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反应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知识的概括抽象程度来看,孤立的某一、两个化学反应的实例及其应用往往价值有限。要使它们变得真正富有教育意义,就必须把它们纳入到学科知识的结构中,需要把事实(实例)、概念和规律与化学观念、学科中普适性更高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如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检验、物质的转化、化学反应的验证等组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基于这些不同层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拓展和知识结构的改造(见图1),让学生能够从中领悟更有普遍意义、具有持久迁移价值的学科思想观点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水平。以“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载体来感悟学科中普适性更高的化学观念、重要概念与方法,需要学生“穿越”事实,需要让学生经历以事实、现象、规律为基础的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概括、观点表达与质疑等思维活动。这是实现学生知识改造、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保障。例如,以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等内容为认识对象,围绕“探究化学反应发生的证据”这一核心任务,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整合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逐步完善相应的分析思路与方法(见表1)。
2学生的认识发展与障碍分析
物质的性质、反应与检验,化学反应发生的验证与物质的变质等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其综合性较强,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表现:少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准确,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错误;在有关实验探究及方案设计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思路或思路混乱,对实验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不清楚等。多数学生能够依据物质的性质对单一物质进行检验、解释相关现象等,但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如两种物质同时存在如何检验某一种物质时,想不到或不会分析排除干扰,不能将知识综合运用。基于上述分析,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发展的方面主要如下:①知识的巩固与提升。以“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载体,将常见物质(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与上述反应建立关联,建立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反应、检验与转化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有联系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巩固、整合与系统化。②分析思路与方法的完善。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反应为探究点,从验证反应物减少、验证有新物质生成两个角度来探究反应是否发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完善分析思路与方法。③认识角度的拓展,将知识应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如,换个角度看“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引出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问题,按照是否变质、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等问题的探究,将常见的碱(氢氧化钠)与盐(碳酸钠)的性质、反应与检验融入其中。物质的检验需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来进行。利用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差异来分析和解决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问题(见表2),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思考问题的路径,有利于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复习教学活动设计
(1)复习教学的整体思路基于上述分析,在“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复习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发展需要,从物质的性质、检验、转化(变质)以及化学反应的验证等多角度来深入认识化学反应便成为复习的核心所在。为此,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专题进行整体复习教学设计:第1课时,定性分析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侧重物质检验、反应发生的验证以及碱的变质问题;第2课时,定量分析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解决实验装置的分析及实验中某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问题。(2)主要复习活动举例以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学思路如下:(课的引入)二氧化碳与碱反应的再认识(任务1)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任务2)分析碱的变质问题(任务3)提升思路与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任务1和任务2的设计,体现了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角度,即通过检验生成物不仅能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还能分析碱液是否变质的问题。任务3的设计,注重在解决新的问题过程中,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并形成应用化学反应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现就其中的主要活动设计简要说明如下。任务1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反应[问题1]如何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素材1]2013年北京化学中考32题实验装置(见图2)。[学生活动1]分析此装置的特点及小气球的作用。思考并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需进行的操作、相应的实现现象及发生的相关反应是什么。[设计意图]利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操作依次为:第一步,将针管1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推入瓶中,气球鼓起,发生的反应是CO2+2NaOH=Na2CO3+H2O反应;第二步,将针管2中的稀盐酸推入瓶中,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气球变瘪,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第三步,向外拉注射器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反应是CO2+Ca(OH)2=CaCO3+H2O。以此作为教学素材,将反应原理与实验装置、操作有机整合,指导学生如何看实验装置图,如何在新的实验情境中分析化学反应,从而体会到如何利用化学反应解释现象、检验物质、说明反应的发生。[素材2]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微视频。[问题2]想一想实验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吗?有哪些干扰因素?如何排除干扰?[学生活动2.1]观看学生实验视频,思考和交流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的思路:通过验证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即加酸有气泡,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生了反应。讨论和分析实验的干扰物质及排除方法:瓶中有可能存在没有反应完的二氧化碳。而要排除瓶中二氧化碳的干扰,需在推入盐酸前,先向外拉注射器3。若无明显现象,说明瓶中二氧化碳已完全反应。[追问]设计实验通过气压差能否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学生活动2.2]思考并交流需排除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干扰,学生能想到做对比和控制变量的实验。观看用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的视频,说明通过证明二氧化碳减少,产生气压差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发生。[方法提升]在互动交流中师生共同总结检验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的方法。[设计意图]播放学生实验的微视频,将实验原理、装置的理论分析与学生探究实验的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利用连续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检验无明显现象反应发生的思路,即可以从验证反应物的减少、验证有新物质生成两个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验证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并考虑如何排除干扰,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化学思维,培养思维的严谨和发散性。任务2对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探究[素材3]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活动3.1]思考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能发生了反应。[问题3]如何检验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呢?[学生活动3.2]思考如何来分析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学案中的相关内容。[追问]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如何排除碳酸钠对氢氧化钠检验的干扰?[学生活动3.3]交流完成的学案(见表3)及设计的实验方案(见表4)。小资料:①碳酸钠俗称纯碱,其水溶液呈碱性。②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方法提升]在互动交流中师生共同总结判断碱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方法。[设计意图]提出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问题,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分析与讨论,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检验生成物不仅能判断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还能帮助分析碱液是否变质,这样给学生之前已完成的复习增添了新的意义。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关键要看是否有碳酸钠存在,因此可以利用碳酸钠的性质进行检验。分析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关键在于分析生成物的成分:如果是全部变质,生成物只有碳酸钠;如果是部分变质,生成物中既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要说明变质程度关键是要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要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还需要考虑如何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基于上述的分析思路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分析、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碱液的变质问题,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方案的书写与交流方面,要求学生从“取、加、若、则”四个方面做答,以规范和提升学生实验方案的书写与表达水平。任务3提升思路与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问题]利用二氧化碳与碱液反应能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呢?[学生活动]总结所复习的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善板书内容(见图3)[拓展应用]有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你能探究哪些问题?请说出你的思路与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特点及其应用的分析,整理所复习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反应;通过板书(见图3)结构化地呈现的内容与分析要点,将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思路、分析碱液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方法。设计的拓展应用,重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不同问题,既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与应用的机会,也可以用此来说明或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复习的内容。
