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重点建设工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主要涉及到发电、输电、配电、变电、调度、用电等几个方面,并与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等有所融合,所以智能电网的建设也将会带动能源、信息、电子工程等产业的发展。但不论是哪种技术的参与,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还是电力工程技术。以下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出发,分析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1.1发电环节能源危机使得全世界都在对新能源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比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这些新能源的开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清洁、高效的能源,但同时也对现有电网也提出了并网的要求。新能源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地域性、季节性、发电的不稳定性等。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学者要更多地研究如何高效、安全地与这些新能源实现并网,降低新能源对现有电网的影响,使新能源能够高效、安全地接入现有电网。
1.2输电环节我国的电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在电网的整体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华北电网三大交流电网的规划,并着重提出了这三大电网之间的直流互连。我国的电网建设正稳步向着特高电压、大容量、交直流电互联的时代迈进,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统的问题,比如,电网的结构日益复杂;所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端,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各大电网之间的互联给电网本身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上使用的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该技术与其他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系统中间没有落点,所以这种技术适合远距离的输电,而对于交流电网之间的互联,该技术有着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特点。所在在由交流与直流所组成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中,使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保证整个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工程技术在此输电环节上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对电网整体系统运行的监控、对运行状态的检测、对运行故障的管理和应急等。
1.3变电环节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在变电环节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这是对传统变电站或者说是对传统电网的一次突破,也是智能电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对变电站中的物理结构、网络设计、信息的采集、通信协议等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管理,使变电站的各个环节实现互联,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变电站系统的智能化运行、自我诊断与恢复。这其中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高速传感器的使用等电力工程技术。
1.4配电环节配电环节是整个电网系统内直接接入用户的一个环节,在智能电网中,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根据智能电网的总体规划,配电网还要承担各类中小型新能源的接入工作,这就对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电环节中,所使用的电力工程技术主要有:配电自动化技术、智能充电技术(主要是指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智能化的高级储电技术和高级的检测技术等。
1.5用电环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也在日趋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能市场供需双方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对于用户来说,需要稳定、可靠、便宜的电力能源;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则要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智能城市和智能小区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使用到的电力工程持术有:智能化的测量技术、高效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技术以及智能电表等。
2结束语
1.1电力工程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总体应用
1.1.1电力工程技术在电源领域的应用电力工程技术可以为电网建设中的各种相关设备提供电源,具体包括恒频、变频的交流电、直流电。在实践中,变电所既可以使用直流电源,也可以使用变流电源;一般采用直流电源给蓄电池充电;小型或者大型计算机采用高频的开关电源。
1.1.2电力工程技术在数电中的应用电网对于电能的稳定性以及电网稳定的工作状态要求比较高,要达到这种目的,需要电力工程技术中的无功补偿技术以及谐波抑制技术来配合和支持。为了提高电网的稳定性,电力工程中也要不断研发出新的装置,例如,薄型交流变化器以及超导无功补偿装置等。
1.1.3电力工程技术在发电中的应用电力工程技术通过电力以及电子设备来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既降低了能源消耗,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适应当代的新技术。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半导体的功率原件提高了容量,并且向着耐高压以及特高压的方向发展。
1.2电力工程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1.2.1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在电网中应用该优化技术需要建立的基础是电能的质量等级划分以及评估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供用电的经济性能,建立用户经济型评估体系以及技术等级评估体系,促进电网建设向着既优质又经济的方向发展。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具体包括以下电力工程技术,即电气化铁道平衡供电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以及连续调谐过滤器关键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能的质量,降低了电能的使用成本。
1.2.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系统在输电过程中采用直流电,但是在很多其他环节上都采用交流电。采用该项电力工程技术通过利用控制器来实现逆变的工作状态或者整流的工作状态。换流器在质量比较轻的直流输电系统中通常是由若干可以关断的元件构成,该换流器具有较高的电能使用经济效能,并且有利于提高电能输送的稳定性。该换流器的应用比较广泛,既可以在远距离的直流输电工程中应用,也可以在近距离直流输电工程中应用,还可以为孤立的地域供电。目前为止,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远距离输电中,并且正在向着更大容量与更远距离的工程发展。
1.2.3能源转换技术节能减排是当前能源使用的主流指导理念。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电能能量的转化是电能方面的低碳经济能源的核心所在。当今社会,风能以及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已经广泛成为能量转换的新能源,并且正在探索其他新能源。
1.2.4柔流输电技术低压和高压输变电是我国的电网建设的主要基础,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输进新的清洁能源,并且要实现能源的隔离,柔流输电可以实现上述要求。柔流输电是将先进的控制技术与电力工程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来实现控制和调整电网中的各种参数,达到促进电网稳定运行的目的。在电网的建设中,柔流输电技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输电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同时也提高了输电线路的输送电力的能力。
2结语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设工程监理概述
建设工程监理的概念中,一般比较通用的定义就是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监理合同,通过委托建设监理企业来实现项目工程的监督管理。工程监理要通过对设计文件和承包合同的把握来实现对项目的全面监督。建设工程的监理主要是为了实现施工阶段的各种监督,然而现实中还存在监理工作的片面性问题,一些监理单位不能正确而全面的认识监理工作,多数企业都倾向于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目前,很多监理企业承担的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基本上还局限于施工队伍的“三控,二管,一协调”,很多企业都没有实现对前期科研和采购范围的监理,这与项目管理的实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二、建造工程监理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建造工程设计期间监理工程的作用
在工程建造的设计期间监理的中心仍然是完结对工程项目三大目标控制。对设计质量严加控制,是实现工程三大控制目标的有力措施。在设计监理作业中,监理工程师对规划质量的控制,始于对业主出资意图、所需功用和使用价值的准确剖析、把握和了解,实现对项目功用和使用价值的控制,总算用业主所需和需求的功用和使用价值去查验设计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则应准确处理和协调业主所需功用与资金、资源、技术标准、法规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期间监理工程师作业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出资、质量、进度三大目标进行有效控制。追求投资的合理化、质量的合理化、有用地进展计划有利于加强项目的综合效益。
2、项目实施期间监理工程的作用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构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期间。因而施工期间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应作为施工监理作业的中心内容,并作为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要点。加强对工程质量可进行动态控制,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要查看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不是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查验准则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鉴定考核准则,并督促施工单位执行到位。细心查看施工组织规划和施工计划,检查和查看工程资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危险。同事,监理还为建造单位提供施工期间出资控制信息,经过对建造存项目出资的跟踪控制,将施工进展操控与出资控制结合起来;可及时调整出资构造,确保资金合理使用;能够优化施工进度计划,使出资控制有用的推进建造项目施工进展按计划完成。此外,监理可帮忙建造单位进行施工进度控制,在实现建设项目总目标的过程中,确保工程项目如期建成交付使用,使建设工程阶段进度控制的最终目标。
3、工程质量鉴定及竣工检验期间监理工程的作用
工程质量等级的鉴定是承包商进行质量控制成果的体现,也是竣工检验组织承认质量的首要方法和手段,首要由承包商来施行,并经第三方的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或竣工检验组织承认。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督促检查,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和质量等级鉴定的精确、实在,这是确保质量鉴定的基础。
三、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监理就是质量监理
监理企业的职责原本应当概括为“四控、二管、一协调”。但是在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体制原因、机制不配套原因,使原本监理单位的职责多被拆解,该做的没做够,该给的没给到,不该的却担着。监理的四控“即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职能多被大大弱化,绝大多数监理单位仅仅是以“质量监理为主”。工程建设中的监理工程师也就是质量检验员。面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前期咨询、勘察设计、指标、设备采购与建造等内容服务却基本不涉及。正是由于对前期阶段监理的缺失,使得前期阶段在功能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图纸的完善性等多方面不够完善和健全,直接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工期失去控制,成本预算超出范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的时候大大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建设。
2、工程监理对业主行为无规范
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业主方往往是出资方,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对于大型的项目,有时业主还要自行组织一套人马来控制工程进度和投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极为不良的后果。从理论上讲,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人员,业主委托了监理,就应由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与管理,业主的意见和一些决策也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去实施,而业主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
3、工程监理缺少高智能人才
自从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对监理费的收取逐年呈下降趋势,低价竞标更加压低了工程监理费的收取,有的项目工程监理费还未达到标准取费的三分之一。过低的监理费对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和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和高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愿意到监理行业来。有些高智能人才即使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也由于监理企业无力常年聘用,他们多为临时工,有项目需要时被招聘过来,项目完成后即解除聘用。
四、当前工程建设监理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建议
1、完善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
工程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同每一个国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亟需制定出一部从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到保修阶段全过程的涵盖各行业的工程建设管理的综合大法。制定出的这部大法,应当涵盖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规范报建项目所需的材料和办理程序,使工程建设前期手续办理工作能够清晰、高效、方便操作,准确定位各参建方。应成为一部利于投资者办理、方便政府管理,使工程各参见方准确定位,便于各方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的综合大法。
2、完善工程建设全面管理的理论
依托制定的涵盖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大法。结合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完善工程建设的系统理论。特别是针对工程建设前期报审、工程监理控制理论较弱的部分,进行深化、补充与完善,成熟后用于指导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使工程建设管理的理论上一个新的台阶。
3、平行检验
项目实施监理实测记录,为及时统计预测工程质量,加强过程控制提供有力依据。平行检验强调的是项目监理机构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按照一定的比例,对某些工程部位、试验、材料等独立进行检查或检测,进行质量判断的能力。它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技术复核及复验工作中采用,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作出自己独立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结束语
建筑工程监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许多工程监理都形同虚设,并未起到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这是工程质量的一个大的隐患,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李书梅.如何做好监理工作中的投资控制[J].山区开发.2011(08).
