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内科护士议论文范文

内科护士议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内科护士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内科护士议论文

第1篇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2篇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特点:(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一体化;(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践课教材一体化;(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一体化;(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讲授、板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在相关职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因为每个院校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尚未摆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2)“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3)教学软件资源不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缺乏与专业技能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改进对策:(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3)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能凭想象去理解、记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而“教学做一体化”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出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章节,重新调整课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再次,教师开课前要精心准备和设计;最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项目任务的完成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第3篇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病因 护理措施

(一)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及心理社会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病人极度不适,护士应重点收集有关病人疼痛的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剧烈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心衰、休克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剧烈,使病人难以忍受,往往产生濒死感,使病人处于恐惧之中。此外,看到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工作以及身处陌生的、充满仪器设备的冠心病监护病房也易使病人由此产生不安、担心、焦虑等情绪反应,护士应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护理。至于病人既往是否存在冠心病病史、以往用药情况,及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可通过病人家属或待病人疼痛稍有缓解后再进一步询问。

2.身体评估 病人的神志、面色、脉搏、血压、呼吸、心尖部第一心音变化情况、肺部湿啰音应重点评估,这些资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出现了心力衰竭或休克。

3.有关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是最重要的两项检查,其结果不仅为诊断提供依据,也有助于了解病情进展及对溶栓治疗效果做出评价。

(二)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恐惧:与剧烈胸痛导致的濒死感有关。

3.焦虑: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有关;与担心梗死再次发生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对卧床及进食减少有关;与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肌坏死致心脏功能下降有关。

6.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三)护理计划及评价(举例)

疼痛:心前区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1.目标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

2.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向病人、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疼痛护理:疼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并发症发生,需要尽快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并随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

(3)吸氧:给予2~4L/分持续吸氧。

(4)保持情绪稳定:病人心前区疼痛剧烈时,保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病人身边,便于询问疼痛变化情况及安慰病人,向病人说明应用多种治疗措施,疼痛会逐渐缓解。

(5)饮食护理:最初2~3天以流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及普食。饮食应低脂、易消化食品,需少量多餐。

(6)心电监护:在监护室行连续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3~5天,若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或多源室早、R-on-T现象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室颤或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除颤器。

(7)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其并发症,嘱病人排便时严禁用力。由于急性期卧床期间活动少,肠蠕动减慢,进食减少,又不习惯床上排便,故易发生便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常规给予缓泻剂。’

(8)溶栓护理:心肌梗死发生在6小时之内者,可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其目的是使闭塞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护理工作包括:①询问病人有无近期大手术或创口未愈、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或出血史等溶栓禁忌症,了解后及时与医生沟通;②遵医嘱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使用链激酶需做皮试;③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用药期间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尤应注意消化道出血;④用药后定期做心电图、心肌酶检查,且询问病人胸痛情况均为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做准备。

3.评价 病人主诉心前区疼痛消失。

参 考 文 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3.

[2]杨永丽,许琼芬,代静.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第4篇

关键词: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功能障碍;鼻饲管

本人根据本科室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特点,从2015年7月~11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其研究,在全科护士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的吞咽功能训练, 随机抽取50例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从而验证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7月~11月留置鼻饲管患者5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症状,用药量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材料 本试验采取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YZB/苏0818-2010鼻饲管,(商品名:复尔凯鼻饲管),规格CH14-10。

1.2.2分组 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1.2.3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洼田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 30ml 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见表1。

对照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患者不通过任何训练,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给予拔除鼻饲管,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观察组在病情稳定后25例给予吞咽功能训练,2次/d,7d为1疗程,1疗程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1~2级,可拔除鼻饲管,但如洼田饮水试验仍为3~5级,进入下一疗程,直至达到拔除指征,并记录鼻饲管留置时间,将两组鼻饲管留置时间进行比较。

1.2.4训练过程 :坐位或半坐卧位;条件:病情稳定适合训练;时间:餐前;练习部位及方法。

1.2.4.1下颌练习 ①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s,然后放松;②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维持5s,然后放松。

1.2.4.2腮部练习 紧闭嘴唇,鼓腮,维持5s,放松,再作将空气快速地在左右面颊内转移,重复做5~10次。

1.2.4.3唇部练习 咬紧牙齿,说"yi"",然后拢起嘴唇,说"wu",轮流重复5~10次。

1.2.4.4舌练习 舌向前、左、右、上、下各个方向主动运动,或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用力向各个方向被动运动。

1.2.4.5咀嚼练习 做咀嚼动作,重复10次。

1.2.4.6冷刺激 可将棉签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钟,将冰凉后地棉签至于患者口内前咽弓处平稳地垂直方向摩擦4~5次,然后做一次吞咽动作。以上动作可顺序重复训练,2次/d,30min/次,7d为1疗程。

2 研究结论

通过5个月对选定的患者进行试验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效果判断,总结了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见表2。

将上面表格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对比见图1。

图1 两组患者对比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吞咽功能训练能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鼻饲管置管时间。

3 体会

随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做好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后期康复,成为现今许多医疗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易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吞咽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发生窒息、营养不良以及肺内感染等,给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吞咽功能训练,使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好转或恢复,鼻饲管留置时间缩短,实现尽早拔除鼻饲管,达到自理,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正规有成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翠,张智.吞咽功能训练对老年假性球麻痹患者胃管留置时间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 25(3).

[2]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08.

[3]徐月花.康复训练综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后吞咽困难[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8).

[4]王学仕,张利鹏.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9(z1).

[5]甘敏,李良飞,林木兰.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 30(15).

[6]常燕群,易爱文.早期干预改善HIE患儿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第五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二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3,10.