4结束语
一、活用网络整合资源,优化自主合作学习
选取“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一课进行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原因有:一是本节课内容是“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等化学理论知识的延续拓展,也是学生综合利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案例,而合成氨反应也是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体系,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之一;二是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内容相对分散,而且是学生自开设化学课以来第一次较多地接触到化工生产,适于安排网络教学形式;三是经过高中一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正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转变,基本上具备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已有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已经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足以胜任网络背景下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索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建构是自主合作学习的核心,而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如何运用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在实施本课程教学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将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优化呈现方式。如将有关合成氨的学习资源整合成一份资料包,内含:导学案的Word文档,合成氨生产的温度、压强、催化剂数据分析模型、曲线图,合成氨工厂模型建造过程的视频,合成氨生产网络搜索关键词及网址等,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利用纷繁复杂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学习;另一方面将学生资源进行整合。如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本次授课班级有40位学生,通过精心巧妙地编排座位,分为12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学生,一人负责上网查资料,一人负责查询提供的信息,一人负责引导讨论并完成电子导学案。分组时力求每个小组的学力水平保持相对均衡,每组都要有较为活跃、善于关心和鼓励他人的学生,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相互交换角色。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那么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能呈现出预期的精彩吗?不一定,有时可能跟教师的预期相差很远,这就需要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把握教学资源呈现的时机和呈现的形式。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讲到合成氨工厂需要庞大而复杂的设备时,顺势引导学生观看资料包中的三维动画及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实现合成氨工业化生产的困难,学生就会产生质疑:“既然实现合成氨工业化生产那么困难,不研究可以吗?”此时,借机引导学生查看课前印发的阅读材料和资料包中提供的网址上网浏览,了解合成氨的重要性,紧接着用教师机展示归纳好的合成氨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明白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用网络平台采集资源、整合资源,并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魅力;同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尝试,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从而优化自主合作学习。
二、妙用网络克服弊端,提升自主合作学习效果
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开放性很强,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学习的可能,但是,若没有方法指导进行盲目的学习,是很难抓住课程重难点的。另外,课堂有限的时间未必能保证学生学习所有的教学素材。因此,要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除了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学情分析以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可能的学习手段和方式做好充分的预设,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上做好文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实施本课教学时,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课前进行理论分析,明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电子导学案,通过网络发送在班级QQ群中。在电子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有: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氨的产量;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分析如何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和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温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对合成氨的影响。当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条件会产生相互矛盾时,再追问几个问题:压强怎么选择?温度怎么确定?N2和H2的体积比为何是1∶2.8?合成氨工业生产中,原料气为什么要循环利用?为什么要在适当的时候将氨气从混合气中分离出来?二是教师有目的地查寻信息,精选网络资源,对丰富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与归纳,整理成一份资料包发送到每台学生机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多媒体课件中提供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相关网址上网浏览相关材料以及阅读教材P68-69中的“化学与技术”,解决电子导学案中的基本问题。三是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教师有目的地深入到各小组中,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对学生的观点、看法做到心中有数,并随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学习素材解决问题。如讨论“合成氨适宜温度选择”这一问题时,学生认为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结论有矛盾,教师指导学生查询PPT课件中“铁触媒催化能力———温度图”解决温度问题。四是在师生交流环节中选择与课堂重难点有关的问题加以讨论。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功能,在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的反馈作业中,找出两份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发送到学生机上进行分析讨论,如在解决生成物浓度对提高合成氨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一组学生认为应增大浓度,另一组学生则认为要降低浓度,教师顺势引导小组成员查看课件中合成氨的速率方程,引发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发表看法,共同得出结论:应该是降低氨气的浓度以提高反应速率。网络教学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先天的局限。只有学习的指向性得到保证才能节省课堂时间,才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才有时间在网络平台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拓宽视野,提升自主合作学习效果。总之,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合作学习,使教材内容与生动的网络信息有机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作者: 沈宝华 单位:福建宁德市民族中学
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体积的显著变化容易导致结构的塌陷[13-15],开发嵌锂后结构稳定的材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Wang等指出,空心圆锥形结构可以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结构应力和体积变化[16],从而显著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受该工作启发,本研究组通过引入碳来调整高价锰被二价锰离子还原的速率,利用水热法和Ostwaldripening机理实现低结晶度氧化锰的溶解再结晶,以及结构导向剂对晶体的诱导生长,然后通过反应器内温度场、浓度场控制,使其满足氧化锰圆锥形结构生长所需要的动力学条件,成功制备了氧化锰空心圆锥体/碳纳米复合材料[17],如图1所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高的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复合材料中的碳加速氧化锰的还原速率,从而显著降低嵌锂温度(380°Cvs.700°C),成功地将氧化锰/碳复合材料转变成单晶锰酸锂空心圆锥体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现出高的比电容量(127mAh•g-1vs.理论容量148mAh•g-1)、高功率性能(100mAh•g-1,50C)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次)[18]。因为赝电容材料的电化学反应仅仅发生在材料的表面,减小颗粒尺寸还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活性[19-21]。本研究组利用结构导向剂对晶面的诱导生长,通过控制反应物界面温度浓度梯度,制备了多种超细超薄层状化合物,显著提高了其电化学活性。采用双表面活性剂六亚甲基四胺和水合肼对晶面进行诱导生长,并控制界面的反应-扩散速率,利用水热反应实现了不同厚度氢氧化镍纳米片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得到的超薄氢氧化镍纳米片组装形成的花状结构具有最优异的电容特性,明显优于较厚纳米片的组装体[22];基于水热环境中强碱溶液对二氧化锰纳米线表面微区的反应-扩散速率,制备出具有超高长径比的超细二氧化锰纳米线(直径约3-6nm),显著提高了其比电容量[23],且其电化学性能优于Tang等和Xiao等课题组报道的二氧化锰纳米带[24]、纳米管[25]等结构;通过控制反应速率和氧化锰的晶体生长习性,通过简单的液相法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晶度的超薄二氧化锰层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锰的结晶度越低、比表面积越大,其比电容量越高[26]。通过构建超薄超细的纳米结构以及新型稳定的空心结构来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是切实可行的。超薄超细纳米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反应效率,进而提高活性材料利用率及其电化学性能;空心圆锥形结构可以存储大量的电解液,保证快速的电子离子传输,并能够有效缓解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应力和体积变化,提高其稳定性。
