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民币结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从人民币目前在进出口贸易的应用状况分析,其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货币性作用,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是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对外贸易支付大于收入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结算经常会出现进口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货款支付,但出口企业所获得的支付货款则是美元,这种交易行为上的货币差异,使我国进出口方面的人民币支出极为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人民币交易绝对差额在逐渐缩小,但其仍以“亿元”为计算单位,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
1.1.2收付失衡带来的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上的收复失衡,为我国带来了庞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实行出口结汇制和进口用汇审批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企业可以在不用去外汇管理去申请进口用汇的情况下,利用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导致我国外汇管理当局手中的外汇无法流出。
1.2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性差
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渠道不通畅,使得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性过差,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限制人民币资本性流通和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汇率和利率。其中前者是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管制较为严格,人民币的流出途径只能依靠对外贸易,这使得人民币未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展现其影响力。
1.3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不健全
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要途径,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有:
(1)操作行为上有缺陷
例如各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跨境流通所采取的清算系统不一致;
(2)安全隐患
例如人民币清算需要SWIFT系统来实现,但此过程必须要通过美国、荷兰所建立起的数据运行中心完成,这使得我国跨境人民币数据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外国,这给我国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2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的对策
想要改变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对人民币流通性的拓宽,改善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为此我们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
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1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增加人民币的海外存量为此我国需与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相应制度,为人民币进出口贸易流通提供条件。
2.1.2进一步加速汇率市场改革
将一篮子模式更为深入、透彻地应用到进出口贸易当中,提升人民币在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浮动范围,以便将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
2.2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
在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策略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实现。
2.2.1扩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扩大
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是实现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开放“国际板”,以人民币为计价方式,为境内企业、股民提供持有外国股票的机会,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发挥。
2.2.2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想要提升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效果,就必须要先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国内市场产品价格关系理清,从而解决金融产品价格扭曲情况。
2.3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
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可以在模式上借鉴美元、欧元的跨境清算系统经验,设置专门的独立机构来负责跨境清算工作,同时要确立跨境资金清算的独立性,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隔离。并实现境外资金的清算境内化,建立起以我国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跨境清算体系,为我国金融业提供更多收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对跨境清算系统功能性的进一步提升,加大跨境清算的信息监督与安全保障,建立起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跨境清算运营模式,提升人民币在进出口当中的地位,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好基础。
3结语
关键词:人民币;支付结算;账户管理
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是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可以为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秩序提供有力的支持。银行结算账户作为集中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收付结算的起点与终点,也是一切经济活动资金往来的基础。
为进一步规范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办法的出台,为有效保证支付结算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促进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账户的开立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办法》对一般存款账户放开,使存款人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银行。但同时《办法》规定存款人因向银行借款或其他结算需要可开立一般结算账户,没有对“其他结算需要”的内容进行明确,因此,存款人会以“其他结算需要”为名将其他款项以现金或转账形式转入一般存款账户,再以“其他结算需要”名义转出。上述行为可能会有以下弊端:
①易将有借款的基本存款账户架空,只办理现金支取而逃避银行债务。
②银行为扩大存款余额为存款人开立多个一般存款账户,势必造成一般存款账户过多过乱。
③资金频繁转入转出,为洗钱犯罪活动打开方便之门,容易将资金转为己有。
④一些地市为防范上述现象产生,至今未放开一般账户,仍采取取得借款后方予开立一般。
(2)《办法》与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关联性,实施存在梗阻。一是与《行政许可法》不符,如,规定商业银行可对睡眠户(包括核准类)进行强制销户,与“谁许可,谁撤销”的原则不符;同时,《办法》赋予开户银行账户年检权,造成行政许可机关“实施许可”与履行“监督检查”义务相分离,影响了账户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人行对账户的监管和处罚权缺乏法律依据。新金融三法规定支付结算检查、处罚权属于银监部门,而《办法》及相关规定却明确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督管理银行账户,结算账户而其他情况不予开立的做法,此类做法又严重违背了新《办法》的立法原则。由于“法大优先”,除核准类账户的审批外,人行只能借助反洗钱检查对账户进行监管,客观上形成监管缺位。
1.2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部门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开立专用账户增多。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机构为了拉存款;二是银行账户管理与财政管理脱节,财政预算账户管理松懈;三是预算单位巧立名目开立其他专用账户。
(2)部分账户管理人员对结算账户认识不够,未能按《人民币银行结算管理办法》要求存款人出具规定证件,放松对存款人的要求,开立结算户时出具单位副本、或无效过期证件。
(3)《办法》规定专用账户(预算单位专用账户除外)只需报备无需核准,因此,从一个地区来讲,储源不可能无限增加,存款任务却年年加码,银行工作人员要完成存款任务,就会搞不正当竞争,受利益驱使或信贷资金吸引,客户将其整体资金按用途分解到各家银行。银行为留住客户可能会提供不真实的开户资料,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人民银行无法对其开户资料的真实、完整、合规性进行监督,给银行账户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4)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执行层面的难点。一是账户生效日制度执行不到位。存款人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自正式开立之日起3个工作日后,方可办理付款业务。但开户银行为协调客户关系或经办人员对账户管理办法学习不透,新开立账户在未经当地人行账户管理部门核准前,就擅自办理对外支付业务,账户生效日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二是大额公转私款项提供付款依据监控难。目前对单位账户支付给个人账户的款项,每笔超过5万元的,应向其开户银行提供规定的付款依据。但开户银行为处理好银企关系,放松对该项规定的执行,如建议单位签发规定限额以下的多笔转账支付凭证逃避监测,或不要求单位存款人提供相关付款依据。三是账户实名制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目前账户管理员只能凭肉眼对单位和个人申报的开户资料和证件的真伪进行审核,缺乏不能有效监控匿名开户、虚假开户等行为,为公款私存、逃避债务、逃税漏税等提供滋生的土壤。
1.3人民币结算账户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
(1)账户开立及使用的实时监督难度较大。部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账户的开立,对各类账户的性质、使用缺乏了解,为了保客户,拉存款,变相违规开立账户或将存款人“睡眠户”账户不做销户,也不做“久悬”,一直留存,占用账户系统资查核对才能发现金融机构是否违规给企业或预算单位开立结算账户。现场检查有一定的间歇性,给企业逃废债务等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2)系统的功能不完善,如系统提供的查询权有限,查询、公告提示等功能不是很尽如人意,修改删除功能也不是很完善。
(3)系统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联网,跨地区的异地非临时机构临时户难以开立异地基本户开户许可证号码确定后,系统发出异地征询,过了数分钟,系统提示发出征询失败,或信息发送成功,但没有回复,使异地存款账户开立受到系统障碍限制,特别是专户和临时户的开立无法正常核准。
2对人民币银行账户结算管理的建议
2.1对账户管理的建议
(1)建议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积极协调配合,对所辖财政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防止开户银行与预算单位共同蒙混过关办理开户。对于开户资料不全不真实,骗取银行开户许可证的预算单位、金融机构进行通报处罚。并制定切实可行撤销户制度,加强对撤销户管理,严格撤销户原因审核,防止恶意竞争。
(2)财政、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各部门业务系统在办理业务时,应以个人身份证姓名,企业单位公章名称为主,避免汉字、名称、地区简写,确保存款人账户资料真实性。
(3)加强对支付结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账户管理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反洗钱、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以及现金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央行和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的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岗位,配备专人对银行结算账户进行管理,并加大对相关人员的综合业务培训,使相关人员在熟悉掌握《办法》的同时,了解掌握《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现金管理条例》及税法的相关规定,强化综合业务素质,提高依法管理银行结算账户、防范风险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联动网络的防范功能,确保账户管理富有成效并积极推动金融安全区和金融信用区建设。
2.2对完善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金融机构应在《办法》规定的框架内,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求采取开发多样化的支付结算工具来吸收客户资金。
(2)商业银行经办人员要严格依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管理账户。人民银行要严把账户开设的审核关,并加大对银行存款账户的监管力度,强化内部账户管理部门和现金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对违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等规定的行为,按《办法》规定严查严管违规操作。
(3)完善现行账户管理办法,堵塞制度上的漏洞。尽快出台《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在账户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以明确。依法确立和强化央行对支付结算的监督检查职能,提高央行执法权威。由于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调整后的央行职能更加凸显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和金融服务等职能,同时强化了央行对支付结算工作的管理职能,由此应从法律上对等地赋予央行为保证自身法定职能正常履行的结算监督检查权,特别是对存款人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权。通过法定程序检查、规范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账户管理,有效地防范和打击利用银行结算账户进行偷逃税款、逃废债务、套取现金和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持经济金融秩序稳定。
2.3对账户管理系统管理的建议
(1)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尽快实现账户管理系统与工商、税务、公安、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联网,提高开户信息录入的准确性,杜绝违规开户行为的发生,维护系统在账户管理中的权威性。
(2)在账户管理系统中完善各项功能。①增加开户银行的查询、修改功能。金融机构通过账户管理系统对录人存款人开户相关资料及信息提交到人民银行待核准数据库后,可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查询、修改、变更、删除,如发现录人有误时可在本机构三级别的授权下进行查询、修改,确保为人民银行提供一个资料齐全、核实一致的待核准数据。②对于核准类账户可设定为在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高级主管审批授权的情况下,能对客观因素引起的账户变更进行修改。③完善系统公告提示功能。当上级行向下级行公告时应在系统任意操作界面弹出提示;金融机构发出存款账户信息公告时,任意操作界面“公告”菜单作闪动提示或“公告”弹出。
(3)从实际出发补充完善账户管理办法的不足。结合实际,针对性的制定《实施细则》或补充说明,进一步完善法规,以利于实际操作。同时应该尽快升级账户管理系统,解决账户管理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将人民币账户系统设置可在盟市(地区)级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办理辖区预算单位专用存款账户(也就是小异地),使国家的专项资金真正落实到实处,有利于专项资金管理,防止专用资金挪用。
(4)宽进严控是今后账户管理的必由之路。账户管理应当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逐步从依靠行政手段监管逐步转向利用市场机制监管。如适当调整银行账户的开户准人条件,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加强开户申报和日常使用的监控管理上。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借鉴澳大利亚的成熟做法,就是对银行账户不限制其使用方式,任何账户都可以办理转账和现金收付业务,但对银行账户的使用管理主要体现在交易报告制度上,商业银行对存款人存取现金超过一定限额或有可疑交易嫌疑或有汇人、汇出境内外的,必须按规定向交易报告分析中心报告。
总之,账户管理现在还是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把制度完善、健全起来。由于当前各方面对账户管理的重视,相信不久账户管理的成就会对金融系统,乃至经济的良好运行起到保驾护航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有着很重要的推进作用。在跨境贸易中,企业才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也是最大的收益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我国外贸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企业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美欧日等境外企业和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是以它们的本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这样由此带来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通常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如果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则境内企业可以避免承受这类汇率风险。从而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时,我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消除。
