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

民主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主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主管理论文

第1篇

一、案例

丽嘉卡尔顿酒店是全球知名的豪华酒店,在世界拥有30余家高档酒店,以优质的服务著称于世,著名的美孚石油公司将其作为提供温馨服务的榜样。丽嘉卡尔顿酒店的经营理念是用持续创新保证“卓越服务”承诺的实现和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公司因为创新的贫乏感到危机四伏,正如总裁舒尔茨所说,“如果认为保持现状就可以,那简直是太荒唐了!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可能比我们做得好。要是跟不上别人的发展,那我们很可能是被吞并。”于是变革毋庸置疑。一场组织变革不声不响地开始了,这个变革以丽嘉泰森角宾馆为试点。泰森角宾馆就在华盛顿特区的近郊,1993年4月的一个早晨,这里的员工突然获得一个通知“: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新的试验,需要每位员工的参与与支持。从明天开始,我们这里不再有经理,只有团队。你不再有上级。”大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互感疑惑。但没错,这是事实。公司已经成立了不同的团队,每个人所属的团队已经在通知里说得清清楚楚。这些五花八门的团队包括抵达前团队、抵达——离开团队、停留团队、烹饪团队、宴会团队、饭店服务团队、晚餐服务团队、操作支持团队、指导团队等。大家不知所措地忙碌开来,抵触情绪非常明显,但是泰森角宾馆负责人还是强制贯彻。这场失败的变革令人震惊。这里的每个团队成员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谁应该对什么负责,各自努力的方向也互不相同。员工私下相互打听,想知道公司这样做是要干什么。他们在不停地抱怨“:团队太庞大,从来都没有清晰地对团队目标做个解释,责任的问题也没有说明。没有上级,那谁来负责?”

在此后的三个月里,前台人员的流动率是100%,门童服务人员的流动率是20%,服务变得非常糟糕。泰森角宾馆认识到了失误,决定重新开始。首先宾馆向员工介绍组织变革以及组建团队的原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大家在观念上能够愉快地接受变革,支持团队建设。其次是对团队进行充分地授权,以前一些管理者承担的任务现在由团队员工去做了,通过授权使得团队能够更灵活地工作,高效完成任务。同时,为了保证团队成员能够完成不断增加的责任,泰森角宾馆加强了对员工的培训。丽嘉卡尔顿酒店通过组织变革,以前那种传统的等级结构化组织,转变成了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公司的目标分解为团队及其成员的目标,同时团队成员得到充分的培训、授权,感觉到自己是组织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去完成任务,自我约束与成就感更强了。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信任、彼此承诺,以高效的协作实现目标,大家不需要过去的监督与控制,工作氛围更加和谐,他们的微笑服务更加真实。结果酒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顾客满意度提高了,顾客的回头率不断增加。

二、案例点评

(一)团队建设,目标至上。团队是由一些知识互补的个体成员组成的集合,他们为负有共同责任的工作使命和业绩目标而努力。团队的核心是共同承诺,有了承诺,团队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这种共同承诺需要一个能使成员们为之信服的目标。丽嘉卡尔顿酒店各个团队就是围绕公司目标不断地制定切实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逐步提高团队绩效的。这种“目标制定”活动贯穿团队的整个生命周期。团队能将他们的共同目标转换为具体、可测量的团队以及成员的工作目标。

第2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空调发展前景能源

1我国宏观经济和城市民用建筑的发展情景设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部署,即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

这个宏伟的发展目标必然对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

1.1经济结构

在今后15年中,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增长迅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将出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13.6%;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2.9~46%;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2020年为41%~43%,2050年51%~56%。

1.2按名义汇率计算的GDP

按照我国总体经济战略规划,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88万亿元RMB,2020年达到26.82万亿元RMB。两个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1%和4.14%。需要指出,近年以过度投资拉动的超常规增长使得资本形成所积累的一系列低效率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资本、大量库存积压、国际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打压、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以及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将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因素。

1.3人口

预计我国人口总规模为:2010年14亿左右;2020年15亿左右。

1.4人均GDP

人民币的汇率政策正在调整,人民币不再紧盯美元。因此,今后我国的GDP统计必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购买力平价(PPP)标准。如果按世界银行的统计,我国2003年人均GDP(按PPP计算)已经达到4990美元,已经超过当年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4320美元),这显然是高估了。而如果参照中等收入国家购买力平价计算所得人均GDP比名义汇率计算所得高出1.9倍的比例计算,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分别达到2932和4104美元,2020年我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1.5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从由1985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速度是世界同期的两倍。但2000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7%,其中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从世界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率从36%提高到60%属于加速期,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率还将不断提高。如果按1985~2004年间城市化率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在50%以上。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当在60%左右(58.7%)。

1.6房屋建设

截至2003年底,全国城镇房屋建筑总面积达140.91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89.11亿m2,占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为63.24%。

图1我国城镇房屋建筑面积的增长(10亿平方米)

根据建设部小康社会居住目标,可以分析得到2010年和2020年的建筑面积。

表1我国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预测

2010年

2020年(情景1)

2020年(情景2)

城市化水平%

45%

50%

60%

城镇人口总数亿

6.3

7.5

9.0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2

26.5

30

35

城镇住宅建筑总面积亿m2

166.95

225

315

城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m2

8.06

10.75

12.5

城镇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0

80.6

112.5

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亿m2

217.75

305.6

427.5

表1中2020年的预测之一是按城市化率的低限设置的情景;而预测之二是按城市化率的高限和小康居住目标设置的情景。

2我国空调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2.1住宅空调发展现状

我国房间空调器生产开始于1978年。1991~1993年进入了起步阶段,1994~1996年步入加速发展期,1997~2003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4~59%。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房间空调器产业已经拥有了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房间空调器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根据日本空调采暖和制冷新闻(JARN)预测,2004年全世界对房间空调器(RAC)和单元式空调机(PAC)的总需求量为5600万台,其中中国为2000万台,占36%。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一国的产量实际已经超过全世界的需求,我国家用空调器的产能已经过剩。

图2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的增长

图2中显示,我国房间空调器的生产年均增长率为40.5%。而图3中则反映了我国城市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拥有量的增长情况。2002年,我国仅有10个省市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在50台以上,而到了2003年,便增加到16个省市。增长势头很猛(见图3),但年均增长率为27.04%,还是赶不上生产量的增长。

图3我国每百户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台)

研究发现,家庭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与人均GDP的增长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图4是笔者以上海的情况分析得到的相关关系。当人均GDP达到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得到普及(达到户均1台)。

图4每百户家庭空调器拥有量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我国小康社会的住宅,将从满足生存需要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空调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

2.2集中空调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制冷与空调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0年到2003年全国制冷空调行业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增长速度。

表2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主机生产量(台/套)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活塞式冷水机组

4,000

2,517

2,493

4,645

螺杆式冷水机组

3,056

3,910

5,663

8,977

离心式冷水机组

481

698

947

1,240

蒸汽/温水型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1,194

1,460

1,268

1,053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

2,091

2,385

3,052

2,785

风冷式冷热水机组

15,000

20,800

26,000

——

户式集中空调用冷热水机组

——

——

——

36,372

总计

25,822

31,770

39,423

55,072

年平均增长速度

28.9%

注:2003年风冷式冷热水机组的统计归并在了螺杆式、活塞式冷热水机组和户式集中空调的冷热水机组三项统计中。

2000(销量)

2001

2002

2003

组合式空调机组

10,495

25,853

29,492

36,505

新风机组

33,066

77,281

47,880

50,602

风机盘管机组

684,684

1,281,517

1,387,072

1,719,557

总计

728,245

1,384,651

1,464,444

1,806,664

年平均增长速度

39.8%

表32000-2003全国集中空调系统末端设备生产量(台/套)

根据历年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及重点生产企业调查汇总,在1993~2003年间我国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年均增长幅度13.4%,吸收式冷水机组产量年均增长幅度16.2%,其中直燃机产量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8.7%,高于电力驱动冷水机组产量的增长幅度。总体来讲,1993~2003年间我国制冷机组总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3住宅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根据笔者的分析,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这两个因素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28和0.9681。因此,将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作为因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作为两个自变量,可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到2010年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百户,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2.33亿台。

房间空调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0年,2000年前居民购买的房间空调器到2010年将不得不更换,若考虑这部分的设备报废和更换数量,则2004~2010年间我国国内房间空调器的销售总量将达到17826万台,平均每年销售量为2500万台左右。

当平均每户居民房间空调器的拥有量达到一台以上时,其购买的欲望将逐渐降低,而空调器的使用时间将延长。此时,每百户城镇居民房间空调器拥有量将不再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呈线性相关关系,笔者认为2010年后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的饱和趋势将与总人口数量的饱和趋势相符。因此可以预测2020年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90台,届时房间空调器的保有总量将达到4.2亿台。

2.4集中空调的发展前景预测

对集中空调的预测采取未来能源可供量倒推的预测方法,可得到如表3的结果。

表3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制冷机组的发展预测

2010

2020

一次能耗可供总量(三种情景平均值)/亿吨标准煤

21

29

建筑能耗所占比例

20%[1]

