注浆的办法,其终止时间以注浆压力控制,最大注浆压力不高于10MPa,且水泥量不少于800kg。

4结论

第8篇

1.1外墙节能改造技术

(1)外墙外保温。外墙外保温的有效施工,能够将外部环境中的冷、热进行隔离,对建筑的主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高温对于建筑结构产生的温度应力,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同时,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应用,不需要对原有的建筑结构进行改变,由于既有建筑的结构大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因此通过外墙外保温能够使建筑物内部冬暖夏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外墙外保温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材料是挤塑聚苯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施工工艺较为简单,而且施工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挤塑聚苯板的厚度,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在冬季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在进行外墙外保温时,要注意保温材料与外墙面的有效贴合,避免缝隙处产生水蒸气而破坏保温层。外墙还可以采用重新涂刷隔热反射涂料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2)外墙内保温。与外墙外保温相比,外墙内保温的施工工艺更加简单,只需要在外墙的内表面粘贴聚苯板,再使用水泥砂浆进行抹平即可。外墙内保温在施工时容易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1.2门窗节能改造技术

门窗也是建筑结构中耗能较大的部位,尤其是外窗所占的比例更大,通过外窗所传递的热量和产生的热量损耗占据建筑耗能的一半以上,因此,要重视对门窗的节能改造,才能达到降耗的目的。(1)门的节能改造。在夏热冬暖地区的既有建筑中,大部分都是木门,通过在木门的中间位置粘贴聚苯乙烯板,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同时,民用建筑中使用的防盗门,在进行定制时可以在门腔内填充一些玻璃棉或者是矿棉等材料,可以达到防火和隔热的目的。(2)窗的节能改造。既有建筑中的铝合金框要避免热桥,需要根据相应的技术标准设置双层或者多层玻璃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低辐射玻璃,如热反射玻璃,Low-E玻璃,镀膜玻璃等,能够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玻璃层之间要做好密封工作,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玻璃层间进入灰尘,影响玻璃透明度。(3)窗帘的合理应用。内置窗帘的应用容易将热量从玻璃窗外部抵挡,就如同将能量浪费,所以建议室内可以应用镀膜窗帘,通过镀膜的循环作用能够阻挡夏季的高温直射和降低冬季室内热量的流失,镀膜窗帘在国外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百叶的形式可以在使用的时候拉开,不使用的时候关闭,对建筑物的空间和使用性能不会产生影响。(4)窗的外遮阳改造。根据《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中规定,东、西向外窗需要遮阳措施,所以对外窗的节能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对于东西向外窗除了选择低辐射的玻璃外,还可以选择增加外遮阳的方法。可以选用外遮阳百叶或活动遮阳。

1.3屋顶的节能改造

由于大部分既有建筑使用的都是平屋顶,这种屋面对于防水的施工容易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将平屋顶改成坡屋顶,并且在屋顶内部装入保温材料,能够提高屋顶的防水性能和保温性能,同时也能创造更大的使用空间。一般在屋顶没有产生较大破损的情况下,不需要对防水层进行大面积返修,可以对漏水的部位进行局部修补和翻改。具体可以在屋顶的部位平铺一些隔热材料,但在隔热材料上层仍然需要使用防水涂料,以此保证屋顶的防水性能。对于屋顶的节能改造,还可以通过使用挤塑聚苯板等保温材料进行局部修补。另外,可以通过植被的种植来实现隔热节能的目的。在很多既有建筑的屋面上采用灌草结合的植被进行布置,能够起到很好的隔热和降温的作用,尤其是在夏天,能够很好的阻隔太阳的高温辐射对建筑物墙面所产生的作用,既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又绿化了环境,这也是一种经济性很高的节能改造技术。

1.4阳台、楼梯间及外露传热构件的节能改造

有很多建筑节能改造时针对阳台的措施,都采取将阳台密封、加保温窗等措施,而针对一些没有阳台的建筑,则可以通过加装阳台的方式来进行改造。这种加装阳台的技术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应用,通过单独设置相应的支柱实现阳台与原有建筑物结构的连接,能够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也为建筑物增加了保温的效能。对于楼梯间的节能改造,可以通过增加保温防盗门的方式来提高楼梯间的热工性能。同时在改造过程中,应安装能随时关闭的单元门,并且用新型的节能隔热窗对原有的窗进行替换,适当的增加内墙保温,增强隔热效果。

2其他节能改造措施

在针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节能改造时,也可以从室内装饰的角度进行考虑,比如在室内吊灯的部位增加保温材料、或者使用新型的遮阳窗帘等,都能够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同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很多新型节能材料的生成,如节能灯具、管材以及变频空调等,都可以在节能改造中进行适当的应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另外,在进行节能改造时要坚持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系统、地源热泵、增加夏季室内的通风结构改造等等,都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达到节能效果的同时,节约了成本,高效节能、环保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第9篇

