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资源建设论文范文

资源建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源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资源建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办专业;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对培养国家急需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在院系整合的基础上,对现有专业进行重组与整改,诞生了许多新办专业。新办专业扩展了办学思路,优化了专业结构。新兴学科专业的繁荣发展,是高校增强办学活力,满足经济社会及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学科专业是建立在占有一定数量的学科文献基础之上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科知识深厚累积的丰富文献。我们认为要满足新专业的文献需求,就要在策略上重视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方式方法上引起三个注意,采取三个措施,三个相关的操作对策,从而确保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1重视开展学科建设与支献需求调研。是面向本科教学落实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

学科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是以实施国家学科重点发展战略为目标的。而大多数新办专业是在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引入创新机制为灵魂和核心的前提下诞生的。因此,一些新专业一经建立就很快成为重点学科。我们必须认真着手总结、研究和规划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激励创新和具有活力的培养机制,逐步完善以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深化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文献资源建设改革。尤其对已成为重点学科的新专业、学科带头人或拥有高水平研究课题的导师,必须定期实施跟踪服务,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新专业文献资源需求的有关问题。

1.1注意新办专业学科发展动向

新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全面的文献资料做支撑,快速增长的新专业大大地激活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率,也凸显出了一些新办专业的文献资源欠缺的问题,加剧了满足新专业师生读者需求的困难。学科专业的设置,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对于基本稳定的学科专业、发展势头好的专业与发展前景一般的专业,应予以区别对待。在购书经费开支的比例上体现出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及时反映出现行专业设置中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配置发展变化情况,积极探索与规划学校优势专业的数据库建设。加强对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宏观监控,视各学科专业发展的不同变化情况,掌握文献资源建设的侧重点和重点,以培养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人才,灵活地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做出及时地快速反应和调整。

1.2注意开展文献资源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加强对新专业文献的收藏方式、收藏数量、收藏质量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一是要从总体思路设计方面,研究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问题,统筹制订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要研究制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和质量保证措施;三是要适应新专业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研究论证新设若干种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保障问题;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对新专业人才培养的利用效果分析,就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指导性方案。从建立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效果等进行深入研究,对是否高标准地按质按量建立稳定可靠的馆藏结构,按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新专业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

1.3注意与时俱进地理顺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的相关思路

要以科学的效益管理观念,用新型的文献资源体系来对应与满足学校办学发展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按比例确定各学科专业、新专业等的购书总量、种类及复本率措施;研究制定本馆与院系资料室两级联网共建共享的措施;改进本馆借阅方式与馆际互借及资源共享的措施;与院系和馆际协作开展馆藏资源建设的措施;文献开发与电子文档制作的措施;馆藏资源的利用与用户教育措施;馆藏文献的保护与剔除措施等。通过丰富的特色馆藏信息资源吸引广大读者,以实现图书馆利用效果好的办馆目标。

2“重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策略,是展望未来从理论上指导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藏书质量的比较分析,是文献资源建设研究预测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探索专业数量仍在继续不断增加的新专业文献需求问题,必须制定与实施中长期藏书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具有本馆特点的藏书发展策略,形成相应的与之相匹配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或预测未来若干年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发展趋势,总体预测、设计馆藏文献资源及其保障体系的构建。尽快使新专业的文献资源形成结构合理、教学需求质量高、富有学术馆藏特色的教学文献资料保障结构体系,保持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制订具有本馆特点的藏书建设发展措施

随着创建学术型图书馆工作重心的调整,逐步形成馆藏文献资源能为学校各项决策、各前沿学科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论证依据。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创造富有本馆职能特征的馆藏体系结构,强化富有本校办学特点的优势特色专业的文献收全率。建立起对本校学科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体系。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发展呈现出馆藏信息资源建设更加突出本校的专业设置特色,藏书结构伴随着更具科学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更加科学规范与严谨。通过不断地调整磨合和接受各级教育部门评估等考核检测,使文献资源建设更加能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2.2制订建立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措施

新专业的申办获准设立,有些得到一定的专项学科建设经费。在拨给所属院系的专项资金中,其中一部分用于该院系资料室购置新专业学科的文献资料,仅作为支撑学科教学的即时之需,仍需校图书馆在馆藏常规文献资源建设中,把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当作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加以考虑。每个新专业的设立,采访部门都向书商及时征集有关的专业书目,采取订购或到国内各大图书卖场现采,迅速购进新办专业所急需的专业学术著作和教学参考书籍。随着院系调整发展变化的情况,跟上学校的办学思路,协同调整和完善馆藏书刊结构,不断修订《文献资源建设原则及标准》,充实适合学校学科专业与教学科研发展需要的馆藏体系。同时,注意发挥现有优势学科专业文献的作用,利用相近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的支撑作用,加强新办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

2.3制订新专业应急机制的文献采购措施

一大批新专业的相继建立,解决新专业广大师生的文献需求问题,被客观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新专业的成立,都具有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是在建立社会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发展预警机制的前提下,经过充分的评估与论证,才最终确立的。短期内加大购书经费来四处搜寻突击完成新专业的文献购置任务,无疑会给常规的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一定的冲击。将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与常规文献资源建设紧密结合的问题,是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的新问题,也是困扰开展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中的一道难题。应着力采取提高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中文文献资源收全率,保证新专业文献资源满足专业教学需求,重视文、理类专业文献和学科前沿文献的建设。

3“重视调整采访措施优化馆藏结构策略,是面对现实具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切实保证”

在为学校新专业采集文献的过程中,本着合理使用购书经费,注重核心图书的采购,兼顾一般的原则,围绕学校新专业的性质、教学任务、课程设置和科研的需要开展藏书建设工作。尤其是在面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工作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机制。采访工作要根据图书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各项采访业务工作环节的应变对策,加大中文图书需求信息的采集力度,及时地采取各种采购方式,购进各专业急需的参考书籍。尤其要具体注重搞好下列几项工作。提高学科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就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及时补充购入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学术文献,藏书建设的日常工作准则都严格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的文献需求标准来开展。

3.1加强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书目信息,提高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水平

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是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决策依据。新专业与前沿学科联系紧密,依靠捕捉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发展状况,取得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凭借文献资源的大量前沿动态信息,开展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高校图书馆要逐步做到能够自主地、持续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学科前沿文献信息,借鉴和运用研究成果,推动新专业学科建设的较快较好发展。关注新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关文献资源建设问题。瞄准各学科的前沿学术动态,侧重重大的学术问题,探索现代社会知识生产、与采集渠道的各种情况,入藏各个学科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学术著作。在研究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应从过去着重研究纸质文献载体扩大到搜集网络信息资源。新专业中的一些重点学科代表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准。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立足于提高新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水平,承担起促进新专业学科发展的重任。

3.2加强电子资源的采购和开发力度,形成新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网络体系

凝聚着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知识传承的物质载体,由长年累月历史积淀,经过采购、加工、典藏入库的纸质等载体文献与“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必须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严格科学地建立规范的文献保障体系,突出馆藏特色。以丰富的馆藏学术专业书刊资料、电子图书、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等组成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多维化地为读者广泛提供服务,网络体系的强大功能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虚拟馆藏”的网络信息资源承载并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形式多样的学术论文、综述、史料等电子文档,使相应规模的电子图书及富有本馆特色的中外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硕论文、学术讲座与报告的电子资源文献藏量吸引和满足读者的需求。

3.3加强征求读者对文献采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优化采购方案

第2篇

>>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 论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 论“潍坊文化”特色信息资源库建设 对我院食品专业特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若干问题 论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库 江苏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高职机械创新设计下的网络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谈高职创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德育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高职项目驱动式《WEB应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教学资源库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 论中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 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库开发设计研讨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苏州文化文献特色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曲智斌.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发展探讨[J].情报探索,2010,(2):57-58.