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家庭支持;自我管理;研究进展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每年约有1/3的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没有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管理控制手段,而未能有效地遵从医嘱而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持续终身治疗,才能良好控制血糖。而通过非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良好情绪信心提高就医服药的依从性,对平稳控制血糖起重要作用,这样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糖尿病的临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

1.1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目前无法根治。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患者身边,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借助患者家庭的帮助来完成。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人对其疾病的理解、支持、配合、协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对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家庭是患者居住的生活环境,是生命发展的重要平台,而来自家庭支持原本就是社会支持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互助的成员关系是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及质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网络,通过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缓解精神压力,从而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目的。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管理血糖基础上持续提升患者生活水平,并且认为糖尿病健康教育、体育锻炼、饮食治疗、自我监测、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良好措施,而这五个因素都需要借以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来实现。有研究实验证实家庭支持会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多项指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家属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掌握程度也越好,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并且自觉形成自我管理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遵医治疗的依从性。

1.2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具体方式

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成员没有意识到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掌握良好的协调配合手段,那么很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压力,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陪伴及引导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战胜疾病的心态。糖尿病的家庭支持贯穿在整个糖病治疗的过程中。首先是饮食控制方面,通过家庭家庭成员支持管理的参考能够,逐渐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家人可以对患者实际饮食情况进行监督,或者帮助其制定、实行科学的饮食计划。最终达到理想的饮食管理效果,患者通过饮食的控制,血糖控制水平会得到同步提高。

其次,是药物的使用。家庭成员的督促和支持,提醒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生要求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使用胰岛素。有研究表明,家人的关心、督促和支持可以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习惯,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家庭成员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饮食控制、药物服用方面,说明大部分家庭都已经认识到了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的支持是比较薄弱,很多家庭忽略了患者在心理上安慰支持的需求。而在血糖监测方面甚至有错误的认为,只要身体不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饮食等正常,就可以不必监测血糖。因此,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因素,也应该成为未来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强调的核心和重点。

最后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本构成之一,被公认是该疾病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糖尿病患者家属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其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掌握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原则、控制方案等的科学家庭健康教育体系,可以促进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各项措施(如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正确服药、自我监测和定期复查等)保证落实到位。从而减少并发症或者延缓并发症,而提高生活质量。

2.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2.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等负面心态。这些消极情绪状态会对血糖的管理及病情转归并发症的控制有一定影响。虽然通过陪伴、引导等的家庭支持方式,能适当消除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抑郁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联系,说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构建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即使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够得到及时改善。由此可知,做好自我管理工作是糖尿病患者获得理想临床控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是一种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措施。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自我管理教育是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在美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国家标准中,提出没有统一标准的“最佳管理教育方案”或“最佳管理教育方法”。目前我国也逐渐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数量、研究力度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内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具体方式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内容:一般主要包含心理学策略、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其中心理学策略是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三个环节的基础,患者只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掌握适宜的心理调节手段,才能积极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临床症状、并发症、合并症等,充分了解整个疾病的循序渐进环节;健康饮食原则、饮食管理具体措施;高、低血糖的预防要求及规范处理手段;降血糖药物的服用原则及胰岛素的使用注射方法等。护理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运动疗法、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方法、足部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中,不仅有知识培训,而且对技能进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体重控制、合理膳食、监测血糖、运动疗法、药物选择、足部护理、管理行为目标、行动计划制订、放松技巧、情绪调节、问题解决技巧等,都应该纳入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在落实这些方面工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疾病的各项影响因素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为实现预期治疗目标提供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及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治疗控制管理糖尿病,避免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的科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临床需要积极宣传推广的慢性病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是一项较为新型的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内容都比较广泛,患者所生存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心理水平、自身行为等都属于研究范畴。因此,在未来工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探讨最佳的家庭支持氛围和合理的自我管理科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治疗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种种危害,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兰,王群.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调查[J].护理研究,2009,20:1807-1809.

[2]鄢奇英,和倚帆,张燕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01:70.

[3]张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4:60.

[4]王群.110例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6.

[5]贺洪梅,张爱荣,李晓燕,关志涯.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0:787-788.

[6]刘小丽,王文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02:212-214.

[7]刘凤梅.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0:15-17.

[8]全金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3.

[9]李菁,李峥,MarieNolan,赵维纲,董颖越.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02:207-211.

[10]王玉静,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张盼.456例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6:796-798.

[11]叶丹,鲁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农垦医学,2011,03:278-280.

[12]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4:435-439.

[13]林启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新进展[J].内科,2012,04:411-413.

[14]马爱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

[15]杨金霞.健康教育干预结合家庭支持在糖尿病随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2:158-160.

[16]何叶,王俊星,何伟明,李爱平,绳宇.同伴支持对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01:49-51.

[17]孔令磷,张红菊,丁娜,吕晓苒.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03:189-191.

