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特殊教育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

第1篇

1.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选题随意而宽泛

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更因为它应该是一位大学生四年大学学习的思考和总结,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选题很随意,或者是粗略地查阅一些资料,便匆匆定下题目,没有考虑自己所占有的资料的多少、研究意义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因素,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兼有懒惰思想,让指导老师为其定题目等。我们还发现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题目较大,针对性不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毕业选题与找工作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学生们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找工作上而无时间来思考毕业论文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不喜欢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第—批毕业生中只有50%写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分析其原因是特殊教育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较少。

1.2 实证性的论文比例少

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实践价值。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文章较少(通过对历届毕业论文的统计,只有10%),即使指导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写这方面的论文,学生们也不太愿意。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实证性论文需要大量的调查,这种方法他们掌握的往往是理论方面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很少,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不敢尝试;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学生们对实证性论文也缺乏耐心,因为实证性研究方法需要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查找或编制合适的问卷,选择合适的被调查对象,实施调查,统计分析等,相对于非实证研究要复杂一些。

1.3 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较少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可是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却只有到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尝试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因此,不熟悉期刊和博硕论文数据库的使用,查到的资料不全面,不权威,查到论文也不知如何利用、如何取舍、如何选择等,因此也存在着大面积抄袭的现象。

1.4 论文格式不规范,语言不专业

论文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的绘制不符合标准,虽然学校有制定好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和格式,但学生由于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少,所以意识淡薄,对此不够重视,导致许多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也使得指导老师不得不耗费很多的精力来修改论文中的格式问题,学生也要多次的修改,这不但增加了检查和修改的工作量,也使得对论文的内容、逻辑性、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无暇顾及或顾及的少。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语言不专业,口语话严重或抒情性语言较多,专业性术语运用的较少。这与平时所阅读的专业性资料较少有关。

2.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所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它涉及到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鉴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论文质量的前提,无论是学生还是对指导教师都应该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毕业论文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指导教师要对所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推荐参考资料、开题、设计方案等等。同时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杜绝“抄袭’‘拼凑’“买卖”论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们还针对论文选题所出现的问题,对论文选题有了一些具体要求,例如,针对学生不愿选特殊教育方面的论文问题,我们从04级起限制了非特殊教育论文比例。

2.2 确立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即由1名教师担任一个本科生班级的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指导。我们专业则强调导师的专业学习指导作用,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专业指导,如:在新生中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化指导,使新生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文献查阅、阅读等方面的指导,并注重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有效地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配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保证了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能够系统地接受科研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3 加强实践环节的比例,在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

毕业论文选题困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们的实践较少,因此很难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与盲生或聋生结对子,让他们对特殊学生有-个感性认识,熟悉这一特殊群体,并从中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也加大了实践环节的比例,如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及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实践环节,进行模拟教学训练,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会从中发现一些教学方面的可研究的课题;另外,学生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分别为一周和两周,安排他们到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康复机构等实地观摩和教学,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毕业实习则是把所选择的课题加以实施的良好机会,通过毕业实习完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不再是一种形式,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实践证明,这-措施也是卓有成效的。

2.4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完成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及找工作是在同一时间段,所以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确保毕业论文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在实习开始之前,系里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指导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审批、开题报告、调研内容、论文的评阅、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详尽的安排,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做得前期有计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总结。学校的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应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2.5 增加经费投入

在加大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毕业论文方面还应该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资料室、信息检索手段等教学基本建设,使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空间,并有经费支持来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2篇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1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1年6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1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原则上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两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1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论文同时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至,请在主题栏标明“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字样。

七、评选和奖励

1.将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1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省略”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省略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第3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1.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教学时数由过去的2600学时减少到2 400学时,实践教学由过去的28周增加到35周,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特殊教育实习模式

1.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在整个学习阶段共安排4次,分布在第3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1—2周,共5周时间。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2.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5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第4篇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行业的幼儿教师缺口很大,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不是专门学特教专业的,这就需要高校整合资源,切实提高特教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特教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

 

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调整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我校特教专业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这种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校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率

 

(一)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大类中的一个分支专业,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

 

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二)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

 

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特殊教育是阳光下最伟大的行业”,这份职业是高贵的,也将是一片非常有潜力的职业开发市场。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聋哑、盲童、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将会像对“天才开发”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就预示着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强特教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培养更多特教人才,为我国的特教事业做出贡献。

第5篇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质量 建议

当本科生完成4年的课程学习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您是否发现:你指导的本科生常对你给出的毕业设计任务一脸茫然,他们通常不会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源查阅相关文献,对于毕业设计涉及到的一些常规制图软件也常是一无所知,而对于您给出的英文文献翻译,他们也通常是自己翻译了1~2页遇到困难后就直接交给Google翻译,这是我进入高校第三个年头对自己指导的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总体印象。当然,我的同事们也常抱怨自己指导的学生总喜欢等着导师把现成的资料拷贝给他们去整理成文糊弄过关,也或是希望导师手把手地教他们去完成论文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无法把做出来的成果流畅地表达出来,有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做论文的意义何在。

进入高校工作3年来,每年都有几名本科生与我一起进行毕业设计,从最初的茫然到所带的毕业生中写出了优秀的毕业论文,我试图寻找出更好的方法让我带的毕业生能有所收获。实际上,有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前人已做过很多探讨1-9,他(她)们提供的方法在帮助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填写论文设计任务书、定期抽查学生论文完成进度以及如果合理地撰写论文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下面,基于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高校可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并曾设课外科研活动。

在我看来,本科生们在4年的在校学习中,高校为其开设了数十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用以帮助他们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然而,部分高校缺少互动的课程教学以及少之又少的课外科研活动恐怕是导致上述不争事实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自幼儿园开始,老师便教导小朋友把手放在后背,安静地听从于老师的教导,甚至到了大学,老师们依然习惯于让大学生们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缺乏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偶有几个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总体看来,高校的课堂教学似乎总是很沉闷的,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感兴趣就听听,不感兴趣则自己做的自己的。如此一来,课堂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都存有一定失败。

