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图像法论文范文

图像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图像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图像法论文

第1篇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其自觉性成正比。简单枯燥的听、记、默、背、考试,通常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他们自主地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和开展项目活动,他们的角色已转换成积极的参与者,学习已成为一种兴趣。

二、激励手段和评价方式方面

传统教学中,分数是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但这样往往就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分数只是众多激励手段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从不会到会的合作学习过程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们在完成某个项目后所获得的成就感都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挑战难题的因素。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也不只注重于分数而是偏重于项目实施的过程,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不断地被激励着,而这个过程学生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最终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笔者对施工管理与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中开设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进行了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而以贴近工程实际的项目带动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1.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任务的确定应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并且项目应有适宜的难度,要做到既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运用新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以往未解决过的实际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根据不同章节设计几个不同的项目,比如在学习楼梯详图时,由于这一章节可以说是建筑施工图纸中最难识读的一个部分,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改进,笔者在这一部分就设计了一个项目。首先在给学生介绍了楼梯构造中的尺度设计要求和构造要求后,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园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楼梯形式后,为学生提供一套缺少楼梯部分的图纸,请学生们加以补充。再比如,在整个课程结束后,会设计一个情境,假设学生家里分到一块地,可以建自家的小庭院,让学生们进行设计、绘图。这样一个项目就能够把制图、构造、识图的内容都综合应用起来。更主要的是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制定项目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任务的实施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计划是否科学、可行[2]186。由于初次接触,学生对所要进行的项目任务了解程度不是很深,因此在制订计划时,教师协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整个制订过程如图1所示。3.实施计划学生在计划确定后,就要按照需求收集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资源,然后开始进行设计,虽然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最终都要上交设计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加强交流、开展讨论,一些关键点笔者也会系统地给予引导。以自建小庭院为例,笔者的主要引导见表1。总之,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尺度,做到“遵守本位不越位,给予指导不代替,给予弹性指导不要给予硬性指令”[2]192。把思考、判断、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从多次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大部分都能在任务中激发自已的潜能。4.成果准备项目成果的形成是项目教学法区别于一般教学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根据前面阶段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形成自己的作品[2]19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项目成果应是广义的概念,它应既包括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的终结性成果,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过程记录资料[2]195。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项目任务中的不同的工作与活动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态度、技能、智力等,因此如果仅以项目的终结性成果作为评价的话,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因素考察的缺失,从而造成评价的偏颇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5]。以前面所提到的项目为例,学生的最终成果应是一套包含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细部详图的设计图纸。而阶段性成果包含设计计划书、计算书等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小组对设计任务进展情况的一些记录。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的程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记录等。5.项目评价项目成果的评价与传统考试的评价的不同之处是项目评价注重的不是“优”“良”“及格”“不及格”的评判上,而应偏重于将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细分,并制订一定的标准来使评价更加具体客观[6]。通过评价,学生也能知道自己的优点与弱点分别是什么,并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以前面提到的设计为例,笔者设计的项目成果评价基本标准如表2所示:此评价笔者通常会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来一起进行,最后将各个评价结果综合成表格反馈给相应的学生,并对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归档。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效果

在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多次尝试后,笔者发现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这一过程能系统地掌握制图基础、建筑构造、建筑识图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且为了完成设计,学生还会主动地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自学部分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他们已经完全能胜任本专业制图与识图的工作任务,并为后面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任务中小组合作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经历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完整工作过程。学生不再觉得“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显著。

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合同,相对性,突破

 

一、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概述

合同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只要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另一方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与合同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权利义务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也不应承担合同的义务和责任;非依法律或合同规定,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1】

按照合同相对性原则,可知合同关系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债权人才能请求债务人履行约定的义务,只能债务人负有此项义务,第三人不是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从合同关系的特点来分析,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主体的相对性

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人,不特定的第三人不能作为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合同关系必须是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与合同当事人不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2】其次,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原则,目的是使订立合同的特定当事人之间相互约束。

2.内容的相对性

合同内容的相对性即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设定的权利,并承担该合同所设定的义务。合同当事人之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合同内容的相对性原则目的是使合同的条款确定,使得条款只对当事人有法律效力法学论文,而不干涉第三人的权利。

3.责任的相对性

合同责任的相对性即违约责任的相对性,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3】包括三层含义:违约当事人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违约后果承担责任,而不能将责任推卸给他人;合同债务人应对其履行履行辅助人的行为负责,以及对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负责;债务人只能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应向国家或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二、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意义

1.合同相对性原则是贯彻意思自治的必然体现

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自由原则是整个合同法理论的核心所在。依意思自治原则,个人意志是合同的核心,在合同范围内,一切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成立时,才具有合理性,否则,便是法律上的“专横暴虐”龙源期刊。【4】合同相对性原则恰恰反映了意思自治原则的要求。既然合同是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那么,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就是合同当事人自由意思的“原动力”,“合同的精髓是当事人自由意志之汇合”。【5】

2.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区分物权与债权的标准之一

合同的相对性区别于物权的绝对性,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债权法与物权法的一些重要规则,例如债权法中有关债的设立、债的变更、债的转移、债的消灭、债的保护等制度均应适用债的相对性规则,而物权法中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特定动产的登记制度,物上请求权制度,物权保护制度等均是建立在物权的绝对性基础上的,如果不理解债权的相对性,也就不能理解债权法与物权法的各自特点和内在体系。

3.合同相对性原则是保护第三人活动自由的体现

合同相对性原则包含一项基本的价值判断,旨在适当维护第三人活动之自由,不致因故意或过失侵害债务人或给付标的,即应对债权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否则,第三人之责任范围将漫无边际,诚非妥适。【6】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强调自由竞争,而合同相对性理论将合同效力仅限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并不及于第三人。由于合同仅存于特定当事人间,其不具备公示性,加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并未树立。

三、合同相对性的突破及现实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易的日益频繁,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基于现实的考虑,渐渐突破了合同相对性这一原则。为保护合同关系中的债权人和合同关系外的第三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法律对合同之债的对内效力不再绝对化法学论文,而进行了一系类的突破。我国主要采纳的是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将合同相对性原则及其发展与突破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规定,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租赁权的物权化。我国《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即出租方将财产所有权转移给第三方时,租赁合同对新的所有权方继续有效。这就是民法理论上的“买卖不破租赁”制度。由此可见,在租赁物所有权变动时突破了租赁合同的相对性,有利于保护租赁关系以外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使得合同相对性原则得到新的发展。二是,债的保全制度。债的保全即法律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第三人行使代位权或撤销权。我国《合同法》第73、74条分别对代位权制度、撤销权制度做了明确的阐述。债权保全制度是赋予了债权人在特定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对抗特定的第三人的权利,对合同相对性予以突破。但这两种制度在现实的实践中还存在些许问题。如代位权中的“怠于行使”如何确定标准,是主观有过错还是主观无过错,还是很容易被混淆。所以应规定只要“不行使”,均可代位,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符合社会利益的需要。三是,为第三人设定利益的合同。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是指订约人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设定权利的合同。《信托法》规定的信托制度,《保险法》规定的第三人受益的保险合同,《铁路法》规定的货运合同都是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此种合同的法律特征为:第三人不是定约当事人;该合同只能给第三人设定权利,而不得为其设定义务;该合同的订立,事先无需通知或者征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利益合同属于利他合同的一种,如果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第三人和债权人均可以请求其承担责任龙源期刊。四是,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的合同是指特定合同一经成立,不但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同时债务人对于债权人有特殊关系的第三人也负有注意、保护的附随义务,债务人违法此项义务,就该特定范围内的人所受到的损害,亦应依据合同法原则,负损害赔偿责任。【7】

合同相对性原则与其突破理论,共同构成现代合同法律关系中相互依靠的两极,其中的任何一极倒塌,都会影响另一极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会影响该项法律制度公平正义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既要坚守相对性原则的基础性地位,又要与时俱进,在特定情形下对其作适度的例外和突破法学论文,从而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因为,如果严守相对性原则,在特殊情形下势必影响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在合同的动态运行中的实现。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实现法律适用的妥当性,必须对某些法律规则作出调整。但这种调整不是对原有规则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之趋向现代化。突破理论的精髓在于它维护了相对性原则的宗旨,并使其在获得有益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发展。正是因为有机结合了这些看似对立的突破性制度,才使合同相对性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才使这一古老的原则完成了其现代化的历程。也正是有了突破理论,才使得相对性原则得以进一步修正,从而使得合同法律制度更加合理,也才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繁荣与发展。【8】

总之,合同相对性原则作为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在现今的经济交往中存在着十分重大的价值。承认合同相对性的突破,并不是否认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核心地位,而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补充和完善。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果固守合同相对性原则,既不符合民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理念,也会阻碍合同效益原则的实现,总之,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参见:王利明,《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34页。

【2】参见: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3】参见:王利明,《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35页。

【4】转引自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5】参见:王家福:《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6】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三民书局1983年版,第103-105页。

【7】参见:张建鹰,《论合同的相对性突破》。

【8】参见:袁合川,《合同相对性原则及其突破间关系之法理分析》,行政与法,法学论坛,2004年3月。

第3篇

(一)规划设计频繁更改

第一,地方政府的强烈干预,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规划设计的影响比较大,他们为了追求工期或者是形象工程,而忽视客观规律的现象经常出现,在这种强烈的干预下,一些土地整理项目不得不更改最初的设计规划;第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由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工期比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突发的情况,使得原本的规划设计不得不进行修改,另外,一些部门批准以后,进行了一定的规划设计,但是在获得其他部门的批准过程中,又会对原有的规划设计进行修改。

(二)施工质量还有待提高

土地整理项目对于我国的建设及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土地整理的数量之外,还需要保证施工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土地整理项目中施工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力,在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之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质量管理合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相关质量监督部门并没有完全按照合同上的规定执行,使得合同上的相关条例形同空文;二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土地整理工程进行以前,施工队伍仅仅是按照竞价来选择,并没办法了解他们的施工质量,一些缺乏经验的施工队伍,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对于土地整理项目来讲,一般项目的规模比较大,涉及到的资金也比较多,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项目的管理阶层对于资金的管理使用非常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预算不合理。对于一个庞大的工程来讲,预算工作可以说是指导工程各项工作的龙头,但是目前的土地整理项目缺乏相应的科学预算,在施工以后往往出现预算不够或者是预算大量结余的现象出现;二是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对于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工程来讲,财务管理是保证项目开展良好的坚实后盾,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财务的管理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奖金福利的随意发放、公款吃喝、挪用资金等现象比较严重。