1.1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010~2012年三年项目共完成更新改造泵站60座、装机3178kW、机井111眼、防渗渠道90.86km、渠系配套建筑物5641座、疏浚沟渠土方161.35万m3、高效节水灌溉100hm2,共计完成投资9600万元。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中沟及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和完好率达100%,田间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90%,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粮食产量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2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为产业配套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土地产出能力,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从4.68万hm2提高到5.55万hm2,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18.54%,达到70.79%;节水灌溉面积由2.57万hm2提高到2.83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51%;粮食总产量由59.93万t提高到66.14万t,粮食亩产由509.39kg提高到565.41kg,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1%,农民人均增收178元。
1.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项目实施后,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灌溉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了水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增加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地面拦蓄工程的增加,项目区植被覆盖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减少了坡地冲刷及水土流失,使田间土壤能够保持一种适宜的环境,对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综合潜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改变乡村面貌。项目的实施不断扩大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获得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实施带来的效益,并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同时,项目的建设也促进了农业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大内需等政策的指导下,有助于引导和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推进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健康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促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主要做法
为真正把重点县建设这件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好事办好,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新沂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学设计规划、积极筹措资金、规范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管护责任,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作为农村水利的核心工作来抓,作为民生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来落实。
2.1领导机构完善
责任机制有效落实新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作,并将重点县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一是在项目建设之初就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财政、水利、审计、农业、农开、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关系的协调、资金的调度和筹措等工作;二是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细化建设任务和目标,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各项目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主抓,主要解决工程实施前的清障问题、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处,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这些机构的成立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扎实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
2.2规划设计科学
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以《新沂市农田水利规划》、《江苏省新沂市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依据,建设处人员全面深入到镇村,广泛听取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经过精心调研规划,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和产业结构需要,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质量第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重点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建设制度健全
工程建设质量优良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以及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建设管理细则等文件要求,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竣工验收制、农民义务监督制。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施工,严格履行建设程序,严把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选择关、工程质量监督关以及工程竣工验收关四个关口,建立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审计单位控制、政府部门及受益群众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项目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2.4资金管理规范
财政配套足额到位在竞争立项之初,新沂市财政就明确承诺,地方配套资金全部由市财政解决,市财政每年配套1000万元,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不让老百姓出一分钱,不增加农民负担。一是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江苏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要求执行,设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资金专款专户,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二是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账制,按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提报,按合同约定,先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监理工程师计量审核,建设处同意后,由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按合同规定和施工进度拨付工程款,并将支付资金的10%作为保留金,待工程运行一年复验合格后拨付,以保证工程质量。三是加大工程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及时将工程建设及资金使用情况向受益群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让项目资金运作公开透明,以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2.5宣传工作扎实
干群参与积极性高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水利建设的惠农政策,重点县建设的先进事迹和带来的好处,激发大家参与重点县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的实施受到拥护;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区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征求意见,提高项目区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意义的认识;三是积极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党员、群众代表作为农民义务监督员,为工程质量把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的自觉性。
2.6建后管护到位
工程效益发挥长久项目建成后,及时移交当地人民政府,由当地人民政府委托村级管理,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用水户群众代表和工程承包经营户参加的用水者协会,支持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灌溉管理。一是建立管护体制,落实管护责任。随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的实施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及时出台《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文件,坚持“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定管护范围,规范管护标准。二是落实管护资金,保障管护到位。《办法》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的来源,即:管理养护经费中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由市财政、镇(街道)财政、行政村按照各三分之一的比例承担。市级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根据市水利局每年对各镇的考核结果拨付。镇(街道)级资金用于镇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村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奖补,村级资金由各行政村自筹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各镇(街道)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资金专户,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保障小型农田水利管护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管护考核,严格考核奖惩。为加强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市政府办公室制定《新沂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对象为各镇(街道)人民政府,考核工作由市水利局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考核成绩作为考核各镇(街道)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市级补助管护经费挂钩,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常抓不懈。四是完善基层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早在2005年底,体与空气充分参混,提高水体含氧量,有利于水生物生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筑形象景观化
渠南灌区建设彻底摒弃过去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重视工程质量和功能、忽视景观形象的作法,重视工程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工程形象。灌区项目建设结合生态示范镇村建设,与时俱进,在建筑物外观结构设计上,拓展思路,突破常规,聘请城市建筑专业设计人员协助水利设计单位,优化地上建筑物结构外观形象设计,注重水利工程建筑物结构形象与周边农村环境相协调,创建农村田头景观化建筑,如:渠首启闭机房仿古亭化、泵站管理房仿徽式建筑风格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城市公园景观建筑物建设标准要求施工,打造一处工程一处景。
4灌溉用水科学化
渠南灌区不仅重视通过工程措施提高灌区节水能力,更注重通过管理措施实现节水目标。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方法,科学调控水源,落实轮灌制度,不仅保证了水位流量,降低了灌溉能耗,而且提高了灌水效率。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末,渠南灌区成立节水灌溉技术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索水稻生长时期不同水分需求不同的规律,总结出适用于渠南灌区的水稻浅湿调控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探索和推广科学化的水稻灌溉节水技术,不仅实现了节水目标,提高了水分生产率,而且提高了水稻产量。
5管理队伍组织化
渠南灌区实行灌区管理所和用水者管理协会分级管理体制。渠南水利管理所为淮安区水利局直属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渠南片乡镇工农业用水服务、防汛防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作任务,负责水资源调度、规费收缴、水政监察等工作。核定渠南水利管理所编制68人,实际在编60人,其中,管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32人,工勤人员21人。渠南灌区用水者管理协会主要负责骨干灌排渠系和建筑物的管理,为镇村级管理协会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协助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组织管理,提高基层用水者协会管理水平。镇村级用水者管理协会负责斗渠及以下级小型配套建筑物管理,实现工程受益对象自主管理。
6工程管理信息化
渠南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在2001、2002、2003年连续三年的灌区改造项目中,逐步建立了渠南灌区自动化控制应用平台,安装了头闸渠首、大兴洞、岔溪洞、平桥闸、平桥洞、涧河洞、市河洞、新市河洞、渔市洞、复兴洞等10座渠首的远程无线闸门启闭控制设备,初步形成灌区通信调度用“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实现了水情统一调度、统一管理。2014年初,淮安区水利局在河海大学技术指导下,在渠南灌区东北片的复兴镇建立视频监控信息中心站,在复兴洞、复兴东干渠渠首、东干渠一支渠首、东干渠二支渠首安装了闸门启闭远程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并铺设专用光缆进行数据传输。目前,渠南灌区规划按照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标准对已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逐步建立和完善通信网络,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干渠渠首和干渠沿线支渠首及骨干建筑物管理信息化、对其他主要建筑物远程视频监控;实现灌区办公信息化、升级完善管理中心及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灌区灌溉优化调度信息化系统建设以及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等,以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目的。渠南灌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业务管理能力、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减少水事纠纷、改善工作环境、促进灌区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效果显著。
7结语
1.1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智能电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电网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降低智能电网建设的投资成本,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
1.2实现环保的目的
智能电网的建设可以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避免传统电网建设中对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电网建设对环境的污染。
1.3保证网架的强硬度
网架的强硬度决定了电网系统的承受能力,而智能电网可以保证网架的强硬度,从而保证电网系统在建设和日常运行中的安全性。
1.4全面实现自动化
传统的电网建设对自动化程度并不是很重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电网系统在日常运行中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采集到相关数据,更无法自动对故障点的数据进行分析;而智能电网由于采用了大量的自动化技术,所以当故障出现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对相关故障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故障的后期处理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促进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5提高市场的认同感
智能电网避免了传统电网中的一些问题,使得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了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电力,同时,也可以对突发故障及时响应。这些优点会提高市场和用户对电网系统的感知度,从而提高对电力系统的认同感。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主要涉及到发电、输电、配电、变电、调度、用电等几个方面,并与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工程等有所融合,所以智能电网的建设也将会带动能源、信息、电子工程等产业的发展。但不论是哪种技术的参与,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还是电力工程技术。以下从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出发,分析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2.1发电环节
能源危机使得全世界都在对新能源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比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这些新能源的开发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清洁、高效的能源,但同时也对现有电网也提出了并网的要求。新能源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地域性、季节性、发电的不稳定性等。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学者要更多地研究如何高效、安全地与这些新能源实现并网,降低新能源对现有电网的影响,使新能源能够高效、安全地接入现有电网。
2.2输电环节
我国的电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最近几年,国家电网提出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在电网的整体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华北电网三大交流电网的规划,并着重提出了这三大电网之间的直流互连。我国的电网建设正稳步向着特高电压、大容量、交直流电互联的时代迈进,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统的问题,比如,电网的结构日益复杂;所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端,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各大电网之间的互联给电网本身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智能电网在输电环节上使用的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该技术与其他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系统中间没有落点,所以这种技术适合远距离的输电,而对于交流电网之间的互联,该技术有着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特点。所在在由交流与直流所组成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中,使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保证整个输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电力工程技术在此输电环节上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对电网整体系统运行的监控、对运行状态的检测、对运行故障的管理和应急等。
