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广告新闻化论文范文

广告新闻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广告新闻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广告新闻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软广告新闻

一、软广告与置入营销

广告收入是媒体的生存命脉。随着广告手法的推陈出新,及电视产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广告购买制度转变所致的广告主买方市场倾斜,媒体传统的广告方式起了极大的转变,整合广告、公关与商品置入的所谓“置入性营销(Placementmarketing)”成为近年来广告商重要的媒体购买策略。“置入性营销”指的是厂商以金钱或有价回馈方式来交换产品或服务在节目或新闻内容中出现,且在不明示广告主的情况下,为付费者营销广告主商品、服务或形象的作法。目前国内盛行的“软广告”,有相当比例就是属于这种隐藏性的广告(surreptitiousadvertising)。

“置入性营销”又称为商品置入或品牌置入,早在1930年代就已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1982年上映的电影《外星人》(E.T.:TheExtra-Terrestrial)是置入性营销最早的成功案例。1980年代以来,因为产品置入手法有极佳的促销效果,且能降低影视节目制作单位的成本而开始盛行。近年来,置入性营销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影视产业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如韩剧带来的“韩流效应”,拉美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三个最重要的影视市场,置入式广告数量大幅增加,脱口秀和综艺节目到处可见主持人吹嘘各种各样的产品,针对年轻人的电视剧更是处处可见置入式广告。

“置入性营销”的风行是因为,传统电视广告虽能直接诉求产品或品牌的促销,但观众对其已有防卫、抗拒心理,甚至不会认真观看。而置入性营销经过巧妙的包装,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的“保护色”,化广告于无形的节目内容中,不但提高其曝光度,也能让观众在不自觉中改变印象。对电视台或节目制作单位而言,在节目中进行置入营销,不但可赚取广告费或节目制作费,更可以增加节目制播的资源、减少独立制作的成本。

“置入性营销”的类型很多样,通过媒体的置入营销除了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之外,包括音乐剧、话剧、演唱会,新兴的网络媒体、博客(blog)及游战电玩等的置入营销手法更是推陈出新,置入营销可以说是全面、大规模的渗入了各种传播场域。其中,电视是置入性营销的主要媒介,从体育、戏剧、综艺、竞赛、谈话节目,几乎是无所不“置”。甚至一般认为不宜置入的新闻、儿童、教育等节目,也可见到置入性营销的身影。

二、新闻:置入性营销的

在大众传播媒体内容置入商品营销引起的主要争议是,以节目内容作为商品或品牌营销保护色却未善尽告知或提醒观众之类,不免有欺瞒观众的嫌疑。但各国对“节目广告化”现象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像美国标榜尊重市场机制的自由经济,并未针对置入性营销广告单独进行管制,但因为公关公司“制造”新闻的手法越来越高明,甚至让人分不出广告跟真实、独立制作的新闻有什么差别,因此,公民团体强烈主张要有更严格的法令来管理置入营销。欧盟在2007年5月通过《影音媒体服务指令》,原则上仍禁止置入性营销,在排除儿童节目之外,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开放电影、剧集、体育、娱乐节目类型,并规定置入性营销的作法。无论管理程度为何,但许多国家都严禁在新闻、时事、儿童节目中,进行置行入营销。但置入性营销最严重的问题,正是新闻报道充斥着商品或品牌置入营销的“广告新闻化”现象。

“广告新闻化”指的是,新闻因为客观报道的预期功能而得以取信受众,但一些商业讯息却包装混掺成新闻信息,表面上是客观的新闻报道,但其实是为特定的产品促销,让观众误信为真、而达到商品销售目的。研究显示,由于阅听大众阅读、收视、注意新闻内容的时间远超过广告,因此广告新闻化很容易诱使观众将广告讯息当成是新闻内容加以接收。广告新闻化的确有误导阅听大众、强化广告讯息的功能,读者对新闻与广告讯息根本无法分辨,而广告新闻化使读者更注意、且更能思考与记忆广告。

新闻学者McManus针对新闻产制的研究指出,“新闻”本来就是“人们不知道的事”,既不像汽车可进行“查验”(除了亲眼目睹的新闻事件),也不如服务可亲身“体验”(除了气象报导及球赛分数),几乎全是消费者以信心消费的。但比起过程中的人为疏失、社会菁英自利、甚或记者本身偏见造成的偏误,媒体出于自利而扭导的情形反而更常见。McManus将媒体“在商言商”的运作称为“市场新闻学”(Market-dirvenJournalism),批评其已取代了传统的规范式新闻学(NormativeJournalism)。广告新闻化的操作,连带使得新闻编采人员的工作自大受影响,包括决定新闻重点、选择报道题材、决定采访对象、决定访问问题、决定新闻内容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只是,各国虽都禁止商品置入新闻,但仍然无法杜绝大众传媒业者及广告主一些合谋取巧的偷渡行为,软广告百无禁忌侵入新闻的操作方式,不但严重干扰记者的专业、影响新闻报道质量及阅听大众的收视权益,并侵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三、台湾地区经验、方式及影响

置入营销泛滥导致媒体公信力及新闻质量退步,台湾地区就是一个例子。台湾地区大众传媒多为民营企业,其中有线电视频道数量超过一百个,号称全球电视频道密度最高的区域。数量众多的电视频道竞逐有限的岛内广告市场,再加上广告主采取“媒体集中购买制度”使电视产业沦为完全广告商主导的买方市场。有些电视频道更直接将时段卖断给外制单位,任由外制单位将商品广告包装成节目型态播出。由于争取广告主的置入性营销经费,不仅增加广告营收,同时也能大幅降低内容制作的成本,因此许多传媒机构甚至跳过广告商,设立内部的营销部门,整合广告、编辑或节目及新闻部门资源,主动规划“项目”,寻求等广告主的经费,运用传媒的媒体影响力争取置入营销的业务。

甚至为了配合“市场需求”,新闻媒体的广告单位也规划灵活且多样的业务配合方式,将新闻内容视为标准化及规格化的商品,依时间(或版面)、报导形式及内容呈现等广告客户之不同需求,或为广告主“量身打造”,订出不同价钱出售。新闻界操作各种置入方式愈形精细,以报纸为例,各报常以“专题报导”、“专栏”、“特别企划”、“座谈会”、“论坛”及民调等方式呈现置入性的营销活动与广告。电视新闻的置入手法就更为多样化,电视上出现的独家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专题、深度报道、主播专访、SNG新闻联机、滚动式的新闻速报,画面、语气、口白、标题等,甚至是充满期待、正面和称赞之词的新闻报导语气,都可能是订好价目的“广告”。

一般来说,台湾电视新闻置入性营销的形式可分成四种类型:(一)策划报道:指营销传播商直接赞助某一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针对某类产品与议题制作专题报道;(二)与公关活动搭配:由记者参加产品发表会或某政令倡导的记者会,针对特定议题进行报道;(三)新闻话题置入:电视新闻主播报道某新闻话题时,将话题与某品牌结合;(四)谈话性节目置入:主持人与来宾在节目中谈论某一产品及使用该产品的亲身体验。

置入性营销已经成为台湾新闻界普遍现象,记者被要求参与置入性营销项目的比例很高。一项针对台湾新闻记者进行的调查发现,电视记者被要求参与置入性营销项目尤其高,超过六成的受访记者表示曾参与制作新闻项目,而在新闻项目产制过程中,有八成以上受访记者指出广告商会要求访问广告主或广告主指定之人士,并有79.1%认为广告主要求介绍产品功能。而为因应不同广告主的需求,新闻记者、编辑必须学习将特定商品讯息如何包装成不同的新闻型态。而记者不但照常署名,更务求技巧吹捧,使其看来与一般新闻相同,让读者无从分辨。

在台湾,新闻记者收取费用报道的“有偿新闻”向来是被媒体所禁止的,认为是记者违背违背专业规范的表现。但是,但为营收增长、单位创利的所争取的置入性营销业务,既已成为组织政策及业务目标,媒体会对配合业务执笔的记者给予薪资以外的奖励或项目津贴。特别是新闻部门主动接案之后,由于执行效率较佳,编辑室因为业务配合能力及主动性增强,竟然因此反而有地位提升的例子。

台湾媒体置入性营销盛行到这种地步,不仅影响新闻产制,也影响新闻专业与自主,对新闻记者的工作自、工作满意度、未来工作计划及伦理态度都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广告化新闻”充斥新闻版面及节目,使得媒体新闻难以保持公正立场、媒体公信力备受大众质疑。

四、结语:慎防置入营销侵蚀新闻

第2篇

关键词:受众;西方文化心理;国传统文化心理;广告语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0-0138-02

自五四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现代之路。所谓中国现代文化,就是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新文化,尤其是受到西方民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大,于是部分广告语也带上了西方民族文化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而言也是一种冲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受众本民族文化心理的丧失,相反,随着西方民族文化影响越加深入,一些暂时被忘却的中国本民族文化会再次被呼唤回归。

一、西方文化心理对广告语的影响

(一)“自由”心理与广告语

“自由”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它既是西方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西方个人和社会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代广告中有很多“自由”元素,联想的广告语“科技创造自由”中直接喊出“自由”,让人体会到科技带给人无限的可能和无尽的空间;白沙烟的经典广告语“鹤舞白沙,我心飞翔”道出了一种自由的状态,人心因香烟而突破禁锢和束缚,自由自在地翱翔;联想天逸的“随心工作、随逸生活”中的“随心”“随逸”也暗含自由之意;中文排版系统广告语“过轻松自如的周末,作相对自由的工作”,这是对现代人渴望的自由生活状态的诠释;耐克的“Just do it”(说做就做)又何尝不是自由的体现?

当然,人的解放也包含女性解放和性解放,也有很多广告突出了女性的自我意志,一则信用卡的广告语“认真的女人最美丽”就使女性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表达;某女性用品广告语 “做女人挺好”俨然是“一首女性主义的颂歌”。但是,女性商品的广告语或者是有关性的商品的广告语在中国还是相对含蓄的,如恒安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安乐牌卫生巾的广告语“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决定在我”,乍一看很难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但仔细想会发现它就是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达女性的自由选择权利。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人们经历了“”的束缚和理想的失落,西方的自由价值很容易就侵入了受众的民族文化心理,而广告语为适应这一心理变化才不断进行渲染,但反过来,正因为广告语不断地强调,所以人们的自由之心才更加重。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对现有规范制度产生冲击,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个性”心理与广告语

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人一直是文化的主体,任何情况下,人的存在、自我意识都相当强烈。中国现代文化和受众的心理受到这一点的影响能从广告中看出来。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某禁烟广告语“正因为年轻,我,选择不一样”显现出年轻人爱追求个性、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的心理;罗西尼表“时间因我存在”把本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说成因人而存在,把人的主体地位提到最高处,强调人的自我感觉;摩托罗拉“世界因我不同”、李宁“把精彩留给自己”注重个性、个人享受;英特尔“无线你的无限”中的“你”和前面的“我”“自己”是一样的,显示出个人在无线的情况下是可以创造出无限种可能,而且只属于“你”自己的无限可能;雀巢咖啡 “事事因你而精彩”把“你”作为世界的中心,完全体现个人主义的心理特点。

现代广告讲求创新,因此广告语也越来越有个性,比如某蚊香的广告语“默默无蚊”、淋浴器的广告语“随心所浴”、电熨斗的广告语“百衣百顺”等就是由中国的成语改编而来,还有某美容院的广告语“请不要同刚刚走出本院的女人调情,她或许就是你的外祖母”,就以幽默的方式来做广告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广告语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吸引现代的中国受众,获取更好的收益。

个性在中国广告中越来越常见,这和消费者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是分不开的。并且,随着中国广告的日益成熟,对个人主义的内涵的挖掘越来越深刻,表现也越来越多层面,但是如果把个人主义表现到极至,就可能变成自私、不负责任、没有礼貌等等。

(三)“”心理与广告语

西方文化比较注重实体的直接感观,因此,体现在广告语中就是一种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带给人生理和心理的。中国现代广告中有很多就体现了这一点,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从味觉出发引起人的感官渴望;江西四特酒的广告语“清香醇纯,回味无穷”,直接从味觉和嗅觉出发突出酒的性能;可口可乐雪碧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让丝丝凉意油然而生,炎热的夏天,人们在旅游逛街或劳作之后,常常感到口干舌燥,心绪烦乱,而这则广告就能让人们情不自禁地购买雪碧,将雪碧清澈、凉爽、解渴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某巧克力广告语“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也是从味觉上刺激受众的神经,感受巧克力的美味口感。以上这些都是从与商品对应的感官出发去直接做广告的,这与西方人直线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浓,丝般感受”,用嗅觉、视觉和触觉代替了巧克力的味觉;麦氏咖啡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同样用视觉、嗅觉代替了咖啡的味觉,这里虽然食品所对应的主要生理器官被隐藏,但与之相关的次要生理器官被显现,而且不仅仅是一种,而是多种,产生了“联觉作用”。

