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妙用古诗词
素材呈现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⑤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
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南宋・杨万里《桂源铺》)
运用提点
诗词素材,属于名言类素材。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诗词内容,明确写作对象及其特点。如:①写墙头的一枝红杏,突出春天的蓬勃生机;②写莲叶荷花,写出盛夏繁盛之景;③写晴空的一只白鹤,点染出秋天的爽朗诗情;④枯荷听雨,既写出了深秋初冬的衰败,又写出了一种落寞意趣。只有如此分析,我们才会在作文中运用自如。
2.把握诗句中事物关系,明确诗句蕴含的哲理。①⑥都揭示了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而蓬勃发展的道理,可用于“束缚”“发展”“规律”等话题;⑤“莫为轻阴便拟归”写出了不畏困难的道理,可用于“挫折”“放弃”等话题;④从“枯荷”角度分析,枯荷虽然衰败,但凭其可于长夜听雨,因此,此诗可用于论证如何对待无用之物,也可用于论证“心态”“发现”等话题;①②③联系起来看,都属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都涉及了两方面的事物,“满园春色”与“一枝红杏”、“莲叶”与“荷花”、“晴空”与“一鹤”,构成整体与局部、背景与主体的关系,可用于“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个人与团队”“衬托”等话题。
化用语段
语段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电视、网络虽可告知我们花草鸟木的知识,但是,要想细嗅花草的气息,谛听鸟雀的欢鸣,还是要亲自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走进自然,我们才会感受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天的勃勃生机;走进自然,我们才会欣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的旖旎秀美;走进自然,我们才会品味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天的浪漫诗意;走进自然,我们才会领略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冬天的意外惊喜。感知自然,就要走进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如此,方能对自然、对生命有真切的感悟。
语段二:一个人的成功,固然得益于个人的才能与奋斗,但是也离不开团队的助力。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团队却让他站得更高。自然万物都在昭示着这一道理。试想,如果没有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又怎会有出墙的一枝红杏的醒目妖娆?如果没有那无穷碧的接天莲叶,又怎会有别样红的映日荷花?如果没有寥廓的千里晴空,又怎会有一鹤排云而上的诗情画意?正如有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连绵,才有珠穆朗玛峰的巍峨耸立,人,在强大团队的助力下,更容易获得成功,更容易舞出人生的精彩。
技法点秘
文章中运用古诗词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语段一采用“诗句+特点”的方式叙述,突出诗句所写自然之景对人的感染,进而论证了“感悟自然要走进自然”的观点;一是采用诗意化用法,如语段二抓取诗句主要内涵,紧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诗句,达到诗意与议论的融合,增强了文章的文采与文化内涵。
二、巧用书画茶道之理
素材呈现
素材一:《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宋克草书《杜甫壮游诗》、董其昌草书《白居易琵琶行》、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节选自孙鹤《书法与中国文化》)
素材二: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说是“布白”,是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以虚衬实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将主体物象设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李方鹰有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这大概就是鉴于其艺术形式与审美取向而显示出关于“取”与“舍”的心理定向。“取”的两三枝为“实”,而“舍”的千万朵便是“虚”的“空白”了。这种“舍”的有意,是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心理特征的,这也是一种由广泛入精微的审美上的高明的表述。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有茅屋草舍不远于前;见蜂蝶逐马之蹄腿,便想是踏花归来……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节选自韩延祥《浅谈中国画的留白艺术》)
素材三:林清玄先生和于丹老师曾对茶道有深入的探讨。林清玄先生说,就“茶”字结构而言,其实就是人生活在草木之间,茶道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有很多起落,经过滚烫的开水烫过以后才知道人生的滋味,才会发现跟这个世界的草木没有分别,才会进入茶的境界。于丹老师说人生若如茶,那么人世就是那滚烫的水。她说人活在这世上,大多就是三种境况:第一种境况,有的人如鸡蛋,原本外壳坚硬,里面却是流动的液体,但经过水煮之后,内心渐渐变得生硬,不再灵动,这类人往往会成为愤世嫉俗的人;第二种境况,有的人如胡萝卜,放在人世这水里慢慢地煮,他逐渐变软化泥,这类人往往世俗圆滑,随波逐流;第三类境况,人如茶叶,在开水的煎熬下,茶叶逐渐舒展,散发着清香。
运用提点
三则素材,扼要阐述书法、绘画、茶道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人生哲理。概括起来,可运用于下面几个话题:
有与无,实与虚。《老子》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淮南子》云:“有生于无,实出于虚。”书法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绘画中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无画处皆成妙境”;茶道中用无味之水浸出人生百般滋味。都是从“无”中品出“有”。能从“无”中看到“有”,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从无路中看到希望,从困境中看到坦途,从“山重水复”中看到“柳暗花明”,皆靠积极入世之心态,皆成不世之功业。
多与少,繁与简。书法中墨落宣纸,黑白二色,呈现万千气象;手挥兔毫,点画之间,自有雷霆之势。绘画有李方鹰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画面的“三两枝”能让人有“千万朵”的感受。以简驭繁,以少总多,亦是人生妙理。
另外从书法“计白当黑”、绘画“留白”,可以谈论“要给生命留白”;从书法的黑白相称、绘画的合理布局,可以谈论“和谐之美”;郭熙画论《林泉高致》中的语句,体现掩映更能见其高远幽深,可以论证“含蓄之美”;“茶”字的结构,人在草木间,可以谈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茶经滚水煎熬才飘香出色,可谈论“人经磨练方得成熟”“时穷节乃现”等;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可以谈论“逆境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当然,书法、绘画、茶道给人的启发,不止以上所说,在写作时只要找到观点与其的契合点,我们便可大胆运用,如此定会让文章多点书韵茶香。
化用语段
语段一:在对物质与精神的选择与追求中,人们往往过度关注物质的获得,而忽视精神的追求。生命被过多的物欲填充,精神缺少一席之地,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中国的书法、绘画在创作时从不追求某一方面的“满”,而是适当的“留白”。你看书法作品,白纸黑字,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成就了一份典雅;你看绘画作品,以虚白巧设空景,使人于虚白处观睹妙想山水景致的幽远,成就了一份淡远。当心灵被物质占满,灵魂便只能四处流浪,人生要给精神留点空白,留点空间。因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多一点精神的追求,才能写好人生的大字,才能让生命的画册上山高水长风光无限。
语段二:“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当听到培根如是说的时候,我想,人不是香料,人更多的像是一片茶。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如草木啊,人生草木间,一个“茶”字,便形象地揭示了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但是柔弱如茶的生命,当遭遇命运的滚水时,却体现出了生命的坚韧,你看滚水中那慢慢舒展的叶片,那是生命的舞动;你闻那越是滚烫越是浓郁的芳香,那是生命的气息;你看那越是滚烫越是色彩碧绿的茶色,那是生命的鲜活。人生如茶,越是遭遇厄运,越会散发出香料燃烧般的清香。这是生命的坚韧,这是对命运的抗争。
技法点秘
运用书画茶道之理,关键是要找到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点。语段一用书画的“留白”阐述人生要给精神留点空间的观点,从书画“留白”的重要性切入,论证物欲满满的危害,从而强调精神对人生的重要性;语段二以茶喻人生,借茶遇滚水而飘香来写人遇厄运而坚强,抒写对生命坚韧的赞誉。
三、善用寓言典故、神话传说
素材呈现
素材一:lZ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n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柳宗元《lZ传》)
素材二: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刘义庆《世说新语》)
素材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运用提点
寓言典故、神话传说,因其通俗易懂,流传甚广,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此类素材属于事例类素材,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找准角度,因果分析,明确适用话题。素材一可用由果溯因法确定适用话题。lZ为什么最终“坠地死”?从其“善负”分析,是其恃才放纵所致,可用于“有才能也要适可而止”的论证;从其“行遇物,辄持取”的习性分析,是其过于贪婪所致,可适用“慎取”“选择”“放弃”“舍与得”等话题。素材二可从人物言行给人的启示来确定适用话题。王子猷因雪起兴,雪夜访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以见友人为最终目的,体现了一种洒脱、快意的人生态度。此材料可适用于“洒脱”“真性情”“摒弃功利心”“过程与结果”等话题。
2.创新思维,发掘常见素材的时代新价值。对一些常见的事例,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赋予其时代的全新意义。深入分析素材三中列举的神话故事,会发现其丰富的内涵。“女娲补天”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彰显了勇于开拓、富于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彰显了修复自然生态的缺失、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更彰显了慈母胸怀和以民为本的博爱精神。“精卫填海”表现坚定不移、不屈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更表现了敢于向大海挑战的无畏精神。“夸父逐日”可赞扬其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可赞扬其对光明的追求。
化用语段
语段一:人生要学会清零,定时打理心情,剔除影响心情的负能量,否则,就会沉浸在人生繁杂之中,消磨掉生活的幸福。还记得柳宗元笔下的那只小虫子――lZ吗?“行遇物,辄持取,n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lZ“踬仆不能起”不就是因为只知拾取,不知舍弃清零吗?作为天地之性最贵者的人,我们不能做一只心理上的“lZ”,要为自己的人生定时清零。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扔掉过去的包袱,时时刷新自己,不断书写自己成功而精彩的人生。善于清零的人生才幸福。
语段二:做人,就在于一个“真”字,有了真性情,才会有人生的大境界。忘不了千年前的那个夜晚,忘不了那场令四望皎然的大雪,忘不了那个雪夜访友的王子猷,好一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好一句“何必见戴”!这一声,喊出了洒脱飘逸的真性情;这一句,彰显了快意人生的大境界。一腔真性情,千载快哉风!做人当如王子猷,抛掉面具,追随心灵,就会随出个岩上无心云相逐,随出个有情桃花逐水流,随出个独立峰顶小众山的人生大境界!
语段三:我们中国人向来不缺乏挑战的精神,挑战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化作我们的精魂。挑战精神在那些远古的传说中闪耀。面对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的惨象,后羿将弓箭瞄准了太阳,是一种挑战;面对“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衰败,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是一种挑战;面对苍茫的大海,精卫衔微木以填东海,是一种挑战;面对炙烤大地的太阳,夸父迈步追赶,是一种挑战。这些远古的神话英雄,他们身上活泼而坚韧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根。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生旅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代代将社会推向进步,我们一辈辈将生命壮歌唱响在苍穹。
技法点秘
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 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所造就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至强至深。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它使海内外华人能够产生“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的共同情感。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共祖”的民族观念。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许多人已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没有被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之中,未曾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仍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着与国人相似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承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在广袤的土地上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共同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一种炽热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又是一种自觉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本民族的每个成员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前途和历史命运有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这激励着人们为民族和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无私奉献。
