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籍测量技术论文范文

地籍测量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籍测量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籍测量技术论文

第1篇

首先将已标定过的螺线管和HWR腔安装就位,并且用三维可调机构反复调节各元件至理论位置,其实际安装精度见表1.然后将测微准直望远镜所用十字丝目标及其支架,安装在冷质量元件上,并将其对准至设计位置.

2配置偏心距和旋转角

由于测微准直望远镜低温下监测,只能透过观察窗向真空室内部的光学靶观测.而光的传播存在折射和衍射,会对光学观测产生误差.采用数字水平仪调平望远镜的视准轴,并且借助激光跟踪仪事先将远近两处的基准靶和望远镜的视准轴中心调整至统一高程面,可以消弱光透过空气和玻璃观察窗不同介质时的折射误差.为了避免光的衍射误差,可以人为将不同十字丝目标的上下左右配置在±0.2mm以内不同偏心距上(见图4).由于六个十字丝之间间隔太小,为了便于观测,可以将不同十字丝目标配置不同的旋转角(30度和60度),间隔放置在螺线管和超导腔下方(见图4).

3理论模拟

在低温压力容器的元件中,除了承受由载荷(压力、外载)产生的机械应力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元件的温度场发生变化,还将承受热应力的作用[5].为了确定腔体、磁体、支撑以及氦容器在重力和冷缩变形时的补偿量和热应力,以减小或消除应力和变形.必须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低温下所有冷质量组件的热应力和冷缩变形.本文采用SOLID-WORKS建模,使用ANSYS进行热应力模拟.

3.1有限元模型及其材料属性

冷质量及其支撑组件的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模型中磁体、氦槽及其本身焊接连接支架采用316LSS不锈钢材料,HWR腔及其本身焊接连接支架为钛材,冷质量支撑组件和腔体的6根横梁采用钛材料,准直支架及十字丝目标采用G10材料.模型中支撑杆室温端为球铰接,支撑杆低温端与钛架之间为绑定.不同接触材料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模拟为不同接触材料之间可相互滑动且不分离.所有冷质量材料的机械特性见表2.

3.2边界条件与模拟结果

实测的两次试验采用液氮降温,模型中支撑室温端球铰链接触面为300K室温,所建模型腔体、氦容器以及超导磁体接触面处为80K,80K表面热负荷0.1W/m2.80K下竖直和横向位移计算结果见表3,螺线管和HWR底部上移约2.0mm,横向向中心收缩约1mm.

4实测分析

4.1低温监测

先用WYLER电子水平仪,将测微准直望远镜的视准轴调平,精度控制在0.05mm/m内[6].再调焦至远处基准靶,使用旋转按钮,摆动镜筒使其对齐远处目标中心(见图5第1步);然后调整焦距瞄准近处基准靶,使用平移工作台,移动镜筒至近处目标中心(见图5第2步).重复上述两步“远旋转移”多次,调整镜筒至两基准靶偏心线上,控制其直线度误差在0.1mm以内.图5中虚线矩形框代表已旋转的测微准直望远镜,实线矩形框代表已平移的测微准直望远镜,圆形目标为MAT基准靶.由于同轴十字丝目标存在加工误差,所以需要使用测微准直望远镜,借助可调丝扣,调整六个十字丝中心上下左右至设计偏心线位置.由于光学仪器不可避免地存在瞄准误差,而且瞄准误差的大小与距离成正比,呈正态分布.所以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应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和尽量缩短瞄准距离的方法[7].

4.2数据分析

两次试验降至液氮温区时跟踪仪和望远镜监测数据见图6和7.80K时竖直方向上跟踪仪监测到2号螺线管向上移动1.8mm,望远镜监测到2号螺线管向上移动1.9mm;80K时横向跟踪仪监测到2号螺线管向中心移动1mm,望远镜监测到2号螺线管向中心移动0.9mm.

5结论

第2篇

(1)GPS-RTK测量应用范围,首先用在控制测量,一般用在四等以下测量与工程测量。其次用在地形测量,用GPS-RTK测量时辅以测图软件,可测绘各种地形图,如:带状地形图与数字地形图等。最后用在放样测量。用GPS-RTK测量有效把放样工作与设计方案结合,提高工作效率。(2)GPS-RTK系统土地测量优点。PTK动态测量是继GPS定位技术后,测量领域的技术变革。有以下优点:①观测点无需通视。精度高,有效距离远,可减少测量时间和经费,使地形点位选择更灵活。②操作简便与自动化高。PTK测量所需人员少与时间短,效率高,且测量成果为独立观测值,不像常规测量积累误差。③观测时间短。通常使用PTK测量中已达到几秒就可测定一点位。能对坐标实时计算,因此可提高效率。(3)RTK技术。实时测量技术以载波观测量为依据的差分GPS技术。GPS测量模式有多种,如静态、准动态与动态定位等。但用这些模式,如不和传输系统结合,定位结果需通过测后处理获得,无法实时得出定位结果,无法实时审核基准站与用户站数据质量,长致使重测。动态测量思想是,安置一GPS接收机于基准站,对可见GPS卫星连续观测,将观测数据用无线电设备,实时发送用户观测站。在该站上,GPS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时,通过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观测数据,再根据定位原理,实时计算与显示用户站坐标与其精度。

2GPS-RTK测量控制要点

(1)控制点确定。设计测量控制点收集,根据需要,收集高级控制点参心坐标、高程成果与坐标转换参数等。其次确定平面控制点,把平面控制点划分等级成:一级、二级与三级。其三确定高程控制点,按精度可分成五等。最后布设平面控制点,用逐级布设与越级布设结合方式,争取控制点保证一个以上等级点和其通视。(2)测量方法。GPS-RTK测量用参考站RTK与网络RTK两种方法。通信困难时,可用后处理测量模式测量。(3)平面控制点测量。用GPS-RTK测平面控制点,先应该用流动站采集观测数据,用数据链接收参考站数据,系统中组成差分值实时处理,用坐标转换将观测地心坐标转为坐标系平面坐标。其次获取坐标转换参数时,直接用已知参数。最后,GPS-RTK测量起算点应均匀,且能控制测区。转换时根据测区与具体情况,检验起算点,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点组合式分别计算与优选。

3GPS-RTK测量土地测量中应用

(1)技术路线。土地开发所要求绘图比例为1∶10000或1∶2000,这对一定范围精度达到厘米的GPS-RTK测量将完全达到要求。准备工作。测量前检查仪器能否正常;精度检验;项目地基处理与行政界线等资料收集,为保证精度,在控制网中选取已知点求转换参数,校正应选4个以上校正点,且待测点位于校正点范围内。(2)数据采集。测量要素与综合取舍可能和普通测量不同,具体需参照指导书。外业采集时徐绘制草图。每天外业完成后要及时把观测数据输到计算机。一般主要有两种采集,即连续测量与非连续测量。(3)GPS数据处理阶段。开展传输时把电脑与测控设备放一起,就能把当天信息与内容融汇,以表格展示出来,非常便利。(4)图形编辑。用AutoCAD编辑图形,参照外业草图或外业点记录编号把测量区地物按实际连接与形成矢量图,等高线生成与地类符号等作业。(5)图幅整饰与面积统计。依据规范与指导书要求,将绘制土地现状图图号、坐标系、制图单位与其他说明上图。(6)界址点放样与埋设界桩。界址点放样测量方法,用接收机在放站为固定站,用RTK移动站放样和定位时。按这几个步骤:①建立项目与坐标管理。选择参考椭球与参数输入,选择和输入投影带等。②移动站频率选择。根据无线电频率。选一理想频率,移动站与基准站要使用一个频率。③坐标输入。将界址坐标及控制点坐标输入建立项目作为放样与检查使用。(7)测量菜单选择RTK形式,并初始化,完成后启动RTK,然后进行测量。(8)定位放样。从手薄中调出项目放样点坐标,手簿屏幕上放样点距移动站方位与距离,背着接收机,它会提醒走到放样点位置,迅速与方便。移动站正对放样点时,手簿有提示声,表明该点定位成功。然后挖坑和埋设界桩,埋设时不断纠正界桩位置到达到误差要求。良好条件下,PTK初始化需时间几十秒;不良条件下,先进PTK需几分钟或十几分钟。

4总结

第3篇

这里所说的传统测量技术地质灾害监测,就是通过各种专业仪器测量灾害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记录数据并传输到预报中心,进行分析研究后找出灾害的发展规律,并判断是否需要发出灾难预警。地质灾害的主要监测对象是地质形变,对形变的监测又可细分为内部形变监测与外部形变监测。其监测对象是将测量技术作为主要监测手段的外部形变。这类监测通常采取的测量方法是在平面上用经纬仪和三角测量法监测,高程测量采用全站仪测量或三角高程法和水准测量法。然后,建立误差单位为毫米级的小型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以此测量出监测样本上各控制点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微小位移量及其形变形式,从而获得有用的形变数据,并最终达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传统的测量技术缺陷在于,监测时需要安排人员进行实地观测,并且要记录大量的测量数据、进行大量的计算,加上工作周期长、经费偏高等各种问题,造成其工作效率不高。此外,在环境恶劣的荒野、深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实时、实地测量是无法实现的。