随着广告的不断发展,也不断地升级,从原先表达与商品一致的生理到联觉,最后上升为各种高级的抒发。生力清啤的广告语“生力清啤有点野哦”中的“野”字表现出一种“叛逆感”;可口可乐的那句“挡不住的感觉”表现的是一种“疯狂感”;统昂曼仕德咖啡“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表现出享受的。北京燕莎大型商厦广告语“购物是享受,享受到燕莎”,也有类似心理,诱发了人们的购物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购物观念。

相较于文学的审美,现代广告所体现的是短暂的、直接的,若过于强调这种享受,必然会造成对物质无尽的追求和更大的空虚。

二、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回归与广告语

如今,全球化在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原始本土文化进一步地丧失。现代大部分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强烈地感到归属感的匮乏。如今孤独飘零的受众也积极地通过现代广告寻求自我归属,并通过使用商品满足归属需要,两者相互影响。由此可见,中国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呼唤、回归了,而寻求归属感这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本民族文化心理。

(一)儿时的回忆

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语“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和它的广告画面一起勾起我们对儿时的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碰到别人同样的消费,会觉得原来有很多人有和自己差不多同样的经历,从而产生一种群体认同,对于吃黑芝麻糊长大的那些当代的青少年来说,将来他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同样会有“黑芝麻糊情结”。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念旧的心理,对于美好的往事,总是深带感情的。邦迪广告语“成长难免有创伤”,从另一个角度勾起人们对儿时的回忆,如玩伴、玩具、失恋等一连串对成长过程中不顺心事情的回忆,这些事情在孩子们眼中或许是伤痛,但对于成年人而言,却是他们最宝贵的童年印记和人生的精神财富。

(二)自然的皈依

我们耳熟能详的农夫山泉的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就体现了“自然的皈依”。虽然它的模样一直在变,也曾改为“农夫山泉,冠军的滋味有点甜”,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最初的那句。农夫山泉矿泉水的特定目标群主要是成年人,而且主要是都市已经工作的白领。这类人由于远离自然和土地,整日在高楼大厦之间奔波。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感觉到工业社会对人的压抑和异化。他们一般很少与人进行心灵的交往和沟通,他们是都市中最孤独的一群,于是对纯净美好的自然的怀念成为其渴望归属感的一种曲折表达。而这一心理也正好和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心理相吻合。某楼盘广告用“白云山麓的一抹风雅”来勾勒出另一种风情,把居住放到自然深处,回归自然。

(三)人生的安居

平安保险的广告语“一辈子只有平安好!”这是从北京百岁老人口中说出来的话,显得特别平和、安详、真实。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也是最永恒的追求,那就是身体上的平安。一则房地产的广告“寻觅都市里的宁静”,让人思绪万千。“安土重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由浓变淡,现代传媒的介入使得乡村不再是一片静土,慢板的生活节奏被快速的社会变迁速率所取代,人们不再“安”于故土,而是奔波在现在文明“不安”的横流中。更为难过的是,不仅身体处于不安之中,心灵也随之变得不安、浮躁不已。因此,这句广告语就引起了我们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思考,不仅要找到一个安静的栖身之所,更要找到一个安静的栖心之处,另一则房地产广告语也与其不谋而合“星河湾,一个心情盛开的地方。”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值得人心驻足之地,当你因在现代文明漂泊而迷失方向时,不妨回头去寻觅那些你与生俱来却又久被遗弃的东西,中国广告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汤志耘.中国广告中的西方广告影响因素——从文化角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9.

[2] 王纯菲,张晓龙,刘宝金.广告心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汀,张力平.华文广告语点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 郑燕萍.广告语言的多维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新传播媒体广告媒介发展

一、新媒体与广告媒介

1.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主要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具有新特征的媒体形态,比如说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等,另外还有论者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到新媒体的范围之内。据研究表明,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1)新媒体的内容

新媒体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类:

①文本类:例如文字短信,网络BBS、MSN、QQ、电子书等应属于新媒体的文本类。

②音频/音乐类:例如是手机中的彩铃与音乐业务,以及网络上可收听下载的音乐等。

③视图/短片类:包括一些图片、Flash、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视频等。

④游戏类:指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

2.新媒体的特点

消解性、交互性、跨时空性和大众性是新媒体的四个主要特征。

首先是消解性,一是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例如网络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因此,网络媒体实际上也就是包含了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型媒体;另外,新媒体也消解了国家间、地域间的边界,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其次,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网络诞生以来,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大大加强了,传者与受者之间可实现即时互动和角色转换。

第三,新媒体的跨时空性,例如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超越现实时空限制认识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可以知道更多的讯息。

第四,新媒体的大众性,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2.广告媒介

广告媒介是指能够借以实现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信息传播的物质工具。

(1)广告媒介的类别

按照媒介的载体与传播途径划分,有以下几种类别: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挂历、书籍、地图、明信片、海报、传单、票证、标签等;电子媒介,如广播、影视、电动广告牌、幻灯、光导纤维等;通讯媒介,如手机、传真、电子邮件等;户外媒介,如路牌、霓虹灯、高层建筑、旗帜等;销售现场媒介,如橱窗、招牌、室内外装潢等;流动媒介,如交通车船、飞机、手提袋、包装纸、广告衫、购物袋、雨伞、书包等。

(2)广告媒介的作用

广告媒介规范了现代广告的主要传播模式。广告的策略、定位分析、创意、文案一起构成了广告活动的主要体系。广告媒介定位广告市场。广告媒介在选择和组合上,如版面大小、时段长短、刊播的次数、媒介传播时机等等,都对广告的运行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广告媒介决定广告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广告媒介决定广告效果。

第五,广告媒介推动媒体发展

广告媒介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媒体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广告促进媒体经营环境的改善,广告是各大媒体区的资金来源的一个很大方面。目前,我国电视频道出现专业化趋势,如专门的影视、音乐、体育、财经、娱乐、生活类频道的出现。而频道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广告主要求广告实现“精确传播”的需要,在广告精播的同时,也使得观众在选择感兴趣的频道节目时,也可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这些广告在该种播出状态下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实现广告、节目的双赢。

随着不断的进化,媒体的广告形式产生了新变化,那就是软广告的出现。软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因其以新闻或服务类信息的形式出现,不易引起读者的反感和排斥。服务性信息的出现,使媒体内容更加实用,广告使媒体不仅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载体,也成为了大众服务信息的载体。

广告的关键在于创新,为了提高广告效果,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由科技发展带来大的媒体形式的创新,更包括媒体使用方式和地点的创新。楼宇广告、公交移动广告、DM杂志(免费杂志)……在现代都市中,这些新媒介不断涌现,其背后一个重要的动因便是广告。可见,广告在推动媒体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广告媒介也在不断的变换,在寻求新媒体下的最优状态,媒体广告的新形式、新内容层出不穷。媒体发展促进广告媒介的变化,而在广告媒介自身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媒体发展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广告媒介在新媒体中的新形态

广告应用于新媒体中产生了一些新形态。

1.手机广告:通过文字或彩信的方式发送广告。

2.网络广告:通过文字或音频、视频等进行表现,形式容易,覆盖面广,依据广告在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划分,网络广告主要有网页广告、搜索引擎广告、电子邮件广告、在线游戏广告、软件广告等几大类:

(1)网页广告

网页广告指打开网络浏览器时自动显示在屏幕上的广告,一般有按钮广告、弹出式广告、滚动广告、链接广告、插播广告等等。网页广告虽然形态丰富,易于制作,但是具有强制性,时应对其数量、尺寸、显示位置和播放时间加以适度控制,否则会干扰用户的信息浏览活动,引起用户的反感,降低广告的传播效果。

搜索引擎广告

搜索引擎广告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和数据库技术把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和商家的广告信息进行匹配。搜索引擎广告由于与用户查询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因此易于被用户接受,传播效果显著提高,它也逐渐成为了网络广告市场上的主流形式。

(3)电子邮件、MSN及QQ广告

这种广告通过向用户发送带有广告的电子邮件来达到广告的传播效果,发送者既可以是网络服务商,也可以是广告商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向广告提供者主动订阅。这类广告针对性强、费用低廉,可以包含丰富的广告内容。

(4)在线游戏广告

在线游戏广告可把广告预先设计在互动游戏中,在游戏开始、中间、结束的时候,广告随时出现,也可以利用游戏中的人物、情节来设计广告内容。

(5)软件广告

软件作者把含有广告代码的插件或者广告链接捆绑在软件中,在用户安装软件的同时,能够将插件同时安装到用户的电脑上,并能够把广告标识显示干软件界面中。软件使用者如果使用该软件或者点击界面上的广告标识,就会弹出广告信息,或者调用浏览器打开广告信息页面。

(6)三维广告

三维广告既可以应用到手机中也可以应用到网络中。

网络中可应用大量动态广告,但如果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视频广告,那就与电视上的广告相差无几,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的一些特技功能,将一些三维动画应用到广告的创作中,相信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网络广告的特点

网络广告作为广告媒介在新媒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有哪些特点呢?1、广告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广告信息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容量大、表现力强;另外,它充分吸收了电视、报刊等广告的优势,以多元化的表现进行传播,如电子报刊、电子杂志、网上电视、网上广播等等。2、广告传播网络化。它使得广告面向全世界的网民,传播范围最大化。3、广告传播交互性。这是由网络传播方式的实时交互性所决定的。受众可以在网上自主地选择广告内容,同时还能反馈自己的意见给传播者,传播者可以随时接收反馈的信息并与消费者达成购买意向。4、广告传播的大众性。在网络媒介中,没有地域以及身份的限制,网民们在网络中能够接受的信息是等同的,而关键在于受众的选择。传统媒体大多受到“域”的限制,而对于互联网来说,这种限制被打破了,网站上的广告都能被网民看到。5、网络广告与营销可以一体化操作。运用网络广告的链接功能可以将广告设计成为广告及销售一体化的形式,客户在直接点击感兴趣的广告后,可以进入到购买页面,填写定单、签定合同、最后进行网上支付,完成消费行为。

四、广告媒介的转换与发展

广告媒介的转换从理论上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形式转变,而是要配合受众需求和审美的转变而变化,同时也要符合大的市场规范,考虑当下媒体广告的一个大的方向,不可偏离。

广告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它就必须符合审美要求,当代广告不应该还仅仅局限于产品特征的描述,它应该从表述、色彩、构图、画面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不论平面广告还是动态广告,最主要的是,创作人的创作理念要有新意,这样才不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而且,广告创意不仅要达到前面讲到审美的层面,还要注意广告的效果,这才是广告本身最主要的功能。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各行各业,对广告业的影响也日趋突出。互联网正在成为广告主与消费者沟通的最廉价的工具,也成为广告主推介产品、宣传自己的有效平台。在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互联网将会深刻地影响广告主及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习惯,并促使这种传播媒介更加广泛应用和完善。

第4篇

近年来,董天策教授在他发表的许多论文中,令阅者印象最深的亮点之一是他对“新闻策划”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最近,他和他的学生又推出了一本新作,名为《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对“传播交叉领域”的学理审视》。书名虽长,但意思很明白。作者是在为这一组研究专题“定调”:一是把三者视之为“传播交叉领域”和彼此之间存在着“互动”;二是要对新闻、公关和广告这三种带实务性的专业行为予以“学理审视”。这也就是说,作者并不满足于或不局限于原先探讨的“新闻策划”这一基本上属于新闻实务领域的议题(最多也只是媒体—主要是报业—的内容产品的制作和营销的宏观策略);而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学理上审视相关的众多现象。他试图梳理出这样一条思路:新闻、公关、广告三者互为犄角,产生互动关系,并形成了“传播的交叉领域”。这一重要理论视角,不论能否得到认同,至少说明了作者正努力在学术探索上走出一条新路。这种努力,可称之为寻芳探胜之旅。

