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居住建筑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居住建筑设计论文

第1篇

根据现今建筑情况得知,对居住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和空气流通。因此降低太阳辐射和加强房屋通风是建筑规划节能的重要发展趋向。建筑规划设计的考虑要素是房屋的朝向、房屋的间隔和房屋间的组合。满足人们居住要求,在房屋建设中第一考虑的因素是朝向,朝向要和本地夏天季节的风向相同,房屋区的入口风和出风口要与主导风相结合,这能够加强房屋的通风,也能提高人们居住的满意度。而房屋排列要北高南低、南小北大的原则,这能够让人们接受,在夏天的时候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少,就可降低空调的使用次数,在冬天的时候,受到的太阳辐射多,能够降低取暖机的使用次数,又可以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第二考虑的因素是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间隔,在满足日照的间距条件下房屋间隔可合理地加大,这可以加强房屋区的通风效果,亦能加快房屋和空气热气交替速度,快速将房屋温度降低,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第三考虑因素是房屋的组合以及经济因素,在满足日照、防火的条件之下,合理应用建筑物的自我遮挡和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这可让房屋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量。

2.节能与维护结构设计

无论是夏天隔绝热气还是冬天采暖,在建筑维护设计中门、窗、墙、屋面等结构都具有传热和空气渗透的性能,因此需要留意以下三点:

2.1建筑墙体的节能

墙体是建筑维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采用的材料需要具有保温性能,能够降低建筑热量的消耗。目前所有的建筑外墙的厚度都取决于本地环境因素,均符合本地节约能源的需求。然而由于建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建筑企业都主张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虽然这种材料的导热性能较低,但是能够降低一定的墙体传热性能。

2.2屋面节能的设计

由于建筑技术水平提升,建筑工程广泛采用高效保温材料,用膨胀珍珠岩取代常用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可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总而言之,对于屋面节能要注意以下2点:

(1)屋面的保温层要选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可防止保温层吸水过多,而使得保温性能失效。使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需要在屋面上设置排气孔来将保温层中难以排出的水分排净。

(2)屋面的保温层需要选用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这种保温芯板实施简易,价格便宜,能够降低环境的污染。保温芯板是柔性制品,无论是平面屋面还是曲面屋面,都适用的,在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更为显著。

2.3门窗节能设计

外门窗是房屋能源资源消耗量最大的部分,其消耗量占房屋总能源资源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确保日照、通风和景观的条件下要减少房屋外门窗的面积,提高房屋外门窗的气密性,加强保温性能,降低空气渗透性能,这可使得外门窗的传热性能降低。对外门窗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3点:

(1)设定窗墙的比例窗墙比例指的是房屋窗户面积和房屋整体面积的比例。对于房屋朝向不相同,窗墙比例亦不会相同,朝向南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朝向东西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朝向北方的其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

(2)合理选择窗体材料在北方的窗体材料主要是塑钢和铝合金,但是木、塑料和铝合金的成本太高了,在当代的建筑广泛采用塑钢,因为其成本较为合理。能够提高窗户的节约能源的效果可采用合型的剥离。

(3)房屋外门与阳台门的设计在东北,具有保温和防盗性能的是外门和阳台门,房屋外门和阳台门都有一面夹板门,其夹板门中间放进玻璃棉或者矿棉等可视为保温层,其节约能源的性能十分好。

3.周围环境的设计与建筑节能

3.1绿化设计师基础

低碳、环保是大家一直所关注的课题,而绿化是直接有效的措施。绿化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气温,特别是在夏天,不仅可以提供遮阴纳凉的地方,还可以防止阳光照射地面、建筑物墙面的照射。通过多次试验,夏天树林或者草皮的温度要明显低于普通地面温度2-3度。在12点到15点的升温时间段,周围绿化比较好的社区房间内温度明显要低于绿化较差的。不同的建筑绿化区格局布置的方式对节能的情况也有所差异,特别是顶部和墙体绿化对室内温度有很直接的效果。在树木种类的选择上来,高大的乔木会降温效果较为显著,与灌木组成有足够量的绿化带,提高居住的生态环境。

3.2建筑外部的遮阳设计

建筑外绿化,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室内,能够防止部分阳光辐射到建筑外墙,对室内降温有很大帮助,从而实现节能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要科学地设计外遮阳方式。设计与建筑物的朝向有着相当直接的关系。以窗户为例,花格还是比较好的遮阳方式,同时还有窗帘、挡板等多种方式,对于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面的降温,同样可以采用栅格、瓷面反射、绿化这些相对有效的措施,除此之外,遮阳板的布置要合理,以免影响室内空气流通。

3.3合理运用再生资源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全球不可再生资源非常紧缺,因此,必须要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发展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风力、水力、太阳能都是值得发展的,只要运用得当,会有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建筑内装置“太阳能烟囱”,可实现在无风环境下的自然通风。更多的还有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供电系统等,都是可以高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好办法。

4.应用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前提下,中国当今的建筑都是高能源消耗的建筑,这不但浪费已短缺的能源资源,而且会破环和污染当今环境。以当代建筑为例,当代建筑能源消耗包括照明、空调、采暖、热水和家电等,当代建筑施工的主要根据是建筑设计,施工质量和建筑能源消耗量取决于建筑设计水平高低。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得应用建筑节能,在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的同时也要确保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这不仅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量,而且能够促进当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建筑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5.国外居住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概况

5.1美国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研究

美国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加强建筑物的热工艺性,也就是说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为了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能量消耗,要合理使用自然元素-太阳能等;

(2)对建筑物的能量消耗系统进行改善,并且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为了能够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美国政府为建筑节能制订了标准,并且设立建筑节能协会,由此可见美国对建筑节能技术是十分注重的。

5.2英国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研究

从英国并不缺自然资源,为了使经济能更加长期稳定的发展,英国也很重视这方面技术的开发,英国人在设计新房子时,内部全部都是采用双层玻璃以及保温墙体,供暖也是采用双管路,每一组暖气片均安装调节阀,以使热量可以自由调节,以免浪费。该国现在比较大力度地推广被动式太阳房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利用太阳能来实现节能目的。

5.3澳大利亚居住建筑节能概况的研究

澳大利亚虽然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的气候全年都很温和,但是当地的居民仍然非常注重建筑的节能。他们极为提倡在设计楼宇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的通风采光,采用调光板等方式来增强室内的自然光线,提高居室的舒适性。而且当地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在澳大利亚的大街上行走,古朴的特色突显出了这些建筑物的耐用性较强!所以,该地区的建筑物都比较稀,而且宽敞,这也是节能的一种表现。由于新建筑增加的速率比较低,相关的材料自然就被节约下来,同时这些老也继承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利用好这些旧建筑当然要比开发新的建筑,要更节约能源。

6.结语

第2篇

人类是社会动物,不能脱离了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但是群居也是会伴随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人类社会的大问题,每个时期出现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因而在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也不同。如今人口膨胀以后,居住建筑的形式开始改变,人类集中于某一区域,并在此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居住面积越来越紧张,于是楼房产生了,楼房可以用较小的面积解决较多人的居住问题,但是人口还是在稳步增加,连小楼房也解决不了人口的膨胀,于是高层楼房出现了,当高层也解决不了人口的问题时就开始占用耕地开发房地产,当居住建筑发展到这种地步,楼房的生态居住建筑意义就不存在了,需要一种新的居住建筑形式来解决问题。

生态居住建筑首先要解决了绿化问题,如何让居住建筑本身既是居住单位同时又是绿化单位,将绿化功能与居住建筑融为一体并可持续发展,现在居住建筑的设计都会有社区绿化,在未开发前的土地上的绿化面积与建成以后的绿化面积相比较,绿化面积是成倍减少的,如何恢复之前土地的绿化程度就需要在居住建筑本身找出路,居住建筑设计可以考虑以居住建筑的外立面为主体设置一系列的绿化装置,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进行设计,让灌木类、爬藤类、草本类植物有生长的空间,让居住建筑本身内外都具有绿化功能。其次,生态居住建筑要解决能源问题,目前已知可以开发的可循环的能源都要运用到居住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地热等都要用来解决生态住宅的能源供应,

2生态居住建筑设计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

生态居住建筑有很多误区,感觉只要是在自然环境好的地方的居住建筑就是生态居住建筑,作为现代设计,首先就为了让人类的生活舒适便利,很多居住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自然风光和气候都是一流的,但是水电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考虑如果医疗设施配备不完善,排污系统设计难度较大仍然会造成不便,所以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的未来,就是让居住建筑本身是一个可循环系统,并且可持续循环。

要形成一个可循环系统,要求居住建筑及其辅助设施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要有生态农业配套设施,能够自主处理居住者的排泄物,并转化成肥料用以种植农业作物和绿化植被,让自然界的能量在小范围内循环。目前,生态建筑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生态建筑节土、节水节能,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有专家形象地喻之为“制氧加工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如此便克服了常规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美结合的范例,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战略意义。让居住者即便是不依赖城市集中的能源和食品供应也能自主满足需求。绿化方面,可以就地选取当地植被,进行垂直绿化,包括建筑物的墙面、围墙、栅栏、立柱和花架等方面绿化,它与地面绿化相对应,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不仅可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等优点。经过绿色植物装饰起来的屋顶、墙面、阳台、立交桥等建筑物,不仅减缓了因建筑物占用的绿地,而且还在视觉上取得良好的环境效果。同时,屋顶及墙面绿化的环保节能特性也很明显。屋顶绿化可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飘尘,优化生态环境。。研究表明,有建筑物墙面绿化的建筑,室内空气温度较无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低约3~5℃,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10%~20%。同一栋楼屋顶绿化过的房间相比没有进行屋顶绿化的房间节省约70%的空调能量。

