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

民营科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营科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营科技论文

第1篇

民营科技企业是按照“两不”和“四自”原则创建的,即“不要国家人事编制,不用国家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民营科技企业没有市场保护和垄断,它们属于草根型企业,创业和创新等成本基本上完全由自己承担,这迫使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把追求成本优势作为持久性目标。民营科技企业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能否不断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而这些都离不开过硬的成本管理。技术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产品,只有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市场价值,并且只有获得利润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功能日新月异的电子通道与网络,把全球经济带入了电子商务时代,网上商品琳琅满目,网上交易迅速发展,也使得产品价格趋同化,整个社会已明显进入了“微利时代”。民营科技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从更深刻、更广阔的角度认识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二、安徽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

2013年年底对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82份有效问卷。其中,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的有63家,占统计样本的76.8%,认为成本管理比较重要的有17家,占统计样本的20.7%,无一家认为成本管理不重要(如图1所示)。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竞争加剧,民营科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设立专门成本会计人员的有72家,占总样本的87.8%,没有设立专门成本会计人员的有10家,占总样本的12.2%,这种布局说明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意识较强,专门成本会计人员的设立为提供准确、完整、及时的成本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成本管理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

1.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根据被调查的82个样本显示,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的较多,有60家,占统计样本的73.2%。这表明大部分民营科技企业都很重视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从战略层次上制定了成本管理目标。把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但仍有部分企业没有重视这一方面,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2.成本管理方法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显示:采用标准成本法的有26家,占统计样本31.71%;采用定额成本法的有20家,占统计样本的24.39%;采用目标成本法的有19家,占统计样本的23.17%;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仅有2家和4家,分别占统计样本的2.44%和4.88%,还有一些选择其他方法(如表1所示)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民营科技企业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传统方法,较少采用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3.成本管理手段在被调查的82家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了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有60家,占被调查对象的73.17%,仍有26.83%的被调查者没有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由此数据可看出,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网络化程度还没有全部普及,从而对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成本管理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首先关注的是本企业的成本状况,其次关注的是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充分验证了在竞争中知己知彼的策略;既关注本企业成本、竞争对手成本,又关注消费者和供应商成本的仅有7家,占总样本的8.54%。在内部管理中主要关注生产、研发和采购环节;成本管理涉及范围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和售后服务整个生命周期的仅有10家,占总样本的10.98%(如表2所示)。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之间的融合、依存越来越密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必须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思维,其成本管理也要实现“走出去”——不仅要关注本企业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成本,还要时刻关注上、下游企业的成本;不仅要重视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还要重视包括研发、设计、营销等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四)成本管理的重心1.研发方面据收回的82份有效问卷显示,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2%~5%的有30家,占统计样本的36.59%;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2%以下的有20家,占被调查对象的24.39%;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5%~10%的有26家,占被调查对象的31.71%;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10%以上的有6家,占被调查对象的7.32%。2006年在江苏省评出的首届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0%的有11家,超过5%的有36家。2012年度浙江省评出的技术创新能力百强企业显示,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在1800万元以上,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而在发达国家,医药制造、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企业中,目前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了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30%以上。日本从事的一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调查显示: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最后都无法生存;达到2%~3%的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只有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的企业才具有发展前途。由此可见,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总的来说,整体水平不高,虽然有部分企业投入较大。调查还发现研发投入主要着眼于中期和短期,没有从长远角度重视研发投入。2.营销方面在收回的82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年营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重一般的有54家,占统计样本的65.85%;较小的有16家,占统计样本的19.51%;年营销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重较大的仅有1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14.6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营销成本投入主要处于中等水平。调查发现,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的营销投入主要是为了促进当期产品的销售,保证当期利润目标的完成。对于营销投资收益理解模糊,其本身也很少计算营销投资收益。这样,营销就被当作开支而非投资,营销支出缺乏长期性。