2.3变电环节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在变电环节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这是对传统变电站或者说是对传统电网的一次突破,也是智能电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最好体现。在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就是对变电站中的物理结构、网络设计、信息的采集、通信协议等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管理,使变电站的各个环节实现互联,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变电站系统的智能化运行、自我诊断与恢复。这其中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高速传感器的使用等电力工程技术。
2.4配电环节
配电环节是整个电网系统内直接接入用户的一个环节,在智能电网中,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根据智能电网的总体规划,配电网还要承担各类中小型新能源的接入工作,这就对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配电环节中,所使用的电力工程技术主要有:配电自动化技术、智能充电技术(主要是指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智能化的高级储电技术和高级的检测技术等。
2.5用电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也在日趋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能市场供需双方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对于用户来说,需要稳定、可靠、便宜的电力能源;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则要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智能城市和智能小区的建设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使用到的电力工程持术有:智能化的测量技术、高效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技术以及智能电表等。
3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控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be combine with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conduc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work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onstruction;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国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建筑工程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工程的施工建设几乎是与建筑工程的发展而同步进行的。但是,随着建筑工程多样化、建筑标准更高化以及建筑工艺复杂化的发展,在电气施工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对电气施工质量的把控上。一项高质量、高效率的电气施工工程礼部优秀的施工设计、严密的施工监管、良好的技术指导以及规范的施工操作。下面本文将通过对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防雷接地、施工过程管理以及安装及调试工作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电器施工工作进行简要的论述。
1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1.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敷设方法。
1.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第一,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
第二,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现在的混凝土楼盖都是现浇楼板,电气管线在现浇板里布置比较灵活简便,随着楼盖成本的逐渐降低,工艺日益简化,现浇楼盖的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在电气管线中要注意管线不能交叉或并排铺设。
2防雷接地
2.1防雷接地系统
第一,搭接焊时,镀锌扁钢不小于其宽度的两倍,三面施焊。镀锌圆钢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六倍,双面施焊(当直径不同时,搭接长度以直径大的为准);第二,接地干线至少应在不同的两点与接地网连接;第三,根据主筋的规格确定用做引下线钢筋的数量,引下线之间应用圆钢弯成u形进行焊接;第四,女儿墙上设支持卡子应预留洞,埋设支持卡子用混凝土筑牢,不能将圆钢用锤子打入。
2.2建筑物等电位联结
第一,LEB线应采用不小于4mm2铜导线在地面或墙内穿绝缘导管暗敷设;第二,电源总进线处做重复接地,并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且接地电阻应达到设计要求。
3施工过程管理
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应首先熟悉电气施工图纸,并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查对土建施工图与电气施工图,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据土建施工进度计划,对有关基础型钢预埋、支吊架预埋和线路保护管预埋等,排出配合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时间,以防遗漏和发生差错。并在配合施工之前,将各种预埋件制作好,并做好必要的防腐处理,充分做好施工前技术与材料准备工作。
3.2工序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阶段中质量控制要注意细节部分,重点检查和控制。
第一,基础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这一工作要求电气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对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埋件,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人,不得遗漏。
第二,主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由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特点,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做到不返工就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同时要严格遵循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的规定。在施工中使用的机械、仪器和工具都要进行定期校验,防止造成电气施工的质量问题。工程进度与建筑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工程进度快,虽然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可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作为工程施工的管理者,要对质量、进度与成本这几方面进行整体权衡。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材料和设备因素、资金因素、气候环境因素等。影响工程进度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工程项目认识不清,对实现条件了解不充分。过低估计项目的技术困难,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考虑的不够充分。对施工条件(交通、供水、供电)等情况事先了解不够透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安排不恰当等。
电气安装工程的动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与相关其他工程的相互交错性,使对电气安装工程进度的管理也必须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所以要实时了解项目的进程与变化,针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调整,保证项目施工能够顺利、按时的完成。
3.3事后控制
严格按照质量验收标准对已完工程进行验收。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所用材料、电器、设备、成品、半成品的型号、规格、性能和施工工艺安装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及有关专业规范、标准。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质量允许偏差,但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一般项目质量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而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不合格品,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4安装及调试工作
在电气施工安装过程中,要先在安装前对配电箱、线盒内压线做样板,确保压接牢固、布线整齐,然后整个施工才能进一步的全面展开,以防止施工进行了发现存在问题再进行返工,这样不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工期,而且电气施工的返工很困难。
接地线的连接,接地端子的预留应符合规范要求:外墙的金属门窗、栏杆防雷及屋面的金属构件部分防雷作为关键,搞好工序衔接,防止遗漏设备外壳接地应完善。要求工作按程序进行,如所有电缆、插接母线、导线、设备必须经绝缘测试合格后方能送电调试,严禁凭“经验”、凭感觉贸然送电。设备运行调试要按先空载后带负荷、先单体后联动进行,并应先对可调元件如热继电器调整至设计规定值,调试运行还要持续运行规定的时间,验证电气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重点检查吊顶内的线路,导线穿管敷设必须符合要求,并做出相应的处理。这部分安装很关键,有时很小的一点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验收。
5小结
总之,建筑电气工程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气工程师要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电气工程的设计、安装、施工和运行管理要严格要求,确保电气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安全、稳定、高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杰雄.谈建筑电气工程监理质量问题与防止措施[J].四川建材.2008(1).
[2]蔡永忠.浅谈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08(1).
【关键词】建设;招投标;选定;施工单位
建筑工程招投标是指以建筑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一种交易形式,它由唯一的买主设定标的,招请若干个卖主通过秘密报价进行竞争,卖主从中选择优胜者并与之达成交易协议,随后按照协议实现招的。而建设工程开展招投标活动,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与国际接轨,同时,可以深化建设体制改革,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制止腐败行为发生;而在招投标过程中选定良好的施工单位,能够保证后期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建筑质量的安全度,对于招标双方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1建筑工程中招投标的概念及意义
从法律意义上讲,建设工程招标一般是建设单位就拟建的工程通告,用法定方式吸引建设项目的承包单位参加竞争,进而通过法定的程序从中选择条件优越者来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法律行为。推行招投标制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推行招投标制能够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水平使工程价格得到有效控制;推行招投标制便于供求双方更好地相互选择,使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基础,进而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推行招投标制有利于规范价格行为,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得以贯彻;推行招投标制能够减少交易费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进而使工程造价有所降低;推行招投标制能够起到保护员工、廉政廉洁的作用。
2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范围及种类
2.1建设工程招投标的范围
(一)强制招标的范围: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市政工程项目,科技、教育、文化等项目,体育、旅游等项目,卫生、社会福利等项目,商品住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其他公用事业项目。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家融资的项目;如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国家授权投资主体的项目,国家特许的融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如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贷款资金项目。使用外国政府及其机构贷款资金的项目;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援助资金的项目
(二)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工程范围: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建设项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地方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公开招标。
(三)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的工程范围:项目技术复杂或者有特殊要求,只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受自然地域环境限制的;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或者抢险救灾,适宜招标但不宜公开招标的;拟公开招标的费用与项目的价值相比,不值得的;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招标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邀请招标,应当经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批准,地方重点建设项目的邀请招标,应当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四)可以不进行招标的工程范围: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或者抢险救灾而不宜招标的;属于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的;施工企业自建自用的工程,且该施工企业资质等级符合工程要求的;施工主要技术采用特定的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在建工程追加的附属小型工程或者主体加层工程,原中标人仍具备承包能力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2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种类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招标,它是指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勘测设计、设备材料询价与采购、工程施工、生产准备、投料试车;建设工程勘测招标,它是指招标人就拟建工程的勘测任务通告,以法定方式吸引勘测单位参加竞争;建设工程设计招标,它是指招标人就拟建工程的设计任务通告,以吸引设计单位参加竞争;建设工程施工招标,它是指招标人就拟建的工程公告或者邀请,以法定方式吸引建筑施工企业参加竞争;建设工程监理招标,它是指招标人为了委托监理任务的完成,以法定方式吸引监理单位参加竞争;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招标,它是指招标人就拟购买的材料设备公告或者邀请,以法定方式吸引建设工程材料设备供应商参加竞争。
3建设工程中通过招投标选定施工单位的重要性
3.1降低工程造价
有利于缩短施工工期,降低造价和提高投资效益建设单位在投标中把建设工期以合同形式固定下来, 承包人若延期误工将受罚, 提前完成了得奖, 促承包人按时或提前完成。“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是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屡见不鲜的事, 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建筑业缺乏竞争机制却是重要原因之一。实行 招标承包制后, 工程造价通过各投标人投标竟争, 一般均有节余,有的工程节余幅度还比较大,即使有些投标报价超过标底价,也往往由于实行招标投标制,通过投标、开标、评标或议标和定标使其报价达到合理的要求, 从而为减少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扯皮现象的发生为降工程造价,为节约建设资金提供了条件。缩短建设工期,可以提前投产或交付使用使建筑工程尽早发挥投资效益。降低工程造价不仅可以减少建设中的资金投人还可以减少工程投产后的贷款利息和该项工程折旧费的摊销。招投标制把竞争机制引进到建设工程管理中来,变压力为动力,促使各施工企业改善经营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3.2提高工程质量及保证按期交付工程进行使用
有利于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明确提出了各项工程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和验收办法。投标人不仅要尽量满足规范要求,有时为了获得投标竞争的胜利,还主动提出提高质量标准的措施,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为今后投标打下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3.3深化建设体制方面的改革,增强市场诚信
有利于促进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招标投标制改变了企业过去向上级要任务的计划管理模式,企业为了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其竞争能力提高其中标率,提高其社会信誉这就需要企业不仅加速自身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而且还要抓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和施工队伍的全员素质,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实践证明企业只有不断改革经营方式加强内部管理的经济承包、重视经济活动分析,自觉地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和承包合同,注重社会公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ESI概念和具体指标
⒈论文收录数。
论文收录数指10年来被累积收录在ESI数据库的论文总量,它反映了该研究机构对全球学科交流的贡献度。由于收录论文来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且经过同行评议,ESI收录论文数成为评价研究机构科研绩效,考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指标。
⒉论文被引量。
论文被引量指10年来累积收录在ESI数据库的论文被引用的总量,根据论文被引量可以排出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论文被引量体现了全球学术同行的关注度,被引量越高,说明该学科受到的关注度就越高。论文被引量是评价学术表现、锁定全球位置的关键性指标。
⒊篇均被引频次。
论文被引量除以论文收录数即为篇均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是学科论文在一定时间内的质量体现,也是该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⒋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
高被引论文指10年来被引频次进入全球排名前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反映了学科是否存在真正优秀的带头人状况,往往大师和人才新秀方可产生高被引论文,这对于一个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热门论文指近2年内各研究领域中被引频次在最近2个月内排名位于全球前0.1%的论文。热门论文的产生说明该论文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凸显了高校的科研创新性,引导着科研发展的热点和前沿,是衡量科研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二)ESI全球学科排名在学科评估中的作用