二、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还以方块汉字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质。但中国传统文化又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会贯通性的“多样一体”的文化,既涵化着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又吸收着多种外来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同异质文化的碰撞激荡、选择融合、吸收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多种文化积淀的结晶。
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中国传统文化主体具有自觉的主动意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改造对象。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都逐步走向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经过几百年的改造与吸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并吸取其思维方法而形成了崭新的学说――宋明理学。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与改造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广泛地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如此成功的吸纳,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坚韧性和善于消化的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实现了成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极为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其次,缘于中华民族血缘成分的复杂性。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族,并不是由单一的部族发展而来,而是在许多部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既非单一,文化也就不会是单元的。民族血缘的复杂,是形成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激励性与动态的延续、创新功,能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应用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化的根源,教育者不管经历多少时事的变迁,都应该始终将其精华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但是随着教育走向市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教师、学生及家长注重的往往是学生的成绩和就业前景,而忽视了文化底蕴的熏陶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环境下的积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学界有很多基于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论文,然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却鲜有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具有共性,是对普遍学习主体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一种规律的揭示。因此,它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巨大魅力”①。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和先进的,其内容大部分是健康和优秀的,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当代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心。
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教育目标缺失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学生就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展需要的各项工作技能。因此,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大多强调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二)内容设置不全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甚至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相关内容。这就切断了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教育方法过时
传统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过时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沦为了“无聊”、“枯燥”的代名词。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解析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当今先进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承认“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法追求的理想状态,即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双边“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动模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与“交流”是重中之重。仔细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环境的“四要素”,它们都是以互动为先决条件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互动提供背景条件;“协作”的必要条件就是互动,没有互动,便谈不上“协作”;而“交流”则是互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交流、互动是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终极目标――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何克抗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做了如下描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一一构建的目的。”②
(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张教师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或讲授式,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生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发现和探索式教学、协作和互动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这些技能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学生便可以进行更多的自我调节,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同化”和“顺应”。
布鲁纳主张发现和探索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资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合作和互动式教学以Lantolf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该理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它们都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所未涉及的。从实践角度看,就是要打破单一、单向、封闭的教学模式。
三、应用途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老文化”,但是在学习时我们也要用“新方法”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探索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瑰宝。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情感融通
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是互动模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有着启迪和调节作用。如果能建立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则有益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互动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会得到张扬和肯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角色有退居二线的趋势,但在情绪营造方面,教师却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
每一个青年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独特的文化艺术等,都有一种认同意识和喜爱之情。教师若能以风土人情或是审美情趣作为导入新课的话题,便能收到酝酿情绪、深化主题、带动学生参与互动的效果。面对一位教学得法、亲善友好、感情真挚的老师,再加上耳熟能详的讨论话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欲自然膨胀,爱国主义思想自然升华。
(二)讲授方式
我国自古就重视德教,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其中最主要的道德教化方法就是正面灌输。灌输是教化的基础,儒家将灌输演绎到了极致。尽管传统的灌输教法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是我国历史上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仍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灌输方法比较片面地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比较忽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的价值,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缺乏调动受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机制”③,完全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当今的讲授方式应该是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同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与学朝着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这样的新方式与传统灌输讲授方式相结合,提高了教师讲授方式的开放性,既可以在传统的教室里用正面灌输的方式讲授,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演示,更可以在教室里组织各种任务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小组讨论。
课堂中的问答形式也是教师引导课堂互动气氛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有机结合最利于讲授时的互动。前者的答案简单明确,有利于学生整体互动和自信心的建立。后者的答案关联而开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积极引导,真正让学生参与互动。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手中的问题接力棒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问”与“答”将教与学联结起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这也是对课堂互动模式的一种深化。
(三)兴趣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一个法宝。兴趣是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往往更愿意融入课堂,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利用的切入点非常多,例如热播的历史剧,名家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时尚服装品牌推崇的中国元素,实木家具反映的中国文化,等等。这些导入的话题都是学生熟悉、喜欢的,从兴趣开始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无疑是教学双边积极互动的一个良好开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得来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总之,以兴趣为切入点,让情感融通转化为情感互动,这样互动便能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展开。而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往往也为知识自觉深化和内化提供了根本条件。
(四)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其次,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要使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有步骤地解决任务并体现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这样,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四、结语
总之,教师必须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求,全面兼顾“四要素”,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实践中符合实际情况,在理论上能与教学规律相吻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完成掌握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任务。
注释:
①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科学课,2004,(2).
