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装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服装造型是指服装在形状上的结构关系和廓形上的存在形式,由外部造型空间构成。其中包括局部与整体,局部中有衣身、领部、袖部、裤腿部等造型空间。整体造型是服装最基本的廓型,也是服装本身的外在形态,服装的外部廓形主要有A、H、T、V、X等造型,还有一些特殊的造型形态。“A”型上紧下宽,上部贴体,下部为夸张的变化造型;“H”型具有上下直型的视觉效果;“T”型上宽下窄,表现出刚毅的性格;“V”与“T”较接近,表现为更突出的上宽下窄造型;“X”型为收腰设计,常体现人体自然状态的造型。不同的造型空间具有不同风格特征,服装外形设计不仅表达了服装的风格,同时还能表达出各种艺术特点,体现出流行、时尚与审美的变迁。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大师张肇达,他的设计以追求典雅、含蓄、简约、雍容华贵、精雕细琢的美为前提,在造型上追求较西式的艺术思维,以西方宫廷晚装变形解构的廊形,结合中式传统元素,在采用经典西式晚装“X”造型艺术的基础上,运用皱褶、镶珠、钉珠等传统与时尚工艺,以时尚的夸张理念,将“X”型以巧妙的局部叠加、装饰、省略等设计手法,使服装更具时尚的造型艺术特点,作品既蕴含着西方传统紧身衣和裙撑的造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时尚与艺术的造型特征,打造出经典的服装造型艺术,也成为“X”型时尚造型设计的佼佼者。现代服装更是通过各种不同廓型的时尚变化,演绎着现代服装的造型设计,使服装造型形态更具有时尚与艺术的特点。服装造型设计既是形态的,又是艺术的。服装造型的创新就是打破传统呆板的造型模式,将艺术之美融入造型形态中,利用各种艺术意蕴通过分割、组合、叠加、秩序等形式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同时对服装的整体视觉效果起到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多种艺术形式美感的强调,并结合服装的款式、风格和审美特征而营造的。在服装造型范畴里,人体着装后,服装的整体效果、材质、裁剪技术及装饰工艺的关系,构成了服装造型艺术的视觉美要素。它蕴含着时代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学特征。这种美的构成是由每个时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主观审美所决定的。当服装造型的主观感觉要素、客观物质材料要素和主客观应用技术要素相结合时,便形成一个时期的服装造型艺术理念,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服装样式,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服装造型艺术的创意空间。
日本著名解构主义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以“形”传“神”的无结构造型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民族审美文化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典范,他对东方服装内部和外部空间结构的把握,利用西方三维的裁剪省道变化,消除面料自然悬垂产生的内部空间,使服装尽量紧贴人体结构,同时运用胸衣、臀垫、裙撑等夸张手法使人着装后的外形达到凹凸有致的艺术造型效果。另外,在褶皱造型艺术上,三宅一生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手法,将平面的面料材质通过现代工艺手段,在充分考虑人体造型和运动的基础上,对压褶工艺处理中就直接依照人体曲线或造型艺术的需要来调整裁片与褶痕,并在整理阶段以高超的处理手段完成褶皱的艺术造型,使褶皱形成一种特别的艺术造型效果,使服装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平凡的美,从而构成了三宅一生独特的服装造型艺术。服装造型艺术是典型的视觉艺术,主要通过视觉和感知获取造型的美感。服装造型艺术依据人体为基础,以美为理念,以创新为导向,以人体表现为对象,通过对款式与色彩、造型与风格、面料与工艺、形式与美感等元素的有效把握与融合,才能营造出既时尚又具有艺术意蕴的服装造型。
二、服装造型艺术的创造形式
在现代服装造型艺术的创新营造中,设计师要提倡锐意创新,出奇制胜,这是服装造型最基本的设计理念。然而,只有外表没有内涵,服装造型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服装造型的艺术意蕴就变得尤为重要。一种时尚服装造型的诞生与流行必定蕴藏着一个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形式,以及设计师在融合时代审美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设计理念。他利用一种艺术思维,结合传统造型形态,通过材质与现代工艺手段,在人体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时尚与经典的造型艺术设计,从而营造出优美的形式美感。服装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感,是著名设计师们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现代服装设计在构成形式上,非常重视服装构成的艺术效果,主要包括造型美、材质美、结构美和工艺美等形式。其中造型美便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且由材质、结构和工艺等形式构成。设计师往往将一些时尚的造型概念融入艺术的形式美,创新出一种既有造型特点又具有艺术形式特点的服装,不只是渲染个人的设计才华,更重要的是带动着现代服装的流行,创造出时尚的、艺术的生活理念。日本服装设计大师川久保玲的设计更是独具一格,设计融合东西方的概念,她将日本典雅沉静的传统、立体几何模式、不对称重叠式创新剪裁,加上利落的线条与艳丽的色调与创意结合,呈现一种非常态的艺术形式。在2012秋冬折纸系列设计中,通过折纸艺术对服装造型设计的启发,服装造型借助人体以外的空间,利用面料的形式特点和立体工艺的装饰手段,营造出人体和面料共同构成的非常态的服装造型;并运用折纸艺术形式中的反复褶皱与材质组合拼贴,形成立体的造型艺术效果,既有具象的表达也有抽象的概括,作品往往形成多层面的艺术视觉美感,打破了传统固定的结构形式,以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结构形式的创作手法,运用全新的结构理念塑造创新的造型艺术,从而有效拓展了服装造型艺术的创新空间。服装造型艺术形式是多渠道、多方位的。从外部形态的基本形式上看,造型艺术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整体是指服装的外观形态;局部是指领、袖、裤脚、衣身等单独形态的构成。服装造型依靠材质、结构和工艺等组成,不同的面料材质具有不同的形态表现;不同结构形式呈现出不一样的造型风格;各种工艺同样可以营造出时尚的造型。但是,只有艺术形式的融入,才能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约翰•加利亚若的设计更是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艺术意蕴,通过服装结构轮廓的影子,应用异国情调的布纹和摇摇欲坠、夸张高耸的头饰设计,将服装塑造出既华丽又特别时尚的造型,表达出一种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形式美,使华丽的设计通过艺术形态的表现成为现代服装造型的经典。服装大师范思哲则应用高贵华丽的面料,借助斜裁艺术的形式,在生硬的几何线条与柔和的身体曲线的巧妙过渡,以结构线条的形式美感为标志,性感地表达女性的身体柔美,并强调性感的领口常开到腰部以下,采取了古典贵族艺术风格的豪华造型,在充分考虑穿着舒适及恰当显示体型的同时,做到奢华的造型和优美的形态相融合,表现出极致、时尚的“A”型设计。对于造型艺术每个设计师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手法。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奠定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感,也体现出不同审美观和时代的追求。服装设计大师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运用当代文化、艺术审美与个人追求的融合,表现出超前的服装造型艺术,从而带动时尚的流行。
现代服装的造型更是体现着时代气息,除了在大师设计作品的演绎之外,在成衣与时装设计中,新颖、时尚的造型也层出不穷。如“H”造型的服装打破传统宽松阔宽体的设计理念,较贴体的胸围、适度的臀腰设计,直型袖子、裤子以及简洁而短装的设计造型,体现着性感与时尚的形态,表现出时代的艺术审美情趣。“A”型设计更是以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形式,营造出时尚的造型设计。层叠式的造型结合长短搭配,无论在连衣裙、半腰裙、袖子还是在领部等造型中都具有塔式艺术造型的美感,在人体与服装造型中,既可以松体造型又可以紧身塑体,运用底布叠加的工艺设计手法,或应用褶皱的艺术处理方法,使“A”型设计呈现出时尚缤纷的造型艺术效果。不同的形式都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表达出时尚的艺术造型空间。现代西服更是应用这一设计思想,运用特殊的结构艺术形式,将袖子塑造出时尚的抬肩袖、皱褶袖等,在传统袖型中融入省缝结构、皱褶结构等形式,使传统袖子蕴含着时尚造型的韵味,产生时尚的造型艺术效果,彰显出灵动的造型艺术之美。哈伦裤也是运用这一原理,在传统裤装造型中,加入宽松裤裆的造型设计,较深的裤裆和宽松横裆结构形式,使裤子形成一种自然悬垂的褶皱,无论是静止还是走动,一种律动的褶皱艺术美感油然而生,从而使呆板的裤子呈现出时尚缤纷的造型艺术效果。
三、结语
一、古代服装的演变
秦朝统一了中国,在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之后,经济开始发展,政权逐步稳固,封建社会成熟,服制也更加严格。秦尚黑,始皇规定大礼服为黑色祭服,衣色以黑为最上,三品以上的官员用绿色,平民用白色。衣料重锦绣,纹样繁复。秦汉时期深衣的发展,使“深衣广袖”极具古代服饰的代表性。深衣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占有重要的主导位置。汉朝沿袭了深衣的形式,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西汉时期建立的“丝绸之路”对古代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景之治”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汉朝服饰由俭入奢。丝绸出换进来的珠玉犀象、琥珀玳瑁等饰品,织绣工业的发达,使汉代的衣着水平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宽衣广袖成为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服装力求俊逸潇洒。文帝曹丕制定了九品官阶服制,用紫绯绿三色区分九品。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元明时代。隋文帝结束战乱,统一中国,政治稳定,厉行节俭,不注重服制等级,服装制度杂乱。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结合前朝制度建立了本朝的服制制度。妇女戴幂罗的外出装扮,皆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特色,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服饰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唐朝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得“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变革。此时黄色成为皇帝专用色,是帝王的象征。由于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唐代妇女服制形式开放,汲取了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尤其胡服盛行。在唐代的壁画中,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妇女形象。《簪花仕女图》中高腰襦裙,半抹胸,外披大袖纱罗衫,衣料透明,肌肤若隐若现,足见当时的开放程度。日本的和服、朝鲜服、韩服均吸取了唐、明时代的精华。日本和服更是继承了大袖衫的服饰特征。唐装多变、服饰大胆,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沿袭继承了唐代服制,稍有革新,出现了褙子。辽金元为少数民族掌权,各自继承了民族特性。明代恢复了唐代冠服制度,女子上衣比唐代拉长。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棉业,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明朝因帝姓,以红为正色,但平民禁用大红色。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官员的品阶。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清兵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男子服饰按满族习俗,官服为长袍马褂。清代女着旗装,外罩坎肩,花样翻新,颇为流行。
二、近现代服装的演变
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西式服装流入中国。但男子的服装还是以长袍、马褂为主,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普遍着满式旗袍。后来旗袍经过改良,已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衣袖的宽窄、长短;衣领的高低;下摆由长至短,由短至长;衣料由俭入奢,由奢就俭,都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后,受革新思潮文化的影响,男子服装中出现了中山装。但主要服装还是长袍、马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香港来的洋装,喇叭裤、牛仔装,西方的西装逐渐占领了市场。而今,随着经济的繁荣、世界服饰的融合发展,带有政治色彩的服制制度早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在服饰上追求个性、时尚、多变。人类服饰文明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凝结了民族审美和文化。现今人类需要思考的服饰问题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再发展,服饰也终将进入新的文化领域。
作者:刘秀东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
(一)剪纸动画的特点:剪纸的制作采取剪,刻,描为一体的方式。与我国古老传统电影的演绎有相同之处。电影起初演绎的就是一种物体运动的形成过程,用剪纸来与电影先联系可以看出在电影的基础上利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动画的形成。剪纸的图案上分别剪出了各种人么所需要的动物、人物、风景等;以及包括静态、动态、写真等。如果刻制动物形式图案,会根据动物的具体代表动作来表达;再根据细节来描绘形体逐渐使动物显得非常逼真,活灵活现。再用独特的颜色来描绘背景颜色使动物能够融入到环境之中,原本静态的动物利用一个奔跑的形态充分展示动物的特点。
(二)剪纸的制作。我国的剪纸图案有众多表达形式。就针对门花来说,就有雪花、梅花、百合、牡丹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在传统民间剪纸中大多人选择门花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它往往代表的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愿望、用剪纸的方式来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愿望,例如用凤凰、龙舞来表达自己对子女的成才期盼;用高山、流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豁达开朗;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憧憬。这些题材在我们周围身边非常普遍,通常是物体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人们就会用剪纸的方式把他记录下来;大多都是以祈福为中心来制作剪纸。在我国传统祭祀的过程中剪纸的作用更加发挥非常有特色,人们会采用剪纸制作出金银财宝、琉璃珠宝、摇钱树等、种类繁多。这些剪纸体现了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是人们对去世的一种祝愿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上更好的更好,摆脱尘世的烦扰。