我想,适时增设一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要做到这点应该并不算太难,譬如我们可以每节课抽5~10分钟让学生对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也或是制定多个与该课程相关的微型课外科研课题分小组完成并进行课题陈述讨论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高教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特别地,近10年来,在高校扩招及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的本科生数量可以说比10年前增加了近2—3倍。就拿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来说,10年前的本科生数量基本在80人左右,而如今的本科生数量却至少有220人。如此一来,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难度无疑比过去增加了不少。虽然高校也在不断地引进教职工,但相对于如此庞大的本科生数量,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且,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这个环节中也应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岗位量化制度并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指导方式。

每一个进入高校任职的教师应该都经历过完成毕业论文的这个历程,对于上述的这些方面我们是否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一些?当我们从一个阶段走到另一个阶段后,我们好像很容易就忘记了之前自己遭遇的窘迫,在很多年后提到当年毕业设计时的自己,我们往往只记得那些让人啼笑的片段,却往往忽略了毕业设计过程对我们今后所带来的影响。那么,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为了让自己指导的学生不再重蹈覆辙,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想我们是否可以不断吸取过往不太合理的指导方式,不断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思路,让同学们可以更加喜欢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更加容易理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在老师的协助下自己独立地完成毕业论文所涉及的每个环节。

三、本科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持有端正的态度。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下面我们来谈谈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所持的态度。

我指导的本科生主要分为这样的两类:一类是认为完成论文仅是为了可以顺利毕业,这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单位工作;另一类则认为完成论文的过程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这类学生则大多选取继续留下高校进入研究生学习生涯。当然了,指导这第一类学生自然是比较头疼的,他们大多希望可以有现成的资料参考,不太喜欢自己去查文献、动手作图、整理等等。那么,难道毕业后直接进入单位工作就不需要重视毕业设计的过程了吗?为此,我将以自己的经历告诫我们的本科生们,无论是进入单位工作或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都需要认真对待,因为毫无疑问,它会影响到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按照上述的两种分类方式,我便属于那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单位工作的第一类。2001年,我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石化胜利油田工作,二分、三分后,我被分配到一个采油厂的油水井管理区工作,哪里的工作环境自然是不会很好的。幸运的是,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采油厂的地质研究所开始招兵买马,而我的专业又恰好对口,因此,心里还美美地想终于可以换到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工作了。然而,面试答辩时,我并未如愿以偿,而原因就在于我无法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简单而完整的陈述。其最终的结果便是,我不得不选择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才得以进入今天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品质,希望高校能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方针,希望高校教师们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更加用心地对待本科毕业设计这件事情。最为重要的是,希望我们的本科生们能有一个态度,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2]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孙宇新.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年01期:

[3]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05期.

[4]潘奇志.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及措施[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5]杜祥培,尹跃妮,欧阳中万.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9期.

[6]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李维芳.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8]刘丽,米括.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第6篇

关键字班级管理;认识;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06-01

1培养班干部,选好小助手

班干部的物色,应该灵活机动。可以委任,可以民选,还可以毛遂自荐。组建班委会草率,人选好了,就应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宣布工作要求。再逐人手把手地教,出现失误不批评,应该说:“不要紧,下次做好一些!”再分期分批轮训。先是班长、副班长、各组组长、宿舍舍长,这些人是纪律管理员,全方面监督学生,指导各自应该负责的工作。接着培训业务工作方面的各班委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劳动卫生委员,该放权的就放权,但必须要有原则,就是“你的管理只要是为班集体好,我们就支持。”开动每个人的脑筋,大胆让他们去开展工作。再下来就是培训一批班集体里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使他们能珍惜班集体荣誉,率先听取班主任和班干部的话,主流一旦健康发展,全班的风气也就顺了。每评选一次优秀班干部,大家越干越有劲,自己的威信也就竖立起来了。

2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2.1学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2.2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策略毕业论文,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2.3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学校成立行规学习班,由退管会的老师和学校有关老师对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日常行规等方面进行教育和训练。

2.4开展帮困助困活动。学校设立爱心基金,通过“结对助困”等活动,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帮助。

3加强和家长的联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70%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在家认真复习巩固,才能掌握透彻。一旦学生在家有恃无恐,无人管教,那老师付出再多心血也就白费了。加强和家长联系的第策略毕业论文是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老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习惯、性格等,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我会告诉家长学校班级的规定;在家应督促学生认真做作业、复习巩固、预习,上课期间不看电视;周末、假期观看的栏目也应有选择性,其他时间应补差补缺,上新课时才不致于掉队。第二个办法是打电话联系。农村学生的家长大部分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管吃管穿,管学习是能的,因此我要求这部分家长每个月打个电话和我联系,交换意见,他们再打电话督促。这样,学生才不致于脱离管理,放任自流,回到学校,老师教育起来收到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4协助学科老师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四四一;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其职业素养,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许多国外的教师培养机构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把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关键一环,突显“教师作为实践者”的理念,力求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平衡。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刚刚起步,原有的教育实习仅仅是将实习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环节,忽视了个体在教育实习中的认知体验过程,即个体对知识接受的渐进过程和个体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因此,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向之一应是建构适合个体认知发展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习模式。本文基于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拟研究和建构一个全新的实习模式,突显教育实习的融合性、多样性和全程性,帮助改善教育实习环节化、单一化、孤立化、随意性、盲目性等问题,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和英语教师的培养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普遍应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为:最后一学年,为期6~8周,集中实习。在集中实习之前,学生较少体验和参与中小学英语教育实践。因此,现有的教育实习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忽视教育实习与其他教育内容的交叉性和支撑性,忽视实地体验和反思的作用。具体而言,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习形式与内涵单一

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主要采取教育见习和教育集中实习两种形式。具体的实习内容局限于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这样的实习指向忽视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的融合,忽视对学生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思维能力、心理分析能力、与孩子交往能力以及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实习场景缺乏多样性

一方面,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教学基地,很少尝试学校机构承办的夏令营、社会救助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实习场景,缺乏对教师这一职业活动的多角度认知;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学基地缺乏诸如校长讲坛、名师讲坛、科研项目、师资培训、资源共享等深入而密切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实习实践的保障措施。

