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但是缺乏专业、行业知识,没有行业实践背景和工作经验积累,对学生后续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知之甚少,在教学中不厌其烦地讲解词汇、句型、段落翻译和语法知识,不能有效地将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他们的专业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衔接起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
2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2.1明晰高职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强调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为目标。要求各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刘黛琳提出无论我们如何强调英语能力在高职高专学生能力构成中的意义,但我们始终不要忘记非英语类高职高专学生能力构成的主体是其专业职业能力,英语能力只是职业能力的辅助成分,因此英语能力必须为其专业能力服务。而惟其如此,英语能力才能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因此高职英公共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目标可以定位为:
(1)高职英语课程必须立足于专业要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为专业能力服务。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着重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
2.2构建模块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将高职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相应产业对接,与行业紧密结合,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标准”对高职英语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即:夯实英语基础、培养英语职业素养、促进英语与行业融合、使英语为专业课程体系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建议高职英语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通过开设行业英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各校可依据要求,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群)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基于此要求,高职英语在课程的设置上有必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英语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构建模块化高职英语课程体系。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由高职公共英语模块和专业英语模块组成。高职公共英语模块由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组成。基础英语为所有专业通用的知识模块,以基础英语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基础,围绕职场通用共核的工作任务(如职业规划、求职、工作场所、职业技能等)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辅之以文化背景和职场知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基本通用职场技能和职业素质,为行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行业英语就是讲授与某个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也就是使英语教学内容贴近某个行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某个行业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它常常结合专业群,提炼出行业典型工作过程和行业通用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主线,将行业英语知识如行业相关词汇、术语、常用语法、句式特点等和行业知识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在某个行业中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它是适合专业群要求的知识模块,为后续专业英语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英语模块是各个专业英语的组合,为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知识模块。专业英语是传达专业知识和信息的英语,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习惯表达,学会用英语表述基本专业理论。通过阅读前沿论文和原版教材,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资料和书籍的能力。该模块化课程实现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英语综合素质的递进上升;它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把行业英语作为连接基础和专业英语的桥梁,加强了课程知识的紧密联系和衔接,知识面由泛到专,由宽到窄,提高了课程的普适性和针对性,使英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把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增加了职场和行业的相关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
2.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材建设和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公共英语课程尽管是各专业的基础课,但也要服从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必须与今后的职业需求接轨。在高职英语教材编写时,应先对专业负责人、资深行业从业人员和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专业学习、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中所需英语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情况来选取英语教学内容。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专业英语”的课程体系来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编写上注重知识的衔接,以夯实学生的英语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把英语知识、通用职场知识、行业、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相结合,强调知识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由于行业和专业较多,英语语言教师可以与行业企业、专业教师沟通,通力合作开发出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
2.4培养“双师”素质英语教师队伍
要建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双师”素质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基本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缺乏专业知识,没有企业、行业实践背景,他们对学生未来的目标岗位群需求知之甚少,这些因素造成了英语教师在教授“行业、专业英语”时面临很大的困难,成为教学的主要障碍。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培养“双师”素质英语教师队伍。鼓励老师自学、进修或者利用假期到行业、企业学习实践来弥补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强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也是完善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采用外聘等方式将行业、企业中一些英语水平高、有用英语处理涉外业务工作经验的从业者补充到英语教师队伍中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
2.5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要求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目前,高职院校按照此要求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此相适应,高职英语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来处理工作过程中涉外业务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不能只是以英语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要与具体行业主要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各个专业完备的实训基地等创设仿真的未来工作场景,进行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设计模拟工作任务或项目,努力让学生进入从业者的角色,训练他们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配合使用交际法、合作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总之,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
2.6完善教学评价
高职英语教学要改变以考级、考试为主的评价体系,建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后学习、阶段成绩等方面作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为目的。终结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核,除了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主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口试或多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性的项目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别竞赛,如: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写作大赛、湖北省演讲大赛、口语大赛,甚至学院内部各类英语竞赛,以比赛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以赛促学,以赛助学。
3结语
(一)英语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各层次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和演变,可见英语课程特性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侧重点和优先秩序在发生变化以外,英语课程的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在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转变。通过《1951年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高中部分(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几种英语教学大纲的变化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目的从语言知识发展为英语交际能力,再包含了思想情感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最终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医学生英语学习目的和内容上要越来越科学、全面,以体现终生学习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手段
交际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也可以成为语言学习的手段。交际在现实是离不开情景的,而文化便是情景的一部分。所以,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意识的培育既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手段之一。英语教学中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既是个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英语学科本身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1929)说过:“有充分普通教育的技术教育不能称之为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21世纪医务工作者,基础与通识能力(如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策略)、比较宽宏的视野和广阔的思考能力、职业知识结构中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如外语和计算机)十分重要,对学生培养运用信息能力和适应信息化时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能性
(一)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英语学习资源从单一的文本形态,到有声读物,到多媒体,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丰富。作为英语教学资源主渠道的英语教材也包含了各方面的人文教育的素材。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选取、利用甚至整合各种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源。
(二)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手段使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成为可能
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利用何种手段进行人文教育,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如淡化学科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语言教学到教学语言的转变、建立语言教学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强化审美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等(于黎明,2006;何凤梅等,2007;张静,2006)。在对医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科学素养、利他主义、服务精神、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包容态度等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培育。
(三)英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英语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具备了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很多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备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师一定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学生。(四)医学生对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愿望当代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社会、教育和科技的日益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人文素养对每一个公民、每一种职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工作对象是人的医务工作者,对涉及人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对自己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比较强烈的需求。
三、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