三、强化成本管理,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竞争力

(一)树立新的成本管理观念

1.重视成本管理中人的因素企业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民营科技企业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的因素。一方面,人与成本开支直接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化劳动(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活劳动的耗费就是人的劳动消耗,它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化劳动的消耗又直接由人来完成和控制。另一方面,人既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客体:成本核算、成本计划、成本决策及控制等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任何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都需要由人来参与和实施。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成本会计人员的事情,而与企业全体员工息息相关,因为企业中每个人的劳动内容都会构成成本,因此,企业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消耗都要重视成本管理。企业高层影响着成本管理的整体氛围,决定着成本形成的基础条件;企业的研发人员影响着研发设计成本;生产的一线工人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的采购部门影响着采购成本;企业的销售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营销成本;企业财务部门的融资方式影响着资金使用成本,并且财务部门对成本信息的核算和分析水平影响着企业利用成本信息所做的决策。民营科技企业应实行全员成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特别是科技人员的成本意识。具体实施中,贯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通过宣传、培训,使成本管理由少数人的管理变为全员参与的管理。2.树立战略管理观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全球性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愈加深化。民营科技企业应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将成本管理的目标转变为通过战略制定和实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成本管理的落脚点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和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从企业竞争环境出发,既要分析企业价值链,找出主要价值链的成本动因,消除不增值作业,认识企业的特点,构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又要分析行业价值链,明确自身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以便了解是否可以加强企业与供应商或购买者(中间顾客)之间的战略合作,以此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或营销成本,并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及时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争取成本优势,消除成本劣势,并最终考虑采取何种竞争战略。

(二)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民营科技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条件与优势,技术活动遍及企业整个价值链,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关键,在企业成长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不仅要降低成本,还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利润空间,主要措施是优化成熟产品的设计、运用新材料、创新新工艺、改进设备及开发新产品等。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在新产品的研发中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防止只考虑技术的先进而忽视成本。一般而言,新技术新工艺只能使产品在技术上占据了领先地位,经济合理性却是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新产品推向市场要同时考虑技术与经济等多种因素。技术代表着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而经济代表着成本优势,只有两者结合达到均衡才能实现市场价值。

(三)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第2篇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绩效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万家(其中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200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并不断增值,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投资不足,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采用弹利,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有奖有罚,有功有过,奖勤罚懒,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5.4.3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

第3篇

第一,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第二,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民营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技术和市场、技术创新与资产运营以及投、融资活动结合起来,调整已有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整个企业的行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大量存量资产的重组,促进企业市场、人才、资源等的重组,同时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第三,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专有技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为了更好地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利益各方需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长期出发,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

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1.科技创新是一项企业、社会共同的事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需要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也同样需要员工和社会的支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总的归纳起来,主要的利益主体涉及政府、企业、同业竞争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因此本文基于利益主体的理性经济行为,对这些主体进行分析。政府的行为分析市场作为一种最为灵活的经济运行机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市场的守夜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靠政府干预,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政府希望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持续向上地发展。目前政府可以支持或者不支持科技创新,如果支持,必须要有政策的引导,配备各项资金及政策的支持,会有短期利益的受损,如果不支持,短期利益得到了保证,但是长期而言,市场守夜者的作用就得不到体现了,政府追求持续向上的经济得不到支持。为此,政府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所站立的角度是支持。

2.企业的行为分析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前面分析所言,在科技创新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有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企业投资者牺牲部分个人利益。如果不支持,企业的投资者也好,相关利益方也好,短期而言,不会有利益受损,长期而言,后续的利益保障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但是,从短期上看,企业更多地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放弃科技创新,然而,如果企业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其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倘若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能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就会支持科技创新。至于企业支持与否,与其他因素相关,特别是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分析同业竞争者也是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人,同业竞争的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希望能够持续占上风,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此,在科技创新上,如果同业竞争者支持的力度较大,企业方为了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势必将不断地跟进甚至赶超,如果整个行业竞争者都墨守成规,则企业方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三、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1.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消费者心理方面无法得到优势,又面临着众多的同业竞争者。政府是市场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使国家经济持续有效发展,政府的做法是支持科技创新,在政策上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短期内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会支付补贴S。短期内企业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必须一次性支付经济成本C,但此时会获得政府的补贴S(S≤C),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为E,但由于科技创新会占有部分现有业务的资源企业的经济收益将会减少为aE(0<a<1)。(4)如果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由于市场对创新后的产品的需求增加,就会获得经济收益bE(b>1),如果企业没有发展科技创新,那么此时,会在c第二阶段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收益就仅为cE(0<c<a<1)。如果企业的技术落后于同业竞争者(同业竞争者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不支持科技创新),则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获得企业收益,将付出额外的市场费用F。

