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文化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一类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名花。这一类名花首先是中国原产或特产,其次深受群众喜爱、品种类型多样,文化积淀比较深厚。这一类的名花大约有18类,包括我们熟知的玫瑰、芍药、牡丹、玫瑰、桂花等等18种。
第二类名花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但栽培品种比较少,应用范围也相对少一些,所以第二类名花也有几十种,例如栀子花、报春花等等。
第三类名花我们称之为“近代名花”,近代名花的栽培历史一般来说也有两百年以上。虽然栽培历史不长,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甚至有一些是濒危植物,这也是把它们划为中国名花范围里的原因。第三类名花大多都是现代名花。
我们这里讲的名花实际是观赏植物的统称,是一个广义的花卉概念,所以银杏、竹子也算作中国名花。《中国名花》课程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种类,包括草本、木本,有一些栽培历史悠久的,也有一些近代的名花。我选择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名花,来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首先介绍的第一种名花就是梅花。梅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传统名花,也是世界应用历史最悠久、花文化积淀最深的中国名花。梅花在中国的应用历史有5000年,栽培历史大约有3000多年了。根据历史考证,梅花的诗词歌赋书画是历史上最多的,在全宋词两万多首词中,梅花及与梅花相关的有1120首,占全宋词的5.6%。;全宋词咏花词有2208首,其中咏梅花占1041首,占全部花卉的47.15%。《全芳备祖》记载植物有120种,梅花诗有186首,词有81首,排列第一。赏花在宋代达到极致,而成为以花文化造园的典范,宋代的张镃就有如何赏梅的26种赏法,日本人看了张镃写的赏梅的描述后,完全按照张镃的赏梅在日本静冈建了一个丸子梅园。
梅花的花期非常早、傲雪盛开。千百年来,她一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梅花的精神是从梅花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演化而来的。梅花也是李属中唯一具有芳香的植物,她的香味也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梅花作为一种木本植物,她的品种繁多、类型丰富,我国栽培的品种现有320余个,已经登陆的梅花品种有318个,还有许多其他的变异的品种,一些新的品种也在不断产生。
同时,梅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对于梅花在世界上的研究是名列前茅的。梅花是中国第一个植物国际登陆的花卉,我们中国也是第一个完成花卉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构建的国家。现在基因组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就花卉这一方面,之前全世界还没有一种花卉完成它全部基因组的测序,而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做到的国家。
梅花的另一个特点是浑身是宝。首先梅花的用途广泛,可作专类园梅园、盆景,可以做切花、干花,鲜花可提取香精,果实可鲜食与加工,梅酱、梅酒、梅茶都是梅花人人皆知的经典副产品,梅花的干花、根及核仁还可入药,它的木材坚硬,是很多名贵工艺品首选的材料之一。梅花的所有部分都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作用。
我为大家介绍的第二种中国名花为月季。月季,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他选为市花,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第五位。
月季原产于中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神农时代就有人把野月季挖回家栽植,汉朝时宫廷花园中已大量栽培,唐朝时更为普遍。由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适于蔷薇生长,所以中国古代月季栽培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药用用途的记载,但中国记载栽培月季的文献最早为王象晋的二如堂《群芳谱》,他在著作中写到“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红’,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都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逐月开放,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类也。”由此可见在当时月季早已普遍栽培,成为处处可见的观赏花卉了。这比欧洲人从中国引进月季的记载早了约一百六十多年。
月季的自然花期8月到次年4月,花成大型,由内向外,呈发散型,有浓郁香气,可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月季的适应性强,耐寒、耐旱,不论地栽、盆栽均可,适用于美化庭院、装点园林、布置花坛、配植花篱、花架,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种花篮,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药。也有较好的抗真菌及协同抗耐药真菌活性。红色切花更成为情人间必送的礼物之一,并成为爱情诗歌的主题。
我为大家介绍的最后一种中国名花就是银杏。银杏,是我们北京林业大学的标志性植物,也是北林的象征。每到秋日,金光灿灿的银杏大道就成为了北林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了北林学子合影留念的圣地。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为落叶大乔木。4月开花,10月成熟,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长倒卵形、卵圆形或近圆球形。外种皮肉质,被白粉,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曾是仅遗存于我国的珍稀树种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银杏树的果实和叶子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我国特产,仅浙江天目山有野 生状态的树木,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银杏的栽培区甚广:北自东北沈阳,南达广州,东起华东海拔40-1000米地带,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海拔2000米以下地带均有栽培,以生产种子为目的,或作园林树种。栽培区常用实生苗、移杆苗或根蘖苗进行嫁接,可提前在8-10年生时开花结实。各地栽培的银杏有数百年或千年以上的老树。朝鲜、日本及欧洲、美各国庭园均有栽培。
银杏的种子可供食用及药用。银杏性平,味甘苦涩,有小毒;入肺、肾经。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说明银杏果在治疗咳嗽、哮喘、遗精遗尿、白带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通过对白果药用成分分析得知,果肉内含黄酮、内酯、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鞣酸、抑菌蛋白及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真菌、抗过敏、通畅血管、改善大脑功能、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增强记忆能力、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等功效。除此以外,银杏还具有耐缺氧、抗疲劳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有些人喜欢用银杏叶片泡水喝,这有一定的危险,银杏叶中含有有毒成份,服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较长,会危害心脏健康。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讨论当时各地的风俗时,定义“风俗”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故谓之俗。”[1]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人们的行为和属性,称为“风”;而由统治者的意愿或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则称为“俗”。二者相加,就是风俗。班固对风俗的解释含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成分,但是显然过分夸大了统治者在风俗形成中的作用。如果将统治者(君上)改换为社会环境,就能更科学地表述风俗的概念。即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
风俗是群体的产物。一个人从生到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风俗的包围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风俗的支配。从特定的意义上来说,人自身就是风俗的产物,正是人们浸润于其间而不自知的风俗,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使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群相互区别开来。就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大多也是从风俗的视角来认识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如对于西方人来说,讲到中国人,他们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筷子、茶叶和功夫;而日本民族的象征则是榻榻米、和服及樱花;对于现代中国的儿童而言,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就是意味着西方。在电视广泛普及的现代,中国的普通民众也是从肥硕飘逸,酥胸半露的服饰来认识唐朝,从马蹄袖、红顶子和旗袍来区别清朝的。风俗对于认识社会的重要意义于此可见。