28%

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例

40%[2]

40%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1.01

1.81

空调冷热源一次能耗/亿吨标准煤

0.29

0.521

空调冷热源耗电量/亿kWh

782.5

1404.8

空调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亿kW

5.26

10.71

公共建筑总面积/亿m2

50.8

80.6

单位面积装机冷量/W/m2

103.6

132.9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所占比重

10.0%

15.0%

燃气空调装机冷量/万kW

5263

16063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

47371

91026

直燃机保有量/台

29241

8924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台

394754

758548

全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装机冷量总计/万kW

52634

107089

综合以上预测结果,到201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总装机冷量将达到1.5亿冷吨左右,2020年总装机冷量将增加到3.05亿冷吨左右。

3民用建筑空调的发展对能源供应的影响

3.1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所谓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即维持建筑功能和建筑物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包括照明、采暖、空调、电梯、热水供应、烹调、家用电器以及办公设备等的能耗。除非特别指明,现在一般提及的“建筑能耗”都是指使用能耗。

根据某些文章和媒体的报导,2001年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即已达到27.5%,与当年日本的此项比例(29.2%)相差无几。并据此得出我国建筑节能的紧迫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生活质量,以及建筑技术水准。发达国家在进行能源统计时,一般按照四个部门分别统计:即工业(或产业,因为在发达国家农业已经产业化)、交通(在发达国家航空、城市轨道交通和私人汽车都十分发达)、商用(办公楼、旅馆、商场、医院、学校)和居民(住宅)。一般可以把商用和居民两项作为建筑耗能看待。比如金融、贸易、商业和咨询等第三产业,几乎没有什么工艺能耗,但对于室内环境品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第三产业的主要能耗形式就是建筑能耗。商用部分的能耗实际就是第三产业的能耗,即建筑能耗。因此,发达国家的耗能部门实际上就是产业、交通和建筑三大家。

我国的能耗统计方式,并不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是按照行业统计。如果我们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活消费和其他行业的能耗算作建筑能耗的话,那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的建筑能耗比例只有18.2%。如果再加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建筑业的能耗,也只有26.9%,还是到不了27.5%。但很明显,交通运输的能耗帐无论如何也是算不到建筑使用能耗的头上的。

另一方面,欧、美和日本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它们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除日本外都在30%以上。而我国则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低。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1.8%,而1998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即已达到47%。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30%,低于国际上同收入组别国家近20个百分点。因此,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较高比例的外在条件并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是在向重型方面转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在2002年达到顶点之后,一路下滑。而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多年平稳发展之后,从2002年开始反弹。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钢铁、有色金属、焦炭、水泥、彩电、冰箱、房间空调器等数十种产品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钢产量达到空前的27279.79万吨。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吨钢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20~30%,中国超过10%的能源被钢铁业“吃”掉。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建筑能耗不可能在总能耗中占有很高比例。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大致应在20%左右,其中10~13%是采暖能耗,7~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当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建筑能耗的比例越大,经济发展就越是合理和健康。

我国建筑用能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但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人均耗电量为5245kWh,是2002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65.2%,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21倍。但上海人均生活耗电量只有617.62kWh,占总耗电量的11.8%,约为同年香港人均生活(住宅)耗电量的44%。上海家庭平均人口数为2.8人,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电量应为1730kWh,而1997年美国家庭平均空调用电量就达到1555kWh。因此,住宅能耗的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我国现在的依靠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高资本投入、没有附加价值的传统制造业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目前这种工业化初期落后的经济结构中。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向新型工业化社会过渡,必然会像当今的发达国家一样,产业结构的重心将从工业转到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将从工艺过程能耗转到保持环境的建筑能耗中来。因此,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使用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比例的增加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筑节能的目标是提高建筑物对能源直接使用的效率,用少许增加的能耗满足大量增加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少间接能耗和无谓的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建筑使用过程中,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3.2民用建筑空调是形成电力尖峰负荷的主要因素

200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大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26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尽管从2000年开始,我国仅用5年时间,发电装机容量便从3亿kW增加到4.4亿kW,但能耗(电耗)增长的速度更快。从2002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9.1%,而电力消费却增长了16.5%。

有人把电力紧缺归咎于我国民用建筑空调的超常规发展。这是混淆了电力和电量的概念。根据笔者在上海的调查,尽管上海住宅空调的普及率(96.8%)已经超过了美国(72%,1997),但居民使用空调的时间全年平均仅为800~900小时,也就是说,尽管空调用电开支在家庭能源开支中占了最大比例,但总体消耗的电量并不很大。这种低水平消费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经济水平还不高。因此,在城市或地区全年电力消费的尺度上,民用建筑空调并不是“耗电大户”,但却是造成夏季(冬季)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民用建筑空调使用的季节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造成夏季供电峰谷差的进一步拉大,形成对电网安全的潜在威胁。图4的尖峰负荷与最高气温的关系曲线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上海,当气温在33℃以上时,每升高1℃,电力负荷将增加12.7万kW(工作日)。同样,在北京市也有非常相似的情况,当气温在32℃以上,每升高1℃,电力负荷增加12.9万kW。

日益增长的空调用电负荷已经造成了城市电网难以承受的高峰用电负荷及巨大的电力缺口(2005年估计为2500万kW)。这种电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矛盾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000-2003年,国内空调器销售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7.65%,而同期我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增长率只有6%左右,远远低于房间空调器销售量的增长速度。我国的住宅空调产品形式单一,无论是窗式、分体壁挂式还是集中式,几乎全部是电力驱动。致使房间空调器(国内销售)的装机电力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比例已经高达10%。

图5北京市近年来夏季最高电力负荷和空调电力需求的增长

从图5可知,北京市的空调电力需求的比例逐年提高。2001年至2003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了29%,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也持续攀升至17.32%。2001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量为542739万kWh,2003年则增至700726万kWh,增幅高达29%。同时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也大幅增长,2001年人均年生活用电483.57kWh,2003年则达到609.96kWh,增幅为26%。

3.3民用建筑空调的能源需求预测

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可以预测,2010年全国每百户城镇居民空调器拥有量为125.8台,所形成的装机电力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8.7%。到2020年,每百户居民空调器拥有量将达到190台,占全国发电装机量的比例为37.4%。

2004-2020年间,电驱动制冷机组的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41%,2010年我国电制冷机组保有量约为39.5万台左右,2020年将达到76万台。可知,从2010到2020年,我国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的电制冷机组的装机电力将由1.01亿kW上升到1.78亿kW,在全国发电机组装机电力中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6.2%上升到2020年的19.8%。空调电力制冷机组的耗电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从2.66%上升到2.89%,由此造成公共建筑集中式空调系统用电量在电力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由9.3%增加到10.1%。

如果国家继续推进当前鼓励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并假定2010年和2020年直燃机的装机冷量分别达到当年空调机组装机总冷量的10%和15%,则2010年,我国直燃机总保有量约为2.9万台,全国直燃机总的天然气用量将达到29.6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2.4%;而到2020年,直燃机总保有量将达到8.9万多台,直燃机总的燃气用量将进一步增加到90.3亿m3,占全国天然气总用量的3.4%(见表4)。

表4发展燃气空调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预测20102020

直燃机装机冷量所占比重10.0%12.5%15.0%15.0%17.5%20.0%

直燃机装机冷量/万kW526365797895160631874121418

直燃机保有量/万台2.93.64.48.910.411.9

电制冷机组装机冷量/万kW473714605544739910268834885671

电制冷机组保有量/万台39.538.437.375.873.671.4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装机电力/亿kW1.051.020.991.781.731.68

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亿kW6.56.56.5999

占发电机组装机容量比重16.2%15.7%15.3%19.8%19.2%18.7%

公共建筑空调电制冷机组耗电量/亿kWh704.2684.7665.11194.01158.91123.8

全国总用电量/亿kWh264352643526435413034130341303

电制冷机组耗电量占全国用电总量比重2.66%2.59%2.52%2.89%2.81%2.72%

节省的空调装机电力/万kW117014621754357041654760

节省的电力投资/亿元130116271952397146335295

直燃机燃气用量/亿m3/年29.637.044.490.3105.4120.4

全国总天然气需求量/亿m3125412541254265326532653

直燃机天然气用量占总用量比重2.4%2.9%3.5%3.4%4.0%4.5%

4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空调将有更大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东部地区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偏热,冬季更冷。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城市,室内既需要冬季采暖,也需要夏季供冷。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在4000~4500美元时,住宅空调将普及。住宅空调将从奢侈型消费品变成普及型必需品,完全脱离“家电”属性,成为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一定会逐步增加。为提高生产率,第三产业必须为建筑环境消耗能量,使用空调,夏季供冷、冬季供暖。总之,民用建筑空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必然的需求。从现代能源管理的思想出发,不应该也不可能去抑制这种需求,而只能因势利导,用经济与技术手段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开源节流,尽力满足这种需求。

所谓“开源”,就是在提倡适度消费与节约能源的前提下,提倡民用建筑空调能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低谷电、淡季气和可再生能源,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去挖掘“能源供应”的潜力。例如发展蓄冷技术、利用天然气的燃气空调、热电冷联供技术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同时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制冷空调技术。所谓“节流”,就是改进制冷空调产品,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环境友好。

