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美术课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术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丰富 美术课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国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普及,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已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校外,甚至国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已是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

一、美术课程的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无比丰富,而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颁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导向性内容标准的制定,就是要给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巨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实施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对旧模式的突破,仅仅使用原有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a.图书馆资料资源。b.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许多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的美术院系,都充分利用专门的美术展厅,利用教室的过厅、门厅、画室的墙面等,来扩大美术作品展示的场所,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WWW.133229.COmc.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

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校内课程资源,尽量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美术课程建设、美术教学管理方面,应给予足够重视的事情,对美术教学的有效实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从最广义的校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很广泛,主要包括:a.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地、市、县级文化馆、少年宫等);b.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c.艺术家工作室和民间艺人手工作坊。

二、地方特色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口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四川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蜀山皇后”四姑娘山,还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大自然赐予的自然景观外,还有着绚丽多彩、历史悠久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遗产。藏民族在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羌民族在岷江流域依山而居与大山共存的农耕文化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涵盖了包括建筑、服饰、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丰富着华夏文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阿坝师专美术系,自1987年招收第一届美术专业班,已近二十年。在长期的美术教学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藏羌民族图案、装饰、建筑”,作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列为本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

美术课程被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文化渗透到了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等课程,生活以其丰厚的积淀,丰盈艺术创造的源泉。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学术带头人的造型艺术工作室、设计艺术工作室,将学生不断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引向艺术创作,形成了教师以美术创作,科研带动美术教学的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以美术创作激发学习与创造的热情,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风气。近十年来,师生的美术创作成果丰硕,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大展、省级美展并获奖,学生创作的作品也在四川高校美展、四川美协主办的专业美展中参展获奖。

所以说,校本课程是文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教育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着重追求以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片面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因为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与知识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在知识网络化的今天,培养每个个体具有上述能力有助于他们保持理智、清醒和自主的生活。其次,在社会或国家方面,现代教育应该着重于树立和传播以“本土知识”或“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本土发展”或“内在发展”的理念。

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办出特色,满足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获得最满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我们恰当地理解美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教育与生活”意味着: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的,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教育观照学生的生活,意味着教育关注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的存在,并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本身标示出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然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以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溺爱的家庭环境助长了“独生子女症”的非健康状态。在我们的“藏羌图案装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把课堂延伸到了藏寨羌乡,藏羌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穷的生存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热情、纯朴,感动着我们这些来自城里、来自内地的学生们。这种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藏羌民族在建筑、服饰方面独特的创造,同时还让学生们在与藏羌民族同吃同住、一同唱歌、喝酒、跳锅庄的过程中,学会了生活与创造,这不正是当代教育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吗?

四、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引入课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自己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育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所以确立新的教学观,明确教师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为了有效贯彻这样的教学目的,达到有效激发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常在大一色彩基础课中,增加“羌族图案”课程,并将课堂放置于羌山村寨,学生们带着收集、整理羌族民间图案的任务,在羌寨一边写生,一边拍照,一边收集羌族绣片、围裙、头帕上的各种图案,为期一周。返校后完成一组“羌族图案”变形作业,写一份相关的考查报告,再加上自己的速写、照片,打印成册,并在美术展厅、走廊艺术窗里作汇报展览。在大二开设“藏羌建筑”课堂,也是先由主讲教师简略介绍藏羌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给出任务,回来交考查报告,完成“藏式风格”或“羌式风格”的建筑手绘图(有条件有能力的也可结合电脑软件设计课,作电脑立体效果图),并作汇报展览。

通过这些有益的教学实践,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责任要明确,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变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开放性课堂氛围的营造者。

总之,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观念,创办特色学校。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领导管理层必须思考的问题。但要将这些思考变成行动,必须依靠一大批特色创办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学术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不断追求创新的骨干教师。总而言之,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根本,是否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将成为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8、10、11期,2003年第5期。

