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文景观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

第1篇

人生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其精神活动和心理感受。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文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即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舒适、便捷、和谐的生活,这就对各领域人性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是以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特征、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是服务大众生活的设计。简单地说,人性化设计就是从过去对功能的单一满足上升为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在设计中赋予更多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内涵,建立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

2景观设计人性化的主要内容

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部分。大众行为心理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2.1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休憩、交往等。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2.2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应避免对人造成威胁与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运用设计手段增强人对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2.3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2.4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好的景观给人受到尊重的感觉,劣质的景观忽略了人的需求,否定对人的尊重。

3景观设计人性化的运用

3.1道路设计

道路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使人感觉亲切的尺度与造型,比如人行步道宜采用自然曲线。除了车道外,其他道路不应过宽,以增加游客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游客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设计师还需要结合当地城市道路发展的特点,考虑到人们实际的需求进行道路设计。例如,在设计某条道路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流量,对于人流量大的区域,可多安置一些座椅,并选择一些更经久耐用的石材进行道路铺设等,这样才能够保证道路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3.2场地设计

好的场地设计,应在具备休闲活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强打造趣味性和参与性。如今,许多场地的设计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风格设计,比如罗马式柱走道,看起来很豪华气派,但这样既不能挡风遮雨,又不能提供休息空间,徒有其表,缺乏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园林就很注重人与景的交融,山可登,石可坐,水可赏,园林道路更是曲折有致,趣味无穷。

3.3植被绿化

植物景观人性化设计,要求首先达到相关规定的绿化面积,满足量的要求;但更要考虑绿化的质量。第一,要注意植物种类的搭配,注重地被植物、灌木和乔木结合;第二,要注意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的结合,长廊、建筑外墙、阳台、护栏等可以用攀爬植物或悬垂植物加以各种小材料配合,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第三要注意植物的合理布局,比如乔木不能离建筑太近,以避免挡光的作用;第四注意植物在时间上的搭配,包括速生与慢生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的观赏植物结合等。

3.4水体设计

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应该巧妙地利用现状地形、水体、雨水等有利条件,加强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对水体的宽窄、形态变化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这样的水景不仅更接近自然,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界的向往,还可以完善水体的循环和净化机制,减少管养成本。不同的水景设计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便可形成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进而有助于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水体景观的观赏,满足人们对于水体景观的需求。

3.5景观构筑与公共设施

景观构筑的设计应加强挖掘当地历史文脉,重视视觉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情与景”的相遇,令人愉悦目心,韵味无穷。另外,还要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缺少细节刻化的景物容易让人觉得产生简单化,缺少激情。公共设施布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规范,在充分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构思进行合理布局。平面构图上,要对植物种植、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进行统筹考虑;立体造型上,更要注重公共设施与周边景观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关系。

3.6夜景照明设计

夜晚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于白天环境的独特氛围。良好的夜景和舒适优美的灯光环境,可以营造出娱乐氛围、文化气氛和休闲气氛。照明依照“点、线、面(重点、道路、广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的夜景照明效果。同时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光源LED灯和分时段灯光设计等措施,使夜景照明设计更有针对性。

4人居环境中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4.1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实践中,设计师应该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人们的需求制定景观设计的流程,使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在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景观设计规划中,积极地为景观设计献计献策,如此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才能够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相符,实现人性化设计的目的。

4.2运用环保生态手段进行景观的设计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景观的环保也越来越关注,希望生活中的景观都能够生态环保,确保人身体的健康。因此,景观设计师可以利用环保材料作为景观的主材料,能够吸附有毒气体、阻隔噪音、保持水土、调节气温等,有助于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而这些也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人文特点,科学地进行,进而使设计出来的景观能够与当地融为一体。

4.3注重景观环境的共享性

所谓景观环境的共享性,是指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围居民能够共享。如居民的文化水平不同,在进行景观观赏的过程中感受也不同,如果设计的景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将导致很多文化层次低的居民无法欣赏,进而影响到景观的实用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充分权衡各方面因素,确保景观能够实现共享,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够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4.4科学的设计景观空间网络

进行观赏性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设计亲地空间、亲水空间以及亲绿空间。所谓的亲地空间主要就是指创造适合人们活动的场地,使人们在平时工作之余可以到景观周围进行活动、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等。亲水空间主要就是指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亲绿空间主要就是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人居景观设计师通过充分的设计景观空间网络,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观赏景观。

5结束语

第2篇

居住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也将其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于人居空间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设计的新观念、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也不断推动着人居空间环境的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50年代中期受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60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居住的空间要求,更多的是考虑景观空间的设计,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与满足。在绿化方面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人类只是由于居住而存在”,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从一屋栖身演变到如今对人居空间景观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求。

二、发展中的人居空间景观设计

1.共享的景观

环境设计的首要目的,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空间景观环境效果。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我国在城市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人地关系失调、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蚕食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共享景观环境,有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人多地少、污染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等问题。利用有限的人居空间,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空间环境。人居空间景观设计应尽快从一味地追求效果和投资回报率的模式转至以景观空间环境共享的社会人文化居住环境。

2.文脉的延续性

在人居空间景观的体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崇尚是近年来人居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开发商和设计师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注重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人居空间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人居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人居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创造有吸引力的住宅小区环境、探索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目前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人居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应重视和体现生态性、整体性、空间多样性、参与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营造人居空间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人居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3.设计理念的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媒体广告的介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减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脱轨分离。这样也使人们清醒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筒子楼、胡同、大院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人居空间环境为宗旨,以实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为目标进行生态人居空间的设计。既然我们现在认为规划的中心的目的是为人和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我们必须考虑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4.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居空间景观创造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空间已经成为目前开发商的重要理念,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利用高品质的人居空间景观来提升楼盘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开发商一味地强调、追求视觉感官效果而忽视了居住。人居空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空间景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人居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人居空间景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加直接地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就微观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声、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人居空间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换句话说,人居空间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设计手法之外,还要充分体现生态的一面。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