“城市皇冠”这个词来自诗人薛尔特巴的著作《城市皇冠》,他提出了对玻璃建筑的幻想,陶特便受其影响提出“城市皇冠”建筑的概念,以玻璃取代砖石建造城市建筑,营造出梦幻般的空间体验。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就是陶特的玻璃展馆,这是一座由彩色玻璃形成的“城市皇冠”。建筑主要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和弧形曲面墙上的构造是用双层玻璃将彩色玻璃夹在中间,当光线透过外层玻璃和彩色玻璃进入室内时,强度经过弱化,形成缥缈的光线,配合玻璃穹顶,体现了殿堂的精神特质。整个内部空间给人以梦幻感,其内在精神仿佛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其营造的梦幻感表达出神秘的主题。另一个体现出“城市皇冠”概念的建筑是波尔齐格设计的柏林大剧院。剧院内层层叠叠的钟乳状下垂物环绕,布满了整个剧院的天棚,并往下延伸。这种设计对非理性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当代建筑思潮中“非”与“反”的根源之一。

二、“塑形建筑”的特点

“塑形建筑”是表现主义建筑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形式产物,其偏向使用夸张的自由形取代机械的几何形,使建筑呈现出有机特质,这也是表现主义对当时主流建筑思潮反抗的直接体现。“塑形建筑”可以追溯到高迪,他善于结合自然形式,创造具有隐喻性的造型,使建筑富有生命力。高迪在形体塑造上所运用的建筑语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表现主义建筑师,如使用混凝土创造自由的形体。表现主义代表人物门德尔松便深受其影响,他设计的爱因斯坦天文台既是典型的“塑形建筑”,又是重要的表现主义建筑。门德尔松在设计中紧扣新奇、神秘的主题,他将体块和动势巧妙结合,用混凝土和砖块塑造出流线型的形体,上面开出一系列不规则且富有节奏感的窗洞,整个建筑呈现运动的趋势,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建筑所表达的神秘氛围也呼之欲出。正如布鲁诺•赛维所说:“门德尔松是要让建筑说话,是要与建筑的源头决裂。”“塑形建筑”的另一代表作品,是由哲学家斯坦纳设计的哥地奴姆2号住宅。斯坦纳使用更为直接的表现手法表达建筑主题:混凝土塑造了刀刻般的轮廓,大面积布满阴影的内凹空间,给人强烈的诡异感。不同于以上两位建筑师用混凝土塑造形体的手法,德国建筑师霍格侧重于用砖块砌筑墙体,他设计的智利大厦便沿用了他多年坚持的砖砌结构。排列整齐的玻璃窗户和砖砌装饰仿佛是对传统的延续。建筑形体上则采用了表现主义的语言:夸张的构图,曲线型的墙,锐角形屋顶骤然翘起,强调线条的垂直表现力……这一切的融合,使这座建筑既继承传统,又彰显时代性。

三、两者的共性

无论是“城市皇冠”还是“塑形建筑”,两者最主要的特点是均具有强烈的隐喻性,并且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表现主义在建筑中表达的是设计观念和个人情感,然后通过一系列强化手段达到目的。这些强化手段就是表现主义建筑的表现手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运用有机曲线和曲面塑造建筑的雕塑感,使建筑极富动态;其二,用玻璃材料塑造建筑形体和营造室内空间氛围,追求外表的纯净透明和内部空间的奇幻氛围;其三,打破现代建筑的结构清晰、明确的箱型空间,对其进行分解,使内部空间具有运动感,外部形态给人怪异感;其四,材料上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和玻璃的透射和反射创造形体和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表现主义建筑的功能性并没有因其追求艺术效果而受到削弱。

