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行业论文范文

计算机行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行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行业论文

第1篇

在领悟SWEBOK基本精神,认真学习GSwE2009及《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一般行业院校硕士生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从事行业软件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的软件工程和信息化应用人才为主的现状,笔者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民航特色的高级软件工程教学大纲,见表1。表1的教学大纲设计兼顾SWEBOK及GSwE2009的核心知识体系,对SWEBOK的核心知识覆盖率达到76%,对GSwE2009覆盖率达到63.6%。然而,不管是SWEBOK还是GSwE2009,其核心知识点都是针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而设置,SWEBOK的《规范》建议494学时的最小核心学时数,GSwE2009则建议270学时的核心学时及200学时的交流学时,要在36学时内完成上述核心知识的详细讲授,显然不可能。因此,表1的设计本着宏观上抓概念、抓流程,微观上抓工具、抓编程的基本思想,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所有仿照案例的完整开发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推动软件过程概念及软件编码的学习,以工具熟悉软件过程管理及软件质量管理。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宏观概念,最终交付项目计划报告、基于MSProject的软件项目过程管理文档、经过3次迭代的原形软件及相关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文档,完成课程总结报告。

2民航特色的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是高级软件工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考虑到选课的大部分研究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但缺少软件过程管理的相关概念,结合中国民航大学特色及研究生就业趋向,笔者参考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5]及文献[6]的模式,开发了一套基于民航航材管理业务的教学案例,用以完成课内教学。该教学案例以某航空公司航材管理系统为背景,采用敏捷开发思想进行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分3次迭代完成简单的原型系统开发。第1次迭代在介绍航空公司航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业务环境图,结合需求分析方法,利用ROSE工具建立业务用例及业务术语表。进一步地,缩小系统范围,只针对高价周转件的增删改查操作建立领域对象模型,包括领域用例模型、用例术语表、领域类模型,同时完成基本的编程实现。第2次迭代首先讲述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基于MVC框架建立更适合信息系统开发的体系结构框架——PCMEF(表示—控制—中介者—实体—基础)[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第1次迭代需求,功能上增加高价周转件的供货方管理、合同管理功能;其次建立用例模型和用例文档,采用序列图、通信图、交互图等描述事务处理流程,进行概念类设计,对第1次迭代的设计按照PCMEF框架完成体系结构重构,完成用户界面设计,最终编码实现。第3次迭代增加高价周转件使用统计报表、机型使用记录、考虑机务维修周期的周转件库存管理等功能,设计上重点考虑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设计,同时基于JavaEJB体系结构建立业务组件,完成较高水平的软件编程;编写测试用例,完成整体测试。在上述3次迭代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项目总结。笔者所在学院拥有一个行业特色鲜明的民航信息系统仿真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拥有民航机务维修仿真实验系统、机场信息仿真实验系统、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仿真系统、民航全球分销仿真实验系统等行业主流信息系统的仿真平台。学生在前序课程学习中,对这些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关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3教学组织与管理

3.1项目驱动教学法课程教学借鉴CDIO的教学思想,在讲授完软件过程模型及软件建模语言后,将学生每5人分组,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包括甲方需求提供人员、乙方项目经理、乙方质量保证人员、乙方编程人员(2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经过一定时间后,每个人的角色可以互换。在讲授完案例1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某个民航信息系统仿真系统,选择感兴趣的民航业务领域,分组完成项目计划任务书并使用MSProject完成项目的进度安排、人员分工、虚拟费用预算等。进一步地,使用Rose工具进行需求分析及UML建模,完成用例图、术语表、类图等分析设计,最后进行第1次迭代的编码并编写测试用例完成测试。在讲授完案例2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功能扩展的基础上,采用PCMEF模式对第1次迭代程序进行重构并完成编码与测试工作,同时要求项目经理使用MSProject,跟踪和检查项目实际进度与虚拟费用预算,进行适当调整。本次学习重点在于体系结构设计、增量模式开发思想。在讲授完案例3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扩展功能,重点进行数据库与业务组件设计。

3.2成绩评定在课程进展的每个阶段,教师展示实际软件公司的文档范例,要求每组提交该次迭代的相关文档,进行软件演示并答辩。答辩内容包括项目计划制订、人员分工、虚拟成本、进度偏差分析、预算偏差分析、程序设计技术、缺陷分析等。评委由教师及各组项目经理组成。成绩评定包含文档规范性、设计合理性、实现正确性、项目过程管理执行情况4项内容。课程整体结束前,由3次迭代的评定成绩取均值作为小组平均成绩,最后小组项目经理和教师共同依据小组中个人对项目的贡献以及小组均值打分,将其作为个人成绩。

4结语

第2篇

【摘要】

    本文以某通信公司的业务报表系统开发为例,讨论了软件需求分析工具与方法的选用。我们认为,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后继工程的进行以及最终的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在整个工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采用适当的工具,有可能显著减少需求阶段的错误,也可大幅度提高需求分析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工具的选用应当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充分地发挥工具的作用。本文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经历,简要讨论了开发系统时所选用的工具及其应用,选用时所考虑的原则以及所碰到的问题。在文中也结合多种开发方法(即传统的瀑布法、信息工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的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不足之处,说明我们所采用的工具对软件需求分析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应产生的效果。

【正文】

    我在某市一家通信公司工作,作为一名技术骨于,受领导委托,参与了开发本公司的业务报表系统,我担任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部分代码的编写工作。

    我所在的企业作为一家通信运营公司,分为总部、省级公司和地市级分公司三级,各级公司之间都有数据报表的要求。但是,每一个地市分公司因所处的地方不同,经营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据报表(除地市分公司向省公司汇报的之外)。公司又分设了许多部门,这些部门也都会需要数据,作为分析决策的依据。因此,了解各个部门的需求就成了业务报表系统的关键。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选用了一种工具叫Play CASE,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有很强的功能。下面就介绍一下,在需求分析阶段,我是如何使用这一工具的。