2现代测量技术的应用

2.1GPS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GPS即全球定位系统,通过接收定位卫星的信号进行测时定位、导航,采用静态差分定位技术,缩短观测时间,减小误差提高精确度。利用GPS技术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站之间无须要求通视,大幅度削减了工作量。并且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能够将监测到的数据传送至数据处理中心,以此来实现远距离的监测工作。目前,GPS技术已在地震、地表塌陷、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它非常高效,且精准度已经达到百万分之一甚至可能更高,同时它还有全天候、自动化、多功能而且操作简便等特点。这些诸多优点让它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GPS技术在地表外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有很多,大致的操作过程以岩体的外部形变监测为例,先在距离岩体较远的地方选取一个稳定点放置GPS信号接收机,然后选取目标点并放置接收机,经过计算分析可以得出各目标点的位移。利用GPS系统进行连续监测,就能实现对目标的实时自动监测。GPS技术取代传统水准测量法,可以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周期,准确及时地捕获有效信息,在获得高效率、高精度的数据同时,降低监测成本。

2.2GIS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GIS技术全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它融合了地理学、地图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是一项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采集、记录并储存相关的地理信息实现数据库的系统化,并将地理要素进行转化,对计算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空间信息系统。测量人员按照测量需求,可以使用GIS技术很快的获取数据,再将结果用数字或图形的方式显示出来。它的主要作用是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对决策和预报有辅助作用。其地理信息拥有空间性、区域性、动态性的特征,其地理数据是用符号来表示地理特征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即用文字、数字图像等来表示地理要素的质量、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与规律。时域特征数据、空间位置数据及属性数据三部分是地理数据的主要组成部分。GIS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记录和计算量过大的问题,通过标准的矢量化扫描、数字化摄影测量的方式来测量地球表面物体,可以给我们提供及时且准确的标准化数字信息。还可以应用系统中的有关功能做到空间定点分析,按不同比例尺编制专题图像。

2.3RS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RS技术全称遥感系统技术,它可以实现同步观测和实时数据信息的提供,并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同时在地形观测与资源勘查中RS技术也是最有力、高效的手段。它可以全天候的获取信息,且周期短、视域宽广、信息量丰富,还能够真实的展现地表物体的大小、形状甚至颜色,立体直观的影像有更好的观察效果。目前RS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地质、农林业、气象、水文、军事等领域。在地质灾害的监测中,RS技术可以对灾害做出快速的应急反应,几小时内系统便能获取灾情数据,并迅速对灾情做出评估,其详实评估不超过一周即可完成。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GPS;RTK;地籍测量;应用;分析;简述

中图分类号P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129-02

在我国第二次的部分的土地调查中,地籍测量主要是将土地权属和利用的状况进行摸清,将各个宗地位置、地类、面积以及权属等等情况核查清楚,并且将各类土地综合利用的情况摸清楚,这样就能够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一个基础的资料,更加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下面,笔者就地籍测量中RTK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1 关于GPS-RTK技术

伴随着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三者在测绘过程中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测绘作业的方式以及应用的领域也已经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过去传统作业的方式已经不能够完全的适应当前测绘工作的需求,所以,将GPS技术应用到测绘工作中为我们测绘工作带来了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重大变革,这样不仅仅将我们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更加将我们成果精度大大提高了。所谓的GPS-RTK技术也被我们称为载波相位差分技术,GPS-RTK技术主要是将WGS84的坐标作为一个基础全球范围内通用一种动态测量的技术,是将基准站和流动站这两个测站载波的相对位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的差分的方法。GPS-RTK技术主要包括差分法以及修正法这两个主要方法,其中,所谓的差分法就是指把基准站所采集到的那些载波相位发送到流动站中,再进行求差解算坐标,也就是真正的一个RTK。而修正法就是指把基准站载波相位修正值发送到流动站中,将流动站所接收到的那些载波的相位进行改正,再继续求坐标,这也被称为准RTK。RTK关键的技术就在于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这两个技术,RTK定位就要求基准站的接收机所观测到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以及基准站的坐标等等都通过数据通信链来实时的传送到流动站的接收机中,流动站不仅通过自身的数据链将来自于基准站的各项数据进行接收,还必须要进行GPS观测数据的采集工作,并且要在系统里面组成差分观测值来进行实时的处理,这样也就能够得到高精度定位那样的结果。GPS-RTK技术的系统配置主要包括数据链、移动站接收机以及基准站的接收机这三个部分。

2 在地籍测量中RTK技术应用分析

将RTK技术在某一个地籍测量工程中应用作为例子,对这一项技术在地籍测量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和精度进行说明,测区位于某一个城区,城市建构筑物十分密集,交通十分繁忙,无线电信号比较复杂,街道两边的树木茂密,这一次需要测量宗地的地块遍布了整个城区,权属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用地的种类比较多,宗地的数目也比较多,权属界址点的数量很多,如果我们采用一个常规的测量手段进行测量比较困难,也很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将所有宗地权属界址点的测量工作完成,采用RTK测量技术能够满足该项地籍测量工作要求。

2.1基准站的确定和选取

安置基准站是使得RTK测量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要求我们要避免选择那些无线电干扰十分强烈地区,数据链电台发射天线以及基准站站址必须要具有高度,为了要防止数据链发生丢失和多路径效应产生的影响,周围应该没有GPS信号的反射物,在试验和试用的阶段中,针对已经选用了的GPS的仪器,我们得出了这一个城区流动站在其作用距离五千米范围里面,能够清晰并且高质量的进行基准站所发出数据的接收,将此作为参考选择了那些分布在这一个城区城市的D级GPS控制网点的七点,组成了这一次地籍测量工作基准的框架网并且利用七个控制点坐标系和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计算出该项用在GPS-RTK技术的七个坐标转换参数。

2.2 RTK定位精度的试验

均匀的实施了这一个城市、D、E级的GPS控制点等共计19个点的进行了测量,最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和已知的成果相互比较。

3 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采取RTK测量技术来实施测量界址点坐标,在检测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一个基础之上,将RTK基准框架网点作为一个基础,分别进行GPS基准站的架设,使用一加二的工作模式,采用两套RTK接收机作为流动站来进行测量,因为所用的RTK系统发射电台仅仅有4W,十分节省电能,并且在中途的时候并不需要进行电池的更换就能够足足使用一整天,在开机以后就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相对来说是十分方便的。在每天第一次进行流动站测量的时候,至少在一个已知点上面进行RTK测量,这一个测量的结果和已知点相互比较,以便将RTK系统到底有没有正常工作进行检查,还要检查基准站的坐标输入到底是否正确,最后,我们再把GPS所获取数据进行处理以后直接输入到计算机中,这样就能够及时并且精确的获取界址点图形的信息,准确的进行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制作,计算出宗地的面积。

4结论

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RTK测量技术,接着又从基准站的确定和选取、RTK定位精度的试验以及测量界址点的坐标从三个方面对地籍测量中应用GPS-RTK技术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笔者主张将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地籍测量中去指导地籍测量工作,再通过地籍测量工作的实施情况对这一个理论知识存在的不足进行很好的更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

为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测区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对各项国土资源严管措施的跟踪监督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地籍调查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利用状况,获取“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实现全市土地调查、登记及发证的一体化管理,并通过建立健全新的土地调查机制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实现城乡土地数据的及时、快速、准确更新,为实现对国土资源管措施的跟踪监督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应用方法,精度要求等内容。介绍了地籍控制测量的方法,对控制测量前的调查工作做了解释。对图根控制网的加密,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了设计,包括选点,观测,数据处理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图根加密

目 录

摘 要.... 0

第一章 概 述.... 2

1.1 地籍测量含义... 2

1.2 地籍测量特征... 2

1.3地籍测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3

1.4 地籍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4

1.5 地籍测量的重要意义... 5

第二章 地籍控制的准备工作.... 6

2.1坐标系统... 6

2.2图幅规格和编号... 6

2.3调查范围与比例尺... 7

2.4 作业技术依据... 8

第三章 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9

3.1 导线测量... 9

3.2三角测量... 11

3.3 GPS控制测量... 14

3.4 图根控制测量作业要求... 16

第四章图根控制网加密.... 19

4.1 光电测距导线加密... 19

4.2 交会法加密控制点方法... 21

4.3 GPS加密控制网... 22

第五章报告总结.... 24

致 谢.... 25

参 考 文 献.... 26

第一章 概 述

1.1 地籍测量含义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去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如下: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大比例尺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在地形测量过程中,运用常规测量统计方式确是给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工作难度。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怎样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全野外地籍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是怎样整合与编辑这些收集到数据并且加以分析。这两方面还是总结实践工作经验探索数字化测量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两个步骤。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把地形勘测转变成数字的方式。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包含了充分运用扫描数字化仪等相关先进测量仪器完成全野外的测图,借助解析图仪完成遥感相片、航空摄影的测图等 [1]。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操作者一系列仪器同时能够处理好特殊情况,熟练掌握怎样把采集的地籍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成图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制成数字化地籍图。