4.1蓄冷空调

对蓄冷空调的电费价格体系是推进蓄冷空调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电力公司(或供电局)推行了分割式三段制分时电价,其中的高峰时段集中在上午8:00~11:00,以及傍晚到夜间的18:00~21:00,使办公楼与大型商场这两类商业建筑的空调冷负荷高峰时段(下午)被划入了电费的平段时间。导致大部分蓄冷量在非高峰用电时段的下午释放掉,对转移夏季高峰用电负荷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而且也不能使用户从分时电价政策中获取最大利益。上海市从2005年夏季开始将空调负荷高峰时段13:00~15:00划入高峰电价时段,同时对用户的电力最大需求MD提高收费标准(30元/kW·月),这些政策都有利于蓄冷空调的推广。

除了峰谷电价的比值之外,低谷电价的绝对值也有很大影响。如果低谷电价能够跌破购电成本的底线(比如降到0.20元/kWh以下),相信会极大地推动蓄冷空调的发展。而这一底线恰是某些电力公司前几年在电力富余时推销电锅炉和电采暖的促销价。

2004年,我国已经批准开工的电站项目达6110万千瓦。以每kW电站投资6000~7000元计算,需要投资4000亿元。如果少建10%,就可以节省400亿元,再将其中的10%即40亿元投入对蓄冷空调的补贴(200元/kW),可以转移2000万kW空调高峰冷负荷。理想情况下可以转移电力负荷600万kW,恰好相当于少建10%的电厂。这样,电力部门实际节约了投资360亿元。而用户除了这部分补贴,还要投入160亿元去建设2000万kW的蓄冷装置。但因为有了补贴,用户可以较快地在3~4年时间里从分时电价的差价中回收这部分投资。实现电力公司和用户的双赢。

4.2燃气空调

影响燃气空调发展的瓶颈是天然气价格。制订燃气空调用气价格的依据,应该是使燃气空调的寿命周期成本能与电力空调持平或略低,从而使用户能实实在在地受益,也才能鼓励用户使用燃气空调。定义电力与天然气的比价:

这一比价越大,表明燃气空调的年度等额寿命周期成本与电力空调相比,经济性越好。国际上电力与天然气比价一般约为4:1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该比价偏低,因而制约了燃气空调市场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初,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出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共消耗天然气25.4亿m3,2005年预计将消耗33亿m3,超过市政府30亿m3的预算,也超过了陕京管线28亿m3的供给量。上海市预计2005年的天然气使用量将达到20亿m3,但目前落实的气源仅16亿m3(其中包括西气10亿m3和东海气田6亿m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北京和上海均开始限制冬季天然气锅炉的发展。但是,对任何一个燃气空调用户,不可能只在夏季用天然气供冷而不在冬季用天然气采暖。从总量来说,发展燃气空调用户可以起到填平夏季天然气低谷的作用,但同时还会增加冬季天然气的高峰。因此,需要研究天然气冬季的削峰措施。燃气供应部门,要研究夏季储气措施和冬季可中断用户的政策。而暖通空调行业,也要研究季节蓄能的燃气热泵技术以及能燃用水煤浆和煤层气的直燃机技术。

4.3热电冷联供

在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诸多政策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多余电力上网的问题。因为用户所需要的热量/冷量与用电量是随着季节、气候甚至白天与夜晚等因素随时在变化,而建筑热电冷联产设备一经确定之后,其正常运行时的供热/供冷量与发电量的比例(即热电比)是大致不变的,所以总是会有富余的电能或者热能产生。为了解决多余电力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允许分布发电的多余电力上网。

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供电营业规则》,如果电力用户自行发电需要并网,其并网的发电机组必须接受电网的统一调度,而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上网电价要采用竞价上网方式,没有任何优惠。建议将分布式能源电力上网按“绿电”看待。参照对风力发电的优惠政策,电网收购价应在0.40元/kWh以上。

阻碍建筑热电冷联产发展的另一个政策问题是天然气的价格。与上节“发展燃气空调的政策建议”相仿,各地应根据当地电价,将电力/天然气比价调整到4.9:1左右。

目前,各种建筑热电冷联产的原动机设备国内基本上都不能够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实现热电冷联产的一次投资很大。建议对建筑热电冷联产系统的投资者做政策性投资补贴,该补贴相当于设备投资的10%左右,使得热电冷联产系统的等额年度寿命周期成本能够与常规空调冷热源相比。

从中期发展来看,应积极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或区域热电冷联产系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移动式(作为汽车动力);②固定式(又称“站式”,用于楼宇热电冷联供)。我国目前把主要的研发力量投入到前者。但燃料电池汽车由于一些技术瓶颈,难以在短时间内普及。而建筑热电冷联供所使用的燃料电池是将天然气改质制氢,不需要直接利用氢气;由于是固定式(站式)使用,省去了许多移动式应用中的麻烦(例如对体积、重量的限制)。所以,燃料电池作为分布式能源应用,相对更容易形成商业化。建议优先发展利用燃料电池的建筑热电冷联供技术,尽快建成一批示范性工程,应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项目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中。

4.4选择较高能效等级的空调设备

作为重要的“节流”措施,我国经济发达、资源缺乏的城市,可在2005年开始实施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6-2004)》和《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2004)》等三个标准中,选择较高的能效等级作为市场准入条件。

根据测算,上海市如果对冷水机组采用比我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的强制性标准提高一个等级,可以产生很好的节电降峰的效益。仅每年新增的冷水机组便可以降低电力峰荷需求6~8万kW,用户也可因此减少电费14%左右。以平均电价按0.75元/kWh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电费2800~3600万元。

5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房间空调器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水机组市场。我国又是世界上房屋建筑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15年,全世界新建筑的一半将出现在中国;中国城市商用和居住建筑中的一半将是在2000年后建造的。因此,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紧缺,确实是对制冷空调业的严峻挑战,但同时也是推进制冷空调行业科学、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使中国从制冷空调大国发展成为制冷空调强国的最好机遇。

参考文献:

第3篇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主要依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人格化管理。民主行政有很多刚性的目标,但为了更好的为民谋利,构建和谐社会,在坚持行政的刚性目标的同时,更要注意行政的柔性操作。随着社会进程的日益推进,人民群众的需求偏好瞬息万变,社会已变成了一个由个性化、多样化组成的、变幻不定的万花筒。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是一种“软”行政模式,它强调的是识别出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对变化,从而更好的为人民谋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1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理念

当前管理界人士对柔性及柔性操作观点较多,看法不一。在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进程中,虽然听到了来自各方拥护的声音,但与此同时,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有人认为,柔性操作的理念不清晰;还有人认为,柔性操作是一种妥协,一种缓冲,为的是掩盖矛盾,是因为政府没能力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甚至,有少数政府官员把柔性操作当作为自己谋利的一种手段,他们在行政之时,也采取了“柔”策略,可此种“柔”操作是建立在他们滥用权力、为非作歹、之上的。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在行政之时就“柔”一把,大开绿灯。这种“柔”操作将正义抛之脑后,将人民的利益抛之脑后,与我们的民主行政的理念背道而驰,从而造成党风不良、官风腐败,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并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等。

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的柔性操作进程中,理念一定要相当清晰,那就是要“民主”,为民谋利。以人为本的“民主”观念是中华传统行政文化的精髓。民主行政是现代行政的本质特征,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现代政府应该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在坚持刚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柔性操作的方式承担起政府的责任。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表明,在追求民主行政的过程中,在实现人民民主与人民的过程中,柔性操作是必要且必须的。将民主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行政理念和价值观准则,既是民主行政柔性操作的合法性要求,同时也是公共行政存在及使命的必然选择。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能够在坚持行政的刚性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好地实现民主,为民谋利。

2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特点

(1)人性化。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是依据社会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以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在广大老百姓的心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明力,从而把政府的意志和思想贯彻在行政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中。

(2)平民化。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改变了过去行政工作人员“高高在上”的局面,提倡“平民化”。从实质意义上说,这种变化要求政府行政人员在增强非权力影响力上下功夫,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也要求他们在职务升迁、任免去留上多一些平常心、事业心,少一些。另外,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还强调民众的参与,实际上,行政的柔性操作过程是政府与广大群众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政府与广大群众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政府推动的。

(3)弹性化。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注重战略弹性,重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倡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的反应灵敏度,时时应对变化和不确定。在行政的柔性操作进程中,遵循的是从实际出发的机动灵活的指导思想,有所变,有所不变,变就是创新,就是无止境的改善,不变的是民主行政的宗旨和理念。

(4)效率化。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注重技术渗透,重视研究行政管理的规律,分析行政效率的现状,力求提出改进提高的措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在行政的柔性操作过程中要以不断地学习及时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前提,以高技术手段不断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开创行政管理的新天地,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民谋利。3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途径