第6篇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及时评估病史,包括病程持续时间,病人是否有昏迷、酗酒等病史,或伴有疲劳、受寒感冒史,是否存在发生误吸的危险因素。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感染病灶,如皮肤感灶等。肺部是否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病史。

(2)病情评估 体温评估:体温波动范围、伴随症状;咳嗽、咳痰评估:24h痰量、痰颜色及气味,是否容易咳出,是否有咯血;评估病变部位;疾病对全身状态的影响,是否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杵状指(趾)及贫血等慢性消耗性体征。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评估 病人对肺脓肿的认知程度,能否有效咳嗽、咳痰,对引流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肺脓肿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需要8~12周,时间较长,患者往往对遵从治疗计划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患者由于口臭害怕与人接近,不愿意出现在有人群的地方。

2.护理诊断

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诊断主要有:①清理呼吸道能力低下,与痰液多与无力咳嗽有关;②舒适状态改变,与高热有关;③活动无耐力,与感染、营养不良和体质弱有关;④个人应对无效,与不能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有关。其他少见的护理诊断还有:焦虑,呼吸形态改变,营养不足,摄入低于机体需要量,睡眠形态紊乱,继发感染等。

3.护理目标

(1)病人将显示正常的体温、血象。

(2)病菌表现出有效的咳嗽、排痰。

(3)不出现痰液阻塞呼吸道现象。

(4)病人及其家属能说出加强营养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活。

(5)尽快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4.护理措施

(1)休息 高热、中毒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体温超过39℃应予以物理降温。创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气。

(2)饮食与营养 患者应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慢性肺脓肿有消瘦、贫血等表现的患者营养补充更为重要。必要时可少量间断输全血、血浆或复方氨基酸。

(3)咳嗽、咳痰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促使痰液咳出。训练前准备好接痰容器和手纸,并及时倾倒。训练时,注意观察病人体力支持情况,以判断病人的耐受能力。

(4)引流 根据病灶部位采取有效的进行痰液引流。引流时要守护在病人身边,并轻叩背部,帮助排痰。要鼓励病人坚持。

(5)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对距胸壁较近的肺脓肿应及早行经皮闭式引流治疗。护理要点包括:准确记录每日引流量,观察引流液颜色,引流瓶内液应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要保持引流管的密闭状态,防止引流液倒流和引流管开放,以防气体进入胸腔,避免脓栓、坏死物等阻塞引流管,定时挤压胸引管,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冼引流管。

(6)补液 鼓励患者增加液体摄入量,既有利于降温及排毒,同时促进体内的水化作用,使脓痰易于咳出。 (7)正确采集标本 及时正确留取痰、血、尿和便标本,以便为医嘱用药提供依据。按医嘱准确给予抗生素,一般疗程应持续8~12周。

(8)止痛 胸痛患者可予局部固定,减少呼吸幅度,也可采用松弛法等减少疼痛。咳嗽时按压胸部以减轻疼痛。

(9)加强口腔护理 指导患者每天漱口次数以减轻口臭,对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注意口腔真菌感染。可根据口腔状态选择有针对性的漱口液,如生理盐水或朵尔液等。

(10)心理护理 肺脓肿病人经常因咳出大量脓痰而对个体产生不良刺激,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忧郁。对此,护士应给予极大的关心,讲解疾病治疗的过程,配合方法,指导病人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及有效咳嗽、咳痰技巧,减轻焦虑、紧张情绪,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自信心。

5.健康教育

(1)向患者解释肺脓肿的感染途径及加强口腔、上呼吸道及皮肤清洁卫生的重要性。

(2)必须使患者认识到延误治疗或不坚持完成疗程将导致慢性肺脓肿的后果,如脓腔不能闭合即需外科手术治疗。

(3)讲解积极治疗皮肤痈、疖或肺外化脓性病灶的方法,不挤压痈、疖,防止血源性肺脓肿的发生。

(4)告知患者防止感冒,避免各种原因引起感染的意义,及时就诊防止病情加重。

(5)指导病人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

(6)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过于劳累、不吸烟、不喝酒。

(7)防止复发,遵从治疗原则。

参 考 文 献

[1] 阮小慧,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肺脓肿的护理. 黑龙江护理杂志, 1999年07期.

[2] 李忠厚,周西同,肺脓肿合并纵隔脓肿1例.解放军医学杂志,1980年05期.

[3] Brook I ,林源震,小儿肺脓肿的细菌学与治疗.国际儿科学杂志;1980年03期.

[4] 彭启灿,夏前明,肺脓肿类型变化与外科治疗作用.泸州医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第7篇

【关键词】 急性心急梗死; 深呼吸; 咳嗽训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受损,甚至出现坏死现象,致使心肌收缩能力变弱,产生左室功能障碍的情况,部分情况下甚至会发生左心衰竭,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加重患者家庭负担[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治疗,使其心功能状况得以改善,使运动耐量增加,减慢动脉硬化病变发展速度[2]。康复训练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本文主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深呼吸、咳嗽训练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男25例,女18例,年龄43~76岁,平均(43.29±7.62)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16例、Ⅳ级:11例。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呼吸、咳嗽训练,男26例,女17例,年龄42~76岁,平均(42.15±7.66)岁,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常规训练。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卧床休息24 h后,于第2天抬高床头,抬高角度为30度,专业人员需帮助患者实施膝关节被动运动。术后3 d,患者需接受床上坐起训练,每天3次,每次坚持10 min,术后4~5 d,床上坐起训练次数可适度增加,术后6~7 d,可让患者站立于床边,每天3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站立时间。术后8~9 d,可对四肢关节进行活动,于室内慢慢行走。术后10~14 d,患者需练习步行,步行距离可逐渐增加,由临床医师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给予深呼吸、咳嗽训练。(1)深呼吸训练。训练时,让患者身体放松,取卧位,然后经鼻深吸一口气,并憋住气保持几秒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可以让部分塌陷肺泡重新扩张;然后经口腔将气体缓慢呼出,可以配合缩唇呼吸技术,使气体充分排出。患者的精神完全集中于腹部,同时将一只手置于腹部,经鼻腔缓慢呼吸,心中可默数5个数。同时在呼气过程中,患者需将腹部收缩,这一过程要重复7次。(2)咳嗽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会有先兆症状,患者会感到心前区或者胸骨下部位剧烈疼痛,且持续时间长,伴有心慌、冷汗、气促等症状,此时患者需保持平静,在深呼吸后,用力咳嗽,会有震动、胸压产生,是一种有效的自救方法。先深吸气:以达到吸气容量。吸气后暂时闭气:让气体在肺部获得最大分布。关闭声门:当气体分布到最大范围时紧闭声门,增强气道压力。并增加腹内压使胸腹腔加压,让呼气时出现高速气流。声门开放:肺内压显著增高时,将声门突然打开,可形成由肺内冲出高速气流,移动分泌物,随咳嗽而排除体外。(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3个方面,即被动活动、主动与主动助力活动、牵张活动。其中,被动活动指的是完全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没有任何的主动肌肉收缩运动,外力可以由机械、重力或者他人的帮助下产生作用,常用于患者无法活动;主动与主动助力活动即借助他人或者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活动,但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协调性与功能性活动训练,主要是因患者长期卧床,肢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事先做好协调工作非常重要;牵张活动指的是通过对关节的持续牵引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主要在挛缩关节中应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住院时间、Barther指数、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1)心功能分级:利用NYHA分级法[3],将患者心功能分为Ⅰ、Ⅱ、Ⅲ、Ⅳ级。(2)Barther指数[4]:采用美国Barther1965年制定的标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住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均由医护人员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Barther指数、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Barther指数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比较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肌梗死再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人群死亡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致死原因,从2004年卫生部所统计的资料表明:在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病例中,城市人口占38%,而农村人口则占27%,其在各种致死原因当中占据首位,而各种冠心病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是其最主要的致残与致死因素[3]。因此,怎样防止急性心肌梗死是当今心血管内科中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大约在32%~48%之间,其主要致病原因是因心肌发生缺血坏死,心肌的收缩力显著减弱,心室的顺应性与心肌收缩难以协调,一旦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并且为急性期,若不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则会产生严重的危害[4]。

