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论文范文

中学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论文

第1篇

(一)差异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现象,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二)广泛性中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就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但是,语文的课外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想而知,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说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三)多样性语文的课外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课外语文学习不同于课内,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加大,学习手段多样,课内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外得到了弥补。这不仅促进了课外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策略

课外语文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一)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学校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出墙报、特刊,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的语文活动社会语文学习资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其实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语文学习资源上。它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熔铸、充实、修正并得以检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不仅仅要学好或掌握住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与实质,积累点点滴滴语文知识。“生活即语文”,只有真正融入到语文大的语言氛围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

(三)家庭的语文活动相对学校和社会而言,家庭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家庭拥有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大,因此我们应注意家庭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父母子女相聚一处,纵论人生,谈天说地,评论文艺,讨论影视,谈论国际国内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对语文学习很有利。

三、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

(一)拓宽语文学习视野传统的语文学习只将目标锁定在几本教科书上,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课外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在课内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就可以自由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三)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爱参加的活动,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而学生由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学习,本身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掌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还有达到了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目的。

第2篇

写作过程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整合素材、斟酌文字、转变角度、传达思想、反思提升的过程。通过议论文写作,学生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严密,性格也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特色。

一、 观点准确鲜明

观点准确鲜明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者作者对某人某事的见解是怎样的,都要表达得清楚明白,不能含糊其辞,不能似隐似现。比如一次议论文训练中,学生的观点是“不完满才是人生”,按照如此说法,“完满”就不是人生了,这样的说法就会轻易被别人驳倒,导致整篇文章都缺乏说服力,如果说成“不完满也是人生”就精确多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首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给学生看一些新闻评论性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社会观察》等,或者辩论性比较强的节目,如大学生辩论赛等,引导学生注意新闻或者辩论的标题,学习提炼观点时思维的角度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其次,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时事热点事件,让学生在课上谈谈自己的观点,并且形成文字,这样的活动可以两天甚至每天进行一次;再次,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辩论赛,教师给出论题,学生进行辩论。如果我们这样长久地做下去,学生议论文的观点或见解一定会准确深刻得多。

议论文的构思要有特色,即构思要精巧、严密,因为写议论文的目的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追问法”了,即追问原因――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办法――问一个“怎么办”,追问结果――问一个“会怎样”,追问对象――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追问意义――问一个“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样的文章既结构严谨,又解决现实问题。

二、 事例新颖独特,议例深刻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中学生现在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使读书也只是局限于作文书,知识面极其狭窄,举例总是离不开司马迁、屈原、史铁生等老生常谈的人物,没有“源头活水”何来“清如许”?再说,就是偶尔能积累到一两个新颖的素材,也不能准确深入地做出分析,说什么都是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崔永元请152名农民工吃饭”的素材也只能分析到“感恩”这个层面,理解比较肤浅。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平时接触社会比较少,思想比较幼稚。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新鲜素材,鼓励学生假期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形形的人、多种多样的事;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特色社团,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班级的学生交流;最主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做深入挖掘,如“崔永元请农名工吃饭”的素材,我们可以提出“崔永元为什么要请农民工”,“事件曝光后农民工生活过得如何”等问题供学生思考,让他们就这个事件挖掘社会意义,这样才能使事实论据发挥出最大作用,让议论文更具说服力。

三、 论证合情合理

中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说的道理大都是泛泛而谈,使用自己的语言直白来论述,翻来覆去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导致议论文空洞乏味。有力的道理论证离不开引用名人名言,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能够引人深思。

