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师范生毕业论文范文

师范生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师范生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师范生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师范学校;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研究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毕业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

2008年,教育部对廊坊师范学院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估结束后,针对其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本院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和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教育系08届、09届毕业生论文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能够反映出自评估以来本院本科毕业生论文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系2008届74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及2009届75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13.0软件对获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且,选取了部分指导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征询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和论文质量的意见,以及今后指导毕业论文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

按照教育学研究的内容,本文把毕业生的研究领域分为:教师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教育、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史研究、大学生就业,另外一些少数的研究领域,则统一归类为“其他”。通过对两届毕业生论文研究领域的比较,我们发现如下特点:

1 研究领域比较宽泛。2008届与2009届毕业论文的研究领域相当宽泛,涉及了教师教育、管理与评价、农村教育、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史研究、大学生就业七个方面内容及一些其他领域,在“其他”中,这两届毕业论文涉及面也是相当丰富,比如有: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小学(初中)课外阅读现状研究等。

2 某些领域研究相对集中。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相对集中于教师教育和课程与教学这两个研究领域。2008届毕业生有24人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是教师教育,20人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是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内容,在本届毕业论文总量中分别占32.4%和27.0%,合计达到了59.4%;2009届毕业生有10人的毕业论文研究领域是教师教育,有31人选取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在本届毕业论文总量中分别占13.3%和41.3%,合计达到了54.6%。由此可见,师范类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关注点之一是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尤其是与师范类毕业生密切相关的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研究;二是课程与教学,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学科教学问题研究。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两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方法。

大多数毕业生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文献法,可见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从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比较来看,访谈调查法的运用要多于问卷调查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毕业生在问卷的编制和运用上还存在畏难情绪和能力欠缺。但2009届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法的人数比2008届多出了13人,表明毕业生在逐渐掌握这种定量研究方法。在访谈调查法上,2009届毕业生比2008届毕业生多出了16人,说明毕业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运用继续保持着相对的强势,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上述观点。在研究方法选用的总的次数比例中,我们看到2008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采用文献法的达到63.2%,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合计36.7%,文献法占了明显的优势。2009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采用文献法的缩减到51.4%,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合计达到48.6%,这表明毕业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呈现出注重实证研究趋势。

(三)毕业论文的成绩

本院将论文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通过两届毕业论文成绩的比较(见表1),可以看到两届毕业生的论文成绩基本成正态分布,2009届略呈偏态,优良率稍高一些。具体来讲,两届的“优秀”均为8人,所占比例大体相当,2009届的“良”要比2008届多出3人,高出3.5%,相应的在“及格”档上,比2008届少了3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可能“优秀”论文的评定标准和要求相对其他档次毕业论文要高,再加上每年优秀毕业论文的名额所限,所以导致两届“优秀”的人数和比例大体相当。第二,2009届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有所提高,所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良”毕业论文的比例,减少了“及格”毕业论文。

三、分析与思考

(一)取得的成绩

1 培养了毕业生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完成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要有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因此,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毕业生注重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分析并力图解决教育实践面临的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毕业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指导教师注重对毕业生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了毕业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诚信意识,杜绝了学术腐败和剽窃。

2 提升了指导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使教师反思问题根源和探寻解决对策。比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多开设有助于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如spss统计与分析,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并且,教师为了有效指导毕业论文,需要不断加深自身学科专业理论基础,把握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和前沿性问题,注重搜集和整理教育文献资料,增强自身科研能力。此外,在论文的开题和答辩中,教师之间通过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提高了专业素养水平。

3 加强了毕业论文的规范科学管理。本院实行的是指导教师全程负责与院系两级督导相结合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一稿、二稿、三稿、定稿答辩,指导教师全程负责,不厌其烦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论文。同时,院系领导加强对论文各阶段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尤其是答辩期间,院系领导直接参与并督导答辩小组,保证了论文成绩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后论文入库阶段,指导教师负责整理自己指导的毕业论文档案袋,教学秘书负责查收全系论文档案,系主任、院长逐级签收。这套科学、规范的论文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第2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改革;英语师范生;从师技能

1 引言

传统看来,英语师范生的毕业论文主要以理论综述为主,即学生就英语教学中的某一理论为写作对象,陈述其概念,分析其特点,研究其使用环境。因此,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查阅现成的文献成为学生论文写作的主要思想来源。长期以来,学生的选题不但没有新意,更与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严重脱节,学生的论文写作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未能起到指导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某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自2015年起,实施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强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两年以来,从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来看,本次改革达到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目的。

2 改革前后师范生毕业论文的对比

改革后的师范生毕业论文与传统毕业论文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论文的选题、论文结构、论文写作手段等方面。

2.1 论文选题的对比

对于英语师范生来说,论文的选题往往与英语教学相关。从论文的选题来看,改革前后两年的论文题目虽然都一定程度上与英语教学有关,但其中也不难看出改革后论文选题的变化。如表一。

从表一的论文选题上看,2013年和2014年的毕业论文选题主要体现在某一理论或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或影响,学生的论文主要研究该理论或方法的概念、特征等问题,偏重理论性。而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普遍是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类的论文,即学生须对现实中的基础阶段英语教学进行深入观察后方可获得写作素材,注重教学实践。