作为一项国际性评估指标,ESI全球学科排名在我国科研绩效和学科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数据权威。SCI和SSCI期刊论文质量高,ESI数据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不容置疑。二是针对性强。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反映了学科水平在全球同类学科领域中的位置,相对主要针对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的大学排行,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领域齐全。ESI推出的排名涉及22个学科领域。四是国际性。国际上公认进入ESI前1%的学科属于国际领先学科,ESI全球学科排名为衡量各高校学科在全球学科领域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ESI全球学科排名受到关注
作为衡量学科影响力的评价工具,近年来ESI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ESI排名成为评价科研绩效和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国际论文被引量进入世界前5位”作为五个重要硬指标之一。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将“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作为申报“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求。江苏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印发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提出,“至2015年,高校院所ESI论文篇数超过7万篇”。2014年1月,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考核验收的通知》,“对本校某学科领域进入ESI最新排名全球前1%作出最主要贡献”成为重要成果验收标准之一,体现了ESI排名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各高校也将ESI全球学科排名作为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ESI视角下的江苏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江苏强势推进学科建设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加强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在我省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优势学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核心竞争力。2010年江苏省政府启动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在全省31所高校立项建设优势学科122个,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2014年初,江苏省管理协调小组对一期项目进行考核验收,100个立项学科考核验收结果为A等,优秀率达82%。在一期项目考核验收基础上,江苏省政府及时启动了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经专家评审,全省30所高校的137个学科正式立项。除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外,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继续得以重点发展。截至2014年5年共有省级重点学科204个,其中省重点序列学科28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88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40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48个,省政府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江苏已经形成了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学校重点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江苏ESI全球学科排名日有所进
1.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大幅增加。
据统计,2011年4月全省有13所高校的40个学科进入,2012年8月有16所高校的52个学科进入,2013年8月有17所高校的60个学科进入。截至2014年3月,江苏高校共有63个学科进入,占中国大陆高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的11.71%,排名全国第三。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17所高校均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责任高校,63个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中,超过3/4的学科为省优势学科立项学科。
2.论文被引量逐步增加。
截至2013年8月,江苏17所高校近10年来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论文被引用量达686760篇,较2012年8月的513237篇增加了173523篇,增幅达33.81%。南京大学的论文被引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在全球5349个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机构中位列第255位,全球位置为0.05%。其中化学学科论文被引量在全球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的1111个研究机构中,排名第32位,全球位置为0.03%,南京大学的化学学科正向世界顶尖水平靠近。
3.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数有所增加。
江苏17所高校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平均值为5.65,其中南京大学的篇均被引频次达8.83,生物化学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达14.78,远高出全省平均值。截至2013年8月,江苏高校在ESI数据库中被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和热门论文达936篇,较2012年8月底的684篇增加了262篇,增幅达38.87%,增长明显。
三、ESI全球学科排名的缺陷及其使用中的矫正
(一)ESI全球学科排名缺陷
1.覆盖面不广。
ESI学科领域主要偏重于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ESI并不收录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数据,艺术和人文学科在ESI中得不到体现。
2.对应度不够。
ESI 22个学科领域中除了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外,其余学科领域无法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110个一级学科直接对应。通常是ESI的一个学科领域对应我国多个一级学科。这样就给考核验收中的成果归属带来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哪个学科为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作出最主要贡献难以断定。
3.代表性不足。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包括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诸多方面,ESI收录数据仅反映了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创新成果,对于科研成果评价的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全面反映学科建设的实力和水平。特别是在社会服务方面,省属院校的特色学科,更多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学科所取得的成果无法在ESI中得以体现。
(二)ESI全球学科排名缺陷的矫正策略
1.细分监测数据。
针对ESI排名缺陷,我们可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细分监测数据,提高ESI在学科评估中的科学性。一个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分析ESI前1%学科的论文被引量,测算各个一级学科在ESI学科领域中的贡献度,精确计算所占百分比,占比最高的学科即为ESI前1%中最主要贡献学科。目前江苏已有机构对高校ESI全球前1%学科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动态监测报告,有些高校已着手ESI前1%学科领域的数据细分工作,这对于更好地运用ESI排名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完善评价方法。
在ESI22个学科分类基础上,参照InCites分析数据库中其他分类方法,对各学科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由于InCites数据来自于SCI、SSCI和A&HCI,除ESI22个学科分类外,另有Web Of Science中250+学科分类等多种分类标准,学校通过定制数据、预置数据等功能,对多个指标对比分析,确定各学科在全球的学术表现和定位,明确学科发展重点。
3.拓展评价渠道。
[关键词] 学科建设; 问题;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04- 02
对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根本与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载体,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学层次与社会声誉的必由之路。H校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 H校学科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H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目前,H校共有工、管、经、文、法、理六大学科门类,分属16个一级学科,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及3个工程中心,在校本科生近25 000人,建有33个实验中心和157个实验室,其中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十一五”期间,H校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项目5项,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学校始终依托特色学科,发挥行业优势,与企业走合作共赢之路。现已拥有康尼公司等6家股份制科技企业,在干线铁路和城市轻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和水平,在机电工程、电力工程等成套技术与装备方面也具备了国内领先的竞争实力, 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余元。此外,学校还先后和国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协议,吸纳社会资金3.64亿元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这对H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2 H校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H校在组建本科院校后1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自然生长到主动建设,从意识淡薄到逐渐增强,从整体实力较弱到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新组建的本科学校,与历史较为悠久的兄弟本科院校相比,在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① 观念滞后,仍有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科建设意识淡漠,重视教学与专业建设,轻视科研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缺少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团队,部分学科的学术梯队出现断层现象;③ 学科研究方向凝练不够,难以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④ 学术氛围尚不浓厚,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少,学校举办重大学术会议少,教授国内外合作研究经历少,在各级学术组织中任职少,职位偏低;⑤ 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全校科研工作中,单兵作战、小打小闹多,兵团作战、联合攻坚少,缺乏高层次科研课题与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如高水平学术论文、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等;⑥ 学科的整体布局急待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与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团队相一致的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尚未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够,即使对一些已有的重点学科有较多经费支撑,但也存在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
3 H校学科建设的主要思路
3.1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筑基地,搭平台;凝方向,促优化;聚人才,组团队;出成果,彰特色;上层次,上水平”。实施“特色发展战略、错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发展战略、依托发展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区分层次、分步发展、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立足于为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急需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2 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H校学科建设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各校学科之间存在差距,主因是师资队伍水平存在差距,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学术团队的培养与形成,这自始至终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参与。因此,以“教师为本”无疑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学校人财物毕其功于一役,使其长足发展,最终带动全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三是立足于服务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原则。在H校,尤其要重视紧密结合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应用学科建设,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使学科建设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力和更持久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四是系统性原则。学校必须将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其形成合力,以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4 H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 选好学科带头人,建设好学科团队
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学术团队的灵魂与核心,其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科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学校应采取超常规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充实重点与特色学科的力量,花大力气培养和引进能迅速提高H校学科水平的高层次人才,要建立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优秀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对选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给予重点扶持,如提供国内外研修机会,鼓励与支持参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及高级别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提升学术层次,督促学科梯队开展经常性学术活动。其次,要改变当前科研工作中因“单兵作战”、“单打独斗”而导致无法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的状况。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新学科与新领域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组建好学科团队,搭建好学科平台,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以集成优势,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从而承担更重大、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并收获更高水平、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4.2 构建好学科平台,营造好学科建设环境
一是要建设好硬件平台,包括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良好的研究工作环境。这既是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吸引与稳定人才的关键。对H校而言,当前要搭建好大电力、大机电、大文科三大基本平台;要发挥原有优势与特色学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若干个特色鲜明、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所,力争具有更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已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迈进;要与企业共建研究院,以集中学校在人才、科技与基础实验室条件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市场、研发和资金方面的优势,通过这个重要平台,校企共同遴选项目、优化资源、应用集成、孵化产品,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以进一步推动H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二是要建设好软平台,包括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思路与先进理念,扎实作好学科有关制度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学科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为学科建设工作给予支持;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论文、专著、教材、科研项目获奖、鉴定、专利等成果给予奖励;要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
4.3 凝练好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H校学科建设必须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地方、行业进行长期有机融合,积极作为,为地方支柱产业与创新体系提供有效服务,以增强H校学科建设活力并形成优势与鲜明特色。结合H校实际情况,在选择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时,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机械、能源动力、电气、控制科学、材料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发展的前沿,促进学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对H校学科发展从高端进行设计,给予优先建设与倾斜投入。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现有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整合有限资源,凝练特色方向,形成3~5个体现行业特色、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学科群体。③要充分利用H校以工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在大电力、大机电和大文科三大平台基础上,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3~5个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增强H校为社会和地区经济服务的能力。
4.4 加强科学研究,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
