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文学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英语文学硕士论文

第1篇

2)理论概述

3)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5)分析讨论

6)结论

2、论文形式

1)语言

2)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引文形式

4)字数要求

5)定义

6)图表

3、排版格式

1)封面

2)格式

三、附录

附录1-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引文范例

附录3-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封面范例

前言

我院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有关论文写作规范的问题,近年来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方面的问题更显突出。鉴于此,英语学院决定制定硕士研究生论文格式规范,通过科学、严谨、合理的研究生论文格式,使我院研究生论文写作进一步规范化,符合现行学术主流的要求,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和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

本格式规范参照现行学术论文的规范与要求,主要对论文格式予以规范,对于论文的内容结构略有涉及,但是考虑到各研究方向的不同特点,在这方面不拟过细规定。这方面的知识在相关课程特别是论文写作课程上应有详细介绍。本格式规范包含以下两部分:一、开题报告;二、论文。

一、开题报告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规范见附录3)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5范例

(参见附录1)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论文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引论;2)理论概述;3)研究方法;4)个案研究;5)分析讨论;6)结论;

1)引论

引论可以是开篇的一个独立部分,也可以是论文的第一章,其中应对论文的论题、主旨、理论根据、研究目标、论文纲要等必要内容,做一个清楚明确的说明。

2)理论概述

这一部分是对论文所依据的理论进行的阐述,可涉及主要理论和相关理论,以及就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目前理论研究达到的程度。理论概述可以独立成篇,也可包括在引论部分中,可视情况而定;

3)研究方法

和理论概述一样,研究方法也可在引论中加以阐述。除说明研究方法之外,还应说明所采用的方法的适用性、必要性和科学性。

4)个案研究

这一部分应给出研究实例,实例应当是客观的、适用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选择的,并对选择的方法加以说明。

5)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应当层次清晰,可以针对前述个案,也可在不需要具体实例的情况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6)结论

结论可以是论文的最后一章,应在结论中对分析讨论及其结果作扼要的叙述,说明研究的主要发现、其理论和/或实践意义、研究的局限、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等。

如有必要,以上各项的顺序可调整,也可把某两项合并成一项,但是为清晰起见,章节不应过少。

2论文形式

1)语言

根据有关规定,英语学院的硕士论文一律用英语写作,但应包含一个与英文提要相对应的中文提要。

2)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1)提要:中英文对应,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提要文尾应列出论文关键词,不少于三个;提要的篇幅不少于一页。

(2)鸣谢:除向对论文有过具体指导帮助的人员致谢外,还应向论文所使用的各种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3)目录:目录应详细,可分多级标题;为便于查阅,各级标题都应包括在目录内;目录后还可列有图表清单、缩略语清单等(如果有)。

(4)正文:包括以上第1部分“论文内容”所述的各项内容。

(5)注释:可采用尾注,也可采用脚注,二者仅择其一,不必重复。

(6)参考文献:凡论文中所引用、引述、或以其他方式参考过的文献资料均应列于参考文献,应分别列出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首字母为序;中文文献的排列以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首字母为序。各条顺序为:姓氏、(英文姓氏后面应以逗号隔开)名字、文献名、(如系杂志,此处为杂志名,并注明第几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如系翻译、编辑等非原创著作,需在姓名后加括号注明。(参见附录2)

3)引文形式

所有引述如果是原话,一律使用引号(引文自身带有引号的,征引时原文引号用单引号),如果不是原话,可不使用引号,但一律在引述末尾加括号注明作者(英文作者只需注明姓氏)、原文发表年代、所在文献页码,以便与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互为参照,明确出处。(参见附录3)

4)字数要求:论文应不少于二万英文词,按本规范要求的字号行距排定后,总篇幅应在六十页左右。

5)定义:如果使用术语和缩略语较多,并且在论文中使用这些词语的某一规定性意义,可先将这些术语和缩略语定义或释义。

6)图表:如需使用图示、表格,可插在正文提及该图表的地方。两个图表以上须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如图表过大、过多,且仅用作参考,可作为附录集中置于文尾。

3排版格式

1)封面

封面上的字一律用黑体中文宋体字书写,从上至下依次是:(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论文标题、(3)专业、(4)研究方向、(5)作者、(6)导师、(7)写作时间(指论文写作的起止时间)、(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论文标题视字数多寡选择字号,其余字号应不大于三号字(参见附录4)。紧接封面的一页应为封面的对应英文,在格式上除上述第(2)项以外,其余各项可不必完全对应。

2)格式

(1)标题:各级标题一律用黑体字。一级标题居中,二级以下各标题左对齐。

(2)正文:正文左右两边都对齐。

(3)页码:页码一律居中。

(4)字号字体:除封面外,论文应使用英文TimesNewRoman11号字体或其他正楷11号字,不可使用花体字;书名、文献名等作品名称应使用斜体字。注解用9号以下字体。

(5)行距:正文行距1.5倍。

(6)段落格式:

段落格式可分首行左对齐和首行缩进两种:如果采用首行左对齐格式,各段之间空一行;如果采用首行缩进格式,则各段之间不空行。为节省篇幅,建议论文采用首行缩进格式。

凡本文未包括事项,请参照“MLA格式指南及学术出版准则”第 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__)、“PublicationManual,APA”最新版,以及一般英文论文写作惯例。

附录1-开题报告范例(仅供参考)

ThesisProposal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By________________

Date:________________

FunctionandAlication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

1Introduction

Theintentionofthisstudyistoexplorepoibleadvantagesof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asinitsalicationintralationpracticeandtralationanalysis.

Sinceearly20thcentury,tralationstudiesgraduallybrokeawayfromthemarginalstatuswithinotherrelateddisciplinesandestablisheditselfasanempiricalscience.Fromthenon,schoolsofthoughthavekeptcomingoutandeachclaimsitslegitimacyforexistence.AmongtheseschoolsisDescriptiveTralationStudies(DTS).

DTSaroachestralationfromanempiricalperective.Tralationisviewedtobeasocialactivityhavingsignificantimportanceinthereceivingcultureandforthetargetcommunity.Therefore,tralationisdealtwithbeyondthelinguisticrealizationandlanguagecomparison,andisincorporatedinsocialandculturalcontext.

MyattentionwasfirstdirectedtoDTSbyitspeculiarcharacteristicofoervation,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Thesubjectiswhateverhaeintralationpractice,fromthedeterminationofproectivefunctionoftralationtotheproceoftralator’schoiceofstrategies,braitormingandtherevision,tothefinalproductmakingaearanceinthetargetcommunity.

ThemethodofDTSisbasicallydescriptive.Theprescriptivetendencyandtheproblem-solutionpatternisabandoned.Tralationphenomenaarenoteddown.Withaccumulateddata,someunderlyingtruthsabouttralationwillcomeoutwhichwillprovetobeitructivenotonlyfortheoreticalprobebutalsoforaliedtralationpractice.Iwillalythisdescriptivemethodinthecasestudyofthisthesis.

AconvenienttoolhasbeensetuptoconductDTS.“Norm”isoperativeateverystageofdescriptionandexplanation.Function,proceandproductandtheirrelatiohipaswellareskeletalstructureofwhatcotitutedescriptivestudies.Tralationphenomenaareaccountedforwiththehelpofnorm.

ThecasetakeninthisthesisistheChineseclaicTheDreamofRedMaio.TwoEnglishversiotralatedreectivelybyYangHsien-yiandDavidHawksarecomparedandoervatioaremadeinregardtotheirtralationaroaches.

Inthisregard,myoervatioarelimitedtoseveralaects,Ihopein-depthoervationandexplanationwilldoneinlightofDTS.

2Outline

2.1DevelopmentandmajorconceptsofDTS

InthispartIwilldescribeHolms’basicmapofDTSandtherelatiohipbetweenfunction,proceandproduct.Iwillalsodiscusomeimportantconceptssuchaseudo-tralation,multipletralation,tralationese,normetc.

2.2Methodolgy

IwillinthispartdiscuthemethodologyofDTSbeforeIalythesametothecasestudyinthisthesiswithemphasistobeplacedonsemioticaroachandtheconceptnorm.

2.3DTSincontrasttoothertheories

AcontraststudywillbeconductedherewiththeobjectivetofindthedifferenceofDTSfromothertheoriessuchasequivalencetheoryandtheChineseXinDaYacriteria.Someadvantagewillpoiblybeshowninthisstudy.

2.4Casestudy

Inthispart,tralationofTheDreamofRedMaio(alsotralatedasTheStoryofTheStone)willbeunderinvestigationinlightofDTS.Tralationsamplestobequotedherewillbeselectedatrandom.

2.5Conclusion

BasedontheaboveelaborationofDTSandthecasestudy,poibleconclusionwillbeontheadvantageofDTSinecificstudyoftralation.Suggestioonfurtherresearcheffortswillbemadealso.

(Note:Whilethetopicwillremainthesame,theabovearrangementofcontentsissubjecttochangeintheproceofwriting.)

000

附录2-引文范例(仅供参考)

“Itistherefo repointletotrytomakeTCmorescientificthanisseibleinviewofitscomplexsubject-matterandavailablemethods.Tralatingisamental,multi-factorialactivitywhichcaotexhaustivelybeinvestigatedwithinalinguisticframeworkignoringthepersonofthetralator.”(Wil,1982:217)

‘“噢,这就是恐水病吧?你们贵族圈子怎么流行起这种病来啦?真够呛的!费芬斯小姐,您喝点茶大概没关系吧!”’(张南峰,1990:59-60)

附录3-参考文献范例(仅供参考)

Wil,Wolfram.TheScienceofTralation–ProblemsandMethods.GunterNarrVerlagTubingen,1982.

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lation.NewYork:PrenticeHall,1988.

Delabastita,Dirk.TralatingPu:AfalseOositioninTralationStudies.Target,1991(3:2):137-152.

张南峰(译).王尔德戏剧选.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

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__(5).