2.2 论文结构的对比

改革前后的论文结构也有着极大的区别。以改革前后两篇有关英语学习情感动机的论文为例进行比较,来看两者的区别。如表二。

从表二所反映的论文结构上不难看出,改革前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从某一理论或方法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最后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而改革后的论文从结构上看,要求学生就某一英语教学中的现象展开调查研究,不但要确定研究计划,还要搜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总而言之,改革前毕业论文写作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梳理和归纳;而改革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加强了学生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实际调研的能力。

2.3 论文写作手段的对比

通过表一与表二的对比内容可以看出,改革前毕业论文写作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须要阅读相关书籍,并对理论内容进行梳理。改革后学生要想完成论文的写作,就必须深入到教学一线,通过问卷或访谈等调查手段获取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改革前学生论文写作的手段主要是文献综述,而改革后学生论文写作手段主要是调查研究。通过论文写作手段的对比更能反映出从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到强调学生从师技能实践的变化。

3 毕业论文改革对学生从师技能训练的促进作用

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作品,论文写作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进行长期的准备。而改革前后对毕业论文写作要求的变化,也给师范生指明了准备的方向。从原来的只要学好英语教学理论,稍作整理就能完成论文写作,变成熟悉英语教学各因素内容,制定详尽的调研计划,深入教学一线,才能使论文写作成为可能。因此,毕业论文改革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训练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促进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英语从师技能的训练。通过与某些用人单位沟通,大学毕业生在走入社会后普遍存在理论素养好,但是从师技能相对薄弱的现象。通过本次毕业论文改革,学生选题的来源一定出自教学实际,需要学生对一线的英语教学有全面的了解,从客观上强迫学生将从师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这样才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教学实践。

第二,促进学生转变方法,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更加重视英语从师技能的提高。传统的论文写作只需学生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不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改革后的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在自身从师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来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论文的调研与写作。因此,学生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了解英语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具备分析教材的能力;能够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善于观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表现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3篇

(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不清,存依附心理“你认为你的竞争优势在于?”2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8%的学生选择社会关系,19%的学生选择专业能力,24%的学生选择工作能力。此项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茫然地混日子,抱着“到时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心理。另有不少学生有很重的依附心理,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把希望寄于托关系走后门上面。

(二)就业意识——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你是否经常上学校的招生就业网,了解最新招聘信息?”43%的选择偶尔,42%的学生选择没有上过,11%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5%的学生选择经常。“你是否会参加在学校举办的大型、专场招聘会?”61%的学生选择看情况,22%的学生选择会,17%的学生选择不会。高校就业网站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的重要平台,但是在上面两项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只有少数的学生经常关注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就业信息,而大部分毕业生却对这一重要信息资源视而不见,这说明当下的美术师范生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

二、解决美术师范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制定合理的大学职业规划大学职业规划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树立轻薪酬重提高能力的就业观美术师范毕业生在求职时应对薪酬有理性的预期,不要期望过高,影响正常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应更多地考虑选择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不要过分看重薪酬,同时也要明白随着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和绩效的提高,薪酬自然会达到合理的预期。

(三)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因社会和工作经验不足,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因此,必须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择业观,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毕业后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不妨降低起点,只要条件基本认可的用人单位接纳,就先找一个暂时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这样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又可以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求得发展。

(四)树立到基层到边远地区的就业观近年来,东南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所需普通人才已渐趋饱和,而基层、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对毕业生而言,如果只是想留在城市、发达地区就业,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只有不怕吃苦,勇于到基层、边远地区、农村贫困地区,才更可能多的寻求到理想的就业。

(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师范生能不能顺利就业,不能只归咎于外部因素,更不能依附托关系走后门,而更多的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美术师范生应改变重专业轻实践的观念,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例如学校举办的素质拓展活动、各种级别展览、社会实践等。此外,美术师范生如果想在不见硝烟的就业大市场上成功“销售自己”,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接收、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及求职技巧,思想品德,人际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事实证明这些专业外因素对美术师范生求职择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4篇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3],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我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作者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年,实际上最后1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3.4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4.1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2]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第5篇

(一)论文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题目,能大致了解论文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但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5字。

(二)摘要与关键词

1.论文摘要

摘要应十分精练地反映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摘要中不要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外文摘要以250个实词左右为宜。

2.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词条,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不等同于文章标题中的词,要从标题和文中按其作用的重要性依次选择。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三)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语等部分。

1.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绪论应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绪论亦可作为毕业论文的总论部分。绪论一般为800—1000左右字数。

2.主体

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主题突出、思路清晰、文字简练、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语言符合规范。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论点的提出与论证。

(2)支撑材料的组织与运用。

(3)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4)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对于将其他领域的理论、结果引用到本研究领域者,应说明该理论的出处,并论述引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5)对所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3.结语

结语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或建议。

4、注释

注释是注明毕业论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资料的出处,统一用“脚注”的形式,置于本页下方。脚注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圆圈中,如“…成果①”注释的序号,如①、②、③、④与文中的序号相对应。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列入主要的文献不少于15篇(部)(对于有外语背景的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对课题给予资助者应予感谢。