3生态居住建筑设计应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纬度拥有不同的气候条件,植被和生物都各不相同,合理地利用资源就是节约资源,而且,现代设计浪潮下,随着网络的普及,世界依然是一个大的社区,设计理念传播很快,世界上的建筑也越来越雷同,设计风格越来越同一,这样人类文化在经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丰富性减弱。真正的生态居住建筑应该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运用当地的植物,饲养当地的动物来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我国最具有智慧的生态建筑莫过于陕北窑洞,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的井窑和窑身都沉于地下。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不需要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垸之下,它们都最大限度的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生态面貌。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乡土味很浓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古老的智慧需再借助现代可以加以改造,就可以成为值得推广的生态建筑模式。这样一来,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建筑,每个建筑都能融入自然环境中,不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第3篇

居住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面积扩展及空间延伸的作用,是展现生活质量和精神层次的空间。因为居住区人员活动量较大,居民素质及生活水平会相互影响。为了使居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居住区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活动区域。居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必须在设计的重点考虑范围之内。比如:一些居民区在酒吧、网吧等类似的环境下建设,这样不仅会使居民的思想受到严重影响,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目前的开发商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只考虑地皮的造价,对周围环境的选择并不重视。另外,对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也过于疏忽,很多开发商都没有设计系统的居住区安全防范设施。

2居住区建筑设计的建议

2.1按客户实际需求设计

在确定户型标准的情况下,在设计居民住宅区布局时应考虑到其配套的合理性。比如在设计卫生间、卧室、厨房时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将居民需要的隐私空间与开放空间分离。根据客户的要求合理掌握空间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做到即实用方便又能有良好的造型。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充分利用室内可用面积,在设计想法上,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尽量满足居民在空间设计上的构思,在保证不增加居民的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满足居民对空间设计的要求,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但维护了消费者的想法,还能有效提高设计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在空间的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最大的效果。还应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作储存,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墙壁式的橱柜,并合理的将空间分层,尽量创造出更大的储存空间,间接性的增大室内面积。以这样的设计理念作为空间设计的标准,促使居民使用面积最大化。

2.2追求低碳环保的建筑设计

良好的室内通风环境是空气质量的保障,也是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在建筑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采光及通风效果及其建筑原材料的选择,考察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设计。利用当地可用资源展开设计,做到利用可再生资源及绿色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作为设计的宗旨。在设计居住区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在设计的同时控制各种施工材料,如果设计中需要采用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材料,一定要做到及时的替换或重新构思,保证从建筑前期就可以杜绝有害物质混淆在建设中。

2.3结合当地环境

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室内设计的空间、造价、环保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文因素。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这不但要根据他们居住的环境来判断还要根据当地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设计居住区建筑本就是以人为本的,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考察当地的人文环境及需求。一些地区的居民因为地区环境因素,常年都处于暴晒的状态,所以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物长时间接受阳光暴晒,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筑的朝向问题是一直影响消费者选择居住建筑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多层住宅区建筑的朝向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耗能量的多少。由于朝阳的居住建筑,接收阳光的面积大,有效改善室内温度,使室内温度得到平衡,减少空调等家电的使用率,促进居民节约能源。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多层居民建筑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朝向适合当地居民生活状态朝向的居民建筑。

2.4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布局

一般情况下,居民建筑的布局设计布局主要以周边、行列及自由式为主;在一些特殊的地形下可能还会使用斜列式的布局方式。而这几种平面布局都有显著的特点,周边式的通风效果差,而行列及错列式之间的变化是最普及的平面布局形式;具有封闭性,他们普遍都受地形的影响。居住区的建筑对通风效果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布局时,应使用自由式的布局,因为自由式的布局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受光效果,更符合居民区建筑的要求。

2.5提高建筑设计师素养

在居民建筑的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的专业水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建筑设计师经验不足是普遍出现的现象。因此建筑商在选择设计师时要做好岗前培训及实地考察,并对设计师进行严格的考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选择一些经验丰富或有非常强的专业水平的设计师,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2.6建立居民区建筑安全体系在设计居民区建筑时,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居住区的安全问题。为了给居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将小区的室外面积控制在监控范围内,并实行一人一卡的方式来控制外来人口入内,通行卡必须是由本人身份证办理,如有丢失必须本人拿着身份证进行注销,并从新办理。将每户居民住宅内都设计一个安全报警器,以便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并选择四周环境人文素质富有正能量的地点进行建设,避免周围环境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3结语

第4篇

1.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形态的主要分类(1)简约的平顶及其衍生形态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居住建筑的屋顶形态,依旧是以简洁的平顶为主流。特别是当代高层建筑的发展,从结构和工程上,平顶形态更具备优势。不过“方盒”式的平顶缺乏个性与美感,因此人们开始追求其他形式的屋顶。(2)欧陆风格屋顶形态在部分住宅的屋顶形态设计中,常引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山花尖顶、石膏线脚等装饰设计。尤其是山花尖顶,强化了住宅楼的整体轮廓感与立体感,异域复古风情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追求。(3)各类坡顶与其折中形态在欧陆风格屋顶形态设计流行的同时,各类的坡顶形态也开始进入人们的选择视野之中。作为数千年传承的民族建筑特色,叠梁挑檐的传统坡顶衬托出一股优雅与怀旧,近年来颇受住户的青睐。同时,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出现了将传统屋顶形态与现代建筑形态相结合的折中形态。(4)后现代主义屋顶形态不过,当代建筑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受固定形态理念约束的,这些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它们没有统一的形态或者定式,很多时候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极致。一开始,其在诸如悉尼歌剧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应用较多,不过近年来已经有着向居住建筑领域拓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别墅之类的独栋住宅的设计中。

2.当代屋顶形态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当代居住建筑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往往集中体现在屋顶形态上,其形态结构也随着不同风格的形态多变的单独或综合应用而越来越多样化。后现代主义的拓展越来越广,而复古、传统、古典也随着人们从现代向怀旧的回归而复兴。多元化是未来屋顶形态的发展趋势,但是简约的平顶形态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依旧是人们经济性的最佳选择。钢筋混凝土的厚重色彩在屋顶形象组成中正逐渐被淡雅的浅色取代,随之共同发生变化的,是居住建筑整体的外立面的色彩结构的变化。瓷瓦、高强度复合玻璃、彩钢板作为这些色彩的凭托,同时也作为屋顶力学构件,被应用得越来越多。

二、当代居住建筑屋顶建构手法

1.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主流建构手法(1)屋盖的建构手法屋盖是最重要的功能构件,承受风载、雪载、防水、承压。主要从力学结构实现的角度去进行建构:以平顶而论,主体的形态完全依靠基础工程实现,只有边缘线条能够进行一定的变形处理;坡顶的话,屋盖是其形态主体,正脊与垂脊是整个屋面的龙骨,所有的支撑结构也围绕主脊的建构展开;穹顶与拱顶具备较好的力学结构,能够适应多种支撑平面;尖顶作为当代高层建筑中十分常见的形式,体块不断递进收缩,需要在高度与体量上进行精密的计算控制。(2)檐部的建构当代居住建筑屋顶的檐部建构,需要从形状、连接与支撑上下功夫。檐部作为屋顶与墙柱等支撑结构的连接部位,本身是一个承重部位,同时又是屋顶形态的重要表达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承重部位的加固与形状及镂空等艺术结构的权衡。(3)女儿墙及附属构件对于平顶而言,女儿墙是其形态展现的绝大部分依托,而在当代平顶居住建筑中,对女儿墙的建构也十分自由,有些甚至将女儿墙的形态构建成如同檐部一般,而事实上女儿墙对于平顶形态,确实起到檐部一样的补充作用。另外框架、功能构件等也是屋顶形态的重要组成。(4)屋面的材质与色彩的处理除了几何造型之外,屋面的色彩与质感的处理对于屋顶形态建构也非常重要。而这两点基本上是依靠屋面材质的选用与工艺来实现的。木材、砖、石材、混凝土、金属、玻璃等,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质感特性,而色彩的建构也可以有两种方式:材质的本色与外加的色彩。

2.针对屋顶建构中主要问题的对策在住宅楼工程中,多数的施工企业常年习惯了平顶或者简单坡顶的低廉造价,在屋顶建构施工方面的成本预算一般较低。但是为了实现一些特型的尖顶、拱顶、飞檐,却需要相当复杂的工艺,实际耗费的成本往往超出预算。面对这种现象,施工企业要么说服设计方与业主放弃复杂的屋顶造型,要么只能用成本低一些的工艺,要么降低屋顶外其他结构的施工成本。针对这样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拟态建构。所谓拟态建构,就是还是利用混凝土浇筑为主要施工手段,利用拟态的模板,让混凝土屋盖能够形成所需要的特型,利用表面的涂装来达到特色造型的视觉效果。这在很多施工成本有限的特色造型的屋顶施工中被应用。典型的就是,利用特型混凝土来营造中国传统木构的坡顶叠梁。特型混凝土拟态,大体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利用特型模板进行造型。这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特型模板的制作、安装以及浇筑过程的控制。另外一种的浇筑模板简单,基本结构成型之后,再在混凝土构件外层加覆造型材料利用小块模板或者手工进行造型。对于造型复杂,外观结构精致,建筑规模小的观赏小品类的建筑,很多都可以采用第二种建构方式。(2)混合式拟态建构。顾名其意,即其内在的支撑结构等非外观结构上采用混凝土梁、钢结构等当代高强度建筑结构,而外观结构采用高成本的木构等进行构建。以传统的歇山顶为例,正脊、垂脊、戗脊是重要的承载结构,如果完全采用木构,对木材的要求很高,造价不菲,因此可以采用混凝土结构,下层的木质叠梁支撑结构,由于是房屋内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结构,也是重要的观赏结构,可以采用木构,但同样也可以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在木材中打入钢芯等进行加强。屋面作为主要观赏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的瓦片,但是瓦面之下的固定形式可以采用当代的材料与技术。这种混合式的拟态建构,相比纯粹的传统建构来说,大大降低了成本,相比完全拟态建构,则在细节处的观赏效果要远胜。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住宅已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在居住区规划和住宅的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理念,创造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达到21世纪现代化居住标准的住宅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迫切任务。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居民的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增强了居住区的开放性和活力,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住宅及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使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此之前,居住区的商业建筑比较简单,布局模式大多为单一的行列式布局,且数量不多。到了90年代后,居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逐步得到重视,居住区开始有了超级市场、复合型商业建筑、步行街和购物中心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过渡到关注生活质量这一层面。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设计上的状况总体说来,在“商”与“住”两个方面存在矛盾。尤其对其建筑设计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内部空间处理不当。有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空间处理较为草率,平面局促,不符合商业建筑大开间的使用要求。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导致无法随着居民的使用需求加以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外观设计失败。我国居住区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大多居住区商业建筑却缺乏特色,呈雷同化趋势,有些则是为了达到吸引眼球和销售的目的,外观形象极尽花哨,忽视其基本使用功能,且与居住区形象格格不入。