[3]金以明.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

[4]金银琴,周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9):108.

[5]丁巧艳.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之我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63-64.

第3篇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高档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第4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城市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报告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1“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两大宗旨。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发展两型产业是构建两型社会的关键

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但是,从资源消耗、产业结构、产业质量以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来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看,与国内先进城市、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武汉城市圈在能源利用效率的工艺和技术上的企业研发能力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2005年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单位GDP能耗,武汉市列第14位,而第三产业比重列第6位。从牺牲环境的角度来看,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大大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就,据测算,两者都要扣除大约10个百分点。这就使得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现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大打折扣。而且,近年来国际市场能源、矿产、粮食等传统工业原材料价格飞涨,使得大量依赖煤炭、石油、铁矿石的重工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传统工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威胁。在现有产业结构下,依赖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资源消耗行业不仅无法实现构建两型社会的目标,短期内连过去的粗放增长模式也不可维持。

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武汉市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大体表现为武汉一枝独秀、东部高于西部的不平衡分布态势.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普遍反映出城市规模呈外延扩张,土地持续利用趋势不明显的特征.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与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提高。

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200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76%、44.38%、43.84%。其中武汉市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9.4%)低于北京(70.9%)、广州(57.6%)、西安(52.7%)、上海(50.6%)、沈阳(50.5%)等城市。从产业的空间结构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存在着明显的“散”、“乱”状况,表现出产业同构和趋同现象,圈内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互补关系。在产业的技术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关联度低,未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在产业的组织结构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在区域市场上的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缺乏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从产业质量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的经济效益(如税收)、社会效益(如就业量和就业结构)还比较低,特别是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更低。在其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污染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2006年武汉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中污染密集型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32.3%,高于哈尔滨(16.0%)、青岛(18%)、沈阳(18.6%)、北京(23.7%)、杭州(26%)、上海(26.4%)、重庆(26.7%)、广州(27.4%)等城市。在2007年的圈内5557.24亿元GDP中,“黑色GDP”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绿色GDP”所占的比重很低。

武汉城市圈作为改革试验区,就是要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成为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而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最适合成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应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3发展“两型”产业的思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解决危机无法求助于产生这一危机的思维方式”。同样地,作为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危机是不可能凭借传统的发展思维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的。要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推动制度创新,从而在科学的发展观念和制度规范引导之下改变社会行为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我们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发展是建设“两型”产业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内容,而建设“两型”产业的战略目标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置条件和贯穿始终的约束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探索,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集群纵向一体化发展,形成一条条相互关联的产业链网络,有利于形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生产流程,能够有效地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湖北省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是大量生产同类产品的横向一体化分工为主,不仅产品附加值增值有限,而且容易造成过度竞争。因此,建立以核心产业为中心,积极发展上下游相关企业,打造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一体化产业流程,通过合理有效地分工降低生产成本,是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从根本上摆脱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运用。要把经济增加值放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创新、依靠知识转化上来实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成功对接,形成知识和科技产业链条。积极开发资源节约型新技术、新工艺,对重大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实现节能减排。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建设国家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迅速做大做强;大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武汉城市圈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中提出建设10大产业链,分别是: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总之,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以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打造“两型”的产业链集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尽量减少资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武汉城市圈。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2]正确理解“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J].武汉学刊,2007,(6).

[3]李立辉.区域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反梯度推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谢自强.着力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J].湖湘论坛,2007,(6).

第5篇

摘要:预计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将以每年百亿元的速度递增,交通建设融资工作压力巨大,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实现交通建设融资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交通建设项目融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由于其投资量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传统的融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新时期对重大交通基础的建设需求。本世纪初,各地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国有独资投融资企业——市交通集团,作为南京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平台,自2002年成立至今,按照“政府导向、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运用信用方式进行融资,较好地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累计融资302亿元,累计投资210亿元。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利用交通集团作为交通基础设施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的平台,建设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长江四桥、京沪高速铁路南站等,项目建设总投资220亿元。预计投资将以每年百亿元的速度递增,随着交通建设存量债务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持续趋紧,交通建设融资工作压力巨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实现交通建设融资的持续发展,笔者就南京市交通建设项目的情况作个探讨。

一、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形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金融市场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市场宽度和厚度不断增加,市场功能日趋深化,资源配置能力极大增强,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

国有商业银行为加强自身的建设和风险的防范控制,与国际金融市场有效对接,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规范,已经成功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或者在积极准备上市事宜;地方性商业银行也逐渐摆脱区域经营的限制,大力推行全国性经营战略;外资银行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的时间表,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介入国内市场的人民币业务。各种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以服务和创新来求得国内金融市场的份额。

二、当前形势下融资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为交通建设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外资银行通过各种方式逐步介入国内的人民币市场,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开始跨区域经营,这些一方面可以为交通建设项目拓宽更为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掘这些银行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客户资源成为交通项目的战略投资者。

2.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风险定价机制为交通建设的融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市场化融资将全面启动,资金对自身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将趋于理性和长期性考虑。交通基础项目以较好的政府信用背景,收益稳定、风险较低将会在市场融资中获得更好的机会。

(二)面临的挑战

1.宏观调控形势的严峻进一步加大大规模融资的难度。

国家管理机构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作了明确的定性,认为当前经济有过热的趋势,国家将采取更为严厉和有效的方式加大宏观调控。自去年以来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几年以来的高位,造成各银行纷纷压缩信贷规模,贷款审批难度加大。根据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市场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很突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将进一步紧缩。

2.银行的逐渐上市规范透明化管理将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融资的要求银行上市后,就会置身于多重的压力之下,必须以现代商业银行标准来改进以往的治理结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及风险控制方法等。在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重企业的政府背景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要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及现金流,要观察该企业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等。也正是这种银行风险定价机制的确立,银行上市后的银企关系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实现交通建设融资的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银企合作,保证贷款主渠道的畅通

1.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两基一支”)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集团所涉及的公路、桥梁、铁路、物流等基础设施等始终是国开行的主要业务领域和贷款支持重点。五年来,国开行为南京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占到了银行贷款融资的40%左右。所以要继续保持与国开行的战略合作关系,对国开行的政策要及时把握,保证贷款主渠道的畅通。

2.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成熟,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同样具有广阔的空间。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和中长期信用专业银行,其对贷款客户的选择很大程度可以带动商业银行对该客户的贷款条件的认可,会在贷款审批上有一定的倾向性。国开行目前也在走商业化改革道路,要可以抓住这样的契机,维护国开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加强三方合作。