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由于H校是一所新组建的本科校,需要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强化校级项目立项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校级课题作为各级纵向课题预研项目的功能,使校级课题成为申报更高级别纵向课题的基础。积极培育学术团队承接研究项目的能力,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项目指南,努力提高项目申报水平,力争使H校在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计划和科技攻关项目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周边高校间的科技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进一步疏通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认真了解和把握地方与行业企业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H校应用型的特点与优势,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科技项目。同时,要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开展由政府或企业支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与企业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应用研究,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加强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在合作与服务中开展技术创新,锻炼学科队伍,提高学科水平,推动应用性学科发展。
4.5 健全学科建设体制,完善学科发展机制
一是要制定好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规划要根据H校以工为主、“应用型”特点,紧密结合区域与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并且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学校目标、职能部门目标、二级院系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要衔接协调,形成整合一致、职责明确的目标系统。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科研管理规定。如适当减轻学术骨干繁重的教学任务,可实行教学编制和科研编制两条路并行,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又如完善科研管理、科技奖励与激励制度,如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经费配套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鼓励出版高水平论文、专著、译著,申报专利等,确保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术队伍建设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科建设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要制定好学科带头人遴选标准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重点建设优势学科,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和学术梯队形成的工作环境,明确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个别重点建设学科试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对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高水平论文、专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兼职研究生导师等方面采取特殊的措施与政策,力求在相关指标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实现跨越式发展。五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学科建设成果为目标的资源(人、财、物)投入机制和工作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实行“学科特区”政策,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采取灵活自主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参照硕士点评审指标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强H校的弱项。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重点建设学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估一次,评估的结果作为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布局、资金投向及制定相应措施的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认真做好特色专业工作的基础上,以学生受益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和发展需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吸引一大批一流的教师授课,探索出创一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高水平教师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改进,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明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切实制定好相关制度
1.方案明确,制度规范。按照学校教学基础建设工程要求,认真制订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思路和保证措施。参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选办法及标准,制定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精品课程评选办法、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为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奠定基础。
2.逐课推进,整合建设。学校下达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提出工作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任务要求,在仔细分析本单位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学校统筹审定各教学单位建设计划后,与各教学单位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要求组织实施。各教学单位要从学校发展的高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资源。认真研究自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抓课程建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前遴选出准备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做好近期和长期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3.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管理、验收办法。对于精品课程的遴选,采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度,以项目的形式,课程申报自评,教学单位初评推荐,在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答辩和专家论证后才能确立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内,学校将根据建设任务和要求,实施动态监控,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根据课程建设验收标准,要求每门课程将精品课程立项时的情况与精品课程建设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并按照《精品课程验收办法》申请验收。立项的精品课程经过一阶段建设后,不一定成为精品课程,只有验收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的课程,才能正式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择优推荐参加次年度的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对于未能按期或按质完成课程建设任务的,学校将视情节对课程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如果出现建设迟缓、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情况中止建设项目,停止建设经费资助,另行滚动填补其他课程。
4.适时总结,推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每个周期结束后,学校主管部门都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得失,针对存在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改进下一阶段工作,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部结束后,学校将全面总结工程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彰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和个人。
处理好精品课程与其他基础建设工程的关系
1.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为基础,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围绕品牌特色专业来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力度,有利于高校建设各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具体解决途径。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完备的专业培养方案。因此品牌特色专业需要有精品课程来支撑,品牌特色专业最终要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各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就必须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有长远的规划,以突出主干专业为基本原则,使之不要过于分散,以便着力建设具有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的含义不仅是要上好这一门课,而且是一项包含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和实践教学设备与实训基地在内的系统工程,如果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精品,将这些精品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个专业理所当然地就是一个品牌特色专业。
2.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整合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精品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提升精品课程的整体水平。每门精品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相关教育资源的支撑,事实上精品课程开发大量的工作是素材资源的收集和制作,而这些缺乏有效管理的教育资源又难以收集和共享。如果我们能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教师能方便、高效地将其利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将极大地缩短精品课程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因而,学校在鼓励教育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着手解决好资源的管理和共享问题,切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工程。
3.要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必须做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实行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遴选制度。要求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应具备教授职称,并担任课程主讲,由其负责精品课程的教学组织、改革与建设,履行相应的基本职责。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后继有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甚至出国留学,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实行宏观管理,教学单位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教学单位。
1. 认真建设精品课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课程,学校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期评估。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2.积极建立精品课程支持、激励机制。经二级学院推荐确定的符合专业建设需要的重点课程,经学校评审符合立项条件,予以立项,对每门立项的课程,学校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视课程建设情况下拨;经评审鉴定优秀者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确立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的重点对象,并以扶植培育为省级精品课程。对课程负责人,由学校颁发聘书,按年度颁发岗位津贴;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给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摸索出一套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步经验,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
[3] 张敷荣,张武升.建国以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0(4).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工程管理;电力建设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01―02
电力建设企业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指发电、输配电、供用电设备设施的建设及安装企业。电力建设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生产经营程序化程度高、操作规范严密、安全第一和牵涉国计民生等诸多特点。因此,必然要求电力建设企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懂技术、善于管理等素质。显然,建设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高的高质量的电力发供电企业,没有大批既懂建设安装知识,又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电力生产建设知识的人才,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的。这就给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电力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1.1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电力建设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专业性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新建电厂或企业的自备电厂,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与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多数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多数学生仍然是理论知识胜于实际能力。从工程院校的角度看,缺乏与企业的内在联系,缺乏开放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学生从步入工作岗位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而发展成为优秀的企业核心管理骨干,难度就更大。因此,工程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环境,政府、社会要给予政策机制的支持与鼓励。
1.2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拓展性”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电力建设企业管理人才质量的提高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实践要求,因为对一些新环境下产生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运用,电力企业往往快于高校。因此毕业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往往不足,需要投资,进行必要的培训。而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一般无力做到。因此面向电力建设企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应以面向电力建设市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2依托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学院秉承“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优势的学科体系,围绕能源和电力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充分依托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管理人才的人才”目标定位,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具体说,以面向电力建设工程领域为主,涵盖工程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按照“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较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体系,适用对口、技术含量高的方向”的基本思路,确定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结构框架。
二是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以为指导,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培养目标与国家注册师接轨,积极寻求并培养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增强方案的实用性。
三是突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国家注册师的考试要求接轨,开设其它监理、咨询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从业喜好选择考取监理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四是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由于我院电力行业的背景,与电力行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必将成为学生就业的新领域。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电力行业的优势,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培养符合电力建设行业需求的电力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特色优势,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五是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建立,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重新规划。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和了解实际用人单位的职业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电力建设企业、其他单位的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构建依托电力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式过程中,贯彻“以工程科学为基础,以实践性、综合性教学内容为主干,以电力建设行业需求为依据”的原则,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此,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过去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相应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的原则。