2界面限域反应控制制备金属氧化
物嵌入介孔碳杂化材料氧化锰作为典型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储能材料,具有高理论容量、廉价等优势;但是,当氧化锰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其电导率低、且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容易导致锰离子的部分溶解(2Mn3+Mn4++Mn2+),导致其功率特性和循环性能比较差,阻碍了其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27,28]。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将MnO2负载在导电化合物的表面。例如,Guo等成功地将MnO2负载在导电高分子/石墨烯复合物的表面[29],Xia等将MnO2纳米片生长在碳纳米管外表面[30]。采用上述方法虽然可以显著提高MnO2的电化学活性,但是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量小,且MnO2留在外部,锰离子的部分溶解问题仍然存在。针对这些不足,本研究组提出了制备金属氧化物嵌入介孔碳纳米杂化材料的思路(如图2a所示)[31,32],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介孔碳高功率特性与金属氧化物高能量特性之间的强耦合作用,而且避免了金属氧化物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中的溶解问题。制备过程主要利用多巴胺构筑固-液反应界面,借助聚多巴胺的氨基和羟基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络合反应生成金属有机化合物,通过碳化过程创新性地制备了金属氧化物嵌入介孔碳杂化材料,如图2b-2c所示;氧化锰嵌入介孔碳杂化结构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量高达266F•g-1,在60A•g-1的大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量仍保持150F•g-1,明显高于纯MnO2纳米线(75F•g-1,20A•g-1);经过1200次循环后比电容量也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显著提高了其循环稳定性。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组还进一步设计制备了异质结构豆荚状氧化锰/碳纳米复合材料[33],有效解决了锂化反应过程中材料体积显著膨胀所造成的活性材料部分溶解和结构破坏等问题。在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利用多巴胺易于成膜的特点,借助氧化锰前驱体纳米线和氧化锰纳米线结晶度的不同,控制碳化过程中温度分布,使氧化锰前驱体纳米线发生原位分解,并断裂成高结晶度的氧化锰纳米颗粒,从而实现了豆荚状氧化锰/碳异质结构的制备,且颗粒与颗粒之间存在大量的空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这种豆荚状结构比氧化锰纳米线、氧化锰/碳核壳纳米线表现出具有更高的容量和充电、放电倍率性能,且经过1000次连续充放电测试,循环前后电极材料的结构保持高度一致性。基于多巴胺易成膜的特点,利用多巴胺构筑固-液反应界面,来制备金属氧化物嵌入介孔碳杂化结构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金属氧化物的电导率,并缓解其在电解液中的部分溶解,进而提高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新颖三维结构的多元复合电极材料
对于纳米材料制备过程,通过组装等方法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复合材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组装体系表现出的特异理化性能,使其在新能源等领域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Chen等利用超声自组装法成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MnO2空心球复合材料[34],Zhu等利用静电自组装制备了石墨烯包覆蜂窝状MnO2纳米球[35]。但是,由于石墨烯不可避免地发生再堆叠以及MnO2与之界面只是物理作用力结合,导致二者的电容性能并不是很理想。因此,目前设计和制备具有显著协同效应和良好界面结合的异质结构并不容易实现。本研究组利用不同种类结构单元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其界面耦合作用增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借助高锰酸钾溶液的强氧化性与固液界面的化学反应速率控制,组装了具有特定结构的rGO/CNTs/MnO2等三维复合材料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氧化锰材料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本研究组提出了通过在还原氧化石墨纳米片表面生长碳纳米管,构建氧化锰电子快速传递三维网络通道。基于CVD法在还原氧化石墨纳米片表面控制生长碳纳米管,有效避免了还原氧化石墨的再堆积,利用高锰酸钾溶液的强氧化性实现超薄氧化锰纳米片在碳骨架表面的生长,制备得到rGO/CNTs/MnO2三元纳米杂化材料(图3a)[36]。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在60A•g-1的大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量仍保持222F•g-1,明显高于单一组分的氧化锰超薄纳米片(仅52F•g-1)。基于上述研究工作,研究者进一步利用高锰酸钾强的氧化性在氢氧化镍(Ni(OH)2)纳米线和聚苯胺(PANI)纳米纤维表面构筑固-液反应界面,通过调节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率等控制其反应和扩散速率,从而控制氧化锰在固体表面的成核生长,实现了超薄二氧化锰纳米片均匀生长在Ni(OH)2纳米线[37],以及超细二氧化锰纳米颗粒负载在导电PANI纳米纤维(图3b-c)[38],长时间超声测试后复合材料结构保持完整,其界面结合牢固。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组分,各组分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
4结论
【关键词】前景化;文学翻译;偏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51-02
“前景化”这一概念源于视觉艺术领域。根据二十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鲁宾等的研究,人的视觉倾向于把视野中的景象区分为图像(figure)和界面(ground)。确切地说,当视野中的不同物体具有颜色、亮度方面的明显差异时,人的视觉会自动将它们区分为明亮的前景(foreground)和晦暗的背景(background),并且将前景视为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一、文学语言中的前景化
前景化的原理可以应用于文学语言。在文体分析中,它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Leech(1970)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有目的的偏离。为了达到在风格上有特色,某一语言特征必须偏离某种比较的常规。Leech(1969)把偏离进一步分成8个类别: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Halliday(1973)把真正的前景化(truegrounding)和纯粹数量众多的语言结构区别开来:一种数量突出(prominence)的语言结构只有在与整个文本意义相关联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前景化。Halliday从功能的角度更加明确的定义了前景化的概念,同时也表明前景化表达形式在作品中具有文体功能和价值。
二、文学翻译中的前景化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的艺术质量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语言的选择上。在文学翻译中,应重视对原文前景化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译者往往看重对原文内容、信息的传达,而忽略了对文章形式、文体的再现,使文章所要传达的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甚远。
Leech和Short在《小说中的文体》一书中采用了以下模式来描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981):意思[内容、事实]+[表达形式的]文体价值=(总体)意义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仅仅传达作品的内容信息而忽略形式的再现就易造成“假象等值”(申丹,2002)。其通常表现形式为:译者认为原文中的某些虚构事实有违常情,因此有意进行“情理之中”的改动。译者以为这样一来,自己的译文形成了与原文更为合理的对应,实际上却损害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修辞前景化
修辞前景化是由于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比较特别,超出读者的预料而形成。
例如: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gaunt,……rugged,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a rod of steel!(excerpted from 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译文1.吴先生的相貌却价值连城,怪异得就像一幅漫画。脑袋的外形像颗炸弹,也像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脸上多皱,颧骨高耸,两颊下陷,盯着人看的一双眼睛像是烧红了的两粒煤球―这一切全都支撑在比常人长一半的脖颈上,瘦削的躯体活像一根结实、梆硬的钢条。(江枫译)
译文2.但是雨生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禀赋,恢奇的像一幅讽刺画。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炸性,……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林语堂译)
人脸与一大笔财产、脑袋和炸弹、眼睛和灼灼的碳球,吴先生异于常人的长相和形态跃然纸上,这几处精心雕琢,那几处简笔勾勒,嫣然一幅详略得当的肖像画,令人印象深刻。译文1较译文2用词谨慎,修辞上受英语行文习惯约束,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吴先生长相之奇特。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用词大胆而灵活,“天生禀赋”、“讽刺画”、“爆炸性”等等,产生的修辞效果更为突出,更加“前景化”。
(二)词汇前景化
词汇前景化表现为临时创造新词或赋予普通词汇新的意义。
例如: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荔枝蜜》,杨朔)
译文1. But since then,whenever I see a bee,I feel all knotted inside and very uncomfortable.
译文2. Nevertheless,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gave me an awkward feeling since then.
译文3. Still,after that,the sight of a bee always filled me with misgivings.
“疙疙瘩瘩”一词《新华字典》给出的基础解释为:不平滑很粗糙,比喻办事遇到一些麻烦。这里办什么事、遇到了什么麻烦呢?从上文可知,即“遇见蜜蜂”然后“被蜇”这件事,那这感情上的疙疙瘩瘩,可想而知就是对“蜂蜇”的一种担心和恐惧了。三个版本的译文明确表现出这层意义的是译文3,misgivings尤作复数,指a feeling of doubt, distrust, or apprehension,但始终体现不出原文中“疙瘩”和“蜂蜇”之间形象的因果联系。笔者试译为:Nevertheless, 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stung me, leaving me uncomfortable.