对这个主题,董天策教授在“导论”中告诉我们,“新闻、公关、广告属于不同性质的传播形态,具有各自的规定性”,但“无论中外,新闻、公关、广告这些不同的传播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总是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相互促进”。[1]而且“问题在于:当代中国的新闻、公关、广告在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已逐渐超越‘联系’的范畴,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境地,产生了传播实践中的交叉领域。”[2]这也就是他称之为“传播交叉领域”的理由。

在传播实践中,公关和广告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有时这种联系甚至还很紧密。在这个时候,“你中有我”,或“我中有你”的情况出现,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比如,公关活动虽有多种多样,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广告宣传始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广告中,早就有一种名为“公关广告”的品种,干脆来个“我中有你”。此类广告不同于一般宣传消费品或劳务的广告,而是径直地宣传企业自身。同时,在美国,许多企业都是公关和广告合着开办一间公司的。其原因可能是广告运作属于实体性的行为,而公关则属于策划性或一揽子的计划与执行。前者属于硬性推销,后者更近于软性促销,两者机构“雌雄同体”,也许会相得益彰吧。

如今,“新闻”作为重要而基本的元素介入其中,问题也就更加复杂,矛盾更加凸显,也更有深入探讨的价值。对此,董天策教授在“导论”中从两个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一是“传播文本交叉,产生了某些新的文本形态”;二是“传播行为交叉,出现了某些新的传播行为”。

他首先集中审视了新闻与广告二者交融而出现的新文本:即“新闻性广告”或“广告式新闻”,它指的是“新闻寓于广告之中,广告通过新闻的形式而起作用”[3]。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文本最初是受到媒体正面肯定和倡导的,后来才一再被明令禁止。在此情况下,又派生出仍然是新闻与广告交融的“形象广告”。形象广告和新闻性广告在实质上并无二致,因为后者仍是媒体利用新闻手法和形式为客户刊登树立其形象的广告。这两类广告,尽管至今仍与一些媒体藕断丝连,但在政策和法规(《广告法》)上都属于禁用和处罚之列。在此情况下,董天策还关注到新的替代性概念——“软广告”或“软文”。他认为,也许提出“新”概念的做法,更具包容性,更加巧妙、迂回和隐蔽。他发现,如果把这些传播文本形态放在一起加以研究,它们之间具有一种“家族相似性”。据此,他归纳道:“从理论上说,本质上是‘广告文本’与‘新闻文本’(当然还有科普知识等)杂交而成的新型传播文本”。[4]

接着,他从公关与新闻接壤之处分析了它们的传播行为。在公关界,“制造新闻”已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但由于这种理念和实践“同新闻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与冲突,难以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5]因而公关界改变话语策略,代之以“新闻策划”。而“新闻策划”这一概念不久也为新闻界所接受和应用,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议。后来,在新闻实践中,“新闻策划”又发展为“新闻炒作”这一带负面含义的词语。在肯定新闻策划或报道策划的人们眼中,这是新闻与报道策划的异化。而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和郎氏夫妇等,就曾经深入研究过与此直接相关的所谓“假事件”(或“伪事件”——pseudo-event)。可是,在当时更多的是归咎于公关界这个始作俑者;人们未曾料想到于今越演越烈的却是某些媒体的专业人员!

董天策教授对此也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从新闻、公关、广告的互动来看,‘传播交叉领域’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还有游走在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而且,在他看来,“大多数现象都游走在合理与不合理之间”。[6]

笔者认为,这一重要观点显然是正确的。他认为:“只要按照‘形象广告’的本来面目——广告信息的传播活动去做,就是合理的”。可是,他在批评某些形象广告的不合理之处,指出:这其实是有意模糊新闻与广告的界限,混淆受众或消费者的视听。作者的本意是对的,这些看法并无不妥。其“游走”现象的出现,则说明了很值得我们要继续深入予以研究。

本书在“导论”之后,展开了三个单元的详细论述。一是“新闻传播策划的多维审视”;二是“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的互动研究”;三是“游走在新闻与广告之间”。第一单元是董天策有关论文和著作中相关内容的汇集,体现了作者对新闻传播策划的学理认识。如果再仔细分析的话,这8篇论文中直接阐述“新闻策划”的有5篇,论述新闻与公关互动的有3篇。

可能作者意识到第一单元文章内容较为分散,因而在第二单元再次集中、深入地说明上述主题。这一单元的特点是试图应用多种相关理论去解释或分析公关与新闻报道的互动关系,所以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首先,作者企图在回顾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引出它与新闻报道互动的问题。然后再分别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指导,探讨社会组织向媒体提供公关新闻素材的动因,以麦克马那斯提出的“商业化新闻生产模式”去分析新闻机构自身生产公关新闻的动因,并提出了中国新闻生产的模式。同时,还引用传播模式中的“噪音”概念去揭示公关对新闻信息流通的干扰。作者并不以此而止步,还提出了对公关效果和新闻报道可量化的评估。最后,又插入“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经济学的重要论述去解释社会组织实现公关目标的效果和新闻报道量之间的关系;以“博弈论”探讨实现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社会组织与新闻传媒)达致双赢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从传播理论的角度看,作者无疑作出了很大努力,力求对复杂的公关与新闻的多重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以提高本书的理论含金量。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阐述“使用与满足论”和绍介麦克马那斯模式时结合实例所作的解读,深文周纳,条分缕析,令人深思;也是某些粗糙、空洞的宏观大论所远远不及的。

本书的第三单元深入剖析游走在新闻与广告之间的“软文”,集中解决的是报纸的“软性文章”现象。不过,给人的感觉是,这一部分的结构与行文类似时下的许多毕业论文,不太像专著的写法。作者对报纸“软文”所关注的四个重点,除了第二个重点,即符号学分析和话语分析功力较弱外,总的看,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末段指出规范“软文”的出路在于按“法律+资本+权力”运作,这无疑既适用于我国目前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体制,又对妥善解决“软文”现象大有裨益。

总之,这本新作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深入地“游走”在新闻、公关和广告之间进行探索。这将有利于拓宽学术视野,深化研究课题,启迪创新精神。笔者热切地期望学界和业界的广大读者都来阅读这本颇有新意的新作。

当然,本书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问题仍有商榷余地。比如,本书内容一致但章节结构并不统一。有的是论文集纳,有的则独立成篇。对前者,如能打散重组,相信效果会更好些。又如,“制造新闻”之说,在新闻界基本上处于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境地,但为什么“在公关的意义上是一种合理的传播行为”?其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公关界和新闻界的理念或价值取向上的不同,而是在客观上应有判断二者正确与否的统一准绳。再如,作者历数“有偿新闻”的种种问题和危害,但却又从“学术角度”上认为“有偿新闻”概念十分笼统,是“一个所指游弋不定、界限模糊不清”的概念。[7]笔者以为,问题似乎不在这里,无论介入有偿新闻的个人或组织,他们的认识是明确的,哪有拿了钱不清楚钱是怎样来的?他们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和政策和漏洞去打“擦边球”。

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看,本书做得是比较好的,但也要注意,使用多种理论观点去分析或论述同一现象时,要考虑这一做法是否确有必要。这些理论之间能否兼容,尤其对是不同学科的理论见解的引用更要审慎,况且用“药”过多不一定能药到病除。

最后,我很欣赏作者的这一见解:“学术研究所努力呈现的是真理性的认识,这是一个并不平坦的过程;而真理性的认识要为社会所接受,更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8]冷静而客观的理性,正是做学问的人所应当持有的。

[注释]

[1]董天策等(2008).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对“传播交叉领域”的学理审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第2页.

[2]同上书,第2页。

[3]同上书,第3页。

[4]同上书,第7页。

[5]同上书,第8页。

[6]同上书,第14页。

第5篇

【关键词】传媒;改革;“语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2008年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年会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雪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的投稿近200篇,入选论文或摘要55篇。年会以“变革与传播:中国传媒三十年”为主题,旨在回顾30年来的传媒改革,探索深化改革之路。会议主要从新闻学的内在规律出发,对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传媒体制、国际环境、消费文化等“语法问题”进行检视。为迎接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八十周年院庆,年会特设了“研究•视域•变迁”等专场,省察了传媒改革进程中新闻传播研究的进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由与法制:传媒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

“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是研究新闻改革最重要的主题。”(孙旭培,2008)本次年会再次强调了传媒体制改革过程中自由与法制的核心作用,深入阐发了现有体制下传媒表达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推进传媒体制改革的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孙旭培教授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如今改革达到新的阶段,要再次重申新闻立法,以此来渐进地实现更大程度的新闻自由。他引述了《人民日报》2008年11月3日的评论:“应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继续完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法律保障。”(华清,2008)他认为,这预示着新闻立法将是今后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孙旭培,2008)

在此基础上,孙旭培教授提出了从自由和立法角度研究新闻改革的13个研究议题:新闻自由权的具体研究、新闻自由的维度和尺度、宣传本位与报道本位、社会稳定与意见多元、新闻法治与社会效益、突发事件与新闻自由度、第二第三国际与新闻自由、清末与民国两个时期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急进还是渐进、媒介批评的法律规定、宪法中的言论出版自由与媒体创办、新闻评议会制度、对新闻自由的法律救济。他希望与会研究生秉承专业精神,能对以上议题规范地进行学术研究。(孙旭培,200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卢家银、崔明伍(2008)在入选论文《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中,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在公众利益表达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为新闻立法提供了现实论证。他们认为,新闻媒体在现有体制下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这在部分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将造成“喉舌”之困――媒体究竟应遵照政府的宣传策略,还是应该直接表达民意。同时,市场也干预着传媒的表达。因此,在多元利益的情况下,需要首先建立解决言论纠纷的宪法诉讼制度,为公众利益表达提供司法保障;同时,建立公众媒体等各类媒体,将多元利益在传媒中分割开来,以保障每一方的表达权利。

复旦大学硕士生阴良(2008)也对当下传媒表达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卢家银、崔明伍的研究不同的是,阴良选取外国媒体驻华记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访谈了16个来自不同国家、媒体的外国驻华记者,发现外国驻华媒体受到更复杂的社会控制;同时,研究立足于“人”,而不是直接分析“传媒”,因此,在组织、行业、社会这三个层面外,还特别强调了个体层面的因素,提出了“伞兵记者”(parachute journalists)与长期驻华记者(resident journalist)这两种不同的派遣方式造成了个体认知差异,并最终影响记者的表达。

清华大学博士生唐建英研究了欧盟《视听媒体服务指令》,提出了可供国内参考的依据“线”和“非线”这两种不同服务性质来区分内容规制程度的新思路。文章分析了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政策的演进过程,阐述了《视听媒体服务指令》出台过程中公共利益与产业利益的冲突,以及统一监管与分层监管规制原则的确立。文章指出,欧盟的“规制模式的探索无疑是超前的,其效果还有待在以后的政策实施中来评估”(唐建英,2008)。但目前新媒体的内容规制也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和传媒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开放与霸权:传媒全球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传媒改革的进程与国家的开放程度是紧密联系的。30年来,中国媒体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奥运会、世博会等“焦点时刻”,中国传媒应该如何把握机遇走向世界?

