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提问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时,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体现了什么精神?那是非常空洞、呆板、令学生乏味的。如果教师能抓住三笑”做文章,让学生思考:“笑了笑”、“笑起来”、“笑着”三者可以调换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就具体多了,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笑了笑”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态度谦逊和蔼、胸怀宽广美丽和“苦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的思想;“笑起来”表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笑着”表现了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学生还可从“三笑”不可调换的语言事实中认识到何谓用词准确的道理。
二、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切忌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巧妙设问,变“死”为“活”。
一、提问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是许多学生的软肋课程,学生怕学数学,是因为数学本身变通性不大,理论性较强,如果没有掌握公式、方法很难计算,这使得数学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提问需要灵活设计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若问题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若问题设置太难,学生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问的火候最好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做出来的那种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把果子摘下来”。这一点的把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的,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提问要步步深入实现诱思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充满各种难度的问题,从浅显的一下就能答出的问题开始,到需要计算并紧扣书本公式的问题,娓娓道来,浅入深出,再最后提问几个简单的题目作为放松,这种难度慢慢变换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中,就不会引来学生的反感,更加愿意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四、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提问学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126-02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新课标理念已深入教师的头脑,但会不会艺术提问还是值得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每次学习新的课文时,往往会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他们的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被学生明确地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认识,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从而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师提问题的水平越高、越有艺术性,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据说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曾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出现。所以,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很重要。
那么,如何艺术地提问呢?教师的提问要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因此,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朗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思考问题。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语句翻译,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教学中可采用增删法来理解,教师可提问:“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在原句后增加‘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认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第一个问题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第二个问题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问题,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的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可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三、提问要化直为曲、引人入胜
如果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
四、提问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其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五、提问要有创新、分层次有序设计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或提问,它有着鲜明的特点:“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过程发挥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学生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由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引出一系列执一而驭万的智能训练活动,形成了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价。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 科学课堂中提问的目的
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1.2 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比如在讲解《体温的控制》一课时,为了突破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笔者出示正常温度下皮肤血管口径大小的幻灯片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外界为低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为高温时,血管口径是通过如何变化来调节体温的呢?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人体是通过什么方法散热的呢?
1.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2 科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1 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 科学课堂提问要注意的细节
3.1 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3.2 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少数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表面上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上是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如何才能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呢?本文就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的原则和策略等方面做了以下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1.目标明确,按需设问。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需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动力。
2.难易适度,讲究实效。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讲究实效、恰到好处。浅显的、随意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脱离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深奥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望而却步,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只有适度提问、设置恰当的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于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串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问题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点、掌握规律,并且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角度新颖,激发兴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如它的提出平淡无奇、“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延伸,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如果全是学生已知的东西,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完全不可知,则无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无法产生知识迁移。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和学生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足够新颖,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和钻研教材。将现有的知识结构重新整合,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4.语言严谨,准确精炼。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要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地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另一方面避免学生走不必的弯路。问题的设计提出要做到一针见血,语言表达要准确。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不仅要问得巧,更要问得好。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注意应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呢?
1.灵活设问,把握时机。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及时解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处提问。此外,就是在讲到要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时,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2.留空思考,及时反应。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形式多样,面向全体。提问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置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置成判断改错题。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发问。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加以精心保护。提问还应注意要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景
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是一门科学,提问的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
一、提问要抓住教材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必须注重提问效果,坚持形式与效果的统一,依据教学内容去设计提问。例如:在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场景。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1:我看到了有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生2:我还看到甲杯的果汁多,乙杯的果汁少。
师:那如果就把这样的两杯果汁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公平吗?(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甲杯倒点给乙杯,使两杯同样多)
师:请同学们听仔细了,现在从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两杯果汁同样多了。 请同学们用咱们以前学过的画图方法将它用图标表示出来,动手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师:画好了吗?一起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看完以后,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我发现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后,两杯的果汁同样多了。
生2:我还发现现在两杯的果汁都是200毫升。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2:我是用400÷2=200(毫升)算出来的。
师:他是用400÷2=200算出来的,可为什么用400去除以2呢?