2.本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的,也不考虑利率的影响,计算的是总效益。也就是说,在同业竞争者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实施或者不实施科技创新的收益差距比同业竞争者没有实施科技创新的情况下要来的大,因此,与同业竞争者无技术优势下的营销费用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此,同业竞争者的行为对企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第4篇

关键词: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国际合作创新

0 引言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我国科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企业群体,是最富创新精神,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源,是关系到民营科技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民营科技型企业想要持续快速发展,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而要提高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核心问题之一是企业要选择合适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及战略。

山东科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源)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莱州市银海工业园,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农药及农药中间体与农药制剂的中型民营股份制化工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2007年,其生产的生产溴系列农药中间体及溴化物以毒性低、残留低、药效高等特性,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药中间体生产厂家。本论文的目的就是从山东科源公司近几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入手,总结分析公司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工作,找出科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升的方式方法。希望通过此文,对那些正在发展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有所帮助,提供有益借鉴。

1 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进展

尽管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但其创新概念包含范围广,且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后来,索洛(S. C. Solow)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之后的曼斯菲尔德(Edwin. Mansfield)、兰斯戴维斯、弗里曼(C. Freeme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 of U.S.A)、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又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理解和认识几乎都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来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狭义的“创新”概念,它更侧重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研发,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在国内,企业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相比仍存在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国内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认识的不断加深,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倍受关注,对如何提升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些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专题研究。

在对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学者们对传统的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以及合作创新战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如,杨晓西等人[1]认为,建立“官产学研”联合机制,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之一;季健霞[2]认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外生”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现有技术创新能力;仲伟俊[3]认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走以模仿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之路;张琳[4]提出了适合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五种模式: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企业间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设立临时研发项目组创新模式、委托外包的集成创新模式。

此外,还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发展新模式。如,仲伟俊等提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5];梁琳娜的以产业群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6];彭纪生分析跨国公司对技术转移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7];任宗强提出以技术管理[8]、创新网络[9]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艳等提出了通过技术竞争情报和组织学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式[10];许景婷通过提升税收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1]。

基于上述学者研究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积累—发展—创新”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12]。对现阶段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来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进或开发新技术(包含新工艺和新产品),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满足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而在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尚很薄弱的大背景下,企业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现状,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技术创新之路。

第5篇

[关键词] 国家科技计划 科技信用 评价体系 民营科技企业 神经网络模型

一、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的紧迫性

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重视,国家采取科技计划招标形式,吸引了大量民营科技企业。这一举动,既为国家解决科技难题提供了另一路径,又为挑选出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提供了有效方法,推动科技项目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经济增长。近年来,科技信用评价以人为评价为主,涉及到许多人为因素,科技信用评价进程总体良好,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为防止问题扩大,应该提早考虑完善措施,规范社会主义科技信用管理,抓好评价环节的工作,更有效评价行为主体遵守承诺、履行约定义务和遵守科学界公认准则的能力和表现。国家科技部提出了《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信用管理涉及面较广,本文旨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进行研究。

二、民营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

1.民营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

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型,首先考虑选取评价指标,组织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申请承担项目的民营科技企业的评分,作为评价企业优劣的依据。

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信用指标与普遍意义的企业信用指标不尽相同,这是由其自身特殊性决定的。科技信用指标是可以体现从事科技活动企业的职业信用的一些定性和定量概念,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的情况和能力与企业从事其他科技活动情况。

(1)企业的基本信息

企业的基本信息是评价一个企业优劣最基础的指标组,包括企业的成立时间、登记注册类型、注册资金、长期职工数量、技工贸总收入、出口创汇额、科技经费支出和所获得政府拨款。这一部分指标体现了企业承担科技计划的基本能力,这在评价模型中要考虑的第一步。

