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小说反对传统小说中以写人为核心的主要任务;反对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新小说的革命目标就是要颠覆传统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观念,要求把客观世界还原为纯粹的外观,用一些没有确定性格与动机的“物”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人物。罗伯—葛里耶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按照他的看法,这个世界是由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构成的,而现代人是处在物质世界的包围中,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它的外表,不应凭主观赋予它任何意义,因此他主张小说要把人与物区分开来,要着重物质世界的描写。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繁琐的对物的描写,其中的人物就仿佛是一架缓慢移动的“摄影机”,毫无感彩地“摄下”它所看到的一切。萨洛特认为:“今天的新小说,人物只剩下一个影子,现代作家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描写人物的外表、手势、感觉等;因此用不着念念不忘地要创造一个使读者能感到的外在世界,也不必赋予人物必需的尺寸和体积。”虽然这一流派的作家对小说的主要任务意见不一,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塑造人物不是小说创作的目标。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被认为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不但往往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2014•11面目模糊不清,有时连姓名也没有,因为名字对现代的小说家来说也成了一种束缚。在新小说派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传统定义下的那种“人物”,但这绝不是说没有人物。其实作品中的每一行、每一个字都在写人。小说大量而又细致地描写“物”,其前提是有人的眼睛在看,有人的思想在审视,又有人的欲望在改变着它。与传统小说相比,现代作家对物质世界更敏感,使物更能具有“人性”。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新小说派的作家最关心的还是人和人在世界上的处境。他们认为对物的描写和对人的描写是一致的,写物就是写人。
(2)故事情节上———故事的解体
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传统小说杜撰出一个虚构的故事,缺乏“真实事物的丰富内容”,同时他们认为现实世界的变幻莫测,事物发展的难于预料,因此人们无法事先做出有头有尾的安排,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小说只叙述几个片断,大部分靠读者来发挥想象,并加以补充来完成。由于新小说派的作家不断地使用省略号来减缓阅读速度,使由句子构成的情节趋于解体,因而,新小说读到最后留在读者脑海中的可能只是一些片断的情节,这往往很难使读者从中理出个头绪。可以看出,新小说派的作品不以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以纯属虚构的人物、谎言的世界或作者强加的观点作为审美对象。正如萨洛特的《行星仪》中,事态的发展乱纷纷的出现,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一团,从而无法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情节。读者不知道事态的发展趋向何处,甚至就连作者写作的时候也不清楚。读者在阅读新小说的同时也是在参与小说的创作,这类作品在于表现无秩序的生活本身,形成一个开放的世界,无所谓起源与结束。因此,新小说以场景组合代替传统小说中的情节发展,不求完整的故事结构,意在用难以预知的事物发展来反映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这正是新小说的独特之处所在。
(3)语言上———词汇的丰富与新颖
新小说派认为传统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得“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使用具有感彩的形容词和那些“内含的、隐喻的、魔术般的词汇”,认为这足以使描写的事物失实。他们主张采用“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明确的词汇”以及反映声音、嗅觉方面有着细致差别的词汇。至于句子,他们认为“轻装短束”的小句子已经不够应付,需要把它们连成长句。西蒙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他的句子能写成几页,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大量的使用现在分词,或者玩文字游戏,以表达时间、空间和精神的复杂结合,从而创造出“没有句法的语法”。按照罗伯—葛里耶的看法,就是冷静的、准确的,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葛里耶还认为,“现今的文学语言存在着大量的人格化的隐喻,比如说山岭“威严”,说烈日“无情”等等,这些隐喻并不能提供关于物本身的精确知识,而只会使人产生一种舒服地占有世界的幻觉,这完全是人对语言造成的污染。因此,要想精确地描写物,就必须对文学语言进行清洗,驱除那些人格化的隐喻,采用一些描写性的词语。”综上所述,新小说派的作家们认为:词汇比语法更加重要。小说需要创造出更新颖的词汇,它们可以是搜集来的,也可以是作家自己创造出来的。除此之外,新小说还应该具有丰富的词汇,因为它是一部作品最基本的构成。总而言之,新小说派作家力图改进语言工具,采用一些新颖的描绘性的词语,从而使他们的作品独具一格。
(4)结构上———打破时空观念的反逻辑性
在结构方面,新小说派作家主张破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式的限制,不同意把现实整理得有条不紊,以用合乎逻辑的方式明白地叙述出来,而是要求用新的形式来描写客观的社会、生活和人,从而表现出人与世界之间的新型关系。他们主张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原有面目、生活的节奏与变化,反对作家介入社会问题和描写社会的场面,反对在作品中正面宣扬作者的人生观。因此他们认为新小说不必遵守时间顺序和囿于空间的局限,作者有自由“重新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还认为人生不过存在于“一瞬间”,过去、现在、将来可以同时存在。现实、想象、幻觉、记忆、梦境往往互相交错或重叠。格里耶的小说《橡树》,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技巧,使其整体结构先肢解后重组,整个事件错综迷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抛弃了对意义的追求,用局部的、孤立的、表面的和个体的事物来构筑小说的整体。萨洛特的《变》是表现时空观念千变万化的典型作品。作理论视野40品的主人公在乘坐从巴黎到罗马的列车途中,逐渐放弃了原先的计划———抛弃妻儿,与情人一起生活;在二十多个小时里,二十多年的生活片段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从现在到往昔,从现在到未来,从巴黎到罗马,回忆与计划,真实与想象,思考与梦幻杂糅在一起;人物的活动在这节车厢里的三角空间中进行着,真实的空间与意象的空间相互重叠。这种时空颠倒的写法反映出了客观存在的世界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这样更符合人们回忆时的思维方式。总之,新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中时间顺序的限制,在空间上也有了更大的自由。虽然新小说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过去和现在的相互渗透与重叠的手法,但其重点仍在于表现“现在”的一刹那,时间跨度十分短暂,目的在于形成前后互相并不连贯的艺术结构。
(5)选题上———从生活中的琐事着手
新小说派的某些作家对文学作品中反映具有重大意义和深刻意义的体裁不感兴趣,而仅仅着意于形式上的革新。罗伯—葛里耶认为,“新小说不应该再继续为某种政治事业服务了,即使那是正义的事业。”因此,新小说的作家们都是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着手,意在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世界。比如,罗伯—葛里耶在《妒嫉》一书中,通过墙上的一个斑点的变化来揭示物质世界的魔力。萨罗特在《向性》中借用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所反映出来的倾向性,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喻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原始的、朦胧的内心活动。西蒙在《佛兰德公路》中通过对战争经历的回忆,把读者带入了纷乱而嘈杂的炮声中。布托尔在《变》中,通过主人公在21个小时的旅途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及所悟,来揭示现实生活的变化多端。因此,新小说派在选题上的独辟蹊径,也是它与众不同之所在。