从另一方面来说,不管风俗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它毕竟是通过具体的人的思想或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如果抽掉了具体的人,也就无所谓风俗了。人们在强调风俗绵延久长、无所不在的影响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它的变动不居的特性,低估人在风俗的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与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风俗也随时处在变动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些风俗消亡了,有些风俗发展成了礼仪制度的一部分,而有些则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虽然对不同风俗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原因的解释还非常不充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在风俗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无所作为的。中国古人从很早起就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诗经·关睢》“序”中就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孝经》中也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谓“移风俗”或“移风易俗”,就是强调人与风俗的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即摒弃那些妨害人们生活的陋俗,阐扬有利于人们心智的风俗,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风俗史的研究一方面固然是为增进现代人对古代风俗的了解,除此之外,为移风易俗提供借鉴,应该也是风俗史研究的目的之一。
一、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公元581-960年),也是风俗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汉魏旧俗和北朝的胡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消化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的风俗,这些风俗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风俗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甚至历宋、元、明、清,影响一直及于现代。就这一时期社会风俗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方面。
⒈诗歌对社会风俗的浸润和影响
唐代的诗歌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对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诗歌渗透了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中国兔 文化 意蕴
文化视域里的中国兔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物质意义和生物属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兔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在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在古人眼中,兔可以通人神。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神的崇拜,将祭祀视为国之大事。祭祀仪礼很讲究,祭品动物要厚重美味,还要有灵性,即不灭的灵魂可以通神人、通天地。《礼记・曲礼》载祭品动物八个:“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Q,豚曰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献,雉曰\趾,兔曰明视。”兔列其中,是人间神界的媒介之一。
兔能通天表人情,也能在一定场合传的天意。罕见赤兔白兔(古神州兔多灰色,白兔鲜见,今之白兔由地中海穴兔驯良而来),被古人视为吉瑞之物,“赤兔上瑞”而“白兔中瑞”。它们的出现有着特殊政治寓意: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耋老则见”,即赤兔白兔昭示着上天对有德之君的称赞。故而赤兔白兔深得君王喜欢。翻阅史书,赤兔兆瑞不见于册,但民间进献白兔之事屡见不鲜。如汉代建平元年、元和三年及永康元年,民间前后三次向朝廷进献白兔;《魏书・灵征志》里记载进献白兔之事近60次;唐太祖下诏在9次出现白兔的神山县建白兔观进行祭祀,并将兵符改为银兔,足见统治阶级对白兔的敬仰。
黑兔也曾被视为吉祥之兆。《艺文类聚》说“白兔为瑞”“黑兔曰祥”(卷九十九・祥瑞部下)。《魏书》载有民间多次进献黑兔之事,还记载了六国时前赵国君刘曜捕到一只黑兔,以为天降祥瑞,乃改年号为太和(列传第三十八)。《辽史・地理志一》言:“应天皇后梦神人金冠素服,执兵仗,貌甚丰美,异兽十二随之。中有黑兔跃入后怀,因而有娠,遂生太宗。”黑兔入怀昭示着辽太宗是天命所然。
黑兔呈祥的观点来源于阴阳五行说,《艺文类聚》说:“议者以为黑兔见,水德之祥。”而白兔荣为吉瑞,则与兔在月中的信仰有关。我国月神话出现得很早。战国时屈原《天问》就说月亮“顾兔在腹”,汉代持杵捣药的白兔形象(又称玉兔)已经定型,晋代月兔则抛开蟾蜍独自充当月魄。至此,玉兔与月亮合而为一,玉兔成了月亮的代表。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说:“月德符征,金精表瑞。”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说:“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
“帝王者,配德天地”,天下昌明,天降祥瑞,人主失德,上天将予以警示。“行失摇光则月出兔”,月中隐隐约约的兔影一旦不显,人间就会变乱。月兔不现暗示着灾异的出现。
兔示天命、兔应君德的观点荒谬无理,但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却影响了中国官方文化两千多年。
二
兔在官方文化中是通天使者,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兔依然是吉祥之物。
白兔是幸运之神,能给人带来意外收获。佛教典故“逐兔见宝”讲述的是一个人追捕白兔,白兔化而为人又化而为金的故事,暗示白兔会给人带来幸运。《魏书崔浩列传》记载:“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徵。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明年,姚兴果献女。”兔作为“善应”给太宗带来了美丽贤德的妃子。元剧《白兔记》咬脐郎在白兔引导下,与分散多年的老母团聚,也是“逐兔见宝”母题的衍生物。丘桓兴《神州平易近俗采英录》言我国山东一些渔村至今沿袭着一个古老的风俗:谷雨清晨,妻子往丈夫的怀里塞一白兔,用以祝福亲人远洋平安,捕鱼丰收。由此可知,吉祥的白兔从神圣的庙堂走向人间俗世,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祥瑞之征。
兔是禳灾去病的保护神。古人认为兔神可保人平安,于此有一些独特的民俗,如正月初一门楹上挂面兔头镇邪禳灾、赠小孩兔画祈求福祉,元宵节游兔灯传递幸运,端午系兔香包祛毒保健康,中秋供兔神去病消灾。其中兔能祛病的信仰与道家掌故玉兔捣药相关,并又衍生出兔是神医之说。据说,有一年京城瘟疫流行,月兔化而为医解救苍生,他时而男装时而女扮,或骑鹿马或驾虎狮,走遍京城每一个角落。瘟疫祛除,月兔返回天上,人们便用泥塑造兔儿爷、兔奶奶的形象加以纪念。
另外,兔还是生殖神。在古人心中,“兔子者”即“吐子也”,兔与生殖是紧紧相连,此物种延续方式奇特,即“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此缪传暗合兔超强繁衍力的生命精神,于是兔成为民间生育崇拜对象。古代女子中秋拜月,未婚的祈求月神赐予佳偶,已婚的祈求玉兔赐予多子之福。古人还想象出食兔求子的做法。山西古霍州俗信:大年初一,未育女子定要吃下白面的双吉兔,以求早日得子。兔脑催生则将兔与人间孕产的关系拉得更近,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催生散”之方:“作腊月兔脑髓一个,摊纸上,夹匀,阴干,剪作符子,于面上书‘生’字一个。”一个有“生”字的兔脑髓,就是一方威胁性的巫术符咒,人间生产之事有了颇多神秘色彩。1928年陕西《怀远县志》也录有此说:“腊八剥兔脑和面为丸,名‘腊八丸子’,临产催生最验。”可见此俗流行之久。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习俗:“怀胎者不食兔肉,令儿口缺。”则表现出人们对兔神的敬畏。
三
兔是仁义道德的象征符号。唐蒋防曾作诗称赞白兔是“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兔就已被赋予了君子品德。在“君子比德于玉”的价值取向下,古人玉佩造型多是具有良好行为的动物,而兔是常用的形象。河南安阳妇好(商王武丁王妃)墓出土的平雕玉兔、西周佩饰玉兔的大量出土足以证明兔在古人心中的道德意义。
兔是应孝而生的动物。《后汉书》有两个孝行感动兔儿的人物,一个是性情忠实的蔡邕,他服侍久病在床的老母,七十多天没睡过觉,若非季节变化,不曾解过衣衫。母死,蔡邕依礼守孝。在蔡邕守墓的屋旁,奇异之事发生了,“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另一人是方储,他“事母孝。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礼,负土成坟,种松柏奇树千余株,鸾鸟栖其上,白兔游其下”。隋时孝子华秋因白兔相陪守陵,得到皇帝的嘉奖。兔彰孝道之意明矣。
以兔喻德,在汉语兔词汇中很普遍。在汉语熟语中,兔很少指代单纯的动物属性,而是一种意象符号,象征人的品性:或代表机智能干,如“狡兔”在“狡兔三窟”中比喻藏身之地多的人;或代表动作迅速敏捷,如“动如脱兔”、“兔起凫举”、“兔起鹘落”;或代表弱势之人,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列为相,李林甫高傲,张裴卑逊,当时人偷偷议论:“一雕挟两兔”,后人便用“一雕双兔”喻指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或代表邪恶之人,如仓皇逃窜的恶人是“狼奔兔脱”、面貌猥琐之人是“兔头脑”。一些歇后语更是以兔典型的形貌动作特点,生动准确地描述出人的行为特征。如:
兔子爬坡――往上梭
兔子的腿――跑得快
兔子的耳朵――听得远
兔子的嘴――三片儿
兔儿吹笛子――嘴不严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兔子看人――红眼了
兔子拉犁――心有余而力不足
兔子吃草――光哆嗦
兔子逃跑――不回头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属于绘画门类的一种,拥有着任何绘画都有的共同画面语言元素——点、线、面。点、线、面是画面中造型的基本元素,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体现着各种视觉上的感观。同时点、线、面又展示着创作者的人文思想与思维方法,并在装饰画面中永恒存在着。