(1)以情感为基础,推行民主行政。注重情感沟通和关系协调。在传统的行政方式中,过多地强调“服从命令听指挥”,沟通被看得不是很重要,对组织的分配、安排、命令,人民想得通要做、想不通也要做。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使人们只能在无奈中接受一切。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原则,以“沟通——理解——互动”为模式,从而实现有效行政。另外,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影响组织、社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错综复杂,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越来越突出。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在协调上的职能、方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协调求稳定、以协调求发展、以协调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也是行政的柔性操作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激励作用和个性化指导。在传统的行政方式中,习惯于“指挥”人民前进,不注重激励人民的动机和行为。其实,人们从事一切工作的愿望程度,是影响行政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在推行民主行政的柔性操作的过程中,要以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出发点,以“察民情、知民心、顺民意”为落脚点。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学会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和高超的激励艺术,让人民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配合行政工作,把要求人民干的事情变成人民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最大限度地使其潜能变为显能。另外,现代社会,人们的个性呈现多样化、多元化,这就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在行政方法上也要多元化、多样化,更加注重对群众进行个别的关照、个别的指导、个别的激励,在不断改进行政制度的同时,不断提高行政艺术。

(2)以文化宣传为平台,促进民主行政。首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加资金投入,利用多种渠道,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教育是兴国安邦的良方妙计,也是增强公民意识的必要途径。通过教育、统一观念,塑造社会整体的价值共识,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另外,要正确引导文化媒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肩负着塑造民众性格的重任。维护民权、关注民生、传达民意,这些既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作为公民应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从而促进民主行政的顺利进行。

(3)以制度为保障,确保民主行政。一方面,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疏通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另外,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另一方面,在政治系统的输出上,则应该发扬民本精神,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价值目标。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精神理念贯穿于各项制度之中,贯穿于行政管理工作之中,从而突出人民群众在政府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确保民主行政。

4民主行政中的柔性操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刚柔相济,辨证施治的原则。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奠定基础,柔性管理为刚性管理提供支持。刚性管理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及必要的手段,形成一定的框架,使组织和成员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地运作。如果没有刚性管理作基础,那么柔性管理的目标就可能显示出极大的随意性或盲目性,由此使柔性操作成为一种妥协,使行政管理工作陷入碌碌无为的状态。而且,个人的需要与利益有时与组织的目标会有所冲突甚至完全对立,如果没有刚性管理作基础,而只强调柔性管理,则很可能会违背政府民主的初衷,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第4篇

1)培养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为了建立更具创新性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比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多借鉴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还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只有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才能优化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2)对传统观念进行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管理者必须对传统的管理进行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创新意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以市场需求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更加科学、合理。3)对机制以及技术进行创新。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体制有机管理制度有着较大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建立具有先进性的机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其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所以,技术人员要多借鉴先进的案例以及经验,对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先进性以及创新性。

二、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

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包括多项内容,为了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对施工材料、技术、设备以及工程资料加强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项目资料收集工作,这样资料包括材料合格证、设计方案、竣工材料、验收报告以及测量数据等等,管理人员妥善保管这些资料信息,如果由于管理不善,出现资料缺失等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延误工期。所以,在建立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做好细节工作,建立存档制度,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完善性以及高效性。

三、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某民用建筑工程,占地面积为12800m2,其属于高层综合性大楼,地上为26层,地下为2层,建筑高130m。其开挖面距离周围建筑的最大距离为20m,而最小只有8m.该建筑由于处于商业中心,所以,人流量比较大,为了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工程设计人员还要结合工程实际,优化与创新组织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2、施工组织项目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由于该施工场地较为狭小,在南北距离不足100m2的场地中,要建立结构较为复杂的高层民用建筑,必须合理利用外部场地。项目把场地内的临时设施布置得非常紧凑,临时办公室尽量精简,大宗材料堆场相对集中。经与周围业主积极协商,在离工地1km左右的地方租赁一块闲置空地,搭设6幢共60间临时活动房,并配以卫生间、食堂等生活设施。项目在工地租赁仓库作为临时堆放,在工程急需时再短距离转运。项目的成品、半成品及大型设备需求量很大。大楼采用SRC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在结构施工阶段钢结构施工量较大,平均每周的吊装量就有100多T。外墙整体玻璃幕墙面积达60000m2多,穿插主体结构施工,幕墙骨架和玻璃的用量巨大。大楼设置45台电梯、手扶梯,电梯组件进场运输量也很大。所有这些分部工程对狭小的场地都是严峻的考验,项目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协调所有垂直运输工具(2台TCT7032大型塔吊和2台京龙SCD200/200GS高速变频货电梯)对到工地大宗构件、设备实行进场24h内吊装完成。本基坑开挖10m深,土石方开挖工程量较大,出土难度较大。基坑基本上是白天爆破,晚上集中装土外运。土石方外运坡道铺设厚麻袋,并用水浇湿,黏除车轮附着的泥土。防止车轮带出工地污染道路。门口设置全自动机械洗车机,对车轮、车身及汽车底部进行全面冲洗、确保无泥土外带后才放行。车厢顶安装自动式车盖,防止土方运输过程中散落。出入口专人指导,避让过往快速行进的车辆,保证行车和行人的安全。

四、结语

第5篇

(1)工程管理的安全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说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施工安全以及建筑使用安全。施工安全问题是指在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操作不当以及其他问题而造成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的重大安全事故,可以说施工安全问题是影响建筑施工正常进行以及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建筑使用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主要指由于建筑物质量不合格而导致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等。建筑物的安全隐患不但威胁着社会生活生产安全,而且还会破坏施工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印象,从而严重损害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2)工程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这是因为建筑工程质量不但影响着工程施工安全而且对工程项目方、施工方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有很大影响。工程管理中的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材料质量问题,这是影响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筑工程使用劣质的材料和设备将会直接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施工质量问题,这是建筑工程中另一种常见的质量问题。由于建筑工程庞大且复杂因此建筑工程的工艺技术也比较复杂,一旦施工方操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漏洞,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监督管理质量问题,监督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以及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因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疏忽而造成的监管工作质量差的问题频繁发生。世上没有无根之水,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因此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很多因素都是造成工程管理问题的“根源”,所以要想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必须要分析造成工程管理问题的诸多影响因素。

2造成工程管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主要面对着安全以及质量两个问题,并且这两个问题在某些程度上是相关联的,即质量没有保证就会导致建筑存在安全漏洞,因此在分析造成问题的因素时要将安全与质量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接下来本文从施工过程入手详细探讨了造成工程管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1决策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

科学的决策是确保工程建设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也关系到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施工设计方案作为工程建设的蓝图,其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因此在决策设计阶段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有:

(1)项目决策过于盲目。

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正式开始前需要经过大量的科学论证,然而当前一些项目方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头脑一热盲目拍板。这些盲目的决定导致工程项目根本不切实际,工程建设根本无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施工设计方案不科学。

设计单位在设计施工方案时没有考虑到工程实际情况,经常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设计单位往往只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经验资料进行设计,导致设计方案严重脱离工程实际,从而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

2.2施工阶段的影响因素

工程施工阶段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影响最大的阶段,施工阶段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施工阶段影响工程管理的因素有很多:

(1)材料质量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材料市场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大量不合格材料充斥市场,从而造成施工企业很容易采购到不合格材料,进而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出现质量问题。

(2)施工工艺因素。

建筑工程是一种系统而复杂的建设项目,涉及到多种技术工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工艺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工艺选择错误造成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施工操作出现失误造成施工停顿,不但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而且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产生很大威胁。

(3)工程监理问题。

工程监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工程监理失效,从而造成严重的质量以及安全隐患。工程监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监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责任心不强无法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导致返工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工程管理的正常进行。

2.3验收阶段的影响因素

工程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水平的最后一个手段,工程验收可以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并督促施工企业及时进行改正,因此工程验收阶段对工程管理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验收流程不规范,验收结果无法反应实际情况;工程验收人员,与施工企业合谋隐瞒工程质量问题,从而导致工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对策

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造成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因素比较多,因此在研究工程管理对策时很难针对各个因素依次进行分析,因此从工程管理中比较重要的质量安全管理以及进度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加强工程管理的具体对策。

3.1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1)做好设计工作。

设计单位要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对工程施工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结合该地区以往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对建筑工程建设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力求做到设计方案的技术性与经济性统一。

(2)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要在施工前完成材料选购工作,并且要抽调专门的人员负责材料选购与管理,要严格按照材料使用计划选购材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还要做好材料的使用管理工作,要妥善存放材料,避免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材。同时,企业对每一批材料的提取、使用等都要进行详细记录统计,从而避免材料的浪费以及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3)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施工方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采用正确的技术工艺,严格规范各施工技术环节,避免出现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另外,施工企业要尽量避免变更设计方案,并且变更时要依照严格的规范。

(4)做好人员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要面向社会招募优秀的人才,并且根据人才的能力特点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中,从而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大力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总之,企业要努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安全意识强的施工队伍以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2加强工程进度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对建筑工程的施工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多数建筑工程的工期都比较紧张,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工程延期问题,因此加强工程进度管理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1)各方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各社会部门要加强协作,时刻保持交流与联系,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并且共同研究问题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工程顺利进行,避免工程延期问题。