[2]《中国美术教育》,2003、2004年

[3]《教与学的艺术》,(日)事川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2篇

下面就此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剪纸》,由于我本人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上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喜洋洋》,让学生享受过年的气氛,启发学生们联想到过年时,我们会用剪纸来美化环境。然后我引入对剪纸的知识介绍,随后展示了自己平时制作的剪纸作品《女孩》、《荷花》、《花篮》、《喜鹊》,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接着示范如何完成一幅剪纸,我从构思——草稿——剪——刻——贴,每一步示范给学生看,然后给出剪纸纹样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去制作剪纸。最后学生在窗户上展示剪纸作品,并评选优秀剪纸能手。

总之整个过程我都认真去准备,学生学的很感兴趣。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九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筑欣赏》,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吴城镇的望夫亭、云居山的大雄宝殿等古亭、古楼。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九江的古亭、古楼进行观察、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河边有漂亮的卵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卵石的自然纹理设计制作各种精致的卵石画,还可以根据卵石的造型特征精心粘接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用煤精、废砖头等进行工艺作品创作;用泥土制作泥塑、彩塑等。例如:我在教《有趣的插花》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的防真插花和校园边田地里的干花制作工艺插花作品。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使学生感受、体验绢花的插花技法。学生通过对插花构图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通过十几分钟的研究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插花作品,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名为“争齐斗艳”“绚丽多彩”等,好象闻到花的清香。

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四、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在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学生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教育成果的一块实验田。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调整。只要我们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把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第3篇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才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新课程特别强调了美术教学的不可重复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关键词:新课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家认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的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欣赏•述评”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克服以往以教师进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8226;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创作、想象、表现、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教无定法”现代教学中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程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地区等变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音乐走进课堂”、“情境教学法”、“软化学科边缘”、“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美术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如我制作的<<卡通画>>、<<千变万化的线>>等课件,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也提出具体案例。

新课程特别强调了美术教学的不可重复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也不再完全是教案的执行者,每一次教学都是教师灵活机智地再创造活动,应当充分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风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还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4篇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第5篇

与实际生活的融合。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意义的,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找出已有的数据或图片信息进行对比观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事物,培养了一定的美术创造能力,高中美术课堂上的内容,开始与实际生活变得息息相关。

二、完善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

(一)完善多媒体硬件设施

调查显示,我国许多学校的信息教学存在滞后的现象,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建设还不齐全。许多高中课堂并未全方位地实现现代化教育方式,有的学校仅仅只给教师配备一台电脑进行资料搜集和制作课件,却没有为学生建立一个专门的多媒体教室,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信息化的操作和学习中来。学校电脑设施不齐全,软件不及时更新,这都是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一步就是要完善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建设。学校要积极支出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买入一定数量的电脑,并及时地进行软件更新。只有这样,高中美术课堂才能跟得上信息时代的更新速度。

(二)逐步取缔传统美术教学方式

在许多高中的美术课堂上,教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运用讲解、观赏课本、展示例子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实行美术教学。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其形式比较单一、信息不够全面,已逐渐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教育发展规律。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让他们获得更丰富的时代信息,美术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能使学生提起极高的学习热情,更加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所以说,学校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地推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完全取缔。

(三)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美术作为基础教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要经过新教育理念的洗礼。美术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的美术知识素养外,还要拥有操作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社会、大自然、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资源,并运用信息化的设备进行整合,有选择的将教学内容带到课堂中去。美术教师要提高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从网络中广泛获取美术教育信息,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制作课件等等。只有不断提高高中美术老师的美术修养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才能使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课程的整合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信息化的评价机制

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学相长,美术创作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行为,所以难以制定一个统一评价的客观标准,但是美术教学行为却比较适合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有助于全面地反映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的情况,提供了改进教育的可靠依据;质性评价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收到反馈信息,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质性评价也帮助师生更多地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达到共同进益的效果。所以说,要使高中美术课程信息化达到最好的效果,还必须建立信息化的评价机制。

三、结束语

第6篇

一、开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为了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 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

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5、开放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第7篇

——关于校本教研的课堂小实践与反思

摘要:美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本校、本地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满足学生个性和多元化发展的美术课程。

关键词:校本 美术课堂 二课活动 学情 时令美术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校本课程”已不再感到新鲜,“校本课程”也不再是美术兴趣小组的时髦词,它的时代意义也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活动小组和兴趣小组。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但是,第二课堂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去体验和实践,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享受不了这种校本课程。因此,本文从课堂小实践中探索和反思,研究校本课程中的可行性元素,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一、针对初中学生学情的校本课程