(2)有助于企业营运成果清晰化。当我国进行贸易结算时,通常其经营成果较为透明,表现为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能够较为清晰的固定下来,这样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核算。
(3)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从中资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的收费标准来看,买入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2.5,卖出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5收取费用。而一般的外资银行这项交易的收费标准则普遍高于中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结算主要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因此为控制汇率风险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的交易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若采用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我国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即可大幅降低。
(4)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而其国内又不能进行美元流通,这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美元-本币的两次兑换,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公司的内部交易的贸易之中。若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话,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
(5)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汇兑本身就减少了资金流动的相关环节,简化了结算过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这也有利于企业加快运转速度。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带来了机遇,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民币结算也可能会引起境外债权债务关系,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会形成外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现象,由此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在外汇管理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一系列的操作性困难。
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其作用也不可高估。当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的稳定和扩大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1)人民币结算尚处于试点阶段,是否扩大到香港和东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根据试点的效果来稳步推进。
(2)即使人民币结算扩大到其他国家,其使用规模既受限于这些国家所持有的人民币规模,又受限于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此外,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水平主要还是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复苏,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民币结算对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仍有待观察。
首先,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一、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为外贸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一)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迅速开展
国务院于2010年4月28日批准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地区,大连市正式进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时代。从自身来看,大连的对外贸易结构为大连市全面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连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一大批在产业链中居重要地位的企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迄今为止,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共有3347家,包括大连科力尔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大连中岛精管有限公司等。数据显示,大连市目前可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的银行达34家,占总量的91.9%。已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企业近800家,累计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6.5亿元。与大连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42个。截至2012年末,大连市已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353.47亿元。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219.35亿元,跨境人民币资本交易金额134.12亿元。已开展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包括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及经常转移、海外代付、股东贷款、股权转让等10余种业务类型。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区域已覆盖伊朗、香港、日本、美国等34个国家和地区。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大连市自2011年5月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历了从大震动到基本平稳的过程,且从2011年7月份开始稳步上升。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外贸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1.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贸易风险。以前,国内企业进出口只能以美元或第三方货币结算,但随着汇率的波动,企业的实际营业收入也会出现相应的波动,给企业实际贸易额和收益带来不确定性。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后,由于人民币是企业的本币,如果合同计价与企业生产经营中所用的货币相一致,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就能够切实了解交易的成本和收入,从而提高贸易决策的有效性,防范汇率风险。中燃航运(大连)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受益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企业。2012年,人民币汇率呈现明显的双向波动,汇率走势难以预测,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难度明显加大,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在招商银行大连分行的帮助下,该企业积极与境外交易对手协商,主动将出口收入由过去的美元结算改为人民币结算,此举每月为企业节约汇兑成本达几万元。
2. 降低兑换成本,促进贸易便利化。使用美元及第三方货币结算,存在着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二次兑换成本,而改用人民币结算,就可以节省二次兑换成本。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比以外币结算的交易成本平均低2至3个百分点。根据辖内银行测算,大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企业节约成本约3000万元,跨境人民币资本交易节约成本约3.3亿元,合计节约成本超过2%。跨境人民币业务成为大连市企业融资新渠道,为企业走出国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3. 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规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大连的开展,中行特地制定并执行《大连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办法》中对大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程序进行了规定:即试点企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外汇核销管理,办理报关时无需向海关提供外汇核销单,并按照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办理货物退(免)税时无需向税务部门提供核销单。这极大地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
4. 降低企业费用,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交易费用约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3%。因此,为控制汇率风险,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或财务支出。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由于选择本币作为结算货币,企业无需再使用各类汇率避险工具,可大大减少这类支出,降低财务成本,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5. 方便企业开拓周边国家出口市场。大连地理位置毗邻日、韩等国,可以说地理优势明显,且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中东、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其中东盟和中国香港占比近20%,这种贸易结构恰恰符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应用范围,可以说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在大连的开展为大连市外贸企业开拓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提供了历史新机遇。
二、大连企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存在的障碍
(一)大连企业人民币结算动力不足、意愿不强
获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格的企业在大连共有3347家,然而真正实施以人民币结算的企业仅仅只有近300家,所占比例不到10%。企业人民币结算动力不足、意愿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民币结算的好处,另一方面源自于大连独特的贸易结构。据统计,大连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总额的70%,这一贸易结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人民币结算在大连的开展。加工贸易中,企业进口来源和出口目标常常是同一个主体,因此往往根据进出口金额进行抵扣,只支付差额。尤其是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几乎是完全支付差额(加工费)的结算方式。由于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低,因此对应的差额比较小,采用人民币结算无利可图,或者利益极低。
(二)对手企业对于人民币接受程度不高
大连交易对手一般以日本、欧美、加拿大客户为主,大部分的客户使用人民币结算意愿不强,一方面源自于客户觉得用人民币结算过程麻烦,而汇差利润又不太大。例如大连一日本客户,由于境外人民币业务网点的限制,对方若想采用人民币结算,需驱车几十公里到东京都千代田区有乐町的一家银行才能办理。欧美和加拿大的客户同样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汇率看升不看贬的情况下,外国客户都不会愿意用人民币结算。
(三)出口产品层次低、可替代性强,企业议价能力有限
大连以加工贸易为主,自主品牌少,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可替代性强。以服装产品为例,大连服装企业这几年受到印尼、泰国、马来、新加坡等新兴国家冲击,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在商品议价以及货币结算方面往往没有决定发言权,一提出人民币结算,欧美日客商往往不同意。再加上现在国际市场主要是买方市场,为了能够留住客户,只能以方便客户为主。
(四)金融服务支持不到位
大连市目前可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的银行达34家,占总量的91.9%,但大部分可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商业银行还仅仅停留在办理业务的阶段,相关金融服务支持不到位,比如清算的网络不开阔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还需要发挥金融服务的独特作用,让企业获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的便利,或通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感受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实惠。但大连各大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还不到位,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大连企业利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路径优化
第一,提高企业人民币结算积极性。要想提高企业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先必须让企业认识到使用人民币结算是有利可图的。这需要政府联合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比如组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培训班或者讲座。其次,调整大连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二,扩大客商对人民币结算的认同度。交易对手是否认同人民币结算直接决定了人民币结算能否实现,既然欧美等国家或地区很难接受人民币结算,大连企业就应该以容易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切入点,寻找突破口。大连坐落在辽东半岛最南端,主要贸易伙伴为日本、中东、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其中东盟和中国香港占比近20%,且大连地理位置上与日韩等毗邻,从中我们发现大连的主要贸易伙伴基本上都是属于中国周边地区或者较易接受人民币结算的国家,因此大连企业可以首先从日本、中东、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区的贸易伙伴中寻找人民币结算突破口。
第三,采用适当的货币结算策略。在对外贸易交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企业需要采用适当的货币结算策略。当需要从国外进行采购及进口的时候,更多的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采用人民币结算国外客商乐于接受。当作为出口方时,如果我方出口的商品属于供大于求或者附加价值较低的商品时,我方在决定计价货币上可以说话语权很小,如果对方选择的结算货币币值稳定或坚挺,则我方可以接受对方建议;如果对方选定的结算货币币值波动较大,会给我方带来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我方可以考虑在其他方面进行适当的让步,以换取以人民币结算。如果我方出口的商品属于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或高科技产品,此时由于我方在交易中地位相对较高,谈判能力较强,在此种情况下,完全可以选择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
第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大连出口产品中大部分产品科技含量低、可替代性强,这大大降低了大连外贸企业谈判能力,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权基本旁落。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人民币结算的根本出路。首先,企业应增加更新产品机械设备预算;其次,引进高科技人才,增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由可替代性强变为很难替代甚至不可替代;最后,做好产品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比如通过国际及国外先进认证体系,ISO9000及ISO14000认证。
第五,全面提高银行的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银行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直接决定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展的成败,因此,必须全面提升银行的人民币结算服务水平:一是银行应持续组织培训活动,针对银行一线业务人员举办培训和竞赛,以竞赛形式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如人民银行大连中心支行于2012年10月18日-19日举办了大连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培训和技能竞赛。二是银行应不断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的资产管理方案,增强交易对手人民币结算意愿,消除客户对人民币风险预期,假如境外交易对手持有人民币头寸,只要金融机构配置一些人民币优质资产,就可以成为我国进出口企业在商务谈判中的筹码。三是提供专业化的银行结算服务,将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币结算服务扩大到人民币结算服务里面来,既要提供一些专业化的银行结算服务,同时也要建立网上结算服务,推进快捷便利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参考文献:
[1]朱启松. 外贸企业如何利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J].对外经贸实务.2010,(09).
