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教学探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学探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探讨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分为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即课内外评估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可以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探索出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

《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的有效达成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观念。但一些教师误解并歪曲了评价功能,以为就是片面的知识考试,依然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现象,一味地关注知识目标达成。

浙教版《初中科学(7-9年级)》是一门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的综合学科。本文是针对生命科学领域中对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评价。从中探索出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方法,有益于《初中科学(7-9年级)》教学。(调查对象是七上4个班167人、八上5个班205人、九上6个班222人)

一、教学中创设能主动建构的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以下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不难发现学得模糊、呆板。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去引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处理信息等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落实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评价1、(八上)生物都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它会下垂,这个过程____属于反射活动(填是或不是)52人答错,错误率25.4%

评价2、(七年级上册)对下列问题分别写出一个名称或例子:1-1将鸽子和狗归为一类,将鱼、青蛙归为一类,分类根据的特征是_____74人答错,错误率44.3%,学生混淆了青蛙的生活习性。导致错答“陆生和水生”52人。1-2主要食茎的植物__89人答错,错误率53.3%,学生对茎的概念模糊,导致错答“萝卜”24人,“白菜、韭菜、葱”13人。为此可以发现学生欠缺关注身边的生物及质疑精神。

评价3、(九上)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回答(图中7表示肺泡,8表示组织细胞)

3-1图中流经4到B(左心房)流的是什么血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3-2上题判断理由是____128人答错,错误率57.7%,错填“含氧量多、血液鲜红、二氧化碳减少”43人、“血液流入心脏、心房”23人。

3-3一同学肌肉注射某药物,作跟踪检查,则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药物()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66人答错,错误率29.7%。以上评价说明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路径比较模糊同时缺乏读图能力。

评价4、(九上)下列做法可行的是()169人答错、错误率76.1%

①人体内的盐分大部分由肾脏滤过而排出体外

②由于淀粉有遇到碘变蓝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真假

③我们的呼吸作用可以在细胞内进行的。

④生物体可以时时刻刻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

A.①③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情境创设1、“活动:学生用手触碰含羞草的叶,含羞草会作出反应”

启发提出问题“刺激作出反应是反射吗?”“植物会反射吗?”然后以反射的概念及植物没有神经系统等已有经验去解决

情境创设2.“按特征给动植物怎么分类”

启发学生谈谈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如“是否夜行?是否飞行?是否开花?是否可以食用?”等肤浅的特征进行分类。教师深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食用植物的什么器官?以形态特征怎么分类?以生活习性(如青蛙)怎么分类?”

情境创设3、“以视频和图表结合探究人体血液是如何循环的?”

启发提出问题:“体循环中血液的流动情况是怎样的?”“药物进去是怎样循环的”“在哪个循环中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是怎样变化的”又如评价4中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教学也许降低错误率。

课堂中让每个学生完全沉浸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中,学生思维在碰撞、在发散,兴趣在提高。一方面围绕情境主动提出问题而急切想得到答案的欲望;一方面解决了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个性允许学生在提出、解决问题时出错,实践证明往往在错误中得到的更是终身难忘。从中培养学会竞争、学会以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展示自我并把学习成果书面表达

以下的评价中不难发现学生学得被动、虚假。教学中要强调主体性,注重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少些。开发学生的手、口、脑等器官,让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地建构并且要表达出来,尤其是把学习成果写出来,画出来,使情绪体验升华为情感教育。

评价5、(八上)一位建筑工人,在工作时不小心从3米多高处掉下,原来视力正常的他,现在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了,经过医生检查,知道他的眼睛并没受伤。据此你认为受损的可能是哪一结构?___(填反射弧中的神经结构)61人答错,错误率29.8%。出现神经结构与器官的混淆,引起错答“大脑、小脑、脑干、视网膜”32人。

评价6、(七上)植物细胞的结构比动物细胞多了叶绿体、细胞壁、液泡。请画出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动物细胞的形状及结构_____66人答错,错误率39.5%。其中只画图的26人、画图不规范的11人。以上评价说明学生缺乏亲身体验

评价7、(七上)平常制作临时装片时,欲使玻片标本不产生气泡,应该怎样操作___143人答错,错误率85.6%。其中错答“用镊子拿起放下的33人、玻璃盖轻轻慢慢小心放下71人”。

评价8、(九上)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实验结论如表格。

8-1试管2滴加碘液后不变色的原因是___83人答错,错误率37.4%

其中有55人错答“淀粉(糊)被唾液分解或被酶消化”、“碘使淀粉酶消化”“唾液被淀粉分解”。尤其是写不出“唾液淀粉酶”这名称占21人。

8-2在试管2操作中为了要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请指出改进实验的方法____144人答错,错误率64.9%其中错答如“升高温度(水浴)45人”“搞不清淀粉糊及唾液量哪个应增加哪个应减少”有36人。以上后三题缺乏及时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规范书写出来的技能培养。

