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子科学与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实训设备陈旧,实训和理论相脱节
目前,我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设备由于资金短缺,使用的仍然是十几年前购置的设备。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实训设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节。
1.2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比例、关系密切度安排不合理
受教学大纲规定所限,“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时较少,但是课程内容信息量涵盖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又要在实训中更好地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以致于不能完成练习任务,没有很好地把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时间安排紧密结合。
1.3教考分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期末考试理论统一闭卷考试,学生就等着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任课教师给画画范围,临时抱佛脚,背一下,就能及格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平时上课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帮助。
2“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整合教材,降低理论教学难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无论采用哪本教材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为教材是静态的,理论性太强,概念、公式、原理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为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按照所讲内容分为强电和弱电,各占一个学期时间进行讲述。其次,在保证课程重、难点清晰明了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照顾到高职学生的特点,使课程内容更加简单化:尽量去弱化不实用又难学的器件内部结构知识,重点放在电路的外特性及其应用上;删除一些烦琐的理论推导,对一些公式、定律直接给出结果,便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保证课程内容前后连贯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安排次序,删除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和添加对后续课程有用而教材中又缺少的内容。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兴趣导入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该课程绪论部分的教学,绪论课结束后通常会用2个课时的时间带领学生们参观该课程所用的所有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由提问,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第二,情境教学法。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笔者通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结合家庭用电,计算一下电费的问题。讲到放大电路的时候,结合多媒体上自带的麦克风,讲述电路的放大原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拥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且可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再加上配上逼真的音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现有教学大纲安排,“电工电子技术”现有的实验课课时少,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增加一些设计性的实验,减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和实训室沟通,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后,成立了电学开放式实验室,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随时到实验室,或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这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和主动性。另外,笔者还建议学生们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比如开展一些电子小制作、电路板的焊接、小家电的维修等,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入学人数逐年递增。这些学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读高中后升入大学的可能性很小,便选择读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比例最大;第二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好,但家庭困难。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能早日就业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这部分学生有一定比例;第三部分,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道德表现均不好,家长考虑到子女年龄较小,只能送到学校希望有所改变,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小。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不但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采用分层次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
分层次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所谓的“分层”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在授课中结合教学要求对不同的组别设置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一定的动手分析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第一次课,精心准备几种常见电路的教学模型,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讲一讲对这些模型的看法;然后讲授课程中的五个基本概念;在此之后利用习题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一课时,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将学生分为:A组,理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学生;B组,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C组,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D组,排斥学习的学生。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确保分层次教学后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前面合理分层的基础上,应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教材的要求来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起点,制定出每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1、课前预习。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需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每一次下课前五分钟进行布置。例如:在讲解“R-L-C的串联电路”的前一次课,将预习内容分成四层。第一层,纯R电路、纯L电路、纯C电路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波形图的确定;第二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位图的确定;第三层,三种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中,i与u的相量图的绘制;第四层,综合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纯R电路中,i和u是同相的;(2)纯L电路中,i比u落后90°;(3)纯C电路中,i比u超前90°。这样,学生能够象爬楼梯一样,一层层准备,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努力向上走。
2、课堂教学。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难度提高的知识点处以不同标记作为引导,提出不同层次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并利用课堂上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辅导重点在于A、D两组学生。对A组学生提出实践性、综合性问题,引导他们课下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对D组学生进行督促,通过检查笔记,重点提问,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R-L-C”时,将课程内容分为五层来讲解:(一)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基本概念,从介绍R-L的串联电路和R-C的串联电路,逐渐过渡到R-L-C的串联电路,明确各电路的组成。(二)是端u和i的相位关系,采用对相量图的分析,由浅入深地对电路呈电感性、电容性及电阻性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在相量图分析上有一定难度,在授课中就要重点掌握B、C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C组学生,要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以相量为突破口使他们冲破难关。(三)是端u和i的大小关系,借助于数学知识,以勾股定理为工具,最终推出R-L-C的串联电路欧姆定律表达式,进一步引出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指出二者的相似关系。(四)是R-L-C的串联电路的实际应用,通过讲解例题引出电抗器和移相电路,可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这两种电路中u与i的相位关系。这一层内容只要求A组学生掌握,对其他组学生加以鼓励,只要做对一点都要给予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五)是设置悬念,在R-L-C的串联电路中,当电路端u和i同相时,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做串联谐振。那么,串联谐振电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有哪些呢?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下次课即将介绍的内容。由此不仅给学生留下悬念,而且为学生预习提供提纲。
