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53-02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关键词: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过程监管
计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会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文章排版格式要规范,而且论文立论要正确,观点要有创新性,论据要严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可以衡量一所高校会计办学水平高低。但近年来各高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影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索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是当前高校强化会计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监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写作马虎、抄袭严重。尽管学校会就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要求等下发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从学生交来的论文一、二和三稿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字体大小、文章排版不规范,错别字多和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文章抄袭现象很严重。
(二)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差。很多学生只会使用Google、Baidu网络查询工具检索文献资料,对于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不会运用。所以收集和查询的文献资料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不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题。学生在写毕业论文前,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会计论文和论著,对于会计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概不知,因此无从谈正确选题。为了交差只能盲目从学校公布的相关论文题中选,结果题目要么偏大,论文写不出深度;要么题目偏小,无从展开,论文缺少宽度。
(四)写作能力较差。从交来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初稿来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可能了解学术论文的格式,同时也收集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最终无法写出满意的论文。
二、影响会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会计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每况愈下,质量不尽人意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各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取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导致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校也会担心因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前途;少数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闹事时有发生,造成指导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有时会有所迁就。这样学生不端正写作态度,毕业论文出现错字连篇,文章东拼西凑甚至严重抄袭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本来课程负担就不轻,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仅要参加4、6级英语、托福、雅思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等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上课,学生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考证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会计专业期刊和学术专著。没有平时的专业理论的积累,只凭毕业前一小段时间怎么能写好毕业论文。此外,毕业班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多重压力,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
(三)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多数教师都能按要求对学生指导论文写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疏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加上目前会计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
三、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改传统会计教学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改革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后,教师每讲完一、二章会计专业课后,应就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会计专业资料,随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形成新的观点。比方说,教师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内容后,就要布置学生查阅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有关理论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并让学生撰写。又比如,在教师讲解《审计学》中内部控制内容后,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材料,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撰写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凡的学生,该门课程考核成绩可加分。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科研能力。
(二)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该课程可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讲授。专题内容应包括:(1)如何使用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CA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期货股票分析高频数据库、国外ASP、BSP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2)如何选题。(3)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4)如何写开题报告。(5)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6)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教学时要边教边练,学练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工作。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一时就能提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平时都承担了横向和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科研团队里要有学生成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学生不同的科研任务,每年的寒暑假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要给教师配置教师工作室,科研任务在教师工作室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牢基础。
(四)毕业论文开题时间适当提前。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收集资料、调研和实质性写作在大四第二学期,前后不到三个月就要提交论文定稿。这种安排,时间上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报考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是每年的元月份。选题、开题时间正好是学生考前冲刺的关键时段,学生这时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选题和开题工作上。而到了毕业班的最后一学期,考研已上线的学生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研的面试上,其他学生有的要备考公务员,有的要去落实工作或顶岗实习,一事接一事,学生往往认为目前的考试和求职更重要,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建议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这样不但能加长论文写作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开因就业、考研造成的时间冲突,也能与毕业论文专题课相对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规划和教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但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学生可以不报考这类考试。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
(五)要切实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第一,各学院(系或教研室)要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生论文的论题的遴选、确定毕业生的选题、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和任务书、检查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第二,各学院(系)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并在指导委员会具体监督下对实施管理细则和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要规定学生从开题报告到任务书,再到毕业论文的定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至少要经过三次修改;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全程记录。记录过程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第三,对毕业论文电子稿进行检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20%,重复率高于20%的论文要再次修改。所有学生要求答辩,通过答辩进一步确认论文的真实性,答辩后要求学生根据答辩意见再作最后的修改。这样论文经过检测前的三次修改、检测后再次修改和答辩后最后一次修改,才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确保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建立评优激励机制。每年开展毕业论文的评比,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推荐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对获得校级、省级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海,杨美霞.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李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林丽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肖鹏,康红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 .
6.马中,屈波.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研究版),2008,(01).
1、毕业实习参加者为金融学专业一班11名留学生、国际与贸易专业15名留学生共计26人。
2、毕业实习时间为XX年2月25日至XX年3月28日。
3、XX年4月2日,学生将个人实习报告(XX字左右)、毕业实习鉴定与考核成绩表交给指导老师。
4、毕业实习的组织方式采取以生源所在地为主,其他地点为辅的原则,建议学生回到家乡所在地,到相关经济部门参加实习。