四、表现主义在建筑表达中的体现与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些建筑师表现出明显的对于功能主义的反抗,表现了在建筑中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而这种美学观念与表现主义不谋而合。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夏隆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卡拉特拉瓦的里昂国际机场、沙利宁的TWA航站楼以及乌松的悉尼歌剧院等建筑,均可归类为表现主义建筑。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具有和表现主义建筑类似的象征性,在表达手法上也具有相通之处。柯布西耶用混凝土塑造建筑形体,使其呈现有机性与雕塑感;倾斜弯曲的墙体上开有无序的内凹的窗洞,结合室内的光源,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给人以精神上“唯神忘我”的感受。夏隆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无论从建筑观念还是形式特点上看,都称得上是典型的表现主义建筑。该建筑在设计中力求表达“音乐在其中”的主题。它的外墙倾斜曲折,建筑外形呈现有机性,整体看来像一个巨大的乐器。演奏厅位于建筑的中心位置,依次环绕着观众厅和休息厅,加强了音乐和观众的联系。可以看出,音乐厅对于主题的表达是由内而外的,并非只注重形式上的表达。表现主义倾向在建筑中的体现一直延续到当代,在对建筑文化及建筑审美的反思中,人们的批判声不绝于耳,长期处于弱势甚至被人遗忘的反理性思想开始被人拾起,这种主观性建筑思潮的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不少当代建筑都受到了表现主义的影响:观念上强调建筑的精神内涵,提倡任意的、直观的自由表现;形式上追求夸张、奇特、怪诞的建筑造型。其结果使得建筑具有强烈的表情性、象征性、隐喻性。最能体现出这种影响的是弗兰克•盖里。盖里推崇用随机的手法给建筑带来创造性。他的创作过程基于直觉:笔在纸上自由划动,记录直觉的轨迹。其塑造的外形,自由的曲线,拼贴、分解的墙体,内部空间的运动感,这些显然与表现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监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造福子孙后代,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施工中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增加,在精品工程不断涌现的同时,出现的豆腐渣工程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给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工程项目质量是决定工程建筑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随着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建筑施工管理规范的逐步完善,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近几年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体会,对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和质量管理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具体管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中施工,因此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违反建设程序,不按规定招投标以及勘测不精确,地质资料掌握不详细,处理方案不佳,构造设计不当图纸计算不精确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发的重要原因。不按图纸施工,随意改动图纸,操作质量底下,施工混乱等也是容易造成事故。

更有甚者偷工减料,选择建筑材料劣质或假冒产品替代,比如劣质的钢材。

在传统设备管理体系中,设备管理在设备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方面,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设备的维修方面,很少注意到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并把设计制造过程的管理与使用过程的管理严格区分开来,这种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观点,因此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就是因为现在的施工单位大部分是以包代管,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有的管理专家常说,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看重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钢材如地下小炼铁厂、黑工厂生产的罗纹钢或圆钢,或者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生锈钢材,致使钢结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这些材料若用在居民日常的平房建造中,由于这类住宅往往采用一层四合院结构,顶部不再承重和负载,一般不易发生问题,但如果用于楼房建筑,就容易出现断筋、开裂、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使用的砂子杂质含量大。一些施工企业为省工钱赶进度,一是以次充好,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二是砂子不上铁筛,连大带小,一齐拌入混凝土中;三是砂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不经水洗,直接用于施工。这些做法导致的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够,取样打压后,不符合要求,用在基础上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用于顶部时发生顶部开裂渗漏现象。水泥强度不够。从2008年起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325#水泥,可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抓住水泥市场紧缺的机会,只顾产量,不管质量,生产的水泥名为425#,实际上连325#的标准都达不到,致使灌筑的顶20天都拆不了模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2.施工人员未经正规培训。偏关县建筑市场的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农村,大部分只是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水平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据调查,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是典型的“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

3.配筋不足。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在施工中,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出现墙体或顶部裂缝质量问题。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中由于管理人员少,管理不到位,致使水泥受潮或存放时间过长,导致水泥强度降低,性能改变,或钢筋淋雨生锈,影响与水泥砂浆的结合牢固度。墙体砌筑施工时,干砖上墙,致使砖块与水泥沙浆的和易性下降,影响墙体的稳定性。

在施工中使用木模板和竹条模板,造成水泥泥浆流失,砂石间胶结能力下降。

不按工程量计算所用材料,水灰比变大或拌制混凝土时水泥比例降低,出现露筋或表面不光洁问题。震捣不密实、不及时、不均匀、水灰比太小,导致浇筑的混凝土松散,内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形成渗漏隐患。混凝土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大大降低强度。

三、结合自己工作经验的一些建议

第一,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人员,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施工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项目经理合格与否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第一是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第二是实行项目经理答问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回答,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宣传达到降低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要严防为赶工抢工而忽视安全生产。不能以牺牲安全生产和工人性命来换取工程完工和经济效益。做到警钟长鸣,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员工的安全观念、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者的责任、安全和健康操作程序和规程、防护及防护措施、健康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四、结语

目前建筑工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随着相关制度的推行,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长效管理;不断修订、完善和健全工程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海英.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4,(4).

