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品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从产值到价值,重在市场
实现我们衡量一个部门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多以GDP为衡量标准,而衡量流通产业也是以销售额为指标,只讲产值不讲价值,只讲销售额不讲赢利水平。我国GDP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认识产值不等于价值,因为我国在正常的情况下只维持95-96%的产销率,也就是说有4-5%的产值没有在市场实现,第一次在工业部门沉淀下来,如果按我国GDP总量计算,每年有2-3万亿的产值没有实现。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销售出去,有的需要打折、有的需要处理,都存在着第二次沉淀。所以,我们经济发展不保持6%以上增幅,这意味着停滞不前。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经济就无法摆脱高速度低效率运行的被动局面。世界平均增幅也就是2.5-3%,发达国家2%左右,发展中国家可超过4-5%,都能维持正常的发展,究其原因市场经济是按“订单”组织生产,产值几乎是百分之百实现,而我们是以产能、是以保证就业为目标,按计划进行生产,致使一部分产品的价值无法在市场实现。以市场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广“订单”经济,以需定产、以销定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如果说我们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1-2个产销率,就可以增加3500-7000亿的产品价值,以50%消费率计算,每年可提高1.5-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点,为扩大内需创造前提条件。因此,从重视产值向重视价值实现,从重视销售额到赢利能力的提高,它直接关系到流通效率和社会效益,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二)从粗放到精致,整体提高
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粗放经营、粗放管理,加上粗放型的商品,整体流通产业处于高毛利低净利的运行,全行业平均赢利率不到2%,而费用率高达20%左右。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流通产业占用物质资料最多、耗费的费用最大、时间最长。集聚了大量的经营元素,却不能充分利用,关键在于我们长期对流通产业重视不够,缺乏精心管理,精心经营,主要表现为,只重视销售,缺乏对进货、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各个环节进行全盘策划、有机衔接;只重视毛利的提升,缺乏对各项费用进行分项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达到提高赢利率的目的;只重视人员的使用,缺乏对人才培训、提高,忽视对管理层管理潜力的挖掘和发挥;只重视降价促销,缺乏对各项促销措施的综合应用,有机结合;只重视商品经营、缺乏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领域的深入分析,采取有力的措施;只重视出租或引厂进店经营,缺乏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不敢承担市场风险,无力控制利润空间;只重视商品经营,缺乏精心管理。实质上经营本身不是单一的销售,而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包括人、财、物有效的利用,产供销有机衔接;只重视对大户的管理,缺乏对客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细分,重视精化贵宾室,忽视对共享大厅和顾客休息室的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它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流通企业的具体表现,通过信息管理,创造市场的机会利润,通过人财物管理,创造集聚利润,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创造特色利润,通过勤俭办企业,创造节约利润。粗放经营,还是精致管理,这是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关系流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做大到做强,充分发挥
连锁经济规模效应连锁经营是一次流通革命,是世界性现象,它是以连锁为架构把分散经营的零售网点穿成线,构成网、连成片,通过对经营要素的集聚产生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让利于民的目的。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走了一条先做大后做强的道路。为了适应对外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加入WTO的保护期,本土商业企业一开始就实施跑马圈地的战略,迅速扩张,2000年到2004年五年平均增幅达到50%,即使2005年的增幅也达到42%,2006年以后进入调整期,平均增幅仍保持20%左右。百强销售额从2000年的10亿,到2009年已超过1.36万亿,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连锁商业采取先做大后做强的做法,是完全必要的,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应该看到“大”是条件,“强”是基础,只有“又大又强”,才能持续发展。中国连锁商业同样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做大转向做强,从求规模到求效益,从发展到调整,以调整保发展,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客观的要求:第一,做强要立足区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区域市场是庞大的市场,做实做足做细区域市场,便于经营要素的整合,优势的发挥,经验的总结,形象的树立,为向外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力求发展一块,巩固一块,夯实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外扩张,切忌盲目设点,四处开花,导致寻租成本,摩擦成本,管理成本提高,首尾难以兼顾,陷入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第二,做强要立足于中小做起,不要盲目贪大求洋。中小型企业最接近于广大消费者,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成本低,风险小,可以利用民间资本,促进中国连锁业的迅速发展。“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沃尔玛的发展正是从小镇起家,折扣店做起,最后冲出美国,走遍世界,形成拥有210万员工、8000个门店的世界零售龙头;第三,做强要立足内生的竞争力,商业企业的竞争,它是在同一商圈、同一业态之间的较量,关键在于每一个单店的内在竞争力,没有战术上的优势,就不可能获得战略上的发展,没有从单店做强,无法形成集团(公司)规模的竞争力;第四,做强要立足于主导业态的发挥,任何一个连锁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优势业态的选择,沃尔玛的折扣店、家乐福的大卖场、易初莲花的仓储商场,以及国美、苏宁的家电专门店,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做大容易,四面出击,多业态发展,而做强就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重在企业内在竞争力的提高。
(四)从显在市场到潜在市场