5、对留学生的要求须按照学校及学院里的有关规定,认真完成实习计划;凡未参与实习者将不能取得规定学分,不准予毕业。离校实习前,学生须携带金融学院出具的相关介绍信及“毕业实习鉴定表”。到实习单位实习时,向其出具介绍信;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填具“毕业实习鉴定表”并加盖公章。该鉴定表将作为考核学生毕业实习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应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参加实习工作,实习期间,须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工作纪律及相关要求,讲文明、讲职业道德,不得发生损害实习单位利益的言行。实习结束返校后将实习报告(按教字[XX]56号格式要求,文件附后)及“毕业实习鉴定表”交与指导教师,由其评阅。凡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实习报告或“实习鉴定表”者,不能获得毕业实习成绩。
6、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学院统一为XX级本科毕业生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实习工作的组织安排,协助学生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督促学生离校前携带实习介绍信及“毕业实习鉴定表”。实习期间,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生活。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学院教学管理委员会并协助解决。负责批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及“实习鉴定表”,及时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并提交学院教务干事。
金融学院XX级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安排(留学生)
根据本科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本学期将进行XX级留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相关安排与要求如下:
一、时间安排
1、XX年11月21日(星期三)下午4点30分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学院会议室);
2、XX年11月22日——12月5日学生进行开题报告写作。XX年12月5日交开题报告(纸制)给指导老师,电子版由学习委员集中统一整理后交学院教务干事;
3、XX年5月16日为论文交稿截止日期;
4、XX年5月25日~6月1日之间进行论文答辩工作;
5、XX年6月4日前指导教师将学生论文(成绩)及毕业实习报告鉴定表交至学院教务干事。
二、论文写作及格式要求
1、指导教师与学生根据上述时间要求,商定论文指导的相关安排;
2、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及要求下,认真完成论文写作;
3、论文字数为5000以上,使用a4打印纸,每位学生交论文终稿三份及电子文本一份;
4、每份论文应包括:封面、扉页、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及参考文献、附录;
5、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见文件附后)。
三、论文成绩评定方式与标准
1、论文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论文书面成绩;论文答辩成绩;写作态度。
2、论文答辩由各系安排组织,采取交叉答辩形式。
关键词:金融学 毕业实习 实习模式 实习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国际化,行业竞争日益加据。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各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顺应这种需求,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毕业实习是整个大学期间教学工作中最系统的一次实践,是大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次预演,是他们参与实际工作、提高业务技能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业务素质。
一、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自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在探索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实习模式,目前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主要采取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就业”实习、分散自主实习四种模式。在学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届的金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学生缺乏实习积极性
通过对历年毕业生访谈记录看,基本上30%的学生缺乏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根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都放弃了毕业实习,把时间投入到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难的影响,金融学学生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 演变为多元化,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不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就不必去耗费时间实习,这样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2)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实习能够认真对待,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环节可有可无,把实习当成是最后一次长假,没有进行真正的实习,利用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例如,做假的实习鉴定、拼凑实习报告、抄袭实习周记。
2.实习接收单位热情不高
毕业实习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更不要说在类型与实习生的专业和就业取向对口了。很多金融机构如银行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其主要原因有:(1)接纳实习单位要抽出骨干力量来指导,给单位增加了任务,带来了麻烦;(2)有的实习可能要影响实习单位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增加工作的成本;(3)学校对实习单位不可能有很多的支援和帮助,单位和职工只是尽了义务,而无任何实惠可得。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10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
虽然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在武汉、荆州、洪湖等地有实习基地,但每个基地由于规模的限制一般只能接受8名学生实习,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在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技能方面的实习,而转向其他单位,。一些金融单位虽然接收了毕业生进行实习,但实习的金融单位主要依靠单个教师的个人关系进行联系和维持,学校没有进行资金和荣誉的投入,造成实习单位员工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 对安全性、精准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业务人员不会对实习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更不会放手让实习生独立去操作一项业务,实习生更多的是承担一些辅的工作,比如引导客户填写表格或单据。这些实习内容与平常所学知识关联度不强,不能体现金融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预期相差甚远,学生产生失望的情绪,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3.毕业实习管理体制不完善
毕业实习应该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收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它不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经验性、个体随机行为,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实习”任务,而是涉及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但就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学生毕业实习管理体制而言,存在不少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素质提高和技能培养的需求,影响了毕业实习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实习时间选择不当,实习期间过短
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一般都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学后的第四周开始,这个时期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找工作或研究生考试面试的压力,虽然有的学生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但没有心思参加;有的学生选择参加实习,但在实习期间精力不集中,在实习期间频繁请假,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又给实习单位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一般学校统一毕业实习期间为四周,时间过短。实习单位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是无法全面、熟练地掌握业务的,认为学生实习仅仅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所以不重视学生实习,对学生不会严格要求,尽心指导。
(2)缺乏完善的毕业实习考核机制,成绩不能体现实际实习情况
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师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规定,如要求“学生不得无故不参加实习,凡无故不参加实习的时间超过规定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这些规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二、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的措施
毕业实习在高等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要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需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
毕业实习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是毕业实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各教学系应充分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的性质及实习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以便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缩短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距离感,降低学生对实习的恐惧感;签订协议书,实习前学校要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书,明确实习单位、学校、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发放实纲、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或指定负责人,负责人要切实负起管理与协调、沟通的责任,定期与不定期地向负责实习的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召开由院(系)主要领导参加的实习动员会,对学生进行动员,向学生宣布实习纪律、要求以及成绩的考核标准和办法,条件允许时,也可请实习单位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动员会,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业务上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2.加强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毕业实习基地经费的投入