③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参考文献:
[1]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三)[J].科学课,2004,(2).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文化传播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关于礼仪的著作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几千年来规范人们行为和塑造独特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逐步弱化,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对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慢慢减少,各高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本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加强高校礼仪教育。
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江西省十所高校及其他省若干高校关于礼仪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目前最热门的高校慕课平台中有关礼仪的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礼仪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第一,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将礼仪教育归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单独开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课程,且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教师对礼仪教育不重视;第二,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礼仪课程(包括传统文化礼仪),但多数高校都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学生可自由决定选修与否,并未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二)高校礼仪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一,多数学校的礼仪内容主要是西方礼仪及现代礼仪,对中国传统礼仪讲解较少;第二,多数教材虽然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礼仪,但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介绍,并未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第三,由于礼仪教育一般被作为公共课程,因此,多数学校一般为该课程选择一套教材,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慕课平台中缺乏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对慕课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相对成熟的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收录的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两门,一门是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另一门则为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两门课程的受众比较广泛,也是时下各礼仪教育和视频课网站中点击率最高的两门课程。此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库中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四门,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关系礼仪实务”,国家行政学院的“女子礼仪”,南开大学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以及清华大学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综观慕课平台的这些礼仪课程可以看出,只有清华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相结合,生动讲解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而其他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对我国传统礼仪的讲解较少。(四)缺乏礼仪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礼仪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社会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礼仪教师并不具备礼仪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的,经过后期的培训和学习,即走上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缺乏礼仪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传统礼仪研究不够,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将礼仪教育从思政教育中独立出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或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礼仪专业,设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方向;将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列为公共必须课,并通过考试、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学分任务。其次,教师也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在遵循学校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礼仪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内容。(二)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发展进程,了解古代文化礼仪及当前礼仪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对礼仪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思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习俗礼仪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礼仪知识,了解中国文化。(三)借助高校文化社团传播礼仪文化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各种文化社团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礼仪教育可充分利用社团这一途径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知识的传播。结合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具体来说,高校校团委应鼓励各院系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号召开展各种类型的礼仪风采大赛、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四)加强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提高礼仪教师的选聘标准,引进不仅有礼仪教育专业背景知识,而且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礼仪教育的培训和教师交流会,引导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从而不断提升礼仪教学效果。
三、结语
建设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坚守传统,但更多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辉艳.谈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J].文化视点,2015,(12):89-90.
[2]王琳.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59-60.
[3]周沫含.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72.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高校学风建设;个人修养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风就是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学习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的具体体现。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能力,还涉及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学风对于培养学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影响到他的一生,使他在毕业后具有主动、开创性的学习精神,进一步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成功的成才之路。
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不但要通过学习发掘自己的智力和潜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而且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高校学风的现状,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探索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并希望以此寻求一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一、目前高校学风的现状
1.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从学生上课的认真程度和出勤情况来分析,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的人数比例在逐渐下降,而“及格万岁”和“混日子”的人数比例都在呈上升趋势。
2.学生对于参加学习的动机的认识
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对事物观点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但无论如何,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这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如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未来立足社会做准备、完善自我等)的人数比例相比以前在减少,而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人数比例在上升。
二、中国传统礼仪对学生学风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学风问题不断思考和针对该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尝试将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中国传统礼仪对学风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1.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礼仪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对待任何事、任何人都要“以礼相待”,都能做到“自卑而敬人”,当学生懂得这些之后就会明白:在课堂上,要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身边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同学,因此,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不影响老师讲课、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在校园生活中,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我们都要做到“谦让”,因此,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不可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在仪礼的影响下,学生对于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的认识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在心灵深处有了某种具有震撼效果的理解,责任意识的加强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目前高校当中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当谈到学习动机时显得茫然。经过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生活圈子很小,不善于与人交往。这种生活圈子的狭小又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得不全面,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比较片面。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讲究人际关系,只有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环境中时,我们对生活才是充满激情的,才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强调“做事先做人”,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可以在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三、通过中国传统礼仪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