外部环境设计单调。一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商业建筑与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环境连接生硬,既不利于居民的使用,也不利于商业氛围的营造。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合理布置和设置将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现状,认为其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

以人为本。居住区商业建筑及其环境的创造,“以人为本”应该是其设计构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商业环境优劣的标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并非消极被动地应付居民需求,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需求,使用者可以从设计者提供的可能性需求中去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按照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居住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要大中小相结合,提高单个网点面积,发展超市和大型综合商场,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购物中心。行业结构要吃、穿、用、玩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尤其要开拓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

注重商业区的空间秩序。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采取有层次、有发展的手法把人们从开头引导到末尾,在中实现富于戏剧的结束,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在以通行为主的线状商店街面上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使街道具有整体统一性。而招牌、幌子、匾额更是我国传统商业经营上的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居住区内的商业建筑由于程式化程度高,它没有橱窗陈列,各个单位虽然所卖的物品不同,但从外部形象上却很相似,为了区别,就全靠招牌、幌子这种广告手段,直接点明其经营内容,并且具有装饰功能。

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本文认为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以组团单体建筑为宜。根据规划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确定建筑总量,地理位置可安排在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整个住宅区的交通干道旁。在建筑样式上既要富于变化,又要有机联系,以形成优美的建筑景观。

结论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他们在商业建筑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传统商业街的集中式商业布局设计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商业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成功的商业建筑项目应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风貌、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商业建筑[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规模尺度;界面设计

一规模尺度

架空空间的场所感主要由空间的尺度比例是否合适、日照充柿与否来决定,架空空间的进D与架空高度H的比例不同时,其空间感受也不同。

当D/H<2左右时,架空的感觉是舒适的,和外部空间具有良好的渗透;

当D/H>3的时,在南方以太阳高度角45度大致计算,架空空间中部就难得到阳光了,灰暗的空间是无法吸引人们的稳定往活动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中段进行一些处理,比如绿化种植、局部设置服务性小卖部等;

如果D/H再大时,选样的架空空间就不再适应人们开展交往活动了,往往被辟做停车场,或是通道。很多居住区的架空层的层高在3—3.5m之间,有些层高只有2.2米左右,只有少数层高在4.5m以上,层高低矮难以使人停留,感觉压抑。难以设置为儿童、老人等服务的运动设施,也难以安排大型的构筑物,高大乔木的栽植也受到限制,架空层造园要素的布置受到限制,无法营造大规模的园林空间。

二、界面设计

架空层的空间界面是地面、顶盖、独立支柱或片墙,三大空间界面无法垒部围合,只能形成半封闭的空间,但空间轮廓不明确,高、宽比不协调,不同的尺度,形成不同的园林景观,墙面与柱子在空间中同样起到围隔作用,同时又与外界空间取得渗透与联系,内部的墙面与架空层的支柱,占用面积较大,处于人们视线敏感和行为可及的范围,所以要妥善处理。对墙面和支柱的景观设计,决定了架空层园林景观的风格和特性,同时也使室内、外的空间互相渗透与交融,达到增加层次,获得步移易景的效果;另一方面,可利用侧界面本身的特点达到空间渗透,例如有的在底层楼梯间采用玻璃墙面,使人在室内即可感受到室外的景致,使内外融为一体,在视觉上引起放大、形成通透的感觉。底界面的空间限定要素对于人的活动与视线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因此通过底界面向外部空间的延伸、诱导活动、由视线的穿过,造成空间力向的延伸,使架空空间与建筑空间、外部空间发生联系和渗透,这种渗透作用,一方面可使外部空间与架空空间联起来,另一方面又是对架空空间的“二次分隔”,两者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关系。

地面铺装包括硬质铺地、小径、草坪等,不同的地面材质、纹理色彩铺装的综合运用可以使环境更加丰富。硬质铺地主要为人提供活动和逗留的场地,或还可以形成小路,都是人们日常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交往活动的开展。

地面铺装设计要点:

(一)安全性

居住区中的硬地和小径是人们最经常逗留和穿越的场所,应该注意保证铺装的安全性,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无论在干燥还是潮湿的条件下都应注意防滑设计,

2、主要路线中的铺装不宜过于凹凸不平,否则会对老年人行走带来一定困难;

3、健身器材和儿童活动器材周边应采用比较柔弱的铺装材料,以利于活动安全。

(二)体现对行为的引导

一般来讲,铺装的变化不宜过多,过于凌乱的变化会破坏居住区安宁的生活氛围,但是铺装的适当变化却可以对行为进行良好的引导。舒适美观的路面鼓励人行走,而粗糙不舒适的路面可以传达拒绝人们穿越的空间语言,即不同铺地材质的变换可以表达功能的变化,起到引导人行为的作用。底界面地面材料和图案的变化,可对空间进行分隔,也可使两部分空间产生共性联系,铺砖图案的导向性可微妙引导人流运动的方向,有时还可影响人们行走的节奏和速度。采用地面的铺装来划分空间,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对空间进行分隔,也可使两部分空间产生共性联系,铺装图案的导向型有时还可产生不同的空间气氛。架空底层的铺装与外部空间的铺装之间如果有界线,最好采用柔和平缓的线条,也可采用一层层过渡,逐步过渡过去。架空空间和外部空间铺地相连时,外部空间道路延伸到里面去,旁边配以不同铺地装饰,形成宽窄变化、曲线流畅的小路。例如泉州金帝花园架空层内,就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铺装以及柔和平缓的分隔线条暗示不同的活动领域。

(三)硬质铺地与自然元素的渗合

硬质铺地渗水性差、反射阳光,过大面积的硬地易产生干燥炎热、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为了提高环境质量增加舒适性,可以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做适当处理,使硬地和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相渗合,进行调解。如在集中的硬地空间适当植以树木,既缓解了单纯硬地空间的空旷枯燥感,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而且树木的遮阳和调解小气候的作用更可以提高这一空间的利用率,为人们在空间中逗留和交往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外,还可以在非主要行走的部位,将普通的地砖改为草皮砖,这样既改善了硬地铺装的渗水性,又为环境增加更多的自然元素,提升了环境的品质。

三绿化水体

绿化不单单是种草植树,良好的绿化布置可以起到限定空间和柔化建筑边界的作用,还可以减少污染和噪声,改善住居小气候,优化景观,通过植物的配置创造出住区的特色。良好的绿化设置对空气、湿温度和城市各种污染起着有力的调控作用,同时对在其中活动着的人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分隔空间,美化环境,用绿化带作为软界面对空间进行分隔,既可阻挡车辆进入,又能创造各种尺度的交往空间,配合桌椅、小品,是人们放松、休息、互相交流的绝佳场所。在绿化布置中,可用形式各异的图案作为设计的母题,配以不同品种的植物,构成交叉的美丽图形,无论置身其中还是从旁浏览,都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形态各异的植物从外面自然延伸到架空层,弱化了架空层与开放空间之间过渡的生硬感,而这种建筑边缘绿化占了楼盘整个绿化面积的相当一部分比重,成为改善绿地生态效果的重要手段。

绿化设计要点:

(一)可进入性

绿化是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前提,但是绿化仅供观赏是不够的,好的绿化设计应该使人能够亲近,这就要求绿化设计应与小路、硬地相结合,并适当配以坐憩设施,充分满足人们交往活动的需要。

(二)利用绿化隔断、错落,创造丰富的休闲场所

架空空间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避风雨的休息、娱乐场所,在这里他们能够下棋、聊天、游戏、甚至有些体育活动,依据各种活动的特性,可以通过绿化隔断、空间错落的暗示作用.组织不同的休闲场所,满足各种活动要求。另外绿化还可以软化界面,有些高层小区的交通部分的墙体要落地,简单的将实体落地必然会生硬,可以通过绿化软化接地的界面,形成良好的过渡,不但整体效果很好,而且还美化了环境。还可以将室外空间的绿化、人行步道、水系、小品有组织穿插、延伸至底层架空空间,达到空间的延续、渗透,使得整个组团空间成为一种开敞的外部空间与压缩的半开敞底层空间有节奏交替变化的序列空间,这种对单一空间多层次的划分、收放,扩大了空间感。

(三)植物的选择

第7篇

工程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西部,西环高速公路以西,玉门河街以南。西山玉门小区内的西中部。周边用地为村民住宅。拟建场地为万柏林区煤场、机修厂宿舍、西机标准件厂及山西焦煤设备租赁公司机电总库,场地地形高差较大,场地现状高差近10m,最高点为场地东北角高程为873.0,最低点为场地中心高程为863.2。场地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之势。场地总体坡度在2.8%左右。

2总平面规划

1)功能分区。小区布置上突出体现“一轴,两核心”。核心是指整个小区的景观核心,此核心加强了小区环境的完整性,提升了小区的生活品质和艺术品味。住宅楼围绕景观核心布置,形成了园林化的住宅小区。同时在小区适当位置还设计有变配电站、热力站、垃圾回收点等完善的后勤服务设施,最大程度的满足小区的生活需要。