(一)数字化测绘现状

自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不断尝试研究大比例地籍图全野外的测量技术,大致发展过程中如下:

通常情况下运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把测量获取的数据利用电子薄记录过后传输到计算机中,再把标注测点的点号草图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方便及时修正与补充,最终形成数字化测图相关图形文件,然后由绘图仪自动制作出地籍图。

利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后期工作获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替换了以往系统软件运用新型智能数据收集软件;另一方面是完成了计算机和电子手薄直接的接触。

二、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流程

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数字化测量任务,各个方面探讨测量详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依据多年来从事于测绘工作的实践经验,流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现实运用时,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主要流程包含测绘前准备工作和测绘地点及测绘整体设计与测绘数据的标准化极短等,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地籍测量流程图

(一)数字化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每一次的全野外测量前,必须做好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是测量工作可以正常进行的基础[2]。现代数字化测量获取的是数字地形图,运用计算机控制测绘仪器,并且结合静态的GPS配合导线法,和以往的方法相比较来讲,具有操作简单、测量及成图精度高特点。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以下几个工作内容。第一是明确项目类型,制定对应的技术设计书。第二是对野外地形进行检查和巡视工作,必须重点做好该环节的工作,地形检查严重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精度。第三是绘制地形图,同时对地形图进行分幅,把图框模板放置于安装盘的Blocks目录中,而且输入相关测绘单位和测量员及用图单位等相关信息。第四是选取适当的数字化测量软件,现阶段软件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清华山维和北京威远图及CASS系列等相关专用软件。第五是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区地形测量过程中,要先编辑地形草图当作地形图的原型。第六是依照规范确定的对应测量精度标准。

(二)控制测量方式的运用

在该步骤中,地形控制点精度直接关系着地形测量的整个过程,是全程高质量测量的关键与基础[3]。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地形控制测量的方式。首先是静态GPS控制测量,此测量方式拥有定位精度高和控制范围广及选址比较灵活与无需全天工作等诸多优点。其次是导线测量,此测量方式在城乡地形控制测量过程中表现突出,可以在整个测量中有效防止粗差的发生,尤其适合于城乡中地形测量隐蔽区域。最后是GPS-RTK控制流量,此方式的优点主要是可以提供三维坐标,让人产生深刻的立体印象。

(三)测绘数据搜集时期的地形测量

在进行此步骤时,必须处理好自定义编码收集和碎部点三维坐标,尤其要注重收集碎部点过程中的数学精度和采集数量及收集自定义编码过程中的自我识别精度,还要注意碎部点和碎部点之间的关系[4]。在现实应用时,尽可能保持在一个测站上,只要确保能通视而且满足相关需求,就可以及时收集,不可以过渡频繁地改动观测点。而在自定义编码收集过程中不要过分苛刻,在绘图过程中工作能源能够识别出就可以。

(四)测绘数据的标准化

测绘数据标准化是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整合及分类,贯穿原始地形草图到成果图输出的全过程。原始地形草图作为室内编辑的重要基础图,首先要由绘图人员跑点绘制,然后由绘图人员把数据传输给编辑工作人员完成室内编辑。另外数字化地形测量必须把每天的测点数据玩车工及时传输与整合,方便绘图人员在有效的记录时间之内完成编辑处理。在地形图具体编辑阶段,必须运用测绘软件完成展点和连线机勾绘等相关高效操作。另外当分幅与图形轮廓修饰过后,经过检查确定没有疏漏之后,就能够打印输出成果图了。

结束语:

数字化地形测量是一项先进的地测技术,与计算机有效结合的程度与自动化程度及计算的测量精度是其他相关测量手段无法达到的。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必然成为未来我国大比例尺度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强化宣传与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家臣,聂晓艳,张晓燕,田昌妮,张渝庆.基于遥感技术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制作[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2,(11).

[2]王志.RTK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以黑龙江省二九零农场为例[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5).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O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在土地管理和地籍测量方面的工作要求不断加强,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近年来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也显的尤为重要。

1、城镇化地籍测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地籍测量主要为了确保土地在经济、面积、位置以及用途等方面具体情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使土地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城镇地籍测量主要是分为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其中地籍测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其测量的主要内容是是城镇平面控制、面积量等的计算和汇总。测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反应出测量结果,确保宗地图显示的准确性和清晰程度,这就要求在测量时采集大量的数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繁琐的数据就给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城镇地籍测量时采用常规的方式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难度比较大,所以近年来数字化测图技术可以准确的采集大量的数据,并被不断的推广和应用。

数字化测图时可以采用全站仪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在做记录时可以使用电子手薄,然后将采集的原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过软件的自动处理就会形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成图,保证了成图效率和质量。

2、数字化测图的技术特点

2.1数字化测图技术的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劳动强度

在进行复杂的野外测量时数字化测图会将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自动录入全站仪或是电子手薄中。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手动记录相比减少了数据记录存在的误差和繁琐,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劳动效率。经过电子薄记录输入可以直接传送到计算机中,然后经过软件自动化处理和编辑,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数字化测图技术信息储存量大,传递方便,精度高

数字化测图数据可以分层存放,使得信息存储不受限制,增强了信息存放量。可以将采集到的数字信息通过光盘或是计算机文件等的形式进行传递,同时比较方便的方式就通过互联网快速传递。传统的测图由于各种误差和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数字精度不断下降。一般遇到复杂地形好地貌等难度较高的测量对象时,往往受到测量技术的限制,造成测量距离误差,地点定位误差和测量方向误差等。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增强,现代化数字测图采用的全站仪测量能够配合地基测量提高各项测量精确度。在数字化测图过程中电子数据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录入,存储和处理,然后经过软件编辑形成成图,保证了原始数据的精确度。

2.3数字化测图技术整体性强,便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测图可以根据不同的测量成果进行分层存放,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线状进行测量和划分,同时还可以在测量区域进行实测。测量信息的输入主要是以点的形式,因此测量区域如果发生变化时,可以进行及时更新,保证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数字测图在地籍测图中的应用分析

3.1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分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在地籍测量应用的数字化测图技术方法主要分为原图数字化、地面数字化和航测数字成图。其中航测数字成图方式是将航空拍摄到的图片经过测量仪的检测和分析后,从中得出有效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建立正确的模型,然后模拟分析得到最后的结果。原图数字化是将原始图形进行矢量处理之后得到矢量数据,然后将数据经过软件处理和编辑之后就可以讲地籍测量结果计算出来。地面数字测图是利用航测数字图将地面数据采集之后,从中获取数字化地籍图的计算方法,三种方式的有效进行都需要通过次啊及数据,然后将数据经计算机软件处理,编辑得到成图。使得地籍测量效率明显提高,而且增强了地籍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测量控制主要分为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导线测量。首级控制测量首要要进行选点,在测量一二级导线时要选择GPS进行控制点的加密,并且选点时要注意远离高压线等地。然后再进行外业实施和数据处理,在测量过程中每一段的观测时间基本为45min,采样的时间一般在15s一次。输入相关数据之前要保证测量的各项指标达到要求。数据采集完成以后,然后在利用GPS求出平面直角坐标平差值等的一系列指标。图根控制测量主要采用的是附和导线的方式,一级图根在一二级导线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进行发展,二级图根是从一级图根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进行发展。

3.1.2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测量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法,另一种是间接法。直接法主要应用在平面控制点的测量上,将测量的控制点转化为坐标法的等的方法进行测量,难度不大。间接法主要运用在地形和地貌等测量区域比较复杂的范围内,采用间接的方法可以将比较隐蔽的界址点测量出来。主要应用的测量方法是激光测距仪、然后采用内插或是外延等方式求的最后的结果。

3.2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流程

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测量时要按照正确的测量流程进行,首要是地籍测量贮备,在测量过程中之前要做好地籍测量的准备工作,确保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主要依据城镇地籍测量的调查结果,再准确的确定测量的范围和划分区域以及其他细致的划分。然后在进行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位置和控制点以及侧区的确定和划分工作要仔细,确保测量效率的可靠性,减少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

地籍控制测量要尽量控制好点位坐标和测量限制误差情况,在限制测量误差时要确保测量精度,测量过程中将不同区域和地段的测量结果,经过地籍图的绘制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在准备工作时地籍的调查范围控制点要选好,才能够成一个合理正确的几何图形,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时才能体现出测量精度的准确性,并提出合理的结算方法。并在建立的坐标系中确定平面位置和高程,进一步确定坐标点的测量位置。

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利用全站仪确保绘制草图的清晰度,并将每一次的测量数据进行传输,确保数据完整。确定好地籍图的坐标范围和适合的位置之后,就可以利用软件进行图形编辑和处理。然后将初步绘制的图形进行审核,保证质量的有效性。测量过程中会根据不同测量对象进行储存,因此在面积量算汇总时要按照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层层计算,严格把关,提高面积量汇总效率和质量。

前提的准备工作合理,测量过程中无差出现,形成的图形确定之后所计算出的面积量等一些列程序进行审核之后,没有误差后就可以利用制图软件制成宗地图、地籍图等图标文件。图标一致性确定之后,各项数据信息等确定无之后就可以建立地籍信息系统。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采用数字化测图技术能够满足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要求,提高测图的精确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文小岳,施永胜,孙鸿睿,周树林.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中图根控制和数据采集一体化的有关问题探讨[期刊论文].测绘通报.2006(1).