二、剪纸的传承和发展
(一)剪纸艺术与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理念是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的表发方式,它是民间艺术的真谛也是传承艺术同时使剪纸艺术结合建筑设计理论才能让建筑更加生活、贴近生活。古往今来,我国的传统民间剪纸都能够非常有力的表达了人类的思想和生活,加上人类设计的思想。与设计思想相融合,难舍难分。面对我国传统几千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厚的历史底蕴,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的灵感;而剪纸正是生活的母体表现。通过对传统设计的深入了解和剖析,非常精确的掌握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现在艺术创作增添一巨大动力。在这个世界交融的社会设计者更加要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能传承我们传统艺术;使中华传统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二)传统服装设计和现代服装设计。由于我国传统民族生活和剪纸结合的非常紧密,人民的服装设计都已经和剪纸互为一体,服装展示出剪纸的特点、剪纸的图案。现在服装设计中当然不能丢弃传统的风格,在服装设计上采用更多的就是图案和颜色的搭配,而剪纸的特点就在于此所以从剪纸中可以更多的了解到如何更好的搭配图案和色彩。剪纸艺术和现在流行服装艺术相结合。从传统走向时代、从时代走向未来;从民间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在世界服装设计大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设计特点上服装要求的是里外搭配,层层铺垫;这就与剪纸有相同的特点,剪纸利用巧妙的叠合剪切,使剪纸外观完美展露同时图案的形成又有一定的规律性才会显得剪纸图案更加给人一种美感。
1.装饰艺术概述
装饰一词泛指艺术修饰,在西方,装饰一词起源于17世纪中期,而在中国,这个词的出现更为久远,早在5世纪到6世纪,对于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统称为装饰。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仅包含追求形式美感的装饰艺术,也包括了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因素。这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划分,对于装饰一词的狭义定义是指一件事物按照形式美的规律来对艺术对象进行抽象、变形或者加工整理,从而使其产生形式美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中,这些艺术加工运用到了平衡、秩序、韵律、节奏、统一等的形式法则。
2.服装设计概述
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美学、心理学、材料学、市场学、工程学、文化学以及色彩学等。服装设计是一项系统的过程,从对设计对象的构思到实际图像的绘制,再到效果图的完成,最后到服装的剪裁、缝纫等一系列的流程,都是服装设计里面的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服装设计不等同于普通衣物的制作,它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要求个性化,要求设计者设计出集实用、美观与个性化于一体的服装。
3.装饰艺术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装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服装设计,因为它要依靠服装这个载体来展现自己的美感,如新时期时期彩陶器上面的装饰都是经过夸张变形之后的图形,这些装饰艺术为彩陶器增添了艺术美,在服饰的装饰上亦是如此,特别是发展到现代,装饰艺术与服饰设计更加密不可分,服饰脱离不了艺术装饰。
二、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艺术或文学形象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所动用的思维活动则是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在人类历史千百年的流变中,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丰富多样,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装饰艺术对现代服饰设计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环保理念等现代思维方式。
2.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实践的影响
现代服装设计师在灵感的来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传统抽象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装饰艺术中的灵感,比如中国的龙图腾、摩洛哥的靠垫、巴布亚的屏风,这些意象直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取材来源,这种直接现实性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特点,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装饰艺术的发展充分成熟,灵感的来源能够直接作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当下大热的豹纹图案、复古军用鞋上面,设计师们在用装饰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装饰艺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感官影响直接而鲜明,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于把握是一项重大的课题。色彩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比较固定,因为基于人类的生理属性,在对颜色的反馈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其社会属性则会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间,其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色彩在装饰艺术运用上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上,色彩的运用影响到了服饰的视觉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装饰艺术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的材料选择上面也在不断出现新变化。从最初的动物皮毛、树叶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选择,到如今的棉、麻、丝绸、雪纺、牛仔、呢绒、皮革等等材料,这极大地丰富了服装设计的选择性,而装饰艺术上的材料也发展为金属、石器、木材、贝壳、绳索等,这些材料因为自身天然属性的特征,在装饰艺术中呈现出诸如透明、粗糙、莹润、奢华、细腻等视觉效果,通过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进行重组,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3.装饰艺术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广义图案是指某种器物的造型样式、结构色彩,而在服装设计中,图案则专指设计艺术中的装饰纹样,它包括了几何图形、人像、花卉、动物、风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图形,这些图案以或规律或杂乱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于图案的应用技巧更为灵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服装图案,为现代服饰文化增加了丰富性。
四、结语
中国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也正是由于中国汉字的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汉字自身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汉字的发展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它拥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及的特殊意义。中国书法艺术将汉字作为素材,将形式美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创作准则的传统艺术,它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魅力,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一定的色彩。通常,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是比较丰富的,书法艺术能够应用简单的色调表现出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物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一个有力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久而久之,键盘的使用逐渐的取代了手写,这大大的削弱了书法的实用性,导致了东方笔墨韵味逐渐的消失,传承书法艺术已经陷入了一个紧张的环境当中。
2我国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之间存在的联系
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看似两个没有联系的文化因素,从本质上看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两者从本上看都由实用功能演变到审美功能的一种艺术,并且在演变的过程中,书法与服装经历的过程与性质是相同的。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它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个视觉符号,拥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重要的艺术价值。而服装设计,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元素,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民族性的特点。书法艺术在当今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在服装设计
的过程中还要汲取书法艺术的精髓,将书法艺术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对推动服装设计实现自身的生命力与艺术的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需要从直接体现、间接体现以及应用实例进行分析。
3.1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直接体现
书法也似乎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可以从刺绣以及补花、贴花等方面实现。
(1)刺绣艺术
刺绣又被称之为针秀,属于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之一。中国传统的刺绣主要包括苏绣、湘绣以及蜀绣、粤绣这四大门类。它的主要用途包括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等等装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刺绣工序中,要摒弃传统刺绣费时、费工的缺点,优先的考虑机绣。将书法艺术体现在服装设计中,使服装设计更加的美观,更具视觉冲击力。
(2)补花、贴花艺术
补花与贴花艺术都是将面料剪成书法作品并附在衣物上,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补花的固定需要通过缝缀进行固定,而贴花的固定则需要应用特殊的粘合剂进行粘合。
3.2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间接体现
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间接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将书法所表达的已经以及艺术的情感与服装设计的理念相结合融入。中国书法主要分为楷书、行书、隶书、篆书等书法,我们将主要对楷书与行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楷书艺术
楷书产生与汉末,盛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又被称之为正书。楷书在中心的安放、笔道长短以及两笔相交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书写着一定要按照顺序一笔一划的进行书写,这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作者的创造力。而将楷书与服装相结合,将楷书应用在服装设计当中,创作者可以根据缠绕、包裹等方式制作出方正、挺拔等特点的,同时具有束缚感的、特有创意的服装。
(2)行书艺术
行书大致出现在西汉晚期与东汉初期,它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是为了能够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过慢以及草书书写潦草的缺点而产生的。在我国行书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兰亭序》。行书将就的是收放结合,疏密得体等。在书写行书的过程中需要书写者将轻松、活泼、以及动与静完美结合起来,确保能够将行书的气质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服装设计中,创作者也正是根据行书的特有气质进行服装设计,很多服装设计中有着悬垂的褶皱,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设计,灵感都是来自于行书云流水般的特有气质,为服装设计增添了更多创作的灵感与色彩。