3、练习及习题。为了巩固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合理编排习题的难度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应将习题设计成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题,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用的中等题,训练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提高题三种类型。要求A组学生会做全部习题,B、C组学生会做前两类习题,D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并鼓励B、C、D组学生选做较高类型习题,在作业中加以针对性辅导,以促进学生向高层次递进发展。
英文名称: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语
种:
开
本:
国际刊号:1007-7820
国内刊号:61-1291/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科技》(ISSN 1007-7820,CN 61-1291/TN)杂志是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信息产业部主管的技术性刊物,创刊于1987年,月刊,大16开本,88页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综述和技术论文等。 主要栏目:电子?电路、协议?算法及仿真、图像?编码与软件、保密及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综述、动态信息等。 《电子科技》杂志,办刊宗旨在于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推动电子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为多出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已成为先导技术的今天,本刊的创办为电子科技信息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高校师生等提供了一个学术成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本刊报导内容及时、可读性强、读者对象主要是电子领域中的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电子专业的教师、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并适于科技管理与决策人员阅读参考。
主要栏目:
技术论文
实用技巧
综述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icrowave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122
国内刊号:32-1493/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英文名称:Acta Electron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732-2112
国内刊号:11-2087/TN
邮发代号:2-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高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电子学报》(月刊)创刊于1962年,是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刊物, 刊登电子与信息科学及相邻领域的原始(original)科研成果。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反映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中国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
本刊设有:学术论文,科研通信,综述评论等栏目。凡以电子与信息科学为主体(交叉学科论文必须侧重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理论与应用实践上具有创新的,代表我国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数据的技术报告,阶段性成果报告,以及属于前沿学科,并对学科发展有指导意义的展望评论性文稿,均可向本刊投稿。
由于本刊覆盖的学科专业较广,出版时有意识地将相关学科和专业集中:第1、4、7、10期主要是通信与信号处理;第2、5、8、11期主要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相邻学科;第3、6、9、 12期主要是电子物理、真空电子学、微波与电磁场及相邻学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科大)是西北地区最早开设“编译原理”课程的高校之一,由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开设的“编译原理”分别于2003年、2004年被评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并获2005年度“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支持。
课程创新点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西电科大“编译原理”课程组已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反映本课程水平的自编教材及先进的教学实践环境,其特色和创新点概述如下:
1)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十几年来先后主持与承担国防预研、国防预研基金、横向科研课题等十余项,发表学术与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这些课题所研究内容大部分是编译领域的核心技术,科研成果水平在国内高校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丰富的科研积累为教学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课程组能够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提高了“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同时,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支学术造诣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勇于改革且团结协作的课程梯队。
2)重视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而“编译原理”是本专业中对软件设计实验环节要求更高的课程。“编译原理”开设了独立的综合实验“函数绘图语言解释器构造”,其中的三个实验子系统“词法分析器构造”、“语法分析器构造”、“语法制导翻译图形绘制”有机连为一体,反映了“编译原理”课程的核心技术和实验水平,充实了理论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素质。
我们还根据国内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工作基础上,于1993年自主研制开发了在微机和DOS/Windows环境下的词法分析器生成器XDFLEX和语法分析器生成器XDYACC(它们是与编译器构造领域中最具影响且被广泛使用的、Unix环境下的词法分析器生成器Lex和语法分析器生成器Yacc兼容的软件,其中XD是我校英文缩写),当时在国内是首创。1996年,我们又对XDFLEX进行了改造,增加了汉字识别的自动生成,并重新命名为XDCFLEX。至此,XDCFLEX/ XDYACC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与科研兼顾的编译器编写工具(放在我校网站上供自由下载)。此工具不但提高了我校学生的上机实习水平和“编译原理”课程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同时也被国内多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使用,提高了我校“编译原理”课程在国内的地位。
课程建设的实施办法
1)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根据课程组的现有条件,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和课程质量标准,提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依靠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分级建设,责任到人。
2)树立课程整体优化的观念。在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的前提下,解决相关课程之间的配合和衔接问题,推进“模块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建设放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中进行优化设计。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建设应形成合理、优化的专业教师梯队,以高层次、高学历教师为主体,教师队伍中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合适,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课程组有计划地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教学改革项目或教研项目立项和教学改革成果。
4)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手段。一方面采用国内现有的先进教材和精品教材,另一方面根据学院自身的现有条件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师自编部分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特色的教材。同时制作、收集和整理电子教材、课件以及教辅材料,逐步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网站,实现网上教学辅导。