初一的学生热情高,学习积极性强,酷爱漫画,卡通画,但是他们美术技能比较差,造型能力较弱,所以我适度的修改了教材《漫画卡通画》,设置成在简笔画里画卡通画,卡通画训练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简笔画直接伸向两个领域,一手抓兴趣,一手抓技术。如图:(学生作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思维的进步, 初二的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水平,同时,他们发现美、鉴赏美、追求美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因此,他们对美术课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在15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美术博览与拍卖》一课中,我设计了一堂实践性很强的课《模拟拍卖会》,这需要学生在课前充分发挥他们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搜集很多的艺术品以及查找很多欣赏价值、商业价值高的艺术品图片,在课堂上,他们要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用最低的价格收购对手的艺术品,与此同时,他们也要用他们的美术鉴赏知识对艺术品进行描述,尽可能用最高的价格卖出自己的艺术品。

初三年级学生学习紧张、升学考试压力大,视美术课为 “调剂课”、“放松课”,淡薄的课程意识使一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艺术欣赏课程形同虚设。美术学科尽管是非考试科目,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是正确的、积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三学生的学情,开设符合他们欣赏水平、美术技能,以及激励他们上进、鼓舞他们士气的校本课程。而美术老师正是要通过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吸引每一个学生,打动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初三17册的美术教材第一单元是《走进大师》,分别是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的艺术人生介绍。《走近大师》分四个课时都属于欣赏课,学生从艺术大师那里学到的是他们“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但是关于“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点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让大师走进我们的生活——蒙特里安》,作业内容是利用蒙特里安的绘画风格进行生活中任意物体的外观设计。这课也作为骨干教师示范课,取得了预期效果。如图:(学生作业)

另外,据我观察,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很多班级都在班级里张贴了横幅,挂上了倒计时牌,我也为此设计了一堂校本课——《励志书签》,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激励。如图:(学生作业)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课堂上的用心人”是我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要求。平常在办公室里经常有老师提到学生的书面和卷面就头疼,为了中考的卷面和学生长期的一个书写习惯我设计了一堂硬笔书法课。同时,当318班邀请贺可为老师讲解书法课的时候也去听课学习,对我的书法课也加以改善。因此,当初三年级举办“孝道”书法展的时候,学生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图:(学生作品)

二、从二课活动课取经的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的二课活动精彩纷呈,每一位美术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开设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二课活动。如:书法、国画、版画、陶艺、漫画、剪纸等,而且有专门的美术教师供师生学习,均可以接受二十个左右学生的学习。这种课时整合、师源共享的二课活动方式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课时整合

美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有所收获。我校的二课活动时间是根据每个年级的具体情况安排的。如:初一的周二、周四第八第九节,周三、周五第九节的时间安排了二课活动。周二和周四的这种双节连堂“课时整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有利于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进行创造。

我们试想,以现在初中普遍运行的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程安排,除去繁重的学业任务,学生哪里有额外的时间去体验和实践呢?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短暂的美术课时安排就此割断了学生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剥夺了他们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与熟悉的机会,让他们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又拿什么在艺术的世界中去进行创造呢?

“整合课时”,就是改变以往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时模式,将两周的美术课时合并,这样,学校课程表就会出现隔周一次双节连堂美术课,这种课时方式不但能保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具体落实,而且能适应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新课改所规定的授课内容大体都要经过背景知识的收集和探索、具体内容的落实和体验、知识的吸收、融会和扩展等几个阶段,这种过程在以往每周四十分钟的课时模式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且一个课业内容的学时如果过于分散,也会造成知识的不连贯性和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降温。

“课时整合”的这种 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拉长了美术课的间隔时间,但是这种方式恰恰为学生收集材料、体验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小组的形成和巩固,还有利于个体和集体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并且,这种课时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美术课空周的失落,而且还能让学生始终贯穿在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并在探究课题任务的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美育的效果。

如:初二16册第三单元《点与线的魅力》课时整合的长期作业:如图:(学生作业)