由于毕业实习基地一般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因此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减轻实习单位的负担,提高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目前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都是无偿提供业务指导,可以由学校设立优秀实习指导奖金,对实习单位出色的指导人员进行奖励,提高他们指导业务的热情。
三、重视与毕业实习基地的联系
目前,学院和毕业实习基地的联系基本处于平时不闻不问,临时突击公关的现状,每年等到学生实习之前才和实习单位联络,这样学院和实习基地之间缺乏交流,关系很疏远。学院应和实习基地建立一定的联系机制,并与实习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交流合作。如学校可以考虑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联谊会,组织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学校还可以和实习基地进行密切的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为实习单位培训干部和业务骨干,促进实习基地的发展。学院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单位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参加学生论文答辩,不断巩固双方的合作基础。
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体制
(1)调整毕业实习时间
以往金融学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第四周进行,时间约1个月。考虑到学生这一阶段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研究生面试等问题,学校应考虑适当调整毕业实习时间。学校可以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进行,原因有三:其一,根据和学生的交流,每年暑假不少学生想找单位实习,但很少有学生如愿,如果学校安排学生在暑假进行集中实习,可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其二,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一年的时间进行充实和提高,学生在大四学年的学习目的会非常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其三,可较好地解决与找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间冲突的问题,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和较高的实习效果。
(2)建立健全毕业实习考核机制
目前学生毕业实习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意见两部分构成。对集中实习的学生来说有考核的依据,但是缺乏量化的指标,考核的随意性、主观性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毕业实习考核的量化指标,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对自主实习的学生来说,应加强对过程的考核,要求其提供实习单位的地址、联系人等情况,随时对他们的实习情况进行抽查;和实习单位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或互联网每天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等。
参考文献:
[1]王海鹰.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09,(2):7
[2]华银峰,周贵勤.毕业实习:大学生就业的直通车.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36-37.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 实验课程群建设 构想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专业的不断开设,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升级能力不强,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发挥各平台的作用,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仿真模拟,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例如,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根据模拟交易系统,分析软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4]魏程玲.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论文题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文献综述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研究述评
国外对农业保险从农业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自上世纪30代就已经开始。Wright和Hewitt(1994)发现,历史上尝试使用私人来承担农业保险多重险的尝试无一幸存。对于农业一切险和多重险的保险,基本上都由政府来直接或间接经营。1970年以后,运用经济理论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私人多重险和一切险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时,理论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首先,由于农业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的性质,其覆盖面和灾害深度较为严重,因此,保险很难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其次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讨论较多的主要是由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KnightandCoble1997)。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表现在农业保险的参与率问题上,国外有很多的实证和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很多争论。Calvin与Quiggin(1999)发现,农民参与联邦农业保险项目的原因中,风险规避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因素,而主要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一些模拟研究结果显示MPCI收益会随着农场位置、作物和区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一些研究表明,MPCI主要是对于所有没有保险的农场或者对于那些风险厌恶的农场主。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由于MPCI所提供的收益比较小而放弃农业保险。计量经济学分析表明,那些对于保险能够带来的期望收益比较高的农户倾向于购买保险,说明MPCI存在着逆向选择。其他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随着农场规模的增大,农业保险的参与率增加、农场在各种作物和牲畜的管理上分散风险的能力越强,其从MPCI中得到的益处越少,而越倾向于不购买MPCI。随着保险费率的增高,那些农场自然风险或者收入风险变化显著的单位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1989年美国农业部作了一项全国调查,对没有参加联邦农作物保险的农民,分析了他们之所以不参加保险的原因,并进行排序(WrightandHewitt,1994),调查发现,前五位原因分别是保障太低、保费太高、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农场是分散化经营的、拥有其他农作物保险,前五位原因占到总量百分比的84.9%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可见,国外对于农业保险市场的需求问题主要是从逆向选择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也有Serra和Goodwin等(2003)在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对于美国农民,随着其初始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以后的增加,其风险规避减弱,因而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降低。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在生产规模和结构,以及财富存量等方面与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对于美国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适合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这个前提下,中国经济学家在解释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较低问题上也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述评
我国对农村保险的理论研究起始于1935年的农业保险理论研究,以王世颖(1935)、黄公安(1936)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对当时国外农业保险的运作制度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实施意义及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开始了农业保险研究的先河。然而,农业保险在1980年代以前的研究由于各种原因而进展缓慢,直到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之后,以郭晓航(1982,1983,1984a,1984b等)、庹国柱(2002等)、李军(1996等)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农业风险以及理赔的复杂性(龙文霞、姜俊臣等2003等)、农业发展水平低下以及保险费率高昂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丁少群、庹国柱1994、刘宽1999等)、庹国柱、王国军(2002)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角度分析,指出大多数农业保险产品尤其是多风险或一切险,不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而具有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征;陈潞(2004)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指出,农业保险是混合产品中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产品,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另外,李军(1996)、陈潞(2004)在分析农业保险特殊属性的基础上,从供给和需求的正外部性两方面阐述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三方面的制度供给提出自己的看法;吴晓慧、张巍、刘虹(2006)从“三农”保险市场全局出发,分析了“三农”保险发展的现状和危机,以及由此要导致的政策性保险(郭晓航1986、庹国柱和王国军2002、皮立波、李军2003、杨世法、王荫祥、刘国祯1990、史建民、孟昭智2003、胡亦琴2003等)。
归纳起来,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需求不旺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保险费率过高,农民难以承受;由于农业风险的复杂性以及高成灾率,农业保险费率一般都比较高(比如山西、陕西);(2)险种设置不能满足农户要求,高端保险产品供过于求,相当多投资型保险在农村保险市场上缺少购买力,而中、低端保险产品的供给又十分短缺(景纬,2006);(3)认为农户的侥幸心理严重,购买保险的意识不强;(4)农业保险消费过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至相对于社会最优化的需求不足;(5)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民收入中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的下降,在保障水平不高(低于70%)的情况下,由于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很小,农民没有动力进行保险。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类似。同时,庹国柱(2002)和刘京生(2000)也分析了农民还可以通过其他传统的风险分散途径,例如,中国农民土地规模的分散化以及种植的多样化等因素,客观上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同时,农民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种植及民间借贷等方式分散风险,从而他们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将会降低!。