本次年会入选论文中,有2篇在海外高校就读的中国研究生撰写的文章。文章通过介绍、阐述、分析海外媒体,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中国媒体当下的国际环境。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硕士生侯静慧、马瑜晶(2008)对1978年至2006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年份”为抽样“层”(strata),每层中随机抽取10篇新闻报道,得样本290篇。研究用GDP和进出口总额来测量经济实力,其乘积作为自变量;报道量(quantity)与报道效价(valence)作为因变量。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报道的数量显著增加,而其中负面报道的比重也随之增大。结合霸权理论,研究认为这种负面报道增多的现象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权力阶级需要综合利用大众媒介中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类信息,以求保证民众的思想与现有社会秩序达到一致,即实现“媒介霸权”(media hegemony)。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毕佳颖(2008),结合美国互联网的政治表现,分析了“个体内容出版者”(individuation content publication)对政治的多元影响。文章认为,“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powered in a soft way(美国霸权以一种柔化的方式得到强化)”,即将“媒介霸权”隐藏在个体政治背后,通过技术控制以加强自身的权威性。文章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会不会走“美国道路”,互联网的发展会对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希望能在今后的实践中给出解答。

同样关注霸权问题的还有同济大学的硕士生肖云帆(2008)。她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地区的10种有代表性的英文报刊杂志关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Hanover World Expo 2000)”、“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Aichi World Expo 2005)”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Shanghai World Expo 2010)”筹备情况的报道,比较了报道侧重点的不同: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上海世博会时,侧重于宏观的经济与产业、商业的报道,也有部分政治主题的负面报道,几乎没有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报道,而对爱知和汉诺威世博会的报道则有显著差异。与侯静慧等人不同,肖云帆提出了积极应对西方“媒介霸权”、改善国家媒介形象的传媒策略,包括提供多元议题、综合运用多媒体、整合传播模式等。

北京大学硕士生刘畅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郑宇钧,以《筑梦2008》为个案,从修辞学角度研究了纪录片跨国界意义共享的策略。文章指出,“北京奥运的纪录片要在‘全球化’的普世价值和‘本土化’的民族特质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球土化’策略(glocalization)”,即展现“全球化了的”本土与“本土化了”的全球,以达到跨国界的意义共享。(刘畅 郑宇钧,2008)文章分别从本体修辞、积极修辞、非常规修辞等角度研究了“球土化”策略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今后的纪录片制作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硕士生吕芳雅(2008)运用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走出去”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好莱坞模式与日韩模式等可借鉴的运营模式,对今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泛亚市场,而不单是西方市场;加快建立自己的海外发行渠道;进行制度调整,等等。

三、商业化与大众化:传媒文化观念的变迁

《文化症候与文学期刊的影视趣味》(周根红,2008),阐述了纯文学期刊《收获》1990-2008的历史演变。随着《收获》逐渐成为影视文化风尚的引领者,并推出了关于影视明星的《一个人的电影》专栏,周根红认为,《收获》已逐渐失去纯文学理念,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影视文学与大众传媒紧密勾连。作者对“影像霸权”的形成表示了忧虑,并表达了对纯文学期刊原有的独立性与先锋性的向往。

《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褚悦闻,2008)探索了商业化与高度社会性别化的话语机制对中国女足媒介再现的影响。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奥运年2004年1月-9月间267天《东方体育日报》的报道篇数、照片数量、头版报道等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发现:在没有重大赛事的情况下,女足再现为“玫瑰”;而涉及奥运盛事,女足则彰显“铿锵”,被赋予男足未能担负的民族精神和使命,其在艰苦环境中奋力进取的风貌受到媒介的反复强化。文章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弹性的、分层的、有目标的媒介再现,是媒介以争取收视率的新闻娱乐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操作;在商品化的媒介中出现的女性,乃适应商品化的、被重新社会化的、被再创造的公式化形象;性别是一种社会范畴,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别化,区隔并规定了女性气质和霸权的男性气质特征的客体和行为;团体性的体育项目承担起了建构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

在商业化环境下,受众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商业化媒体的定位转变。清华大学硕士生李华颖(2008)对消费者购买畅销书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知觉价值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调整和修正过的模型,研究发现:知觉品质越高,主观规范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高,就越可能购买畅销书;而知觉牺牲并未起到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作者认为,畅销书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不易因消费者成本影响人的购买行为,“畅销”本身对书本的功能、品质或品牌等的肯定让消费者不计太多代价地购买。这一研究也暗示了未来畅销书定位与定价的发展趋势。

在年会的新闻沙龙环节,同一话题在网络传媒领域中也得到了讨论。《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吴欢,通过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商业网站通过共建成员的精神认同获得商业收益的方式。吴欢特别强调了成员的个体认同与社区认同之间的互动、网下社区和网上社区的相互支持。她认为,虚拟社区,尤其是老年群体的虚拟社区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要通过与现实社区相互作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吴欢,2008)老小孩网站创办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志安博士介绍了“老小孩”的运营方式,也指出了通过上网给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创办理念。

四、继承与创新:新闻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媒改革从“语词革命”向“语法革命”转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容。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的主题演讲中,他以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为视角,总结了30年传媒改革带来的新闻学科的发展。他强调,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研究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从老一辈的学科领军人阐发新闻学基本原理、建构新闻学理论框架、走出新闻史学研究新路径,到80年代继往开来的中坚提升新闻学科的科学性,再到90年代开拓学科新领域,到新世纪夯实基础理论、开创新媒体研究,研究生群体始终积极参与了新闻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童兵教授希望,今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广泛开展中外合作研究,走好传播学本土化之路,培育新闻传播学大师和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研制中长期(2009-202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规划。(童兵,2008)

复旦大学硕士生滕育栋(2008),则从微观层面着手,思考了30年来新闻思想的转变。他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为切入点,通过考察1978年以来公开出版的新闻史著作对其描述、评价话语的变迁,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新闻史著写作方式:服从宣传需要的历史写作,突出文献新闻学理意义的写作,作为新闻改革历史基础的写作,阐发了其背后的新闻思想。作者强调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在中国新闻史的写作中的推动作用,认为中国新闻史的写作能为我国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希望更多的人回归到新闻史研究中。

苏州大学硕士生张震(2008)梳理了30年学界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看法变迁。从新闻客观性的来源、内涵、主观态度、宏观操作方式、微观操作方式等角度进行了梳理,指出了今后研究的议题与趋势。南京大学硕士生温海玲(2008)对1988-2007年组织传播研究论文进行了历时性分析,根据其研究走向:“学科介绍原理阐释应用分析学科建设”分析了每一时段的历史特征,并提出了加强组织传播学科建设的想法。兰州大学硕士生华汝国(2008)综述2005-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情况,归纳了其中所体现的研究热点及形成的重要观点,并进行了评价。

此外,本届年会论文还对往届年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本届年会入选论文《瘦身减肥广告中性别因素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梁静、黄艳姗、艾依璇,2008)与上届年会入选论文《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研究》(周海晏、王帆、邢荣、马、王祥颖,2007)同样是对“第三人效果”(third person effect)的研究,但侧重有所不同。上届论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入了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并测量出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存在第三人效果差异。而梁静等人将媒介素养中的广告关注度作为中介变量,用以诠释性别因素与第三人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上届论文研究的深化与补充。

注释:

[1]语法革命,是指“在现有要素和功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则的改变、关系的改变以及制度、机制、运动模式、盈利模式、与受众关系、技术要素层面的改变,形成新的发展机会”。(喻国明,2008)对于传媒改革而言,要从要素扩增到结构重组、规则改变和发展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1]毕佳颖.(2008,November).PowerfromMass-JournalismofInternetonAmericanPolitics.“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摘要,上海.

[2]褚悦闻.(2008,November).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3]侯静慧、马瑜晶.(2008,November).风雨三十年:中国形象在美国媒体中的变革.“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4]华汝国.(2008,November).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5]华清.(2008,November3).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民日报.pp.7.

[6]李华颖.(2008,November).畅销书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知觉价值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7]梁静、黄艳姗、艾依璇.(2008,November).瘦身减肥广告中性别因素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8]卢家银崔明伍.(2008,November).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9]刘畅郑宇钧.(2008,November).从视觉修辞的角度看奥运纪录片的“球土化”策略.“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0]吕芳雅.(2008,November).中国电影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1]孙旭培.(2008,November).新闻改革研究: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上海.

[12]唐建英.(2008,November).《视听媒体服务指令》与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初探.“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3]滕育栋.(2008,November).“用说话”:中国新闻史写作中的“加法”与“减法”.“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4]童兵.(2008,November).研究生:新时期新闻科学发展创新的生力军.“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上海.

[15]温海玲.(2008,November).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组织传播学研究的变迁――对新闻传播视野下组织传播学术论文的历时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6]吴欢.(2008,November).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7]肖云帆.(2008,November).媒体力量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汉诺威、爱知与上海世博会实证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8]阴良.(2008,November).社会控制对新闻生产的差异性影响――以外国媒体驻华记者报道倾向为分析视角.“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9]喻国明.(2008).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构建.传媒观察,1,15-17.

[20]张震.(2008,November).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关于新闻客观性的研究述评.“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第6篇

“川大文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多样化’”追踪

论文含金量下降,早已失去了其初衷和价值,这让近几年来的大学生毕业论文饱受诟病。去年10月,四川大学对此进行改革,对已成“鸡肋”的本科论文评价方式实行“多样化”。

进入5月,又到了大学生交毕业论文的时候。近日,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最新收集的数据来看,98%以上的学生仍选择了传统的毕业论文,新闻系52名毕业生中仅有4人选择新模式考核。不少曾举双手赞成论文改革的学生,因现实原因而选择了“熟门熟路”的传统毕业论文方式。

4人“尝鲜”:都是实习“牛人”

四川大学《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是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

进入5月后,该校文新学院对新闻、广告、广电和编辑出版等4个方向的200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回收,发现98%的学生选择了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以新闻系为例,全系52名应届毕业生中,“尝鲜”者仅4人。

据记者了解,这4名毕业生平时在学院里就是实习“牛人”。其中1人选择了写调查报告,另3人选择了媒体发稿的考核模式。选择写调查报告的学生在电视台实习了很长时间,搜集了大量数据后,写成了题为《收视率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的调查报告。

选择媒体发稿的3人,也在报社和电视台实习了很久,其中1人实习达一年以上,其间发表作品颇丰。“有偶然因素在里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说,既然这些同学有很多作品,选择新方式也就顺理成章。

没尝鲜的:“熟门熟路”最把稳

文新学院要求:选择尝“鲜”的学生要过关,需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稿件2万字以上,或发电视新闻80条以上,且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头条稿件,或报社、电视台等单位认定的好稿。

大四学生小陈选择了当“大多数”。“我倒是想选新模式,但既不敢,也够不上条件。”小陈说,今年是学院实行论文改革第一年,不管怎么改,只要能顺利毕业就好。

小陈说,新规去年底才出炉,他没有那么多实习经历,所以选写毕业论文最简单,也最“熟门熟路”。论文模式是既定的,只要找好一个切入点,花两三周就能搞定。“在媒体发稿,一个萝

卜一个坑。”小陈说,满足学院新模式的条件,少说也得实习半年以上,根本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据张小元介绍,具体办法草稿是去年12月拟定的,讨论完善用了好几个月。学生收到定稿已是今年4月20日了,这时所有实习基本都结束了,所以,这届毕业生大多数没有时间准备。

校方表示:明年选新模式的更多

“只要有一个人尝鲜,我们都很满意,表明这场改革迈出了第一步。”张小元说,改革真正进入规模化阶段至少要到明年,“估计明年选择新模式的毕业生将达到50%。”

第7篇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委员指出,中国的传媒业必须“居安思危”。“面向市场方面,我们比别人差得太远。”赵忠祥委员说,“而文化市场的份额,不单单带有商品的意义,它也几乎就意味着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份额。”他指出,如果听凭别人占有中国的文化市场,将埋下巨大的危机。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委员则提出,中国传媒的集团实力仍然较弱。他认为,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内部运作机制、管理机制等的转变值得研究。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委员则在小组发言中提及目前传媒报道手法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他相信,长期一味的“粉饰太平”将导致主流媒体的萎缩。

■传媒学者受聘独立董事

最近,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聘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担任公司独立董事。此前,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发展部副主任、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鹏也被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聘为独立董事。

■深圳报业将重新整合

据最近出版的《传媒经济参考》报道,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深圳商报社正在酝酿合并,合并工作将于今年4月份完成。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旗下包括《深圳特区报》、《星报》等媒体,前不久该集团进行了人动,原总经理陈聪君任总编辑,经营管理工作由社委会委员董向铃负责,原总编辑陈锡添主要负责《香港商报》的工作。深圳商报社创办有《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深圳都市报》等媒体。

■《新闻记者》论文转载量大

3月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了2001年《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行榜。在文化、科学、体育类文献中,《新闻记者》的全文转载量排名第19,也是前20位报刊中惟一的新闻专业学术期刊。

多年来,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对国内公开出版报刊上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进行选编,并分专题以期刊形式公开发行,成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尺度之一。其中文化、科学、教育类文献分为《文化研究》、《新闻与传播》等专题出版,是从1544种报刊上摘录的,其中有全文被转载的报刊为592种。

■中国《新闻周刊》复刊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于3月4日复刊。该刊高层人士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保持“新锐、前瞻、深刻、权威”的办刊风格,基本保持已有的品位,避免流俗,适当增加财经内容。去年11月,因为与投资方发生矛盾,严重拖欠工资和稿费,中国《新闻周刊》宣布停刊整顿。

■全国232所高校开设传媒专业

从最近杭州召开的全国传媒院校会议上传出的消息表明,全国已有232所高校开办了与传媒有关的专业。这个数字在全世界也应该是排在前列的。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传媒业人员约70万人,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不过20余万人。随着传媒业的繁荣发展,传媒教育也成为热门。