    第一步,了解业务组织结构。公司内部的数据实际上是在部门之间流动的。业务部门需要知道在本地覆盖区内各基站的话务量、当天的话务量(即话务量的时空分布)。财务部门需要知道本月各类用户的话费收入、预交款收入、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网间结算等。计划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分析数据。计费部门需要提供本月的账革统计数据、话单统计数据分布(比如分别按照基站分布、时段分布以及按用户类别分布)、预交款统计数据、当前的欠费总额分布、催缴情况等等。这些部门时常为了数据而产生了大量无谓的争议。在使用Play CASE工具时,先要将这些部门录入到Play CASE的“业务部门”中.构成了一个信息源的接收点(或发送点);而Play CASE通过图示表示了这些部门的关系,并转换成了相应的软件结构。实际上,这是一种系统建模的方法,即把业务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转变为软件功能中的各个结构。这样,在需求分析阶段,明确哪些部门需要数据,从而保证了需求分析对整个公司的全面性,而不会忽略掉某一个部门,导致需求分析的不完整。

    第二步,了解各个业务部门中的业务流程,使之通过Play CASE转换成软件的运行过程,这是一种动态建模的方法。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追踪各个部门的行为,录入到Play CASE中,并以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各过程。对于复杂的过程,该工具还提供了进一步细化的方法,并且形成了业务流程图和业务状态图。根据这些流程图、状态图与实际业务部门的业务相结合比较,还是较为吻合的。在此步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了动态建模技术,使各部门业务流程的情况在软件的运行过程反映出来,从而保证了需求分析阶段中运行过程的描述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防止在后继的程序编写过程中,可能会经常发生的一类情况:程序员因为没有理解业务流程而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软件的功能角度上保证了软件的正确性。

    第三步,将业务数据转变为软件数据,这一步工作实际上就是收集各部门所需要的数据。分析各部门需要的数据都有哪些;以及数据是如何转换的,这可以归入“功能建模”的范畴。将这些相应数据录入到Play CASE中,选定所属的部门。这时就自动地建立了DFD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省去了人工建立时的很大麻烦。

    第四步,将业务上的数据关系转变成软件中的数据关系。这里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把业务部门所需要的数据看作一个实体,部门间的数据关系就是实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经营部门所需要的用户资料、用户话费,实际上就是用户这一实体与账单这一实体间的关系。Play CASE提供了构件(不过我觉得是部件更为合适一些),来表示对应的数据,并提供了三种构件的表示关系即组装关系、分类关系与相连关系。这三类关系基本上反映出了现实世界中的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例如现实世界中的用户资料与用户话费,在Play CASE中,可将用户构件与账单构件用相连关系表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借鉴了OOA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中的类、聚集、继承、封装等概念,能较好地反映出现实中的业务;同时,这一步的工作也为总体设计中数据库的概念模式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经历了上述四个步骤以后,利用Play CASE工具自动生成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初步的DFD图和业务流程图,为下一步的总体设计打好了基础。

    使用Play CASE工具,使需求分析既能继承传统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又能吸收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优点。比如能把业务流程转变成为运行过程,业务组织转变成了软件的结构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而在运行过程中,对复杂过程的细分以及追踪则反映了传统方法中的自上到下分解的分析思想,这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分析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使用,我觉得这个工具还是很不错的。因为它实际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了:软件、业务、开发人员和用户。对于用户而言,Play CASE用图形化的方式显示出业务流程,使用户了解业务在软件中的运行过程,提供了将来验收软件时的依据。对于开发人员来说,使开发人员能更清楚地了解业务流程,不会再发生“因为不理解用户的需求而出现的闭门造车情况,从而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不符合用户需要”的现象。因此,Play CASE所自动提供的需求说明书能够很好地沟通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理解,使他们都能对需求有共同的理解。

    使用Play CASE工具后,使我们的需求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但能自动地提供许多结果,如需求说明书等;还使需求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受到领导的赞扬(领导不是学计算机的,但对公司的业务十分熟悉);在后继的设计与维护工作中,我们感到工作似乎轻松了很多。

第3篇

【摘要】

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库应用是当前应用的一个热点,在用户数目与通信负荷很大的场合,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从笔者参与某个银行系统项目开发的经历出发,阐述了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应渗入到项目论证、选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考虑到性能与质量的需要,系统的性能才是真正可保证的和可扩充的。

文章从系统的实际运行与相应的经验出发,阐述了性能改进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比如:在本文中讨论了Web服务器平台的选型考虑;Web服务器的配置管理;应用系统本身的优化与预先设计系统时可扩性的性能保障等具体内容。

通过技术上的分析与改进,综合性地运用多类措施与手段,在实际系统中,Web服务器运行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正文】

我所在的单位是把目标定位于金融领域开发IT应用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随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并且希望能整合市场渠道。比如主要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形形的网上银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本人参与了开发新一代网上银行产品,涉及到提供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网上外汇买卖服务、网上企业服务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项目开发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始终要处于第一线,从而在改进Web服务器性能、提高整个网上平台系统性能方面收获良多,在本文中简要讨论如下,希望与读者们共享经验。在Web服务器配置与优化方面,我有如下几方面主要的体会:

第一方面是Web服务器选型考虑。

在Web服务器选型及网上平台搭建之初,我们就已充分考虑整个网上平台的性能及可扩展性问题。这一考虑为该系统的稳定性及扩展性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银行原有的一些网上产品由于开发较早,故而采用的是老式的HTTP Server+CGI程序调用的方式。这时,每一客户请求需要对应于后端系统的系统进程来运行CGI程序来处理,系统的开销相当大,系统的扩展能力也很差,性能已不能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故而在为此银行系统具体选型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否决了这种方案。

通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比较选择,我们选择了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的Web Sphere产品系列作为该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平台。作出这样选择是因为Web Sphere基于使HTTP Server和应用服务器相分离的整体架构,同时支持JSP、Servlet和企业组Java Bean等轻量级线程规范,所有的请求对应于应用服务器上的处理线程,系统的开销低、效率非常高,同时Web Sphere整个体系结构相当的灵活,为适应扩展需要可以作不同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从而可以满足各银行未来的扩展需要。

正是因为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我们就已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要,整个系统在接下来的几次性能改进方面,我们大体上都能相对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方面是Web服务器的性能配置。

在一开始系统上线的时候,由于系统的负荷不是很大,为了节省系统总拥有成本TCO投资,我们在一台较低配置的IBM RS6000上投产了该系统。整个系统的HTTP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均位于该台机器上,由于初始投产时用户不多,所以系统的性能基本上能令人接受。

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访问量的增大,我们发现该服务器的响应变慢,系统的CPU利用率和内外存交换显著增大。经过跟踪,我们发现关键原因之一是系统的内存不足的缘故。由于网上服务器把大量用户的会话信息保存在内存中供给应用系统使用,当内存不足时,大量Session信息被迫交换至硬盘,大量CPU时间消耗在等候内外存的交换上,系统效率迅速下降。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该服务器的内存由2GB扩充为4GB,同时相应调整用户会话信息的保存时间,这样整个系统的效率又回到较为理想的状况。