(6)内容上———分散性
一、对刑事裁判文书论证与说理的认识
1、司法权威的公信力来源于法院的中立地位和法院裁判理由的说明。法院对各类刑事案件审理,主要的结案方式就是以裁定书、判决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审理的结果。由于法院审判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绝大多数公众不可能到庭旁听审判过程了解全部案情的限制,法院取得公信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公开自己的判决理由,使判决的根据最大限度地反映审判结果,对做出的裁定、判决书进行充分论证,以理服人,以理取信于民。所以,提高刑事裁判文书质量,增强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对提高司法权威的公信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2、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对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落实司法为民、反映民众意见的综合体现。在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前提下实现判决与公众意见一致,更需要通过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来体现,民众的法律意识会在与自己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判例中培养起来,对裁判文书的合理论证与说理,让社会和民众相信判决的公正与合理,从而接受判决内容,对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律知识和法制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3、刑事疑难案件和被告人不认罪犯罪案件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对挽救和教育罪犯尤为必要。在刑事案件中,多数简单案件相对的裁判说理容易把握。疑难案件和被告人不认罪犯罪案件的裁判不仅有诸多法外因素渗透,还面临着价值判断的挑战。法官在对抗的当事人之间对裁判的论证尤为必要。如果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充分,依据法庭查证的事实和证据依法做出的裁判,被告人就会自动放弃狡辩,认罪、服判,也可避免案件的上诉和申诉,真正达到挽救和教育罪犯的目的。
4、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对促进法官司法实务水平提高,推进法官的职业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当今依法治国普及公民法律知识的前提下,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对职业性法官的呼声更加强烈,对法官能否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社会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所以,裁判文书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标志,法官司法实务水平的提高反映在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中极为重要。真正将裁判文书提高到新的水平,需要法官具有驾驭法庭审判的能力,而且具有研究、推理、分析、判断、解决各种复杂疑难案件的能力,还要具有演绎、归纳、论证、说理的文字功底,将所审结的案件以规范的法律用语,简捷的文字方式,论证讲理的在裁判文书中表达出来,展现在社会和公众面前的是一份让人信服、公正、具有司法权威的裁判文书,才能提高法院在社会上的公信力,真正实现司法为民、保护人民、打击犯罪的目的。
二、如何对刑事裁判文书充分论证
裁判文书论证的前提离不开审判活动,法院只有依法对个案进行审判以后才能做出结论性的裁判结果。
1、审判活动中经过法庭审理查明的案件事实是制作裁判文书的基础。裁判文书要尽可能反映庭审活动的全过程,要按照庭审中依法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为根据来制作裁判文书。它除了在文书格式上采取最高人民法院《法院刑事诉论文书样式》的规定制作外,在内容上应当全面反映庭审活动。目前,有个别裁判文书强调要张扬法官的个性,脱离样式的规定任意将裁判文书的制作混同于撰写学术论文,追求长篇大论式的风格;有的根本就不进行论证、说理,过于简单化,不区分个案事实情节,以至于裁判文书任意制作,失去了法律的严肃性。其实裁判文书的制作一定要根据个案情况,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而且能短则短,长短相宜。
2、法院裁判文书应全面客观地反映控辩双方或者诉辩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在刑事案件诉讼过程中,除自诉案件外大部分刑事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支持公诉的,指控的犯罪事实经过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收集了大量有关指控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在列举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中,把指控被告人犯罪的手段、行为、目的和在犯罪中的作用综合叙述,并简要列举向法院提供的主要证据和适用法律,请求事项等,防止出现照抄起诉书全文,不进行归纳叙述的作法;对于被告人的陈述、辩解和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应当在裁判文书中对辩方提出的无罪、罪轻、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的辩护观点全面客观的反映,综合辩护的主要论点及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要进行具体分析、列举,以充分体现控辩式的审理方式,突出依法论理进行充分论证。
3、审理查明的事实是法院裁判文书的核心,是判决的基础。制作刑事判决书,首先要把事实叙述清楚。要对查明事实进行归纳性论证,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应当写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被告人的动机、目的、手段,实施行为的过程、危害结果和被告人在案发后的表现,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一人犯数罪的应当按罪行主次的顺序叙述;一般共同犯罪案件,应当以主犯为主线进行叙述;集团犯罪案件,可以先综述集团的形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再按首要分子、主犯、从犯、胁从犯或者罪重、罪轻的顺序分别叙述各个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并以是否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为重点,兼叙定性处理的各种情节,把在庭审中查明的事实作为认定案件的充分根据和理由。案件事实未经法庭调查的,没有证据证实的,有重大分歧的,在认定事实上不能采纳。
4、对证据的论证是裁判文书中认定事实的依托。证据的采纳应当以庭审经法庭举证、质证的证据为前提,要注意通过对证据的具体分析、认证来证明判决所确认的事实。对一审公诉普通程序审理的“被告人认罪案件”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此类案件均是以被告人认罪为前提,附带相应的适用条件,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不持异议,应当在裁判文书证据部分尽量予以简化,对证据的具体内容无需再行系统论证,可以仅就证据的名称及所证明的事项作出说明即可。相对于疑难案件和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裁判文书,不但要引用证据的名称及所证明的事项,还要对证据的来源和证明的主要内容进行列举,并以论证的方法归纳引用,应当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运用到裁判文书中,尽量使用法律术语,并注意语言精炼。要防止并杜绝抽象、笼统的说法或者用简单罗列证据的做法。引用证据和论证时,切忌说空话、套话,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又不失证据的原意,全面反映案件的真实情况。
5、证据要尽可能写得明确、具体。应当因案而异。案件简单或者控辩双方没有异议的,可以集中表述;案件复杂或者控辩双方有异议的证据要进行具体分析、认证,庭审举证、质证、认证的过程也应在裁判文书中反映出来,裁判文书要突出依法论理进行充分论证。一人犯数罪或者共同犯罪案件,还可以分项或者逐人逐罪叙述证据或者对证据进行分析、认证。对控辩双方没有争议的证据,在控辩主张中可不予叙述,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转贴于 三、刑事裁判文书理由部分的论证与说理