[2]陈洪志,张铁军,张秀英.高职学院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数字化测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

[3]李耀光,侯争,冉延学.数字化测图在焦作市都市花园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视界.2012(8).

[4]李西灿,韩忠吉,边微.数字化测图质量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

第8篇

【论文摘要】:GPS、RTK 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文章就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同时,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测绘地形、地籍以及生成土地证、房产证等一些图件进行说明, 并作相应的转换处理, 满足了地籍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基于GPS、RTK测量技术的地形和地籍研究

(一)概述

GPS、RTK 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文章就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供同行参考。地形测图是为城市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和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地籍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位置,同时测绘供土地管理部门使用的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并量算土地面积。用常规的测图方法(如用经纬仪、测距仪等)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地物点和地形点在图上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成平面图。GPS 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特别是应用RTK 新技术,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应用RTK 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如基准站点坐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 接收机,流动站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四颗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这比GPS 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事后进行处理来说,其定位效率会大大提高。故RTK 技术一出现,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RTK 技术应用

RTK 技术用于各种控制测常规控制测量如三角测量、导线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而且精度不均匀,外业中不知道测量成果的精度。GPS 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无需点间通视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各种控制测量,但是需要时候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定位并知道定位精度,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必须返工测量。而用RTK 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既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又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应用RTK 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 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即可用于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和界址点点位的测量。地形测图一般是首先根据控制点加密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图法或平板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近几年发展到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采用地物编码的方法,利用测图软件测绘地形图。但都要求测站点与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通视,而且至少要求2-3 人操作。采用RTK 技术进行测图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碎部点上呆上一、二秒钟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电子手簿或便携微机记录,在点位精度合乎要求的情况下,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回到室内或在野外,由专业测图软件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用RTK 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仅需一人操作,便可完成测图工作,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

(三)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RTK 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 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 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 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 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TK 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PS 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性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 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TK 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二、GIS在 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一)概述

目前GIS 正向着数据标准化、平台网络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 系统集成的平台, 它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基于WWW的GIS (WEB GIS) 是利用Internet 技术在网络上空间信息, 供用户浏览使用, 成为GIS 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GIS 是把GIS 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标准控件, 完成不同功能, 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 形成最终GIS 应用。嵌入式GIS 是将GIS 功能与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创造更自由随意的GIS应用模式。三维GIS (3D GIS) 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 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在GIS 软件开发方面, 更换平台和环境,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改一切语言和开发模式。操作平台以原Unix 为主流更换到WindowsNT/ 2000 平台, 后者已成为发展主流。在理论研究方面, 时空数据处理及三维GIS仍然是当前热点,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多维空间可视化技术的进步, 推进商品化的多维GIS将为时不远。在国内, 当前研究GIS 系统的主要有中国地大、武汉瑞得、南方CASS、金陵地籍等大小几十家企业, 各家软件偏重点不同, 使用方法各异。针对各个单位要求形成的数据格式不一样,作者在各个软件上分别使用, 并转换到通用平台上, 使之能在通用平台上操作、修改、编辑等,完成工作的需要。

(二)建设方案的设计思路

1. 关键技术

(1)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将成为数字城市数据采集手段之一。

(2)3S 一体化

3S 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 、卫星遥感系统(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 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支撑技术, GPS 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却不能给出点的地理属性, RS 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但受光谱波段限制, GIS 具有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但数据的录入和获取始终是瓶颈问题。数字城市需要综合运用这三大技术的特长, 方可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 信息处理和分析模拟能力。

(3)空间一致性匹配

建立数字城市是一项庞大工程, 不同信息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方式、不规则分幅地图, 要在数字城市系统中复合显示, 叠加查询和综合分析必须进行系统整合。

(4)互操作

统一协议是实现互操作的关键。互操作是在保持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 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信息交换能力, 现已有抽象开放地理互操作规范(OGIS) , 主要由三大模块(开放式地理数据模型、OGIS 服务模型、信息群模型) 组成。

2. 系统结构组成

行业数据库, 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 行业信息化系统、行业基础档案库

(2)3S 技术系统

包括城市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卫星、航空)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应用软件、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 GPS) 、立体测量系统。

(3)硬件环境

计算机硬件(包括外设) 、网络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立体测量系统。

三、计算机技术在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下面是应用软件的一个中文菜单提示:NAPGIS 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图形和属性之间的联系紧密, 图形处理功能强大。在其上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图形处理能强大以外,还提供了一套符合土地系统的解析图形编辑法及十分强大的历史管理功能, 解决了图形与属性数据历史信息管理的难题。宗地的属性数据是十分丰富的, 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 城市的规模不同, 需求的不同, 它包括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要以把宗地属性分为两类: 空间方面的属性和人文方面的属性。空间属性主要有宗地面积, 座落, 四至等, 这些是国家土地管理局颁

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登记规则》中规定必须要具备的, 另外还包括一些地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增加的一部分, 如: 地物分布及类型面积情况、容积率, 密度等, 从计算机管理的角度考虑并结合MAPGIS 的特点, 空间方面的信息又可分为与图形紧密联系的属性(如宗地面积, 周长, 宗地号, 界标类型等) 和一般性质的空间属性( 如: 宗地座落, 四至等) , 在MAPGIS 中根据这两种数据的特点, 将其放在图形数据中由MAPGI 平台直接维护其一致性,令面积的核算快速准确, 而将一般性质的空间属性放在外部数据库中; 而人文属性包括宗地的权

属、共用关系、用途等信息, 这一部分属性全部放在外中数据库中, 通过宗地号与图形数据建立联系。将上述的数据准备好以后, 就可以进入系统进行初始数据采集与系统建库了。对于地籍数据而言, 系统数据分层处理必须以能提高工作效率, 便于数据分析, 统计, 查询, 并且有良好的可扩展、可伸缩性, 能够满足各地区地籍管理工作需要为目标。结合阳县地籍, 可以按如下专题进行分层:地形数据分过渡层、方里网、测量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地物、交通及附属、水系及附属特殊地貌、植被、注记、地形、电力线等层。界址数据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由于界址数据在测量时就是一个整体, 因此这一层没有进行分幅管理, 而是充分发挥MAPGIS 对数据的管理能力, 从物理上就作为完整的一体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喻华. 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 2007,(04) .

[2] 陈超. 浅谈GPS、RTK测量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科学大众, 2007, (05).

[3] 刘娟, 郝建新, 张金榜. 浅谈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 2007,(03) .

[4] 付开隆, 韩丹, 赵志坚. GPS-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J]. 矿山测量 , 2007,(02) .

[5] 赖高望. 论GPS对土地测绘的控制与应用[J]. 广东科技, 2007, (03) .

[6] 刘小玲. 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05) .

第9篇

【论文摘要】:GPS、RTK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文章就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同时,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测绘地形、地籍以及生成土地证、房产证等一些图件进行说明,并作相应的转换处理,满足了地籍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基于GPS、RTK测量技术的地形和地籍研究

(一)概述

GPS、RTK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文章就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供同行参考。地形测图是为城市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和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地籍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位置,同时测绘供土地管理部门使用的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并量算土地面积。用常规的测图方法(如用经纬仪、测距仪等)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地物点和地形点在图上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成平面图。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特别是应用RTK新技术,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应用RTK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如基准站点坐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站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四颗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这比GPS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事后进行处理来说,其定位效率会大大提高。故RTK技术一出现,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RTK技术应用

RTK技术用于各种控制测常规控制测量如三角测量、导线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而且精度不均匀,外业中不知道测量成果的精度。GPS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无需点间通视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各种控制测量,但是需要时候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定位并知道定位精度,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必须返工测量。而用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既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又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应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仍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即可用于地形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和界址点点位的测量。地形测图一般是首先根据控制点加密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图法或平板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近几年发展到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采用地物编码的方法,利用测图软件测绘地形图。但都要求测站点与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通视,而且至少要求2-3人操作。采用RTK技术进行测图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碎部点上呆上一、二秒钟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电子手簿或便携微机记录,在点位精度合乎要求的情况下,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回到室内或在野外,由专业测图软件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用RTK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仅需一人操作,便可完成测图工作,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

(三)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PS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性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TK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二、GIS在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一)概述