由于新应用的不断投产及数据库操作的日益增加,我们后来逐渐监控到系统的数据库处于繁忙状态,系统的错误日志也记录下了供应用服务器使用的数据库连接处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个系统由于硬件配置所限,应该进行横向扩展,因此我们把数据库服务器分离出来,配置到另一较高性能的服务器上,相应定义的数据库资源也大幅增加,这样整个系统的性能又处于较为理想的状况。

第三方面是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提高性能。

Web服务器配置及相应的硬件扩展不失为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的一条捷径,但应用系统的优化也是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毕竟它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运用效率。

在开发的初期,我们就已经十分注意系统的利用效率,比如提醒程序员尽量不要利用用户会话信息(Session)来传递大的对象,对于内存要注意回收等。同时,通过内部的交流会推广与介绍一些小的、有用的编程技巧来提高开发人员的水平,通过代码的抽查,希望能在早期就发现问题等。

在系统运行期间,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应用服务器所基于的Java虚拟机,其内存堆的空闲空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每隔若干天导致空间消耗殆尽、无法分配新对象空间,从而导致系统重启。在排除了系统本身问题的原因外,我们确定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有问题。通过从网上万载IBM公司检测Java虚拟机的相关工具对JVM进行监控后终于发现系统内部存在着不能回收内存的对象,再通过查找相应的程序发现在该程序中有“环状”的对象引用,从而导致对象使用后不能被垃圾收集器所回收。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由于该问题不能通过升级硬件或增加资源配置而得到根本解决,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解决是完全值得的,更何况通过查找故障原因的过程,给整个项目组上了生动的一堂软件质量保证课,对项目组的质量意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改进Web服务器的性能井不单纯是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渗透到开发以及

系统运行等一系列环节中。

第四方面预先考虑未来的扩展与性能需要。

随着系统的发展及成熟,考虑到用户访问量的不断上升,为了预留系统的发展空间,我们最近又对整个系统作了一个系统性的升级。通过引入多台HTTP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并行工作提高整个系统吞吐量及单点故障克服能力。由于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动态负载均衡及横向扩展方面的需要,这一项的升级无需对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作根本的变革,对应用程序来说,更是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第4篇

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全国1000多所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几乎是千校一面,都是按“学术型”人才培养,培养的人才普遍是理论略强,实践能力偏弱,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由于学生毕业应用能力都差不多,在就业中很多企业只能优中选优,更愿意接收重点院校学生,因此,造成普通高校出现所谓就业难,出现IT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低端技能人才过剩局面。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职业技术师院校要抓住这一良好发展契机,率先实现转型,完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定位。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探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IT市场培养亟需并有一技之长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努力实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创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较广,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水平,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紧紧围绕“应用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开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训机会。

(1)“3+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计算机专业课程,然后去企业实习1年之后就业。

(2)将企业生产基地引进校园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投资设备和派遣计算机项目工程师来校免费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进行实际应用项目研发,根据校企双方协议,学生毕业后可到培训企业就业。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能得到岗位能力提高,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目的。

2.“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学中,聘请校内外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授课、培训指导。

3.“导师制、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计算机专业分成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等方向,从大二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教学。同时,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后三年的学习任务。

4.学科竞赛与考取证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ACM竞赛、思科认证等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和技能认证考试,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构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师设计、开发网络精品课,综合性实验项目等建设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库,开放网络教学平台,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6.加大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技术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因此,学校要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通信、电子、建筑、财经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我校在过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曾尝试过以上模式的教学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就业,但还有待学校更加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通过高薪引进或培养培训“双师型”计算机专业课教师。

(三)完善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体系

建立学校教师教学督导队和学生意见反馈平台,实施对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同时建立期末考试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多元考核方法。

(四)重视对学生开展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思想教育

第5篇

为响应应用型院校计算机专业育人成才,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工作第一线,成功就业的总方针,需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责任心重,师德高尚,专业水平高,结构优化,应用实践能力强,适应应用型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队伍。以建设“教风”优化“学风”,适时“教改”促进“学改”,外引内培,打造双师,最优人才梯队建设,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校企联手,产教研相结合等措施建设出具有高教学能力,高科研能力,高实践运用能力的三高师资队伍。

1.1建设“教风”优化“学风”,适时“教改”促进“学改”

“教风”就是教师风范,是教师德与才合二为一的表现。良好的教风可以对学生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是其素质优良的美好体现。建设“教风”就是使教师具备爱生,进取,奉献的良好品德。我们可以采用绩效激励、优秀教师评比、授课试听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措施,调动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这样教师不再对厌学的学生不管不顾,他们会从情感上感化,思想上促进,观念上转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教改”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形式适当改革,添加有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授课内容与形式,从而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设“教风”适时“教改”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学风”,使全校师生严谨治学精神,端正治学态度、探讨治学方法,从而促进“学改”,即师生思想与行动都变得积极、进取、向上了。

1.2外引内培,增加“双师型”教师,建立最优人才梯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应用型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增加“双师型”教师,我们采取“外引内培”方案。外引是从企事业单位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作教师。内培是对不符合“双师型”的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实践培训提升其自身实践应用能力。院校应鼓励和调动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积极性。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可建立最优的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核心骨干,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专业带头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质量好,能够团结、凝聚、带动全体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分清主次,组级实验实习、课程建设与开发,传、帮、带使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1.3改变人才引进模式,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为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就必须改变人才引进模式,改变以往注重学校出身、学历、在校学习成绩随意聘用的思路。我们需明确引进人才标准:具有被社会、企业承认的实践操作能力或成功作品。只有这样的人才被引进,才能优化我们的师资队伍,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贴近“地气”,获得社会,企事业单位、家长的好评。

1.4校企联手,产教研相结合

近年来,计算机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很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跟不上步伐,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后屡屡碰壁,或根本与工作失之交臂。从此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教师质量因果相关。培训+实习+深造=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院校应该尽早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师走出去,与企业联手。即积极安排优秀教师去有实力的信息技术企业培训、实习、实训。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开发科研项目,在项目研究和开发实践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产教研相结合,从而打造出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计算机应用型师资队伍。