1.筛选授课内容,每项内容都需要结合现实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这些内容几乎都流传了下来。但是其中有些礼节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消失了或者已经很少能见到了。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文明,对于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礼节要在讲课时不再提倡,只需要学生知道这种礼节为什么会诞生、在那个历史时期它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可以了。而对于适合现代社会的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内容,我们需要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它的意义、什么场合下用、怎样用、行礼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另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除了《周礼》、《礼记》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礼学名著之外,现代很多学者大多都是以“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所著著作也大多是以介绍为主,仿佛这些都与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应该是实用的。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扩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大量真实、鲜活的例子,并将他们贯穿在讲课内容当中。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觉得这些内容距离自己太远而失去学习的热情,还会让学生感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仍然不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与传统礼仪文化有关的活动
个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也不是通过一段时间“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课程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对与学生有关的部分礼仪进行学习。因此,更多的工作需要在一个大环境下去做,需要这个大环境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需要这个大环境引导学生去行礼。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付诸实践,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对知识的怀疑,那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就只能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而不能波及整个校园生活以及更广的范围。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与传统礼仪有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定期评选学风榜样、个人修养标兵,对学风、修养、礼仪方面表现出众的学生予以表彰。这样做,一则肯定他们的表现和成绩,二则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与礼仪有关的讲座,让更多的相关知识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上述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一种知礼、懂礼、崇礼、行礼的氛围。
四、研究启示
(1)学风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学风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举措,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守校纪校规,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做到知礼、懂礼、行礼、守礼,知道要尊师重道、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知道无以规矩则不成方圆,校纪校规就如同校园中的礼仪一样,需要严格遵守;知道在生活中要怀有恻隐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学礼、行礼能够提高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修养提高了,学生对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都会有一个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这样校园里的各种违纪和不道德事件就会很少发生,校纪校规也不再是惩罚违纪学生的标准,而会变成学生校园生活的礼仪准则。
(2)礼仪教育要从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开始抓起。大一新生步入大学之初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换言之就是礼仪。只有将礼仪的基础打好了、打坚实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大学生活里,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个人修养。
(3)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俗话说,上行下效,在学校里,“上”就是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言行的榜样和回答问题时旁征博引的例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言辞举止都应当合乎礼仪要求。这样,学生在敬佩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授课倍加重视,对教师的教导铭记于心。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礼仪;高校学风建设;个人修养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风就是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学习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习惯的具体体现。学风问题不仅涉及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能力,还涉及学生的品格和素养。学风对于培养学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影响到他的一生,使他在毕业后具有主动、开创性的学习精神,进一步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成功的成才之路。
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不但要通过学习发掘自己的智力和潜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而且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高校学风的现状,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探索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并希望以此寻求一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一、目前高校学风的现状
1.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从学生上课的认真程度和出勤情况来分析,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的人数比例在逐渐下降,而“及格万岁”和“混日子”的人数比例都在呈上升趋势。
2.学生对于参加学习的动机的认识
不同的人会因为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对事物观点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但无论如何,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这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如实现自己的梦想、为未来立足社会做准备、完善自我等)的人数比例相比以前在减少,而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人数比例在上升。
二、中国传统礼仪对学生学风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学风问题不断思考和针对该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尝试将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中国传统礼仪对学风有以下积极的影响。
1.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礼仪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对待任何事、任何人都要“以礼相待”,都能做到“自卑而敬人”,当学生懂得这些之后就会明白:在课堂上,要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身边每一位前来学习的同学,因此,必须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不影响老师讲课、不影响周围同学听课。在校园生活中,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我们都要做到“谦让”,因此,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不可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在仪礼的影响下,学生对于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的认识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在心灵深处有了某种具有震撼效果的理解,责任意识的加强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目前高校当中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当谈到学习动机时显得茫然。经过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生活圈子很小,不善于与人交往。这种生活圈子的狭小又会导致他们对生活的丰富多彩认识得不全面,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比较片面。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讲究人际关系,只有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环境中时,我们对生活才是充满激情的,才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仪强调“做事先做人”,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可以在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三、通过中国传统礼仪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
转贴于 1.筛选授课内容,每项内容都需要结合现实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经历了数千年,这些内容几乎都流传了下来。但是其中有些礼节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消失了或者已经很少能见到了。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文明,对于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礼节要在讲课时不再提倡,只需要学生知道这种礼节为什么会诞生、在那个历史时期它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可以了。而对于适合现代社会的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内容,我们需要详细地向学生介绍它的意义、什么场合下用、怎样用、行礼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另外,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除了《周礼》、《礼记》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礼学名著之外,现代很多学者大多都是以“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所著著作也大多是以介绍为主,仿佛这些都与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给学生讲解的内容应该是实用的。因此,必须对选定的内容进行扩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大量真实、鲜活的例子,并将他们贯穿在讲课内容当中。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觉得这些内容距离自己太远而失去学习的热情,还会让学生感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仍然不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与传统礼仪文化有关的活动