第6篇

一、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结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同时有中、英文对照,中文摘要约300—400汉字;英文摘要约200—300个实词。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1)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2)毕业设计说明书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

①设计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②计算部分:这部分在设计说明书中应占有相当的比例。要列出各零部件的工作条件、给定的参数、计算公式以及各主要参数计算的详细步骤和计算结果;根据此计算应选用什么原器件或零部件;对应采用计算机的设计还应包括各种软件设计。

③结构设计部分: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各种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及功能电路设计、计算机控制的硬件装置设计等,以及以上各种设计所绘制的图纸。

④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

⑤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验算(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结论:概括说明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设计)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末尾要列出在论文(设计)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设计说明书)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

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学管理部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工商学院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设计)文本格式要求,译文一般不少于2000字。

10、图、表、公式

图:a.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11、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请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物理量用斜体,单位用正体;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12、标点符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三、毕业论文(设计)装订存档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应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外文资料及译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等。

第7篇

北京师范大学凭借自身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学校“平台―模块”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搭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平台。该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扎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具备研究创新潜质的免费师范生能够进入通往研究型教师的轨道。

一、构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因此,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析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要素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师德培养等重要使命。为使免费师范生能从这一平台中获得教育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进入通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道,学校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开放式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结构,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占四年总学分的20%~25%;其中实践教学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50%甚至更高。学生进入教育实践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与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要求一致,也与国际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流趋势相符。

2.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与非师范生的相比,增加了教育实践内容。

(1)以面向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基础。

这一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从事研究创新的学科基础、技能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其特点是全程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科研实践,具体的课程形式为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与“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是渗透在各类课程中的研究思维训练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堂上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各类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研讨,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如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以及各类专业实习中的研究活动(如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小专题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研究工作的若干环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地体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中,免费师范生和其他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和教育部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全过程地接受科研训练。“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是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必须达到的层次。

(2)利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

免费师范生是必须经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的。这一体系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阶段融会贯通。这一体系的层次包括以下方面。

学与思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等学科优势,广泛开发北京市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海内外教育科学资源,从大学低年级开始,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和到中学参观等,为免费师范生的早期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学研究专家、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的讲座、报告等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思”的过程,可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初步实践 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在第二课堂有大量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机会,如免费师范生素质大赛、农村支教、教育调研等。许多学生还在课外承担家教任务,积累与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一感知与初试的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步入教育实践的大门,看到万千气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与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技能实训 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渗透实践。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结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侧重地开展初步的教学技能训练;二是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有经验的学科教学专家与优秀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为其参加教育实习奠定技能基础。

教育见习 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展。通过观摩课堂实录的视频、远程观摩一线教学、现场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积累实践经验。观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后,则要求学生参与评价与反思,这种“观”和“思”的过程不仅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技能提高的作用,还为其参与教育实习积累了初步经验。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为期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七学期开展。免费师范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教师岗位的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其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习,是一种“实战”式的实践,旨在促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旨在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参与和经历科研过程,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免费师范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及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校鼓励免费师范生结合中学学科教学等问题选题,面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鼓励免费师范生在条件允许时将与中学教育相关的选题放到中小学校去开展。

二、用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研究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免费师范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包括为名师、专家、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在校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设置了多个系列的、不定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经历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流的全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积极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创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

今后,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现在,随着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教育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构想。

1.参与式的教学见习

在进入中学课堂前,免费师范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将要听课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听课后,要对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研究反思式的教育实习

免费师范生在科学的实习标准、工作规范与框架、训练流程的指导下制订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每项内容与环节中,都由中学教师具体指导、传授经验,从而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评价反馈与修改完善。如由实习生、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实习研修小组,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究,不同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同一成员在平行班中进行“平行班反思研究”,利用视频与网络技术跨实习学校、甚至跨省区共享实习生实习作品,且由中学优秀指导教师点评、高校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交流研究”。

3.纽带式的教科研项目

第8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核心工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2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4-03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在2012年笔者承担的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其中有1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为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阐述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及影响因素。

1 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创新是毕业论文的核心

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获取知识、组织实验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三是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传授基本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带领学生成功自主地获取信息和组织实验研究。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查阅文献,展开讨论,并勇于向老师、书本、传统理论、传统工艺质疑,敢于创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去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科研需要探索,但更感受到创新思维和成功尝试的快乐。

1.1 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风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地构筑21世纪教育模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未来。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中,在注重创新同时,从选题、拟定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分析和纠正实验结果等环节中,指导教师始终要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实验实施紧扣选题,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论文开展的过程也是团结合作的过程,要求我所指导的8个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在文献资料、实验技巧、论文撰写等方面资源共享,对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开展讨论;在时间、内容等实验安排上相互协调,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帮助。这样可保证实验进度和质量,使人力、物力、时间等达到了高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解,使得实验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在论文开始我就给每个本科生配备了1名研二的学生,在实验技巧、数据处理及外文阅读等方面给于指导,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完成和超越。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