(2)确保施工资源的供应,保证工程施工持续进行。

建筑工程施工需要用到大量资源,包括设备、材料等,一旦资源供应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工程停顿,从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因此,施工方务必要确保施工资源能够及时进行供应,确保材料、设备等能够及时运送到施工现场,从而避免因资源短缺而造成的工程停顿问题。

(3)确保工程资金到位,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

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资金运转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工程建设停顿,限制了工程建设的持续进行。所以,投资方要确保工程款及时到位,并且要预留一定的储备资金以应对工程施工中的突况。

4结语

第6篇

1.1编制技术管理制度

为了使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首先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民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行总工程师负责制,由施工单位领头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技术管理的部门,在施工现场由总工程师和先关的技术负责人经过讨论,共同制定一个符合工程要求的技术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当工程开始了实际工作后,应该由项目部总工牵头,配合技术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参与,结合现场的实际进度和环境要求,编制一系列具有可实现性、可操作性的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

1.2认真执行图纸会审

建筑施工规模庞大,动工后再返工耗时耗力,因此在施工前期,就要做好对图纸的审核工作。审核时要进行会审,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图纸的设计意图,确定质量合格标准,针对图纸中存在疑问的地方仔细分析,重点部位专门编制施工方案,并向现场操作人员仔细讲解,实际施工时技术人员也要在场指导。参与图纸会审的人员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这些人员将来也将担任管理工作的主体。会审时,设计单位要向其他各方仔细讲解工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一些构造的建造目的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酌情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还可以在合同相关条款约定前提下,对图纸中有关执行的“四新”要求的质量标准等进行技术洽商等,以便形成书面文件用于指导工程实施。

1.3坚持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工作时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工程开工前必须要完成技术交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参与施工的一线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能够熟练的完成自己工作要求的操作,并能够及时灵敏、正确的对施工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故进行处理和补救。技术交底工作一般都是逐级进行,先由技术总工向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必要时可以扩大到班长、组长),然后由现场主管人员向各班、组管理人员交底,最后由班组管理人员向工人交底。班组管理人员是最基层的管理层,班组管理人员一定要向施工人员说清楚施工的任务和难点,并提出安全需求和质量要求,帮助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工程建设。

1.4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

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较大,使用的材料种类众多,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就必须做好材料检验与质量控制工作。建设单位在事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可以指定某一家材料供应商的材料,也可以由施工单位来选择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必须要明确写出材料的数目、质量要求,并注明违约的惩罚措施。材料进场前要先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检查材料的使用说明、保存说明、生产许可证、生产批次等说明书。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重复检查的材料,检验过程应该有监理单位在场,将检测材料送往具有检测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所有检验合格后材料才能进场或入库。

1.5重视技术安全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应该从细节着手,过多的管理措施未必全部奏效,只有保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种安全措施被彻底的执行,才能使危险降到最低。为此,必须建立安全施工责任制,让参与生产建造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负起责任,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必须对相关负责人有所惩戒,并进行及时的补救。安全故障可能造成许多经济损失,如电梯口、通道口、楼梯等位置,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处理,设置相应防范措施,在现场进行施工的人员必须要佩戴安全帽等劳动保护用品,以免发生危险。

2结束语

第7篇

随着我国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承包的范围越来越受到我国施工建筑企业的重视。对于成本等经济的管理与控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和支持。但是,这种管理与控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没有在我国广泛的实行,很多企业结合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法,可是这种方式的运用,不能够真正的契合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情况。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多,怎样对成本进行管理控制,这是我们继续发展和解决的问题。

2成本的控制理论

成本在广义上是指商品的价值,而在企业项目控制中,成本包含着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抽象和具象的资金总和。为了使企业能正常的持续生产,资金的及时补偿就非常必要,而资金的来源是靠整个企业的销售得来。为了使资金流转的更为迅速有效,就必须提高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成本管理的优劣,可以反映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好坏,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营利情况。

3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要符合成本最低化、成本控制全面化、控制动态化、管理目标化和责、权与利三者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控制成本的根本目的,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的降低施工成本,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在不断降低成本的过程中,要明确整个过程是在合理的条件下改变的。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成本的降低而使施工的质量下降。并且在整个过程的管理控制中,要保证涉及到每个管理层,将管理的条例实施到每个工作人员当中。成本的控制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的管理,随着施工项目的改变,其也随着改变,在施工初期进行设计之后,在每个施工阶段都应该有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避免施工结束时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一般民用建筑的成本控制非常明确化,因为对自身的利益影响较大,所以对人员的奖惩制度必须明确,调动每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并且对低成本的意识进行培养。

4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于成本控制的认知不够强烈。其次,没有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第三,成本的管理手段处于落后状态,比较封闭。第四,没有意识到关于成本的制度建设。第五,整个行业的控制管理信息不够流通。

5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

1)控制人工费。计算人工费就是通过计算实际的工程量和规定的人工实际工作数,参照着行业的指导价格,在整个工程的开始就已经确定完成。决定工程工作实施的途径:一部分外包,一部分根据实际做工量进行价格制定。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需要在合同中讲清楚,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选择更适合民用建筑企业的施工方式。

2)控制材料费。a.对材料的单价进行比对,并且加以控制。采用控制采购成本的方式,以本地的材料价格作为基础,根据本企业采购量大的特点,充分发挥优势,并且对采购的价格进行初步的分析,多次比对计算,确定成本中各种费用所占的额度。最后审核整个采购过程,使材料费降到最低;b.对领取材料的控制。严格制定材料领取的相应制度,每人每次领取时将关于数量、部门、用途、日期等表格填全。及时的将材料的领取录入电脑,对所消耗的材料进行总结,做到每一份材料都能应用到实处;c.对周转材料的控制。在确定施工方案的时候就应该保证经济的合理性,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合理优化分析,保证周转材料的完全利用率。所以在施工的前期一定要对整个施工方案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最优化的分析结论。

3)控制机械费。在确保满足整个施工进度的条件下,对机械的利用率和设备的完好程度都应该有所保证,对待租用的机械设备,要对整个的机械的完好做保障,机械的修理方面都应该在工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使负责人能够发挥作用。在保证以上费用应用除外,做好良好的信息沟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沟通可以使负责人免去一部分通过计算等进行的预测,通过互相交流,掌握整个的管理体系流程,使每个分流转换都能够畅通无阻,项目实施起来就更加的顺畅,保证整个项目按照原定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进一步做到成本的控制。

6建筑施工成本的管理以及工程周期控制

对于成本的控制是贯穿于每一个项目中的,而不是仅仅对工程项目周期结束进行总结、概括和核算。整个核算控制体系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而事中的管理控制是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说在工程的各个阶段需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行控制。

1)事前控制。在整个项目开始之前,制定出先进的、合理的施工计划,使得工期在最短的时间能够高质量、低成本的完成。事前控制最关键的在于对施工方案正确的分析和决定;

2)事中控制。在这个阶段的控制主要是一边干一边算,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成本。根据本身的规律,规划出适应项目本身独特的施工方案。进行限额配料节约使用,奖惩有度,使节省材料资源与每个人的经济效益相关。在获取材料和材料运输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调度,专门人员进行有序规划,有理有据,提高利用率,防止成本超出预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对整个项目的总结,分析出在这个项目中所经历的矛盾与错误。并分析其原因,为今后其他项目的进行提供了经验,为企业提高策划管理水平。

7与成本控制的相关因素

1)与工期相关。对于成本来说,工期的长短决定其高低,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尤其是固定成本,正比例增加减少都是非常明显的。把计划与实际共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对,是工期成本分析的重要一项。

2)与工程质量相关。质量成本除了必须的施工质量所需的人工成本外,还有对于返工和返修相关的损失,这经常被忽略,是在管理控制中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在施工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满足质量要求,也要保证质量过剩导致的超额支出。所以说,在质量方面一定要全面规划,做到统筹兼顾,事半功倍。

3)与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管理体系。对全局的把握控制是企业建筑施工的经济效益提高的重中之重。所以,加强动态经济控制,使其建立起具有行业特色的控制管理制度。

8结语

第8篇

(一)合作社市场主体地位先天不足,阻碍经济合作职能的发挥。

经营者对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是很模糊,很多农民只局限于“参加合作社就可得到国家补贴”的认识,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的工具,部分合作社成立目的就是为了包装项目,争取政府扶持;很少有社员知道财政资金支持及运营的情况,部分以农业企业主为法定代表人的合作社,财政项目补助资金到合作社账户后,法定代表人提取现金或转账到个人账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明,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不被市场认可,基本上没有一家能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阻碍经济合作职能的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二)合作社经营运作不规范,引领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现存合作社基本为“一股独大”,部分合作社实际是农户“独家经营”,控制者往往是某个“能人”、“大户”或“老板”,达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合作、利益共享”的目的。二是个别专业合作社“官办”色彩浓厚,形同村集体经济的“小金库”。三是一人拥有多个合作社的情况较为普遍,在A区一人注册两家专业合作社的有14人,最多的一人注册了3家,为项目的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多头争取政策扶持埋下隐患。四是合作社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未建账,部分设置了流水账,无专人核算,收支未在账面全额反映,支出打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财政资金多头补助,点多面广,难以发挥政策合力。