4结语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将服装专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第一个方向,以艺术设计为主,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三大构成专业基础课,服装设计学、中西服装史,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色彩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摄影等专业课。第二个方向,以服装工程为主,开设的课程有,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结构,服装工业制板,服装工效学,服装材料与面料设计等专业课程,从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就可以看出,一个偏重于“设计”一个偏重于“制作”。那么从我国服装行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风格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几个方面说明,中国服装高等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上述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有专业的局限性与单一性,造成了设计方向的学生没有技术,工艺方向的学生没有审美的现象,与企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相差甚远。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几乎是一个全才,既要设计服装,又要进行制作指导,并且还要亲自来完成品牌策划以及宣传大片的风格定位和拍摄。并且,现代的时尚行业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相关职业,如时尚买手、时尚造型师、视觉营销、流行预测师等,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这些行业在中国也悄然兴起,这就为给过去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在服装行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高校的课程体系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的高等教育盲目的迎合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开设一些相关的但课时量又较短课程来解决问题,展示、品牌、营销、外贸英语、软件等这些类别的课程,“蜻蜓点水”式的教授给学生,服装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接触专业就只有2年的时间,在自己的专业方向里出现学艺不精的局面。另外,由于所学的艺术与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如设计类的学生开设的制作课的时间较少,并且过于看重自己是设计类出身,忽略工艺的重要性,出现服装设计学生在企业看不懂工艺单,做不出一件完整的成衣的现象。而工艺方向的学生毫无审美,因为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设计基础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很短,在企业中缺乏审美和创造力,很难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表达,所以很容易被划为“裁缝”的行列,达不到企业所需的高等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都与课程的设置是息息相关的。服装教学课程设置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紧密结合,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服装教育中担任专业教学的大部分师资力量对实际产品生产动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乏了解和认识,以致专业教学的内容形式变成了我们常说的象牙塔式的教学,由于艺术和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两个专业的学生出现“隔行如隔山”的情况,根本不进行内部交流经验和分享学习心得,再加上许多学校地处偏远,并且没有相关行业的实习实践场所,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甚少,对行业内部流程及变化全然不觉,必然会产生“闭门造车”的情况。大学四年知识学了一大堆,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实情况,特别是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这种现状更加令人担忧。服装高等教育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教材选择的问题。目前的的专业划分必然造成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上的专一性,这也就使艺术和工程的学生两级划分更为严重,再加学校给服装两个方向所定的教材专业知识的拓展性不强,只局限在自己专业范围之内,养成了学生只读自己专业书籍,对服装行业其它相关行业的知识一概不懂的局面,这样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进入服装企业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对改进服装设计教学的思考
1.“艺工结合”的教学发展路线
对于现在高校服装教学所存在的“艺术”与“技术”偏重的问题,平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设置上,将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分布在两个专业方向内分别进行知识渗透,并且交替两个专业的专业课选修,这样,学生在课外选修的过程中增进对另外一个方向的认识和了解,拓展了行业知识,增进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服装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在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上做到精化课程的同时还要拓展相关的行业知识。并且在课程的进行中,对两个方向的学生进行均衡的辅导,另外,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艺术与技术同样重要,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认识,明白服装的表达通过创作思维和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征以及审美特性和商品属性等来表现,使两个方向的学生全面的认识理解服装,打破思维定势与局限,真正做到艺术与工程结合的新教学路线。使学生应该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对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具有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通过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培养企业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建设双师型师资力量,构建“针对项目”的导师辅导与学生工作室制度
从国外的高校来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其特点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教师都是在企业或服装行业内经验十足的设计师和前辈,他们在教学中结合自己在服装企业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心得,通过自己在公司的各种实战案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授,达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专业沟通和互动,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满足不同岗位上的专业需求和市场定位,快速地适应市场,将所学应用于市场。但是,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中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中大部分对实际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5],以致长期以来专业教学的内容形式单一,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点相互重复,概念互相引用,教学内容不能与实际操作更好的结合。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络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而且,还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骨干、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使之组成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除此之外,两个方向教师分别给学生建立专业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的形式争取与一些企业和公司进行合作,以小团体的形式消化实际项目,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在实际项目中得到提高,并且增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另外,工作室与工作室之间需要定期交流经验,融合过于清晰的专业界限,增进相互了解并且可以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
3.“专业图书推荐与专业阅览分馆的建设”发挥集体优势构建图书
一、信息时代呼唤服装设计语言创新
伴随着纺织贸易全球化,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品牌竞争实力,占据纺织高新科技的制高点,主导着纺织服装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并牢牢控制着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虽发展迅猛,但在纺织配额逐步取消、出口量逐年递增的同时,产品价格却呈下滑趋势并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特别保护条款”的施压和“反倾销案”等其它非关税壁垒的威胁,这种国际竞争引发的“马太效应”并没有因WTO的到来而日趋淡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见,单纯通过扩大规模和数量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中国的服装业的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坚持走“差别化”发展之路。正如“美力经济学”①新概念所言:当前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更美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的时期,今后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以美学为基础的产品竞争上,美的力量将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同时,“e”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变从另一个方向也带来了服装产品差别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空前发展便利的同时,正经历着强大竞争压力带来的精神压抑和异化,他们迫切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职场中人,厌倦日复一日的机器克隆和工业“一元化”商品,逆反近乎千人一面的经典服饰,质疑那些既定的金科玉律般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个人情绪蓄积为巨大的社会心理集合时,便是现代服饰消费行为剧变和“新新人类”另类审美价值观念形成的渊薮。今天,我们亲历过“衣冠楚楚”让位于休闲牛仔、一个“酷”字取代“君子风度”的服饰文化变迁,耳闻了张扬个性、颠覆经典、回归自然、东方寻根等常变常新的设计宣言,面对着设计师追求原始工艺的淳朴天真、醉心于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尝试“太空时代”的“未来时速”感觉和玩转了“三大构成”法则成为灵感溯源的现实。因此,当工业社会过度物质化发展到极致步入“后设计时代”,“地球村”的消费导向对人性化、个性化、差别化工艺和具有包容世界性多元文明冲突的“泛工艺化”形式的呼唤,必然会激发服装设计语言的不断创新。
“艺术染整”②新概念的提出,源于提高面料功能后整理技术的科学思想。它从服装面料视觉创新入手,运用“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理论③,以探索点、线、面“形式美”抽象形式构成为主线,致力发掘、研究和创造全新肌理的视觉效果来强化面料和服装的时尚“功能性”,形成了独具自己艺术特色的差别化工艺。它以主动迎战、积极应对的态势参与纺织服装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并成为我国染整学科面料、成衣后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具比较竞争优势的亮点。现代科学实验表明,在人的各种感知能力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审美的力量不言而喻。以面料、服装为载体,探寻传统工艺蕴涵与西方抽象艺术意念有机结合的“艺术染整”工艺,其视觉创新的重要意义和运用高新科技进行面料功能性开发一样,对提高我国服装面料附加值,改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同质化、低产能、量增值减之痼疾,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不同的只是,强化面料的专、高功能和多“功能性”开发,主要是对纺织染整学科研究提出的课题,而“艺术染整”作为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和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性”深度开掘,则需要服装设计师和图形艺术家们加盟创意。
“艺术染整”设计理念与“美力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全一致,其倡导服装工艺个性化设计、视觉差别化创意和设计师充满才情创造新的时尚流行本身,就是人类不断拓宽服装、面料审美视野,突破经院设计传统,努力践行“美力经济学”的设计创新和“再再探索”的“美的历程”。
二、“差别化”创意引领世界时尚潮
曾经有国内著名机构分析认为:意大利服装业屡创佳绩、长期制胜的理由在于意大利文化中历久常新的“文艺复兴效应”已经渗透在意大利人的美学标准及对优美事物的渴求上。意大利JACKYTEX女装2003秋冬面料就非常注意视觉肌理的丰富表现,他们在棉/锦纶、马海毛/锦纶等交织混纺的拉毛面料上,运用现代扎染工艺产生变化而又丰富的层次来传达面料独特、精致、手工的人情味,拉开了与工业染整产品审美风格的距离,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非常耐看。而意大利著名品牌PRADA2004的春夏、秋冬时尚女装,也将扎染与绣花、珠片、皱褶等工艺元素作为重要的设计语言进行独具匠心的综合创造,并推出了大量的“艺术染整”工艺女装系列,掀起了一股手工怀旧工艺风,再度领潮高级工艺女装市场而备受时尚界关注。当然,意大利纺织服装产品始终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先进的纺机、纺织和制衣产业链与创新网络,是其重要的体制背景和技术支撑。但是,“文艺复兴效应”在铸就意大利享誉世界“工艺品牌”的利剑中无疑起着“灵魂”作用,这就足以说明视觉艺术的“美力”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在欧洲时尚之巅,被称为“无风无浪”优势产业的意大利时装业的崛起,不仅始发于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觉传承和“泛工艺化”自由采撷设计思想的解放,还受益于他们没有重复法国高级时装产业发展路径的清晰定位。笔者以为:作为服装、面料视觉功能“艺术化”创新和工艺“差别化”实践成功典范的意大利纺织服装产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工艺时尚服饰产业的重要参照。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欧洲休闲文化、美国牛仔文化对传统经典服装文化的冲击,来自西方的欧陆休闲风遭遇东方民族工艺潮,引发了世纪末全球性的文化回归风潮,得风气之先的世界著名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都将探寻设计灵感的目光投向东方、非洲神秘的工艺文化和先民远古的历史积淀,人们熟悉的伊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时装设计大师的名字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熠熠生辉,这方面的探索功不可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不惟西方马首是瞻,以浓缩东方哲思的天才创意和对服装面料“差别化”的功能再造,震惊世界,一举改写了高级时装业欧美“一元格局”的历史,成为“东风西渐”开一代时尚新风的先行者,为日本也为东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近年来,纺织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使我国面料、服装流行和设计的审美国际化趋势日渐成熟,以杉杉、雅戈尔等著名民族品牌为代表的服装产品结构调整和设计风格转型,标志着我国休闲服装规模市场的形成;而国内一批新锐设计师和个性化消费新生代的迅速成长,昭示并呼唤着我国纺织、服装设计“工艺文化复兴”时代和“差别化”设计创造春天的到来!