2结语

第6篇

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教师应当扮演好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同样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师教学效果显然是不同的。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深入学生中,根本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从而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因材施教,深入学生中,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那么势必会增强教学效果。

2.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性最大化,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空间学习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增强当前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

2.1保证课堂秩序良好

要使课堂真正高效进行,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重要的基础,同时能够保证教学效能。首先,尽量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在日常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正面引导这些中职学生,使他们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心态专注课堂教学,亦可使用分层教学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他们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堂存在感。其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能否取得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优劣。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当对教学编排进行精心设计,减少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低效的教学内容,做到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才能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真正为学生营造轻松、高效的计算机课堂。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课堂有效性自然明显提升。

2.2倾其专注对待教学

虽说中职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上底子薄、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教学难度大,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只要教师认真对待必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最充分的准备、最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以无微不至的关心温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以不断激励他们前行。

2.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职计算机教师既要有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教材的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既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要学会掌握方法与学生沟通。可以说,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首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课堂讲课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其目标在于如何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巧妙传输给学生,让学生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应当在全面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自身语言开展教学。其次,在教学教法上教师应当有所提升。计算机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深入学生中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所需并进行合理引导,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施教,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换教师课堂主宰者角色为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绩效评价;预算管理;支出监督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在财政部门单设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单位在使用国家资金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直达非税收专户,不得进入会计中心支出户,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必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撤消会计机构后,就会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则受到影响;其次,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集中核算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偏离

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实行领导“一支笔”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十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管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介入。实行票款分离,按规定收费收入、返还资金直接缴入国库收入户,单位自己建立台账,与会计中心不发生任何关系,会计中心不作账务处理。这样就形成了收入票据在国库,支出等会计档案在会计中心,资产及明细账在单位的“板块”结构,单位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被破坏。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经费使用部门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而会计中心的只核算不清查,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的监管中难以控制。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使会计中心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四、对于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设想

会计集中核算是近几年来推行的会计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循。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能。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统管单位更应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报账工作,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财政部门及单位应切实抓紧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构建新型的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建立财政稽查、审计、资金绩效评价部门

新型的财政稽查部门,通过加强财政监督,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违法乱纪行为档案,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可以对经费支出的内容及时进行分析,找到相对比重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特殊专项经费跟踪调查,实地实时监督;也可以通过上下年度之间的纵向比较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查找经费支出的不合理成分,分析原因,加以纠正;还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将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和管理建议等会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各部门。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让群众来监督,让社会来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的使用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经营行为,因此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预算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主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政部门、会计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四)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加快科学预算进度

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各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

(五)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的有机结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由此可见,两项制度的改革主体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将二者相结合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很有必要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全,以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对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了国库、会计中心以及专业银行之间人为的频繁的资金划拨、结算和对账等问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所提供的月、季、年终决算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囊括资料的全面性及会计信息的可利用性是勿庸置疑的。这样将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并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且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陈钢敏.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对策[J].财会通讯,2005,(10):82.

[2]任芳.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专柜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5,(8):92.

第8篇

1.1结算操作风险

有时由于,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意识薄弱,操作风险意识的淡化会使银行会计在结算的时候,发生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风险。在会计结算时业务之间相互制约机制得不到落实或者,出现了一些漏洞。而相关,抽调会计人员不负责任或应付了事,都会给犯罪分子有机可趁。

1.2内控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配备,不足或是各机构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得不到落实,特别是有的机构,配备的人手不足以随意抽调的,会计人员应负相关的任务。这会使各个级别之间的相互监督,流于形式的不的真正的落实。有的管理岗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对待各项检查成了例行公事,是一些内部案件,长期得不到处理。使得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风险增加。

1.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使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压力,采取违规经营的方式,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的质量得到下降。同时持有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再放上生。经营风险则是商业银行在应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的同时,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调控机制没有真正的建立。由于银行的经营不善导致了各种风险聚集的一种表现,不从而引发了这种资金流动,而出现的支付风险和经营风险。

2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

2.1票据的风险

一些商业银行票据市场的重要原因是过度竞争导致商业风险积累。票据市场交易完成由供需双方企业提供纸,是资金的需求者;商业银行提供资金,需求者是纸。只有商业银行仪器的要求,能完成货币供应,否则交易无法实现。

2.2一些清算风险的商业银行

现金管理、业务、人员部署,财务会计,等没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他们使用储蓄证书或单位存款开户证明欺诈。假的银行存单,例如,在其他金融机构骗取贷款承诺,或骗取企业供应。

2.3违章操作

商业银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业务开发和市场营销,重点经营灵活、方便实用,预防风险的业务系统没有做到未雨绸缪,不仔细考虑安全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业务监管开关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2.4不足够关注内部检查

一些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会计人员,会计检查的相关人员通常是在办公室坐班。一些日常业务,办公室主任通常无法正确地进行监督检查。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范围都没有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不能发现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3.1防范清算风险

树立商业银行会计结算方法防范的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和进一步增强,会计风险防范的责任,商业银行是社会资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承担着全体干部职工的使命。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及时的清算中心业务运行系统的安全保证,市场的良性发展和金融业的稳定。提升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反意识到防范意识,增强其安全性。

3.2防范票据风险

对支付过程当中产生的会计结算的票据要进行检查。各部门要仔细认真的核对票据的真实性,保证无虚拟的商品交易和劳务应供应关系。对申请承诺人进行资格的审查,对客户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商业银行的客户出具委托书,对,收取保证金和手续费的情况进行核查,最后还要防范票据结算的诈骗犯罪行为。

3.3防范结算操作

风险银行应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反馈三个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的设置。会计内部监督系统应当分层次建立,在基层营业机构应当建立实时控制的事中监督系统,在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应当建立针对基层柜台业务的事后监督机制。银行应变革现有的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结构,增加关于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方面的管理内容。

2.4、防范内控风险建立

第9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薄弱,财务人员专业性不足,导致会计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比市场企业公司,其内部财务管理竞争意识不强,普遍水平较低。而且大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性不够,还有部分兼职上岗,会计工作人员变动频繁,极为随意,这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综合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其工作质量,从而使得财务管理信息严重失真问题突出。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对策方法

根据以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方法:

第一,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内容进行梳理,根据不同的事业单位性质采取不同的会计制度,如政府改制的事业单位就可以自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医院等一事业收入为主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先实施行业会计制度,等到经济体制、财政事业改革后,进入企业化运营管理的事业单位就可以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其他的行政事业单位也要改变现有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分开独立的状况,将其分类合并,根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需要和财务管理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改进,从而形成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