(四)缺乏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对于土地整理项目来讲,不仅仅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而且在施工后期,还需要对项目进行不断的管理和维护,但是,通过目前的调查得知,很多土地整理项目缺乏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一是后期管护的目标不明确,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讲,涉及到后期维护的项目比较多,在工程施工的后期,往往会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所以需要在众多的后期维护项目中选择一些重点管护的目标;二是对于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对每个阶段的档案内容进行管理,而在工程后期的管护工作中,更需要对档案进行严格地管理,但是管理层往往忽视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造成了档案的缺失或者是损坏等等。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相关管理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进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以及管护,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弥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编制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可以说是关系到项目能够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针对以上所述的规划设计频繁变更的现象,我们可以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进行深层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和规划编制:第一,在进行项目施工以前,需要对当地的土地环境进行侦测,充分掌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总体概况,确保土地的质量符合土地开发管理项目的相关规定;第二,认真分析相关的工程资料,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同时分析是否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和解决问题;第三,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政府的相关规定或者是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二)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质量

工程质量不仅仅关系到工程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而且还涉及到政府和人民相关的利益,必须受到管理阶层和具体施工人员的重视。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质量,为建设优质的工程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于设计单位进行一定的考核机制,确保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克服规划立项中提出的可预见的问题,同时要突出设计人员在设计单位中的地位,对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考核,选拔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为其他施工人员树立榜样;第二,搞好工程质量管理,需要狠抓施工过程各个环节,对于一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讲,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以及进度都必须得到保障,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优质性,针对工程每一项环节都予以检测,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检查。

(三)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相关措施

对于一项庞大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讲,涉及到巨大的资金数额,关乎到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确保资金管理制度的相关措施,是保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首先,做好工程的预算工作,在核实预算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各项工程环节,确保无遗漏、无重复,认真核实好每一个环节,使得最初的预算与最终的工程款项相差较少;其次,施工过程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防止其他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私自挪用,给施工过程造成重大的损失;再者,收入和支出进行分开管理,确保“收支两条线”之间的相互平衡。

(四)完善工程后期的管护工作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图像压缩;压缩技术;任意形状可视对象编码

Abstract:Digitalimagecompressiontechnologyisofspecialintrestforthefasttransmissionandreal-timeprocesssingofdigitalimageinformationontheinternet.Thepaperintroducesseveralkindsofthemostimportantimagecompressionalgorithmsatpresent:JPEG,JPEG2000,fractalimagecompressionandwavelettransformationimagecompression,andsummarizestheiradvantageanddisadvantageanddevelopmentprospect.Thenitintroducessimplythepresentdevelopmentofcodingalgorithmsaboutarbitraryshapevideoobject,andindicatesthealgorithmshaveahighcompressionrate.

Keyword:Digitalimage;Imagecompression;Compresstechnique;Arbitraryshapevisibleobjectcode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娱乐、信息高速公路等不断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现有的有限带宽以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具有庞大数据量的数字图像通信,更难以传输和存储,极大地制约了图像通信的发展,因此图像压缩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图像压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较大的图像用尽量少的字节表示和传输,并且要求复原图像有较好的质量。利用图像压缩,可以减轻图像存储和传输的负担,使图像在网络上实现快速传输和实时处理。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可以追溯到1948年提出的电视信号数字化,到今天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1]。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种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特别是到了80年代后期以后,由于小波变换理论,分形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视觉仿真理论的建立,图像压缩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分形图像压缩和小波图像压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当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图像压缩算法进行综述,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发展前景。

二、JPEG压缩

负责开发静止图像压缩标准的“联合图片专家组”(JointPhotographicExpertGroup,简称JPEG),于1989年1月形成了基于自适应DCT的JPEG技术规范的第一个草案,其后多次修改,至1991年形成ISO10918国际标准草案,并在一年后成为国际标准,简称JPEG标准。

1.JPEG压缩原理及特点

JPEG算法中首先对图像进行分块处理,一般分成互不重叠的大小的块,再对每一块进行二维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后的系数基本不相关,且系数矩阵的能量集中在低频区,根据量化表进行量化,量化的结果保留了低频部分的系数,去掉了高频部分的系数。量化后的系数按zigzag扫描重新组织,然后进行哈夫曼编码。JPEG的特点如下:

优点:(1)形成了国际标准;(2)具有中端和高端比特率上的良好图像质量。

缺点:(1)由于对图像进行分块,在高压缩比时产生严重的方块效应;(2)系数进行量化,是有损压缩;(3)压缩比不高,小于50[2]。

JPEG压缩图像出现方块效应的原因是:一般情况下图像信号是高度非平稳的,很难用Gauss过程来刻画,并且图像中的一些突变结构例如边缘信息远比图像平稳性重要,用余弦基作图像信号的非线性逼近其结果不是最优的[3]。

2.JPEG压缩的研究状况及其前景[2]

针对JPEG在高压缩比情况下,产生方块效应,解压图像较差,近年来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法,最有效的是下面的两种方法:

(1)DCT零树编码

DCT零树编码把DCT块中的系数组成log2N个子带,然后用零树编码方案进行编码。在相同压缩比的情况下,其PSNR的值比EZW高。但在高压缩比的情况下,方块效应仍是DCT零树编码的致命弱点。

(2)层式DCT零树编码

此算法对图像作的DCT变换,将低频块集中起来,做反DCT变换;对新得到的图像做相同变换,如此下去,直到满足要求为止。然后对层式DCT变换及零树排列过的系数进行零树编码。

JPEG压缩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在高压缩比时产生严重的方块效应,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解决DCT变换产生的方块效应,同时考虑与人眼视觉特性相结合进行压缩。

三、JEPG2000压缩

JPEG2000是由ISO/IECJTCISC29标准化小组负责制定的全新静止图像压缩标准。一个最大改进是它采用小波变换代替了余弦变换。2000年3月的东京会议,确定了彩色静态图像的新一代编码方式—JPEG2000图像压缩标准的编码算法。

1.JPEG2000压缩原理及特点

JPEG2000编解码系统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的框图如图1所示[4]。

编码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预处理、核心处理和位流组织。预处理部分包括对图像分片、直流电平(DC)位移和分量变换。核心处理部分由离散小波变换、量化和熵编码组成。位流组织部分则包括区域划分、码块、层和包的组织。

JPEG2000格式的图像压缩比,可在现在的JPEG基础上再提高10%~30%,而且压缩后的图像显得更加细腻平滑。对于目前的JPEG标准,在同一个压缩码流中不能同时提供有损和无损压缩,而在JPEG2000系统中,通过选择参数,能够对图像进行有损和无损压缩。现在网络上的JPEG图像下载时是按“块”传输的,而JPEG2000格式的图像支持渐进传输,这使用户不必接收整个图像的压缩码流。由于JPEG2000采用小波技术,可随机获取某些感兴趣的图像区域(ROI)的压缩码流,对压缩的图像数据进行传输、滤波等操作[4]。

图1JPEG2000压缩编码与解压缩的总体流程

2.JPEG2000压缩的前景

JPEG2000标准适用于各种图像的压缩编码。其应用领域将包括Internet、传真、打印、遥感、移动通信、医疗、数字图书馆和电子商务等[5]。JPEG2000图像压缩标准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静态图像压缩标准。

四、小波变换图像压缩

1.小波变换图像压缩原理

小波变换用于图像编码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图像根据Mallat塔式快速小波变换算法进行多分辨率分解。其具体过程为:首先对图像进行多级小波分解,然后对每层的小波系数进行量化,再对量化后的系数进行编码。小波图像压缩是当前图像压缩的热点之一,已经形成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国际压缩标准,如MPEG-4标准,及如上所述的JPEG2000标准[2]。

2.小波变换图像压缩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3个最高等级的小波图像编码分别是嵌入式小波零树图像编码(EZW),分层树中分配样本图像编码(SPIHT)和可扩展图像压缩编码(EBCOT)。

(1)EZW编码器[6]

1993年,Shapiro引入了小波“零树”的概念,通过定义POS、NEG、IZ和ZTR四种符号进行空间小波树递归编码,有效地剔除了对高频系数的编码,极大地提高了小波系数的编码效率。此算法采用渐进式量化和嵌入式编码模式,算法复杂度低。EZW算法打破了信息处理领域长期笃信的准则:高效的压缩编码器必须通过高复杂度的算法才能获得,因此EZW编码器在数据压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EBCOT编码器[8]

优化截断点的嵌入块编码方法(EBCOT)首先将小波分解的每个子带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码块,然后使用优化的分层截断算法对这些码块进行编码,产生压缩码流,结果图像的压缩码流不仅具有SNR可扩展而且具有分辨率可扩展,还可以支持图像的随机存储。比较而言,EBCOT算法的复杂度较EZW和SPIHT有所提高,其压缩性能比SPIHT略有提高。

小波图像压缩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图像压缩算法之一。小波图像压缩的研究集中在对小波系数的编码问题上。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人眼视觉特性,进一步提高压缩比,改善图像质量。并且考虑将小波变换与其他压缩方法相结合。例如与分形图像压缩相结合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2]。

(3)SPIHT编码器[7]

由Said和Pearlman提出的分层小波树集合分割算法(SPIHT)则利用空间树分层分割方法,有效地减小了比特面上编码符号集的规模。同EZW相比,SPIHT算法构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零树,更好地利用了小波系数的幅值衰减规律。同EZW编码器一样,SPIHT编码器的算法复杂度低,产生的也是嵌入式比特流,但编码器的性能较EZW有很大的提高。

五、分形图像压缩

1988年,Barnsley通过实验证明分形图像压缩可以得到比经典图像编码技术高几个数量级的压缩比。1990年,Barnsley的学生A.E.Jacquin提出局部迭代函数系统理论后,使分形用于图像压缩在计算机上自动实现成为可能。

1.分形图像压缩的原理

分形压缩主要利用自相似的特点,通过迭代函数系统(IteratedFunctionSystem,IFS)实现。其理论基础是迭代函数系统定理和拼贴定理。

分形图像压缩把原始图像分割成若干个子图像,然后每一个子图像对应一个迭代函数,子图像以迭代函数存储,迭代函数越简单,压缩比也就越大。同样解码时只要调出每一个子图像对应的迭代函数反复迭代,就可以恢复出原来的子图像,从而得到原始图像[9]。

2.几种主要分形图像编码技术[9]

随着分形图像压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算法被提出,基于分形的不同特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主要的分形图像编码方法。

(1)尺码编码方法

尺码编码方法是基于分形几何中利用小尺度度量不规则曲线长度的方法,类似于传统的亚取样和内插方法,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尺度编码方法中引入了分形的思想,尺度随着图像各个组成部分复杂性的不同而改变。