在2004CHIC国际男装展会,笔者欣喜地看到了国内一批休闲男装品牌的崛起,它们在服装设计理念和工艺处理方面已经越过了“面料至上”、“裁剪结构”等技术层面,转而更加关注视觉肌理艺术创造的二次开发、民族工艺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对时尚流行文化的直接诉求。这种多元的、艺术与生活交融并渗透着设计师独特情思的个性化的“艺术染整”设计语言,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差别化”设计,冲破了长期以来“正装”的传统工艺禁锢,彻底解放了设计师的思想,并使服装产业成为“艺术染整”工艺的创意载体和现代艺术创作的“调色板”。“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服装休闲化、设计“差别化”和“泛工艺化流行”热风拍面的今天,我国年青的设计师们对服装设计新语境的探索和创造,似已进入了一个勇于原创、敢为人先、挥洒自由和瑰丽神奇的境界。时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商场热销的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在运用现代扎染抽象图形写意传神和西方个性化涂鸦艺术语言抒情释怀,在借鉴平面设计构成技法、即兴喷绘和对传达出手工时代温情的民间“女红”技艺所进行的服装设计语言创新的尝试,使我国男装设计长期以来因“同质化”面料和板型出新难的“老面孔”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成为充盈着鲜明时代精神特质的市场宠儿。面对年青的设计师们在服装设计语言的全新探索中表现出的东方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的勃勃生机,诚如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GiorgioArmani)在首次中国之行的由衷赞叹:“亚洲的文化和习俗总能成为我设计的灵感,对于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国家,这是一次迟到的访问。”其实,东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彩纷呈的传统工艺一直都是西方主流时装设计师们寻找个性化创意灵感的“源头活水”。像皮尔?卡丹(PierreCardin),尹夫?圣洛朗(YvesSaintLaurent)和三宅一生(LsseyMiyake)等饮誉世界的时装设计大师在缔造自己时尚王国灿烂辉煌的奋斗中,都曾受惠于东方文化乳汁的哺育并进行过成功的风格转型,他们藉此对世界时装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大师们善于汲取东西方工艺文化精神进行服装设计“差别化”创意的成功经验,JACKJONES、马克?华菲等新锐休闲男装设计语言创新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力和时尚感召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反思。
设计在线.中国
三、“艺术染整”开创我国服装设计新天地
类比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效应”,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民间工艺文化积淀,扎染、蜡染、蓝印等原生态的优秀传统工艺,都曾是驰誉中外的“国粹”精品;“三染”博大精深的“防染”技艺,清新优美的图案构成,可视觉感悟但妙不可言的东方意境,恰是服装设计“差别化”的工艺瑰宝。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博士在《企业竞争》中指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艺术染整”以创造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工艺定位,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着力探寻产品差别化竞争路径的本质。
“艺术染整”概念是笔者以南通地区现代扎染产业发展为背景,以“华艺扎染”市场国际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在2003年江苏国际服装节“百年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一文中进行了正式定义。它是扎染、拓印、转移压皱、即兴手工喷绘、涂鸦式绘制和拔色等新兴手工工艺集群的总称: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印染科技和扎、缝、包、染、喷、绘、拓、刷、雕、压等各种特殊工艺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区别于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染整技术。由于“艺术染整”的一系列技法主要是在扎染工艺基础上拓展的,习惯上人们就称之为“现代扎染”。“艺术染整”主要包括“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和“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④两大部分。首先,它在继承传统工艺文化精神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具有现代技术集成和工艺美术创新的柔性化特征。由于现代扎染工艺具有无需制版,配色不受套版限制的突出优点,所以能根据市场流行导向进行及时创意和设计。这种在成衣上自由设计平面染色图形的独特功能,使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个性化”实样方案提交买家优选和确认,下单后即可迅速投产并能衍生出多组配色方案和各种图案花型,形成多品种、小批量的序列优势和个性化的视觉审美优势,因而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对现代时装产业“速度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即兴创意三维肌理美感的原创性技术,为传统的“平面”服装植入了浮雕艺术的因子,具有鲜明的工艺差别化特征。它能激活设计师创意灵感的火花,丰富服装视觉肌理效果和表现技法,使过度“商业化”的服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柔性、富于个性和充满原创艺术创造的趣味性。近年来,我国从事现代扎染研究开发的设计师通过反复实验,获得了科学翔实的材料记忆数据,并优选出不同组份的国产新型面料,创建的具有开放性的国产优化成型记忆面料数据库,完全能适应“艺术染整”工艺技法不断创新对材料载体提出的技术要求。其创作原理是将面料和成衣按服装设计要求设定工艺,辅以缕空、机绣、贴布等工艺元素后进行绞缬、聚合和皱褶。通过选择性采用自主开发的热敏辅料记忆成型、拧绞喷涂、皱纸转印和整合成型等原创工艺技术的柔性化组合,经高温高压汽蒸或高温压延处理,达到改变服装面料纤维组织结构的目的,获得各种视觉“新外观”并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衣整体“软雕塑”艺术或局部浮雕艺术的视觉效果。特别是运用现代扎染中浸、注、拔、喷、绘等“艺术染整”技法与上述三维工艺进行的综合与创造,能产生出“万花筒”般的无数种组合方案和奇妙的视觉图形,将其应用于现代时尚服饰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具有服装视觉革命的意义。上述这种通过“艺术染整”二次开发创造的艺术休闲时装,带给我们的完全是一种与普通印染工艺和常规服装设计“传统”手法迥然不同的审美风格。
“艺术染整”工艺二次开发和深度加工的服装成衣,以丰富变化的肌理图形,抽象写意的审美意趣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品味,予消费者以一般时尚服饰鲜见的视觉“愉悦”,令WAL-MART,MARKS&SPENCER,BESTSELLER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青睐有加,也让颇具艺术眼力和追求精致品质的法国、意大利等休闲、工艺服装市场欣然接受了国产面料的“以产顶进”。“艺术染整”工艺强化对服装面料视觉审美功能深度开发的探索,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整合国内传统工艺资源,积极面向国际主流时尚市场,有效规避因同质化恶性竞争带来的经营风险,提高服装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产能,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思路和崭新的方法。以欧洲绿色生态和国际标准化生产规范为标准的“艺术染整”工艺,将“三染”聚合、绞缬、冰裂纹肌理等传统技艺精髓与自主开发的注淋、泼彩、喷涂、拓转、拧褶记忆成型等核心技术结合,集东方“写意”悠远之意境和西方“印象派”形、色、光、影之神韵于一体,巧妙地将民间工艺文化、现代设计“形式美”法则、数码图形创意与纺织印染科技进行综合与创造,形成了一门全新的科学、柔性、艺术并有着手工时代工艺特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全新染整学科分支,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天,当我们迈步入世与世界纺织服装业同台竞技之际,“艺术染整”挟全球休闲化流行风潮,集东西方自然造化,汇工艺历史源流,以面料和服装图形创意、设计和生产一体化工艺的独特优势,将时尚与速度、设计与流行、需求与生产完美地整合在一条充满柔性的产业链上,为我国设计师直面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天才创意提供了一个全新、自由的设计空间。
四、“艺术染整”理应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创新利器
在纺织服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我国服装设计师应当借鉴国际成功典范的经验,敏锐地抓住“民族化”遭遇“国际化”引发“泛工艺化”流行的历史机遇,以本土文化做支点,用国际化眼光望未来,从服装设计语言创新入手,正确导入“艺术染整”设计概念,及时把握和正确运用民族“工艺品牌”之利器,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樊纲教授⑤指出:“对一些传统产业的品牌,我们强调民族性是对的,没有民族性,就没有国际性。但是只强调民族性,而没有现代化,那么也不可能有国际化。人们对品牌的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把传统的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需求融合起来,这才能够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品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e”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巨变所带来的服装个性化消费新需求,能否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开放自信的心态改造和扬弃民族传统工艺?在西方强势流行文化与东方历史文明遭遇、碰撞和交融并汇的“信息爆炸”时代,“综合就是创造”的科学设计观,是否应该再度引起服装学界和设计师们足够的重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技术与艺术、手工与科技、功能与形式,太多的“综合”命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和解读。笔者以为:“民族的”工艺文化精神真正融入“世界的”主流时尚的设计探索,是一个以国际化宏阔视野“东寻西找”⑥、用九死无悔的执著坚韧“水陆兼程”的长期、艰苦的求索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时下那种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经典常作简单、片面和浅层理解的阿Q精神,那种将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远古先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图腾设计”庸俗化甚而止步于简单的“描龙绣凤”,那种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夜郎自大并在玩味“盛世唐装”湮灭的辉煌中自我陶醉、自鸣得意的笨伯们,是难当时代赋予的设计大任的!一个志存高远并以振兴中华服装“民族品牌”为己任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国内外工艺休闲服装市场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是服装设计师进行视觉工艺“差别化”创造、形成自己独特设计风格和开发新的服装市场的无限天地。躬逢盛世,我们应乘“泛工艺化”流行之势,放眼国际时尚风云,探寻欧美服装流行机制,借鉴意大利和日本设计群体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运用“艺术染整”工艺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语汇,真正告别“面料至上”“裁缝情结”等传统设计思维模式,以具有鲜明时代个性特征的“大设计”观,去主动适应、拓展和创造、引导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纺织服装市场需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流行,作为人类“惟美”理想缔造者的服装设计师,在娴熟运用面料质感语言的同时,怎样从面料视觉艺术创造入手进行全新的探索?在习惯于轻松驾驭服装裁缝结构技艺的同时,能否进行多维度思考并在发掘、强化和再造面料“形式美”的功能性开发方面有所建树?特别是当使用进口面料进行中高档时装设计已经成为习惯的今天(习惯往往导致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影响着艺术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对待国产面料的态度上是持无所作为的抱怨或自暴自弃的态度,还是应该像著名国际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LsseyMiyake)那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求索创新之路,始终以朝圣般的虔诚向东方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采风并能立足更高的层面去审视、开掘和创造面料和时装“视觉构成艺术”的另类之美呢?笔者认为:只要能够独立思考并在积极的思考中敏锐地发现“差别化”工艺;只要能够充满自信地去探索并在探索中大胆创意、不断丰富和创造出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只要能够不再拘泥于“面料”、“版型”和“裁缝”等单一线性设计思维并以宏阔的视野去仰观俯察和大胆借鉴各种艺术元素;只要能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因此获得了想象力的自由,我们的设计师们就一定能够充满信心、直抒胸臆、身体力行地去借鉴和运用全新的服装设计语言进行具有真正意义的原创设计,也就一定能够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天地。
处于“未来时速”生态竞争下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们,当你们在漫漫的时尚之路上下求索,当你们在市场采风中迸发出顿悟式的灵感火花并激活了独具个性化的天才创意,“艺术染整”独特的视觉创新工艺和工艺柔性化技术将带给你们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自由。在振兴中华、打造品牌、挑战竞争、发挥优势、引领潮流和追求服装面料视觉艺术化、审美个性化、工艺差别化创新的市场国际化征程中,具有中国原创意义的“艺术染整”工艺,理应成为我国服装设计师手中的一柄崭新利器。
参考文献:
①、2003年09月15日《大连日报》:在第九届“国际服饰文化·大连论坛”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决策学专家张顺江教授首次提出“美力经济学”新概念。
②、“艺术染整探议-现代扎染综述”,顾鸣,《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出版社,2004年第1期41-45页。
③、《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日/朝仓直已著,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月第1期。
④、“成衣染色图形一体化艺术染整工艺”,公开号CN1563559A,“成衣三维记忆与喷绘拓印聚集综合工艺”,公开号CN1563560A,发明人:顾鸣赵爱华林荣王春霞钱卫东黄卫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公报(周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1月12日第21卷,上册第02号(总第983)第369页。
[论文摘要]现代绘画的各种艺术观念融入了欧美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创作精神、技法、原则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创作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积扳推动的作用。
19世纪末是整个西方历史上最大胆、最富冒险精神的时代。现代绘画在这个时期初露端倪.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的裂变繁衍的阶段,这种裂变对艺术史所造成的分割,大于文艺复兴以来上所有风格的变迁;各种艺术思潮在这个时期萌芽、蔓延,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及与艺术传统彻底决裂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交相辉映,绘画到达了一个空前的激荡人心的高度。同时,现代服装开始从服装的普通含义中脱蛹,在法国巴黎——当时世界艺术家的活动中心.开始出现了高级时装店,标志着服装进人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无疑是与当时的现代艺术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的。20世纪初,在英美出现的POP艺术等更为新潮的艺术现象,在这些艺术思想和表象里已经宣告20世纪现代美术不同方向的特征成熟起来.与此同时,现代时装的概念也被C?F?沃斯的设计轰动初步定义。