[2]杨森.“后危机”时代人民币主动国际化政策研究[J].世贸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05).
摘 要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元贬值,在各国经济都受到很大损失之时,中国的经济却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充分说明了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同时也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的。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人民币自由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
(一)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指人民币持有者可以自由将其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政府不对这种兑换做任何限制,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目前,我国已完成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但同时要考虑到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
1.抵抗外部危机的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竞争力得到大大提高,这对我国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我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这些都使我国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得到提高。
2.以货币进行对等资本账户开放,不存在外部风险
货币进行对等资本账户开放的含义是两国允许对方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投资,双方银行可开立、接受对方货币的保函、信用证和对外担保,不必使用第三方货币。在国际上,如果允许货币在双方进行贸易结算、投资股票和债券,就可以避免美元的使用,这样就可以推动本币国际化,实现资本账户开放,而且,又没有风险。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视点
(一)创立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欧洲货币市场,使非居民在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国内的外汇限制和金融法规的约束,从而进行自由交易的一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间接的推动了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目前,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已具备:
1.我国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海陆空交通便利,融资环境良好,且我国是地处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大国,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经济实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高,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一席之地,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从而抵抗外部市场冲击的能力大大增强,降低了遭受风险的可能性。
3.我国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不断深化,国内聚集越来越多的有经验的金融人才,促使我国国内市场日臻完善
(二)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
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简单的说,就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发生业务时以人民币结算,而无需采用国际储备货币进行结算。中国顺应这次危机的潮流,把握契机,为人民币国际化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棋子―实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1.以人民币周边化推动人民币区域化
中国首先在东盟邻国推行人民币的举动是很明智的,越南、柬埔寨等国的资本市场都欠发达,无论是美元、欧元还是人民币,对他们来说都很难对冲货币风险,况且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同时中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向来友好,这就使人民币在这些周边国家推广多了一个筹码。当前中国经济态势运行良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完全可以抵消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的劣势。
人民币周边化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我们以同心圆的方式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加强同周边地区的金融贸易合作,以人民币周边化推动人民币区域化。
2.以人民币区域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对中国来说,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首先,中国虽是经济大国,但还没有成为像美国那样的经济强国,还不能实现一步到位,主观上要求区域化;其次,加强与区域里的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可以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威望,客观上要求区域化;最后,人民币可以通过区域化对最终实现国际化进行探究,避免因盲目国际化而遭受外部冲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选择
(一)美元式路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制度,美国在国际中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使其获得了霸权地位,美元凭借美国这一霸权地位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中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因此说,美元的国际化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二)欧元式路径
欧元是一种几乎与美元相提并论的国际货币,欧元是典型的按照由区域化向国际化演进这一过程发展而来的,是当时欧盟在欧共体范围内发行的一种共同货币,之后在国际范围被普遍接受。
(三)日元式路径
日元的国际化是相当曲折的,是通过货币可兑换的若干阶段实现其国际化进程的,是由日本国内的经济基础和地域经济所决定的,大部分新兴国家正在按照这一路径完成其货币的国际化。
以上这些国际货币的演进过程值得我们借鉴,任何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取决于一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程度,虚拟经济最终还是依赖于实体经济,脱离经济国际化而谈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切实际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是漫长的,我们要不断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努力缩短这一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长江.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道路.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杨素芳.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3]毕颖娟.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选择.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 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CNH) 人民币跨境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于2009年4月8日开展试点,2011年8月23日,进一步将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2012年6月全面铺开。来自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3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已突破2万亿元。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跨境人民币结算在境内和境外这两个原本割裂的市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因此境内的即期汇率必然对香港市场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汇率(NDF)和离岸人民币汇率(CNH)产生影响。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使得企业开始能够作为交易主体参与境内、外两个人民币市场中来,为境外人民币市场提供了大量人民币,改变了境内和境外的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而NDF市场和CNH市场是境外OTC市场,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未来预期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又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渠道传导至境内即期市场。
文献回顾
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信息传递和相互影响是金融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包括对信息传导机制的研究和对价格变化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分析。许多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传导机制的存在,不同金融资产如利率、汇率、股票、期货等的即期市场和远期市场、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之间的价格波动存在着依存关系。
在境内和离岸外汇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Park(2001)研究发现汇改后韩元的NDF市场对即期市场有溢出效应。Misra和Behera(2006)认为卢比的即期市场和NDF市场之间存在双向传导机制。王凯立和吴军奉(2006)对台币的研究也印证了双向传导机制的存在。任兆璋、宁忠忠(2005)利用协整方法发现NDF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代幼渝、杨莹(2007)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发现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信息中心是国内远期市场。李晓峰、陈华(2008)则使用Granger检验和GARCH模型研究发现境外NDF市场对即期汇率市场有报酬溢出效应。但徐剑刚、李治国、张晓蓉(2007)却发现NDF市场和即期市场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对于特殊事件的研究方面,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后,黄学军、吴冲锋(2006)以及吕丹菲、张兵、冯锦霞(2009)都证明了汇改后人民币即期市场对NDF是信息溢出地。2006年10月的国家外管局禁止境内企业参与NDF市场,罗鹏宇等(2007)就此事件研究发现,禁止参与NDF市场改变了双向引导机制;李宪铎和黄昌利(2008)则认为即期汇率能引导12个月期限的NDF,但12个月期限的NDF不能引导即期汇率。
2009年开展实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毫无疑问对境内外的人民币汇率走势产生了影响。而针对这一事件发生后的人民币市场和NDF市场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境内即期人民币市场对境外NDF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还不多。而且此前大多数对NDF市场与即期市场的研究数据也多用的是2009年之前的,而对于开展跨境结算之后的即期汇率市场与NDF市场乃至CNH市场之间的关系影响研究还不多。
在实施人民币国际化大战略前提下,特别是跨境人民币结算实施后,境外人民币市场该如何建设值得重新探讨。本文拟从人民币跨境结算时间点出发,研究即期汇率市场和NDF市场、CHN市场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波动传导机制是否发生了改变。
人民币即期市场与NDF市场之间波动溢出关系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即期汇率与NDF和CNH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本文分别使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检验的方法对即期汇率和NDF以及即期汇率和CNH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
根据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作用机制,NDF开展较多的是套期保值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1年期的NDF(NDF1)作为中期,1个月的NDF(NDF1M)和3个月的NDF(NDF3M)作为短期的研究对象,并令即期汇率数列为SPOT1。从图1中看到,四者的拟合程度较好,期限越短的NDF汇率与SPOT这个即期汇率的走势越相似,由此初步判断,NDF市场间存在波动的影响,可以依据此设定拟合模型。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取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展的2009年4月9日至2012年9月28日的数据,剔除国内即期与NDF因假期等因素的不匹配的数据,各有样本数据874个,数据来自于路透,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5.0。
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这两组数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期选择规则使用AIC值和SC值最小规则。从图1中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各个汇率序列都存在趋势项和截距。做一阶差分后ADF检验数据已经平稳,SPOT1和NDF1、NDF1m、NDF3m均为I(1),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单位根的检验结果来看,各汇率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对各序列做一阶差分处理,然后再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经过观察各个汇率序列的时序图,均已平稳,不存在趋势和截距,令Dx为差分后的序列,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一阶差分后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各汇率数列均不存在单位根。根据协整理论,同阶单整的数列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分别对SPOT1和NDF1、NDF1M、NDF3M进行协整检验。
(二)协整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二步法检验。以SPOT1和NDF1为例:首先构建模型SPOT1t=a+βNDF1t+εt,做回归方程得出残差序列,标记为ECM1,然后对残差序列ECM1做平稳性检验,以确定协整关系的存在,然后依次类推,结果如表3所示。
经检验发现,5%的显著水平下可以认为各个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SPOT1和NDF各个汇率序列具有协整关系。Granger(1987)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就此分别对SPOT1和NDF1、NDF1M以及NDF3M的Granger因果检验。