附录4-封面范例(仅供参考)(中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品牌名称翻译的特殊性

专业:

研究方向:

作者:

导师:

写作时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

(英文)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andEconomics

PragmaticStrategies

inAdvertising:Implicatures

WangYing

Athesissubmittedto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of

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andEconomics

第2篇

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着重训练研究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能使用英语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英语教学旨在培养与专业结合,具有较强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型人才。为符合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把一学年、两个学期的英语课程进行分类、分层次和专长教学。第一学期进行分类教学,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把英语课程分为“专业硕士综合英语”(下简称“专硕综英”)和“学术型硕士综合英语”两类课程。专硕综英课程含“专硕英语读写译”和“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两门课程,着重解决研究生英语听、说、写能力较差的问题。“专硕综英”课程的设置以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培养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该类研究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国际学术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目的,在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估四个方面进行的较大力度的改革。

(一)教学模块改革

根据教改目标和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提出三个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即综合课、拓展课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只有完成三个模块的学习,拿到全部4学分后,才能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三个模块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以综合课为主。综合课是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包括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两门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入校研究生都必须修读,在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了新教学大纲的审定和编写、新教材的编撰、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课件的制作,确定了课程考核方式和建立了教学评估体系。拓展课是指高级阶段的英语选修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根据我校研究生的需要,已开设的有科技英语翻译、英美文化、学术交流英语、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中国文化英语五门课程。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课外借助学校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包括学科大赛和其他竞赛、名师讲座、外教讲座、英语角、佳片赏析、原著朗读等活动。经过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确立了寓语言学习、语言应用、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位英语考试及格率在95%以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自信心增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内容由“英语读写译课程”和“英语视听说课程”两部分组成,相辅相成。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完成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一周的专业英语讲座。每单元有一个主题,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热身:以英语视频、音频输入引出该单元的主题,辅以相关听力和听写练习,帮助学生熟悉主题内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力。第二部分是阅读,由两篇紧紧围绕该单元主题的课文组成TextA和B。配以相关的阅读理解、词汇、完型和讨论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扩大词汇量并进一步训练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第三部分是翻译技能系统学习。每单元讲授一至二个翻译技巧并配以相关练习。翻译技巧的学习在该学期的前十周完成,后七周讲授各类运用文体的翻译并布置相关文体的翻译练习。第四部分是应用文写作训练。每两单元讲授一类应用文的写作(如总结、摘要、履历、个人陈述、合同、备忘录等)并通过相关练习加强学生对该应用文写作的掌握。读写译课程以人文和科技内容为题材,通过视、听、读的信息输入,重点加强说、译、写技能的训练。学期最后一周是专业讲座,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准备。“英语视听说课程”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时数为36学时,完成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单元有一个主题,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听力训练、口语实践和听力测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辅以外教的补充材料,内容不仅涉及该单元的主题,同时涉及文化知识的介绍,特别是当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的介绍。在提高研究生英语听说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部分录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方言,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听懂不同国家的英语口音。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立体式教学,在保持传统教学法精华的基础上,十分重视整体语言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之外,还非常强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重视合作精神。我们改革了过去以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教材单维输入为主、单纯知识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以四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通过不同模式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PowerPoint、英语光盘、磁带、录像机、录音机、投影、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个人展示法、辩论法、自主学习法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鼓励交互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式学习,以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讲解式、灌输式、单向式讲解+任务式、功能式、交际式、互动式、自主式、合作式、表演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或综合型的教学模式:①课堂讲授教师教授+学生展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②单维输入多维输入;③单纯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提高;④学生被动学习学生主动、自主学习;⑤通过一学期的立体式教学模式训练,学生能通过Power-Point陈述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思想,基本上能达到国际交流的目标。

(四)课程评估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形成以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基础的学生综合性评价和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①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估(50%)+终结性评估(50%):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第二课堂学习;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成绩(考核读、写、译水平)。②教师评估=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成绩=翻译训练成绩+写作训练成绩+单元测验成绩。该课程评估体系全面、完整地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对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促进。同时,激励学生的课堂和课外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总体上提高了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结语

第3篇

一、开题报告

1、总述

2、提纲

3、要求

4、范例

二、论文

1、论文内容

1) 引论

2) 理论概述

3) 研究方法

4) 个案研究

5) 分析讨论

6) 结论

2、论文形式

1) 语言

2) 论文各部分的顺序

3) 引文形式

4) 字数要求

5) 定义

6) 图表

3、排版格式

1) 封面

2) 格式

三、附录

附录1- 开题报告范例

附录2- 引文范例

附录3- 参考文献范例

附录4- 封面范例

前 言

第4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AHP);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综合评价;模糊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2-030引言

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也是衡量法学专业院校教学质量、学生理论水平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因此,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不仅关系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而且关系到法学专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专业法学院校都制定了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通过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双盲审制度,对答辩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国务院学位办和各省学位办也通过抽检的方法,加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监督。这种双盲审加抽检的方式,对保证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但是,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整个评价过程伴随着一定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论文评价方法在论文成绩的评定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方面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盲审专家和答辩专家组采用平均法对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给予评价打分,甚至于主要由答辩专家组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论文成绩,这样有时难免存在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

在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中,影响论文成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因素的重要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然而,在论文成绩评定中,专家往往直接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这种处理方式是片面的和不可靠的。

当对学生论文成绩存在争议时,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法学硕士论文评价标准作为参考,常常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对学生缺乏说服力。

同样为法学专业,但不同学科之间硕士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差异较大,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很难采用学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问题,一般的简单线性方法很难解决这一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这就需要采用一套合理、有效和简便的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从系统工程角度处理这样一类复杂的评价和决策问题。本文在传统AHP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法学硕士论文评价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改进AHP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将群组AHP模型和模糊AHP模型引入法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中,根据评审专家的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的可变性、指标权重值、论文属性值的差异,构建了法学硕士论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表明该方法具有简便、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特点,对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1AHP决策优化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3]。本文将评价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用一定的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把专家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从而确定准则权重和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算子的集结,得到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结果。

1.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AHP主要包含2方面的内容,一是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二是根据最低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和各方案的属性值对方案做出综合评价[4]。如果同层次指标数大于7个,会造成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所以需将指标分层归类。鉴于AHP本身在求取各层次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采用群组AHP模型来综合确定多位评审教师的意见。

在AHP的同层次确定单权重步骤中,可以采用对数最小二乘法[5],求Z=∑■■∑■■lna■-lnω■/ω■■的最小值,得出ω=ω■,ω■,…ω■■,将其归一化得w=w■,w■,…w■■,∑■■wp=1,其中,aij表示第i个目标与第j个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ω■/ω■表示Saaty标度[6]。当评审的专家数n?燮6时,假设评审专家的判断较为理性,忽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工作。在硕士论文评审时,一般都有多个专家参加评审,所以,判断矩阵中表示不同专家或小组的意见的aij可能取多个值,通过扩展Z,可得有多位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的判断矩阵Z=∑■■∑■■∑■■lna■-lnω■+lnω■■,其中b为评审专家或评审小组数目。

对扩展后的Z求ω■(p=1,2,…,n)的偏导数,令其等于0,由于lna■=ln1/a■,所以求偏导数后得:

nlnω■-∑■■lnω■=■∑■■∑■■lna■ (1)

简化后得:

ω■=■■ω■■·■■a■■=t·■■a■■(2)

其中,t=■■ω■■,归一化得w=w■,w■,…w■■,∑■■wp=1。故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为:

wp=■■a■■∑■■■■a■■ (3)

本文利用群组AHP模型,不仅考虑了评审专家个人意见的模糊性,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专家群组的意见,对两者进行了有效地综合,解决了同层次之间指标权重值的获取问题。

1.2 模糊算子的集结利用群组AHP模型得到了多层递阶中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为了能够得到法学硕士论文进行综合有效地评价结果,还需要将各层次方案属性值与对应的指标权重值进行集结,将集结后的评价结果作为论文评价的依据。评判着眼于因素和评语构成的二元要素系统,而因素和评语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难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利用模糊的AHP综合评价法[7]对论文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评价。

设U=u■,u■,…,u■为刻画法学硕士论文的m种因素(即评价指标);V=v■,v■,…,v■为刻画每一个因素所处状态的n种决断(即评价等级),m为评价因素的个数,n为评语的个数。

论文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j=1,2,…,m)对抉择等级vj(j=1,2,…,n)的隶属度为rij,则m个因素的评价集,构成了总评价矩阵R,即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确定了U到V的模糊关系R。

第5篇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8]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b, 27(1): 4-21.

第6篇

关键词:德国大学;改制后;英语教学;富有特色的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1-02

一、德国公立大学外语系简介

与国人熟悉的美国高校情况不同,德国的高校以公立为主,各高校之间的综合学术水平差距也不大(一些高校会因某个领域的领先研究水平而出名)。德国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外语系与国内一样,外语系会设有德语专业,英语专业,法语专业等欧洲“大语种”系个别大学还设有中文专业(例如北威州的波鸿大学)及一些“小语种”专业。与国内不同之处是,德国的外语系还专门设有独立的语言学专业及文学专业,即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及Allgemeine Literaturwissenschaft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不分语种,目的旨在加强各语种的基础理论及对比研究与国内高校普遍设置大学英语教学部不同的是,德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并不给在校非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继续提供英语语言的培训课程。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些大学的英语专业设有面向经济类学生的经济英语课程。课程类型为小班练习课,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经济类英语文章(例如摘选自“The Economist”的文章)的能力。自2003/2004冬季学期始,德国各高校为与国际接轨,陆续推出了本科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分离式学制,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因此改设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Education)旨在培养中小学及职校英语教师。改制后,德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学硕士论文的写作及口头答辩取代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但进入职场后的准老师们仍需在一至两年的实习期结束后,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成为正式教师。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Master of Arts“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则为媒体业、公共行政事业部门、公司的人事部门等等。也有极少数学生会进一步升造读博士,做研究。本科学位的学制为三至四年,需写本科学位论文。硕士学位的修读时间理论上为两年,包括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日耳曼语系。正因为这种语言上的渊源关系,德国国民普遍英语程度较高,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讲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更不要说在文理中学已修过两门二外的中学毕业生了,基于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外语系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德国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方面与国内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