绘画与时装虽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现在则愈发地深人和复杂,现代绘画的一颦一笑都影响着服装设计师的灵感动机。艺术家们将自己全新的艺术观念通过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推向社会,这些来源于现代绘画的艺术观念溶人欧美国家的各个社会阶层,并在社会道德方面、生活方式乃至言行举止都有着深刻的烙痕.服装在此方面更是有着明显的追随、呼应。
服装是人们生活状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状态,作为人们生存的一个基本前提之一.它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而服装本身是一门造型艺术.是区别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类别的一门新的艺术。同时,它与这些艺术类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包括其他艺术的各种特征甚至美学原理.如比例、节奏、平衡、对比等.因而服装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每年在巴黎时装节会上的新艺术服装样式.就是从立体派、黑人雕刻、古埃及美术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其特征是多采用直线的、几何纹样的形式,新艺术样式本是来源于巴黎的装饰美术博览会.脱离新美术的趣味和装饰过多的倾向而产生的。它把艺术和产业融合在一起,深受大众的青睐,它给服装带来的影响.使女性们脱掉紧身胸衣,开始穿着机能实用的筒状服装;追求由于身体活动而展开现服装魅力;强调衣服的动感.这无疑是现代画艺术对服装所带来的一种积极的影响。但是.绘画毕竟是以画面表现为目的,而服装则是通过服装表现人.过份注意绘画的表现方式.往往会赞成喧宾夺主,追求形式的新奇也应有节制、分寸,如超出限度,就有可能流于怪诞,如崩克(Punk)服装.着装的颜色令人毛骨悚然,有给人以不快之感的攻击性。
抽象广义绘画一度是现代绘画的主流,它的色彩及构图、造型都给服装以巨大的影响.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蒙德里安等现代绘画大师还曾亲自参予过戏剧服装设计。他们的绘画作品也给时装设计师们以启迪,曾是他们设计时装的灵感源泉.如法国Y?S罗朗设计的蒙德里安式套装。另外,POP艺术也给罗朗以创作的灵感而发表了著名的一系列POP艺术之唇、之躯等裙装。
现代绘画的创作精神、技法、原则更是对服装有着巨大的影响与指导。这些技法在时装设计中屡用不鲜。最典型的莫如超现实主义对服装的影响了超现实主义(Surrealisn)的哲学定义是纯精神的、不受正规意识支配的行动。另一种解释是指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及道德上的偏见,结合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思想。用夸张和反常的语言形式来追求神奇的艺术效果它在服装领域里的影响相当广泛,如曾经出现了西欧的夏帕瑞丽(Schiaparelli)及其影响下的K?拉加菲尔德,Y?S?罗朗等设计大师,他们都曾熟练地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技法设计作品倒置设计——将人们固有的视觉习惯或使用、欣赏习惯打翻,倒置而进行设计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观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例如夏帕瑞丽受画家东根?达利等人的启迪,于l973年设计的一套上衣,前后反转的款式及倒置于头顶的高跟鞋帽子等。设计效果十分出人意料,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非理性精神的选择。使服装设计中渗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使之面目一新。
夏帕瑞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交往。使他对超现实主义绘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而能设计出一系列优秀的时装作品。对服装设计师来说,研究绘画是为能设计出独特而美观的款式。意大利的R.吉利注意文艺复兴的艺术。更注重R?劳森柏等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留恋于泰菲(Tate)现代绘画画廊.搜集艺术灵感。绘画艺术的素养是时装设计的根本素质。许多时装设计师本人就曾从事绘画艺术或别的造型艺术的。如P?拉邦奴、D?基旺什等.他们设计的时装较现代绘画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同样对人们的审美情趣起引导作用在此时,人们对服装的精神性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更注重服装的审美的艺术性和象征性了。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是由多层金属复合而成的,其通过将多层金属板经过叠压而形成,相对于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同时能够达到工业应用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已经由原来的双层发展到现今的多层金属材料复合,同时在制造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板之间层板组分的合理选择以及选用相应的加工工艺,能够生产出符合工业特性要求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通过使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少对于贵金属材料的使用,以较少的材料投入达到改善材料特性的目的,对于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减少资源的浪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
2.1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固-固相复合法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中的固-固相复合法是一种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加工工艺,其主要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已经成型的板材通过叠加或者是轧制的方法使其能够形成多层复合的方式,从而使这种复合板材能够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其中,复合板材所采用的轧制方法主要有热轧和冷轧两种,采用轧制的方法生产的复合板材具有生产成本较低、生产迅速以及成本板材的精度较高等优点,通过与现有的钢铁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相结合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利用轧制法可复合的金属种类很多,但轧制复合往往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和退火强化处理等工艺,板型控制困难,轧件易边裂,易形成脆性金属化合物,且道次轧制变形量大,需要大功率的轧机。
2.2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爆炸复合法
此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使用炸药作为主要的能源,从而将多种金属材料复合焊接成一体的加工工艺,采用此种加工工艺的优点是生产出来的板材具有很高的产品适应性且保留了复合材料原料的一些特性,同时生产的板材结合界面的结合强度较高,能够使得其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保持较为良好的加工特性,同时对于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大小以及形状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调性且对生产设备要求较低,缺点是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噪音从而不利于生产的连续进行。
2.3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爆炸-轧制复合法
此种方法结合了固-固生产法中的轧制法以及爆炸法中的一些优点,通过使用此种方法可以使得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板能够生产的尺寸更大、厚度更薄、长度更长以及更细的复合金属材料,从而使得金属材料的性能克服了单一工艺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4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扩散焊接法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多种生产工艺及加工技术,扩散焊接是一种对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复合加工中常用的技术,其能够进行多同种或不同种材料进行复合。在加热到母材熔点0.5~0.7的温度时,在尽量使母材不出现变形的程度下加压,使母材紧密接触,利用界面出现的原子扩散而实现结合的方法。
2.5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生产中的液-固相复合法
此种方法的原理是将一种(液相)的金属材料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均匀的浇铸在其他一种固态金属材料的表面,并依靠两种金属材料表面之间所产生的一定的反应来使两者之间出现结合,并在液态金属凝固后对其进行压力加工。
2.5.1直接浇铸复合法
直接浇铸复合法的制造工艺如下:首先需要将两块在内侧涂抹有剥离剂的钢板进行相应的叠合,并将两块钢板四周进行焊接后放入盛有金属液的铸模中,待到周围的液态金属凝固后进行一定的轧制,轧制完成后将焊接的钢板四周的焊缝去掉,从而可以得到分离后的两块液固复合板,在进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板的生产过程中如果做好对于加工温度的把控可以使得复合材料板具有较高的复合强度。此种方法操作方便、由于无需使用过多的机械设备以及其他附加工艺,因此,其加工成本较低,可以应用从而进行批量化生产,不足之处是由于需要将固态的金属板放置于高温下的液态液中待其凝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两者金属材料熔点的不同会使得高温的液态金属会对固态金属的表面造成一定程度的熔损,从而会对生产出来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板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双流铸造法又被称为双浇法,其主要是通过使用两种液态金属同时开始进行铸造,其主要利用的是两种合金之间的熔点差,通过将低熔点的合金首先浇注在一种特殊的扁模具中,而后通过将模具内的抽板进行一定的提升,其后再将高熔点的合金浇注在抽板提升后所留下的空位中,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复合金属材料,使用此种方法需要做好时机的把控,特别是在金属液的浇注速度方面更是需要注意,从而使两层金属界面结合良好且界面稳定是比较严格的。
2.5.2钎焊法
钎焊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利用浸润的液态金属相凝固使两种金属焊合一起的技术方法。此种方法的加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异种金属之间的结合,其缺点是在钎焊结合部位的硬度不高,从而使得复合材料板出现小孔、夹渣、偏析等缺陷。
3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中的表面工程技术
电镀主要是通过溶液中所含有的金属离子在导电的情况下聚集到电极中的阴极中并均匀的覆盖在阴极的表面使其形成能够与基体牢固相结合的镀覆层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电镀已经成为了现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电镀外,在材料表面工程处理中还具有刷镀、化学镀以及热喷涂、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等多种表面处理技术,以上这些技术都各有优缺点,应当根据金属材料表面的特性需要适合的技术。
4金属层状符合材料的发展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材料生产工艺中,现今,在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有电磁成型复合、自蔓延高温合成焊接技术、激光熔覆技术、超声波焊接技术以及喷射沉积复合技术等。采用以上这些技术能够使得金属复合材料性能更高以及生产更为简单方便。
5结束语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入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入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入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入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入,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入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入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入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 目的 评价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将有关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有5项疫苗保护率研究,4项为疫苗接种对临床表现的研究,4项安全性研究。大多数研究疫苗保护率都在74%以上,最高达86.4%;定性检测结果Ⅰ、Ⅱ、Ⅲ、Ⅳ、LLR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检测各型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60.38%、50.94%、45.28%、52.83%、47.17%。归纳各研究者的报导,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应有体温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两类,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报告。结论 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减少重症病例及缩短病程;接种后反应轻微多为一过性反应,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 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安全性;Meta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86-03
Review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of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Rotavirus Vaccine
YANG Haiyun
Maom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aoming, Guangdong Province, 5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ORV). Methods Studies about the immune effect and safety of ORV from cnki.net, CJFD, wanfangdata.com.cn and other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electronically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9 literatures were included, of which there were 5 vaccine protection rate studies, 4 of vaccination on clinical studies, 4 safety studies. The vaccine protection rate in most studies was above 74%, up to 86.4%. The qualitative detection result of Ⅰ, Ⅱ, Ⅲ, Ⅳ, LLR antibody positive conversion rate was 75.00%, 66.67%, 63.16%, 75.86%, 76.47%, respectively.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the four times growth rate of antibodies was 60.38%, 50.94%, 45.28%, 52.83%, 47.17%,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of the researchers, the side effects of ORV mainly were 2 kinds, temperature response and digestive tract reaction,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and death report. Conclusion Vaccinating ORV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rotavirus diarrhea to varying degrees, reduce the severe cases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the reactions after vaccination are mild, mostly transient response, which has good protective effect and safety.