个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也不是通过一段时间“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课程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对与学生有关的部分礼仪进行学习。因此,更多的工作需要在一个大环境下去做,需要这个大环境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需要这个大环境引导学生去行礼。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环境,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付诸实践,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和对知识的怀疑,那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就只能表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而不能波及整个校园生活以及更广的范围。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与传统礼仪有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定期评选学风榜样、个人修养标兵,对学风、修养、礼仪方面表现出众的学生予以表彰。这样做,一则肯定他们的表现和成绩,二则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与礼仪有关的讲座,让更多的相关知识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上述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一种知礼、懂礼、崇礼、行礼的氛围。
四、研究启示
(1)学风建设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学风建设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举措,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守校纪校规,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知识,做到知礼、懂礼、行礼、守礼,知道要尊师重道、尊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知道无以规矩则不成方圆,校纪校规就如同校园中的礼仪一样,需要严格遵守;知道在生活中要怀有恻隐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学礼、行礼能够提高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修养提高了,学生对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都会有一个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这样校园里的各种违纪和不道德事件就会很少发生,校纪校规也不再是惩罚违纪学生的标准,而会变成学生校园生活的礼仪准则。
(2)礼仪教育要从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开始抓起。大一新生步入大学之初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换言之就是礼仪。只有将礼仪的基础打好了、打坚实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大学生活里,通过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个人修养。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无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是我们疗治上述青少年病况的最佳疗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故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塑造国民自强不息精神和高尚情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就应在青少年起的德育教育中渗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其现实意义的体现。
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现状
1.心理素质较差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的经历都是一帆风顺,他们缺乏挫折感,当他们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面对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面对挫折时,却一下跌入人生低谷。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进入一种自我估价错误的模式,继续下去,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2.缺乏宽容之心
现在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礼仪和高尚的情趣,在家不做家务,一切依赖父母。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宽容之心。
3.没有远大理想
目前,在中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考试作弊不感觉到难为情的现象。这些学生没有健康的荣辱观,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做为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
4.缺乏诚信意识
有的学生面对父母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图报,而是感到厌烦;还有的办事说话不守信,不诚实,缺乏应有的纯朴,常常给人以一种浮躁感。
目前,大部分教育部门仍然以分取人,过分强调智,而忽视德,录取学生时只看成绩,几乎不管其它方面。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普遍不受重视,大部分任课老师照本宣科,带孩子读读书就算完事,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宁愿在课上悄悄地做语、数家庭作业,课堂根本达不到教育孩子思想的目的。所以造成当代的一些青少年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模糊,价值取向呈现为多元。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积极导向
1.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重要的启迪。
2.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
3.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Www.133229.cOM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
论文摘要:中国有自己浓厚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如何汲取其中精华,创造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本土设计,这是我们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应该好好揣摩的问题。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合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
现代设计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国发展的道路与特征均有不同。德国长期以来强调设计中的功能主义原则,强调设计的民主特色,反复提倡”好的造型”。因此,理性原则、人体工程原则、功能原则是设计天经地义的宗旨,不能因为商业主义的压力而放弃。这些因素造成德国设计的坚实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特征;与之恰恰相反,美国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形成了这个自由国度的标识。美国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得设计师对设计的社会效应,对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等则考虑不多,这使得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设计传统的,即设计为富裕的上层人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豪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法国的设计除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外,地区主义也非常强烈;丹麦是斯堪的纳维亚五国中最小的一个,国土狭小,经济高度发达,其发展一开始就与大自然作斗争,这种背景使丹麦人长期以来对于设计具有高度的重视,而丹麦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统一性,使丹麦的现代社会也对其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丹麦现代设计中贯穿了一种冷静的,严肃的高度功能化的风格,体现了大企业的精神;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得非常迅速和成熟,日本利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欧美各国用了70多年才达到的目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是日本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日本是一个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最好学生,从传统的日本设计可以看到中国、韩国的影响;从日本的现代设计中,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影响。无论是日本的陶瓷、传统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如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展示设计,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上很少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设计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意义的经验。
中国的现代设计相对欧美等国来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设计上抄袭模仿的现象普遍存在,作品的质量不高,能够走出国门、真正展示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少。完全照搬国际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可能设计水平看似提高了一些,但是毫无中国特色可言。我们分析西方各国的设计,它们都有着自己本土特色的东西,是它们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孔孟哲学、诗书礼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并且中国传统艺术丰富多彩、陶器、染织、家具、古建筑、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是我们创作的宝贵资源。
一、图腾、纹饰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将传统元素衍生后再融合到现代设计中来,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下,采用了”同心相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之”方胜”,但靳埭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的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用以后的展开运用。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丁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在其他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也处处可见图腾、纹饰元素的运用。
二、汉字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汉字是表达思想语言的符号,同时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构成方式和形式美,在世界各国文字中独树一职。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广泛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中,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作品《甲骨文·众生》中”众生”、”方舟”、”日、月、云、水”都是甲骨文字的设计组合。作者通过新设计的甲骨文力求使古老的文字具有时代气息而又不同于传统甲骨文。