由于补助资金渠道分散,补助名目繁多,受益对象点多面广。一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单位31笔财政补助资金,累计金额140万元;补助额度最少为1261元(财政贴息资金)。某果蔬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拨款单位24笔财政补助资金;某柑桔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0家拨款单位22笔财政补助。这繁杂分散的情况,不仅难以使财政资金“扶优扶强”、发挥合力,也容易使合作社重复包装项目,多头争取资金补助。

(四)部分合作社重资金争取,轻经营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低下。

有一些合作社因项目前期调查不充分,在选址或选择种养殖品种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市场需求、种养殖技术等诸多因素,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影响资金使用绩效。

(五)有关主管部门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对合作社规范发展给予有效的指导、服务和监督。

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工作衔接不够,在项目申报审核方面,各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未建立项目联审制度,造成部分合作社同一项目多头申报,甚至虚报项目,争取财政资金补助;在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方面,各业务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未建立动态的跟踪监督机制,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底数不清,以致部分合作社面临关停,财政补助资金却仍在继续拨付。

二、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分类扶持,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建议由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对享受财政补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重点掌握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状况、财务管理水平和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按照得分高低进行分类管理。对考核分数高,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政策的专业合作社,在扶持额度、扶持期限上给予重点倾斜。反之,应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停止享受各类财政补助。

(二)整合资源,规范立项,集中财力办大事。

有关主管部门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区财政部门应牵头成立农业项目数据库,掌握项目实施动态,也可为财政资金得以重点分配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有关职能部门要要依法把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门关,对条件不具备的空壳合作社,在制订各项优惠政策时坚决拒之门外。对重点规范化合作社要督促理清产权,加强内部规范管理,明确界定合作社的出资人、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克服合作社在创立初期由于注册不规范带来的产权隐患和激励约束问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继续开展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业务知识培训,指导合作社按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账套。对不具备条件设置会计机构的合作社,可委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或记账机构记账、核算。

(四)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第9篇

首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不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做到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导致工程项目留下质量隐患。其次,工作人员安全观念淡薄。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和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建立专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频发。再次,现场物料堆放管理不规范。在实际中,施工现场物料分类不科学合理、物料堆放随意凌乱、物料抽检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物料丢失和损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施工效益。最后,团队管理水平低下。近年来,民用建筑领域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中,项目经理“一言堂”的现象十分普遍,难以发挥其他管理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特长,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严重偏低。

2提高民用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1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后期施工活动的指引,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施工方案是在综合分析项目地址条件、工程规模、技术特点、工程器械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优化配置施工资源,提高人、物、财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工程项目综合效益。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方案设计工作,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设计单位负责编制工作,施工方案一旦确定后,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施工活动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推进。

2.2严格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制在我国已实行了相当长时间,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国际化发展必然趋势。项目经理制要求项目经理必须取得建造师资格证书,以保证项目经理在技术、管理和领导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以满足现代建筑项目现场管理发展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导致一些不具备上岗资格的项目经理参与项目管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这种现象在当前建筑施工领域十分普遍。因此,当务之急要促使施工单位严格贯彻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持证上岗,保证项目经理满足施工管理要求,切实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2.3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在建筑项目中,建筑材料采购成本在工程预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个比例一般在60%~70%之间,同时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质量,因此,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导致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凌乱、材料出现损害或自然生锈、材料使用浪费严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项目施工效益。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建立完善的材料申领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规定申领、使用和管理施工材料,有效控制材料质量和施工成本。

2.4做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工程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技术、管理、质量、图纸等资料,既有纸质材料也有电子数据,还有图片等,工程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施工具体环节,是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和质量隐患排查的重要信息依据。在实际中,涉及工程项目施工的材料种类十分多样化、数据容量较大,虽然一些施工单位建立了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流程不规范、人员不重视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一些工程资料没有及时归档、部分重要数据丢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因此,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工程资料管理工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料归档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责任感,保证档案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下去,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持。

2.5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安全管理涉及防火、防电、防高空坠物、防意外人身伤害事故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都会给工程进度和工程预算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建筑工程项目都要按照行业管理规定设置安全管理岗位,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工作,要建立安全巡查机制,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安全讲座、发放安全手册、制定安全管理奖惩制度等方式,切实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管理规定作业。

2.6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从近年来发生的工程建筑安全事故来看,许多事故都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有直接关系,这应该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项目经理的团队管理水平、业务熟悉程度以及遵纪守法意识都会影响到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益。另外现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也会导致各种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顺利推进。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为他们提供系统完善的培训来提高其职业素质,同时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将更多专业性人才吸收到施工现场管理队伍中来,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3结束语

第10篇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建筑业的兴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对此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作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他们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加大力度。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他们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施工作业。因此他们安全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由于以下特点,决定了加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一)文化素质较低,建筑市场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偏远的农村,大部分只是初小文化水平。据调查,有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放下镰刀就拿起灰刀,不具备应有的岗位知识,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二)农民工是工伤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当前,很多工程项目要求二级以上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参加招标,“投标时说普通话,中标后则讲本地腔”,用工基本上是在本地劳务市场招聘。招聘的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少数工地甚至连口头教育也没做),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有的农民工第一天来上班,第二天甚至是当天就发生了伤亡事故。还有些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落实不到施工队伍手上,操作人员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又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所以,他们既是事故的受害者,又是事故的肇事者。从近十年来的伤亡事故统计情况反映,农民工的伤亡人数占建筑业伤亡人数的85%以上,是建筑业伤亡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

(三)农民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头工”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农民工是以劳务形式进入建筑工地,大多数是属于自愿、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团体,每天站在十字街口的劳务市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用人单位则重使用、轻培训,安全教育很难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二、农民工队伍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的方式。目前,对农民工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式。

1.社会力量办学。各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他们一般开设建筑中专班,同时也根据建筑业的需要,开设职业技能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班。由于这些学校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好,教学较为规范,故参训人员获得相应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较好。但近年来由于经费、编制、师资和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濒临倒闭,有的甚至已经解散。

2.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的要求而进行的,每年一般是1~2次,而且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而较少涉及到普工这类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新法律、新规范出台的宣传贯彻。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类培训带有强制性,是建筑安全教育的主要力量。

3.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企业的培训是以三级安全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核心内容是企业及项目部的规章制度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上三种培训模式为安全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下去,但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管理部门培训力量有限,上岗作业人员无法普遍得到培训。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造成无证上岗、混证上岗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部分技能培训考试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培训只发一些资料,没有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考试也不是很严格,有作弊的现象。三是培训体制没有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这么多年来的培训模式,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相对落后,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缺少专门进行技术服务培训的中介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这方面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管理,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民工的特点: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工程建设的认识少,实践经验更少,但他们勤劳、朴实、好学、肯干、能吃苦耐劳。我们应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以技能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知识教育为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3]1号)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抓好落实。

(一)建立劳务培训服务中介机构。劳务培训基地的建立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较为严格,同时国家审批的数量有限,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组建劳务培训公司,一个县成立一家,以建筑业协会牵头,企业联合,招聘骨干教师,依法提取承包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培训可结合工地实践,讲解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程,然后经鉴定站考核合格后发证。

第11篇

首先,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应当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样的管理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体指的是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出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其重要性是提高学校利用人力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所以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是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其次,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是高校贯彻民主教学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巧、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个人的价值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这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而高校的立校之本则是教学质量,这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生民主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成为教学管理者的一部分,他们是教学中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对于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能够及时反馈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改进方向,提出参考性的意见,并且通过学评教环节可以对教师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督和压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促使教师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最后,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在高校主体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的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学校的行政权力由管理者掌握,学术权力由教师掌握,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被教育者只能顺从,没有话语权,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之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权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重新进行分配,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估政策的时候会充分的兼顾各方之间的利益,有利于化解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形成一种“双赢”的良好效果。

二、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对策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制度。

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早是在美国的高校发展起来的,后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高校也普遍开展起来,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近些年来,我国的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始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每学期期末在学生进入网站查看期末考试成绩之前有一个必经程序就是要对该学期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但是所涉及的评教指标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可以从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练习与复习、学生反馈四个部分来进行设计。第一,课程设计是最为关键的,需要教师在上课初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的告诉给学生,激起学生渴求新知识和寻求答案的欲望。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向学生解说清楚,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主动发现原则而获得知识。所以,在学评教过程中,课程设计方面可以用类似于“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评价。第二,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方面应当坚持少而精和简约性原则,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师对教学内容应怀有激情,做到热情洋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学指标评价在教学过程方面的设计应当更加具体、全面。可以包括“: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教师是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等等。第三,练习与复习部分。学生的课后作业往往与期末考试相挂钩,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否认真对待?其中公正评价是很重要的因素,公正的评价使人心情愉悦,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是否公正是非常在意的。因此,在练习与复习环节可以设置类似于“教师的作业是否明确?是否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是否公正?”等等。第四,学生反馈部分。教师在课后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听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需求目标,及时对自己的授课内容或授课方式作出调整。同时,通过学生反馈能够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对其加强练习。因此学评教在学生反馈部分可以设置类似于“对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哪些部分是需要教师加强改进的?”这些均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建立有效的、规范的、民主的教学信息反馈员制度。