装饰绘画属于绘画门类的一种,与其它的绘画门类所要表现的意义有着一样的共同点。同时装饰绘画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通过画面本身表达作者内心的装饰情感及思想内涵,并通过多种材料的制作,运用装饰规律作用于装饰空间。因为同属于绘画艺术的范畴,所以其内容也是用来反映生活中的事物、人文思想、记录历史、装点空间的。本篇着重分析装饰绘画画面中的点、线、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在画面中相对于色彩而言是永恒存在的,并能够表达画面主题的基本语言元素,分析它们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它们在表达画面主题时的各自差异,同时对于分析创作者的情绪语言也是很有帮助的。
1装饰绘画简介
装饰绘画以其特有的装饰韵味和独特的艺术语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很早就成为了绘画门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装饰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秦汉时期的瓦当和画像纹样,汉唐时期丝绸制品上的图案纹样,宋明时的瓷器纹样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富有极其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wWW.133229.Com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的强劲生命力和其特有的神韵。已故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在他关于装饰学的手稿中写到“装饰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也可以说装饰绘画是画家对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与其他门类的绘画同样具有其时代的烙印,而点、线、面这三种造型基本元素在画面里所反映的视觉特征也明显的带有历史时代的气息,是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绘画作品风格、特征的依据。通过对装饰画面中的语言表达因素的研究,对于研究装饰艺术的发展和造型规律、发掘和整理其规律,是很必要的一个课题。
2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是人类在绘画发展历程中运用的永恒语言。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在论述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时说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为基础的语言和单位,它们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们抽象的形态赋予了造型艺术的本质及超凡的精神。点、线、面在装饰绘画里,不论要表现的主题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或是意象的都是那么的重要,因为它们是视觉元素的一部分,永远的体现着各种视觉上的感观。创作者在视觉逻辑美的前提下,可以真实的在画面上向人们再现具象的画面,通过发挥联想和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幻融汇,从而表现抽象的主题。
3点、线、面的情绪特征
正是前面所述的这些,来分析思考这三种元素作为一种媒介传达的艺术家们的情绪世界及存在的必然。它们的形成是人类主观要对所处环境,加以主观记录或客观的再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生理视觉的需要,也是人类具有抽象思维的一种验证。
3.1点点,作为绘画艺术中的最小视觉元素和语言元素,它的产生是必然的。“点”在现代几何图形中没有长、宽、厚,而只有位置。是画家在创作画面时,从具象到抽象,从复杂的
视觉世界中提取出来的最为简单的视觉语言元素。“点”在画面上的突出抹掉了空间在画面上的价值,使得空间变的更加意象了。我们欣赏北宋画家米芾的《萧湘奇观图》,这幅作品完全使用水墨并强化“米点”,不去沉溺于传统的山水画的那种用笔墨的勾皴来表现那些树林、山石,而画面效果也就有了那些“点”的组合出来的视觉信息,也成就了差异于在此之前的山水画的特殊的神韵。当我们欣赏米罗的那幅《米罗美术馆听觉室的共鸣板》的同时,发现了“点”的意义被米罗推到了一个及至,米罗要在画面里所要表现给人们的空间变的更加意象。画家米芾和米罗,将点、线、面抽象出来直接装饰他们的情绪世界,哪怕那是具象的感觉,但更多的蕴藏了画家个人的抽象情绪,而且在努力突出着“点”的韵律组合。他们力求从复杂的具象景物中提取更为简单抽象的图形语言因素,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他们对那些景物的感知,从而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情绪感染每一个人的视线,对于画面来说那不单是一种单纯的表达景物,而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升华与满足,是一种心灵上的装饰。“点”在装饰画面里运用是广泛的,可以理解为是对画面的一种说明,“点”没有本身的长、宽、厚的限制,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的这种特征,使它对画面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活跃画面气氛,平衡画面组成显的那么不可或缺。它同时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点”的各种形式的排列可以产生不同肌理效果的“面”,这时点作为装饰绘画里略显单一的表达语言开始活跃起来,这是“点”作为画面语言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也是艺术家的一种思维组合形式的体现,作为装饰画面里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流露,同时“点”作为一种符号,也就传达给我们一种独特的视觉信息,就像一段悦耳乐曲的音符,传达着一种视觉的慰藉。
3.2线“点”在空间里连续移动所产生的轨迹,使人类在视觉上抽象出“线”的存在。当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线”把画面中停留的那种瞬间的情感连接成一片,使我们的情绪潜移默化的随之流动着,这种情绪的流动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相对于这种视觉语言来说,它让我们感受着画面里充满的种种矛盾、聚合与分割。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可以划出直线和曲线的痕迹。“线”作为几何学中的定性,比“点”的表达意象程度丰富的多。在二维的空间里,“线”只有长和宽,没有厚度的描述着绘画的主题。画家把对事物的观察,通过线条的组织表达画家的感觉,同时也为观赏者转述可视的形象。东方绘画艺术,尤其是中国画在线条的运用上,可谓匠心独具,传统的中国画线条很讲究线条的本身韵味,画家把本身的思想与情绪寄托于线条的长短,虚实,抒发着画家的感性认识。在中国书法和篆刻的艺术世界里,彰显着线条的恒久魅力,书法和篆刻可以说是把线的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同时线条也把书法和篆刻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构成书法和篆刻的主要语言元素,艺术家赋予了线条灵性,意象的表达着艺术家的感情历程,篆刻中所传达的那种阴阳相生相克的视觉冲击,被线条分割、连接、融汇的那么自然与完美。对于装饰绘画里的线条而言,它是依附于形体之上的,同时线条也会独立于形体之外,而充分的表达着其自身的形式美。其一,现代装饰绘画的线条依靠形体的变形,变形而不破形,筐形而不媚形,变形使得线条显得不过于呆板而富于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线条的自身韵味和装饰性。例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婀娜多姿,线条圆润、流畅,四肢舒展,彩带似云飘拂。这时的线条在其造型上显示出了这一时期所独有的风格样式。其二,靠线条本身的组织、结构,线条的穿插关系以及虚实浓淡的变化,关键在于线条对于形体而言结合的和谐,且富于形式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变形后的形体能够很大程度地表现对象,更能抒发画家内心的那种装饰情绪,和追求那种独到的装饰性及风格。从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埃及、希腊、罗马等地区的装饰图案中可以领略线条在其装饰图案中的价值,其中的线条肩负记载历史、事件等画面的主题,同时也成为一种视觉符号。
3.3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唯一存在于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真实存在的只有我们称之为“面”的视觉元素。与点、线等造型元素性质相比较,面的能量表现更占优势,任何点、线的扩展延伸都以面的形态出现,所以面在构成画面时以较大的形态出现,充分发挥其不同的量感,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意味。去仔细揣摩克里姆特的作品《吻》,其中在人物服饰的创作上集合构成了大小不等微量元素但规律排列的面,使画面即充满节奏又不失图案的生动变化。面可以分很多种,其中包括虚面和实面,不同的面质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时在画面中创造着不同的空间感观,反映着创作者不同的情感思绪。在克里姆特的《人生的三个时期中》中,背景应用直线分割,把平板的空间分成上部分黑色平涂,形成实面,而下部分应用了不同肌理处理手法,形成虚面,这种虚实对比打破了背景空间的单调。在背景之间,主题人物之间,以及主题和背景之间应用了不同的实面和虚面构成了不同的亮度层次,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同时不同的实面虚面表现的量感各有不同,充分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人物和思想。这些作品里所用的面已成为克里姆特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媒介,一种比文字更能透析自己心灵的语言,对于画家那是心灵的表述,对于画面那是一种装饰的表达。
4结论
装饰绘画作为绘画的一种,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性,美化环境装点空间。点、线、面作为装饰绘画的基本语言单位,充分发挥着自身的特性、构成的美感,传达着创作者的审美及情感,而其自身韵味和装饰性在装饰绘画中也充分的体现出来。作为装饰画面中基本单位元素——点、线、面将永恒存在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装饰作品中发挥着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5参考文献