评价9、(七上)观察细胞调焦时____(填左或右)眼盯住物镜。112人答错,错误率67.1%

教学中要放足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如“设计同学间互相拍打引起缩手反射,体验反射活动的过程并体会‘反射弧结构’及‘器官’的概念差别”。“在教学观察细胞结构时让学生画出细胞图与结构”。从中体验发现、建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契机,或许可以降低评价9的错误率。放足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建构出结论并由学生说出来、写出来。要给学困生体验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不能让优生包办,杜绝教学成了优生演戏、学困生看戏的局面。即使有各种不成熟的表述,也要写出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发动小组内及小组间进行讨论比较,教师引导把正确结论定下来,杜绝教师直接给答案。这样可以增加对学习成果的印象达到真才实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乐学、爱学的情感、并体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

正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智者见智,上述两方面仅起借鉴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还可以参与各类观摩课、示范课、听课、评课等活动的评价;各届、各市的中考评价,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促使自己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字:通用技术实践启发创造

通用技术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普通高中开设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型学科。它即不同于有些文科学科,重在对知识的记忆上,也不同于职业高中的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比如: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与技术和设计有关的知识概念,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成了教学生记住这些概念。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生活的经历少,活动的圈子小,对当前科技发展的先进成果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成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能采取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去年,我们学校增设了通用技术这门课,在开设的一年里遇到很多问题,通过第一轮的教学,我体会到我们技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应适应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大胆地变更自已的教学方法,去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让学生掌握要点。通用技术课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它的教育价值正在日益凸现。

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方式,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尤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出发,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启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例如:相框的制作这个内容中,在教学之前,我把家里各种各样的相框带到班级教学,在教学前先让学生们去发现各个相框的特点,并讲出它们适应于什么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先去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有利于下一步的开展,这时我再拿出我自己动手制作的相框,这是一个悬挂式的,材料很简单,只是用一些硬质纸和一些回行别针制作而成的,挂在墙上,解决了桌面空间不够的问题,学生从这个小过程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并激发他们的动手兴趣,下课后还争着来看我做的相框,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又如:硬塑料的切割是个难题,因为用普通的刀切割硬塑料十分困难,就算切割好了也要花上一段是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制作能发热的刀就能快捷地切割出硬塑料,于是,有人设计制作出了“电热快切刀”。此作品在切割硬塑胶时,能达到易而准且快的目的。然而此作品除了在建筑上能用来切割硬塑胶之外,还能用在普通家庭的厨房里,因为在家庭里,总有些肉类放进了冰箱冻得硬绑绑的,这时可以用本作品来为肉类解冻了。同学们在制作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头脑和能力解决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小问题,充分体会到了创造带来的巨大快乐。另外还有学生发明创造了“盲人安全电子眼”,“盲人遇水报警拐杖”,“全方位多角度万能垃圾铲”,“无尘自动擦黑板机”。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都较好的体现了“技术的价值”这一内容,同时对中学生都是一种既熟悉又新奇的东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老师本身所体现的技术素养和探究精神也会成为激励学生的动力。

技术社会对人的生存有着双面的影响。每个生存于技术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他用什么样的技术去适应这个社会并赢得他生存所不能缺少的有限资源。一个人如果不掌握一门有效的技术,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好像他人都拥有绿洲而自己却被围困于一片沙漠之中,无助与激愤的情绪是难以挥之即去的。技术还有先进与落后、一般与专门、简单与复杂的区别,简单的、一般的和落后的技术并不能使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技术手段的进步、新的发明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不断地学习,否则,落后的局面不仅会造成物质利益的损失,还会带来心理上的伤害。现实不仅迫使人们要掌握技术,而且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里讲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商业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还包括非商业过程的其他形式的技术创新,譬如一种绘画的新技法的运用或者一项体育竞技的新动作的尝试等等,像这次的奥运会的开幕式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第3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特征之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传递文化的方式,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本身所具有的诸如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特殊的语法结构等特征,即可被看成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为了能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文化进行相对全面详尽的解读。事实上,这种有关文化的教学,即便没有特意安排,无意中也会有涉及。本文从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起点,旨在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二、文化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e”,包含拜神和耕作两层意思。处制土地开垦、植物栽培;后来扩充为表示对于人的身心、尤其是艺术和道德能力的培养;进而泛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司联合,2001)。

文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诸如组织、学校等,而且包括非物质的东西诸如思想、语言等。戴炜栋和何兆熊编著的CourseonGeneralLinguistics中,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于泛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的定义是侧重指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是指在一定的共同体范围内生活的人们不同程度上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趋向和性格特征等等(129)。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语言文字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即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现实的文化镜象(张汝德,2007)。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征,包括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社会方式。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制与文化,反映文化。语言,包括其本身和使用方式都不能脱离文化以及其所依附的民族而存在发展。语言是由人类创造、使用和发展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人类就无所谓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又使人类有了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表征。语言的这种双重功能及特征,确定了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具有三个同一性,即:主体同一性,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归属同一性,语言与文化都属于社会和民族,不属于个人;习得同一性,语言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也不是与生俱来和父母遗传的(王德伦等,7)。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中所体现或蕴含的文化元素是不可分开。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系统自身,更要了解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如何运用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每个单词都认识,却无法理解某一短语或句子意思的情况。比如这样一个句子:

Everydoghashisday.