(三)数量前景化
数量前景化指某些语言因为出现频率过高或过低而超出读者的预期。
例如:
Through the fence, between 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 I couldsee them hitting...They took the flag out, and theywere hitting...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t..."Here, caddie." He hit...They were hitting little, across the pasture.(The Sound and the Fury)
透过栅栏,穿过缠绕的花枝的空隙,我看见他们在打……他们把小旗,打了一下……这人打了一下,另外一人也打了一下……“在这儿,开弟。”那人打了一下……他们过老半天才打一下,穿过草场。(陈文俊译)
文中不长的两小段内就出现了六次hit,对于较忌讳重复用词的英文来说,显然偏离了常规。作者这么使用当然是有用意的,小说选段的视角是一个智力障碍的成年人,看到眼前有人在打球但他并不理解这一行为时,他的词语库里大概也只有最简单的hit一词是可用词汇。在翻译时应译作同一个字即“打”,以突显这一词在数量上的特殊,使其跳出别的词,成为“前景”。
三、结语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通过前景化突出文章中心,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与效果,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意义准确表达,更要把原文前景化语言特点在译文中再现,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相似的感受,理解与心理认识。
参考文献:
[1]McIntyre,D.2003,Using Foregrounding Theory as a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a Stylistic Course[J].Style(37).
[2]Leech, G.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M]. New York: Holt, Rindhart and Winston, 1970.
[3]Leech,G.and M.Short.Style in Fiction [M].London:Longman, 1981.
关键词:素质教育;两极分化;后进生;成因;
对策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中两极分化是各个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它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日趋严重。以至于到了九年级很多学生开始放弃英语,使得英语教学陷入了被动难堪的局面。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每个学科都存在两极分化,英语表现的尤其特出,为什么英语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比其它学科严重,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笔者以为其成因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联系。
1.1学生的心里因素。专家指出心理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变化大,情绪极不稳定,逆反心理强,而且随着当前社会消极影响日渐增多,加上很多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造成了很多学生都有一定不健康的心理,往往表现出冲动,多疑,自卑,好斗等不健康的心理缺陷。行为上,他们纪律散漫,消极怠工,对教师的教育置若罔闻,他们对陈旧的英语教学方式不感兴趣,注意力很难集中到学习上,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旷课的现象。许多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无计可施,最后只有听之任之,而这些学生也自暴自弃,不求进取,这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效果,导致很多学生迅速成为后进生。
1.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方法是发挥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也是增进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如果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而无恰当的学习方法,犹如有箭无弓,有弹无枪。我们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因此受母语的影响很大,习惯用汉语思维方式去学习英语,这样阻碍了英语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后进生不良的学习方法还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复习功课,只重视单词,词组,句型及语法的死记硬背,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无异于闭目塞聪。随着对英语新鲜感的消失和教材内容的加深,不少学生开始渐渐对英语产生厌倦的情绪,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成绩必然下滑。长此下去这些问题学生最终也成为后进生。
1.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备课只备教材不备教法,不备学生。备课功夫只花在英语知识的全不全上,用什么方法教,在如何导入,如何练,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功夫下的不够。忽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只抱怨学生不聪明,不花功夫,而不是想方法解决问题。还有教师没有狠抓七年级英语教学,没有夯实基础,给以后八年级、九年级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导致后进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
二、转化后进生的对策根据以上的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及时解决定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转化后进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对此介绍一些自己探索方法。
2.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失调。同时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要主动亲近有问题的学生,以真情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从赞扬中得到鼓励,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力量。这就是"亲其道,信其道"。:
关键词:“三化论”;儿童文学翻译;应用
在孩子们成长阶段,儿童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教育功能,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儿童文学是指符合儿童年龄特征、适于儿童阅览、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益的文学作品。[1](P43)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具备文学的普遍特征,又有别于其它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面向小朋友,必须考虑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及成人,儿童文学总是语言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儿童文学译作也是面向小朋友,必须满足译文小读者的要求。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加之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采用恰当的方法,使译文既忠实原文,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本文将通过谢琳薇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分析“三化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部英国经典儿童文学名著,自1865年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历经百年而不衰,被译成120多种语言在多国出版。小说讲述小姑娘爱丽丝在梦境中偶然进入一个奇幻之地,遇见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事物。在神奇的探险之旅中,她逐渐发现自我,不断地成长。故事寓深刻哲理于怪诞离奇情节之中,而且充满童趣。
一、“三化论”
许渊冲在长期的文学翻译生涯中,既借鉴前辈译论成果,又总结自己翻译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一译论承继并发展了前辈的理论成果,堪称当今世界最进步的文学译论。[4](P466)这一译论中的“化”即指“三化”翻译方法论,是许渊冲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手段。许渊冲指出,翻译乃至能被称作“化学”,是把原语转化成目的语的艺术,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等化”,二是“浅化”,三是“深化”,都能施展目标语的长处。[5](P11)等化,是一个通过转换表达角度或方式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对等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才能促成等化。浅化,是一个对原语信息进行概括化、抽象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而又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可运用浅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又能忠实传达原文信息。深化,是一个对原文信息进行特殊化、具体化处理的过程。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而且需要进一步发掘潜在信息,把表层结构虽无但深层结构却有的意义表达出来时,可运用深化。运用“三化”方法,必须化成原语所包含但形式上不存在的信息,不可化成原语没有的信息。“三化论”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翻译的“忠实”标准,又不同于西方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对等”原则,[2](P108―109)是一种更加灵活实用的译论。
二、“三化论”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中的应用
(一)深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使译文小读者能够充分透彻理解原文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特殊化、具体化的深化方法,发掘出潜在的深层含义,并用简单易懂、具体形象的语言传达给译文小读者。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3](P152)
译文:嘿,就算我以后从房顶上掉下来,也不会哼一声的!――这倒是实话,谁从房顶上摔下来还说得出话呢?[3](P3)