■蚌埠日报社原党委书记被判刑

3月4日下午,蚌埠日报社原党委书记郎贵祥涉嫌受贿、贪污案在蚌埠市西市区人民法院审理终结。法院以其犯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同时对郎贵祥退出的赃款、赃物判决没收,上缴国库。

现年57岁的郎贵祥出身于教师家庭,大学文化,曾先后在基层工厂、组织部门、新闻单位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并于1996年6月起担任蚌埠日报社党委书记。

■《21世纪体育》创刊

《21世纪体育》3月4日正式创刊发行。《21世纪体育》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全兴集团联手打造,著名足球记者李承鹏任副总编,另外还延揽了姬宇阳、赵震、吴强、蒋飞舟等国内知名足球记者和编辑,在足球界和体育传媒界引起关注。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21世纪体育》不准备成为一份信息大全,也不允许演变成一双柔若无骨的红酥手――我们宁肯学习老师《队报》向雅凯道歉,也不扮后宫三千妃嫔妖妖娆娆对‘9号院’那座机关山呼‘吾皇万岁’”。同日,《体坛周报》也推出了《足球上海―蓝周刊》,由原《新民晚报》体育记者葛爱平出任主编。

■中国广告投放增长

全球市场研究权威――AC尼尔森公司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2001年中国的广告投放量依然保持领先,年度增长率高达16%。其中,电视、报纸和杂志这三大主要媒体的广告收入均创新高,分别达到81亿美元、29亿美元和2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7%、13%和21%。

第8篇

 

应用型新闻人才,主要是指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培养的服务地方的新闻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实践技能和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并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在新闻工作中熟练运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是核心,新闻是专业指向,应用性是基本要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综合性强的实践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要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独立完成这项具有较大难度的课题。这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应用,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是优秀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试金石。

 

一、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选题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二、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是加强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一,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改革设想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社会性源于自身的实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局面,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强,其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实证研究行列,同时考虑以多种方式呈现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撰写深度报道或调研报告;第二,把论文写作与分层级、分模块、分方向教学结合起来,设计多个模块,如各类影视剧本写作、广告策划与文案、网页制作与维护等作品替代毕业论文写作。经过不断地探索,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将会妥善解决,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终会呈现新的局面。

第9篇

一、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近5年来对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情况来看,随着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加强,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撰写的毕业论文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毕业论文选题忽略了新闻专业的特性一社会性,没有紧扣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理论分析的论文中引用他人材料和解释过多,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不足,深度不够,论文模式依然是“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步骤,尤其在“怎么办”阶段,对策拍脑瓜,方案想当然的问题相对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以“伪命题”的理论分析为主,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有理论性知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缺失,使学生游离于实证研究之外,也不懂得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师资队伍的不健全也是实证研究类毕业论文缺少的原因之一。目前,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坛的教师,没有在媒体工作和一线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单一性和实践型教师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即使学生选了实证研究类的题目,老师也指导不了。三是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也会产生影响,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段时间学校基本没有集中授课的课程,大部份学生忙于就业、考研,精力难以放在论文写作上。且有的学生在外地,与指导老师基本上见不着面,论文指导仅限于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理论性的论文选题更利于毕文的完成。

二、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根本,它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预期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应用型新闻人才与传统学术型新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它强调了学生的应用和动手能力。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这个特性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型不仅是对新闻专业外在的层次规定,也是新闻专业本身内在的要求。新闻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工作在社会第一线,接触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相关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对于新闻专业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和专业素养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课程和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学生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筹建时间不长,师资以年轻的教学型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是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有所欠缺,而且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因此,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采用做访问学者或提升学历、学位的方式,通过进修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很有益处的。同时,由于新闻专业本身的特性和应用型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经验在毕业论文创作,特别是实证研究类的论文创作中起了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身要具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除了注重理论素养的提高外,更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获得,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引进来”,指聘请媒介一线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开设专题讲座,为教师讲授现实中媒介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操作,掌握媒介的最新知识;“走出去”,指将青年教师送到媒介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各类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自己更加符合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是加强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论文撰写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到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环节众多,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关键。第要加强选题指导。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感兴趣的选题是论文良好的开端。论文的选题要提前规划,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和各类实践进行思考,而不是要做论文时才开始找论文题目。其次,新闻专业是一门社会科学,规划选题时要从新闻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寻找有研究意义的课题,避开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因此在选题时,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选取实际问题。最后,选择课题要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避免大而空的论题,如果论文的题目“假”、“大”、“空”,那么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因没有切实研究,只能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来完成论文。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文题目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写作才能扎实有效的开展。第二,要加强过程管理。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外出实习,在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学生与导师面对面地交流的次数不多,毕业论文的进程和质量难以管理和监控,如何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是值得思考的。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流程中,要抓好论文的开题和中期检查这两关。撰写论文开题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题,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创新点和自己研究的方向。在开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构建论文框构,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策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定下论文的基调;在中期检查过程中,老师对论文写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的写作进程。这两个环节,指导老师要与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落实每一个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研究和撰写论文,而且还避免理论研究论文中的抄袭现象,改变以前的“剪、贴、拼”的论文写作模式,最终写出有新意的论文。第三,要重视基地建设。实证研究类论文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撰写实证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时,需要相应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对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对口的实习基地就是报社和电台、电视台、各类网站等媒介单位,要建立相适应的媒介实习基地,特别是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实习基地,保证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大量的、长期的机会在新闻一线接受锻炼。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做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

三、改革设想

第10篇

【关键词】报纸消亡 新媒体产品

一、“报纸消亡”研究缘起

“报纸消亡”的话题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1994 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Howard Kurtz)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1997 年,报业经济学家罗伯特・G・皮卡德(Rob-ert・G・Picard)认为“报纸产业整体印刷数量”已经下滑,“许多观察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报纸正在走向死亡”。2004 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菲利普・迈耶教授明确提出:“到2043 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将归零”。他的依据是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数据和他制作的“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2005 年,纽约时报发行量下滑和逐年裁员引起了业界的恐慌。接着,美国报纸出现“倒闭潮”。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相继关张了《新闻晚报》、《天天新报》和《房地产时报》,引起了媒体业界的轩然大波。世界范围内的报纸行业风声鹤唳,有关“报纸消亡论”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

二、“报纸消亡”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基于“报纸消亡”论争研究,以“报纸消亡”为主题词,以2000-2014年为时间段,以新闻传播学科核心期刊为搜索范围进行高级检索,剔除重复、不符合主题的论文,涉及“报纸消亡”的论文有47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对样本进行定量统计和内容分析。此外,本文以“篇”文献为单位进行“被引用量”的引证统计,即某篇文献被引证次数的多少。对文献资料进行统计,统计依据CSSCI和CNKI两大数据库。

三、“报纸消亡”论争研究文献描述性分析

(一)研究阶段

大体上,我国“报纸消亡”研究经历了“寒冬论”、“两分论”和“拐点论”三个发展阶段。观点上针锋相对,时间上两相交替(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报纸消亡”论争研究近年来热度波动上升,大体上经历了数量的反复增减,呈现W形变化。从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来看,除了新闻与传媒热衷讨论“报纸消亡”话题外,出版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多个学科也开始涉猎相关议题。

通过对刊登47篇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归纳统计,根据刊登“报纸消亡”研究论文的篇数多少进行排序(见图2)。《新闻与写作》成为刊登“报纸消亡”研究论文最多的期刊,该刊物也成为研究“报纸消亡”的重要阵地。

(二)引证分析

在借鉴多篇引证分析论文关于被引论文的影响力测算公式的基础上,本文对“报纸消亡”研究文献及核心期刊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被引论文影响力=CSSCI被引用综合分+CNKI被引用综合分,其中被引用综合分按被引用数从高到低排序,被引用数排序为第一的为100分,接下来按被引用排序依次打分,同时分配不同的权重。由此本论文计算出排名前10的被引文献,见表1。

这10篇文献均以“报纸消亡”为核心论点,观点涉及“寒冬论”、“两分论”和“拐点论”等多个方面,大多采用质化的个案研究法或量化的内容分析法,结合具体论文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可以看出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范式。

四、“报纸消亡”论争研究视角与主要议题

(一)“寒冬论”:报纸走向消亡

2005年,京华时报社原社长吴海民断言“整个报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并预言:“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与“寒冬论”相呼应,2005年7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建明提出了“报纸消亡论”。同年11月,他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做出了“大约在2025-2035 年间报纸就要消亡”的预测。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在《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一文中指出,纸质媒体永远不可能具备新媒体在阅读习惯、便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势,纸媒会在50年至100年内消亡。

(二)“两分论”:报纸不会消亡

“报纸消亡”的论题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密集的质疑和批评。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瑞典地铁报业集团前CEO派里・汤恩伯格(Pelle Tornberg)都表示极不认可,默多克则对此报以嘲笑,并表示:“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朝日新闻前总编中马清福认为:“正因为出于多媒体时代,报纸才应该继续存在下去。报纸不会消亡。”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陈力丹教授在《报纸印刷版停刊不等于“报业消亡”》中,列举了全球报纸发行量上升的事实,提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印刷版的停刊只是媒介形态的改变,中国报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拐点论”:报纸转型发展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基于对北京报业广告收入下滑趋势,提出著名的报业“拐点论”。他在《“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认为中国报业并非进入衰退期,可以通过机制创新、赢利模式再造、数字化表现形态等迎来新发展。

部分学者从报纸自身出发,分析了在媒介融合的新语境下,报纸的劣势、经营模式、生存现状和困境等,提出报媒未来的发展应注重发挥自身的内在优势,在内容、公信力等方面下功夫。例如,刘琴、张金海的《传统报业的价值回归与现实判断――基于价值论的分析视角》从报业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传统报纸核心价值回归是使其成为舆论性媒介的精英报,并对报业的数字化变革提供了指导与借鉴。另一部分学者从媒介融合的新语境对报纸的冲击这一视角出发,提出报媒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新媒体的经验和优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吴辉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试论新媒体时代报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在互动性、用户群以及传播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并提出报纸应与新媒体互动融合,在生产和传播模式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G・皮卡德、杰弗里・H・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崔保国.走进日本大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3]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M].新闻界,2006.

第11篇

个案研究也称案例研究,只是案例数量不同而已――“是通过运用尽可能多的数据来源,系统地研究个体、群体、组织或事件的一种研究方法”。梅里厄姆认为其根本特征是:(1)针对性。“因此它是研究实际现实问题非常好的方法”。(2)描述性。最终成果是对研究对象的详细而具体的描述。(3)启发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被研究的问题,目标是提出新解释、新观点、新含义和新想法。(4)归纳性。在逻辑推理上它属于归纳而不是演绎。①

由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出个案研究的一些特性。(1)在方法论上,它属于实证主义典范,因为它操作的对象是事实而不是概念。②这里的事实可以是个体(如范长江)、群体(如大学生、女性、独龙族)、组织(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或事件(如“9・11”事件、1998年抗洪抢险)等。(2)在逻辑推理上,它属于归纳的范畴。在研究之前没有一个既定的理论或假设,而是通过对事实分析、研究之后才得到一个理论。(3)在研究的层次上,它属于微观研究,注重从多角度对个案进行详细、具体的描绘,以获得大量信息,并努力以此得出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问题,而不是侧重理论体系的建构。打个比方,个案研究试图通过研究“一片落叶”而达到“知秋”的目的。

个案研究法与举例论证不同

在这里必须指出,个案研究与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举例论证”方法是不同的。个案研究是一种作为工具的研究方法,举例论证只是论证过程中展开的方法。论证过程中的举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例子的分析得出结论,其本质是不完全枚举法,在逻辑推理上属于归纳的范畴。它的根本依据是,在没有遇到反例的情况下,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可以反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由于例子与结论这种或然而非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一遇到一个反例,结论就会被推倒。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就必须尽可能地多举例,并确认没有反例。二是已经有了一个判断(或命题),但它太抽象,不易于理解,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做进一步说明。在逻辑推理上它属于演绎的范畴,这时对例子的数量没有明确要求,只要一两个足以。但在性质上必须是正向的,重要反例一被发现,前面的判断或命题也同样被。不管是哪种情况,例子都是论证的材料,而不是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真正对象是理论性命题或判断。我认为这是举例法中的“案例”与个案研究中的“案例”最大的不同之处。

个案研究中的“案例”是整个研究的基本对象,对它的描述要尽可能的详细。在数量上,往往只是一个,也不一定有代表性(不过,我认为研究有代表性的个案容易得出有普适性的结论),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个案研究最应该避免的是为研究个案而研究个案,仅仅停留在个案本身。