重在提高有效供给市场是无限的,过剩是相对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白、空隙和空挡,过剩中有不足,买方市场中同样隐存着卖方市场,关键在于企业敢不敢开发,善不善开发。短视的企业家目标只盯在显在市场,却忽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任何一种促销方式都是企业的行为,它只能是现有购买力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移动,买你的还是买他的?今天买还是明天买?只是“切蛋糕”的行为;只有开拓新市场,提供和扩大有效供给,做大蛋糕,才能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不应该停留在对现实购买力的再分配,而关键在于挖掘潜在的购买力,重视潜在市场的开拓。第一,做足显在市场,以完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体,兼顾温饱阶层的基本需要,有条件开辟富有型市场,充分发挥个体户、农贸市场在现阶段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第二,重视新兴市场的开拓,把潜在的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潜在市场是指应该得到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应该提供的服务,没有相应的消费项目。特别是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开拓,没有跟上,使消费潜力无法发挥;第三,目标未来市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技术的发展,老年化步骤的加快,未来市场变幻莫测,潜力巨大,市场商品和服务结构都要面临新的调整,新的格局和新的发展。流通产业要重视研究这种变化的新趋势、新规律,采取新的对策,研究新措施;第四,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开放是双向的,市场是互融、互补和互促的。人家要进来,我们要出去,这都是正常现象,都是必然的趋势。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
(五)从有形到无形,不断提高
企业的信誉度有形资产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本、没有商品、没有商业设施,流通企业既无立足之地,也无存在条件,但没有或缺乏无形资产,不重视打造、应用和发挥无形资产,流通企业就无法获得发展,而转变发展方式也成为一句空话。第一,以信兴商这是古训,也是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诚信是凝聚力、诚信是竞争力、诚信是生产力,是一笔谁都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是长期作用的内在要素;第二,诚信的基础是“讲信用、守合同”、“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有信用,才会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消费者的信赖,从而上升为信誉,“信得过,合得来”,合作无风险,购物无风险,消费无风险,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远占据主动和有利的地位;第三,信誉要从我做起,从旗舰店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关注企业的形象的塑造,关注每一职工的行为,关注每一件商品的销售,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合作者就能合得来,消费者就能放心消费;第四,流通企业信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维护人利、尊重人格,千方百计为消费者着想,既体现零售业作为民生工程的本质,又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不断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六)从模仿到创新,走连锁商业
中国化的道路模仿外国、学习世界,走中国化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发展连锁商业的成功之路,也是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模仿起步,引进业态,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进行复制、克隆、普及、推广,为中国商业连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连锁商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仅靠模仿、复制、克隆、推广,是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遇到发展新的瓶颈,许多成功的连锁集团(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凝聚力。首先要观念创新。连锁经营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改变,都要求流通产业从产品结构,营销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进行不断的调整、创新和提升。没有创新的观念,没有超前的意识,没有科学的措施,是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其次要业态创新。业态作为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存在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区位和不同消费对象,进行改革创新,既要强调“大同”,也要强调“小异”,既要规范提高,也要创新发展,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佳经营形式;再次要管理创新。要在规范中提高管理水平,讲究管理成本,改善管理设施,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要营销创新,改变只局限于低价促销的传统营销方式,提倡绿色营销、生态营销、理性营销和长效营销。
(七)从城市到农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
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重视城市商业的规划、工业品流通体制的形式,更要重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的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制。农产品流通是中国农村市场的基础,农村市场是中国商品市场的基础,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系的基础。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外贸轻内贸、重虚拟市场轻实体市场、重城市市场轻农村市场、重工业品流通轻农产品流通的错误倾向,这不仅关系到产值的市场实现,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满足。要以城市市场为主导、农村市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工业品双向畅通、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要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充分发挥各种交易市场的中介作用,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链一体”为目标,集采购、加工、储存、配送、销售于一体,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化的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以促进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大力提倡农民进入流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切实担负起农产品进城、工业品农村销售的任务,以降低经营成本,把商业原始资本积累留给农民;采取多点多形式,全面实施农超对接,包括“超市+基地”、“超市+农协”、“超市+企业”、“超市+农户”、“超市+联购”和“超市+展会”形式,以达到“利农、惠民、益企”的目的;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社区社会(商业)中心,以中小型百货或综合超市为主导,建立农产品收购站、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完善面向农民的服务功能,逐步发展养老、托儿等福利事业,转移第二产业、集聚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走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