1.2 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 传统的指导方法是以“老师说,学生记”,学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这种被动的论文(设计)指导依然是“灌输”、“接受”、“服从”,学生缺乏主动创造的参与热情,懒于思考,懒于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跟在老师后面转,不会跑题,但没有创新[1]。要真正实现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就需要改革指导方法。指导方法的改革就是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从论文选题,到方案设计,到实验研究,到论文撰写,一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适当环节给予指导与引导,让学生感受从未有的压力、责任与动力。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发现和重视了自我个性,积极调查研究,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相互讨论,综合各种信息,以及与科研合作单位、同学、老师团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主动性,达到了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样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虽然强调目标,但只是给学生以思路,提供给他们创新实验的参考资料,方案让他们摸索,阶段性听取学生实验动态的汇报,对有问题的环节及时给予指点,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方法,同时也针对实验中探索性问题提出观点,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主动找合适对象沟通。食品08-1班同学何新萍完成的毕业论文“茴香精油在番茄沙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际需求――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课题目的在于使用茴香精油替代目前常用的化学防腐剂苯钾酸钠,并制备茴香味的番茄沙司,该公司产品主要出口中亚国家,而茴香颇受中亚国家饮食喜爱。那么就涉及到茴香精油怎么稳定、缓释,多少添加量,茴香味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位同学就经常主动到企业与技术人员沟通生产过程,制定实验方案,模拟生产实际。试验中的茴香精油微胶囊制作可以借鉴相关成熟研究的作法,而货架寿命预测中动力学模型建立则是该同学的创新思维的成果。很好发挥了自己数学优势,灵活运用了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A=A0eKat ,建立了添加茴香精油的番茄沙司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并很好地用于预测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这位同学深刻感受到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而又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的意义,同时在为人处事、与人沟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飞跃,缩短了毕业后走向社会的距离。

2 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关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2]。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直采用双选制,先将题目公开由学生选择,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如果让各专业的每一位教师在毕业生选题前为本科生作一次学术报告,让本科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同时也了解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那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选题最好来自于老师科研或者企业实际需求,这样更易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2.2 本科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3]。实践证明,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知识功底(专业知识、写作及外语水平等)、能力(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生物统计等)、品行(诚信、守纪等)以及身体素质等都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直接影响。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学风好,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引领,就能够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2.3 指导教师 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师负责制,即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及其质量负责。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指导教师的科学精神、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与方法等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一特殊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另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妥善处理这个矛盾,指导教师也非常重要。因此,如图所示,教师队伍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六要素中处于核心位置[4](如图1)。正如周济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少部分教师认为讲得好成绩应该高一些。而论文答辩不是演讲比赛,也不是辩论比赛。虽然这一过程从字面上理解是“答”和“辩”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不同,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不同,所以在给成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在把握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回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志辉,丛希君,潘大伟,等. 跨学科指导工科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18.

[2]敬思群,胡红英,何爽.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3): 52-54.

第9篇

[关键词]教育研究能力 师范生 课程

[作者简介]刘世瑞(1964- ),男,湖南衡山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刘芳(1969- ),女,湖南常宁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湖南 衡阳 421008)李海容(1983- ),女,湖南邵阳人,广东省开平市教伦中学政教处,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广东 开平 529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之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ykt200804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82-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要使教育改革顺利推进,决不能忽视教师这一关键要素。若要使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要使教师把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呢?教育教学实践是不二途径,即从教师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是教师正确教育理念形成的根本途径。遵循这一根本途径,教师的行动、思考、再行动、再思考的循环就成为必然,在这一途径中,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或者阻碍着正确理念的形成,因此,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同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参与者的教师,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又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中小学教师在职提升其教育研究能力有很大的现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能在教师的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阶段能有效地培养其教育研究能力,势必促进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由此,作为教师培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师范院校,必定要面临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巨大挑战。

二、现阶段师范生培养模式分析

首先,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专业知识基础,在这一模块中多数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学生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所要从事的专业。虽然在知识层面上与将来要从事的教育工作有联系,但是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养成联系不大。

其次,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通常包含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显然,这类课程的侧重点是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和学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这么教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培养计划中,教育研究类课程有很大的缺失。从现代科学的研究范式看,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掌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果科学研究的工具类课程都没有开设,很难想象师范生毕业后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科学的研究。

最后,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师范生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掌握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而言,教育实习的时间都很短,大约在6~8周左右,在这短期的教育实习中,师范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讲台。因此,他们会很认真地为所讲授的课程做充分的准备,很显然,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对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不大。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培养模式作深刻的反思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路径分析

针对以上情况,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研究能力的合格师资,不少高师院校做了很多的工作。

1.“4+1”或“4+2”模式。有些学校实践了“4+1”或“4+2”模式。即通过前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后一年或两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以提升教育研究能力。这种模式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师范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对于某些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实行的条件还不充分。这是因为“4+1”或“4+2”模式培养的毕业生通常都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而有些地方师范院校连硕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能实行该模式的学校基本上是重点大学,这些学校的毕业生通常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却又面临培养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要在短期内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不足的现实矛盾。

2.优化课程模块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不延长现行学制的基础上,既兼顾了专业学习,又能提升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呢?其突破口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强化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没能有效地整合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过多地强调和综合性院校接轨,没有充分考虑综合性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致使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计划与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脱节。因此,要针对师范生的特点,结合他们未来的工作需要和专业学习,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在继续加强教师技能课程的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地开设与教育研究工作有关的工具类课程。为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

