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技术论文范文

高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技术论文

第1篇

目前,美国烟叶含钾量一般为2%~4%,有的甚至高达5%~6%,我国云南、贵州等地烟叶含钾量多在2.5%左右,有的达到4%~5%,而河南烟叶含钾量较低,平均含钾量很少超过1.5%。如何有效提高河南烟叶含钾量是当前烟草生产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从事烟草研究的专家、学者就增加钾肥用量,改进钾肥施用技术,减少土壤固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笔者在综合近年的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河南烟叶含钾量,提出如下建议。

1依据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钾肥用量

河南烟区植烟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据80年代初,河南省土肥所对全省3380个土样(0~20cm)分析,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0~407mg/kg,平均134.3mg/kg,70%左右的土壤处于中等含量100~150mg/kg之间。但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复种指数的提高及作物的大幅度增产,导致土壤钾的不断亏损,各土壤类型耕层速效钾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据河南省土肥所的测定,间隔3~5年,砂土、潮土和褐土速效钾含量下降了10.8%~14.9%;间隔10年,黄棕壤和砂姜黑土的速效钾含量下降了27.1%~29.9%,平均下降了2.5~4.2mg/kg。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某些作物缺钾引起的生理病害。如大豆的“黄化病”,棉花的“红茎病”。笔者在烤烟生长季节,也发现一些土壤氮水平偏高的烟田,出现的烟株下部叶尖、叶缘及叶脉间变黄的缺钾症状。

河南省烟草所80年代对许昌烟区土壤化验结果:30个粘土土样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0.83mg/kg,27个砂壤土土样的速效钾含量平均为85.2mg/kg。收获后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50mg/kg是烤烟不出现潜在性缺钾的临界指标,因此该烟区土壤普遍缺钾。

20世纪60至70年代,对河南省烟样化验,其含钾量一般在1%左右,很少超过2%。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和“三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烟叶含钾量有了逐年提高的趋势。据南京土壤所对黄淮烟区烟样分析,1986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的烟样占40%,2%~1%占50%,1%以下的占10%。1987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的占65%,2%~1%占34%。1988年烟叶含钾量2%以上占70%,2%~1%占26%,1%以下占4%。宝丰县1991年增施钾肥的试验表明,钾肥对改善品质有很好的效果。不施钾的处理,烟叶含钾量只有1.12%,每hm2施K2O300kg,烟叶含钾量达1.81%,见表1。

美国烤烟生产中所施用的钾通常为获取最大烟叶产量所需钾的2~3倍,人们普遍认为施钾量超过产量最大需求后,继续施钾仍会对烤烟品质产生影响。豫西烟区卢氏县,1990年曾对烟区进行布点取样120个,分析结果速效钾含量在80mg/kg~520mg/kg,平均165mg/kg,为河南省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地区。但一般每hm2仍做到补施硫酸钾150~225kg。该县曾对城郊、杜关、沙河、文峪等4乡烟样化验分析结果烟叶含钾量平均达到3.68%,为全省烟叶钾含量最高产区。因此考虑河南烟区土壤有效钾含量以及钾素利用率低的现状,适当增施钾肥,对改善钾素营养有明显的作用。

2保证水分供应,促进烟株对钾的吸收

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土壤钾的有效化、扩散率和作物对钾的吸收能力。土壤水分是养分移向根部的介质,土壤含水量的高低对钾离子在土壤中的质流和扩散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虽然土壤交换性钾含量不同,但钾离子的扩散率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大(见表2)。Grimme和Strebel(1986)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淋溶土进行的试验表明,底土供钾占植物吸钾量的30%~50%,随着根系在土壤中的下扎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底土供钾所占的比例增大。因此,通过调节土壤水分来促进植株对土壤钾的吸收利用十分重要。

南京土壤所多年来对我国西南烟区和黄淮烟区烟叶含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西南烟区普遍高于黄淮烟区2~3倍。为此,选择许昌、遵义两烟区肥力近似的土壤在温室中进行烟草栽培试验,使之在相同条件下生长,结果烟草吸收和累积的钾量差异大大缩小,见表3。

这说明南方烟区的烟叶含钾量高于北方烟区是与南方烟区的水气热条件优越、烟田可较长时间的保持土壤湿润有关。

河南旱作烤烟约占烤烟种植面积的30%~40%,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南的丘陵山区。年降雨量豫西烟区500~700mm,且时空分布不均衡,干旱发生频率高,使烤烟的产量和品质极不稳定。该区土壤钾含量虽较高,但烟叶化验分析结果,烟叶平均钾含量很少超过1.5%,究其原因,水分是一个主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改善烤烟生产外部环境,充分利用现有水库、水塘、水窖、机井等有效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型烟草农业,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是该区烟叶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3增加粗肥和硝态氮肥施用量,提高钾肥利用率

豫西烟区的红粘土、山地褐土、豫西南烟区的黄褐土、黄棕壤生产的烟叶质量较好,油分、香气较足,颜色多为金黄、桔黄。但由于质地粘重,耕层浅薄,影响烟株根系的发育,烟叶产量偏低。再者粘重土壤的钾肥肥效也较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叶含钾量有随着细粉砂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见表4。河南烟区土壤以2∶1型蒙脱石和伊利石的粘土矿物为主,这类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吸附能力强,土壤干旱时,钾的固定量增加,难于再次释放和供应。作物吸收钾素受土壤通气状况影响较大。质地粘重的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也差,影响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因此,粘重土壤应注意增施粗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增温和保墒能力,为烟株根系发育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豫西烟区伊川县以前茬和当季不施有机肥作对照,与当季每hm2施45×103kg粗肥和450kg磷肥混合沤制肥对比(二者复合肥和硫酸钾用量均按常规施用)试验,结果每公顷产量较对照高318kg,产值高1806.6元,上等烟高8.4%,千克均价高0.78元。烟田施有机肥应注意腐熟发酵,做到肥而不暴,否则影响烟叶的适时落黄成熟,豫西烟区烟农多以牛圈肥作为烟田施用的有机肥。牛粪养分含量低,粪质较细密,若加入3%~5%的钙镁磷肥或磷矿肥混合沤制,对改良土壤有很好效果。

硝酸根离子对钾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铵离子对钾的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试验研究表明,烟草从0.5mmol/LKCl中吸收钾的净吸收量被铵离子抑制了30%~35%。1998年,豫西烟区宜阳县做的硝态氮肥施量实验,硝态氮比例占70%,烟叶钾含量达到2.27%,明显高于其它处理,见表5。