学生道理论证无力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语言苍白,平铺直叙,一说到底,其实在讲道理时学生可以运用排比、对比、反问、设问、比喻、类比等多种手法。如在论证“尊重孩子”时运用比喻:“孩子不是裸机,父母想格式化就格式化,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孩子不仅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还能创造和衍生出自己的应用程序。”这样是不是更生动形象了呢?论证“敬畏自然”时运用排比:“自然给予人类恩泽,让我们生生不息;自然给予人类奥秘,让我们沉醉探索;自然给予人类真朴,让我们心静如水;自然给予人类启迪,让我们解读真谛。”这样是不是更磅礴有力了呢?所以,要使道理论证有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第3篇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中学阶段学生视力状况,研究产生屈光不正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单纯随机方法,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农村与市区中学各两所,对所有在校生进行屈光测定,并测定教室照度、采光系数与采光角,镇写户外活动时问与每天学习时间。结果城市中学近视人数和眼数均高于农村(x=86.40,P<0.001),随着学龄的增长,视力不良状况亦逐渐加重,呈正相关关来r=0.927,p<0.01)。男女性别问无差别。高中阶段明显高于初中阶段(x2=21.04,P<0.01)。结论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有:学习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大气污染与学龄长等。提示预防近视应科学地安排作色时问和充足的户外活动。

由于中学生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善,且他们的学生任务繁重,用眼时间相对较长,同时许多学校又受到应试教育、教舍、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的视力障碍问题愈显严重。目前学生的视力问题最严重的是屈光不正。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视力障碍的因素,为预防屈光不正,减少发病人数,降低近视度数,并为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共对1670名城乡中学生3340只眼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按单纯随机方法选择新乡地区四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农村和市区中学,对其所有在册学生进行视力测定,共测定有效人数1670例3340只眼,其中男834例,女836例。年龄n~18a,平均14.46a。在所测学生中,有其它眼部疾病而影响视力者,不作为有效例数。

1.2方法调查测试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使用统一的5米“E”字形对数视力表(上海医疗器械厂),箱内装有2只30瓦日光灯管,表面照度达到1ooolx以上。表面无反光,光线均匀。统一标准和方法,受检者与视力表相距sm,检查远视力(包括裸眼视力和近视者的矫正视力),先右后左,每个视标停留3~55,每一行缺口的4个方向都检到。4.0~4.5行以下的视标不能认错1个,4.6~5.0行视标允许认错1个,5.。以上允许认错2个,否则按其上一行视标的视力记录。统一在用眼2h后马上进行视力测定。由专业人员边测定边检查有无眼疾,并及时填写调查表。测量和记录教室的采光系数、采光角以及教室的照度。对所有被测人员的视力只计算裸眼远视力。

1.3视力分度标准5.0及其以上者为视力正常;4.9及其以下者为屈光不正性视力不良。4.9-4.7为轻度,4.6~4.4为中度,4.3以下为重度视力不良。

1.4资料统计检查记录以眼为单位,结果用才检验,并计算相关回归结果。

2结果

3340只眼中,视力在4.9及其以下的不良视力788只眼,近视率为23.59%,其中城市高于农村(X2=86.40,P<0.001),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女生近视率略高于男生,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近视率与学龄呈正相关关系(r=0.927,p<0.001),见表3。近视率与学习负担呈正相关关系,与户外活动呈负相关,同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室内照度和采光系数关系不明显。矫正后的视力均有所提高。

3讨论

学生视力下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眼不卫生是导致这种以近视为主的屈光不正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令人忧虑。资料显示,城市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这与国内资料基本一致。其原因与学业负担有明显的关系,学业负担愈重,视力下降愈严重。资料还显示,城市中学生每天户外活动包括上学、放学路上等,绝大多数不超过2h,近视的学生一般在lh左右,时间低于农村中学学生。有资料显示,女:男为1,0.965,经丫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道稍有差异[a1。农村地区中学生视力状况较城市中学生好的另一个原因是:空气清新、建筑密度较低、远眺机会多、视力能有充分的调整和休息。农村中学的校舍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改善,但照度还与城市平均相差42lx,采光系数小于城市,采光角稍大于城市,但农村中学生的近视人数少于城市,近视程度也低,这与户外活动时间长有密切关系。

