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数学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既抽象又枯燥,使幼儿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基于此,笔者尝试将数学教学游戏化,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幼儿眼中充满了乐趣,枯燥的练习也因游戏的介入变得形象、有趣。

一、使数学游戏化

生活活动在幼儿活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变成幼儿感兴趣的具体事物。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情境对幼儿数学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正是这些经常的、重复出现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数学学习产生着不断积累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只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情境,就可以引导幼儿很好地进行感知和体验。例如,幼儿园每天都有加餐,食堂阿姨每天会为幼儿提供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饼干,幼儿对形状大小不同的饼干充满了兴趣,个别幼儿会不经意地喊出:今天的饼干是方的;今天的饼干是圆的。笔者发现这一现象后,特意在幼儿吃饼干之前加了“说一说”“比一比”的环节,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拿到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让拿着相同形状饼干的幼儿比一比饼干的大小,将形状、大小这些数学知识,随机渗透在生活活动中。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形状的认识,笔者随机引导幼儿多动脑筋,看看能不能把自己的饼干变成其他形状。幼儿一听都特别开心,他们有的把饼干变成圆形,有的把饼干变成长方形,还有的把饼干变成心形,玩得不亦乐乎。在把饼干变形的过程中,幼儿还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笔者只是利用幼儿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就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了数学中形状和大小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减少了浪费,还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又如,在每天玩具时间结束后,笔者增加了“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教学环节,让幼儿自己将积木、毛绒玩具、串珠、插片等送到不同的玩具箱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简单的整理。另外,笔者在每天户外活动时,注意让幼儿观察各种物体的形状。有的房子的门和窗是长方形的;有的房顶是三角形的;有的树干是圆柱体;有的树叶是三角形的;有的花瓣是扇形的等,这样既能教会幼儿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又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各种图形。总之,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利用好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幼儿就可以在生活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提供丰富材料

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媒介,它承载着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但要形象、直观、具体,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例如,笔者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串珠和漂亮的绳子,让幼儿为自己或者妈妈制作漂亮的项链。幼儿串得非常开心,在满足自己串珠体验的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幼儿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探索按颜色、形状、大小,不同分类穿在绳子上,分类排序的数学知识就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渗透进去。幼儿对插片比较感兴趣,因此笔者为幼儿选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插片,还特意选择了标记数字的插片。幼儿在玩插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拼出了各种图形。有的幼儿按照一定规律的形状进行拼插;有的幼儿按照一定颜色进行拼插;还有的幼儿按照数字大小进行拼插。小小的插片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掌握了按规律排序与数的相关知识。

三、创设教学环境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与他息息相关的环境,创设一个可以和幼儿互动的主题墙饰环境,可以起到提升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例如,笔者在班级走廊墙上布置了一面游戏墙,并在墙上粘贴了大小不同的插片松树。在玩插片时,笔者引导幼儿说出哪棵树大、哪棵树小,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感知大小和数量关系,学会排序。夏天,笔者布置了漂亮的花衣裙,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图形的小贴片,并在旁边贴上几张物体排列的模式图样,让幼儿按照图样把贴片贴在花衣裙上,同时还鼓励幼儿想象不同的样式来贴,看谁把花衣裙打扮得最漂亮。幼儿贴出的样式很多,有的把各种颜色的小花按一定规律排序;有的把不同形状的图形按一定规律排序……看着这些作品,笔者为幼儿欢呼:能做出这么漂亮的花衣裙,你们真是太棒了!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既锻炼了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又掌握了与按规律排序的相关数学知识。

四、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了让大班幼儿掌握按规律排序的相关知识,笔者设计了“去魔法王国参加舞会”的游戏。在参加舞会的路上,设置了各类障碍(从实物到图片,由简单到复杂),只有闯过所有关卡,才能进入魔法王国参加舞会。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一路闯关特别开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受到了幼儿的极大欢迎。

第2篇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指的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幼儿园班级集体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让幼儿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理解客观世界的数字关系、逻辑思维的整合。教学活动是一个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慢慢丰富对数学的感性经验,从而建构表象水平,初步理解数学概念[1]。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1.幼儿园有效教学

幼儿园有效教学是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要并“对症下药”。尽可能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消耗,增大教学所得[2]。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遵循一般幼儿教学活动的规律、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教学内容。如今,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有个基本的理念———“以学论教,学教结合”。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教师组织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有规模、有目的的系统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幼儿、教师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新型学习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幼儿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幼儿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铭记学习是让幼儿主动学习,并不是自己一味地去教,让幼儿被动接受。这种理念强调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上的探索、碰撞和融合。

2.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预设或生成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为中介,指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材料,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进行感知、观察、发现、操作并主动探究的活动[2]。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对教师所讲的大量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日积月累地提高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在脑海中积极主动地构建初级数学的基础模型,掌握简单的数学技巧和计算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大多会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场景”来强化幼儿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了扎实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帮助,这样的“生活场景”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和实践原则。

二、幼儿园活动数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教师教学目标的锁定没有依据幼儿的根本需求