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需要由静态向动态转变,扩大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员制度对于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质量体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担任信息反馈员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和同学中进行调研,这也是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民主化的一种新的趋势。同时,通过信息反馈员所反馈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教师的授课状态等基本情况,也方便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所以说教学信息反馈员在学校的教与学之间是一条沟通的纽带。

3.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

高校学生尽管有改善教学环境的心志,但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压力和学习负担也是很重的,需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因此对于参与教学管理的兴趣不会十足。所以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如与勤工俭学联系起来,鼓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参与进来,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对于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负责,对于发现的问题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荣誉证书予以鼓励。

4.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社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建筑行业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飞速发展。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效益已成为各个建筑业管理者、领导层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管理上要效益成为企业家的共识。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建筑投资力度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得到最大的效益,必须在施工项目中严格管理和控制好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以及成本。

一、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制约因素

(一)、安全生产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安全生产是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个好的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制度能够指导并为建筑施工安全提供长期有效的保证。为了不影响工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和建筑监理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制度经常性的进行建筑检查监督,健全并有效的实行施工管理制度;同时实行文明施工的理念,配以相应的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审查制度。

(二)、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施工人员起到关键作用。建筑施工工程中,施工人员将影响建筑工程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建筑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总体上决定了建筑工程各环节和各分部的施工质量。

(三)、建筑材料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把握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企业需要一批具有较好业务素质、同时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建筑材料采购人员,能够在清晰了解建筑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准确的把握和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采购人员要及时并准确的掌握市场关于建筑材料的最新信息,以便建筑招标时选用好的供货厂家。对于购买的建筑材料,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材料检测不合格的,要严格剔除;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并及时有准备的安排建筑材料的供应,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期施工完成。

(四)、工程设备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己经摆脱传统由人力主导施工的时代,企业机械化程度己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和施工水平的重要体现。建筑过程中根据施工工程实际和施工管理需要,提供并配套相应施工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快速高效的保证。

二、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常见问题

(一)、安全管理重视不足

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上的疏忽,很多工程项目在安全管理上存在漏洞,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没按照相关要求佩戴安全帽,临边洞口、楼梯、平台边及电梯井道安全防护不及时等,以及不严格参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作业,甚至在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工人冒险作业,这也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危害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二)、施工现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能够确保施工的安全,往往要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一些围墙。但是,现实中部分施工现场存在不完善的现象。此外,施工过程中机械搅拌会增加现场的灰尘,一般都要采取扬尘等器械进行保护,但是有的设施严重不合格,不设置搅拌机沉淀池或不及时清理,造成现场污水乱流,使得施工现场尘土飞扬,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工人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由于天气、施工现场的路面不平整、建筑垃圾未及时清理等原因,使得施工现场更加混乱,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施工现场的污染程度。

(三)、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混乱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用到很多种建筑材料,这就对现场材料的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现阶段,有很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材料管理混乱的现象,如建筑材料随处乱放、归类不合理等。现场建筑材料管理混乱往往会导致材料使用效率的降低,有时甚至会出现找不到建筑材料的现象。材料若存放不当,往往会降低质量,有的甚至会出现建筑材料的过期现象。

(四)、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施工过程中,很多单位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工序与工序之间、工种与工种之间缺乏严格的交接检查措施,上一道工序留下质量隐患,后一道工序施工者处理不及时甚至忽视不管,导致发生质量问题。

(五)、工程施工队伍素质过低

现阶段,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违反规范要求进行作业,而且许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涌入建筑行业,导致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存在。总之,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建筑工程的规范性施工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民用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一)、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措施。做到有效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施工与安全两个方面一同落实,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保证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其次,应定期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岗位技能等相关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全体人员能够在思想意识上对建筑安全施工引起重视,并能够熟练的掌握日常工程作业中安全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术,能够严格按照安全施工流程进行施工,时刻把建筑安全生产施工放在首位,确保建筑安全施工。

(二)、构建和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制度一般主要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施工技术复核制度、施工生产碰头会议制度、施工现场的质量检验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工程质量统计制度、工程质量事故上报及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等内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所承担的监理责任以及要求,应向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派遣相应的监理人员。监理控制人员在施工现场要认真完成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重要施工程序、项目进行全程旁站,做好工程质量事故的认定、处理以及工程的验收工作。要通过构建集体监督责任制,保证建筑施工监督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提高房屋工程质量监督的改革力度。

(三)、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加以保护。在施工材料方面上,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多采用一些环保建筑材料。基于此,建筑施工单位可以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场地条件合理调整时间,尽量降低噪声污染,以营造一个相对安静和轻松的周边环境。除此之外,为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灰尘、改善建筑工地的空气质量,可以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适当绿化,道路硬化,改善施工环境和减小污染,同时可采取经常洒水保持地而湿润的措施,以尽量降低扬尘污染。

(四)、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因建筑工程施工具有工艺复杂性、各类项目施工工种和班组较多的特点,在技术上做好施工管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制定切合实际的各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项目开工前,编制好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有条不紊的组织施工;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和水平,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革新项目应及时加以总结提高,制成标准的图纸,以供其他施工队伍参考使用;另外,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加大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如对传统施工技术或施工方式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

(五)、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

对材料设备的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按照设计施工的要求严格对建筑材料进行验收,按规范要求需要复试的材料必须复检合格后投入工程使用,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合格;此外,材料管理人员应根据具体施工进度,合理有序的发放建筑材料,杜绝浪费以及丢失现象的发生;另外,应做好建筑废料的回收工作;在施工结束后,要对剩余的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和丢失,还要核对建筑材料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建筑材料的利用效果等。

总之,民用建筑施工管理对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因此,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质量控制与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通过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保障民用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民用建筑施工管理是很重要的,民用建筑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抓住质量这个环节,工程施工就能顺利进行。在民用建筑施工中,无论是施工者,还是监理人都应以规范为标准,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做好施工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带来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

二、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思想上对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够重视

在建筑的施工现场,有很多没有施工的安全警示牌,安全警示的标语挂的少,或者是放置的位置不够鲜明,对这些管理的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施工事故,造成经济损失,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施工的企业带来进度方面的延误,另外,还有对安全帽佩戴的不正确或者是不戴,还有在高空作业的时候没有带安全保险带。

2、缺乏规范施工的有效制度

由于在施工现场有很多的建筑材料,在现场很容易出现对材料管理的混乱,有很多的建筑材料会随处乱放,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就会降低使用的效率,甚至还会出现找不到材料,还有的因为建筑材料存放的管理不当,导致质量下降,在无形中加大了费用。

3、施工现场环境不达标

为了施工的安全,往往要设置一些围墙,但是有的施工现场出现了漏设的情况,这就起不到全面的防护。施工用的搅拌机,为了减少现场的灰尘,都要增加一些扬尘等器械的保护措施,但是这些设施有的严重不合格,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现场尘土飞扬,环境受到了污染,这样工人的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障;另外,由于天气等原因,施工现场的路面会坑坑洼洼,有的地方会有积水,再加上一些建筑垃圾未及时清理,这就使得施工现场更加混乱,污染也会变得更加深度。

三、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问题的措施

1、提高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

对现场的施工管理采取一些措施,必须要对安全性进行责任制,将施工和安全一起进行,要对安全管理的工作系统进行专人的定期检查,另外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必须在思想上改变观点,将安意识重视起来,教育她们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识,和基础的操作技术,其次,要让管理层人员学会系统的安全知识,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正常的运行。

2、建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整个建设施工期间,质量的管理是很重要的,建筑施工的环节任务很大,相对来讲质量的控制任务也非常大,所以,影像质量的因素就会增加,目前,现在的所有建筑施工,质量的问题多数都是因为为了加快工期,建设控制方面的不利形成的质量问题,在现场质量管理包含:质量责任的制度、工程质量事故上报、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等制度,认真的做好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各项技术措施,完成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做好工程质量事故的认定、处理以及工程的验收工作。要通过构建集体监督的责任制,保证建筑施工执法监督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3、对环境的现场管理标准提高

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在材料方面,可以采取环保的材料,技能减少污染,又能将材料的使用率提高,在施工时,现场作业的机械会出现很大的噪音,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现场施工作业时,尽量避开人们的作息时间,以免人扰民,减少噪音的产生,另外在施工现场的安排布置上要合理化,施工材料、机械、办公室的安排布置要科学合理,要做到充分利用、高效生产;为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灰尘等。

第14篇

关键词: 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公共设施,职业病。

通过日常的各种新闻,报纸或者网络,我们都能够看到建筑农民工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下的境遇,根据种种缩影都可以分析出在现今的建筑企业中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用工管理方面,随着建筑企业体制改革,在企业内部各职能和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变,很多建筑单位为了单方面降低项目成本,会选择项目外包形式,而很多的外包单位都是由许多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民工构成。

1 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

1. 1 用工管理问题。

大部分劳务分包企业与农民工的雇佣都是通过口头形式商定各项内容,根据此情况调查,这样无论是作为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其用工形式也是不合法的行为。在用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