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建立“按学科大类统一基础、按专业模块分流”的教学体系。
二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轻素质培养的状况,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建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培养方案。
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所有课程按照学分制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
四是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施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在此基础上,学院在构建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3.1全面修订完善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口径要宽、工程科学基础知识要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强、综合素质要高的要求,采用上下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全面修订了培养计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实施不同专业模块的教学。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加强基础、强化实践、面向行业”的思路,本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合理衔接,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突出了重点骨干课程,增添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课程。经过调整,专业理论教学时数控制在2100学时、180学分以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不超过30周提高到40多周,增加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
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取消升留级制度,实行重修重考、滚动淘汰、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多种适合学生特点的较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事故档案等制度,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采取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开展校际联合与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推动教学工作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导师制”,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高年级学生中因材施教,参与老师的科研、教研等工作,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从决策、可行性研究、施工到项目竣工后评价整个工程管理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都有所体现,课程体系侧重于管理和技术平台。
二是实践环节。专业方向模块课,按照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能力培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验室里,利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软件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学生到施工一线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结合具体工作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安排到建筑工地实习,以熟悉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是模块课程。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设备实训等课程。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使课程具有针对性。按照职业能力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安排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以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四是能力培养。以能力训练为轴心,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增加专业课门数,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进一步推进适应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班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辅修等事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与老师的教研、科研。
对于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通过案例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两名或更多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这些教师本身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并各有所长,因而能给学生更实际、更丰富的知识。
此外,针对某些课程,我们还取消了传统的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建立了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法。
3.3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以电力企业为重点建设实践创新基地
(1)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注重把自身融入电力建设行业和企业之中,把电力建设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开门办学,培育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与电力企业联系,建设了辽宁省电力公司第一电建公司等十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2)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1年左右的生产性实训。邀请电力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体现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着力点。我们适度调整课堂教学的学分学时,增加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活动时间,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包括专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论文(设计)、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年贯通不断线。同时,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践,提高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比例,注重实习前的教育和实习后的总结,突出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4结语
总结几年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面向电力建设领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遵从以下三个要求:
打牢“基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能胜任一般技术性工作。尤其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这样才能有较大的专业发展空间。
强调“实务”。工程管理是应用型的交叉工程学科,既强调理论研究,更重视工程建设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建设实施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以综合素质见长,同时又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否则,专业没有生命力。
重视“拓展”。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要求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除立足于电力工程建设服务领域外,还要兼顾相邻领域业务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生态屏障;建设思路;保障条件
同志l999年视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因此一定要搞好”。由此可见,加快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当务之急,关系到内蒙古及其毗邻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大计,是利在当代、功及未来、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
1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1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成就
1.1.1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法规
自1995年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来,内蒙古生态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有关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调控,使生态环境建设步入法律化、制度化管理轨道。
1.1.2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重大成果
①全区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的执行率达到10o%。②“一控双达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内蒙古实现“一控双达标”的企业已达88%。③内蒙古环保“321工程”实施已取得了可喜成绩。④取缔和关闭了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十五”小企业3462家。
1.1.3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
(1)启动了一批绿色工程项目。从1996年开始,历时l5年,分三期实施,每期5年,项目内容包括呼、包、乌海3市煤烟污染治理;黄河干支流、辽河、永定河支流、珧儿河的污染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项目;生活垃圾处置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2)退耕还林还牧,实施草畜平衡,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3)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期目标。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建立10个特殊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达23万,约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20%。
(4)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喜人成就。现在全区有87个各级各类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从乡镇发展到旗县,从旗县发展到盟市。
(5)实施阴山北麓特殊功能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1.2内蒙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工程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
建筑垃圾
(1)土地退化问题。由于土地资源自身构成和所处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全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
(2)草原生态退化问题。目前草场退化非常严重,放牧半径0.5km范围内几乎成为裸地,放牧半径2.5km内的草原植被被牲畜不喜食的杂草类或有毒有害草占据优势。现在,全区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已达2500多万hm2,占可利用草场的39.37%。
(3)森林生态问题。“重采轻育”、“集中过伐”,迹地更新和中幼林抚育速度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原始森林面积锐减,林区植被遭到破坏,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导致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失去阻滞风沙危害的生态屏障作用,威胁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田生态问题。内蒙古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是贫瘠土壤的比例很高。目前,全区有84O万hm(12600万亩)农田,其中213是中低产田,并且大多数是坡耕地。长期以来,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也呈下降趋势。
(5)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问题。截至1996年,内蒙古已建成国有矿山569个,乡镇集体矿山3907个,个体矿山2298个,在矿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矿山用地中近91%的占地面积受到破坏,小型矿山企业对土地和矿山生态破坏更为严重。
(6)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危机。内蒙古具有森林、草原、湖泊、沙漠等不同生物环境类型,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地方,有的地区是珍贵稀缺动植物的生息地。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致使很多野生植物面临生存危机。
(7)水资源短缺,水体质量恶化。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京包铁路以北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大范围的地下水下降,导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
水体恶化是内蒙古水资源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内蒙古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及农药、化肥使用等,污染的结果造成水体含盐量增加,消耗水生生物所需的溶解氧、水体高营养化、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和建设思路
2.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概念
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我们认为,生态屏障工程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现状,运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由众多类型的生态工程项目构成的一个复合带状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以保障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促进本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幅员辽阔,东西狭长,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构建生态屏障工程的自然条件优越。我们认为,在东起大兴安岭东麓、西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广阔区域内,随着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建立起包括天然保护林工程建设、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沙化与风蚀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控制在内的类型多样的生态工程,从而形成一道地跨“三北”、横贯内蒙古全境的绿色生态屏障。我们把关于内蒙古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生态工程项目总称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也可以把该工程理解为通过生态改善促进内蒙古及毗邻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防线。
2.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建设思路
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总体目标,从夯实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绿化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突出重点、梯度实施、防治结合、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以区域建设战略重点为核心轴、八类生态建设区为外延面、十大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点。轴面结合、工程支撑,以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为突破口,向外分期逐步扩大生态建设区域范围,保证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从而构建成中国北方东西2400Km长绿色生态屏障。
(1)核心轴。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大兴安岭森林保护区;科尔沁草原沙地主体区;浑善达克草原沙地极脆弱区;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农牧交错区;黄河中上游(内蒙古区段)风水侵蚀区;阿盟三洲两带封育治理区。六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战略重点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最脆弱和最具有特殊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空间上东西延伸分布,构成内蒙古绿色生态屏障优先重点建设的核心轴,这对整个生态屏障建设最终全方位覆盖全区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外延面。八类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生态建设区:以保护天然林资源为主的大兴安岭林区;以保护草甸草原为主的呼伦贝尔沙地;以保护和治理典型草原退化、沙化,恢复草原生态为主的科尔沁沙地;以治理半荒漠草原退化、沙化,增加草原植被为主的浑善达克沙地;以治理风蚀、水蚀,防止荒漠化为主的阴山南北麓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减少人黄泥沙量为主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保护现有旱生植被、控制荒漠化为主的阿拉善地区;环保重点治理区。八类生态建设区是根据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表植被条件和保护治理模式划分的,基本上涵盖了内蒙古从东到西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和旗县行政区,具有全覆盖性质。这对于从整体上建立全区性的生态屏障系统,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3)依托点。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以减少采伐,保护天然林资源为重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合理规划利用天然草场为主的天然草场保护工程;以坡耕地退耕,退化、沙化草场退牧,还林还草为重点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以重点旗县为建设单位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治理京津周边地区沙源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程;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生态防护林工程;以治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城镇、流域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保工程;以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为重点的工程破坏区恢复工程;以自然保护区管护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工程。十大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重点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家现行投资重点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在内蒙古的建设分布而提出的。它们是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支持依托条件。