2)建筑空间组织与周边环境。本工程以高层为主,辅以多层配套服务设施的居住小区。结合小区步行入口和中央景区,设置了部分两层的公用设施,既便于小区内部使用,又可对整个区域开放,以达到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小区总体布局强调空间形态的组合。高层尽量沿小区主干道布置,以便高层间的绿化空间更好的向小区道路空间开敞,并尽量围合成一个个庭院空间,增强邻里间的交往。小区强调环境的均好性。整个小区的设计首先从空间环境入手,确保小区内部具有良好的空间景观。两个车行主入口分别正对两个入口小游园,中央景区则通过道路空间与两个入口小游园联为一体,各庭院空间也分别向主干道开敞,整个小区的绿化环境通过小区主干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由“中央景区—入口小游园—庭院空间”共同组成的绿化体系。

3)景观设计。景观是让人享受阳光、风、植物的自然之美。景观是为人提供一种平等、共享的室外交流、活动空间,为人与人交往提供舞台。景观不是孤立的,是和建筑及周边环境相融,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本方案的景观设计中,强调自然化、园林化,注重太原地区气候特点,在植物的选种,景观的布置上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使用要求,达到以美观与实用的和谐统一。在总体环境的设计中,小区中心位置为小区景观核心,广场辐射的景观道路及公共绿地环绕广场形成了一个范围更大、内容更加丰富的绿化园林。住宅楼之间的各个院落景观为小区内次一级景观节点,其景观环境各具特色,它们作为院落级景观美化了小区环境,满足了居民的使用要求。

4)竖向设计。本项目拟建场地为万柏林区煤场、机修厂宿舍、西机标准件厂及山西焦煤设备租赁公司机电总库,场地地形高差较大,场地现状高差近10m,最高点为场地东北角高程为873.0,最低点为场地中心高程为863.2。场地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之势。场地总体坡度在2.8%左右。小区竖向设计以周边城市道路竖向为主要设计依据,并结合现状地形。由于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所以场地整体排水方向定为场地东侧。通过场地地形高差将排水引入南侧、北侧、东侧道路,小区入口处为避免道路雨水倒灌,设有反坡,场地入口坡度定为0.9%~4.6%左右,其余场地坡度为0.3%~3%。这样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土方量,同时也将小区地下车库坡道长度大大缩短,增加了地下车库的车位数。本项目竖向布置方式为平坡式。地表雨水排水系统以路排与暗排相结合。本项目场地及场地周边不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建筑场地存在湿陷性,通过回填灰土等措施解决。

5)交通组织。小区主入口位于小区南侧的西外环街及北侧的玉门河街上,共设有四个出入口。入口区域强调视线的开放性与视点的集中性。入口道路宽度为7m,小区内车行道路宽度为6m。小区景观步行道路宽度为1.5m~2m。消防车道及建筑消防扑救场地布置,小区消防车道与车行道路相结合布置,高层建筑周边布置环形消防车道或布置消防车回车场。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位,小区停车以地下停车为主,停车数满足使用要求,并结合景观在室外布置自行车停车棚与小区临时停车位,主要道路分为7m,4m及1.5m三类,3m~7m道路均为车行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大纵坡坡度为4.6%,最小纵坡坡度为0.3%。车行道路均为1块板,横坡坡度为2%。1.5m~2m道路为步行道路,采用透水砖地面。道路系统规划以实现人车分流为目标。主要道路以满足消防车通行及小区装修期间的临时停车车辆通行为主,并兼顾自行车的通行与停放。路网系统应考虑近、远期结合,灵活布置,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考虑足够的道路绿化面积,满足景观需求。为地下工程管线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

3单体设计

1)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住宅设计以创造大众性、人性化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作为主导设计思想,力争在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设备的配置和使用上有所突破,达到先进性及新颖性的统一,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文化”的发展要求。在户型平面布置上,根据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及气候特点,起居室及主卧室布置在南侧,辅助用房及次卧室布置在北侧,明厅、明厨卫。在厨房、卫生间设计上注意与相邻居住空间的联系,综合考虑现代生活用品设备的布置。厨房中按操作程序布置厨房器具,同时设置排烟道,集中处理厨房内排出的油烟废气。套型面积合理,套内面积恰当。户型单元采用双电梯,满足防火疏散和电梯使用要求。

2)竖向交通设计。住宅楼竖向交通以电梯及楼梯为主,每单元设剪刀梯1部,设电梯2部,兼消防电梯2部。

3)立面设计。小区主体颜色为浅咖色,色彩含蓄稳重,有文化韵味,与建筑、绿化相和谐。主要立面采取涂料墙面、面砖墙面相对比,形成丰富的材质对比,立面细节丰富具有现代建筑的成熟稳重,而又不失现代感。

4建筑消防设计

1)总平面消防设计。西山玉门小区四区设有四个出入口,高层建筑周边设有环形道路或设消防车回车场,消防车道宽度均大于4m,满足消防扑救要求;各楼座建筑间距满足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

2)建筑单体消防设计。

a.建筑耐火等级。本工程高层住宅均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公共建筑均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及其他防火要求根据相关规范进行设计。b.防火分区及消防疏散。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刀梯,设有两个前室,两部消防电梯。纯高层住宅地下室防火分区均小于500m2,底商住宅地下室防火分区均小于1000m2。其他多层公建均符合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c.室内装修防火设计。本工程装修材料必须满足GB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中3.2.1条的规定。

d.防火构造。配电室及其他设备用房的门为甲级防火门,防烟楼梯间的门为乙级防火门,管井检修门为丙级防火门。防火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在关闭后应能从任何一侧手动开启。双扇防火门还应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所有内隔墙,砌块墙均应做到板(梁)底,并堵严塞紧。电缆及管道竖井(送风,排烟除外)安装完毕后,以每层楼板处现浇不少于80厚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层封闭。穿墙管线待安装完毕后,墙身必须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补严。凡室内装修用木材均应先做防火处理。干挂石材墙面上门窗洞四周用岩棉严密填实封堵。防火门必须选用经消防检测部门鉴定的合格产品。外墙采用70厚B2级聚苯板(镀锌钢丝网锚固件卡紧)或70厚A级岩棉板,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层设宽度不小于300mm的A级保温材料作为水平防火隔离带。屋顶采用80厚挤塑板保温材料,屋顶与外墙的交界处、屋顶开口部位四周的保温层,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80厚岩棉保温材料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5建筑节能

1)住宅类。采取外保温措施,外墙采用200厚钢筋混凝土墙外贴70厚钢丝网架模塑聚苯板,传热系数0.685;外窗采用辐射率不大于0.25的6+12+6厚Low-EPA断桥铝合金窗(在线)中空玻璃窗,传热系数0.23;屋顶采用65厚挤塑聚苯板,传热系数0.396;楼梯间隔墙采用20厚玻化微珠砂浆,传热系数1.429;户门采用双面钢板内夹25厚岩棉板,传热系数1.609;不采暖地下室顶板采用70厚岩棉板,传热系数0.63,建筑物墙脚,勒脚,窗口,女儿墙,飘窗及挑檐的细部保温做法均采取相应保温措施。满足节能设计要求。

第8篇

什么是“健康住宅建设”?根据《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179:2005的定义,健康住宅建设是指“用健康理念指导住宅建设,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该规程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健康住宅的设计参照和依据,它也是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另外,符合此规程的要求只是满足了一个健康住宅的硬件要求,它的软件部分-健康的氛围和交流要靠住户和物业公司的不断经营才能保持。下面笔者将以某一住宅小区项目为具体实例,谈谈健康住宅在具体设计中的表现:

一、项目基本情况

该小区位于的区域定位为低层低密度住宅区,周围商业服务等设施齐全,水、电、天然气等配套齐全,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二类区相应的环境空气二级标准,无固定污染源,周围环境噪声及交通噪声满足要求。以上这些满足了小区大环境健康的要求。整个项目房型以双拼、联排和叠加住宅为主,层数为4~5层。

二、规划特点

总平面—总体规划以小区内的南北向贯穿天然河道为骨架分为两个区域,并在基地中央新增东西走向景观人工水道,并使之兼具排雨水功能。小区组团按照主要房型—双拼、联排、叠加以及道路自然分区,会所等功能用房设于主入口处,方便使用。

交通—居住区以环路小区内主干道均呈柔和的曲线形,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以限定机动车的速度,减少机动车对居民的心理压力,并收到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效果。小区主干道宽7米。小区内各住宅组团各自独立又相互适当隔离,尽可能减少过境交通对居民的影响。组团内部道路采用尽端式道路,加强居民的领域感,同时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小区组团内部道路宽度4米。北区叠加住宅区中部采用半地下交通方式,利用半地下停车库实现地面的人车分流,同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停车位按照每户1个考虑,并考虑一定数量访客机动车停车位。相应于小区绿色健康家园的设计理念,小区内设计有一个贯穿全区的绿化步行系统,该系统将各组团中心、公共集中绿化、小区会所、公共运动设施通过步行道串联成环,居民可以通过该系统方便地到达小区内每个地方。

景观设计—结合建筑及整体规划,塑造花园式景观小区,将重点放在入口、环路及景观河道的设计上。入口处将水景延伸至会所,使河面到两边的喷泉溶为一体。中心的景观河以亲水的自然姿态出现,水的深度考虑小孩安全。采用水处理设备,满足水质的要求,河中适当种植了水生植物,增加水的自洁能力,可以减少小区的运营成本。住户的前庭后院统一设计,适当扩充绿地面积,利用种植给住户一个自然的半私密空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面积的水体导致蚊虫滋生,小区还选择配置了部分药用植物适当减少蚊虫(此部分作为一个课题正处于试验当中)。

污染源控制—设备用房埋入地下,并与住宅有一定距离,减少了设备噪音。利用树木等绿化降低车辆噪音,合理分区居住空间及娱乐活动空间,减少生活噪音干扰。污水排放雨污分流。路灯的选型避免对住户造成影响,减少玻璃幕墙的使用,外墙材料选用亮亚相间的面砖及压光环保涂料,减少光污染。生活垃圾全部袋装化,分类收装,密闭收运及处废率达到100%,选用压缩处理设备直接外运。