则会加重视力的下降。特别是初三年级与高三年级,视力不良率均显著增高,说明学生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学习时间长,负担重致使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别与低年级比较,初中部r=128.71,p<0.001),高中部,X2=10.78,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除此外,尚有诸如遗传因素、大气污染等。由此再次提醒校医、教师与家长,减轻学生负担,增泌体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吴宝珍.1985年-1990年大同市中小学生疾病监测报告.中国校医2992;6(6):6-17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2

孙苏.天津113中学1981一1988年学生视力不良动态分析.中国校医1992;6(5),24-24

第4篇

针对现阶段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偏低的现状,需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上来创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模式:

(一)注意中学生自主行为的培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自主行为区”,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改变各种行为失调问题,让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而服务。为此,可以应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研究式学习模式,合理应用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此外,还要采用各类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应用问题式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水平、辐射思维水平以及发散思维水平的培养,根据教学活动进行整改与调整。同时,还要借助各类手段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将传统“教师主宰”的模式转化为“学生主导”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仅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来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与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此外,还需要利用教材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呈现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虽然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但是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鉴于这一因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的传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科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来编写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应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采用正面激励法,避免惩罚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目标,这种学习目标需要适当高于学生的能力,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之后,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获取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应用多样化学习路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才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持久的自主学习能力。考虑到这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扭转不良的学习方法,只有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才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的。

二、结语

第5篇

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美术学知识,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和学生的审美特征以及认知习惯相适应,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美术教材上的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学生接触的太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活动。

2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

新课改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作品的创作和产生过程,以让学生体验真实感。比如,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编排相应的故事或情景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情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美术知识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求知欲。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场景写生,如让学生观察下雨时大自然的景象、下雪时的雪中美景等。通过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新课改提倡体验式教学方式,但这种体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观察,而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体验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体验,增加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让学生在通过体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先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以巩固旧知识,然后讲解新知识,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欣赏、讨论、讲解和训练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并把课堂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4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用语水平

第6篇

课前预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在数学教学中是让学生做到自主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在新授课前给学生画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通过预习,学生自己能够把教师预设的问题解决掉,如果做到这些,自主学习已经成功了一半。从而做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能力,促进其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形成。另外,预习题必须抓住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出记号或写出笔记,以便在听课时把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讲课中明白,随时将教师与自己的理解加以比较,仔细琢磨,使听课有针对性。这样坚持下去,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平时多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帮助学生走出困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靠近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个教师所讲的课,比如数学。在课堂上微笑时能面对每一个学生,创造出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这样使得学生心情愉快,并且能够放松自己,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从心底产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心态,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相信学生的能力

第7篇

强调一题多变深化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运用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深化创造性思维。如已知甲数是7,乙数是5,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说出了得数。为了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让学生继续动脑思考,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展开联想,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提出了:⑴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⑵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⑶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⑷甲数是乙和甲和的几分之几?⑸甲乙两数和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这样通过一题多问的训练就深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a.例如:在教学生“水”“饭”等生字时,除了教学生用学过的生字组成词以外,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口头组词,并口头用组成的词语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为学生学词、学句、作文打下基础,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生字“水”时可以让学生口头说:“水”;“河水”;“河水清清”;“一群白鹅在清清的河水中游来游去”。水:矿泉水;我爱喝矿泉水;我家附近的商店里有很多瓶矿泉水;可供全村人饮用。水:雨水;地上的雨水不断的流向低处。饭:米饭我爱吃米饭;妈妈做的米饭又白又香。我请小朋友来尝一尝。饭:饭桌;饭桌有各式各样的。园的,方的,大的,小的,颜色也有很多种。饭:饭后;饭后我帮妈妈洗碗。饭:吃饭;我看爷爷吃饭很香。我特别高兴。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连字成词,连词成句。例如:学、写、学、生、字、习。可连词学习;学生;写字。可连句:学生学习写字。

b.在学生掌握了所学生字后,把生字分成部件让学生重新组成生字。在活动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生字,又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有了新的启迪。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出题方式来考所学生字,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而不是枯燥的重复练习。例如:学习生字早、妈、灯、爸、看、送这些字时,在教学完生字后,教师可出“找朋友”一题:日、父、十、火、巴、丁、关、手、之,目。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或卡片重组的方式找到朋友。学生会很感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把上面的形式变化成:看谁找错了朋友,请你帮帮他们。教师出示错误卡片,请学生重新组成正确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题方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做游戏,也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跳绳时,可以让学生做出各自不同的跳法,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跳绳方法多。还有在玩皮球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创新教育。