(2)迭代函数系统方法

迭代函数系统方法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形压缩技术,它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拼贴技术,它基于自然界图像中普遍存在的整体和局部自相关的特点,寻找这种自相关映射关系的表达式,即仿射变换,并通过存储比原图像数据量小的仿射系数,来达到压缩的目的。如果寻得的仿射变换简单而有效,那么迭代函数系统就可以达到极高的压缩比。

(3)A-E-Jacquin的分形方案

A-E-Jacquin的分形方案是一种全自动的基于块的分形图像压缩方案,它也是一个寻找映射关系的过程,但寻找的对象域是将图像分割成块之后的局部与局部的关系。在此方案中还有一部分冗余度可以去除,而且其解码图像中存在着明显的方块效应。

3.分形图像压缩的前景[2]

虽然分形图像压缩在图像压缩领域还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分形图像压缩既考虑局部与局部,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适合于自相似或自仿射的图像压缩,而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自相似或自仿射的几何形状,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很广。

六、其它压缩算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方法以外,还有:NNT(数论变换)压缩、基于神经网络的压缩方法、Hibert扫描图像压缩方法、自适应多相子带压缩方法等,在此不作赘述。下面简单介绍近年来任意形状纹理编码的几种算法[10]~[13]。

(1)形状自适应DCT(SA-DCT)算法

SA-DCT把一个任意形状可视对象分成的图像块,对每块进行DCT变换,它实现了一个类似于形状自适应GilgeDCT[10][11]变换的有效变换,但它比GilgeDCT变换的复杂度要低。可是,SA-DCT也有缺点,它把像素推到与矩形边框的一个侧边相平齐,因此一些空域相关性可能丢失,这样再进行列DCT变换,就有较大的失真了[11][14][15]。

(2)形状自适应离散小波变换(SA-DWT)

Li等人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任意形状对象编码,SA-DWT编码[18]~[22]。这项技术包括SA-DWT和零树熵编码的扩展(ZTE),以及嵌入式小波编码(EZW)。SA-DWT的特点是:经过SA-DWT之后的系数个数,同原任意形状可视对象的像素个数相同;小波变换的空域相关性、区域属性以及子带之间的自相似性,在SA-DWT中都能很好表现出来;对于矩形区域,SA-DWT与传统的小波变换一样。SA-DWT编码技术的实现已经被新的多媒体编码标准MPEG-4的对于任意形状静态纹理的编码所采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充分地利用人类视觉系统对图像边缘部分较敏感的特性,尝试将图像中感兴趣的对象分割出来,对其边缘部分、内部纹理部分和对象之外的背景部分按不同的压缩比进行压缩,这样可以使压缩图像达到更大的压缩比,更加便于传输。

(3)Egger方法

Egger等人[16][17]提出了一个应用于任意形状对象的小波变换方案。在此方案中,首先将可视对象的行像素推到与边界框的右边界相平齐的位置,然后对每行的有用像素进行小波变换,接下来再进行另一方向的小波变换。此方案,充分利用了小波变换的局域特性。然而这一方案也有它的问题,例如可能引起重要的高频部分同边界部分合并,不能保证分布系数彼此之间有正确的相同相位,以及可能引起第二个方向小波分解的不连续等。

七、总结

图像压缩技术研究了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小波图像压缩和分形图像压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二者也有各自的缺点,在今后工作中,应与人眼视觉特性相结合。总之,图像压缩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的突破对于我们的信息生活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田青.图像压缩技术[J].警察技术,2002,(1):30-31.

[2]张海燕,王东木等.图像压缩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2002,14(7):831-835.

[3]张宗平,刘贵忠.基于小波的视频图像压缩研究进展[J].电子学报,2002,30(6):883-889.

[4]周宁,汤晓军,徐维朴.JPEG2000图像压缩标准及其关键算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2,(12):1-5.

[5]吴永辉,俞建新.JPEG2000图像压缩算法概述及网络应用前景[J].计算机工程,2003,29(3):7-10.

[6]JMShaprio.Embeddedimagecodingusingzerotreeofwaveletcoefficients[J].IEEETrans.onSignalProcessing,1993,41(12):3445-3462.

[7]ASaid,WAPearlman.Anewfastandefficientimagecodecbasedonsetpartitioninginhierarchicaltrees[J].IEEETrans.onCircuitsandSystemsforVideoTech.1996,6(3):243-250.

[8]DTaubman.HighperformancescalableimagecompressionwithEBCOT[J].IEEETransactionsonImageProcessing,2000,9(7):1158–1170.

[9]徐林静,孟利民,朱建军.小波与分行在图像压缩中的比较及应用.中国有线电视,2003,03/04:26-29.

[10]MGilge,TEngelhardt,RMehlan.Codingofarbitrarilyshapedimagesegmentsbasedonageneralizedorthogonaltransform[J].SignalProcessing:ImageCommun.,1989,1(10):153–180.

[11]TSikora,BMakai.Shape-adaptiveDCTforgenericcodingofvideo[J].IEEETrans.CircuitsSyst.VideoTechnol.,1995,5(1):59–62.

[12]TSikora,SBauer,BMakai.Efficiencyofshape-adaptive2-Dtransformsforcodingofarbitrarilyshapedimagesegments[J].IEEETrans.CircuitsSyst.VideoTechnol.,1995,5(3):254–258.

[13]EJensen,KRijk,etal.Codingofarbitrarilyshapedimagesegments[C].Proc.WorkshopImageAnalysisandSynthesisinImageCoding,Berlin,Germany,1994:E2.1–E2.4.

[14]MBi,SHOng,menton“Shape-adaptiveDCTforgenericcodingofvideo”[J].IEEETrans.CircuitsSyst.VideoTechnol.,1996,6(6):686–688.

[15]PKauff,KSchuur.Shape-adaptiveDCTwithblock-basedDCseparationandDeltaDCcorrection[J].IEEETrans.CircuitsSyst.VideoTechnol.,1998,8(3):237–242.

[16]OEgger,PFleury,TEbrahimi.Shape-adaptivewavelettransformforzerotreecoding[C].Proc.Eur.WorkshopImageAnalysisandCodingforTV,HDTVandMultimediaApplication,Rennes,France,1996:201–208.

[17]OEgger.Regionrepresentationusingnonlineartechniqueswithapplicationstoimageandvideocoding[D].Ph.D.dissertation,SwissFederalInstituteofTechnology(EPFL),Lausanne,Switzerland,1997.

[18]SLi,WLi,etal.Shapeadaptivevectorwaveletcodingofarbitrarilyshapedtexture[S].ISO/IECJTC/SC29/WG11,MPEG-96-m1027,1996.

[19]WLi,FLing,HSun.ReportoncoreexperimentO3(Shapeadaptivewaveletcodingofarbitrarilyshapedtexture)[S].ISO/IECJTC/SC29/WG11,MPEG-97-m2385,1997.

[20]SLi,WLi.Shapeadaptivediscretewavelettransformforcodingarbitrarilyshapedtexture[C].Proc.SPIEVCIP’97,1997,3024:1046–1056.

第5篇

论文摘要:当点扩展函数未知或不确知的情况下,从观察到的退化图像中恢复原始图像的过程称为图像盲复原。近年来,图像盲复原算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在介绍了盲图像恢复算法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

图像恢复是图像处理中的一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图像恢复的主要目的是使退化图像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去掉退化因素,以最大的保真度恢复成原来的图像。传统的图像恢复假设图像的降质模型是己知的。而许多情况下,图像的降质模型未知或具有较少的先验知识,必须进行所谓的盲恢复。其重要性和艰巨性而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所能获取的观测图像是真实图像经过观测系统成像的结果。由于观测系统本身物理特性的限制,同时受观测环境的影响,观测图像和真实图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和失真,称观测系统对真实图像产生了降质。图像恢复的目的就是根据降质的观测图像分析和计算得出真实图像。

二、图像盲恢复算法的现状

总体来说,图像盲复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首先利用真实图像的特别特征估计PSF,然后借助估计得到的PSF,采用经典的图像复原方法进行图像的复原。这类方法将PSF的估计与图像的复原过程分为2个不同的过程,因而具有较少计算量的特点;二是PSF辨识和真实图像估计相结合,同时辨识PSF和真实图像。这类算法较为复杂,计算量较大。另外,对于点扩展函数也考虑了空间变化的复杂情况。针对目前的盲复原算法的现状,根据退化模型的特点,重新将算法分为空间不变的单通道盲复原算法、空间不变多通道盲复原算法和空间变化图像盲复原算法3类。

(一)单通道空间不变图像盲复原算法

在这类算法中,最为常用的是参数法和迭代法。

1)参数法。所谓参数法,即模型参数法,就是将PSF和真实图像用某一类模型加以描述,但模型的参数需要进行辨识。在参数法中,典型的有先验模糊辨识法和ARMA参数估计法,前者先辨识PSF的模型参数,后辨识真实图像,属于第1种类型的图像盲复原算法,因而计算量较小;后者同时辨识PSF和真实图像模型参数,属于第2种类型图像盲复原算法。

2)迭代法。所谓的迭代法,不是通过建立模型而是通过算法的迭代过程,加上有关真实图像和PSF的约束来同时辨识PSF和真实图像的方法。迭代法是单通道

图像盲复原算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算法,它不需建立模型,也不要求PSF为最小相位系统,因而跟实际更为接近。在这类算法中,迭代盲复原算法(IBD),基于非负性和决策域的递归逆滤波器算法(NAR2RIF),基于高阶统计特性的最小

熵算法等最为典型。

(二)多通道二维图像盲复原

多通道二维图像盲复原,这类方法将数字通讯领域应用的一维多通道盲原分离算法扩展到二维情况并用于图像的盲恢复。这类算法中有两种代数方法,一种是先辨识模糊函数,再采用常规的恢复算法进行复原;另一种是直接对逆滤波器进行估计。此类算法的优点在于不需对初始图像进行估计,也不存在稳定性和收敛性问题,对图像以及模糊函数的约束是松弛的,算法具有一般性。但是第1种算法要求采用复原算法具有收敛性;第2种算法对噪声敏感。

(三)空间改变的图像盲复原方法

在许多实际的应用中,模糊往往是空间变化的,但由于处理工作的难度,目前的研究较少,基本有相关转换恢复和直接法两类。

相关转换恢复的基本思想是区域分割,即将整幅图像分为若干局部区域,然后假设在各个局部区域模糊是空间不变的,利用空间不变的图像复原有关算法进行复原。这类方法都是基于窗口的模糊辨识技术,图像的估计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由于模糊参数是连续变化的,在范围较大时空间不变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因而模糊的估计精度较差,而且这种方法只能针对部分空间变化的模糊进行处理,缺乏通用性;其次在区域的边上存在振铃现象。