(三)实习实践时间过短

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主要在最后一学年进行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实习时间短,实践机会少。现有的实习时间安排忽视个体的认知过程,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相对孤立的两个阶段:实习阶段与理论学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的反思研究,实践阶段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实习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实习的有效性和英语教师的培养。

(四)实习指导缺乏科学性

目前,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局限于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与实习基地教师的组合,以实习基地教师的指导为主,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相对缺乏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体验;另一方面,很少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教师以及实习基地的其他教育工作者等多种力量的参与,缺乏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不同教学风格的熏陶。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后也发现,教育实践课程太过薄弱是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专家组在制定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强化“实践”的课程取向。由此可见,建构教育实习模式,对教育实习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导向之一。基于此,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应建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实习模式,注重体验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突出实习内涵的拓展性、实习场景的多样性、实习时间的分散性、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和实习指导的科学性。

二、“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以实践为导向,认为教育实习是一门实践课程,应突显其全程性、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融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一)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内涵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将教育实习看作一门实践课程,贯穿整个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体现阶段式和模块化。各阶段相互衔接,段内设立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任务明确且具有延续性。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即“四段四模块一中心”。其中“四段”是指四个阶段:感知阶段、体验参与阶段、践行阶段、反思研究阶段;“四模块”是指四个模块: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课堂教学训练和教育实习;“一中心”是指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二)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特征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具有全程性、融合性、多样性、阶段式、模块化等特征。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打破集中实习的模式,将教育实习贯穿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从最初的教育调查感知教师教育,到教育见习体验教师教育,到课堂教学训练和教师职业技能中心参与教师教育,到教育实习践行教师教育,乃至反思研究教师教育,该教育实习模式以多样性、阶段式、模块化贯穿全程。各阶段、各模块相互衔接,互为支撑,构成紧密联系的网络体系,实现教育实习这门实践课程与英语教师教育其他课程的融合,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融合,实现技能学习和情感学习的融合。总而言之,“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是体验、感悟与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和教育者的责任,在实践体验中完善教学技能、反思研究教育问题。同时,该模式也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三)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具体建构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的时间跨度为四个学年,以多种形式并存,实现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

感知阶段。感知阶段要求英语师范生在学习阶段之初进行至少一次的教育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交流调查结果,分享调查感受,以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了解英语教师职业需求,获取感性认识,进行反思研究。该阶段具体实施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体验参与阶段。该阶段包括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两个模块。教育见习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中小学校园,感受中小学校园文化,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学,访谈中小学师生,也可带领学生参与中小学主办的英语夏令营,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参与中小学英语角、中小学英语短剧大赛、中小学英语课改研讨等活动;另一方面,邀请中小学名师来校讲座,与英语师范生交流座谈,也可尝试在大学校园内组织“大手拉小手”、教育经典影视欣赏等活动。教育见习分散于第一到第三学年的每个学期。教育见习依据不同形式设置不同的任务,引导英语师范生进行反思研究。课堂教学训练包括第一课堂训练和第二课堂训练。第一课堂训练采取“1+1”的模式,即“1个教学模块+1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微格训练和模拟训练为主,辅以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模拟真实的授课情景进行针对性练习,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关注教育最新动态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引导学生在模拟训练中变换教学方法,并进行反思研究。第二课堂训练采取“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的形式。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从不同的层次训练“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所具备的技能。语音正音部和口语部旨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英文歌曲部和书画部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辅助技能;中小学语法教学基础部和强化部旨在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二课堂训练为学生参加高师技能大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平台,同时深化学生的反思研究。课堂教学训练贯穿第一学年到第三学年的每个学期。

践行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以准教师的身份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习期间,学生要完成听课、备课、上课、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一系列与英语教学有关的任务,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反思研究。该阶段可尝试把一些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教育思维能力、心理分析能力、职业认知能力的活动作为实习实践的一部分,并尝试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等多种力量联合指导的形式。该阶段具体实施于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

反思研究阶段。该阶段贯穿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体现与四个模块交叉融合的“1+1”模式,即“一个模块+一次反思研究”。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课堂教学训练三个模块中的每个模块均可结合反思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实习模块与反思研究结合的显性体现即毕业论文的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即是反思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研究旨在培养学生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研究教育,在研究中践行教育,达到思与行的统一。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贯穿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全程,体现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性,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所示,“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看作一门实践课程,分阶段教学,进行课程模块设置,与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相融合,实现课程的交叉与衔接。

三、结语

“四四一”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突显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建构提供了新思路。但在具体建构的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英语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师资队伍有待建设,实践教学资源有待丰富,实践基地有待扩充,实习监控和评价方式有待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规划。尝试建立英语教师发展学校和英语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进而优化英语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廖红.从国外教师教育现状看我国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43-45.

第8篇

教学计划是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院系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学科专业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划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是学校或院系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实验环节、学制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学位等等,都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一一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计划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教学活动,必须靠教学计划才能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它产生于教学工作之前,要有充分的预见性,才能准确、合理地安排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教学目的。

2.规划性

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方案,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其涉及面甚广。所谓的规划性是指教学中各个要素的搭配和各个环节的衔接能够做到科学、合理。

3.指导性

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搞好教学,而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要对教学工作起到全面的、长期的、连续性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计划的写作

1.标题

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标题,一般是以学校名称、年级、文体名称三项内容组成,如《××中学高中二年级教学计划》。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标题,一般是由年级、专业名称、文体名称三项内容组成,如《20__级新闻学专业教学计划》。也有时候由教育系统名称、特殊教育对象、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湖南省在职中学教师(专科起点)通过继续教育达到本科学历培训各专业教学计划》。

2.正文

教学计划的正文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指导思想。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教学,都必然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有些学校或专业,又有着自身的突出特点,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学的指导思想也自然有不少与众不同的地方。将指导思想写在教学计划的开头,是为了明确教学的宗旨,强调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的概括要精确简练,不枝不蔓。

其二,培养目标。写明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理论基础、什么样素质、什么样能力,能够适应什么需要,能够从事什么工作的什么类型的人才。如果要对政治标准、理论基础、工作能力等方面分别提出要求,可以分条列出。