AMI(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之一,这类患者通常会存在心理障碍与功能障碍,对患者疾病的预后与康复影响非常大[5]。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胸前气促、疼痛等症状,濒死感非常强烈,进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6]。患者进入住院病房后,因会陌生的病房环境陌生,会加深担忧感[7]。以往有相关资料显示,对于急性心急梗死患者而言,术后需卧床2~3周,以减轻患者心脏负荷[8]。目前,有很多医学界专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进行卧床休息,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患者绝对卧床7~10 d后,循环血流量会降低,减少70~80 mL,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射性心动过速、性低血压,血液黏稠度会增加,极易出现血栓栓塞的情况[9]。

有资料表明,约有1/3的患者在绝对卧床休息期间,下肢静脉有凝血块形成,而且患者肺活量明显降低,肺通气功能也逐渐减弱,肌肉收缩力、肌肉体积下降,卧床休息达到7 d后,肌肉收缩力可能会降低10%~15%[10]。除此之外,患者若长期卧床休息,还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11]。

通过适度参与运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冠状血管阻力,从而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内皮与神经代谢调节功能,通过对血流进行调节,使运动心肌氧得以满足,经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血红素加氧酶等,使患者血管平滑肌抗氧化能力提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达到维持血流、舒张血管的目的,还可使血小板聚集减少[12]。急性心肌梗死尽早接受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死亡率,通过运动,有利于使其心脏功能提高,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3]。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重症疾病,该疾病的危险性非常高,尽管采取措施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不过患者还需接受康复训练,使其体能逐渐恢复,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14]。通过给予心脏康复训练,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患者还要接受深呼吸训练与咳嗽训练,通过接受这两项训练,可以使心肌灌注增加,将压低的ST段改善,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同时控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控制疾病死亡率,使患者心脏状态得以控制[15]。呼吸训练是让患者逐渐放松的一种方式,放松训练具备多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使患者神达到心理放松、身体放松的目的,患者疲劳与紧张感,使其心理压力减轻,对兴奋水平可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改善焦虑情况[16]。放松训练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类型的疾病都可通过深呼吸训练,使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便于更好的接受治疗[17]。深呼吸训练与咳嗽训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不会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且无需借助其他器械,便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使预后得到改善,这种治疗方式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均非常高,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18]。

从本次研究中发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中按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级情况比较,对照组分别是23、14、5、1例,而观察组分别是8、18、10、7例,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接受咳嗽、呼吸训练后,患者的心功能状况有很大改善,且Barther指数明显上升,观察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给予呼吸、咳嗽训练,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Barther指数,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再发生率,提高康复期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性心急梗死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不利于其身体的恢复,通过适度参与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咳嗽训练与深呼吸训练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便于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佳.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训练疗效2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5):315-316.

[2]仙.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脏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5(9):953-954.

[3]滕长波,王晓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11,12(1):28-29.

[4]郑曼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21):113-115.

[5]马壮,吴军.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16):3028-3029.

[6]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4(9):62-65.

[7]刘亚楠,何井华,杨林霞,等.增量原则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3(12):127-129.

[8]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11(7):593-596.

[9]王志红,黎月英,霍燕嫦.两种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3(8):56-60.

[10]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924-926.

[11]苏明华,宋孟龙,冯旋U.动态监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15(1):636-637.

[12]胡伟芳,周娟华,沈国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14(3):552-553.

[13]王晓云.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8(3):302-303.

[14]李荣成.慢性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原探讨[J].安徽医学,2010,45(6):115-117.

[15]刘容.11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26(12):125-128.

[16]张秀琴,侯瑞莲,周冬梅.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35(1):631-633.

[17]程少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18(14):202-203.