目前河南省一些烟田增施硝态氮肥用量不足,烟农习惯性施用尿素、碳铵等铵态氮肥。这对提高烟叶质量和烟叶钾的含量是不利的。

第2篇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第3篇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第4篇

以高技术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高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技术群体化。高技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多技术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相关联性。由此,高技术企业需要多种知识、多种学科的技人才共同合作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2)技术发展高速度。高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有的只有短短几个月甚至是几个星期,高技术产品更新周期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高技术企业在技术更新与技术创新方面立足于行业之首。

(3)高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一般占销售额的10%~30%。同时,高投入带来高风险。这里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4)高技术企业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高技术企业技术变化快、市场变化快、发展速度快,要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高技术企业必须比传统企业更注重获取外部信息及内部相互之间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沟通。

2高技术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技术企业在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营销观念创新不够,不能满足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技术及其产品往往需要企业打破传统观念和做法,通常是技术上的发展和变革先于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首先开发出新产品,然后通过引导需求,最终使产品为市场所接受。企业不仅要适应市场,更需要创造市场。

(2)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把握不够,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但是常用的市场预测技术和方法是针对传统产品特性设计的,往往不适合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激进的、不连续变化的,这使企业对潜在市场规模的预测很困难。高技术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原有产品极易被新技术淘汰,很多高技术企业不能领先竞争对手推出更新的产品,或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面临极大挑战。

(3)自有营销网络不健全,渠道过长,使企业产品价格失控,信息反馈和沟通不及时,影响企业对市场变化及市场需求的把握。而且过长的渠道影响信息的反馈和沟通,从而影响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这些都直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

(4)市场营销部门组织结构不理想,营销人员的专业营销素质欠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密切联系和信息沟通不够,重技术,轻营销,没有真正的整体技术营销。一是营销管理者的素质达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如培训教育、技能、考核、岗位竞争、培养与企业共命运的个性、激发人的创新与进取精神等等方而做得不够。二是没有组合选配好人员。其关键在于没有寻找到最佳组合发挥人才整体效能,不能做到取长补短,配好岗位,选好搭档。随着科技进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越来越广泛,产品营销中“一条龙服务”、“多角供需关系”,往往因为缺少各类专业人员配套协作而共同完成。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引导和市场拓展。3对高技术企业营销管理的建议。转3.1价值主张和价值网的营销创新是根本

价值主张,即给重要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价值网,即有效地为选定的细分市场服务所必须的活动的跨职能协调,包含基于4Ps的差异化。但他不只包括营销,还包括对其他职能(如R&D、运营和服务)进行差异化。价值主张和价值阿的创新是营销创新是根本的方面。

3.2整体营销极其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一次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和技术革新都隐藏着大的商业机会,催生一批新兴企业,使传统企业所积累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当代IT技术的迅猛进展,整体营销的出现是必然的,互联网的快速变化使企业的许多营销观念滞后,跟不上时代进展,企业追求的不应是量的改变,而应是对传统营销的改革和创新,而创新的方向就是整体营销。整体营销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分销商,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和分销商的关系。

(1)树立分销商市场营销观,满足分销商的利益。

高技术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路,应充分调动分销商的积极性,协助支持分销商,满足分销商的利益需求,以提高市场营销效果。具体来说:第一,企业应经常派遣营销员到分销商网点协助工作,安排商品的陈列,举办商品展览会,训练销售人员等。第二,企业应进行密集广告宣传。一般来说,分销商比较愿意接受已经在进行广告宣传的商品,第三,营销企业对分销商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说,许多营销企业采用售后付款或定期付款的办法,这样有利于解决分销商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第四,营销企业应根据分销商的推销业绩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2)树立最终顾客市场营销观,满足并创造目标市场的需求。

3.3处理好变革型营销创新和渐进式营销创新的关系

变革型营销创新相对于渐进式营销创新来说对营销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充分利用与潜在顾客、潜在竞争者或未来技术的信息有助于提升企业营销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应当采取更具探索性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新的营销模式。企业高层管理者要认识到打造有利于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因为这种文化会激发员工和管理者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高技能人才;成长阶梯

1导言职称论文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稳定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问题,其凸显的是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对制约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培养和鉴定模式上,学界和国家部门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多元化实践。例如,针对社会鉴定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国家积极推行“企业鉴定模式”——由大型权威企业自行培养与鉴定,国家认可颁布的一种新型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这种既发挥大企业实力优势又满足其自身需求的“量体裁衣”式模式,是一种培养与鉴定体制创新的大胆尝试,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企业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国家推动的高技能人才见习培养基地模式等,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路径越来越具有多样性。然而,对占据中国税收的50%,GDP60%,提供就业70%的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鉴定模式的研究与举措都见之甚少,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步伐。本文结合中小企业成长的周期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阶梯性的特点,结合中小企业成长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供给的矛盾,通过“反证”的思维角度积极探索满足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与鉴定模式的可能选择,为现实中国家举措提供理论参考。

2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高技能人才需求

2.1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与判别

企业生命周期是分析企业一段时间内动态发展过程的一种参照模式,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依据一定的标准人为地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特征,归纳企业从诞生到衰退的发展规律的方法。不同研究虽然选择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以Greiner(1972)的理论为核心,围绕着诞生、成长、壮大,直至死亡的这一主线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目前,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国内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判别的经典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孙建强(2003)提出的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方法。他认为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成本降低率与规模扩张率是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分别赋予权重,据此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二是李勇峰(2004)等从总资产、无形资产、销售收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利润、R&D投入、运营能力等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来建立企业生命周期坐标系,根据这个函数关系描述企业生命周期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本文则依据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产规模、营业额、收入增长率等几个变量,将企业发展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2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特点

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因自身资金规模和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社会招聘、委托培养和自身培养方式变迁。而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决定其最终选择的是其在各阶段的成本与收益的博弈过程。具体分析上,社会招聘成本C1、委托培养成本C2和自身培养成本C3间关系有:C1(1)初创期此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营业规模都比较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生存发展的问题。而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在竞争环境中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或低成本,或新服务,或新产品。如果是低成本,那么此阶段企业去花钱委托和自身培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更多会选择社会招聘;如果是新产品或新服务,那则需相应的专有的高技能人才,由于特有高技能人才薪金昂贵,企业可能会选择先找低技能再自身培养的方式。初创阶段的企业,主要关注的是降低成本和差异化自己产品服务,对高技能人才更多选择核心人才争取入伙加盟,非核心技能人才低招自身培养。