(三)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AIC和SC信息规则最小原则,经过验证,应选取滞后期为2,表4列举出了 SPOT1和NDF1、NDF1M以及NDF3M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发现:接受NDF1是SPOT1的Granger原因,接受NDF1M是SPOT1的Granger原因,接受NDF3M是SPOT1的Granger原因,也即NDF市场的中期市场和短期市场都对境内的即期市场的波动有引导作用。上述结论与汇改之后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引导境外NDF市场汇率的结论有所不同,这主要原因在于跨境人民币结算改变了市场的供求状态,而这个事件又带给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图1中也可以看到人民币跨境结算开展后,境外NDF市场的人民币汇率波动明显要提前于境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跨境人民币结算开展后,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提升。境外人民币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低估,人民币汇率尚未达到一个稳定的合理区间,而成为国际化货币币值稳定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跨境人民币结算开展这个举动放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NDF市场会先于即期市场发生波动,而这个波动又通过人民币跨境结算传导至境内市场,影响到即期市场的汇率波动。
即期汇率和CNH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从2003年12月香港启动人民币试点至2010年8月16日之间,留存于香港银行业中的离岸人民币只能作为存款存放在指定的清算行,收取很低的稳定收益,市场流动性极差,导致CNH这个香港离岸市场汇率没有实际意义。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以人民币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而使得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CNH)迅速发展。目前根据香港金管局统计,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于2012年4月底已达5107亿元,日交易量大约为60亿美元,其中90%的交易在香港市场完成。2012年6月27日,香港财资市场公会正式推出美元兑人民币(香港)即期汇率定盘价(定盘价),此定盘价将成为香港时间上午11时美元兑人民币(香港)的市场汇率基准,作为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定价的参考汇率。
本文选取2010年10月8日至2012年9月28日的数据,数据来源于路透,剔除国内即期与CNH因假期等因素的不匹配数据,各有样本数据508个。二者的走势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到,SPOT1汇率与CNH1汇率二者拟合程度较好,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为了判断二者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首先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仍然采用ADF检验方法对这两组数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期选择规则使用AIC值和SC值最小规则。从表5中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各个汇率序列都存在趋势项和截距,而做一阶差分后ADF检验数据已经平稳,而且经检验得知二者为一阶单整,结果如表5所示。
(二)协整关系检验
依然采用Engle- Granger二步法检验,过程与上文相同,结果如表6所示。
SPOT1和CNH1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这两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就此对SPOT1和CNH1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三)Granger因果检验
经过数据验证,因SPOT1和CNH1均为1阶单证,并且具有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AIC和SC最小的滞后期选择规则,本文选取滞后期为2,结果如表7所示。
结果表明,目前CNH1对于境内即期汇率SPOT1并无波动溢出影响,相反境内即期汇率SPOT1反而对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汇率有指导作用。CNH汇率虽然基本上相对于SPOT有溢价,但是却不是SPOT的引导原因。
这可能是由于CNH在离岸市场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NH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的多少,而人民币跨境结算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境内即期汇率与CNH汇率之间的点差(依此点差开展跨境套利),因此CNH的波动会受到境内SPOT汇率波动的影响;其次,CNH市场启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盘活香港离岸人民币,增加其体外循环的流动性,而目前CNH的回流渠道不完善,境外离岸市场上的投资品种过少等问题,导致CNH的流动性远远不够,不能支持一个完整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因而其波动的影响也较小。
结论
通过协整关系检验,可以看到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境内即期市场和境外NDF市场之间的市场分割,并没有改变人民币即期汇率和NDF市场没有改变原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即期市场与CNH市场也存在着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则证明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以来,NDF市场已经成为境内即期市场的波动原因;虽然CNH表面上有溢价,但是因为受人民币存量和流动性的市场机制影响,导致CNH仍然受到境内即期汇率的引导。
结合现实来看,NDF市场目前发挥着境外人民币定价机制的作用,并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这个渠道将波动扩散到境内的即期市场,因此应该更加关注离岸人民币市场汇率的波动,防止境外汇率的非正常波动影响境内人民币汇率,影响境内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效果。人民币国际化离不开离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CNH汇率受即期汇率引导,因此要提高离岸市场人民币吸引力和活力,就必须提高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存量和流动性,例如除了发人民币债以外,拓展人民币往来的多渠道,继续拓展离岸人民币产品,放开对香港非居民对人民币使用的限制等,目标是建立好人民币境外自由循环的机制,这才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大战略。
参考文献:
1.Park J.Information Flows between Non deliverable Forward(NDF)and Spot Markets:Evidence from Korean Currency[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1(8)
2.Misra S,Behera H.Non-Deliverabl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An Overview,Reserve Bank of India Occasional Papers,2006,27(3)
3.王凯立,吴军奉.台湾即期、远期和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关联性研究―NDF市场关闭政策分析[J].经济论文(中国台湾),2006(1)
4.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汇率预期与人民币NDF汇率的实证研究[J].学术研究,2005(12)
5.代幼渝,杨莹.人民币境外NDF汇率、境内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6.李晓峰,陈华.人民币即期汇率市场与境外衍生市场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8(5)
7.徐建刚,李治国,张晓蓉.人民币NDF与即期汇率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财政研究,2007(9)
8.黄学军,吴冲锋.离岸人民币非交割远期与境内即期汇率价格的互动:改革前后[J].金融研究,2006(11)
9.吕丹菲,张兵,冯锦霞.离岸人民币NDF与境内即期汇率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Vol.31,(4)
关键词:人民币跨境使用 MEC均衡 “不可能三角”理论
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试点,三年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已超过4万亿元,跨境投融资人民币结算也在稳步推进,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国际结算的第二大币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关于在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全实现之前,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顺序是否合理、步伐是否过快的质疑。持汇率市场化优先的观点认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有风险的,只有价格合理以后,资本大进大出的可能性才会消除,大量的投机活动才能够避免,这两者完成后方可考虑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持资本项目可兑换优先的观点认为只有实现了可兑换,供求充分表现出来,汇率找到真实的价格水平,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和资源配置的功效,其后方可考虑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还有观点认为人民币跨境使用会放大资本流动风险,增大货币政策调控难度,降低政策有效性,因而主张谨慎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使用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之间是否有必须遵循的先后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如何,对货币政策调控有怎样的影响,可能基于不同的立足点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以“不可能三角”理论引申的MEC均衡为前提,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衡量模型,通过将汇率纳入模型进行理论推导,证明汇率弹性增强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提高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即人民币跨境使用,但相互间不存在先后关系。利用开放经济IS—LM模型研究人民币跨境使用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人民币汇率弹性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均是积极正向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改善了MEC均衡,提高了政策组合的效率。
一、“不可能三角”理论及MEC均衡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实现两个,即“不可能三角”理论。
蒙代尔本人曾强调“不可能三角”理论体现最好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他们均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实施财政扩张时能够保持货币紧缩,很少有发展中国家适合同样的结论。国内有观点认为,在全球化和资本高度流动的今天,即使浮动汇率制也不能保证资本流动均衡,更不能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可能三角”可能已演变为“不可能两边”,即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选择,甚至“不可能一点”,即不可能有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还有观点认为欧元区的实践似乎否定了“不可能三角”,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相当于各成员国保持一比一的永恒的、固定的货币兑换关系,等于是固定汇率的极致形式;由于是同一种货币,所以资本在各成员国之间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相当于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欧洲央行的存在,使得各成员国完全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的这个三角组合,就是固定汇率、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完全丧失独立的货币政策的结合,但欧元区还是陷入了目前的困境。
“不可能三角”理论认为政策组合只存在三种情形,也称“角点解”(如图1),区域4为不可能三角,1、2、3部分是相互兼容的三角形,各代表一个角点解,其它政策组合都是不存在的或不可持续的,导出的政策涵义就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实际情况更多的是政策间彼此的协调和折中,即“中间解”。构造指标体系(M,E,C),分别衡量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流动自由度,M、E、C∈[0,1],将“不可能三角”扩展,即从角点分析扩展为量值分析。如图2所示,三角形中任意点Y(M,E,C)到三边的距离分别是1—M、1—E、1—C,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1,可以得到(1—M)+(1—E)+(1—C)=1,即M+E+C=2。不论三个变量取值如何,MEC等式暗合了“不可能三角”的内涵,处于均衡状态,称之为“MEC均衡”,均衡的具体形态因变量的值不同而有所差异。
利用MEC均衡,可以对一些经济事件的内在成因进行新的解读。比如目前欧元区的困境,虽然欧元区国家在欧元区内以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和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组合实现了MEC均衡,但在欧元区外,却以欧元与其他货币汇率的不稳定、欧元区内外资本流动不完全自由和欧元区国家普遍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形式违背了MEC均衡,危机的发生从而不可避免。同理,对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的观点认为是钉住汇率制度,有的观点认为是资本项目尤其是离岸市场开放过快,等等,而从MEC均衡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实施盯住汇率制度的同时过快开放资本项目,导致了对均衡条件的偏离,是政策协调而不是单一政策出了问题,危机实质上是对这种偏离的一种破坏性修正。
由此可以看出,汇率、资本项目可兑换作为单个政策变量处于什么状态不应该成为界定其是否合理的标准,必须在MEC均衡的框架下,才能说政策组合达到了最优。这启示我们就人民币跨境使用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关系看,未来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会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会日益完善,这些将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但在承认MEC均衡约束存在的前提下,C和E两个变量值的变化势必导致M即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变化,使货币政策操作相应进行调整,对人民币跨境使用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到底如何,本文将通过构建人民币国际化定量指标来进行推导。同时,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扩大,将使我国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地以本币进行汇率风险对冲和国际借贷,从而增强应对汇率波动的主动性,提高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资产价格冲击的有效性,改进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即会优化MEC均衡。
四、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先后关系,目前我国同时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既符合我国的国情,有效利用了外部机会窗口,也是具有理论基础的。持续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主要障碍不是汇率是否自由浮动、不是资本项目是否可兑换,而是我国能否协调处理好改革开放的整体关系,确保我国经济实力的全面稳定增长和战略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国峰.第一排:中国金融改革的近距离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380
[2]易纲,汤弦.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研究[J].金融研究.2001(8):5—17