第8篇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160-0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以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管等急性出血为主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本病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便为主,当大量出血时可使血容量急剧减少而导致周围血液循环恶化,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的死亡。内镜作为现代先进的检查及治疗的手段,其不仅能通过内窥镜直观的检查人体腔道内的病变部位及发现病因,还能协助临床治疗。目前,内镜是诊断及治疗急性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首选手段。同时,由于内镜的特殊性,内镜的正常开展及患者的康复离不开护理的积极干预。本文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内镜治疗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急症之一,其来势凶猛,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服用或者药物注射控制,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内镜作为现代先进的检查及治疗的手段,其在人体腔道内不仅可直观检查帮助及时发现出血部位及病因,还能通过微波法、激光法、局部用药物法及金属钛夹钳闭等局部止血措施及时的治疗急性出血,可减少因无法及时止血而导致的输血、失血性休克及手术。

1.1 内镜下局部用药物法

目前内镜下局部用药物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主要有局部药物注射法和局部药物喷洒法。两种方法均以内镜下快速止血为目的,但其各有优势和特点,使用的药物也不尽相同。

1.1.1 局部药物注射法 内镜下局部药物注射法是在内镜观察到出血部位及确定病因后,在病灶周围和/或中央注入高渗盐水、无水酒精、肾上腺素、立止血、乙氧硬化醇等血管收缩剂或硬化剂,通过这些药物的作用使出血部位组织水肿,从而使血管受压,并还可加速出血部位的血液凝结,最终达到止血目的。陈洮明等[1]在内镜直视下注射肾上腺素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结果显示,首次止血成功率为96.8%,永久止血率为93.7%。蔡晓静等[2]采用高渗盐水+肾上腺素在病灶周围及中央注射,结果显示,48 h内内镜止血成功率达98.24%,48 h后止血成功率为84.78%,与孙晓等[3]报道基本一致。

1.1.2 局部药物喷洒法 内镜下局部药物喷洒法是也是在内镜观察到出血部位及确定病因后,在局部出血灶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凝血酶、海藻酸钠及中药制剂等药物以帮助止血的手段。张晓飞等[4]报道,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可达93.8%,而未行内镜下喷药止血组总有效率仅为79.2%。畅辉军[5]在内镜下使用冰冻去甲肾上腺素盐水和凝血酶局部喷洒止血,显效率达85%。

1.2 内镜下微波法

微波是具有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的一种电磁波。微波可造成水分子的自旋运动的效应,从而产生一系列变化而使局部变热,致使组织脱水、蛋白凝固[6],有利于局部快速止血。王建刚等[7]经临床研究发现,内镜下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降低近期急诊手术率、死亡率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黄文等[8]报道,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显效率可大75.8%。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报道较多,其止血疗效也较好,但微波法的使用要求技术均较高及需要慎重选择适应证。

1.3 内镜下激光法

激光的止血机制主要为光凝固作用。早期文献研究显示,其止血率可达98.6%[9]。苏秉忠等[10]经比较内镜微波和Nd:YAG激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微波止血有效率为90%,激光为93%,两者止血效果相当。内镜下激光法止血率虽高,但其要求设备精度和技术均较高,其疗效与内镜下微波法及电凝法止血疗效基本相近,而后两者在设备价格上明显低于激光法。因此近几年国内对于内镜下激光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报道较少。

1.4 内镜下金属钛夹钳闭法

金属钛夹钳闭法是通过钛夹产生的闭合力将出血血管与周围组织紧紧的夹在一起以阻断血流的方法。金属钛夹的钳闭作用与内科缝合一样,不仅限于止血效果,还可进行组织、血管的裂伤缝合,因此其止血效果较好,临床使用率及报道率也较多。王建华[11]报道显示,单纯使用金属钛夹钳闭法的即时止血率可达90.3%。而林秀华等[12]报道,单纯使用金属钛夹钳闭法的即时止血率可达100%。邓全军等[13]在内镜下应用Olympus金属钛夹直接夹闭出血病灶,并结合医用生物纤维蛋白胶局部喷洒止血。结果显示即时止血率也可达100%。而刘莹[14]在病灶部位予金属钛夹钳闭出血血管和附近组织的基础上,再于4周分点黏膜下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结果提示即时止血率达100%,且治疗后2~3个月内,无再出血中者,其近期效果及远期效果都比较稳定。

2 护理进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来势急,病情重,患者及患者家属都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的消极心理,此心理状况可不利于后期的诊治。而内镜下止血虽不是手术治疗,无需开创、结扎、缝合等,但因其需要医疗机械设备进入人体内进行操作,且可能还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加之患者及其家属对内镜的不了解,更会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因此术前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项技能。无论是采用内镜下局部用药物止血,还是内镜下电凝法、激光法、金属钛夹钳闭法止血,护理人员都注重术前心理疏导[15]。

2.1.2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是内镜治疗前的一项重要护理内容,其涉及到患者的状态评估、术中的安全评估及设备的检查。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心肺疾病史、过敏史、长期服用安眠药史,可为麻醉安全用药提供参考[16]。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体温,急诊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出凝血功能、配血等也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17]。内镜属于精细的设备,并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操作,护士除需仔细询问病史及常规检查外,还应确保内镜、心电监护仪、输氧设备、除颤仪等设备能正常使用。同时为使内镜治疗更加规范,向患者说明内镜相关情况,并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一项护理内容[18]。