(2)企业承担科技项目情况

这一信息是企业最终是否能获得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重点。包括共承担过的科技项目数量(属于国家级科技项目的数量、省级科技项目的数量和市级科技项目的数量)、企业承担科技项目计划的类别、项目实施的形式、已完成项目的数量(验收形式)、未完成项目的数量(原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子指标体系,企业承担科技项目情况包含了企业曾做过项目数量和完成质量,有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要评价一个民营科技企业有否承担科技项目的实力,这一部分指标的评价结果占很大比例。

(3)企业其他科技活动情况

企业其他科技活动情况包括企业主要科技活动类型、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情况(总人数、博士人数、硕士人数、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初级职称人数)、曾取得的科研成果(省级以上奖励、市县级奖励、开发新产品数量、新工艺新装置数量)、情况(完成论文总量、其中科技论文数和国外发表数、出版著作数量)、专利申请数、专业授权数(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国外授权)。企业其他科技活动情况是评价企业科技潜力的有益补充,为没有承担过国家科技计划的有实力新兴企业增加成功申请的竞争力。

2.运用神经网络构建科技信用评价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研究方向,它是对人类神经元系统的一种模仿。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的能力,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组建的模型,通过学习参考对象的历史数据,不断修改自身权值,使得模型具有参考对象的特性。本文以广东省59个民营科技企业信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是广东省内部分市县企业所填写的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信用评价表,对其进行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在已有企业数据中,随机选取大部分企业用于训练评价模型,剩下的企业用于性能检验。

(1)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用于评价信用的各项指标的形式各不相同,不利于神经网络系统的识别和运算,所以有必要把各项指标统一于某个范围,并且这个范围是神经网络能够接受的。根据前面所说的民营科技企业评价指标分类,三类指标组合总计有28个指标。大部分能量化的指标通过以下运算过程标准化成0到1之间的数值:

在以上式子中,Mmin、Mmax为某一指标在59个企业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从为某企业该指标的真实数值,F为经过转换后的指标数值。

还有少量定性指标例如企业承担科技项目计划类别、实施形式等,以企业该类指标对信用评价的重要程度划分到0到1的范围。

(2)神经网络信用评价模型设计

神经网络的种类较多,BP网络是近二十多年来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BP网络运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通过对样本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学习,也即用样本数据训练网络。训练完成后,该模型能判断新输入数据,得到具有模型特征的输出。正好为科技信用模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该模型的示意图。

输入的指标值实际是用于评价某企业科技信用的一系列经过量化及标准化的变量,用Xj(j=1,2,3…n)表示。在该科技信用系统模型中,总共有28个指标,也就是28个变量经量化和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到该网络模型中,此为输入层。

输入层神经元不需要设定传递函数,输入数据直接进入输入层。要达到隐含层就必须经过权值运算。一般情况下,三层BP神经网络就可以模拟任意非线性映射,因此,该模型可以采用一个隐含层。对于BP网络,隐含层神经元和输出层神经元都必须是连续可微的传递函数。对于隐含层任一神经元,有以下数学形式:

模型经过一次以上计算,为一个训练步,前一次权值加上修正值得到新权值,阈值同理,然后循环不断,直到最大训练步或者梯度低于最小设定值,训练停止,权值和阈值调整结束。η为学习率,0

三、仿真模型

利用Matlab7.1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可以方便地建立仿真模型。如前所述,把59组数据分成两批,随机选取40组数据作为模型的样本,剩下19组用于检验模型。在模型进行数据训练初期:先初始化权值和阈值,降低模型陷入局部极值的可能性;设定均方误差函数MSE为模型性能函数,把样本数据全部输入到模型后,一次计算全部样本输出值再计算误差继而修改权值和阈值。图1是模型的训练过程。

图2中,横轴是训练步数,在模型训练前设定为10000;纵轴为均方误差性能函数值,是40个输出的均方误差值。从图可以看出,图像在大约1000步后出现“毛刺”,这是因为在1000步之前,学习率基本不变。1000步之后某些时刻,误差突然变大,于是取消此次权值和阈值调整,并且减小学习率,因此模型性能函数值总体下降。