目前GIS正向着数据标准化、平台网络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系统集成的平台,它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基于WWW的GIS(WEBGIS)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网络上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使用,成为GIS社会化大众化最有效的途径。面向对象和构件的GIS是把GIS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标准控件,完成不同功能,通过可视化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GIS应用。嵌入式GIS是将GIS功能与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相结合创造更自由随意的GIS应用模式。三维GIS(3D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实现,立体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三维系统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在GIS软件开发方面,更换平台和环境,扩展数据库管理系统、更改一切语言和开发模式。操作平台以原Unix为主流更换到WindowsNT/2000平台,后者已成为发展主流。在理论研究方面,时空数据处理及三维GIS仍然是当前热点,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多维空间可视化技术的进步,推进商品化的多维GIS将为时不远。在国内,当前研究GIS系统的主要有中国地大、武汉瑞得、南方CASS、金陵地籍等大小几十家企业,各家软件偏重点不同,使用方法各异。针对各个单位要求形成的数据格式不一样,作者在各个软件上分别使用,并转换到通用平台上,使之能在通用平台上操作、修改、编辑等,完成工作的需要。

(二)建设方案的设计思路

1.关键技术

(1)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将成为数字城市数据采集手段之一。

(2)3S一体化

3S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系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支撑技术,GPS可在瞬间产生目标定位坐标却不能给出点的地理属性,RS可快速获取区域面状信息但受光谱波段限制,GIS具有查询、检索、空间分析计算和综合处理能力,但数据的录入和获取始终是瓶颈问题。数字城市需要综合运用这三大技术的特长,方可形成和提供所需的对地观测,信息处理和分析模拟能力。

(3)空间一致性匹配

建立数字城市是一项庞大工程,不同信息源、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方式、不规则分幅地图,要在数字城市系统中复合显示,叠加查询和综合分析必须进行系统整合。

(4)互操作

统一协议是实现互操作的关键。互操作是在保持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信息交换能力,现已有抽象开放地理互操作规范(OGIS),主要由三大模块(开放式地理数据模型、OGIS服务模型、信息群模型)组成

2.系统结构组成

行业数据库,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行业信息化系统、行业基础档案库

(2)3S技术系统

包括城市电子地图、遥感图像(卫星、航空)、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应用软件、全球卫星

定位系统(GPS)、立体测量系统。

(3)硬件环境

计算机硬件(包括外设)、网络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立体测量系统。

三、计算机技术在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下面是应用软件的一个中文菜单提示:NAPGIS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图形和属性之间的联系紧密,图形处理功能强大。在其上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图形处理能强大以外,还提供了一套符合土地系统的解析图形编辑法及十分强大的历史管理功能,解决了图形与属性数据历史信息管理的难题。宗地的属性数据是十分丰富的,由于各地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城市的规模不同,需求的不同,它包括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以把宗地属性分为两类:空间方面的属性和人文方面的属性。空间属性主要有宗地面积,座落,四至等,这些是国家土地管理局颁

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登记规则》中规定必须要具备的,另外还包括一些地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增加的一部分,如:地物分布及类型面积情况、容积率,密度等,从计算机管理的角度考虑并结合MAPGIS的特点,空间方面的信息又可分为与图形紧密联系的属性(如宗地面积,周长,宗地号,界标类型等)和一般性质的空间属性(如:宗地座落,四至等),在MAPGIS中根据这两种数据的特点,将其放在图形数据中由MAPGI平台直接维护其一致性,令面积的核算快速准确,而将一般性质的空间属性放在外部数据库中;而人文属性包括宗地的权

属、共用关系、用途等信息,这一部分属性全部放在外中数据库中,通过宗地号与图形数据建立联系。将上述的数据准备好以后,就可以进入系统进行初始数据采集与系统建库了。对于地籍数据而言,系统数据分层处理必须以能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数据分析,统计,查询,并且有良好的可扩展、可伸缩性,能够满足各地区地籍管理工作需要为目标。结合阳县地籍,可以按如下专题进行分层:地形数据分过渡层、方里网、测量控制点、居民地、独立地物、交通及附属、水系及附属特殊地貌、植被、注记、地形、电力线等层。界址数据包括界址点、界址线、宗地。由于界址数据在测量时就是一个整体,因此这一层没有进行分幅管理,而是充分发挥MAPGIS对数据的管理能力,从物理上就作为完整的一体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喻华.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04).

[2]陈超.浅谈GPS、RTK测量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2007,(05).

[3]刘娟,郝建新,张金榜.浅谈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03).

[4]付开隆,韩丹,赵志坚.GPS-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J].矿山测量,2007,(02).

[5]赖高望.论GPS对土地测绘的控制与应用[J].广东科技,2007,(03).

[6]刘小玲.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5).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

1 引言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是土地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目前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新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建立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开展,需要完成数据的搜集及整理工作,并要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及后续的入库发证工作。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地籍数据库作为国家基础空间资源数据集,并探索和制定地籍数据标准和模型,纳入到国家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标准体系之中。我国的地籍数据库建设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已经开始从过去为国土资源部门和政府管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地籍向以服务于全社会为目的、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的现代地籍转变。

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

2.1 工作流程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流程图

2.2工作内容

按照国家和省厅要求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2.2.1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划分

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依次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主要依据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界线,结合地形特征要素和明显地物划分地籍区。地籍区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在地籍区内主要依据行政村或街坊界线,结合地形特征要素和明显地物,划分地籍子区。地籍子区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当采用线性地物作为地籍区或地籍子区界线时,界线尽可能定位在线性地物的边线上,尽量不要定位在线性地物的中心线上。地籍区和地籍子区划定后尽量保持稳定,原则上不随行政或管理界线调整而调整。

2.2.2 权属调查

(1)通知指界及确定指界人

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时,分区、分片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通告,按照调查工作计划,送达土地权属界址调查通知,通知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按规定时间到场指界。调查人员携带外业调查底图和相关文件资料,每天由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带队到达该天需要进行权属调查的村委会,通知双方指界人共同到现场指界。

(2)界线调查认定

调查时由相邻两指界人现场指界,经双方认定的界线,调查人员现场将界线绘制在底图上,界址线采用相应符号表示界址线,当界址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采用行政界线符号代替权属界线,用相应的行政界线表示,核查无误,外业人员在工作底图上标注临时界址点号,用加点圆圈表示界址点,再填写界址点、线说明,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3)界址点设置

界址点的设置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

(4)界址点编号

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点以地籍子区为单位,由上至下、由左到右按自然数顺序统一编号。

(5)宗地草图绘制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

(6)记载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结果记录于所有权地籍调查表上。

(7)宗地编码

宗地编码采用五层 19 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类型、宗地号。

2.2.3 地籍测量

调查时,影像难以判读或地物发生变化时,则需要进行实地测量。

2.2.4 变更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宗地登记的内容(权属、用途、界线等)发生变更时,根据变更登记申请的内容,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并对地籍图及数据库进行变更。

(1)变更权属调查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涉及界址变更的,必须由变更宗地申请者及相邻宗地权利人按指定的时间到场共同指界认定,并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申请者和相邻宗地权利人届时不到场或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名盖章的,按违约缺席指界处理。因宗地的权属类型、界址点发生变化,变更后的宗地必须重新编码。

(2)变更地籍测量

根据变更权属调查情况,以地籍调查成果为依据,核实本宗地与临宗地界址点、线的关系,确认无误后采用不低于原地籍测量的精度,实地对变更宗地进行地籍测量。依据变更地籍调查结果,对原地籍图进行修改,并对原数据库进行变更。变更测量过程中,发现原图地籍要素或地物要素有明显错误,应予以纠正。

3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库分

3.1 数据库建设目标

农村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是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调查及登记发证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为以后土地的管理和分配,登记发证做好保障。

3.2 数据库建设标准

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循数据库标准,建库标准是数据库建设对数据合法性判断的依据,也是数据监理的依据,因此,建库工作的开展建库标准规范必须先行。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收集与数据建库有关的规范,制定合适的数据建库标准意义重大,它决定了地籍数据库是否具有共享性、扩展性、可维护性、可升级性,也是数据各项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

3.3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

图2 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建设流程

3.4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

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会很直接的影响到数据库成果的管理和数据库建设的进程。所以平台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此数据库数据量较大,首先要保证所选软件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和大型数据库管理能力,而且要有较为灵活的数据编辑处理能力和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 ArcGIS 在综合考虑情况下拥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使用基于 ArcGIS 的弘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建库的软件平台。以 Oracle 为数据库平台,以 ArcSDE 为空间数据库引擎,有机的将 GIS、MIS、OA 相结合,实现图形和属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地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智能化,同时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海量数据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也为建库工作和以后的资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数据库的建立

建库软件能够提供数据库模版以及各项参数设置,可以达到方便快捷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1)利用建库软件提供的数据库模板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属图形库,利用建库软件提供的标准业务数据库模板建立农村土地权属属性库;

(2)地类字典设置;

(3)权属系统设置;

(4)管理区、行政区设置;

(5)数据库系统参数设置,主要包括计算面积、计算单位、小数字数、结点半径等参数置。

数据库创建完成后,进入数据入库阶段。利用数据建库软件既可以实现对标准二调数据库的导入,也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此次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库。

4 结语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数据库的建立是农村地籍调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村地籍调查的质量和以后的应用。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权属数据库是三权确权发证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正确处理好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建库录入环节。因此,在建立系统时必须正确认识到系统数据组织的重要性,应通过良好的数据组织形式来确保建立一个安全、可靠、高效、实用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土地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修改更新、统计制表、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