2、师源共享

二课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二课内容,没有级组、班级、老师的任何限制。同时,对自己从未涉猎的知识也可以很好的去了解和学习,这样的二课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技能有全面的提高,同时,美育效果也会更理想。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模式是级组负责制,即一个美术老师负责一个级组的美术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美术知识的途径受到了限制,美术老师的专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而“师源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师源共享”是指打破原来的级组负责制,根据美术教师的专长并结合教材内容编排教师任课表,在考虑课时负担均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对师源进行优化配置,各级组的美术课教学由多名美术教师穿插任教,虽然这种方式未必能达到完全的取长补短,但在课改倡导下能做到校内师源共享,最大限度使现有师源学有专攻、教有所长。对于这种“师源共享”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实践。

三、符合时令的校本课程

“时令”美术是指:以四季更替为时间轴,从社会时事、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学生身心发展、传统节庆假日等方面展开研究。挖掘其中的“不仅新鲜而且营养价值高”的“时令”美术资源。”

1、反映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节庆假日的“时令”课程。

比如孝道文化、艺术节、校庆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设计美术字、设计板报、设计校徽等,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切事件,表现起来也会得心应手。经常让学生关注校园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如图:(学生作业)

2、反映社会时事的“时令“课程

关注当前国家时事、社会热点的“时令”课程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等等。如:环保日、地球日、奥运会、5.12大地震、世博会……还有反映“未来城市”、“新型社区”等的科幻绘画。如图:(学生作业)

3、反映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时令”课程。

美术课程,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迎合学生青春期发育的审美心理要求,同时,在开学初、考试前后,学生情绪浮动比较大的阶段,都要有这样的校本课程出现。比如:《用画写心情》,如图:(学生作业)

四、在实践中的反思

有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是学校迎接新的十年的挑战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实践中,当看到其他学校其他老师成功的例子时,我颇受鼓舞。为什么我们的美术校本课程还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呢?这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需要全员参与,针对课题要求,认真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还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引领作用,重视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断积累校本研修的经验。

当然,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符合当地学生的成长特点,着手对当地进行美术校本课程资源调查,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所编的课程和教材都要进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才能开发出合适的美术校本课程。另外,建立完善的美术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是完善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举措。

时代在进步,校本课程的内容也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紧密结合。以上的课堂小实践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校本教研实践体验,如果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更精彩,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有魅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李宗乐 陈实 邱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11-1

《学校课程开发》 姜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5-1

第8篇

赣傩面具的视觉色彩趣旨。赣傩面具色彩运用厚重浓烈、纯正醒目具有较强的寓意趣旨和装饰魅力,传达出浓郁的民间艺术的神秘色彩意象,不同的色彩基调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联想,体现刻画人物的善恶情仇,反映了赣鄱大地人们的意识观念及色彩情怀。赣傩面具主要可分为五大色彩基调:黑色基调,黑色的色彩情感是沉稳、厚重、恐怖,用以展现傩神的威武、刚正的性格特征。以包公、四大天将为代表,他们以黑色作为基调,附于粗犷豪放的形态之上,将傩神的庄严肃穆、剽悍狰狞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以此达到驱鬼逐疫的震慑作用;红色基调,以关公、判官、雷公、开山为代表,他们的傩面着色为红色基调,象征激情、正义、率真。

用以传达傩神的正义凛然、英勇无畏、血气方刚、威武雄壮的视觉意象;黄色基调,黄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是高贵、权威的象征,古时所用黄色为雄黄中药,寓意镇妖驱毒之意,用此表达傩神的尊贵、沉稳的性格特征;白色基调,白色的色彩表情是纯净、柔和、轻巧,以鲍三娘、先锋、太子为代表,他们眉清目秀、白脸文静,表现此类傩神的纯净温和、善良正义的性格特征;蓝色基调,被称为“鬼魔色”和“阴间色”,“恐怖”、“神秘”、是蓝色基调傩面的写照,用此表现傩神的凶狠、阴险的性格特征。上述五色系的主要赣傩面具的色彩基调是赣鄱大地人们的神灵崇拜与艺术审美的综合体现,体现了民间神秘的色彩装饰魅力,扩展了傩面具的寓意趣旨。