第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资产管理,优化其资源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专门设置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优化配备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改进当前其财产物资管理散乱,清理调拨困难的状况,构建统一的调拨、规划制度,完善其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其资金合理流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固定的资产总账目和明细账,加强其会计核算职能,对固有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数量管理,并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流程,强化其产权管理,有效避免固有资产的流失。当然对于一些历史遗留和数量较大的款项也要及时清理,优化单位资金管理,确保单位资金安全。

第三,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单位资金收支,强化单位预算管理职能。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其工作人员对财务法律责任、财务知识、职业道德思想的教育培训,要重点培训其会计基础业务和会计核算工作,抓好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不定时进行考核,并将其日常表现列入工资考核因素中,长期下去一定能够培养出会计业务精通、有大局观、坚持工作原则,讲究工作效率质量的财务团队,这样就能够提高其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各单位也要根据自身状况严格控制费用消耗费额和定额,科学制定开支标准范围,加强其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相应管理方法和实施制度,从而规范单位资金往来,提高其财务预算管理效能。

第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力度和法度。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业务管理部门要严格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规定要求来对其财务工作内容进行检查和审计,确保其会计工作质量。事业单位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控机制,对其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把关,对于单位内部工作也要做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事事有专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对于一些不科学、违法的会计财务管理现象和相关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拓宽审计监察范围,最好覆盖到事业单位所有业务内容,对于重要岗位和业务也要重点稽核,从而有效加强其监督水平和监督质量。

3结论

第10篇

1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1 企业战略管理实施的基础条件之一

企业实施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和计划管理均是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是子系统的管理。这些单独的管理难以有效地聚合力量,整合资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以协调供应链、价值链与作业链间的诸多关系为基础,从战略角度明确方向,有利于企业贯彻执行战略方正,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1.2 必要的监督与考核平台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合理的平台,使得企业的出资人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从而使得出资人和企业各自履行应有的职责,有利于出资人和企业对相关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与奖惩。

1.3 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发觉管理与执行中的相关漏动,进而对现金安排、消耗标准制定等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进行改进。

1.4 协调分权管理和集权控制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协调企业分权管理和集权控制,能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建立预警机制。这有利于明确企业的资金、利润、业务量以及成本费用等责任,有利于企业挖掘资源潜力,有利于协同效益、精细生产与流程再造等目标的实现。

2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

2.1 预算的明确指导缺乏

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性指导,存在着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目标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短期预算指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冲突,预算的各期编制没有良好的衔接性,月份、季度也年度预算对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贡献不大,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难以实现。

2.2 市场应变能力弱

目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往往不注重市场调研预测的价值,导致企业的预算指标和外部环境相冲突,预算体系不被市场接受,又因为预算指标的弹性不足,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市场应变能力较弱,难以在多变的市场中推行。

2.3 预算和实践不符

部分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多根据以为活动或历史指标进行确定,没能够有效地对未来的管理经营活动进行评估,导致预算指标的客观性缺失,无法作为评价考核员工的标准。

2.4 缺乏整合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没能够将生产预算、销售预算、成本费用以及现金收支预算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组织经营的相关阶段没有能够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些企业只重视现金支持或成本费用的预算控制;有些企业中重视销售预算,缺乏成本预算意识。

2.5 缺乏考核激励机制

在通过预算标准对责任人或责任单位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往往会带有个人感情,带着有色眼睛进行考核,被考核方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原因。预算考核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缺乏相关措施,导致评价考核的形式化。

3 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措施3.1 采用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应当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系统编制方法。企业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与各个部门的分目标;各个部门在以一级管理一级原则来制定预算方案,并呈报给各个车间;各个车间以本部门的预算方案为依据制定车间预算方案,并城堡给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再与各个部门沟通,进行综合,进而凝定总体的企业预算方案;最后将预算方案反馈给各个部门进行意见征求。再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综合的反复调整以最终形成预算,再有企业决策层审批,形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由各个部门执行。

3.2 明确预算管理内容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将成本费用与营业收入作为重点。成本费用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在营业收入固定的情况下,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方面,能够将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很好地反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是营业收入预算,其在市场调研预测和预算期经营活动的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营业收入是否能够合理的预算直接影响这全面预算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协调运行的保障是现金流量预算,其对全面预算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当重视资本性支出预算管理,应当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为原则。

3.3 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

企业应当建立各个部门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制。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增强竞争力、加强经营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所以,企业应当将全面预算管理当作企业内部加强基础管理的首要工作,应当建立相关的预算管理机构,明确预算管理的责任人,进而加强部门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对具体的预算工作措施进行落实。

3.4 预算管理中的四个相结合

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中应当注重四个相结合:第一,预算管理与现金收支管理相结合。企业预算控制的基础是成本控制,核心是现金流量控制。对现金流量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及时地回笼收入项目的资金和合理地支出相关费用;现金收支的两条线管理要严格控制,发挥内部财务结算的相关功能,注重集中资金的运用权利,使得资金形成合力,财务风险降低,进而满足企业投资、建设与生产等资金利用的需求,充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第二,预算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利润作为企业的中心目标是预算管理的重心,只有对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深化,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制定扭亏增效、降低成本的目标规划与相关措施,依靠全体员工与科技引进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费用,保证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第三,预算的控制与管理制度相结合。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以企业目标为中心而展开,在全面预算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贯彻经营策略。企业的管理应当以企业的预算为前提进行,注重发挥预算控制的约束力。经过确定后的企业预算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约束。企业各个部门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方案,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着预算。各个执行机构应当以预算的要求为指针,按照预算的相关原则编制月、季滚动预算,建立资金调度会、预算执行分析会等相关的例会制度。企业根据预算方案重点进行成本管理与资金管理,并进行跟踪与严格控制,及时地监督与反应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必要时,可以使用一定的约束手段,将企业的经营管理各项活动都纳入到严格执行预算的轨道中来,从而形成全方位、全员预算管理的局面。第四,预算和企业员工利益结合。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全体员工参与、全程跟踪、全面覆盖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全面预算的各个指标能够全面完成就必须有相关的考核制度,各个责任人或责任部门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和实施绩效。企业可以采用年度清算、季度兑现和月度考核的办法,严格执行考核的奖惩措施。企业应当把预算的执行和企业员工经济利益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促进企业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3.5 充分考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