参考文献:

[1]宗地代码编制规则[S].(国土资厅发[2011]57 号).2011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GPS(RTK)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技术特点、误差来源和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并利用GPS(RTK)在工程测量中进行点放样、曲线放样以及在地籍测量中进行界址点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分析。通过对放样点和界址点测量结果的精度分析,得出了GPS(RTK)的测量精度是可以达到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的结论,并且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GPS(RTK)具有工作效率高、定位精度高、全天候作业、数据处理能力强和操作简单易于使用等特点。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如何使用GPS(RTK)进行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并为GPS(RTK)在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拓展了GPS(RTK)在测量领域的应用范围,增强了使用GPS(RTK)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承担更多的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is mainly introduced GPS(RTK)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system composition,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the error source and the application method and the sequence of operation, and carry on a lofting, the curve lofting as well as using GPS(RTK) in the project survey carry on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in the cadastration, carries on the precision analysis to the measurement result. Through to the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precision analysis, has obtained the GPS(RTK) measuring accuracy is may achieve the project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precision request conclusion, and explained through the project example GPS(RTK) ha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high, the pointing accuracy high, the all-weather work, data-handling capacity strong and the operation simple easy to use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s. Elaborated us through this article to understand how used GPS(RTK) to carry on the project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and was GPS(RTK) has carried on the proof in the project lofting and the boundary point survey feasibility, has developed GPS(RTK) in the survey domain application scope, strengthened has used GPS(RTK) the actual operation ability, will undertake the more surveying work for lat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GPS(RTK);Project lofting; Lofting;Curve lofting;Cadastration; Boundary point

第1章 绪 论

1.1 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由美国国防部联合美国海、陆、空三军为满足其军事导航定位而建立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其系统从1973年开始研究,到1993年完成全部工作卫星组网工作。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分布在相隔60°的6个轨道面上,轨道倾角55°卫星高度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11h58m,这样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收至少4颗卫星运行定位。由于GPS具有实时提供三维坐标的能力,因此在民用、商业、科学研究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从静态定位到快速定位、动态定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测绘工作中。

对于我们所熟知GPS,可以说它是测量史上的一次变革,它为我们提供了全天候、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方法。但是GPS也有它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作业时间长、数据要进行内业处理等。

RTK(Real Time kinematic)是GPS发展的最新成果,它弥补GPS原有的不足之处,它不仅具有GPS原有的全天候、高精度、无须光学通视的特点,而且还可以为测量提供实时的定位结果,可以说RTK的产生是GPS应用的拓展,是测量方法的又一次突破,是测量史上的又一次变革。由于RTK能够实时提供高精度的定位结果,所以有人又称它为“GPS全站仪”。

1.2 RTK应用于工程放样和界址点测量的分析

本文将对RTK用于工程测量中的点放样、曲线放养及地籍测量中的界址点测量做具体的阐述,由于RTK是利用高空中的卫星进行定位的,在定位过程中是有很多干扰因素的存在的,加之RTK自身的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RTK的定位精度,对于RTK能否达到上述测量工作的精度要求,以及实际应用时能否方便的操作使用,对此,我们要对RTK进行点放样、曲线放样及界址点测量的可行性进行实例论证,并制定如下方按。

为了论证RTK用于点放样、曲线放样,我们制定了如下方案:首先用RTK进行点的放样,并且放样点的数量较多,在放样完后,用高精度的全站仪对放样点进行测量,并把全站仪测量的值看作为放样点的真值,这样我们对点坐标的设计值与全站仪的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并进行精度分析,由于放样点较多,我们可以把这些点的点位中误差作为RTK放样的点位中误差,并与《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中误差进行比较,看RTK的放样点位精度能否达到要求。

对于界址点的测量我们依然采取上述方法:先用RTK进行界址点测量,再用全站仪用一定的方法对界址点进行检验测测量,最后进行精度分析。对于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与《地籍测量规范》中的规定值进行比较,看测量结果能否达到要求。

通过对分析结果的对比,我们得出了RTK的测量精度是可以用于点放样、曲线放样及界址点测量的结论,这样我们不仅有了RTK测量的理论依据还具备了RTK测量的实践依据,也为以后使用RTK进行测量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RTK可以用于上述测量,我们以RTK的测量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并通过对比说明RTK的特点。

对于工程测量来说,工程放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较大的工程建设,含有大量的工程放样工作,放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能否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放样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工程放样中的最基本的放样就是点放样。

放样就是要求通过一定方法采用一定仪器把人为设计好的点位在实地给标定出来,过去采用的常规放样方法很多,如经纬仪交会放样、全站仪的边角放样等等,一般要放样出一个设计点位时,往往需要来回移动目标,而且要2 -3人配合操作。同时在放样过程中还要求点间通视情况良好,有时放样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会借助于很多方法才能实现,在生产应用上效率不是很高。如果采用RTK技术放样时,仅需把设计好的点位坐标输人到电子手簿中,拿着GPS接收机,它会提醒你走到要放样点的位置,既迅速又方便,由于RTK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而且精度很高也很均匀,因而在外业放样中效率会大大提高,且只需一个人操作。RTK工程放样与“经纬仪加钢尺”或“全站仪”放样相比,可以说是工程放样的一次深远的测量革命,它具有作业简便、直观、高效等诸多优点。

地籍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位置,同时测绘供土地和房产和管理部门使用的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并量算土地和房屋面积。常规的测量方法(如用经纬仪、测距仪等)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界址点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宗地图;这种测图方法不仅要求测站点界址点通视,而且要求至少2~3人操作,作业效率较低;而利用RTK技术不仅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测定界址点。采用 RTK技术用于地籍界址点测量,在宗地间指界过程中,就可以完成界址点的平面坐标数据采集,并能得到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1.3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论述我们了解了GPS的产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RTK的产生是GPS发展的最新成果,本章通过对RTK应用于工程放样中的点放样和曲线放样及地籍测量中的界址点测量的方按设计,说明了RTK用于上述测量的方法及如何对测量结果的精度进行检验。对传统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结合RTK的技术特点,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RTK用于点放样、曲线放样及界址点的测量的可行性进行及优点,得出了RTK是可以用于上述测量的结论。

第2章 RTK的基本原理、误差来源及作业过程

2.1 RTK的基本原理、误差来源及作业过程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5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RTK 系统可应用于两项主要测量任务,即测点定位和测设放样。

2.1.1 RTK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工作条件

1、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以载波相位测量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以载波相位测量为依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是GPS测量技术发展里程中的一个标志,是一种高校的定位技术。它是利用2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作为基准站,另一台用来测定未知点的坐标——移动站,基准站根据该点的准确坐标求出其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并将这一改正数发给移动站,移动站根据这一改正数来改正其定位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定位精度。它能够实时的地提供测站点指定坐标系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RTK技术根据差分方法的不同分为修正法和差分法。修正法是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修正值发送给移动站,改正移动站接收到的载波相位,再解求坐标;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到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移动站,进行求差解算坐标。RTK的关键技术主要是初始整周期模糊度的快速解算数据链的优质完成——实现高波特率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和强抗干扰性。RTK工作原理及模式如下图2.1所示。

2、RTK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1)基准站接收机(2)数据链 (3)移动站接收机。

3、RTK系统正常工作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5颗以上GPS卫星信号;第二,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到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第三,基准站和移动站要连续接收GPS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出的差分信号。

即移动站迁站过程中不能关机,不能失锁。否则RTK须重新初始化。

2.1.2 RTK的误差来源和测量精度

1、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因素;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对固定基准站而言,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可通过各种校正方法予以削弱,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将随移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的增加而加大,所以RTK的有效作业半径是有限制的(一般为几公里)。同距离有关的误差的主要部分可通过多基准站技术来消除。但是其残余部分也随着移动站至基准站距离的增加而加大。

(1)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

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天线的机械中心和电子相位中心一般不重合,而且电子相位中心是变化的,它取决于接收信号的频率、方位角和高度角。天线相位中心的变化,可使点位坐标的误差一般达到3~5cm。因此,若要提高RTK测量的定位精度,必须进行天线检验校正。

多路径误:多路径误差是RTK测量中最严重的误差,其大小取决于天线周围的环境,一般为几厘米,高反射环境下可超过lOcm。多路径误差可通过选择地形开阔、不具反射面的点位、采用具有削弱多径误差的各种技术的天线、基准站附近铺设吸收电波的材料等措施予以削弱。

信号干扰:信号干扰可能有多种原因,如无线电发射源、雷达装置、高压线等,干扰的强度取决于频率、发射台功率和至干扰源的距离。为了削弱电磁波幅射副作用,必须在选点时远离这些干扰源,离无线电发射台应超过200米,离高压线应超过50米。