3.在教育实习中发展教育研究能力。按照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教学技能的培养,但时间非常短。顶岗实习的试行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从笔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顶岗实习是整个一学期,实习生在整整一个学期的实习期间,不仅能基本掌握整个教育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而且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带着问题去实习,有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有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所以,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提升教育研究能力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4.结合平时的科研和毕业论文设计培养教育研究能力。从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看,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如果可以在毕业论文的设计方面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结合专业和教育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极大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理性思考,而教师的理性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研究。在目前的情况下,提升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改革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使之适应时代对师范教育改革的要求,使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家。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重视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把握课程设计、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这些关键环节,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必将实现,师范生教育能力的提升也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洪波,王金娥.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9).

第10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41-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 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及实施途径应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不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不同措施,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录像观摩等,努力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有机渗透。此外,学校可开设一些专业实践课和技能实践课,诸如写字、绘画、口语、现代教学技术、教材教法等,使师范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职业基本技能。

2.课外活动实践

课外活动实践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师范院校可通过科技节、艺术节、心理健康活动月、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各种表演、竞技活动(如教学设计、说课、试讲、职业规划等比赛),充分地发展师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展他们的素质发展空间,使其增长才干。

3.参与性实践

组织师范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从中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等。

4.教育实训

教育实训是目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教育实训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说课、试讲、多媒体技能等训练,通过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将教学实训和教育理论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5.教育见习、实习

教育见习主要是让师范生到中小学听课、讲课等,了解和感受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况。见习时间每次可安排两周左右,三年之内至少应有一至两次。

教育实习是让师范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深入到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教育素质的全面的考察和检验。学校除了给师范生安排毕业实习之外,还可以给师范生提供顶岗实习等渠道,使师范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6.课题研究、毕业论文撰写

课题研究即让师范生带着研究课题进行实验、探究和教育调查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领域内,可结合专业特点,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让师范生初步体验解决学科专业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重大课题研究之中。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科研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毕业论文撰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性教育实践活动,对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与修改、答辩都要严格把关,以提高实效。

7.校外社会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余,学校还可以将教育实践基地、附近的学校、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市绿化园等作为学生实践的场所,组织引导师范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创造性。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教育 实践教学 高等师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4-02

卓越人才培养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在我国部分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及高等精英教育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教师素养,掌握“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会研究”教师专业技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需要的新型师资为目标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给予了众多在大众化教育发展背景下合并升格成立的地方高师新的发展机遇。各地方高师纷纷抢抓机遇,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模式的探索,着手培养更加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创新人才,这对于整体提高我国教师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是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实践性更强的生物教师来说,更应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生物教师的实验传授技能和知识传授技能。为此,本文主要从实验教学、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方面结合生物教育专业的特点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1 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实践教学

思想是行动的导向,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是提高我们综合技能的途径,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实践教学对我们发展的重要性,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实践教学。

2 完善制度,有效地实施生物实验教学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有效实施生物教学的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繁琐的系统工程,一套好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一个探索平台,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有利条件,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仪器、实验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1]。建立完善的生物实验教学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及学生课程安排情况,合理配置生物实验课程安排,增加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把实验课提到更高的地位;适时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的资源,让学生也能自主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操作。

(2)配备高素质的生物实验教师和生物实验员,让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下接受规范的生物实验教学;有条件的生物实验教师还吸收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一些课外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生物实验员要对实验室认真负责,细到实验室的一针一线也要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严格执行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杜绝一切的安全隐患。

(3)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验室的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当前高师院校的生物实验室普遍存在实验设备简陋的状况,要想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大对生物实验室的投入,不断建设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

3 创新模式,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中一项要素繁多、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程,高师院校应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教育实习的模式,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促进其协调发展。

3.1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育实习

高师院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应正确认识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价值,形成共识。教育实习既能锻炼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又能培养高师生的专业思想、职业道德、教育科研能力,同时还有检验高师院校教育质量的作用[2]。实习生扮演双角色,一方面是作为中小学生的“教育者”,另一方面又是教师教育技能的“受教育者”。实习生要正确处理这两角色的关系,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实习教育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教师教育素质。

3.2 合理安排教育实习时间

鉴于当前高师院校实习时间较短、与其他时间有所冲突的原因,务必要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做相应的调整。各高师院校应根据该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适当地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从现行的6~8周增加到8~12周,甚至有条件的学校还实行实习一个学期的模式。为了避免时间上的冲突,各高师院校也应对教育实习的时间段进行适当的调整。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学校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某些可以改动的专业的教育实习的时间段进行调整,尽量避免与学生的其他重要方向的发展相冲突,统筹兼顾,既能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又不阻碍学生其他方向的发展。