部分企业在进行预算的考核时,只把相关的财务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而不把非财务指标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仅仅把非财务指标当作否决指标。然而,财务指标并不能够全面地反应出预算的情况,应当将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加以一定的权数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进而提高考核体系的合理性。

3.6 严格执行考核结果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较算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加强,对于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当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状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将会计记账与汇总报账等业务进行了统一处理,但是单位的固定资产等实物仍然是由本单位内部尽心管理的,这就使账面与实物的管理分离开来,有些单位如果不对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如实登记的话就会带来账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就会使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单位财政资金的专户管理与核算缺乏规范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专户管理与核算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理解预算外资金的概念。没有清楚地意识到预算外资金也属于财政性资金。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之前,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以致现在有些单位仍然将预算外资金当作本企业的内部资金使用;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关于财政资金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的不是十分规范,这里面不仅表现在出现了许多会计相关规定中没有出现过的会计科目。比如“应缴收入”等,而且还存在着错用、混用会计科目的行为。使财政资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违背收付实现制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应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然而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到支出结算票据而款项未支付时就更作支出并以应付款挂账,或者开出收入票。这种做法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导致单位虚增收入或虚增支出。

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I作

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工作不仅能够避免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能够提高广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普及程度,提高广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应当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中增添“上级补助收入”与“上缴上级支出”等类似会计科目,这样就能够清楚明晰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中关于接受上级补助与单位上缴收入支出等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

(二)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的途径与渠道。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符合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经费支出标准,并对这一标准的统一实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单位之间在乱发财物、财政支出上相互攀比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就是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户的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第一,建议一切收入归专户核算:第二,一切收入取得都必须使用盖有“财政监制章”或“税务监制章”的票据,严禁使用收款收据和白条子;第三,尽快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划清收费收入和往来款的界限;第四,不得将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列入暂存款核算。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账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第12篇

一、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使用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领域,会计电算化从建立模仿手工作业的单项业务应用系统开始,经历了多项业务应用集成处理阶段,正逐步向着集约化管理和决策支持的高级阶段发展。以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截止到1998年末,工商银行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已超过90%,其中,全国150个主要大中城市电子化网点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与此同时,区域范围的通存通兑系统、全国范围的电子汇兑系统、企业银行系统、自助银行系统等一大批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陆续投产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和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会计电算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社会效益表现在: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减少现金流通量;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重要支持。会计电算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在:提高了商业银行工作效率和经营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扩大了业务范围,改善了客户服务;改善了资金调度能力,提高了盈利能力。

二、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概括地说,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包括:

(一)部分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了解,风险防范意识淡簿。

当前,我国银行业中有一些干部职工由于计算机知识缺乏,往往认为电算化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比手工处理更安全,殊不知计算机系统也是人来控制和使用的,任何有意的破坏或无意的操作失误行为都会更具隐蔽性,都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和后果。

(二)业务需求不完善,导致应用软件控制和管理功能不完善。

在部分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中,由于参与软件开发的人员(包括业务和技术人员),对业务流程及容易发生弊端的环节不了解或没有深入研究,业务需求没有考虑如何建立一种安全机制,特别是没有考虑对以后使用软件系统的有关人员如何进行防范,造成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保管等方面的风险。

另外,目前银行使用的一部分会计电算化软件在系统设计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软件在设计销户交易时,没有考虑对应收未收利息进行检查,导致有银行欠息的客户也能销户;又如:目前大多数银行会计软件的操作员权限都只划分为两级,高级别柜员有权执行低级别柜员的全部操作;再比如: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系统还允许系统管理员查询操作员密码和操作员号,并给系统管理员定义了很高的操作权限,能够办理销帐、冲帐、调整计息积数等业务,致使管理员可以绕开会计主管的监督进行操作,从而削弱了会计制度和会计主管人员的监督约束作用。上述漏洞的存在使得相关人员一旦产生犯罪动机,便会有机可乘。

(三)事中和事后监督措施不得力。

我国银行业现有的稽核和监督工作大多是在会计记帐完成之后进行的,尚没有与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步运行的稽核监督软件面世,这使得会计业务的事中控制环节十分薄弱。

(四)软件开发和维护不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地市以下银行机构自行开发软件、修改总行和省行软件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一方面造成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一方面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系统备份不充分。

目前,部分行处的计算机设备运行环境较差,且许多设备的使用时间较长、性能已不十分稳定。

(六)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银行会计业务实现电算化处理初期,银行的各项管理规章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导致一些案件发生,比如通存通兑业务的开办,一方面方便了客户,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虚存实取”的案件。

三、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防范对策

面对现实,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对策,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而言,风险防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一)提高计算机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银行应加强对员工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力度,使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都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对常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思想、基本流程、正确使用和风险防范有一个正确认识,使每个人都树立强

烈的安全意识。

(二)加强现有系统和新开发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功能,注重系统管理和数据操作。

1、注重系统安全:1防止非法使用系统资源,指定专人进行系统操作,及时清理各种垃圾文件;2一切操作都要在日志文件中予以记录,以防止误操作损坏软件系统或业务数据;3应用系统运行环境应封闭,以防止一般用户非法闯入操作系统。

2、严格控制数据处理:1严格规定访问数据库的各级权限,实现权限等级管理,严禁越权操作;2定期强制修改密码;3严格控制数据输入,应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具备条件可采用扫描仪、阅读器等设备录入数据,同时录入数据应换人复核后方可生效;4对数据要进行多重备份和异地备份,以便在设备故障或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3、加强网络资源授权管理,保证数据传输安全:1控制用户登录,限制登录密码的扩散范围;2对网络中各用户的存取、访问进行控制;3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

(三)结合会计电算化的特点,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安全控制手段再造。

可考虑采用如下手段:

1、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实行事权划分,对重要业务和大额业务实行复核制和授权制,将分离原则贯彻于计算机操作中,通过事中控制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2、健全事后监督机制,事后监督系统与临柜操作系统必须在设备、网络、系统管理上完全分离,通过事后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间接地威慑不法分子。

(四)加强系统开发和维护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管理应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维护”的原则,在会计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全行通用的系统由总行统一组织开发,各分行如有特殊业务需求,应报总行会计和信息技术部门审定,经总行授权后由分行信息技术部门开发,系统开发完成后,须经总行验收方可使用。

各级机构在使用电算化应用系统的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有新的业务需求,应及时逐级上报业务主管部门,总行开发的系统由总行统一修改维护,分行开发的系统由分行统一修改维护。