1韦自力.设计一点通-面构成[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6
2赵殿泽.构成艺术[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6
3德比奇(法),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m].海南出版社,2001:9
4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关键词:中国文化;五色大槐树;油画创新;民族特色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有一百多年历史,历经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多姿多彩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面貌。将来中国民族特色油画继续发展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油画创新中要充分体现中国的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一、油画《思乡六百年》中的中国文化的影子
中国传统绘画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才能正确地创新和发展。《思乡六百年》有哪些中国文化的影子呢?让我们来探讨吧!作品主题是描绘一棵具有五百多年的五色大槐树,五色槐每年7~9月开花,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槐香四溢,沁人心脾。其花初花时为绿白色,开放时旗瓣为白色,中部为黄色,翼瓣和龙骨瓣为玫瑰红色,微带紫红色,故名“五色槐”。作品描绘的不是最美的时节而是腊月里的枯树形象,因为这个时节的乡愁最浓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一种文化,是我们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继承和坚守世代流传的行为道德规范,自觉地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约束着自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回望乡愁,让正能量更多地润泽、温暖我们的心灵,记住乡愁,坚守乡愁中的深厚文化。
腊月里的五色大槐树的枯树形象会引发人们浓烈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文化,中国乡愁文化的影子在油画作品《思乡六百年》出现,五色大槐树让我见过最多的形象就是枯树形象。上大学放寒暑假,外地工作放寒假期间,我每次看到五色大槐树的感觉都不一样。相信几百年来成千上万的出门为理想、家人和祖国奋斗的老乡们都会有不一样的乡愁。我们要记住乡愁,也要让下一代记住乡愁,继承和坚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坚守世代流传的行为道德规范,自觉地以“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约束着自己。
五色大槐树有个悲壮的传说,当时晋灵公登上皇帝宝位,偏听奸臣屠岸贾的谗言,尽做坏事,国相赵盾多次上殿劝说阻止,惹得昏君奸臣不高兴,于是他俩密谋,派人刺杀赵盾。两人商议后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屠岸贾。一个夜里,屠岸贾找来住在他府内的一个帮闲侠士I,捏造了老国相赵盾的很多罪恶,这天三更以后I翻墙进了相府,摸到前庭。他只看见白发苍苍的一位老人,在灯下翻阅书册,穿戴很简朴。大庭的摆设也都是粗俗的用具,心中便暗想:这和屠岸贾说的完全不一样啊!四更以后,仆人端上一盘蔬菜和一碗黄米粥,让老相国便餐后上朝议政。相国吃菜时,发觉菜内有肉,立即传唤仆人,斥责说:“一再告诫,不逢节日,不得随便动荤,为什么菜内有肉?”仆人跪禀:“老夫人见相国近日操劳过度,特地让厨师照料老相国的。”赵盾说:“转告夫人,我身体很好,以后不必这样了!”隐身在大槐树背阴暗处的I,将看到的、听到的和屠岸贾说的一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很受感动。于是挺身而出大叫:“相国,有人派我来刺杀你,几乎造成大错,你要多加小心啊!”说完反转身子,扔掉钢刀,一头撞向大槐树,顿时脑浆飞溅,死于非命。说也奇怪,I撞死自己的那颗槐树,后来便开出黄、白、粉、绿、紫五色鲜花,后人称他为“国槐”,也叫“五色槐”。这种槐树也只有苏阳这个地方成长,他处皆无,世传是I麂精神所化。这个传说是对“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人心灵正能量的润泽温暖。为官要廉洁,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小父母便是这样教导我,为我树立道德准则的。为人要讲义,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大义是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让我在外地工作中得到同事的好u和领导的认可,更加鼓励自己坚定地从事美术教育和中国美术创新事业。
《思乡六百年》画幅75厘米乘以120厘米,树的周围画一圈水泥护栏,远看就像一幅大的树桩盆景。盆景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是我们特有的审美情趣长期积淀的结果。但这不是我要表现的结果,五色大槐树主干就有2米多高,直径足足两个人合抱那么粗,从主干分出若干条分枝,每条分枝都像活泼顽皮的孩子在憋足了劲往上长。必须加入人物衬托五色大槐树的高大雄伟,我选择一老一幼两个人物组合,呼应回望乡愁、记住乡愁,坚守乡愁的文化内涵。希望年幼的一代心中有棵家乡的五色大槐树,一起健康成长和奋斗,时时刻刻鼓励自己和约束自己,知道感恩家人、感恩家乡、感恩祖国,自觉地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只有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伟大作品。
二、《思乡六百年》具有的油画魅力的基础风格
油画《思乡六百年》运用油画语言画出中国画的味道,描绘高大雄伟、苍生包容的五色大槐树如同明朝曾鲸的《张卿之画像》没有画任何背景,却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不求名利、和善坦荡的精神气质。蓝蓝的天空中隐约看到薄薄的云朵,让人特别心旷神怡,紫气东来让人感觉吉祥的征兆。蓝色的天空背景大面积采用平涂的薄画法,将大量松节油和调色油先后稀释后,摆刷扫于画布,由于油的挥发性能影响平涂效果,蓝色的天空无意间竟然出现淡淡的云朵的效果。右上角小面积采用分染的技法分染红色,显示出紫色的变化,这都是用国画工笔画技法和古典油画基础技法融合的结果,水、国画颜料和宣纸的关系在油、油画颜料和亚麻布的关系在相会交流和借鉴,是对油和颜料的使用比例、效果的大胆尝试和探索,也是对拓展中华民族油画语言的魅力的研究。《思乡六百年》中蓝天与大树与一百年前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树》中的蓝天与大树的构图、色彩和材料很相似,但是细看各自的形式语言却不同。前者是具象艺术作品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后者是抽象艺术作品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其优点是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思乡六百年》中五色大槐树的涓捎么统油画技法――干画法反复刻画,把邹巴巴的开裂的树皮的质感表现出来,主干之上有三个主要分枝,左下方的分枝好像蛟龙入海能掀起千尺巨浪,巨爪入海能抓起彩虹。繁茂的分枝接触地面必须要叉木桩顶起来,更显得苍生的老人似的拄个拐杖。用明暗画法变现树枝的立体感和与整体的受光关系,直到细小的分枝都仔细刻画,色彩丰富而质感强烈,最细小的分枝的造型能体现五色大槐树顽强的生命力,不失大槐树之磅礴气势,像做人做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左上方的分枝很普通地生长,却是很受喜鹊喜爱的地方,喜鹊在树枝上或小憩、或呼朋唤友、或寻找起飞的目标、或嬉戏打闹。在我写生时很享受这种多姿多彩的吉祥氛围,更增加了我对大槐树的喜爱。右上方的分枝又分两枝,一枝腾空跃起直插云霄,阳刚霸气,另一枝如凤凰般多姿多彩,尽显柔美风韵。右下方有一小枝短小精悍,如大槐树的护法之手,时刻警惕。保护树干免受伤害。在大槐树的树干左上方有一小块淡蓝色的小牌牌,是县政府和县林业局为保护古树而建档挂牌,并配套浇灌、排水和看护系统,以最大限度地使五色大槐树科学健康安全成长,成为人们永远的骄傲。
关于树的描绘,在唐朝韩甑摹段脑吠肌分薪鼋鲎魑文人们吟诵倚靠的自然工具,而不像五色大槐树这样高大雄伟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周围硕大的护栏使得主题突出,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硕大的水泥镂空护栏直径10米,寄托着人们对大槐树的爱护之情和对十全十美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常年在外,对大槐树的感情更加浓烈,在画护栏时,把水泥护栏画成汉白玉护栏,并在每个圆形镂空处镶嵌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宝石,以表达我对大槐树的尊重、敬畏、爱护之情。通常油画上不写字,最多是写名字和时间。而我的这幅油画作品大胆按照国画落款的方式,在右上方用篆书写着“思乡六百年”,在左下方用空心楷书写着“丙申年杨伟”,没有盖名章,毕竟不是用油画来画中国画这么直接简单。
油画《思乡六百年》就是对中华民族油画的创新,因为找到自己的风格就是绘画的创新,新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人民大众的鉴赏评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幅画的意义和价值。任何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评论都会有分歧,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让人们了解作品及相关知识会更好地帮助大家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事业。我将继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创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美术作品的创新是艰苦和幸福的时刻,在无数美术优秀前辈的指引下,我无比幸福,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油画事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皮道坚.美术创作与论文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9.