对照原文与译文,不难看出,译者在译文最后进行了加注解释,这属于深化。对于成人读者来说,不采用加注解释也能明白其中的言外之意。译者考虑到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不如成人,采用加注解释进一步说明,将原文作者“欲言又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在信息透露给译文小读者。译者在进行深化解释时并未深化到底,注释中没有出现“摔死”等直白忌讳字眼,既留给小朋友想象的空间,又确保小朋友能够充分体会个中趣味。译者采用疑问句方式进行加注,使译文口语化,更具可读性,充满童趣,符合小朋友心理需求。
例2:There was a dispute going on between the executioner, the King, the Queen, who were all talking at once,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quite silent, and looked very uncomfortable. [3](P219)
译文:刽子手、国王、王后正在激烈地争辩,三人同时叽里呱啦地说着,根本不听对方的话,其余人只好怀着不安的情绪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3](P96)
对照原文与译文,可以发现,译者采用深化,在译文中增加了“叽里呱啦”、“根本不听对方的话”、“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等词。译者增加这些词语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根据原文具体语境发掘出的潜在信息。译者从儿童审美视角出发,发挥想象,增补适量信息,并以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血肉丰满,传神地再现了当时混乱而又荒唐的争吵场面,使小朋友既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又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等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一致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小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运用不同表达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手法,既将原文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达给译文小读者,又使内容直白明了,简单易懂。
例1: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3](P 177)
译文:“一条胳膊,老爷!”(帕特把“胳膊”说成了“胳莫”。)[3](P37)
爱丽丝喝了神奇的饮料后,身形不断变大,最后连屋子都容不下,她只得将一条胳膊伸出窗外。当帕特看见这条巨大的胳膊时,由于惊吓过度,将“arm”说成了“arrum”,即在“a:”与“m”之间多加了一个音节,“r?”。如果直译,将其译为“帕特把‘胳膊’说成了‘arrum’”,成人读者并不难理解,但由于儿童对英语知识了解不多,很难明白个中缘由。译者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其译为“胳莫”, 跨越两种语言差异,贴近儿童心理,易于儿童理解。汉语拼音对小朋友来说都比较熟悉,“膊”与“莫”韵母相同,声母分别是“b”与“m”,同为双唇音。发“b”音时,如果过于仓促,还未完成发音过程就与后面的韵母相碰,很容易发成“m”。译者将“胳莫”与“arrum”相对应,属于等化,恰到好处地为译文小读者展现了帕特惊慌时出现的口误,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P228)
译文:“所以人们常说‘功课有多少’啊!因为功课总是先‘多’后‘少’嘛!”狮鹫解释道。[3](P110)
素甲鱼向爱丽丝讲起它上课的时间,头天上十个小时,接着每天依次减少一个小时。爱丽丝觉得很奇怪,不知缘由,狮鹫于是作出上述解释。原文中“lesson”与“lessen”同音,形成双关。如果采用直译,不能将原文意义忠实传达给译文小读者,更无法传达原文的神韵。在译文中,译者运用等化,采用小读者也能理解的一词多义双关“多少”,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意思动态对等,而且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
例3:He was an old crab, HE was. [3](P228)
译文:它是一只老螃蟹,货真价实的老螃蟹。[3](P110)
狮鹫谈起教它古典文学的老师老螃蟹时,特意强调老螃蟹它确实老迈。原文英语中采用了字母大写方式“HE”进行强调。与其它强调方式相比,采用词语大写方式进行强调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而汉语中并无此类强调方式。如果按照原文直译为“它是一只老螃蟹,它是”,虽忠实表达了原文意思,却不能传达原文的神韵。译者采用汉语中增加修饰语的强调方式,在老螃蟹前增加简单易懂且小朋友十分熟悉的成语修饰语“货真价实的”,切合汉语表达习惯,贴近小朋友心理,易于他们理解。译者运用等化方法,在译文中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巧妙地把原文意义与神韵传达给了小朋友。
(三)浅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当原文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原文表层意义提供的信息不易为译文小读者理解且不宜采用加注解释时,译者应采用概括化、一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取其意而去其神,将简易而明朗的深层意义传达给译文小读者,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
例1:It was all ridges and furrows. [3](P215)
译文:球场的地面高低不平。[3](P92)
原文中“ridge”指“隆起;脊;垄”,“furrow”指“犁沟;车辙”。由于小朋友人生阅历和认知能力不及成人,缺乏实践经验,对许多具体事物不甚了解,且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如果采用直译,会使他们感到纳闷,进而费神思索与原文无关的事情,打断他们的思路,干扰他们的阅读欣赏。译者从小朋友视角出发,想他们之所想,采用浅化方法,将“ridges and furrows” 概括化、一般化为“高低不平”,化繁为简,直白明了,浅显易懂,既将原文信息忠实传达给了小朋友,又使他们能无障碍地阅读,确保他们的思路始终不偏离故事情节的发展轨道。
三、结语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深化,等化或浅化。运用深化,可以发掘原语潜在信息;运用等化,可以变换表达角度或方式;运用浅化,可以去除外表,保留本质。三种方法不但可以使译文忠实传达原文意义,而且容易为目的语小读者理解和接受。“三化论”以其独特的善于变通的风格,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是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子典.新编儿童文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丹丹.诗歌翻译中“三化”理论的应用――以《江城子・悼亡妻》两种英译文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刘易斯・卡罗尔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谢琳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5.
关键词:政治文化 意识形态 翻译文学
从近现代历史的角度来看,政治文化因素是制约整个社会文化的基本力量,意识形态的力量和作用深刻的投射到了整个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一词是美国政治学家加里埃尔・阿尔蒙德于1956年在《政治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系统》一文时首先使用。认为“政治文化”是属于“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指涉着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取向。“政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说理论的复合体;狭义的政治文化则主要指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层面所组成的观念形态体系,也就是阿尔蒙德所谓的“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①。“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和现实的政治决策,它更关注的是政治上的心理方面的集体表现形式,以及政治体系中成员对政治的个人态度与价值取向模式。进入其研究视野的就不再是纯客观的“活动”,甚至还包括主要关注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如信念、情感及评价意向等。
“政治”是以政治文化的方式对翻译活动施加影响的,即民族、国家、阶级或集团等政治实体所建构的政治规范和权力机制,是通过营造成某种流行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来影响翻译活动的,而翻译活动反作用于政治也主要是通过这些政治文化方面来间接实施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文化”是连接政治与翻译的桥梁,而政治意识形态则包含于政治文化中。
政治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文本选择的影响。特定的政治文化会对翻译过程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这种制约所表现出来的强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政治目的影响翻译活动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古代佛教最初进入中国,为其推广而用当时政治文化主流意识的道家概念来诠释佛家主张,到近代严复翻译《天演论》,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让封建士大夫接受西方先进思想这副“苦药” 而“别有用心”地裹上一层语言的糖衣,都是这种制约的体现。
以后,中国文学翻译的政治目的变得更明确,倾向选择翻译苏联、欧美进步作家的作品,如俄国的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苏联的高尔基,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德国的歌德、海涅,美国的杰克・伦敦、惠特曼,以及大量“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尤其典型的是,中国译者对充满革命激情的雪莱、拜伦情有独钟,而冷落了在英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桂冠诗人华兹华斯②。从19世纪20年代的“全盘西化”到50年代的“全盘苏化”到90年代的“富国强民”,各个时代不同的政治纲领下,翻译选目和翻译模式无一例外地说明了政治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的巨大影响和操纵。
特别是1949年后,翻译活动被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改造的一部分。在外文局以及各官方出版社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下,翻译失去了把各色各样的意识形态及诗学引进来的重要功能,而被来进一步巩固社会文化系统以及加强该系统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的位置。文学翻译政治化的择取标准使外国文学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小,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俄苏文学、欧洲古典文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占据中国翻译文学的中心地位。而极为丰富的欧美现当代小说,由于在意识形态上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学观念相抵触,被完全排斥在译介视野之外。由此可见,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政治因素还带来了翻译中的叛逆现象。正如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反映了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一种译作为原作的客观背离。因为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考虑译入国的主导意识,考虑“赞助人”的意愿要求,而对原出相应地“策略性创造”③。这也就是说,不是因为译者自身能力有限理解不了原文,而是出于所处的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行有意识的误译。