然而对于中国农业保险福利增进问题和农业保险失灵现状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的研究目前还较为少见,尤其是从农村保险产品的高、中、低端三个层次对农险的类型进行研究更为少见。本文将在对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做系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治理我国农险市场的“双轨式”发展模式。
3.研究方法和预期目标
前期主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以及有关机构的相关资料。利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利用保险学、金融学、制度经济学、法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力争做到多而全、专而广。并结合我国农村保险机构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的整体方向,使理论最终服务于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从制度、社会、公司、个人四大层面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恰当地运用于研究之中。
预期可以得出,我国农村保险需求的症结在于农村保险的需求不足、供给更不足,导致了最终的萎缩。从农村保险需求与供给规律找到我国发展农村保险的激励方法与手段,为我国发展农村保险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农村保险,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农村保险制度则是管控农村风险的有力、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符合国际通行的“绿箱”政策。构建现代农村保险制度必须基于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行为主体进行考察,三者缺一不可。而农村保险必须努力构建其激励机制,保险公司、政府供给、农户需求。与农险约束机制共同构成供需双方共有的动力机制,切实为我国农村保险的发展和构建提供智力支持。
本课题追求理论创新,体现研究成果的“实、深、新”三个特点。在农村保险研究领域构建一个新的平台,并为农村保险的实际运行建策建言,寻求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之道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
二、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其中近九亿在农村,只有让农村保险发展起来,中国保险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并把探索和发展农村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保险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保险业要主动承担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保险业要为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开展服务,为生产生活提供保险保障,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保险理论研究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农村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保险经营风险防范的特殊性,农村保险的发展面临着众多困难特别是农村保险的发展更是日趋低糜,使其成为保险业发展中的“钉子工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面貌虽然有所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的困扰,农民的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另外,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农村人口的养老、失业、教育等方面的经济补偿问题也突现出来,因此,发展农业保险特别是农村保险,建立起稳固的后备保障基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险扶持农村、安定农民和稳定农村的长效机制。
纵上综述,国内外农村保险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多偏重于基本的理论分析,尚未有学者专门对农村保险的福利增进和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更谈不上深入。而农村保险的发展的根源因素正是基于此的框架设计异常欠缺,最终导致我国农村保险发展举步维艰。我国农村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以此为基础,对农村保险供求主体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农村保险供求规律及其特征,分析制约农村保险供给的因素分析,并对农村保险市场的治理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三、初步拟定的论文提纲
农村保险与农村保险市场治理刍议
一、农村保险与农业保险
二、发展农业保险对农村生活福利化的影响
(一)农业保险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保险是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农业保险有利于农村综合支持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农业保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失灵分析
(一)农村保险产品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农村保险市场失灵的直接原因
1.农村保险市场对中、低端保险产品的需求十分强烈
2.高端保险产品供过于求,中、低端保险产品的供给十分短缺
(二)农村保险“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农村保险的市场失灵
(三)农村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与逆选择
四、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治理模式选择
(一)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上中、低端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坚持市场原则,调整我国对农民救济政策,提高农村保险的风险管理能力
1.1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
从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看,2002-2013年金融学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近几年随着金融专业的持续热门,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因招生规模较大,学院虽然可为部分学生推荐毕业实习单位,但无法为全部毕业生安排毕业实习单位。因此,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从2002年招生开始就采用毕业生“自择实习岗位”的实习模式。
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
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些知识与其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起来,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但从毕业生所写的毕业实习报告可看出,毕业实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毕业实习报告中主要反映出以下一些现象:
第一,毕业实习报告抄袭现象普遍。
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造成毕业实习与考研学生复试的时间冲突,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实习,但为了交毕业实习报告,在没有认真实习或根本没实习的情况下,随便到网上摘抄一些毕业实习报告,提交上来的毕业实习报告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报告,只改了个名字或实习地点。
第二,毕业实习内容与专业完全没关系。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习生往往较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实习岗位,再加上我国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由于自身行业特性的限制,一般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核心部门实习。因此,一些毕业生找不到金融机构实习,就随便找一些单位或公司实习,甚至有学生到养殖企业去实习,与其专业完全不相关。
第三,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因各种原因,一些学生甚至没有到金融机构实习,往往是学生自己有亲戚或朋友在相关金融机构,就由其帮忙写个实习评语,盖个金融机构公章,毕业实习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无益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毕业实习方式单一
现行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方式主要是“自择实习岗位”的方式,而“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等方式较少。这就造成一些毕业生家里有资源的就可以较为容易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而一些没有资源的毕业生则比较难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随便找家单位实习,或根本就不参加实习,从而造成毕业实习效果低下。
2.2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
如前所述,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习,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提交实习报告也是应付老师,老师碍于学生要毕业,有时不管其实习报告质量如何(严重抄袭除外),都给“及格”以上的成绩,对一些认真实习并提交优质实习报告的学生不公平。
2.3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老师和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3提高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3.1毕业实习方式多元化
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除了“自择实习岗位”方式外,还应增加“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等方式。其中“校外集中实习”方式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院可以鼓励学生跟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一些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一开始学生就对企业有所了解,并在学习专业课时,金融专业拿出2~3门课程进行改革,直接针对金融机构运营所需的知识进行讲授,甚至可以考虑请相关金融机构具有较高资质的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大学三年级时,学院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进行短期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个阶段也是金融机构对学生进行初步考察阶段,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毕业实习就不再困难。金融机构为了能从学生中发现人才,缩短由学生变成员工的周期和成本,往往会派专人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指导、培训。毕业实习结束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实习单位对学生择优录用,没被实习单位录用的学生,由于经过了较严格的实习锻炼,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一些。
3.2毕业实习期可考虑前移
基于前述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的问题,笔者建议可考虑将毕业实习前移,特别是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要进行重新设定。但是时间的安排并非易事。可考虑在毕业实习时机的选择上有所改变,找一个专业学习开始后的时段,既能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检验所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既能够解决学生将来能做什么的迷茫,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能力,从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需要弥补什么,进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毕业实习前移落实的最佳时期应是整个寒暑假期,时间不够则可以运用弹性的学分制优势适当延长参加实习年级的开学时间,名称可以改为“综合实习”。实习的最佳时段、时机应当选在专业基础课开始至最后一学期之前的“大三期间的寒假和大三结束后的暑假”2个假期。因为,只有专业课程开始了,才会促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己将来往何处去,研究专业的哪个方向更适合自己,自己适合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等问题。