1.课程设置特色及其选用的教材。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国内的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重达到80%左右,而语言技能课只占20%左右。改制后的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仍覆盖传统的三个学科方向,即语言学,文学与文化,二语教学。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四个领域,即文学,文化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文学,美英文化研究)课程,语言学类(主要为理论语言学)课程,二语教学类课程(second-language teaching)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课程(English language courses)。课程类型多样,有初级研讨课、大型讲座课、研讨课及小班练习课。在本科生阶段,文学类课程设有基础理论课程: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udies),主要教授研究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些理论分析方法并配有典型实例,为必修课(又叫核心课程)。必修课还设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及美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使用教材通常为“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English”,以及“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文化类课程内容丰富。如开有:“The Modal Minorities in America”,或“Americans in Paris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等课程。文化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包括英语原版小说,以及相关的英语文献,主讲教师的研究成果等。而每学期老师所开的文化类课程都有可能不同。语言类课程的必修课设有“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主要是让学生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用教材通常为Victoria Fromkin等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总结德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课程丰富多样,相辅相成。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思辨能力。

2.举例说明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本科生阶段,为完成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学生所上的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在研究生阶段,则选修课远多于必修课。道理很简单,本科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例如: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会被强烈推荐优先修完必修课“语言学导论”,为的是让学生对语音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学生掌握了一些诸如“allophones,assimilation,coalescence”等基本概念。到了第二学期,学生需修完必修课“语音学课程”(Phonetics and Phonology)。在这门课上,学生又会再次接触以上所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与实践相联系,即由母语老师指导完成相对应的口语练习。如此反复,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知识点理解透彻。选修课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本科生阶段修完必修课“句法学”,研究生阶段再选上研讨课“Syntactic Inversion in Prose and Verse”(如果该学生对此方向有兴趣并定为重点学习的方向),同时再上讲座型课“Syntactic Theories”,那么,学生不仅对于句法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透彻,同时又对此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一句话,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

本文旨在为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信息及启示。德国大学英语专业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情况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2.请优秀一线语文教师来到师范院校进行选修课教学培训,构建在校师范生与一线 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角色;换位教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前言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辅助,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是一个组织者、帮助者的形象。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思想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依然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让学生大量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掘。要想真正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就要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引导、鼓励、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角色换位教学法”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潮流和呼声。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孩子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课堂上,他们干什么的都有,比如吃东西的,比如偷偷说话的,比如发呆的,比如睡觉的等。总而言之,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很难高度集中,爱玩的心灵总是难以真正的对枯燥的学习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没有带动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课堂的氛围。只一味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单一、呆板的教学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帮助,这样死气沉沉的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体,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这样如何能获得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效果。故此,改革是必要的措施,角色换位教学是首选的方法。

三、角色换位教学的目的

为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也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角色换位法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远离居高临下的教师,远离严肃板书的教师,让学生彻底过把“老师”瘾,让学生“翻身做主人”。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为自己,为同学,甚至是为教师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这样的换位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以及吸引力,也能让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关注讲台上的“学生老师”讲课,进而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课堂。与此同时,教师走下讲台,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让学生当老师,讲台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也可以此鼓励其它的同学积极尝试,勇敢走上讲台,对讲台这个舞台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在角色换位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学生为了能站在讲台上展现自我风采,而在课余时间里超前预习,积极的向教师和家长请教有关语文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底下的同学讲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这不仅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能力。在角色换位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让学生们参与了教学实践的活动,也能让他们体会当教师的感受,而且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了更全面的掌握。从而培养了他们重视学习,乃至终生学习的能力,也能同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四、角色换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探讨

第一、师生换位,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着底下教师和同学的面进行语文的教学,这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锻炼,虽然自己的座位离讲台并不远,或许仅一步之遥,或许几步之隔,但是一旦走上了这个讲台,就让他们找到了自信,不在害羞,不再害怕,不再胆怯,一次过后,他们就更明白学习和教学的一些特定方法了。克服恐惧的情绪,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如果带着恐惧的情绪,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大打折扣。而走上讲台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能帮助孩子们克服学习中的恐惧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可以帮助学生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师生换位,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优势的发展。在教学改革上,不是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吗?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做一回老师,从各方面来说,都有利于学生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发现自己的优势。

第三、师生互换角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比如说:他们为了准备上好课,那么就会事先做很多的准备工作,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针对不懂的问题提前通过多种途径自己解决掉。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具备自学的能力和自学的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诉,角色换位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一改以往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改善教学质量。适量的进行换位教学,让学生来当老师,老师作为同学的同伴,一方面可以和学生更好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上课之后指出不足的地方,帮助学生改进。并且对于课堂上的遗留问题,也可以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帮助学生掌握,并攻克难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不教而教的目的。况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刺激下面的学生勇敢尝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克服弱点,增强信心,挖掘潜力,多能力得到发展。使课堂焕发生机,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第9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母语选修课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亚、非、欧、美等各洲 60 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 国家就占 76.7%,20 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只会更高。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 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外国母语选修课比中国课程改革时间早,创新性强,实施状况 良好,选修课分类明晰,有条不紊,代表国家有美、英、日,

详细情况如下: 美国实行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根据课程的内容,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有的称为 英语 ,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课程;文学类包括当代文 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对选修课设置不作统一规定,由各州和学校自行 安排,学校对此没有强行选课的规定;英国则是将组合选修和任意选修相结合,与语文有 关的有英语、古典语文、戏剧研究、艺术史、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英国文 学、希腊语、汉语、意大利语等,绝大多数学校都把选修科目分成 5~6 组,供学生选择; 日本于 20__ 年制订并于 20__ 全面实施的高中课程,实行普通教育的学科有 10 科,国语 科列在首位,包含 6 个科目:国语表达ⅰ(2 学分) 、国语表达ⅱ(4 学分) 、国语综合(4 学分) 、现代文(4 学分)、古典(4 学分)和古典讲读(2 学分) 。其中只有 国语表达ⅰ 为必修科目,其他均为选修。

(二)我国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语文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研究

我国高中选修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时间较短,对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已有的研究有:

1. 关于新课标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 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设置了 诗歌与散文 、 小说与戏剧 、 新闻与 传记 、 语言文字应用 、 文化论著研读 等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开设若干模块,这些 选修课与大学开设的课程紧密联系,模块设置各具特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__ 年第 8 期上的《把握好高中选修课的 特点》,对高中选修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但新课标对选修课的一些概念阐述不清, 如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 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 获得8学分 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 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 。进一步学习和进一 步深造的标准是什么_课标对此没有提出更详细的说明,造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开设选修 课的学校,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修满7个模块,没有因学生学习兴趣与想报考学校 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块。 山东师范大学的杨旭东在硕士论文《高中选修课的历史比较与现实思考》中将现行选 修制度分为三类: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定向选修课。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的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这块也引起了国内学者、高中教师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体现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以及教学评价反思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20__ 年第 6 期上的《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学台,有效推进高中选修课实验》提出了 信息共享在选修课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XX市第八中学的教师孙晋诺发表在《语文建设》20__ 年第 2 期上的《高中选 修课教学的"三多"与"三少"》一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三点意见:多整合归纳 少逐篇讲析、多训练语言少依靠活动、多具体指导少空口说教。 江苏省XX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韩旭东发表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__ 年第 10 期上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对语文选修课授课方式进行了讨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徐才根和XX市乍浦中学的曹跃平、 孙晓峰在 《教学月刊 (中 学版)》20__ 年第 10 期上发表的《关于高中选修课中校长角色的思考》提出了校长角色 的转换问题。 江苏XX市季市中学的刘晓红发表在《考试周刊》20__ 年第 26 期上的《精准高考目 标,体悟审美愉悦 例证现代散文选修课的一种教法》将选修课与高考进行了联系,并 对散文选修课教学提出了看法。

(2)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

部分省市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学者针对部分学校选修课走过场,形同虚设的问题进行了 相关讨论: 安徽省XX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刘志胜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思考》对必修课 与选修课开设时间进行了讨论。 广东XX市玉兰中学

的李园香发表在《中学语文(上旬 教学大参考)》20__ 年第 9 期上的《高中话文选修课"同质化"现象及对其的反思》对学校将选修课当作必修课上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 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王文娟在硕士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实施选修课(人教 版)的思考》中针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评价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可行性比 较高的评价方式: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学生成长记录袋、问卷法等。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潘洪建、吕玉、邹双武发表在《调查与分析》上的《高中选 修课学习的成绩、问题与对策》中对选修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通 过调查发现现行考核制度无法体现选修课价值。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一)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 把握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相关规定,参考国内外学者对选修课的设置及教学研究,在有 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XX市重点高中语文教学中去,观察并记录一线语文教师 对于选修课的教学实况,采访一线语文教师、学校高层领导,了解这些基层教育者对人教 版语文选修教材的看法,听取他们对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问卷调 查的形式,了解目前学生对于选修课的学习状况,从中揭示出选修课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整理访谈资料,总结一线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的经 验教训,学校领导对选修课设置与教学的期望和预期,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选修课 教学理论,为立志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范生在选修课教学方面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 议。具体而言,关于XX市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 实践学校选修课的课程选择和教学进度(课时)安排;

2.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中的教学表现记录和分析;

3. 教师、学生对选修课教材、教学等的看法;

4. 相对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5. 实践学校教师、领导对于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XX市部分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状况上。昆明实施选修课是最 近两年的事,起步比其他省市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揭示 一线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另外,从一线教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试着结合教育学理论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理论,从而 为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师选修课教学指明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教学问题原因分析、选修课理论与一线教师实施的内在联系总 结等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原因,而是 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想要试图解决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本质的、固有的问题,是有难度的。另外,通过新课标选修课设置和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 之间的联系、差距,反观理论可能具有的缺陷或,在实际教学中对理论的灵活掌握,这些都是本次研究的难点。需要在实践学校认真观察,客观有效的记录,认真归纳总结所得的一手材料,从资料中得出理论,用事实说话。

三、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采取非结构式观察法对教师教学进行观察,对一线语文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 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轶事记录,如新颖的导入、有创意的提 问等等,与必修课教学进行对比,总结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特点、问题等。

2.采取实况详录法,观察记录教师在选修课集体备课中的表现,从中总结教师选修 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

3.采用结构式观察法,对学生在选修课学习中的反应进行时间抽样,每十分钟记录 一次,看学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听讲,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从而反观教师的选修课教学。

(二)问卷调查法:

1.对实践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选修课教学 的重视程度,对选修课教材的熟悉程度,对选修课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等等。

2.对实践学校高二下学期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对选修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目前所选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等。

(三)访谈法:

1.对实践学校高层领导进行访谈; 结合该校现实情况,向相关领导了解该校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过程,选修课实施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问题,现在该校选修课的实施状况等相关问题。并让学校领导对选修课的设置 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一线语文教师进行访谈; 在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对教师进行访谈。

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对该课有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该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出彩的地方,要询问设计背后的理念和方法;同时,询问教师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对现行选修课教材 分析与讲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选修课的集体备课方式等等。

四、学术价值

(一)弥补相关课题研究的不足;

1.XX市高中选修课政策实行时间较短,相关课题研究较少。本课题的研究能起到 一个补充作用。

2.其他省市相关课题研究过于理论化、理想化。本课题深入一线教育,收集一手文 献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教学中获得理论,避免了主观推断造成的理想化。

(二)丰富和完善相关课题的研究;

1.进一步完善新课标的实施理论;

2.为其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效性的数据和结论,为其撰写相关论文提供条件, 有利于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调查。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于语文选修课实施状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着眼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拓荒、原创价值。它所开发出的持续的、系列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教材和在实 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实施的有效机制,从而形成一线教学、在校免费 师范生的双赢局面。 首先,对于在职语文教师而言,可以监督其对新课标相关规定的贯彻落实,完成自身 教学的总结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在校师范生是最大收益者。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使准教师们了解一线教师选 修课的教学概况,从中吸取经验教学,为将来的选修课教学奠定基础,争取在就业后能够 很快适应新课改,上好选修课,防止刚毕业生就培训的尴尬局面。 最后,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来说,本次实践培养了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料整理、分析能力,提高了科研实践能力。

六、预期效益

(一)研究论文:

整理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问题,选 取侧重点,写一至两篇研究论文,要求真实可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学术界、 教育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实施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在校师范生未来选 修课教学起到指引作用。

(二)预期成果推广:

1.召开成果交流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课题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能力教育 素质教育

1978年,在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徐中玉先生和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共同倡议下,中断了30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得以重新开设。但大学语文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尴尬。本文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与教学对象需求的详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试为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

一.大学语文的契机与窘境

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了高考的指挥棒,大学语文拥有许多发展的契机:一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受到国家层面及专家越来越高的重视。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此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大学语文相比较于中学语文,无论教与学,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痼疾是显然的。受限于书本和考试,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变得枯燥无聊。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传统道德修养的应试教育,在人格的养成上也是有缺陷的。大学语文在丰富课堂,活跃思维,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人文修养上,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与发展机遇相随的,大学语文也面临尴尬处境。窘境之一是从重视到忽视,从主要到次要。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和主要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文都是重要的一科。进入大学后,作为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时比较少,一般就是一个学期(不到英语课的五分之一),主要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设,课程性质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设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一般是几个小班的合班,在多则上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上课。大学语文虽然还会安排考试,高分虽不易,及格应该是没问题的。从课时安排、课程性质、上课人数多上都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

窘境之二,大学语文教什么?课程名称是对课程本质属性的揭示,作为概念的课程名称应有其相对确定的内涵和外延。“语文”的直接语源是“语言文字”(“言 语文字”)。“语文”之“语”指口头语,“言”和“语”所指有异,所谓“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虽都属口语,但涉及交流则多用“语”;“语文”之“文”则指文字,一般指书面语,但深究之,此“文”,包括作为书写符号的文字以及“连缀成文”的文字,而“连缀成文”的文字通常指文字的一般运用(即“文章”),所谓“集诸句以记事物之状况,表现其意思而使之成为篇段者,谓之文。[1]亦即:语文=口头语言+(文字+文章)。但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学科定义。叶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实际上指母语)教育思想的最大问题是把丰富的语言、文学内涵抽空,干瘪成一种粗糙语言文字工具。”[2]从“语文”成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之日起,对这一课程争议不断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这也是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的主要缘由。于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有的侧重中国古典诗词;有的侧重西方文学;有的侧重语言学;有的侧重应用文写作……什么都可以教,仿佛大学语文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窘境之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为了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少大学纷纷行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组建了国学班,东南大学中文系开设了网络课程,湖南城市学院开发了中国大学语文教学网,设有“语文常谈”、“实用写作”、“教研基地”、“名作欣赏”、“在线作业”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教改研究亦积极踊跃。迄今有关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就有上百篇,硕士论文也有15部之多。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2004年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的文章《“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提出大学语文应“兼顾工具课,突出理论知识性”,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3]史灿方2007年《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大学语文改革的理念反思》,要求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大学语文如何开、大学语文如何考上,理清大学语文改革思路。他认为大学语文开设目的重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和学生的语言知识(主要是运用语言的背景知识)修养。大学语文如何开上,教材方面,选文要在“精”字上做文章,须注意一要避免与中学篇目的重复;二要考虑经典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三要考虑可读性和效果性。教学方面,首先是基本功的训练要加强;其次是思维能力要培养;再次是强化说和写的训练。大学语文如何考上,应该建立大学语文水平测试标准化的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字词句运用、常用文体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选文内容知识、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一般演说能力等。可以综合测试,也可以分模块测试,如汉语基础能力测试、阅读与写作能力测试、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语文知识修养测试,或者分书面测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4]两位专家的教改思路可谓周详细致,虽有差异却都十分注重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修养性。但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改思路,显然承载太多,要在短短的一学期完成,可操作性不强。虽然国内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不乏热烈,但至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仍争议不断,教改效果收效甚微。

二.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尝试

面对大学语文课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契机与窘境,如何抓住契机,摆脱窘境,笔者以为,教学改革不能从教育方单方面出发来制订计划,而要更多兼顾受教育方的需求与接受。针对非中文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结合笔者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大学语文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思维开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大学语文不应脱离实际,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爱与美的教育以及哲学教育都是他们感兴趣并迫切需要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内在需求;教学方法上,延续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强调字、词、句、篇的常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应从以教师为主型转到学生为主型,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几点都鲜明反映了新一代大学生对刚刚过去的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厌恶,对未来大学学习的期待,充分体现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对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要求以及对中学教育空缺的情感教育人生教育的需求。

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需求看出,对语文人文性的需求远大于对工具性的需求,与专家对工具性的强调形成强烈反差,可见学生对长期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的逆反心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语文的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大学语文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依此思路,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明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针对非中文专业理工科学生主体,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列为全校性公共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培养非中文专业人才的语文综合能力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目标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太低。语文综合能力素质简单可概括为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抒情能力、描写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和说明能力五种能力,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期奏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文学美学启蒙,引发学生对文学、美学、哲学的兴趣,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爱,学会思考人生。

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语文教育,取而代之是能力教育、人生教育。教材内容设计上,侧重文学美学启蒙及相应的五种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文学写作中存在五种表达方法,分别为抒情、描写、叙事、议论和说明,相对应的能力即表达感情、表达形象、表达事件、表达理论和表达知识的能力,相对应的人生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以及应用实践。在理论讲解上,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来思考人生与哲学,进行文学美学启蒙,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在实践训练上,通过相应的抒情能力、状物能力、叙事能力、论理能力及说明能力的训练培养语文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实现正确和流畅的表达和沟通,在文学写作及应用写作上掌握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结构成篇的能力。在道与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同时,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

依此思路,教材内容可分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应用写作实践五大部分,每部分体例,大体上,除导入与结语外,主体部分可分为理论导引和范文解读两部分,并辅以延伸阅读和写作实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哲学、美学、文艺学。当然所有内容的讲解都建立在文学篇目讲解的基础上,不会脱离语文的范围,而混同于思想品德修养课或者是哲学课。以情感教育为例,理论讲解部分,需解决情为何物、情分几种和如何抒情几个理论问题,对第一个理论问题,“爱是什么”引发的课堂讨论,可以从金代诗人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中的千古之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讲解基础上阐发。不同于政治或哲学课,理论部分的讨论对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采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则,只作引导,不设定标准答案。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将课堂交给学生,一次课设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讨论,不断深化,变教师唱主角模式为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模式。以审美教育为例,从歌德《浮士德》中的一句“美呀,请为我停留”引申出“什么是美的”这一主题讨论,并进而讨论男性美与女性美的标准,在讨论结束后再由教师对哲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作一简单介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自然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播放音乐、视频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有着显著作用。

考核办法上,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加大平时分权重,尤其是出勤、课堂发言、课堂作业情况。可以总成绩为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0%、30%、50%来计算。期末为开卷考试,主要为应用文写作和文学写作。相应于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平时多发言多参与,可要求学生至少发言5次,一次2分,5次就可以拿满10分平时分。出勤分满勤为10分。另外,以课内考核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考核转变,鼓励学生,尤其是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参加各种人文类竞赛或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主持人大赛、新闻摄影竞赛、读书周、话剧周活动等,无论参加还是拿奖都可以加平时分,但总分不超过5分,仍鼓励课堂多发言。期中的考核以小组合作分工表演为主,演绎经典影视剧或话剧桥段,通过表演,加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交流感情,也锻炼口头表达与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注 释

[1]吴瀛中国国文方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

[2]叶开.百年母语教育一直走在歧途上[N].东方教育时报,2013.10.29.