无障碍设施—公共场所入口设无障碍通道,小区内步行系统设盲道,按照规范要求设无障碍设施。

管线布置—厂区管线布置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反复开挖。主环路上管线放在步行路上,减少主环路上井盖的设置,既美观又减少了车轮压过井盖的噪音。小区内设管道直饮水系统,提供住户优质饮用水。小区内联排、双拼采用市政直接供水,叠加采用变频调压供水,采用新型管材,杜绝因管道本身引起的水质问题。小区排水雨污分流,污水排入(下转第10页)(上接第3页)市政管道,雨水直接排入河道,补充水源。

三、住宅单体设计

小区内住宅按照居住人的不同要求确定各个户型的面积,双拼每户面积在230~245平方米,联排每户面积在160~180平方米之间,叠加每户面积在140~170平方米。各个户型的设计均满足国家住宅规范的要求。双拼和联排户型为四层,一层为车库及储藏室,属于奉送给住户的空间,二层为客厅、餐厅及厨房,三层为次卧,四层为主卧及书房,每层均设卫生间。双拼采用框架结构,使住户可以更加自由的分隔。联排内设3m×3m的内院,为住户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私密庭院空间,并且更好的改善了北面用房的采光及通风环境。叠加层数共五层,楼下两户,楼上一户,使楼上住户享有更大露台空间,增加与自然交流的机会。客厅与卧室分层设置,动静分开,更好的保证了住户的私密性。厨房、卫生间均为明卫,并有足够的开启面积通风换气。

在立面处理上,设计不再局限在单栋房子的造型处理上,而是从总体出发,结合组团、景观、车行及人行路线,对重点区域进行标志性处理,做到主次分明,有张有弛。联排及双拼南立面用大片灰色面砖墙面(亮压相间),叠加采用大片的黄色墙面,前面配以不同尺度、形状及不同处理的白色阳台。清晰的白色竖向分隔墙给住户安全感及归属感。北立面以黄色外墙做自由灵活的分隔,而侧立面作为南立面与北立面的过渡,在景观区域做特殊处理。屋顶采用灰色压型钢板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整体的现代感及轻盈感。部分楼梯采用玻璃屋顶,增加采光性能和室内空间的变化感。

双拼、联排及叠加一层住户南北均设庭院,增加了人与自然亲近的范围,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顶层的屋顶退台为南面房间提供了充足的日照。住宅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所编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进行节能计算,外墙做25mm厚的挤塑聚苯乙烯塑料板,满足节能要求。外窗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有利于节能和隔声。住宅排水雨污分流,污水立管设通气帽,卫生间选用防反溢防臭地漏,有效地防止下水系统浊气与虫害、病菌的返回。

四、社会环境的健康

小区除提供住宅和公共服务等硬件设施外,还为住户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互助,情感上和思想上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的条件,全面提升小区的环境品质。

小区在规划时各个空间层次分明,形成了住区—组团—邻里三个层次的交往空间。住区内设活动平台,为有组织的公共活动提供了条件。每个组团从在景观布置上各具特色,均设有小型活动的空间。大部分户型南北均设庭院,院墙高度为1.2米,形成了半封闭式的院落,为邻里交往提供了空间。健身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为会所的室内游泳池、篮球馆、室外网球场、景观平台和散步道,第二为组团散步道、老年和少儿活动区,第三为私家庭院活动,第四为楼上露台的室外活动。小区内设智能保安监控系统,加强小区夜间照明,物业组织保安巡视系统,为小区的安全提供保证。

第9篇

一、基于开放性实训中心下的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探究

1.重视实训教学,强调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学中做;结合开放性实训中心将教学内容细分为“学”与“做”两部分,做到“有学有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在“学中做”,“做”中体验和深化理解理论内容,并通过课程任务的形式再次深化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讲解居住空间设计尺寸和尺度概念时,采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操任务同步进行的手段;在课程前中期,在结合理论知识和相关数据进行概念讲解的情况下,创设课程案例实操训练情境,通过设置不同尺寸、尺度空间的分隔组合,让学生从实践角度感受空间的尺寸和尺度的理论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达到“做”与“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目的。课程后期在总结授课内容的同时课程的课后实训内容,即利用课程所学居住空间设计尺寸和尺度知识进行居住空间户型平面图布置设计,进而深化教学效果和知识深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做好课程衔接,在下次授课前集中检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错和讲解点评。2.强调实训教学,在实现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同时,突出实践实操对理论知识深化和理解的作用,做到理论学习的再次认知,突出“做中学”。实训教学要注重在“做中学”,学生要重视在完整的项目训练过程中掌握实现艺术创意的技术手段,材料性能和运用设备、工具的能力,提高艺术创新能力、艺术表现与鉴赏能力,增强原创意识、环保意识和就业意识。依靠实训中心的仪器设备和环境进行校企联合,促进实战能力培养,将社会研发项目放入实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项目研发的各个环节,贯通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强化能力、服务地方、实现双赢”的教学模式。将社会实际项目作为课程的最终任务选题,与企业和单位同步设计和制作,以任务制带动教学,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企业设计师及相关人员紧密联系,学生可以亲临项目现场和校企合作的基地,从而进行实际观摩和测量感受,同时将自身作品与企业作品进行阶段性对比,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学生还应深入项目施工与制作阶段,从中学习常规课程之外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拓展学习。3.突出教师的辅导性作用,强调引导式学习。基于开放性实训中心框架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讲授课程内容的主体,更强调在教学环节中的辅和引导性作用。不仅进行实际经验性的引导,同时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程前段主要通过对知识生动有趣的讲解和多种授课方式及形式的配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内容的同时热爱课程,热爱知识,起到知识的普及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者的作用。在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和查阅大量优秀案例、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认知水平,真正起到引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二、探索中的几点思考和反思

1.注重知识讲授的趣味性、避免授课形式的枯燥与内容的乏味,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建积极的授课环境。如,在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课程讲解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引入视频教学环节,并在视频观看之前预留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探索和发现自主在过程中寻找答案。观看后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2.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自身特点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并在理论学习和实操制作的关键节点上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授课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热情。3.专业知识灌输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大学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学习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作者:李吉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10篇

建筑设计在进行高层居民建筑墙建筑时,在建筑断肢结构墙之前,必须满足以下的几个条件:一方面,在对结构墙进行地震设计时,应该确保断肢结构墙所承担的最低层振底部地震的破坏力不能超过种地不的一半;另一方面,对于断肢结构墙的下限,在断肢结构墙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满足底部地震抗拒力,应该把断肢结构墙当作一般结构墙来进行设计;最后,如果在结构墙的结构中,只存在少数的小墙枝,设计时应该对小墙枝进行一半的结构墙处理。

2高层居民建筑短肢结构墙的结构设计

对高层建筑断肢结构墙进行结构墙的设计之前,首先要对建筑的整体的结构墙进行设计规划,以确保合理、足够长度的长肢结构墙与短肢结构墙共同构建高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对短肢墙进行异形柱的设计,也就是断肢结构墙的变形特征框剪结构。设计师在经过准确的计算以及测量后,仅仅只有结构墙的结构形式符合短肢架构墙的条件而且应该将结构墙的参数设定为段式结构强的标准参数。由于是在居民建筑房间的间隔墙教会胡设置成断肢结构墙,因为是依据建筑间隔墙的位置进行规划设计所以断肢结构强对建筑产生不了阻碍。在短肢墙输两天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建筑结构的抗压力进行确定。不要把断肢结构墙设计的过多或者过少,这样都会使建筑变得太过软或硬,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且短肢墙的布置要均匀,以保障建筑结构钢心与质心相统一。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高层民居进驻负荷过重或者是造型不规则的情况,断肢结构强应该被设计在平面之外的边角或者是建筑结构的周边,进而使建筑架构的整体性稳固,保持结构刚度的适度。另外,应该保证墙肢的厚度薄厚适宜,使间隔墙的表面没有突出的墙肢。最后,设计师要按照高层居民建筑平面抗侧刚度的标准,设计适合的中心剪力抢在高层建筑结构构中。

3高层居民建筑短肢结构设计中的要点

3.1对短肢墙的轴压比进行合理的控制

现阶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如果短肢结构墙在负荷的作用下,小偏差的条件下,说明短肢结构墙的延差,如果是大的偏压就是在大的轴压的情况下。因此,在进行施工建筑时,要特别关注混凝土的约束力以及裂缝情况。

3.2提高短肢结构墙的抗震性能

高层居民的建筑结构中,建筑的外边缘、角点的短肢结构墙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弱,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就会遭到破坏。在高层短肢结构发生变形时,结构墙原有的变形就会得到加剧,进而导致墙体的裂缝。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应该着重注意短肢结构的结构性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比如:设计师应该减少高层建筑边角周围短肢结构墙的轴压比例,增加钢筋的配筋率,适当的对小墙肢的抗震能力进行加强,以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与实用。

3.3正确判断短肢结构墙结构内梁的属性

在短肢结构墙的墙梁设计过程中,假如墙开洞时墙梁的跨高比小于五,应该依据梁的实行对梁进行设计。在墙梁跨高比大于五的情况下,应该依据框架梁进行设计。因为高层家主结构的整个刚度以及抗侧度都是受到短肢墙墙梁的刚度影响的,因此,有关短肢墙梁的截面选择、梁的配筋以及设计都必须科学合理,进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在高层居建筑短肢结构墙的结构设计中,建筑设计师可以对短肢墙的刚度进行适当的减少,使短肢墙的设计符合梁截面的要求,以保障短肢结构墙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4结语

第11篇

该塑件为典型的薄壳零件,表面形状不规则,最大长度270mm,最大宽度52mm,最大高度15mm,主体厚度0.8mm,属于狭长制件。为了使上下壳体安装方便,内表面设计有隔板,并在隔板上开有许多内凹空孔的卡扣结构,构件不对称,且一侧前段有一个伸出的带有凹槽的凸台结构。整个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构件表面的主体部分,为避开内部装配件的外伸而形成了窄筋结构。材料为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牌号为PP+EPDM-T20的PP复合材料,该材料含有填充物,其流动性较好,易于成型。由于塑件具有侧面孔与侧面凸台结构,需要内侧抽芯或斜顶装置,考虑到塑件内部空间太小,因而选择斜顶装置。