关键词:双币卡 信用卡 中国银联
一、信用卡概述
信用卡按币种可以分为单币卡和双币卡。双币卡指一卡同时拥有外币和人民币两个账户。由于双币卡具有国内国际畅通无阻的优势,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双币卡,成为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主打产品。
BIN号即信用卡的卡号。卡号的前六位数字由VISA、MAS,TER或银联等银行卡组织给予,后面的数字由签卡银行自行决定。2002年。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请了在国内和国外通行的国际标准“6”字头银行标识代码。另外,根据ISO的规定,“9”字头的BIN号是作为国内卡的BIN号,由各国自主决定分配方式。BIN号的意义在于银行卡采用谁的号谁收费。如果采用VISA或者MASTER的BIN号,那么国际银行卡组织就在收费和未来竞争上掌握了主动权。中国银联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而我们的双币卡则多以VISA或者MASTER的BIN号开头。
信用卡的收入主要由信用卡发卡费、信用卡年费、逾期透支利息、取现利息、手续费和挂失补卡费等组成。
二、回顾声讨双币卡
2006年6月,中国银联开始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呼吁叫停双币卡,希望恢复到全部只发行人民币单币卡或者外币卡的状态。
自2002年12月3日,以招商银行在国内大规模发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双币卡为标志,中国银行业开始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信用卡“圈地运动”。双币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从金融创新的供给角度来看,全球化、技术、竞争和利润是双币卡产生的驱动因素。
站在全球化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事实。要素资源逐步在世界各个国家自由流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也增多,为双币卡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从技术的方面来讲,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银行结算网络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一卡双账户可以高效率低风险地运行。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竞争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愈演愈烈。人民币的单币种信用卡因其国外结算渠道的劣势而暂时不能与国际银行卡发卡组织的信用卡公平竞争。
从利润角度来看,一个银行的创新由它的创新利润驱动。对于双币卡,银行每发一张,国际银行卡发卡组织即会给予中国境内银行一定的补助。
从金融创新的需求角度来看,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世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也增多。而双币卡由于其便捷的特性而深受持卡人欢迎。与此同时,在人民币业务未全面开放前,外资银行为了与中资银行竞争,争到市场份额,通过同内地商业银行开展“国际合作”,进人中国内地的信用卡业务。
双币卡既然拥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为什么还要叫停双币卡呢?主要理由有:资源浪费;利益矛盾;营销违规;人民币单币种银行卡优势明显等四个因素。
三、抓住机遇、走向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为世界货币多元化做出了贡献。但是美元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双币卡凭借这种货币优势流行于中国国内。眼下,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着全球经济,世界宏观经济不景气,而中国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不严重。中国银联完全可以利用此次机遇。将人民币单币种信用卡推向世界。
1、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双币卡之所以便捷,其主要凭借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国银联要想在国内甚至国外推行人民币单币种信用卡,必须有强势的人民币作为支撑。只有人民币币值稳定坚挺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对人民币形成良好的预期。人民币才能被大多数国家作为结算货币。而眼下世界各国对美元都处于观望状态,推行人民币结算将会为银联单币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保持信用卡竞争机制。如果我们在银联逐渐成熟的适当时机,取消双币卡给VISA和MASTER一定的生存空间。允许其在国内使用自己的网络提供结算服务时,银联并不会形成垄断的局面,VISA与MASTARD可以和中国银联相互竞争。这样可以保证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完善发展。
3、大力建设银联结算网络渠道。国家可以进行产业政策倾斜,对中国银联提供资金政策支持,鼓励其在海外以共建、租用和自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结算清算网络。这样的政策比直接叫停双币卡的政策更有效,也不会出现中国移动逼宫小灵通退市的尴尬局面。在银行业中,信用卡业务的客户都是中高端客户。如果现在就叫停双币卡对银行来说,客户维护工作将成为各银行很大的问题。
4、拓展银联服务内容,提高银联服务质量。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信用卡成功与否取决于自身的服务。当物质条件都已具备后,服务内容自然也就会丰富起来,服务的质量会有质的提高。双币卡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远比人民币单币种信用卡高很多,双账户仅仅是其中的一项服务,因此双币卡年费较高。当银联的人民币单币种信用卡的硬件设备达到一定程度,服务自然高效多样,投入必有收益。持卡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总之,中国银联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调整深层次的战略。将人民币单币种信用卡推向世界。真正成为国际银行卡发卡组织,才能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债券 境外人民币 离岸市场
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第一笔离岸人民币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由此诞生,此后历经七年发展成为即亚洲美元债券市场之后最受关注的新兴债券市场。尤其是2014年市场交投活跃、供需两旺,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
一、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特点
201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除香港以外,伦敦、新加坡、台湾、澳洲、法兰克福、卢森堡以及瑞士等地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额度也在不断增加。穆迪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一级市场发行量为4510亿元,超过了2013年全年3760亿元的规模。境外人民币债券供需两旺,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逐渐将人民币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资产,开始不断追加投资;二是因为国内融资成本较高,促使发行人进行海外融资。
(一)发行地区向欧洲转移
从发行量上看,香港仍然是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交易中心,但是随着伦敦、法兰克福等地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以及当地积极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发行人开始将债券的发行地由亚太地区转移向欧洲地区。2013年11月13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伦敦发行了20亿元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为3.35%和3.75%,期限为三年和五年,成为首个中国境内金融机构总部在伦敦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2014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法兰克福分别发行了12亿元和15亿元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为3.25%和3.38%,期限均为两年。除了伦敦和法兰克福,欧洲其他地区人民币债券业务也逐渐开展起来。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回报率不高,欧洲投资者之所以青睐人民币债券正是因为其较高的收益率。
(二)发行主体以企业为主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有国际金融机构、国内外财政部门、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内外企业等,相比早期发行人仅局限于国家财政部和国内商业银行,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根据路透社的统计数据整理显示,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共175笔,总额为2095.845亿元,其中国内外企业发行了89笔总额为1137.325亿元的债券;国内外金融机构发行了75笔总额为736.02亿元的债券;中国财政部发行了6笔总额为160亿元的债券;世界银行及国外政府部门发行了5笔总额为62.5亿元的债券。从债券发行额度来看,国内外企业成为发行的主力,其发行额度占总规模的一半以上;国内外金融机构表现也很突出,发行额度占总规模的三分之一;除了财政部外,世界银行以及国外政府部门也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之一。
(三)发行期限以中短期为主
离岸人民币债券的期限最短为一年,最长为三十年,最常见的期限是三年。短期债券在市场中交易比较活跃、发行量较大,资质良好的中长期债券也比较受投资者欢迎,最近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中期限最长的当属2014年5月份由中国财政部发行的期限为20年总额为5亿元的债券。根据路透社的统计数据整理显示,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发行的175笔债券的平均期限为3.5814年,其中期限为一年的有20笔,期限为两年的有24笔,期限为三年的有86笔,期限为四年的有两笔,期限为五年的有29笔,期限为七年的有4笔,期限为10年的有7笔,期限为15年的有两笔,期限为20年的有1笔。上文数据显示一至五年的中短期债券是市场的交易主体,大概占总发行量的92.01%,七至十五年的中长期债券在市场的发行量不足,仅占发行总量的7.99%。
二、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供需两旺、交投活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投资回报率的下降将制约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二是投资成本的提高会影响企业境外融资规模的提高,三是资本项目的管制将阻碍资金从境外回流。
(一)回报率有下降趋势
近期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投资回报率有下降趋势,较低的投资回报率虽然有利于提高企业境外融资的积极性,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投资人向债券市场配置资金。2013年在香港共发行了29笔期限为三年的人民币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为5.12%。票面利率最高的是金轮天地控股在4月份发行的6亿元债券,其票面利率高达11.25%;票面利率最低的是建设银行香港分行在2月份发行的1.2亿元债券,其票面利率为2.95%。2014年债券的票面利率有所下降,今年在香港共发行了56笔期限为三年的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为4.70%。票面利率最高的是当代置业在1月发行的11亿元债券,其票面利率为11.00%;票面利率最低的是国际金融公司(IFC)在2月份发行的10亿元债券,其票面利率为2.00%。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投资者对发行人的资质和信用评级要求将不断提高,债券的发行难度也会越来越高。
(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承销商为了提高债券发行的成功率,一般会把单笔发行额度定的较低,这导致人民币债券的单笔发行额度较小。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单笔发行额度多为5~15亿元人民币,5亿元以下的发行额也并不少见。在单笔债券的发行费用既定的情况下,发行额度越低分摊的发行费用越高,使得人民币债券的单位发行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币种的债券。此外,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有效基准利率尚未形成,只有少数境内银行发行的债券采用Shibor加点方式定价,大部分的债券都采用固定票面利率方式定价。固定票面利率意味着无论基准率如何调整,票面利率都不变,还款额度也不变,有利于发行人合理安排资金。可是,在降息的背景下,借款人就会承担一定的利率风险,即以相对较高的成本在筹资。
(三)境外资金回流受限
通过发行离岸人民债券筹集的资金向内地回流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可以利用人民币进行出口结算,二是可以利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三是可以通过三类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或是利用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以预设的人民币额度投资内地股市或债市。回流渠道多并不意味着境外人民币一定能成功回流。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非金融企业在境外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无论是直接发行或是通过子公司发行,所筹集的资金需要经过外汇管理局的审批才能回流国内,债券发行人的性质不同适用的管制政策不同,能否成功回流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前景展望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得益于境外人民币流动性不断提高、人民币债券定价方式逐渐改进以及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逐步完善,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不大但会持续快速的成长。
(一)境外人民币流动性不断提高
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手续和审核流程的简化以及将来跨境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人民币流出的渠道将不断拓宽,人民币跨境结算将持续快速增长,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也将不断提高。2014年前三个季度人民币跨境结算额已经超过4.8万亿元,2009年的结算额只有35.8亿元,五年增加了1340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了人民币境外存款市场的持续发展,截至2014年9月底,香港、台湾、新加坡和澳门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经突破1.73万亿元,韩国、卢森堡以及巴黎的人民币存款都在700亿元以上。除了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的增速较慢,其他市场都在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韩国人民币存款较去年初增加了70倍。境外人民币流动性的持续快速提高,为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将极大推进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人民币债券定价方式逐渐改进
国际债券市场普遍采用基准利率(如Libor)加点的浮息定价方式,而离岸人民币债券多采用固定利率计息,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可参考的基准利率。2013年6月香港推出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定价基准,这是香港金融监管局按人民币交易活跃程度选出的16家银行人民币利率报价的平均价,作为人民币贷款及利率合约的定价参考,为离岸人民币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正式的基准。国家开发银行在2013年7月发行了19亿元人民币浮动利率债券,这是首次以香港人民币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加点计息的上市交易的债券。随着香港市场人民币交易量的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将日益完善,人民币债券定价方式也将逐渐改进。