(2)成长期此阶段中小企业产品服务较有前景,符合社会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扩大员工和产品规模,但资金同样存在不足的限制。企业为扩大生产急需符合自身需求高技能人才,而周期又不能太长,这时企业会选择低成本招募现有的技能人才。此阶段,权衡成本收益,企业更乐于社会招聘或委托培养。

(3)成熟期此阶段的中小企业生产已具规模、市场稳定,员工队伍也具有阶梯层次,企业主要关注点是提高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这时候的企业具有了规模优势,已能负担自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费用,也可容忍漫长的成长时间,只要能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熟练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开拓新产品新市场,企业都乐于接受。此时,企业会选择自身培养为主,委托培养为辅的方式。

(4)衰退期此阶段企业产品服务落后不符合市场需求,市场不断被蚕食,面临着或死亡或蜕变的选择,企业关注的是求生延命。这个阶段企业与初创企业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是需求生存,不同的是其具有一定规模的熟练技能人才,资金也具有优势。但其面对的是技术老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现实,其要生存只能选择更具前景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此时,企业会选择高新聘请高技能人才。

3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探索

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鉴定模式,即国家对中小企业中的技能人才授予高级技能职称的方法途径。中小企业因其在全国经济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其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探索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又因其发展规模等多方限制决定了其自有模式的特殊性。技能人才职称有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初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其中高级技工、初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又称为高级技能人才。由以上五级职称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到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时间递进性,成阶梯状,我们称为技能人才的成长阶梯。

高级技能人才成长阶段可分为培养、鉴定两个阶段。培养主体主要是培训班式社会培养、高校职业学习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政府见习基地培养和企业自身培养。鉴定主体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家各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和政府推动的大型企业鉴定。而中小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的主要制约是社会培养鉴定满足不了其自身需求和自身培养鉴定又无资金技术实力的矛盾,所以其培养鉴定模式应在关注其自身成长需求的同时打通上述矛盾通道上进行探索。

中小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不同阶段因人才需求而乐意接受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差异。结合其乐意接受的培养方式差异与现有鉴定模式的不同,我们来推行中小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其思路是:中小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委托大型企业或培养或鉴定,这样可以有效规避自身培养鉴定的高成本和社会培养鉴定的低技能的矛盾。但在具体推行上存在许多限制,首先,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签协议时因信息地位不对称需较大谈判成本,其次,培养费和鉴定费因不具有社会化难以确定等。为了规避这种信息地位的不对称,我们可采用政府积极推动的集中谈判的方式确定。这时,当地政府可首先从本地选择具有“企业培养鉴定”实力的大型企业,授予其具有培养鉴定的资格。其次,由政府牵头根据大型企业培养和鉴定中所耗费的人员、器材等费用和一定比例费来确定中小企业委托大型企业的培养费Ca和鉴定费Cb。

在这种模式中,成长周期中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费用具有以下特点:初创期中,中小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是高级技能人才入伙、招募低职称技能人才自身培养再委托大企业鉴定,只需支付鉴定费Cb。成长期中,中小企业选择社会招聘和委托培养方式。这时,社会招聘的只需社会或原企业培养鉴定,企业支付较低招聘费;委托大型企业培养鉴定需支付费用为培养费Ca和鉴定费Cb。在成熟期中,其选择自身培养或委托培养。自身培养支付费用为委托鉴定费Cb,而委托培养鉴定费用为Ca+Cb。在衰退期中,中小企业选择高新招聘高薪高技能人才,支付招聘费和高薪。

这样做的优势有,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困局,而且规避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委托培养费谈判的信息不对称地位,另外,大企业也可通过集中培养鉴定的方式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效降低自身培养鉴定的成本,这可谓是“一石三鸟”的举措。

4结论

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资金筹集、技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则从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的角度入手进行了理论逻辑上的探索。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的研究同样众多,但基于企业动态发展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角度入手研究的极为少见,本文具备以上优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在本文研究中,对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具体划分没有给出详细标准,这个也是理论上有着争议的内容,但这不是本文重点,所以对本文结论影响不大。另外,在企业成长各阶段的高技能人才获取费用上的衡量也缺乏严密性,有待新的深入研究。最后,在推行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上,政府的主体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在立法规则上具体界定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中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和政府地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艳莹,高东.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07(5):28-31.

第6篇

现行政策仍存在问题

从现行税制的运行实践分析,现行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优惠力度大、层次多,产业优惠相对较弱且导向不够清晰。目前,21个大类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也体现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但产业税收优惠过于偏重对利润的调节,特别是区域普惠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鼓励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导向功能。

税收激励政策较多偏重于创新结果而不是扶持创新过程,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效果。如:企业已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或研发形成科技成果转让时,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扶持科技产业化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受制于各种因素无法充分落实;因居民管辖权、税收抵免等因素的制约,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部分成为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收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现行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几乎散见于现行税制的各个税种,但都具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如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外企业税收待遇不一致,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对科技企业采取增值税、进口环节税等优惠政策,影响了增值税制度的规范,也存在替资及财政支出等问题,越位严重。而对科技基础研究、风险投资、产学研结合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存在一定的缺位现象。特别是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需要主管部门对优惠主体进行认定与管理,存在一定的政策“博弈”现象。

税收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进设备与技术、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等是市场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追求高收益的成本,应由市场机制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不能替代企业进行市场决策。税收扶持政策只是鼓励企业发展高科技的“引子”,着重要为企业创造公平创新的税收环境。

改革和完善主体税种,增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适应性。

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外购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仅可以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和设备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当前应认真总结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与中部部分老工业基地城市试点的经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总体态势,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在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拟议中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对现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予以规范,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所得税低税率,以充分体现企业发展高科技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补偿的需要,在淡化区域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同时,强化以产业优惠为主、辅以区域优惠和兼顾社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体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研发和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由于高科技园区主要集聚的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高科技产业将成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得益者。

规范税收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高科技产业发展、企业技术进步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对企业技术开发费、设备更新、创业投资以及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促进“高、精、尖”技术的应用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更好地体现税收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精神,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政策,促进了企业公平竞争和技术创新。

一是积极运用间接优惠方式,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如:借鉴国际经验,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弥补、费用扣除等多种方式,将企业计税工资税前扣除限额统一提高到人均每月1600元;对企业当年的研发费用支出实行150%的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不足抵扣部分可在以后5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按计税工资总额的2.5%实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单位价值超过30万元的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措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有效地激励了高科技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将抓紧研究动漫产业、信息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扶持措施。