生3:因为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后,两杯的果汁量变相等了,但两杯果汁的总量没变,还是400毫升,所以用400去除以2,算出的200毫升就是现在每杯的果汁量。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大家都算出了现在两杯果汁都是200毫升,那你们能算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生1:400÷2=200(毫升);200+40=240(毫升) ; 200-40=160(毫升)
师:怎么想的?这里每一步的计算都表示什么意思?
生2:400÷2=200(毫升)先算出现在两杯都是200毫升,要求原来的,只要把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还给甲杯,就能求出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了。也就是200+40=240(毫升),这是原来甲杯果汁的量,200-40=160(毫升),这是原来乙杯果汁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配合演示把果汁倒回的过程)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手。不过算得对不对一般还要检验,你们会检验吗?
师:刚才我们使用了什么解题策略?(倒推法)你认为要想倒推出原来的两杯果汁的量,关键条件是什么?(先求出现在的量)对,知道了现在每杯果汁的量,倒过来,就可以求出原来每杯果汁的量。
如此可见,提问也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才能有效果。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之间的桥梁。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去精心设计,从多方面、多角度、正面或反面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求得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抓住知识内在联系的提问是为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有意义的提问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往往有相当大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景志.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能力培养分析[J].华章,2011,(24).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细微处发现问题,并抓住一言半语深入理解人物。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应。这种矛盾有的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又如《项链》一课教学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h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三、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结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经过讨论,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四、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思考;联系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课改活动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把握了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有效的课堂提问艺术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既不能低于学生实际水平又不能高于学生的水平太多。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是无意义的。但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时间一久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理想的提问境界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也就是要让学生思考了以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只有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能力的提升。
二、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衔接好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也就是说上一个问题要为下一个问题所服务,问题与问题之间不能脱节。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平稳有序地进行,要不然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比如《灯》一文,要涉及灯的象征意义问题,如果直接就问“灯”象征着什么,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这就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循序渐进地去引出这个总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个问题:
1.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哪些灯?2.为什么要选取这些灯?它们有什么共同点?3.联系时代背景说说灯的象征意义。只有这样提问,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提问要注意时机
如在学习课文《幼学纪事》时,当学生充分了解了于是之先生求学历程的艰难,并深表同情的时候,可以针对当今中学生不爱学习的现状不失时机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身边有人因为不爱学习而要退学,你将怎样进行说服教育?从情感教育来说,假如回答问题的学生本身就不爱学习,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过程对他自己本身也是一次有力的说服教育。如果是身边的学生不爱学习,那么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助。从能力训练方面来说,则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一举多得。
除了这些,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简单地说一下常用的几种提问方式。
1.单刀直入式
单刀直入式也就是直接提问,这一般是针对那些客观而没有难度的问题。比如说: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四书是哪四书?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只有一个,而且没有任何技巧,因此适合直接提问。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普遍运用。缺点是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将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2.反问式
提问的常用思维是正面提问,一般会问,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然后请学生分析。而反问式则不同,比如在讲到《邓稼先》一文时,开头没有直接介绍邓稼先,而是叙述了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我们可以用“我觉得这一部分是多余的?你觉得多余吗?如果不觉得,请证明你的观点”来取代问“这样写好在哪里?”这种问法揭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刺激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反问法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具有正问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3.拓展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拓展。如《甜甜的泥土》一文,传统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即可,但在课改深入进行的今天,我们要做的,除了这些还要求学生学完文章之后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想,这对于我们学生的人生意义远比多认识了几个生字、多学活了几种修辞手法来得重要,只有先做好人,读好书才能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变化着的活水,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为其注入活力。这是一场与课程改革同进的变革,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用青春、用活力、用热情来为这场变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新世纪教师的道德形象[A].新世纪 新思考,1999.
[2]艾方容.语文教学大变革[N].北京日报,2000.
[3]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
[5]浦涛.创造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从提问方式看,许多教师常囿于“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的一问一答,这种零碎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割裂了文本的整体美;在提问对象上,大部分教师机会更多考虑的是优等生,学困生收获更多的是“老师从来不点我”的不满与挫折感,。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提问流于形式;或大而空,仅围绕一些表面现象广泛设问,提问缺乏针对性;或难而偏,远离学生胸中积蓄与思维水平。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究竟如何捕捉时机,才能走出以上误区呢?具体地说,要循序渐进,学会倾听,适应变化,面向全体,同时要把握“准、趣、新、推”四个原则:1、准。指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2、趣。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3、新。指课堂提问要富含新意。4、推。指课堂提问要深入浅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展思维,一定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切入技巧
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要旨中呢?