四、在劳动中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在劳动中,学生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此时,应及时启发鼓励学生有创新意识,想出新方法、新路子,使学生爱创新敢创新,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把创新落到实处。

五、在音乐课上对初中学生实施创新教育

第8篇

一、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宽容是一种爱。”只有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孩子才能健康乐观地生长。这一点,家长们在平静时都十分清楚。但一旦在子女犯错时,这种平静往往被冲动所代替,从而说出或做出一些伤害子女自尊心的话与事。家长经常教育孩子对人要宽容,但孩子却从家长的“不宽容”中学会了不宽容,觉得家长的教育是虚伪的,教条的。

确实,凡事对孩子不宽容,又怎能教会孩子宽容呢?看来孩子是把父母的实际表现来做为榜样的。冲动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失采取的是“热处理”方式,而理智的父母所采取的是“冷处理”的方法。两者比较而言,其教育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下某些状况时,家长一定要理智对待,切勿简单化处理:

(1)子女考试成绩不理想时。(2)当子女出现“早恋”苗头时。(3)当子女情绪不稳定时。(4)当子女与人发生争执时。(5)当子女有厌学情绪时。(6)当子女提出过分要求时(7)当子女自私自利时。(8)当子女说谎时。等等。作为家长要及时与子女沟通。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平等的对话,也可以是朋友式的谈话。如散步式谈心、书信式谈心均不失为心灵沟通的有效途径。把孩子看作是自己最真诚的朋友,推心置腹而不至高无上,相信子女能体会到父母的一片挚爱之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调查发现,大多从平等、宽容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能与人和谐相处,自信而不自傲;而来自缺少尊重和平等家庭的孩子则往往自私、粗鲁,自傲而不自信。“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指的就是如果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怎样品质与修养的人,是可以通过家长们自身的率先垂范来努力实现的。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与生俱来的,那么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塑造的。而促使非智力因素如何发展的是教育者与家长共同的责任。

二、构建“学习型”的家庭模式。

曾经有人说过:“去过上海的人不想住杭州;而去过杭州的人不想住绍兴。”这并非说这些地方风景如何,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城市信息化的程度有多大。我们的国家已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只有全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于是,各种在职进修班、培训班、老年大学等都为成年人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学习型家庭”的组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家庭文明化程度的一种具体体现。读书型的家庭并非要求父母双方必须是有高学历、高地位的。但是基本的一点是家长要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读书是有用的,是终生的,是快乐的,是自觉的。读书型的家庭大都具备下列特点:(1)家里至少订阅1-2种书刊,及时了解国内外时政信息。(2)收看电视新闻,不孤陋寡闻。(3)家里设有1-2个书柜,并拥有相关知识的书籍和刊物等。(4)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如书房或卧室兼书房、客厅一角等。(5)经常与子女一起讨论有关学习的话题。(6)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常向子女谈自己的学习感受。(7)外出购物时常去书店购书或了解新书动态。(8)父母与子女比学赶帮超,共同进步。

家庭就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因此,学习型的家庭,其意义是社会化的。古人云:“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读书可以让人们驱除浮躁与贪婪。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乐学上进,那么我们的市民素质就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祥和、更文明。