[Key words] ORV;Protective effect;Security;Meta-analysis
[作者简介] 杨海云(1978.5-),女,广东茂名人,中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E-mail:mm616151@163.com。
为了解国内对轮状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检索了2006年以来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肠炎随访效果观察》等9篇学术论文,现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将有关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效果研究
2.1.1 保护率研究 对轮状病毒预防效果的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疫苗保护率的前瞻性研究。已检索到的5篇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疫苗保护率都在74%以上,最高达86.4%。但柏凌云等的研究结果[8]保护率却仅为46.8%(表1)。从保护率角度看,国产轮状病毒口服疫苗还是具备较好的免疫效果的。
2.1.2 疫苗接种对临床表现的影响研究 共检索到4篇论文通过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表现研究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作用。各研究者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采用的临床程度评价指标有两类。
一类以服苗后仍然发病的病例临床表现与对照组对比来显示疫苗的保护作用。其中李泸莎的研究结果服苗组仅有2例发病,临床分型全部为轻型(100.0%);而对照组轻、中、重型病例分别占53.8%、38.5%、7.7%。服苗组病例显著轻于对照组[3]。
杨卫国等[9]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9],以重症病例和需住院治疗病例所占的比例作为临床程度评价指标。其中杨卫国的研究结果服苗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8.43%,需住院治疗病例占20.3%;对照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24.4%,需住院治疗病例占35.4%。柏凌云的研究结果[8]则服苗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1.22%,需住院治疗病例占13.41%;对照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8.70%,需住院治疗病例占41.42%。见表2。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显示轮状病毒疫苗服苗后即使仍患了轮状病毒肠炎,患病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
另一类研究以病例患病时间作为评价病例临床程度的指标。章笑安、柏凌云、杨卫国等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服苗组患病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见表3[5,8-9]。
2.1.3 服苗后抗体增长研究 通过测定轮状病毒疫苗服苗后人体特异性抗体的增长情况,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价疫苗免疫效果,是各种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常用方法。刘东磊等[7]用中和试验方法对112名儿童服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轮状病毒疫苗后血清轮状病毒Ⅰ、Ⅱ、Ⅲ、Ⅳ、LLR型的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定性检测结果各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检测各型抗体四倍增长率分别为60.38%、50.94%、45.28%、52.83%、47.17%。显示国产轮状病毒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2.2 安全性研究
疫苗的使用对象是健康人,因而其安全性显得特别重要,相关的研究亦有不少。已检索到沈国红等的4篇研究论文。归纳各研究者的报导,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应有体温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两类。
(1)体温反应: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体温反应分级方法。
沈国红等[4]将体温反应分为无反应(<37.1 ℃)、轻度反应(37.1~37.5 ℃)、中度反应(37.6~38.5 ℃)、强反应(≥38.6 ℃)四个等级,对410名轮状病毒疫苗服用者进行观察,结果总反应率4.39%,其中轻度反应率0.98%、中度反应率2.68%、强反应率0.37%。
刘东磊等[7]将体温反应分成低热(37.6~38.5 ℃)和高热(≥38.6 ℃)两级,共观察112例轮状病毒疫苗服苗者,结果体温反应总反应率为8.04%,低热反应率为6.25%,高热反应率为1.79%。
(2)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比较复杂,所以各研究的分类方法不一致。
沈国红等[4]将接种反应分为:体温37.1~37.5 ℃或伴轻度恶心、腹泻,为轻度反应;体温37.6~38.5 ℃或伴明显恶心、腹泻,为中度反应;体温≥38.6 ℃,为强度反应。
结果有4.39%出现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其中强反应率0.73%,中度反应率2.68%,轻度反应率0.98%,均于对症治疗后3 d内缓解并消失。
章笑安等[5]的研究没有将消化道反应明确分级。共观察742例,26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反应率3.50%;其中轻微呕吐、腹泻9例(1.21%);精神萎靡、食欲减退7例(0.94%);低热5例(0.67%);皮疹3例(0.40%);24小时内不明原因哭吵2例(0.27%)。所有反应均不治自愈。
刘东磊等[7]也没有对消化道反应分级,观察112例轮状病毒疫苗服苗者:食欲减退3例(2.68%)、腹泻4例(13.57%)、活动减少1例(0.89%)、精神下降2例(1.79%)。
(3)对照研究:以上的研究都没有设对照组。林君芬等的研究增设了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6]。结果如下:①体温反应。②消化道反应:服苗组:反应人数2 ,反应率2.12%,其中腹痛1人、腹痛腹泻伴呕吐1人。对照组:反应人数2,反应率2.15%,其中腹痛腹泻1例、呕吐1例。这个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对照组与服苗组出现了几乎相同的消化道反应率,提示可能有较多偶合病例存在机率。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50%~60%是轮状病毒性腹泻。该病每年造成44万~60万儿童死亡,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国内使用的主要是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但针对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有必要对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以明确口服轮状病毒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
3.1 疫苗的预防效果
综合各研究结果一致显示[1-9],接种国产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轮状病毒腹泻的症状,疫苗组的患病时间明显比非疫苗组短,对减少严重病例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3.2 疫苗的不良反应
以上各观察研究[1-9]或未设对照组、或随访期短、规模小,观察结果显示,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者仅有4%~5%发生轻微发热(37.1~37.5 ℃),或轻度腹泻等反应,未观察到肠梗阻、肠套叠、死亡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继续加强大规模应用后的研究。
综上所述,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患儿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是经济和有效的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尤其是重症腹泻的主要手段,值得在适龄儿童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伟.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随访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3):258.
[2] 崔士岭.轮状病毒疫苗口服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08(9):54.
[3] 李泸莎.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9,32(2):20-21.
[4] 沈国红.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安全性临床观察[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6,34(3):13-14.
[5] 章笑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0(9):1009-1010.
[6] 林君芬.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安全性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2012,14(4):12-13.
[7] 刘东磊.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6,8(3):138-140.
[8] 柏凌云.轮状病毒疫苗对小儿秋季腹泻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325-1326.
关键词:蚌埠双墩文化;刻画符号;文字性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19-01
双墩文化作为淮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的600多件文物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大都刻画在器物底部位,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刻画符号数量多、内涵丰富、结构复杂,就书法的观念而言,这些符号虽然尚处于非自觉的书写状态,但娴熟的技艺,使得刻写效果已经出神入化,可与历史时期相对延后的殷墟“甲骨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增强了这些刻画符号在中国文字历史上的地位。
一、从汉文字形体看双墩刻画符号的构成特点
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从形体上看,字形包孕着丰富的形象意味,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首先它们具有模拟自然物象的方法与写实性审美特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曾表达:仓颉最初创造的字就是描画各类客观事物形成的,所以叫文。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象形字体可分为形体符和声音符,可以生产出更多的新字,这些新产生的字对于象形字来说就像母体分娩出的婴儿或者蛋中孵出的幼雏一样,所以称为“字”。因此作为书写符号,一定是具有可视性、图象性,描绘事物性(如图1)。
其次,站在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些符号虽缺少空间造型上的丰富构成,但对线的抽象把握却显示出先民的审美经验方面意识的复杂化,而以线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来达到现实自然的超越,则更表明它在审美实践领域所达到的自由化程度。线条是造型艺术中重要因素之一,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比其他的造型要素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想象、观念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
从半坡仰韶陶器刻符到大汶口象形文字符号再到甲骨文字体系,可以看得出汉字走得是一条由抽象到象形再到抽象的道路。我们从双墩刻画符号的抽象性品格可以看到汉字抽象品格的端倪,而在同一时期绘画的写实倾向也全面显现出来。如网纹、水纹动物图像的写实绘画形象便与陶器刻符的抽象、简约形成鲜明对照。
二、双墩文化刻画符号的文字性审美特质
(一)线的艺术
双墩遗址水纹刻画符号以弧线纹为主,也有少量的圆圈纹、漩涡纹和水波纹。如这些刻画符号的本身,还在审美艺术的领域里,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天地,这就是书段――“线的艺术广义地说,较之西方美术的注重色块,中国古典美术总体上都可称为“线”的艺术,中国绘画就始终都注重线条的使用。虽然书写的艺术是纯粹以线条、形体结构表现气质、品格、情感境界的艺术形式,却是中国美术所独具的线的艺术最典型的代表。这类源于绘画的最早的近似系统文字的刻画符号,以模拟为特征的象形成份还相当浓重,更未离开实用的目的,因而就时人的实践和观念而言,还远不是“饰文字以观美”的自觉的书法艺术。