3.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
熊伟(化名)今年22岁,目前正忙活本科毕业论文,却已有一年的大学教龄。
他并非智力超常之人。
大三那年,熊伟就读的中国西部某著名独立学院派给他一项工作――担任电视摄像实践课的指导教师,带领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扛着摄像机到处转悠。
由于熊伟的加入,这所独立学院的师生比有所上升。下学期,学院将面临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师生比是需要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他是高校教师中的“童子军”。在教育产业化形成的“丛林”中被招募。
“丛林”由一系列政策法规催生出。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高等教育的扩张问题,中国相继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民办机制运行为主体的独立学院承高校扩招之风逐步出现在公众视野内。目前,它们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其中独立学院本科在校生165.7万人,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8.7%。
被耽误的青春
熊伟没有基本工资,实践课的报酬比理论课低一半,15元/课,外加200元/月的食堂补助。目前他的工作量是每周24节课,每节45分钟,这意味着一周得上六个半天的课,工作量超过普通高中教师的平均水平。一个月下来,他将有1500元左右的带课收入。
不选择外聘教师的理由很简单:贵。按照当地通行的标准,外聘教师的授课费通常比内聘教师高50%以上。关键是,教学实践课的工种可替代性强,雇佣熟练的学生工还不用付基本工资,经济上更划算。
熊伟并不“孤独”,他所在的系算学院的小系,另外还有3名同年级同学是他的“同事”。系里仍在低年级的学生中继续寻找“熊伟”。
“我不知道还会在这里干多久”,熊伟担心评估过后就会被辞退。“熊伟们”没有高学历。没有精湛的技术,没有可资凭借的身世,他自称为教师中的“弱势群体”,是为“师生比”而存在的。留校铁板定钉的熊伟早早就放弃了与同班同学一起“搏杀”求职会的想法。毕业后,他将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除非熊伟参加当地社科院的研究生课程班。否则他只能教实践课,培训费1万多元得自掏腰包,相当于他的大半年工资收入。“学校担心出了这笔钱我们却跑了。”校方的“吝啬”在当地的私立教育界是常态,连2000多元的教师资格培训通常也是由教师自己付费。
“如果被辞退,我该怪自己还是怪教育评估?”
“丛林生态”:食物来源
国家教育部原预计这学期对全国的315所独立学院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得不稍稍延后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此次评估的领导部门,4月17日,该中心在其网站上贴出的一则通知中说:“独立学院的评估方案正在研制之中”。
相关部门暂缓评估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丛林”独特的生态。
如同野生老虎与动物园里老虎的区别,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的区别在于“食物”的来源。
公立大学享受国家财政的支持,尤其是被列入“211工程”与“985工程”的重点高校,从国家财政获得的资助更非一般高校可比。主导教育资源分配的机构是教育部。在第一轮对普通高校的教学评估中,“众虎”争相“献媚”以博取更多“肉食”。在“动物园”里,“老虎”不会被管理员“饿死”。
私立大学“觅食”的地点,是经教育产业化开辟出的“市场”。学生们缴纳的学费,几乎是他们当下唯一可能的收入。目前,中国对私立大学只有审批、税收政策上的扶持,鲜有直接资金帮助。想要活命,私立大学只能主动觅食,尽可能多吃。生病丧失觅食能力的,将被自然淘汰。
但,教育部有权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决定私立大学是否具有招生资格――这是生存的命脉。
“反正不招北京生员!”《新世纪周刊》记者致电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在网上公布的电话咨询招生问题,当被问及上海区是否还有名额时,工作人员避而不答。
日前。教育部取消了三所独立学院在2008年的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分别是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福建的华侨大学福建音乐学院、新疆的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教育部的理由是:办学条件不达标。
2004年4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以下简称太保集团)联合大连实德集团等几家公司联合投资设立了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总投资20亿元,注册资金2亿元。太保集团出资10亿。占股41.25%。
随后,案发,促使上海方面主动抓紧调整金融领域的混乱状况,而此项投资违反《保险法》有关保险资金运用限制的规定,太保集团遭监管部门两次下令整改,太平洋金融学院的主导创始人,原太保集团掌门王国良也被撤换。
2006年3月,因资金难以为继,太平洋金融学院停止了招收外地新生的计划。当时,该项目已投资的12亿多资金中,负债率高达80%以上,几乎都是通过负债和借款而来。
如今,他们连本地生源也断掉了。没有外部资金注入。学院差不多就只能等死。
现在,教育部筑高了“独立学院”的准入门槛。自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净资产或货币资金不少于1.2亿元,资产负债率低于60%。
生存压力
雄厚的办学资金是进入私立高等教育领域的基础,但要想在圈子里混得好,办学者应当是一个“宣传家”。
金洋(化名)“随团旅游”不到一周,赚了800块。
他是熊伟的校友,但不是“同事”。鼠年春节刚过,他便跟随学院的招生团到山东,端茶送水之余,以学生的身份宣传本院的诸多好处。当时,学院有十几个招生团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招生团成员的主力是各系的领导与教师,少量的学生作为辅助。
“我们这些负责招生的老师只报销差旅费和食宿,还不如学生,至少他们还有小钱拿”,某位首次参加招生的老师抱怨。招生占用了一周的教学时间,返程后他们还必须弥补缺失的课时。
各系的许多低年级学生在放寒假前领到了学院的招生宣传画,如果他们愿意回高中母校。劝说学弟学妹们报考本校。每成功一人将会有几十元的奖励。
奖金相比这所独立学院17000元/年的学费是个小数目。
每年收取的上亿学费中的很大部分被用来购地,修建新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以及美化校园环境。人靠衣妆树靠皮,这是招生环节最重要的宣传内容,学生家长被欢迎到学校参观,有限的几天内他们只能对学校的硬件设施产生感性认识。遇有大量学生家
长参观时,高年级学生总是很开心,食堂的饭菜那几天又好又多。
真正对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产生理性认识的则是入学后的孩子们,普遍的失望情绪往往与繁荣的校园建设形成强烈反差,但通常为时已晚。“刚来时满怀激情,不到半学期就想回家复读。最后我还是没走,麻木了,”一位在网上受访的某独立学院大一学生说。
如果暂时没钱搞基础建设,独立学院会向银行贷款,以收取的学费偿还。为综合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某所受访的学校不给毕业班学生配备宿舍,理由是大四学生已完全在外实习。学生返校修改提交毕业论文时,只能在外面的旅馆或在低年级同学宿舍借宿。
“生源就那么多,你少招一个,同行就多招一个。民办高校里能活得好的、活得下的,不是狼就是虎。”某私立大学校领导在今年初的招生动员会上对在座的教师们说。
但招生不可能无限,指标由当地省一级教育部门指定,办学情况相对较好的独立学院会获得更多的招生指标。这是本科教学评估对独立学院的关键所在。
“丛林”里的“狐狸”也不少。某些实力不济的独立学院,就学习“宣传家”戈倍尔――谎言招生,招进来再说。
全民皆“兵”
去年,熊伟所在的学校就有传闻:一旦通不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学院将丧失独立学院的身份,变成一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由7、8个出资人构成的学院董事会忧心忡忡,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他们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可是自己的钱!但主管财政的董事相信: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可至少有一件事他们长期没解决:教学。少数董事会成员精通招生或运营,其余全是出资人,没人懂高等教育该怎么搞,某校长的硕士文凭是买来的,不顶用。几年前有过一个懂行的老教授主管教学工作,后来走了,知情者说“他严谨的学者气不对校长胃口。”
1万多名学生紧张兮兮,学院的命运也是他们的命运。“我们进的是本科学校,出去却拿着专科学校的毕业证书,我能不关心教学评估吗?”大三的小黄在网上反问。
去年年初,该校曾因过大的师生比等问题遭到某中央级媒体曝光,小黄乍闻之下还幸灾乐祸,随后却不禁担忧起来,“我们的确还有很多不满学校的地方,你等我毕业之后再报道行吗?”那次曝光后,校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共同利益的捆绑反而变得更加紧密,不少学生在校方随后组织的几次集会上签名表示祝福与支持,小黄也签了名,并写遘“希望明天会更好!”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小黄寻找实习机会时也受够了白眼:“单位一听我的学校就不相信我有能力胜任工作。”
“反正我会尽力配合学院的评估工作,哪怕让我去上不喜欢的课”,小黄说,相对于被停招、限招对学校的负面效果,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我非常讨厌造假的行为,但我能理解它。”
由老板雇佣的教师们更不可能对即将来临的本科教学评估漠然视之,在教学评估上损害学校利益的教师铁定被解雇。“我们如果因为私人恩怨要整学校,或坚持职业道德不弄虚作假,但受害的却是无辜的学生”。熊“老师”的老师――高老师说。
教师危机
私立大学的教师们与荣誉、忠诚无关。
独立学院极少存在担任科研任务的专职教师,基本都是教学型,他们几乎没机会获得或争取科研项目,也没精力搞。
除英文教师好找外,其他专职教师目前承受着平均每周近20节的日常教学任务。“课不能太少,我们主要靠课时费,但太多了我就感到恐惧”,高老师的最高纪录是上学期的每周36节课,除了周五下午,整个白天都是课。而且那学期。他的孩子恰巧出生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是有心无力。”
这是独立学院扩招与师资流失双重作用下的结果。高老师带课的某个系去年夏天扩招幅度达到50%,讲理论性课程的教师难找,找不到的情况下,他的授课量被迫上升50%,“公立学校的师资配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那私立学院至少是‘一个萝卜两个坑’,幸运的是,我不用替别人‘填坑’。”
他所授的两门理论课当初被教务处要求准备详细的教案,以应对未来的教学评估。“重抄备课本不会造假,但这样无意义的工作让我极其疲惫。”
目前,教育部重新制定评估规则,教师备课教案将不再属于检查内容。高老师可以歇口气了。
“我痛恨评估造假,但我身在其中,却无能为力。”高老师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说法。想要思想自由,先得经济自由。
拥有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的高老师经济状况不佳。
这并不是单指高每月所得的近4000元薪水而言,因为高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年终奖金,没有福利劳保,每年只工作8个多月。他们甚至没有教师证,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在中国,民办高校的教师未被纳入政策、财政支持的范畴,他们只有基本的社会保险。
最近几学期,这所独立学院的骨干教师持续流失,其中不乏出身名牌大学并有教学潜质的高学历教师,这些人本是学校用以应付评估的王牌。高也曾找系主任谈过辞职的问题。各系主任面对自己无权干预的教师待遇问题,只能向东航的中层干部学习,接过那些辞职教师的教鞭顶下去。
“这学期辞职教师的课只有我能代,每周20来节课,我还得应付日常行政工作,准备教学评估,老骨头快散架了。”高的上司,一位退休后到该校发挥余热,年逾七旬的系主任谢挺教授(化名)对本刊抱怨。这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拥有广泛的专业领域人脉资源。他的学生里还有当地“211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教学评估时,某些专家团成员或许还得拜会这位老前辈。
保卫“丛林”
“我赞同评估,但对评估方式持保留意见。”谢挺说:“如果非按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评估独立学院。那将会是灾难性的。”
教育部官员在一些场合透露,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评估将可能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等,而非普通高校的优良中差,这是对此前广受指责的对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一刀切”式评估方案的修正。有批评者说,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评估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出现“干校一面”的局面。
在中国,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通常是培养中低端的实践者,专业设置也更偏重应用型。“我们设立的一些专业只有社会上存在,而普通高校里没有,那评估的专家从哪来?社会上找,还是我们自己派?”