三、展望

第3篇

【关键词】旅游景观;设计;人文关怀

旅游景观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与交流的场所,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所在。所以它是现代旅游景观设计的主体,是设计中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现代景观设计做为一门综合性的环境设计,在设计中“人文理念”的体现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的自然属性,同时要关注人的需求。在设计理念上要强调整体设计观,各个部分和谐统一,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人文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不局限于当前仅服务于当代的人,更应着眼于长远,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打造切实为人类服务的可持续生存空间。

一、引入自然要素

(1)在旅游景观中水体的设计应体现出人与水之间密切的关系。水池、喷泉、瀑布以及小品、雕塑、浮雕等之间要做到主次分明;比如池岸的高度、水的深浅和形式。要从全方面去设计,像简单的嬉水池在设计时水不可以太深,考虑到可能会嬉水的儿童,深度应控制在20cm~40cm,池底要作防滑处理,同时尽量设置过滤装置以防儿童可能饮用池中水。其次,水在形态上要有动静之分,平静的水常会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2)绿化要做到树种搭配多样、层次变化丰富、视野开阔,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置上,植物要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上应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而定。如欣赏树木应独立种植一处;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则可以采用成列种植;在游戏嬉闹场地可以利用树木进行围合形成独立的空间,还会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则可种植遮阳隔音的树种等。再次,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充分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地形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最后,要注意空间的绿化以达到能够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而不再是简单栽培种植花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二、创造交往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的增加,人们的交往机会极少,孤独感与日俱增,人际间的交往就越显得迫切。老年人、残疾人则更愿意接近旅游景观自然环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这里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心中的失落、急躁和烦闷,所以在具体规划设计上,要应多创造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作息空间。(1)空间边界的处理。交往空间的边缘处可以是堆出来的护墙、台阶,还可以是长椅的靠背,一个可以让人以不同高度活动的环境是最好的,这样不仅可以被青少年利用又可以被老年人或其他人利用。尽管公共场所里的许多活动是事先准备好的,但设计者同样也应该想到那些偶然发生的活动。再者空间中的公共活动应该让路过的、在附近的人都能够观察到活动进行的情况,以决定是否加入,所以绿地的边缘不能过于封闭,在适当的地方应该敞开。(2)座位布置。在设计时坐位的安排应以满足人们希望的交往面对方式布置。如两把垂直布置的长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当一条长椅放在另一条的后面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面对面放置,会因为太近则容易产生压迫感,太远则容易阻碍彼此间交流,不利人们交往。要将坐位放置在适当的位置,最好要紧靠路两旁或绿化区内,坐位应找夏天背靠阴、冬天要阳光照射足的地方。坐位高度要适中,还要照顾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3)道路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系统,可以引导人们在经过旅游景观空间时,不会强迫留下来。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希望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所以道路应允许人们紧贴这些场所经过,而不是直通或止于交往可能发生的地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容易遭遇危险,因为他们身体和心理上都不健全或衰退,会导致预知危险的能力也会衰退。为此,设计中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进行不断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在空间里设置形象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又有着强烈的重返社会和渴望享受绿色园林环境和与人交流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就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具有可接近性。

三、配置环境设施

(1)老年人活动区:在设计中宜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两个方面; 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球网、教练台等。在活动区应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设置亭、廊、花架、坐凳等,以便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这类空间不需太大,小空间会更加增加亲切感。静态活动区则主要供老人们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打牌、谈心等。场地的布置应有林荫、廊、花架等,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青少年运动场地:青少年非常喜欢运动,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足球场和跑道。应把比赛场地设在旅游景观边缘,这样产生的噪声和拥挤不会太大的干扰安静区。在场地周围为观众设置长椅,如有可能可以把场地设置在缓坡下面,以便观众可以看清整个场地的状况。这些场地应远离儿童活动区,场地周围布置挂外衣设施。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扬花、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2)儿童游戏设施:儿童是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指引、帮助和关爱,因此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优美的休息娱乐园地。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游乐场,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界定游乐场的面积和边界,特别注意会影响游乐设施放置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下水道,障碍物,灯柱等;游乐场的选址必须考虑周围的交通状况,是否方便在游乐场内骑自行车或滑板,是否方便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的进入;场地的颜色对儿童的影响很明显,明亮愉悦的颜色会带给儿童愉快的情绪。还要充分考虑到安全问题。(3)休息及服务设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旅游景观公共环境要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及服务设施。如适量的亭、廊、花架、坐椅、坐凳等休息场地及停车场、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在旅游景观公共环境中都有较高的利用率。创建人文设施:在旅游景观中尽量设置一些科技或其他信息的艺术要素区域,比如壁画、雕塑品、小环境设施等。艺术景墙、科技走廊以及一些雕塑小品的设置是传达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传统景观设计中有很多优秀的手法可以借鉴,现代旅游景观设计也应重视利用书法、篆刻、诗词、楹联、匾额等传统造园形式来增加小品的功能性与趣味性,提高环境的文化意境。同时在旅游景观中用尽量详尽的标牌来说明植物的种类习性。因为人们来公园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一些相关知识,介绍标牌显然满足了人们此方面的要求,也使公园增加信息含量。

考虑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指旅游景观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老年人、残疾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随之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正常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却成为一种障碍。因此,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者必须要多方面参考,设身处地的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才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的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