气象因素:快速运动中的气象峰面,可能导致观测坐标的变化达到1-2dm。因此,在天气急剧变化时不宜进行RTK测量。

(2)同距离有关的误差

轨道误差:目前轨道误差只有几米,其残余的相对误差影响约为1×10 ,就短基线(

电离层误差:电离层引起电磁波传播延迟从而产生误差,其延迟强度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密切相关,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太阳黑子活动状况、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昼夜不同而变化,白天为夜间的5倍,冬季为夏季的5倍,太阳黑子活动最强时为最弱时的4倍。利用下列方法可使电离层误差得到有效的消除和削弱:利用双频接收机将L1和L2的观测值进行线性组合来消除电离层的影响:利用两个以上观测站同步观测量求差(短基线);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改正。实际上RTK技术一般都考虑了上述因素和办法。但在太阳黑子爆发期内,不但RTK测量无法进行,即使静态GPS测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太阳黑子平静期,其误差一般小于5×10 。

第12篇

关键词:测绘,不动产估价思考

 

一、概念

1.1、测绘的概念

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极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测绘可分为若干分支学科:如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图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学等。其中工程测量学又可分为控制测量、房产测量、地籍测量、地形图测量、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等。

1.2、不动产估价的概念

不动产估价是指对房产、土地、森林、构筑物等不动产进行价值评估。其是以不动产为对象,由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不动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不动产在估价时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进行估算或判定的活动。其意义在于:为不动产市场交易提供客观标准;不动产资产的价值化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公平赋税等。

二、测绘在不动产估价中的作用

2.1、房地产测绘与不动产估价

房地产测绘与房地产估价是城市房地产管理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和资料。

房地产测绘可提供房屋、土地及其房地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为城镇规划建设、土地管理、房产管理以及保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和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屋调查、房屋用地调查、房产图测绘、面积量算、变更测量。

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和表达房地产,测量结果是房地产价格评估的主要法律依据之一,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论文大全。尤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集居地的拆迁工作中,房产测绘成果已直接成为拆迁评估的首要依据,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2.2、地籍测绘与不动产估价

地籍测绘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和调查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的测绘工作。地籍调查是为了取得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地籍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调查工作。其基本任务是查清宗地或地块的坐落、位置、所有者、权属、权源、地号、等级、面积、使用者、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

地籍测绘完成各类图件: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等。其中宗地图是土地证上的附图,是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对土地的使用或拥有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也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

为此,地籍测绘提供了估价必须的各类地籍要素,给不动产估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测绘知识是估价人员必备的

3.1了解测绘技术的必要性

不动产估价需具备专业的估价人员,其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估价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还需掌握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开发经营、经济、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其中对测绘知识的了解也不容忽视。

当估价人员正在为某地块(房产)进行估价时,有时更多关注相似案例的单价、资本还原利率的选取、成本项目的统计等,最终用单价乘以地块(房产)面积得出总价值。却容易忽视此地块(房产)面积的准确性,从而不能得出准确的不动产价值;

当评估人员根据不符合现势的地籍测绘图纸进行评估时,使用了已变更的界址点所含面积,已变化的房屋层高、层数、地理名称、门牌号等地籍要素信息,或者对地图的符号意义、地籍区号、宗地号等理解不够,也不能准确的评估出不动产价值。

所以估价人员除了须进行现场踏勘外,应对测量图纸的文字标注、比例尺、图示符号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应掌握图解量算等基本的测绘技术。

3.2了解测绘误差的必要性

测绘工作是由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按照规定的操作方法,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不论观测者多么认真负责,技术多么熟练,使用的仪器多么精密,观测方法多么合理,误差是必然产生的。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观测,其结果总是有差异的,如往返丈量某段距离,或重复观测某一角度,其结果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差异的出现说明观测值中有测量误差存在。测量过程甚至存在测错、读错、记错等粗差。论文大全。

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高低,是用其误差大小来衡量的。评定精度的标准,通常用平均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测绘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合理确定误差大小,根据测绘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法进行测绘的。论文大全。如1:2000的测量图纸,其点位中误差为图纸上的0.1mm,即20cm,那么其允许误差为3×点位中误差,可达60cm。此图如果作为宏观规划是完全可行的,但估价人员将测绘单位提供的1:2000测量图纸作为土地及房产评估的依据时,则就出现较大的价值偏差。必须进行逐边量取尺寸,方可作为评估依据。

所以由于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存在,估价人员需对测绘单位提供图纸上的土地(房屋)面积、尺寸等真值的“可信程度”进行考量。

四、总结

不动产价值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为了提供准确的交易参考依据,估价人员应当掌握关联专业知识、特别测绘知识,是很必要的。估价人员学会对委估价方提供的测绘资料加以分析、甚至懂得现场校对修测,这样能避免不必要地邀请测绘专业人员去现场帮助,从而增加评估项目成本之负担,同时又为不动产之估价之精确可信准备了必要前提条件,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洪亚敏,吕萍.土地相关经济理论和法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

【2】 朱道林,邹晓云等,不动产估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第13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现代工程测量;应用;发展分析

前言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数据在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也日益提高,逐步向数字化、实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上发展。如今,随着以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不断应用,为我国工程测量事业发展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动力。

一、当代新兴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概况

(一)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在进行工程测量的过程中,GPS技术使用不仅较为简单,而且测量时间较短,其采取卫星导航这一技术的属性也在根本上提高了其抗干扰能力,保密性较高。因此,GPS技术在如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在许多行业中都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通用技术[1]。

在GPS的技术上,实时动态的测量技术(RTK)也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不仅不再需要布设控制点等复杂的技术,而且可以一次成型,大大的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成本。因此,在施工放样工作、工程测绘工作、数字化测图工作中都会起到极为显著地作用。

(二)地理信息技术(GIS)

GIS立足于计算机编程,以测绘测量为基础,本质上是一种对空间对象进行管理的信息系统。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GIS逐步实现了网络平台化和应用的社会化。可以说,GIS已经成为了当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2]。

(三)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是利用波谱进行探索,而后对不同物体产生的响应来作为依据。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遥感来感知和观察事物已经更为有效,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在水文、气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都得到了极为突出的应用,是一种现代新兴的先进空间探测技术。

如今,航空遥感技术已经成为进行地形图测绘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实践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准确而及时的收集各种数据,而且还能及时的对数据进行各种有效的处理。因此,使用者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图形和数据,最终取得更为科学、准确的地形测量。

二、现代化测绘技术在当今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若想对于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可以发挥CIS系统的作用,在原图数字化处理中加以应用,以高精度、准确的比例尺和原始性满足各种要求。目前,利用数字化仪主要依靠三种不同的方法,即扫描矢量化、GPS数据输入和手扶跟踪数字化。

这种数字化的输入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输入准确,但是也存在着输入速度慢、劳动强度大等不住。此外,在对于实体空间的位置进行探测和确定时,主要依靠矢量跟踪,而矢量跟踪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升级,自动化程度和有效化应用不断提高。测定三维空间位置所依靠的主要是GPS输入,能够准确的对于地球表面的图形位置进行准确的确定,并且不需要进行其他的转换而直接输入数据库之中,极大地方便了日常应用。

在如今的工程测量过程中,使用新型的GPS技术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可以极为快速、准确的对于各种坐标进行确定,如果在野外,依靠测图软件便可以一次性的生成电子地图,十分的方便使用[3]。

在如今的工程测量工作中,使用最多的便是数字扫描矢量化软件,这种软件不仅极为准确和实用,而且能够自动提取各种多变形信息,具有着高效、便捷、保真的优点。

三、现代化测绘技术在当今工程测量中具体应用分析

(一)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全国范围内均开展了地籍测量工作,对于地籍地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可以十分便捷和准确的对于全国土地信息进行统计,包括面积、属性、使用情况等。如今,和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现代化的测绘系统在使用中更为便捷,维护也极为方便,具有极为显著地优越性。

(二)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采取遥感技术可以及时的检测江河湖泊的水文变化,当遭遇灾害时,现代的遥感技术可以极为准确的提供信息,使得控制灾情和预防灾害的工作中能够取得有效地技术支持[4]。

(三)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在工程建设中,新型的测绘技术可以及时的观测到各种数据,不仅有利于工程的施工,而且也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使用也极为方便,简单的机械装置便可以完成对于复杂工地的检测工作,并且输送、拷贝、复制也极为方便,具有极为显著地应用价值。

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摆脱了原有的附属地位,而是成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创新,才能真正的掌握新型的测绘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会对我国社会各项建设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国忠;杨喜明.测绘技术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01(02):34-36.

[2]吴东.浅谈测绘技术在现代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05(05):56-59.