中国文化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41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中国文化由一统走向多元的时代是
A.秦汉时代 B.魏晋时代
C.隋唐时代 D.宋代
2.先秦典籍《老子》、《庄子》、《列子》属于
A.阴阳家 B.道家
C.道教 D.法家
3.以“梗概多气”为基本风格的诗歌时代是
A.建安诗歌 B.太康诗歌
C.正始诗歌 D.东晋玄言诗
4.春秋时期,实行“案田而税”财政制度的是
A.鲁国 B.秦国
C.齐国 D.赵国
5.人与人之间分别开来的力量中最正确的是
A.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B.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C.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D.文化
6.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坚白论”的公孙龙属于
A.儒家 B.墨家
C.名家 D.法家
7.中国小说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金瓶梅》 D.《红楼梦》
8.乡举里选制始于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秦代
9.甲骨文中有关武丁二十九年十二月望日的记录是
A.日食 B.月食
C.哈雷慧星 D.太阳黑子
1O.与中国明朝的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理》的西方传教士是
A.利马窦 B.汤若望
C.马可·波罗 D.南怀仁
11.中国绘画被尊为“画圣”的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阎立本 D.张择端
12.由私学承担的初级启蒙教育被称为
A.私学 B.蒙学
C.家学 D.国学
13.古代我国用于测量日影的仪器是
A.仪象 B.仰仪
C.漏壶 D.圭表
14.《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等出现的时期是
A.三国 B.魏晋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15.中国书法“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时代是
A.秦汉 B.汉代
C.魏晋 D.唐代
16.唐代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称为
A.进士 B.贡士
C.举人 D.解元
17.《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是宋代大儒
A.周敦颐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18.按照汉字六书的理论,“月”字属于
A.象形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指事字
19.书院起源于
A.秦 B.汉
C.唐 D.清
20.我国最早的农业灌溉机械是
A.螺旋式水车 B.耧车
C.翻车 D.筒车
21.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命题的古代哲学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王夫之
22.中国古代规模的丛书是
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23.明太祖取消中书省,开始实行的中央政体是
A.二府三司制 B.三省六部
C.一省制 D.内阁制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出现了记载巴、蜀开国历史的地方史《华阳国志》,它的作者是
A.陈寿 B.常璩
C.谯周 D.袁宏
25.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漳水十二渠
C.白渠 D.都江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先秦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
A.个人修身方面的伦理道德规范 B.诠释经书以迎合政治需要
C.考证为主,偏重“名物训诂” D.政治方面的治国安邦实践原则
E.向内求理即知即行的简易工夫
27.“二十八宿”中分属南宫的星宿有
A.斗 B.牛
C.翼 D.轸
E.女
28.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A.金 B.土
C.水 D.气
E.火
29.中国古代影响的天体结构理论有
A.盖天说 B.浑天说
C.宣夜说 D.五行说
E.天人合一说
30.表示同情的谥号有
A.哀 B.怀
C.幽 D.殇
E.悼
31.两汉时期的“骚体”赋有
A.班婕妤《自悼赋》 B.班彪《北征赋》
C.班固《幽通赋》 D.班固《两都赋》
E.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
32.《文史通义》是清乾隆间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其史学观点有
A.他提出“六经皆史”,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
B.他把史籍区分为有“别识心裁”的“撰述”之作和纂辑史料的“记注”两类,认为
各有用处,而撰述之作的价值更高
C.他提出史学家应端正心术培养史德
D.《文史通义》是一部严密而完整的史学理论著作
E.《文史通义》提出了史学中的“六家二体”之说
33.屈原的诗作包括
A.《九歌》 B.《九辩》
C.《九章》 D.《橘颂》
E.《天问》
34.青铜器的几何纹样包括
A.弦纹 B.云雷纹
C.饕餮纹 D.滑纹
E.夔纹
35.宋代的政体为“二府三司制”,其中的“二府”是
A.御史台 B.中书省
C.枢密院 D.尚书省
E.门下省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五服
37.盖天说
38.葛洪
39.《大藏经》
40.中医阴阳五行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简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42.简述北宋词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代表词人。
43.中国古代婚礼的程序是怎样的?
44.简述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系统。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O分,共20分)
一、题材选取的民族化
动画创作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民间传说。 2.古典神话故事; 3.谚语、寓言或成语故事; 4.童话故事; 5.宣教片; 6.科学幻想故事; 7.现实题材。
我国动画制作人在上述七大类题材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化题材,其中常见的国产动画民族化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动画题材中融入传统精神,用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乐善好施的《人参娃娃》,惩恶扬善的《九色鹿》等。这类题材作品题材有着浓厚的道德化、伦理化倾向,与儒家哲学的伦理性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二是在动画题材中融入传统美学观念,以培养新一代对“中国美”的认知。如《牧笛》等就以淡雅、清丽的中国山水画为动画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高雅内涵。
二、传统叙事模式的叠映
我国动画诞生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文明古国,所以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较明显,尤其是受我国一些传统的文学巨著影响颇深,因而呈现出“传统叙事模式的叠映”的表现特征。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国产动画中“传统叙事模式的叠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线顺序式的戏剧性结构
单线顺序式的戏剧结构是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叙事结构,即“起承转合”的结构范式,
是较为传统规范的标准三段式结构,其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方法。我国动画尤其是一些长篇动画经常采用这种传统的单线顺序式的戏剧性结构,全篇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或是一个事件作为主线,以双方的矛盾冲突作为突破点,以冲突的演变为叙述线索,从而形成开端、发展、、结局的叙事结构,例如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就采用的是以孙悟空与天庭之间的矛盾为主线的单线顺序式的戏剧性结构。
(二)说书人叙事模式
说书人叙事模式起源于我国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叙事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这种叙事模式更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同时也有利于指导观众理解题中之意。受此影响,我国早中期的动画片也常常采用这种说书人叙事模式,以一种“画外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金色的海螺》等,叙述者的声音与画面景色协调发展,提升了受众对动画影片理解的准确度,加深了受众对动画片的印象。
三、审美情趣中的古典韵味
虽然动画属于一种外来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动画艺术创作受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化、本土化的艺术特征,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已然深入动画精髓,在相当一部分国产动画中浓郁的古典韵味贯穿其创作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和之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在《关雎》中提及“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中和思想。经历代文人的探讨和延伸,中和思想用来指导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当然也体现在我国的动画创作中。我国多数动画片在角色造型、故事情节阐述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严格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但也及,从而形成了一种圆润敦厚、和谐适中的动画氛围,符合我国“有礼有节”“团圆美好”的传统理念。首先,对于喜剧动画,其“克制内敛、乐而不”。如《愚人买鞋》等,其喜剧的表达让受众领略到了一份恰到好处的愉悦之情。其次,对于悲剧动画,其“含蓄隐忍、哀而不伤”。如动画影片《梁祝》中男女主人公生死后双双化蝶,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了爱情的所在,在悲伤的结局上加上了一点喜剧的“尾巴”,继而抚慰了受众原本悲痛的心灵。
其二,抒情写意。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一些动画作品以抒情写意为主要创作思路,更多的是对个人心灵以及世间百态的感悟和探求,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哲理性思考,追求的是一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因为中国水墨画本身就讲求抒情写意,所以《牧童》《山水情》等水墨动画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突出。除却水墨动画,用其他表现手法制作的部分国产影视动画也有这种特性,如《三个和尚》 (图一 )。
四、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突破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动画作为一种大众欣赏艺术,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行为方式也应与时代接轨,符合当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尤其是小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才不会对片中的角色产生距离感,进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当中。同样道理,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是国之瑰宝,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照搬、只有继承没有发展,如果这样,传统文化就会如同博物馆里的古董一样,除了让观众“欣赏”和一些“研究价值”,并未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质性作用。所以,把传统文化注入到动画艺术中来表现,笔者认为也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容易的被当代受众群体所接受,尤其是对思维活跃的青少年儿童受众群体,国产动画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在这一点上就做的比较出色。以其人物设定为例,《大圣归来》改编自《西游记》,里面的人物背景设定有很多原著的影子――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到五行山下、猪八戒依然又懒又馋《大圣归来》又做了极大的突破创新:孙悟空虽然是被“唐僧”解除了封印,但是此“唐僧”却不是去往西天取经的成年唐僧,而是幼年的唐僧――江流儿(图二);孙悟空也不是如原著里性格那么乐观幽默、法力无穷,而是由于封印并未完全解开,没有通天法力,失去部分“自由”的忧郁版“大圣”等等。这些改变虽然没有遵循原著,但是却符合当代人的情感,这种颠覆的手法更能大增现在观众的好奇心,随着剧情的发展牵引人心,使得观众关注角色的命运发展。
五、结语
现如今,动画这种寓教于乐的休闲娱乐、教育方式已经被广大家庭所喜爱并接受,随着时代和动画艺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影院版的动画片制作精良,做到了老少皆宜,阖家喜爱。因此,在动画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理念能够比较轻松的向国内外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我国老一辈的动画艺术家已经给后人作出了表率。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动画的表现方法更加丰富,当今的动画人在掌握过硬的动画创作与制作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多学习、领悟我国博大深远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注入到动画创作当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我国的动画艺术才会屹立于世界动画之林。
参考文献:
[1]杨晓林.《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对中国动画业的启示[J]. 电影艺术,2006(2) .