(二)充分挖掘潜力,构建多层次的银行贷款体系

1.不断介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和崛起的地方商业银行,都在利用其在经营管理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国内客户的需求,凭借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和巨大的资金实力,与优质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想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寻求自己的份额。对于市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这样一个有稳定回报和低风险的企业,是这些银行着力挖掘的客户,可以利用银行间信贷市场的竞争,增强企业对银行间的市场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在于银行对企业的行为的选择,也在于企业对银行行为的选择。而这种多方的互动下,新的市场竞争与银企关系也会形成。

2.集团的资金主要依靠项目贷款的方式取得,交通建设的投资项目在回报上也良莠不齐,对于有稳定资金回报和风险低的项目,银行趋之若骛,而对那些回报较为差的项目,银行有所回避。为了取得总体上资金循环,可以对项目进行打捆组合,以优质项目带动相对劣势的项目,保证所有项目的建设资金的需求通畅。

(三)充分利用银行的结算工具和金融创新的衍生品

1.集团的很多项目建设的工程款的支付,可以利用银行的各种结算工具来间接缓解短期资金的需求。银行票据结算是工程款支付的常用形式,票据贴现率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通过开发买方付息等业务品种来降低资金成本,同时通过短期票据的滚动达到融通长期资金的目的。这是一种将短期资金长期化的运作方式,可以减少银行贷款数量,缓解项目还本付息压力。

2.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信息技术进步、利率的市场化等经营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竞争力受到了挑战。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一种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利润,规避金融风险,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也把自己自营的部分业务通过后期开发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来为客户服务,这些产品一般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有一定的收益。可以充分利用符合需要的产品来优化债务结构,节省融资费用。

(四)加快土地储备分中心的运作

作为基础设施的交通建设,将使沿线的地价上升,从而给沿线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市政府单独为交通项目成立了的土地储备分中心,要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分中心的作用,对沿线和有价值的土地收储,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土地资产进行经营,通过土地繁荣高效运作,确保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集团长期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6篇

全球信息化水平最高的美国政府在2001年7月成立了电子政务特别工作小组,联邦机构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在美国,电子服务领域被分为四类:政府与公民(G2C)、政府与商务(G2B)、政府与政府(G2G)、政府的内部(IEE,内部效率和效能),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特点有如下三点———网站多:联邦级的行政、立法、司法部门、州及地方政府都拥有规模不小的网站;分类细:凡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政府点关系的事情,总是有相关网站提供信息或服务;网连网:联邦部门的网站不只介绍本部门的情况,提供相关服务,而且将下属机构的网站相连起来。德国总理施罗德2000年9月18日发起了“联邦在线2005”电子政府倡议,德国政府口号:让数据而不是公民跑路,要求联邦政府到2005年将所有可在网上提供的服务在线提供。联邦在线2005项目行动内容: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376个基础服务项目(容易占49%,中级占38%,复杂占13%),用户分四个层次:8200万公民、16个联邦州数千个地方政府以及欧盟、1万户大型企业及1200万职工,330万户中小企业及1800万职工。该系统2001年开始实施,2005年完成,总投资16.5亿欧元。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到2000年,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信息化是国家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发展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基础,大致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阶段、“金字工程”实施阶段、政府上网阶段以及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实质性应用阶段四个阶段,电子政务已经被列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中,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①建立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办公业务“政务内网”的连接,面向公众的“政务外网”与互联网连接;②建设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为社会提供服务,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2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情况

贵州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有土地、矿产、测绘、地灾的综合管理职能,是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成分。2000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以来,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以应用为目标,以“窗口办文”为主要形式,以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为基本要求的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贵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2.1“一个主干网”建设

网络建设是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目前贵州省国土资源“一个主干网”四级联网覆盖全省并运行良好,9个市(州)国土资源局、88个县(区)国土资源局、12个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和15个厅直属事业单位实现了与省厅的远程专线联接,省、市(州)、县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构架初步形成,并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省国土资源乡镇所。

2.2“一个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以三级国土资源网络体系为支撑,全省省、市、县统一部署包含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主要业务的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二代)实现了国土资源主流业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的无纸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同时实现了矿业权、建设用地多级网上联合审批。在广域网上,省厅、各市(州)、县区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联动办公。

2.3“一张图”建设

2009年,“一张图”建设全面启动,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2011年底完成二期工程,2014年6月,“一张图”基础平台及通用功能开发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一张图”建设采用全省统一形式,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等空间数据全部集成在“一张图”平台上,数据及服务由省厅统一管理和,平台采用OGC标准,应用SOA、Rest技术向各种平台应用提供服务。

2.4“一个综合监管平台”建设

2014年6月,执法监察监管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利用平板电脑采集现场图像、空间位置和文字描述,应用“一张图”,实现三维空间信息浏览,将现场采集数据整理后,提交到乡镇电子政务系统,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根据上报信息,按有关执法程序进行制止和查处。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也已建设完毕,已进入试运行阶段。系统以地质灾害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国土部门为中心,集地质灾害图形显示、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指挥决策为一体,不仅能够为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止专业人员提供详细的灾害信息,更能为各级国土环境监测部门及时提供各类突发应急信息。

3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就贵州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的应用实践,充分体现了电子政务在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3.1统一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

①规范了办事流程,每项业务的设立均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均设置了标准办事流程,每项业务的办理均通过窗口收文,主办、协办、审核、发文等流程进行办理,个人不会凌驾于流程之上;②提高了办事效率,每个环节均有办文时限,并处于督办之中;③实现了办事公开,每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全部记录在数据库中;④前后台分离,营造了更好的廉政环境;五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提高了办事人员的素质。

3.2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应用架构

实现了矿业权、建设用地多级网上联合审批,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省了办事成本;同时网络中的数据不再是孤岛,实现了数据共享。

3.3“一张图”应用

①结合贵州山区地形特点,“一张图”建立了地上、地下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由此改变了传统国土资源表现方式和管理方式。②利用“一张图”运行机制,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一方面各事业单位、各市、县局按照数据标准,通过全省国土资源专网和运行平台,持续向“一张图”数据中心汇交数据信息,数据孤岛不再存在;另一方面,将审批业务与数据更新相结合,日常管理的动态变更数据实时更新,从而促使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常用常新。③管理方式从重审批向重监管和服务转变。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与“一张图”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将各类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专业数据融合到土地、矿权审批、地灾防治等业务管理中,推动以批地、批矿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向以“一张图”管地管矿防地灾为重点的综合监管方式转变,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4综合监管平台

解决了在国土资源执法动态巡查中信息难以及时获取、立案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为调度决策与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为维护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好保障。

4发展建议

第7篇

关键词: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资源共享;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继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与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之后的新的课程建设形式,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先后立项为校级网络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信息化教学应用“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现将多年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做法与广大同行分享,希望对同类课程的建设有参考价值。

1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政策引导下,各高校积极投入人力财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相结合,对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2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过程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注重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出发点,重点对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2.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是核心,要体现专业特色。体育多媒体课件是指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2]。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体育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基本具备了体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教学素材主要选择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与急救、体育保健与按摩,运动生理生化等理论课程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并茂的信息传播方式展示课程内容,既可以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又能克服书本知识的教条与乏味,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3]。