关键词:专门院校;专业法学人才;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66-0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学专业设置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专门的政法类大学,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二是综合性大学里的法律系或法学院,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三是以专门院校里的法学院系,如吉林大学法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等。通常政法类院校是以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特色,而专门类院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体现自身的特色,即要培养出专门、专业法律人才。本文仅就专门院校专业法学本科课程改革谈本人之粗浅看法。
一、专门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办出特色,要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有特色、高水平,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自身的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法律人才为数众多,但高层次、高素质、专门法律人才短缺却尤为严重,培养法学专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专门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门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纲要》还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培养高素质法学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专门院校专业法学本科课程改革是当务之需。
(二)专门院校法学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是合理配置法学教育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0余所普通高校中已有650余所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北京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或离职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本科失业量的44.0%。失业或离职者最多的5大专业依次是:法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中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远低于当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8%)。专门院校法学专业如果不根据现实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只能造成法学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负担。
(三)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是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由于职业的关系每年都能接触到来自专门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感触颇深:建筑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分不清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医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不懂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竟搞不清中国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别……可想而知专门院校法学教育的失败。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现象也比较突出:税收案件中法官、律师不懂增值税发票;建筑纠纷中法官、律师不懂建筑主体结构、承重结构;医疗纠纷中法官、律师不懂医疗常识……社会急需专门、专业化的法律人才。而专门院校对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要扬长避短,走专门化特色化的法律专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只有这样专门院校的法律专业才有生存的空间与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需求。
二、专门院校法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本科课程设置不合理。专门院校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应当考虑到社会对专门、专业法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不少专门院校的法学课程开设没有专业特点,基本上是人家开什么可我们就开什么课程。没有对专门院校的法学课程的开设进行可行性分析,致使已开设的课程比较混乱,没有做到与法学专业的融合与衔接。以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为例,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照搬、照操政法类、综合类大学的法学课程体系,其结果,专门院校培养的学生法学不仅基本功底不及其他政法类及综合大学,专门、专业法学知识也没有凸显出来。一方面,造成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专业法学人才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所占学分或课时的比重明显偏轻。要做到专门院校法学专门化,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尤为重要。以财经院校为例,要打造特色财经法学人才,财经类基础课程应该纳入学科基础课程当中。比如,财经院校应当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纳入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范围之内。设想在没有开设金融学、会计学、税收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或在所开课程学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给学生开设金融法、会计法、税法等课程,只能使学生掌握的法律规范与经济学理论相脱节。
(三)专门院校专业法学课程严重缺失。专门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将本专业的法学课程作为开课的重点,开全专业法学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凸显专业特长,又可使法学专业符合本专门院校的特点,满足于本专业的法律需求。但在实际上,各专门院校对本行业的法律课程重视不够。以财经院校为例,目前财经院校中,体现财经法学特色的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比较混乱,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财经类法学课程类别划分。各院校虽都开设财经类法学课程,但课程类别各不相同,有的为必修课、有的为选修或任意选修课,还有的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同时财经类课程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随意性较大,财经类核心法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大部分学校在第三学期才开始安排此类课程。财经类课程没有结合相应的法学课程开设。
三、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一)准确定位本专门院校的专业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的培养需专门院校应该在办学过程中准确定位,一是学校类型定位。学校要根据区域、行业的需求,选准自己的定位。二是办学层次定位。如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热门,许多高校都争办这个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特色和优势,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三是在办学规模上要考虑把资源集中到学生培养、提高质量上。学科建设始终是学校的龙头,学校如何保持优势的特色学科,是学校特色非常重要的内容。以财经院校为例,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注意在经济、管理的学科交叉中寻找特色,凸显优势。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法学专业特点
以财经院校为例,财经类院校应该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适合本校的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比例,使课程结构既科学、合理、相对稳定,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应细化大专业下的小专业,体现财经特色的课程设置,重新整合专业方向课,以突出财经类法学的优势。将限制性选修课作为专业方向课的学校,应增加其总的学分和学时,在总量上提升财经类法学专业方向课的比重。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及开课时间
为了培养法律专才,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应当有别于专门法律院校。笔者认为,专门院校法学专业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法学基础课程、法学专业课程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中又按照重要程度分成选修课、必修课等,开课的次序、时间应当本着先一般通识课、后法学基础课、最后到专业法学课程这样的程序进行。具体对策如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是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不分院校、专业,所有高校必须开设的课程。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体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外语、计算机等。对法学专业而言,为了给后续的法学教学打下基础,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法制史、也应当列入通识课程范畴。专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将这些通识课程划分为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都可作为学生的通识选修课;而法学基础理论、外语等则应作为通识必修课。同时对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必须规定必修的学分。除外语、计算机课可在以后学期根据需要继续开设外,其他全部通识课程均应当在大学一年级修完。
2.法学学科基础课
专业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除了要开设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14科核心课程外,还应开设司法文书、外国法制史、律师法、法官与检察官法等课程。这些法学学科基础课也可以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可将法学专业的14科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他课程作为选修课,同时对必修课和选修课必须规定必修的学分。全部法学基础课程应当在大二全学年修完。
3.专业法学课程
如果说专业院校中通识课程和法学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没有差异的,那专业法学课程将是打造法学专才的核心与关键。各专门院校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对本行业、部门法学人才的需要,设置法学专业专门化的课程体系。以财经院校为例,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应当开设并强化财经特色,以经济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作为课程开设的重点。可将经济法律规范划分为经济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市场秩序法、经济管理法、社会保障法等。作为经济组织法内容包括公司法、各种企业法等。作为宏观调控法,包括财政预算法、税法、价格法、金融法等。作为市场秩序法主要包括产品质量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作为经济管理法包括会计法、合同法等。作为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每一部分又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再做细分。比如,金融法,内容可含银行法、票据与结算法、担保法、保险法等。这些课程也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授课时间应当安排在大三及大四第一学期。其他院校可以结合本专业法学的实际需要选课、开课。
当然,专门院校要培养出专业法学人才,对策及措施还有很多,比如,论文写作和实习环节。论文写作应要求写本专门院校相关行业法律论文,医学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就可以围绕医疗法,而建筑大学的法学专业则可以建筑法为方面来确定选题撰写论文。毕业实习也应当有针对性的到医疗、建筑公司等单位实习……这样就能比较好的将所学专业与实践有机、有效的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不仅要一批具有一定法律理念、精通和熟悉市场经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更需要既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法律专才。专门院校法学本科专业可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定位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目标的实现重在课程设置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悟真,张西道.财经院校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论文关键词:布朗运动; 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博弈论;均衡
投资者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变化的各种可能及其客观概率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他们惟一的目标就是最大化不确定状况下的期望效用。然而,由于错误的信念,非理性投资者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难以长久生存下去,他们在错误的信念下不断地进行交易,使其资产不断损失,并最终导致财富损失殆尽,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上消亡。所以从长期来看,理性投资者将控制市场上的大部分资产并决定资产的价格。然而,本文借助于2种不同效用函数下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后得到,具有错误信念的非理性投资者也将会在股票市场上。
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只有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以最大化自己的消费效用为目标的。
一、给出几个定义:
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由标准布朗运动来描述,它的真实概率空间为,其中是股票市场的样本空间,是,是概率测度。概率空间是基于某种错误概率信念之下对股票市场认识的概率空间,称为非理性概率空间。当和分别相同时,称概率空间为有限理性概率空间。
定义1 依据概率空间获取并处理信息的投资者我们称为理性投资者。
定义2 依据概率空间获取并处理信息的投资者我们称为非理性投资者。
定义3 依据概率空间获取并处理信息的投资者我们就称为有限理性投资者。
对此,我们可以假定,股票市场上有两种金融资产:风险性金融资产-----股票;无风险性金融资产----零息债券。股票(或债券)在时刻的价格为所支付的红利为,并且符合几何布朗运动过程,且有:
(1)
其中为初始红利。
然而非理性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认识是基于错误信念之下的标准布朗运动,且有:
(2)
其中反映非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
所以。
尽管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的信念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对零概率事件或概率为1的事件上二者有一致的认识。依据拉冬---尼科迪母(Radon-Nikodym)定理可知,一定存在一个随机变量函数,使得可以反映两类投资的信念间的相对密度函数,不妨设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 (3)
定义4 (1)若,则称在股票市场上只有非理性投资者可以长期存在,而理性投资者不能长期存在。
(2)若 ,则称在股票市场上只有理性投资者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理性投资者不能长期存在。
(3)若上述的(1)和(2)都不成立,则称在股票市场上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可以长期共同生存。
二、效用函数是指数函数形式分析其生存性
考虑标准边际指数效用函数,所以效用函数的形式为:
(4)
其中,C为某一常数,C的取值可以始终保证此效用函数的正值性。由于C的常数性质,只是相当于提高了效用的基础水平,并不影响效用函数的根本性质。为了简化起见,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效用函数形式: (5)
其中,表示在时间 上的消费。
我们分别以,表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到时刻的消费量。从而,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问题就是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如下问题:
(6)
对此理性与非理性两类投资者竞争一种风险证券的市场均衡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博弈论,建立如下一般均衡模型:
(7)
其中表示非理性投资者的效用在市场中的权重。
对于上述(7)式的一般均衡模型我们利用拉格朗日求极值法,可以得:
其均衡的条件为:
解得:
(8)
其中 。
根据定义4,并由上述(8)式得到:
(9)
由于是标准布朗分布,根据其性质,所以必定存在一个正数,使得:
令
当,从而
所以
即在股票市场上只有理性投资者可以长期存在,而非理性投资者不能长期存在。此时,理性投资者就可以一大部分的资金用来购买无风险的债券,一小不部分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高风险的股票。
当,并且即 时,有:
所以,
由于是标准布朗运动过程,所以这是一个对数正态分布。由此可以断定此情况下,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共同长期存在。
三、效用函数是对数函数形式分析其生存性
考虑标准边际指数效用函数,所以效用函数的形式为:
(10)