三、对攀比、奢侈说“不”。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一代中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逐步被淡忘。讲究吃穿、摆阔气、讲排场成为了部分学生中的一种时尚。因此,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刻不容缓。而崇尚节约,不讲排场首先应该从家长做起。不少家长在不经意之间为子女做了反榜样。如请客、送礼、谢师宴、生日宴、团圆宴等等让子女觉得这些很正常,反正父母有的是钱。有识之士曾在报纸上大声呐喊“有钱买点少年穷。”旨在于让家长们醒悟今天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生活所需,而是精神贫乏。国外某家报纸公然叫嚣:“今天如再来一场中日之战,那么中国的青年绝对被我们的青年打跨,…”,某国中情局也在精心策划如何搞跨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品质。如果我们的家长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缺乏意志品质的培育,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是令人担心的。“俭以养德”是良训。应该教育子女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努力做到:(1)家庭支出计划化,不铺张浪费,不与人攀比。(2)父母穿戴得体,不夸张,不过分追求时尚。(3)不赌博、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4)不收受不义之财,不搞职务犯罪。(5)不浪费粮食和生活用品。(6)外出购物以需要为准,不过分消费。(7)走访贫困地区,感受清贫生活。(8)节约水电资源,随手关灯关笼头。等等。

有句话说得好:“满腹史书气自华。”我们的青少年一旦拥有了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那么就会让人感觉到那种熠熠闪烁的精神之光。新颁布的中学生《新守则》、《新规范》就是要全社会都来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关心我们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名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生活中的第一位导师。以自己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去影响和带动孩子,成为社会健康道德的培育者和宣传者。

四、“国家兴旺,你的责任”。

我们曾经所说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把对国家的前途命运之责推向了“一部分人”的身上。所以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说:“国家兴旺,你的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讲述历史上的志士仁人的爱国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绍兴来讲爱国名人志士不胜枚举。鉴湖女侠秋馑、一代文圣鲁迅、数学家陈建功等等,都是曾留学海外而满怀报国情怀的爱国典范。秋馑出身名门而不图富贵,鲁迅弃医从文而拯救麻木的心灵,陈建功“我出国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我的祖国。”至今回响耳边。家长应教育自己的孩子国家是我们的大家,而家庭就是小家。当两者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服从国家的利益。狭义地讲,当学校、班级与你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努力服从集体的利益;而当父母的利益与所在单位有所冲突时,家长应该服从单位集体的利益。这是最好也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对于一名普通公民来讲,爱国决非要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把爱国体现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体现在岗位建功立业上。从而以平实行动来教育感召孩子“国家兴旺,你的责任。”

五、培养受挫能力,迎接生活挑战。

前些日经常听说某某学生轻生了,跳楼了。追问为何,却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一与父母发生争执,就负气出走;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就跳楼自尽;连自己的明星偶像去世了,自己也不想活了,等等。青少年的心理受挫能力之弱令人震惊。他们过惯了“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什么事都有父母挡着。因为,在父母眼里,为孩子做所有一切是应该的,无怨无悔的。但正是由于长期的呵护有加、使得我们的孩子缺少了自己承受挫折、应对困难的能力。

第9篇

1.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依赖于自身生理因素,又依赖于客观外界因素。生活在社会环境里的人们,处在相对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受到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具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观念,因每个人所处的局部环境不相同,社会环境的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也将使人们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人性的善性与恶性都会表现出来,所以避免不了不良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影响。

2.信息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隐忧,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换,改变了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上遇到各种不健康、甚至非法的东西时,缺乏免疫能力,就会较多时候的受到影响。

3.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教育教学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主要担负起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许许多多的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学生纯朴的心灵。打开电视,孩子看到很多有关腐败、暴力的画面,网络上,也有很多不适宜学生浏览的网页,他们或多或少的面对着不良风气的考验。

4.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生活环境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身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面对学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为他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教育

1.加强对中学生的继续教育。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育人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经常向学生进行党的知识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增强新的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的形势下,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全方位作用,更好地为21世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2.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教育。社会在不断演进,历史在永远前行,青少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要根据中学生成长学习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来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原则,采取恰当的工作方法,用爱心、诚心、热心,去感化、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3.加强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级互动,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做到有机结合和衔接配合,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出整合作用。要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让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交往中进行比较,鉴别,提高他们认识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免疫力。