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可能很难领会其中的含义。事实上,如果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会知道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泛指个人。上句的意思既为:人人皆有得意日。

同理,英语国家的人在学习汉语时也会有种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理解上的偏差和失误。比如,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描述一个人很红的时候可以用“红得发紫”这样的短语。此处的红和紫其实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简单的颜色词“red”和“purple”,而是指流行和非常流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述方式,很难有有人可以说得清楚,它已经成为汉语的整个体系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四、外语教学探讨

社会文化习俗作为母语干涉的社会因素,在社会中有其广阔而深厚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宜被觉察或注意。外语教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交际并且是得体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当然不光指语言能力,还包括对与语言使用关系密切的社会文化的熟悉和正确理解。一个人即使掌握了词的用法,句子的构成规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做支撑,也很难在交际中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所以语言教学不仅是对语言本体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指与人类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研究两个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使学生对文化查系有较高层次的敏感性,并把它用于交际中,从而造成圆满成功的交际(司联合,103)。作为教师应该重视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计划的切入文化知识,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相对而言,文化的东西因为其独特之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因此,在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时,首先应该注重对外语词汇的讲解。不仅要知道一个词所具有的概念意义,还要分析其蕴含的文化意义。比如,英语中peasant不是如字典中所解释的那样,仅仅指农民,而是暗含了“粗鲁、未受过教育、社会地位地下的人”这样的涵义。单词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是相对比较容易捕捉和发现的。比如中国学生在第一次接触“Christmas”这个单词的时候,便会或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查阅资料,逐渐了解圣诞节这样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节日以及它附带的背景知识,包括起源、习俗等。

其次,更应注重对文化本身的探求,不仅是对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还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详细的了解,加强对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事实上,有些文化是不直接影响交际的,比如一个国家的历史或社会制度,但是有些却会造成误解甚至不良效果。比如,中国人会以“吃了吗?”作为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其功能类似于打招呼而非是个问句。但是英文文化只会将其理解为邀请对方去吃饭。

五、结语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需深入透彻的理解它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而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真实写照。异国文化间存在的各个方面的诸多差异,在语言学习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放到同等高度,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文化错误,减少语用失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工德春.多角度文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昊有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þ994

[7]李宇明.语言学习与教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李美伦.跨丈化交际与语言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1994,(4)

[9]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外语学刊》2001年第2期,102页到106页

[10]王德伦,王慧莉,刘文宇:《浅谈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2001年4月,9-13

[11]王秉钦.论东西方思维方法差异及其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2]张朝宜.文化像座冰山.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第4篇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30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具体起来应该:

一是情操教育培养

情操,内在的哲学涵义是理性的价值选择,是审美情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情感、志向层面上的综合反映。人生追求是情操具体而首要的表现。一个人的人生要想有意义、有价值,必须树立一个适合自身和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

首先,利用课堂,进行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指数。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两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成才、成功的必备情操。美国成功学的主要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指的就是自我意识。"他在《成功学全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信心的训练,主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成功激励主要是运用外界令人兴奋的刺激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把外界刺激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观念,使他们获得不断完善自我的持久动力和信心。成功激励法的实施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前提,教师要确立三个基本观念。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相信一个成功能产生另一个成功。教师这种积极的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最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所学内容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主题演讲括动。久而久之,如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卡耐基的"缺乏自信是人们失败的内在原因,一个人只要有信心,就可能成为自己愿望的人"等名言便成为很多很多学生的座右铭。

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与人合作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关心他人,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素质方面的严重心理缺陷,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须环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我提出以下思考题:"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与哥伦布、达·伽马的比较结果怎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讨论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哪些事实可以题,然后共同讨论,大约20分钟,要求组内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任务,在规定时作内完成: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就其讨论题在全班汇报,大约15分钟;同学互评,约5乡钟;教师点评,约5分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开拓思维,理清线索。从学习过程看并不难,但是成员间的合作很重要,也可能会出现摩擦,有的同学态度不积极,影响了组内的进度:有的同学过分显示自己,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有的在这方面认识快,有的在那方面有悟性,而只有大家都齐心协力才能比较完满地回答好问题。在上面的"合作式"教学中,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通力合作意识,学会在民主的气氛中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培养了竞争意识。这些好的品质,为日后走上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再次,运用对比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高尚情操所产生凝聚力、号召力是其他任何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替代的。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祖国自然十分必要;尤其对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至今仍需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这种教育更为必要,对此历史课责无旁贷。正如希腊伯利克里所说的"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因为国家对个体的价值至关重要,故而爱国主义在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并且如前所述,是一种体现健康心理的高尚情操,应当亦必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譬如在讲到南宋抗金时,一方面讲到岳飞顺应人民意愿坚持抗金斗争,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收复建康等地,在邮城一战大败金军,受到人民的爱戴。岳飞被害后,为怀念岳飞,人民在杭州西子湖畔修建岳王墓,世代瞻仰;与此相对,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的卖国贼秦烩,当地人却制作一种"油炸烩"的食品表达痛恨之情,还将秦烩铸成铁像,跪在岳飞墓前,受到万人永久地唾弃。