2.2 术中护理

术中的主要护理内容以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如术中的神志、意识、面色变化、腹部体征等为主[19]。除此之外,有文献还报道,护理还应注重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变化、血压变化、脉搏变化、血氧浓度变化情况等,警惕术中发生严重的活动性出血及休克,同时做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0]。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及饮食护理 内镜治疗后一般护理主要是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床方式体息和指导患者使用凝血酶药物,并观察术后及用药反应[21]。术后饮食护理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非常重要的内容,正确的饮食护理既能帮助减少食物对消化道的再次损伤,又能让患者从合理进食中获取营养,促进身体的恢复。正确的饮食护理包括指导术后常规禁食处理和在术后病情趋于稳定时的饮食指导,病情稳定后一般指导患者饮食从流质食物逐渐过渡为半流质食物,并在康复过程中注意避免粗纤维及刺激性食物[22-24]。

2.3.2 观察有无再次出血 临床大量文献报道,内镜治疗后有发生再次出血的可能,虽然几率较少,但由于出血部位位于人体内部,一些小出血点不易发现或者不当饮食或由于其他原因可导致再次出血的可能。因此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腹部情况、神态、意识、脉搏、血压、大便、呕吐物等指标,有利于判断有无发生再次出血。同时指导患者养成便后观察大便的习惯也尤为重要[24]。一旦发现有再次出血的征象,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评估患者状态机出血量,以便及时组织配合止血治疗。

2.4 出院指导

出院指导是保证患者在医院康复后继续保持健康的重要内容,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院指导的内容大致包括为日常生活、饮食指导和用药、复查指导[25]。

综上所述,内镜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在内镜下,不仅可以通过药物止血,还可以利用微波、激光及金属钛夹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止血,一方面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即刻止血率。同时精心的、全程的及规范的护理也是内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洮明,胡海文,苏永萍,等.内镜直视下多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C].第九届国际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211.

[2]蔡晓静,田巧,付玉军.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出血160例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10):25.

[3]孙晓,尹中普.胃镜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8):6878-6879.

[4]张晓飞,李凤芹.胃镜下喷药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9):102.

[5]畅辉军.内镜下喷洒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8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151.

[6]蔡华.内镜微波治疗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1-52.

[7]王建刚,龙辉,陶萍.经胃镜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腹部外科,2005,18(2):100-101.

[8]黄文,王继德.内镜下微波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6例[J].人民军医,2003,46(6):335-336.

[9]胡永立,李良胜,刘毅然,等.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91例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4,17(7):20-21.

[10]苏秉忠,邹景林,郭秀兰,等.内镜微波和Nd:YAG激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和息肉的实验和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7,19(2):119.

[11]王建华.内镜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8,30(6):595-596.

[12]林秀华,郑文棋,杨长青.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81-83.

[13]邓全军,李永芹,谢立群,等.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纤维蛋白胶治疗Dieulafoy病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2):1212-1213.

[14]刘莹.内镜下金属钛夹辅以黏膜下注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7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35-236.

[15]胡银清,郭海建,帅红梅,等.内镜下止血夹联合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学,2010,14(8):27-28.

[16]陈玉湘,陈雪梅,邓翊敏.无痛胃镜下无水酒精注射止血术的应用与护理[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2):300-302.

[17]杨秀玲.局部注射肾上腺素高渗氯化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1):55-57.

[18]尚晓辉.探讨内镜下止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术中规范化护理[C].2013年河南省腔镜护理管理新技术新业务研讨班论文集,2013:82-86.

[19]李秀萍,陈原兰.内镜下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及再思考[J].全科护理,2012,10(5C):1372-1374.

[20]李丽芹.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316-317.

[21]许萍.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配合及护理探讨――附196例报告[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8(5):104-106.

[22]姬艳,马翠翠.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11):2435-2436.

[23]杨少华.内镜下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1,9(7):1739.

[24]林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1例患者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48-2049.

第9篇

[关键词] 抗病毒治疗;病毒学突破;未耐药;慢性乙型肝炎;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0-009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compliance of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ho use nucleoside drugs as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have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but no drug resistance. Methods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ho had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but no drug resistance after orally taking 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drugs as anti-viral treatment in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Department of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included patients were given specific clinical survey questionnaire. Results (1) 47.83% (33/69) of patients had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NAs antiviral effects in at least one aspect, including 23 patients not familiar with NAs classification, 11 patients not knowing NAs effects and side effects, 2 patients unaware of the need of long-term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5 patients ignorant of NAs side reactions. (2) 100% (69/69) of patients had reduced medication compliance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NAs, including 3 patients withdrawing drugs voluntarily, 69 patients having missed doses, 4 patients taking reduced dosage, 9 patients neglecting medication requirement, 3 patients having flexible medication time and 30 patients mixing this drug with other drugs. (3) 21.74% (15/69) of patients had problems in medication quality and drug storage, including 7 patients changing manufacturers of the same type of medicine and 14 patients not storing medicine under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s required. Conclusion During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proces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linical physicians should positive guide and supervise the patients in the aspect of regular and standard medi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compliance. In case of unfavorable response or viral breakthrough, the reasons of unfavorable response or viral breakthrough should be analyzed positively in order to optimize and adjust the treatment regimens. For the patients with drug resistance, rescuing treatment should be adopted timely to ensure the patients' optimal benefits.