第11篇

建筑学是除医学以外的另外一门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科培养时间长正是源于其综合性强且特别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建筑学集社会、技术、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且与力学、声学、光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自然领域联系紧密。同时,建筑学注重知识的集成与运用,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结合具体的应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建筑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对象的应用型学科,其发展动力与研究方向都来自真实而广泛的社会与时代需求,因此把建筑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并不是贬低高等教育,反而更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本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单纯流于形式,应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具体实践应用教学,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建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机械化

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习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

2.2单位实习质量难以保障

高校扩招后,生产实习的学生大幅增加,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设计强院不愿接收本科实习生。即使进入设计单位实习,设计单位处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普遍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设计人员的报酬与业绩挂钩,安排实习的任务很难在人员、场地、时间上予以保证。大多数处于工期的应急需要,实习生基本承担一些辅工作,在不同的项目中不断被调配,难以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体验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过程、接受系统训练和学习。部分实习单位出于种种原因,实习负责人对实习目标和任务认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缺乏细化的考核标准,客观上给实习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带来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样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3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知识输出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和科学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它的设置与认知规律本身高度吻合,即模块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反映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对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建筑认知、古建测绘和综合技能四大模块,除此之外,计算机设计实践也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如CAD、Sketch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运用。

3.1写生模块

以往的美术写生教学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高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因此,在当前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写生模块比例应适当减少。教学重点应把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3.2认知模块

建筑认知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建筑认知不受地域的局限,在路线的选取上,应突出“专题、专线”的认知模式,使认知更有明确性、目的性。学院结合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设置三条典型路线,即乡土建筑认知路线、地域建筑认知路线和生态城市认知路线。这三条路线从乡土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传统到现代,形成了系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建筑知识。并通过认知过程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们灌输和传达有关建筑的历史、文化、构造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建筑视角、设计思维和规范化的设计要求。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2013年路线结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作品,让学生们重点参观了南京三合宅、宁波博物馆及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它的地域和历史感与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现代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同学们对地域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2012年路线先后让学生参观了刘克成的富平陶艺博物馆和马清运设计的“玉柴石山”,观察它们古朴的外观造型、顺应自然的空间形态以及精致的细部处理等。

3.3测绘模块

古建测绘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现有古建筑的现场勘查,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古建筑,以印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古建筑群体组合、设计手法和装饰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古建测绘中,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平面、立面的图形练习。而古建筑测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练习,还要使学生达到对空间和形体初步认识的效果。古建测绘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古建筑的轴线和柱础的位置,找出基准点和水平线。另外还要进行古建筑有关资料和图纸的搜集,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勘察现场,确认测绘条件,制定测绘计划,确定测绘步骤等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测绘所得数据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古建筑的模型制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从教学到图形,从平面到立面、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联系。

3.4综合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高年级综合设计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高年级课程设计上设定某一课题,附设地形、道路、景观、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条件限制,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观念。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设计单位工作,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掌握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动态过程和时间把控。加之对计算机做图的系统训练,提高综合技能和深入分析设计能力,在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的继续拓展深造。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设计手法到研究思想的创新。基本模式要摒弃以任务书为中心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答辩的被动模式,要采用开题、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构思、建筑技术、设计辅导、公开评图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

第12篇

1.1聚苯乙烯泡沫材料

聚苯乙烯泡沫材料是由聚苯乙烯树脂发泡制成的材料,内部具有无数封闭的微孔,因此被类别于“泡沫”类,其主要特点是导热系数小、隔热、防震、耐酸碱、物美价廉,在外墙保温中有很大的作用。经过多年风吹雨淋的检验并未有任何返霜、结露的现象,所以在西欧很多国家,膨胀聚乙烯塑料板材被大量运用在各类的建筑行业中,占据整个聚苯乙烯泡沫总量的绝大部分。而我国目前虽然也在研发使用相关泡沫材料,但使用率还远远不足,没有普及到更多的地区和建筑中。经长期实践和研究,聚苯乙烯泡沫材料确实适宜于相关建筑中的运用,不仅提高自身的性能对于建筑有积极促进作用,又成本低,贯彻实施了节能的原则,实在是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良好选择。

1.2节能玻璃

(1)低辐射玻璃。传统建筑中采用的玻璃,多数是白玻璃等吸热玻璃,这种玻璃对于远红外线辐射的反射率很小,吸热率很高,也就说,当日照时,吸收的热量会使玻璃自身的温度加高,导致热量向温度低的一侧传递,室内温度大大升高,这也是传统玻璃对于温度、热量的隔绝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原因。那么低辐射玻璃,则是通过对于自身性能的改造,将辐射到玻璃表面百分之八十的远红外线反辐射出去,从而避免了由于玻璃自身产生的二次发热。所谓低辐射玻璃的节能,原因有三:一是对于远红外线的反射;二是表面辐射率比较低,吸收到的能量偏少;三是遮阳范围广,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来调整,来控制太阳的透过量,最大程度上减少热量的吸收。(2)真空玻璃。真空玻璃是将两块玻璃共同密封,控制其间隙达到0.1到0.2mm之间,抽成真空形成新的玻璃组合,因为其中不存在气体的对流和传热,保温隔热效果非常好,是目前节能效果最佳的玻璃。(3)泡沫玻璃。泡沫玻璃是添加适当的改良剂、促进剂,将废弃玻璃(或者含有玻璃的物质)细碎,均匀成混合物,再经过后期融化炼制成拥有无数均匀封闭气泡的多空玻璃,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一样,泡沫玻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耐腐蚀、耐酸碱、豹纹、隔热。泡沫玻璃主要被运用在冷库和高层的隔热材料中,也是很好的环境吸声材料。作为与外界环境的隔绝材料,泡沫玻璃在很大程度上杜绝外界对于室内声音、温度、热量的影响,同时不会对墙体的厚度产生额外的累赘。