模型预先设定了训练达10000步时停止,这时性能函数值为5.32367×10-6。对原来40组样本数据进行仿真输出,与目标相比,只有1组输出的误差率达20%,16组输出的误差率在1%到10%之间,23组输出的误差率在1%以下。下面再把剩下19组用于检验的数据输入模型,比较输出结果,如表。

表中的19组输入数据是未经训练的数据,从其仿真输出与目标相比,只有第一组数据的输出误差率达30%,第五组数据27%,第十五组25%,第四组和第十六组分别13%和12%,剩下的十五组都在0.1%以下,可见模型对新数据的识别率较高。

四、结论

从训练图像的趋势来看,训练步数如再。增加,误差性能函数值会继续下降,模型的识别精确度也会上升,只是收敛速度较慢。

根据隐含层神经元数量计算公式,在设定隐含层神经元个数时,从最小值6到最大值16,模型的训练图像大致相同,在此范围以外,则差别较大。而每次创建网络模型,由于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化值不尽相同,同一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模型重新创建后,所得的训练结果也略有差别,但不影响整体精度。

基于神经网络的民营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在某程度上能模拟人脑的思维。在模型建立初期,样本数据量较少,但已体现出一定的预测能力,随着样本数据的增加和训练步数的增加,模型的评价性能会进一步提升,其特征逐步向参考对象靠近。

但在构建过程中,还需要与相关人员的配合,为模型提供大量样本数据,同时,网络的学习算法也是要继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文沽梅姝娥仲伟俊:国家科技计划信用制度建设初探[J].现代管理科技,2004,6:15~16

[2]科技部:积极推进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J].政策信息,2004,9

[3]高丽华朱邦毅: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6,467,:79~80

[4]钟田丽贾立恒: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30~31

[5]陈雄华林成德叶武: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J].系统工程学报,2002,17-6:570-575

[6]王静王延涛何德权: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J].经济师,2004,12:20~21

[7]周继成等:人工神经网络-第六代计算机的实现[M].第一版.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47~51

[8]朱大奇史慧: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M].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4~39

第6篇

摘要: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理论的分析,从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四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并不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分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的经济实体。[1]

民营科技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次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再次是民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开始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6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1/10、全国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1/4,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

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截止到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9384家,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8.35%。(2)民营科技企业资产状况: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3%。(3)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4%,人均收入达到5.15万元。全年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2444个,占企业总数的59.09%;100-1000万元企业37523个,占23.16%;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5710个,占13.36%;1亿元以上的企业3707个,占4.39%。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4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156家。(4)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500万人,较2007年增长20.5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2万人,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2%。(5)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1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22%,占全年总收入的2.10%。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3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2.37%。

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经济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1993-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5],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将劳动力作为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一、二、三”的局面;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下降后回升,又稍降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不丰富,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我们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二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因素;四是国际投资因素[3];五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根本动因。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内在的技术关联而联系在一起。(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是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力量。(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有经济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身上。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其需要的关键资源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信息来源分析

我们设计了13个技术信息来源途径,让企业填写。根据结果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分别是:(1)市场和客户;(2)技术交易洽谈会、博览会;(3)专业期刊;(4)同行。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都是较靠后的技术信息获取方式,说明这些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服务还是很初级的,提供的只是建房收租、提供优惠政策的初级服务,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工作很少。因此,增加入园的科技企业的技术信息来源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障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四个因子,解释了92.35%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F1都是一些技术生产、散播、交易机构。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技术生产机构渠道;F2是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辅助资源有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扶持机构渠道;F3都是与行业内联系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行业交往渠道;F4都是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专业知识渠道。[6]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依次是:自己开发、购买、委托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其他。有超过53.6%的企业选择研发方式获取技术;其次是购买,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状况,这种购买可能在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入股、参股的形式使得新技术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的,委托第三方开发、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也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有41.1%的企业选择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和购买他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另有5.3%的企业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来源方式,如企业兼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等。

