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有关小学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提升中职学生尊严感
中职学生往往被标签化为“问题学生”、“差生”,内心充满了自卑,自我效能感较低。优势视角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示自身的优势,以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提升自身的尊严。例如,中职学生的文化学习底子较薄,学习文化知识较为困难,通过优势视角的引导,让其发现自身动手能力、活动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内在优势,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彰显学生的差异性优势
尊重差异是优势视角特别强调的理念,中职学生年龄大都在14~18岁之间,个性彰显。优势视角不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偏差,而是挖掘个性背后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或提供合适的平台将优势展现出来,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优势和资源。(三)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中职学生自我认知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学不好,因此,对学习不上心,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优势视角的出发点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这些优势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个体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优势视角的干预,可以促使学生重新认知自己,发掘自身的优势,以更具有持久意义的精神与信念面对专业学习,让自己尽快转化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二、优势视角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优势视角是以优势为本的价值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和知识,班级管理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与优势,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那么,该如何探索和发现学生的资源和优势呢?
(一)解构学生问题,重构问题意义
优势视角强调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寻意义。这一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角强调的是社会世界的主观性,即该视角认为,社会是被人建构的,是按照人的主观意识的理解或解释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意义世界”当中。由于每个人对这个“意义世界”的理解或解释是不同的,所以其所拥有的意义体系也不同。当个人现在的“理解”和“解释”与自己过去的理解不一致,或者是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则会造成意义体系的混乱,即所谓的“问题”就出现了。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去理解案主的“意义世界”,帮助案主在原有的意义体系基础上重构新的意义体系。中职生身上往往存在不爱学习、上课喜欢说话、喜欢玩手机、不讲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从优势视角出发,作为班级管理者,就是要解构这些问题,努力去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意义,帮助他们重新建构问题的意义。例如,学生上课喜欢说话,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以前一直习惯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想说话就说话,没有任何约束,所以到了课堂上,这种爱说话的原有“意义体系”便会显现出来。班级管理者理解了课堂爱说话的这种问题意义,就可以通过引导、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将其课堂爱说话的意义体系重构为与“意义世界”一致的意义体系。
(二)聚焦学生优势,以正向经验引导学生
优势视角聚焦于案主的优势而非病理或问题。如果过分强调病理或问题,往往会使案主变得更加沮丧和无助。不少中职生往往存在不爱学习、喜欢撒谎、喜欢推卸责任等问题,班级管理者如果过分关注于问题本身,一味强调这些问题的负面影响,学生改变的效果并不大。采用优势视角,挖掘学生的优势,通过其优势引导其不断成长,往往能够将问题化于优势之中。例如,针对中职生课堂喜欢睡觉的问题,班级管理者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课堂喜欢睡觉这个问题本身,因为课堂喜欢睡觉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目标以及自身的优势所在,自己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用心去挖掘学生的优势,通过优势使学生体会到愉悦感,让学生愿意自我改变,从而为学生有效建构新的学习生活状态。
(三)以“人在情境中”理解学生,接纳学生
优势视角认为,认识人既要认识他的内在世界,又要认识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完成的,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他人的自我定义都会影响着自我认知。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将案主呈现出来的“问题”放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重新定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此可见,一个学生身上的“问题”并非源于个体本身,而是源于他周边的不良因素,是通过社会互动进行体验和内化的结果。不少中职生被认为是问题学生,不守纪律,难管,不爱学习等,这些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父母、老师、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问题,他们的表现、行为不同于常人,所以被贴上了“坏”、“差”的标签。对中职生的这些问题,优势视角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问题放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充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服务和心理辅导。
(四)善用“与案主合作”原则,以关爱促学生成长
优势视角秉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信任。这种“互为主体性”的理念运用于中职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管理者要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家长式的态度去审视学生,以一种平等的、为学生服务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合作,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与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交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信任、接纳每位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让学生在被相信、尊重中实现自我参与和自我决定。
(五)正确运用“抗逆力”原则,凸显学生差异性优势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发源于人们在抗争逆境之中而获得的特征和能力,包括幽默感、洞察力、独立性、创造性、道德和首创精神等,在人们遇到困难并努力战胜困难时,这些能力或多或少都会得到发展,每一项能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成熟和复杂化。美国哈佛大学瓦伦特(GeorgeVaillant,1993)教授认为,抗逆力是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时可以反弹的能力。[8]班级管理者面对“问题”学生,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抗逆力。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提高抗逆能力;另一方面,要使用表现抗逆力的语言,鼓励学生讲述生活中每天的抗争和成功的故事,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潜藏的强大的抗逆力,并将其释放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应该只纠缠于问题本身,而应该透过问题挖掘学生背后的抗逆力。中职生往往会通过夸张、张扬的个性表现,如染发、上课喜欢说话、不服从老师安排等“偏差行为”做出抵抗,坚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自我,捍卫自身的权力与地位。例如,有些学生上课总喜欢说话,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引起老师对其的注意。中职生的很多偏差行为是不合适的,但是具有功能,某种程度上使其自身在不利环境下减少刺激、避免痛苦、维护自尊、证明意义。
三、结语
我认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语文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语文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
五、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如何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笔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谈些看法。
一、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参考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1]。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每个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对历年学生的测试成绩及教师教学检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历年试题的检查,学生违纪情况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或下降,从而为今后的教改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增强教学工作中的档案意识,引起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高度重视,以此来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在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历、考核成绩、业务水平,使校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有了可信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人事调整等相关事宜,进而对教师的切身利益进行决策,并有效激励每位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提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虽然已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全、不实,漏洞甚多,即便是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档案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陈旧
一般高校的档案馆已基本形成自成体系且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已有准确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档案工作的层次却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高层次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还没配置专职的档案人员,仍由文书人员兼任。虽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学档案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改和补充,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室又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需执行本科院校的新规定,档案工作的开展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多缺漏、遗失现象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利用等运转过程,应当依据档案法规和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由于高校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人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致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造成大量的档案缺漏、遗失现象。而已有的档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归档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或者收集不完整等,其共性特征表现为:重收存,轻整理;重共性材料,轻个性材料;多头归档,重复设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效用的发挥,并给日后档案的鉴定、保管及库房的承载空间带来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