线条已经具有横平竖直,疏密匀称等形式美因素,如图“”。因其刻在陶、石、骨、蚌的刻画符号,所以线条大多为直线,曲线也由短的直线连接而成,笔划为等粗线,两头略尖,线条瘦硬挺拔,坚实爽利,运笔健劲,刀迹遒劲。符号结构疏朗稚拙,雄健宏放,谨严中蕴涵有飘逸的风骨,气势不凡。
(二)结构的艺术
在最早的抽象纹饰上,我们也可以窥测出在超摹仿意识构形中的内在规定性,它促使造型的韵律美特征向完满自足性发展。模拟自然物象,尽可能地再现其真实面貌成为原始人构形时的一种追求。在双墩文化的大部分刻画形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原始人对原型结构的整体把握不仅凭他们敏锐的感觉来调整,而且靠一定的理智来处理。使得这些原始艺术的造型形式在形体上洋溢着活泼的生命力。
从刻画符号“”可以看出,就结构而言,此时的符号性表达尚多依赖于随物赋形所自然形成的姿态体式、繁简大小,故无论是同一个符号还是不同的字,都常常是大小参差,长短不一,宽窄随意,疏密兼有,但每个字本身则天然具有均衡、对称、协调等合乎美的规律的造型特点,从而给人以随意、错落而又朴拙、平稳的视觉感受。
刻画符号的出现本身就是双墩文化特质的一个象征。这些符号结构,可分为单体、复体和组合体,特别是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较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及可解释性。其中双墩遗址捕鱼“连环画”中,鱼形符号“”表示为一种简单而相对抽象的符号,已摆脱了象形写法,而与这一符号组合成叉鱼含义的“刺”的符号,则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刺”字写法大体相似,结构完整。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具有明显自身特征。
(三)“有意味的形式”――刻画符号的抽象品格
汉字的抽象化又以象形为基础,从而使大自然的万千形态为汉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本图式,这构成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这些刻画符号的美的特性正是在于它的形象。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着欣赏者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强调刻画符号具有文字的审美特质,是因为它具备了书法的结体――空间造型;笔法――“线”的时空运动构成书法的核心语境,可以说,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无不围绕这二者而展开。
这些刻画符号具有较强的造型意识,和固定的语意传达。例如刻画符号中,多次将“水纹”等某些符号在形式和意义上固化,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共同使用,初步显示了原始文字的意象功能。像“”、“”式的符号已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平衡、对称比例等造型关系”。符号“”表达的以经营与甲骨文的“山”表达相同的语境,而符号“”则可被释义为网,符号“”、“”、“”等都是代表一种语义的抽象的符号图形。这表明象此时的符号已从纯粹的描摹自然的表意阶段,而进入象形表意这一新的文字历史发展时期。
4.文字意象
双墩文化的刻画符号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汉字起源的种种历史依据,并且刻符符号的抽象品格也足以使我们对汉字的本质获得足够的理解,从而可以成为汉字起源问题上的种种观念的参照。双墩刻画符号的装饰纹样线条简炼流畅,笔触粗放,形象单纯而鲜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这些刻画符号被学术届专家认为是中国汉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它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字的起源都有重要意义。以至于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从中体会到其相对严谨的结构、流畅笔法,自由而不逾矩的“写意”情趣和朴素、单纯、富有生趣的艺术语言,感受到它与现代艺术相通相融的气息。
象形表意审美这一文化模式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从艺术形态的角度来看,不论是自觉形态还是非自我形态书法,它们都共同具备艺术审美的意蕴与价值。在上古艺术中,艺术的审美效应往往隐身于实用化功能中。作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物,双墩文化刻画符号的审美价值还没有从自然状态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独立。但其本身的审美意蕴与时代意境是并存的,这些刻画符号之所以能够深深的打动人,恰恰是凭借它具备文字性审美的内在价值。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蚌埠双墩文化新石器时期造物文化研究”(2009sk123),安徽财经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器装饰艺术研究”(ACKYQ0906ZD)
关键词:钢琴艺术论文
舒曼钢琴曲《蝴蝶》的浪漫主义特征
引 言:舒曼的浪漫主义在其一生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生丰富的阅历使得舒曼对当时音乐界腐朽、狭隘的世俗风气非常愤慨,舒曼生活经验及情绪化性格直接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舒曼的钢琴作品,使用了快速和弦节奏、非比寻常的踏板节奏、切分及交汇节奏、多重变化的伴奏音等。因此,舒曼的钢琴作品演绎起来是有难度的。
本次以代表作之一《蝴蝶》来进行研究分析,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特点及包含的情感,以及可以帮助演奏者技术提高的方法。
一、舒曼和他的《蝴蝶》
罗伯特·舒曼出生于1810年,在十九世纪成为以浪漫主义为特色的杰出钢
琴家代表之一。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舒曼对文艺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并是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到了少年,因为家庭的变故,使他一度不愿接触外界,封闭自己,在后来的作品中,也能体现出这方面的情感。由于母亲让他专攻法律,大学期的舒曼痛苦不堪,一心只想着音乐道路的舒曼,毅然的放弃了法律这条道路,因为疯狂的练习指法,最后使得右手手指受到严重损伤,无法继续演奏,但这并没有磨灭掉他的音乐梦想,他继续在作曲的道路上前行着。
早年,舒曼不断专研、独立创新了弹奏手法,形成了钢琴套曲的新型指法。
舒曼在20岁时,为了《年少气盛》的最后篇章的假面舞会,创造了《蝴蝶》,它旋律生动,标题性强,给人们带来一种特定的意境,更好的去理解作品。将作品和舒曼的经历相结合可以发现,蝴蝶不仅代表假面舞会中的蝴蝶面具,还代表着舞会结束后,在黑暗中消失的蝴蝶。全曲由一个6小节序曲和12段小曲构成,每个标题都运用其特有的含义进行诠释,展现了假面舞会炫目的场景及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及心理表现。
二、《蝴蝶》演奏特征和技巧分析
引子。乐曲开始部分为我们描绘了舞会即将开始的画面,舞会准备就绪,这部分内容由疑问方式开始,上行琶音一气呵成。利用每个音符吊起人们的好奇心。
化装舞会。第一部分的形式是以D大调为音调隐性诠释,它融会贯通了整首音乐。旋律优美而轻柔,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圆舞曲风格。八度音的连绵不绝,灵动的表现了一个宫廷舞会的繁华氛围。
瓦尔特。第二部分的形式主要采取2/4拍。演奏以E大调为主,演奏者双手并列扬起快速弹奏琶音,此处应当留心的是重量要放在指尖,然后将指尖贴键演奏,让手指可以更好的触碰键盘,双手往下替换八度进行演奏,表现出豪迈、自由的音乐理念,这时,应当运用肘部和手腕的力量,让指尖力量集中在一点,迅速按键,达到集中且透明的音质效果。
乌尔特。第三部分形式是十九世纪欧洲宫廷的木鞋舞蹈,演奏者在弹奏时应当使用对位法,双手进行交替八度演奏,再现乌尔特成熟稳重的气质。首先演奏者的低音处理时,整个手臂、手腕和指尖都要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垂直落键,应有弹性,不可以僵硬,这样才可使旋律保持流畅。
假面。第四部分形式是再现三部曲风格,描述了带着假面的两兄弟另一面的性格,音律轻柔羞涩,还显柔和。所以演奏者演奏时应当将整个手臂动作放轻松,柔缓的进行弹奏,保持指尖与键盘的亲密接触,这样才可使音色更为柔和。
维娜。第五部分形式依旧沿用再现三部曲风格,展现维娜出现时惊艳四座的形象,维娜和瓦尔特一见钟情,音律中采用了柔情蜜意的风格进行描绘,使人充满遐想,和弦和抒情性的音律营造出明显对比,这段曲调在弹奏时一但不注意声音的层次,就控制不好演奏时的爆发力和反弹力。
乌尔特之舞。第六部分形式采用了回旋曲曲风。主音调是F大调,是一首具有阳刚之气的曲风,刻画了乌尔特勇敢、正直的形象。所以演奏者在联奏前7小节两个和弦时,要一气呵成,到第一个和弦后,手指要沿着键盘顺下来,紧连第二个和弦,踏板处应落在重音处,到低音部放开,弹奏八分音符时要利用臂膀力量,用身体带动,将力量快速传递到下一个音符上。
交换假面。第七部分形式采用弱音控制,描述了瓦尔特接受了乌尔特的拜托,与之交换面具。展现出迷蒙且美妙的音色。
招认。第八部分形式采用了玛祖卡节奏的特色,描述了乌尔特和维娜共舞后的矛盾心理,因为维娜爱着的是瓦尔特。曲风在此时浑厚且有爆发力,这时手臂力量要将腕和指尖固定好,使两端的高低音适量。
匆忙。第九部分形式采用了降B小调,描述了两兄弟快速互换假面及服装的场景。音调在各音节中行走,所以,演奏者要弹奏出音乐的呼应感,这时可以利用腕部力量,使音律具有爆发力。
卸妆。第十部分形式采用了C大调。描述了假面舞会结束后大家以真实面目示人的场景。此处运用了激昂和婉转的两种情绪冲突。
回家。第十一部分形式采用了D大调,描述了夜幕降临后的人们相继离场的情景。此处演奏者可以运用无声换指连接,有层次的、幽默诙谐的将情景表现出来。
一个苹果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墨画展。
2008年9月,80后画家孙浩到798艺术区的珊和羽画廊参观一个画展,开幕酒会备有苹果酬宾,但没人好意思吃。高大俊朗的孙浩抄起一个啃将起来,画廊总裁张珊宁看得一乐,热情爽朗的她也如法炮制,两道清脆的咀嚼声无邪地在端庄的会场里此起彼伏,两个性情中人因此结缘。
孙浩正和他的朋友们筹备一场画展。2008年金秋11月,国槐如伞,把“珊和羽”的红砖小院映衬得分外雅致,“跨界――当代水墨七人联展”吸引人们把目光投向宁静多时的水墨画坛,7位画家用独特的笔法、迥异的面目重新演绎传统水墨画,业界惊呼这是“放肆的水墨,大胆的跨界”。
参展的7位画家,1980年生的孙浩最小,其余都是70后,青春无敌、朝气逼人。他们都有着长期正统的中国画训练背景,曾经或正在攻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研究生,阴树雨还是在读的国画博士。虽同属科班出身,但都选择了各不相同的水墨画变革之路。
这七人的作品,烙上了鲜明的个性风采,或精致唯美、或直白放肆、或抽象深刻、或幽默俏皮。早在三年前,台湾地产大享山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林明哲已斥重金收藏过其中孙浩、吴雪莲的多幅作品。3年过去,这批年轻画家在艺术上的突破,再一次让林明哲惊叹,台湾山艺术基金会已着手为孙浩筹办个展。而嘉德拍卖公司也紧锣密鼓为七人举办专题拍卖会。
水墨圈的“螺彝者”
作为资深策展人,张珊宁毫不讳言自己“阅画无数,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但当2008年9月她第一次走进孙浩的工作室时,只觉得眼睛一亮,“那幅红色的《粉丝》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视线。还有一幅《青》看到青花瓷色的人们在飞翔。虽阅画无数,但我没见过这样的画,给我一种挺撞击的感觉。他从小学画,基本功非常扎实,灵魂很干净、高远,画法形式不拘泥。”
“我又从电脑里看了一下其他六人的画作,各有震撼之处。他们从年初就开始筹划七人联展,也谈过不少画廊,孙浩对我感慨:没想到在北京找家画廊作中国画展很难。规矩很多。有的画廊对于画作的市场价值要求苛刻,有的画廊只愿接其中部分人的部分作品,不可能让艺术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孙浩他们坚持要七人联展。而珊和羽的政策就是自由,给画家自由生长的空间。于是我对他说:其他人的画室我就不去了,画我也不挑了,选择什么样的画、以什么方式展出,你们自己定。”
在珊和羽画廊亮相的联展,七人都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其中李飒和阴树雨的作品位列同一展厅’李飒的《残花图卷》等,是仿山人、徐滑等传统花鸟画家的笔意和构图,用现代的抽象符号重新演绎水墨经典,画面抽象而充满视觉张力:阴树雨的《豆畦香满过春期》等,在外行眼里无疑是最正统的技法,画面具像,但空灵、清雅,有种说不出来的美。
湘潭小子谭军,从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当过教员的他如今是自由画家,2008年先后在京、沪举办过多场展览,在先锋画家圈已颇具影响力。他展出的《执迷》、《逍遥》等画作,似乎用老庄等中国古代哲学思索当今商业社会中人们的心灵出口。
眉目炯炯的杜小同是陕西关中大汉,展出画作大都是变形的人像。评论界认为他近期作品一类是“枯木浓血式”,让人联想到苍凉岁月、血祭,死亡等,有种直面干尸或凌迟的现场体验,另一类是高士系列,似乎与他最近苦练古琴有关,灵魂悲苦,压抑之中,表现出荡气回肠的坚韧力量和人性光芒。
杜小同1999年从中央美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本科毕业后,在烟台鲁东大学美术系数国画。目前是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导师唐勇力教授。虽然举办或参加过多次先锋艺术展览,“但我对于美协举办的画展活动一次未参加过,既不引以为荣,也不引以为耻。”
七人中唯一的女性吴雪莲,用绢、水墨、色粉笔、碳条等,勾勒出不同意境的人体,或变形的人体局部残片,画中一种缓慢的、如歌般的气氛,让读画人随之放慢自己的节奏……
王剑的画则几乎全是灰、黑两色,十分抽象,其《等边三角形的坚决立场》可让人浮想连翩,又似乎什么具体内容都没有。他还通过拍摄马路旁的水沟、废墟的对角线,并把不同角度的几何图像叠加,营造“俯拍城市”的意境。画配诗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但他写的诗句也是半哲理半朦胧。抽象无比。