刑事裁判文书的理由是将犯罪事实和判决结果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判决的灵魂,是人民法院对个案审理后作出的综合性结论。其核心内容是针对案件特点,运用法律规定、政策精神和犯罪构成理论,详细阐述公诉机关的指空事实和罪名是否成立,辩护方所辩护和辩解理由是否符合案件事实,最终得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的什么罪的结论性判决结果。所以,裁判文书理由部分的论证与说理决定着全案的定罪量刑。
1、裁判理由中对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的论证与说理。在判决理由论证中,要结合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和犯罪构成理论,全面阐述被告人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条款和犯罪构成的要件,要将犯罪的性质、侵犯的对象、实施的手段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进行说理性的论证,并对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被告人在犯罪中的作用,从重或者从轻处罚意见都应明确表述。防止只引用法律条文,不阐明适用法律的道理。在确定罪名时,应当以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为依据。对一人犯数罪的,一般先叙述重罪,后定轻罪;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应在分清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刑事责任的前提下,正确确定罪名。
2、对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是否成立,指控的犯罪事实和法庭审理过程中出示的证据是否被采纳,要进行综合性论述。对于法庭审理中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没有当庭得到认证的,判决书中在证据部分已予采纳和引用的,在理由中应当作出明确的答复。特别是对于起诉的内容与案件事实不符,判决的结果改变定性,或者证据不足、事实不清将要判处无罪的案件,要充分依据事实和法律,全面阐述改变定性和无罪的理由,摆事实、讲道理,说理力求透彻,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使理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说服力,真正达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护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对辩护方提供的证据和辩护意见的论证与说理。对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提供的证据和辩护意见应当有分析地表明是否予以采纳,并阐明理由。如果被告人具有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应当分别或者综合予以认定。对被告人的辩解和辩护人的辩护与案件事实相悖,法庭不予采纳的意见,应当按照事实和证据予以说理性的驳回。防止不说理或者采取不答复的作法,避免引起辩护方对裁判结果的不信认,也可能会以此为由而提起上诉、申诉。
4、二审刑事裁判文书的论证与说理。要针对上诉、抗诉所提出的意见和理由,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详细阐明一审原判认定的事实、证据和适用的法律是否正确,用说理的方法对上、抗诉的意见进行综合叙述,提出采纳或驳回的理由要具体、充分,有理有据,实现裁判的终结效果。
综上所述,只有对裁判文书充分的论证与说理,达到实体与程序的密切配合,真正把案件办成公开、公正、公平的铁案,才能实现教育、挽救罪犯的目的,提高社会对人民法院的公信力。 参 考 文 献
1、《法律语言学》,刘红婴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律师法律文书制作与文本——诉讼事务文书》於向平、单丽华、白雅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法院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修改与制作》,周道鸾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4、《昆仑法字论丛》第1版,王作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程荣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国法院诉讼文书教程》,祝铬山主编、解士明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7、《司法文书教程(第二版)》,熊先党主编、周道鸾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8、《司法改革研究》,王利明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司法改革的再改革》,苏永钦著,台湾月旦出版社,1998年版。
一、说纲本要“深”。
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就一节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纲中的位置,看看大纲对这节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大纲的说课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二、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教学手段和学法。作为教师还要有全局观,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实行分层优化,采取建立帮带小组,实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说习题要“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中考题型、难度相吻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四、说程序要“精”。
学位论文 数字资源 开放获取 高等学校 现状
一、开放获取及其数字学位论文资源
学位论文,特别是包括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由于具有独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是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资源,对科研项目的选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观点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科研、教育和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学位论文一般属于非卖品,在作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绝大多数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表或出版,而是由指定单位收藏,所以属于用户难以获取的灰色信息资源类型。目前,国内可利用的数字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资源大多数存在于商业化数据库中,仍然处于本地有偿使用的封闭状态,限制了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令人可喜的是,随着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免费全文为特征的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涉及到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类型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高校学位论文资源,使其也成为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高校的大多数学位论文资源已率先实行了开放获取,大陆地区高校目前也有少量的学位论文资源加入开放获取。这些都为学位论文资源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以及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我国各地区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1.大陆地区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相对于台港澳地区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落后,只有少数加入到开放获取行列,专门的学位论文资源网站极少。目前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仅占全部资源的约2%,有约3万篇。绝大多数(约80%的100余万篇)被商业化数据库公司所垄断。如果需要开放获取大陆地区的学位论文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途径有学位站、信息资源网站、专题数据库、文档资源分享网站、搜索引擎网站。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网站,目前只有“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博论文库”提供约900篇;信息资源网站“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4 000余篇,但大部分为年代较久的旧资源;来源于各类专题数据库中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依据各数据库的收录数量多少排序为:“休闲旅游特色数据库”6 800余篇,“茶叶研究数据库”4 500余篇,“民航机务专题数据库”和“浙江农林大学竹类数据库”各500余篇,“麻类文献数据库”约400篇,“汽车职业技能培训数据库”和“中国汉代画像石砖数据库”各约200篇;文档资源分享网站如“爱问?共享资料”“百度文库”“豆丁网”等可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约万篇;搜索引擎网站如“谷歌”“搜狗”等可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约万篇。