[3]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3.6.18.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4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英语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学生为学好英语打基础的黄金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首先,英语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不够高。语言的学习需要课堂互动,教学方式变化多样。然而,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合格,对于英语文化不理解,因此很难找到突破口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的接受效果比较差。例如,在关于叙事的英语阅读理解中,往往有很多角色,英文名字、地点等专有名词比较多。简单地讲解无法让学生明白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分角色读课文或者通过演话剧等形式来讲解这篇阅读理解时,效果会比较好。

2、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初中英语属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学生还不熟悉语法,不了解西方文化,一开始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在英语中对于时态的区分很详细很严格,有一般现在式、现在进行式、过去式、过去完成式等。这些时态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而这些时态的掌握非常困难,需要学生逐渐的理解、习惯以及大量的练习。另外,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复杂的英语阅读题目,容易产生受挫感。例如,学校往往以考试的形式来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数较低的同学往往认为自己不善于学习英语。这些负面情绪打消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遵循必要的教学原则

初中英语的阅读理解的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需要遵循全员参与原则。英语的阅读理解涉及到不同语言语法以及文化环境,简单阅读题目的训练不能使学生多时间内接受知识。而全员参与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这个学习的过程,了解西方文化。例如,有一类关于西方历史介绍的阅读理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这些阅读理解修改成剧本,然后分配学生不同的角色,然后以演节目的形式学习。修改剧本的过程,使学生逐渐适应和了解以及克服语言差异的过程。而通过不同角色演绎,学生则可以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2、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老师需要改进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地互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进行教学过程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互动,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语法是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障碍,而在语法中,虚拟语气的学习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相应的多分配一些课时放在虚拟语气的讲解上。然后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虚拟语气,比如穿越剧。

3、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学生的词汇量是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词汇量,那么任何阅读技巧和方法都犹如隔靴搔痒,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词汇量的提升。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而言,英语词汇的记忆是一个难点。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多分配一些时间,然后结合一些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例如,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引导学生不要贪多,而是及时地复习记忆过的单词。然后要调节记忆单词时间,一般而言,早晨的记忆效果比较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单词记忆。

4、选择适当的阅读素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必须要选择学生认知范围内能理解的文章,如一些简单故事情节的叙事文章。而不是那些充满哲理的散文,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如果文章的词汇比较简单,则达不到锻炼阅读能力的目的;如果词汇量过大,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的感觉,从而打消学习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对于初中英语阅读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新概念英语(一)》作为阅读教材。《新感念英语》是一套比较经典的英语教材,里面的语法涵盖比较广,文章内容有趣,适合学生使用。

5、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学生的阅读速度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教师需要从平时做起,引导学生把母语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为英语的思维方式。作为学习第二外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在自己的内心思维过程中主要的思维的方式还是以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的。思维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学生一开始的阅读速度比较慢。这种思维转换的练习主要放在平时,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语电影,如《功夫熊猫》、《原始人》等。

三、结语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2)

[2]庞文娟.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0)

[3]杨金娥.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4)

第12篇

关键词:汉语詈词 詈语 综述

《说文解字》对“詈”的解释是“詈,骂也。”因而詈词通俗的讲法就是“骂人的词语”。“詈词”是汉语中长期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自古有之。然而由于其内容和含义的特殊性,一直被有意无意忽略。但是语言学研究的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一切语言现象,不应当存有偏见,所以詈词的研究也应当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关于詈词詈语的研究也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詈词詈语在学术界的定义十分混乱,专门针对詈词的研究则更为稀少。本文综述中很多文章或内容并非只是关于“詈词”,很多是将“詈词”“詈语”“詈骂语”以及“骂人话”的内容综合或混用,因此本文的一些论述和引用也无法避免。但本文试图将关于詈词的内容抽取并展示出来。

从研究形式上看,关于汉语詈词詈语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在通论型著作或教材中单篇讲述汉语詈词詈语,例如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199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以及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2003)。曹炜的著作中有专门对詈词的讲解。第二是关于汉语詈词詈语的研究专著,主要有文孟君《骂詈语》(1998)、江结宝《骂詈语言研究》(2005)和刘福根《汉语詈词研究——汉语詈骂小史》(2008)等。文孟君主要讨论了詈词的各种差异、类别、常用修辞方式、功能及文化积淀;刘福根则对汉语詈词作了纵向的历史全貌研究。第三是关于汉语詈词的论文,较早的有陈伟武《骂誉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1992)、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1997),之后还有从具体的文学作品或方言出发研究一定范围内詈词的论文,如黄德烈《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1994)、张仪良《汉语疾病詈词初探》(2008)和胡丽霞《大同方言中的“货”缀詈词浅析》(2010)等。

从研究角度来看,对于汉语詈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本体研究;2.源流和发展变化;3.修辞及艺术表达角度研究;4.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5.应用语言学角度研究;6.中英比较研究。下面分别从这六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汉语詈词的本体研究

“詈词”的定义是詈词研究中争议较大的部分。很多文章都忽略了这一基本内容,将詈词詈语混为一谈,只是引用较早时刘福根(1997)的说法:“所谓詈词,指的是粗野或恶意地侮辱人的话”。①(P44)刘福根《“詈词”标注及其他》(1999)统计了12册的《汉语大词典》,共查到注明“詈词”“詈语”“詈人之词”“詈辞”“詈称”“骂人语”“骂人话”“骂人的话”“骂人之词”“骂人之语”“骂人的粗话”“辱骂之词”“责骂的话”等条目共397个,叫法13种。实际上,它们所指的都是詈词。②(P40)但刘福根的这种定义本身就存在问题,詈词的“词”和“……的话”前后并不一致,但限于研究有限,大部分文章仍然接受了这一定义。其实在这之前,王希杰就对“骂人话”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义:“骂人话是一种语言词汇系统的构成材料之一,它主要指一些词和词组,有时也包括一些现成的短句。它的功能是用于侮辱人。”③(P47)这个定义已经将骂人话内部分出了不同的语言单位,但对于“话”“词语”等仍未厘清。

真正将詈词研究独立出来的是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2003)。他认为,詈词不是一种什么“话”,而是一种词汇现象,是一种特殊词语,是成句的骂詈言辞的最常见、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造句单位,“詈言”或“詈语”等“骂人话”绝大部分以“詈词”作为核心构成。在他看来,“詈词的科学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詈词是人们在詈骂他人时所使用的一种词语,是构成骂詈话语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单位。”④(P26)

在这之后,一些学者对詈词的定义开始变得更为准确。刁晏斌在《“语言”中的“詈词”辞格》(2007)中将詈词放在“词”和“句”两个范畴内研究;李淑珍(2010)则直接给詈词作了定义:“詈词,就是骂人的词,是以侮辱、伤害、贬斥他人为目的的。”⑤(P26)

一些论文试图将詈词与其他语言成分进行对比和区分。王琴《骂詈语研究》(2006)区分了詈词(文中叫“詈骂语”但实际上论述的对象是词汇)和贬义词,认为二者的差别主要在对象、角度、语言单位和使用的语言环境四个方面。王俊杰《网络骂詈语研究》(2010)更为详细地论述了詈骂语和脏话、下流话、贬义词、禁忌语、粗话等的区别和联系。

综上所述,“詈词”的定义在少数人中开始得到重视,但普遍来说詈词仍被笼统地看作“骂人话”,这种不够严谨的态度不利于詈词乃至詈骂语的研究,因而在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加以仔细定位。

二、詈词的历时研究

关于具体某一詈词的源流考据的文章数量较多,大都是对某一具体詈词,从文献可考的最早出处一直研究到它目前的含义用法。例如周江峰《“兔崽子”考》(2004)、曹翔《“鬼子”释义考辨》(2007)、高玉蕾《女性詈语“蹄子”小探》(2011)等等。此外还有王浩垒的《常用词“詈”“诟”“骂”的历史演变》(2008)对“詈”“骂”等词(或字)本身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据,这类研究对于詈词的本体研究也有一定帮助和参考作用。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詈词的研究,有刁晏斌的《“语言”中的“詈词”辞格》(2007),他将时期的詈词作为一种辞格进行了描述分析,并总结出了“适用范围狭窄”和“使用频率高”两个特点。此外还有上文提及的刘福根的专著《汉语詈词研究——汉语詈骂小史》。

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2006)分出单独章节全面探讨詈词的演变发展,包括历时演变,共时地域之间的差异、词汇自身的自我扩展功能,以及同义詈词色彩上的差异,并且总结了汉语詈骂语的发展趋势:形式上,“文骂”代替“武骂”;内容上,詈骂内容多样化;色彩上,詈骂意味在淡化。

还有一些论文对詈词和非詈词之间的转换进行了分析,石鸣和王开文的《雅辞詈化及其机制》(2008)从历时角度对中性词转化为詈词的状况做案例分析,并对詈化机制进行语言、社会、认知的多维思考,认为詈词的形成机制有三:1.贬义的基础——事物的社会价值;2.贬义的由来——隐喻与转喻;3.贬义的固定——葛氏定律。在语言领域所谓的“葛氏定律”是指“如果一个词同时兼有褒贬两个不同的义项,那么褒义的义项会因为很少人使用而退出交际,而贬义的义项则会使用频繁,最终占据词的所有使用场合。”⑥(P61)此外,曹德和的《詈辞雅化例说》(2001)则用具体例子分析与说明与“雅辞詈化”相反的现象。另外,全美香《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2011)虽全文使用术语“詈语”,但实际内容则是讲述在父母子女朋友及夫妻之间的詈词转化为表示亲密情感的词语的内容。

还有一类文章讨论了詈骂语的词汇化现象。张谊生在《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2002)中认为,骂詈语句因节略使用与保留特定成分而逐渐词汇化;词汇化的骂詈语因充当插入语而叹词化;因插入语词内而标记化;因定型类推而构式化。张爱玲的《面子理论视角下詈词“(他)妈的”的词汇化研究》(2010)讨论了“(他)妈的”如何从句子逐渐词汇化的过程,并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对诱发这种演变的动因作出了解释。

利用这些詈词的演化和发展规律,研究者可以研究如何降低粗野詈词的出现率、引导詈词朝着相对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詈词的修辞以及艺术表达角度研究

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2000)认为詈骂语有“析字、藏词、夸张、比喻、借代”等五种修辞方式。大西博子的《谈谈吴语詈词》(1999)分析吴语詈词的主要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和藏词,主要作用是一针见血、诙谐幽默、委婉含蓄,并且能够很好地体现骂詈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要表达的不同语义。赵子阳《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修辞分析》(2007)以内蒙古西部区的方言为语料,探讨了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委婉、对比、反问等修辞格在詈词中的使用情况及其表达效果。王俊杰和刘海艳《浅议网络詈语》(2009)认为网络詈语表义所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谐音、比喻、夸张和节缩等。