三、书法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书法是我中华文化之精气神的一种独特的表相。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其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汉字书写也成了专门的高超艺术,已传承了几千年之久。中国的书体丰富多彩,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形式与现代体育运动想结合,印章中的”京”字似”京”似”龙”又似”人”,把”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其中,印章中经过巧妙的处理形成一个面向前奔跑、欢呼的人形,又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的健康向的精神,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方寸之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地糅合得非常完美。
四、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等。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民间艺术,给机械化的现代设计增添了一份人情关怀。就拿2004年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来说吧,一张字体设计作品中,将民间皮影戏的角色运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将我们的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得非常完美。在装饰设计、服装设计中也不乏优秀的例子。
阳春三月,威海市实验小学操场热闹非凡,一场“快乐易物爱心捐赠”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种植的中草药、书画作品以及玩具、学习用品等带到学校进行拍卖。此次活动持续1小时,共筹得爱心款10385.8元。德育处孙晓芹主任,以及家长、学生代表将10385.8元爱心款全部捐助给古北社区,并由社区转交给患有神经母细胞瘤的孩子和社区内的贫困生。这一爱心举措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各级电台、报刊争相报道。
这是威海市实验小学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的一个缩影。做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积淀下来许许多多做人做事的哲理。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方面,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先祖的美德,以课程为依托,完善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了“弟子规养正课”“学科融合课”“晨诵午读暮省微课”“传统文化特色课”“亲子技能课”等系列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培养“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一、弟子规养正课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语言至简,内涵深刻。有一个学者曾比喻:用一个天平,一边放上四书五经,另一边放上《弟子规》,两边是平衡的。因为传统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在《弟子规》中都有所体现,而这些内容是植根于民族心灵的“常识”,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泽。
我校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每周都会有两节国学《弟子规》诵读课,师生给这节课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养正课”。学校整理开发了《弟子规读本》《弟子规成长手册》《弟子规成长台历》等系列教材,利用校本课、班会课、地方课等对学生进行“养正”训练,从“诵读―感悟―践行”三个阶段,先诵读经典,达到人人熟记,教会孩子通达事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后解读实践,与习惯养成教育深度融合,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纵向深入指导学生明理修身,雅言雅行,逐步领会孝亲敬长、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礼仪与智慧,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年级一班的阿会老师注重言传身教,她看到孩子衣服敞开着,会蹲下身,把孩子的衣领衣袖整理好,教给他学会拉拉链,拉到舒服的高度,同时说“冠必正,纽必结”,并让孩子重复几次“冠必正,纽必结”,孩子觉得很有趣,在边说边做中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好习惯。
二、学科融合课
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贯穿于各个学段、融于各个学科,有机地穿插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语文课上,学校自编的《中华经典素读》有效地补充了传统经典范文、诗词,增强学生对文化经典的接触和吸收;音乐课堂,老师用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配以深情的手语表演,净化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美术课上,学生饶有兴趣地绘制京剧脸谱,体验中华传统剪纸;体育课上,打太极、练少年拳、推手等中华传统武术项目让学生意犹未尽……学生从博大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道德养料,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三、晨诵午读暮省微课
晨诵午读暮省是我校师生的校园生活节奏。伴随朝阳,每个教室里都传来朗朗读书声,师生们用优美的晨诵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各年级晨诵内容各有不同,指读《弟子规》,素读经典名篇、吟唱《诗经》,老师们则默读《晨起自勉文》……优美的天籁之音,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午读时间,观看《中华美德故事》,或阅读老师每月推荐的经典好书,学生在好书的浸润下,懂得了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孩子心灵深处那些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种子,由此得到充分滋养,悄然萌芽。
暮省时间到了,伴随着“吾日三省吾身”的提示音乐,师生们盘点一天的收获,我日行一善了吗?我做事学习尽力了吗?我对朋友诚信了吗?提起笔来,在小小的《成长卡》上写上自己的感悟,让反思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认错、自省、赞美中滋养自己的品格,扎下德行的根基。
四、传统文化特色课
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特色体验课。书法、古琴、古筝、吟诵、京剧等选修特色校本课程,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承文明、滋养心灵,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课”。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当现在的孩子最记得圣诞节那个拉雪橇的白胡子老头儿时,我们教育者尤其要警惕:可怕的不是洋节入侵,而是遗忘自己。让我们的孩子记得自己的传统节日,记得我们的传统习俗,这代表着民族的认同与文明的传承。在学校开展的“中秋赏月”“重阳敬老”“迎春纳福”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动手做月饼、包粽子,做花灯等,让孩子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拾自己的节日。
五、亲子技能课
传统文化的学习重在力行,而力行的阵地又离不开家庭。我校家长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实践中,弘扬好家风。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技能”课程。每周的“习劳知感恩”生活技能训练,从系红领巾、整理书包,到做饭打扫、收拾家务,再到为父母捶背、沏茶倒水,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感受父母的辛劳,从而助长学生的孝心和爱心。每学期开展“假日礼仪体验”,学生与家人共同体验餐桌礼仪、待客礼仪、节日传统礼仪,参观礼仪等,在实践中累积生活礼仪经验,遵守社会公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真善美的感召下,实验小学校园处处充满正能量。萦绕着正能量,师生、生生之间传递的是理解和包容,收获着喜悦和幸福。五年级四班的初家伊同学,在山东省中小学“国学达人”挑战赛中,通过层层选拔,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全省前八强的好成绩。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一种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重要的是让文化深入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让学生诵读一些经典、引进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进课堂,而是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触及师生的灵魂,以此涵养心灵、塑造灵魂、坚定信念、培养意志。
笃行能致远,天道必酬勤。在教育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近几年,实验小学被评为“威海市特色学校”“威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威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威海市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特色校”“山东省心理健康示范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执教的优质课也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此外,开心农场校本课程被收录到《山东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集锦》里。
关键词:孔子后裔;丧葬礼仪;仪式用乐;传统礼乐文化;当下存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中国礼乐文明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以吉嘉军宾凶五礼用乐为基本标志,从国家到地方官府再到民间,礼乐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坐标,甚至以传统文化基因方式存在。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讲孔夫子之儒学对礼乐文化的持续性实施与贯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崇周礼,后世崇礼制的同时亦崇孔子。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程,统治者愈加认识到孔子之儒学思想对于礼乐文明之重要,对孔子的推崇也逐渐提升,从孔宣父到文宣王,从至圣先师再到至圣先师文宣王,唐宋以降更是在全国县治以上普设文庙,孔子之祀逐渐走向鼎盛。在祀孔提升的过程中,孔子的后人也备受优渥,明代规定孔家享受亲王级待遇,所谓衍圣公依制拥有26户乐户 (比亲王少一户),用以应对多种礼仪用乐需求。
文庙祭礼乐属于国家专用的礼乐,但作为孔府属于亲王级别,作为国家制度规定性下五礼用乐都会在此使用,包括历代衍圣公在内的家庙祭祀以及嘉宾凶诸礼、日常出行所使用的卤簿乐应该由乐户承担,乐户所使用的是鼓吹乐类型,而且每种礼制仪式与用乐有相应的制度规定性,这些礼制仪式并非仅仅用于王府,地方官府中的乐人亦应明确,这也就是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及其用乐的意义。
清代雍正皇帝禁处乐籍制度,官属乐人转而将其承载的国家礼制仪式和仪式中的用乐转而服务于民间,这也就是民间礼俗接衍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意义。遍布全国各地曾经的官属乐人们承担起礼俗用乐的重任。虽然传统国家制度解体,但作为孔府的特殊性,无论是承载孔庙祭礼的乐舞生还是乐户都在孔府延续下来,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因此,作为传统用乐的普适性以及祭孔用乐的特殊性在这里得到了承继。也使得当地脱离了乐籍而生存的乐人们在实施礼仪用乐之时能够持续性地有所依凭,这也就是我们对孔家后裔葬礼仪式刻意关注的道理所在。
先生讲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我们以为,这种礼治是历史上传统的国家礼制被乡土社会接衍的俗化过程。虽然中国施行千百年的礼乐制度随封建国家的解体而消解,但礼及礼中用乐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通过文化下移进入到民间礼俗中,实现文化自觉,真正达到了礼治的目的。乡土社会依然沿着礼治轨迹发展,其中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祭祖、丧葬、婚礼等礼俗仪式活动,即为历史上传统国家礼制的俗化显现。本文以山东省滕州市孔家丧葬为研究对象,该丧葬仪式既具有当地丧葬仪式的普遍特点,又因其独特的地缘与血缘背景,具有典型性意义。
丧葬仪式是最为常见的礼俗之一。孟子提倡“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丧葬在中国人传统社会理念中被视为“大事”。中国“五礼” 制度中丧葬属于凶礼,当下丧葬既为礼俗,则是既接衍传统礼制,又有时代元素的融入吸收。
项阳《亲缘关系与音乐礼俗的承继》一文论述了礼俗何以具有区域稳定性:
在同一区域范围之内,人们生活在同一地理、气候、方言、经济社会形态之中,其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有着较多一致性,在许多层面上长此以往地积累,形成相当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这是所谓地缘的存在意义;在乡间社会之中,一个或周边几个村庄之间可能是有几个占据绝对多数的、具有相同宗族血缘的群体存在,这种宗族血缘是构成区域文化认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同一区域之内,相当数量的家庭有着亲缘关系,加之各自的友朋,构成文化圈。以上三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这种亲缘关系,使一些民间礼俗有着相当宽广的生存空间,或称有着礼俗生存的土壤环境。