第7篇

以高技术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高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技术群体化。高技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多技术的交叉性、渗透性和相关联性。由此,高技术企业需要多种知识、多种学科的技人才共同合作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2)技术发展高速度。高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有的只有短短几个月甚至是几个星期,高技术产品更新周期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高技术企业在技术更新与技术创新方面立足于行业之首。

(3)高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一般占销售额的10%~30%。同时,高投入带来高风险。这里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4)高技术企业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高技术企业技术变化快、市场变化快、发展速度快,要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高技术企业必须比传统企业更注重获取外部信息及内部相互之间信息的及时交流和沟通。

2高技术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技术企业在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营销观念创新不够,不能满足高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技术及其产品往往需要企业打破传统观念和做法,通常是技术上的发展和变革先于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首先开发出新产品,然后通过引导需求,最终使产品为市场所接受。企业不仅要适应市场,更需要创造市场。

(2)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把握不够,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但是常用的市场预测技术和方法是针对传统产品特性设计的,往往不适合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是激进的、不连续变化的,这使企业对潜在市场规模的预测很困难。高技术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原有产品极易被新技术淘汰,很多高技术企业不能领先竞争对手推出更新的产品,或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面临极大挑战。

(3)自有营销网络不健全,渠道过长,使企业产品价格失控,信息反馈和沟通不及时,影响企业对市场变化及市场需求的把握。而且过长的渠道影响信息的反馈和沟通,从而影响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这些都直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

(4)市场营销部门组织结构不理想,营销人员的专业营销素质欠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密切联系和信息沟通不够,重技术,轻营销,没有真正的整体技术营销。一是营销管理者的素质达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如培训教育、技能、考核、岗位竞争、培养与企业共命运的个性、激发人的创新与进取精神等等方而做得不够。二是没有组合选配好人员。其关键在于没有寻找到最佳组合发挥人才整体效能,不能做到取长补短,配好岗位,选好搭档。随着科技进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越来越广泛,产品营销中“一条龙服务”、“多角供需关系”,往往因为缺少各类专业人员配套协作而共同完成。这也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引导和市场拓展。3对高技术企业营销管理的建议。3.1价值主张和价值网的营销创新是根本

价值主张,即给重要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价值网,即有效地为选定的细分市场服务所必须的活动的跨职能协调,包含基于4Ps的差异化。但他不只包括营销,还包括对其他职能(如R&D、运营和服务)进行差异化。价值主张和价值阿的创新是营销创新是根本的方面。

3.2整体营销极其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一次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和技术革新都隐藏着大的商业机会,催生一批新兴企业,使传统企业所积累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当代IT技术的迅猛进展,整体营销的出现是必然的,互联网的快速变化使企业的许多营销观念滞后,跟不上时代进展,企业追求的不应是量的改变,而应是对传统营销的改革和创新,而创新的方向就是整体营销。整体营销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分销商,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和分销商的关系。

(1)树立分销商市场营销观,满足分销商的利益。

高技术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路,应充分调动分销商的积极性,协助支持分销商,满足分销商的利益需求,以提高市场营销效果。具体来说:第一,企业应经常派遣营销员到分销商网点协助工作,安排商品的陈列,举办商品展览会,训练销售人员等。第二,企业应进行密集广告宣传。一般来说,分销商比较愿意接受已经在进行广告宣传的商品,第三,营销企业对分销商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说,许多营销企业采用售后付款或定期付款的办法,这样有利于解决分销商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第四,营销企业应根据分销商的推销业绩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2)树立最终顾客市场营销观,满足并创造目标市场的需求。

3.3处理好变革型营销创新和渐进式营销创新的关系

变革型营销创新相对于渐进式营销创新来说对营销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充分利用与潜在顾客、潜在竞争者或未来技术的信息有助于提升企业营销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应当采取更具探索性的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新的营销模式。企业高层管理者要认识到打造有利于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因为这种文化会激发员工和管理者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企业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第9篇

关键词: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慧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院,北京 102249)

赵庆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院,北京 102249)

随着高校的学术不端的行为越来越多,诸如抄袭、一稿多投等问题崭露头角。2009年,教育部指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有直接责任,必须严肃处理。自此高校相继开展了学术论文“”工作。所谓的高校学术论文“”是指高校通过相关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查找相似性。[1]近几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学术论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严重影响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学术论文“”系统及其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主要有以下四种: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以及ROST反剽窃系统。[2]

但是高校使用最为广泛的则是CNKI推出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下简称“TMLC2”)。[3]TMLC2是一项适用于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容纳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互联网资源等,检测资源丰富,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10万字符以内的论文上传到该系统中,与资源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对比,TMLC2便可检测出学术论文与文献在词句及段落方面的相似之处,并采用不同的颜色详细标注,系统计算出总相似比、去处本人已发表文章后的重复率、去处引用后的重复率等。

根据TMLC2所检测出的相似比的不同,各大高校对于毕业生论文的判定标准有所不同。大部分高校以总相似比为标准,要求学术论文总相似比在10%~30%范围之内。部分高校以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章和引用后的重复率为标准,但是要求相似性检测结果在10%以下。[4]

二、高校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得以运用以来,各大高校开启学术论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术论文抄袭与剽窃现象明显减少,有学者调查得出,2011年至2014年复制比在0~10%区间的论文数量从2011-2012年度的73%上升到2013-2014年度的84%。[5]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论文“”工作,出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时间问题:

对于检测的时间问题,主要是指高校对学术论文“”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有学者指出,67%的高校只z测一次,在盲审前或者答辩前进行,而30%的高校则在盲审和授予学位前各检测一次。[4]从样本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对学位论文的检测仅仅在盲审前或者答辩前进行一次。但是在盲审到授予学位这段时间段内,文献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的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段期间内,数据库内论文文献的增加和更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此外学生在答辩前或者盲审前检测结束后,答辩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文章中的很多问题,对文章的修改变动性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检测的效果。

2、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结果的判定问题:

首先,各大高校对学术论文判定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高校将相似比结果定位在30%,而另一些高校将其定位在10%或5%,标准不一,缺乏一个科学的判定标准。此外很多高校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判定采用统一的标准,硕士生论文一般要求3-5万字,而博士生论文则要求8-10万字,以同样的比例进行检测,其重复的字符可能相差1万字之多。[5]因此如何对相似比检测经过进行科学定位,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其次,人文社科类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方法和文献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别,但却采用相同的判定标准,这种现象存在不合理之处。有学者指出,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尤其在人文社科类研究中体现地尤为明显。[6]科技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一手文献,多是通过实验研究及相关理论成果结合而形成的。但人文社科类论文对资料的调查和文献的运用具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综述性论文,需要大量二手文献作支撑的,只有大量引用他人的论点,才能够支撑其论文的科学性与逻辑性。然而如果采取与科技论文相同的检测和判定标准,那么综述性论文在论文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很多毕业生为了通过检测而不加引用任何文献,或者有学生为了降低重复率,对文章进行大肆修改删减,失去其理论依托性。这就脱离了文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所写作的论文缺乏理论依据,是不符合论文的写作要求的。

3、检测的效果问题:

TMLC2文献数据库虽然囊括了学术期刊、博学位论文等多个数据系统,但是文献数据仍然是有限的,没有容纳所有的数据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在写作论文时提供空隙,避开TMLC2的数据库,在其他数据库中寻找参考文献,以降低论文的重复率。文献数据库的不同,导致检测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存在一些学位论文,在TMLC2系统上总相似比低于30%,但是在其他系统例如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中却超过40%的现象。因此仅仅依靠TMLC2系统的检测结果来评判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其检测的效果。

三、高校学术论文“”的改进对策

1、合理安排检测时间,提升检测效率

为了规避从工作到授予学位之前这段时间文献系统的变化对于相似比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确保高校能够承担检测所带来的成本,本人认为高校应该安排两次工作。第一次时间放在盲审前或者答辩之前进行,其对象是全体毕业生的学位论文。第二次时间放在授予学位之前,本次工作主要是进行抽查,建立严格抽查制度,针对学校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进行随机抽查的方式,开展工作。此外高校应该明确工作的相关规定,提出过程出现问题后的相关连带责任,以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待该工作的认真程度。

2、科学制定判定标准,优化检测过程

高校在进行论文工作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W术论文差异,针对不同论文应该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只有科学制定判定标准,优化学位论文的检测过程,才能真正保证高校学术的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对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的相似比结果的判定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学位层次的论文其判定标准应该不同,硕士生论文规定15%以下为合格,可直接参加答辩,而30%以上为不合格,由学校协商处置,而在15%~30%之间的则有导师判定其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判定其是否能参加答辩。博士生论文规定10%以下为合格,可直接参加答辩,而25%以上为不合格,而在10%~25%之间也由导师判定。[5]其次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和科技论文的相似比结果判定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人文社科类论文,尤其是综述性论文的判定,高校应该以技术鉴别为辅,以人的鉴别为主。[1]高校应该将TMLC2系统的检测结果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主要以指导教师的评审和判定,或者专家组对论文的审核意见为准,判定该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7]

3、综合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确保检测效果

现阶段我国学术不端检测行为的盛行,导致利益群体在学生群体中通过买卖学术检测系统而获取暴利现象。此外,不同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不同文献数据库进行垄断,从而影响检测的效果。针对这种市场经济弊端引起的暴利行为,政府可以发挥“看不见的手”,对其进行宏观干预,将不同的检测系统进行整合统一,综合成为一种囊括所有文献数据库的学术检测系统。以弥补不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不同导致检测效果不佳的现象,提高技术的全面和系统性,充分发挥科技在学术不端检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然,技术仅仅应该作为一种参考标准,仍然需要结合专家评阅及导师评定的方法,以保障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威.学位论文“热”的冷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63-66.

[2] 张浩,高国龙等.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14-521.

[3] 张军,赵清华.学位论文复制比检测:问题、对策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38-41.

[4] 谷秀洁,张大为等.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管理策略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26(1):122-126.

[5] 张福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在研究生学位中的应用与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1):78-81.

[6] 刘蓉洁.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工作的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146-148.

[7] 黄杰.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浅析及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11-12.

[8] 陈恺思.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学报,2013.

[9] 李济时.说“”,论学风[J].中国研究生,2015(9):18-19.

[10] 杨再贵,许鼎.论文应区别对待[J].决策探索,2015(5):75-76.

作者简介:

第10篇

(1)简单介绍。

艺术设计一般以美术为主,艺术设计的过程就是独特文化创造的过程,艺术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美学、心理学及工程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艺术设计具有美观及追新求异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使用的功能。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重视的是基础和方法。

(2)特点。

1)使用和审美功能。艺术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像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艺术设计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艺术设计随处可见。艺术设计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例如,对于建筑的设计,它首先要满足于使用功能,为居住者提供空间,但是人们注重它的实用性的同时,还会提出美观性的要求,这也是人们爱美的一种体现。2)是文化的象征。当艺术设计达到一定的层次时,它就具有一般设计作品不具备的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特征融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去,对培养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艺术设计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2艺术设计基础课对学生教育的作用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通过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鲜明的个性。艺术设计不同于数理化学科,都有统一的答案,而艺术设计要的就是个性,就是与众不同,这也是艺术设计的独特之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去创作,进而促进个性发展;通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坚持自己的思维,树立创新的意识,在学习中,激发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充分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感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另外,通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美有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切实体会到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提高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原因

(1)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认知存在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甚至部分教师也因为这个原因,对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敷衍了事。艺术设计不是单纯的艺术,它涵盖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通过艺术设计的学习,培养的是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思维与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平台,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开展的重要性,一味地排斥对艺术设计课的学习,觉得艺术设计太过抽象,不能将精力浪费在无用的功课上。从而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和部分老师的思想意识不够,没有认识到艺术设计对创造力培养的必要性,他们存在的这种思想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端正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

(2)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创新思维发展的要求

在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课程中,部分学校仍然延续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一味地重视绘画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临摹,往往忽略了对造型和色彩的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步入高职高专院校是异常兴奋的,但高校的教育模式是让他们失望的,设计教育侧重于理性,并利用科学形式和美学的相关规律,加强对学生色彩的训练,而现实的教学模式却造成了学生对色彩和造型缺乏理性的认识,就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

(3)教学手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艺术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依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想象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激发,对艺术设计缺乏必要的探索,甚至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扼杀在摇篮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对策

(1)转变教育的观念。

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其发展的灵魂就是创新,只有具备了创新元素才能使设计具有生命力,进而充满魅力。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的观念,树立起具有现代性、创新性的设计意识,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现代的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堂中去,设计艺术形式的时尚性和潮流性;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要为社会服务,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接触社会,到企业中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并在自身设计的水平上,加以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以后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强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地域特色,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当地的精神信仰、生产生活等,促进艺术设计具有地域性的特色。