(一)利用英语教学形成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Health(1983)指出“所有的语言学习都是文化学习。”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因为在外语教学中,学习内容必然包括目的语相关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饮食习惯、节假日、宗教传统、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美学、信息技术、婚恋、健康、公民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谚语、成语学习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将来的医务工作密切相关。
(二)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学习策略和工作方法
英语教学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不仅教会学生相应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在对医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特别应注意某些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主动向同学或教师请教的态度,这可能会使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与同行、患者和管理人员比较顺利相处。
(三)利用英语教学培育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形成互为因果,即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促进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较好的英语教学效果会培育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情感态度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意志、幸福和愉快的感觉、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参与交流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等。
四、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一)拓展英语教学资源
一方面,要对各种英语教材进行选取和整合,对教材上合适的教学材料可以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另一方面,还应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材料英语的关注。
(二)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除了开展常规的英语讲座,还可以通过英语短剧、歌曲、诗歌朗诵、演讲、阅读、墙报比赛,英文名著电影赏析,英语音频广播,英语交友等活动,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去了解相关英语语言文化。实物、电影、录像、录音、电视、因特网、访谈、书报杂志等都可以开发成有用的教学资源。
(四)探索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英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经验,教学环境,教学需要等,确定自己应该如何教授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不是在英语知识讲解练习前后补充介绍一点文化知识。还有,英语教师必须意识到,有些文化知识是需要亲身体验才能习得。
五、利用英语教学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要培养正确的文化观,首先,作为中国人应该学好本土传统文化;其次,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应放眼世界。要使学生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也能宽容文化多元化和异域文化,在本土意识上培养国际视野。不要狭隘、虚无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也不要学了一点英语就“挟洋自重”。
(二)注意显性文化导入和隐性文化导入的结合
显性英语课程的文化学习是在英语教材或英语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形式明显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文化内容的材料,特别是一些有形的文化知识的导入,如文化事实和与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其优点在于“它给学生以较系统、较确定的文化知识。而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高宝虹,2003)。相反,隐性文化导入就是除了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和形式,注重内在的、隐含的文化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领悟能力安排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隐性课程,如课外英语短剧表演、校园英语广播、英语经典电影赏析等。
(三)探索医学生人文教学的细化和整合
[关键词]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注意到了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始了相关研究,随之而来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呼声也日渐增多。而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又如何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重知轻能的倾向,因而其主要的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即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考试等同于评价。我校也不例外,虽然有时也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但所占比重不大,一般不会超过总分的20%,且只是在每学年的最后一次评定学生成绩时才会予以考虑。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有着易于量化的优点,但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它给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1.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由于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终结性评价方式无疑过分强化了分数的作用。学校行政部门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将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挂钩。这种方式不可否认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整个校园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为考试过关,顺利毕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真正意义为人所忽略。
2.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长期、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以考试为唯一手段,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成绩决定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消极情绪极易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缺失,因而容易出现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3.伤害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专家和学者及一线老师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目前仍沿用旧的评价体系,这种忽视非智力因素而以单纯的分数来决定学生优劣的标准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无法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它极大地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4.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独立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即自主性学习者。只看重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局面,只有当课程结束时才能以考试成绩这种唯一的评判方式来确定自己学习的成败,而此时再想采取措施改进学习已为时过晚,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帮助其成为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不断进步的自主学习者,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5.有违公平原则。我校的部队生和地方生在招收渠道和英语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却使用同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学期末的考试且采用同样的试题和及格线一锤定音。虽然部队生在入学初始比地方生多开设了20学时的预备级课程,但这短短的20节课怎能补上几年的英语学习差异?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但无法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还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实际需求,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造成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不利于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直接限定了大学英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方向,而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改进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实践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试图通过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的监控者。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探寻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大学英语学习者不再盲从于各种考试,而是将接受知识与运用实际、提高效率结合起来。由于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如果使用得当,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原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更为明显。它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因而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革我校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鉴于我校目前的情况,笔者建议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体系。同时,为了不过多加重师生的负担,要尽可能地使其在操作中简便易行。具体实施方式建议如下。
1.设计问卷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通过调查学生英语学习的历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步骤,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操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考分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3.实施量化评估,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以单元为单位制定评估表,列出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分为“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栏,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循环促进的有机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增强教学针对性。可以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如作业、听写、小论文、录音带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及取得的成就。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来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实行试卷难度自主选择,期末综合评定成绩。期末成绩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定、建议,学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50%+平时评价(即形成性评价)50%。期末试卷可按照试题难易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且赋予不同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难度等级的试卷,修得不同学分。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挑战,从而避免地方生“吃老本”不思进取而部队生即便怎样努力也难追上的局面。
四、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形成性评价有着诸多传统评价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角色意识转换的问题。教、学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的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学生才是学习与评价的主体,要真正使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果。
2.评价信度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在实施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可能相差很大,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所采用的标准也可能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间也可能由于一些非评价性因素(如学生的性别、外貌、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亲疏等)而判断标准不一。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应注重把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信度的研究。
3.评价过程耗时费力。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和学生,并且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和反馈,同时还要及时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因而整个过程十分耗时费力。由于我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任务繁重,教师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对学生评价不足,反馈不及时。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时要注意遵循简便可行的原则,尽量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评价逐步做到指标全面化,标准科学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结果人性化,从而真正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2]邹慧民,蔡植瑜.实行形成性评价,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