首先是对传统礼制的接衍,然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亲缘、地缘、血缘关系的稳定而在文化认同意义上得以积淀与延续。滕州市级索镇大官庄村(上图A位置),毗邻孔子故里曲阜与孟子故里邹城,孔氏家族因其显赫而独特的地位在当地倍受尊崇,孔氏子孙及依附于孔家的乐户、礼乐户、礼生等以阙里为中心向周边扩展生息繁衍,对宗族血缘的认同交织地缘因素影响,该地区礼仪繁琐厚重,形成对礼乐文化强烈的文化认同。
孔家认为应当依照祖先的传统仪式样态来承办,这种文化认同是群体性的,参与者都知礼懂礼,构成孔家丧葬仪式的大文化背景,礼乐文化在这场丧葬仪式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因此本文选择该丧葬仪式作为研究对象。
一、丧葬仪式相关背景介绍
2010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一行组织的对山东省滕州市孔家丧葬仪式的调查活动,促成了本论文的田野调查契机。
1.时间:2010年9月18日、19日;2.地点: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大官庄村;3.参与者:
1.)主家与客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中国元素;传统文化
“中国元素”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其中包括面料(如:丝绸、棉、麻等);色彩(如:红、橙、黄、绿蓝等);装饰纹样(如:牡丹花、龙、凤等);款式(如:旗袍、中山装、立领等)以及镶嵌和刺绣等中式工艺。然而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也是表达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最爱从传统的中国元素为出发点,并使中国元素成为其设计过程中取之不尽的材料和为其提供服装设计时的灵感。随着设计师对中国元素的不断运用与挖掘,出现了很多具有民族美和现代美的完美服饰,并充分体现了“中国风”这一时尚领域的民族特色。然而在现代服装设计的时尚领域中,由于外来文化和精神的不断冲击,使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断发生改变,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在不断地被人们遗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笔者作为一名现代服装设计师,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结合中国元素,使现代服装具有传统性和时代性综合的特性服饰设计,并实现现代服饰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元素的魅力。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价值
1.1传统文化与服饰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不同时期的服饰都有着突显时代的典型设计和民族风俗。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服饰的设计被刻上了儒家的“烙印”。然而儒家的思想指的是礼仪仁道,并讲求中庸之道,在这种思潮之下,中国人的服饰都有着平等、美好、整齐、含蓄、端庄的民族特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着典型的中国文化,服饰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体,传达出时代的灵魂,并且能清晰明亮的反映着历史文化。服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每一件衣服的图案、布料以及款式不仅能反映出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还能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与特色。因此,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宝贵素材,并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与服饰艺术相融合的个性,以便用服装反映中国的灿烂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
1.2传统服饰的历史内涵。中国传统服饰往往有一种含蓄、端庄、典雅的美感,其与西方服饰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引起的。中国传统服饰风格通常是强调对称、强调线形、手工纹饰,为了突显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性格所导致的。中国传统服饰还体现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当时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并讲究服饰和季节、环境等因素相协调。同时,服饰的款式调配应与衣服的面料、色彩以及图案和谐匹配,并充分体现出穿衣者的身份、地位。中国传统服饰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蕴,并在中国服装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中服饰设计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智慧的结晶,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触发着“礼仪之邦”的中国蓬勃发展,为下现代服装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点
2.1色彩明快对比又和谐统一。色彩是刺激视觉神经的重要指标,鲜亮明快的的色彩搭配不仅能体现出穿衣者的个性与气质,还能体现穿衣者的审美能力以及配饰能力。色彩犹如一个聪慧的人一样,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如:大红色代表着激情、勇敢、爱心;紫色代表着高贵、富裕;绿色代表着充满生机、环保、青春等等)。中国服饰色彩是源于传统的无色,是民族文化色彩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充分利用传统的色彩,搭配出独特、优雅的现代服饰,既能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的精神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能实现色彩明快对比又和谐统一的理念。
2.2图像特征。传统中国的图案特征主要从两方面突显,一方面是从其内涵来说。传统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点,体现民间的风情、民族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友好相处,都表现出了人们心灵的最深情感的真实性和抽象性。无论是八吉祥、暗八仙还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从其形式来看,他们的形象不但具有原有的自然景象,还有抽象的符号特征,其成为了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标志和人们灵魂和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从其内容来说。传统的图案在服饰上都会用线条描绘和色彩渲染,使其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款式的图样花纹。图案源于生活,因此,为在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图案,设计师可以利用自然、人物形象以及植物动物来取材,并结合自己主观的意象来创造出更美的图案。
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1中国传统色彩带给现代服装设计的惊艳。色彩最能吸引人的眼球,不同的色彩能体现出穿衣者的独特个性,更能传达其内心的情感。民族色彩则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以及审美的重要体现,能直观地表现出一个民族服饰的特色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可见,中国元素中色彩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设计师不仅要把民族色彩作为一门语言融入到其设计中,更要巴民族色彩的精神以及灵魂更生动形象的体现在现代服饰中,从而达到中国元素的传播以及民族文化内涵的传递,让人们在选择服装的时候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神的民族文化,体现其个性的同时表现其爱国之心。如:大红色被广泛的使用在服装设计中,其红色不仅能体现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当今社会提倡人们实现“中国梦”的激情,还暗含着中国人民对喜庆、吉祥的追求,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特点与心灵真实的情感的特征。
3.2中国传统面料的运用。面料是服装的基础,面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服装设计的风格和款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纺织技术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形的面料供现代服装设计选择,但是也无法抵挡传统的中国服饰面料的魅力,如:丝绸、棉、麻等传统面料都有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现代服装设计增添浓厚的民族风情与丰富的民族文化,增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弘扬传统的中国文化。大部分现代设计师都喜欢运用丝绸和棉等面料,其能充分体现中国人民的朴素美,以及对服装设计的创新,并造就一批既时尚又具创新的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服装品牌(如:木真了、江南布衣等时装品牌)。
四、结语
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充分融合,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延伸。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以及特点,对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并论证了中国元素给现代服饰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成就,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和传承,让现代服饰在赶上潮流的同时,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商业-2010(36)
[2]期刊论文.传统民族元素在服装设计图案美中的运用-大江周刊(论坛)-2011(2)
参考文献是帮助作者自己学术观点和引用文献作者的学术观点更好的进行区分,作者在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却又不列出参考文献只是一种剽窃或者是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武术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范铜钢。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D].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
[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54-57.
[4]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292-295,312.
[5]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2-55.
[6]洪浩,胡继云。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53-58.
[7]彭荔丽。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4(5):41-43.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丽.从武术与跆拳道的对比探寻武术发展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4(2).
[2]罗远东,李海英.武术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原因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
[3]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潘晓波.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7,(2):82-84.
[5]崔浩澜.“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3).
[6]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44-48.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马勇,王宇。《“人文奥运精神”与北京奥运赛场文化建设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73
[2]李剑。《对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剖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4):83
[3]郑李茹。2010年的亚运会赛场礼仪和赛场文化建设探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2(3):28
[4]王伟博,林宏伟。奥运赛场的观众道德建设[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1):11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0.
