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工作,肯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一)专职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当前,各个市级学校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心理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辅导队伍中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人员少,跨专业人员多。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由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但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们从属于两个学科门类,笼而统之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需要纳入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心理咨询场所简陋,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相对而言还相当简单,缺少基础的设施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工具、场所。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大多数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德育处”或“政教处”,但实际也就是一间房子和几张沙发、凳子。心理咨询机构设施简陋,布置缺少主题,最关键的是没有专门值班教师,部分有值班教师的也是安排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值班,而他们的大多时间又忙于上课和管理班级,所以心理咨询室大多时间都是关闭状态。此外,中小学教学任务和学业任务以考试或升学为主要导向,因而更多的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中小学校尽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机构,但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工作,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见到许多的原始资料,比如,学生填写的SCL-90测验量表、行为测试的量表以及很多活动的照片、手工制作、心得体会等。但这些工作之后的经验总结很少,没有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就很难有后面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这个方面高校要帮助中小学多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促进后期的工作开展。
二、高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进展
(一)建立健全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以及甘肃省心理学会下发的相关文件,甘肃省各个市级中小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与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取得沟通和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具体内容的确定中,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对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同时,各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每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收集教育论文、经验总结和优秀个案等资料;安排“知心屋”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撰写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严密的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都接触和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和继续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互相作为实践基地,使得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方法多样化
心理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团体辅导,也可以是个体辅导。在校校联合的过程中,中小学给高校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使得多种心理辅导方式都得到了实践。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的学生定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是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在某一个时期或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高校可以组织这些方面的专家、教师专门去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有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成长快乐营”,这项工作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合作中,高校自然成为了中小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高校的实验室、标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探究生命的兴趣和对高等院校的向往,这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内心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
(四)完善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工作
1.1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1.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3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对课堂学习心理环境进行优化
教师要精心的组织和创设,来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革新,对师生关系重新塑造,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和学生平等相待,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一是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学生对教师足够的尊重,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足够的积极和向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将民主方式应用过来,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愉快的上课,传授知识,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有时甚至一个微笑,都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在课堂中,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二是对学习期望进行合理的构建: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提出,如果教师有着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向上;如果教师只有较低的期望,那么就会对学生的进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注重形成和发展学生们的情感和态度。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教师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有着合理的期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对于学生获得的一些进步和成绩,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扬,促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那些命令式或者灌输式的语言是尽量避免采用的,如你听我说,我告诉你等,要将那些商量式和鼓励性的语言大量应用进来,如请听听我的想法、请你继续讲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将这些语言应用过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2]
二、对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困扰,因此,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解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和素材都是适合心理辅导的,并且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营造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大力钻研,对本学科的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可以对典型课文进行选择,以便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开发和训练。通过感悟故事清洁,深入体会营造出来的教学情景,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品格的探讨和分析,来给学生们人文内涵的熏陶,对其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进行培养。只要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读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就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给挖掘出来,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大力培养。
要想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就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机会进行把握,反复渗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可以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应用过来,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应用过来,对教学结构合理设计,通常是激发、探索、总结和探索,鼓励学生再创造。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欢喜,帮助学生对自我更好的认识,这样方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心理素质教育,互相渗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的文章都是描写英雄的,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环境进行分析,将那些对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语句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对此细细阅读和体会,这样就会有触动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