2.2师资队伍配备

师资队伍是基础,要体现专业优势。基于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讲教师具有计算机和体育工程专业背景,已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在站博士后。具有十年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相关研究经验。依托本门课程教学过程,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立项了省级名师空间课程项目、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团队有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并担任过奥运会、亚运会教练的教授以及获得国家级多媒体教学软件二等奖、省级现代教育技术一等奖的技术支持人员。在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齐心协力,合作完成了素材选取、课件制作和网站集成。

2.3教学手段选择

教学手段是依托,要体现技术含量。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数码相机、扫描仪和多功能录播设备进行教学视频、音频、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录制授课视频等。使用Photoshop、Acdsee等软件加工图片素材(如运动解剖学各种标本、体育保健学人体按摩穴位分布等),使用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如田径跨栏跑的过栏动作、篮球排球技术战术的动态演示)。使用AdobePremiere软件进行格式转换与剪辑合成(如运动生理学青蛙肌肉张力测试、体育保健学心肺复苏术等),制作asf、wmv等流媒体格式视频,利用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设计试题、习题在线数据库,方便学生在线测试、练习和及时反馈结果。

2.4教学考评反馈

教学考评是保障,要结合教学过程。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门面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环节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在课内利用在线平台进行教学和布置作业,通过系统设置时限,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体育专业的学生平时技术课程训练较忙,“学训矛盾”难以避免,精品资源共享课拓展了教学时空。教师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自主学习。通过上传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利用共享课网络平台统计功能汇总学生参与时数及作业成绩,作为课程考评依据,客观准确。多年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评方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与展望

建设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网络教学,能够解决体育专业学生“学训矛盾”,有助于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训练,为其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和考评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精品资源共享课贵在打造精品,资源共享,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作者:刘怀金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娟,孔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研究———知识资产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0(12):68-73.

第8篇

1.1专业资源

专业资源主要包括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进程、实践教学体系等教学资源。首先,对公路运输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深层次、广泛的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形成专业调研报告、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就业分析报告;其次,在专业调研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将核心能力筛选、序化和重构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建设和完善专业考核标准、毕业条件等教学资源。

1.2课程资源

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运输管理实务》、《运输安全管理》、《汽车客运站务管理》、《城市公交管理》、《运输市场营销》五门核心课程,构建五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核心课程标准:每门核心课程负责人在课程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分析该门课程映射的核心能力,并将核心能力进行筛选、序化和重构,形成课程内容框架,构建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2)教材及校内讲义:每门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课程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可以是公开出版的教材,也可以是活页讲义。

(3)教学课件:开发独立的教学课件及课件辅助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课件,不是传统简单的PPT电子资料,而是将任务单、教学案例、视频资料、动画等集成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课件。

(4)题库资源:一改传统任课教师独立开发题库的做法,课程小组共建题库。每门课程开发试题库十倍量的题库资源,题库题型丰富,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后的课后练习及考试需要。

(5)案例库资源: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库,案例素材均来自于企业生产实践一线,由企业真实案例编撰而成。

(6)视频及动画资源:开发适合课程使用的视频资源,将企业真实的运输生产过程情境通过拍摄小视频的方式做成视频资源,方便学生形象地掌握和了解真实的生产流程及所需的业务技能。

2教学资源包建设的展望

第9篇

从总体上看,各国统计局网站虽在部门细类目上有些出入,侧重不同,但一般都能涵盖几大产业的主要方面。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也不强求中国与国外类目的完全统一,但是比较过后,觉得有两点值得借鉴:

其一,国内的统计信息偏重于第一大类,即金融税收财政等,数据提供得比较详细且查询较方便,而其他几大类的信息量较少,且也侧重于它们的经济效益。而国外几乎每一大类的信息都比较详尽,没有明显的偏重。尤其是美国,每一大类都有一个专门的统计网站,经过这样的精心打造,所能提供的服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就统计局网站与数据提供部门的关系而言,美国与众不同。中国等国都是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而美国是由每个部负责自己的统计网站。这当然与各国体制有关,无可厚非,但就网站的实际效果而言,单独管理的网站数据更为详尽,面对不同的浏览者或目标群体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从而更能发挥各部门的特色与优势。

2数据信息

数据信息也许是评价政府统计信息网上公开情况最为关键的指标了。表1中列出了五项能大体上体现数据质量的参数。

表1

附图

注:以上日期均为2002/12/14浏览时获得,空格处为没有具体日期公布。

我国统计局网站在网页的更新、阶段信息方面可以做到及时,但在最新数据的提供上还有一两个月的时滞,历史数据提供的还不是很多,回溯能力不够强,北京的网站还可以,而上海的网站几乎没有较大历史跨度的回溯数据。美国的数据回溯能力都比较强。在网上轻松点击鼠标就能找到以往需在故纸堆里翻腾半天还不一定能找到的几十年前的数据,这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所以,统计局网站可以挖掘一下这方面的潜力,给浏览者提供便利。

另外,在数据的表达方式上,我国提供的种类不少,但在实际浏览中,却存在着不足:(1)文本。国外能提供诸如txt、pdf、html、csv等多种文本类型的浏览、下载方式;(2)表格。就表格的类目划分而言,国外比较详细,在利用表格查询信息的互动程度上,国外网站可使浏览者根据需要自行组织表格,放弃对其而言是冗余的信息;国内相对死板,没有发挥电脑人机交互的特长;(3)图。国外有很多交互式很强的动态地图,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范围、进行大小切换等,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比单纯的印刷版信息服务更便捷、更具个性化。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一来图的形式使用得较少,二来图的类型诸如直方图、曲线图、饼图等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3检索信息

检索是人机交互的最直接的通道之一,统计局网站如何才能既保留印刷型检索的特点又充分发挥电子版、互联网检索的优势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检索不仅要设计得规范、科学,而且要人性化,要为检索经验不足的普通浏览者提供便利。

3.1检索策略

首先,国内外大多数统计局网站都采用了时间、关键字、分类等检索策略,而后两种也是网络搜索引擎经常采用的较为成熟的检索策略,优势互补。

其次,就关键字而言,各网站运用的灵活性不同。我们列举了三种,即简单输入、选择和布尔逻辑。从表2中可以发现:国外网站一般都具备两种以上检索策略,国内只有国家统计局和上海统计局可以做到。上海统计局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出色,方法多样,检索便利。另外,在“选择”法上,国外网站提供的关键字较为丰富、角度多样,而国内的网站大多停留在选择类目的简单层面上。

再次,在分类法上,按树型的等级类目层层检索的方法几乎每个网站都有,但我们惊异地发现美国交通局在此基础上领先了一步,采用了分面组配的方式,这类似于在分类法中运用布尔逻辑的思想,从按不同角度分成的类目进行选择后得出的交集中检索出结果。这是网络检索的优势,能对检索目标进行多维思考、定义。

最后,从表格可以明显看出国外网站全部采用了地图检索方式而国内无一采用。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链接完全有能力支持检索方式的图文并茂。

此外,国外大都有按字母顺序检索的策略,而国内没有,这固然与不同文字特征有关,但是国内是否能采用按拼音音序查询的策略呢,这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3.2检索源

