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文化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文化史论文

第1篇

第一类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名花。这一类名花首先是中国原产或特产,其次深受群众喜爱、品种类型多样,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这一类的名花大约有18类,包括我们熟知的玫瑰、芍药、牡丹、玫瑰、桂花等等18种。

第二类名花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但栽培品种比较少,应用范围也相对少一些,所以第二类名花也有几十种,例如栀子花、报春花等等。

第三类名花我们称之为“近代名花”,近代名花的栽培历史一般来说也有两百年以上。虽然栽培历史不长,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甚至有一些是濒危植物,这也是把它们划为中国名花范围里的原因。第三类名花大多都是现代名花。

我们这里讲的名花实际是观赏植物的统称,是一个广义的花卉概念,所以银杏、竹子也算作中国名花。《中国名花》课程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种类,包括草本、木本,有一些栽培历史悠久的,也有一些近代的名花。我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名花,来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首先介绍的第一种名花就是梅花。梅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传统名花,也是世界应用历史最悠久、花文化积淀最深的中国名花。梅花在中国的应用历史有5000年,栽培历史大约有3000多年了。根据历史考证,梅花的诗词歌赋书画是历史上最多的,在全宋词两万多首词中,梅花及与梅花相关的有1120首,占全宋词的5.6%。;全宋词咏花词有2208首,其中咏梅花占1041首,占全部花卉的47.15%。《全芳备祖》记载植物有120种,梅花诗有186首,词有81首,排列第一。赏花在宋代达到极致,而成为以花文化造园的典范,宋代的张镃就有如何赏梅的26种赏法,日本人看了张镃写的赏梅的描述后,完全按照张镃的赏梅在日本静冈建了一个丸子梅园。

梅花的花期非常早、傲雪盛开。千百年来,她一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梅花的精神是从梅花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演化而来的。梅花也是李属中唯一具有芳香的植物,她的香味也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梅花作为一种木本植物,她的品种繁多、类型丰富,我国栽培的品种现有320余个,已经登陆的梅花品种有318个,还有许多其他的变异的品种,一些新的品种也在不断产生。

同时,梅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对于梅花在世界上的研究是名列前茅的。梅花是中国第一个植物国际登陆的花卉,我们中国也是第一个完成花卉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构建的国家。现在基因组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就花卉这一方面,之前全世界还没有一种花卉完成它全部基因组的测序,而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做到的国家。

梅花的另一个特点是浑身是宝。首先梅花的用途广泛,可作专类园梅园、盆景,可以做切花、干花,鲜花可提取香精,果实可鲜食与加工,梅酱、梅酒、梅茶都是梅花人人皆知的经典副产品,梅花的干花、根及核仁还可入药,它的木材坚硬,是很多名贵工艺品首选的材料之一。梅花的所有部分都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作用。

我为大家介绍的第二种中国名花为月季。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他选为市花,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第五位。

月季原产于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由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适于蔷薇生长,所以中国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中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著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约一百六十多年。

月季的自然花期8月到次年4月,花成大型,由内向外,呈发散型,有浓郁香气,可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月季的适应性强,耐寒、耐旱,不论地栽、盆栽均可,适用于美化庭院、装点园林、布置花坛、配植花篱、花架,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种花篮,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药。也有较好的抗真菌及协同抗耐药真菌活性。红色切花更成为情人间必送的礼物之一,并成为爱情诗歌的主题。

我为大家介绍的最后一种中国名花就是银杏。银杏,是我们北京林业大学的标志性植物,也是北林的象征。每到秋日,金光灿灿的银杏大道就成为了北林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了北林学子合影留念的圣地。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为落叶大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外种皮肉质,被白粉,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曾是仅遗存于我国的珍稀树种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银杏树的果实和叶子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我国特产,仅浙江天目山有野 生状态的树木,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银杏的栽培区甚广:北自东北沈阳,南达广州,东起华东海拔40-1000米地带,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海拔2000米以下地带均有栽培,以生产种子为目的,或作园林树种。栽培区常用实生苗、移杆苗或根蘖苗进行嫁接,可提前在8-10年生时开花结实。各地栽培的银杏有数百年或千年以上的老树。朝鲜、日本及欧洲、美各国庭园均有栽培。

银杏的种子可供食用及药用。银杏性平,味甘苦涩,有小毒;入肺、肾经。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说明银杏果在治疗咳嗽、哮喘、遗精遗尿、白带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通过对白果药用成分分析得知,果肉内含黄酮、内酯、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鞣酸、抑菌蛋白及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真菌、抗过敏、通畅血管、改善大脑功能、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增强记忆能力、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等功效。除此以外,银杏还具有耐缺氧、抗疲劳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有些人喜欢用银杏叶片泡水喝,这有一定的危险,银杏叶中含有有毒成份,服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较长,会危害心脏健康。