1.3节能门窗

与节能玻璃一样,节能门窗也是现代建筑施工中的首选。区别于以往单一的木材、钢材,现代节能门窗有更多的选择,如铝木复合门窗、PVC门窗、铝塑复合门窗以及玻璃钢门窗等。这些节能材料在门窗上的运用,减少了室外温度、热量对于室内的影响,更大程度上的坚固性和稳定性也是节能门窗区别于传统门窗的一点。总之,节能门窗在材料的选择上,趋于多选择化、节能化,注重材料的隔热保温性质,未来节能门窗也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逐渐在更多的建筑中崭露头角。

1.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绝缘材料:属于绝缘体的氧化铝、滑石、石英玻璃等;(2)光学材料:氧化铝、氧化钇透明材料和石英系或多组分玻璃的光导纤维等;(3)高温结构陶瓷:高温氧化物、碳化物等难熔化合物超硬材料和碳化钛等。除了改变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会出现的性质不稳定因素,抗腐蚀性低等缺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特色,强度高、具有电学、光学特性和生物功能等,都是新一代节能性质的代表。

2新型节能材料的发展趋势

时代的进步,决定了节能型材料也会不断改良进步,但总体来说,节能材料的发展往节约环保、二次利用方向发展。保护环境,提倡节约型社会,对于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取二次利用,是节能的具体表现。新型节能材料会在原料选取和制造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不断进步改善,为建筑施工提供更好的选择。

3总结

第13篇

市政工程是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市政工程质量的提高,能够提升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安全。要想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就要对市政管理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强化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投资体制建设正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市政工程建设重点已渐渐向在政府监督主导下企业等相关投资通过参与建设发展的新形式。政府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只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这样,使得市政工程的发展更具有多元化,更加符合新时期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市政工程的施工方缺乏工程质量的管理意识

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方通常存在工程质量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市政工程大多数是以短期工程为主,但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问题,转包现象通常是较为常见的。在超标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较高水平的施工队进行承包,获得了项目的主办权,但是在施工之前却将其转包给质量较差的承包队,从而造成了市政工程质量出现相应问题的现象。为达到相应的利益,以及弥补承包费用,施工方通常会选择较为劣质的材料来代替优质材料进行施工,偷工减料。再加上相应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有不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无形的给建筑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内部人员关系较为复杂,配备材料的人员与公司内部人员存在某些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施工单位的监督很难到位,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控制,管理难度相当大,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难以保障。

2.2市政工程管理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

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与政府的拨款,款项主要作为专线资金进行支付和提供,资金到位较为及时,很少或者基本不存在资金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小的风险。但是,如果没有保证市场规范及时和到位,相应的在建设过程中管理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引起在施工过程中忽视工程的质量,只是仅仅追求工程项目的完成速度。在建筑市场的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在招标过程结束到工程开始的过程中,施工方相应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以及未达成相应的合同及协议就开始进行施工,其结果就是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难以做好。因此,制定市政工程管理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的相应规范,对于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质量管理意识

对于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要加强市政工程的建设,必须从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质量管理意识入手。首先,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必须要加强责任意识,增加城市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将实现施工目标、提高施工质量为己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控制。政府应该在施工方进行施工之前就做好相应的规划,制定相应的规范约束对施工方相应的行进行约束,提高施工方对于工程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施工方本身而言,也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控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身的建设水平。从而在建设中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才能够保障其作为施工方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

3.2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检验,规范市政建设市场管理

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和验收的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对施工项目做好全面的检查,不仅要将按照项目的施工完成情况对项目进行定期的分批检查,还要对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核查以及不定期的检测抽查,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并且加强对相应监管部门的检查,确保监管部门能够制定相关的监管程序,在监督过程中要切实按照监督的相关程序进行,切实负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可以在监管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经验,增强监管质量。监管单位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对企业的工作做好实时检查,做好本职工作,起到相应的监管责任。更好的将建筑企业的科学有序的发展落实的具体的建筑工作中,保证好市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建立有效的工程监管体制以及科学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对于市政工程的监管,最终还是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领导体系,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在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能够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得施工企业能够提高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其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使得市政工程管理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相应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还要结合内部的协调和管理模式,是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4结束语