调查结果还表明,约有1/4的企业感到缺少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另有约1/4的企业感到缺少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还有超过1/4的企业认为缺少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来源来看,调查结果表明,50.3%的企业发展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35.7%的企业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6.7%的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款。4.5%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2.8%的企业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35.8%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7%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还有21.1%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普遍。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来源分析

在高级管理人才的来源方面,33.2%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21.9%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30%的企业同时依靠内部培养和市场招聘,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要靠从别的企业挖人才;对于高级技术人才,27.2%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24.5%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33.6%的企业同时依靠市场招聘、内部培养和从其他企业挖人才。

第7篇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慧琼.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2).

[2]邓月秀.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

[3]朱玉红,郭小叶.浅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

[4]徐建梅.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建筑,2014,(6).

[5]蒋方兵.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工作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水泥,2016,(1).

[6]赵月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

[7]吴玉峰,张华峰,王文辉.浅析试验检测对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8].科技信息,2009(17).

[9]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曹旭红.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有关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2(07)

[2]王铭,陈金链.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5)

[3]张晓伟.浅析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13(08)

[4]王向阳.加强试验检测提高公路工程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5]尉翠兰,汪河山,陈伟.公路工程管理的试验检测技术[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3(06)

[6]韦灵美.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7)

公路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娣静.分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5:252.

[2]李伟,郭鹏,汪颍涛.浅析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必要性及如何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水平[J].科技信息,2010,30:733.

[3]任杰.探析提高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水平[J].科技视界,2014,27:319.

[4]李广,尚二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素及公路工程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4.

[5]张守梅,隗元喜,石广森.浅析现代公路建设的施工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8):131-132.

6]陈飞.刍议通过强化试验检测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5,02:128.

[7]顾如观.基于对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测探析[J].科技展望,2015,01:22.

第8篇

从当前的水利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当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文献的标注码的位置特别混乱,导致论文当中表达的意思错误,产生歧义,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应该按标准的格式撰写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水利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水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留红.水利技术创新的分析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实践[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

[2]李宗亮.利用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

[3]张金红,郑国锋.浅析如何通过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

[4]徐树铨.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水利水电技术,2014.

[5]郭梦法.浅谈河流生态与水利工程设计[J].广西水利水电,2011(2):42-43.

[6]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2):111-112.

水利论文参考文献:

[1]唐能.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风,2014(05).

[2]姚能栋.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2).

[3]赵艳平.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

[4]胡军.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20).

[5]吴斌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控制学[D].天津大学,2013.

水利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艳.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2:44.

[2]邵金娜,袁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3,03:224.

[3]程先慧,付基伟.探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问题[J].河南建材,2013,04:180-181.

第9篇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218.

[2]孙英.分析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4):223.

[3]单爱静.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98.

[4]翟曉谨.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5~156.

[5]刘永兴.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江西建材,2015(17):239~248.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魏冬青.试析工程造价审核结算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8)

[2]韦菁.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2)

[3]原兵兵,董丽娅.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3(04)

[4]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10):69-70.

[5]冀丹芳.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225-225.

[6]张怀生.浅谈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J].中国船舶报工作研究,2013(07).

[7]童金闽.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及工程造价中后期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8]冉守霞.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2(3),58-59.

[9]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鲍静媛,左松.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385.

[2]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

[3]连俊玲.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山西建筑,2013,1:218-219.

[4]杨德才.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3,17:104.

[5]陈雪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重点与实施要点的分析[J].建筑科技与施工管理,2011,6.

[6]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4(8)

第10篇

1.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2.科技规模增长,投入强度提高,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五位。

3.初步具备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达到同类国际实验室装备水平,已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网络规模、网络技术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底止,全国电话用户8.3亿,移动用户4.8亿,均居世界第一位;上网人数1.37亿,上网计算机数5940万台,宽带接入量3530万台,占世界第二位。

4.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的水平大幅提高。国内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5.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国际论文总数的世界排名上升为第四位,在三大国际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6.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由20年前的7000多家发展为2006年的150595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7.高技术产业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总产值达到34367亿元,对全部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5.5%。

8.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第11篇

参考文献:

[1]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63.