5)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教师同行听课和教学督导组听课机制,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确保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6)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在评奖、评优、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教材介绍
课程组曾经选用陈火旺院士的《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译原理和技术》,经过长期积累,在总结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科研与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由刘坚教授主编了《编译原理基础》教材。该教材及与其配套的教学辅助指导书《编译原理基础-习题与上机题解答》全面体现编译原理的教学规律,内容新颖先进,独创性、实用性好,教学适用性强。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发行万余册,被若干高校选用,在相关科研技术人员中亦被广泛使用。2005年《编译原理基础》被评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教材,同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课程组教师
目前,“编译原理”课程组由4名主讲和3名专职辅导教师组成。
刘坚:1982年2月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授。主讲本科生“编译原理”、研究生“编译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技术。主持“Ada软件开发平台技术”、“软件系统安全故障模式分析”、“软件安全模式”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龚杰民:1973年5月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授,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主讲“编译原理”、“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C程序设计”、“PROLOG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技术与可靠性工程”等课程。长期从事编译原理、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教学研究及学术论文多篇,著有《C语言程序设计及其应用》、《标准C语言程序设计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及可视化技术》、《人-计算机界面设计》(译)等。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奖励,其中,“触摸屏电子笔”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主持的“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工效研究”课题成果已在日本使用。
方敏:1989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博士,教授。主讲“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参加“联合作战态势评估辅助决策模型研究”、“智能化多源数据融合”等课题的研究工作;编著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撰写论文多篇。
张淑平:1995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副教授。主讲“编译原理”、“数据结构”等课程,西电科大 ACM/ICPC竞赛基地教练, 参加“宽带无线I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基于算法的容忍入侵检测系统”等科研项目,著有“程序员教程”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撰写论文多篇。
张立勇:2001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讲师。主讲“编译原理”、“分布对象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参加“计算机软件安全模式分析”等课题研究,担任西电科大ACM/ICPC竞赛队教练。
胡圣明:2003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讲师。辅导“编译原理”课程,主讲“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参加《编译原理基础-习题与上机题解答》的编写工作。参加“程序理解征挖掘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面向对象逆向工程工具研究”、“系统应用软件逆向工程工具研究”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多篇。
王小兵:2004年起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读博士生,讲师。辅导“编译原理”课程,主讲“数据库系统”课程。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0-02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范红,施伟华,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开拓人类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本世纪初以来在深海探测机电装备、海洋流体工程、船舶动力、港口物流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展开了多项科学研究与探索,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于2011年正式成立海洋工程系。目前,该系已建立起一支以潘华辰教授、陈国金教授、周东辉教授、朱泽飞教授等学科骨干为首,整体实力较强的学术教研队伍,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列入浙江省“百人计划”1人,浙江省“151人才”9人,并且拥有“轮机与港口机械技术”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以及“海洋机电装备技术”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系,依托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建而成,现拥有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机电装备技术”、浙江省重点学科“轮机工程”、“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并开设了“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目前已形成以“海洋机电”为主要特色,以“海洋机电装备技术”、“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以及“海洋工程流体动力学”等三个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学科体系,在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的设计与控制技术、水下多通道低功耗高阻抗数据采集技术、海洋环境全断面自动监测技术、深海探测电视抓斗技术以及人工上升流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海洋工程系目前建有“船港机械装备技术研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船用动力产业”浙江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有总值3000余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面积2200平方米,图书资料17.5万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及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近三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项目21项;发明专利21项;三大检索论文一百余篇。
未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系将把握历史发展机遇,遵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办学及研究理念,努力为国家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
2018年上半年面向社会开考专业实践性环节考核时间安排表
专业
考核课程
报名时间
报名方式
考核时间
实施单位
报名联系电话
通信信息管理(专)
所有实验
2018年3月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
(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6室,成都市一环路东一段240号)
2018年5月上旬
电子科技大学
自考办
028-83202390
uestcedu.com/
电子技术(专)
所有实验
计算机及应用(专)
所有实验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
所有实验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
所有实验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所有实验
计算机及应用(本)
所有实验
计算机网络(本)
所有实验
计算机信息管理(本)
所有实验
工业工程(本)
所有实验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中上旬
工业工程(本)
毕业设计
计算机及应用(本)
毕业设计
计算机网络(本)
毕业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本)
毕业设计
房屋建筑工程(专)
所有实践课程
2017年12月上、中旬
到学校自考办(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5408房间)
2018年3月中旬
西南交通大学自考办
028-87600449
建筑工程(本)
所有实践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本)
所有技术法考试
工程造价管理(本)
所有实践课程
物流管理(本)
所有实践课程
工程造价管理(专)
所有实践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上、中旬
2018年3月下旬
建筑工程(本)
毕业论文
文化产业(本)
毕业论文
工程造价管理(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上、中旬
到学校自考办(西南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5408房间)