第14篇

1.1施工测量技术首先,施工测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是相当重要的,施工人员不仅要明确工作的重要性,还要正确对待施工测量工作,保证以后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就目前的施工测量技术而言,其水平还比较低,这是由于施工人员水平低和设备落后造成的。现有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大多只受过简易培训,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育和培养,且对先进的施工设备都不具备操作能力,再加上工程测量设备的落后,即便有高新技术设备也无人会用,从而导致了测量技术达不到理想的水平。最后,技术管理的滞后,现如今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基本的体系还没有建成,因此在管理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形式主义较为明显,大多测量工作只为了完成上级的检查,而非为了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

1.2混凝土施工技术当前很多建筑工程采用的结构都是框架或者框架剪力墙,这种结构的重点在于混凝土的施工,混凝土的质量会对框架结构产生很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质量选择以及施工技术选择上都应有所注意:首先,混凝土的质量选择,由于市场上的混凝土质量不一、参配比例不一,因此施工单位在进行选购时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质量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安全系数。其次,混凝土的运输。混凝土的使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对运输的过程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时间过长而导致混凝土变质,从而影响施工设计的要求。最后,混凝土的振捣,混凝土的合理振捣可以保证其强度符合工程需要,因此要对振捣的方式进行严格的控制,切记出现混凝土蜂窝、麻面等现象。

1.3钢筋施工技术作为支撑建筑物的骨架结构-钢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施工单位从钢筋选材到施工技术方面都要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首先,在选择购买钢筋材料时,要重点检查选材是否有再生钢筋混入其中,因为再生钢筋的硬度和强度都达不到标准,使用后会降低施工的质量安全。其次,在进行钢筋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加工程序,保证工序的顺利进行,减少材料的浪费。最后,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的搭接和布置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1.4模板施工技术首先,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工程造价,采用旧模板代替新模板进行施工,旧模板一般容易变形且质量不过关,因此会影响到混凝土施工的平整程度,从而降低施工质量。其次,由于施工过程中地基沉降等原因,模板容易产生跑偏的现象,使模板的施工技术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最后,模板在最后的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爆模,这种问题的产生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系数。

1.5钢结构的安装施工钢结构建筑随着人们需求的发展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其优越的抗震性能和质量保证使得钢结构在很多建筑项目中得到使用,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针对钢结构质量重的特点,在运输过程中需要采用较好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尤其是在建设高层建筑时,一定要保证运输设备的安全性能,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其次,钢结构建筑不同于混凝土建筑,其安装过程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一旦顺序有误,则会导致结构的不合理和安全隐患,因此钢结构安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标准施工。

2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以上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到位。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都参与其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安全以及进度,只有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有序进行,才能为施工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行业地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给予下面三点建议:

2.1明确管理责任,提升管理水平要想保证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进行,就必须提高各部门单位的配合能力以及人员的分工合作能力,让每个施工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保证施工技术安全专业的进行。

2.2协调单位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建筑工程一般参与人员较多,且人员组成较为复杂,这就导致了施工技术管理的难度加大。一旦各个施工单位工作协调出现问题,就会有施工人员矛盾激化的可能,从而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加,因此协调各单位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要想保证各个施工单位工作的有效进行,就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反馈,无论事情大小都要进行及时的管理,从而有效地协调各个岗位施工人员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从而降低施工质量。

2.3严审设计方案,重视验收质量建筑工程施工需要按照规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如果设计方案出现偏差,那么直接会影响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因此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审核一定要严格进行。设计方案时,要严格按照实际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吸取多方意见和建议,设计的方案一定要科学、实际、创新。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进行最后的验收时,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不可走形式主义,严抓工程质量。

3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策略

引言

目前,建筑高能耗的现状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因此切实地推进建筑生态节能面临着大众观念、经济成本、技术保证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影响我国建筑节能推进的深层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对于建筑领域各个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制度;2)公众节能意识不足且能源价格目前偏低,节能项目由于技术的投入,初次投资成本增加,对业主和消费者缺少足够吸引力;3)施工监管不力及施工验收手段差.使节能项目的质量难以保证,对此,我们也缺乏有力的惩罚机制;4)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不够,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很难明确得知一项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效果、节能效果。很多项目选技术时都遇到这个问题。