3.3 加大顶岗实习面,拓宽教育实习渠道

顶岗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它主要是改变传统教育实习的做法,派高师生到中学顶替原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岗位进行教育实习[3]。乡镇中学的人事权主要在乡镇党委,出于财政开支方面的考虑,用人一般是“宁少勿多”,宁多要‘主课’教师,不要‘副科’教师,生物教师受不到应有的重视[4]。所以,乡镇中学特别缺乏专业的生物老师,中学的生物课大多都是由其他科教师顶替,学生很难受到专业的生物教育。通过对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2005级的5位在不同学校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进行访谈,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教师技能较之前的教育实习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基本能够胜任中学生物教学的任务了。他们参加的都是交叉式的顶岗实习模式,即每个实习点都有几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实习,且每个专业只有一名实习生。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也有缺点,不同专业的实习生在一起相互交流,有时能起到知识互补的作用,一个专业只有一名实习生的模式能让实习生获得独当一面的锻炼,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不利于专业知识的交流,容易产生专业知识上的错误。所以,高师院校应加大顶岗实习面,让更多的师范生能参与到顶岗实习中,全面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4 及早准备毕业论文,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

高师院校生物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实验性毕业论文为主,步骤繁杂,周期较长,有些甚至还有到野外进行考察。所以,生物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提前选题,根据实际情况提早制定毕业论文计划,而且要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万一实验失败还有后备方案。这就需要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细心指导的同时,毕业生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学校还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指导老师严格按照考核体系严把质量关,使毕业生认真地去完成毕业论文,确实提升毕业生的科研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要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技能,我们应高度重视生物教师的实践教学的培养,从优化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育实习、科研论文训练等方面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上得去,讲得出,有成效”的卓越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 赵秀勤.高校生物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尝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9):127~128.

[2] 俞华.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4~127.

[3] 王玉生.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的新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2(10):61~62.

第12篇

南印第安纳大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实践的职业(aprofessionofpractice),教师教育必须将未来教师培养成为专家性实践者(expertpractitioners),而实现此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临床实践(clinicalpractice)。[6]因此,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别重视实践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成为课程设置的主体。仅拿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来说,其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为21分,占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的38.9%,将近40%。同时,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尤其注重从整体上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实践课程内容呈现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过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一般分为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和体验学习。核心课程模块中的教育见习类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教学实践类课程都属于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这些独立实践课程开设的顺序是:教师教育体验、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以及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教师教育体验旨在通过参观中小学,使得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的初步印象。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要求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探讨儿童发展的概念、学习理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从事有关儿童成长、发展和文化习得的研究。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课程则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特殊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课程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体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和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这四类实践课程分别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设。总之,从初步体验、熟悉中小学到对学生的认识,再到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最后到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目标在整体性上表现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反映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2.从横向的维度看,南印第安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整合的特征。首先,在同一门课程中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体验学习基本上覆盖所有的课程,而且类型多样化,包括嵌入式体验(EmbeddedExperience)、教育见习(Exploration)、现场体验(FieldExperience)。现场体验又分为师徒制体验(fieldexperienceinvolvingtutoring)、指导性体验(GuidedFieldExperience)。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体验学习包含在各门理论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行。比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学习要求是,本课程“要求进行现场体验”。其次,整合理论课和教学实习课(Practicum)。比如,“特殊需要教学策略II:中学”课程学习的要求是“,同修课程:‘特殊需要法律和当代焦点’‘特殊学生的评价、干预、教学设计‘’合作伙伴关系‘’特殊需要实践II:中学’”。可见,体验学习与教学实习课程被视为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与理论知识学习俨然构成一个整体。理论学习和体验学习的整合,有利于职前教师通过实践理解、感悟理论,借助理论反思、解释实践,从而使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育实习课程的整合。“监督下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教学”是一门持续16周的、全日制的以体验中小学课堂为内容的实践课,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教育发展习明纳”则是一门反思性研讨课,它致力于“密切联系跨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通过研讨专业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来整合大学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知识”[9]。按照教学计划,这两门课程同时在第8学期开设。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一边在周日从事课堂教学体验,一边在周末参加专业习明纳。课堂教学体验和反思性研讨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借助反思促进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其反思教学的能力,不断地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启示

(一)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师范生完整、合理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课程体系不完整、缺少学科课程。有的学校既是开设了学科课程,也存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课时偏少的现象,从而使得师范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学科教学。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不通识”或“通识”程度不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和课时严重偏少,缺少数学、人际交往、写作等课程,无法将师范生培养成为一个“全人”。三是课程设计依然沿袭学科的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占的学时较多,且未能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较为严重的现象。四是课程之间缺少关联或关联程度较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识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之间存在割裂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完善措施:第一,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增设学科课程或增加学科课程的数量、课时,形成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内的完整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克服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指向性不明”,学生无法胜任学科教学的弊端。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课时,增设数学、写作、人际交往等课程,使得通识课程具有真正的“通识”特征。第三,摒弃学科思维,坚持实用原则,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取消专业基础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之中,形成综合课程。比如“,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等等。其次,围绕“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践”四个主题分别组织相应的课程,分别组建四个课程模块,构建清晰的课程结构。最后,在课程教学上,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分别设置通识教育、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和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习四个教学项目,循序渐进地对师范生进行养成教育。关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建议建立项目教学考核制度,规定相应的项目考核标准,学生只有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学习,经考核达到该项目的考核标准,才有资格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第13篇