为了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本文试举一个例子。如果某研究中有这样一句话:“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后的第二天,我国中央级媒体都在头版作了报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这是明显的举例法。后面所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只是为了说明前面的判断,且不作具体、详细的描述。如果一个研究是以《人民日报》关于“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报道看科学报道如何处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问题,则属于个案研究。这里的个案“《人民日报》关于‘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报道”,是研究对象;要研究的问题是“我国中央级媒体科学报道如何处理专业性与通俗性问题”,需通过剖析前述个案来回答。

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应多做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在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也是境外新闻传播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美国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学博士论文中,个案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12.58%和7%。③在我们看来,博士论文由于创新的需要,最易向体系建构的方向努力,但个案研究则占到了很高的比例。

遗憾的是,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似乎刚好相反。不管是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还是传播学,概论类研究都是最多的。宏观、综合性研究太多,但大多是整合性研究,了无新意,造成当前研究无法深入、创新乏力。

针对这一现状,学界不少前辈阐述了他们的看法。方汉奇教授在1982年就主张加强对重点报刊的个案研究,“解放后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去做”,④时隔25年之后仍呼吁“要加强个案研究,包括个别重点报刊的历史和重要新闻界人物历史的研究”。⑤宁树藩教授认为新闻史研究深度不够与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和研究方法的单一有关,表现之一就是“面上的总体研究多,点上的个案研究少”。⑥丁淦林教授认为新闻史研究“就是要多做个案研究、专题研究和断代研究。个案研究注重第一手材料,是整体研究的基础”。⑦何志武、孙旭培教授认为“我国学者热衷于宏大叙事,追求普遍的价值,常常在宏观的层面探寻‘绝对真理’,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层面,却常常难以回答清楚‘是什么’的问题”,⑧因此需“多一些个案的定性研究”。

整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个案研究除了一些时间性特别强的事件性个案研究外,以历史上的重要报刊史研究最多,如《新华日报史》、《申报兴衰史》等。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报刊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蜜蜂华报〉研究》、《〈上海犹太纪事报〉研究》等。另外,个案研究是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新闻传播法、新闻自由、新闻传播伦理道德领域内的研究中个案研究也较多。如《“停止采访资格”事件评析》、《从美国媒体“华盛顿枪击案”报道看犯罪报道中的新闻道德问题》、《媒体监督的良性互动――“孙志刚事件”舆论监督分析》。最近几年,个案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后)论文中得到一定应用,如《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英国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以“9・11”事件报道为例》等。

如何处理个案研究的“大”与“小”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除非你研究的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任何一项研究都不能为方法而方法,更不能认为方法是万能的,它在研究中的价值是服务于“问题”。但不少情况下,同一问题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取向,所研究的“问题”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向。那么个案研究法适合于解决什么问题呢?西蒙认为,当研究者试图发现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和想法时,个案研究特别有优势,即比较适合于探索性研究。⑨此时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信息知之甚少,详细、具体、细致的描绘无疑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者比其他方法,如调查,更能有效地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对个案研究法的批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上的严密逻辑,二是研究的结论普适性不强,三是非常耗时。前面两项批评主要是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的,这是由其研究旨趣所决定的。

追求结论的普适性,是所有研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个案研究也不例外。个案本身有大小、复杂简单之分,但研究都遵循“由个案折射整体”的路线。潘忠党教授所谈的一个例子也许对理解个案研究的“大”与“小”很有帮助:“我的一个学生考察了中国一家本土广告公司,并以此项研究获得了硕士学位。虽然他考察的是一个个案,但他提出的问题却远远超出了这一个案。表面上看,他提的问题是:本土广告公司如何应对4A广告公司的强有力竞争?但实际上,他远远超出了这种描述性或经验总结式的问题,他提出并力图回答的问题是:本土广告公司如何‘本土化’4A广告公司的专业运作程序,如何利用传统国有体制的内部资源,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组织内部空间,调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个问题可大了,虽然考察的对象仍然是一家广告公司。它分析的关注点是具有一定启发和普适意义的理论问题,涉及中国改革过程中新与旧、内与外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过程中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这种“大”与“小”的有机结合也许就是所谓‘不大不小’的精髓。”⑩

研究对象是“个案”,研究问题又不囿于个案本身,而是要提出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问题,这是个案研究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越来越多个案研究的积累,我们就可以对超越于个案之上的同类现象有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这正如美国传播学,一开始是诸多奠基人在各个领域提出一个个理论、观点,后来由施拉姆把它们

整合在一起而形成了理论体系。而这一点正是处于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所必经的过程和阶段。

注释:

①⑨罗杰・D・维曼等著,金兼斌等译:《大众媒介研究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国际新闻界》,1997(5)。

③张振亭:《美国传播学博士论文研究什么?》,《新闻学论集》,第20辑;滕朋:《多样性与集中化》,《国际新闻界》,2006(4)。

④方汉奇:《方汉奇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方汉奇:《1949年以来大陆的新闻史研究(二)》,《新闻与写作》,2007(2)。

⑥宁树藩、曾建雄:《强化本体意识,探求自身规律》,《新闻记者》,1998(9)。

⑦丁淦林:《20世纪中国新闻史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⑧何志武、孙旭培:《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国际新闻界》,2007(2)。

⑩潘忠党:《学为问,学而知不足》,载于《传媒论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第12篇

关键词:PEST 模型 电视民生新闻 兴起背景

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①电视因其音声画的有机统一,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一直独领大众传播领域。它肩负着传递信息、守望社会、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一直是党和国家最为重要的“耳目喉舌”。民生新闻借电视媒体之东风,给广大受众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造就了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它“以当地区域的全体民众为受众,关注当地百姓普通生活片断,经济生活发展趋势以及对本地影响重大的当地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核心的新闻方式”。②其一经出现便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PEST模型对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相关变量分析

PEST模型分析是对企业或行业宏观环境的分析方法,它建立在P(Political)、E(Economic)、S(Social)、T(Technological)四个基础因素之上,并可演化出其他相关模型。现将其引用到新闻传播学领域,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背景作相关探讨。

第一,政治层面(Political)。

方针政策。“三贴近”思想的提出为关注民生进一步提供了政策支持。它要求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实实在在的人,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注重发挥新闻价值,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要使新闻信息具有亲和力。变“传者中心”为“受者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为本”和“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的提出,是对“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党和国家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民思想的提出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社会利益不再单独被强调得无以复加,取而代之的是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老百姓的事情被放到重中之重。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宏观环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健全,需要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来保驾护航。“政治上,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③十五大报告也要求实行依法治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不应有任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正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政治自由空间和权利行使空间,人们的诉求有了更畅通的渠道和制度化的保障,而媒介监督这种治理技术也越发受到重视,对老百姓的思想动向、衣食住行等有了更多的关注。

政治风险的规避。新闻媒介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拥有经济产业属性。区分开来很有必要,否则容易导致舆论引导发生错误。新闻媒体是国家最重要的宣传工具,肩负着“耳目喉舌”的上下通传功能。电视媒体作为最重要的宣传媒介,因其无可比拟的广泛影响力而受到高层关注。以时政新闻为代表的硬新闻更容易涉及敏感问题,容易出现错误,而一旦被电视媒体报道出去,所带来的蝴蝶效应难以估量。而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多是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诸如邻里关系、假冒伪劣、家长里短等话题,较少涉及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它可能触碰政治底线的机会较小,电视民生新闻也更加受到各大电视台的青睐。

第二,经济层面(Economic)。

经济体制、市场意识。十四大的召开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得以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在经历计划经济的阵痛后,传媒纷纷意识到市场的巨大潜力,媒介经济属性得到广泛认可,媒体不再如计划经济时代般享受全额拨款,行政配置,转而成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没有了足额的资金来源,只能向市场要效益。

垄断与竞争是一对相生相伴的概念。竞争催生垄断,反过来垄断也加剧了竞争。央视凭借其独特的政治资源优势而一家独大。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各级电视媒体纷纷实行改革――关注民生。在商业经济环境下,商业竞争屡见不鲜,商业经济也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各个角落,“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包括最‘纯粹的’报纸,向渐渐地被电视问题所控制的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④因为天然的接近性使老百姓乐于关注民生新闻,电视媒体把这些受众群“卖”给广告商,广告商再把经济利益让渡给电视媒体,电视媒体收视率上升了,广告投放增加了,收益自然也随之增加,使得这一双赢的经济模式坚定了媒体将电视民生新闻做到底的想法。

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⑤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由“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推动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为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民生新闻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受众群。电视民生新闻牢牢定位于城市中生活的人群,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和购买力,因地缘影响而更具亲近性。

另外,城市化也为民生新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从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来说,诸如房价高涨、就业压力巨大、就医不便、环境污染等都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除这些表面现象外,城市化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更成为深度报道的来源之一,例如,城市要发展必然面临征地,由征地给农民带来的生活困难值得深思。此外,诸如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泛小城镇化”等现象也值得探究。这些与民生相关的话题都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社会文化层面(Social)。

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既有权利回归的呼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体制的转型,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受到挑战、利益分配格局也面临波动。人们缺少对矛盾的认知,又无法及时获得可供咨询的对象或参照,思想开始出现波动,开始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思想游离于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继2003年非典以来,政府表现出的种种不作为,信息披露机制的严重残缺,导致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从而形成信任危机。随着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媒介获得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人们的自由空间也越来越大,媒介运用监督能力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开始寻求对自我的关注,强烈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更多的信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民众“发声”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更促使知情权、话语权的权利需求加大。

电视民生新闻诸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关注百姓生活、关注时下热点,给予老百姓充分的表达权和信息知晓权,毫不掩饰社会各种矛盾,人们感觉到了屏幕中出现的很多“我”,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与体会,语言生动幽默、形式活泼多样,自然对电视民生新闻倍加关注。

世俗化的演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开端和发展与电视的平民化进程同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时的中国文化开始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这一转型最早在影视界得到反映,当时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等剧的热播开启了“平民生活大合唱”之门。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精英文化”向市场经济主导的“大众世俗文化”转化,从1993年开播的标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到以“说新闻”为表现手法的《元元说话》,都彰显着由英雄主义到“平民主义”的过渡。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权的去精英化和可接近性,让大众文化成就了新的语境,实现了受众本位的理性回归、内容选择的民本倾向,而电视民生新闻正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人文精神的世俗化演进是世俗化的另一表现。所谓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⑦人文精神在计划经济时代是缺失的。电视媒体走下高阁,沾染上世俗气息有两次经历,“第一次冲破了‘’的专制主义的桎梏,第二次则是赋予电视以大众传媒的本来意义为表征,实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完美结合。⑧”标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东方时空》栏目敲开了人文精神世俗化的大门。就这样,以关心人、表现人为特征的人文精神通过电视这一独特形式得以体现,而电视人文精神的确立与弘扬,恰好是通过世俗精神的渗透加以彰显的,两者相得益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存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中逐级递升。新闻报道的最终接受者是人,人除了对信息的需求外,也包含对精神的需求,而人文精神恰好体现了对高层次精神的需求,是属于需求层次的高级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凭借其高度的亲民性和人文关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第四,技术层面(Technological)。

技术的进步为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平台。民生新闻关注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而新闻具有转瞬即逝性,这就需要及时跟进。DV小巧便携,设备兼容,可以随时跟拍,加之相对其他大型电视设备价格便宜,很快成为电视媒体的宠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博客等视频新媒体为DV开辟了多元化道路,为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SNG车的运用,使得终端传输更为快捷,突破了原有的地形与区域限制,使各传媒机构能够经济迅捷地采集和转播突发性以及重要的新闻事件。

3G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利用3G传输技术应用于电视新闻直播,不但可以弥补目前的卫星传输、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系统都存在的造价高、系统庞大、操作复杂,难以满足直播联盟异地多点的技术布局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电视直播设备更加轻便,直播工作范围更加广泛。⑨它能够处理视频流、图像等媒体形式,实现全球无线漫游,提供数据的高速传输,使得民生新闻的直播规模得以扩大,直播形式也有新的变化。3G还未普及,4G已开始悄然进行,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极高,是3G的数倍,此外,在通信方式、智能型、兼容性、增值服务上有更多的优势。相信在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发展将使电视民生新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易于接收。

注释:

①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②龚晶:《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10年。

③甘敏求:《电视民生新闻对公众话语空间的构建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④布尔迪厄[法]:《关于电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⑤李文溥:《关于城市化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福建改革》,2000(8)。