如此鲜明的对比认知,不仅会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对爱国者的爱和卖国者的恨的情感体验,而且会使他们学会"以史为镜"进行思辨,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意识,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爱国情怀。

最后,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同时,面对当今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趋势,还应培养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就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史的教育:使他们也要树立对其他民族的尊重、理解、认同、宽容的观念,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史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列举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逐渐建向衰落给中国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实例,吸取其教训,列举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走位繁荣和富强,带来巨大变化的实例,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外激内化,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有了浓厚而健康的兴趣、动机和情操,如何去实现呢?只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懈地管理好自我意识,这里的关键是依靠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这在现实中是千真万确的。心理学上讲,"意志既可作为心理过程影响智力活动,又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影响智力与能力。"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说,培养意志乃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结合历史教学,在培养意志力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1、榜样激励法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事业有成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无不具有坚强毅力。并且他们在青年时便表现出具有超出一般人的优良素质,对自己要实现的日标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彻底性,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培养顽强意志对其整个人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用一些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历史人物和事例来教育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蒙受冤狱和遭到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写18年才完成巨著《史记》。唐代高僧鉴真克服千难万险,六次东渡,双目失明,但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是很好的榜样激励素材。对那些缺乏人生目标的学生,陈胜少年时立下鸿鹊之志,在中学时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事实皆可起到鞭策作用。通过诸如此类的史实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方式来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吸取教训,使意志品质得到升华。

2、自我教育法

第5篇

一.数学入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二.数字

明代书画家徐文长,一天邀请几位朋友荡游西湖。结果一位朋友迟到,徐文长作一上联,罚他对出下联。

徐文长的上联是: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游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迟到友人的下联是: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据说明朝中叶,江西九江有一船夫,见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坐在他的船里,就道出一个上联给这位状元去对。这位状元冥思苦想,还是对不出。以后也无人对出,成了绝对。时过几百年,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佛山一工人用轮船装运木料“九里香”(一种名贵香樟木),触发灵感,对出下联。

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工人的下联是: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南阳诸葛武候的祠堂里有一副对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对联不仅概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个数字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个字,真是意义深远,结构奇巧。

我国小说家、诗人郁达夫,某年秋天到杭州,约了一位同学游九溪十八涧,在一茶庄要了一壶茶,四碟糕点,两碗藕粉,边吃边谈。结帐时,庄主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笑着对庄主说,你在对“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的对子吗?

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江苏省苏州虎丘,有一个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

桥横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下面是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它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两则拆字谜语,读后细想,别有一番情趣。

凉雨洒人,东两点西两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解放前,有人作如下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这副对联和横批,非常含蓄,含意深刻。上联缺“一”一与衣谐音;下联缺“十”,十与食谐音。对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的意思是“缺少东西”,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两则谜语。

三.妙题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又如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四.诗歌趣题

1.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

:“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2.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3.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4.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附图{图}

由图可以看出:

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注:旧制1斤=16两)

5.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

(12/9×1000-999)÷(12/9-4/7)=343(个)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梨的总价:

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

4/7×343=196(文)

6.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7.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第6篇

探究即探索和研究之意;探究教学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教学强调了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1.1目标与内容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确定各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在课程规划的层面,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来制订水平教学计划,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在教学实施的层面(实施的课程),在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一节课的目标与内容是具体的、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

1.2过程与结果过程和结果在教学上是一个统一体,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体验和生成是探究教学过程性价值的核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以保证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坚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的基本原则,以致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即实现探究教学的过程价值。

2实验教学中的探究

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或巩固相应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册中,再填空式地写上可预期的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同时教师也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预习报告,实际上这样刻意去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抹杀了学生探究、创造的机会。

2.1以实验现象为出发点的探究如何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以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思考的问题。将问题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提问。在探究性实验的假说验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以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得出完全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这就更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在得到实验现象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既是探究性实验的特点,更是探究教学的精髓。

2.2以实验的装置为出发点的探究化学实验装置往往由常见的玻璃仪器拼凑而成:一种装置可能有多种功能,一种任务可以由不同的装置来完成。因此,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探究教学找到了新的切入点。一种装置的多种功能往往通过归纳综合而得来,一种任务的多种途径往往通过分析解剖或装置改进而得来。例如:制取气体的装置可以启发学生如何改变细节可以达到一物多用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的改进探究,不仅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了装置功能与优劣,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发散思维,因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教学中的有效做法有:有意暴露教学实验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多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等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的内容可以是条件、装置、步骤、产物、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也可以是实验绿色化、趣味化、生活化、现代化的探究等等。3概念教学的探究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双基”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基本概念都能讲解深而透,只怕学生一知半解,有时会出现过分注重概念本身的含义与科学性,过分的精细,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3.1加强概念间联系的整合探究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有并列关系,也有上下位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关系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一个研究视角。例如:在有机结构教学中有很多相互联系结构关系值得在教学中以联系的观点整合探究,如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从甲烷、苯的性质,到甲苯的性质,发现甲基变活泼,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苯环的邻对位性质变活泼,能与硝酸生成三硝基甲苯等等。教师如能够引导学生这样对所学知识点加以整合,同时利用化学实验、多媒体等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3.2注重概念发展的整合探究职教化学中一些发展性的概念可采用模糊教学,不必苛责、“不求甚解”,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才能体现教学的艺术。又如对元素周期表模型的建构中要抓住了建模本质:排表原则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尝试,不仅能加深对周期表理解,更能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3问题解决中的变式探究