[Key words] Antiviral therapy;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Without drug resistance; Chronic hepatitis B; Compliance

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大国,抗病毒治疗是控制CHB进展的关键,因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ues,NAs)能迅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而早期逆转肝纤维化,有效降低或遏制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具有疗效优、不良反应少和服用方便等优点,临床医师多选用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核苷酸类似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目前指南均规定将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作为临床一线用药[1]。但由于NAs主要作用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s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聚合酶的反转录酶区域,通过抑制HBV DNA多聚酶活性,达到抑制HBV复制的目的。所以NAs药物治疗周期长,有可能发生病毒耐药和变异,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可能性增加;有些患者擅自停药或减量,导致药物失效,病毒反弹,甚至出现病情恶化[2]。因此,要保证药物疗效,防止停药后病毒复制反弹,必须长期服用。依从性是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减少治疗中选择性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发生的基础[3]。本研究将探讨、分析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但未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依从性,以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长期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2年1~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疾病科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但未耐药的CHB患者69例,其中CHB诊断以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诊断标准[4]。收集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并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47例,利用PCR扩增技术,提取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的P区基因片段,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对已知HBV P区80、169、173、180、181、184、194、202、204、236和250共11个耐药位点进行检测,共有78例患者出现1项以上位点突变,检出率为54.73%(78/147),而有69例(45.27%,69/147)的患者耐药位点检测为阴性,即出现病毒学突破但未出现耐药[5],其中男44例,女25例,年龄18~56岁,平均(41.2±12.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9例,高中及以上20例,服用拉米夫定25例,阿德福韦酯34例,恩替卡韦10例,服用药物时间1~3年,病毒学突破时HBV-DNA水平(5.8±1.3)(log10 copies・mL-1),ALT(80.24±4.28)U/L。

1.2 方法

对口服NAs抗病毒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但未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69例,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研究目的,在患者知情情况下填写制订好的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括对NAs抗病毒作用的认识调查、对患者服用药物依从性的调查、服药是否有其他影响因素等的调查,汇总所有患者答案,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3.1 对CHB病情的认知 是否了解CHB是什么疾病?是否知道CHB发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风险有多大?是否认为CHB应该接受治疗,并说明应该接受何种治疗?是否愿意行抗病毒治疗?

1.3.2 对NAs抗病毒作用的认识 是否了解NAs分类?是否知道NAs的作用和副作用?是否知道慢性乙型肝炎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是否知道自己所服用的NAs副反应?

1.3.3 用药依从性 在服用NAs过程中,有无自行停药、漏服、减量服药?有无没有按要求服用药物?服药时间有无不固定?有无与其他药物经常混合服用现象?

1.3.4 其他影响因素 在服药品质方面,是否有同一药品经常更换生产厂家情况?药品储存是否按规定要求储存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

1.3.5 导致患者依存性下降的原因 对疾病认识程度;经济能力;其他原因。

2 结果

2.1 对CHB的认知

14.5%(10/69)患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必须长期治疗的疾病;46.4%(32/69)认为既然治不好,索性不需要治疗;11.6%(8/69)认为可治可不治;27.5% (19/69)认为短期内可治愈。对CHB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风险的认知:33.3%(23/69)认为较大,27.5% (19/69)认为非常大,18.8%(13/69)不清楚,13.0%(9/69)认为不大,7.2%(5/69)认为很小。仅44.9%(31/6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55.7% (38/69)患者认为是免疫调节治疗或保肝降酶治疗,甚至不清楚应接受何种治疗。

2.2 对NAs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认识方面

47.8%(33/69)的患者对NAs抗病毒作用的认识方面有一项以上的认识不足,其中包括不了解NAs分类23例;不清楚NAs的作用和副作用11例;不知道慢性乙型肝炎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2例;不知道自己所服用的NAs副反应5例。

2.3 用药依从性方面

100%(69/69)的患者在服用NAs过程中用药依从性下降,自行停药3例次;漏服药物69例次;减量服药4例次;没有按要求服用药物9例次;服药时间不固定3例次;与其他药物经常混合服用现象30例次。

2.4 其他影响因素

21.7%(15/69)患者在药品质量和药品储存方面存在问题,其中同一药品经常更换生产厂家者7例;药品储存没有按规定要求储存在适宜温度条件下14例。

2.5 导致患者依存性下降的原因

50.7%(35/69)的患者认为治疗费用高是停药、间断服药的原因。20.3%(14/69)的患者不了解CHB是一种慢性肝病,需要长期服药。10.1%(7/69)的患者表示不知道CHB如不及时、有效、规范治疗,将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出现。15.9%(11/69)的患者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副反应。

3 讨论

我国是CHB高发地区,根据2006年我国乙肝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1~59岁人群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或肝衰竭。因此,CHB的治疗非常重要,有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阻断病情的进展,防止或延缓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的发生,并可降低患者的传染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抗炎保肝治疗,但抗病毒治疗是控制CHB进展的关键,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α干扰素和NAs[7]。因此,干扰素因其疗效多取决于个体激发免疫的反应性,难以预期,加之不良反应较多,限制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NAs因其能迅速抑制HBV复制而可早期逆转肝纤维化,有效降低或遏制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服药简易,副作用少,而在临床广泛应用[8]。但由于NAs主要作用于HBV DNA聚合酶的反转录酶区域,通过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达到抑制 HBVDNA复制的目的,要保证药物疗效,防止停药后病毒复制反弹,必须长期服用。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对抗病毒的疗效十分重要。