(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安全控管。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就必须建立严格、完善的内部安全管理和控制制度并严格监督制度的执行,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具体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人事管理:1根据接触系统和操作的密级选择适当人选;2对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要进行定期考评,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相关管理:1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业务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分别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以便分清职责、互相监督;2建立密码管理制度,重要的密码要由不同人员分段掌握,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严格控制密码的扩散范围;3加强应用软件管理,应用软件要安排专人管理,未经有关负责人的批准不得随意修改软件,确因业务需要而必须修改的软件,在修改完成后要及时入库登记,同时附软件修改说明书和测试报告,严禁将应用软件外流、外泄,应用环境中不得安装系统的源程序;4建立并严格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切忌用信任代替制度,机房要有专人管理,划分等级,分别职责进入;5集中存放业务数据,降低因数据分散存放产生的风险。

第13篇

(一)货币资金

破产企业的现金已移交给管理人,银行存款一般也已全部转入管理^新开设的账户。注册会计师应核对账面现金余额与管理人接收的现金金额是否相符,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转至管理人账户的银行存款金额是否相符。对于不相符的情况应查明原因,如属于单据未及时入账,应搜集未入账的单据并予以补入账;如属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账款不符,应按相应规定进行处理。在对货币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时,还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账外小金库,如以法定代表人、会计或是经办人的名义开立的存单、存折、银行卡等。如存在,应通过询问、调查、核对等方法,对上述记录的每一笔存取金额进行辨认,将其中属于破产企业的收支款项补记入账。

(二)预付、应收款项

注册会计师应对每一笔预付、应收款项发生的内容、余额、账龄等进行逐一审计确认。对于账龄在两年以上,并且已过诉讼时效的应收款项,应结合管理人清收货款的情况,对其中确已无法收回的,可由管理人出具说明后予以冲销;对于账龄在两年以内的应收款项,可采用检查、函证或是替代程序,并结合管理人清收货款的情况予以确认。在对预付、应收款项进行审计时,应特别关注在法院受理对该企业的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是否存在放弃债权的行为,并将已查实的上述行为以书面形式向管理人汇报。

(三)存货、固定资产

由于破产企业一般都要进行审计与评估,有时还涉及到资产拍卖,为了避免相同程序的重复执行,注册会计师可与资产评估师、拍卖师及管理人一起对存货、固定资产执行盘点程序。对于存货,注册会计师可先将财务的数量金额账与仓库的数量账进行核对,对不相符的查明原因并进行调整后,再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将盘点结果与经调整后的财务账进行核对。由于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故对于盘点结果一般不需要进行调节。对于盘点数小于账面数的,可能存在的原因有:正常损耗;因保管不善所造成短缺、毁损、被盗等;有部分存货寄存在外单位等。对于盘点数大于账面数的,应注意是否有外单位寄存在破产企业的存货以及是否有账面已作销售处理但客户单位尚未提货的情况,注册会计师应对盘盈盘亏情况查明原囪后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账对物或是以物对账的方法,与资产评估师、拍卖师及管理人共同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逐一盘点,并对盘盈盘亏情况查明原因后调整入账。由于破产企业的资产一般要处置变现,必须要进行评估,而对破产企业的评估一般选用清算价值类型,固定资产账面折旧计提额大小对其评估值基本没有影响。因此从审计的目的考虑,注册会计师不必对破产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准确与否予以过多的关注,但必须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该事项。在对存货、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审计时,应特别关注在法院受理对该企业的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是否存在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并将已查实的上述行为以书面形式向管理人汇报。二、负债类审计

(一)职工债权

职工债权包括: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该项债权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一般有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等,注册会计师应根据管理人经过调查并公示无异议的职工债权金额确定。其中,“应付工资”科目的余额根据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确定,“应付福利费”科目的余额根据所欠职工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确定,破产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则列作“其他应付款”的相关于目,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应划分为两块:一是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二是除第一项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划分的原因是因为这两项费用的受偿顷序不同,第一项费用为第一顺序,第二项费用为第二顺序。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将这两项费用分别列作“其他应付款”的两个不同子目。

(二)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

注册会计师首先应按照正常审计的程序,采用分析性复核、重新测算、检查凭证、核对纳税申报表等程序对这两个科目进行审计。待税务部门向管理人申报债权时,注册会计师应将审计后的数据与其核对,如有差异,应查明原因,待双方调整一致后最终确定这两个科目的审定数。

(三)长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

第1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算会计;核心能力;框架体系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纵深发展、浙江经济活跃度的加强以及各种因素的促进,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数量庞大的浙江中小企业为电算会计人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就业市场,而中小企业的低成本特点,则对电算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和探讨浙江省中小企业电算会计核算人员的核心能力,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浙江省中小企业对电算会计人员的需求目标是经验化和多样化的。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低成本特点直接导致了在对电算会计人员的招聘上,偏向于选择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而拒绝那些有潜在能力但尚未有独立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学生;另一方面,浙江省中小企业从属于多种行业,各企业业务多样化,这使得他们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各有偏好

目前,职院校对企业潜在电算会计人员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主要是立足于能操作和使用简单的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层面上,而对于财务分析、纳税申报、审计等非账务处理模块的运用,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简单必要的程序设计就相对忽略了。此外,由于教师、教学条件、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这种仅能达到的浅层次的软件操作能力也受到很大制约。一方面,教师本身对企业电算会计岗位不熟悉,不了解该岗位的责任和工作任务,他们只能按部就班,直接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材授课,使得学生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断层,不能良好对接。另一方面,教学时间的减少和教学时间的不连续性,使得在电算会计相关课程教学中缺少了电算环境所需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电算会计人员核心能力的缺失分析

基于上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和浙江省中小企业对电算会计人员需求的较大差异,企业电算会计人员往往存在知识缺陷、经验缺陷和缺乏持续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1.知识缺陷

浙江中小企业数量的庞大,在提供客观的电算会计人员岗位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财务软件的要求多种多样,这就要求电算会计人员能熟练使用多种财务软件。另外,中小企业规模小的性质要求员工一人顶数岗,这就要求电算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信息加工能力。

然而,电算会计人员在校学习期间所形成知识缺陷,恰恰包括操作多种财务软件能力缺失和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信息加工能力缺失等方面。