2018年3月下旬
西南交通大学自考办
028-87600449
物流管理(本)
毕业论文
电子商务(本)
毕业论文
英语(专)
英语(本)
听力 、 口语
口译与听力
2018年3月1日至3月29日
网上报考
2018年4月21日
西华师大自考办
内江师院自考办
四川大学自考办
西科大自考办
sc.51100.net
028-82009200
国际贸易(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2018年3月下旬
四川大学
自考办
51100.net
028-85412537
联系人:邱老师
法律(本)
毕业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本)
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本)
毕业论文
英语(本)
毕业论文
新闻学(本)
毕业论文
旅游管理(本)
毕业论文
对外汉语(本)
毕业论文
中英合作商务管理(本)
毕业论文
中英合作金融管理(本)
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专)
实践课程
2018年6月
电话报名
2018年7月
护理学(专)
1、生化实验2、病理实验3、药理实验4、临床实习5、生理实验
2017年12月
网上报考
2018年3月至6月
人力资源管理(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2018年3月下旬
汉语言文学(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1月
网上报考
2018年3月
四川师范大学自考办
crjy.sicnu.edu.cn
028-84760759
数学教育(本)
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
毕业论文
物业管理(本)
毕业论文
应用化学(本)
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本)
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与管理(本)
毕业论文
应用化学(本)
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
环境影响与评价
有机化学(二)
信器分析(一)
2018年3月9日
现场报名
2018年3月10日上午
201年3月10日下午
2018年3月11日上午
2018年3月11日下午
四川师范大学自考办
028-84760802
应用化学(专)
微生物学
无机化学(二)
分析仪器结构与维护
工业分析
食品理化检验
2018年3月11日上午
2018年3月11日下午
2018年3月10日下午
2018年3月10日上午
2018年3月10日上午
物业管理(本)
物业管理与实务(实践)
2018年3月10日上午
028-84760255
学前教育(专)
幼儿教师实习指导(实践)
028-84760713
学前教育(本)
幼儿教师教研指导(实践)
教育管理(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30日之前
网上查询细则,材料邮寄学校自考办报名
2018年3月
成都师范学院自考办
028-66054321
cdnu.edu.cn
会计(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1月14日至11月24日
网上报名
Swufe-online.com
2018年3月24日
西南财经大学自考办
028-87352955
联系人:尹晓瑾
金融(本)
毕业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本)
毕业论文
财税(本)
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本)
毕业论文
经济学(本)
毕业论文
营养食品与健康(本)
1、所有实验
2、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5日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报名,四川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理工学院汇北校区食堂4楼408办公室
2018年3月中下旬
四川理工学院自考办
0813-5505572
联系人:张老师
电子商务(专)
1、课程考核
2、课程设计
2017年12月
到学校自考办
1、2018年3月第1周
2、2018年3月上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自考办
028-87077790
联系人:梁老师
小学教育(本)
毕业论文
2017年12月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
西华师范大学自考办
0817-2314317
13219131715姚老师
体育教育(本)
毕业论文
2018年1月4日至10日(法定假日除外)
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成都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处306室)
2018年3月14日报到,3月15日考核
成都体育学院自考办
028-85050130
数字媒体艺术(本)
所有实践课程、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2017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15日
信函或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下旬
西南科技大学自考办
0816-6089268
zk.swust.net.cn/
信息管理与服务(本)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本)
电子信息技术(本)
建筑经济管理(本)
物流管理(专)
实践课程
2018年3月12日
到学校成教院
2018年3月26日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28-85094025
秘书学(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
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4月初
成都学院
自考办
028-84612006
联系人:李老师
乡(镇)村管理(专)
所有实践
2017年12月
信函、电话或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第2周
四川农业大学自考办
0835-2885763
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第2周
汽车服务工程(本)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实践)
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实践)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8日
到学校自考办
2018年3月下旬
西华大学
自考办
028-87721841
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
电力电子技术(实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践)
自动控制原理(一)(实践)
工业过程与过程控制(实践)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践)
毕业设计
工程管理(本)
毕业设计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网上查询细则(网址:jjy.pzhu.cn)邮箱报名(邮箱:1277155636@qq.com)、现场报名
2018年3月1日
攀枝花学院
自考办
0812-3372897
信息技术教育(本)
数据库Visual Foxpro及学校应用(实践)
Photoshop图形处理(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实践)
毕业论文
2017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
2017年12月2日至12月20日(论文)
到学校自考办(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一楼410房间)
2018年1月10日报到及开始实践性环节考核
2018年1月6日论文答辩
绵阳师范学院自考办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中图分类号: B025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大,电子信息类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领域内的一门主干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2.1、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
从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逐渐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在大学理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专业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好这些基础课程;英语是全校的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今后发展必须要求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英语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她是体现该专业特色与方向的主干课程。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等。因此我院大力加强了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2.2、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通识教育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历史、高等语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必修课及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教育课不低于10学分,涵盖文学、美学、音乐、书法、社科、写作等各类人文素质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及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口语、演讲等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体现了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社科基础课与理工基础课相结合,公共人文选修课与学科选修课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2.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要贯穿整个学程,并增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层次是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同时开设电工工艺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大赛竞赛、高年级开设的《网络工程与技术》、《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第四层次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为此,要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平台。校内实习平台,采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内校企合作实验室。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力量,建立校内实验室。将企业的典型案例整理为实训案例,企业定时派出人才进行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指导。