(2)转变教学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法,有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学生拥有自由的空间,可以选择专业方向,也可以选择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设计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要启发学生去寻找特定的机缘,选择与学生设计相关的课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探究性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理解、综合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设计具有独特性。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重要的地位,将创造性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全程,教师要凭借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度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将他们带入创造性设计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保留自身的个性,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而激发创造性的想法,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着手,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掌握训练思维的方式,才能在教课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对于作品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凭借不同的思维角度,激发创造性的火花,寻找到新的创意点,通过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掌握到寻找不同创意的思路,进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4)实践激发创造力。

艺术设计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动手操作。因此,要利用实践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对点、线、面及色彩等各种造型要素进行掌握,接着将造型要素和空间进行组合练习,通过平衡组合练习,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获得创造力。应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激发独特的思维,并将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过设计作品呈现出来,从实践过程中激发创造力。

(5)保持个性的独创,激发创造力。

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离不开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往往能激发创造力。在教课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想法不能轻率否定,要给予学生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个性教育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加入一些培养学生个性的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设计独创作品,在课程中加入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内容,激发他们大胆创新的思维,鼓励他们积极捕捉生活中的突发灵感,利用突发的灵感创造出的作品才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独创和捕捉灵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高点。

5结语

第11篇

影视广告与传统的报纸广告、广播广告相比,内容更具有可读性,因为其不仅包括了广告影像,还包括了广告音频,以电视或电影为播放载体进行播放。影视广告与一般的平面广告相比,除了更加直观、生动,还具有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冲击。因此,影视广告不论是制作难度、制作成本还是最终的广告效果上,与一般的传统广告相比,有着重大区别。目前,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发展,影视广告的传播,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包括了叙事、图解、比较等手段,完成影视广告展现内容的表现。在一些表现手法中,如果不使用数字技术,将很难实现影视广告的效果。如影视广告的表现手法选用比较手段的时候,如果仅仅将两种产品放在一起,根据其优缺点进行相应展示,就很难实现影视广告最终的效果。所以,影视广告中数字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影视广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广告媒介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优异的艺术展现形式和展示手法,较快的传播速度,良好的观众接受度,已经逐渐成为商业用户最喜爱的广告形式之一,成为企业宣传最为重视和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条影视广告,从广告创意到广告最终完成,需要经过严谨的拍摄和剪辑,而这个过程中,如果仅仅对所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往往很难满足影视广告的最终要求。只有利用好数字技术,根据拍摄素材和广告创意,进行二次创作,才能完成影视广告的最终要求,为影视广告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基础。通过逼真的影视手段,影视广告可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影视广告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我国,影视广告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影视广告相关的研究,与美国等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影视广告的制作和还存在种种问题,如影视广告制作水平低下,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没有达到影视广告的制作要求等。其中,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中的运用,仅有部分影视广告的运用效果能满足市场要求。

二、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中的运用

影视广告相比一般的平面广告和其它形式的广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有新颖的表现和独特的展现技巧等,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企业特质、商品特性。所以,影视广告的表现形式和展现技巧,在制作过程中,要利用好数字技术,对影视广告的技术要求给予充分满足。随着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介入,影视广告所需要展现的艺术效果能完美呈现。数字技术综合利用三维影像、特技效果等手段,充分对创作想象进行满足,实现影视广告最终所要求的艺术效果。

(一)影视广告制作中字幕及片头的制作对于影视广告,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商品特性在影视当中添加文字字幕或者制作片头,以满足影视广告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影视广告在进行添加文字字幕或者制作片头的时候,需要使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软件的支持,对所要添加的文字、片头进行设计,赋予其产品内涵。数字技术对于影视广告实现的最终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二)广告内容多元展现对于影视广告,良好的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影视广告中,对最终的视觉效果要进行充分考虑。影视广告的拍摄中,往往会因为拍摄技术、经济支持和人员安排等因素,造成影视广告最终的拍摄效果难以满足要求。在影视广告中的图形、表格的展现,需要符合影视广告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影视广告制作中,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图形、表格的绘制,以确保图形、表格在影视广告中的最终效果,满足要求。数字技术,可以充分满足影视广告对图形、表格形式感的追求,能带给用户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三)广告动画的制作一个影视广告要具有吸引力,动态的画面展示比静态描述对于观看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但是,一些广告创意内容通过常规手法难以完成。借助数字技术,利用相关动画制作软件,完成广告动画的制作。如果没有数字技术,一些优秀的广告创意通过现实环境很难拍摄完成,就会对优秀的广告创意产生局限。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以往的动画制作方式进行了重大变革,仅仅使用相关数字设备,就可以产生逼真的动画效果,轻松实现虚拟动画的动态效果,对影视广告高质量的制作完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影视广告效制作在影视广告中,有时候为了表现产品特性,常常需要出现特效画面。在一些影视广告中,为了展现气势恢弘的场面,需要以苍茫宇宙为背景,进行影视广告的展现。在实际拍摄中,以宇宙为背景完成的可能性甚至可忽略不计,但是,影视广告的创意及展示效果,是不能勉强、凑合、打折扣的,所以,使用数字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且极有必要。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对影视广告的背景进行特效处理,以达到最终目标。在一些影视广告的创意设计中,会出现不在我们目前认知中一些场景和事物,如何实现这些想象中的场景和事物,依然需要使用数字技术来满足创作人员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抠图合成、合成叠加等手段,对真实场景进行改造,以达到影视广告所需要的效果。

(五)影视广告的镜头剪接和声音制作对于一条成功的影视广告而言,镜头内容的充分展现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的。按照创作要求,完成影视广告初期的素材采集之后,镜头的剪接和声音的配制,关系到影视广告最终是否成功,对于影视广告的实现来说非常重要。根据广告创意,对拍摄的素材按照创作要求进行非线性编辑,对影视广告的声音制作,按照要求进行音频的混合处理、添加特效声音等。影视广告制作中,特殊展现形式的实现,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通过底层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利用相关软件,完成好影视广告的剪接和声音制作,实现视频与声音的同步。

(六)影视广告使用数字技术的其它表现有时候,影视广告所拍摄的素材因为种种原因,影视色彩难以满足要求,如果重新拍摄,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对影视广告的正常播出造成影响,同时,也会耗费人力物力,加大广告投资。所以,对于影视广告中色彩不能满足要求的状况,可以采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处理。通过软件,对影片的色彩饱和度、色调等影响影视广告色彩的因素进行调节,还可以根据广告二次创作的精神,加强色彩处理效果,达到影视广告视觉冲击的要求。