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写明是全日制教学还是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别的什么教学方法。每周计划安排课时,每学期的总课时数,以及其中的课堂讲授时间和实践时间各自所占的比例等。

其四,课程设置。列出所有课程的名称,课程的排列顺序,可以采取分模块排列、分学年排列、分专业方向排列等多种方法。课程过多要列出表格。

其五,学制年限。说明本专业的学习期限。

其六,学分计算和毕业学分底限。说明学生必须修够多少学分才能毕业,有时还要特别说明某一课程板块中必须修够多少学分才达到毕业标准。对公修课和外语是否有特殊要求,也要说明。

【 例 文 】

20__年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建设的需要,能在国家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人大、政府、法律服务机构、财经部门、涉外商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实际工作和研究、教学工作的具有法学学士学位的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立法人员、律师和法律顾问。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主要法律、法规、司法实际和有关方针政策;能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案件,撰写法律文书,具有较好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纵技能。三、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为基础,设有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刑事法等4个专业模块。主要课程为法学导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亲属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四、学制:四年

五、毕业最低学分

毕业最低学分为150学分。学生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和1个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取得全部必修学分和1个专业方向的全部学分,取得选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的规定,即: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不少于14学分,大学生素质教育课(详见《宁波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细目》)不少于分,其中“两课”修课3学分,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类选修课5学分,通过国家四级外语考试,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计算机专业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下,讨论和反观我国计算机专业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建设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国家关键的基础设施,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便利,网络构建与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网络与信息化安全的保障能力也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与信息化安全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作为基础,还需要大量培养既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理论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且具有一定管理才能的高层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安全的人才。

1 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概念是教育学领域近期来对学生培养的新认识,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国外没有对“复合型”与“应用型”进行明显区分,对能力方面的描述基本体现在“复合”的要求中,“复合”不仅包括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体现了重要的效率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复合型”培养方式在美国的研究中,已经接近了我国所指的“复合应用型”。国外最早的“复合型”概念是由Louis Schwartz于1967年所提出,强调“复合应用型”教师在美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必要性和理应享有的地位。这种根据教学对象特殊性进行教学迁移的能力,是教学教育一体化所拥有的区别于其他教学类型的独特才能。与我国的“复合应用型”培养方式研究类似,此后的美国研究中,很少再提到“教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2001年美国的专家学者专门对“复合型”和“非复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对比,对教师是否能胜任常识和学科知识、常识和常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解释,作为衡量“复合型”教师的价值之一,并认为这样的教师在科学课上能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国内在复合应用型的研究过程中,将“复合型”与“应用型”进行了明显区分。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论述,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发展轨迹,直到2005年才导入了“应用型”,真正使“复合应用型”的教学理论进一步得到完善,认为“复合型”主要反映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实践中对宽知识、多能力特教教师的需求;“应用型”则主要反映了实践对特教教师的应用专业能力的需求。虽然其适用范围只限于特殊教育,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复合与应用在维度上的差异,“复合型”主要是对知识构成的需求,而“应用型”则是对能力的需求。

总结国内外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总体来看思路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复合应用型的一般特征来进行研究,阐述复合应用型的一般内涵,然后套用到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对复合应用型人才与传统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区别和联系的研究却不充分;且也没有专门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对于不同学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上应存在共同点,但同样也存在区别。

2 复合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国计算机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但在教育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体制不科学

大多数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制的设立存在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程更新速度慢、一些陈旧课程未能及时淘汰等问题。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感觉学到的知识以后用不上。其中传授的理论知识太多,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较少,与新时期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匹配。

2.2 教材建设滞后

计算机专业教材的质量问题也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用、教材编写及出版情况,计算机的专业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符合课程需要、符合学生理解程度和教师采用的教材在全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即教材适用率较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差,教材建设明显落后于教学改革,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远远快于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更新。其次是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建设弱,大多教材都注重理论编写,不利于计算机操作和应用。

2.3 被动教学方法不科学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大多数使用的仍是填鸭式讲授方法,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而计算机本身就重操作、重应用,力求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强调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成为主动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培养复合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关键因素。

3 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不但承担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种复合型的人才,而且还承担着为高层次精英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有潜力人才的任务。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设置有效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3.1 专业知识涵养

培养一名合格的复合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必须使其知识涵养以基础知识为根基,以专业学识为主体,以应用技术为主线,形成交汇多样的知识构架。这就要求其基础性知识要“足够、扎实”,专业化知识要“实用、管用”,并且将自己的专业学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成为一名既有专业涵养又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如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力主突出“厚基础、强能力”的特点。对于基础必修课要合理安排课时,并尽量扩大选修课的知识覆盖面,多开设重实践、重技术性的计算机实践课程,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学习志向更好地选择选修课。其次是课程的结构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扬传统的课程体系框架的优点上,增设新兴领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扩充课程总量以及信息量,对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最后,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因此,增开一些电子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课程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从事计算机职业所需的文化底蕴及科技知识等综合素养。

3.2 教学设置

教学设置上以应用型为主,兼顾复合型。首先,在课程的组成上形成3大课程设置,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应用能力课程。每个课程方向又可以分出多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公共必修课程模块组成;专业理论课程则可以包括必修课程模块、限制性选修课程模块、任选课程模块;应用能力课程则一般由专业技术课程模块、活动课程模块组成。通过多模块并存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对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制的改革要注重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知识的应用。围绕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废除原有按照学科范畴来设计课程的思想,从全局考虑如何设置课程来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构架出全面、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

再次,选择课程时还应注意根据若干发展方向的应用技术为指导,把职业资格认定类的课程融合到课程体系构架中。让学生能以发展方向的需求为主导,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保障。同时,也为学生进入相关计算机行业做好相应的资格准备。

3.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国内国际的技术转移实习实训、考察调研、产学研结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实训的可能。实习实训设置如下:

(1)企业讲座。了解企业运作和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了解企业的发展思路、人文环境、管理与运作模式,了解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安全生产与管理要求等,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向做准备。

(2)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的撰写软件计划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掌握软件系统的使用能力。