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院与许多软件公司、电信企业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定时派学生赴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注重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和接触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发流程。
2.5、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思想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带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结束语
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思耀,曾繁华.高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46-51.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汉中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2944
国内刊号:61-1444/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陕西工学院学报》,是由陕西理工学院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季刊。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影响因素;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硕士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离校后两个方面。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不够,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毕业工作后的表现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缺乏直接上岗的能力[1]。本文主要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培养现状,分析造成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增强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期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下面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际,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这四个方面说明该专业培养现状。
1、课程学习方面
研究生所修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限选课、任选课,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如表1所示。学位课主要包括英语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共计12门,占课程数量的54%,大约590学时,占学时的76%。限选课主要包括实验、文献阅读、科研学术活动和体育等,共计6门,占课程数量的27%,约80学时,占学时的11%。任选课共计3至4门,占课程数量的19%,约106学时,占学时的13%。任选课数量根据课程所占学分不同而略有差异。导师可以根据方向指导研究生在全校范围选择适合的任选课课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限选课中,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专业文献阅读这3门没有硬性学时要求。为了避免数据失实,没有在学时比较中计算。
2、学术交流方面
学院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可以参加管理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外,还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国外大学的交流培养。
3、论文研究
主要是导师一人指导的专业式培养方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加以培养。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是其他学院教师或外聘导师。这部分研究生一般会在做论文之前更多的接触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领域,为今后工作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些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们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不一定对管理学科熟悉[2]。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对管理学科理解不深,失去了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意义。
4、实践活动
绝大多数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实践,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理论研究等活动。有少数研究生参与了企业实习,对于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有这种实践经历的机会并不多。在研究生期间能接触企业中的实务,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运转、人员层次结构、规章制度等诸多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信息。这对于管理类的研究生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培养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培养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都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基础。企业并不能完全提供这些途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企业中实习更多的是根据企业需要完成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过程往往和学校的培养过程存在差异,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不一定能学以致用,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学术氛围不强,很难提供学术交流的条件。而在企业实习一般要求按时上下班,研究生也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企业这种时间和任务的硬性规定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学院目前采取的是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进行盲审。以此来保证培养质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培养机制的问题。
二、造成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由于近年来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研究生毕业去向的变化而改进。针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毕业离校后操作实践能力的情况,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衡量科研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是情况。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性别、导师、学位成绩、本科专业、是否保研这些因素与论文成果可能有关。为了找出各种因素与情况的关系,作者将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4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做出分析。
论文成果评价是以核心期刊数和学文论文是否优秀来综合考虑的,具体评价方式为:核心期刊的发表篇数作为小论文的得分,此得分加上学位论文评分即为总得分。学位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为2分,学院优秀为1分。性别1表示男,2表示女。导师1表示本院导师,0表示外聘导师。学位成绩为学位成绩的平均值。本科专业1表示本课所学为相关专业,0表示所学为非相关专业。保研1表示保研,0表示考研。(具体统计数据表请参见文章最后的附表)
使用Minnitab15中的Logistic回归来分析数据,结果如表2:
其中,导师是否本院的系数-1.13233绝对值最大。这一系数表明其它协变量及因子保持恒定,当导师为本院(值为1)与导师非本院(值为0)相比时,累积论文水平概率的Logit变化的估计。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16<0.05,因此有足够证据可以断定导师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系数为负且优势比小于1,表明若导师为本院,其学生的论文水平低的概率就比较小。
性别的系数-0.869542相对其它因素的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说明这一因素可能对论文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61>0.05,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性别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其他因素系数绝对值较小,且p值较大,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这些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