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鼓励的积极作用。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才能让幼儿教师在实施教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按照一个方向完成,最终达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有的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的选定与制定的目标不明确,对于自己要讲的重点、难点,没有指向性,没有体现三维目标要求。出现目标文字描述没有以幼儿发展为主,文字描述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过于程序化,缺乏创新性

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教师往往对幼儿的真实水平缺乏认识,再加上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教育内容呈现偏深偏难、严重脱离生活的倾向,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被动地去接受。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既不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又不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生活逻辑,不能使幼儿感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新鲜感,没有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注意到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讲解法为主

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以讲解、谈话为主,忽视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数学教学活动作为抽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应以幼儿的直观学习为主,应给予幼儿更多的感官参与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学习是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的。当前,教师忽视了数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游戏化等特点,对几何图形的学习、量的感知、数概念的学习等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缺少丰富性。例如,数学活动“5的组成”中,教师一味地告知幼儿5可以分成几和几,而很少去启发幼儿。相关活动的图片、操作材料等准备也不充足,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引导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三、提升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正确把握与选择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指向性强,还要体现三维目标———认知、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在具体目标的选择和实践中,要把这一点放在首要地位,避免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相矛盾[3]。教师还应该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合理地判断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符合什么样年龄段的幼儿,从而让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教学内容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教学内容,而不是硬生生的概念。在对幼儿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例如,幼儿学习加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的场景:“小明的妈妈今天买了四个苹果,三根香蕉,那么小明一共有几个水果呢?”这样的引入能让幼儿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重视幼儿的探索、假想和判断能力的形成,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辅助的方法便是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切实感觉到生活中所熟悉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数学[4]。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游戏性和操作性

第3篇

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方法,愿与大家共享。

一、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例如:在“天线宝宝买汉堡包”这一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扮演麦当劳的售货员,根据天线宝宝送来的订货单,准备汉堡包,或是两个两个一盒的要50个,或是五个五个一盒的要100个……孩子们非常投入。与此同时,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群数的方法。

在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如情景游戏“小兔拔萝卜”、“游戏宫”、“送小动物回家”等。而中、大班幼儿应该运用挑战性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益智游戏等。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在小班数学区的“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可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1、按卡片上物体取相应数量的实物;2、按卡片上的圆点,取相应数量的实物;3、按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实物。这样,能够激发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促使能力弱的幼儿增强自信心。

三、运用语言引起悬念,从而激发兴趣。

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拼图”活动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据各部分上面算式的得数在底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拼合,就能够在图上找到一件神秘的礼物。孩子们出于好奇,饶有兴致地进行计算和操作,当他们将图拼完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就欢呼雀跃着,表达自己成功的喜悦心情。

四、利用“禁果”心理激发兴趣。

所谓“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种满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险探奇的心理。例如:我在指导幼儿操作活动“分一分”时,发现幼儿邓光宇用了九种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种方法是把6分成三个部分数的。这种方法第一次出现,于是我运用禁果心理在公开场合与她对话,讨论把6分成三个数的事情,告诉她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别人。这样一来,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极大好奇,努力尝试各种途径、方法,探究原因,终于探究出了其中的“秘密”。不到一周时间,几乎全班孩子都会用这种方法分解一个数了。由此可见,恰当运用“禁果”心理对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效用。

五、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

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部的,如完成一套材料的操作,发现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内部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经过观察,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陈特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看谁先摆完”的棋类游戏,他先摆满了棋盘,成了获胜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六、以群体效应,激发兴趣。

幼儿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的行为对每个幼儿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小火箭”这一学具时,我只教会两名幼儿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对激发兴趣的促进作用。

七、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

第4篇

(1)可以直观展现生动以及形象的画面

结合幼儿形成的比较形象化的思维特征,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种技术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化,把整体变得细化,从而为幼儿展现出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如在讲述一些自然的常识性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形象展现风、雪、雨、雷电的全部过程,这样就能够形象展现出那些难以表达的过程或者事物,有效激发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同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大提高幼儿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2)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

在各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幼儿园可以建立适当数量的多媒体教室,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与多媒体的接触机会。这样能够全面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的特点,便于开展教学。如利用窗互或者图形交互界面的形式为幼儿传递各种有效的教学信息,这样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多数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可以把点、线、面这样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交融在一起。所以,教师应该提前对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有机结合幼儿的各种喜好,让其获得学习的知识。

(3)可以有效强化幼儿的自我教育

在允许的条件下,幼儿园可以借助摄像机把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全部记录下来,之后组织幼儿集体观看,并针对每个幼儿具体表现进行点评。与之前的课堂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幼儿的进步空间以及不足之处,积极帮助学生改正存在的各种过失,逐渐让幼儿学会自律,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课堂展现的内心需求。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的不利影响

对于幼儿园来讲,有效培养幼儿的情感以及意志也是幼儿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在进行游戏或者师生进行交往时可借助行为指导法或者榜样激励法来有效培养幼儿的情感以及意志。但多媒体技术的“点对点“”广播式”等各种交互方式不利于幼儿的情感交流以及情感体验,所以会对幼儿认知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游戏都是经过游戏的形式来开展的,并且幼儿是各个游戏的重要的参与者,能有效获得情感体验,还可以容易形成开朗的性格,正确理解并认识社会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社会的同一认知。然而上述的所有内容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实现的。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长时间接触电脑,会让学生形成相对孤僻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假如把幼儿完全交给多媒体技术,那就会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很难形成自制力。除此之外,还对师生的相互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的局限性