直接法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对图像进行处理。如采用简化的二维递推卡尔曼滤波器进行图像模型和模糊模型的直接转换方法,其缺点是只能针对有限的模型,而且模型数增加,计算量会显著增大;采用共轭梯度迭代算法,但只见到一个31×31的文本图像处理的结果报道,对于大图像处理效果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将空间变化图像系统建立成马尔苛夫随机模型,对复原过程,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最大后验估计的方法,这种方法避免了图像的窗口化,并能克服模糊参数不连续性造成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只能局限于将模糊过程建立成单参数的马尔苛夫随机模型的情况,而且计算量也较大。

三、图像盲恢复的应用前景

(1)现有算法的改进以及新的算法研究。现有各种算法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必要对算法进一步改进。如IBD算法中,如何选择初始条件才能保证算法的收敛;如何选择算法终止条件才能保证恢复的质量;如何选择滤波器中的噪声参数才能减少噪声的影响。又如NAR2RIF算法中,如何进一步解决噪声敏感问题,支持域的确定以及如何将算法扩展到非均匀背景的情况等。提出新的算法更好地解决图像盲复原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2)基于非线性退化模型的图像盲复原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严格来讲,所有的退化模型都是非线性的。对模型采用线性化的方法进行近似处理,虽然算法简单,但对非线性严重的情况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多项式以及神经网络两种参数模型处理非线性信号盲分离算法,算法扩展到二维图像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基于非线性退化模型的图像盲复原算法也是下一步研究方向之一。

(3)去噪处理算法研究。加性噪声的存在,使图像的复原问题变成了一个病态问题,而且由于一般假设只知道噪声的统计特性,因此要从退化图像中完全去除噪声是不可能的。另外,由于噪声的存在,恢复的效果并不理想,结合降噪的图像盲恢复的算法研究有很现实的意义,这方面也进行了部分工作。为克服噪声的影响,一般采用先进行降噪,后进行复原;二是将降噪和复原同时进行这两类方法。目前,大多数算法中将噪声描述成高斯噪声进行研究,在实际应用时有较大局限性。对于非高斯情况的研究采用基于噪声的高阶统计特性的去噪算法研究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方法进行降噪,利用自组织映射的非线性独立组件分析方法进行图像降噪处理算法。

(4)实时处理算法。算法的的复杂性是制约算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采用正则化的离散周期Radon变换的方法将二维的卷积转化为一维进行处理,以提高算法的速度;也可采用神经网络的实时处理算法。算法的实时性是算法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

(5)应用研究。算法的应用是推动算法研究的动力。虽然图像盲复原算法在天文学、医学、遥感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应用,但将算法应用到一般的工业图像实时检测、机器视觉、网络环境下的图像传输恢复、刑事侦破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薛梅,杨绿溪.用于含噪二值图像的改进NAS-RIF图像盲复原算[J].数据处理.2006.17.(2).

第6篇

1.目标和实施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当作教学内容,让学生负责项目的全部工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岗位技能。项目教学法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内容中项目的真实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师的指导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学生组织并安排学习活动,独自处理项目中的细节问题。经项目驱动,学生能自主查询资料,自主工作,并积累经验,培养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2.作用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信息处理、事务处理、沟通交流、自我管理等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岗位意识,加强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同时,项目教学法也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其职业教学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选择

本项目以某院1号楼工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贯穿项目,此栋楼属于8层的混凝土结构单元式住宅,首层为架空层,自第2层到第6层,每层为3套一室一厅带卫生间和厨房的住宅,水电全套,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有施工图纸以供学生参考对照。本课程便以此案例为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的主要项目,为学生学习制图和识图提供参考蓝本。同时选择同院2号楼为学生练习的工程项目,此栋楼为8层混凝土框架的教师宿舍,其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每层为4套两室一厅带卫生间和厨房的住宅,要求学生将其施工图纸制订并识别出来。

2.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①指导学生学习建筑构造:教师需组织学生对1号楼进行参观,主要了解每层楼的单元格局及组成要素,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并要求学生记录下所有的疑难点。教师需以本工程项目为中心,组织学生对住宅楼整体及各部分的作用、详细部位等进行讨论。教师需全面总结此建筑的组成部分、功用、构造和使用材料,以及国家对此类住宅的设计要求等。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让学生结合1号楼实况,完成教材中给出的课堂及课后作业。

②指导学生独自完成制图与识图工作:教师需简要地向学生介绍1号楼的图纸分类及其反映的内容,同时将此栋楼的电子版施工图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让学生从平面、立面及剖面进行学习。向其解释投影及投影的表示方法,通过对照图纸讲解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投影原理,帮助其理解平面、立面和剖面等图形;依据建筑的构造部分知识,自房屋基础到屋面,对照1号楼的图纸,对各部分的构造进行复习,同时学习图纸正确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图纸;安排学生对2号楼进行同步观察,自行设计建筑施工图。具体方法为:学生在课后自行参考1号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及建筑方的规定,设计出施工图纸,并按照教学进度,回答有关的制图与识图问题。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按照课程各阶段的要求,学习和制订相应图纸,并在各组员相互探讨中完成课外作业。依据2号楼的实际状况,每个小组完成2号楼一个单元的宿舍建筑平面图及剖面图的绘制工作,如室内装修图、家具摆放图、卫生器具位置、门窗形状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制图和识图能力。

③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考核:依据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的进展阶段或者知识深度,让几组学生分组讨论后,推荐出最佳的绘制图纸,并由绘制者向全班同学讲解绘制要点及识别图纸的重点难点,最后由教师对其图纸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成绩,其成绩为小组总成绩;同时教师还需对每位同学各阶段的作业及表现进行评分。每位学生的总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阶段作业成绩+制图与识图成绩。

3.实际应用的要点

①选择的项目: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的项目必须源于生活中的实例,需与建筑制图与识图的知识点相契合,同时项目教学法选择的教学内容也需为典型的知识点。

②对于教材与项目两者的关系,需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依据课程的章节进行,需要有所取舍,也可组织教师编写与项目教学法相符的教案。

第7篇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图书馆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图书馆其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看,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现代图书馆具有其可行性。现代图书馆应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开发与管理。

2l世纪,图书馆展现出新的姿态。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转变。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意义。相对于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出现了许多新概念,诸如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等。为了适应它的发展和变化,作为组织第一资源——图书馆的员工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重塑职业形象。转变职业观念.激发职业潜能。因而,为趿引更多人才,更好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进行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概念

职业生涯(occupationalcareer。orkcareer)又称职业发展。它是指一个人从确定职业目标开始。通过职业学习,从事各种职业。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所有职业工作历程。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职业选择权不断加大.职业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强,人力资源不仅在不同的社会部门之间流动,即使在同一个组织中.还表现在部门之间的调整、从上到下的流动等。如何开发和管理职业生涯。走出一条宽阔的职业道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要通过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对于个人来说,指的是个人为了达到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对于组织来说。指的是以员工为中心。以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员工的实际状况和组织需要。由管理人员与员工共同设计出员工的职业生涯通道。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反映组织目标和文化的工作岗位。组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一个满足员工和组织内人力资源需要的互动过程。对于组织来说.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对于员工来说,是为了使自身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力获得不断提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在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在公益性行业中还很少有人涉及。然而,我们认为,开展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的研究.对于高技术人才普遍不足、从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人才流失的图书馆界来说。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二、图书馆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必要性

1.是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队伍建设的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对从事读者服务及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水平图书馆人才明显不足。随着图书馆的采访、分类、编目、典籍等工作的现代化。图书馆所需人力大大减少。反之。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文献检索、参考咨询业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需要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特别是能整体了解图书馆运作,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更大。因此.通过有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可以使一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实现人才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急需人才,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也是高效益的途径。

2.是图书馆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有效手段

图书馆属于事业型、服务型机构,其经济效益不高.带给个人的社会声望也不大,因此,人力资源流动没有给图书馆带来活力,而是高层次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的流失,大大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事业要想求得生存权、发展权就必须开辟出一条宽阔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兴趣、技能等,为个人设计合理的发展道路,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潜能,使之在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补偿。图书馆要不断让员工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参与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从而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3.能提升图书馆组织运用人力资源的效能

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激活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借助系统的职业开发,能融合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与图书馆组织目标,将枯燥单调的图书馆工作转变为充满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为馆员创造更多的职业机会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图书馆可依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其设计职业生涯道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个人潜能。首先,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备合适的工作岗位,进入图书馆后,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的需要,适时调整其最终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注意在工作中不断开发工作人员的能力,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图书馆还应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能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上的成就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他们在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同时,极大地促进组织效能的提高。

4.图书馆其他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具有人才、资金、文献、设备等多项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才这一资源是唯一能动的主体,而其他资源都是被人才所利用的被动的客体。其他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而职业生涯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其他有限的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整体能力和效益。

三、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和管理

一般说来,对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员工个体,但以组织为主体的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越来越成为主要趋势。对现代图书馆而言,提供个人评估规划草案的主体是馆员本人,但进行评估确认和整体规划的主体是图书馆这个组织,具备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类似“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委员会”的非专职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那么,怎样才能结合图书馆的实际,对馆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切实可行的开发与管理呢?