复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与针对性,在复习的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通过探究教学,不断完善和深化化学知识。笔者认为采用先以教材为本,后以问题解决中抓住其本质规律进行变式探究,在问题解决中要做到形变而神不变,紧扣知识主线,通过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复习效率。通过以问题导向的探究教学可以理清问题脉搏,抓住问题关键,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复习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总复习时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或小专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培养学生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实践后的探究反思

探究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刚开始时从表面上看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适应一阶段后,学生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究的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能贴近实际生活。探究教学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教学博大精深,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探究教学应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上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种只是处于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时还过多,但学生已经向探究式教学方向迈出第一步,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总结,使探究教学能在以后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关键词:探究教学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刘知新主编.学科素质教育丛书·中学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陆禾,郁波,林敬文著.陆禾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7篇

1、起始年级中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欠重视

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初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挺吃力,原因是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初一年级时就对数学学习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时,小错误不断,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2、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存在的另一弊端是,有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沦落为所谓数学教学中的差生,并从此一蹶不振,很难在数学学习中再有所作为。

3、数学学习实践中没有养成细致的学习品质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学习马虎,不该丢分而丢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说到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特别是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这些看似的小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或学生自己的有效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习以为常,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4、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和谐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双方对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漠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师生之间的真诚友善、互相尊重仍有可挖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有着不同的目标,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为己任,学生学为接受,不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心灵对话和人格的交流,所以也就无法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共同享受数学教学的快乐。

二、应对问题的各种方法

1、培养兴趣,打牢基础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在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数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教学入手,要求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就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的后续学习才有可靠的保证。

2、注重过程,形成技巧

为了确保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认知内容,我们教师上课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地说,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课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会学习是学生思考的基础关键,思考是听课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只有会思维了,才会学习,才会形成合理的学习技巧。

3、讲究细节,体现习惯

从初一代数学教学开始,我们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究学习细节,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得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实实在在的解决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任何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要加强上课过程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记录的关系。听课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的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教师要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形成了合理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营造气氛,分享成果

第8篇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说,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光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信息不真,这时应对反馈进行矫正。如果不注意这种矫正,那么矫正也就不准。

对一个问题进行矫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决了问题,还需进行再反溃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常这样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对你讲过多次了,怎么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或是当时的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去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矫正后相应地要设计巩固提高的反馈方案,检测矫正效果,获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施以反馈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二)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有的教师讲授时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也不去听取学生的反映,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一大难,这样就不利于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矫正。

(四)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矫正有的放矢。

(五)作业里逐一分析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溃。

(六)阅卷中仔细归类

在考风正的前提下,每次单元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问题越多,我们就越要注意归类,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理归类得当就能力矫正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七)讲课后及时小结

讲课后小结并非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其实讲课后立即回顾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分析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并简明地记在本节课教案后面,这样既可作为下节课的矫正内容,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若能长期坚持,注意积累和整理,便是切合实际的难得的教学经验。

(八)复习时注意强化

成功的复习,一般是在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梳理之后,结合该单元教学中收集到的学生易混易错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择例精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题型予以强化矫正。

三、矫正类型与方法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实践,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种矫正类型与方法。

(一)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然后看哪些问题属少数人的,哪些问题属群体性的。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矫正,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矫正,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矫正,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二)简单问题立即矫正,复杂问题专题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哪些问题属简单问题,哪些问题属复杂问题,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矫正,属复杂问题就专题矫正。如果当即矫正有困难,就选择合适的时机矫正,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因解决某个复杂问题,冲淡了主题,更不能时机未成熟硬性解决。

(三)关键性问题重点矫正,一般性问题自我矫正例如列方程解应用题,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际应用问题,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就属关键性问题。?如若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其它问题便迎刃而解。因此,若找“等量关系”出了问题,就必须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矫正,至于设未知数、解方程就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自我矫正。

(四)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应用概念出问题,这在日常教学中是普遍的,特别是学生在运用相近、易混的概念时,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补角”、“邻补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就应对照概念,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以及异同点,然后对照练习。至于这两个概念在解有关几何题中准确熟练运用的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这要逐步矫正。

(五)预料中的问题设计矫正,出乎意料的问题灵活矫正。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充分预料每章每节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好重难点知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矫正。