1、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文本中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让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如教学第三册《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2、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4、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课堂提问 艺术 科学性 艺术性
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这些时候,就是提问的最佳时机,绝不能错过。
2.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把思维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类型。传统教学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因而注重求同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我们要更加注意求异思维,特别是语文课堂,我们更要给学生创设求异的环境,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多向互动的提问,能体现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提问是单向流动即老师向学生提问,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笔者认为提问应是多向互动的,除传统问法外更应该阿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也应该提倡学生相互提问。通过这样的多向互动,我们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合作的理念。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有的学生认为题目应理解为“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有的同学提出题目应分两部分理解,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在这堂课中,通过师生相互提问,设疑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4.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孰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隋,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76-01
一、目前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原因而使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简单的提问,并未能到到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所设计的问题,有些过于肤浅、简单化,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问的目的,甚至有些问题太浅显,混淆学生思维,使其不知老师通过此问题到底想要了解什么。因此,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问题的用意,有什么目的,想让学生从中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知识,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提问的目的,达到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对于问题回答中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所提问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2.只为提问而提问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对学生进行提问的不良现象。因教学大纲中涉及知识提问这一环节而为了提问而提问。针对此现象、此做法,只能说明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提问的意义,这并非是工作必然要求,而是知识掌握与深化的客观要求。
3.为预设“标准答案” 应付提问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对已有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便于其进行问题的回答。对于有问题却无答案的问题却避而不提,同时问题的答案设置只能是标准答案,不进行类似答案总结与概括。为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而进行应付提问的消极工作,严重影响提问的效果,并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造成影响。
4.依据兴趣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给予否定的意见,导致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和压制学生兴趣,长时间将逐渐地扼杀了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教师对学生思维视而不见,不通过相应的知识提问来提升学生思维空间,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进行提问,不结合学生固有思维进行思维拓展提问。
二、高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功能和作用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索追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考,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在课堂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从教材、学生的知识构成、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出发,有效运用课堂提问来诱发开导学生兴趣、思维,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
高中语文教学提问可起到促进师生间交流,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助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等方面的作用。提问作为师生间交流的一个方式,可以促进师生间对于知识的不同认识与交流,同时在交流中也可起到加深师生间了解、互动的作用;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活动过程,被称为“共同解决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听取提问过程中实际上是自身经验和语言素质提高的一个过程。通过教师的问题,学生可以改变脑海中存在的不正确的知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更加深入理解语文课文,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目的;语言学习的教学一般都需要学生对文本的一个理解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本文字变形和误解。这时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知识理解的状态,从而运用正确的方式来回应学生,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也培养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和深化理解文本知识。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1.设置新颖问题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学生。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吸引其注意力,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做到新颖,引人深思。
2.提问要准、巧、悬
课堂的提问需要做到准确、巧妙、充满悬疑。语文教师作为执教者需要做到对每一个问题的严谨性。要选取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进行提出,做到有的放矢,绝不随意而问。应该选择一个具体点逐步地深挖下去,形成问题间的相互紧扣,从而使整个问题变得有条理。精心思索,巧妙安排、设计问题,做到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课堂提问需要技巧,妙不可言的提问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节省了课堂时间;充满悬疑的问题设计,最能悸动学生的心灵。
3.提问需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应用于语文课堂提问中,则应做到因人施问。学生自身知识接受能力有不同并且知识掌握、把握能力也会因人而异,因此在提问时,不可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应该在问题设计上,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问题,呈现层次化、多面化。同样在选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时,也应该做到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应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则可以让差生回答,做到全部学生群体都可以对问题进行回答,而非使学习较差学生陷入难题思考中,挫败其学习兴趣。
4.转变提问方式,避开直接式提问
提问形式各种各样,对于直接式的问题,其形式过于简单,会让学生不加思考就会找到对应的问题信息点,这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长时间,学生会对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形成一定的惰性。改变提问方式,将直接式问题转变为间接式问题而提出来,这样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引领他们渐渐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主旨当中去。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也就是“思维缺席”。即使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但这种师生互动,在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合作学习已然变形。因此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3.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中仅仅有教师提问是不够的,目前的课堂教学提倡师生对话、师生互动。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学生的提问。许多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提问,或者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要有学生的提问,却不能将“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落到实处。