(八)出租到自营,寻找零售业发展的利润空间
租赁只能维持,自主经营才能发展。现在许多大型零售业特别是大型百货多采取出租柜台,引厂进店或厂商联营形式,靠租金和进店费维持企业的生存。这在改革初期,市场供求态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又缺乏资金,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种现象,如果单靠租金生存,就无法支撑自身的发展。事实证明,凡是有自营能力,自己组织货源,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企业纯利一般都保持3-6%左右,甚至更多,而单靠或主要靠出租维持的企业,其赢利最多也只有1%左右,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没有自主经营,不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就不能带来连锁企业产生的规模效益;没有自主经营,无须掌握市场信息,无法获得机会利润;没有自主经营,不承担市场风险,也就没有风险收益;没有自主经营,只承担物业管理职责,无法产生统一管理而产生的集聚效益,没有自主经营,就很难及时调整商品结构,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区段不同居民群体的不同需要,也就没有竞争能力。没有利润,企业既无生存基础,也无发展条件。加租和提高进店费,或变相地转嫁负担,都是临时性,甚至是自杀性的措施,只有不断扩大自主经营,才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最有效的途径。鉴于中国流通企业的现状,全部或立即推行自主经营,也是不现实的,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战略,先易后难,逐步实现,首先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依据消费者需要及时组织一批市场最急需的商品;充分发挥零售企业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据市场供求态势,首先抓好供不应求商品的自主经营;对销售比重较大,直接关系商场销售比重,影响面比较广的商品,要首先实现自主经营;赢利能力,重视利用空间大的商品经营;品牌价值,对群众依赖的国际和国内品牌应尽可能采取自主经营形式。
(九)从毛利到纯利,大力降低经营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通企业都以毛利率说事,无论是汇报工作,总结经验,参与评比,都以提高毛利率作为重要指标和衡量标准来汇报的。这不仅仅是认识误区,而且会滋生种种弊端。毛利率只是进价和销价之间的差率,其中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业绩;同时流通产业中不同业态之间,毛利率差别较大,百货不同超市,超市不同于专门店,很难形成统一标准,也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合理考虑毛利率提高是成绩,而毛利率下降也是成绩,关键在于是费用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不对费用开支进行合理分析,就无法确定它是成绩还是问题,因此,它就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单纯追求毛利率,可能导致任意压低进价和提高销价的错误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厂商的关系。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从微观来说,利润水平取决于费用水平,毛利率的提高只有在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不注意费用的节约和费用的管理,不仅不能实现赢利目的,甚至影响和削弱赢利能力;从宏观上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整个费用,95%以上发生在流通过程,其中有合理的、必要的成分,有各个流通环节的必要开支和应得利润,但也存在不少不合理因素,包括人为因素、管理水平和体制性的原因,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和回旋余地。衡量流通企业的成果只能看纯利不能看毛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的扩大是建筑在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上,是通过赢利水平体现出来,只有赢利水平才能反映销售业绩、管理水平,勤俭办企业的综合成绩,只要取其有据、遵纪守法,纯利率越高越要受到社会的鼓励,成为评估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
(十)从硬件到软件,加速流通产业的技术变革进程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直接为生产为生活服务的,不仅关系到生产价值的实现,它的状况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效益和利益。改变流通发展方式,就必须软硬兼施,整体推进,规范提高,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包括仓储、加工厂、冷库、物流配送、大型批发的建设,是直接为社会服务,属于基础工程,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实行完全市场化,应由政府投资建设;其次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应用IT技术装备流通各环节,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发展电子商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商品,推行多种交易方式,促进流通产业面貌的改善、手段的更新、业态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加快和完善流通领域的法制建设。流通产业行业多,环节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规范,以规范保发展,以规模促提高,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新秩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营素质,建设符合时展的学习型企业,知识型管理团队和敬业型职工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以信兴商,以义取利,塑造新型社会主义商业企业。
2.面向市场构建内外贸一体化