关于意识形态,《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翻译操纵派学者André Lefevére视其为“一种观念网络,它由某个社会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接受的看法和见解构成,而且这些看法和见解影响着读者和译者对文本的处理”④。他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阐述了翻译“三要素”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为它始终都受到诗学观、译者和赞助人。政治意识形态在整个翻译文学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翻译文学的出现本身就是被政治需要唤起的,它自然与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没有翻译,就没有意识形态的构建;当意识形态形成之后,又对翻译起着操纵作用,操纵着翻译文学的内容。意识形态下的翻译文学构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各种处于不同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下,翻译文学有着怎样的不同。在多元系统论的参照下,如何理解近现代不同时期我国翻译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翻译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它们的文化文学功能如何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近现代许多政治敏感时期,政治形式、政治文化往往是构成翻译文学生成、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各种翻译现象基本上是在对这样的生态环境或顺应或违逆、或适应或不适应的反应中得以形成。回顾近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历程:在20世纪的大多数年代里,时代的政治需求成为翻译文学择取的首要准则,即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决定介绍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翻译与政治的特殊关系,无疑是翻译文学发展最为显性的特征之一。因此,在研究上述年代的翻译现象时,应将其摆到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中加以探讨,即看政治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程度,找到近现代许多翻译文学现象的产生根源,以求能对近现代翻译文学做出准确的把握和中肯的评价。
注释:
① Almond GA,Powell GB:《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在科技论文中经常要采用外文字符进行表达,如量的符号、单位的符号、以及略语等常采用外文字符表达,例如,S大写正体是化学元素硫的符号,也是语法中subject主语的缩略语, 必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作出正确判断,而s小写正体则是计量单位秒的符号,s小写斜体 则是统计学符号,表示标准差. 由此可见,同一个字母表达不同的含义,这是由于大写、小 写、正体、还是斜体来区别的. 因此,外文字符的大小写绝对不能马虎出错. 然而 在医学杂志论文中经常能见到错误的表达,必须引起广大作者的注意. 为此,将常用的必须 采用大写的情况综述
如下.
1 组织机构名称
UN,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CA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中国科学院WD, World Digestology Network 世界消化网
CSCG, China Speciality Council of Gastrology 中国胃病专业委员会IAH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uatuo Medicine 国际华佗医学研究会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
2 会议名称
WCD, World Congress of Digestology 世界消化学大会WCG, 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学大会
3 文件名称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生物医学 期刊对投稿的统一要求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CSSN, 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 中国标准刊号GB/T 15834-1995 Use of Punctuation Marks 标点符号用法
4 学校名称
FMMU,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四军医大学CMU,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中国医科大学
5 单位名称
Xijing Hospital 西京医院Chinese PLA 222 Hospital 中国第222医院解放军222医院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陕西省人民医院Shanghai First Municipal Hospital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第一附属医院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内科,内科学教研室Third Department of Surgery 外三科Endoscopy Room 内镜室,内窥镜检查室
Chinese PLA 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Command Area 中国南京总医院
6 地名
Asia 亚州, Europe 欧州, Beijing 北京17 Changle West Road, Xi’an 710033, Shaanxi Province, China 中国陕西省西安 市长乐西路17号
7 专有名词
时代 Stone Age, Old Stone Age, Bronze Age, Iron Age, Middle Age, Christian Era太阳系 Solar System, The Milky Way, the Galaxy卫星等 Big Dipper, 85 Pegasi, Saturn, Ursa Major, NGC 6165宗教等 Buddhism, Catholician, Islam, Muslim思想等 Marxism, Leninism地质时代及地层单位 Neogene 晚第三纪,Holocene 全新世统 地质符号 Qh 全新世, T2 中三叠世,D3 晚泥盆世, Z1早震旦世 奖金基金 Nobel Prize,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事件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uth Sea Bubble
其他 India ink, Paris green, Prussian blue, Rad Army, World War I,Boeing 707, Project Apollo, A-bomb, Q-fever, X-ray, X-linked
8 德语名词Dampf 蒸汽
9 基因产物的名词
C-myc protein C-myc 蛋白Ras product Ras 产物
10 句首
Gene therapy is now available. 当代基因治疗已经可行.AIDS is preventable today. 艾滋病现在是能够预防的.
11 诗词每行之首
AH CHLORISTUNE: Major Graham1Ah, Chloris, since it may not be That thou of love wilt hear,If from the lover thou maun flee,Yet let the friend be dear!
12 分项之开头
a. Origin of the newspaper.b. Structure of a newspaper.c.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newspaper.
13 每个直接引语之首
He asked,“Why are you here”如直接引语的头一部分省略,那么其余部分不再大写.Let us hope for rest when we have“crossed the bar.”
14 每一个决议之首
Resolv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study of capitalization.My Country: May she ever be right.
15 人名及以人名命名的病名等
Sun Yat-sen, PAN Bo-Rong, MA Lian-Sheng, XU Chang-TaiHodgson’s lymphoma, Crohn’s disease, Eck’s fistula, Cabot’s rin
g bodies, Jackson ’s sign, Babinski’s law, Papanicolaou’s stain, Quick’s test
16 神名
Savior, God, Divinity
17 节日
National Day, Thanksgiving Day,
18 语言名称
Chinese, Japanese, Latin, English
19 山河及古迹
Great Wall, The Yangtze River转贴于
20 文题、表题及图题之首
Gene therapy in gastroenterology 胃肠病学中的基因治疗Table 1 Gastrin level in tumour tissue 表1 肿瘤组织中促胃液素水平
Figure 2 AFP production in HCC cell culture 图2 HCC细胞培养中AFP的生成
21 图及表内栏目的名称
Group 分组Gastrin level 促胃液素水平
22 冒号后的首词
Gastric carcinoid: 12 cases report 胃类癌12例报告
23 人称代词I应大写
Can I help you
24 星期几
Saturday 星期六
25 月份
October 十月
26 书报刊名称
Gastroenterology 胃肠病学China Daily 中国日报WJ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Journal of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7 计量单位来自人名者
Pa 帕、帕斯卡,kPa 千帕Hz, W, V, N, Gy, Bq, A, K, J, Wb, L, C, F
28 缩略语
常用大写,如:DNA, PCR, RIA, ELISA, AFP, CEA, ACTH, HBV, RNA, CT, RPMI 1640, IL2, CD8, WBC, RBC, Hb, ECG, CSF,等
29 量符号
有些也习惯用大写,必须采用斜体,如:S面积,A吸光度.
30 电脑语言
APL, BASIC, COBOL
31 量纲符号
L 长度, M 质量, T 时间, I 电流 N 物质的量,J 发光强度
32 化学元素等
Fe 铁, O 氧, Zn 锌, Cu 铜, CO2 二氧化碳, H2SO4 硫酸, HCl 盐酸 , CCl4 四氯化碳
33 药物商品名及商标
用大写,如Tagamet 泰胃美,Coca Cola,等. 但在中医药术语采用汉语拼音时如不在句首不 必大写,如pixu脾虚,hegu point 合谷穴等.