⑥彭焕萍:《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趋势》,《当代传播》,2005(5)。

⑦赵智:《论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6)。

⑧时统宇:《中国电视世纪悖论: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碰撞》,《新闻传播学前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⑨李晶:《全民记者、互动直播时代即将到来――试论3G技术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2010(5)。

第13篇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年的新闻改革,中国报业从过去的三级党报一统天下发展为以党报为核心的纵横交叉的网络结构。而地市级综合日报在所有报纸中最具有发展前景,人们对地方性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报业的地域性特征日趋明显,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地域性新闻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同时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弊端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转型,转型的核心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目的则是借建立市场经济牵动引发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领域的现代化。而就国民经济总体而言,在不同领域、部门、地区,市场化程度并不相同。因此,敏锐地把握本地区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与解决,并形成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地区性综合日报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优势及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弊端同样令人堪忧。

但从《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羊城晚报》及《楚天都市报》的发展经历来看,其成功的运作有目共睹。因此,地方报的发展潜能不可估量,其势头之猛锐不可挡,当然其优势更不可忽略。

既然是地方级综合性日报,那么,地方性新闻必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性新闻也叫本土新闻,属新闻的一个种类,是根据报道的领域范围来分的,以传媒所在行政区为根据。彭菊华所著的《新闻学原理》中指出:“除了高度专业化的传媒以外,又通常以本土新闻为主,非本土新闻为辅。本土新闻为主直接指向本土化新闻和新闻本土化,这是新闻传媒和新闻传播的一种基本策略,是新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在当代众多新闻传播著作中,不难发现,对于中国新闻改革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而是日渐加快。学者们对于地方化报业的关注尤甚,都可以说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改革意见。罗以澄教授在《自选集:新闻求索录》的《武汉地区新闻传媒的精品打造之路》一文中表示:地方性传媒“危机并非多虑,优势并不必然”;李良荣教授则表示很有信心:“在这一片跌宕中,我特别看好地方级综合性日报。地市报在所有报纸中最具有发展前景。我相信,地市级报纸必将异军突起,蒸蒸日上。”

那么,地方报为什么最具有发展前景,它究竟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1、独特地域优势。相当数量的人口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应该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再加上地方报在地方的群众基础较好,建立了遍布城乡的发行网络,报纸的发行因为距离近,相对成本较低,因而可以实现以最快的速度投送报纸。地方报在所属县区大多建有记者站,因此,地方报在新闻信息选取上有更多自主权。

2、当地群众优势。地方报在当地群众基础通常较好,人们已习惯认可了它的权威性。长期办报经验积累,使地方报对当地读者的需求、习惯、阅读口味了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那些区域性经济新闻、本土新闻,更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菜。因而在受众分割上,可以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读者也能从这些具有相对性的信息中得到有效需求,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3、地方报的指导优势。报纸对于地方工作的知道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贯彻党、政府的方针政策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方性新闻在地方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具有当地特点的报道对于本地区的改革建设意义非同凡响,并且更是一种监督与及时的引导,地市一级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形式,使报纸对于地区工作的了解从实际出发,具体而微。

当然,地方媒体的“危机并非多虑”,地方性新闻传媒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浪潮跌宕起伏,其弊端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发人深省:

1、警惕地方报庸俗化、低俗化。如反映市民呼声和公众要求而往往事无巨细,几乎有闻必录,流于生活琐节;过于娱乐化,或对犯罪和一些粗俗心态的纪实化描述,以及对虚假广告、不健康广告把关不严等,这些疏于筛选或过滤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受众陷入低俗情趣,异化了公众心智。

第14篇

    引言

    我国媒体经营者往往缺乏营销意识或者不能恰当的处理营销各环节间的关系,媒体在发展中常步入一个误区,即办好媒体靠内容吸引受众就行。①

    借用企业经营的4P营销战略组合:Product(产品策略)、Price(价格策略)、Place(渠道策略)、Promotion(促销策略),网络广告只是网络营销的一个环节,但其经营却是我国商业网站主要的维生机制。本篇论文将围绕新浪网的内容(产品)与广告(促销)展开论述,通过与同类网站搜虎网的比较,阐明网络广告经营对商业网站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文主体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经营者要走出“办好媒体靠内容吸引受众就行”的误区。包括:“内容为王”的局限性;网络媒体内容与广告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商业网站产品的“致命伤” 。包括:虚假新闻;网络资源的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结合实例,对新浪网和搜虎网的广告经营进行比较 第四部分提出我的观点,商业网站要重视广告经营 第五部分是结论。

    一.网络经营者要走出一个误区,即办好媒体靠内容吸引受众就行。

    首先,互联网给人们获取信息、阅读信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引领“内容为王”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渠道,人们获得及时、互动、丰富的信息资讯,在鼠标的点击中享受搜索、浏览的乐趣。对于媒体发展,业界有“内容+渠道=媒介巨人”的公式。国内门户网站老大新浪网深谙此道。它抢在第一时间报道中美撞机事件、9·11事件,抢尽了广播、电视、报纸的风头,其丰富、高效的新闻整合操作也成为同行效仿的楷模。

    这是否就意味着办好网络媒体仅靠内容就行了?

    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是“媒介巨人”的实践者,其近期发展结果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该公司在2002年全年损失98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新西兰GDP的两倍;今年3月份,该公司副主席Ken Novack出售了公司的2000股公司股票,这是继Turner抛售AOL股票后又一高层人物抛售股票的行为。②作为全球有名的传媒大亨,时代华纳的内容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鲜有传媒可以与其媲美。然而这个曾被称为新旧媒体“天合之作”的合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想中的成功。这充分显示:媒体经营包括内容策略、广告策略、公关策略、价格策略、人事管理等诸方面,是一个多层面的系统工程。

    其次,就商业网站的经营特征而言,内容生产只是为了营造注意力和影响力,其最终目的是广告服务并赢利。网络媒体是注意力经济,遵循“双重出售”的媒介特征。受众是媒体的稀缺资源,它通过免费出售新闻(信息)和用户交纳一定的上网费,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达到吸引广告商、出售广告版面的目的。②商业网站的内容生产只是为了营造注意力和影响力,其最终目的是广告服务并盈利。尽管手机短信目前的势头超过了广告,但从发展潜力来看,广告经营仍是我国商业网站的主要维生机制。

    评判媒体经营的好坏,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 广告结构。可分为总量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品牌结构等。

    通过分析这些结构,可以知道是谁在购买网络的广告,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应该放在哪个频道。

    2. 内容结构 。可分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品牌结构,以及在媒体运营中次常采用的结构,如:新闻、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等内容的结构比例等。媒体的内容结构是由媒体经营者基于受众需求、广告贡献度两个方面的需求平衡所决定的。

    3. 受众偏好。受众对媒体的态度,形成受众的偏好结构。

    网络媒体不一定要以受众偏好之内容为核心和导向去办媒体,而是要对受众、内容、广告做交叉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知道媒体经营,要使受众结构,特别是它的行业分类,与内容分类和广告分类大体相近。

    例如,广告、内容与受众偏好的共有区,如科技、体育频道,是网络媒体运作的最佳区域,经营效益最高,网站就要尽力扩大这一区域的面积;受众偏好的内容,但广告贡献小,如通俗小说、连载等,适合专业媒体,如《小说月刊》,靠发行赚钱,网络媒体就不要盲目扩大;而受众喜欢、广告愿意投放但缺少有效内容的区域,如深度报道、背景报道,发展空间比较大,网络媒体应不断发现、集中发展。③

    二.商业网站的“致命伤”。

    虚假新闻,躲不开的痛。随着网络发展相关法规的出台和媒介自律能力的增强,网络媒体发展日益规范。但由于我国商业网站没有新闻采编权,只好在新闻时效性上大做文章,以弥补原创之不足。因此经常为抢第一时间报道而不惜登载虚假新闻,使其权威性、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

    远的不提,单论今年愚人节前接连发生的“比尔·盖茨事件”和“张国荣事件”。愚人节前两天,国内各网站纷纷登载惊人消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身亡。然后新浪、搜虎很快在网上声明道歉,此新闻是微软公司在去年愚人节给人们开的一个玩笑。比较而言,主流新闻网站千龙新闻网的做法就值得称道:该网站怀疑此消息的真实性而坚持不予登载,从而大大提高了主流媒体网站在网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事来凑巧,4月1日前夕传出张国荣跳楼身亡的消息。新浪迅速发挥其整合优势,又于“第一时间”推出“张国荣专题” ,还有“张国荣歌曲铃声下载”。当时很多网友看后不相信,以为又是愚人节玩笑。据我后来在搜虎网传媒人论坛里看到的帖子,某业内人士称在晚上9点收到朋友的短信,还在犹豫要不要在搜虎上登载此消息时,新浪网已推出专题了。

    可见,新浪网当时也不能确定新闻的真实性,但刚经历了“比尔·盖茨事件”的尴尬,新浪怎么敢再冒一次失信的危险?古语曰:知其者,性也。这是由商业网站盈利的特性决定的。为了吸引眼球,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内容为王”的理念驱使商业网站抢时效、抓热点,而往往置新闻客观真实于不顾。

    另一方面,网络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为吸引注意力资源,网络媒体展开一场“圈地运动”,但在网上圈的“地”,是长了腿的“地”。网站花巨额资金所吸引的注意力资源,就像天上的浮云,来得快,散得也快。④网络开放、共享的特性以及Copy+Paste的方便技术,使媒体间你有的我也可以有,导致网络媒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于没有原创新闻的商业网站,问题也更突出。

    首先,在新闻竞争方面,新浪网与搜虎网的新闻大战由来已久。激烈的竞争使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特别在新闻整合和时效性方面,搜虎紧跟新浪之后,咬得很紧。特别是关于“美伊战争” 的报道,搜虎第一次向新板,它于 “第一时间报道了战争打响的消息” 。另外,从双方推出的新闻专题来看,尽管新浪的新闻整合再显优势,搜虎不俗的表现引来网民好评:一反常态把战争专栏报道放在首页之前弹出;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报道最新消息;报道形式上更加多样化,除了文字报道外,还有网上音频、视频直播,Flash报道等。⑤

    此外,在新浪刚刚对新闻内容进行整合表现时,整合是其竞争优势,但随着媒体同质化现象突出,整合实质上已无优势可言,倒成为网站发展的“软腹” 。正如新媒体观察专家孙坚华先生所言:“互联网精神,最根本的一点恰恰是原创,而非复制,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原创,但当人人都学会整合之后,其原创的内核就消融了。此时,整合只是背景与底色,大家要看的是风景。”

    其次,目标受众是网络媒体的又一大资源。办网站就意味着“烧钱”,此话不假。因为网站要赢利,就要注入大量资金开发新闻资源与受众资源。一个网站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目标受众群和受众浏览、阅读习惯,很容易被后来者利用并被赶超,白白为别人做了“嫁衣”。前几年有名的 网站的失败就因为此。网民的趋利性和点击阅读、搜索的便利性,决定了网络目标受众的不确定性,这就告诉我们:网络媒体要生存,就要寻找多种出路,仅靠内容取胜是远远不够的。

    三.新浪网和搜虎网的广告经营进行比较。

    我从3月中旬开始,主要针对新浪、搜虎的新闻频道、体育频道、社区频道的广告(含各式图片的)进行跟踪调查。在此基础上,特别关注了在 “美伊战争”期间,新浪与搜虎的“美伊战争专题”频道的广告投放情况。

    结论: (1)广告投放与网页点击率密切相关,点击率越高,越受广告客户亲睐。 (2)一般来说,新闻频道广告投放数量最大,形式多样;其次是体育频道、IT频道这样的专业频道;而社区频道广告相对最少甚至没有。 (3)广告投放与媒体的自身特点、广告经营理念密切相关。 (4)广告投放还考虑产品定位、受众群体等特点,这在一些专业频道如体育频道、女性频道表现突出。

    网页点击率与其产品即内容服务有关,内容服务质量好,点击率就高,反之就低。新闻频道广告投放数量大,与网民中50%以上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新闻信息的客观事实相一致,而“社区频道”相对冷门点击率不高,当然不能吸引广告客户眼球。具体分析如下。

    先看搜虎(3月20日):

    新闻频道页面16屏,广告41条:弹出广告(1),旗帜广告(10),漂移广告(2),按钮广告(28)--搜虎自己的广告有6条,擎天柱广告(1)。内容上,电子通讯(手机)、IT(TCL电脑)、食品(娃哈哈)、医药、车。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不一。