(3)认识实习与工程实践。对典型信息系统、仿真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有初步感性认识。

(4)信息系统测试参与,系统测试实习。

(5)课程设计,小型信息系统设计模块训练。

(6)生产实习与培训。对案例分析和实际研究项目的训练。结合商业环境与本地实际,进行软件管理模式、软件服务业务流程、数据库与信息挖掘技术、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规划及设计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7)毕业实习。以企业实际研发为基础,采用有机链条式的毕业实习模式,将学生的个体毕业课题内容相互衔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而且在学生个人才能发挥的同时,也加强了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8)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是安排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完成软件系统、软件服务平台等的设计与建设等实际课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撰写出毕业论文。

产学研结合平台设置如下:

(1)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4位一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转变。通过教育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地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来改革教育模式,丰富实践训练的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2)专业教学必须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企业产品相结合。当前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体,教学只有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及企业产品相结合,其教育模式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成为企业抢手、社会急需的顶尖技术人才。

(3)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充分满足师生对实习、实践的各项需求。力求与多个本专业相关的大型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使企业成为学生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和可靠的就业渠道。

(4)联合企业开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置的实习基地,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开发平台。在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安排上,强调贴近企业实际产品和模拟企业实际产品开发过程,使学生在今后进入企业工作时,尽量缩短学生的熟悉期和磨合期。并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积极性的基础上,远离网吧、游戏室,有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培养管理。

第10篇

因为学校具有中外学生融通、同堂上课、协同研究的特色。就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学校在2013年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和西垦塔基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进行“1+2”中外联合培养,第一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第二三年在国外联合培养单位学习,毕业时取得两个学校的毕业证书。

再看看现在比较热门的翻译硕士(MTI)。学校实行“1+1+1(语言+翻译技能+特色/个人兴趣)”培养模式,着力突出中外文化交流的专业特色。中外学生能够汇聚一堂,共同学习语言、交流认识,训练翻译实践的技能。目前该专业已经形成学习、实习和进入市场的链式教学体。

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推免生比例占多少?

今年北京语言大学计划招收研究生的规模与2013年大致持平,校内外推荐免试研究生共120人左右,约占招生总人数的1/5。

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拿到奖学金的可能性有多大?

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按照国家的要求,统一收取学费,同时推行新的奖助学金政策。其中,全日制非定向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覆盖率将会达到100%。关于奖学金额度和层次的具体划分,学校将会在近期公布系统的方案。

对于学费,考生必须理解的是:收费改革是为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而绝不是单纯地提高考试门槛。对于成绩优秀的考生而言,改革后的政策不仅不会加重考研的经济成本,反而还可能带来更多的机会。

2014年北京语言大学有没有新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

学校新增了3个专业方向。

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学校今年增设了“语言病理学”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的语言病理学方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医学、特殊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综合学科,致力于培养语言研究、语言治疗、语言教育及其他语言临床服务的专门人才。

另外,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学校新增设了“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方向。

这两个方向强调现实应用,目的是为了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两个方向也是北京语言大学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就业主要面向银行、基金公司、涉外企业、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以及教育科研部门。

北京语言大学考试科目有调整吗?

有4门专业的考试科目有调整,考生务必留心。

1.北京语言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专业课不参加全国统考,而采用自命题。考试科目为: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综合,内容涵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2.中国史专业,专业课不参加全国统考,采用自命题。考试科目为:中国史基础综合,内容涵盖中国通史、思想史、文化史。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下新增设的“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业务课二的考试科目也区别于该专业其他方向。其中,“金融统计与数据分析”业务课二的科目名称为专业综合一,考试内容包含金融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业务课二的科目名称为专业综合二,考试内容包含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应用。

北京语言大学在专业课上会给考生一些方向吗?

北京语言大学的初试偏重于考生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初试阶段不提供专业课的参考书目,也不出售历年考研真题。但是按照惯例,学校一般在复试工作方案中,会提供相关专业的参考书目,考生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再过十几天,2014年考研的学生就要上考场,2015年考研的学生也在紧张复习中。您认为他们此时应该注意什么?

我个人的建议有以下三个点:

第一,2015年考研的同学们在专业选择上要谨慎。你选择的专业能不能和你的特长相匹配?你是不是真的希望毕业后能在该专业领域发展?在权衡个人兴趣的同时,要兼顾到你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合理范围内应尽量扬长避短。最后要重点强调的是,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跨专业考研尤其需要谨慎。

第二,复习要有针对性。无论是2014年还是2015年考研,都要注意。对于公共课的复习,一定要吃透历年考试的真题,弄清主要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针对专业课的复习,同学们可以参照报考学校的教学书目,以及复试时的参考书目进行展开。

第三,确保信息的畅通性。虽然现在复习节奏很紧张,但大家还是要抽出点时间,关注研究生院的网站,及时了解初试和复试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尤其是要认真阅读复试工作方案的各项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初试、复试,还是调剂和录取等各个环节,都一定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把握好机会。希望2014年考研的同学务必重视这一点。

您认为现在考研的科目中,哪一科需要调整?

研究生考试虽然是全国的统一考试,但为了满足突出学校的特色、选拔符合学校要求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应该提高专业课的试题区分度、加强招生单位的自,这有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您带过那么多届研究生,您认为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导师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在三年中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具有明确的指导职责。北京语言大学的硕士生导师大部分也担任博士生的导师。就这点而言,学校的研究生导师能够给未来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选择导师?