1.对组织环境和馆员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馆员自身的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和定位,设计相应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1)环境分析。对图书馆内外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弄清环境对馆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影响及要求。建立图书馆职业信息系统,将馆员的职业目标与各种职业机会公开、公正、有效地匹配起来。

(2)馆员自我评估。组织馆员提交个人分析表,对个人情况(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负担状况等)和自身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进行真实评估。

(3)图书馆对馆员进行评估。处理馆员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析他们具备或潜在的职业能力和兴趣,判断他们的职业类型(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及平衡型),最终确定员工的职业目标是否现实以及他们可能的发展道路。

2.帮助馆员确立职业目标

根据评估结果,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是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代图书馆对馆员职业生涯进行开发与管理,一般考虑三个发展方向:

(1)纵向发展。即随着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馆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呈上升走向,例如职务等级由低级到高级的提升、成为某专业技能领域的业务骨干等。

(2)横向发展。馆员在不类型业务之间的调动、在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之间的切换都属于横向发展。通过此种发展可以发现馆员的最佳发挥点,同时又可以使馆员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向图书馆核心方向发展。被赋予了更多机会的馆员,随着手中掌握技能的增加,渐渐发展成为全面的资深业务骨干,如学科馆员、馆内业务培训导师等。

图书馆的职业岗位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馆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在生涯路线图中将会显得较为平缓,为减少馆员的“疲顿倾向”。可适当增设一些可发挥能力的“虚拟”职位,例如兼职培训讲师、兼职业务指导、兼职公关人员等;也可实施工作轮换制度,丰富工作内容,开创新服务。:

3.制定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是指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例如教育、培训、实践和修正,这是确定职业目标后至关重要的过程。

(1)为不同情况的馆员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策略。比如为年轻馆员提供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竞争能力。安排中年馆员对年轻馆员进行传、帮、带,既可以帮助年轻馆员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也能巩固和发展中年馆员的知识。

第8篇

1.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任何项目工作的开展都离不了完善的制度指导,只有在完善的制度指导下,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但是其根本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这样就很难保证项目开展能够顺利进行。在缺乏完善制度的制约下,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容易抓住制度的漏洞,以非正常的手段搞政绩、急功利,常常存在表面应付的情况,这都严重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正常开展,使开发整理的土地项目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2人民对土地开发整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适用于广大农村的项目之一,人们对于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只是知道这项项目是一种德政工程,所以大家对这项项目具有很大的期望,期望通过这项项目的开展能具体解决大家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人们对于项目的具体开展流程、以及项目的长远意义并没有良好的认识。当土地开发项目涉及到其自身的利益时候,人们就会自然的产生抵触情绪,不主动的为项目开展提供帮助,甚至破坏项目的正常开展。如在某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由于项目材料的运输车队需要经过某村的自建公路,所以当地村民就提出了收过路费的的要求,甚至有的村民会在路上设置障碍,破坏材料等。

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诉问题外,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项目资金短缺、使用中介缺乏规范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一项较为庞大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较多,有关部门对于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式不是根据具体项目所需要的情况而定的,而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受投入资金量而具体执行,这样的模式下,项目很难开展,对于项目开展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资金量而进行了工作,但是其功能工程的整体性就没那么完整,所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不满,纷纷要求增加工程。另外,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常常会借助于一些中介结构的力量,但是由于对中介机构的资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存在一些中介机构业务水平低下,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顺利开展,还有的中介机构在工作中,常常会脱离项目实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实施,这种情况也会影响项目整体的质量。

2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针对上诉问题,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项目实施人员素质等,其具体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

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从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竣工验收以及项目移交等方面实施管理。

(1)需要设计合理的项目规划,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将工作做细,并统一思想,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主动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对一些重点普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还需要将项目的范围进行明确,并进行相应的土地测绘等工作,明确土地的归属权问题。然后需要对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处理,这关系着整个规划的有效实施。

(2)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加强施工管理,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质量,并保证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项目实施进度管理,从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落实方面入手,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科学的实施计划书;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等,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有效监督,对于不合格的工程,监理单位需要勒令有关施工单位进行整改;③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合理的安排资金使用,并做好相应的规划,避免出现投资的盲目性,对于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需要严格的给予审评,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有效执行。

(3)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加强验收管理。①制定完善的工程验收制度,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②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项目进行自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③强化项目资金审计工作,只有对项目实施审计后才能进行资金的结算;④做好相关资金的支付工作。在项目施工验收完成后,需要进行项目的移交,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投资方扣除工程费用的5%作为项目质量保证金,如果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或者无法进行修复,保证金不给于支付。对于质量保修期过后的管护工作及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前也应该重点考虑。

2.2加大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宣传力度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关系到所有群众的切身效益,具有长远的效益目标,所以需要广大的人民积极参与和支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项目的宣传力度,使群众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项目实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力。

2.3全面提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人员的专业素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人员是整个项目的终端,也是开展项目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必须加强实施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性强的项目实施队伍。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人员,要定期的进行培训,并合理的调配施工人才资源,保证实施队伍中专业人才的全面性,将土地开发整理人员与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管理,确保项目高质高效的实施。

3总结

第9篇

(一)文献信息资源收藏重复

近些年来,我国信息开发和利用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尤其是小型图书馆,按照自己的设想、规划、资金和人员情况独立作业,产生文献信息开发分散、重复、规模小、标准不统一等种种弊端。同时,图书馆开发数据产品面临缺乏馆际协调合作、资金短缺、人员紧张等困难。由于经费不足而带来了文献入藏品种和数量的减少,导致馆藏量下降,随之可利用文献资源贫乏,文献拒借率增加,无力开发和购买各种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馆际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造成文献信息资源重复的观象,使各馆本来已经很紧张的经费不能充分利用。

(二)服务方式落后

传统统图书馆以收藏书刊等印刷文献为主,重收藏轻应用,即使开发信息服务也因种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诸多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图书馆有些工作人员缺乏危机感,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方式落后,使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用户信息意识落后

由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宣传力度小,用户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的意识落后,小型图书馆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服务把一些用户拒之门外。

(四)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受到冲击

目前,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是借助馆藏优势,为用户提供单一的服务。随着信息加工业的兴起和信息咨询机构纷纷成立,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

二、对策及措施

(一)从物的因素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

1.增加馆藏量,提高利用率

馆藏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实际出发,强调加强图书资源的搜集、补充藏书、丰富馆藏、更新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钱学森教授指出:“我们为了取得情报,就必须积累资料”。但是,目前出版物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价格都在剧烈增长,而图书馆经费却又极其有限,如何增加馆藏量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可采取提高利用率、减少副本,增加品种的方法。根据馆藏实际和各类书刊的利用率,减少利用率低的书刊和复本数量,调整补充藏书的采购标准范围,增加书刊品种,在保证好专业书刊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地采购相关学科的书刊,坚持“少复本、多品种”的原则,还可将各教研室、科室订阅的共同需要的报刊集中于图书馆,减少经费开支,充实馆藏内容,捉高“书刊利用率。第二,可采取“舍书保刊”的倾斜政策。是钢就应该用刀刃上,把有限的经费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2.利用先进科技设备,优化图书馆服务手段

图书馆历来有知识宝库、智慧海洋的美称,文献齐全,藏书丰富是图书馆的特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要充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不采取科学的操作方法,仅靠手工操作显然是不可能胜任的。因此,有条件的馆可有计划地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采用计算机、光盘系统等现代通讯技术,提高文献的传递效率。摄影技术、视听技术、微缩技术等先进科技的运用,也将对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大有裨益。

3.深层次开发馆藏资源

文献信息是文献的灵魂,是文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馆藏藏文献必须得到深层次的开发,才能挖掘出其潜在的使用价值,发挥它的实用价值。为此,首先应对浩瀚的文献进行有序整理,就期刊而言,它的信息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并非每一条信息都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有必要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如理论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商品信息等,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即根据读者或用户的需要,对文献进行分析、提炼和综合,编制各种专题文摘、专题索引或精选馆藏中,许多分散的有价值的资料汇编成册。其次是对文献资源信息进行深层次的三次开发,即将文献小的知识进行溶化、激活和物化,具体的说就是采用收集、整理、评价议论、综合归纳等方法对学科或专业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编写各种综述、评述、进展报告或数据手册等,把众多的信息源深加工为可供传递的信息。对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应是图书馆馆藏文献开发利用的工作重点。

4.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途径与方法

虽然网络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不少大中型图书馆已经与因特网联网,开始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开展用户服务工作。同时,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仍不真正具备上网的条件。因此,文献资源共享仍然难以完全彻底地实现。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呢?我认为:

(1)加强文献数字化建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在书目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文献的全文数据库建设,尽可能消除原文提供的障碍。

(3)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意识,在上网获取文献信息的同时,积极将自己的数字化馆藏文献上网供其他网上用户查询和利用。

(4)各馆应将体现自己馆藏特色的文献向信息互联网提供。

(5)加强数据库标准化建设,使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与方法一致。

(6)建立必要的共享协议和标准,规定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用户既享受共享权利,也承担共享的义务。

(二)从人的因素开发和利用文献资源:

1.良好的知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从事文献资源开发的图书馆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和较厚实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要求。这支队伍的知识结构,应该既有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人员,也有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员。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在加工组织、管理文献信息方面具有优势,而学习其他专业的人员,具有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灵敏地捕捉反映各学科发展动态和水平的信息。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组成一个整体,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就能大大提高开发文献资源的效率。

2.较强的信息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及时获取来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能熟练地应用各种检索工具和各种检索手段搜集信息;

(2)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即根据需要筛选信息,剔除冗余信息,以各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

第10篇

大学校园对社会开放,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各种治安、刑事案件频发,不断威胁着在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校园内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引发消防、治安、交通乃至。高校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安全岛。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上至学校领导层,下至广大师生员工,对安全缺乏认识,平时将安全束之高阁,往往是问题发生以后,被动地进行应对,而当问题解决后,则将安全搁置,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生产等事业上。高校应开展安全教育,传播“安全无小事,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主动寻安全,努力保安全”的正确安全观,努力营造“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求安全”的全员安全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接受安全文化的熏陶,提醒他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思想麻痹,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高校开展安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形式,向广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内容涵盖国家安全、消防、治安、交通、刑事、网络、社交、求职、心理、法律、宗教、自然地理、学校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信息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一个具备基本安全知识的人,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突发事件,如事件的类型、成因、危害性以及应对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加深他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程度,消除他们应对突发事件无知所产生的困惑和恐惧。安全教育提倡理论结合实际,在教育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自我保护技能、安全信息搜索技能和安全管理技能,如开展消防逃生演练、受伤自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摸索,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安全的“实践者”。安全教育在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向广大学生传递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的信息,提供了一种行为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突发事件,防止误入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安全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积极地应对和处理成为了首要任务。安全教育在这一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相关技能,为平息危机奠定基础。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当火灾事件发生的时候,广大学生可以根据平时所学的消防知识和消防逃生技能进行逃生自救。在火势较小的情况下,根据火灾类型的不同,正确使用场所内的灭火器材扑灭初起火情;当火情较大时,快速、有序地进行人员疏散,避免拥挤、踩踏、浓烟熏人等事件的发生;如果被困在火场,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制造“安全区”等待救援,或者另寻方法逃离火灾现场。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在消防人员赶到之前,六名遭火势围困的女学生站在该宿舍窗台附近,将床单一端固定,另一端绑在腰间,并把棉被等扔下后跳楼,从而平安地逃离了火灾险境。在这一事例中,六名女生之所以能够逃离火海而平安脱险,正是因为她们充分运用了安全教育中的消防逃生知识。

当遭遇盗窃、诈骗、斗殴、拐卖、绑架甚至是危及生命等人身财产伤害事件时,学生应当充分运用安全教育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报警、与违法犯罪分子周旋、设法取得帮助、逃脱等方式来进行应对。2011年7月,某高校一女生暑期兼职家教陷入险境,被犯罪分子骗至出租屋欲行不轨,后该女生机智地与犯罪分子周旋,利用犯罪分子思想麻痹之机,快速逃脱魔掌而获救,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正可说明这点。