(三)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逐步完善
我国资本项目仍然存在管制,境内企业发行债券筹资回流需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核,为了规避监管多数企业会选择海外筹资用于海外投资。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受阻,抑制了企业海外发行债券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监管部门不断简化离岸人民币债券的申请发行程序,在直接投资、债权投资等方面不断拓宽境外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境外人民币将以各种形式无障碍地回流境内,加强人民币境内外业务良性循环。境外人民币回流审批程序越简化、回流渠道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境内企业在海外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境外筹集的资金回流国内,对其应进行合理引导,使其流向战略新兴行业,切实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余颖丰.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J].金融评论,2011年02期.
[2]王如忠,窦佼.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原因、问题及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2年07期.
[3]王杏平,王大贤.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债券,2013年08期.
[论文摘要]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一些指标、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的方针,成本控制型或利润创造型,通过选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或其组合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交易风险,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 与Timme(1992)指出, 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 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 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 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参考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 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 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着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着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转贴于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
(3)目前,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提前、延迟收付款和外汇远期协议是在华跨国公司最常用的风险管理方式,目前开来也是最实用的理方式。这种保值方式比较灵活, 手续简便,且避险效果好, 成本低, 因此在国际上也被广泛采用。此方法简单实用,目前来看,不足之处就是价格略高,企业难以完全享受到风险管理保值之好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人民币衍生品的成熟,利润创造型的风险管理势必成为在华跨国公司未来风险管理的趋势。因此,跨国公司应该对相关金融衍生产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拥有一批专业人才;在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的时候,也要注意衍生品本身的风险。
[论文摘要]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一些指标、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的方针,成本控制型或利润创造型,通过选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或其组合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交易风险,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 与timme(1992)指出, 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 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 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 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参考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 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 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着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着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
[论文摘要]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一些指标、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的方针,成本控制型或利润创造型,通过选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或其组合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交易风险,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与Timme(1992)指出,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参考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著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著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新晨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货币体系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现有货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隐含的巨大风险,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预言未来20—40年内,国际货币体系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美元的霸权地位将有所动摇,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因此,在这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沿着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追寻美元、马克、日元等相关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探讨有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将有关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程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的相关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货币国际化涵义的讨论
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有关货币国际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涵义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统一的概念。大体上来说,货币国际化最突出特点就是货币的职权将不再受一定行政区域的限制。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角度定义了国际货币,认为国际货币就是某种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出于多种目的,将货币的使用扩展到其发行国以外的地区时,该货币就发展成为了国际货币。Hnrtmann(1998)认为,当某国货币被货币发行国以外的机构和个人接受并行使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职能时,其国际化之路就开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跨过本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高涨,国内学者对于国际货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他们给出了如下定义:游春(2009)指出,货币国际化是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该国货币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多种方式流出本国,在境外逐步行使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从而由国家货币渐渐演变为区域货币、世界货币的过程。战玉峰(2009)提出,国际货币等同于世界市场上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特殊商品,它是指在国际范围内,全部或部分的承担着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储藏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的货币。
二、当前货币国际化的主要理论
货币替论: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中所特有的一种货币性扰动。V.K.Chilly(1969)提出“货币替代”的概念,它是指在货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外币全面或部分地取代本币行使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及价值贮藏等职能。Mckinnon(1985)将货币替代分为直接货币替代和间接货币替代,前者是指两种货币在相同的商品领域作为支付手段竞争,后者则是指非货币金融资产在投资者之间的转移。此外,货币替代又可分为对称性货币替代和非对称性货币替代,前者是指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相互同时持有本币和外币,后者一般发生在欠发达国家,它是指本国居民对外币有持有的需求,而外国居民对本币无需求。货币替代的过程实质上是不同的国家之间货币竞争的过程。Calvo, Yegh(1992)从交易媒介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他认为货币替代是拉美经济美元化的最后阶段。Guidotti & Rodriquez(1992)提出了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它是指在现实中,当一国货币完成了对他国货币的替代,反替代的可能性就变得极小。
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s,以下简称OCA)理论是关于区域货币一体化及汇率制度安排的理论,最早由Munddl于1961年提出。具体而言,最优货币区是指区域内国家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货币一体化,继而拥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或是在区域内保持各国刚性的固定汇率和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实行浮动汇率。继Mundell之后,MeKinnon提出了经济开放标准,即通过测算贸易品占非贸易品的比例来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贸易联系密切的国家实行单一货币较优。相反,若采取浮动汇率制,由国际收支赤字所造成的本币汇率下浮会导致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从而抵消了本币汇率下降对贸易收入的促进作用。接着,Kenen又提出了产品多样化标准,认为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抵抗外来经济冲击的能力较弱,应当实行单一货币。此后众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单一货币联盟的选择标准。Minz认为政治因素在货币区选择中至关重要;Fleming主张将通货膨胀水平作为划分的标准;Ingram认为应当充分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提出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Lars在Tavlas、Baymoumi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最优货币区理论扩展为一系列标准,从而避免了单一标准的缺陷,并将这些标准细分为国家的具体标准和货币联盟的具体标准两类。其中,国家的具体标准主要有工资与价格的高度灵活性、产品的高度分散性。货币联盟的具体标准有相似的产品结构、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经济活动的高相关性、经济政策偏好的相似性、文化与历史因素的类似性等。
三、对于引入他国货币国际化经验的总结
在引入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来指导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并且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设想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和验证。陈炳才(2001)分析了人民币可兑换的不对称性问题,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走美国式路径,即通过提高人民币的声誉和加快人民币可兑换来实现。周林、温小郑(2002)对美元国际化、日元国际化,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国际化历程进行了概括总结。李建军(2003)比较了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路径,他认为美元国际化依赖于全球性汇率协作制度安排,欧元国际化依赖于货币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则依赖的是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政策。李伏安(2009)分析了美元演变为世界货币的历史过程以及日元国际化进程受阻的原因,提出了发行人民币债、发展人民币衍生产品,健全资本市场等建议。
在借鉴他国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时,同为亚洲货币的日元,其国际化的失败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上川孝夫、今松英悦(1997)指出,东亚地区发达的区域贸易带有加工组装贸易的明显特征,零部件、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贸易大多集中在区域内,而最终产品市场仍然集中于以美国为主的外部区域,这样的分工结构导致日元在亚洲贸易中难以发挥载体货币的职能。Mckinnon(2005)认为,亚洲虽然建立了以日本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但由于东亚国家“高储蓄”问题的存在,使得亚洲国家的自身需求不大,而是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因此亚洲国家将货币钉住美元便成了必然的理性选择。多恩布什对汇率超调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他指出日元剧烈波动,汇率偏离长期均衡值,存在贸易交易和资本交易风险,是阻碍各类交易中日元使用范围的扩大的原因。李晓(2006)认为在“美元依附体制”下,汇率变动在日本的传导效应要比美国大得多,因为无法维持日元与美元币值稳定,致使无法形成稳定的汇率预期,并且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开放和活力,也阻碍了厂商正常的生产与贸易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追寻德国马克的道路:殷醒民(1998),通过分析德国马克国际化过程说明了金融稳定在货币国际化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低通货膨胀率、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以技术复杂的制成品为主的贸易结构等。中国金融学会王信(2009),通过研究西德马克可兑换和国际化历程,提出了以下建议:人民币国际化要在货币政策自主、有效,国内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进行;允许人民币在未实现可兑换前发挥部分国际货币职能;抑制套得资金单向大规模流动等。