第11篇

1985年6月,她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到来为家人增添了无限喜悦。8个月大的一天晚上,她又哭又闹就是不肯睡觉。妈妈抱起她发现她浑身发烫,赶快带她到医院。医生给她打了针,慢慢烧退了些,妈妈又把她抱回了家。

只是一次普通的发烧,父母以为烧退了就没事了。可之后的几个月,妈妈逐渐发现逗她玩时,她变得不爱搭理人了。妈妈觉得有些奇怪,她以前非常活泼好动,只要一逗她就会带来满屋灿烂的笑声。

到她1岁时,妈妈觉得她实在太安静了,怀着忐忑的心情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却如一场晴天霹雳,她的双耳失聪了。父母带她寻遍了全国各大医院,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妈妈终日以泪洗面,无法接受女儿坠入无声世界的现实。那天,妈妈抱起她,她不经意间用小手抹了下妈妈满是泪痕的脸颊。妈妈看着她微笑的小脸,暗暗决定,一定要将她带出这片聋哑之地。

从那天开始妈妈教她“看话”,每次发音时,妈妈都让她用手摸着自己的声带,感受发音时的气流。她就这样盯着妈妈的嘴唇,看着口型每个字学上百遍,甚至上千遍。很长时间后的一天,从她的小嘴里发出一声含混的“我”的声音时,妈妈抱着她一下子哭出了声。直到3岁的一天,她才第一次叫出“妈妈”。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妈妈把她送进了普通学校。她通过读唇来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可有时老师讲得很快,她记不下来,下课后她就追着老师问,直到弄明白为止。开了英语课,她又像小时候“看话”一样,感受元音和辅音发音的不同。可她的速度根本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成绩也一落千丈,这使她的脾气也变得越发的暴躁。

有一天,她在准备期末考试,可由于跟不上,太多的题她都不会做,她一生气将书扔在了地上。爸爸闻声走了进来,看了看地上的书,对她说:“先不学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她认真地看着爸爸,爸爸说:“有一种生长在非洲戈壁滩上的依米花,每朵花都有红、黄、蓝、白四个不同颜色的花瓣,很是奇特。但你知道它是怎样长成的吗?”她摇摇头,爸爸从她的脸上看到了好奇,继续说道:“依米花通常要用五年的时间扎根,然后一点点地积累养分,直到第六年春天,才会在地面吐出嫩芽,慢慢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奇花。但依米花的花期只有两天时间,两天后就会凋零。虽然花期短,可它的美丽却是永恒的。”爸爸讲完故事就离开了,她一个人想了很久,后来爸爸看到她捡起了书,重新开始做题。那一次的英语听力考试,她看着老师的嘴唇,考出了满分。初中毕业时,她获得了保送的资格,但她放弃了,最终以总分全区前30名,物理满分的成绩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就这样她一步步坚持着,大二那年,她靠看视频学口型的方法练习英语听力,在为她设置的由老师现场念听力题的单人考场里,她通过读唇的方式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而后又通过了六级的考试。

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华师研究生,那时的她萌生了去美国读博的想法。一边读研一边备考GRE,为了练好口语,只要学校的英语角开放她都准时出现去和外国人交流。转眼研究生课程已经到了修改毕业论文的阶段,她向美国多所大学提交了申请。在等待的日子里,她几乎“泡”在了文献资料和英语里,去研究提交申请的每所学校和每个专家的侧重点,为美国大学的面试做着准备,晚上能抽出的一会儿空闲,她还要看美剧练口语发音。

今年4月,她以高分通过GRE、托福考试,拿到了美国堪萨斯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这一骄人成绩的获得者叫刘轶。生活在无声世界的20多年里,刘轶努力像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如今,她选择了堪萨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她立志要做特教事业的学者。

第12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健康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82

1 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1.1 研究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在2015和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分别达170万和200万。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但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由于心理问题、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根据湖北省高校学生自杀情况调研报告以及最近几年的媒体公开报道,相较于其它学段的学生,研究生自杀率较高。①这表明,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②研究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16%,其中,轻度心理问题者比例较大。与全国成人常模的对比发现,研究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以及精神病性五项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也有研究表明,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大学生但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③某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对1930例研究生心理咨询个案进行数据分析表明,④寻求心理帮助的研究生绝对人数在逐年上升,相对比例稳定在20%左右。这一方面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有关,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逐渐不断呈现出来。

1.2 研究生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累积性

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相较本科生更加复杂。高校研究生处于需要兼顾学业、工作事业、婚恋家庭等方面的人生关键阶段,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不仅要面对更加繁重的研究任务、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责任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成就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婚恋压力、就业压力等。具体而言,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相较本科生更加突出和明显。我国自2003年起,研究生毕业人数明显增加,但由于培养计划不明确,与市场不够协调等原因,加上研究生本人过高的期望值,导致研究生就业压力骤增。2010年,江苏、重庆等地媒体报道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出现学历层次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⑤同时,受我国大学扩招的影响,研究生取代大学生成为父母和亲朋好友眼中的天之骄子,使一些研究生过于关注工作的起点,一旦现实情况与理想出现差距,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严重的情绪问题。

第二,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呈现出一定的规律,⑥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前三个月、毕业论文开题的前后一个月、毕业论文答辩前后一个月、毕业离校最后一个月是研究生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爆发的时间。压力的表现从入学初的学习困惑产生的学业压力,到入学适应后产生的学术压力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压力,再到研究生中期的情感和就业压力,最后学生又要集中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最后,研究生还面临和导师的关系压力。

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累积性。当研究生出现不幸,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关注的只是表面的就业或者情感压力这些导火索,而往往忽略了极端行为背后可能早已存在的某种精神疾病或严重的人格缺陷。研究生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往往是在大学甚至更早的阶段就已经产生,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以解决,到了研究生阶段受到毕业就业、婚恋情感等应激事件的影响,新旧问题不断累积叠加,容易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某咨询中心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有1%左右的研究生因精神问题转诊精神科或心理科,并确诊患有抑郁症、强迫症、分离障碍、急性适应障碍、性心理障碍、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1.3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群体差异