“我们七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也大概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我们思路理得挺清的。西方当代艺术已经很多元化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还远不够。好比大街上突然跑过来一个裸奔的人。大家很惊诧,紧接着又跑过一个穿裤衩的,大家就感到没什么了。我们这七人,就想做水墨画坛上的裸奔者。通过我们的努力,或许能给其他人的摸索当个探路先锋。”
闭关三年
孙浩是一个快乐的人,画画和踢球都是最爱,朋友众多,没心没肺的程度,挺像古龙小说《欢乐英雄》中的郭大路。
他老家山东临沂,是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乡,当地民风似乎也沾染了浓厚的水墨气韵。其爷爷、姥爷、父亲都酷爱书法并小有名气,孙浩三岁开始握毛笔习字,自幼接受严格的国画训练,并顺利获得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本科学位。
鲁美对于传统十分尊崇,四年本科学习,使他对于传统水墨画的范式有了全面了解,毕业作品在全国首届美术院校学生联展中,成为国画方面唯一的获奖者。随后他来到北京,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胡伟教授的材料与表现工作室研究生。
“胡伟教授是中国画专业第一个博士,1988年公派留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其工作室主要对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和绘制过程深入考察研究。思路非常开阔,鼓励学生创新。他对我的教学是点拨式的,顺应我的个性、画法和我的追求,在我探索绘画的道路上,他是推动力,他把方向盘交到我自己的手里。”
2005年孙浩研究生毕业时参加了成都艺术双年展。闭幕后去九寨沟游览的车上,通过手机短信几番来回,台湾山艺术基金会最终以1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藏其参展作品《蔓延》,成为那届参展新人最大的单笔交易。该基金会董事长林明哲是高雄地产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大陆收购艺术品,对收藏投资有敏锐的判断,林明哲断定孙浩的作品将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山艺术基金会一口气收藏了孙浩11件作品。当时对孙浩抛橄榄枝的,还有香港前特首董建华之妹董建平等收藏家。
当年的中央美院毕业作品展上,他的
作品也获金奖。他到北京印刷学院谋得一份教职,教综合材料艺术,课余像海绵吸水般读书、作画。“3年前我才25岁,作品还不很成熟。那次成都双年展,突然给我一种社会身份,突然很多人知道我,给我提各种意见,圈子里都在说这事,对我评价似乎有点过高。浮躁之后,我静下心来,这3年我未参加任何展览,潜心看书、学习,理顺思路,摸索应怎么往下走。”
“这3年,我看得多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书籍,《道德经》、《画论》、《禅宗》、《周易》等什么都读,从中寻找古人的智慧营养。比如中国古画追求的意境就是一绝,同样‘飞’的画面,西方人画翅膀,而敦煌画的是飘带。青花瓷、豆彩、画像砖、墓室线刻等传统艺术,都给我很多灵感。”
这段静默期,孙浩印象最深刻的是去云岗石窟写生的经历。“石窟就在一条运煤大道的路旁,煤渣使佛像好似被风化,一下雨。灰黑色的水顺雕塑往下流,那种模糊,那种流淌,使我突然明白什么叫天人合一。我悟到,什么叫创新?也许创新就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回来后我画了《逆形》,找到一种特别的绘画材料,可以顺着人体的结构往下流淌。显示出那控制与非控制间的感觉,进而延伸、来回流淌。”
“传统水墨画,表达了文人和士大夫阶层对遁世生活的想象,崇尚自然、追求空灵的意境。而当代社会的现实是追求人改变自然,喧嚣、热闹,我希望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水墨画的表达空间,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挖掘人们美好的情感,还应该更多一些反思。有次我去一个地下酒吧看摇滚演唱会,众多90后的孩子疯狂得有些虚假地自我释放。于是我联想到超女、快男,联想到被过度包装的偶像、年轻人的盲崇,这是一种‘迷’文化,这种迷文化也体现在当代艺术圈里,有些画家的作品市场好,售价高,其他人就跟风去模仿。在这种感悟下,我创作了《粉丝》这组作品,是对当代‘迷’文化的一种反讽。”
儒雅双侠
一袭长衫、戴“五四”经典圆框眼镜的李飒,挺像,说话语速快,笑容满面,待人极友善。而适合中山装的阴树雨,安静内敛、话少意赅。两人虽然都有儒侠气质,但李飒更像唐诗,树雨则如宋词。
他俩都住在望京,画室都在著名的艺术营一索家村,只隔几步路,日常哥俩最爱一起喝茶聊天。2005年同时获得中央美院国画系硕士学位,不过随后李飒执教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至令阴树雨2008年回中央美院读中国画博士。
与画展同步推出的画册,李飒的专辑有一半篇幅是自己反思传统绘画的艺术论文,他读书多动笔也勤,是七人中著名的理论家,七人画册的序言由他撰写。他近年来在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今年参加了文化部、澳门艺术博物馆等举办的多场展览并倍受关注。其作品被浙江美术馆、重庆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李飒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严苛的传统国画训练。“2002年我到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临摹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作品后,再创作时我发现,用传统的绘画语言来表达当下社会的生存经验时,竟无以致用。中国的农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传统水墨画诞生于超级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建立于逃避现实的态度上。避免激情是传统文化首要特征之一。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侵袭,使传统文化一直处在很深的没落‘焦虑’之中,王国维沉湖自杀就是典型例证。时至今日,传统绘画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人的生存感受之间,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冲撞、抵触和对峙。”
于是,李飒开始了水墨画的变革之路,“我已经摸索了五六年,有过痛苦的阵痛期。在导师胡伟的材料工作室。我接触了很多新材料,把西方的抽象艺术融入水墨画的创作中。”
他的实验最先得到了一个美国画商的认可。她叫简黎明,租借北京地坛的明代大殿,开抽象艺术画廊。她到李飒的工作室看画,站在《从灰色过渡过灰色》这幅画前良久,然后严肃地说:“你认为人有时是邪恶的么?我在你的画上看到了许多幅面孔。”
李飒的这幅画,借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构图,用抽象的符号表现一种相互缠绕、相互挣扎的感觉。温和的美国人简黎明从一个个抽象的符号中看到了无数的人脸。
2006年,简与李飒签下两年之约。期间在北京艺术博览会上,希尔顿酒店以5.2万美元买下李飒一幅大画。“简是很棒的艺术鉴赏家,挑画眼光一流,不过她对签约画家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把我们的作品定价都较高,这两年有很多人想找我要画,但我与画廊签了约,不能私自给。今年解约后,我没有急于直接迈向市场,而是先整理自己,把努力的方向认真想清楚再说。”
阴树雨的学院气息更浓厚,是青年画家中“学院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本科就读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那里秉持潘天寿的中西“拉开距离”之说。希望推陈出新创出“中国气派”;硕士、博士北上到中央美术学院,这里的国画系始终坚持着由徐悲鸿创立,并经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等不断完善而成熟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承认传统,强调中西画法有机结合,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表达。
经受南北两大最高国画艺术院校洗礼的阴树雨。师从著名写意花鸟画家张立辰教授,选择了新派写意花鸟作为终生笔耕之路,作品却透露着江南文人画特有的灵性和秀气,鲜活生动。他喜欢下乡,常带干粮住草棚、爬山越岭。带着画夹和相机,搜寻山花野草和飞禽走兽,自得其乐。
阴树雨说,“传统样式的中国书画一直有自己的发展,从未间断过。比如同样画墨竹,蒙古人统治的元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作品就有很大差异。再比如20世纪的艺术巨匠潘天寿,他所面临的社会变革也是很大的,他仍然坚持了传统样式,并找着了自己的路子。现在也是一个变革时代,如果我们认准了道路坚持下去,应该也能有自己的收获。”
七人联展中,阴树雨的画最受普通观众青睐。作为国画博士,已可预见其未来的教授身份。“不管什么头衔,将来我会坚持画画。我不排斥体制内身份,它给艺术家一个名份,让我们能够生存、丰衣足食,否则会丧失很多机会。”他的妻子也是艺术圈内人,“她作陶瓷小雕塑,比较抒情。”抒情也是阴树雨面作的真实写照。
小师妹
小师妹吴雪莲,准80后,斯文内秀,与孙浩、李飒是研究生同班同学,导师都是胡伟。“我不太会用语言表达感受,想知道我作画的感受,看我的画就好了。一般人看我的画,理解应该不会很困难。至于你问我为什么要这样画,我自己也不知道,就是凭感觉。”
吴雪莲也是自幼习国画,父亲是湖北一中专绘画老师,兄妹二人,哥哥学美术史。她本科在中央民族大学学工笔国画。成为胡伟的研究生后,在新材料使用和抽象画之路开始了大胆探索,目前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设计课。
吴雪莲对导师胡伟充满感激,“很多人认为读绘画专业研究生,会约束创作天才。似乎进了工作室,就会规范自己的思路。不少工作室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对我来
说,是考对了老师,进对了工作室。胡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直接画画就好,标准很抽象,创作过程中一般他不会提具体要求。只在中途如果他看到发展方向不太好,可能会点拨一下。他对条条框框、对于选用或不用什么材料,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对于我的作品风格,他看后只说比较喜欢,更多的评语,他就没有了。”
吴雪莲这些年在画坛也成绩不俗:2004年她用皮纸、银箔创作的六条屏《唯・一》,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优秀奖:2005年参加成都艺术双年展,作品也被台湾山艺术基金会收藏;近两年在武汉、深圳办个展颇获好评。
燕山隐士
王剑是七人画册的主编,如今住在北京门头沟山区的一个小院里,置身雄浑的燕山山脉,他感到无比舒畅。“我搬来快一年了,每天出门就看山,我喜欢大山里的石头,这么多起伏变化,经亿万年形成恒久不变的姿态,我与山、石交流起来非常地舒服。”
王剑老家河北邯郸,“父亲在铁路上搞工会工作,当年中央美院很多画家下放到那里,父亲就跟着他们学画,也让我学。我爸管我特别严,每天画大量写生。但我文化课不好,16岁当了铁路工人,从火车蒸汽机的司炉到机务段的清洁工等都做过,一做就是8年,当门卫时,我看着单位人变老,于是想一生不能虚度,然后到北京读书,然后做过杂志社美编、图书公司的美术总监,也给电视台拍过纪录片。这中间还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现在我身为自由艺术家,住到山里,真正回到自然,我感觉自己目前的状态最好。”
王剑与杜小同、李飒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以前一起作水墨画方面的展览。4年前,他的传统国画作品《赵氏孤儿》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后来,他也转向水墨画的变革。
在王剑眼里,“传统文化给我们土的印象,而现代都市是硬的。虽然我的作品表现得很抽象,但我内在的东西与传统很近,最主要的体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住到山里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更深入,我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诠释水墨意象。”
七剑合璧 和而不同
这七人,共性是都接受过最正统中国画的教育,目前在画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五人是中央美院国画院研究生同一届同学,平日经常联席纵酒、评文弄墨,好不快意!
七人联展最初发起者是王剑、谭军和李飒。2008年初,他们仨在北京CBD(中央商务区)的一家麦当劳餐厅碰头,计划一起办画展,并出画册。当年3月,参展人数扩展为7人,“我们都是中央美院的同班同学或师兄弟,除了私交笃厚,更主要是在水墨画的追求上志同道合。”
“第一次全体筹备会在谭军家,我们决定给七人小团体起个别致的、中国化的名字。谭军家门牌号303,于是决定叫‘三――三’(音为‘三杠三’)。‘三’与老庄关系密切,《道德经》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还是《易经》的乾卦,男为阳,六个男生是六个实杠,女为阴,一个女生用虚杠表示。合起来‘三――三’很像《易经》第九卦之‘小畜卦’,说的是‘城西边有雨,还只是一个雨人,正在积蓄力量,马上就要来下雨’。这种描述与我们七人的现状很巧合”,28岁的孙浩很认真地向记者解释七人团体名字的来由,里面包含了他研习中国传统哲学的心得。
李飒说:“眼下办一场画展,包括出画册等在内,开支少说得二三十万元。这些年我们的精力不在卖画挣钱上,为了自由表达艺术思想,我们没找投资人。这次办展、出画册,建专题网站,都是自费。当代艺术市场上,油画比较占优势,中国当代水墨画还没确定市场。我们也不懂市场,我们有的只是信心,对于作品的自信!”
孙浩说:“电影大师赫尔佐格说:‘年轻人你们去拍电影吧,拍电影只须5美元,用来买一支笔和一叠纸,然后写剧本,然后去找志同道合的人。’办画展也是一样,只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作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