除了以上从整体语言或某种方言或社区语言角度分析修辞和表达效果外,关于詈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大量文章集中在对某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位作家的作品作出具体分析。其中又以《红楼梦》和《金瓶梅》为对象的文章数量最多,研究也最详实。黄德烈《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1994)从人物性格的刻画、艺术氛围的渲染和人物的心理刻画三方面分析了詈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潘攀《骂语的艺术功能》(1997)认为骂语的艺术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揭示人物间的关系状态,二是反映当时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三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黄森学《骂语詈词人欲的艺术价值》(2003)从詈词角度,通过对人的钱欲、、权欲三个主要方面的描述来探讨其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对于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詈词的修辞和艺术表达进行探讨的文章有张礼、郭祖彬的《从王朔的小说看丰富多彩的詈语世界》(2003)等。

关于詈词的修辞和艺术表达是詈词研究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在进入文学领域之后,詈词研究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完全是糟粕的意味,而是“当作家将其铭铸进作品中, 就具有了审美价值。”⑦(P111)

四、詈词的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詈词詈语,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詈词詈语的文化蕴涵、社会心理和方言角度的研究三个方面。

早在1992年,陈伟武在《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中就开始探讨詈词和詈骂语的文化蕴涵。在他看来骂詈行为应该归纳为“人本观念、种族意识和尊卑贵贱”三方面。在此基础上,李朵《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1999)从古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詈语入手,剖析其文化精神,揭示四个方面的文化蕴涵:人本、宗族、尊卑等级、生死观念。周荣(2000)全面研究了詈骂语的文化透视,包括人本观念、种族观念、伦理道德、等级观念和审美观念等等。孟昭水《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2006)认为汉语詈语按致詈方式大致可分为“诅咒、禁忌、贬损、歧视和违背伦理道德”五类,并同时分析了这五类方式背后的文化蕴涵。米敏《“死亡”类詈语》(2005)从死亡的时间、方式、命运,分析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人们的生死观念。张仪良《汉语疾病詈词初探》(2008)总结了汉语疾病詈词的五个特点和六个目的,并从中归纳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模式、价值观念、文化理想等。

陈伟武(1992)分析了骂詈行为的心理机制,认为愤怒、憎恨、恐惧和戏谑都是詈词詈语产生的心理机制。李娜《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2010)根据詈语的使用特点,纵向分析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规范伦理的阶段、摆脱束缚的阶段、冲破禁忌的阶段与走向文明的阶段。

方言方面的詈词研究文章也不断出现:胡丽霞《大同方言中的“货”缀詈词浅析》分析人们认为“货”是“物”,将人比成“非人”的“物”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贬低和侮辱,从而分析出当地人“万物以人为贵”的思想观念和崇尚理想人格的审美观。相关文章还有温珍琴《赣南客家詈语研究》(2007),赵子阳《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心理解析》(2008),《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与民俗文化》(2008)等等。

詈词和詈语可以从反面表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中国的“俗文化”。“俗文化尚真,尚质,少文饰,少扭捏作态,直接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直接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念。汉语詈词相当发达,为我们研究俗文化提供了大量真确而生动的材料。”⑧(P122)

五、詈词的应用语言学研究

张廷兴(1994)指出,“作为交际语言的一部分, 詈语有着独特的交际功能, 它能够更有力量地表达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情绪。”⑨(P30)因而,交际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詈词詈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恩锋、全晓云《詈语的语用认知价值探讨》(2007)进一步指出,詈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在非正式场合实现的;詈语的实际意义往往趋于淡化甚至完全虚化,具有不可解释性,往往不是靠实际意义去参与交际,而主要以随便、自由、有力量地宣泄特定情绪来实现其交际功能。此外,他们还认为詈语还具有平衡心理的作用。陈岩《汉语詈骂语的非詈骂交际功能和交际原则研究》(2008)运用交际语言学、语用学等各学科理论,探究了“詈骂语”在言语交际中所起到的积极的交际作用,及其在交际中所体现出来的交际原则。在他看来,骂语有时候可以不含有骂意,说话者可以利用骂语表达喜欢、疼爱、希望之情。这一观点比较独特,但类似观点实际上早在1999年江结宝的《詈骂的动机和作用》中就有过论述。江结宝将詈词詈语的动机和作用分为“伸张正义、指引正道、伤人生非、宣泄情绪、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兴奋取乐、口头禅、无意生骂、特殊原因”等十种,这其中就包括詈词詈语在交际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周荣(2000)明确指出, 骂詈语有工具功能、情感功能、协调功能、强化社会规范的功能和文学描写功能。王雪梅《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詈语探析》(2005)指出, 内蒙古西部地区方言中詈语的主要功能是攻击对方,功能延续是宣泄情绪,功能异化是交际口语。

综上所述,詈词及詈语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全面而不乏新意。虽然詈词在生活中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但至少这种观点的提出使詈词詈语应用研究的思维方式更加全面,拓宽了整个领域研究的思路。

六、詈词汉英对比研究

詈词的汉英对比研究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一个研究领域,并且集中在从词汇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张谊民《汉英詈语的语音特征分析》(2011)标题为“詈语”,但通篇都是在对比和分析汉英詈词的语音特征。“从微观的语音特征来分析汉语普通话和英语的常见詈语词汇,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可启发更多思考。”j(P70)张谊民总结了汉英詈语词的相同点:声母或首字母多为爆破音、摩擦音和塞擦音,仅有几个不圆唇的元音也可如此;及不同点:英语中有几个辅音不能作为声母构成詈词。最后,他又从上述差异中分析出汉语的詈词词汇的丰富程度要胜过英语的。程昕《英汉詈词对比分析》(2011)则从更宏观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詈词,发现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四个相似点:性和排泄系统有关的詈词;与人的生理、智力缺陷有关的詈词;与人的种族、生活区域有关的詈词;以物名骂人,视人非人的詈词;和三个不同点:西方有与上帝、宗教有关的词语;中国有与氏族血缘有关的词;中国有与“脸面”有关的詈词。同时也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对詈词的影响。

总之,这一研究角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汉语和各种语言以及汉语方言之间都可以对比,并且对比的内容也可以涉及词汇学甚至语言学其他角度,因而应受到重视。

詈词是一种语言糟粕,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以及人类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不可分割,所以说詈词也承载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观念,从反面表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以及中国的俗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价值观念也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不断改变,对待詈词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詈词将继续存在,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语言逐渐趋于洁净,詈词詈语也正朝着更加文雅、含蓄的方向转变。当然,我们也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骂詈行为不可肆意施行,詈词不妨随心研究。”k(P122)

引用注释:

①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J].汉语学习,1997,(3).

②刘福根.“詈词”标注及其他[J].辞书研究,1999,(2).

③王希杰.论骂人话[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4).

④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⑤李淑珍.山西方言体词性三字格詈词的归属及认知解读[J].忻州

师范学院学报,2010,(6).

⑥石鸣,王开文.雅辞詈化及其机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

⑦黄德烈.《红楼梦》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J].学术交流,1994,(2).

⑧陈伟武.骂誉行为与汉语誉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2,(4).

⑨张廷兴.民间詈词詈语初探[J].民俗研究,1994,(3).

j张宜民.汉英詈语的语音特征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k陈伟武.骂誉行为与汉语誉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2,(4).

参考文献:

[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文孟君.骂詈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5]江结宝.骂詈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6]刘福根.汉语詈词研究——汉语詈骂小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2008.

[7]刘福根.“詈词”标注及其他[J].辞书研究,1999,(2).

[8]刁晏斌.“语言”中的“詈词”辞格[J].邯郸学院学报,

2007,(2).

[9]王希杰.论骂人话[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4).

[10]李淑珍.山西方言体词性三字格詈词的归属及认知解读[J].忻州

师范学院学报,2010,(6).

[11]王琴.《红楼梦》骂詈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6.

[12]王俊杰.网络骂詈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

[13]周江峰.“兔崽子”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4]曹翔.“鬼子”释义考辨[J].语言研究,2007,(4).

[15]高玉蕾.女性詈语“蹄子”小探[J].语文学刊,2011,(2).

[16]王浩垒.常用词“詈”“诟”“骂”的历史演变[J].周口师范

学院学报,2008,(1).

[17]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18]石鸣,王开文.雅辞詈化及其机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

[19]曹德和.詈辞雅化例说[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1,(1).

[20]全美香.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1,(3).

[21]张谊生.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

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J].当代修辞学,2010,(4).

[22]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23]大西博子.谈谈吴语詈词[J].修辞学习,1999,(6).

[24]赵子阳.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修辞分析[J].语文学刊,

2007,(12).

[25]王俊杰,刘海艳.浅议网络詈语[J].语文学刊,2009,(5).

[26]黄德烈.《红楼梦》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J].学术交流,

1994,(2).

[27]潘攀.《金瓶梅》骂语的艺术功能[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7,(2).

[28]黄森学.《金瓶梅词话》骂语詈词人欲的艺术价值[J].黄石

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9]张礼,郭祖彬.从王朔的小说看丰富多彩的詈语世界[J].淮南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30]李朵.古代汉语詈语中的文化蕴含[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9,(2).

[31]孟昭水.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

2006,(4).

[32]米敏.“死亡”类詈语[J].滨州学院学报,2005,(2).

[33]张仪良.汉语疾病詈词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08,(1).

[34]李娜.从詈语的使用看民族文化心理的变迁[J].求索,2010,(1).

[35]胡丽霞.大同方言中的“货”缀詈词浅析[J].语文学刊,2010,(6).

[36]温珍琴.赣南客家詈语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8).

[37]郭荣芳,七十三,赵子阳.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的心理解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8]赵子阳.内蒙古西部区方言詈词与民俗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39]张廷兴.民间詈词詈语初探[J].民俗研究,1994,(3).

[40]吴恩锋,全晓云.詈语的语用认知价值探讨[J].术语标准化与

信息技术,2007,(2).

[41]陈岩.汉语詈骂语的非詈骂交际功能和交际原则研究[D].中国

传媒大学,2008.

[42]王雪梅.内蒙古西部方言中的詈语探析[J].语文学刊,2005,(9).

[43]张宜民.汉英詈语的语音特征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3).