(1)男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⑦男硕士研究生比女硕士研究生在经济和婚恋爱情方面的压力得分更高,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比男硕士研究生更大。男女硕士研究生的压力侧重点不同,而总体的压力感没有显著差异。相比而言,男硕士研究生在养家糊口、光宗耀祖方面背负更大的压力,在自己的同龄人已经开始独立生活时,他们还不能立即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但另一方面,男硕士研究生还要在婚姻恋爱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应的压力也会更大。因为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女研究生虽然学历更高了一个层次,但却不一定能找到如意的工作,难免在就业上面临较大的压力。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但是相比而言,女研究生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不同工作经历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⑧这和研究生群体逐渐转变为独生子女群体有关。他们是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因成绩优异在学校也备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人生成长经历往往以校园生活为主,一路过关斩将,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脱颖而出,人生旅途一直比较顺利。这使得他们的成就动机比较强,自我期望值比较高。而另一方面,大多数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生活的磨练,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现实面前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3)不同婚恋状况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研究表明,⑨相比较而言,研究生群体中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两类群体是正在谈恋爱的研究生和已婚的研究生。这两类研究生因为有着恋人的关心或者家人的体贴和支持,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因为研究生生活方式以个体或少数人为主,社交面窄,再加上工作未定等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没有谈恋爱,博士群体谈恋爱的年龄也逐渐增大。这些孤单的未婚恋研究生,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时,因缺少同伴的疏导和帮助,往往容易焦虑和不知所措,一些普通的、轻度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容易累积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4)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在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评估中,研究生强迫状态因子均分最高,是研究生中最为普遍的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得分高一方面反映了研究生可能更加细致,有规划,规则感更强,有时表现得更加专注和谨慎,但如果过度,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理工类高校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相对单调,人际情感沟通较少,从而使得他们在人际方面较为敏感。另一方面,相比较文科类研究生,理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由于长期的专业训练,理工科研究生养成了较强的逻辑思维,遇到问题容易钻牛角尖儿,加上许多理工科研究生学习工作空间局限在实验室,容易形成自我封闭、思维严谨而刻板的心理行为特征。

(5)博士研究生成就动机更强,更易追求完美。博士研究生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一个自我定位高、成就动机强的群体。在重视学历和重视人才的当今社会,他们被罩在“博士”的光环下,更多时候会受到众人敬慕,因此这种长期的佼佼者身份,造就了一部分博士生过于追求完美,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只能接受荣誉,不能接受批评;只能接受别人不如自己,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有优势。对于一部分从未从事过工作,一直求学的博士研究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仅局限于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求学,并没有设身处地地经历过更多的生活上的磨练和工作上的不如意,他们的成就动机更强于工作过的博士研究生。

研究结果显示,⑩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的一般水平,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9.3%。整体上来看,博士研究生在强迫、恐惧、焦虑和精神病性四项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心理健康总均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究其原因,这和博士研究生专注点在科研和学术方面,注意力范围比较狭窄,而同时又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关。因此,对于博士生来说,应增强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与家人、朋友、导师等的沟通,及时宣泄不良情绪,更好地维护个人心理健康。

2 开拓多种渠道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

2.1 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研究生自我保健和求助意识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诸如心理健康课主要针对本科生,还较少有学校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必修课;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主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较少等,再加上主观上研究生对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误解,例如自己年龄比本科生大,已经经历过一些风风雨雨,比本科生更加成熟,因此不需要像本科生那样去求助等等。研究生群体中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还比较欠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薄弱。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都会遇到相应的困难和烦扰,研究生应合理认识自身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必要时学会自我疏导或者进行专业的求助。基于此,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首先,研究生新生到心理中心进行参观体验活动。入学伊始,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抓住新生教育的最佳机会,树立心理中心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第一印象,邀请研究生新生以实验室或者班级为单位到中心进行参观和体验,了解中心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消除研究生对心理中心的陌生感,同时也能增强对心理健康的认同感,提高研究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其次,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新生入学时期,在学院内部进行研究生团体活动或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一方面促进学生尽快适应研究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种下一粒种子,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如前文所言,男研究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加不愿意求助,在开展活动时,应着重向男研究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理念以及心理问题的一般性,消除他们的戒心,学会积极的求助。

2.2 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具体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

如前文所言,研究生不同群体存在不一样的特点。另外,从客观上而言,研究生还存在住宿比较分散,集体观念淡薄,个人意识比较强等特点。基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首先,结合研究生时间灵活但不易集中的特点,可以开展一月一次的心理沙龙或者团体辅导活动。活动采用半开放的方式,一方面控制人数,一方面也允许一定的流动性。主题则以研究生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宜,例如婚恋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女研究生的恋爱问题,研究生的生涯规划等等。形式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讨论、阅读等。这样的形式容易打破研究生过重的戒备心理,从一般性问题入手,让研究生同学逐渐开放自我,进行分享和讨论,促进个人成长。其次,针对博士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可以开展贴近其生活学习实际的辅导活动。例如可以采用座谈、团体活动、心理沙龙等轻松的形式讨论和导师的关系、如何平衡研究和恋爱、如果应对学术危机等。

注释

① 湖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处,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了不应逝去的生命―湖北高校大学生自杀情况调研简要报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论文选编(二).2008:234-240.

② 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1.4:91-96.

③ 吴钰.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31-133.

④ 李江雪,苏斌原.1930例研究生来访者心理问题特点.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77-1580.

⑤ 刘倩倩,吴少怡,王小宁.高就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36-137.

⑥ 刘祥和.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讨.工程与企业管理国际会议,2011:703-706.

⑦ 刘颖.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互关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⑧ 刘晓凤.研究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建议.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17-118.

第13篇

关 键 词 :少数民族高校 音乐表演 四种能力培养

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校的各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是一个巨大的培养工程。笔者长期在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对该地区的教育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一定的办学基础,但仅能基本满足现有的教学需要。与其他音乐院校和同级同类院校相比,实力不足。专业教育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学设施有待添置,实验室设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缺乏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能够顺利通过教育部对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养音乐理论研究型师资,还要特别重视培养音乐技术训练型和就业市场开拓型师资。只有三种类型师资的合理搭配,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面较广、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开发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建构学科梯队,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引进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鼓励与本专业相关的年轻教师考研攻博。

二、调整培养目标 强调对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开发应用型音乐表演本科人才的培养,拓宽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口径。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按学科大类(音乐表演类)招生,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

1.大学4年,前“1”年学完大部分“必修课”(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

2.第2年分专业方向──分器乐、声乐、舞蹈三个方向,并增设地方特色的课程,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遵循四条原则:自愿原则;专业方向人数(设置最低线和最高线)控制原则;先选者优先原则;服从调整原则。