(1)操作多种财务软件能力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购买教学版的财务软件经费限制和教材内容限制,使得学校在课程的实施环节,仅仅只教授了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这方面主要是受制于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主要体现在教与学两个层面。在教师授业方面,由于受制于教材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限制,教师在授业时,往往会只讲授或者主要讲授一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使得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只能形成对某一种财务软件的感性认识。倘若同时学生又不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能力,那么他们就无法达到应聘时不同企业提出的其他财务软件的操作要求,进而影响其社会竞争能力。

(2)会计信息加工能力缺失,主要源于两个层面

一是会计信息基础的非全面性,这使得对会计信息加工缺乏基础数据,而会计信息基础的缺失,可能源于中小企业经营的非规范性,以及经营灰色业务所造成。

二是信息加工能力的缺失,这是会计信息加工能力缺失的主要方面。在电算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教师在传授相关知识技能的时候,过多的考虑浅层次的教学内容方面,如财务软件如何核算的操作、纯理论的电算会计模块设计等方面,而忽略了对会计数据的加工和挖掘等方面的教学。

2.经验缺陷

浙江省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特性,决定了中小企业无缘成为应届毕业生的培养主力,也决定了许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这使得电算会计人员的应届毕业生,其经验的缺陷已成为其职业成长初期的硬伤。

3.持续能力丧失分析

电算会计人员所造成持续能力丧失的因素主要有中小企业的环境因素和电算会计人员的非稳定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决定了其所在电算会计岗位的非持续性,另一方面,基于对物质需求的渴望,许多电算会计人员频繁跳槽,造成了电算会计人员职业经验的中断,不利于其形成岗位艺术,也不利于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三、核心能力框架的构想

电算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指电算会计核算人员能提供给受聘企业,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有价值的人力技术与资源、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解,不妨把电算会计人员的核心能力分成三部分:基于岗位知识的技术能力;基于从业经验的艺术能力;基于职业道德的持续能力。

1.基于岗位知识的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源自知识。电算会计人员的岗位知识来源于两大知识领域:一是会计学科领域中的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成本核算等知识;二是计算机学科领域中的操作系统、操作软件、网络知识等等。只有掌握了相对系统、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适应中小企业电算会计岗位的需求。而在计算机应用大力普及的当前,系统、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将成为技术能力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电算会计人员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培养:一是高职院校通过设置高级电算会计课程,弥补前期电算会计停留着在核算的浅层次方面的教学,增加其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应用。二是电算会计人员可以在学校和工作期间,通过自学途径,来完善其知识结构框架体系。

2.基于从业经验的艺术能力

电算会计人员的艺术能力来自电算会计工作经验积累后的升华。形成电算会计人员艺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电算会计职业的经验,这种从业经历是形成艺术能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必须在从事电算会计工作中获得。电算会计的从业经验,建议从以下途径获取:首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期免费为中小企业记账的方式,获取大量的感性经验。其次,高职院校可以设立记账网点,这个网点是非盈利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增加会计专业老师的从业感性认识,也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战机会。最后,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达成某种协议:高职院校拿出部分学费,交给中小企业的电算会计人员,让他们来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感性和实践层面的电算会计知识。超级秘书网

二是这种电算会计职业经验的沉淀升华。这个阶段,往往是电算会计人员从业3-5年后对经验的升华阶段,在这个阶段,电算会计人员一方面努力总结从业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使这种关键的艺术能力得以加强,电算会计人员应避免频繁的跳槽,即艺术能力的成长应高于物质的需求。

3.基于职业道德的持续能力

第1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编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 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单位简单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也就无所谓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了。

(二)预算编制的定位偏失

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的定位和重要性认识不清,预算编制强调以“编”为主,而“编”的含义就是“用数字造数字”,是缺乏调查研究,缺乏实事求是的“编造”,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规定,是为了想上级主管部门多正确拨款的工具。因此,这种计算粗糙、内容单一的预算总是偏离实际情况的,不科学、不严谨的。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

预算管理是有一定的“刚性”的,也就是说预算制定以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不能轻易更改的,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因为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更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总是存在“重形式,轻执行”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因为一些领导的个人意愿而随意修改,如随意挪用抗灾救灾等工作的专用性资产、随意更改政府采购的目录、数量以及采购资金等。

(四)账外资金的存在为腐败提供了条件

账外资金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账目之外的资金,这种资金的存在是不合法的,是腐败分子和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重要条件。之所以会出现账外资金,有可能是某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所动用结余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或生产经营性投资没有及时转账而产生的,但是,这些资金或许只占行政事业单位账外资金的很小一部分,另外很大一部分主要来自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处罚权和收费权。

(五)预算执行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

预算考评机制是对预算实施结果的考核机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之所以效益低,缺乏严格的考评机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来看,预算执行的考评仍旧处在粗放型的水平,没有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评机制流于形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

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无法进行科学严谨的预算制定,更无法严格的执行预算。因此,加强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是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管理观念的基础。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既包括对预算管理的目标、重要性、方式方法的认识,还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流程的认识,要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

(二)建立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管体制和收支约束体制。第一,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管制度。执行监管制度是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保证预算能否按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杜绝预算制定过程中的随意,减少资金被挪用、占用、闲置和浪费的风险,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重要环节。第二,收支约束制度与单位管理的各方面均有关,从单位的宏观管理到具体的日常行为,都应做到有序的预算执行,并确保经费有步骤、有计划的使用,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果。

(三)加强预算制定工作

预算制定也即是预算编制,但是这里的制定并不是编制,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的、严谨的资金预算,而不是“用数字造数字”,也不是为了“要钱”而编造的。预算的制定的基础是要充分做好财务基础数据的统计,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内容,围绕年度预算开展预算管理工作,以保证本单位预算瘦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预算的制定还要求将各个项目的预算进行细化,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严格杜绝不必要的开支。

(四)加强预算的考评机制建设

(1)预算考评机制存在的重要作用是为预算制定和预算执行提供了压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保证预算最终的执行结果能经得起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的考评部门的考评,就必须认真做好预算制定和预算的执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行考核,第一,必须对其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严格的审核,有利于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制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性;第二,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监督,要切断利用政府采购进行的行为,严格审查政府采购的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情况;第三,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各环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从而增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2)预算考评方法的选用。预算考评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综合考评和动态考评,前者是事后考评,是在预算期末对各单位完成预算的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方法,主要涉及对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及资金的使用状况、利用率等财务指标的考评;后者是事中考评,即对预算的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区别进行确认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的考评方法,是一种即时考评的方式,主要强调信息的反馈和对预算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