其中 ,C为某一常数,C的取值可以始终保证效用函数 的正值性。为了简化起见,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效用函数形式: (11)
其中 ,表示在时间上的消费。
我们再分别以,表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到时刻的消费量。从而,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问题就是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如下问题:
(12)
对此理性与非理性两类投资者竞争一种风险证券的市场均衡问题我们利用博弈论可以建立一般均衡模型:
(13)
同理,对此一般均衡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极值法,得:
其均衡条件为:
解得: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 (14)
其中。
根据定义4,并由上述(14)式得到:
(15)
由于是标准布朗分布,所以必定存在 ,使得:
令
当,
所以,
即在股票市场上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可以长期共同生存。
当 ,并且 即 时,有:
所以有:
由于是标准布朗运动过程,所以这是一个对数正态分布。由此可以断定此情况下,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共同长期存在。
所以,对于效用函数是对数形式的,在股票市场上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始终可以共同长期存在。
四、结论
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理性和非理性程度以及相关的生存性,一直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给出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定义的基础上,对股票市场上两种不同效用函数分别建立了博弈论中一般均衡模型,并研究和分析了完全竞争股票市场中2种不同效用函数下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之间的生存性关系。效用函数是指数形式时,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可以长期共同存在,也不能够共同长期存在;而效用函数是对数形式时,理性投资者和非理性投资者始终是可以长期共同存在的。
参考文献:
[1]S.M.劳斯.《随机过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引言
在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全国本科平均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在经济学中只有金融学专业达到78%,其余专业低于69%。(数据均来自《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也就是说,经济类毕业生中有三成多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然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但面临地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众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学人才。
同时,在“麦可思――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报告,有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大学生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几率要高出至少20%,有实习经历对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为经济学,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实习经历的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比没有实习经历的增加7%。
一方面我们培养出的经济类人才未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经济类人才,这种供求矛盾,反映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就业去向相脱节,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对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学学科本身出发,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科学。应用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运行规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特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体现出从理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侧重应用研究多层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层面、同一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主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就业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济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教育,轻情商教育
从目前大多数经管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一些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成绩较好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有些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顺,便自暴自弃。
2.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目前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常常表现为“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一方面,学生的认识较片面,将实践工作当做一种任务甚至是负担,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再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有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有的同学忙着做毕业论文,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甚至出现虚假实习的情况。
3.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够
在高校中,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紧缺,尤其是指导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或缺少与企业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只能局限于书本理论,尚未形成以科研项目或横向课题带动从而提高经济学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是学生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实践内容侧重基本服务技能操作训练,对于高层次经济学人才所需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不足。
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
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层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内部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大差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能够促进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有助于实现学习环境、个体经验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打破旧的思维方式,实现创新的突破。
财经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除存在上述问题外,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从而束缚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实现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校友间、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四、经济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协同发展途径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将经济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共享不同高校间,乃至高校与社会间,以及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是创设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1.利用暑期学校、访学等形式,实现不同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暑期学校是财经类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国研究生,为研究生打造一个学习经典理论,并用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理论分析能力。通过经济社会学各个领域的范式、方法与核心问题的专题研究,学生可以掌握经济社会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框架与分析工具。暑期学校中的国内外著名经济社会学家开设的前沿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学界最新研究进展。学生也可以参加读书会,选择经济社会需经典文献,进行讲读、评析和讨论。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
暑期学校打破高校教育资源的封闭状态,使学生利用假期的黄金时间,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讨论、批判等方式,推动研究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提高理论与实践能力。
财经类院校不仅加强国内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应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到国外的大学学习走访考察,切身感受到国外优秀院校的氛围,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特色,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国际沟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业的实践活动,实现高校与社会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经济学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与企业、研究所共建高水平专业实践平台,作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深度合作,促进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学生切实参与企业的相关项目中去,带着问题去实习,带着问题去调研,真正实现自身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切实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去思考探询解决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导师积极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与企业专家合作研究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也不断提高导师的实践能力和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学、实践平台,实现学科内本科生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校内专业课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也是对经济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是已经被证明的美国商学院非常成功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采编的案例,学生设身处地的对实际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思考、探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经济管理信息化实验室资源,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将本科生与其指导的研究生组成学习团队,实施研究性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性较系统、本科生学习精力时间较充沛等等各自优势资源,按不同层次明确调研目标,调动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将调研成果在课堂上汇报讨论。在学习合作中,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提升情商水准。
4.利用双导师制、校内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不同学科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学校内不同学科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丰富不同学科间的实践经验、理论,提高学生们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内社团活动、不同学科举办的各类讲座,丰富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尧成.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2]杨稣,史耀波. 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
[3]孙卫,侯凯,唐树凯. 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及其启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张杨,张立彬,马志远.哈佛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并且就业初期主要是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现状,高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与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参考以上定义,根据我国会计实务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本文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及职业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应由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构成。会计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技能表现为不同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职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一)职业知识
1.会计核算与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熟悉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可靠、能满足有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财务管理能力
具有科学的理财观,能够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具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能力,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要求。
4.纳税申报能力
熟悉国家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完成纳税申报工作。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
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掌握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事项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二)职业品格
1.爱岗敬业,用心服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会计人员应当掌握会计准则,熟悉财经纪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客观公正,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所有人员一视同仁,不讲亲疏。同时,还要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斗争。
4.诚实守信,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应当严守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单位的会计信息。
(三)职业技能
1.业务操作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会计人员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需要进行有关会计方法的选取、会计数据的估计、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会计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
2.沟通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在不同环境中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应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误会,消除监督中的敌意。
3.协调能力
会计人员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
三、符合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模块化原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设置原则,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的模块化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分析,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品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五个模块。