赣傩服饰的视觉艺术趣旨。赣傩服饰的产生,是客体世界与主观世界相互碰撞,主观意象思想的物化表现。赣傩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经过千年的文化浸染,赣鄱大地独特的地域特质、民俗文化、审美情趣使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赣傩服饰与赣傩面具一样同样具有艺术的两重性装饰性和寓意性。

赣傩服饰造型丰富,不同的人物性格、地位其形态各异,如人尊高贵的人物着长袍,卑贱位低的人物着短衫。服饰的色彩意象是民间艺人主管的意象色,着色纯净亮丽、对比明晰,具有稚拙、真挚、热烈、浓郁的民间色彩装饰意味。其次赣傩服饰的寓意意谓明确,与傩面、傩音、傩舞等共同传达酬神纳吉、避邪驱鬼的精神意愿。

赣傩民俗美术资源引入艺术教育课堂的思考

文化传承重在教育,学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传开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给艺术教育提供了莫大的滋养和启发,极大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视觉语言,理应成为艺术教育课堂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其价值,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建构完善有效的民间文化教育机制,对于弘扬赣傩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机制的构建。

1.加强教师民间美术知识的文化储备。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促进者、引导者,是教育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储备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基于此,相关学校应组织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赣傩文化等民间美术资源的再教育,完成教师相关民间美术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以期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教育导向。作为学校教师对于以赣傩为代表的民间美术资源,应系统学习,完善其知识的储备,古为今用,将其融会贯通于艺术教育之中,做好弘扬赣傩文化的指路人。

2.拓展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经调研,学生对赣傩文化的了解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阶段,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对赣傩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傩文化的内容只在相关课本中有简单的提及。为加强学生对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认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的相关知识纳入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首要问题是教材,现有赣傩的相关论著太过学术化,不适合学生使用,教材的编写应具有针对性,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充分考虑受众对象的接受程度。再者教师的教法是关键,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应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赣傩民俗美术资源相关知识教授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建立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

第9篇

首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误区。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摸索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或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却被我们所误解,形成在教学中的第一个误区。认为鉴赏教学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表现形式,但却走上了为“形式”而形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而对于这些形式做法是否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并没有认真考虑,把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下功夫,结果学生学习美术语言反而被剥削,作品的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作品内涵的挖掘也就成无稽之谈。

误区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的设计,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讨论,有些甚至钻牛角尖,更谈不上集体智慧的挖掘,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WwW.133229.Com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但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对本学科的美术语言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点拨的职责。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只是一句空话。

误区三,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让学生自由发挥,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并认为教师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有灌输之嫌,如果对作品做出解释,就是“一言堂”。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可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的学习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要走出这些误区,第一必须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般都是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这次的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在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又要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的如何,而在与学生“学”的如何。过去课堂上“你讲我听”式的教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现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步地转变,真正地完成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是很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努力通过个方面的学习形式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兴趣之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学会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将美术课定性为人文学科,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虽然有些学生反映像语文课,但这又有何妨呢!

第三、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甚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贯彻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景象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规范,水平日渐提高。一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果美术学习一点喜欢野性都没有,也就没有开设这门功课的必要。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鉴赏和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是在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描述也好,分析、解释和评价也好,总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多年的美术教学经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偏低,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美术术语的运用,大到文章的整合,小到造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用术语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签订学科本位的同时,应该充分调查清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第10篇

美育的首要目标就是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须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不断进修学习,提高美学素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备课,课中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完善课堂教学。调动一切教学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深入到美术学习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评论活动,这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前我们对美术评论有认识误区,认为不是学生学习范畴内的事情,与学生没有交集,是专业美术评论家的事。事实上,任何人看到一幅美术作品,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和认知。美术教师就应准确抓住学生的实际感受,作为认识和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完成对美术的欣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自信心。

二、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各个行业永恒的主题,艺术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其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最具张力和活力,可塑性也最强。他们对新事物很敏感,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很快,充满热情,勇于探索。这些是形成创新能力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开发,激发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思维和感悟,并为其思维能力无拘无束的发挥创造环境。教师应采用科学有效的、饶有趣味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美术表达的冲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准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角发现和理解事物,提高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创造力。如在讲美术造型时,我让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兴趣,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个造型作品,下次上课时带到课堂上,公开评选优秀作品。结果下次上课时,同学们带来的作品花样繁多,一个个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的作品制作得很精美,完全想不到是出自初中生之手;有的作品虽然不尽人意,但也能感受到学生努力的影子。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有了不小的进步。