第2篇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讨论当时各地的风俗时,定义“风俗”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1]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人们的行为和属性,称为“风”;而由统治者的意愿或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则称为“俗”。二者相加,就是风俗。班固对风俗的解释含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成分,但是显然过分夸大了统治者在风俗形成中的作用。如果将统治者(君上)改换为社会环境,就能更科学地表述风俗的概念。即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

风俗是群体的产物。一个人从生到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风俗的包围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风俗的支配。从特定的意义上来说,人自身就是风俗的产物,正是人们浸润于其间而不自知的风俗,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使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群相互区别开来。就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大多也是从风俗的视角来认识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如对于西方人来说,讲到中国人,他们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筷子、茶叶和功夫;而日本民族的象征则是榻榻米、和服及樱花;对于现代中国的儿童而言,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就是意味着西方。在电视广泛普及的现代,中国的普通民众也是从肥硕飘逸,酥胸半露的服饰来认识唐朝,从马蹄袖、红顶子和旗袍来区别清朝的。风俗对于认识社会的重要意义于此可见。

从另一方面来说,不管风俗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它毕竟是通过具体的人的思想或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如果抽掉了具体的人,也就无所谓风俗了。人们在强调风俗绵延久长、无所不在的影响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它的变动不居的特性,低估人在风俗的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风俗也随时处在变动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些风俗消亡了,有些风俗发展成了礼仪制度的一部分,而有些则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虽然对不同风俗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原因的解释还非常不充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在风俗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无所作为的。中国古人从很早起就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诗经·关睢》“序”中就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孝经》中也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谓“移风俗”或“移风易俗”,就是强调人与风俗的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即摒弃那些妨害人们生活的陋俗,阐扬有利于人们心智的风俗,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风俗史的研究一方面固然是为增进现代人对古代风俗的了解,除此之外,为移风易俗提供借鉴,应该也是风俗史研究的目的之一。

一、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公元581-960年),也是风俗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汉魏旧俗和北朝的胡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化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的风俗,这些风俗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风俗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甚至历宋、元、明、清,影响一直及于现代。就这一时期社会风俗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方面。

⒈诗歌对社会风俗的浸润和影响

唐代的诗歌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对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诗歌渗透了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

第3篇

关键词: 中国兔 文化 意蕴

文化视域里的中国兔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物质意义和生物属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兔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在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人眼中,兔可以通人神。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神的崇拜,将祭祀视为国之大事。祭祀仪礼很讲究,祭品动物要厚重美味,还要有灵性,即不灭的灵魂可以通神人、通天地。《礼记・曲礼》载祭品动物八个:“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Q,豚曰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献,雉曰\趾,兔曰明视。”兔列其中,是人间神界的媒介之一。

兔能通天表人情,也能在一定场合传的天意。罕见赤兔白兔(古神州兔多灰色,白兔鲜见,今之白兔由地中海穴兔驯良而来),被古人视为吉瑞之物,“赤兔上瑞”而“白兔中瑞”。它们的出现有着特殊政治寓意: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耋老则见”,即赤兔白兔昭示着上天对有德之君的称赞。故而赤兔白兔深得君王喜欢。翻阅史书,赤兔兆瑞不见于册,但民间进献白兔之事屡见不鲜。如汉代建平元年、元和三年及永康元年,民间前后三次向朝廷进献白兔;《魏书・灵征志》里记载进献白兔之事近60次;唐太祖下诏在9次出现白兔的神山县建白兔观进行祭祀,并将兵符改为银兔,足见统治阶级对白兔的敬仰。

黑兔也曾被视为吉祥之兆。《艺文类聚》说“白兔为瑞”“黑兔曰祥”(卷九十九・祥瑞部下)。《魏书》载有民间多次进献黑兔之事,还记载了六国时前赵国君刘曜捕到一只黑兔,以为天降祥瑞,乃改年号为太和(列传第三十八)。《辽史・地理志一》言:“应天皇后梦神人金冠素服,执兵仗,貌甚丰美,异兽十二随之。中有黑兔跃入后怀,因而有娠,遂生太宗。”黑兔入怀昭示着辽太宗是天命所然。

黑兔呈祥的观点来源于阴阳五行说,《艺文类聚》说:“议者以为黑兔见,水德之祥。”而白兔荣为吉瑞,则与兔在月中的信仰有关。我国月神话出现得很早。战国时屈原《天问》就说月亮“顾兔在腹”,汉代持杵捣药的白兔形象(又称玉兔)已经定型,晋代月兔则抛开蟾蜍独自充当月魄。至此,玉兔与月亮合而为一,玉兔成了月亮的代表。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说:“月德符征,金精表瑞。”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说:“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

“帝王者,配德天地”,天下昌明,天降祥瑞,人主失德,上天将予以警示。“行失摇光则月出兔”,月中隐隐约约的兔影一旦不显,人间就会变乱。月兔不现暗示着灾异的出现。

兔示天命、兔应君德的观点荒谬无理,但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国官方文化两千多年。