[2]王宇峰,于洪东,杨蕾.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231.

[3]郑梦溪,李毓书.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256.

[4]于宝成.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191.

[5]艾尼凡尔·玉苏瓦洪.思考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08:121.

参考文献:

[1]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63.

[2]王宇峰,于洪东,杨蕾.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231.

[3]郑梦溪,李毓书.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256.

[4]于宝成.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191.

参考文献

[1]王剑.基于生态化理念的城市设计规划分析[J].江西建材,2014,21:21.

[2]孙晓红.解析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22:21.

[3]王新会.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环境因素考量[J].江西建材,2014,22:35.

[4]魏晶晶.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4,29:142-143

参考文献:

[1]钟庆泽.浅议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探究[J].房地产导刊,2014,(28):12-12.

[2]陆秋野,李晓生.对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构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227-228.

第12篇

关键词:财政R&D支出;DEA模型;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8日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不仅决定科技的发展状况,而且是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近年来,学者们对财政科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财政R&D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提高财政R&D支出的效益,财政R&D支出绩效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财政R&D支出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政府对科研重视程度的有效指标,近年来上海财政R&D支出规模逐年快速上升。2008~2013年上海财政R&D支出以年均28.81亿元的增长量逐年增加,财政R&D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9.3%;同一期间上海企业R&D支出以年均47.71亿元的增长量逐年增加,企业R&D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4.7%。2013年上海财政R&D支出占R&D活动内部支出的31.61%,较2012年下降1.6%;同年,上海财政R&D支出占上海地区GDP的比重为1.14%,较2012年上升0.018%。确保财政R&D支出快速增长的规模、合理的结构是发挥政府在R&D支出中导向作用并补充市场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上海财政R&D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在进行上海财政R&D支出绩效分析时,应重视财政R&D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是实现科学评价的重要环节。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和体系构建。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绩效评价分析的首要环节。本文设定支出指标即财政R&D支出,产出指标的设定则需要依据政府的支出责任。政府的支出责任主要基于R&D活动的公共产品特性,R&D活动中绝大多数R&D产出成果如科技论文、著作产出、课题产出和超过法定保护年限的专利产出具有较强公共产品特性,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是从私人产品中脱离出来的能够供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应当承担起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本文以上海科技发展目标为导向,设定如表1所示的5个产出指标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国内专利授权数、民营科技企业机构数、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和国外数量。其中,国内专利授权数和国外数量属于财政R&D活动的直接性产出,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各类技术市场成交额和民营科技企业机构数指标属于财政R&D活动的间接性产出,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当中的民营科技企业机构数指标的另一个特殊作用是作为有效测试财政R&D支出对民营科技活动导向带动效果的工具。(表1)

(二)基于DEA模型的实证分析。DEA模型源于运筹学,当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技、卫生等公共领域,本文选用DEA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主要是因为:DEA在评价上具备较强的客观性和简便性,可以从相对效率角度实现对研究对象的有效评价。

模型数据搜集和实证分析。本文进行绩效评价所搜集的指标数据主要源于上海科技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科研活动的支出与产出时间往往不一致,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R&D产出时间滞后于财政R&D支出时间,为了确保评价的准确性,本文假设上海R&D产出指标比财政R&D支出滞后1年。选取数据时,财政R&D支出指标选取2000~2011年的数据;R&D产出指标选取2001~2012年的数据,对上海12年的财政R&D支出进行VRS模型分析,经DEAP2.1软件分析所得绩效情况如表2所示。(表2)

第一,各年份支出产出有效性判断分析。2003年、2006年和2007年的综合效率有效,投入规模适中,财政R&D支出所对应的产出效率较高,资源实现了有效的配置;除此之外,其他年份支出产出的综合效率无效。2001年、2008年与2010~2012年的纯技术效率有效,在现有技术状态下实现了最优产出,规模效率无效导致综合效率无效,说明存在支出冗余。2002年、2004年、2005年与2009年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无效,现有技术和规模都没有实现财政R&D支出的高效产出。2001年和2002年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若提高当期支出水平将使产出成倍增长;其他DEA无效年份规模报酬递减说明若减少当期支出水平将会使产出效率提高。总体看上海的综合效率均值不高,纯技术效率的均值0.963大于规模效率均值0.864,表明上海财政R&D支出的总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尤其是规模效率有待提高。