流通体系内外贸一体化,它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基石,也是市场化的内在要求。这不仅仅是认识上和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内外贸一体化,是中国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从认识上转变、政策上调整、组织上落实。否则,内外贸一体化只能停留在口号上的强调、形式上的合并,难以实施、难以落实、难以发展,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也只是一种空想。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增强统一认识,落实一体化措施,奠定对外贸易坚实的国内市场基础,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互促共荣的一体化作用。国家不同,两个市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国家由于资源秉赋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民俗风情不同,加上发展水平不同,存在着市场经济多元结构、多样的消费模式、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面对两个市场,在客观上要求通过贸易、合作和交往,达到互通有无,彼此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这就是国内、国际市场存在的客观基础。所有的国家都要求既要向外发展,促进彼此交换,又要保护自身的利益,这就决定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存在着维持两种市场、两种体制、两种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发达国家通过鼓吹全球一体化的目的,冲击保护主义,减少或缓冲进入他国市场的压力,扩大或加快商品、资本和服务的输出;而发展中国家更注重于实施两种市场、两种管理体制,通过内外贸分割,达到保护民族市场、民族工业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贸易的国家,也不存在完全开放的国家,而不对本土企业和商品进行保护,都在实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条件推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这里区别不是有没有国门,而是国门开多大、向谁开门、在什么条件下开门,等等,都受到体制性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内外贸一体化,并不是不承认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别,而且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构建平台,促进互动,减少摩擦,扩大交流,达到互赢的目的。
(一)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基础
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基础,是国际商品流通的源头和调节器,它不仅标志着出口商品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且承担着进出口商品的储存场和调节器的任务,少进多出、少出多进,进行必要而及时的调节,促进商品供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平衡,“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汇成大江潮”,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持,没有众多生产企业为基础,外贸企业不仅没有源头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而且失去国内市场吞吐的调节,也失去了平衡,就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世界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失去了许多订单,进出口贸易剧减,单一从事出口的企业纷纷倒闭。我国也受到冲击,不少企业也受影响,但是,我们有庞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撑,出口转内销,减少出口压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使这些企业绝地逢生,受到冲击不大,很快地就度过难关。维持生产,稳步发展;或者从我国多元化市场中寻找出路,调整产品结构,重新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避免和防止工人大量失业。
(二)强在有坚实的国内市场贸易
强国强在品牌战略,决胜世界市场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质上取胜,要有过硬的产品,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符合国际标准,要保证商品的安全,要有信誉支撑,才能持久,才能永恒,才能顶住压力、赢得人心,赢得市场。贸易强国强在多赢战略,不仅自己得利,首先使进出口国受益,建立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要赢得持久,才有稳定的市场。首先要使贸易国家有利可益、有钱可赚,就必须做到价廉、物美、安全、实用。贸易强国强在多元战略,不依赖单一的产品、不依附单一市场,不面向单一国家,要实施多元化、全球性、多档次的发展战略,不因国际形势变化,不受政局动荡影响,而出现大起大落的冲击,保持稳定、持续、互赢的态势。贸易强国强在服务战略,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扩大服务产品出口、提高服务产品比例。推进服务产品的全球化,构建商品和服务双赢的贸易强国。服务是无形的,但是有效的,它不仅在于对现实市场的开拓,而要立足于未来市场、潜在市场的挖掘。贸易强国强在内外贸一体化的战略,有坚强的后续力量、有坚实的国内市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调节,不因国内国外形势的一时变化,而出现失调、失控和失衡的现象。善于利用国内市场进行调节和均衡。在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今天,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下,从偏重外贸发展向内外贸并重的今天,没有举国一体的贸易体制、没有扎实的内贸市场化为基础,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伟大战略。第一,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内外互动的平台,促进两个市场、内贸外贸互促、互动和互通,减少阻力,有利于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国内市场更好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三,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各种经营要素的集聚,优化组合,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进行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应对能力、调控能力和平衡能力,促进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第四,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培育一批掌握国情,了解市场规律,通晓国际运营规则的企业精英和高层次的商务管理人才,在教育体制上克服重外轻内、有外无内的教育模式,让商业院校培养更多的两用人才。
(三)内外贸一体化重在实质、重在实力
一、学会鉴赏,掌握方法