在校大学生可能会遭到意外伤害,如交通事故、溺水、运动损伤、拥挤踩踏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到的诸如拨打急救电话、骨折外伤等意外伤害后的包扎、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组织营救溺水人员、寻求周围人群救助、拥挤踩踏中的自我保护动作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紧急自救或者相互救助,以应对突发事件,实现自我保护,从而渡过难关。

国家安全是整个安全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通过教育,向学生传授国家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技能,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国家安全观念意识,在发生涉及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如颠覆、渗透、策反、泄密、游行示威、抗议、罢课、罢餐、煽动闹事等事件时,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不法行为,不相信、不制造、不散播危害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的信息,不鼓动、不支持、不组织、不参与危害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的行为,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与学校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和利用而做出危害国家安全和学校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年来,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也不能置身事外。当这些灾害发生的时候,如能懂得基本的自救知识和技能并加以运用,就能够降低灾害对自身及周围人群造成的伤害,减少损失的发生,实现自我救助和相互救助。除了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威胁在校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一把魔刃,学校周边的一些无照摊点、校园内部食堂和餐饮店的不规范操作、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等,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的生命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应教导学生珍爱生命,遵守规范,自觉抵制不健康饮食,科学对待突发性流行性疾病,不散播谣言制造紧张气氛,不恐慌,遵守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应对。

安全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恢复和总结中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信息素养;读者教育

1引言

城市信息化是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国家信息化规定的要求,城市信息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城市的信息技术得到开发和普及;(3)城市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4)城市信息服务体系高度完善和健全;(5)城市信息教育,尤其是信息高级人才的培养及信息应用的普及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6)城市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科学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技术得到充分的重视。可见,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人既是信息的利用者又是信息的开发者,因此,人的信息素养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西柳州市的信息化建设为例,从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情况出发,探讨如何发挥图书馆在提高市民信息素养、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给予与柳州市有相似性的西部地区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2柳州市信息化建设概况

柳州市地处祖国的西部、广西的中部,辖区面积5307平方千米,总人口183万,是广西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是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八个“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之一。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并于2002年初步完成了“十五”信息化规划,制订了《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柳州市管网建设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信息化项目的策划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初步完成了柳州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总体建设框架、柳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城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柳州”信息工程四个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十五”期末,上网人数已经达到30万,市区上网普及率达到30%。因此,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为推进城市的整体信息化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3柳州市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

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被人们引用最多的是1992年,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的:“要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认识和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等各种能力,信息能力依赖于信息技术水平和检索策略的高低;信息道德是懂得与信息相关的法律道德。在本文中,我们对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

3.1调查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调查方法。由于市民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因此他们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基本能反映市民信息素养的情况。调查问卷是在柳州市4个城区随机进行,当场发放、当场回收,而个别访谈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随机进行。由于18岁以上的市民开始对城市信息化有明显的影响,所以调查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答卷157份。

3.2调查对象概况

年龄:18-25岁有68人,26-35岁有47人,36-49岁有29人,50-59岁有9人,60岁以上有4人。

职业:大专以上的在校学生49人,占31%;在职人员68人,占44%;其他40人,占25%。

说明:在被调查市民中,以年龄为18-4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市民居多,在职市民与个体户市民比例适中,调查到的老年人偏少。因此,被调查者的年龄、学历与柳州市市民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调查得到的结果略高于柳州市市民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

3.3调查结果

3.4结果分析

3.4.1市民信息意识不强。从调查结果看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市民从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途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信息,但超过一半的市民对信息的概念只知道一点,而近三分之一的市民居然不清楚信息是什么。这说明柳州市民的信息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年龄大的市民的信息意识更差。在调查中,年龄大的市民调查起来比较困难,许多人都不愿配合,这恰恰说明年龄大的市民的信息意识淡薄。个案访谈中,当被问及“你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如何的呢?比如说,你是否知道信息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时,不少市民表示连“信息”一词都不了解,更加不用说“信息素养”了。表示知道一点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其他调查者表示不懂或处于模糊状态。这说明市民对于信息素养内容的了解微乎其微。

3.4.2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近一半的市民不能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方面,大多数市民主要通过报纸、电视获取新信息,只有少数通过网络获取新信息。个案访谈中当问及“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很缺乏多方面的信息,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处获取”时,很多市民表示确实这样,有时候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急需的信息都不知道从何处获取。有上网条件的市民想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但是不知道如何查找,对于搜索工具极其陌生;而无上网条件的市民只能从书刊、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上去获取,但往往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说明柳州市民的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训和辅导、特别是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市民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4.3柳州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较好,市民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强。调查的数据表明:柳州市有4/5的市民能接触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鉴于我们的调查范围较小,这个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州市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网络环境较完善。同时调查数据也说明柳州市有2/3以上的市民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一半的市民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于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筛选,去伪存真。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比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只要能获得信息,大部分人能很好地利用。

3.4.4市民的信息素养与知识水平成正比。调查结果证实:市民信息素养与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在被调查的8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市民中,其信息素养明显高于其他人,这也证明了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与其的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水平越高,信息素养越强,知识水平和信息素养水平成正比关系。

3.4.5市民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大多数市民没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根据柳州市公共图书馆有关统计数字和工作人员的经验估算,虽然近年来图书馆读者的到馆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主要是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比率增多,而普通读者的到馆率仍然低得很。

3.4.6市民信息道德观较强。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民的信息道德较强。与此同时,访谈中,对于“您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或者说通过网络来获取的信息可靠吗?还是别的途径更可靠呢?”此类问题,很多市民认为网络信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诸如网络黑客、黄色信息等都有碍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即便如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快、便捷等特点,人们还是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但是,很多市民也表示了他们的愿望,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和管理,使市民获取的信息能够可靠、准确,这也说明了市民的信息道德观较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大多数市民能够以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但仍希望出台相关的法律道德标准。

4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由于市民既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更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因此,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对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应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1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柳州这样的城市,由于高校比较少,而柳州又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柳州市高校中相当多毕业生就在柳州就业,因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市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比一般市民的信息素养较高,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差,图书馆应重点抓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如:(1)加强高校中“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系列专题讲座;(3)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在线培训;(4)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结合所学专业,主动获取信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4.2提高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

社会市民是城市的最大群体,因而提高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柳州市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较低,信息意识、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都亟待提高。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更为广泛。由于社会市民面广、流动性大,难以相对固定,信息素养教育难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手段,因此从事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难度很大。如何确定符合社会市民特征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是图书馆进行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问题。

4.2.1根据读者特征,确定进行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施教内容。根据社会市民的特征,图书馆可将社会市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初次到馆的读者,对这部分读者进行图书馆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介绍、联机目录使用等。第二层次是经常到馆的读者,培训内容涉及网络搜索工具(如GoOGLE、百度)、网络资源导航、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各种专业数据库的检索利用等。第三层次是研究型读者,培训内容涉及学术信息的检索、评价,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各种科研立项、课题咨询等。

4.2.2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社会市民信息素养。为市民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结合信息咨询服务,成立专门的信息素养培训中心,并根据社会读者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信息需求、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如:将本馆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规章制度、部门设置及馆藏资源布局、图书馆基础知识、基本的检索工具等内容制作成读者教育演示文稿,进行用户教育。演示文稿既可用于不定期的读者培训,亦可放在网上供读者自行浏览,或配上解说词和音乐在图书馆大厅的大屏幕上反复播放,供读者随时观看。也可以给市民免费提供利用图书馆的小册子,分发“怎样查找图书”“期刊分类表”“图书基本大类表”等专题宣传品;印制图书馆用户手册,普及网络入门知识,提供主要搜索引擎和著名站点的网址,提供网络信息查寻工具和获取渠道,帮助初涉网络者学习检索方法。同时要切实做好导读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如:现场咨询、E-mail咨询、实时在线咨询等)解答市民读者的咨询问题。另外,根据市民的不同特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指导他们掌握查找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和技巧,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调研能力。

第12篇

    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杜定友先生创办广东文献馆,我国首次出现了正式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57年,在南京举办的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上,杜定友先生讲授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知识,并印发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一文,对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时,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大军未动,文献粮草先行”的时代,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使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发展是硬道理。人们意识到,对客观环境与客观条件的充分了解,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发展和制胜的必要条件。一时间,“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成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热门话题。地方文献是对特定地域内客观事物的真实记录,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其作用是其他类型文献无可替代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文献事业出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大发展。省、地(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纷纷建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组建地方文献专藏库,围绕地方文献开展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工作,为地方社会的决策和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知识经济将大行其道。信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早已受到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已先于21世纪提前起动。从信息产业的角度来看,图书馆事业属于信息处理行业。随着全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进程,地方文献日益受到各个社会领域的广泛关注。按照市场范围划分的理论,在地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只有地方文献是其特有的产品,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拳头产品。在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文献是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真正宝贵的财富。

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将会出现一个迅猛、广泛、深刻的变化,朝着事业定位专业化、处理手段现代化、经营管理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事业定位专业化

以往,我国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多数设置在地方公共图书馆中,其起因大致有三:    

其一,地方文献是各类地方信息的集合,地方文献工作理应由地方图书馆承办。高校中很少开设与综合性地方文献相关的课程,科研系列中亦少有与地方文献直接相关的学科门类。而地方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兴办的综合性图书馆,理应承担这一社会责任。

其二,在地方上,公共图书馆较之其他系统图书馆建立时间较早,地方文献的原始积累相对丰富,是地方文献的重要收藏中心。因而,在地方文献机构的初建阶段,其操作可行性较好。

其三,地方文献信息的用户分布在各个不同的事业或学科领域中,由公共图书馆承办,于文献信息的流通上较为方便。

然而非公共系统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事业的实例也有不少,主要分布在地方党校图书馆系统和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系统。

其原因在于,无论是地方党政干部的培养,还是地方社科研究,其文献信息工作都必须具有本地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1]

虽然在公共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和科学图书馆中,都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实例存在,但地方文献工作的性质却不应依其所依托的母馆而改变,而是决定于它的服务对象、服务目标和服务方式。

按照图书馆类型划分的理论,地方文献工作应如何定位?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2798—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的规定,公共图书馆是指那些为一个团体或区域的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在中国,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学校师生。

科学图书馆是为专家(科学工作者)服务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科学图书,满足他们从事有关科学活动的各种需求。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学者和专家们在生产和科研方面提出的要求,向他们提供书目情报[2]。