2.台湾地区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相对于大陆地区而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先进,资源内容的新颖度较高,目前最新可开放获取2011年的学位论文资源;年代跨度也较长,可达半个多世纪,即从1956-2011年。目前已检索到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可开放获取的资源网站53个,总收录学位论文资源72万余篇。其中收录20万篇以上的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收录5万篇以上的有“台湾联合大学博硕士全文影像检索系统”和“博硕士论文联邦查询系统”网站,收录1万篇以上的有“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电子学位论文服务”等8个网站,收录5千篇以上的有“中原大学博硕士论文数据查询”等11个网站,收录1千篇以上的有“朝阳科技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等15个网站,收录1千篇以下的有“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等11个网站。“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收录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最多,截止目前有22万余篇。其依据为“依据教育部97年(注:公元2008年)7月23日台高通字第0970140061号函:为促进学术传播,博、硕士论文应以公开利用为原则,若作者欲延后公开则需订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为5年,且应避免永不公开之情况。”台湾资源网站中约2/3的学位论文资源可以开放获取,部分资源为延时开放获取,也有部分资源仅对本地开放,也有少数收费资源。
3.香港、澳门地区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目前,提供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香港地区网站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网站。其中“香港大学学术库: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论文在线”网站收录约2万篇,“香港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网站收录2 000余篇;“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论文服务”网站收录4 000余篇。目前提供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澳门地区网站有“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论文服务”网站4 400余篇。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的新颖度都比较高。
三、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途径
1.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网站
国内对情景喜剧的专门研究著作寥寥可数,主要著作有李智著的《情景喜剧: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董海雅著的《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研究》。情景喜剧:时代景片前的浅笑人生》是李智的博士论文,书中阐述了中美两国情景喜剧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国喜剧艺术特征、人物设置、叙事、语言等方面的策略。《情景喜剧的幽默翻译研究》尝试对情景喜剧的幽默类型做了翻译视角下的细分,分析了其翻译的难点所在,并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
2中国喜剧的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项选择篇名,检索词键入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表时间选择2004年到2014年,共得10条检索记录。检索项选择篇名,检索词键入整合营销传播,共得567条检索记录。两次检索没有重叠的检索结果,表明本选题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经过分析和归纳,笔者发现国内研究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的研究。
李保刚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裴洁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发展研究》梳理出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传播的角度总结中国电视情景喜剧在制作、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和国产情景喜剧本土化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王睿的硕士论文《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针对中国情景喜剧的现状提出发展策略。魏爽的硕士论文《当代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审美流变》通过对电视情景喜剧发展脉络的梳理和不同时期中国电视情景喜剧的代表作的分析,进而全面了解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及审美的变迁。
3结语
>>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论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与改进 将多元化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课程的分析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 论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 中职阶段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研究 浅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视唱训练 舞蹈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 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材应用现状研究 也谈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初探 论戏曲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浅析 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初探 与音乐专业考生谈视唱练耳的学习 浅谈音乐高考专业中视唱练耳的训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6-18.
[4]杨立梅.首调唱名法的学习心理基础.中国音乐教育,2002,2:37.
[5]赵楠.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谈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121.
[6]王欣昕.传统视唱练耳音程训练的流行变革.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4:106.
[7]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9.
[8]王欣昕.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30.