关键词:物理专业;师范生;研究能力

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高度关

注[1-2]。《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0版)》对物理学毕业生(包括师范生)的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提出如下要求[3]:“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物理专业,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物理资师。我们认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中[4],并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课堂+项目”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第一课堂的教学是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对于能力培养,除开创新能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这里暂称为基本能力。包括[3]: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如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如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的提升。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环节中[4]。

通过理论课教学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实践,如专业课程实验、师范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培养专业实验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等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除开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和师范技能课之外,创新能力培养还体现在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之中。其中,学术报告包括不定期的开放式学术报告(由外聘专家或本校教师主讲),还包括近年才开设的物理学前沿讲座课程,由几个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的教学,重点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训练,以及物理科学问题的研究训练。包括独立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物理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能力,以及研究结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等。

可见,第一课堂是对各种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第二课堂项目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介绍

在第一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加强了实验、教研和科研的培养。下面是三个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办法。

1.物理教学技能的训练与竞赛项目

除开日常的教育教学类理论教学与师范技能训练环节外,我们推出了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项目。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具体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是面向全体三年级物理师范生(修完教学法课程)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课外训练,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竞赛,评奖鼓励。第二步是从第一轮竞赛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进行第二轮的训练,并参加省级教学技能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第三步是从省赛中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参加第三轮的训练,并参加国家级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在第一轮是从面上要求学生参与训练与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而第二、三轮则采取前期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组队、训练与参赛。指导老师也是以自愿的原则参与。自愿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认真设计授课方案、精心设计制作相关的演示设备,反复训练、反复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5]。近三年来获国家级物理师范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还有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级物理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一批。获得国家级竞赛演示设备评比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共有2名获奖学生应组委会邀请在竞赛大会上作公开演示,深受好评。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已成为本校师范物理专业办学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师范生的物理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参赛学生的演示设备的制作与应用已以论文的形式发表[6]。

2.各种创新研究项目

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能力,包括教研和科研。如前述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就可有效地培养教研能力。为了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研究项目,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学生经过主持或参与相关项目,经历了项目调研、申报、答辩、实验组织与开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发表等各个环节,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笔者曾指导三位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属论文写作类。学生首先经过调研,提出了论文题目为“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与近场模拟”。经老师认可后,组织材料,填写项目申报书,并准备答辩PPT。经过学校初审、现场答辩等步骤后,终于获得立项。立项后,进一步调研,既要弄清双缝干涉的研究现状,还要学习并熟悉Matlab和Origin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搞清楚干涉实验的软件模拟原理,并参考现有文献进行编程。当程序调试完毕后,利用课余时间分任务进行模拟,定时交换结果,定期与老师沟通、讨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和近场模拟工作,其中远场的模拟与现行的理论近似方法得出的结果相符,而近场结果则是一种创新成果。再经过两个月,运用了整个寒假,把模拟结果写成论文,并反复修改定稿发表[7]。以此为基础,学生可进行相关问题和类似的拓展性研究。老师明显地感觉到,三位学生的研究上路了。

经过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学生在研究能力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凡指导过学生创新项目的老师,均有同感。

3.省级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项目

开展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也是培养并检验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学生要经过校内选拔,才能获得省赛的参赛资格。校内选拔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初步方案的设计、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获得参赛资格后,要进行长达半年左右的训练,才能正式参赛。近两年参加竞赛获得三等奖励3项。获奖的级别及数量不是很出色,与大赛性质有关(该竞赛设立奖项少,而且是参赛组集体奖),也反映出本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积极改进。但无论如何,就学生能力培养而言,过程十分重要。

三、项目推动在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首先是培养了前文所述的基本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其中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哪个项目,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研究切入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都涉及批判性思维,要对中间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与总结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独立思考,包括学生个人的思考和学生团队的集体思考,不需要指导教师的时刻陪伴。指导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团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发其思考的热情与主动性。经过了批判性、独立性思考,慢慢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

经过项目的全程锻炼,学生经过调研、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碰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知识补充知识,需要设备想办法采购或制作设备,还少不了反复的实验(或训练),不断地总结、改进,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最后还有成果的展示与发表,有效地培养了研究能力,包括教研与科研,以及教学仪器的开发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摸索、思考、提炼。认为第一课堂上的教学与训练固然是整个培养工作的主体部分,但有效的第二课堂项目训练却是创新技能培养的必要补充。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推动的做法与作用。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专业特色的关键举措。近两年来,师范班集体积极向上,连续获得学校的“文明班”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学校“创新学子奖”,各类素质、能力指标名列前茅,这在学校中实属少数。表明“课堂+项目”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何 蕾.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9(4):79—82.

[2]刘炎松.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培养高师物理师范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21(4):3—26.

[4]朱伟玲,于 军,方运良,吴登平.全程渗透实践教学提高物理师范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75—77.

[5]于 军,朱伟玲,吴登平.物理师范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3—44.

[6]吴登平,骆永宽,朱伟玲,于 军.水平方向“压力作用效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物理,2013,31(12):8—10.