34 方位
South, Northwest, East, West
35 朝代
Ming Dynasty, Sung Dynasty
36 带人名的普通名词
应大写,如:He is Profe ssor Pan. BUT: He is a Professor.
37 兆以上的十进位词头应大写,如: Mg 兆克,Gg 吉克(109),Tg 太克(1012),Pg(1015)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学翻译;文化语境;顺应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83-01
多元系统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对整个翻译界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掀起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热潮,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
一、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相互交错的多种系统(包括社会的各种现象以及人们的生活标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这就是多元系统。其中多种交叉的关系网也不是相等的,有的影响巨大,有的则微弱,但无论影响大小,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当一个关系网发生变化时,要结合整体对其进行观察。
二、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语境指的是在指定的社会或者团体定的规范和习俗,它包括很多方面,如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底线、“三观”认识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所以,文化语境并不属于语音语境。而我们将多元系统与文化语境联系起来,其实就是想说明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首先,文化语境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创造,所以文化语境因素影响着译者自身,同样也制约着译者的翻译实践。翻译时,译者要明白原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这无疑要经历原语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碰撞,对译者自身的文化感知和创造力都有着较高要求,译者不能脱离原文的意思,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语境进行合理的创造,这种创造性体现了语言层面和文化交际层面的二重效应。
其次,文化语境与读者。译者的译文是不变的,但是读者是变化的,多元系统理论有着对动态因素的考察,读者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不同的文化经历,这都是可变因素,所以为了适应这种可变因素,在多元系统理论的结合下促使译者对译文不断更新,为的就是适应读者不同的文化语境,满足读者的需求。
再次,文化语境与文本“复译”。多元系统理论对因素变化的考虑,使得翻译实践要根据特定的文化语境进行[1]。就如之前所说,读者的文化语境在进行更新的同时,对译文的要求也会随之改变。文化语境的更新给复译的译文带来新鲜的血液,让复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多样的变化。
三、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文化语境顺应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翻译学的发展可以说十分繁荣,翻译研究有两个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为更重视文化的转换。[2]这样做也是让翻译成为科学的转换和文化的交际。
现阶段文化的发展是繁荣的,在多种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文化语境的顺应显得尤为重要,译者不仅要考虑作者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语境,也要结合现在的文化语境更准确地翻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
如今全球文化相互渗透,译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根据自己的文化语境来翻译,使得最后的g文都归化了。现在更多的译者尝试用异化的方式来翻译,用这样的方法也是基于他们对外来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异化的程度要把控好,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语境顺应,必要时也要采取归化的方式,使二者相互结合。
首先,应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翻译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但是说其是转换也不够恰当,因为翻译的过程还要设计相应的文化内容,这不是在语言的范畴内。语言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异国文学作品中当然也体现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有的文化内容,好让读者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
现在有些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归化过于严重,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在感受不到异国文化的影响,甚至认为是在读本国的文学作品。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本国特色,保持文化的真实性。
其次,翻译研究离不开对各学科的深度认识,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与众多因素相互结合促进,使得翻译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文学翻译必须跟上其文化语境的更新与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促使文化语境也发生改变,所以对翻译的要求就是不断顺应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1]陈言.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究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学论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化学论文,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学论文,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学论文,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化学论文,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非智力因素
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强化学生的心里活动调节效能,深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直接有效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专题研究已成为了化学教育工作者重要课题之一。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由此,优质高效的化学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内化为主观需求,将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坚持到底。在此,我从激发兴趣的角度,谈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一、通过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
首先,从人性美的角度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苏联作家康巴马斯托夫斯基所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兴趣的激发是平时师生相处的一种无意识的心灵交流的过程。
冬天里的问候、偶遇时的称呼、雨天的小伞、感冒时的热水、考试失败后的慰藉、网上QQ聊天、课堂上适时的鼓励、篮球场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许来自于生活上的关怀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贯彻。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在人性关怀的熏染下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从情感上亲近了老师,也从感性上亲近了他所教的学科――化学,以此种关系为基点,学习兴趣得以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化学教学也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
其次,从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对于目前处在一个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们对于教学的一种个性体现。他们需要友善的老师,但是他们更需要智慧的老师。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师能更加长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A、提高化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表达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而幽默的语言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兴奋区间,撞击平静的思维从而产生求学的欲望。例如:我对爱情化学反应类型的小结
(1)一见钟情型=化合反应 A+B=AB
(2)别人牵线型=催化反应 A+C+B=AB+C
(3)挖人墙角型=置换反应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墙角型=复分解反应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应 AB=A+B
如此特别而幽默的总结,能够缓解学生对于化学课单一的教学语言的审美疲劳,对大脑皮层产生更为强烈的冲击,记忆的周期更长,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学老师的综合素养,关注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通过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得好,动机就能够得到强化。例如:对于侯氏制碱法的讲解和引导。不仅讲了制作的过程,发明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还讲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的三大贡献,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如此,将历史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渗透了德育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加有力于学生对于本科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开发非智力因素杂志网论文格式范文。
首先、通过老师实验的演示和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A、通过老师实验的误区设置,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对实验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对于可能性的实验,设置实验误区却是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促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感悟,避免学生自己实验不必要的麻烦。
例如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这一实验中,可由数个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后,先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过程,操作过程中动作适当放慢,这期间必然会出现错误的实验操作,由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指出实验中错误操作,并根据实验原理推断错误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如何变化。最后由学生吸取演示学生的教训动手改进实验操作配置溶液。通过错误教学,从而达到深刻领会实验要点的目的。
B、通过趣味性实验演示,引发学习的乐趣,探索化学反应现象。化学实验的目的性太强,基于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成为了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抛开功利的因素,摈弃学习的目的,以娱乐的心态来面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许所谓的实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体里的星光”的实验。在一支较大的试管中,加入几毫升无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浓硫酸,在试管背面衬一张深蓝色的纸。摇振试管后,关闭电灯,用小匙挑一些高锰酸钾晶体,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渐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点点,恰似秋夜的星光,还有轻微的炸裂声。那么,高锰酸钾、酒精的混合液里,为什么会发光呢? 如此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这种有趣的实验,更能够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面对化学教学。
其次、通过化学实验的模拟,诱发学生解读生活、创造生活的好奇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生活是课堂的外延,寻找生活与化学的契合点,通过化学实验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生活,这是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又一指导原则。
A、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I铁锅生锈中就存在原电池的原理;用超强力油烟机洗涤剂洗涤油烟机;炒菜时加碘食盐要最晚放,是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挥发;瓶胆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钙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等。
B、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简单魔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鸡蛋入瓶现象、玻棒点火、江南春色。 一吹即燃的蜡烛、清水九变,等简易操作的魔术。
C、关注生活低碳原则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低碳生活是目前环保内容的一个重要主题,上海世博会也处处体现低碳节能意识。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1)烧97号汽油(2)烧饭先泡10分钟(3)看电视把电视机开暗一点(4)乘地铁上下班