(六)经常出现的问题变式矫正,偶然出现的问题重视矫正有些错误一两次矫正不能生效,甚至采用同一种方式矫正,学生还有厌烦情绪。一般来说,对于那些经常出现差错的问题,教师应遇到机会就要进行矫正,要反复矫正,更重要的是变换形式矫正。同时,教学中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所偶然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这样,反馈矫正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七)习惯问题耐心矫正,思想问题引导矫正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坏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最大障碍。如果一些学生因习惯不良,造成不该出错而错了的问题。例如,明知计算不准,解方程组又不验算,画图不用尺规,随手画等等,教师就不能只将答案改正过来,而应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习惯。如果是思想上出了毛病,导致在学习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教师不能就事论事,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去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基础问题分步矫正,智力问题量力矫正中差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基础问题,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基础问题。因此,要认真分析,分步矫正。一个班几十名学生的智力差异一般也有几十种,不过差异有大小之分。既然智力有差异,理解有深浅,运用有生熟,那么教师在矫正时,就应量力而施,不能一刀切。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误把智力问题看作是思想问题,如果误作思想问题,老是批评指责,不但矫而不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丧失信心,这样就适得其反。

(九)差生问题分层矫正,优生问题点拨矫正在教学要求上义务教育教材提出了弹性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这一转变,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提出不同要求。在矫正差生问题时,要分层要求,对于有些要求可根据其基础与智力的实际情况,分层矫正,分类指导,暂不能达到的,留待以后逐步跟上。对于优生出现的问题,不宜捅穿,只宜点拨,让优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

(十)特殊问题特殊矫正,综合问题对症矫正由于基础与智力的不同,环境与影响的各异,不同的年级与不同的班级还有些特殊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出现一些特殊问题。例如,有些学生计算能力强,推理能力差;有些学生解难题得分高,解基础题失分多;还有学生喜欢几何,厌恶代数等等。对一些特殊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采用特殊办法,帮助矫正。如果有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是综合问题,教师不能批评训斥,更不能不闻不问,而应抓主要矛盾,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教师有耐心和毅力,先分步将主要矛盾解决,然后解决次要矛盾,要不怕反复,不怕做艰苦的工作。

四、建立反馈与矫正档案

反馈与矫正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使反馈与矫正真正做到及时有效,建立反馈与矫正档案就非常必要。一般来说,反馈与矫正档案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问题档案

大凡教学有成就的教师,都喜欢做教后笔记。把教学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分章节,按不同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入档,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这样做,近期效应是教师可通过对问题的综合分析,确立矫正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远期效应是若长期坚持做好教学问题档案,并且每一次教学循环后,将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规律,总结经验,那么教学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必然在教学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

(二)矫正方法档案

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性格学生的问题一般来说采用的矫正方法应该有别。

前面列举了十种主要矫正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并将行之有效的案例与方法做好记载,然后定期分类归档。

(三)学习成绩档案

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案是反馈与矫正档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教师不是了如指掌,那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矫正方法就不一定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案,包括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矫正性测试、终结性测试等方面的成绩。

(四)学习变化档案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播放课件进行演示和讲授,于是学生就沿着课件、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那么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呢?本人以“身边的行程问题”为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相应的“虚拟情境”,要力求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这节课时正值奥动会,当时课间学生中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奥运新闻创设学习情境:美国飞人格林夺男子百米金牌每秒约跑10.13米。数学课中讲奥运新闻,学生觉得很新鲜。老师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从而复习这三个数量间的数量关系。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接下来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国庆节举行班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到南昌、广州、北京、上海活动,并给全班学生分组。用课件出示地图及四个城市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所到地方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使学生盟发一种想去的欲望。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纷纷提问,比如:去南昌有多远,去北京有多远,我们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如果我们坐火车去要花多长时间?……老师综合学生的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各组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页(多媒体制作):深圳交通网,网上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时刻表及有关资料。学生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各组认真把所需要的数据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这个环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在虚实交融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它已超越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自主学习。

三、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学生完成了收集资料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首先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了哪些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什么,计算时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学生查到的数据是很丰富的,比如去广州,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轮船。又比如坐火车,可坐高速列车,可坐普快列车。接下来学生讨论:到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活动地点?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交流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

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交流可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去南昌的同学说为了节省钱,将坐汽车到达目的地,去北京的同学说为了在行程中少耗费时间,将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去上海的同学说想领略一下海上的日出日落,将坐轮船抵达上海。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对学生的决定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所需信息,最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外延伸,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上完这节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假期旅游计划”,同学们纷纷上网,通过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的网站,了解从家到旅游地有多远的距离,可乘坐哪些交通工具,途中需要多长时间,买车、船、机票需要多少费用,了解、比较不同的旅游路线等,同学们和父母一起决定旅游的行程,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取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在数学课堂运用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远不只这此,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

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决定了某些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连结紧密,如果学生对其中一个知识点含糊不清,必然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知识系统中的“断裂带”。如果教师在知识的连结处实施整体教学,适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避免“断裂带”的产生。

例如,第七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往的教学是轻算理重算法,一味地强调,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一节新授课下来效果满好,但在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后产生混淆,分数加减法做成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很明显由于死记硬背,知识的负迁移,干扰学生正确掌握法则。