(一)学生提问后教师应持的态度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教师如果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课堂说话权威,不让同学提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种做法是严重错误的,此举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会僵化,课堂气氛会压抑而沉闷。学生的问题或观点再不成熟,毕竟他思考了,代表了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对某个问题或教师的观点质疑,这样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会给教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也许是教师过去未曾发现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二)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的措施
教师不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充当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的角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许多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对课文熟悉,然后才能发现问题。学生想提问题而提不出,也就是说他发现不了问题,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大家都提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可以采用点拨法,自己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重点和中心问题,来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有些优秀的学生是可以提出问题的,可以让这些学生先提,这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要让学生能够从无疑处生疑,教师就需要平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学生的提问方式和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接举手提问,也可以写在纸上进行提问。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对多个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对于一般的问题,为节省课堂时间,可以直接回答;对于写在纸上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筛选,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自己作答。毕竟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师不可能每个问题都作答。
关键词:英语课堂 问题 艺术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更是维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活跃英语课堂气氛,对大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将艺术化的提问融入一节英语课的各个环节。例如,导入新课环节,一个热门的问题就可以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文讲解环节,一个个环环相扣的精彩提问就能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很快掌握所学内容。
总之,一节高效、生动、有趣的英语课上,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应该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一节课就是在提问中开始,继而在提问中发展,最后在提问中结束的。艺术化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精彩地导入新课,深刻地讲授课文,高效地复习巩固,还可以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英语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问题内容的艺术性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首先,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详细研究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准确把握日常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考试热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可以引起共鸣和热烈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语法课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语法项目的考查情况,精心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试题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提问内容和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通常在一节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兴趣,如prereading,warmingup等。在课堂的组织实施环节,教师应根据所学内容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在课堂的巩固提高环节,教师一般会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接受情况,提出一些复习式或综合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以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语言能力为基础。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将感性认识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产生共鸣,最终指导英语学习。如果教师提问内容过易,则无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相反,如果教师提问内容过难,超过学生实际能力,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教师既要注意问题的深度,也要注意问题的广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易适中、生动有趣的问题常常能调动最广大的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避免学生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现象。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源泉,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英语课上提出的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常常立刻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将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相结合,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日常提问中,不仅要时刻关注提问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还要准确把握所面向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启发性原则
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之初,首先就要弄明白学生对这节课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最难以理解的难点有哪些,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巧妙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无法全面准确掌握时,教师设问要层层深入,逐渐展开,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索、发掘;对于学生依靠自己讨论、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设问须注意深度和方式,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展示自学成果,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其次,英语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困难情况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启发,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努力思考仍然无法给出准确答案时,当学生无法用准确语言表达时,教师首先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接着给予一个温馨的暗示,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最后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升华拔高,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答案和选项,教师必须迅速指出错误的内容,以及导致错误答案的原因,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思考。坚决杜绝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讽刺、挖苦学生。这样
,教师不但不能把学生教明白,还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放弃英语。
三、提问时机的艺术性原则
1根据学生实际适时提问
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提问过早,学生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就会感到茫然无措;如果教师提问过晚,学生就会觉得问题多余味同嚼蜡,无法引起兴趣,提问变得毫无意义,画蛇添足。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几个提问的最佳时机:(1)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似懂非懂又苦思冥想时;(2)当学生思维受阻,误入歧途时;(3)当学生疲惫倦怠,精力分散时;(4)当学生学有所成,心有所悟时。教师如果选择以上时机适时提问,就会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2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提问