关键词:有我之境;以小观大;以我观物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93-01
朱良志曾说:“中国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式的构置,但更多的是追求在微小精制的景观中展现广阔幽远的境界,意象是精微的,韵味却是幽远的。”①朱良志先生这话虽为不易之论,也从理一分殊的角度来分析两宋时期与前代的山水画转型,却没有注意到,这种追求微小精制的构置的转型与成熟是在南宋时期。尽管在北宋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念;在文学上也涌现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的思潮;在绘画上,北宋小景山水也似乎初见端倪,五代宋初的惠崇以江湖小景而闻名,可以作为初期的代表。“他的画多写汀洁沙坡,溪桥渔浦,烟雨芦荡等江南小景。”②但也因为与当时主流的审美标准相左,《宣和画谱》未录惠崇。这些早期文化哲学思想和小景山水的尝试是为南宋山水边角之景做了重要的铺垫。但北宋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雄伟之风为主导的全景式山水。
郭熙在总结范宽之后北宋画坛之风曾这样说道:“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齐鲁关陕,幅员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由于北宋后期临摹之风盛行宫廷内外,全景山水难有新的突破,文人士大夫愈来愈欣赏平淡清远的画风。“在南宋画风的形成过程中,李唐肇其端,他后期的绘画,开启了南宋一代画派崭新的面貌,然而李唐在北宋的时候谈不上一变,至少说,在北宋时,变化还未有成功。”③其早期的作品《万壑松风图》与范宽存世作品比较,可以看出明显的师承关系,也是比较典型的全景山水作品。直到李唐南渡,他一改了师承中习惯了的方法,在构图上将一些物象忽略,将景物拉近,改变了构图。“至马远、夏圭时已经形成以边角山水的特征的南宋山水风格,他们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④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生卒年不可考,他早年继承家学,后师承李唐,在中年时期自己的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角院体山水画风格。《画史会要》记载马远“师李唐,工山水,人物,花鸟,独步画院”。“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生长,历五代,北宋到南宋才完成的。”⑤可见马远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雪滩双鹭图》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代表,“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湾,简率中透出轻旷的意旨,景少而意多,物小而韵长。”⑥整个画面虽用笔不多,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派深冬的山野景色。
《寒江独钓图》中仅画一叶扁舟和一个坐在船头垂钓的老翁,寥寥数笔“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的儒家“宇宙心灵”溢于画面,船边勾出数条水纹,画幅大片空白不着一笔,既流露出虚静和空灵的道家思想,“独钓”又使人感受到浓浓的禅味。
与北宋绘画“以大观小”完全相反的“以小见大”的绘画思想显然吸收了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营养。南宋山水“以小观大”的视点已不再是着眼于高山大川的恢宏和博大,画家们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山水的边角之景构图上从李唐开宗立派以来至马远已趋于成熟,“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山水画由表现出的无确定的观念、含义和情感的“无我之境”转向融入了画家对本身对物象的内在生命和意蕴的思考的“有我之境”。
马远的传世名作《水图》共十二段在所有的画中,画家的用笔灵动,流畅。用笔虽不多且画面上虚下实,却能够为广阔的水面而拓展了有限的画面空间。无论表现是平静的《寒塘清浅》还是表现来势汹涌的《黄河逆流》皆得其性,尽其性。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评价说:“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得鑫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俱在。”明人王世贞也对马远的《水图》评价极高,并为此作《题马远十二水》。从《水图》可以看出,马远作画如诗人遣词炼句,用笔大胆摒弃,以高度洗练的笔墨,于有限空间展现无限的韵味。
南宋时期,山水绘画的题材逐渐广泛,山水与人的关系加强。在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大致读出画家的感情,山水中出现的人物活动多了,人物不再是只起点缀的作用,有的山水几乎成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在马远的名作《踏歌图》中画中景物简约而章法精炼,用挺拔概括的笔墨表现峻峭奇异的高峰和烟雾迷蒙的树林,一派清旷高远,简洁刚劲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到马远对自然山体的表现使用的大斧劈皴已经达到了不顾真实变化融入了更多的想象和艺术加工,自然在这里已经完全风格化了,具有十分醒目的风俗情结。这种粉饰南宋太平、民生安乐的作品,除了《踏歌图》之外,马远的《华灯侍宴图》、《晓雪山行图》等山水画作品不在仅仅是描绘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
正是因为宋朝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花鸟画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绘画课目。马远《梅石溪凫图》是以山水与花鸟题材的结合图,这类的题材在北宋时期是看不见的,此图设色画幽僻的崖涧,石壁上梅花盛开。一群野鸭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戏,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飞,不禁让人想起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人的绘画,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是如此。画面追求“诗意”,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点。苏轼评王维绘画为“画中有诗”,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与画是两种不同形质的艺术形式。注重对画面诗意的表现这也是南宋院体山水取景简约的深层原因。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中国诗的含蓄特征也成了山水画的自觉追求。诗意是宋代山水画艺术意境的重要开拓,在形似中求神似,有限中蕴无限,与诗文同趋,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准则和艺术特色。
在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中描绘的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江南,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文士仰头遥望远方,他捻须微笑,若有所思。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用对角线的构图,将观画者的视线随着文士视点转向那飘渺远处。
综上所述,在南宋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以边角之景代替全景式的大山川在山水画布局上是一次革新,开创了山水画的崭新时代。马远的边角之景是对艺术的高度提炼,把景物富有感情化并且加以突出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在画面中有了更多的直接表露,预示着中国山水画逐渐从无我之境过渡到由我之境。
注释:
①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和中国画学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5-300.
②高纪洋.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3-30.
③毕李李.南宋山水四大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10.
④薛春霞.宋元水墨山水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7-11.
⑤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2-145.
⑥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360-372.
⑦田建平.论宋人山水画中的道与理的思想意思[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6-20.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和中国画学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5-300.
[2]高纪洋.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3-30.
[3]毕李李.南宋山水四大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10.
[4]薛春霞.宋元水墨山水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7-11.
[5]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2-145.
[6]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360-372.