(1)客观的教学条件的限制

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不一致,虽然国家在幼儿园的全面建设方面有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但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幼儿园仍然没有能力去建设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只有少部分的幼儿园出现了规模比较小的多媒体教室,但严重缺乏专业的软件编制的精英团队)。所以,幼儿园还有很多工作来做,以达到在幼儿园中普及多媒体技术的目的。

(2)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限制。

在幼儿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只是在简单使用一些教学设施,如投影仪、录音机等,真正接触多媒体设施的机会很少,因此开发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很困难的。虽然有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幼儿园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师,但因为幼儿教师对现代教学的各种技能不能够熟练掌握,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

四、总结

第5篇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时,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并会判断多位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6篇

美术情境教学与讲授式、讨论式等传统美术教学不同就在于情感和情境上。笔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了几个美术情境教学活动,并结合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整理、分析,总结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为以下几点: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兴趣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情境教育使孩子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

例如《眼睛想象旅行》的情境活动,老师和孩子一起坐在软软的靠垫上,随着音乐展开旅行。旅行中,小眼睛似乎长了翅膀,它飞到了小河里,看到了太阳和小鱼在一起游戏,小眼睛飞到了……看到了……又和谁在一起……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作品用儿歌说一说:小眼睛变变,变成了热气球的世界;小眼睛变变,变出小刺猬的乐园;小眼睛变变,讲述着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从幼儿出发,将“趣”贯穿活动始终,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有丰富的作品。

(二)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李吉林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纽带的驱动作用。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福娃啦啦队》,因为北京举办奥运会,孩子们对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特别关注。教师抓住孩子这个情感,进行活动的创设。在活动中,从开始观看FLASH,了解福娃的由来,到紧张激烈地观看福娃比赛“实况”,到组建福娃拉拉队进行彩绘布置,最后创设游戏情境进行福娃大比拼。孩子们的情绪始终高涨,教师用情感做桥梁,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

(三)以年龄特征为前提,体现游戏性

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爱的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孩子更加好地沉浸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例如在幼儿初学画画时,经常可以看到画笔乱放、乱丢的现象,这样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游戏来纠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广阔的大海是鲸鱼的家,冰冷的南极是企鹅的家,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老师创设游戏情境:“红、橙、黄、绿、青、蓝、紫”笔宝宝们要回彩虹家。和孩子们一边认识颜色、一边给每个笔找“家”,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摆放画笔,慢慢地养成了习惯。

二、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为了让孩子更快乐的接受美术教育,让美术情境教学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笔者结合美术情境教学活动的特征,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美术情境教学的指导策略,总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语言描绘情境

想象可促进孩子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孩子谈话,创设与美术活动有关的情境,让每个孩子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

在《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欣赏米罗的画的时候,就让孩子畅谈自己的感受。用语言的描述来表现情境,孩子的认知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这种语言带着感彩作用于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的思维想象,从而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

(二)以自然、生活展示情境

大自然中的感受、生活情境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自然是那样的美丽多姿,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情、境。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引导孩子去体验艺术的语汇、丰富创作的灵感是最恰当的。

例如美术活动《有趣的想象旅行》,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中所见所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以旅行贯穿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在自己的想象旅行中才有了创作的根源,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

综合活动《大家来帮忙》,以汶川大地震的现场情境引导幼儿联想森林里发生地震的场景,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示情境,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从汶川地震后为灾区人民造房子迁移到我们小朋友要帮忙森林的小动物一起盖房子,包括盖房子的基本要求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三)以游戏展现情境

在孩子们心中,各种绘画工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概念,能画出线条色彩,是这种“玩具”的特殊功能。笔者开始了游戏在幼儿园美术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在组织幼儿绘画过程中,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手段,使教育语言成为孩子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得到发展,让他们感到美术活动本身就是轻松愉快的游戏。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和叶子做朋友》,自始至终孩子都是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和各种各样的叶子做朋友,做游戏。首先用玩宣纸给叶子拍照的拓印的游戏;然后在印画画找秘密,玩添画的游戏;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地下雨啦,体验晕染的游戏,每一个环节孩子都在“玩中学习,玩中作画”。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直观的、是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孩子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并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

在活动中,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开始,让孩子一下子融入情境,充分传达直观的信息和情感;以表演的形式结束,孩子通过肢体可以更加自如更加愉悦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情境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与激情。

(五)以多媒体演示情境

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脑,创造出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激发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堂效率。

《美丽的西班牙之旅》中的师幼合作创作范例这个环节就用到了多媒体演示情境这一策略。教师用电脑软件与孩子一起在米罗的画上进行再创造,画面生动形象,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化静态画面为动感画面,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为孩子边看、边听、边动手实践的全新教学情境,当孩子在美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时,自然会用心灵绘画,释放自己的潜能。

(六)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以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孩子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