国内外统计局网站大多具备的检索途径是由很多张表格组成的关系型数据库,而下面列举出的三种是国外经常利用而国内欠缺的途径,我们认为可以加以吸收。

出版物方面,国外的网站大多可以直接链接到相关出版物,有的可在网上直接浏览,有的给出刊物名称便于用户下线查阅,这是对统计出版物的充分利用与合理推销,当然收益最大的是检索者。而web服务器的互连更大大拓宽了检索范围,运用了搜索引擎的本质。国外网站通常采用的形式是提供网址供选择,再进行超链接。鉴于此,国内网站应提高检索途径的多样性。此外,美国交通局和美国国家海图中心的数字图书馆设计得非常出色,如身临图书馆一般,数据来源丰富、信息广博,分布有条理、便于查找。

3.3检索结果要求

对检索结果的要求是检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得到位能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适用性与针对性,从而提高满意度与效率。从表格可以看出,各大网站对此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

我们列举了数量要求、类型要求、顺序要求三个具有通性、可以借鉴的方面作为比较的依据。浏览下来,国内的网站除了上海,其他无一涉及,国外的网站一般都有对检索结果的要求,某些网站还有对除此三项外的其他项目的要求。

在涉及到此部分的网站中,有些国外网站做得相当不错。例如:美国国家地理中心的检索表上对检索结果中关键字的位置提供详细的说明供选择,如inthebody,title,description,URL,sitename,link,image link,imagealttext,remoteanchortext等;在检索结果输出顺序上有按时间、字母、关键字出现的次数等,可顺序,也可倒序。

表2

附图

4出版物信息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国的统计出版物各有特色。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提供了推荐出版物,即对即将出版的刊物予以详细介绍。但新加坡的部分订购业务有些是免费的,有些受地区限制。美国各网站出版物方面的特色服务相对较多,如美国国家农业统计署有以日历形式公布的每月出版物,并列出出版物的名称、时间(图示标明早、中、晚)及格式;美国国家海图中心有出版物的拼音索引;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按类别提供了各种形式出版物的发行机构。在这些方面,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服务虽较全面如提供了图书的ISBN号、书名、价格、出版日期、作者及有相应的网上订购服务,但出版物类型不够多样,服务相对比较传统,缺乏特色服务;甚至北京网站中的E-survey根本没有记录或无法链接,出版物也全部被各种各样的公告、布告所取代。

表3

附图

5联系方式

国内外各统计网站的联系方式大同小异,电话、传真、E-mail是不可缺少且基本具备的。只有香港没有涉及联系方式这一项。在进行反馈调查实验中,以相似内容发至所选网站,美国各网站在短时间内都给出了较为满意的回复,美国交通局网站还能在收到询问邮件之后立刻予以确认;而国内各网站在反馈速度和质量上都较为欠缺,其中北京统计局网站未予回复。

特色服务包括: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中“联系”界面详细,并以填写survey表姓名、职位、组织、地址、问题等项的形式进行沟通;美国劳工统计局更加吸引人,极其详细地提供了每个部门及负责不同工作的专家或职员的姓名、电话及E-mail,这些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网站上是极为欠缺的。

6网站介绍及新闻

6.1新闻

所谓新闻,重在“新”字,当然要为用户提供最新统计动态,以便于跟踪时势作出及时反应与决策。过时的东西只能称其为消息,而不能视为新闻,因为它无法让用户感受到“新”在何处。这一点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及国内各网站做得不错,而相比之下美国部分网站稍有欠缺。但美国普查局提供的特色服务就是按日期、产品名称、地理位置等将新闻分类;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新闻中还配有图表和大量数据。

6.2网站介绍

美国各网站介绍的详尽程度不同,如美国交通局对其网站作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包括职责权限、政策目标、质量、更新速度、用途等;美国普查局介绍了它的职责目标、职员活动、顾客信息并配有相关图片;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的介绍包括职责、政策、背景、目标、数据范围、成员、样本文章、成就等;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介绍有职责、承诺、目标、政策、成员等。另外,美国交通局、美国国家海图中心、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及国家设计局网站给出了职能结构图,这给用户更加清晰地了解网站,获取政府统计信息,更便利地联系与利用网站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

7其他特色服务

(1)美国国家农业统计署、美国普查局、美国劳工统计局有专门为孩子设计的页面,从孩子的眼光和认知能力入手,以多种形式引领孩子了解统计信息,关心统计网站,如各种游戏、小测验、简明易懂的介绍、难词表等,并分为初中、高中等不同层次;同时有可爱的卡通人物领路,成长地图方式,让孩子寓知识于娱乐中,其图片之精美、吸引人,色彩之和谐、明快让人赞不绝口。此外,他们也有专门为老师设计的网页。

(2)美国普查局提供了日历查询,并标明重大节日及庆祝活动的具体日期,还提供了统计领域著名人物简介,可以以mp3、RealPlay形式听国歌、演讲,看Powerpoint的演示等,使该统计局网站身兼多职。

(3)美国国家地理中心提供了按主题分类的交互式地图,并附有多种工具,在地图上可任意放大、缩小范围,并给出渐变过程,十分清晰,有层次感。

(4)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给出链接排名,这是参考了其他娱乐型网站的做法。

(5)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需要,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特别也是特色之处,就是随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将统计管理、统计法规、统计制度、标准和数据直报系统作为单独类目制成网页,而且公告、布告多而详细,并就数据直报系统提供了详细的供求信息,培训动态,报表下载,数据报送及介绍直报流程等。

(6)上海由于自身突出的经济、文化地位的优势,网站以大篇幅介绍上海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却没有对其统计局网站的介绍,但这种对城市介绍的详尽程度在其他网站是少有的。另外它的联系方式比较特别,并没有传统的电话、传真、E-mail,而是让用户登录个人信息,以便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统计咨询及最新产品信息。另外,上海统计局网站提供了排名金榜,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物资流通、建筑业的XX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激励作用。

8问题与建议

8.1问题

问题一:我国相关部门对政府统计信息的网上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内统计网站的种种不足体现了我国相关部门对政府统计信息的网上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来,主管部门是否只是将统计网站看成是政府统计信息工作的附带品、印刷产品的电子版、统计事宜的公告牌,却很少想到充分利用网站在数据更新、资料查找与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真正价值。二来,主管部门是否投入了足够的人力、物力与精力在政府统计网站的建设上。一个更新及时、剖析透彻、服务周到、为用户考虑周全的政府统计网站是多方面作用合力的结果。

问题二:网站为用户考虑较少。国外网站非常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和使用便利程度,在网站各个栏目的设计上动足脑筋、大下功夫;而国内网站则相形见绌。在检索方面,澳大利亚统计局网站的查询是专门作为一个系统页面来处理的,提供了多达8种查询途径。相比之下,国内网站则把重点放在了统计数据本身,检索途径则相对简单。在交流方面,国内网站除公布传统的下线联系方式外,鲜有提供在线交流的,即使提供有的也无法链接、有的则无反馈,更不用提具备国外某些网站的各种生动直观便捷的互动方式了。总之,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着想应该是一个好的政府统计网站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第10篇

