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以德育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假如人可以不负责任,那麽人生会变得自由得多。就以学生为例,假如不负责任,学生可以不完成功课,尽情享受假期;可以通宵玩乐,然后把课室当睡房,把老师的教导当最好的催眠曲;甚至可以视校规与无物,每日迟到早退,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剪自己喜爱的发型。这样的校园生活仿佛是那麽地惬意!但是,安逸之后又能得到什麽?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时的享受,稍瞬即逝,想捉住,却是徒劳无功。
3、学时不学,是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4、于自己,花费时间返校,但不认真听课,上课等下课,任由时间毫无意义地流过,不对自己宝贵光阴负责任。于父母,费心劳力在外打拼,只是望子女能安居乐业,但不想子女竟不负责任,只重玩乐嬉戏,荒废学业,无视父母的辛苦劳动,所有盼望尽是落空。于社会不负责任,并不是夸大其词,社会提供十二年免费教育,希望学子能学有所成,将来带动社会上游,但却总有人冷眼旁观,不为所动,浪费社会提供的一切。
5、当被冠上学生之名时,便须负起努力读书的责任。无可否认,责任带来的压力,使人感到退却,但后退只会让人一无所得,更是会连累周围的一切为此承担损失,这真的值得吗?反观尽责的人,却是从中得到颇丰的收获。
6、美国心理博士访问一百位杰出人士后,发现其中六成人从事的并不是最喜欢的工作,那麽,为何他们仍可以取得杰出成就?其中一位受访者这样回答:因为在这个位置上,这里有我应尽的职责,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必须面对的,没有理由草草应付,所以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有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7、由此便可看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便会获得奇迹,取得成功。事实上,凡事尽责的人,处事时,便懂得三思而行;获得时,会明白所得一切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失误时,亦晓得反省己过,勇于承担,尽力改善。因此,他们更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指导和机会,为自己铺出通往成功的捷径。
8、人生苦短,谁都不希望成为失败者。既然责任是踏上成功的捷径,又何乐而不为?其实要成为一个尽责的人并不困难,只要热爱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便就会明白如何尽责。虽然现在的工作和身份未必是自己最喜欢的,但只要学懂培养内心的热情,慢慢的将逃避转变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令自己真正地投入及肩负起责任,才可使工作压力减轻,在没有强迫,抗拒,压制中,生活会随之变得快乐,充实和完整。
关键词:索绪尔;任意性;理据性;缺陷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前言
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为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索绪尔提出了一个中心论点,便是语言的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和根本属性。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学习者,只有弄懂语言的任意性问题,其他的语言学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1.任意性的提出及其涵义
索绪尔是在批评命名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任意性的原则的,他批评了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分类命名集的观点,指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其中,概念就是能指,音响形象即是所指。同时,索绪尔还很明确地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也就是说,所指和能指之间没有自然或必然的联系,不能从能指推断所指,也不能从所指推断能指,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
在语言学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能指和所指相对应的就是语音和语义,换言之,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关系就是语音和语义之间的任意性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给一个确定的声音任意安排一个意义,也可以给一个确定的意义任意安排一个声音,这种安排完全是任意的、偶然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当然,这主要指的就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形成初期,语音和语义之间完全没有相关联系,是一种由于人们的约定俗成才会使得两个原本毫不相关的语音和语义产生一种关联,而在其稳定应用形成符号之后,语言便有了强制性。可见,任意性并不等同于随意更改,致使其产生的社会性根源也不等同于没有规章制约,语言的这种任意性原则不仅使得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交流方式,并且使得语言变化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并且,语言的这种任意性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2.两种任意性: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
索绪尔在强调任意性原则的不可论证性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符号的可论证性。因此他又引入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概念。绝对任意性就是不可论证性。相对任意性就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相对可以论证,可以解释分析,其和语段关系、联想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索绪尔也并不认为,语言是绝对不可论证的。人们的心理给一大堆符号的某些部分带来一种秩序和规律性的原则,就是相对论证性的作用。这种观点看似和其前面观点相左,但是其实不然。那么,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到底是任意的还是可论证的呢?