第14篇

关键词:一体化 多尺度数据 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08-01

要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就要首先解决好已有城乡调查数据的整合、多尺度数据的整合及编码与分区方式的统一等关键环节,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多数以1:500比例尺为主,而农村调查数据则以1:5000及1:10000为主,且调查过程为两种调查分开开展,采集的方法、流程及执行的标准也不相同,调查的重点更是一个以权属为主一个以地类为主,这给城镇地籍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的整合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点提出了自已的解决建议。

1、已有城乡调查数据一体化整合现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辽宁省各地区均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及建库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建库工作,但均为双库独立运行状态,二者的一体化均为图层的简单叠加显示,接边工作为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中的城市图斑为城镇地籍调查的控制范围线,二者采用图形地类硬接边方式处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且统计时为二者分别统计后手工整合。

2、不同尺度数据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解决

城镇1:500地籍数据、农村1:1000宅基地数据及1:5000、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是本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由于大比例尺城镇数据与中小比例尺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在调查方法、管理重点、建设标准、统计规范及投影坐标系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简单地将其硬性地叠加在一起只能做到图形显示的一体化,而不能真正地达到一体化显示、统计、分析及应用。本文针对其中的投影坐标系及比例尺方面提出了建议。

(1)、投影坐标系的解决

根据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特别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程的规定,调查及测绘需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当1:500城镇地籍测量的投影长度变形大于每公里2.5cm时,需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且多数的1:500城镇地籍测量都需要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测绘及调查按统一的3度分带就可以满足,如果将地方坐标系的数据直接转换至统一3度分带数据库中则地方坐标系的数据必然会出现投影变形超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重投影的概念,其方法核心是采用三层数据应用体系,即数据存储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存储层为数据的存储系统,传统数据存储的坐标信息多为投影后的平面坐标系和投影信息,而本研究中采用地理坐标为基础坐标存储格式,同时,每一个图元中均记录有数据采集时的投影坐标系统信息,这样的存储不必考虑数据的投影方式和投影变形问题;中间层,作用是根据应用层的不同应用请求,将地理坐标转换为投影平面坐标,并提供应用层使用;应用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形的表现部分,另一部分是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及应用部分,当用于在计算机屏幕中显示时,其只是为了直观的表现出图斑、线状地物、宗地等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相邻关系等,可不必考虑其中大比例尺的投影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所以,可使用统一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显示。而当应用层用于计算宗地面积及统计分析或打印大比例尺地籍图时,则需要考虑投影长度变形的问题,这时,中间层返回的数据则是根据其图元中的坐标系信息计算的投影平面坐标数据,从而保证了投影变形对长度和面积的影响在限差范围内。同时,由于存储的是地理坐标,这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计算要求采用椭不球面积的要求也相吻合,可以直接用于计算,减少了由平面坐标计算回地理坐标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其计算的精度。

(2)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问题的解决

城镇1:500数据与农村1:10000土地利用数据由于其采集的精度不同、采集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宗地权属为主,后者是以地类为主,所以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整合时还要充分地解决好两者的接边问题,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精度为准,两权分离、权类分离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调查,并根据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使用权权属实测的方式进行两者的接边工作。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1}权属接边

在进行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接边工作中首先对权属进行了接边。以城镇地籍实测数据的最宗地边界为准(界址点线均按1:500地籍图精度实测),修改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的调绘权属边界,从而保证了其权属的准确性。

{2}地类接边

在对权属进行接边后,还要对边界两边的地类进行接边。当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到一起后,在地类上需要打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中的农村部分适用的内容,而直接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其接边工作主要是将界线两边的同一地类进行统一。将城镇地籍内部不同用途的地类进行补充调查细化分类。保证其实际地类的准确性。

{3}线状地物接边

在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而在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中由于其比例尺较大,所以,不存在线状地物的,两者的接边工作主要是对其线状地物的权属、地类、宽度属性进行接边,从而保证其地类一致性。在本研究中还将城镇地籍数据内部的线状地物按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的标准进行补充绘制其面状中线线。使其在进行统计计算时可以按农村土地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统计。

3、结论

本文仅仅是对城乡调查数据的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中的坐标系与比例尺接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设想,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数据的无缝整合,还需要解决好城乡统一编码、城乡统一调查地类标准、解决好城镇宗地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GPS技术静态测量动态测量特点 应用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GPS technology in dalian west channe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cluding the date the choice of data, observation of the index and achievements processing.

Keywords: GPS technology the static measurement dynamic measurement features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这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等各个领域。

GPS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GPS定位技术以其速度快,精度高,全天候不受通视条件限制、费用省、操作简单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时至今日,可以说GPS定位技术已完全取代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特别是在城市控制网方面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测量方法。本文以大连市西部通道整体测量为例,简要介绍GPS定位技术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网布设的原则及方式

GPS城市网的布设应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视其使用目的和精度要求,即所需精度和密度,以节约经费、方便实用为原则,进行优化设计。一般情况下,应通过独立观测边构成几何图形,且边数应不超过3条,即构成若干独立的同步或异步闭合环。布网时要考虑到有一定的重复基线,采用边链接方式以便提高网精度及可靠性。

3.工程概况

大连西部通道建设项目位于大连市西部地区,西部通道北起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向南经红港路、华林路至教养院,在石门山开凿1.5公里的隧道,跨红旗中路魏台桥,沿马栏河畔经红凌路、西南路、五一路、中山路、高尔基路,终点至胜利路,全长约10公里,按双向四排道规划设计,为南北主干道,对沟通大连城区西部现有道路,改善城市路网结构,促进城市道路畅通具有重要意义。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缓解大连西部的交通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4.GPS静态测量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4.1.本次测量坐标系选用大连城建坐标系,及WGS-84坐标系。

4.2.技术指标及精度

参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结合实际经验,执行如下技术指标。

(1)测站点开阔:卫星高度角≥15°;

(2)有效观测卫星总数≥4;

(3)卫星图形强度(PDOP)≤5;

(4)时段长度(min)50―100;

(5)数据采样间隔(s)10;

4.3.本次所布控制网,北起石家沟山和沙河口山,并以该两点作为起算点,分别布设S007、S009、S011、 C010、C014.线路如图所示:

4.4.关键环节的把握

本线路所有平面控制点均按四等GPS点观测值表进行施测,采用边连式进行数据采集。观测时段长度除要考虑规范要求外,还充分考虑到点位的净空条件、卫星状况、基线长度、使用仪器性能等因素,酌情决定是否做适当的延长。

5.内业处理及精度评定

5.1.内业处理使用ASHTECH SOLUTIONS 2.6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解算。首先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自由网平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建坐标系的二维约束平差。

6.GPS动态测量的应用

使用GPS进行动态定位时,GPS分为参考站(基准站)和流动站两种,一般参考站为一台GPS加发射电台,流动站至少一台GPS,也可安排两台(或更多台GPS),通常称为“1+1”或“1+2”。参考站的作用是把GPS观测值和所设站的已知坐标数据通过数据链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的作用一是采集GPS观测的数据;二是在采集数据的同时接收数据链发送来的参考站数据,在流动站形成差分观测值后实时定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一般来说,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处于运动状态,可在一个已知点上初始化后再进行动态作业,也可以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初始化,并在动态条件下解求出整周模糊度。求出整周模糊度后,则每个历元都可进行实时定位,但必须保证始终锁住4颗或4颗以上的卫星。至于整周模糊度的解算方法种类很多,这也是目前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使用RTK作业有如下优点:

1)、 RTK作业自动化、集成化程度高,测绘功能强大。RTK可胜任各种测绘内、外业。流动站利用内装式软件控制系统,无需人工干预便可自动实现多种测绘功能,使辅助测量工作极大减少,减少人为误差,保证了作业精度。

2)、降低了作业条件要求。RTK技术不要求两点间满足光学通视,只要求满足“电磁波通视”和对天基本通视,因此,和传统测量相比,RTK技术受通视条件、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较小,在传统测量看来由于地形复杂、地物障碍而造成的难通视地区,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它也能轻松地进行快速的高精度定位作业。

3)、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积累。不同于全站仪等仪器,全站仪在多次搬站后,都存在误差累积的状况,搬的越多,累积越大,而RTK则没有,只要满足RTK的基本工作条件,在一定的作业半径范围内,RTK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厘米级。

4)、作业效率高。在一般的地形地势下,高质量的RTK设站一次即可测完10km半径左右的测区,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测量仪器的“搬站”次数,仅需一人操作,在一般的电磁波环境下几秒钟即得一点坐标,作业速度快,劳动强度低,节省了外业费用,提高了测量效率。

5)、操作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RTK的基准站无需任何设置,移动站就可以边走边获得测量结果坐标或进行坐标放样。数据输入、存储、处理、转换和输出能力强,能方便快捷地与计算机、其它测量仪器通信。

本次工程采用“1+1”动态测量模式进行工程碎部测量,包括现有地形补测、道路的原地面纵断高程及横断高程测量、红旗高架桥及西南桥桥梁桩位原地面高程测量、石门山隧道纵断面原地面高程、道路中线放样、动迁线放样等。测量精度达到规范及工程要求。

结束语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利用GPS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既保证了作业精度,也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GPS技术在未来的测量工作中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编著徐绍铨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赖荣坚,张奋程,林次颖;浅论GPS的全球定位原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3陈俊勇,胡建国;GPS技术的新进展[J];测绘工程;1996年02期

4施一民;沪杭高速公路GPS线路控制网的测设[J];测绘工程;1996年02期

5邹小军,江新清;GPS在地籍测量控制网中的应用[J];电力勘测;1996年01期

6朱宏军;王伟;郑洪达 GPS-RTK 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期刊论文]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6(4)

7谢世杰;奚有根 RTK的特点与误差分析 [期刊论文] -测绘工程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