2模流分析

2.1网格划分、诊断和修复

将Pro/E三维实体.PRT格式文件转换成.IGS文件输出,导入到MoldflowCADDoctor软件中进行CAD模型的检查、修复与简化,将小圆角等部分小特征进行简化。在MPI软件中,导入零件的UDM文件,对模型采用双面网格类型进行网格划分。

2.2浇口位置选择

浇口位置的设置要综合考虑熔体的流动、注塑件的外观质量、成型塑件的力学性能及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电池壳体的外表面是外观件,所以浇口不能设在外表面上。模流对最佳浇口位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塑件的中间深色区域为较佳浇口位置,考虑到塑件表面部分的窄筋结构可能导致其填充质量缺陷,拟采用三点浇口设计。为了使浇注系统受力平衡,结合塑件的结构、尺寸,拟采用一模两腔的模具结构。

2.3成型分析

根据最佳浇口位置确定成型方案,对产品进行成型窗口分析。材料推荐工艺参数范围为:模温30~70℃,料温190~240℃。设定注射时间为横轴,成型质量为纵轴。当分别调节模具温度为65.56℃和熔体温度231.7℃时,注射时间在1s附近,产品的成型质量最好,高达0.9125。区域2D幻灯片图,表示工艺参数对制品质量的影响,中间深色区域为首选区,范围越大表示工艺参数可调节范围越广,也就是说,在满足良好质量的前提下,工艺参数有足够调节的余地,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外界干扰造成的废品率。模具温度65℃,熔体温度为231℃时,注射时间为0.78~1.70s,都在首选区域范围内。综合以上快速充填和成型窗口的分析,在保证各项指标良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取模具温度为66℃,熔体温度为232℃。

2.4流动分析

对上述方案进行流动分析。熔接痕分布如图6所示,熔接痕主要分布在塑件侧壁,且数量不多,基本不会影响塑件质量。气穴主要分布在塑件分型面处,可利用成型侧壁内孔的侧型芯安装间隙及分型面将气体排出,不必在模具中添加排气槽。充填时间为1.414s基本可完成充填,该充填时间与图5的分析结果一致,刚好位于最佳充填时间范围内。

3模具总体结构

参考中小型模架的基本结构形式,由前述型腔的布局及成型零件尺寸要求,模具选用P3型,规格为450mm×550mm。根据模具尺寸,并结合模流分析得出的注射压力、锁模力等参数,选择螺杆式G54-S-200/400注射机,该注射机额定注射压力为109MPa,额定锁模力为2450kN,足以满足成型所需的注射压力和锁模力要求。塑件内侧用于装配的内侧孔,由于塑件内部空间不便采用侧滑块的形式,而且孔的数量比较多,所以均采用斜顶抽芯机构进行成型。模具工作原理:开模时,注射机开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后移,型腔固定板8与脱模板10分离,使二级分流道从制品断开。然后动模继续移动,待移至限定距离即滑块和塑件完全脱开时,型芯固定板19拉动定距拉板33,定距拉板33带动脱模板10使流道的料脱出。然后凸模31继续移动,使其与凹模32分开。最后在注射机的顶出作用下,推动推板23,使推杆37与斜顶6、28一起向上移动,顶出塑件。合模时,在注射机的带动下,复位杆21使推杆37与推杆固定板3复位,然后凸模31与凹模32合拢,最后脱模板10与型芯固定板19合拢,准备下一个周期的注塑成型。

4结论

第12篇

空间设计是地中海风格设计的元素要领,其空间要着重表现出地中海风格所蕴涵的“自由精神”和“浪漫情怀”。要做一种风格的设计,首先要了解设计元素不能简单拼凑,必须有贯穿其中的风格灵魂,要搞清楚这种风格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居住在新时代都市的人士来说,钢筋水泥的住宅虽能保障我们的安全和私密,却毫无生气和灵性,无法为我们提供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因此,许多人开始在空间设计上花更多的心思,只要投资者的经济条件和消费允许,设计师便可以根据居住者的家庭人员结构、生活需求状况,结合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布局,为其营造一种蔚蓝色的浪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纯美自然的类似地中海式的海洋风情生活体验空间。通过生活空间的变化使客户身心得以舒缓,给人感觉格外返璞归真、与众不同,这与地中海风格本身代表的极其休闲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空间面积大,顶面较高的建筑主体比较适合做地中海风格,一般别墅、跃层、或者是100平以上空间可以考虑装修成该风格。由于设计难度相对较高,所以一般不推荐小户型公寓装修该风格,其次是要求空间开放通透性较好,多以框架剪力墙及砖混结构为宜;再次是要求房间注重采光、采暖合理运用,低密度小区为居住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生理环境;最后是要求带回廊、过道、露台、天台、更佳适合做相应的地中海室外景观设计。想要了解地中海风格设计要素所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要在空间的开放性和通透性这两个基础上下功夫。现今多数家庭以塑钢包裹自己的家的露台从这一点上是有悖于地中海风格装修的自由精神的。试想一下,大量杉木的运用成为装修的主脉络。开放式厨房、主卧半开放式衣柜,开放式书房等等,不同功能之间的区域只用特殊的形式过渡,因为没有“门”的界限,空间显得通透而生动。如果同时把阳台或露台装饰成海边的栈桥或海景岩石,树几根木桩,绕几道麻绳,把窗观海,那将是何等的意境。

二、地中海风格中经典的拱形在现代家居中的运用

传统意义上地中海风格的建筑一般会将海洋元素应用到家居设计中,给人自然浪漫的感觉。在造型上,有许多拱门与半拱门以及马蹄状的门窗,圆形拱门及回廊通常采用数个连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广泛运用拱门与半拱门,让人在行走观赏中,体会延伸般的透视感。若想在现代住宅中打造地中海式的拱形门,家中的墙面处(只要不是承重墙),均可运用半穿凿或者全穿凿的方式来塑造室内的景中窗,这是地中海家居的一个情趣之处。在材料的运用的,对于室内外的拱形门在材质上必须有所区别,可以通过纯净的白粉刷砖墙,这样在户外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明朗。而室内增加的墙体则可以采用瓷砖、天然石材或是壁纸与居室环境相融合。地中海风格装修还通过以海洋的蔚蓝色为基色调的颜色搭配方案,自然光线的巧妙运用,富有流线及梦幻色彩的线条等软装特点来表述其浪漫情怀;地中海风格装修在家具设计上大量采用宽松、舒适的家具来体现地中海风格装修的休闲体验。因此,自由、自然、浪漫、休闲是地中海风格装修的精髓。

三、纯美的色彩适合地中海风格的软装饰品

第13篇

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建筑;生态设计;苏州

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pace of the new rural accelerating ceaselessly in Suzhou,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the problem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uzhou, a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ecological design, the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Keywords:new rural;residential building;ecological design;suzhou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103-02

1 前言

在苏州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显然,维持原有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是不切实际的,农村环境为适应新的需求必须得到有效改造。但目前村庄无序建设的情况较普遍,新的村庄建设体系还未形成,传统的村落布局和结构就已经遭到破坏,农村理应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却由于农村生态环保意识的薄弱,特别是居住建筑的随意设计,不仅降低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并造成农村资源的极大浪费。

2 目前苏州农村居住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布局方面

由于村庄规划的缺失,建筑布局随意性很大,缺乏整体布局的协调性。部分居民为了追求较低的投入,减少土地平整的费用,建筑的朝向常常受到现状用地的局限,建筑整体空间表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此外,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建房出现盲目攀比的情况,建筑新旧风格不统一,外观凌乱而缺少特色。

2.2单体建筑设计方面

建筑单体造型或是式样反映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农村的社会文化。苏州农村新建的建筑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乡土文化联系较少,建筑的设计趋于单一化,地方差异性表现不明显。建筑在立面、色彩以及细部设计等方面影响了村庄整体的生态风貌特征(见图1)。

2.3庭院建设方面

庭院是农村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在形态上是指由房屋、围墙、院落空间以及动植物等组成的空间院落,是区别城乡的重要感观特征。目前苏州农村中的庭院仍实行人畜混杂的方式,部分农民甚至将生活垃圾露天堆置于庭院中,导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户的身体健康(见图2)。

2.4建筑材料方面

建筑在外装修上主要采用白色瓷砖或是马赛克饰面,石膏线脚,小青瓦或是琉璃瓦屋顶,铝合金大玻璃窗以及防盗门,而在室内装修上基本与城市住宅接近。可见,建筑选材完全既没有考虑整体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没有考虑建筑节能上的要求,大大浪费了许多农村中独有的可再生自然资源。

3 农村居住建筑的分类以及生态设计的技术路线

3.1农村居住建筑的分类

根据农村居住建筑承担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与生产功能分离型,其设计可以参考城市生态住宅的标准进行设计。二是生活与生产功能结合型,农民的生活居住与手工艺产品生产、农副业产品或是服务业经营结合在一起(见图3),住宅同时承担生活与生产经营的功能,在设计时就应综合考虑生活与生产的特点,进行综合安排和设计。

3.2农村居住建筑生态设计的技术路线

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即高技术路线(应用高新技术建材及现代设计与施工)、低技术路线(对传统建筑进行生态化改造与设计)和政府干预路线(制定生态建筑的技术规范并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其中,高技术路线适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对于农村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应选择低技术路线结合政府干预的路线。

4 苏州农村生态居住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

生态建筑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颜京松先生认为生态建筑或是生态住宅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较完整的生态代谢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人与自然协调、互惠互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针对苏州农村的具体情况,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居住建筑的选址应尽量不侵占未开垦的土地和自然空间,布局上采用群体布局的方式,提高建筑密度。在可居住及合理的条件下,减少建筑面积,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低。

2)从苏州农村的地域特点出发,提倡利用传统技术和本地材料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重视对地域性和地方性的理解,并依托地方的文化脉络特点。