三、新课程理念下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必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密切配合,调动各自掌握的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优化学习结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不同特点、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特长,献计献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锻炼了发现、分析、思考、表达、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值得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的。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先呈现一幅美术作品,然后分组讨论,选出代表说出该小组对作品的分析和认识,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总结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精神;再如,在美术制作课上,教师先布置任务的主题,然后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他们制作的美术作品往往出人意料。然后组织同学们展示各小组的作品,让大家评选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表扬。通过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活跃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潜力,学生在互相帮助、合作的情境中,经常会有惊人的表现,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语

第11篇

中职的美术课程,本就是需要以自身审美感受与审美表达为基础的课程,所以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与领悟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学生的思想悟性与审美境界有所提升,才能确保美术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美术方面有所造诣。而美术鉴赏课程便是为提升学生审美境界、感受力与思想悟性的最佳渠道。通过对于名师大家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每位作家的创作精髓与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情感,进而提升自身的悟性及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学生如果鉴赏了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作品,便会发现阳光、大自然、孩童、女人及花朵,便是雷诺阿终其一生都在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表达出的创作理念。雷诺阿一生都没有脱离穷困的窘境,但他的画面却始终十分明亮甜美。他所画的女性都十分娇媚丰满、颇有风韵,所画的儿童也都天真纯洁,所以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雷诺阿的作品处处都体现着他虽处困境,依旧乐观的精神。这便是鉴赏课程的精髓,也是其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与名师大家有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交流,在体会他们作品精髓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境界。

2.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摆脱意识垄断,尊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教师观念为主导的,在学生鉴赏及作画的过程中,教师也经常会进行强行纠正与意识的灌输,这样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与艺术悟性,更局限了学生对于艺术精髓的理解,所以如果想要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革新,就要先从教育的意识开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及艺术精髓的理解本就是千人千样的,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种丰富多彩的美术表达形式。学生群体中,会有喜欢抽象画作的、有喜欢写实画作的、也会有喜欢笔墨画作的,所以教师不应将学生限定在某一个固定的领域,或规定对某种作画风格应当怎样理解。例如,对于美术大家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当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许多鉴赏过的人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洋溢着幸福气息的,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中带着讽刺,也许是在用笑容嘲讽着一个时代或某一个人,所以,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并鼓励学生更加大胆的去理解、去表达出自己的艺术理念。

2.2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直观性

国际上的名画有许多,学生无法实地去观察,只凭借语言形容自然无法体会到作品中的神韵与情感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教学设备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媒体设备,教师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出相关的名画资料,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欣赏到大家的画作,感受到大家作品当中传达出的神韵与创作的细节,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美术创作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画家创作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及创作亮点,这样的鉴赏方式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更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创作提供更加有利的参考。

2.3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

自然是孕育出美术作品的平台,自然环境中的美妙景色,本就是整个世界中最为绮丽壮阔的作品,所以教师的鉴赏教育也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内,应当带领学生

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鉴赏,感受自然环境当中蕴含的画意与神韵,发现美的观察力是确保学生美术造诣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学会从身边的环境开始进行观察鉴赏,在一山一水、一街一人、一草一木当中去寻找美感,发掘身边展现出美感的每个细节,才能够确保在创作时能够拥有更多的灵感。

2.4在鉴赏中拓展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的想象力,是其能够顺利进行美术鉴赏及创作的前提,所以,在名作鉴赏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着重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不会被固定的审美思维所禁锢。例如在鉴赏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去想象梵高画出这幅画时是怎样的心理活动,这幅画又表达着怎样的情感,是悲伤,是无奈,是愤怒还是对当时社会的不屑,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打断或强行指导,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并加以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扩展。

3.结语

第12篇

一、开放

1.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第13篇

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往往不了解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读书无用的思想。或是有些同学即使对本专业有学习的热情,但知识面狭窄,以为只要画画画的好,就是企业需要的优秀设计人才。这使他们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绝缘,认为参加企业实践,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如多画几幅静物的错误思想,放弃了对一些资格证书的考核和设计比赛活动。只有进行学科间交错学习,才能达到自身综合发展的目标,只有多参加设计比赛活动,才能增加学校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职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应深入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开设适合岗位发展的相关课程。