1) 没有劳动合同。目前绝大部分的劳务用工形式都是由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或施工作业班组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分包合同,之后再由“包工头”和农民工签订劳务协议。因为管理不严格或者是检查不严,大部分“包工头”是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务协议的,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头商定的形式进行约定,更有甚者的是签订虚假的劳务协议,这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

2)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是每年都会时有发生并且也是对广大农民工利益损害最大的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直接严重的影响到农民工的民生利益,同时也是与劳动合同息息相关的,没有劳动合同也直接危害到农民工工资,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2 安全生产、安全管理问题。

“注重质量、安全生产”是我国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规定。虽然在各个建筑企业的项目部中随处可见这样有关安全生产的标识,但是还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在建筑项目上存在安全隐患就意味着生命随时受到威胁。安全隐患是性命攸关的严重问题,因此可以说,安全第一。安全问题也是所有管理问题中的关键,这不仅威胁着农民工自身的人身安全,也是对其他人性命的一种威胁,更是影响建筑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 3 公共设施管理问题。

1. 3. 1 没有社会保险。

没有社会保险是最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不仅没有给建筑农民工购买人身保险,连基本的社会保险也没有。这是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的。但是多数农民工对这个基本常识没有概念。

1. 3. 2 农民工生活质量较差。

一般情况下都集中生活在工地上,住宿是工棚,公共设施配套全部齐全,而且是大多数人共同生活,生活大环境相对较差。

1. 4农民工个人职业技能管理。

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起因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而引发的责任安全事故。其实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不发生,但是由于建筑部门对工人无证上岗管理太过疏松,进而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造成了沉痛的教训,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上海“11·15”就是一个鲜活的例案。换言之,作为建筑企业,在保证工期正常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行有效提高,特殊工种就该持有上岗证才能够进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耽误工期的情况下又保证了质量和解除了安全隐患。

1. 5 工作休息管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农民工的工作和休息是具有极大反差的。也就是说他们一直处于极长时间的工作而缺乏必要的休息,通常是一天连续加班加点的进行体力劳动,这不仅对农民工的自身健康产生了影响,也间接的影响到安全生产这一问题。

1. 6 职业病危害问题。

职业病的高发性通常都是体现在强体力劳动者身上,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质量低下,大量空气杂质和粉尘污染导致 60% 的建筑农民工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者耳鸣等问题,更有甚者会造成矽肺,而且发包单位或者劳务公司也不注意提供安全监控防护用品。

2 解决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2. 1 规范用工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出台相关规定,针对建筑企业是否与农民工本人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是要承包法人一级代表与农民工签订。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都已经开始转型为技术管理型,大部分都已经取缔了一线施工人员而是发包给别的劳务公司,但是这其中的劳务公司管理非常松散,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级发包单位无法直接对农民工进行直接管理,其管理成效远不如“包工头”来的直接,因此,一级发包单位最好是将农民工工资以的银行卡的形式发到农民工手中,而不是直接交给劳务公司或者“包工头”。建筑企业应该按照规定为农民工朋友购买人身保险,作为政府如果一旦发现逃避此类问题的企业应该加大力度罚款整改。

2. 2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因为农民工本身来自于农村,在城市务工,但从制度上来讲他们并不属于城市,所以称之为城乡二元结合体,那么他们就不能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入学优待等待遇。所以个人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与用工单位进行协调,根据当地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条件水平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建筑企业要严格实行奖惩制度,奖勤罚懒,对于工作积极业绩优良的农民工,应该适当给予褒奖,例如可以组织农民工参加本企业优秀员工或者劳模评比,以此对农民工加以鼓励。

2. 3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

建筑企业应该在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上加大力度,多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例如不再要求让几十人同住一间房屋,可以8 个人或者10 个人共住,同时还要在农民工的饮食方面提高水平,改善饮食条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针对职业病这一方面,建筑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农民工参加体检,时刻确保他们自身的健康,对于危险作业要注意安全帽和防护网、绳等质量要求,必要时可以佩戴防毒面具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

2. 4 安排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专业水平。

作为建筑企业,若希望工程质量得到保障,那么也就需要有专业的人进行工作,而不是所有人都是专业人士,同时也无法满足建筑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源要求,那么就可以采取迂回办法。定期的对农民工做培训,首先是要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因为农民工可能文化有差异,所以不宜太书面化,要结合工程进度和工程对技术的要求,也要结合农民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内容。其次就是给农民工进行培训的人员专业素质要高,可以是由培训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再或者是项目经理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同时企业应邀请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农民工授课。

2. 5 定期为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是建筑行业的一大标准,农民工兄弟由于在农村生活,对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对于严格执行的安全规章制度,认识不到其重要性,也不能预见违规操作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就会造成违规操作。为此企业或政府部门应该定期的组织安全知识讲堂,对安全方面进行培训,并对工作生产进行责任划分,落实到个人和各岗位。从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同志的安全意识。

3 结语。

通过对上述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这之外,作为建筑企业还需要经常与农民工多交流,了解农民工的实际困难,尽可能的给予帮助。政府部门也要相应的采取一定措施,例如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样就可以保证农民工在工作时能够全身心投入; 作为建筑企业,要在奖惩制度上更具体化,对于业绩优良表现突出的农民工,应该适当的给予奖励或升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农民工的思想,保证与建筑企业思想和行为同步,进而达到建筑企业目标,进一步对农民工管理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丽霞。 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存在的现状与解决对策分析[J]。 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2011( 6) :39-41.

[2] 王廷有。 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管理的几点建议[J]。 山西建筑,2012,38( 24) :262-263.

[3] 张明生。 工程劳务分包和农民工管理的研究[J]。 中华民居,2010( 11) : 65-66.

第15篇

关键词:工业;民用建筑;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1 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

建设项目在开始前都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的前期手续: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批准书(建设用地批准书申请表、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地形图);土地确权;选址意见书;立项(立项申请书、营业执照、环境评估报告、选址意见书、董事会决议、土地协议、土地确认书、投资项目核准登记表、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申请书);建设项目报建登记表;设计招标;委托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钻探;委托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报消、人防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监理招标;施工招标;质量监督、安全备案;施工许可证。

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按照各个规范、标准进行:(1)施工前期注意办理开工手续、设计现场交底、进料及验收。(2)施工中期注意放水、水电、质量检查、与业主沟通原料额采购及建筑变更、工程款的收付等。(3)施工后期注意验收问题的整改、尾款的结算、售后服务的兑现等。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行业标准、合同的严格执行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这些手续办起来比较繁琐、费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多、设计工种也比较多,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是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不高、工程返工、施工工程事故、延误工期等现象。

2 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程质量管理上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出F的质量缺陷、质量不合格、质量问题、质量事故等需要返修、加固或做报废处理的,都是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首先,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最多的是材料的管理方面。包括采购的原材料本身质量的优劣、原材料的保管与堆放、原材料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等。其次是施工工艺。施工的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人力、空间、时间等的浪费,增加工程成本。施工工艺实施不到位会导致工程存在质量缺陷而返工。再次是施工监督检查。合理进行施工监督检查,可以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促进工程顺利开展。

第二,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问题。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重大的事故,被称为施工安全管理事故。近年来,建筑行业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了很多有效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即便如此,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上还是问题不断。造成建筑工程中管理的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对施工安全管理不重视。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至上的管理意识,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不足甚至是粗放式管理,使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对安全漠然无视。再加上建筑工程追求时间效益、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不重视。其次,安全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施工单位在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注重追上时代的步伐,在施工管理中整体使用粗放式管理,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工程建设参与这的安全。最后,建筑施工单位的设备、工具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目前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保障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施工工艺,再加上设备更新不及时,缺乏保养、检修使设备老化、停止运转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施工的安全问题埋下很多隐患。

第三,工期设计不合理。某些施工企业为了寻求一时的利益,人为的缩短项目工期,一边设计施工一边购买原材料,每一个工种中间交叉作业,实施长时间的建筑施工,大大缩短工期,有的上亿的建设项目工程使用昼夜施工的办法,把原本需要多年的工期减缩到几个月内,为了迎合检验,违规施工赶工情况也常有出现。

3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大,建筑行业里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大。为了使工业与农用建筑施工工程能为企业声誉赢得一面面锦旗,各大建筑企业有必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提高其管理水平。

第一,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技术交流与图纸会审工作,明确划分施工管理中的责、权、利。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注完善工序的质量控制,参照科学的质量体系、质量检查制度,对人员、设备、材料、方案、环境实施全面的管理。另外需要对工程中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构配件以及施工过程留置的试块、试件等应实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检。最后,完善工程的验收工作。

第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并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其次,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树立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后,工业与农业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要个执行安全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安全责任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一旦出现事故,按照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

第三,适当安排施工进度。建筑项目的进度控制是指在建筑项目工程施工前,对总目标实施一个适当可行的进度划分。进度划分要有预见性,思考到有关原因对施工的影响。依照合同需求适当编制项目进度计划。想要土建以及安装配合好,就需要施工人员以及安装人员参加到进度计划中来,依照计划进度协调好有关工作人员、机器设备和应用材料,保证总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