三、结语

第10篇

月日,看望民盟、民进联组会政协委员,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重要论述

反映人民心声、代表人民意愿,就必定赢得人民支持、受到人民拥护。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八荣八耻”不胫而走、广为传播,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版权所有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同志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亿人口、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第11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理论课大部分是一些关于数据的单调的文字,讲起来既繁琐又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难融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乐趣才有可能更加努力的学习,因此,教师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光凭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难以理解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例懂得实际操作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过程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假设班级是一个销售部门,要对本月的销售数据进行整理操作,最后显示出本月的销售业绩以及与上月的销售业绩数据对比情况,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表格的处理中来。再如,上网、下载以及通讯工具的应用,这也是初一下半学期所主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老师一步步的讲解,不如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上网搜索并下载QQ等软件进行安装(为后面即时通信软件的学习做准备),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能够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科关联度,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而所谓的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知识,这就使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字的输入教学时,就可以将输入的课程内容与语文学科的内容整合起来,其主要是将语文中需要学习的汉字的内容通过计算中的识字软件进行操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跟着软件进行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读音以及写法的学习,通过软件的指导进行汉字的听、说、读、写以及输入等练习,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相互交流进行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对于多种学科内容的整合就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素材进行统一的整合,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真实的、具体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内容合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某一学习过程的体验达到多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引发了以超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整合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更是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对学科内容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不仅实现了其他学科的现代化教育,也实现了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进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三、结论

第12篇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生理特点的影响

据相关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工作中采用的是左、右半脑的分工机制,左、右半脑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工作。其中左脑通常使用语言符号进行意识活动,我们称之为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大多用以感觉形象的事物,我们称之为形象思维。要想提高艺术设计创造性能力,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是由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组成的,而其中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活动中,形象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如何更好地发展形象思维,如何更好地开发右脑功能显得相当重要。

(二)环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既包括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随着特定主题的不同,环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创造力的产生是一种需要有外部世界的信号输入才能进行的心理现象。外部环境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优良的外部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创造性能力的同时,要注重营造的优良外部环境。通过对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研究,我们还发现他们的思想与创造力思维的形成也被文化氛围、教育机制所制约。我们所说的外部环境,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环境,根据美学的标准为艺术设计生营造、设计的学习环境。处在依据美学标准而设计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会不自觉的受到设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学习效率在自然的学习中得到提高。自然、文化环境也或多或少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别,学生长期的生活在某一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自觉中已经形成了文化定式,即习惯性思维。一旦所处的文化环境改变,学生很可能不能适应,不能接受新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培养艺术设计生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变换,促进多种环境的交流,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多种环境的交流对培养艺术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十分有帮助。