(一)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基准

课程开发,应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中职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学校应该依据学生将来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从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反推得到。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问卷分析,现场观察,请不同岗位工人填写工作任务等方法,进行课程分析,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对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术要求等,确定将来学生发展的典型任务。譬如,了解学生步入岗位后主要工作的任务是什么,通过课程来学习工作岗位需要的某项技能。课程为工作需要服务,而不是单一的按照课本上的章节,完成教学任务了事。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从工人转变成为生产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将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最终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

(三)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的课程模式

目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培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要想让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质量满意,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经验,其前提是能在学校学习期间系统化的完成过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这种科学的课程模式,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专业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使学生接收的知识具有针对性,与工作紧密联系。

三、对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培养目标

1.专业理论目标:学生需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色彩修饰的技巧、基础图案、平面设计原理、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构成学、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及设计的基本常识,为学生创作和鉴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艺术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技能目标: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素描等课程的学习,掌握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表现对象的造型能力,提高艺术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奠定造型基础。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IIustrator矢量设计软件等课程的学习,掌握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门类工艺的制作技艺,学习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创作设计的要领。如:室内设计方面,了解各种装饰材料的性质、规格、市面价格等,掌握常见的工艺施工规范和制作技术、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

3.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改革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要依托于职业岗位群,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目标,将职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缩小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1.建立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端。

2.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这就需要使用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3.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灵活和独立组合等特点。有利于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将学科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科学的整合,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的优化。

4.实现课程评价社会化。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应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来完成,这样能缩小校内教学与岗位任务、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企业环境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第14篇

中专专业课教材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有绘画基础的学生而制定的,但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样,就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从最简单的作画规范一步一步的教学生怎样用正确的姿势画画,怎样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怎样观察,怎样构图等等。一定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的需求,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逐步习惯比较规范的作画方法和步骤,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一步。教学目标固然重要,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调整适当的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帮助学生。

二、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学生有时候完成不了作业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因为没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作业觉得无从下手。记得刚从美院国培回学校就接手工艺美术班的班主任,一直在想要通过一种什么方式让学生既喜欢上专业又能对我比较信服。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古诗为主题的写字活动。我先示范写了一张给学生看,学生当时都觉得他们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这么大难度的作业,一点儿头绪都没有。通过我一步一步的耐心辅导,最后大部分的学生都完成了一张特别出色的作业,当我把学生的作业都贴在教室的墙上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也很惊讶和高兴。在给学生上图案课的时候,我给学生统一购买了白卡纸和黑卡纸,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步骤完成作业,学生一开始很不习惯这么严格的要求,但经过了几张的训练之后发现这样按部就班画出来的作业质量非常高。当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一张一张干净漂亮的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有成就感,就逐渐接受和习惯了这样的方法。最后学生们把每一张自己的作品都裱在黑卡纸上,再用金属环将黑卡纸装订成册,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虽然是小小的成绩但对学生却是大大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明白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作业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再加上一点儿耐心和细心就能做得很好,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建立了自信。

三、采用灵活多变教学形式,充实扩展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本身就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大可不必只拘泥于课本上的东西,可以变换教学形式,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专教师兼班主任在教学上有许多优势,给自己带的班级上课时学生比较听话,课堂秩序也比较好,教学任务都可以顺利的完成。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做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了许多的活动,比如我们开展的数字油画比赛,元旦的贺卡设计制作活动,为装饰学校教学楼进行的装饰画制作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学生却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很多,除了各种专业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学会了一种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心。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这些活动更有意义,通过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同学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更加适应集体生活。在从教十年的工作经历中常常会觉得对学生的耐心是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只有耐心的指导每个学生成长的的每一步,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是学生需要就不厌其烦的帮助他们。当学生信任你了,并感觉到了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的时候,他们也会信服于你的专业,在课堂上也会很好的配合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亲其师信其道”所要说明的道理吧。

四、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小学美术教学 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教育焕发出新活力。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2.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3.1 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3.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3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