[7]田建平.论宋人山水画中的道与理的思想意思[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6-20.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步骤
一、标题
尽量在标题中给出论文的关键词,包括主题、视角、重要的概念等 副标题可有可无,如果有副标题,应使副标题中的观点清楚明确。标题应能点明论文的中心论点。
标题应做到简洁准确,标题不能笼统,也不宜太长。
二、致谢
感谢所有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你提供帮助的人,但不需要感谢所有你认识的人。
三、 摘要
1) 摘要需包含论文的总论点和分论点,且应说明各分论点之间的联系,最后点明论文的结论。
2) 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在内容上应完全一致。
3) 摘要不要详细介绍作家的个人信息和生平经历,也不要复述所研究作品的故事情节。
4) 摘要不要详尽介绍文献综述情况和论文使用的文艺理论,也不要包含大段的引文和脚注。
四、 前言
1) 文献综述需注意三点:第一,简要回顾和论文关系不大的学术研究;第二,重点详述和论文直接相关的现有研究;第三,介绍论文采用的文艺理论中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千万不要详细回溯该理论的发展史。
2) 如与研究确实相关,可简短介绍作家的生平故事和创作经历,但不要详尽介绍作家的所有或部分作品。如有需要,可适时介绍作品创作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3) 论文的中心论点应清楚明确。中心论点不仅仅要说明研究主题,更应该清晰地阐述论文的论点(论点是对个人观点的陈述,具有争论性debatable,而不是对事实的客观性描述。)
4) 前言需说明论文的结构。
5) 在撰写以上几点的过程中,努力使文章过渡自然,逻辑清楚。
6) 前言部分一般不需要副标题
五、 论文主体部分三章
1) 论点应是贯穿每小节、每章乃至通篇论文的主线。此外,论文的每章、每节、每段(或几段)的论点都应一目了然。
2) 论文的写作过程好似你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内容情节则由所研究的作家和相关批评家(的观点)构成。
3) 论据应建立在翔实的文本细节上。用前言里介绍的理论概念分析讨论文本事实,使它们在逻辑上支撑各论点。
4) 每章、每节、每段(或几段)的论点经充分研讨后都应有相应的合理的结论。
5) 论点、论据、结论之间应做到过渡自然、逻辑连贯。
6) 充分运用二次文献和引文(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支撑论点
7) 为了增进读者的理解,各章均可使用副标题,但不要用三级标题。各章的大标题都8) 9) 10) 11) 12) 13) 14)应点明该章的论点。此外,在内容上,三大章的标题加起来应和论文的标题完全一致,所谓1=1+1+1。正文三章长短应相仿,最长一章的长度不能超过最短一章的1/3;三章在重要性上也差不多,均是构成整篇论文的三个基石之一。
学会使用脚注和尾注来进一步阐明你的观点,解除读者潜在的疑惑。
论文主体部分绝不能复述故事,而应努力阐明观点。不要过于纠缠于理论,理论应和文本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以阐释论点。
任何引用(直接或间接)都应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学术剽窃!
不要认为举出证据就等于论证观点。对引文片段应加以分析讨论,说明其与论点间的联系。
一、主题内容研究
《晋书?干宝传》写道干宝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5],关于《搜神记》主题内容的探讨是研究其文化艺术的基础。
(一)异类相恋的婚恋主题
《搜神记》婚恋主题最受学者的关注,汪龙麟先生在《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将《搜神记》中的婚恋故事分为三类,即人神婚型、人兽婚型、人鬼婚型,前两种类型受儒家文化和传统巫教的影响,后一种类型则透露出强烈的幻想,这些异类婚恋故事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们期望获得富贵、长寿和兴旺的象征,同时不失暂时的风流。
屈慧青的《和神人相恋范式的定型》(《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通过对神人相恋范式的原型追溯,认为高唐神女是《搜神记》婚恋主题的最初原型。而《搜神记》将神人相恋的范式加以定型,即内容为女性主动追求和男性热烈梦想,形式为故事的表现格局,此成为后代幻想爱情小说的基本范式。李和平亦以《浅谈中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一文中从叙事角度、民俗文化等方面肯定了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并指出其对后世神怪文学的影响。
(二)奇妙莫测的复活主题
复活主题是研究者关注的又一焦点。梁莉的《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教资料》2005年第1期)对《搜神记》中"死而复生"的故事进行分类整理,指出这类故事的出现一方面受佛教"死而复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导致认识的局限性。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而熊慧玲在《之"怪"研究--死而复生》(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中对《搜神记》的复活主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在论文中作者将"死而复生"故事分为六类,并分析了其出现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及社会背景,最后提出"死而复生"故事具有文学、审美、民俗等多方面价值。
此外,罗欣也对《搜神记》的复活故事做出探讨,认为其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及道教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关,多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叙事特点呈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罗欣《魏晋复活小说叙事研究--以为中心》,《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8期)
(三)耐人寻味的其他主题
还有一些学者论述了《搜神记》中的复仇主题、侠义主题等,如侯洁云的《复仇主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阐释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复仇意识之间的关系,叙述了《搜神记》中复仇主题的内涵和特点,并指出其具有多重叙事视角、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相结合、客观与主观杂糅的叙事特征。
二、宗教文化透视
关于《搜神记》宗教文化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信仰、巫术文化及礼仪风俗等方面。
(一)朴实的民间信仰
《搜神记》以志怪小说的形式展示了魏晋时期盛行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马得禹的《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通过对魏晋时期思想文化进行探索,指出《搜神记》是儒学衰落、玄学兴起的产物,神仙及佛道二教思想普遍流行,当时人们的谈资主要是评论人物和谈鬼说怪。阳繁华在《浅论中的神仙观》(《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搜神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即神仙世界,认为其中记录的神仙道士故事反映了民众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而神仙的等级之分正是社会门阀制度在神仙世界的反映。
此外,刘玲提出《搜神记》透露出儒家天人感应的思想,于众多鬼神故事中贯穿着"孝"、"德""仁"、"礼"等儒家学者的伦理观。(刘玲《试论中体现的儒家思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而罗玲云则意识到《搜神记》除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的影响外,还颇受阴阳五行思想的熏陶。(罗玲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二)神秘的巫术文化
马得禹的《与中国古代巫方文化》(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通过分析《搜神记》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认为《搜神记》以丰富的鬼魅神怪故事展现了两汉魏晋时期鬼神崇拜的文化现象,其中突出的是巫术与方术文化,包括红色崇拜、巫术灵物的运用、符篆谶纬等,从中反映出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干宝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东晋时期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势。
张瑞芳则在《研究--巫史文化与搜神记》(西藏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中总结了巫文化在《搜神记》中的表现,指出巫文化为《搜神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巫文化思维拓展了小说家的想象空间,其相关内容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及转折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作用。
而董高凌《中的巫术及其文学意义》(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将《搜神记》中的巫术故事分为有道具的巫术类故事和无道具的巫术类故事两类,总结得出《搜神记》中的巫师具有通神事鬼、占卜凶吉、医疗厌劾的功能,这些巫术故事构成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和富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结局,增加了文章的审美娱乐性。
(三)古老的礼仪风俗
《搜神记》所记载的鬼神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礼仪风俗的面貌。李艳芬的《中的祈雨习俗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对《搜神记》中的祈雨习俗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祈雨巫师具有宗教色彩,经历了从政教合一的帝王巫师到专司祭祀的巫官的转变,神话人物、龙、山、树、石头都被作为祈雨的对象。作者还将祈雨方式分为交感巫术之相似律祈雨、天人感应行善祈雨、虐待神媒迫天祈雨等,并对祈雨祭仪的社会动因作了探讨。
张亚南在《 中的魏晋婚姻丧葬礼俗》(《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中提出魏晋时期的婚姻特色主要表现在门第婚、财婚和民间开放的婚姻观念三大方面,而其记录的丧葬习俗深受魏晋时期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观念的影响。此外,李婕《论对魏晋服饰风俗的政治文化阐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通过分析汉末魏晋时期服饰风俗的变化,指出干宝对其做出的政治文化阐释表面上是与传统服饰制度和流行于魏晋的"天人感应"说有关,实际上来源于当时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的三大冲突,即玄学与儒学、汉族正统与北方少数民族以及男权思想和妇女解放的冲突。
三、艺术特色研究
近三十年来,《搜神记》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瑰丽神奇的艺术价值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一)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
侯兴祥在《女性形象研究》(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重点对情爱作品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及女怪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既是魏晋时期女性恣意追求美好爱情的投影,又暴露了男性阴暗丑恶的一面。在其他类型作品中女性往往具有智勇双全、惩恶扬善、舍生取义等美德,而从男性视野中关照的女性依然没有逃脱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李真的《中异类女子形象解读》(《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搜神记》中系列女子形象一方面展现了女性美,另一方面典型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男性心理。