(三)创造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要想让学生有创造力,教师自己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作为一个创造型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最新科学成果,更新自己的思想,将前沿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型教师还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探索。创造型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式有:1.善于设问,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2.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通力合作。3.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4.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回忆、联想等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5.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尚未有定论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他人的想法进行分析评价。6.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官能力,这也是成为设计师的必要条件之一。7.创造多种条件、多种思路,类似于头脑风暴的做法,不计观点的对与错,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8.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比如勇于面对挫折(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在艺术设计课堂中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形式往往只看重技能传授,陷入老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的教学困境,学生课后没有去练习,而技能作为一种能力与感性知识不同,不经过自身反复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浓厚的知识作为引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努力做到丰富、生动和多样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相关内容设计。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不同,现代的艺术设计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学习,更加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进度的安排不能太固定化,要有调整的空间,在教学中,应避免每个学生呈现出类似或者同样风格的设计作品。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启发式教学,要善于设问,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与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习惯与思考模式。在实际操作用上,鼓励学生在创造中依照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想法去创作;反之,一味的临摹,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独到之处,使学生最后的独立设计作品乏善可陈、缺少更多的创意,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深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创新意识养成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和生命。学生时期是艺术设计生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还处于艺术设计的起始阶段,他们在这个时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的艺术设计生的创造潜能没有被发现,白白浪费了艺术天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千里马”,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不断地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阶段也是创新意识萌芽阶段,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会凸显艺术创造方面的才能,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健康成长,最终成才。在教师日常布置的任务、作业中,常常会有同学的作品表现的非常有创意,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要有意识的抓住这部分学生,进一步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成长。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切不可对他们有一样的要求,要重视学生个性,给予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习惯与思考模式。对于学生的优点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不足之处也要给予耐心引导,帮他们改正,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外部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表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在设计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要素,使作品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想象力是一种思维,不能凭空捏造,需要有原形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户外写生、社会实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成才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艺术家的眼睛”,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创造出来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且与众不同,想象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意义重大。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极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外部环境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一环。现代评价体系应与传统单一评价模式不同,传统的评价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有效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现代评价体系的标准是多维的,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当今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时,应该从学生的多方面考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重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结语

第13篇

2、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记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以至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智力技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认知发展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关于智力的概念,众说纷纷。我过新理学界大多认为智力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但由于注意力与其他各种认知能力同时发生,想象力与思维力关系密切,有时甚至难以分辨,故有的心理学家注重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研究。认为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观察、记忆、思维是它的智力技能。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

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贯彻于学生的整个中学学习阶段。中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识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掌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动权,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关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从培养原则、培养措施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原则。这主要有五条:一是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有意识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实践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步进行,要同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要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方法自动化为习惯,让习惯上升为能力。二是主体性原则。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本身的努力是内因,教师的指导是外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学习能力与现实学习需要的矛盾,以强化学生努力提高学习能力的内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而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三是理论指导原则。知为行之始。要避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盲目性和简单经验总结的狭隘性,就要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进行理论指导,例如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能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指导。四是层次性原则。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既要按不同年纪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要制定分学段、分年级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考核体系,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五是渗透性原则。由于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践经验的丰富,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要注意渗透性,要在各科的教学中,在班级、团队的活动中,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从各学科,各活动的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教育,寓隐形的学习能力发展于有形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三条:一是加强“中学生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各年级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可从理论上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地位、内涵、外延、结构、发展规律、培养策略等方面,多学科地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体系,以至建立一个新兴的实用性边缘教育科学--《学习能力教育学》,从而为中学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制定学习能力大纲。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我国教育实践,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中学生学习能力大纲》,编写相应教材,对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任务、原则、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各中学贯彻实施。三是组织实验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科研单位可以选择适当类型的、条件具备的学校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以便逐步向广大中小学推广。例如上海实验学校和杭州天长小学关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实验已进行多年,且成效显著。

从微观上讲,培养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措施也有三条:一是教师培训。用适当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论等与中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有关的教育科学,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改革信息,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自觉性。二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各中学应对本校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方法、考核等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规定和安排,并由点到面地逐步实施、推行,对执行计划情况定期进行总结、表彰,推广成功经验。三是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估等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14篇

(一)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样的数学学习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学多问。学生只有在探究新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抱有疑问的态度,才能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欲望,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想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掌握新知识。

(二)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接收器,对于枯燥的学习没有兴趣。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对于数学能力强、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这样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于数学成绩不够理想、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要多给予关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降低学生的恐惧感,要多肯定、少批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是一家人的中心,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缺乏合作意识。这样的现实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这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学生们通过数学学习可以互相讲解所学数学知识,互相帮助理解和完成课堂作业,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使每个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通过数学合作学习可以得到均等的发言和学习机会,在角色分配、课堂学习过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发挥出个人才能,做到知识的互相补充。

二、如何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第15篇

1.适应期:其任务是把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预习前,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如:在教上海版高中英语第一册UnitOne时我将预习内容定为语法:过去进行时态。知识点:charge,lonely,alone,attheendof,introduce等的用法。并将有关的材料发给学生,他们首先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讨论。