内蒙古经济实力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又是跨时间、跨地域、以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因此,要保证十大工程顺利落实,必须借助国家投资和外资的支持,并结合自身的努力,完成生态屏障建设的艰巨任务。
3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必须有全方位保障条件来支持,是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的具体体现。
3.1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政策法制保障体系
(1)加大现有关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实施力度,重视立法工作。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先导,落实现有法律、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建设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除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外,还要根据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急需制定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
(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执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生态建设法律法规,加强对破坏和污染环境、阻碍生态建设等行为的处罚,用法律准则来规范人们行为。
(3)推进有关生态屏障工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的社会化,唤醒公众法律意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让全区群众了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唤醒公众的法律意识。
3.2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管理保障
3.2.1.采用多种组织管理手段
(1)行政管理手段。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统抓统管,使规划在各个地区垂直落实,与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2)协调管理手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实施要从投资、政策、法规、技术、组织等许多方面得到保证,它不仅是环保部门和企业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以至全社会的事,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至关重要,是实现规划的重要组织保证。
(3)监督管理手段。首先,要形成法律监督管理子系统,其次,形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子系统,第三,形成大众监督管理子系统,包括群众监督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管理。
3.2.2实行多种形式的目标管理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由于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生态屏障工程管理机构。通过立法形式规定这种机构的体制、分工、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采用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承包生态屏障工程建设项目,允许和吸纳科技人员承包项目,增大科技含量,为生态屏障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持。同时,允许、鼓励、指导个人家庭以劳力、资金、技术等为股份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或承包,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2.3建立激励制度和管护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一方面落实谁投入、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形成对广大志愿建设者的物质激励;另一方面对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放宽政策,进行政策激励;第三,通过树立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典型形成荣誉激励。在组织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建立管护制度,坚持建设管护并重,组建专门的管护队伍,实施立体管护。
3.3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资金保障
为确保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资金保障体系。从多方面挖掘潜力,拓宽资金流人渠道,对各项资金统筹安排,咨询国家有关资金管理办法,使各类项目资金尽可能地向生态建设方面倾斜。
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投资是多渠道,是广义环境费用,需从生态建设费、城市建设费和污染防治透支和企业自筹多等方面筹集。同时要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局面,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位资金筹措体系。
(1)强化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投资效益。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急需项目工程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技术型生态保障工程规划向生态经济型生态屏障工程规划转化,形成自身造血系统。
(3)建立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基金。基金来源主要靠中央政府的投入,各级政府也要适当投入,还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异地国内比例作为基金的来源。另外,可以向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筹集资金,使他们成为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实施基金的资助者或投资者。基金应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运作,管理机构人员应由金融、生态、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4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技术保障
(1)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生态建设技术。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治沙技术、盐渍化治理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等。
(2)加强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与监督。要强化环境的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和信息科研工作要做到为环境管理服务;推广污染治理最佳实用技术,提高集中治理力度;启动环境技术监督管理技术系统;确定建设期内的主要技术政策路线和手段。
3.5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的监测保障
确保生态屏障工程规划实施的监测系统应包括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咨询、监测机构。
信息系统由生态屏障管理机构中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的部门、人员、设备共同组成。生态屏障工程建设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某种决策问题,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协助明确问题、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等方式为管理者、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在构建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后,还必须设立相应的咨询、监测机构,以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及时评判,实现人机交流,为主管机构及大众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为决策者按实际需要局部变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或直接对规划进行校正。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工程综合训练模式
兰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实践环节,保证了教学质量,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工程综合训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工程综合训练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是:统筹规划,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形成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对实验教学、公共实践、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社会实践等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规定,构建了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要求明确、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两个模块构成:
第一模块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公共实践、基础训练和工程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是结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设计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实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计算机强化训练、英语强化训练等,穿插在第1~7学期教学中分散进行;以学生军训、公益劳动等为主的公共实践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原则上集中安排在每学期末或假期进行;基础训练是各专业的必修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期论文、综合训练等;工程综合训练是有效培养学生的王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具体措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查。
第二模块为课外实践教育环节。包括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各类资格认证等。作为第二课堂,安排在课外进行,有相应的选修学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实验室功能
面对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为适应教育部专业目录的修订,学校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建制以及管理体制等进行了改革,重新构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实验室组织机构。建立大规模基础课实验中心,以满足各类基础课对人才的培养。贯彻“共建、合作、调整、合并”的方针,整合了原有的专业实验室、研究室等各自独立的组织模式,统一规划,组建了一批学科集成度高的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具有矩阵式学科结构和覆盖面宽的综合性多功能实验室,实现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行实验室开放,不断扩大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设立专项基金,安排跨校区、跨学院的专业实验课,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学校建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学术水平强的为本科教学服务的实验室。
学校按照“加强基础、整体优化、资源共享、显现特色”的思路,在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大实验平台。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工程训练中心、2个技术基础实验中心、4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10个院级实验中心。
2.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
近三年来,学校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先后投入1.36亿元加强基础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以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为主重点建设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成了物理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和电工与电子实验中心,主要解决了量大面广、覆盖面宽的基础实验教学。同时投入2150万元重点建设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新专业实验室。
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学校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性质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保证实习教学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工程训练模式(“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取得重大突破
1.“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是“三条线”等训练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自20世纪末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需要,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程序、线路、设计三条线”、“专业综合实验(训练)”和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的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并经过不断改革、完善并实施后,形成了“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2001年推广到工科及工科以外专业。
2.“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的内涵
(1)“三”一一三次阶段工程训练
第一阶段为基础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数学建模。在学完数学、物理、力学后,让学生自己对简单的实际工程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用计算机编程求解,
第二阶段为学科基础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辅助设计与优化设计。在学完学科基础课后,将一般工程设计问题利用CAD完成。
第三阶段为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内容为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在学完部分专业课后,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任务。
三次阶段工程训练的教学组织总体思路是:按照三个阶段,依次安排相关的理论课教学和必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每个阶段的教学均以一次阶段工程训练作为结束的标志。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阶段工程训练分别达到学习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手段、培养一种能力的目的。
(2)“一”――专业综合实验(训练)
专业综合实验(训练)是在学生进入专业理论课后,将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经过优化和严格筛选后,抽出来并重新设计组成专业系列实验,引入科研新成果,形成与专业理论课并行的专业综合实验环节。专业综合实验(训练)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内容与方法,对于工艺型专业为综合实验,对于设计型专业为综合训练。
(3)“一”――毕业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围绕一个较大的工程题目,从调查研究开始,历经设计方案确定、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实验调试、验收答辩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校强调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管理。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改革,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开放式、多样化指导工作,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发展,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综合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注重市场意识的熏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以上思路可概括为“模块教学,分步进行,三次阶段训练,一次综合实验,一次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强化实践的创新教育模式(简称“三一一”工程综合训练模式),其特点是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训练实践环节,确保学生在实践与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
医学课程如漫漫长路
我填报的是七年制临床医学,所以我的大一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的,那段日子几乎和高三没有什么区别。上大二时,我才终于回到了重庆医科大学的本部,同时也对重庆医科大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学校设有18个学院、系、部,以及研究生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另外还有三级甲等附属医院5所,这些医院平均每年有550多万人去门诊就医,至少15万人住院治疗。得知这些之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一个重庆医科大学重点专业的学生,我自然更需要发奋努力。
来到本部之后,才发现医学的课程设置如同一条漫漫长路,从大一的物理化学基础课,到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这样的医学基础课,再到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这样的桥梁课程,然后才轮到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最后才是临床实习。每一门课的课本都很厚,加起来有一人多高。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以外,大家课外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更多的东西,我也逐渐习惯了最早开学、最晚放假、最早起床、最晚睡觉的生活。
临床工作千头万绪
后来,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我才真正认识到了临床工作和课堂所学内容有多么不同。
临床工作千头万绪,每一个患者都有不同的病情,一个患者还没有处理完,就有下一个患者出现状况。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病房里一路小跑地处理病情,或者在办公室里十指如飞地书写病历。到了晚上,还必须看书、查资料、温习学过的知识,明确当天遇到的问题,了解新的医学研究进展,准备课题和论文。
这样的生活,偶尔能有一个周末和朋友出门游玩都成了奢侈的事情。更让我吃惊的是,我自己似乎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好像淡漠了很多,似乎那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些时髦花哨的事物远没有病床上那些既脆弱又顽强的生命来得真切。