3.后“3”年学习“限选课”+“特色课”+“实践课”,其中第4年主要安排特色“实践课”和毕业论文。

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色课程,允许本专业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门课程,也允许在本系内的相近专业中交叉选课,从而形成一种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运转灵活、周期短,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调整充实课程体系 利用地方特色资源,音乐表演专业应该增设或加强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增设特色课程,进行专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改造。课程体系是一定时期的经济、科学文化方面的最集中、最精练、最系统、最基本的综合反映,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课课程体系、实践课课程体系、创新教育体系。调整后力求突出育才特色,努力探索和实行“四位一体”的育才体系(专业知识+表演技能+教学实践+特色课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五结合”(即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排练与演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师制”和技能教育的“多证制”的新措施。具体改造如下:

转贴于

1.加大应用性课程的课时量。在“专业必修课”中增加各方向表演课程的课时量。

2.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在“限选课”中增设“音乐美学”课程。

3.进行适度的专业、学科渗透。在“限选课”中增开《文学概论》,为拓宽学生视野打下基础。

4.在特色课程中增设原生态歌舞、民族器乐、地方戏、曲艺创作等课程,以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道路,聘请当地真正有名有实力的“歌王”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原生态的教学。同时可根据仫佬、毛南、苗、瑶、壮族的舞蹈素材为基础创编民族舞蹈,通过课外活动等方式,进行创编排练,学生修满后给予相应的学分并颁发相应的证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目的,培养及训练实用性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5.开辟音乐表演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多方面获取信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以在线答疑、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每学年以班为单位,负责一台自导自演的文娱晚会;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学生三项全能比赛;每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艺术之春”演出活动、专业汇报演出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本校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比赛活动以及参加全区、全国专业比赛等活动;定期开展音乐理论比赛活动。

五、强化实践应用环节 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舞蹈方面的实践能力,建设三至四个音乐表演实践基地,对当地的民歌及舞蹈进行收集整理、创编,使民族歌舞得到继承与发展。

六、突出地方特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虽然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具有良好的民族音乐文化氛围,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调整改造后的音乐表演专业是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进行专业设置,同时也利用本地区的特殊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才具有地方特色。

七、配套教材建设

1.所有课程都必须具有符合专业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应能够涵盖教学基本要求所规定的内容。

2.2/3以上的专业主干课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没有采用正式出版教材的专业主干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教学大纲的讲义。

3.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教学,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一套地方少数民族音乐表演特色教材(系列讲义),争取经过试用后再正式出版。

通过调整改造、优化音乐表演的结构,使其更加完善或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经过整体优化而形成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其效能的发挥并不体现在某一要素单一的或局部的功能发挥上,而是体现为整个模式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调适与和谐运转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效果上。这样,学生既打牢了主修专业的基础,又满足了学生求职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张应强,肖起清.中国地方大学:发展、评价与问题.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6期.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师资管理改革相配合.

第14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0,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第15篇

论文摘要: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对地方高师教师教育的触动,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必须在培养的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

民族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地方高师担负着地方中小学历史教师培养的重任。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史学研究及考古学新成就的发展,现阶段地方高师历史教师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主要是全日制式的职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均有利于他们将要从事的历史教师职业;可以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作为回应基础教育各项改革的地方高师在历史教师培养方面则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编排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行的高师历史教育课程过分专注于历史基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历史专业教育技能的培养。同时,“偏重于政治思想素养而轻于教师职业素养;偏重于专业知识而忽视教育教学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如此。

(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根据1981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公共基础课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2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课占总学时的5%。根据对部分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65%,教育专业及教育实践课程只占总学时的15%左右。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如此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对师范生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三)课程内容陈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敏感性较低。

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体系性、学科性,而忽视专业的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性。比如目前实施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仍然坚持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线索,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很难培养出具有“更富有接纳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创造性”的教师。

(四)注重书本基础知识和理论教育,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当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中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根据对部分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可以发现各学校大都是学制四年,总周数160,总学时数3092(注:平均周学时21.77),总学分270。其中,能力实践课只占14学分(包括军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普通话),这其中还包括6—7周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如果按照周数来算的话,教育实践只占总授课周数的1/16。可以想见,在如此短的实践时间里,怎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五)沿用旧的评价模式,评价模式单一。

虽然我国教育理论界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高师教育的评价模式,但在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师培养评价的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一份试卷定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地方高师院校是地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门培养基地,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强化学生教育与教学实践环节,从而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转换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理念是高师院校发展的先导,是高师院校内部改革的决策基础与舆论动员,在高师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等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在教育决策群的头脑中,也深植于广大教师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观念指导行动,只有转变原有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现状。

(二)调整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的客观需求与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统一,它引导教育对象走向预期的发展结果,从而也指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取向,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提出了崭新的目标要求,这就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既能提高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具有本学科扎实、宽广的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以及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通才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三)改革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部分地方高师院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如海南师范学院曾实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实行了“2+2”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打破过去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格局,从而建立“文理渗透,学有专长,能为人师”的综合型专业培养体系。

(四)整合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当前,传统高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在于缺乏师范教育特色,雷同于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弊病长期以来导致师范院校教育“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目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组成。如前面所言,教育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美国为20%”。这种不协调的课程结构设置,不仅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和时展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导致地方高师院校缺乏办学特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适当压缩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的内容,加大专门史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授课内容。同时,可以配合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六大“模块”开设一些限制性选修课,从而扩充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要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意选修课。

三是开设的教育教学类课程要突显其技能性、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国外一些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英国,教育理论课的必修课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儿童发展史、课程研究、教育管理等。选修课为比较教育、特殊教育、人权与教育等;方法与技能课的必修课为:学校与课题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语言交流中的问题、学习的选择与准备、表达技巧、评价方式等。选修课为:学习环境、班级作业、小组作业、个人作业等。”。‘这些内容对当前我国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五)注重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

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目前,部分地方高师历史教师教育实习持续的时间一般在6—7周,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很少有时间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从而使得教育实习效果不明显。“而世界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师范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总量上越来越充裕”。“如英国15周,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因此,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也应借鉴国外同行培养师范生的模式,对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进行调整,注重教育实践环节,从而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