G=11.116且p值为0.049<0.05,表明有足够证据断定至少有一个估计系数不等于零。
由以上分析表明导师对论文水平的影响最大,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这种影响:本院导师有更多精力来指导和督促学生;而外聘导师大多是兼职,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颇有造诣,但在指导和督促学生做论文的方面没有更多精力,倘若学生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科研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只是在上述因素中做出的判断,有可能因为其它不能量化的因素未加考虑而做出与实际有偏差的估计。
对于操作实践能力欠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中实践型的课程偏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偏多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主要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方式,课程中有实践活动的也不多。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位课在课程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共需要590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76%。在这些课程中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占到了45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8%;专业基础课只占138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这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来说补强专业知识还要花不少精力。而限选课和任选课的学时就更少。专门的实验课程只有一门,而且仅有40学时,仅有总学时的5%。所以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是导致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2.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运用的研究
在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时,采取的模式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上的多层次需求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有一定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做理论研究,大量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的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的运用,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导致理论研究与工作实际脱离[3]。下面结合近两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来做进一步说明和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届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占有很大比例,而在高校、研究所和读博继续深造的人数并不多。这种毕业生去向情况在近期很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依旧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一些企业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3.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具体实践活动难于操作
管理学是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加的学科门类,是现有学科设立最晚的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学科特点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4]。虽然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难。
首先,管理学作为偏重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实践的可操作性比起工科专业要差很多。实践的形式更多的是案例分析之类,而分析结果又不可能在实际中检验。因为即使企业有需求,也不会请没有相关行业背景且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做相关项目。
其次,学科研究的问题多涉及企业核心信息,如资源、组织结构等;研究生即使在企业进行实习也很难短时间了解,所以更不用谈把握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改进了。这也是造成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以往研究生去向来适度调整,结合专业需要加强应用软件学习。加强软件学习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软件使用方面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借助软件来增强本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譬如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中,使用Flexism软件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现场设施模拟,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里中,参与供应链设施规划与设计,从而产生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行的真实感觉,增进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借助软件平台,在接触不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能较大限度的令学生接触相关行业、参与相应流程。
在平时学习中研究生应多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专业性工具软件。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介绍些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应用软件,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能应用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教学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学术交流不应仅仅是讲座报告这样的信息单项传播形式,还要考虑增加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专业内部进行交流,可以集中起来,每人各自谈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其他人补充或提问。这样不仅有学术探讨,还能开阔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实习制度
在培养模式方面,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可以探索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2]。从而更好的处理外聘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的问题。有条件还可以请企业中的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这也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方面,关键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完善参加实习活动的制度,规范参加实习的研究生和实习企业的行为。实践活动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培养的实现方式,例如签订实习合同。明确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以便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群弟.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江钟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8(6).
[4]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
作者简介:
英文名称: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5896
国内刊号:11-4494/TN
邮发代号:2-1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Computer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计算机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428
国内刊号:31-1289/TP
邮发代号:4-3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半月刊)创刊于1975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会刊。
办刊宗旨
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科技创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探讨和传播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加速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本刊特点
以最快的速度、科学求实的精神,精选刊登代表计算机行业前沿科研、技术、工程方面的高、精、尖优秀论文。
英文名称:Cryogenics and Superconductivity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16所《低温与超导》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7100
国内刊号:34-1059/O4
邮发代号:26-4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