关键词:国画创作;中国笔墨文化;应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国画,更是我国最具有标志性的特色文化,其表现方式就是笔墨[1]。从国画的制作技巧上来看,我国的笔墨文化用简略的线条与墨水完成了一幅幅无比精彩的文学作品。为顺应现代社会,国画作品要满足现代人类的审美观,就需要深入分析笔墨文化的发展规律,为现代国画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一、我中国笔墨文化的内涵
我国对国画的欣赏,笔墨在纸张上描绘出不同角度具有不同欣赏价值,从远处观看,可以看出画作蕴藏包含的气势,从近处观看,通过点与线完美的结合以及墨汁的勾勒,可以看出画作想要表现的具体意义。我国国画的表现方式要求在在进行画作时要“以书入画”,每一副作品,对每一笔一画都极其严格。
书画创作中点与线通过墨汁的描绘,是书画创作对全世界的镜像展现,书画创作中所谓的笔画,形态、淡浓,刚柔,孕育万物,点线之间蕴藏包含着渊博的人文道理,点线中所蕴藏包含的笔墨意境表现了画作境界,点线浓淡表现作者的内心想法。点线长短不一、大小不同、有粗有细,通过人为的改变,能够形成不同的作品,书画创作对线条要求一气呵成,每一笔的长短粗细都不相同,而点的作用是画龙点睛,在最关键的地方只需一笔,就使画作得到完美的诠释。
笔墨包括两种:笔法和墨法。首先,笔法包括中锋、露锋、顺锋以及逆h等,而墨法则是表现画作的空间感以及质感等。笔法运用墨法而体现出来,墨法可以显现笔法的波澜起伏,运用黑彩来烘托气氛。我国国画使用水墨烘托的方式,借助墨汁展现墨法,笔法充分吸取墨汁,在使用中由于时间和力量的不同使画作表现出不同的浓淡干湿,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在当代画作中,对笔法的重视要高于墨法。
二、我国笔墨文化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国画笔墨描绘往往就几笔带过,这可能与作者的作画心态有关也可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但是这种寥寥几笔的创作方法不利于国画的传承,减少了画作中点线的数量,但是这种画法在创作复杂的意境时作用却极大,有时寥寥几笔所体现出来的含义往往比繁杂的渲染更为突出。国画一般都是对意境的深刻表现[2],不同于西方油画,我国著名大家齐白石认为,国画创作的灵魂是画家在似与不似之中寻得平衡,如果画作太似或者不似都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不符合人们的欣赏理念。以前的人们认为画作必须要以真实的感情进行创作,这其实对人们深入分析了解画作是不利的。
我国传统的国画内涵是通过意向艺术来表现,通过作用“形似而神不似”的方式来制造给人无限设想的意境,国画审美的最高体现是其气质韵味以及情境,在我国,王昌龄是最早在国画中体现意境的,自他之后,意境就慢慢成为我国国画审美的最高一层境界。画家一般是通过自身的主观感受来体现大自然的宏壮伟观,因为人与人感受的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画风。但是在国画中所有画家都是通过笔墨的方式来体现的。完成一幅在环境上具备对比、转变、衔接并且在节奏上具备层次感、展现自然生命的运转轨迹以及画家情感的作品。笔墨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
三、国画对“点、线、空、理、境”的应用
我国国画在创作中运用的单纯的色彩以及千变万化的点线方式给画作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龙点睛的一笔给观赏者提供独特的视觉感受以及意境想象。国画画作的构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种元素,即点、线、空、理、境[3]。
“点”是我国国画最原始的形态,画家下笔的第一笔就是点,其具置就是作品的精髓,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无论形状、浓淡、大小、或者方向等都会对画作质量产生一定的,例如梁代著名画家张僧繇在作画时,画到最后用将龙的眼睛用两个点画上,龙就飞走了,这虽然是夸张的手法,但同时在侧面表现出了点的重要性,通常是创作中最重要的表现。将点使劲用到国画中,每一点都蕴藏包含了画家深厚的个人思想,表达了一种内涵与情境。
“线”构成国画创作的形状,线条在国画创作中表现不同,线不论粗细、浓淡、长短或者软硬都是国画重要的体现手法,我国国画讲究用线描型,以线条来完成国画的构图,在国画中,线条具备两种表现方式:简单与复杂,简单的线条一般用来勾勒大江河流、秀丽山川等自然风景;复杂的线条一般是用来勾勒人、动物等复杂的元素。
“空”在国画中一般是指作品中的空白,空白往往能使整幅作品更具层次感,不至于看起来过于凌乱。空白位置能够使欣赏者产生无限遐想,或者根据作品的空白,感受画中有画的情境,更有的画家对空白的感受有着不一样的欣赏角度,水墨部位是一幅画,空白部位也是一幅画,使两种视觉效果所表达的不同。
“理”是国画中最特别的一种元素,表面看上去无章法可言,但是却将创作者自身的创作理念包含在其中。在画作中看似毫无规律和章法的随意转变,但其中却包含着意义深刻的道理,我国的笔墨文化在国画创作中也是参考了这种道路,这就造成了不同画家所不同的创作风格,并逐渐演变成不同的流派,造就不同的作品。
国画讲求对意境的体现,意境能够代表一切可以想象的内容。我国的笔墨文化也讲究意境,在创作中,包含一定意境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作品,国画中包含的意境能够使单纯的画面拥有活力,中国的画作通常以动态的或者正在动的作为创作的主体讲究笔墨的烘托使作品真正的动起来。与国外静止、以静物为主的画作来说,我国国画更适合体现内心波涛澎湃的情感。
四、结束语
“笔”、“墨”两者虽然是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用处,但是两者依然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讨论墨法那么就必须也要谈论笔,如果讨论笔法那也不得不谈论墨。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画家在传承笔墨文化的时候也在不断探求和吸收,我们在创作画作的时候要不断创新改革笔墨,加强个人的笔墨修养,在吸取、学习传统笔墨以及外来艺术的同时,也要加强提高笔墨艺术所具备的审美价值,让国画能够走向世界,将笔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郭琛薇.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4):46-47.