如何保证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减少治疗中选择性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的发生?依从性成为了重要的基础保证。所谓依从性,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是人为规定的对行为量化的一种概念。遵医行为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患者的行为与医师的处方相符合的程度,患者能够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时,就认为患者具有依从性,反之,则为不依从[9]。依从性差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剂量及有效作用时间,不能有效抑制病毒,可以导致治疗中病毒学突破,久而久之将导致耐药发生。本文通过对69例出现病毒学突破但未出现耐药CHB患者服药情况的调查,发现本组患者全部100%存在依从性下降问题。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的原因分析如下:①对CHB的认知:研究显示只有14.5%(10/69)的患者认为CHB是一种必须长期治疗的疾病,且39.1%(27/69)的患者对CHB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警惕性不够高。仅44.9%(31/69)的患者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因为患者对CHB疾病本身缺乏认识,导致患者患病后未予以重视,导致依从性下降。②对NAs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显示,有47.8%(33/69)的患者对CHB抗病毒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不清楚,甚至不知道NAs需要长期服药,不明白NAs的分类,不了解药物副反应,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服用的是什么药。可见,大部分患者对疾病本身和抗病毒治疗缺乏正确认识,治疗预期值过高;相当部分患者不明确治疗疗程和停药标准[10]。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本组患者中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比例较大[71.0%(49/69)]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医生在开始治疗前与患者沟通不够,没有使患者在治疗前就理解和认识到NAs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有关。③在服药依从性方面:因患者遗忘漏服或因为作息时间与服药时间不同步而出现漏服药物现象在本组患者中表现极为突出,达到100%(69/69)。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功经验提示[11],只有服药依从性达到95%以上时,才能保证80%以上的病毒抑制。依从性差的患者不仅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还易产生耐药毒株[12]。CHB抗病毒治疗与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极为相似,因此,减少患者漏服药物次数,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重要因素之一。本组中,有9例次患者不按药物的特殊要求服药,如恩替卡韦与食物同时服用等,影响药物的充分吸收,在服用NAs过程中有3例次自行停药;4例次减量服药,其中有1例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后,自行将100 mg每天一次改为25 mg每天一次,服用半年之久,导致病毒学突破。核苷酸类似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耐药、变异和停药后反跳等现象,部分患者因担心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影响治疗依从性。调查结果显示[13],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最大担心是病毒变异(41.3%),其次是经济负担(28.7%),再次是不良反应(21.0%)和长期治疗(9.0%)。分析其发生原因主要是患者对服用抗病毒药物的长期性以及不规律服药会导致耐药发生的风险性没有足够认知。更重要一点,与主管医生在使用NAs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没有加强随访、督导和干预有关。④在其他方面,有21.74%(12/69)的患者有同一药品经常更换生产厂家,未按药品要求储存放等现象,也是导致药物疗效下降的原因之一。Hong-thanakorn C[14]、Lok AS[15]等的研究结果也提示,超过30%的病毒学突破及耐药是由患者依从性差导致,与本文调查结果相符。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止和减少患者在服用NAs抗病毒治疗中发生病毒学突破导致耐药,要求医务人员在抗病毒治疗前要认真全面地与患者进行沟通,要使患者认识到NAs长期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知道NAs的分类作用和副作用,知道自己所服用的是哪一类NAs,作用是什么,副反应有哪些?尽最大努力为患者选择高效低耐药NAs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治疗中,积极参与指导和督导患者,促使患者规律、规范化服药,定期随访复查,努力提高依从性,治疗中一旦发现患者所服用的NAs抗病毒治疗出现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应积极干预,分析应答不佳或病毒学突破的原因,尽早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对早期发现的耐药患者,及时采取挽救性治疗,为患者获得最大受益提供保证。

我国现行的医疗体系主要以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为主,缺少人力对患者进行院外跟踪指导。然而慢性乙肝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相关项目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方面,所以医护人员定期随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全面系统的院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16]。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医护合作通过个别咨询、指导手册、集体讲座等加强宣教。增加多媒体性及网络传输性宣教,对于中青年患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形式为患者提供实时咨询;指导老年患者将服药的行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与饮食联系,设置闹钟提醒服药时间;对认知功能下降、视力及记忆力差的患者,除反复向患者本人交代外,需向家属交代清楚。利用短信平台预约复诊的信息,提高治疗依从性,形成一体化治疗系统,从而提高慢性乙肝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17,18]。

值得注意的是,卫生经费短缺是我国面临的巨大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收到最大的医疗保健效果,已成为当代医学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2012 亚太肝病研究学会年会[1]上了关于慢性乙肝口服抗病毒治疗药物长期成本评估研究报告: 慢性乙肝患者早期使用强效低耐药药物,并长期坚持,可节省患者的日均治疗费用。在选择药物和看待医药费用上,更需考虑长期“回报”。同时希望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合理,让广大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得到实惠,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不佳,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及医药费用高等。通过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J Hepatol,2012,57(1):167-185.

[2] 徐曼曼,陈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研究现状[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10(31):1735-1739.

[3] 郑人源,张琴. 国产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Meta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4):2028-2033.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1,3(1):40-56.

[5] Kamezaki H,Kanda T,Arai M,et al. Adherence to medic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viral breakthrough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tecavir than in those with lamivudine[J]. Int J Med Sci,2013, 10(5):567-574.

[6] 董南,何波,庄辉,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疾病和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调查[J]. 肝脏,2009,14(1):8-10.

[7] Liang X,Bi S,Yang W,et al. 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 Vaccine,2009,27(8):6550- 6557.

[8] Lu FM,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J].Chin Med J(Engl),2009,122(1):3-4.

[9] 郑洋,范芸.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13,8(4):289-290.

[10] 贾文玲,王凤梅,杨俊山,等. 武威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调查[J]. 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2011,9.

[1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C]. 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43-64.

[12] 周晓斌.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453-455.

[13] 仲冬梅,毛鑫群.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上海护理,2012,12(5):81-83.

[14] Hongthanakorn C,Chotiyaputta W,Oberhelman K,et al. Virological breakthrough and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eceiving nucleos(t) ide analogues in clinical practice[J]. Hepatology,2011,53(6):1854-1863.

[15] Lok AS,McMahon BJ. Chronic hepatitis B:Update 2009[J].Hepatology,2009,50(3):661-662.

[16] 沈琼. 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98-1899.

[17] 蒋在慧. 恩替卡韦治疗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4):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