索绪尔其实已经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给了我们答案。在《教程》中,他指出:“只有一部分的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确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的可以论证的。”“相对的可以论证的概念包含:(1)把某一要素加以分析,从而得到出一种句段关系;(2)唤起一个或几个别的要素,从而得出一种联想关系。”之后,他便以法语词汇举例说明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区别。他说法语中的“vingt”(二十)是不可论证的,而“dix-neuf”(十九)却不是同等程度上不可论证的,因为它会使人想到它赖以构成的要素和其他有联系的要素,“Dix”(十)、“neuf”(九)。“二十”在法语里面是单纯词,而“十九”则是合成词。同时,索绪尔还强调,语言在创制初期确实是绝对任意的,可是一旦进入符号系统便具有了一定的可论证性,音义之间便存在了一种暗示的联系,所以,相对任意性的概念才被提出。但是,这并不足以动摇任意性这一根本原则。语言虽然含有某些非任意性的或可论证性的成分,但是归根结底可论证性是相对的,是以语言的任意性为基础的。
3.任意性与理据性
语言符号究竟是任意性的还是理据性的,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门问题。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的任意性问题后,在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与赞同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其实,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绝对对立的、割裂开的去分析。理据性是指某个事物与命名特征之间的联系,是历时性的概念,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任意性则着眼于共时,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共存共生的。理据性并不是任意性的对立概念,任意性是会受到理据性的制约的,而理据性也要以任意性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并不一定构成矛盾的双方。
而部分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拟声词、感叹词的理据性也丝毫不会影响到语言的任意性的绝对地位。语言学界中的很多学者以语言中存在着许多的拟声词、感叹词来否定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对于这个问题索绪尔的答案显而易见。索绪尔并不否认带有某种象似性的拟声词的存在,只是由于其存在数量有限,作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拟声词所引起的反应与一般词语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因此应将其作为非语言符号来对待。而对于感叹词来说,其数量依旧有限,我们可以说一个感叹词其内部包含着自然表示出来的东西,其声音和要领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对大多数感叹词来说,仍然是可以被忽略的。
4.任意性的缺陷
毋庸置疑,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理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理论也不例外。由于索绪尔对于任意性原则的表述过于含混,造成了人们对于任意性的很多误解,同时,索绪尔对于任意性原则的论述也并不完备,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与不足。语言任意性理论的提出缺乏明确的论证过程和特征描述,缺乏整体性。但是,这些缺点与不足并不足以抹杀其伟大的功绩,毕竟,能够提出这一理论供后人学习和钻研就已经为语言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应对前人吹毛求疵,而是应该针对这一理论,为其提供更加完备的论证过程,阐释出更加详尽的特征描述,用以彻底击退否认语言任意性存在的论调。所以,我们不仅对于语言任意性的研究,甚至是对于语言的其他重要研究均尚待深入进行,争取为语言学的研究赢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乔小六.对索绪尔_语言任意性_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05-108.
[3]史小建.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阐释[J].安徽文学,2007,12:168-169.
[4]詹勇,钱益军.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6-87.
[5]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24-28.
就必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潜在能量,就是每个学生的潜藏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使每个人真正的生命源泉;是真正为自己所拥有的无价之宝。只有当教师真正树立了正确的德育观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把学生当成财富去挖掘而不再当成负担,当然,也不能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想办法把学生的聪明才智都挖掘出来。实际上,学生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表现在几张试卷上。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条件,引发他们多方面的创造力和潜在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分地发挥展现自己的才华。一旦学生的才华得到开掘和展现时,他们和以前就会判若两人,就会将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学习,工作及一切活动中去,并充分地展示他们的力量和才华。同时教师还有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为他们及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现。这样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使他们在群体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承认,随之他们和集体也就能融为一体。从他们的一系列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出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能使他们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是千人一面,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行为。恰恰是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画面,并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简而言之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在能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独特性更充分,更完善的表现出来,并不断使其“内化”。“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就是潜能的最终展示。
二、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就必须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我们经常讲的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只有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爱学生本身就是检验教师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师德教育的本质内容。热爱学生最起码的一条就是献出自己的全部爱心。这种爱应如同父母一样的爱,或者是高于父母之爱。这种爱是高尚,纯洁,无私,博大的,是人间其它的爱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更深厚,更高层次上的社会意义。这种爱,笔者认为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要对全体学生都热爱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高度负责,不能有所偏爱。对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或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加倍的关心,绝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2)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思想品质,文化知识,劳动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引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是他们潜在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要严格要求学生
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同时,要注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
(4)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