论文摘要:英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因为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认识尚不能承载工业化带来的全面影响,加之国家治污力度多受掣肘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河流污染的状况在19世纪没能得到显著改善,引发生态环境恶化及流行病侵害等不良后果。后发国家应以英国工业化的得失为镜,实现工业化的科学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不列颠最早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经济: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其中,城IIJ河流污染尤为严重。英国,在摘取了一个工业化先行者JPG该摘取的最优惠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对尚未实现工业化及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规避和整治“迈达斯的灾祸”有所裨益2=1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本文不揣浅陋,愿就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点等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360,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Irishtown),“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各群体和多渠道的广泛参与。生态学家和卫生学家最先向社会发出正视污染的呼声,他们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产者组成志愿协会,呼吁减少废物排放、倡议革新生产技术,为政府的积极治理建言献策。议会和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领导水污染的治理。这样,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议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二)议会立法和政府作为是治理污染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议会来说。1848年霍乱发生后,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并成立卫生部,虽不是专为治理水污染而设,但它规定在传染流行区域设立地方性卫生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地污水问题。由于习惯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1855年,议会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试图对那些以工业废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处以罚款1865年和1868年,议会又先后两次委任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河流污染的状况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叫即。在第一届委员会提交初次报告后十年,议会通过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防治法规。法案不仅对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工业废液、颗状和悬浮状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向工作部门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技术改进以控制河流污染。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义的法案,它关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从政府作为来看,主要是加强市政的排污系统建设。例如,1858年伦敦市政当局修建的“伦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动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举措,通过建立下水道网络将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转移到下游地区,为减少伦敦水生疾病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在19世纪,尤其是下半叶,英国议会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三)专家治理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尤其是“飘着恶臭的厕所、污水沟和被污染的饮用水”是引发霍乱的根源。麻醉医师约翰·斯诺也提出同样的观点,1849年,他发表《论霍乱的传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乱传播的主要渠道”。他的这些结论有力地说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坚定了全社会的治水决心。1848年,约翰·西蒙医生被任命为伦敦城区的保健医官,“这一职务不仅在争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贫民窟的清洁规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有关建筑和人口过分拥挤的规章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议会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两届皇家委员会,委员会全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第二届皇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学家弗兰克兰德和农学专家默顿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取证,亲自实验,向议会递交调查报告,同时,专家们还对肆意向河流排放废水的行业进行严厉谴责,同时建议政府设立限制废水排放的详细标准,为国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碍于诸多阻挠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纪末,英国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状况没有显著改善。1898年,英国又一次委任多名专家组成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进度。与德尼森爵士等前辈不同的是,此次委员会的专家们更加务实。他们注意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设法调动工厂主的治污积极性,待之以宽,不求速变,先制定适度可行的治污标准,再随污染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将标准提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倡导和促进下,产生了一系列减轻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简捷的方法—一些滨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尔等)将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过污水转移以缓解河流的吸纳压力。其次,建立“污水农场”,将污水引到离城镇不远的农场用以灌溉作物,既廉价、无害,又不影响丰产,到19世纪末,像伦敦、曼彻斯特和诺丁汉等地附近已有不少这类农场。此外,多种净化剂得以应用,如动物骨灰、焦炭和页岩等,都能起到过滤和净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成效凝聚着诸多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困境中渐进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英国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坚决。一方面,英国在19世纪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紧迫问题,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够急切;另一方面,对工业与贸易利益的关切使行政当局不愿对工矿企业的污染行径和搪塞应付过于苛责,这势必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其二,工厂主和矿主不诚心。革新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意味着投入的必然增加,显而易见,这种增加成本和损耗利润的要求是无法让各行业的污染大户欣然接受的。其三,民众不觉悟。“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对健康的实际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还不为公众所认识。168公众对皇家委员会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对一些协会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将其讥为理论家的空谈。其四,科技不过关。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对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的净化问题上缺乏明确认识,科学家不能准确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而关于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又不够成熟,要改善大规模的污染状况自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有人总结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史中令人最不满意的一章。尽管如此,英国人在防治河流污染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是不能抹煞的。超级秘书网
四、关于英国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几点启示
作为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经历和治理得失值得后发国家借鉴。
第一,正确认识河流污染的危害,重视水污染的防治。河流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鱿鱼是深受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可在1836年,泰晤士河的鲤鱼已几乎绝迹,而在塞文河、特伦特河与埃文河,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挪威大量进口蛙鱼,以稳定在比灵斯门鱼市的价格1858年,奇臭的泰晤士河令在河畔开会的议员们不堪忍受,被迫将会议延后一周举行19世纪霍乱频发,仅1832年一次,就“大约使3100英国人丧生”。放眼全球,因河流污染而引发生态恶化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触目惊心,所以污染防治关系重大,不容轻视。
【关键词】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现存问题;具体对策
建构在需求根基上的文化管理,应当综合考量,创设协同一致特有的宏观管理。群众文化依循新时段的方针指引,采纳实效特性的路径,建构联合管理架构中的新颖机制。县级层级内的文化馆,应考量真实态势下的文化需要,侧重化解凸显的疑难。
一、明晰需求走向
1.提升参与认知。依循多层级架构下的需求原理,文化特有的需要,被涵盖在高层级这一范畴的需求之中。文化特性的新颖需求,贯穿着各时段的自我实现。生产力范畴以内的水准偏低时,生理特性的本源需求,会占到侧重位置。这种情形之下,人们没能发觉潜藏着的精神需要。参与激情被抑制,群众被动去接纳政府供应着的文化形式。伴随生活改进,文化产品特有的供应形式,渐渐变得多样。县级群众惯常喜爱的新颖形式,也在逐渐增添。
2.创设多样作品。伴随生活提升,群众原初的单纯需求,慢慢拓展成带有创造特性的主动思路。参与平日以内的作品创造,变成凸显出来的乐趣源头。例如:近些年兴起着的草根文化,遍布着城区及山村,添加了互动态势下的群众参与。县级文化馆特有的区段中,也包含自办建构起来的小图书馆、小规模特性的剧团。群众惯常依循自动的方式,去拍摄拟定好的微电影、微小的电视剧。厚重态势下的艺术氛围,依托着荧屏及网络,发挥着潜在特性的认知价值。
3.复合架构内的新颖服务。随着信息拓展,文化表征着复合架构中的多层需求。例如:人们惯用的移动设备,为平日时段中的互动,建构了最优平台。苹果手机特有的新颖形式,正被青年喜好。年龄段带有差异的多样人群,在工作间隙这样的时段,通常经由群体特性的放松活动,来放松身心。集体特性的社区活动,锻炼着身心素养,也提升协同技能。老年人喜好着的秧歌戏曲,还会配有原创特性的曲调、多样服饰等。文化创造依循的本源目的,从原初的教育性能,渐渐变更成娱乐休闲特有的侧重目的。
二、需求特有的新进展
群众创设的多样活动,带有明晰的自发特性。文化需要折射出经济特有的进展时段,基层层级内的文化需求,更凸显出多样化。自然演变着的这些需要,在某些情形之下,就没能与宏观架构中的导向契合。为此,应当严格管控,有序指引特有的基层群众,去接纳健康特性的、有着明晰时代气息这样的新颖需要。依循需要更替的特有规律,添加有益及健康情形下的文化。让群众接纳新时段内的共同理想,整合成最大范畴的凝聚力,助推和谐文化延展。县级文化馆,应当明晰这一形势:县乡范畴中的居民,不再满意于单调特性的平常生活,他们着力促动生活质量的层级升高。基层架构之中的文化利益,面对了潜藏着的多样难点,也凸显多层级的表征。针对变更态势下的新颖形式,文化馆应创设针对特性的管理路径,以便满足递增着的各类需要。
三、摸索适宜的路径
1.拓展网络范畴。群众表征出来的文化需要,与其他范畴之中的需要一样,都应除掉残存着的偏旧思维,创设新颖特性的路径及模式。深层级的文化内涵,应当更替旧有的计划阻碍,适宜新时段的市场拓展。封闭特性的文化思路,应被变更成开放态势的新颖文化。更广范畴中的群众,应参与这一协同模式,有序延展原初的文化内涵。文化网络特有的布设范围,也应随之拓展。如院校以内的独特文化、网络架构之中的新颖文化、带有传统特性的民俗,只要与宏观特性的指引契合,都应侧重被采纳。面对不停变更着的新颖需要,文化管理依循的总指引,应能创设最佳导向。指引群众去接纳健康的、向上这样的新颖文化,自动摒除掉不佳文化。文化馆应被设定成主阵地,在这种根基上,渐渐拓展多层级的完备网络。延展深度及广度,拟定明晰的需要导向、对应着的需要指引。这样做,能突破惯常的格局阻碍,提升文化水准。
2.丰富平日娱乐。经济水准渐渐升高,这种状态之下,群众负担着偏重的平日压力。青年一代体悟着的这种重压,更是不断递增。为此,业余时段中,群众需要依循多彩形式,化解掉多重压力,回归原初的精神宁静。群众文化特有的主要路径,是带有娱乐特性的、喜闻乐见这样的平常活动。经由观摩、亲身的参与,能丰富并延展精神境界。带有群体特性的平常活动,也包含潜藏着的提升动力,能促动自我认知的渐渐提升。县级文化馆应能牵头,组织平日以内的多彩形式,帮助人们予以放松,摆脱掉偏重负担。
3.注重民间文化。拟定好的管理范畴,应涵盖着侧重特性的民间文化。累积得来的群众文化,继承并延展着传统特性的民俗文明。如农村惯常见到的田间文化、工业企业独有的文化,都应被延展采纳。平日劳动之中,人们体悟出独有的多样感悟,把潜藏着的深厚体悟,表征为外在特性的文化。文化管理特有的新颖模式,应珍视原创特性的这些文明。民间文化累积着很厚重的历史,也受到区域以内的人们喜爱。与此同时,民俗特性的原创文化,带有高层级的参与属性。经过亲自参与,能放松积压着的心绪,凸显多样才艺,培育出高雅特性的多样情趣。珍视民俗特有的朴实文化,能助推文明层级的提升。