兔在官方文化中是通天使者,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兔依然是吉祥之物。

白兔是幸运之神,能给人带来意外收获。佛教典故“逐兔见宝”讲述的是一个人追捕白兔,白兔化而为人又化而为金的故事,暗示白兔会给人带来幸运。《魏书崔浩列传》记载:“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徵。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明年,姚兴果献女。”兔作为“善应”给太宗带来了美丽贤德的妃子。元剧《白兔记》咬脐郎在白兔引导下,与分散多年的老母团聚,也是“逐兔见宝”母题的衍生物。丘桓兴《神州平易近俗采英录》言我国山东一些渔村至今沿袭着一个古老的风俗:谷雨清晨,妻子往丈夫的怀里塞一白兔,用以祝福亲人远洋平安,捕鱼丰收。由此可知,吉祥的白兔从神圣的庙堂走向人间俗世,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祥瑞之征。

兔是禳灾去病的保护神。古人认为兔神可保人平安,于此有一些独特的民俗,如正月初一门楹上挂面兔头镇邪禳灾、赠小孩兔画祈求福祉,元宵节游兔灯传递幸运,端午系兔香包祛毒保健康,中秋供兔神去病消灾。其中兔能祛病的信仰与道家掌故玉兔捣药相关,并又衍生出兔是神医之说。据说,有一年京城瘟疫流行,月兔化而为医解救苍生,他时而男装时而女扮,或骑鹿马或驾虎狮,走遍京城每一个角落。瘟疫祛除,月兔返回天上,人们便用泥塑造兔儿爷、兔奶奶的形象加以纪念。

另外,兔还是生殖神。在古人心中,“兔子者”即“吐子也”,兔与生殖是紧紧相连,此物种延续方式奇特,即“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此缪传暗合兔超强繁衍力的生命精神,于是兔成为民间生育崇拜对象。古代女子中秋拜月,未婚的祈求月神赐予佳偶,已婚的祈求玉兔赐予多子之福。古人还想象出食兔求子的做法。山西古霍州俗信:大年初一,未育女子定要吃下白面的双吉兔,以求早日得子。兔脑催生则将兔与人间孕产的关系拉得更近,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催生散”之方:“作腊月兔脑髓一个,摊纸上,夹匀,阴干,剪作符子,于面上书‘生’字一个。”一个有“生”字的兔脑髓,就是一方威胁性的巫术符咒,人间生产之事有了颇多神秘色彩。1928年陕西《怀远县志》也录有此说:“腊八剥兔脑和面为丸,名‘腊八丸子’,临产催生最验。”可见此俗流行之久。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习俗:“怀胎者不食兔肉,令儿口缺。”则表现出人们对兔神的敬畏。

兔是仁义道德的象征符号。唐蒋防曾作诗称赞白兔是“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兔就已被赋予了君子品德。在“君子比德于玉”的价值取向下,古人玉佩造型多是具有良好行为的动物,而兔是常用的形象。河南安阳妇好(商王武丁王妃)墓出土的平雕玉兔、西周佩饰玉兔的大量出土足以证明兔在古人心中的道德意义。

兔是应孝而生的动物。《后汉书》有两个孝行感动兔儿的人物,一个是性情忠实的蔡邕,他服侍久病在床的老母,七十多天没睡过觉,若非季节变化,不曾解过衣衫。母死,蔡邕依礼守孝。在蔡邕守墓的屋旁,奇异之事发生了,“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另一人是方储,他“事母孝。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礼,负土成坟,种松柏奇树千余株,鸾鸟栖其上,白兔游其下”。隋时孝子华秋因白兔相陪守陵,得到皇帝的嘉奖。兔彰孝道之意明矣。

以兔喻德,在汉语兔词汇中很普遍。在汉语熟语中,兔很少指代单纯的动物属性,而是一种意象符号,象征人的品性:或代表机智能干,如“狡兔”在“狡兔三窟”中比喻藏身之地多的人;或代表动作迅速敏捷,如“动如脱兔”、“兔起凫举”、“兔起鹘落”;或代表弱势之人,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列为相,李林甫高傲,张裴卑逊,当时人偷偷议论:“一雕挟两兔”,后人便用“一雕双兔”喻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或代表邪恶之人,如仓皇逃窜的恶人是“狼奔兔脱”、面貌猥琐之人是“兔头脑”。一些歇后语更是以兔典型的形貌动作特点,生动准确地描述出人的行为特征。如:

兔子爬坡――往上梭

兔子的腿――跑得快

兔子的耳朵――听得远

兔子的嘴――三片儿

兔儿吹笛子――嘴不严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看人――红眼了

兔子拉犁――心有余而力不足

兔子吃草――光哆嗦

兔子逃跑――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