韦凤娟的《另类的"修炼"--六朝狐精故事与魏晋神仙道教》(《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对《搜神记》中的狐精予以关注,认为神仙道教对狐精的"人形化"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形成"人狐恋"这一文学母题。而丁秀霞在《简析中吉狐和学问狐形象》(《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以《搜神记》中吉狐、学问狐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不同"狐"的独特情怀,并指出"狐"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象,对后代文学中"狐"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
(二)瑰丽多彩的艺术价值
修晓春、姜庆仁的《论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莱阳农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认为《搜神记》具有文简义丰、情节曲折、巧用细节、趣味性浓等艺术特点。
王扬、马远在《简论特点》(《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中进一步对《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了分析,指出《搜神记》语言朴实简练,善于刻画人物,普遍运用拟人的手法,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分别为来烘托主题,但其在艺术上尚有严重的缺陷,其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不仅带有消极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而且不少条文缺乏感情和形象,如同干巴巴的封建说教。
关键词:满清文化;历史;遗产;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装饰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如果简单将沈阳故宫这一世界遗产资源,其旅游装饰产品简单地按照市场化的旅游方式定位,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历史的深刻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的丧失。所以,对沈阳故宫这样世界遗产的旅游装饰产品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即通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这就是笔者对沈阳故宫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定位。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是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展和深化其旅游产品的前提。通过对沈阳故宫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的分析,今后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装饰产品的深入开发,似应将重点放在能够充分反映满清历史文化民俗特点的旅游装饰商品的开发上。而在设计这些旅游产品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文化架构上要充分反映满清文化的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代初期政治的中心,充分体现着满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满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长期居住在祖国白山黑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在不断的生息繁衍中,经历了从野蛮社会形态进入文明阶段的历史进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不断分化、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风俗,也被列入保护或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满清的这些民族文化习俗,虽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没有逐一的具体展现,但是人们从其建筑风格、艺术设计、展品陈列中,仍会领悟到这些民族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满清宫廷文化为其内核,以满清民俗文化为其外延,充分挖掘满清文化的深刻内涵,以生动的形象设计体现满清文化的独特个性。
2 商品品味上要体现旅游地的地方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美称。沈阳作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远在七千多年前,本土先民新乐人就在这里农耕、渔耕,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的新乐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系。之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族和东北各民族的共居地。由于沈阳靠近中原,作为其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被历代中央王朝列为其控制东北的战略要地。沈阳城邑形成于汉代,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数代王朝的更替,几经废置,又不断得到复建,并逐渐形成规模,而且始终处于东北边地军事重镇、区域内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后,它是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产品开发的特殊性、地域性,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产品时。一定要以当地的民风、民艺为载体,充分反映当地物质文化产品的历史渊源,使每个旅游者所购到的旅游商品,都能铭刻着对这个旅游地难忘的经历。
3 商品装饰上要坚持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如前所述,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满清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博大精深的满清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和根基,但又不能拘泥于满清文化的传统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的装饰艺术的设计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将现代的设计元素合理的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设计中去,使二者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创作既有深厚的满清历史文化的气息,又能反映出现代装饰艺术特点的优秀设计作品。
4 市场定位上一定要坚持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
我们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要。它必须从旅游者的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其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所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用途,如文化衫、风情包、特色扇子、室内装饰产品等;或者有一定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如历史文物的复制品等。方便性就是体积不要过大,要便于旅游者携带。礼品性就是包装要牢固轻便,外观造型要美观大方、精美别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建筑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中讲述了“考前班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系统衔接出现了断裂,但是美术考前班并不能是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空白,它只是对于现有的高中美术教育应试的补充。基础美术教育和高等美术教育之间的衔接将是我国美术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谢裕宣的《透视广东美术高考补习现状》介绍了改革开成二十多年来,随着广东高等美术教育的迅猛发展,遍布全省的美术高考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成为中等美术教育的补充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专业补习、生活管理和高考资询为一条龙服务的美术高考补习新产业。作为广州美术教育中一种颇具规模的新形式,寻找他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客观全而的透视剖析它给社会和高等美术教育带来的积极意义和负而影响。南京艺术学院黄从威的硕士论文《美术高考现象的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影响美术高考培训的主要因素是国家考试制度,次因素是美术类专业的扩招产生的,从而说明了美术教育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美术培训”成为功利性的产业而存在,影响着美术高考的正常进行并产生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尹玲的《美术高考现状调查与分析》中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镇为调查对象,对现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得出了“艺考热”有所降温,总体趋势向理性发展的结论。提出了美术培训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和培训机构的大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从理性出发,从兴趣出发而选择美术高考这条路。首都师范大学李泽云的硕士学位论文《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初探》提出校外美术教育市场化繁荣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师资、教学质量、教育设备、教学管理、教育内容陈旧、部分办学机构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①政府对美术高考培训既要扶持又要监管;②家长参与教学管理;③教师提高教学质量;④创业者建立并巩固自己的核心教师队伍、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创立自己的个性美术高考培训教育品牌等等。
二、美术高考制度与美术高考的关系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谢建华在《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美术高考制度存在几个方面弊端:①对文化理论课程的轻视;②考试内容的固化和单一导致对中国传统艺术及世界艺术多元化的漠视;③对创造能力的湮没;④美术高考内容与学生所报专业的错位。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①录取时,文化与专业要并重;②美术高考中,对中国传统及民间艺术的侧重;③考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变化,加大对艺术综合能力的考核;④对考题的审美标准应多元化,强调艺术创造力;⑤在阅卷中,实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步骤,评审老师年龄老、中、青搭配;⑥美术人才的民间选拔与高考选拔相结合。河南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勃和吴杰的《对美术高考改革之路的建议》跟上文大同小异,都强调了文化和专业并重、传统与民间艺术的侧重、艺术综合能力考核等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光的硕士论文《美术考前班现象研究》从高校扩招、社会和需求压力、高校变革等方面阐述了美术高考制度是导致美术“高考热”的根源。