行医只求问心无愧
关键词 :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失信惩戒
招投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招投标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以来,招标投标办法逐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同,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取得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因惯性使然,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围标、串标、弄虚作假、中标后不兑现承诺等。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反映出的都是企业的诚信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开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信用在市场中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因此,彰显和保证货物招投标的公平公正性,探讨建立货物招投标信用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是一种探索
2002年,南京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信用南京城,做诚信南京人”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加快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此后,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行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建设工程、交通行业等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的信用评价结果已在招标投标中得到采用,对招投标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但建设工程和交通工程招投标涉及的企业主要是本行业内的施工类企业,货物招标投标中更多的是制造商、零售(贸易)类企业,因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用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还不具备全部进入招投标信用监管的条件。如果把这部分企业的信用全部纳入到招标投标信用管理体系中去,会有效扩大招投标企业信用管理范围,有利于提升整个招标投标市场企业信用度。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角度看,货物招投标体系只是冰山一角,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
2.南京建立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条件具备
建立招标投标信用体系首先要有政策支持和保障。南京建设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的政策保障条件已基本成熟。2007年9月,江苏省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信用服务机构备案办法(试行)》《关于建设政府部门对企业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的意见》,对全省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使用及监督管理作出规范。强调要在各类招标项目中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把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报告作为信用信息,有效地降低了招标风险。
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又颁发了《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方面实施信用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信用报告、信用承诺、信用审查等。信用管理制度对失信企业、企业法人失信行为等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惩戒措施。
2013 年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13年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府部门示范应用信用信息和产品,要求相关单位制定信用产品在工程(货物)项目招标投标中的应用措施,完善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并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期限。
3.南京货物招标投标市场呼唤信用体系建设
南京货物招标投标活动已开展多年
运行比较正常,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货物招标投标活动中投诉投标人失信比重较大。对近10年货物招标投标投诉情况分析表明,投标人弄虚作假中标比例较高,约占总比例的20%。弄虚作假花样繁多,比如,在资格条件、检测报告、产品数据上弄虚作假;其中串标、围标最多,约占12%,包括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或围标、投标人与机构串通投标。这还不含中标后不兑现承诺及未被发现曝光出来的中标项目。企业的失信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对公平公正诚信底线的公开挑战。例如,投标人串通投标抬高标的额,使中标价比工程实际造价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在设备招标投标中一经发现利用假检测报告参与投标并中标,一定作取消中标资格处理,原项目需重新招标。这一过程不仅对其他投标单位造成不公平,重新招标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新形势下更需要研究如何加强货物招投标信用体系、行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和制裁虚假和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2)企业期待公平竞争的招投标环境。由于失信成本较低,守信又得不到鼓励,许多企业竞相选择用失信行为来非法获取标的。不仅使严肃的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流于形式,非法获利也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上失去动力。在经济学中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纳什均衡。如果投标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招投标市场中,都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选择,不惜失信甚至违法犯罪,最终陷入不讲信用的恶性循环中, 就会形成效率低下的纳什均衡[1]。绝大多数企业对弄虚作假和失信行为是不齿的,他们希望在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凭自己的硬实力名正言顺地参与竞争并夺标,用自己的诚信行为演绎企业的精彩,提升企业的声誉,获取企业的正当利益。
(3)招标人希望选择信用良好的中标企业。招标人作为项目的发起者、设备材料的采购主体,不仅希望中标单位报价合理,更希望中标单位能按承诺供应高质量货物,并能享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但在招标投标实践中,中标单位违约情况较普遍。有的甚至以低价中标,实际供货时以次充好或不履行当初的承诺。或中标后不践约而使标的重新招标。这么做不仅严重影响了招标项目质量、进度,也占用了招标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成本。近年来,招标人意识到考察了解投标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性,在招标项目资格、评标办法中增设了投标企业信用条件。但目前由于对投标企业信用没有权威评估标准,招标人设定的信用条件很不规范,甚至与《招标投标法》要求相悖。招标人希望能有规范的投标企业信用评估标准作参考判断依据,在诚实信用的招标投标环境获得双赢。
二、招标投标信用建设的尝试和探索
我国提出和推广信用建设较迟,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上尚处于探索阶段,无完善的体系模式可借鉴。一些地区勇于尝试,积极探索,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各地信用建设模式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化模式两种。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信用评价的主体为政府相关部门,比如,招投标监管部门、资质管理部门等。企业的信用等级由相关监督部门根据了解掌握的企业财务状况、业绩、从业人员、不良行为记录等作出综合评价。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的信用评级结果,无法主动改变或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级。在交易中,如果采购人在参与资格上设定了信用等级条件,未达此信用等级的企业将被拒之门外。这种模式以苏州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比较典型。
主要做法是,由建设部门牵头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以建筑市场掌握的各方责任主体资质(资格)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信用档案管理系统;以网络监管系统为主要载体,建立信用信息记录系统;以“苏州市建设领域信用信息网”为窗口,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由苏州市招标办对招标机构公示考核结果,招标人将结果作为自选委托招标机构信用资料的参考依据。在投标资格审查阶段,苏州市招标办提供投标企业信用档案及财务状况、业绩、从业人员和不良行为记录,供招标人查询或咨询。
2.市场化模式
市场化模式信用评价的主体为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信息的采集、评价均由信用服务机构实现。该机构为招标人提供投标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在交易中投标企业需向信用服务机构购买信用调查报告或资信评级报告,采购人通过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调查报告或咨询评级报告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政府部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对征信、资信评级、信用交易等进行规范管理。浙江省的市场化模式比较典型。2008年,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构联合发出《关于在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应用企业信用报告的通知》,要求在全省重点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推行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企业信用报告制度。实施五年来,行政区域内投标企业信用状况明显提升,AA级企业由原来的70%上升到79%,BBB以下的企业数量明显下降。
三、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招投标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政府主导模式的不足表现在:一是由于受行政成本因素影响,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收集企业资质、执行建设程序、投标、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程造价计价、科技进步、建筑节能等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记录,综合评判企业的信用度和信用等级。所设定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不可能细化到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难免挂一漏万,影响企业信用评价的全面性。二是评价依据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公开的信息,对大部分没有公开记录的信息难以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难以甄别,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这种模式忽略了项目业主对相关企业的主观评价。
市场化模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政府部门监管和指导的滞后,市场信用服务机构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企业用金钱左右或影响无良机构评价和定级,信用评级报告质量和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2]。
2.信用服务市场需求与供给双重不足,迟滞了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目前, 以信用服务机构为评价主体的市场模式下,企业不具有通过使用信用信息产品达到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意识。有些企业甚至盲目认为购买信用信息增加了成本。由于认识不足,导致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不旺,限制了信用评价服务机构的发展。从信用服务供给上看, 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机构极少,信用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信用服务机构没有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从而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企业信用评价报告,影响了社会对信用产品的信任,陷入信用需求双方互相制约的恶性循环。
3.法规缺失,奖惩措施不能有效实施
对企业的不良行为,目前都只采用曝光、与资质资格升级挂钩、进行招投标的标前提示等手段予以惩戒。但这些措施在法律层面缺乏支持。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遏制市场各方主体的失信行为。行政监督机构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在企业隐私保护与信用信息曝光关系上,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急需通过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加以解决。
四、建设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的实践
1.完善政策法规,落实监管责任
建设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3年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市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办公室(简称市货招办,下同)为“深化工程领域和招投标领域信用治理”的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全市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活动中实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的通知》,明确在全市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中实行企业信用报告制度,并由市货招办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督查。2013年市货招办积极推进货物招投标的信用体系建设,在信用产品的应用、信用服务机构的管理、招标投标失信惩戒机制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招标投标实践。
2.建立信用评价标准,科学规范信用评价
要使社会全面、客观、便捷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就必须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统一的评价标准。市货招办根据货物招标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的实践,建立了南京货物招投标领域信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指标采集主要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信用信息的有效期限原则,对采集的信用信息规定合理期限;二是信用信息的量化原则,能量化的全部量化;三是评价结果自动生成原则,采用数字化技术自动合成结果,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四是市场化原则,评价采用市场化模式,将最终的评判权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用评价标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规范和引导了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
3.加快引导和培育信用产品市场
信用产品市场的主体是招标人和参与竞标人,即信用产品的供求双方[3]。引导和培育市场的关键点在于满足双方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其中规范和管理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服务行为至关重要。企业信用报告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这个服务机构必须按市货招办制定的投标企业信用评价指导标准,作为招标投标领域投标企业信用评级依据,统一评级内容和标准。同时又要按信用信息评价指标,收集投标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权威性、合法性。
市货招办在引导和培育信用市场中的作用,一是为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评价的规范性文件。目前企业信用评价指导性标准已出台了材料设备制造类、批发零售(贸易)类、施工类三个行业标准,基本涵盖货物招标中可能涉及的各种企业类型。二是制定市场活动规则,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制定出台企业信用报告中信用等级标准,招标人可对照标准设定准入等级门槛。明确规定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中必须使用规范的信用报告,明确规定企业信用等级列入资格审查条件和评标因素等。同时,制定了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招标中给予加分奖励,招标人可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4.鼓励信用服务机构有序发展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起步较晚, 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也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运作不够规范、信用评价标准杂乱、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空间窄、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信用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是培育信用市场的关键因素。南京货物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中采取政府引导、吸引社会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对进入南京信用市场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做出须经有关部门备案;机构人员、资质、条件设施要达到专业化信用评级机构要求;信用服务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信息采集、信用评级、信息、档案管理要符合相关管理要求;所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必须公示等准入前置条件规定。以规范准入条件、控制发展速度、有序推进发展形成信用服务业的良好竞争,鼓励发展高质量信用服务机构,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5.建立健全招标投标失信惩戒机制
货物招标投标活动中失信惩戒机制是保障活动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措施。市货招办在建立货物招标投标体系中,重视并建立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的独特优势,宣传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打击和惩戒力度,强化对重点项目和招标投标中突出问题和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使失信行为个体间的矛盾上升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依靠市场经济内生的力量,实现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4]。利用失信惩戒机制威慑失信者,使其提高失信成本,从而促使投标企业重视企业信用,规范企业信用行为,诚实参与招投标活动,促进公平、高效、诚信的招投标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从艳.工程招投标诚信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
[2] 邹利.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庆社会科学,2008.
[3]孙鹏.我国建筑业信用体系规划[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