教学资源建设是有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现的关键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教学资源建设仍然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共享困难、不能有效服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等诸方面的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卓越计划结合自身规律开发数字化资源,加强以优质视频、教学素材、特色专题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利于推动卓越计划相关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并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因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建设的规范性和利用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需要根据行业对化工工程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涉及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培养、企业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增加工程教育相关课程,因此,必须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使教学内容充分反映新世纪化工实际生产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总体建设思路如下:

2.1构建“新体系”

构建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层、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层、创新能力与工程综合能力层等“三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本技能层,主要通过课程实验、上机操作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课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层,主要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创新能力与工程综合能力层,主要通过化工企业轮岗实习、化工企业项目设计与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开发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2突出“厚基础”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等,其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7.7%,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47.5%;专业基础课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34.9%,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4.3%;专业课包括基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其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17.4%,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18.2%。突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厚基础,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强化“宽口径”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精细化工、能源化工和生物化工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其中,精细化工方向课程模块开设了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精细化工及分离实验等课程;能源化工方向课程模块中开设了煤化学、煤化工工艺学、洁净煤技术、煤化工实验等课程;生物化工方向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工业微生物学、生物化工工艺学、生化分离技术、生物化工实验等课程。强化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宽口径,以满足大化工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2.4体现“重创新”

教材建设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选用上,以“加强基础、精选内容、有所创新、有利教学”为原则,尽量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或者比较权威的高水平教材。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校级精品课程,通过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出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化工专门技能、有很强事业心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化工业发展对化工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将不断完善卓越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专业建设项目绩效。

3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

设存在的困难卓越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相当丰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突破重重难关,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校企合作、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3.1校企合作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院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企业沟通,先后在多家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并成立了一个工程实训中心,为学生营造了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机会。但有些企业为了兼顾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不能为学生提供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

3.2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不同的公司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均存在差异,如同样是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有些公司需要学生具有精细化工或生物化工方面的知识,而有些公司则需要学生具有能源化工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满足不同公司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3师资队伍的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摆脱传统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落实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形成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顺利、高效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条件。而要改变目前师资水平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和学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4结论

第11篇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院专业特点,同时考虑了职业院校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问题,从建设目标、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对适合我院专业特色的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现代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实现学习者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可能。这样一种以开放、交互与共享为特质的技术有效运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将有可能通过技术的变革带来观念、方法,乃至机制方面的变革。职业教育要面向新世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专门人才,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其他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且有利于职业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职业教学资源库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网络资源教学概述

1.1网络资源教学的优势

网络资源教学具有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网络教学环境和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1.2网络资源教学现状

教学资源管理不是普通的信息管理,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存在着如资源库资源较少,质量不高,资源库利用率较低,大量重复建设,缺乏规范,资源组织方式不尽合理等问题。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建设。所以研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且有利于职业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职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使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更加规范合理、科学节约,并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

2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

2.1设计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我省职业院校发展需要,结合我院各专业特色,遵循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的原则,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2.2系统总体结构

2.2.1系统的总体结构

教学资源库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如图所示,包含三层体系结构,即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浏览器三部分。整个系统包括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两部分。

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通过浏览器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

2.2.2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通过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权限的种类应包括基础数据的准备、院系结构的创建、维护、资源的上传、下载、审核、编辑和删除。系统管理的主要用户是系统管理员,主要提供了管理用户以及管理维护系统及公告等所需的功能。

2)学习管理模块

学习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覆盖了课程辅助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功能。该模块的主要用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3)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提供了课程的课件和教学相关文件上传、维护、下载等功能。包括对资源的审核、编辑、删除以及资源的。

4)作业管理模块

作业管理模块提供作业布置、作业提交和作业批阅等功能。

5)问题管理模块

问题管理模块主要提供教师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疑问的相关功能。主要由常见问题解答和提问留言两部分功能组成。

6)测试管理模块

测试管理模块提供的主要功能有题库维护和自我测试。

7)在线帮助模块

在线帮助模块帮助学生熟练解决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2.3关键技术

2.3.1J2EE

J2EE(Java2EnterpriseEdition)是由Sun公司引导,各厂商共同发起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业性标准。众多IT企业如:IBM公司、BEASystems、Oracle等都有参与其中。这个标准是在迎合当前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基于Internet技术应用需求日益增加的形势下制订和发展的。它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和一系列开发技术规范。多层次分布式应用模型是指根据功能把应用逻辑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支持相应的服务器和组件,组件在分布式服务器的组件容器中运行(如Servlet组件在Servlet容器上运行,EJB组件在EJB容器上运行),容器间通过相关的协议进行通讯,实现组件间的相互调用。遵从这个规范的开发者将得到行业的广泛支持,使企业级应用的开发变得简单、快速。

2.3.2Websphere的应用

作为IBMWebSphere软件平台的基础,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V6.1交付了安全、可伸缩、具有弹性的应用程序基础架构,这些基础架构是实现面向服务架构(SOA)所需要的。

利用业界主要的Java2EnterpriseEdition(J2EE)1.4和Web服务应用程序平台,帮助构建、运行、集成和管理动态、随需应变的业务应用程序。

技术

是对MicrosoftActiveXDataObjects(ADO)一个跨时代的改进,它提供了平台互用性和可伸缩的数据访问。由于传送的数据都是XML格式的,因此任何能够读取XML格式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进行数据处理。

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举例——资源录入的实现

在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的录入界面中,用户在各个表单中输入资源基本信息,如资源名称、资源类别、资源访问权限等,输入完毕,确认无误后,单击录入按钮,就可以进行向数据库中录入数据的操作。在向该界面中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某个字段类型与规定的数据类型不同,程序则会提示用户输入的数据类型不正确,要求用户重新输入数值,直到输入正确的数据类型为止。录入模块流程图如图2所示。

完成向数据库中插入记录的操作的JavaBean的相关代码是:

PublicvoidexecuteInsert(Stringsql){

try{conn=connPool.getConnection(sConnStr);//在连接池中获得一个连接

Statementstmt=conn.creatState-ment();//创建执行SQL语句的对象

stmt.executeUpdate(sql);//执行

SQL语句,完成数据库插入操作

catch(SQLExceptionex){System.err.println(“aq.exe-cuteInsert:”+ex.getMessage());//显示数据库访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

stmt.close();//关闭语句对象

conn.freeConnection(conn);//把连接释放到连接池中

}

4结语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本文提出具有我省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将使我院乃至全省各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更加规范科学,促使我省各职业院校最终建设成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远程开放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开发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首都信息化,2004(2).

[2]李节.基础教育信息化2006关键词.中国远程教育,2006(2).

[3]卜世波,肖晓旦,李后卿.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关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

[4]赖红辉.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中国成人教育,2008(5).