在课堂提问中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是非常关键的。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精心选择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问题。当然,提问的设计也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毕竟一节英语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教学的重难点和课堂提问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英语教师要抓住以下几种最佳时机:(1)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2)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处时;(3)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混淆处时;(4)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发散处时。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抓住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唤起对所学内容较深层次的思索。
四、提问方式的艺术性原则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方式是灵活多变且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既可以是面向全体同学提问,也可以是针对个别同学提问;既可以让同桌同学互问互答,也可以让小组讨论后再给出答案。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和课堂情境,灵活地运用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重问与轻问,追问与联问等。总之,英语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教师应着力避免单一化、重复化的提问。
五、结语
艺术化的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把金钥匙。英语教师应始终树立艺术化提问的核心观念,并根据提问的艺术性原则切实将艺术化提问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提问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徐红梅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5(3)
2王咏梅英语课堂提问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3王虹良新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角色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s1)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坚持站在主导的位置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一)可以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活动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避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科学的语言,突出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模仿与表现,以此来掌握体育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
体育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坚持从基础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借助语言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艺术,才能将体育特点凸显出来,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获取到一定的语言刺激,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三)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不论是对于哪一项教学活动来说,都是需要借助教学质量来进行的。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虽然一些教师的自身能力相对较高,但是却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也就不能运用语言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说高质量的语言艺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缓解学习压力。
二、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第一,要保证声势变化上的技巧性。对于这种语言来说,其中就包含语势变化、强调音以及降调技巧等。这样才能运用不同的语言效果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第二,要掌握语言速度上的变化技巧。可以说准确的语言就要结合稳定的语速以及语句,这样才能提高表达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保证自身语气上的准确,避免出现过急或是过慢等现象,同时还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地调整自身的语言速度,保证教学质量。第三,要掌握好语调上的变化技巧。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保证语言上的情理性,实现优美与高雅,这样才能确保语言的自然与流畅性。同时应当明确的是,教师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含义,单纯依靠词汇与发声是不够的,所以就要掌握一定的态势与技巧,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态势技巧的准确。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好自己的面部表情,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三、运用丰富的形态语言和幽默感
对于语言来说,不仅包含了口头与书面上的语言,同时也包含了形态上的语言,如眼神、手势等。可以说充满教育意义的语言渗透是体育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言传身教,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让学生产生期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掌握好体育知识,教师就要保证学生注意力上的集中,然后通过示范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对于教学语言来说,不仅要正规与详细,同时还要保证幽默与风趣,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如在学生学习排球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在学生出现动作不规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幽默性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这种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同时也活跃了班级的氛围,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通过实践可以看出,教师只有保证自身语言的幽默性,才能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综上所述,只有保证自身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语言艺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知识,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满足身心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一、讨论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根据学生情况备课的时候应该要明确那些内容适合讨论,更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还是为了强调重点、突出重点而讨论,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讨论等等。所以要精心准备讨论内容,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三点:一是讨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如果太简单,学生体会不到讨论的价值,但若太难,学生就很难取得成功,都会影响讨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感兴趣的。没有兴趣就没有讨论的动力。可以事先让学生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几个学生询问感兴趣的问题,使教师有一定的把握。三是能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上几点需要有机地统一,讨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讨论的内容比较枯燥,就要创设情境,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般地说,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在发现和概括规律时,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辨析时,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时,都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
二、讨论的运用要及时
在上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反映来安排讨论,根据学生的需要决定何时讨论,也就是说要把讨论的支配权给学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想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入讨论,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就应随时抓住学生的思维动态,以此选择讨论的最佳时机。如果教案上安排讨论的问题,经过提问后学生回答出了,就不应再讨论了。而相反的,如果提问后发现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出,或是发现学生有争论、迷惑、理解不清的时候,哪怕教案上没有安排讨论,也应该及时的组织讨论,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
三、讨论的时间要给足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是不想让学生讨论,而是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有时讨论要占去不少时间,考虑到教学进度,就草草收场,或是让学生课外去讨论。酣畅淋漓的讨论嘎然而止,不仅抹杀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影响到下一环节的教学,以后要想开展积极互动的讨论就难了。所以一旦组织讨论就要充分保证讨论的时间,发挥小组讨论的交流与合作功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四、提高讨论的参与率
有效的讨论应是全生参与的讨论,如果只是小面积的讨论,哪怕讨论再积极也不是成功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