    体育频道页面11屏,弹出广告(1),漂移广告(1)--中国NBA,旗帜广告(4),按钮广告(8)--2条是搜虎广告,1条是足球周刊的。

    社区频道:没有外来广告,是3条搜虎的特色服务广告:“同学录”“星级会员”“许愿树”。

    新浪网(3月20日)也是如此。

    新闻频道:16屏,广告31条,弹出广告(1),旗帜广告(9),漂移广告(2),按钮广告(19)。内容上,电子通讯(手机)、IT(方正电脑)、茅台酒、车等。

    聊天频道:漂移广告(2),图标广告(2)--新浪1条。

    体育频道:13屏,漂移广告(2),旗帜广告(4),按钮广告(9)--4条与体育用品有关。

    在调查中发现,搜虎比新浪的广告经营

    优势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注重日常经营:①开发尽可能多的广告资源。搜虎广告类型不仅包括IT产品、轿车、电子产品,还有食品(娃哈哈)、医药、儿童用品(尿不湿);新浪广告类型则比较单一,多集中在前三种,且很多广告是为自己的短信、邮箱、社区等做宣传。 ②突破陈规,广告形式清新、活泼。医药、儿童用品广告,色彩清新明快,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也美化了网页。③注重整合广告资源。限制漂移、弹出广告数量,旗帜广告不通栏,合理使用擎天柱广告,使页面显得规整、漂亮;而新浪多漂移、弹出广告,影响页面打开速度,旗帜广告经常通栏,感觉突兀,页面布局显得堆砌、杂乱,影响网民情绪。

    (二)网站自身特点。搜虎的页面点击率不及新浪,但据其季度财报(新浪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达1030万美元,搜狐2002第四季度营收为1060万美元)来看,两公司不差上下。这除了搜虎注重广告经营外,还因为搜虎是“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 ,“是中国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这不仅为其广告经营提供了优势,也为其多样化经营提供基础。去年第三季度两大门户网站的非广告收入分别达到营业总收入的37%、51%,证明了这点。

    一个注重整合,一个擅长自我宣传,这两个方面在“美伊战争专题频道”中表现尤为突出。

    3月26日

    搜虎:11条广告,其中手机图标广告(1),战争图片下载(4),弹出广告(1),横幅广告(5)--除了金立手机“省钱的IP手机”外,其它都与战争有关,南方高科(手机)--与你共同祈祷和平的来临 新蓝电脑特约报道--伊方动态 搜虎短信--萨达姆不低头严防死守(还做成擎天柱广告置于右侧) 战争让全世界人民都头痛,解决头痛之道--天力士与您一同关注“美伊战争”。

    新浪:13条广告,其中7条是自己的增值服务广告。有意思的是,新浪的广告也与战争挂钩,但是“自我炒作”,其它广告则像方正电脑“谈判后,喝杯咖啡,上网冲浪放松一下”一样,依然风平浪静。

    在这次“战争广告战”中,新浪借助各种各样的短信服务--“新浪短信铃声下载”(图标广告)、“战争短信”(旗帜广告)、新闻冲浪、彩信冲浪等在美伊开战6天来,短信业务比平日增长了十倍。但这不是新浪的独特优势,在开战后短短几个小时中,搜狐的“焦点新闻”和“海湾战报”两项短信订阅每小时新增用户数都在3000以上。另外,在彩信服务方面,新浪远落后于网易与TOM网。

    3月27日

   新浪的新闻整合优势表现突出,当天专题页面上不但增加了一条图标广告,“方正广告”也改为一条洗发水广告。搜虎则增加了“小天鹅空调独家报道--冷静关注美伊战争”的图标广告。而到了4月2日,搜虎的专业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老的合作伙伴还在,增加了5条文字链接广告和一条弹出广告;而新浪的几个旗帜广告不知怎么都不见了,代之以“新浪短信”“新浪企业黄页”“新浪任你邮”。

    可见,媒体的经营理念至关重要。搜虎网站的广告经营巧借战争之机,并注重整合策略,事实也证明这更吸引广告客户。网络媒体要开发多种广告经营方式,走专业化路子,而不能把网络广告看作网站的附带品。

    搜虎网推出的 “竞价广告” 值得一提。它真正体现网络广告互动的特点:广告客户自主设置广告投放位置、预算及竞价价格,根据市场情况,随时、修改自己的广告信息,还可以暂停广告投放。成功案例是今年1月底,搜狐公司竞价广告的优秀商--上海得帕电子有限公司,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GE-通用电气春节招聘”竞价广告,在短短三天时间,仅花费不足953元,得到了2775个点击,获得上千份应聘简历。这体现了搜虎注重广告经营、开展多种特色广告服务的特点。⑦

    四.商业网站应注重广告经营。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仅仅依靠“内容为王”或“广告”都不是网络媒体的出路。商业网站在继续保持内容品牌的基础上,应注重广告经营。产品:应满足最大多数网民的信息需求。

    1. 继续保持新闻及时、丰富、整合的优势。

    2. 确定一个长期的品牌定位,建立网站在目标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营销学里面,品牌竞争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品质量差已逐渐消失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超出产品竞争的更高阶段。品牌竞争要求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一种高品质的产品,更要让消费者从产品的消费中获得情感和自我表达的满足。⑧将产品竞争提升到心理层面,凭借塑造具有排他性的品牌音箱所定手中的认同。

    3. 努力开展信息的增值服务。如新浪在美伊战争期间,提出的“第五媒体”概念,推出“新闻冲浪”的短信产品。这就是新浪网的内容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企业广告服务的平台”,而是“通过移动增殖服务把优势整合到更多的个人服务领域当中去”(新浪总裁汪延如)。⑨

    广告:

    1. 知己知彼,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分析。①对其内同进行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品牌结构等多方面的分析 ②利用网络优势收集分析网民的爱好习惯、性格偏向等信息,从而为广告业务寻找合理的发展空间。

    2. 加强自身的广告资源整合。①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日用品广告、IT广告、食品广告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在相关频道或某一频道的相关位置;②页面上各种漂移广告、弹出广告和按钮广告、旗帜广告要根据受众的浏览习惯,按比例分配,不要安排过多的弹出广告、漂移广告,影响受众的阅读兴趣。

    3. 加大广告推广力度。①借助大众媒体的公信力推销自身和网络广告。新浪、搜虎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推出自己的品牌广告,通过这些可信度高的大众媒体,培育和扩大自己的受众群,提高人们对网络和网络广告的认识,争取广告客户资源。⑩②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创新的广告表现形式,这也是目前网络广告效果最直接的影响因素。2000年,宝洁公司在网上推出洗发水“润妍”广告,由于采用新技术“弹出广告”和“漂移广告”,使点击率达到35.97%,创造了网络广告投放的奇迹。⑾

    4. 充实内容提高广告竞争力。媒体第二次出售即出售给广告商的完成以出售手重出注意力为基础,吸引和聚集注意力,根本上还要靠媒体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

    5. 扬长避短,寻求差异化竞争。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缺乏权威性,广告价格比较地,但这恰恰是“双刃剑”,网络媒体广告因此而形成实时、灵活、成本低的特点。①它不像电台、电视台的广告以秒计费,也没有杂志、报纸广告费用不菲,在出版或播出后很难更改。相反,在互联网上做的广告不但从提交材料到广告所需时间较短,而能按照需要及时变更广告内容,有利于及时实施和推广广告主经营决策的变化 ②由于成本低得多,可针对中小型企业,展开有效的宣传攻势,开展新的广告资源。

    五.小结.

    媒体经营的目的即实现赢利,而由于其定位不同赢利模式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越大众化的媒体对广告以来越高,个性化的媒体利润主要来源于内容,如专业化杂志的高价发行;新闻类的媒体利润依靠于广告服务,而娱乐类媒体的生存更多一种内容,如MTV的出版权。⑿

    新浪网这样的门户网站,不仅具有传统媒体大众化、综合性的特点,又具有网络个性化、互动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其经营时不仅要注重产品服务(新闻),还要重视广告的经营。

    参考文献:

    ①③传媒经济参考,2003年总第52期

    ②转引自汤李墚:《传媒为什么能售卖广告?》(上),《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4期

第15篇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其学术背景除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外,还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视角。其中有博士学位的人占教师总数的65%,绝大部分教师有海外留学或长期在国外进修、研究的经历。

学院有在校本科生409人,硕士研究生216人,博士研究生68人。本科教育阶段有4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阶段有若干个专业方向,包括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广告学、编辑出版、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等等。

最近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还是200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已经达到661个。新闻传播专业显然已经成为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如此众多的新闻类专业中,每一个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如何定位,办出特色,就成为学院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学院定位或学院特色方面,我们的考虑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依托北京大学这样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建立的,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资源。因此,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势”,也就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汲取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之精华,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个特色和优势正在逐渐形成。

教学方面,学校历来主张打破学科限制,进行通识教育,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道路。为此学校在世纪之交推出了“元培实验班”,增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为学生在本科基础教育阶段拓展知识、拓宽视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思路和模式正好可以满足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因为从大的方面说,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采写、报道等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成为“通识”型人才。因此,最近这些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尽可能发掘和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选修全校通选课,选修第二学位。目前我们的本科生中拿到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第二学位的已经占到学生(本科生)总数的50%。

作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际步骤,目前学校正准备进一步打通学科限制,实施文史哲、社会科学等学科群类大类培养的方案,搭建大平台,每个群类中的每一个专业都要为这个平台输送精品课程,提供给学科大类中所有专业的学生。大类培养方案的实施,对于新闻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学校对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非常关注,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新闻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使它与人才市场的走向相适应,学校领导和我们多次探讨,尝试在新闻传播学院进行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目的是更加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高端建设,使我们的人才优势更加突出。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思路就是,依托北京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道路。培养知识广博、学养深厚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希望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是我们的邵华泽院长对学生――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每个新学期的开始,他都会在讲课中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我们的学生具有多学科(起码是两个学科)的知识储备,毕业后能够胜任在某一专业领域中进行深谈、深访、深度报道的工作,以及在新闻传播相关领域中进行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

从科研角度看,学校非常重视并且一再强调三个方面的结合或接轨:与国外学科前沿的结合(或接轨);校内不同学科研究的结合(或接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接轨),并且为三个方面的结合或接轨创造条件。

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学院在以上三个方面也进行了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与国外学科前沿领域接轨方面,我们借重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一年一度“北京论坛”的品牌优势,力求开办好分论坛,主题的设定充分考虑到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2006年分论坛的主题是“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2007年分论坛的主题是“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每年我们都会利用“北京论坛”提供的资金条件,把这一学术领域中的领军人物请来,进行交流。去年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也邀请了一部分国内学者参加),他们的论文在《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三辑上以专题形式刊登。2002年至今,学院还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州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联合举办中国互联网年会,目前已经举办了5届,分别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举行。

在利用“北京论坛”等平台与国外研究接轨的同时,学院还鼓励老师们直接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经费方面予以支持。学院有一个新的规定,每年为所有老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提供一次经费支持(远程坐飞机往返的费用)。每年一次,年年支持。这样,老师们出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就明显增加了。2002年以来,学院共有100多人次赴海外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在校内不同学科研究的结合方面,学院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比如由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发起成立,由社会学系、法学院等联合主办的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就有我们的老师参加。他们参与撰写全面反映国内公民社会发展和研究状况的“蓝皮书”,参与公益组织的非盈利性培训以及其他的研究、交流活动。最近,有老师代表学院参加了由北大历史系、国际关系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研究项目,题目是“文明的网络:比较文化与比较政治”。历史系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国际关系学院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新闻传播学院则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各自都把本学科研究上的优势发挥了出来。这方面还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此外,我们学院政府传播研究,也引起政府管理学院老师的兴趣,一些基础性的合作已经开始。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学院也是积极推进,大力支持。不少老师逐步将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向实务界延伸和拓展,或者针对实际工作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提供决策参考意见。目前学院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卫生部等政府部门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都有合作项目,不少课题正在进行中,包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大型媒体集团发展研究》、《中国报业与广告业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发展战略研究》、《中外公共传播模式研究》、《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中的风险沟通研究》等等。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并对该部门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面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国际传播学》、《国际传播学教程》、《跨文化交流学》、《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文化与帝国主义》(译著)、《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电子出版技术》、《新媒体与广告》、《现代出版学》、《中国出版通史》、《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实用年鉴学》、《插图本中国图书史》、《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新闻写作教程》、《超越:北京交通广播解析》、《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