第12篇

[论文摘要]大量数据表明,我目的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1、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短缺,对外依存度高。我国是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水资源人均只有2151立方米(2005年数据),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我国能源资源储量不高,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2006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消耗的能源占全世界的15%,消耗的钢材占全世界的30%,消耗的水泥占全世界的54%。多年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我国能源资源日益短缺,越来越依赖进口,致使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从19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

2、能源环境压力巨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生态恶化。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GDP两位数的增长,主要是靠粗放扩张实现的,这几年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CDP增长率。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上升。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比2001年上升33.2%;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增加,已占世界的1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排放国。在生态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2005年初,瑞士达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2006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0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只有4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余均为Ⅳ类及以上。

3、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任务形势严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年均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年均2.2%。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0.7%,大大超出8%的预期性指标。然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只下降1.23%,没有达到下降4%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但没降反而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8%,化学需氧量增加1.2%,也都没能达标。由于2006年节能减排没有达标,给“十一五”后四年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压力,这后四年每年单位GDP节能率不是要达到4.4%,而是要达到5%以上。

二、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第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7.5%。高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出口总额跻身世界前两位,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要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发展,扭转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第13篇

(1)一个企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两个矛盾形成的一大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方式中偏硬性的手段,而文化建设则是偏软性的手段。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硬性的制度再强硬,也难以毫无差池地管理好企业所有的事务。而人力资源又是企业最灵活、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必须要靠文化建设作为柔性管理手段来辅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用企业的营业思想、建设方向等精神意识去俘获员工的内心,让他们在精神上支持企业的发展。

(2)企业为文化建设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铺平道路,指明方向,是企业发展道路上永不熄灭的明灯。企业的文化建设各具特色,正因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各企业之间才会有大相径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建设就相当于此人的大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当于此人的手脚四肢,头脑指挥着手脚四肢,四肢在头脑的支配下,接受命令去改造世界。头脑和四肢必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此人真正的实力,头脑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说文化建设是指引企业一切行动的基地。

二、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注意事项

(1)首先企业必须打造一个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管理企业上上下下全体工作人员的硬性体制,企业必须树立起标杆,然后要求所有人员按照这个标杆去行动、去工作。硬性的管理体系是帮助企业打造现代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完善,能够捕捉到员工日常在企业中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所有的行为都作出硬性的标准与规范,引导企业的建设向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注重用文化建设方向去引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贯彻。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精神根基所在,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大力重视人文精神的贯彻落实。人文精神是企业对员工关心、爱护有加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具备伟襟的重要体现。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照顾和爱护,时刻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经常拜访家属,增加对员工的关心。综上所述,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其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只有将二者的关系真正弄明白,在贯彻一个的基础上发展另一个,才能够帮助企业建成现代哈有实力的

三、结语

第14篇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内容多样化、覆盖面广的特点,主要包括水情分析、水文测站、水位测绘、数据中心等专业内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次性、固定性和整体性特点。具体而言,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一般数量较大、交通条件差、覆盖广泛且作业线长。由于交通条件的阻碍,很多必要的检测设备无法运送到施工现场,加上项目建设的施工地点较为分散,环境恶劣、复杂且覆盖面广,河流的上游下游方向,东西南北部地域全部涵盖其中。水文水资源建设每个工程规模都不是很大,可分为水文站、水质站、流量站和水环境检测中心等几个类型。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是面向全社会的,贯穿了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过程,是一项具备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进步和信息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步伐,我们应吸取过往的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应用动态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静态管理,应用统一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分散管理,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促进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信息化建设发展。

2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我国在水文水资源建设上虽有一定基础,但依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2.1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意识不足。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事关国计民生,不仅能够推进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其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程序。我国目前所采用的水文机构体制以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为主导,不利于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地区平衡,很多地区项目并未进行严格审批,且没有遵循标准程序,管理工作还不够细致,缺乏基层管理人才,归根结底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就是: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未能将管理工作细微化且落到实处,忽视了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标准程序。2.2项目主体不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水文机构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使得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多个地市的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由一个水文机构负责,导致各地市之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部分地市水文机构完全按照本地水域情况进行项目设置,这种项目设置机构主体不明确,对各自区域的管辖权归属也不明确,最终导致影响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阻碍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水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3项目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融合性和较大的空间跨度。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内容多样化、覆盖面广的特点,主要包括水情分析、水文测站、水位测绘、数据中心等专业内容,这些职能要求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在各个流域监测中信息资源要极大共享,因此,和其他建设项目不同的是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自身具备很强的专业融合性,并且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具有较大的空间跨度,主要建在相对固定的区位和独立的空间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2.4施工监管不严格。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该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提出的标准程序,但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呈现静态管理、分散管理和粗放式管理,很多环节未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执行,缺乏基层管理人才和管理专业性,未能建立严格的质量执行管理体系,使得施工现状未能完全达到相应规定标准。

3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对策

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良好运行事关国计民生,通过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存在问题加以探究,为保证水利水资源建设项目的顺利运行,本文提出以下5个解决对策。3.1明确项目主体。在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主体和项目法人,积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项目法人是整个项目的责任主体,起到对上负责对下控制的协调作用,根据项目的标准程序和具体要求,设立专门实施项目管理部门或者机构来对各层级工作进行建设组织和管理协调,一旦项目在某个层级出现问题,由该层级部门及时解决。各环节部门人员的选拔要具备财务、管理、经济等综合需求和专业素质。在此基础上,为调动管理者的参与性和员工积极性,可将与项目管理目标相统一的激励制度在此项目中推行,从而更好的完成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3.2强化项目管理程序意识。针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按照规定标准办事、不按照程序执行的实际问题,必须深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程序意识。对管理人员组织定期培训,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认识管理程序的标准流程和了解按照程序执行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项目管理流程一般包括调研、启动、规划、实施、扫尾和后续6个程序,项目审批中必须加强程序执行管理力度,对不按照标准程序执行的项目予以驳回,个别超出投资计划的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更要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发挥项目管理程序的最大作用。3.3增加水文监测设备数量和科技含量。设备的缺乏和高科技含量低是阻碍我国水文水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并且不断研发新技术,增加水文监测设备的数量,以满足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工作需求,应用动态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静态管理,应用统一管理手段代替传统的分散管理,将传统的人工模式转化为机械模式,再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以此来优化管理结构、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程。3.4合理划分水文建设工程的标段界面,将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一般数量较大、交通条件差、覆盖广泛且作业线长,这就要求其项目的开展需具备更强的专业和知识面,因此,应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所在流域进行合理的标段界面划分,以确定其在所在流域的归属,且每个标段都有各自独立的项目法人来明确项目管理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使得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工作权责分明、目标明确。3.5严格管理项目施工过程。对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工程进行合理细分,了解并监控施工单位再具体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质量的把控,采取平行检查和旁站、巡视检查2种方式对项目关键质量点进行跟踪和实时监控,并做好项目施工工序的检查验收工作。4结语水文水资源建设是国家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人民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工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项目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行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繁荣,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效提高水文水资源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水文水资源建设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相应解决政策,明确项目主体、强化项目管理程序意识、增加水文监测设备数量,采用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开展工作、合理划分水文建设工程的标段界面,将各专业有机的融合起来。以此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项目运行进程和经济效益,确保水文水资源项目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

作者:刘超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连春.浅议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技术需求分析及推广应用[J].河南科技,2013(12):215.

[2]刘圳.试论水文水资源监测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10):142-143.