三、结语

第12篇

1.误区之一:网络资源不择良莠,教学设计东拼西凑。

如今付费型教学资源网站内教学资源丰富,各类型课件、教案、试题应有尽有,给老师们提供了巨大便捷。很多数学教师在设计课件或者教学方案之时,由于工作时间有限,首先想到就是上网搜索资源,将网络课件东拼西凑,不合逻辑的堆而砌之,勉强拼凑出一个脱离自己设计本意的课件,甚至出现“拿来主义”,使用网络课件现成的东西,对网络资源与本身教材设计缺乏对比与思考,鉴于高中数学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但是许多环节迥然不同,教学情境设置,教学例题设置,以及练习安排差异很大。甚至有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于教材的课件,将教材搁置一边,这种不择良莠,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与信任,是一种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学。

2.误区之二:教学辅助生搬硬套,课堂效果事与愿违。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多媒体课件的辅助,通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演示,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为学生的观测、猜想、推理、证明提供帮助,而且学生通过轻松有趣的练习,激发浓烈兴趣,能够事半功倍地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一是将教学涉及内容均用多媒体取而代之,多媒体课件只是充当呈现载体,未能将功能最大化;二是部分教师在使用网络下载的课件时往往不加思索、不注意修改完善,直接课堂上使用,而不是针对自己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教学目标,偏离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更难谈对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三是多媒体成为公开课的必需品,有不少老师认为,对于各种类型的公开课,教师肯定要使用多媒体来上课,多媒体显然已成了教学革新的代名词,是具有全新教学理念的象征,根本就不管自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多媒体成为公开课的门面,一种装饰。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对策

1.更新观念,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新优化专业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高中数学老师,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选择通过各种方法能从网络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搜集必要的教学信息,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同时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计和相关学科应用软件。教师充分利用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目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负担,提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2.激发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对枯燥的数学产生兴趣。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将本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手段,寓于趣味横生、令人向往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学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其思维转向活跃。

3.恰如其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第13篇

为了使科研项目的经费款项的各个核算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公司应该针对项目编订相应的预算管控制度,对公司中的科研项目进行审议再编订专门资金款项预算计划,从而对不同科研项目的资金进行单独预算。其中在通过预算方式对科研项目所使用资金实施管控时,需要结合多方指标,要依照项目细节对资金进行精细分解,使指标能得到落实。例如,科技公司的研发经费总额占据收入总额的比例应符合如下要求:(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利用合理科学的资金预算计划,能够把科研项目涉及的事后处理转移到前期进行,同时还能强化事中管控效率,令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并提升研发环节的控制力度,使其能按预期完成。科研项目在落实时,公司的财务相关部门应该对成本款项进行精细核算。不同科研项目在进行调查、研究、开发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经费开销项目,负责人需要把细节消费准确记录在账目中,防止预算时出现款项误差,同时保证核算的数据精准,便于在科研项目完成之后能够申请到对应的著作权或专利权。与此同时,科技研发工作在实施进程中,需要规定一个统一时间核实研发过程的各种资金开销,并对开销情况进行监督。对资金的开销环节进行控制,掌握资金的具体去向,使资金使用情况能实现透明化。

2.确定科技研发项目资金的具体核算范畴

公司需要按照国家出台的高新科技公司认定文件,确定项目调研开发环节所涉及的经费开销列支范畴。要遵照法规文件中的明文规定将核算工作的范畴严格确定下来,并将核算项目全部归纳到研究开发款项中,款项的归纳以及核算环节必须尽可能精准,杜绝出现资金误差,在客观层面准确反映公司科技研发方面的经费开销情况,还要防范与制度条例相悖的资金开销被算入科研资金中。

3.对公司科技研发经费的会计处理进行管控

要想让不同科研项目产生的开销能更为准确、透明,公司可以在会计一级经费科目中增加研费用支出科目,并且对这个科目进行细化,分成费用开销以及资本开销,同时根据核算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对费用开销的明细项目进行编制和确定。在科研项目结束之后,要把研发环节的剩余资金上缴到公司的科技经费中。科技环节所产生的一部分无形资产需要按照公司的收益原则及有关条例把开销归纳到成本资金中。如果要把这部分经费划入另外的新科技研究项目或者产品开发项目,就要把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彻底分摊到科技研发的支出资金中。为了享受国家对高新科技公司的税务优惠政策,科技公司应当按照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七条的规定对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的研发费用计算加计扣除,为公司向主管部门上报研发加计扣除财务资料提供有利保证。

4.对报表的编制环节以及信息公开环节进行管控

科技公司的产品革新能力、技术创造能力与科技资金的实际投入款项之间存在许多关联,要确保公司的技术竞争实力,就需要从科学层面控制科研经费,使经费开销能更加合理,杜绝浪费或资金挪用情况。为此公司需要对报表编制环节以及信息公开环节进行管控。产品及技术开发资金的实际开销信息会影响公司的有关决策,所以公司需要适度地对经费开支信息进行公布,让核算人员能够借助资金开支信息对科技研发所创造的效益进行科学估测和评定。

5.结束语

第14篇

高职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在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有大的突破,才能彰显高职教育特色。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有较好的硬件设备来支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却还是喜欢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粉笔一遍遍地在黑板上板书,用嘴一遍遍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每天一直在做着比较繁重的重复性工作。高职会计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以会计的语言和视角识别经济业务,并熟练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证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会计教学方案设计就应该围绕这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目前,现代技术应用于会计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1学生方面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所做的调查来看,尽管很多学生在课后都能对教材中的各种习题做解答,但是在进入会计技能实训环节后,无论是手工做账训练还是计算机做账训练,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识别经济业务和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往往很差,很多学生在实训末期,不能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两张最基本的财务报表,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表。近年来,外购的仿真教学软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和仿真程度,但许多仿真教学软件的内容设计或过于复杂,或脱离实际,或业务形式单一,再加上高职学生普遍对会计准则缺乏深入的理解,很难将理论知识和经济活动实践很好的联系在一起,缺乏用会计语言和方法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形形的经济业务信息加工成会计信息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了三年会计,毕业时大脑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学校学了些什么。招聘会上,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显得极其不自信,根本就谈不上“零距离”上岗。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高职学生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越来越难以达到教师期望,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教师方面