第13篇

关键词:名词偏误原因 多维释义

一、常见的名词偏误

名词是汉语中的一个大类,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必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有许多学者对于留学生学习名词学习方面的偏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留学生在其学习名词的过程中的偏误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名词的单双音节同义名词的使用偏误

如:(1)在我国家,我们没有心脏病的治疗。

(2)我们同学们却不少:四十多从十一个国来的同学。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双音节名词“国家”和单音节名词“国”的用法产生了偏误

2 对汉语名词中的时间词的使用偏误

如:(3)她每天学习四点。

(4)我们上午八小时上课。

这两个例句中,对于“点”和“小时”的使用发生了偏误。(3)句是说学习占用的时间,应该改为“小时”,而(4)句是要说在什么时间上课,应该改为“点”。留学生在对此类的时间名词的使用上常常区分不清,容易发生偏误。

3 对方位词的使用偏误

如:(5)现在我在北京里学习汉语。

(6)她把那张画儿挂在屋子的墙里了。

(5)句对于方位词“里”的具体使用不清楚,不知道在具体的地理名词后面不能再用方位词“里”。(6)句中对于“里”与“上”的区分也未能完全掌握。

4 对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使用的偏误

如:(7)我来中国已经好几月了。

(8)我会说两个语言,英语和汉语。

(9)我的国家没有四个季,只有夏季和秋季。

(10)我家除了我还有两位人,爸爸和妈妈。

5 普通名词误用

如:(11)她今年二十年,我二十一年。

(12)结婚以后他们很恩情。

6 词尾“们”使用不当

如:(13)三个女孩子们把鲜花送给代表了。

(14)我们的老师们是中国人。

留学生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以上的各类偏误。从偏误产生的表象上我们可以分为以上几类,但是从偏误的性质来分,这些偏误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义辨析不清。(2)语用意义不清,即不能正确地掌握名词的使用环境。(3)搭配用法不明。(4)语法结构不清晰。(5)诃法区分不清。(6)词语的色彩区分不清。(7)语序把握不准。

二、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那么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语际的迁移是主要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母语会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在对具体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身所拥有的思维、文化和逻辑能力会使其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按照母语的习惯进行推理和类比。这是偏误产生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教材的编纂不够精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解释及没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有的学者提出,没有很好的工具书也是一个深层的原因。刘春梅(2006)在她分析《现代汉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主要差异》中曾提到:“做这一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几种比较权威的、常用的语文学习词典。在《现汉》、《8000词》和《新华词典》中,单双音同义名词的释义模式,常常是N单和N双一者为另一者的释语,或N单和N双的释语基本相同,词条所举用例有限或没有,《8000词》的英语翻译与教材情况基本相同,N单和N双常常使用相同的英语词汇翻译,像‘分钟’、‘点钟’这样的常用词,《现汉》中竟没有收录。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无数次翻阅这些工具书,也很难从有限的词条用例中发现N单和N双的差别。”

对于现有词典的名词的释义方式。曾有学者做过探讨。符淮青(1996)在他的《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详细探讨了“名物词的释义”:“名物词,指动物、植物、矿物、器械、日用器具、用品等等的名称,以及其他众多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名称,它们是名词。定义式的释义(种=种差+类)是解释这类词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释义不同,表达上的变化,定义式释义在运用中有各种变式。”许德楠(1984)在其《名词特点与汉语辞书编纂》中谈到:“一部汉语语词词典所收词条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般辞书对名词多从语义上加以解释,而较少谈及它们的词法的、句法的特点以及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的周道娟(2001)曾在其硕士论文《(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本动词、名词、形容词同一义项释义对比研究》中,详细地考察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释义模式的变化,提出了另外两种名词的释义模式,即比喻式释义和语词式释义。所谓比喻式释义即在对名词的定义式释义的基础上指出其比喻义,如“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而所谓的语词式释义是只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释义,如“基点:中心,重点”。而符淮青(1996)在其《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中曾指出:“词由比喻产生的表名物词的意义,‘比喻’二字表示现义和原义的联系,其余词语仍可归如上面分出的各种类型的释义中的第三种释义。”而其所谓的第三种释义是“‘种差+类’组成偏正词组的定义式释义。这种方式有时添上列举被释词表示的事物的个体或各个品种的内容”。所以,归根结底,比喻式释义仍然是定义式释义的一种。因此,目前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主要采用了定义式释义和同义对释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是传统词典常用的两种定义方式。目前词典所用的这些释义方式的明显缺陷在于它们的“循环论证性”(王馥芳,2003)。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针对名词中的具体问题曾做过探讨,如邱立坤(2007)曾对《单音节名词的释义模式和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作过探讨。

三、名词的多维释义

目前的汉语词典对名词的释义多采用传统的词典语义学,他们关注的是一个语词与另一个语词的区别性,词典语义学多采用区别性释义法,这些方式难以完成词义的完整的描写任务,不是多维的释义方式,这些释义方式局限于名词的“指称意义”。对于名词的内涵意义、象征意义、情感意义等没有涉及,不利于留学生对于名词的把握。没有吸纳原型理论及其他有助于词典释义的语言学理论的精髓。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传统的语义学受到了认知语义学的冲击,因此,基于传统意义观的词典编纂也被迫从认知的角度重新思考词典的编纂。原型理论被认为是挑战传统词典语义学的最好武器(王馥芳,2003)。如《麦克米伦词典》已经在其词典中运用了原型理论。在主义项之下又设立的次义项。

第14篇

关键词:青少年;学习状况;学习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7-02

一、引言

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有关我国青少年学校状态的研究还很少,大多有关青少年学校状态的研究都是有关留守青少年、贫困青少年、残障青少年、多动症青少年等弱势青少年的研究,很少有研究着眼于“正常”的青少年。并且有关“正常”青少年学校状态研究大都只停留在简单描述的层面上。刘旺、田丽丽进行的有关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的研究调查了475名2~6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了美国学者Huebner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从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五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发现五个维度的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学校、家庭、自我、朋友、生活环境。[1]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在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明显的特征,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中学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和人格发育逐步趋于成熟,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不良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受外界的影响性较大。[2]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被试选取的是处于青年早期和中期的青少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学生的学习观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经验的直观认识,经历由客观主义倾向到建构主义倾向的发展,其形成和发展受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所学专业、课堂教学以及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反过来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过程及策略、自我调节以及学习动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因此也应当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3]学习兴趣是指一个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也是学习的一种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学习的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4]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5]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首先提出的,是指个体应对和处理环境事件的有效性。它是以个体自身为对象的思维形式,是个体对自我能否完成某一任务所具有的信念或主体的主观感受。[6]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留守青少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揭示了留守青少年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促使其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和发展。[7]通过以上所述,调查研究在校青少年的学习状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调查主要从学习状况以及其包括的学习兴趣、学习观、学习效能感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目前青少年的学习状况。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蚌埠市以及郊区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和高一、高二的留守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580份,回收率为89.23%,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80.92%。

(二)研究方法

1.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依据学习状况包含的以下四个维度编制而成,本调查问卷有以下四个维度,学习状况、学习观、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它由28个项目构成,这些项目又分属于4个子量表:学习状况、学习观、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采用5点计分,“非常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计为1~5分。

2.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集体施测,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状况

张敏、雷开春等人对4~6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分析,通过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归类划分,包括:回报动机、求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利他动机、学业成就动机、生存动机、实用动机[9]。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回报动机、求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为主,表明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还很弱,近景的外部学习动机起着主导作用[10]。王有智采用自编的学习动机调查问卷调查了小学2~6年级学生,发现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表现为由附属性动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渐增特点。可见,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从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为了个人前途与集体利益、为了好分数等发展到具有明确、具体、多样的动机类型,较为突出的是把学习与个人前途、利益、成就等联系得更加紧密。[11]

各年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很少,有35%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有39.2%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需要两个小时,35.1%的同学需要一个小时。只有13.7%的学生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家庭作业。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在课堂上,62.7%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能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72.7%的学生觉得上完课后自己学到了知识。总的来说,课堂学习还是比较有效的。而且有67.5%的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能够主动参考课堂学习。而且课堂上的学习状况随着年级的提高,越来越好。建议老师关注三四年级的课堂学习,目前来看,明显劣于五六年级,七八年级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请引起重视。

(二)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培养乃至才能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了解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了解中小学生学科兴趣的倾向,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以便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及其改革提洪心理学依据。学习兴趣问题上,48.2%的同学常常为自己成绩感到烦恼。7.8%的同学认为学习一点意思都没有。10.9%的同学认为,如果让他选择,他选择最好每天不用上学。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逐渐减小的趋势。

(三)学习效能感

在学习效能感方面,有19.4%的同学认为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太难了。52.5%的同学觉得学习时经常感到很累。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颇有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各个科目。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明显的降低。需要教师关注高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若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其中,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不管对学生做出何种期望,都会使学生产生相应反馈。教师若能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那么,教师的这种期望,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自我成功的预言效应,有助于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12]

(四)学生的学习观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13]。徐小松在其研究中制定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指标主要有:作业方面、刻苦钻研方面、学习计划方面、上课集中注意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作息习惯方面、预习和复习方面、合作学习方面、阅读书籍方面和是否偏科方面。

40.5%的同学认为学习好的主要表现是成绩好。49.7%的同学的父母对学习的观点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发现他们没有看与课本相关的书,就会批评学生不好好学习。46.6%的同学认为看电视是主要的休闲活动,而不是学习。54.5%的同学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都是从课堂上或者辅导班上学到的。54.2%的同学认为努力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考上好学校。同学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是习题考试。

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是比较狭义的。只有学习课本相关的东西,才是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学习观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从多个信息源头获得知识,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年级越低对学习的理解越狭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缺少从生活的其他方面学到知识的经验。建议引导低年级学生看课外书、多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学会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阅读中学习。

四、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建议

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树立人本教育理念,要改善初中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教育部门和学校自然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国有关青少年学校状态的研究还很少,并且学者们还未将青少年的学校状态进行划分维度,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与青少年学校状态有关的一小方面进行研究。

依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老师和学生建立人格平等的朋友关系,也就是说师生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能更好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观,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二是在课程开设上要大胆创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和家长教会学生与同学友好交往。针对部分学生性格孤僻,难以与其他同学相处的情况开展了师生谈心活动,老师有意识地与学生亲近,了解他们的想法,把握他们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孤僻、自卑的阴影,与同学和谐相处,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学校学科课程设立人文类课程,如文学、艺术、美术、手工制作以及体育等课程,都可以作为闲暇教育的学科课程,其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健康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去亲身体验闲暇活动的乐趣和感受活动生活的美好,使他更加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刘旺,田丽丽.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5,11:42~44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4]刘儒德,邓利.小学生语文学习观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

[5]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评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04)

[6]Bandura Albert,Schunk Dale H.Cultivating competence,self-efficacy,and instrinsic interest through proximate self-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1(3):586.