第15篇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1]。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资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日趋明显,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图书文献资源在深度、广度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并向多学科、多层次及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应进行多元化组配的综合建设,实现从文献组织到知识与信息组织的转变,把传统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利用电子信息资源及网络资源来丰富馆藏,这是新时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使之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是高校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更新文献资源建设观念

1.1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应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主线。以人为本就是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以人为本”强调用户本位,就是图书馆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用户的需求开展;相反,以书为本,强调资源本位,就是说不考虑用户的需求,不考虑馆藏文献的“藏”与“用”之间的关系,使图书馆处在自我封闭状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必须更新观念,从采访到分编都应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题,从用户的需求而制定采访方案和本馆编目细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与广大师生读者的沟通,尽可能全面真实地收集读者的各种反馈信息,开发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应时常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以适应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

1.2加强多元化思维观念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主要以印刷型为载体的文献为主,其他载体如录音带、录像带等也有少量收藏。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同时文献剧增及文献信息资源载体向多样化发展,文献类型出现了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非传统纸质的数字化文献。网络的出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采集对象不再只是传统纸质文献,可供图书馆服务利用也不再局限于本馆所拥有的现实资源,而是注重对网络信息以及电子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出现了虚拟馆藏。信息资源内容范围也有了更大的扩展,一是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出现为数字图书馆馆藏内容范围的扩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因特网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其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零次文献及其他信息,而许多信息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收集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有新的发展,由传统的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到现在文献采集利用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文献采集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处理与传播,从而提高了信息检索与传播的效率。新时期的图书馆是复合型的图书馆,不仅文献载体类型发生变化,而且在文献源、文献类型、馆藏发展途径和手段等方面均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一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单一思维模式,接受多元化的观念,构建多元化的馆藏体系。

1.3改变“重藏轻用”观念

传统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是以文献本身的内容质量取向的,而对文献是否符合读者的要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则不大关心,“重藏轻用”是传统图书文献信息管理特点,影响深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时代的灵魂,网络使知识信息的检索利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文献信息工作的重心转到“开发利用”上来,实际上就是把文献组织转变为知识信息组织,为读者选择、存取有用的文献资源、切实提高文献利用率,成为图书馆人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达到教学评估标准而使馆藏“跨越式”增长,并不等于馆藏建设得到发展。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纸质文献继续在建设特色馆藏中发挥主要作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将图书馆服务容入网络大环境,信息下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合理复制等网络“存取”,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

1.4学科馆员素质观念

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图书馆员提高素质,提倡培养学科馆员[2],优化人才队伍,使其在学科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等比例结构达到最优化,既要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方面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重点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

2文献资源建设新模式

2.1建立有效的采访模式

导入有效的采访模式,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关键[3]。传统图书馆普遍存在采购途径单一、资源开发程度不深、采访体制老化等问题。要改变这些现象,首先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多元性,从科学发展观来制定和完善采访制度;其次,要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的要求,确定文献采集的方向和方式,并加强对外交流。图书馆采访人员是文献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其工作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举足轻重,在一定条件下,采访工作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而采访模式则为采访工作提供机制的保障。面对高校的多元化发展,对采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掌握整个学校的科研发展和动态以确定采购方针。建立个别采访和集体采访相结合的模式,即采访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单独工作,而是由图书馆中具有较高水平和较高道德修养的学科馆员组成“集体采访团”加盟。

2.2重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重点学科是指在众多学科基础上具有培养硕士、博士生能力的专业学科,能够完成国家或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或在某方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专业学科[4]。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是指在高校某一重点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应用、研究和参考所用文献的收藏相当完善,完全可以支持该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完全可以满足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对该学科专题文献需求的整体要求[4]。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应视作整个馆藏资源建设重心,突出馆藏特点,形成特色馆藏。因此,文献资源采集目标性要强,所收藏文献资源有针对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根据重点学科的级别来确定文献资源保障的级别,满足重点学科对所需文献的深度、广度和时效性的需求,注重核心期刊的收藏,重视灰色文献收藏,外文文献与中文文献比例合理,注意收集本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成果,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上来。

2.3数字资源、网络资源与印刷型文献资源并存的模式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外,更应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是馆藏书目、文摘、索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数据库等资源。图书馆利用自动化系统共享馆藏资源,也可利用联合书目系统进行馆际间的书目共建共享;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资源,除自己加工外,还可以利用购买补充;还可以通过购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网上数据库(资金不足可采用联合购买方式)等来丰富数字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具有地理分散、组织松散、类型繁多、随机性强、非规范、跨时空、跨行业、语种多等特点,给人们的查询和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对网络资源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3]。网络信息的选择要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明确的网络信息源选择目标、确定主题和收集范围,通过学术领域的专家和学校的教授、学者推荐、介绍,作为选择确定核心网址和网站的基本依据,做好网络导航服务,向用户提供资源的地址链接。做好网上一次文献资源、二次文献资源的组织,进行分类整合,并按一定分类体系存储,建立专题资源建设,向用户提供分布情况,指导用户查找。

2.4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即由图书采访人员依照本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政策和馆藏原则,有计划、指导性地组织不同层次的读者持续地参与现场挑选、书目圈选或推荐购买,从而获取文献的方式。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可以借助读者的科学专业知识,选择与学科相适应的文献,加深对学科领域所需文献的认识,深入了解各专业所需的教参和教辅,及时捕捉到学校科研的最新动态,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校科研服务。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读者面要广,包括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和研究生读者、本科读者等,建立长期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专家队伍。读者参与文献资源途径有:①参与现场采书;②网上荐购;③书目圈选;④特殊荐购等。

3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及评价

3.1以教学科研服务为目标

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除了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外,还要有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保障。图书馆服务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就要进行服务创新,改进服务机制,树立“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开发深层次、多形式的信息服务。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用户,特别是带有重点科研课题的用户,挖掘开发信息文献资源,提供专题服务、引文检索、项目背景分析、科研产出能力评价、学术期刊检索、项目查新等深层次服务,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另外,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信息服务,网上咨询服务(包括电子邮件、留言板、网络会议、聊天等方式),文献传递服务,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网上培训等多形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2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评价

传统馆藏文献评价标准强调文献采访的质量,以藏书的内容、结构和藏书的利用为主要指标,而往往注重馆藏量,以“重藏轻用”来取向,以拥有文献量来判断资源价值。而在网络信息大量涌现的今天,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评价必须突破原来馆藏评价的范围,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对各种资源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对实体馆藏数量和质量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能力进行评价模式,包括文献保障率、读者满足率、文献覆盖率以及馆藏文献的知识信息含量、馆藏文献结构、馆藏文献利用率等。文献的利用不只是纸质文献的借借还还,更应重视网上资源信息利用,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利用,人均可获馆藏信息量、人均数据库信息量、所推荐的重点网址、网页的点击率,用户对网上资源文献信息的下载、存贮与传输的操作是否容易掌握以及相关数据库的链接度和利用的易难度等都应该作为评价标准。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评价还应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可持续发展要求文献建设要保持协调性、持续性和整体性[5]。协调性要求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本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从内容和文献载体形式上科学合理地建立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持续性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以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展战略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必须是整体的发展,破坏了其中的一部分,其后果必将波及整体,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要以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把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计划性,根据学校馆藏文献的实际,按照学校的发展规模的要求,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文献资源建设得到持续、渐进、有序、健康地发展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图书馆发展呼唤科学发展观[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3):5-6.

[2]王瑛.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5(7):70-71.

[3]付先华.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服务[J].理工高教研究,2005(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