第二,效率无效年份支出产出指标的修正。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09年支出产出是需要修正的。2002年财政R&D支出出现冗余,需要在原支出基础上减少0.293亿元;R&D产出存在严重不足,其中国内专利授权数量需要增加4,793件,民营科技企业机构的数量应当增加299个,技术合同成交额需要增加5.763亿元,国外数量需要增加296篇。2004年财政R&D支出出现冗余,需要在原支出基础上减少7.57亿元;R&D产出存在严重不足,其中国内专利授权数量需要增加6,032件,民营科技企业机构的数量应当增加3,759个,技术合同成交额需要增加14.796亿元,国外数量需要增加473篇。2005年财政R&D支出出现冗余,需要在原支出基础上减少7.894亿元;R&D产出存在严重不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需要增加581.274亿元,国内专利授权数量需要增加4,271件,技术合同成交额需要增加87.088亿元。2009年财政R&D支出出现冗余,需要在原支出基础上减少10.62亿元;R&D产出存在严重不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需要增加336.363亿元,国外数量需要增加717篇。

二、上海财政R&D支出相关建议

2001~2012年期间,上海财政R&D支出效率总体不高,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科技资源支出浪费和产出无效状况。财政对R&D活动的支持,并非指政府全方位地渗透到某个具体项目或企业的科技活动,而是从宏观视角出发体现政府科技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加快R&D产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应当更加支持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征的成果转化,实现理论产出向市场领域的转接应用,最终驱动经济的有效增长。加强政府对关键性技术研发活动的支持,增加对居民和企业经济活动有益的基础科研支出。为加快上海财政R&D产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设立R&D产出成果转化奖励基金如R&D奖励基金、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和R&D文献出版基金等,并实行年度评选和奖金拨付形式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为了使财政R&D产出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必要建立承接财政R&D支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平台,以尽快实现具有社会效益的R&D产出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二)明确财政R&D支出范围并转变支出方式。上海财政R&D支出范围的明确划分应当以R&D支出的具体事项进行划分。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项目支出应当完全或按比例由财政支出负担。对于具有明显非公共产品性质的项目或领域,政府应当及时退出并激励企业成为支出主体;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不断加强对外部环境的改善和控制。政府参与R&D活动的方式应当由直接投资向间接扶持转变。上海应当减少直接投资项目如直接的高校课题支出、直接对企业的资金援助,多采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政策鼓励、研发用途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来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市场转化能力。同时,政府间接财政支持的方式越多,企业的研发负担就会越轻,进而研发支出热情就越高涨。

(三)完善与财政R&D支出有关的监管机制。上海应当进一步完善财政R&D支出监管机制,按国家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完善财政R&D支出项目的预(决)算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与财政R&D支出紧密相关的信息系统。完善R&D活动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财政R&D资金使用方向和目的一致性,确保财政对R&D项目支出的直接到位。适时更新财政R&D支出标准保证财政R&D支出标准的科学合理。规范财政R&D的支出科目和使用范围。建立制度化经费使用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地方政府科技资产管理工作,实现对财政科技支出尤其是财政R&D支出使用过程和效果的监督。为了实现监督的有效性,有必要实行第三方监管部门制度,第三方可以确定为财政审计部门、项目组织部门、项目负责人工程监督等。加强财政R&D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此外,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允许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风险准备金,以降低企业研发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召博.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J].经济论丛,182.

[2]穆智蕊.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北京R&D投入绩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3.29.

第13篇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第14篇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林业 发展 生态文明 建设

论文摘要:林业不仅是我国一项基础产业,更是一项事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其担负了优促进经济发展和化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简述了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作用,并对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 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 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 、“地球之肾” 、“地球的癌症” 和“地球的免疫系统” 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 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 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 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 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 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