四、有关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讨论与验证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结合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发行国一般应该具备如下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这是一国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二是具有充足的国际偿付能力;三是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和具备有效调控的条件;四是具有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五是具有合理的汇率水平。一些国外学者试图从贸易结算时的货币偏好出发,分析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McKinnon(1979)从产品竞争力角度对计价货币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能够形成“技术垄断”,从而该类商品往往以出口国的货币计价,而初级商品的出口国则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类商品反而以进口国货币计价。这充分说明了出口贸易结构对货币国际化产生的影响。曾康霖、虞群娥(2002)认为,一种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包括该货币未来的价值可以预测、支持该货币的是一个强大和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具有开放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闵娟(2005)则更加强调了政府之间的制度合作,即通过政治来推动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性。
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Grassman(1973)通过观察丹麦和瑞典间的贸易,发现在国际贸易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生产者所在国的货币计价。清华大学李稻葵、刘霖林(2008)利用各国央行国际储备、贸易结算、以及国际债券中不同货币的占比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内在因素。并进一步模拟了未来2020年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储备、贸易结算及国际债券中的比重,特别是在假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得出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国际债券中的比例可能达到近20%的结论。
五、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是否成熟的讨论
我国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曾宪久等(1988)提出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实现金融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没有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行详实的分析。此后,姜波克等一批学者开始从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出发,详细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发展阶段、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国际化带来的经济效应等问题,并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较大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我国各方面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已具备国际化的条件;而也有一些学者不赞同人民币在近期内国际化,并给出了相关理由。下面具体来看。
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时机成熟的观点主要有:Andrew Freris(2003)分析日元和欧元没有美元强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欧洲是净债务方,而中国作为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债权国,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潜力很大。高圣智(2007)认为,中国目前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可进行资本输出,这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朱民(2008)同样从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债权国货币才会成为国际货币和强货币,中国已从债务国转变成为债权国,而人民币从弱货币转变成为强货币将是一个最大的变化,人民币有成为国际货币和强货币的可能。罗熹(2009)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正面临历史机遇,理由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世界货币体系变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金融体系比较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刘煜辉(2009)认为从中期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条件其实已经具备,这主要是由于近5-lO年中国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形成了庞大的逆差,而逆差的形成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决定性的条件。
持反否定意见的学者大多认为,目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他们的观点主要有:Barry Eichengreen(2005)分析,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并不容易被他国替代,至少在未来四五十年内人民币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还不成熟。巴曙松(2007)利用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国际经济政策工具等货币国际化指标,来衡量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发现人民币目前所发挥的国际货币职能有限,并多限于周边经济体,所以虽然人民币已经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但目前仍处于货币自由化的深入阶段和货币区域化的初始阶段。李稻葵(2008)指出金融体系尚不健全是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这是中国在经济改革中采取温和的压抑政策所导致的。丁志杰(2009)表明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应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目前中国还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人民币的货币影响力主要集中于亚洲,因此立足亚洲,特别是东亚,是现阶段现实的稳妥选择。刘曙光(2009)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条件和国内经济、制度政策以及政治军事实力等要素条件,并提出贸易结算外汇化、人民币不完全兑换和汇率缺乏弹性等制度安排形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掣肘。张礼卿(2009)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还不成熟,并给出三点原因,即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我国尚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特别是具有高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我国的资本账户还没有开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国居民和机构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自由和机会,从而也就限制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六、有关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研究
不少学者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方案:巴曙松(2003)指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采取务实策略,从边贸推动下的人民币区域化策略起步,逐步推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便利程度,提高人民币使用规模,并相应做好监管方面的准备。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课题组(2006)指出,要把在华人较多的周边国家和地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近期和中期的目标,凭借香港、澳门与内地密切的贸易往来优势,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继续稳妥推进中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巴曙松(2008)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人民币自由化、人民币区域化和人民币全球化。李稻葵(2008)则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采取双轨制,第一个轨是立足于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可兑换,并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第二个轨是在以香港为主的境外,扩大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规模及交易水平,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尽快在境外建成与欧元证券、美元证券相抗衡的人民币金融市场。黄海洲(2009)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新改革开放的推进器,应该分三步走,即第一步:支持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作为计价单位,促其成为结算货币;第二步:积极利用中央银行之间的互换协议,促进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第三步:创造条件使人民币及早成为SDR的一部分,促其成为储备货币。
七、文献综述的启示
在大量阅读文献、分类整理后,我发现在以往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中,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分析、路径和时机的选择等问题是讨论的比较多的。比较欠缺的方面在于:首先,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而缺乏对货币国际化问题,特别是对于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其次,关于货币国际化经验方面挖掘的并不是很深,大多都是简要的回顾一下别国货币国际化所经历的主要阶段,缺乏对于当时该国经济、金融、包括政治情况的进一步探讨。再次,前人对于世界主要国家货币国际化经验的借鉴,大多只是停留在美元、日元马克上的经验研究,有关韩元和新加波元的探讨却很少涉及,然而我国作为亚洲大国,亚洲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对我们来说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因此作者认为今后有关货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多的关注上述几个欠缺的方面,对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做出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undell. R. 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Vol.51(Sep):509
[2] McKinnon, R.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3, Vol.31, No.1-44
[3]姜波克.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4(03):62-72
[4]张礼卿.国际金融体系:历史、现状与趋势[J].求是,2003.(22): 58-60
摘要:目前人民币升值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与国际各经济体的利益息息相关。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因此需采取多种措施并要求相关利益主体互相配合以应对升值带来的冲击。文章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和影响,认为应抓住升值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避免中国经济出现大幅波动。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对外贸易;国际收支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原因
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然而,美国外贸逆差的剧增是由其对外直接投资过大、个人消费支出远高于储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单靠人民币升值不可能挽救其经济衰退的局面。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再次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
首先,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再者,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中国当前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的状况,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央行需要以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其中包括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但美国在连续降息之后仍有可能降息,中美利差倒挂的局面使得从美国流出的大量短期资本更有可能流入中国,给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利润率
人民币升值后,若我国商品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国的出口量不会受到影响,但企业的利润率会下降。若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不变,则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上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企业利润也会下降。人民币升值造成企业利润率的下降程度因出日产品的不同类型而存在差异。其对于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影响最大,这类产品主要是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压低出口价格以获取国际竞争力,由于行业本身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较小,人民币升值对其冲击较大。其对于深加工、拥有较高附加值以及具有独立民族品牌的企业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这些企业的出口产品具有价格以外的产品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协商议价、锁定汇率风险等方式化解利润减少的压力。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结构
对于进口依赖型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使产品的进口价格下降,同样的资金可以进口更多的资源,企业进口原材料越多就越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人民币升值还确利于我国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引进稀缺技术成果,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生产率。进口的增加短期来看可能会造成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将会起到调整贸易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改善贸易结构带来机遇。