[6]杨芳芳。赛场观众行为失范的成因与道德行为重塑[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4):21
[7]李富刚。当代中华武术传播发展的新途径-以《武林风》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17-18
[8]胡玉玺。武林风栏目对武术在当今社会传播与发展的启示[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1(1):5-8
[9]张铁刚,陈阳光。从武林风探析如何提高武术散打的观赏性[J].搏击·武术科学,2010,7(8):45-46
[10]任占涛。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J].大舞台,2008,4:34-35
[11]柳杰。浅析武林风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6-18
[12]张尚松。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控制中的研究[D].吉林:吉林体育学院,2012:7-24
[13]曲润杰,肖丹。散打裁判员注意品质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130
[14]刘振平,王琛林。论武术散打裁判员临场执裁能力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65
[15]清。散打运动服装的现状和设计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20
[16]王秋月。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看台文化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21
进入大学后,专业学科划分过细,基础性、通识型的课程严重不足,大学生出现了明显知识结构缺陷,知识结构的缺失也就导致学生在心灵方面容易出现不充实、不丰富、不优雅等问题出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一些理工科大学觉察到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已经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忽略人文教育使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历史和社会的了解和体察严重不足,对良知和情感相当漠视,他们都是某个专业的技术精英,但是心灵世界却相当空虚,容易迷失自我。于是一些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并实施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空白的现象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在大学校园中“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仍然存在,高等职业院校也不例外,职业学校学生中,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传统美德淡薄,生存观念扭曲,忽略社会价值的意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大学生“价值悬浮”和“精神贫血”的现状也依然普遍。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函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财富,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智慧的精华,这其中包含着广博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大学人文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授丰富了人文教育,在塑造完整人格、传递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上起着非常正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传统文化能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渗透人文教育: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对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经典性概括。儒家强调做人要坚韧、有担当意识,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人生态度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都一生追求的,可以说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一个积极人生的大前提,也可以增强抗挫折力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更加适应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
(二)积极入世与恬淡物外的人生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儒家思想为我们设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目标。道家思想则为我们策划了一条返朴归真、恬淡物外的生活理想,“无为之为是大为”,强调回归自然,反对无节制的物欲追求,讲求精神与自然同在的生活目标,可以说儒道两家为不同处境的中国人设计了不同的人生修养目标,同样充满睿智,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人生。
(三)重人伦道德的伦理规范。中国人自古就是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责任意识,促使我们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伦理意识。
(四)仁、智、勇的统一。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孔子把仁、智、勇成为“君子之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智、勇是儒家学说中完美人格的体现,也是君子修养品格、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
(五)持中贵和、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处世观。“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和”万物才能得以成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讲求和谐是谋取发展,反对忽略个性强求一致,“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一、传承经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师道传承,学习国学文化
生之有礼,取决于师。故此,传承经典,须由师开始。为提高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在2015年10――12月,先后三次邀请“甲骨文”博士、国学专家田伏礼老师到校,对教师举行“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讲座。讲座中,通过田老师的讲解,使老师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而博大的华夏文化,了解到我们华夏先祖“礼之兴邦,邦国之强盛”及先祖“待人之仁德、做事之诚信”,从而感悟到作为今天之师,亦需有“仁德之心,诚信之行和待人之礼”。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国学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校长为主持人,申报了“国学经典”研究的广州市课题,并开展了该课题的相关研究。
(二)生承国韵,诵弟子规
1. 开展国学知识讲座
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邀请国学专家郭川一老师到校,对一年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国学知识讲座,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国学的优秀文化,懂得“礼仪敬人、孝顺父母、诚信做人”的道理。
2. 开展经典诵读《弟子规》活动
《弟子规》成为学生待人与行事的准则。为此,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每周安排一个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读诵《弟子规》。
3. 组建国学班
通过家长、孩子自愿报名的方式,组建了国学班,邀请国学义工老师上课。经过一个月的国学、礼仪学习,国学班的孩子在学习习惯、承担家务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礼仪教化,培育贤子
(一)新生入学,首行开笔礼
从2013年开始,我们对每届的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对其启蒙开智。在每年的8月29日,我们组织一年级新生到余荫山房,举行简单而隆重的开笔礼。通过“学生开笔、点朱砂、敬师茶”等活动,让一年级的学生在心灵上播下“尊师、重道、守礼”的种子。
(二)尊师鞠躬问好礼,教化学子存敬心
为表学子对师长之恭敬,我们教育学生,遇到师长,需行鞠躬礼,并通过行鞠躬礼,让学生放下自以为是的心。当前,许多孩子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娇宠惯养,娇气、傲气,更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种以自我为中习的思想,往往е潞⒆幼运阶岳,自以为是。为了打破孩子这种“自以为是”,我们要求每个孩子,见了师长,均行鞠躬礼,让学生低下头、弯下腰来行礼。学生的腰弯下了,头低下了,傲气就消了,恭敬之心就来了。恭敬心来了,心中就有他人了。这是我们教化兰惠学子之基石。
(三)启导同窗相敬让,携手互助共勉勤
专门设立班会德育课,课中启导学生,相互礼让,互相帮助,并引导学生成立互助成长小组。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德育课中,启导学生学会孝顺,懂得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感恩祖国和平,感恩天地的阳光照明、雨露滋润和师长的辛勤教导;学会爱人,关爱和帮助同窗,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启蒙。
三、习学识艺,练就能才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除了引导学生懂仁德、晓礼仪、立远志,更要指导学生学习,让他们习学知识,练就才能,为未来打下基础。
(一)贤雅课堂诠释道,后教策略促研行
在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响应教改之精神,以顶层设计、行政推动、全足参与的方式,创设了“自主・趣学”贤雅课堂中,我们将课堂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学、教师点导等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知识,让学生有趣地学习,从而提升了课堂教育效果。学年检测,学校16个级科均达到区I档,曾秀喜、郑洁纯、李红菲等多位老师“研学后教”课堂教学论文在市级教育刊物发表。
(二)四大活动广铺开,兰子习学练技能
关注兰子技能的提升,将“读书活动、科技活动、辩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开展。在每个学期初,我们四大活动的负责老师均制定好工作计划,并定期开展活动,期中或期末开展比赛、展示和小结,使学生们有参与、有训练、有展示、有提高。如科技活动,我们一方面设立“科技周”(科技周内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制作小发明或小制作,然后学校组织评奖,再将优秀作品校内展示),另一方面组成科技小组,常规开展科技训练。本学年,我校科技小组同学参加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比赛,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2项。四大活动的铺开,使学子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三)丰富社团共修学,体艺德馨养雅品
组建丰富多样社团活动,让他们参与学习和训练。开设了民族乐器、粤剧、拉丁舞、足球、书法、美术、南家拳社团,其中粤剧和南家拳社团,不但社团的成员参加了训练,而且学校的全体师生都参加了训练。如在武术南家拳(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训练中,师生们凝神聚气、推拳出击,力度刚猛而门户闭紧,攻守兼备而克敌制胜,既练武强身又习修武德。学习南家拳,既修养了师生谦让敬人之武德,又提振了学校师生的精气神。在艺术方面,我们民族乐器、拉丁舞、书法、美术社团,均注重队员的基本功训练,使他们的艺术素养日臻渐进。
丰富的社团活动,拓展了兰子技能,形成了雅品。
(四)搭建平台圆兰梦,成就学子甘为梯
学生的成功,需要教师的付出。只有教师辛勤的付出,才换取学生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甘为梯的精神,离不开教师助人成功的善德。我校教师团结协助,共筑学校培兰梯。在筑梯的过程中,我们搭建一个又一个的平台,让学子迈上成功,圆就梦想。
四、生命教育,贤雅前行,兰花绽放
生命教育,是为孩子其提升生命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架起生命的护航栏。
1.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以阔达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