而地方文献机构的性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和服务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地方文献机构是有关特定区域资料信息的采集、收藏和服务中心,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与地方事物相关的政府官员、学者、经营者,以及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用户就地方事物(地方政治、地方经济、地方文化等)提出的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文献或书目索引,以及生产和提供适用的信息产品。

如此看来,地方文献机构的性质更类似于科学图书馆。

就其收藏的文献品种和阅览服务的方式而言,地方文献机构一般都收藏有工具书、档案资料、报刊、善本、特藏等,一般只供在馆内查阅,不予外借。这一点又类似于参考图书馆。

地方文献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是广义上的公众。与公众相比较,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信息需求,而且这些信息需求往往具有相当的专业深度。有鉴于此,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工作也就不可避免地生成了明显的专业特征:

1.地方文献专藏是本地方的基础信息库,而不应该仅仅是主要的、重要的,或局部的地方文献的集合。那种因采访人员的个人兴趣所在或知识结构的欠缺,而造成藏书体系中厚此簿彼的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

地方基础信息的内容范围,至少包括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方事物三大要素。具体而言,大致包括本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管理、工业、农业、城乡建设与管理、政治与法律、社会、文化、教育和地方艺术等等。作为基础信息,这些内容各自都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体系,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特征。因此地方文献的采访既不允许漏购,也不允许误购。对于事后发现漏订的地方文献,一定要设法补购;而对于误订的非地方文献,却绝不能蒙混入藏。在藏书建设中,除应注意各类内容的系统、完整外,还应注意同一主题的文献在内容上的连续性。这对于文献采访、分编人员的判定与鉴别能力,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

地方文献信息用户的专业化信息需求超越了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和出版方式的限制。就文献的著述形式而言,地方文献至少包括了专著、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相册、乐谱、文告、传单、商标、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就地方文献的载体类型而言,包括了纸本(写本、抄本、手绘本、拓本,以及各种影印本、复印本和大量的铅印本)、光化学制品(照片、影片和缩微制品)、数字化信息介质(磁带、磁盘、光盘),以及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就出版发行渠道而言,地方文献中除公开出版物以外,更包括了大量的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地方文献著述形式、载体类型和出版方式的多样性,大大地突破了图书馆传统的采访方式与渠道,也突破了图书馆传统的典藏布局。

2.地方文献拥有自己独立的分类思想和标引依据。

在文献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的各种不同的分类法,大致类型有二。其一,是分类者基于近似的认识基础,为了相近似的目标,处理近似的对象,由于存在认识方面的某些非本质歧见,因而产生了分类实践中技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如《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之间的差别;其二,在于处理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有异,分类者的认识也就产生了本质的差别,如《四部分类法》和《中图法》的差别,档案、专利与图书分类法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使用目的的各专科分类法之间的差别。

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范围内客观事物的“存在”现象,而不是人类对现象的主观认识。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因而,分编人员使用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主观认识的《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3]。

3.是否需要设置地方文献专藏库,这并不是关于业务布局的单纯技术问题。图书馆中设置线装书库,并非仅仅出于插架方式和保藏手段的考虑,其主要原因仍在于线装书特有的内容、读者对象和分类排架方式,因而,专藏库的设置关系到读者服务方式的主动程度,关系到信息开发的方式与规模,关系到是否能够从专业化的角度来开展地方文献事业。

上述讨论说明,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根本不是图书馆常规的采编典藏工作所能代庖的。 同样,地方文献的读者服务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专业化特征。

从信息利用的方式区分,可将地方文献的信息用户大致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在实践工作中,这两类信息用户都倾向于接受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书目情报服务。除非编修方志这样的特殊事例,大规模直接浏览一次文献,接受传统“阵地服务”的比例并不很大。

研究型用户的目标是探索未知领域,其信息需求难以准确预见,因而他们习惯于自己查阅一次文献。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中,其信息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或扩充,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科研课题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地方文献工作者对这类用户的服务方式,以提供书目、索引和信息数据库等二次文献为主。国内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较早的省级图书馆,编制过大量有关本地地方文献的知见目录、馆藏目录、联合目录,尤其是各种类型的专题目录和索引[4]。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16名工作人员中,即有7人从事专职的二次文献编制工作。

应用型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具有明确的专指性、时效性和实用目的。他们希望在明确的时间周期内,得到完整、适用的信息产品,而非零散的信息原材料。因为他们要将这种信息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直接投入到自身的事业中去,从而降低时间和资金的总体投入。这实际上是地方文献工作者与用户之间的一次劳务协作。信息服务者通过参考咨询和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量身定作”的信息产品,并要对用户的使用效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读者服务,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骨干肯定应该是一些专业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专家型的知识结构,除掌握信息科学的常规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把握本地地方文献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领域;为了能够提供理想的信息服务,还要掌握信息用户的事业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无论在图书馆、信息市场,还是更广大的社会领域,他们都应该以地方文献专家、地方文化专家,而不仅仅是图书馆专家的身份出现。

综上所述,无论地方文献机构设在什么样的图书馆中,其本质都近似于科学图书馆和参考图书馆。在未来的地方文献工作中,图书馆工作者将会迅速地意识到这一差异,进而强调其专业特征,设置地方文献专藏库,设置专业工作机构,制定专门的操作规范,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使地方文献工作的特色及效果很好地发挥出来。

与这样的发展走向相配合,在图书信息的事业管理方面,也需要制定出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为了培养高级人才,高等院校也将设置相应的课程;地方文献科学的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二、处理手段现代化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图书馆的模式也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新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

手段现代化的前提是观念的现代化,而观念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事业决策者的观念整。1998年10月2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北京图书馆时指出:“未来图书馆的模式,应该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将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与全国连接,乃至与世界连接,这是个方向。”“要更新图书馆观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图书馆需要处理的文献信息资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取消重复投入,实现社会化分工。大型的专业图书馆只负责处理自己分担的那一部分专业化的文献信息,并将经过处理的数字化信息付诸共享;而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则只参与共享,基本上不负责生产信息数据。

但毫无疑问,无论各级地方图书馆是否还负有其他的分工与责任,它肯定应该是本地地方文献的采访、典藏和数据生产中心。此时,地方图书馆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全世界的信息用户;就本地地方文献而言,地方图书馆是全世界的头号专业权威,这份责任显然重了很多。

尽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由于各地的地方文献只占全部文献资源总量较小的一个部分,因而数字化进程的可行性较好,例如:首都图书馆的藏书在百万种以上,而北京地方文献的种数却只有2万,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已接近完成,按这个速度计算,完成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所投入的时间也是可以接受的。

已往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仅限于阵地式服务,读者必须到馆阅览。即便是参考咨询服务,也只是应用了电话答询和文献复制等有限的新技术,读者仍然必需到馆,服务的人次和信息量也受到很大局限。鉴于地方文献著述与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在己往的工作中,金石拓片、大型舆图、照片、录像,以及声音资料的使用与开发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局限。

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将把地方文献事业推到一个无限广大的领域。无论是何种媒体形式的地方文献信息,其检索和阅览既可以在图书馆内完成,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在世界任何地点完成。地方文献信息的数字化,使得信息产品的编辑和开发,变成了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除现有的产品形式外,将会在新技术的背景下出现众多崭新的产品形式。信息的远程传递,也将使地方文献信息供求双方的关系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三、经营管理产业化

公共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改革[5]。这种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调整,在于经营思想的变革。

第13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外籍专家;文化冲突;扎根理论

一、导论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地外籍专家致力于加快中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学术等方面的建设,在诸如甘肃、宁夏及青海等内陆欠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看到外籍专家的身影,但由于欠发达地区自身封闭传统的特性,外籍专家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了更加难以解决的跨文化冲突难题。本文以甘肃省外籍专家为样本,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逐级编码分析了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冲突表现和原因,并提出了欠发达地区文化复休克的特有现象。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简介

(一)扎根理论介绍

扎根理论是由美国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探索现象的归纳性研究,其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由资料中发现理论” [1]。Strauss和Corbin指出扎根理论基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需要保持资料与分析之间的持续互动和逐渐补充[2]。

扎根理论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型扎根理论,其中经典扎根和程序化扎根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前者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而后者分为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在理论形成的过程,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过于程序化,不利于发现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3],因此本文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

(二)样本简介

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甘肃省是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选取甘肃省高校外籍专家学者为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是理想的研究样本。

(三)技术路线创新

本研究对经典扎根理论步骤做了相应的调整。由于研究问题已经事先确定,故在研究过程中相应的简化了问题涌现的过程;而对核心范畴的提取扎根于更加原始的访谈资料基础之上,故在第一步开放性编码过程中提取出了核心范畴。且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编码的整理采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jet Mindmanager Pro7.0进行,极大提高了本文研究的效率。

三、研究过程及发现

(一)确定编码单元

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本部分总共对40余名甘肃省外籍专家进行了访谈,并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后采用录音笔进行记录,同时所获得的访谈资料都视为有效进行了整理。

(二)开放性编码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40个访谈文本进行开放性编码,将可以编码成概念的内容给予一个标签,再将这些数据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比较,抽象成为独立的范畴[3]。

首先,外籍专家选择欠发达地区动因这一方面获得了3级共10个编码支持而判定为核心范畴。在访谈中发现,由于甘肃省欠发达地区闭塞特性,访谈样本的40人中29人属于志愿者性质,占据样本人数2/3。而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条件被动正是被访谈人员在访谈过程中多次提到的特征描述。但正是这样的闭塞保留了更为传统正宗的中国特色文化,“欠发达地区也许设施不那么完全,但这里有更正宗更完整的中国文化,如果你去上海,如同你在纽约,但兰州是真正的中国”。

其次,外籍专家欠发达地区文化冲突表现这一方面获得了5级共49个编码支持而判定为核心范畴,如图3.1所示。对于文化冲突表现,经过逐级编码整理从五个角度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方言使用率较高对外籍专家的语言交流造成了困扰;而中国传统 “面子”文化的渗透常常使外籍专家感到不适,访谈者谈到:“我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一些事情上总要求我‘留点面子’”等。在工作绩效方面,层层审批的较为繁复的行政效率是访谈中最常被提及的方面:“在中国其实是很难像美国那样拥有很大的权限空间的”、“中国有很多的程序,你必须向不同的领导请示,确保各方都同意”;而中国组织结构中的集体意识也造成了外籍专家文化距离难以消除的问题。在心理方面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my social status is not very high”、“living in an different culture is very hard”等。

在访谈过程中将以上不同方面的文化冲突总结为“文化休克”这一概念。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4]。从上述现象中将文化休克这一概念引入,并且获得了3级共13个编码或范畴的支持。在文化休克这一核心范畴下,初次编码得出六方面的表现,分别是工作效率下降、无助感、生理反应、抵御接受中国文化、母国文化保护和沮丧焦虑情绪的产生。