2.灵活性原则
该原则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程来体现,设置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取向更灵活地学习。同时,选修课程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修订不断更新,确保课程设计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3.融合性原则
该原则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ERP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证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学历教学体系中,以实现学历教育、素质拓展与职业资格取得相互融合,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4.实践性原则
会计工作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课程开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巩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下应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另一个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25%。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起到“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具体包括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而设置的,具体应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应用文写作课程。
2.职业知识课程模块
职业知识课程模块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理论综合运用、财务分析与决策、会计信息鉴证、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会计职业能力,该模块占总学分的20%左右为宜。职业知识课程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理论与实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与利用。
3.职业品格课程模块
职业品格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10%。该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
4.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30%左右。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可以按照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应该配合职业知识课程来设置,以使学生达到既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各环节具体要求的目的,可开设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税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核算模拟实训等几门实训课程。第二阶段是培养学生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综合胜任能力,可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会计软件应用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和审计实务实训等几门课程。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开设ERP实训课程。第四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训,该实训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后写作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现途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5.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会计职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而设置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模块,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5%左右。本模块可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行业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薪酬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个人理财、财务预测与决策等。
四、适应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分角色演练和师生共同探究等多种不同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
(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脱产、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为教学服务。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教师自觉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如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在引进新教师时把是否有会计从业经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等。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会计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想缩短毕业适应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在学期间就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会计工作规范,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09).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3]龙露.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一、财经类院校经管法融合发展的特色化战略
经济、管理和法学等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的同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优势。
经济发展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也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了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生命线,内涵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的补偿性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定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必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同时,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大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1]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保持和强化财经法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同行业或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其次,要促进学科的融通。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财经类院校法学学科点的显著特色在于学科方向凝练方面也注重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财经类院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分层次建立由其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2]构建政、校、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平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层次化,形成“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大平台、一体化、多层次、强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经管网络实验室,将相关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拥有主流技术、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教学支撑的网络实验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经管法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经管法专业综合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内容重构
专业综合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问题的关键,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3]学校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校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以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经管法类人才实践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实现经管法融合,解决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举措:
1.构筑跨专业经管法的知识平台。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的学科共同课,构建经管法文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筑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培养经、管、法融合渗透,“懂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商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管工结合的专业群平台。基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立基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群。
3.建立经管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
4.建立金融与财政公共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公共管理专业群。
5.建立经济贸易专业群平台。基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经济贸易专业群。
学校可通过现上述专业群的构建,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对分散的经管法类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完成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配合经管法综合实践中心、商业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服务于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计划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全校课程体系按专业教育过程,构架“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4]实践板块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论文)、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提倡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撰写论文、创新设计、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全部教学环节;构建了兼容科学、文化、道德、经济、环境等诸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熏陶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课程实验环节为基础,以单独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为纽带,以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为支撑” 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积极组织经管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对经管法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的专业实验中心的格局。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实践训练体系、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创业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四部分(见表一)。
三、以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实施考试方法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构建“教”“学”“考”有机协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以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为脉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分解,纳入考试方法综合改革系统,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校应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创造开放实践条件和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团队学习、团队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6]
以法学为例,若欲培养“脑瓜子、标杆子和嘴巴子”三位一体的精通经济管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方法上应引进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纯粹的法学理论传授者的角色,使教师自身成为陪同学生进行法律现象探索的导游者,采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启发到独立思考的方式,用简单的语言、结合具体生动的法律现象和民法实例讲授复杂的法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案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特定的民法理论。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律文书修改、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此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注意突破所授本专业内容的藩篱,对该专业相关的法学内容及其关联性予以阐释,并注重该法学知识背后的常理、哲理和法理的揭示。其次,教学内容据立法变化适时更新和补充,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方面注重两点:一方面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立法内容强化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反映迅速发展的法学理论和不断涌现的法学家新的观点理论;两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最后,在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引进鲜活的法律实例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教学,并将教师自身学术研究方面有益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上,并通过其它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拓展。
(二)全程掌控实验教学过程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实验课程改革,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应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并适时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自行开展实验。教师依据学生文献综述、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7]经管法类各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动员、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实验(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暑期实践与三下乡、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文体竞赛、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三)协同创新按需养人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按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设计,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企业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按需育人。经管法各专业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工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提高了专业的就业率;法学专业成立学生法律援助工作部,受理社会案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无偿各类法律文书、调解法律纠纷等;财政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