1.2.1教师的应用能力缺乏,设备利用率不高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会计专业的实训室,但真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计实训教学主要局限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训练方面,而大量的涉及会计学原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该机财务会计等),教师还是习惯在传统的教室里进行。究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改革还没有与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融合起来。教师对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不能充分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1.2.2教学方法单一,仅局限于多媒体设施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但是70%的会计专业教师在对多媒体设施的运用只停留在幻灯片放映的水平上,而会计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却没有很好实施。有的学校从教育软件开发商处购买了若干项仿真模拟会计教学软件,但是许多会计教师还是不习惯或不愿意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训软件的训练设计相融合,以充分利用会计仿真教学软件上课,导致仿真会计教学软件被闲置。

1.2.3教学模式陈旧,依然沿用知识点灌输教学

虽然很多老师都认可对会计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早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上通过粉笔黑板灌输如何做会计分录,而学生既没有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感性认知,更谈不上真实的社会实践经历,无论教师怎样将会计实务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掌握会计技能的情况很难尽如人意。比如基础会计教师一般都在课堂上讲过“月末要在调节未达账项,检查记账差错的基础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知识,但笔者调查发现许多高职学生虽然学了三年会计类课程,从来没有在教材上见过真实(或仿真)的银行存款对账单是什么样子,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如果单位没有安排老财务人员辅导依然无法独立完成该项会计业务。这说明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下,高职学生其实很难快速掌握诸如此类的基本会计技能。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滞后的原因分析

2.1现代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成果是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对于一个普通企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信息,企业普遍对保护商业机密和财会信息的安全性有较高的敏感度,使得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的瓶颈问题难以解决,能够接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单位少、岗位少,即校外会计岗位实习很难满足会计技能训练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都把精力放在抓校内会计模拟实训上,支撑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基础是充足的对口的资金投入。经调研发现,现代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外部原因之一。有些学校因为资金短缺,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设施,导致学生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开课率较低,最终直接影响了这个学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2.2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模式滞后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还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是否得当。很多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很不重视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我国发展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时间不长,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在教学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还不太成熟,建设进展也非常缓慢;从微观上来讲,学校没有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对设施的专门管理,也是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迟缓的原因。如许多学校为节省培训经费,大都是依靠现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兼职对现代技术设备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专业课教师的具体教学组织工作难以很好衔接,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2.3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

因为培训和考核都是相辅相成的,从来就没有无考核的培训,也没有无培训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既没有建立起关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学生会计技能实训成绩的评价体系。在调研“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时,有52%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推动和鼓励机制”。这就导致教师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问题上“懒于应对”或“得过且过”。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会计教学效果的途径

3.1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就需要增加对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所谓硬件设施,就是指学校的校园网络系统、教学软件的开发系统以及还有其他各种培训系统、应用系统和信息的存储系统。而软件设施就是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它的应用软件或者教育技术方法等等。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学校只注重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要增加资金的投入,用以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率。

3.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下,应当让会计教师在吸收最新的会计职业教育理论成果的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和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自主开发新型的教学模式。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有计划的对会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一,学校可专门设立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心,有针对性的承担专业课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第二,组建一个高层的教授咨询团来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定期举办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会计专业课公开观摩活动。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3.3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

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情况还缺乏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教师往往只重视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而忽视了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制定一套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会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考核体系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也便于对管理者的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和督促。如利用评价体系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行考核,还可以对会计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会计教师来做榜样,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对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还可以积极开展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竞赛,评选出师生相对公认的会计教学模式,以激励引导其他老师。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会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学校需要购置多少先进的现代技术硬件设备,这些设备能不能在会计教学中顺利的高频率使用,应当是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之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围绕这一核心而设计,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4结语

第15篇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国情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德、英、美三国政府倾向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清洁煤技术、开发世界级能源技术等方法,如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07年在“高技术战略”(High-TechStrategy)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战略,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于2008年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美国政府在《能源政策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充分利用技术进步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并计划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等措施。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大多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政策,采取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低碳产业等措施,赶上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按照我国行业分类标准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集合就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对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且国家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在其编制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资料中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标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63%,到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88434亿元,占到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75%。总的来看有两个主要特点:(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呈现地域差异。根据科学技术发展部统计资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布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省份,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小。(2)高新技术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从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产值分布看,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接近一半的比重,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约占总体1/4的比重,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比重最小,仅为2.2%。

(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显著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节能减排和促进技术进步两方面(孟伟,2008)。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为例,按照上文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标准,将北京市全部制造业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计算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效率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碳排放强度非常低,而其能源消耗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放强度使得制造业整体碳排放强度大大降低,其高能源消耗效率又使得制造业整体的能源消耗效率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碳排、高能效的显著优势。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在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遵循全面性、可计量性、反映低碳主题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表1)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

(二)样本省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碳经济发展指数)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这一指标值来描述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选取能够收集到相关数据的各样本省市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各样本省份连续五年(2008—2012)的统计年鉴及相关的统计信息网,部分能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2012)以及各地统计局官网。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何晓群,2004),得到如下主成分分析表(表2)、碎石图(图4)和主成分矩阵表(表3)。

三、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以上文所选取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作为基础,把高新技术企业所能影响到的所有指标作替换处理,得到不含高新技术企业影响的指标数据。即将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影响到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X6: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X7: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从业人口比重、X8: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10:碳排放强度)进行替换处理,按照相应指标传统产业的数据比率将高新技术产业数据替换成传统产业数据。各个指标的具体替换过程以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将高新技术产业煤炭消耗量替换为传统产业煤炭消耗量后,煤炭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比重指标由原始组的33.82%变成对照组的34.14%,其他指标替换方式同上。

(二)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替换方法,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影响指标数据替换为传统产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得到一组处理后的数据,将处理前后的数据分别代入公式(1)和公式(2),得到样本省市原始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比表(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在剔除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之后,各个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数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从前后指标数据的得分差额均为正数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分析

笔者使用“低碳经济贡献度”这一指标值量化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剔除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之后的传统产业指标体系数据为基础,用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正向促进)的程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指标值,用符号C表示,计算公式如下:C=D原始组-D对照组D对照组×100%(3)其中,C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D原始组为原始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D对照组为对照组数据计算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指数。至此,笔者能够计算出各个样本省市不同年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度。由表7可以看出,各样本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各不相同,这源于不同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根据式(4)计算出各样本省市的权重及最终求得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如表8所示。综上所述,以各样本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为观测值,计算得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低碳经济贡献度为22.75%,与其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占比18.75%相比,显示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