(3)人民币升值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
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压力促使其增强自身竞争力以减少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我国已经是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大部分也是来自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很小,出口产品大多依赖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优势。中国企业需要改变思路,把以价格取胜变为以品质取胜,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逐渐转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同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理论上,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使得该国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该国的贸易顺差减少或转而出现逆差。但是自人民币升值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并未减少,反而仍在持续增加。
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包括长期的投资资本和短期的投机资本,人民币升值对这两种资本都有一定影响。升值使得等量外币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下降,并会提高我国相对于外国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因此投资所得的利润减少,导致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减少。短期资本的流入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短期利率处于高点或还在走高,二是短期内汇率正要升值,目前国内存在的利率和汇率上升的趋势都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入。这是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若在升值之前把外币换成人民币,升值就使投资者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短期资本流入后会大量涌向股票和房地产部门,这些资本除了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外还会获得增值收益。以投机为目的流入的资本会导致出口和贸易顺差被高估,带来更大的外部不平衡。
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从理论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汇率的变动会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出口的增加会带动有关产业就业的增加,而进口增加对就业会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直接使得国内相同产业的就业减少;二是若进口的是中间产品,则会带动产出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一般来说,货币贬值会促进就业增加,失业率降低;货币升值则使就业减少,失业率上升。一个国家或相关部门的开放度越高,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就越大。
三、我国外贸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途径
当前美元的持续走软仍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市场对于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美联储未来仍可能降息以刺激市场的风险偏好。此外,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其引发的金融资产贬值仍促使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元资产,也导致美元继续贬值。因此,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不会转变,即使破了后仍有可能加速升值,升值速度加快和幅度加大使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日益突出,最直接的影响是抑制我国的出口。如何调整以减少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金融手段应对人民币升值风险
1994-2005年,我国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十分狭小,始终在8.2766-8.2799范围内波动,因此出口企业不必担心汇率波动的影响,一般很少采用避险工具。然而在目前人民币升值阶段,出口企业要想维持业务稳定,必须采取一定的金融措施。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应对汇率风险的衍生产品较少,可供企业选择的有远期结售汇和外币掉期交易的方式。远期结售汇可预先锁定汇率,以锁定的成本来规避人民币升值对其主营业务带来的风险,对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来说,可以大大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交易是即期外汇买卖与反向的远期外汇买卖的组合交易。既有进口业务也有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可选择此种金融工具。此外,出口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可以与进口商协商采用付款交单或即期信用证方式尽早收汇结汇,以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2、利用财务手段应对人民币升值风险
一是要灵活选择结算货币。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在美元持续走软、人民币升值趋势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若企业不改变原有结算习惯,将承担更多的汇兑风险。外贸企业应根据具体交易对象以及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结算货币,出口企业应使用硬货币收汇,增加美元以外的外币结算,并在边贸中积极推广使用人民币结算。二是要适当提高出口价格,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的增加部分转嫁到出口产品的价格上,与进口商共同承担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但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我国具有较大出口议价优势的产品上使用。三是可以适当提高进出口的业务比重。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既有进口贸易又有出口贸易的大企业来说,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将业务重心从出口逐渐转向进口,规避升值带来的风险。
3、利用经营性手段应对人民币升值风险
金融手段与财务手段虽然相对简单易行,但只能作为暂时规避外汇风险的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采用经营性的调整手段。
(1)调整和升级产品结构,走品牌化、差异化道路:人民币升值会通过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来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出口企业原有的廉价出口模式提出了挑战。
(2)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实行“走出去”战略,我一的国内资本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虽拥有较高的储蓄率但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给我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契机。
(3)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持国际主要货币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对这些市场的依赖性很强,此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要改变这一状况,减少对市场的过度依赖,需要列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进行调整,并开拓有潜力的国际市场,通过增加和转移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来弥补由于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带来的出口损失,缓解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
四、我国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建议
1、遵循人民币升值的渐进性原则,避免超调汇率
2008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不断创下新低,与此相伴随的是贸易逆差出现了连续的增幅回落。人民币升值的贸易影响越来越突出。虽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调整不平衡的国际收支,但若升值过快并出现持续的升值预期,短期资本就会大量流入,造成进一步的升值压力,国际贸易收支将发生逆转。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导致资本外逃并最终酿成日本的金融危机。人民币渐进的小幅升值也给我国出口企业足够的时间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产品升级,转变我国的贸易增长模式。我国要吸取国际教训。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要注重对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进行调整,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政策上应尽快调整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出口部门和企业的过度激励措施,并加大石油、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和关键技术设备等重要要素的进口。
2、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运行规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企业,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要确定我国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我国产品由低劳动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总体竞争力。
3、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的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但是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也意味着我国经济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现实的汇率波动也对我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应把对外依存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积极扩大内需。内需不足也使得部分产品不得不以低价销售到海外市场,从而累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造成巨额贸易顺差。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实现居民的消费升级,以内需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中国金融制度现状分析
(一)在现有的结构方面,国有银行仍在垄断这大部分的金融业务,就算是创新的金融机构,都有这政府直接参与或者持有国有的股份;纯粹的私人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目前,虽然国有银行的垄断的金融业务已被多元化的机构所打破,但是从整体上讲,国有银行还在占据这高度垄断的位置。这种所有制的结构导致这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几个严重的问题:(1)银行信贷资产量降低;(2)国有银行和非国有的证券。房产等投资商“合作”,避免了相关政策的限制;(3)公民的存款受到严重的侵害。
(二)金融制度学认为,金融市场的出现的出现使市场的交易费用降低,达到资本。资源的配置的作用。中国的证券市场因为法律的不健全、信息传输的不顺畅、投资者的素质低等相关因素,使得证券市场中证券的价格不能更好的反应相关信息对收益的影响。然而证券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媒介而不能充分实现资金流向,不利于降低生产要素的交易费用。
(三)监管机制效率不高。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方监管会议制度,规定了每一个季度召开一次的会议,三方都会共享信息的资源。但是,近年的金融集团给监管机构也突出了很多的难题,因为金融集团的业务范围很为广泛,涉及到各个行业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就会出现一些程序上面的错误。虽然有三方的会议制度,但是只有三方信息共享和沟通的,不能真正的做到对金融集团的有效监管,所以,我国的监管制度还有待全面的完善
二、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创新
一是央行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来看,目前央行并不具备有独立性。在以中国银行作为内阁成员的基础上,其货币的去向可以由国务院直接决定,但是货币的具体操作还的有中央银行来决定。但是目前中央银行还不具有相对的自利,这是这个很大的问题存在。其次,宏观和微观的监管的关系。一旦“一行三会”的关系处理的不当,那么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行就会存在很大的障碍。不同把“一行三会”看成是个平行单位,靠中央来处理他们之间关系。今年的金融危机就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的体系,在从中也起到了很到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央银行的最后的贷款人是要充分肯定的,也要对他进行约束。要更好的发挥好贷款人的责任。同时要实现金融监管的信息共享,制约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权利,任何的权利都会受到制衡。不论什么样的政策制度,这样的论文都要好好的贯彻下去。
二是机构立法与行为立法之间的关系来看。金融业包括了证券、银行、信托和保险,想对应的法律关系就是股权、债券、信托和保险。保险的法律关系不能够被看做是债务关系,而是建立在大数法则基础上的户主关系,即少数人的经济风险用多数人的保险费来补偿,这是经济补偿的功能。而今,更多的人把保险看成一种投资,从而偏离了保险的本质,市场的混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
三是机构监督与功能监督的关系来看。现阶段的某些现象反映,部分监督机构与监督当局利益相互庇护,利益互相挂钩。根据这种情况出台了不同的相对应的法律关系规则,导致市场混乱。因此应该逐步实行功能监管,但还是以机构监管为主。
四是综合经营路径选择。综合经营的路径选择就是集团综合、法人分业,若我们的监管能够实行业务牌照制度,就会涉及到这点。如果没有太大的经营冲突在分开经营的过程中,就可以施行申请多种牌照。
五是顺序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体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力度得以加大,使人民币演变成结算货币,等得以大范围应用以后,变成国际化货币,最后可以成为储备货币。但是汇率改革方面,大家都难以达成共识,所以人民银行剑走偏锋――会形成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之前人民币结算存在于一些周边国家,起主干作用的还是边贸,现在人民币结算都运用于国家贸易了。这方面可以有效的促进我们加快资本项下可兑换进程,原因在于必须使货币得以流通。如果回流渠道这块被忽略的话,人民币结算不会被人们所使用,导致倒逼资本项下开放。再者,香港形成离岸人民币中心以来,香港人民币贸易汇率一直是汇率的一个参照本,也就促使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国家化。(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550000)
参考文献:
[1] (摘自 经济学动态 2010年第9期[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完善])
[2] 胡炳志.中国金融制度重构研究[M].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