最后,外籍专家及员工欠发达地区文化冲突能否消除这一方面获得了4级共12个编码的支持而判定为核心范畴。“不管我在这里1年还是10年,人们总是叫我老外”、“中国文化很注重“根”,很难融入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我总是感觉自己不能入乡随俗”。反而由于欠发达地区较低的文化接纳性和较大的文化距离,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的再次发生。

(三)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出现了核心范畴之后,由研究者确定的,只对那些可以和核心范畴产生足够重要关联的数据所进行的编码。

首先,在选择性编码阶段,外籍专家选择欠发达地区动因这一核心范畴又获得了4级共8个范畴与编码的支持。经过选择关联,将外籍专家及员工选择欠发达地区动因进而分为指派和自我主动要求两大动因。其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特性,导致了在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外籍专家大多数是被指派,这与访谈中样本情况符合。

其次,外籍专家欠发达地区文化冲突表现这一核心范畴又获得了6级共38个范畴与编码的支持,如图3.2所示。经过选择性编码,将外籍专家及员工欠发达地区文化冲突表现分为三个层级进行分析:文化冲突成因、文化冲突产生影响以及文化冲突的应对。在文化冲突成因范畴内,经过选择性编码研究发现,相对发达地区更加传统的社会文化、相对发达地区更加保守的行政政策和相对发达地区更加疏离的心理距离三个范畴时造成欠发达地区文化冲突且难以消除文化冲突的三大原因;在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范畴内,进一步归纳为生理反应、工作效率和文化距离三个范畴;在文化冲突的应对范畴,经过选择性编码,归纳为自我调节和组织调节两种方式。

最后,外籍专家欠发达地区文化冲突能否消除这一核心范畴又获得了3级共8个范畴与编码的支持。

(四)理论性编码

理论性编码阶段进行的是理论构建的工作,将在实质性编码中形成的概念或范畴组织起来以构建理论。本文在初步得出了欠发达地区外籍专家跨文化冲突表现的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文化休克,在这一成熟的理论概念基础之上,把握欠发达地区的特性,又提出了“文化复休克”的概念,即由于欠发达文化接纳性较弱,外籍专家及员工文化距离难以消除,从而在经过文化休克调整期和适应期后发生的一种再次文化休克的现象。

复文化休克的消除较之初次发生文化休克的人员来说更加困难,由于初次文化休克发生时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整,存在与外籍人员意识中较为容易消除的差异已经消除,剩余部分根深蒂固,是外籍人员在母国文化中长期耳濡目染所形成的潜意识上的价值观念,欠发达地区保守的文化与这部分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产生了根本上的冲突,故而文化复休克较之初次文化休克具有更鲜明的冲突性,造成的影响也更大,在消除的过程中也更为困难和不易。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视角对欠发达地区外籍专家跨文化现象进行分析。通过40名甘肃省外籍专家的访谈,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的系统方法,对访谈资料分别进行了开放性编码、程序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得出了外籍专家选择欠发达地区为目标地区的动因、欠发达地区加剧外籍专家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和欠发达地区难以消除跨文化冲突的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性编码对访谈资料高度概括,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欠发达地区外籍专家 “文化休克”现象,并针对欠发达地区特性提取出了欠发达地区外籍专家“文化复休克”概念,以期对今后关于欠发达地区外籍专家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Woods Peter. SymbolicInteractionism: Theory and Metho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M] .Academic Press.1992

[2]Anselm Strauss.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Cambridge Univercity Press.1987

[3]杨阳.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顾客价值动态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04)

[4]安然. “文化休克”译释探源[J].学术研究,2010(03)

[5]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05)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城乡统筹,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逐步展开,我国农业经济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不难发现:由长期剪刀差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将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系内。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小论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本着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原则,笔者将就商丘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隔离发展的态势,通过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在城市与农村经济能量的耦合过程中,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农村经济又主要以农业经济的形态存在着。

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阐述如下:

(一)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1)农业生产企业化;(2)农业生产规模化;(3)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小论文,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最优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这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小论文,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二、基于内在要求探究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

上文已从普适性层面阐述了“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目光转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上,还须进一步探究其目标导向。最终,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够建提供思路。

(一)培育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的经济若要实现腾飞,则需要省域各经济增长极所建构的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节点间的线型经济覆盖,最后在线型交叉中形成网状结构经济覆盖,方能实现全省经济全面发展。因此,商丘市处于河南省东部边缘,通过联动本市农业经济发展,将够建出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建立沟通周遍省份的枢纽

河南地处中原,缺少区位优势。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小论文,其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面食加工行业中,河南省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比较优势面前,河南省须通过商丘市的区位优势,在该区域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来开展与周边省份的经贸活动。

三、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阐述,有关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如下:

(一)建立外向型农业加工生产基地

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1)满足河南省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在本省经济发展体系内,完成商丘农业经济能量的积累。(2)建立与外省市及国外的农产品供给联系。伴随着商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已无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纳。为此,须通过商丘市政府的农产品对外公关活动小论文,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消化。最终,获得农业发展资金。

(二)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惟有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才能实现。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1)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2)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3)由于农村物流体系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参考文献:

[1]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安永学.红古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3]李壮壮.我国各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的评价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1(6).

第15篇

在企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就是“打官司”。其实这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片面的理解,正如有些企业那样,聘请法律顾问只是为了“打官司”,并没有很好地发挥法律顾问在非诉讼领域控制法律风险的作用。我认为,除了必要的诉讼业务外,作为企业法律顾问应以企业的非诉讼业务为工作中心,以控制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成本为工作重点。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是北方重要盐业基地,以盐、卤水化工、精细化工、进出口贸易等多元化经营生产,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合资、合作项目的开展,给公司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虽然在市场中有了更多、更充分的经营自,随之而来的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法律风险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法律顾问就是企业运行的“安全员”,他追求的是如何规避、减少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这就要求法律顾问提前介入,事前防范,才能充分体现其管理职能,使企业在法律和政策准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快的发展。

一、企业法律顾问的执业原则、工作方针

企业法律顾问是指依法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

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原则:一是依法执业原则;二是为本企业服务原则;三是以管理为主原则。依法执业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履行职责最基本的要求,为本企业服务是企业法律顾问的立身之本,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管理为主原则则是从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性质决定的。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管理,包括承担有关企业管理职责和直接承办有关法律事务;另一类是间接的服务性工作,即通过建议、咨询、宣传等为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第一类工作应当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但由于企业法律顾问称谓中有“顾问”二字,容易使人误认为企业法律顾问只是一个咨询、服务的角色,忽视了其管理职能。在企业实现依法经营的管理链条中,企业法律顾问所承担的直接管理工作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除了对企业法律事务所承担的直接管理职责外,企业法律顾问提出的意见、参与研究、进行审核等工作实质上已进入管理环节,是某些事项必须的、不应跨越的程序。

要实现以管理为主,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工作方针。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基本上分为“事前防范性”、“事中控制型”和“事后补救型”三类。“事前防范型”从宏观上是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发展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立防范法律风险机制,规范法律工作制度;从微观上是指企业在开展具体经营活动前,依法论证和决策,降低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顾问的任务就是协助企业负责人搞好法制建设,依法参与决策,分析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事中控制型”是针对企业具体经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采取应对措施,预防纠纷发生。“事后补救型”是在出现法律问题和纠纷后,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化解法律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在三种工作类型中,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重点,企业法律顾问应通过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参与经营决策及经营活动,承办具体法律事务,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依法进行。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应强化管理职能,实施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以更好的维护企业利益。

二、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范围

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服务企业的执业范围有:

1.就企业的重大决策向决策者提出法律论证意见;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草拟、修改、审查合同和有关法律文书;

3.参与经济合同及有关项目的谈判、签约、资信调查;

4.为企业重大项目对外出具法律意见书;

5.接受法定代表人委托诉讼和非诉讼业务;

6.企业办理有关公司投资、公司设立、改制、收购、转让、重组、分立、合并、变更、国有资产剥离、招投标、清算等法律事务;

7.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法律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处理行政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劳资关系管理、内部承包管理等法律事务;

8.对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9.办理企业其他必要的法律事务。

坚持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原则和职业操守,坚持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保守企业秘密,为法律顾问行为负责,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企业法律顾问实现管理职能转换的途径

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的规定,聘用企业法律顾问有明确条件和程序,虽然按照企业法律顾问执业原则、工作方针、自身价值都决定了企业法律顾问应有的管理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法律顾问执业的管理职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履行,因此,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是推进企业法律顾问管理职能的前提,将从过去的以办理诉讼为主,拓展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转换。从单纯抓法律法规的学习到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经营管理的转换,真正实现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关键在于:

1.加强企业内在法律需求,领导重视是职能转换的关键

企业负责人将依法治企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领导重视,直接决定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力度,企业做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内在的法律需求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正在不断增长,一个企业如果法律部门的工作处于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与法律顾问找事做、等活干的状态,这样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实际上是反映了领导把握企业内在法律需求的力度不同,充分体现了领导的重视程度,引发法律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业领导应加大对法律部门和人员的充分授权,还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保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措施在企业得到稳固开展。

2.开展由事务型向管理型转换,抓紧制度落实是根本保障

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法制建设工作的核心,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施行,不仅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也为法律风险防范提供了内部制度环境,特别是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不仅要明确企业法律顾问与其他相关部门,在参加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职责权限,与其它监督部门的职权相匹配,而且要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话语权,改变让你知道,就让你知道,不让你知道,也没有办法的尴尬局面,为企业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重在形成机制,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发生。

3.探索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是重要标志

公司实行总法律顾问试点单位以来,公司总经济师担任总法律顾问,法律机构和队伍建设已提到重要位置,为达到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避免法律部门游离管理之外,改变以往只有发生诉讼才安排由法律部门牵头处理的局面,用法律思维审视管理问题,用管理的语言表述法律问题,才能使部门有效的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顾问提出法律意见既能说“不”,也要善于说“可”,为经营活动提出一条既不违法又可行的途径,会在法律框架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部门及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法律顾问的任用标准,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实行法律顾问聘任制,使法律顾问真正成为用得上、信得过、融得进、且实效的管理人才。

4.实现企业法律顾问专业过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只有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取得工作实效,才能在企业赢得地位。在2004―2008年间,由于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纠纷案件多发,虽然为企业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但由于没有做到提前介入、关口前移,企业法律顾问整天忙于处理纠纷案件。只有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不仅保障企业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还有效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因此,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专业地位,应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分级制度,不仅是对专业人员水平的认可,也是对企业法律顾问开展经营管理工作负责,更是有效规范法律风险发生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