总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和实验中,关注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能够在化学教学中使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关键词:教学模型;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88-01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隶属于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锻炼机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践,探究,学生已经初步涉及物质的本身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以及反应物的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简单运用实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简单实验能力等)。可见,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从而为学习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1."化学反应速率"模型的教学设计
图1化学反应速率的学生认识发展层级
数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科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数学模型,是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公式。因此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对规律研究的认识。
2.建立从具体知识的教学向为以观念构建为核心的教学转化
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在内容上也选择和讲授事实性知识,但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的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的把本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与此同时,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去建构观念而不是仅仅记忆事实。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学习要在具体性知识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观点和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生对具体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断应用知识把知识功能化,挖掘知识的认识价值和方法价值,从而把具体性知识转化成观念性知识。
由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涉及到的碰撞理论、活化能理论、速率方程等都是针对基元反应的,在应用于复杂反应时,可能会出现某些矛盾或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如果不涉及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的内容,就会影响学生对反应速率的本质的理解,但是在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又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难度。因此,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是否要涉及这些相关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高瑛,马宏伟,颜桂琴,化学教学,2005,(5):8-9
[2]陈瑞芝,化学教育,2007,28(8):48-50
[3]龚国祥,马春生,刘江田,化学教育,2012,,33(3):12-24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化学实验论文范例赏析: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6.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三、总结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课程评价的手段。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达到学以致用效果。论文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结构化学 课程论文 创新思维
《结构化学》是理科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专业课。这门课程以严谨的数学逻辑推导为基础,建立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一般感到难学难懂。因此,学生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结构化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对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在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设置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注重理论研究和解释实际实验现象的课程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尝试应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结果来解释化学实验,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理论性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设置课程论文的重要性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程不同,《结构化学》的内容主要是抽象理论,缺乏合适的配套实验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加深、拓宽和巩固。该门课程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相当的化学专业知识。设置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在搜寻研究对象或者范围时,对以前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大学一年级以来学习的知识是否存在可以采用结构化学理论解释的地方,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原理和现象进行思考,在自由选择题目范围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时,注意讲述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及科学工作者所应当具备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撰写时,着重讲授一般论文的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一定论文写作规范。这对于一般理工科学生尤其重要。设置的课程论文同时为四年级毕业论文研究阶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 理论化学计算软件的讲授
让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首先必须先教导学生使用理论化学的计算软件,让计算软件成为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的工具,所以教师本身需要对该类软件非常熟悉,同时具备利用该类软件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经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众多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软件中,HyperChem比较适合一般学生使用。可视化软件使深奥的理论计算结果形象化、直观化进行表达,让学生好学易懂,同时操作简单,适合用来作为课程论文研究的计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需要1学时就能教会学生有关HyperChem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于简单的理论计算。谭君[1]介绍了HyperChem软件的一些使用操作和特点,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3 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教导学生一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课堂上以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作为计算例子,采用Hyperchem软件计算各原子电荷并解释定位规律的实验现象。众所周知,苯环上的取代基分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这里选择了氨基和甲醛基分别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代表,通过计算其量子化学指数,讨论其计算结果,从理论上解释定位效应。
首先分析影响亲电反应的因素。一般认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是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苯环上的碳原子电荷来解析亲电反应规律。
在Hyperchem构造并以PM3分别计算氨基苯和苯甲醛,按display中的labels,选定charge项,在分子中显示各碳原子的电荷分布。
电荷分布显示氨基苯上邻位和对位的C原子带负电荷,分别为-0.191和-0.169,均大于间位C原子电荷(-0.05),所以对于氨基苯来说,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邻位和对位。而在苯甲醛的情况恰好相反,间位C原子电荷为最负,为-0.119。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间位。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讨论,应用原子电荷的规律变化很好地解释了亲电取代定位规则。
转贴于 4 拟定结构化学计算题目
自由选择题目范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教学中,我们设定以下方向(题目):
① 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通过对分子的结构计算,讨论结构与活性关系,寻找分子活性中心和主要影响活性的因素。
② 化学反应原理与规律解释
以理论方法计算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的产物与规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应。
③ 分子结构与性质
计算出分子的量化指数,寻找量化指数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如HOMO、LUMO与颜色的关系。
④ 光谱的移动
研究分子结构与光谱移动的关系,如分子中的键长的变化直接影响红外吸收峰的移动。
⑤ 分子的结构/构型/构象
以理论方法研究分子的结构、具体构型和构象。
⑥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的作用一般为氢键和范德华作用,与化合键作用相比,属于弱作用,是生物大分子主要相互作用。
5 论文指导与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发散与收敛思维的统一、敏锐的直觉与理论思维的统一。课程论文布置下去以后,学生在对课题的思考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对新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安排课程讨论,将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讨论,尊重学生的新想法,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
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主要表现。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已表现出许多弊端,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学生自己选题,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独立开展课程论文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而非结论。教会学生从抽象的数理推导中评选出适合个体所需的条件。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2]。
【参考文献】
1 谭君. HyperChem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6):20~22.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0.引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巾仔在着较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裂缝的仃任和发展通常会使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掰蚀,降低钢筋混凝土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透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成胁到人身安全。
1.建筑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其产生原因
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结构构件设计结构荷载不当、结构地基的不同以及混凝土浇灌、凝结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失水速度的快慢,产生了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沉陷裂缝、温度裂缝及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等等。
⑴结构构件设计和荷戴不当以及构件内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徐变裂缝。
设计不当引起裂缝构造处理不当,主次梁交合处丰梁未设加强箍筋或附加吊筋;火截面梁未设腰筋;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等素,均可导致构件裂缝的出现。结构荷载不当引起裂缝、结构因承受荷载而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存施工中或使用中都可能出现。结构构件在内应力的作用下,除瞬时弹性变形外,其变形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徐变变形。
⑵ 结构地基的不同,产生的沉陷裂缝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回填土不实浸水、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都会导致混凝上结构产生裂缝。
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0 -450方向发展。论文参考。较人的沉陷裂缝,往往会有一定的错位,其裂缝宽度·般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⑶混凝土浇灌、凝结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失水速度的快慢及化学反应影响有可能产生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及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碱等等。如表1所示,
表1 裂缝类型
裂缝类型 产生时间 产生原因 特征 产生的相关因素
干缩裂缝
混凝土养护结束持的一段时期或浇筑被劫持的一周左右 混凝土受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影响.产生内外拉而产生干缩裂缝 裂缝不可逆,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0.05-0.2mm 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成分,水泥用量等
塑性收缩裂缝
凝结之前,干热或大风时期
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无法抵抗混凝土体积的急剧收缩而产生龟裂
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
水灰比,、凝结时间温度、风速及相对湿度等 温度裂缝 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表面应力超过其抗拉极限 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使用过程中 碱骨料反应和钢筋的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