第14篇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于2010年开始探索、2011年正式提出了“EKA-TCPP应用型物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系列化,能力培养是核心”。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理论和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人才培养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是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过程,是理论教学的反思与延伸,也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格局,变“知识传授”型为“能力培养”型,使师范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提早进入职业角色、体验职业生涯、建立职业经验,培养职业能力。该培养模式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传统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改造,是应用型师范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EKA-TCPP应用型物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我们主要在实践条件的改善、课程体系及人才方案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调整、课外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做了探索。

1实习基地建设我校与学校所在地———茂名市教育局联合共建省级教师教育校外实践基地。该基地承担我校师范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及茂名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一个校局协同育人平台。基地的建立推动了我校师范专业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且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除利用学校公共平台外,本专业还根据需要与茂名市第十中学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2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学校先后投资376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了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三笔字实训室、学科教学论实训室以及心理测试实验室等7个公共的师范技能实验、实训室。除以上公共资源外,本专业还拥有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23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30余万,主要承担《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光伏技术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教法实验》等专业实验课。

3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方案的制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要求以及专业特色和毕业生择业的需要,物理学(师范)专业的课程架构主要包括如下五大模块:通识模块(必修与选修,约占总学分的35%,其中实验约5%);学科基础模块(必修,约占总学分的20%,其中实验约8%);专业领域模块(必修与选修,约占总学分的20%,其中实验约3%);教师教育模块(必修与选修,约占总学分的8%,其中实验约1%);实践环节(必修、选修,约占总学分的20%,其中选修约2%)。实践环节教学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我们重点改革的部分。具体项目设置有十多项、40多个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公益劳动、三笔字实训、普通话实训、班主任工作实训、课堂教学综合技能实训、课件制作实训、中学物理实验综合实训、(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等。

4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注重引导物理师范生参加普通话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模拟课堂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物理实验竟赛及支教活动等与专业技能关系密切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聘请中学骨干教师参与指导,以三级物理师范技能竞赛(院级、省级、国家级)为抓手,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调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训练,以第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效检验第一课堂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高。该做法已对我校其它师范专业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

5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

1)将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涉及内容纳入到课程方案中。新开设“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解读”课程,增设“师范生职业认知教育”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等课程,在内容上涵盖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大纲的相应内容。

2)从实效性角度对部分课程及实训内容及开课单位做了调整。依托我校新完成改造升级的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的实验、实训条件,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课程,加强课程实验分量,增加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内容,强化“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效果;对“三笔字”课程中的“粉笔字”部分,给予特别的重视,并适当补充“板书板画”和“板书设计”两部分内容。

3)根据本专业现有师资设备及本省对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增加“光伏”方向的系列专业选修课程,为不做教师的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就业支撑。

4)专业实践、实验课程涉及物理实验、教法实验、师范技能训练、科研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等,贯穿师范教育的全程。在普通物理实验课程开设中,我们改变传统做法,打破了力、热、电、光各门课程的实验界限,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进行了整合,按照难度从低到高依次开设;在实训模块增加了“中学物理实验综合实训周”,使学生熟悉中学物理实验,并能亲手制作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演示实验装置;为增加实习生上课机会,我们对实习时间进行了调整,并将实习时间延长到10周;为保证师范生的培养与中学实际相吻合,我们聘请了三名中学骨干教师参与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实践及毕业论文工作。

三、“EKA—TCPP应用型物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意义与问题

1改革的成效通过项目的开展,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学团队先后获得10余项教改立项,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1部;首届31名本科生于2012年顺利毕业并获学位,其中有17人次获省级以上师范技能竞赛20项奖励,包括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一个团队获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三届师范生均参加过广东省师范技能大赛且届届都能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如2014年我校物理10-1班的何辉强同学获得了全省总分第1名的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师范技能竞赛中,三届比赛成绩一直稳居全国各高校前列,我校学生连续几年都被大赛组委会指定为示范展示选手,在近几年各地公办中学招考中屡传佳音,特别在电白县招考中,我校物理师范生已成品牌,继2012年首届毕业生7人参加考试,7人包揽物理学科前7名之后,2013年第二批物理师范生又有6名被电白县公办学校招考录用,其中物理09-1班的赖梅同学综合成绩列所有学科数百考生的第1名,直接被茂名市第一中学录取,物理09-1班骆永宽同学在校期间在《中学物理》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学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毕业后被广州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三届毕业生升研率持续提升,2012年升研率为13%,2013年上升至17%,到2014年已高达26.3%。

2改革的意义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一个结构合理、强化实践、选修灵活有度、培养目标明确的课程体系;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声誉。通过项目的开展,在实训环节上有了一定的创新:聘请中学骨干教师参与师范生的培养,是“协同创新”的有益尝试;“三级师范生师范技能竞赛”的引入,是对我校技能实训工作成效评价的重要贡献;它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工作与学生“课外素质拓展”工作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我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它达到了“以赛促练”的目的,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训练的转变,形成了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风气,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了实训效果;它是“品牌学生”的培养与“全体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多方受益;从竞赛活动中获得新信息、新经验指导、改进我们新一轮课程实训工作,从而建立了良性循环。“以赛促训”的做法已在我校理学院得到推广,效果显著。在全省师范生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大背景下,理学院所属物理、数学、地理三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90%;2012年全校16个单位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指导教师工作量汇总有四分之一来自理学院;在近三年里,理学院获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竞赛成绩非常突出。

第15篇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