1发展策略

在制定政策方面国外的很多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例如,为了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量,德国政府和社会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如:国家银行系统为绿色建筑提供低息货款,资助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立针对明确目标群组(如业主,建筑师,开发商)的宣传信息和咨询系统;通过宣传咨询使大众接受采用新型的节能技术;此外,还有把旧房改造目标定为舒适、节能、环保,利用税收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等等。

参照欧美国家成功的生态节能政策体系和技术措施,对具体节能技术体系我们也应规范地进行引导、控制与要求,如:颁布节能法规,规定建筑最低标准的保温值。节约夏季制冷能耗,控制建筑外墙的热穿透系数的最高允许值等等。具体要加强的工作有: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建筑物使用能耗计算方法的深入研究,这是生态节能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的前提条件。另外,加强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取暖,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研究。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在工程建设中,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全面系统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努力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并开辟各种渠道,结合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项目,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达国家有很多先进的产品,根据项目的需求,整合国际、国内技术产品资源形成适当的技术体系是开发中的关键。技术系统立足于国产产品,关键设备材料采用在国内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国外产品。新技术的采用,不求最新、最贵,重在系统化的配合与互动。新技术的采用能够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创造产品差异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2技术实施体系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主要从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开展。在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谈了。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则分为九个方面:1)护结构系统;2)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3)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5)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6)优秀的建筑能源系统;7)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8)智能楼宇自控系统;9)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以下对这九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2.1护结构系统的节能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高效保温隔热的外墙体系;

2)热桥阻断构造技术;

3)高效保温隔热屋面技术与构造设计;

4)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玻璃的选用与构造技术。

2.2高性能遮阳技术系统

太阳辐射对建筑有相当的影响,日照使室内获得充足的光线,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可减少照明系统的能耗,而且在冬季。太阳的辐射可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热量,从而降低建筑的热负荷,但夏季太阳的辐射得热构成了空调负荷相当的部分。因此对太阳辐射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灵活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辐射的目的。

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生态通风技术与“房屋呼吸”概念出现。但建筑通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建筑的体量面积增加。密闭性加强,传统的自然通风减少;新型建筑及装修材料释放有害气体;大量使用空调和热水,室内干湿度不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构造处理欠佳的墙面,容易出现凝结水和发霉。设计应通过保证足够的开启扇面积,在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既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双层皮幕墙技术科学合理地保证了室内通风量,且能过滤空气,低噪声动力通风系统有助于排出卫生间的潮湿污浊空气(图2)。2.4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利用

2.4.1太阳能

对太阳能的利用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板集热技术较为成熟,设备材料价格也不昂贵,有一定的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太阳能最好的利用方式,虽然受技术及材料成本的限制,目前应用还不广泛,但不久的将来必将广泛应用。

2.4.2浅层土壤热能

在地下30~100m的范围内,土壤、岩石及地下水的温度全年基本恒定在15℃左右,形成一个较好的提取及释放热能的场所。地源热泵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工作。地源热泵可分为利用地下水的开式系统和不抽取地下水的地源耦合热泵,后者有不影响地下地质结构,地下水水位,不污染地下水,使用寿命不受地下水位影响的特点,是目前最好的地源热泵形式(图3)。能量活性建筑基础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建筑基础施工过程中将工程塑料管埋八地下,形成闭式循环系统,以水为载体。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土壤中;冬季从土壤中提取能量。该项技术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欧洲,初期多用于居住建筑,今天更多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和工业建筑。其突出优点是不需要专门钻井而可以获取地热(地冷)资源,投资相对较少,经济效益明显。根据建筑基础土质情况和建筑基础工程的要求,可采用与基础形势相配合的技术,如能量活性基础桩、基础墙与基础板。经过20余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基本成熟。

2.4.3地表水体热能

在中国南部及大部分中部地区,有一定规模及深度的地表水体全年温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提取及释放热能的场所。因此,可采取水源热泵机组对其利用,其基本工作原理与地源热泵相同。

2.4.能

在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在建筑屋顶采用成熟、噪声较低的风力发电设备。在一定高度的空中风速较大,利用这一特点,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结合建筑造型,在角部设置风力发电设备.对整个建筑的用电进行一定的补充。

2.4.5生物能

在广大农村没有燃汽供给的区域,设置沼气发生、供给及燃烧设备,可提供清洁充足的能源,同时减少了对木材的消耗及大气的污染。

2.5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2.5.1辐射制冷供暖系统加置换式通风系统

辐射制冷采暖系统(图4)加置换式新风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空调方式,它在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热湿环境及低哚音声环境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其特点如下:1)室内无吹冷风感,主要通过辐射换热这一舒适感最高的方式换热i2)系统运行节能3)无凝水潮湿部分,消除了霉菌问题;4)置换式新风系统提供最健康的新风供给方式:新风处理后直接送入室内,污浊空气进行余热、余冷回收后再直接排出室外,充分利用能源。因为无循环风,不存在交叉污染。5)室内无任何运转设备,不产生噪音;6)室内无任何空调设备,美观且节省空间。