为排除干扰,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教师首先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法则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它们虽然在叙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统一单位后方可相加减”这一宗旨,把三个法则紧密连结在一起。于是在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新授课上,安排了这样三道准备题:"479—163"、"134.26—32.1"、"1/5+3/5",先板演,然后教师设问:(1)“为什么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学生答:“数位对齐了,记数单位就统一了,才能相加减。”(2)“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说明什么?”学生答:“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说明记数单位统一了,才能相加减。”(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学生答“因为同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变。”紧接着出示例2,"4/5-3/8",教师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能直接相加减吗?”学生答:“因为4/5的分数单位是1/5,而3/8的分数单位是1/8,这两个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减。”教师问:“如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又怎样减呢?”学生答:“把4/5和3/8通分后,转化为`32/40-15/40’,这两个分数的单位都是1/40,32个1/40减15个1/40等于17个1/40。”接着教师及时小结:无论整数、小数、分数相加减,都要统一记数单位后才能相加减。

上述过程教师实施整体教学,由浅入深把三个法则串连组合起来,清楚地展示了三个法则的连结关系,使学生从中可以看出:前面法则是后面法则的基础;后面法则是前面法则的发展。这样进行教学,学生自然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印象非常深刻,学过分数乘除法后就不会发生混淆现象。

二、在知识的从属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某些知识之间不是前后连结的关系,而是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些知识分不清主次先后,掌握起来就会出现错误或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实施整体教学,在每块知识教学后,及时帮助学生弄清从属关系,分清主次,把掌握的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这样就能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

例如,当学生已学完梯形的特征后,教师及时把前边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归属于四边形这个整体范畴中,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结构。教师问:(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用集合图怎样表示?”(2)“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与长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3)“梯形有什么特征?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4)“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的边有什么共同特征?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四边形运用集合图把有联系的概念组合起来,较形象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不难看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从属于四边形这个核心概念。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这些图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图{图})

三、在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在数量众多的知识中,有些知识是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这是数学本身辩证法的体现。像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等,它们彼此互不包含,而且在文字表述上只有几字之差,极易引起混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实施整体教学,把对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整体结构中,从区别点出发,进行比较鉴别,以达到区分异同、准确掌握、合理应用的目的。

例如,质数与合数都是自然数,又都有约数,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约数的个数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求每个数的约数,再比较并加以区分。

1的约数有:1

2的约数有:1、2

3的约数有:1、3

4的约数有:1、2、4

6的约数有:1、2、3、6

12的约数有:1、2、3、4、6、12

……

教师问:(1)“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1和它本身。”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抽象:“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2)“哪些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概括:“有3个或3个以上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谁只有一个约数?”“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答出:“1既不符合质数的定义又不符合合数的定义,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三个设问明确了:“质数必须只有两个约数”这个本质特征。加深了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

又如,奇数与偶数的本质区分点在于:能否被2整除。这点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学生往往误以为所有偶数都是合数;又由于质数中只有2是偶数,学生就往往误以为所有质数都是奇数。教师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配合图解启发设问:“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这两组数区别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奇数与偶数区别点是,能否被2整除;质数与合数的区别点是,约数的个数不同。”“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所有的质数除2以外都是奇数。”而“所有的合数并不都是偶数,还包含某些奇数。”

(附图{图})

第11篇

从重“教”向着重“学”转变

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数学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反复训练、强化储存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发展。而学生则应变为学习的主人,应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思考、猜想、交流、反复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从重“传授”向着重“引导”转变

学习方式决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该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因此,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兴趣,在认知中自主探索,在探究中归纳总结,从而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定势,形成技能。

例如:我们在讨论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形时,首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圆柱体的包装盒是怎样制作的吗?(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必须知道圆柱的平面展开图形是什么图形,你能把圆柱展开吗?想一想,有哪些展开方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实践操作,这样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从“重模式”向着“个性”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即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施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突破和创造,精心设计和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则是用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薪,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从重“结果”向着重“过程“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果,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将有意无意压制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严重影响创造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第12篇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是有差异的,所以,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两项原则:一是内部动力原则。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适应与转化发展原则。“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基本做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每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分层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层次,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层次,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层次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2.授课分层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层次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层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层次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层次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层级学生回答相应层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层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层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层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越级答问和越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成绩。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层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层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层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层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层条件(如越级提问,越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层。对部分不能升层,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层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层和降层措施。这种定期升层教育活动,一学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层。调层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第13篇

[关键词]:实施、差异、教学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历代教育家的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事实上,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差异逐渐明朗化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面对各种差异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差异教学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不断深入,许多学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学业成绩差异不断增大。我校在2006年以前是一所区一级的普通中学,这种差异更为明显。02年高一级招生213人,我校分数线是527分(标准分),中考六科平均分为533分,物理平均分509分,物理最高分为639分,最低为425分,大部分学生本身存在严重“缺腿”现象,文科稍好的,理科差;理科稍好的,文科差;还有部分是学习困难生。由这样的生源组成的4个行政班,存在差异不言而语,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划一的教学模式和分化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许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按入学成绩高低分“快”“慢”班来解决矛盾,这样做每个班的差异是相对减少,但实际上,年级的整体差异变得更大了。因为“慢”班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学习失去了热情,成绩就越差。这种企图消除差异的做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并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了“差异教学”法,取得明显效果。

“差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热爱、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主动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