3)针对苏州的气候特点,采取各种节能措施,并尽可能考虑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太阳能供热、自然降温、自然通风等设计手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4)考虑农村居住建筑融入到整个地域的生态循环圈,即将建筑的设计、建造及使用过程中的消耗、排放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于良性循环。

5)建筑选材应选用苏州当地的可以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实现利用本地材料达到保卫节能的目的,并且可以重复回收利用。

5 苏州农村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建议

农村生态居住建筑不仅是建立一套独立的建筑以满足农民居住和存放物品的空间要求,而且要将建筑与环境、资源、能源以及人的活动紧密地融为一体。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同时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在已经改变自然的情况下,争取对自然界的最优化利用,以一种新的形式即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顺应和保护自然界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创造适宜于农民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

农村居住建筑环境是私人的活动空间,也是居民主要的生活环境,其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其生态设计的主要建议如下:

1)居住建筑的布局

农村居住建筑的选址及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民风民俗等要素的影响,特别是建筑朝向对自然生态节能的考虑,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实现农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追求。

2)单体建筑造型

住宅单体造型包括体型、立面、色彩和细部等,是住宅建筑内外部空间的表现形式。其具体设计应该结合农村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并注意降低造价和节约用地。在形式上注重现代化与乡土化相结合,即使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村居住建筑(见图4)。

3)室内空间设计

合理的室内空间是由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室内小空间组成。无论是生产与生活功能分离还是结合的居住建筑,在室内空间布局上都应该进行功能分区和动静分区,分为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家务空间、交通空间和一定的与大自然联系的开放空间,如院落等。在门窗设计和室内空间组织上应该保证自然通风,采用可控天窗装置、可控遮阳装置,最大可能应用自然采用。室内还可引进适量绿色植物、花卉、虫鱼等,并科学合理的搭配,营造室内亲近自然的氛围,既增强室内环境的活力与生机又增加美感。

4)庭院空间设计

在农村,苏州城市化程度较高,农村庭院面积普遍较小。在庭院面积较小的住户中,庭院内只留有观赏植物,应从生态人居的角度考虑,逐步把庭院农作物种植用地转移于村域范围内的一处种植养殖小区,使相同功能的用地能够集中在一处统一管理。使农业生产的功能从庭院中分离出去,保证小气候的生态环境,并创造整洁卫生的庭院生活环境。

5)立体绿化美化

立体绿化美化主要包括屋顶覆土种植、墙体绿化、庭院美化设计等,是生态设计的一大特色,不但可以保持乡村的绿色景观,而且有利于调节建筑周围的小气候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屋顶覆土种植对屋顶建筑要求比较高,要在现浇混凝土屋顶增加防水层、隔离层和排水层,其上覆土,可以种植花卉、菜果等高价值作物或绿化植物,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起到保温纳凉的生态功效。此外,屋面还可以设置蓄水池,供居民浇灌绿化、养鱼、清洁地面和卫生间等用途,同时,还可以改善周围小气候。墙体绿化是在墙下种植爬山虎等攀缘植被,以覆盖墙体,减少日光直射,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庭院绿化是在庭院内合理搭配种植花草树木,使庭院形成错落有致、鸟语花香、四季常青和通透良好的农家小院。

6)水的利用与处理

水的利用与处理是生态建筑的一项重要设计,是体现建筑生态内涵的重要指标。水利用的原则是“循环使用、分流供排”,其设计包括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排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供水系统要根据用水对水质要求的不同实行分流供水,饮用水、厨房用水、淋浴用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要使用达标的饮用水源。浇灌、冲厕、刷车和景观用水的水质要求不高,可以使用洗浴、厨房排水或是雨水等。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是指对粪便的处理,推广使用家用沼气净化池,做到粪便污水的就地消化和分散处理。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洗浴、厨房排水冲厕后进入沼气净化池,经过处理后排入村内水塘,用于村落景观用水。雨水收集利用或经过雨水管道排入村内水塘,补充地下水。庭院内设置雨水收集池,在雨季时收集屋面雨水和地面雨水,另外可以作为生活杂排水的排水池,池内可以养鱼或是种莲,既可以收集雨水,又可以作为水景美化庭院环境。

7)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农村居住建筑中除使用常规的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能等能源外,还应该尽量使用太阳能和沼气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是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其二是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其三是使用光电板发电作为补充能源进行夜间照明。沼气能的使用应该与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可以采用家庭分散式或是沼气站集中式应用沼气能,既能净化环境又能产生新能源。

8)绿色建筑材料

建材生产是消耗资源与能源最大,并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行业之一,因此,农村生态建筑在墙体建材上应选择绿色、环保以及天然的材料,限制使用豁土砖,推广采用空心混凝土砌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农业废弃物制造的人造板等。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上,尽量使用自然材料(如竹、木、藤等)和经过绿色环保认证的人工饰材,从而减少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图1-缺乏特色的农村建筑(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2-庭院空间的使用情况(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图3-居住与服务业经营结合(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图4-乡土化的建筑(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6 结语

要改善苏州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居住建筑的设计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运用生态的理念和设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在尊重自然环境和尊重当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坚持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实现农村和谐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秀娟.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村庄规划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2]钱臻.苏南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第14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排烟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自1995年实施以来,已于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5年共进行了4次局部修订,始有现在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1](以下简称《高规》)。但近些年来由于单体建筑的规模日渐增大,建筑层数越来越多,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高规》已显得难以适应。另外,《高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局部修订方式难以改变某些条文不尽合理、不够确切的状况,甚至有诸如正压送风的条款出现在机械排烟章节(第8.4.3条)中的情况。随着防排烟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性能消防理念的引入,消防建审部门及建筑设计人员等普遍认为《高规》已经到了进行全面修订的时候了。本文谨对《高规》的防排烟条款提出建议,供讨论和修订规范时参考。

1 关于机械排烟的设置原则

1.1 无窗井的地下设备用房的排烟系统设置《高规》第8.4.1条规定“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 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地下设备用房是否也在此列,《高规》的正文及条文说明中均未述及。因此,地下设备用房设置机械排烟与否是有争议的,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第1种做法是,以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排风量按平时用途确定,排烟量按《高规》第8.4.2.1条确定。系统中往往装设双速风机,平时低速运转,火灾时高速运转。为使排烟量不致过大,人为地划分成数个小的防烟分区。第2种做法,同样以排风系统兼作排烟系统,但排烟量取与排风量相同。第3种做法则是根本不考虑排烟。笔者认为,采用第2种做法是合理、可行的。合理之处在于,设备用房虽经常有人停留,但人员较少,且人员熟悉周围环境,疏散起来相对容易,以一般排风系统的排风量进行排烟已可满足要求。而其可行之处在于,无窗井的地下设备用房中排风系统是必备的。利用其进行排烟,只需对风机和防火阀稍加改动即可满足要求。在修订《高规》时如认可此种做法,可对最小换气次数作出规定。

1.2无窗井的地下库房的排烟系统设置

地下库房与地下设备用房不同,虽非经常有人停留,但可燃物较多。按《高规》第8.4.1.4条规定,地下库房是应该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但这一做法是否合适也是值得探讨的。同样是国家标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98)(2001年版)[3]第6.1.3条明确规定:“丙、丁、戊类物品库宜采用密闭防烟措施。论文大全,排烟。”其条文说明中指出:“密闭防烟’是指火灾发生时采取关闭设于通道上(或房间)的门和管道上的阀门等措施,达到火区内外隔断,让火情由于缺氧而自行熄灭的一种方法。对于库房这类工程,进入的人员较少,又不长时间停留,发生火灾时人员能比较容易疏散出去。论文大全,排烟。采取密闭防烟这种方法,可不设防排烟通风系统,既经济简便,又行之有效。”这一论述应该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建议将“无窗井的地下库房宜采用密闭防烟”的条款纳入《高规》。

2关于机械排烟设施

2.1《高规》第8.4.1规定,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 m的二类高层建筑,“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 m的内走道或虽有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 m的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此处的内走道长度无明确定义。

例如,建筑中常有围绕核心筒的环形或井字形走道,以及类似情况,其总长度超过20m或60 m的规定,但从走道任一点至疏散出口的距离均不超过20m或60 m,是否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是有争议的。内走道的长度如何进行丈量,是否应体现疏散距离的概念,修订《高规》时应予以关注。

2.2《高规》第8.4.11条规定:“设置机械排烟的地下室,应同时设置送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条文说明中解释道:“对地下建筑来说,其周边处在封闭的条件下,如排烟时没有同时进行补充,烟是排不出去的。”对于此条规定也存在着不同看法。封闭空间烟气的排出过程,应该是开始时能够顺利排出、及至排出困难、排烟量减少、空间形成某种程度的负压的过程,人员疏散条件已有所改善。相反,此时如果送风,则可能出现空气助燃、风助火势的状况。建议就地下室排烟是否需要送风、送风量的大小等进行试验研究,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3为执行《高规》第8.4.11条的规定,需设置送风系统。为了与通常意义上的送风系统加以区别,下文中将密闭空间排烟时所需设置的送风系统称作补风系统。论文大全,排烟。对于这种补风系统或送风兼补风系统,出机房的总风管上是否设置防火阀以及防火阀的熔断温度,《高规》中无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设计中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实践中存在着3种做法。第1种做法是设置70℃熔断的防火阀;第2种做法是设置280℃熔断的防火阀;第3种做法是不设置防火阀,当排烟系统所装设的280℃防火阀熔断关闭时,由消控中心发出信号关闭排烟风机的同时,关闭补风机。第1种做法所依据的是《高规》第8.5.3.2条。该条适用于平时使用、火灾时不再运行的、一般的通风或空调系统。而补风系统则不同,火灾时必须正常运行,完成向密闭空间送风的任务。论文大全,排烟。若装设70℃熔断的防火阀,在火灾发生时则有可能熔断关闭,而使补风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这种做法应属使用规范不当。第2种做法,改设280℃防火阀,固然可以保证火灾时的正常运行,但由于风道中所输送的是室外空气,防火阀有可能一直处于开启状态而形同虚设。相比较而言,第3种做法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2.4《高规》第8.4.2.1条规定“单台风机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7200 m3/h”,依据不明,是否可取消。

2.5《高规》第8.4.2.2条规定,“担负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应小于120 m3/h计算。”可否改为按两个最大防烟分区面积之和每平方米不应小于60 m3/h计算?