2.半自主期: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着教材师生共同确定预习的内容,学生自己寻找有关的资料,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讨论、释疑。每一周我都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一周内要上的内容,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解决一部分难点,课堂上进行以某组主讲,其它各组提问,这样学生间相互动起来了。教师讲学生之所想,做到了有的放矢,课堂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

3.自主期:“以课本为依托”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确定重点、难点,在有关的参考书中寻找答案,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释疑,相互补充,教师总结,测试预习效果。实际上,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贯穿着三个阶段的是自测,即设立学生题库。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以组为单位各出一份试卷,进行互测互检,教师将这些试题汇编就是他们单元复习的资料。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辞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阅读速度,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略读和详读)。如:消遣类的小故事,新闻类的读物,语言结构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内容大意即可,就采用略读方法;如果要寻找某个具体的资料或信息,或对材料从表层到深层进行理解,就要详读。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对学生阅读习惯进行了对比调查。如下表:

阅读习惯对比调查表阅读技巧实验前(2000.9)实验后(2001.5)

是否是否

不良习惯(唇读、指读等)4061234

默读17393016

此表表明,实验前绝大多数学生有唇读、指读等不良习惯,实验中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默读习惯。

2.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促进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包括Text和SupplementaryReading两个部分。Text作为精读教材,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语法、词汇等,是获得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偏重于“质”的方面。SupplementaryReading均是课文的补充和延伸,是课文背景介绍或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从中可了解到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利用这一部分材料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等阅读能力。如: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回答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把握文脉、获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层理解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充,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挑选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实验的一年中,学生阅读英文杂志或小说平均每周一本。他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生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学,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作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作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

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验效果

本课题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通过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及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以促进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形成。

1.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实验中多数的学生能自觉地查找资料、辞典等途径来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由过去的识记课本知识变为能自觉地加深知识的难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原来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态度,他们爱思考爱发问。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听课效果、学习效果。从学生群体的变化来看,学生已由过去盲目地、被动地听课变为有目的、主动地参与教学工作。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大家讨论释疑,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用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补充学生预习方面的不足。

2.变考试为复习。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或互测,可检测自己预习复习情况,而“试题汇编”是源于对学生自尊、取胜等心理机制的调动。只要好试题就可以编入班级题库中,差生担心同学说自己的题出得没水平,学习尖子担心回答不出差生出的题,于是每一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已学知识的认真、全面、深入复习中,以达到变被动应考为主动复习的目的。

3.以下表格说明了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

对预习工作对比调查表(1)项目实验前(1998.11)实验后(1999.11)

好中差好中差

预习自觉程度1016915171

自学查找资料81691320

预习重点难点确定的能力5217924

解决问题的能力22471023

注:好、中、差等级的划分是研究者根据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自觉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等能力及学生自评综合数据划分而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确定难点、重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且能主动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此导致他们的成绩进步很快。

1999~2002学年区统考成绩对比表(2)分数段人数

期中期末期中期末

QSQSQSQS

9011174376

802613572472336629

7063246214727619

6061850562561

备注:Q代表全年级的人数,S代表四班的人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优秀率逐渐提高,60分数段的人数由原来的8人减少到1人,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普遍有所好转,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浓厚,自信心增强。

在2001年高考中,实验班的英语平均成绩为93,高出上海市普通高中英语平均分10分,高考升学率居嘉定区普通高中前列。

五、实验论证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和学两个因素中,教师的“教”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主要条件,学生的“学”是内因,是学生学好的依据。所以学生的学法决定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控制和强化作用。所以在课堂内外我注重启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了部分疑点,尚有一部分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们相互补充讲解得以解决,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已成为一名老师了,而教师只是讲学生所“想”,将学生解释的疑点难点加以补充归纳。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外辅导、督促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课堂上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使他们有成功感,逐步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