三、美术高考的利弊分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的杨帆在《试析美术高考培训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对美术高考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美术培训产业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东在《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校外美术教育“火爆”的原因、高考美术“速成班”的利弊分析和如何避开其中弊端的解决方案。
四、美术高考相关的教学方法论的阐述和新解
首都师范大学的席卫权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普通中学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从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被忽视的设计教育在普通中学美术教育中所体现的更全面的教育价值和综合课程优势。提出了:①归属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 《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 2010 年) 》 中提出 “创意产业” 要成为 “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 ,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 ,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创意良渚基地 ,西溪创意产业园 ,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 ,下沙大学科技园,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 景观设计 研究动态
伴着世界范围内关于工业生产形势的转变,在城市的市中心内不断出现了许多工业废弃地。这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使用价值,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把重心放在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上。在预想的范围内,提前对可能会发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做好处理方案。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8]黄滢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设计。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
一、引言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
(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
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
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和语境相连,如果忽视语境原因,故意使用错误的预设,就可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交际目的。比如:
“台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块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块手表还不容易?”
——转引自康佳珑《语用生幽默,预设出神力》
在这段幽默中,答语预设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这个预设极其可笑。在几千年前的唐朝,言语的发出者处于对舞台表演细节上疏忽的不满而故意使用了错误的预设,即产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达到了嘲讽的效果。
3、利用预设可撤销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可撤销性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发话人后来又补充否定了这个预设,导致预设的废止。发话人有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种悬念性预设,然后通过预设的否定或与预设相冲突的话语,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个访客到交警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这里,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自己说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信息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信息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没有人给我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四、运用语用预设鉴赏言语幽默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艺术。
幽默言语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环境。因此理解和欣赏幽默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则幽默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幽默的发出(预设)——分析推理过程——幽默的接受(与事实相符与否),其中这分析推理过程也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理解的过程,包括我们分析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可撤销性、合适性等。
五、结语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无趣,作为现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赏幽默的能力很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预设的其他角度来讨论幽默现象的产生。例如: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本文试图为幽默与语用预设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与读者共享。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 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姗姗. 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 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菀情.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刘银霞. 幽默笑话中的预设生成[D].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曹正波. 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黄宏小品的幽默性[D].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
【论文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
一、引言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
(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
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
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和语境相连,如果忽视语境原因,故意使用错误的预设,就可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交际目的。比如:
“台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块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块手表还不容易?”
——转引自康佳珑《语用生幽默,预设出神力》
在这段幽默中,答语预设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这个预设极其可笑。在几千年前的唐朝,言语的发出者处于对舞台表演细节上疏忽的不满而故意使用了错误的预设,即产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达到了嘲讽的效果。
3、利用预设可撤销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可撤销性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发话人后来又补充否定了这个预设,导致预设的废止。发话人有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种悬念性预设,然后通过预设的否定或与预设相冲突的话语,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个访客到交警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这里,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自己说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信息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信息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没有人给我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四、运用语用预设鉴赏言语幽默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艺术。
幽默言语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环境。因此理解和欣赏幽默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则幽默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幽默的发出(预设)——分析推理过程——幽默的接受(与事实相符与否),其中这分析推理过程也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理解的过程,包括我们分析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可撤销性、合适性等。
五、结语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无趣,作为现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赏幽默的能力很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预设的其他角度来讨论幽默现象的产生。例如: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本文试图为幽默与语用预设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与读者共享。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姗姗.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菀情.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刘银霞.幽默笑话中的预设生成[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曹正波.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黄宏小品的幽默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