2.6 当中庭设置机械排烟设施时,排烟量按第8.4.2.3条规定的换气次数确定。但一些情况下,中庭的底层周边不设置卷帘,此时中庭边缘是否需设挡烟垂壁?其底层面积如何确定?应该明确规定。

3 关于自然排烟

3.1《高规》第8.1.1条规定:“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而第8.1.2条规定:“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虽然从根本上讲,排烟也可达到防烟的目的,但是在规范条文中,自然排烟既作为“防烟设施”,又作为“排烟设施”,逻辑上不够清楚。建议自然排烟只列于第8.1.2条中。

3.2《高规》第8.4.1.3条规定,“净空高度超过12 m的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理由是烟气上升有“层化”现象,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烟气随着温度的降低又会下降,使得烟气无法从高窗排至室外。而新版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以下简称《建规》)则否定了这种烟气“层化”的理论,并在自然排烟一章中规定,对于中庭,只要自然排烟口净面积不小于地面面积的5%,即可采用自然排烟。并无净空小于12 m的限制条件。《高规》是否应作出相应的修改?

3.3是否需引进“自然排烟口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米的规定”(《建规》第9.2.4条)?

3.4《高规》第8.2.1条规定“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此条规定在执行时对于首层或2层设有商业用房的居住建筑,判定其是属于居住建筑,还是属于公共建筑(商住楼),存在界定的问题。2005年版以前的《高规》第1.0.3.1条规定,“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属居住建筑。但是没有给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难以执行。2005年版《高规》术语一章中增添了“商业服务网点”,并定义为“住宅底部(地上)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商业服务用房。该用房层数不超过二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 m2,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0 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0 h且不开门窗洞的隔墙与住宅和其它用房完全分隔,该用房和住宅的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应分别独立设置”。该定义的要点是:1)层数不超过2层;2)面积不超过300 m2。但可惜的是,其第1.0.3.1条未作相应改动。条文说明也仍然是“第二层也设置商业网点,应视为商住楼”。界定难的问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建议第1.0.3.1条改写为“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对于商住楼,其性质属于公共建筑,当高度超过50 米时,按《高规》第8.2.1条的规定,“不宜”采用自然排烟。对于一些要求偏于严格的场所,则实际演变为“不应”采用自然排烟。其实第6.1.3A条规定“商住楼中住宅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实际设计中消防电梯及客梯也是独立设置的。既然均为独立设置,商住楼中住宅的竖直疏散通道的防排烟设计是否可按居住建筑考虑?

4 关于机械防烟

4.1前室和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明确规定其“常开”或“常闭”的属性。如规定为“常闭”,应明确火灾发生时需开启的层数,以确定控制程序和加压送风口的风量分配。当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风口为“常闭”,火灾时,由消控中心发出指令,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层的加压送风口。论文大全,排烟。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火灾发生时烟气只会由下面楼层向上面楼层扩散。开启着火层下1层的加压送风口似无理由,而上海市地方标准《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 08-88-2000)则规定,火灾时只开启着火层1层的送风口。

4.2在12~18层的单元式住宅中,消防电梯前室往往与封闭楼梯间(满足第6.2.2条规定)相连。此种情况下,消防电梯前室除有通向走廊或住户的门,还有通向楼梯间的门,已与合用前室类似。论文大全,排烟。消防电梯前室的加压送风量仍按表8.3.2—3确定似不合适,可否参照表8.3.2—4确定?建议在修订《高规》时加以明确。

4.3《高规》第6.2.8条规定:“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 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但是,当地上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或封闭楼梯间时,地下楼梯间是否有同样的要求?

《高规》中无明确规定。在《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第5.2.1条有规定:“人防工程的下列公共活动场所,当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 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当地下为两层,且地下第二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1电影院、礼堂;2建筑面积大于500rn2的医院、旅馆;3建筑面积大于1000 rn2的商场、餐厅、展览厅、公共娱乐场所、小型体育场所。”平时使用的人防工程,在防火这一点上,应该与一般地下室是一样的。而且,与地上建筑是高层还是非高层应该没有关系。建议《高规》对此内容进行修改补充。

4.4对于消防电梯是否需要下到地下室,《高规》中无明确规定。实践中,消防电梯下到地下室与不下到地下室两种情况均有,当消防电梯下到地下室时,其属性是消防电梯还是兼用客梯?是否需要设置消防电梯前室?当地上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依靠自然排烟,其地下部分无自然排烟条件时,是否需要设置加压送风?

4.5《高规》第6.2.10条规定,“室外楼梯可作为

辅助的防烟楼梯”,是否需要设前室?其前室若需设置加压送风,其风量是否可按楼梯间为自然排烟时的规定(表8.3.2—4)确定?

参考文献:

i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第15篇

1.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研究状况

1.1理论方面的研究动态

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以环境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场所理论、医疗护理的研究居多。

在环境心理学方面,有学者认为认知图理论是环境的心理特征。依据认知图理论,环境的预先勘察已经被用来协助老人适应新的养老设施,以及帮助老人找到购物中心的路;日本的井上胜也的《老年心理学》较全面的阐述了老年人知觉视觉、思维智力、动作反应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从而产生情感动机和满足自身心理的需要。

在行为学方面,丹麦的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可以为老年设施的空间等级营造、户外活动空间、交往空间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奥斯卡纽曼的《可防卫空间》为老年设施的安全设计方面提供依据。环境行为学着重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即环境是刺激,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和人体内感官与环境也有交互作用。

环境行为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宄提供依据,在宏观方面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人类聚居的多样性和混合性。

在场所理论方面,挪威的诺伯舒兹《场所精神》在养老设施实现原居安老,探讨如何营造老年人如何产生归属感以及对场所产生依赖和认同。

在无障碍设计方面,人体测量学(的后两项内容是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借鉴,其中最后一项还逐渐发展为人体工程学,又叫人体工效学。人体工效学科学地确定了人类生活空间的尺度和环境,不仅研究数据的应用,还有人在环境中的多种感官,以及人在环境中的能力的研究,是现代工程设计普遍运用的方法。的《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一书,作者对人体尺寸做了详尽归类。

在社会学方面,美国学者最早提出“空巢家庭”的概念,空巢家庭的增加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与其他人以及环境的相处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的理论主要有四种:①撤退理论(即老年人不再担任某种角色和责任的时候会把自己从社会结构的某些位置中撤退出来。②活跃理论即有些老年人从某种社会角色中脱离出来,还将寻找其他的代替角色。③连贯性理论即老人在适应自身能力的改变、新的境遇以及生活经历迹他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要保持现在与过去生活之间连贯性的需要。④环境压力和个体能力理论个体能力和环境需求之间存在平衡的话,老年人就能积极地适应和应对周围的环境。

在需求理论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和布拉德肖的“需求理论”,都为老年人居住建筑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层面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发展看做是一个渐进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阶段。老年人的阶段是生命阶段的第八个阶段,此时期的特点是自我整合,这为老年居住建筑中的特殊精神空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1.2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早于中国,立法、社会保障走过了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立法先行保障下的设施分类、设施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面都为我们学习借鉴提供了宝贵意见。

在设计方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马赛,提出通用设计理念。1997年设计师朗麦图片来源:脉斯和其他设计师提出了第二版的“通用设计”①的七项原则②,是通用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通用设计理论实践的基础。它为多个年龄族群的居所及环境设计提供基础,这些原则可以被运用于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中。如日本的碧空老人之家的中庭设计,除去无障碍设计之外,还可以提供园艺治疗的空间、交流、防卫、相互监护、易于报警的空间。

2.国内研究动态

2.1理论方面的研究动态

在我国的养老问题心理方面的研宄中,先生提出的“反馈模式”与西方学者提出的“接力模式”类似,都在探讨养老问题的“责任伦理”,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心理和伦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天津大学徐从淮博士的论文《行为空间论》“老人行为与空间”一章揭示了老人的行为、空间、心理的关系。

山东大学吴敏的著述《基于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宄》以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视角通过用数学建模法、统计学法等方法定性、定量地研宄城市和农村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并对机构养老设施的硬件水平和服务人员的数量、服务质量、入住老人的健康状况的比例等情况都做了理想模型的分析。文章还首次对国内养老机构的服务效率进行了评价。但是没有研宄机构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的空间比例方面的理想模型。

中国老龄科学研宄中心编著的国外养老丛书系列《夕阳红工程养老丛书》介绍了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养老模式,重点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养老保险等方面介绍社会

对老年人的保障,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介绍老年人如何乐享晚年,而并非将养老当做仅仅是解决老年人温饱的最低层次的生存救助。丛书也未从如何营造适老化的居住环境的建筑设计层面进行研究。

王江平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老人居住环境的室外场地、室外空间和室外设施三个层面分析老人居住外部环境的场地、空间特征,提出了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对老年设施问题进行过长期的研究。

方舒在其硕士论文《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居住建筑类型研究》中,对合肥市的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的调研发现,大部分老人对于老年公寓和养老院来讲比较倾向于老年公寓,一方面认为老年公寓收费合理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较为自由,能交到道合的朋友,使用者能够接近使用;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的影响。

在对现在的少子化和家庭小型化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人们的养老观念可以由“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转向“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向社会寻求养老支援。

2.2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动态

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提到了“被动利用环境设计”,主要是讲对环境设计时的一种方法,即人的通感不能全部感知的环境可以利用某一种或几种感觉(多为视觉)而被动感知环境的种环境设计力法。杨小东将通用设计理念与住宅相结合,提出“普适住宅”的构想,指出通用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的不同,并提供了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的新途径。还根据通用住宅模式对国家的一系列住

宅规范做出了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西)编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对银发时代的住宅策略杨小东,

钟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布拉福德珀金斯等著老年居住建筑李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亓育岱主编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