[7]徐靖雯.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7)

[8]陈小诗.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李晓丽.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D].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2008.

[10]徐小松.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评价的案例研究[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3,7:44~47

[11]付启胜“.看不见的灾难”—教学中的心灵施暴现象透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1)60.

第15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失调 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69 ― 03

1.引言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来以课堂形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这些传统方法,我们的教学出现了“费时低效”的现象(陈坚林,2010)。但是到了新世纪,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打破的契机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教育部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可见,改革主要是模式的改革,以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这个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上首次把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上得到了运用。然而,当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后,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失衡现象,进而影响到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刘长江,2013)。鉴于这些变化,本文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课程,探索重构大学外语生态课堂的有效原则和实践策略。

2.研究理据

本研究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特点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邓小泉,杜成宪,2009)。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生态学”概念是于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wrence.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谈到了教育“是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播、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或情感”,引用生态学观点到教育中去是为了表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本身,自由社会的进步更要求建立合适的结构和方法,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去装备个人,实现目标和发展的更高水平。从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来看,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和目的,把教育机构本身和其他机构乃至社会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同时又对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的认识又提出更高要求,提醒我们要如何整合资源,重构和谐。在我国,从最早的理论阐评、哲学思考、理念探索、发展探析等一系列宏观研究逐步进入到微观层面上的课堂建构、模式设计、角色定位、资源配置、环境营造等研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教育生态学已经从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理论引导进入到具体教学上的各个环节,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上,更是迅速地把教育生态学引入到了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在高校扩张背景下对传统外语课堂承受超耐度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目标功利化、评价体系片面化的思考及构建生态化课堂策略(赵攀,2010;陈春燕,2011;罗娅娜,2012;赵永平,2013等);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整合信息技术和外语课堂,探索有效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高凡,张媛媛,2010;李芳媛,2011;胡洁雯,2012;刘长江,2013;隋晓冰,2013等)。笔者认为,在这两大主体研究中,发现在前类中不少研究只是套用普遍适用理论,借以“生态”以及“教育生态”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无法形成对研究体系清晰、完整的认识,更使自身研究杂乱无章,研究内容换汤不换药。事实上,在研究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计算机应用与整合的特征”这一复杂性(陈坚林,2010),新技术进入后必然打破传统的外语教学环境,从而引发各种失衡现象。如果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忽略了“信息技术”这一关键要素,那么所有的研究就会黯然失色,也不可能与时俱进,更背离了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陈坚林,2010)。因此,本文将紧扣信息技术这一关键点,真正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进入到外语课程后引起的失调现象,探讨其成因及对策,并结合笔者所在的高校九江学院为例,使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并最后落实到具体教学当中去,达到真正优化。

3.现状分析

3.1变化分析

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伊始,信息技术就进入了教学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格局,给外语课堂势必会带来许多变化。首先,人们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有理论和方法,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更重要的要用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2013年6月,笔者对来自九江学院三个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的270名学生和30名大学英语教研室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6.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92.8%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上“会使用到信息技术”,如PPT,语料库等。理念的变化还反映在学校各部门建设网络教学环境的步伐,无论是硬件环境如图书馆,机房,多媒体教室,智能平台设备等基础设施和装备配置上,还是在软件环境如教学资源和平台,课程设置和目标,教学评价机制等,都应顺应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但计算机技术进入后使得课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得以实现。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效。在对30名外语教师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调查情况来看,72.3%的教师表示会在外语课堂上使用或经常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其中55%的教师表示会自己制作课件,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源。第三,变化还反映在教材的形式、编写和使用上。以往的教材都是平面的纸质教材,内容单一,注重机械模仿和操练(陈坚林,2010)。技术进入后,教材系统增添了物理上的立体概念,纸质课本、音频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呈现形式多样,多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教材内容。同时,立体式教材也带来了对立体式教学方法,怎样把教材变成活书用好成为一大难点。第四个变化就是课堂安排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位置编排大都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如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催生了课堂位置编排的变化,和以往的学习氛围大不一样。第五个带来的就是管理上的变化。如对语言实验室等的管理以往都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来实施,但技术进入后就要求我们不仅对设施本身进行管理,还应在技术上进行管理。如果只是建立机房,后期不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改造,或受带宽、网速等限制无法安装新的教学软件,结果导致设备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王守仁,2008)。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设置上发生变化。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的是课本,并没有把信息技术视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陈坚林,2010)。实际上,信息技术进入后,课程设置也应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所阐述,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不仅拓宽了英语教学的信息通道,对教学本身的结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产生巨大影响,也促使教学观念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局面,相应地导致许多失调现象的发生。

3.2 失调分析

经调查,上述变化所导致的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理念和实践的失调。为了解计算机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现状,笔者选取两名老师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其教学形式虽然增加了计算机和课件,但是实质教学方法未发生改变,还是运用传统的讲解法对文章的主题、结构、特点分析,然后对其中的语法点进行逐个分析。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这一理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其次是信息水平和观念有别引起的失调。在笔者调查的30名教师中,年龄分布从25至50岁不等,其中青年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生表示出极大热情,并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师对信息技术会产生反感或厌恶或抵触,还是较愿意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产生了失调现象。第三是教材更新和教法滞后之间的失调。平面教材变立体式教材就要求我们用技术手段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但是往往我们的老师是做不到的。基本上是以前怎么教的,就用以前的方法来教新型的立体式教材,这就导致了失调现象。笔者跟踪了30名教师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后发现,75.6%的教材无法按要求完成进度,不少内容都浪费了。第四是课堂布局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引起的失调。我国高校教室的座位排列大多呈秧田式分布(蔡玲,2013),信息技术进入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陈坚林,2010)。可是,由于学校管理层面上的原因,教室和机房的桌椅还是固定的,无法更换成适合生生交流的圆桌型或面对型。同时,由于多年扩招,班级规模人数大都超过了30人,有时还会出现合班上课情况,学生缺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这也导致课堂安排出现困难和失调现象。第五是教学管理和评价上的失调。传统管理比较单一,在教学评估方面只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衡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技术进入后要求我们对技术的运用也应有所评估,不用或滥用信息技术都不应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应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是此类管理极其缺失。第六是课程设置理想化和现实差距的失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入,在外语课程中也必须融入信息技术,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体现于课程中(陈坚林,2010)。可是,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名义上是把信息技术运用进来,实际上其并没有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谈不上成为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必备要素了。

4.重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平衡

在教学上,主要有三大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认知主义比行为主义理论略胜一筹,既强调表面又强调内在的学习机制。建构主义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协作和交流的过程,也反映个人的经验和顿悟。但是在现有的外语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这些失调现象所涉及到的不只是教与学,如果仅仅用上述理论研究外语教学就略显单薄,无法把握好其整体性和内部结构。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和视角,即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重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

在克雷明看来,生态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系统、联系和平衡(谈晓奇,2006)。由此看来,用教育生态学理念研究教育也应把握其系统性、联系性和平衡性。引申于我们的外语教学,这里的系统就是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各个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应该找到各个要素合适的生态位,从而创建他们之间的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教学系统的重新平衡。

4.1 重构原则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刘长江,2013),因此,完全摒弃信息技术而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消极、倒退的,也违背了事物动态发展的原理。同时,等待教学系统发挥其内在调节机制、自然走向重新平衡也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甚至无法实现。因此,达到平衡的最佳选择就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和调节,采取一定的策略方法,帮助系统重建有序结构,达到平衡。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理想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环境应该遵循以下两条有效原则:稳定兼容原则和制约促进原则。

4.1.1稳定兼容原则

这里的稳定指的是稳定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到大学外语课堂后,必然会对原有的系统结构带来巨大的干扰,系统内部各教学要素之间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地变化,这时,要想达到稳定,就要使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兼容。从教学管理层面上讲,要突破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变现有的方式和方法,在组织机构上首先达到优化。例如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其他要素配合工作,就要优化管理流程、技术设备、数据库安全体系等,从而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各要素中,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教师层面上讲,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妥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成为讲解者和分析者,而应在课前扮演好课程设计和开发者的角色,课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后扮演好资源提供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也应积极地成为课堂主体,主动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师、学生等各要素,都应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又互相兼容、互相作用,以实现课堂生态的重新平衡。

4.1.2制约促进原则

笔者认为,教育生态学看到了各个教育生态因子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它们有着正确的认识,既不把它们的作用绝对化,也并未忽视其渗透性、协调性和主导性。采取开放、综合的方式来看各个教学要素间的作用及其和教育本身之间的关系,既把握全局观,又不失微观意识,可谓其重要贡献。这里的“制约”指的是各个要素在发挥各自功能时必须讲究“遵守规则”,不能越位发挥(隋晓冰,2013)。制约是手段,只有合理、有效地制约,才能做到更好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大学外语教学自然和谐的发展。

5.实践策略

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教学观念或原则,可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等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陈孟洁,石喜春,2013)。这里的实践策略,主要指可以运用在教学实践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策略,以实现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课堂的优化。

这里的主导,指教师放权,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讲解者,而应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以激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决策。而学生主体则应更积极地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担当起研究者的角色,不仅解决学习问题和任务,同时还应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师可以在以互联网为核心、校园网为依托的大学外语课堂中,指导学生在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教学课件、视频教材以及文献资料,同时在自主学习室里给学生以技术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课后则可借助QQ、E-mail、BBS、微信、微博、个人网站等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熟悉各类外语工具如语料库、写作软件等的技术操作功能,同时也学会纷繁浩大的互联网体系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化背景和写作素材。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才能使教学要素和环境达到和谐兼容。只有这样,计算机网络才能真正与外语课堂有机整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 考 文 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5).

〔3〕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的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01).

〔4〕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3.

〔5〕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01).

〔6〕蔡玲.失衡与平衡: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