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色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上面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开设危险品运输课程情况可知,本课程的定位有的学校是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因为它是一门以物流管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具有航空专业特色的课程;它以航空危险品运输安全为目的,对空运危险品的收运程序,各种危险品运输文件的填制、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进行规划管理;本课程深入系统讲授危险品的基础知识和航空危险品安全运输管理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熟悉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危险品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航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学生今后从事航空危险品运输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这门课的以上重要地位及作用,并根据课程的设置目的和学科基础,结合民航物流类专业的实际,将本门课程定位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更合适。
二、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1.航空危险品运输涉及航空运输方式的众多内容和环节,具体教学内容在国内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满足教学内容要求的教材很少。同时,国际航协出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即DGR每年更新一次,因此航空危险品运输这门课程要想始终站在理论及实践的最前沿,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永远没有更新那么快和频繁。因此必须是教材和当年有效的《危险品运输规则》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这门课程教学始终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从设置航空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初衷出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分为三个模块:理论、操作和实践。其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操作模块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实践模块是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实践。其中的实验,学校如果有实验条件可开诸如:易燃液体的闪点测试、易燃粘稠液体的粘度测试这样学生可操作实验。如无此条件,可结合自身特点做成实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6~44,可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本课程作为民航特色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有较强理论性和非常强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的讲授教学法、课后自学完成作业的指导自学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讨论教学法,中间穿插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本课程涉及较多的法规、标准条文,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枯燥。
2.教师应尽量联系法规产生的背景、目的和作用,采用案例教学形式,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的案例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规的由来及其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识。因此案例收集和设计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平时下大力气才行。二是化理论为实际。本课程涉及较多的化学知识,教师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特别是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品,注重化学反应的理论与现象比较,让学生从案例中总结掌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对其危险特性和事故特征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危险事故的发生,掌握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化学基础不同(文理科)因材施教。三是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精心挑选合适内容,提供相应资料及网站资源,采用指导自学法,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过多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应作业,老师课上再进行讲评,这样能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是主角。采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应认真设计、组织好课堂讨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危险品运输课程的参与度,教师不要马上评判学生的观点或方案,让其充分阐述,同时加以适当引导,使其意识到问题所在,让其自己主动修改方案和纠正不正确观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
三、结语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凭借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愈加良好。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从定位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依托于地区的文化与客观优势,其发展道路已经逐步完善,走上了正轨。但是民族特色旅游还依旧没能够转变理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的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旅游行业极为重视,不仅转变了以往的过多管制,而且更加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理念,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为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知道工作民族特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其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包括管理模式与资金投入情况,都需要政府相关单位的介入与引导。所以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特色旅游的问题解决与改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模式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
(二)合理性构建,保护历史特色“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民族特色旅游发展的选择。排除无序性、盲目性,强化统筹规划,可以更好的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客观来讲,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注重科学化的规划编制,在管理上综合考量,保障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第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环境保护理念,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历史特色的背景;第三,切实做好协调工作,将管理落实到实处,以科学的规划确保区域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完善特色旅游政策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上,地方政府都应该给予民族特色旅游更多的政策利益。政府需要做好指导作用,构建区域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发挥自身的智能,为行业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可以从政策上为当地民族特色旅游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完善宏观、环保管理制度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强调区域化的环保工作,应该重视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宏观的层面来把控行业的发展,具体关注项目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绿色环保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更要做好环保工作。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上要加入环保要求,避免类似“香格里拉”式的破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旅游区域,采取重点管理和监控的方式,短期内规避趋利行为。完善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能够为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提供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
(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无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是一定要遵守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但是为了在管理模式上做到尽善尽美,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各类企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升行业素质。除此之外,在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的设立行业发展标准,促进行业的正规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在自主发展的背后,还应该强化品牌意识,以消费需求和旅游商品带动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规范性的市场来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六)构建全面的优质服务体系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优质的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对管理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民族特色旅游需要强化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与体系,确保服务从整体到细节上的一致性,提升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ctw测试,勿撤--><--AdforwardBegin:--><--AdforwardEnd-->
<--NEWSZW_HZH_END-->
不要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棍子打死
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说,中美两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实力、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价值观念、人口负担、就业竞争等许多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差异也不足为怪。对于这些差异,应以融合的心态去看待,不要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棍子打死。
中国的教育几千年来讲究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以老师为主的“教”。老师肚子里要是有10道题,如果他只给学生讲了9道,他就会认为自己失职,对不起学生。至于他尽其所有讲的这些题目,学生将来能不能都用上,他也许考虑的不多。
钮小桦打了个比喻,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老师就负责下菜单,配菜、炒菜都是学生的事情;而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老师不仅要负责下菜单,还要给学生配好菜,有的还要帮学生炒好,在一些小学甚至炒好菜还要老师一口口“喂”给学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室编审顾振彪研究员说,中国的这种传授性教育也许突出了求同的一面、灌输的一面,有些地方、有的考试还统得太死。但是,中美两国毕竟国情不同,对于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中国来说,这种教育所需要的资源不多,它可以保证条件最薄弱的地方的多数学生也能达到基本的受教育水平。他说,他对美国教育了解不全面,听说那里的小学教育没有课本,不考试,以儿童为中心,孩子们想学什么就讲什么。如果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像美国一样,那一个老师面对全班六七十、甚至七八十个学生,就没有办法教了。
北京五中校长李源说,教育首先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是把以前的一切都否定了才能生长出新东西。中国的教育如果一无是处,中国的经济是依靠什么发展的呢?很多科研成果又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中国的教育强调标准件式的培养,而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育突出个性。中美教育都互有优势,听说美国教育界这些年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问题,为了保证中学教育能普遍达到一个基本水平,有些州已经立法要开始进行中学毕业会考。
教改不能等一切条件成熟后再进行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蒋宏涵研究员说,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东西方对于升学的态度从来大不相同。即使像日本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学生升学压力同样很大。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决定了我们短时间内不会取消中考、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就不需要改革,就不能改革。这些年的确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教育的参与者、领导者都应该看清现实社会经济背景与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等到一切条件成熟了再由别人推着你去改革教育,而应该尽早地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从一人、一校、一地区的教改做起。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利益的大事情。
蒋宏涵说,现在东部一些省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改革。一些学校进行分层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课,叫作“走班上课”。而一些乡村学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这应该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钮小桦说,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中国的教育恐怕将来也很难改的和美国一样,但可以取其长补己短。“比如我们从来就不提倡个人至上,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长期以来不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求同排异。现在我们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抹杀个性,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释放,所以就搞探究式教学、主体化教育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到底应该给中学毕业的学生打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基础,什么程度的基础适合他们未来的发展?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改革之处。”
应该提倡多元化教育
李源校长说,虽然教育都是为了发展,但是不同的地方大家考虑的着重点不一样。同样是抓教育,西部地区可能考虑的是帮助一家一户脱贫,而中东部地区考虑的可能是学生个人能否成才,学校在国外教育机构大批进入中国后如何参与竞争。就说高考,作为重点中学,不抓升学率,今天就不能生存。但是如果只抓升学率,明天就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