文学鉴赏是开放性、研究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突出鲜明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应该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以激情去撞击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引发审美的创新意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打下生活体验的基础。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理论,他反对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主张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杜威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习和增长才干。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借鉴这一理论,还要在此基础上锐意创新,建立完善的课程理论。文学鉴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形象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的五大特点,综合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文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汇合的框架,富有鲜明的创新精神。为了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勤于积累,增强语言感悟,品味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贴近丰富的生活现实,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方法,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形式。第三,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教师点拨文学鉴赏知识只是引路子。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鉴赏作品,讲出真实的感悟和思想。学生独立思考,“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感应要比教师硬灌给的知识更有价值。
二、鼓励写作,提高水平
学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虚。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感悟性强,有写作欲望,有研究灵感。笔者认为,学习与写作是文学鉴赏的孪生姐妹。她们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课标把文学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年的中考和高考阅读题都考文学作品鉴赏。于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强与弱,水平的高与低,得分的多与少,牵动了莘莘学子的心,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也涉及文学教育的深层领域,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动脑动手实践的思维能力训练,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成果。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能力训练有助于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通过强化小论文的写作,切实提高文学鉴赏的写作水平。例如,鉴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笔者首先要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以“围城”为小说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再思考,要求学生读作品,勤动脑,上网找有关评价文献,构思小论文的观点,选择作为论据的典型材料,运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述《围城》命题的深刻思想内涵,阐明永恒的人生哲理。然后,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写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题目,并研究概括了关键要点:(1)《围城》的含义是:结婚和整个人生都好比是一个“鸟笼”,好比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2)人生也有被围困的感觉,钱钟书用犀利辛辣、幽默诙谐的笔调,描写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丑态,塑造了某类人物的畸形形象。(3)题材创新,含义深刻。小说通过对旧知识分子丑态和命运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不学无术、精神空虚、虚伪狡诈、道德堕落的人。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一个个陷进了美丽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可悲可恶。由此可见,鼓励学生研究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准确鉴赏主题,撰写研究性小论文,多管齐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践、思考、研究、写作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研究新格局,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必将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作者:龙莲明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一定的知晓,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把握作者的撰写思维,不至于对主题理解偏,我们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物质,作者通过表达,反应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文学,有其历史下的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是处于同一个时期,每一位作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出入。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
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的分支构成一个作品。针对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其特殊之处,将隐含的情感和局部内容进行连接,共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当我们在鉴赏文章的一部分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整体内涵来把握,结合文章的主体,对局部内容进行比较好的了解,最后融入整个文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理解。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
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