2.5.2变风量(VAV)系统

变风量系统是由变频中央空调系统配以变风量(VAV)末端设备组成,是一种高舒适度、低能耗的空调系统。变风量系统比常规这种系统具有相当多的优点:系统中的能耗设备均可进行变频调节能量输出,即使在较低负荷的工况下,也能通过变频调节而工作在较高的效率下,节约大量能源;系统中各个房间可独立起停及调节温度,并且互不影响,给使用者创造了极高的舒适度;不会出现“一开全开”。即使无人使用的房间也进行空调的浪费能源的现象出现。

2.5.3变频技术

变频技术是在建筑物空调负荷需求发生变化时(如室内人员、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通过对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设备进行变频调节来降低能量输出以适应负荷需求。其整体节能效果可达到30%~40%。2.6.1冷热电联产

热电冷联产是采用燃煤或燃气产生一次蒸汽利用汽轮机发电。来提供电力,同时充分回收其排放的低品位废热即中高温二次蒸汽及高温烟气来提供生活用热、冬季供暖以及为单效或双效溴化锂制冷机提供动力夏季供冷。从而实现冷、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的效率较高,大型火力发电厂实际运行效率只有36%左右。而冷热电联产项目的实际运行效率可达60%~80%左右。

2.6.2蓄能系统

2.6.2.1冰蓄冷系统

冰蓄冷从系统构成上来说只是在常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蓄冷装置,其它各部分在结构上与常规空调并无不同,它在使用范围方面也与常规空调基本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空调在大中城市的普及率日渐增高。据统计,空调高峰时用电量达到城市用电负荷的25%~30%,大大增加了电网的峰谷用电差。冰蓄冷中央空调之所以得到各国政府和工程技术界的重视,正因为它对电网有卓越的削峰填谷功能,是电力需求侧最有效的电能蓄存方法,全国如果有300家3万平方米商场采用冰蓄冷空调,则相当于建设了一座30万千瓦的调峰电厂。虽然单纯从单个系统角度分析,冰蓄冷系统的能耗较常规系统要大一些,但从国家的角度讲,对电力使用削峰填谷,提高了利用率,节约了基础建设投资,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是节能的,同时因峰谷电价的差异,冰蓄冷系统亦可为业主节约30%~50%的运行费用。

2.6.2.2PCM_相位变化蓄热材料技术

利用例如石蜡等特种物质物态相位变化吸收或放出较大热量的特点,增加室内热惰性,使室温受室外气温变化产生的波动较小,控制室内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这种蓄热材料还可用作制造半透明产品(图5),比起采光,照明,避免眩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温度;也可用于地板采暖,达到温和、均匀、持久的供暖效果,提高住宅舒适度(图6)。该项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和试用阶段,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在某些特殊的工程中有很成功独特的功效。

2.7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典型的如: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系统将生活废水、冷却水、已达标排放的生产污水等水源.经物化或生化处理,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然后再回用于厕所;中洗、灌溉草坪、洗车、工业循环水及扫除用水等。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替换出等量的自来水,又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善举。

2.8智能楼宇白控系统

智能楼宇自控系统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广播、通讯等设备以集中监视与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一般的是集散型系统,即分散控制与集中监视、管理的计算机局域网。目的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最佳工作与生活环境、设备高效运行、整体节能效果最佳、安全的场所

2.9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2.9.1消除楼板噪声,浮筑楼板技术

为解决楼板撞击传声产生的噪音,德国住宅地面普遍采用“浮筑楼板”构造(SchwimmendeEstrich)。即在结构楼板上铺设一层绝缘隔声材料,上面再浇筑6~8cm的混凝土砂浆层,这层楼板在某些特殊的工程中有好像浮在绝缘层上,与楼板及四周墙体分离,从而达到极好的隔音效果。同时,在此之上还可铺设木地板、石材等各种面材,其楼板隔音效果也非常理想。另外也可采用一种废弃橡胶轮胎为原料制成的隔声减振材料,达到简易的楼板隔声效果(图7)。国内不少住宅已经开始采用地板采暖技术,在热水管的下方铺设聚苯保温材料,之上浇铸水泥砂浆层。实际上已形成很好的隔音层.但大都没有考虑隔声要求.侧面与墙体之间不设绝缘层,其刚性连接致使隔声效果大打折扣。这些构造细部实际上不会增加太多投资,只需建筑师在设计中认真考虑,施工中按图执行就能达到。而这些构造细部所带来的价值对于住宅使用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