2、“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不能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完全归结为学生的智力差异,因为学生成绩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物理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50%),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对教学质量影响的达成度达到25%),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基础。

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实施差异教学的方法

3.1分析差异尊重差异学生分层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风格。

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层,事实上不可能。但考虑到这三个因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总是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而且考虑到差异性中的共同性,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分为A、B、C三个层次,一般A、B、C的比例大致3:4:3左右,建立学生档案。

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来成绩,初步将学生分类。开学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必须指出,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主要是便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学生所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习水平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因此学生档案是动态的。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3.2设立多层次学习目标

多层次学习目标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差异教学中,不再沿用划一性目标,而是由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设立多层次的弹性学习目标。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必须指出:目标分层不是学生分层的简单对号入座。弹性目标对全体学生都适用,但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3.3设计多种学习方式

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分层的情况,还应进行“异质”分组,以相邻前后4人为一组,这4人应是A、B、C不同层次的适当搭配,每个小组每周设一负责人,上述4人就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大多数时间里,将全班、小组、个别教学组合,通过安排合理的学习方式,来保证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没有一个被冷落。

按最优化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最佳过程的道理,在差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好,对不同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变学生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一章《力》的复习的教学片段来说明如何实施差异教学。

教学事件

教师可能的活动

学生可能的活动

理念

事件1

今天我们复习《力》这一章,主要任务是梳理这一章的内容。下面有三个问题:

(1)你认为《力》这一章,应掌握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2)掌握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

(3)请画出你认为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图。

要求:每个人都要勇于尝试,不要怕做得不完整或有遗漏,把它视为一次挑战,有困难请向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相信每个同学都能接受这次挑战,都会有所收获。

教师巡视、观察、点拨: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看见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教师与之交谈,给他信心和指导,让他向其他同学请教一下,并对他的同桌说:“你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们肯定能组织的非常好”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同桌进行交流,约十二分钟,学生基本做完。)

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拿出书、笔记本、练习本,边独立思考边书写。有些一页一页地翻书作记录,有些看上课笔记,有些根据本章小结的问题写提纲,有个别不知如何入手,无所适从。

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出应该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给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中,让学生按照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总结出对自己适用的方法,从而解决第三个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巡视过程,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

事件2

说出你的知识结构图是什么类型?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优点是什么?互相之间能不能有所启发。请三个代表展示各自的知识结构图。(放实物投影仪展示,分别是提纲式、网络式和集合式)

学生开始交流,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有提纲式、网络式、集合式、表格式等。

创设多种学习方式:由自主学习到合作学习。

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

事件3

在完成了知识结构图后,并不是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多余的,还需要怎样的调整,才能够使知识结构图更加完整、更加合理,各组之间比较一下,看需要调整吗?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调整。

学生开始交流,有学生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合作学习,把个体差异变为学习资源。

事件4

师生一起把刚才三个代表的知识结构图调整完整并分析各自的优点。

在《力》这个课例中,学习目标由易到难逐步推出,并且每一目标的掌握程度也由学生自由掌握。这样就可以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保证了大多数学生的有效学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符合现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它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美]CaroiAnnTomlinson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第14篇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应摆在物理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共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纷纷开展着各种“以实验为基础”的跟踪对比教改试验。

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而其它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5、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回家作业提供范例。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第15篇

一、创设情境,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动机

当代认知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引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是较抽象的物理规律.教师可边演示边提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把小车轮子朝上放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使其运动,停止用力时,小车就静止.按照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把小车翻过来,轮子朝下,向前一推,手离开了小车,小车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又得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至此,引起了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去探究上面提出的问题.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满足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凭借情境,在创造中提高素质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的设施和有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通过讨论、归纳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或教师启发下提出“是否能用磁产生电呢?”的问题,教师介绍法拉第初期实验失败的史话后,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心的原副线圈,铜棒,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用小组合作形式,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性实验,探求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并找出各种不同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获得感应电流的各种实验方案(如相对运动,切割磁感线,回路面积S变,磁感强度B变,穿过回路磁通量φ变等),进一步讨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为了得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通过两个假设性实验,即φ不变,B变或S变;B、S不变,φ变,由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和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遭到失败.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重新探索.

当学生凭借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最终获得成功时,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归纳、推理的能力,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优化情境,在辩论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后,笔者组织了一堂“电磁波的功与过”的辩论课(师生都事先作了准备).让学生自愿分成三个派别:①功大于过派,②过大于功派,③功过均等派.主要由①②两派相互提问、置疑、辩论.教师作为主持者,只是及时归纳和引导,以保证辩论的顺利进行.通过热烈的辩论,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电磁波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学生还交流了一些更诱人而无污染的未来通讯方式,如“中微子通信”、“引力波通信”、“光孤子通信”等.更令人高兴的是,学生对电磁波的应用与防护提出了一些新设想.这些设想虽然不够完善,有的甚至异想天开,但这种创造发明的精神可贵.

这一教学方式的改进,优化了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得知识时,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创造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拓宽情境,在生活中增长知识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因此,单靠课堂内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拓宽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周围精彩的世界中,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些日常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