4.依循法规规制。群众文化特有的平常管理,应当依循拟定好的法规,妥善予以规制。把多样化架构中的文化,纳入法律路径这样的规制。拟定好的综合途径,整合着法律规制、行政特性的手段、科技特有的规制方式。平日以内的细节管理,应当凸显明晰的制度化,助推科学化。建构开放态势下的文化竞争,依循市场导向,建构门类齐备特性的消费市场。城乡区段内的文化,应凸显出大众性,培育潜藏着的新颖市场。多层级的文化单位,如县级范畴的文化馆,都应依循法规设定出来的规制路径,有序予以运营。接纳法规的规制,也能促动道德水准特有的层级提升。文化管理本源的目的,是提升道德。培育健康兴趣,就要依循法律途径,自觉抵制住不良文化潜藏着的侵蚀。群众性范畴以内的文明,应能助推道德提升。同时,高层级的道德,又为现实态势下的文化提升,供应着支撑。提升新时段中的风尚道德,应能添加新颖形式,同时不可脱离预设的根本轨道。群众变更着的多层需要,应能振奋精神,显著提升素养。
1.信息时代各种思想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学校园的开放、自由是众多经历高中勤学苦读学生们向往的天堂,现代高校越来越倡导自主学习,留出较多时间给予学生自学的空间。如果学生真的能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的话必将在青春时光收获颇多。然而,信息化的影响,虽然给时代带来了新纪元式的革新,给整个时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于不会辨别筛选信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网络涌入生活,已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一方面由于学生不会过滤信息,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有的学生沉迷网游世界,荒废学业,浪费时间,浪费大好时光,让人痛心不已。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更是有恃无恐,低头玩手机,乐此不疲地聊天、玩游戏。业精于勤荒于嬉,学生对于网络毫无抵制力,形成与手机网络形影不离的局面。另一方面,错误的思想、懒散的学风在学生中形成不良影响。懒散的学风在很多高校中弥漫扩散,很多大学生甚至认为不挂科、不逃课的大学时光是一种遗憾。这些错误思潮在高校校园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影响和干扰了大学健康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见,肃清校园不良习气,营造良好学风,给学生一片纯净的学习环境,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已经刻不容缓。
2.教学理念定位偏颇,导致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大学教师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积淀形成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大师云集、精英辈出的高校,其学术底蕴和涵养及其大学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和召集力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多重并举的,而不是单一独立的。现在高校很多教学理念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以及教学中的其他环节均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的地位不受重视,其编制、待遇等现实的问题都使高校中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持怀疑或消极态度,以致在岗位上无法安心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理念一直在蔓延。这一观念使在一线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在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之后,极少关注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而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个人的科研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有失偏颇,这导致教师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被人尊重与肯定。为了提升自身地位与待遇,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个人科研上的成就去弥补。事实上,高校教师的真正身份应该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同时在课堂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教书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与热爱感。如果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自身难以对职业、对学校认同热爱,就很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比较片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虚无弱化。校园文化制度,即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即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建立规范、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校园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当前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一方面,过多重视校园活动的形式与规模,很少关注其实施效果。大学里的大楼林立,校园宣传栏里的宣传海报,层出不穷、应接不暇的学生社团活动,急功近利的创业都简单地归于校园文化。有些浮躁的活动只流于形式,而片面的制度建设往往只在于营造氛围,而没有关注后期的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停留于有形校园景观建设,忽略渗透式的校园精神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包括了学术精专、品质高尚的教师队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尊师重教的学生队伍,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气息,这些都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呈现,而大学校园精神传承才是大学校园文化精粹与灵魂所在。纵观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其多是形式上的规定,而对于深层次的内涵部分几乎很少体现。
二、中国梦视域下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启示
1.以梦想指引校园规划,让校园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中国梦大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应高瞻远瞩,进行科学的规划。打造个性化校园,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校园建设营造个性和特色,打造校园标志与风格建筑。校园标志建筑不应盲目追求排场,不一定要花费巨资,追求高大上的华丽建筑。供学生晨读的湖边、开展班级活动的草地、可供漫步的校园小径都可以成为一所大学校园文化一景。保留校园传统文化景观,可体现出一所大学悠久的历史与传统韵味,也可焕发出历史的厚重与历经时光雕琢的恒久魅力。另外,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歌及杰出校友等也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成为历史而逐渐形成并积淀为学校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这些也会成为激励学校师生的重要部分。二是校园建设需整体定位,重点打造人文艺术景观。校园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教人育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人文化、开放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其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良好趋势。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科技活动场所,让学生喜爱并乐于在这些场所学习。另外,倾力打造学校文学社团、校报、网络、宣传窗口,设立励志格言墙,加强网站建设,学校微信平台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课外生活,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自觉地分散出来。人文艺术与科学景观的建设,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融入文化的氛围中,增强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同。大学校园文化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需要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代一代师生向上的风貌共同凝练而成。有了规划的方向,有了办学的定位,才能使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并引领大学校园精神与灵魂的锻造。
2.扬起梦想的风帆,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活出闪亮的人生。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大学生不能指望通过空谈使梦想成真,而应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好充分的思想保证、知识储备、能力提升。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发图强,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主力军,理应义不容辞,挑起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扬起梦想的风帆,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及动力,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风。有了勤奋上进的学风与班风,才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真正的精神风貌,这也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精专的专业知识,以梦想引领,促进学生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净化学生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应珍惜时光、珍惜青春,不浑浑噩噩地生活,不随波逐流,为身边的人不断弘扬和传递正能量,努力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而努力。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人才无疑是一所大学的实力与魅力所在。如国内外的一些名校,精英辈出,给学校的声誉增光添彩,这些都会让大学极具吸引力与说服力,引莘莘学子慕名前往求学。优秀的学子是一所大学最引以为豪的产品,也是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隐形体现。优秀学子成功励志的事迹更对一所大学学风校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更会融汇成一股强有力的、催人奋进的、锐意创新的教育力量。
3.以梦想开启教师智慧之旅,真正成为乐业敬业爱业的知识分子。大学的荣誉不在于特定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名师。一个学校要站得住,就一定要培养出名师。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者,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教师不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也对一所大学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有重大推动作用。一所高校如果自己的员工不热爱学校,很难让学生激起对学校的热爱依恋之情。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爱岗敬业的热情,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一方面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注重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优化,简化教学行政管理,减少对教学的干预,提升教师的学术地位,还校园一片纯净的乐土,使校园民主、公平、公开,良性竞争,使教师在自身课题申报、机遇方面机会均等,同时在经济待遇上提供宽松的条件,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应始终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大学教师,虽然已经具备安定的工作环境,但是个人应设立未来发展的梦想,始终积极进取,奋斗不息,努力拼搏,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肯于钻研,锐意进取,成为社会期待的精英一族,对于学生才会产生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所学校如果大师云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就会是一场场学术盛宴,无疑会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长期以来,李泽厚致力于构建“情本体”哲学体系。自尼采以后,后现代哲学“摧毁一切”“解构一切”,有人强调“过把瘾就死”,追求一时的享乐,但其实,过把瘾之后人还活着,那怎么办?人怎么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活”成了李泽厚“情本体”哲学的第一个问题。李泽厚认为,后现代哲学,表现了目前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困境:一切都撕破了,一切规则都打破了,“上帝死了”“人也死了”,没有什么整个的人类,也没有什么整个的个体,连自我都没有了。那么,到底如何活下去?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呢?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也正是“情本体”提出的前提环境,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又是哲学自身的。这里的“情本体”是指“最后的实在”,是本源、根源。“情本体”哲学构想主要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它的背后就是“天地君亲师”。李泽厚认为,儒家区别于其他学说或学派的关键点是心理情感原则。“孔学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2]179在李泽厚看来,后现代因为“上帝死了”便彻底否定理性的规范、秩序,免不得走向动物性。建立在动物生理求基础上的人的情感,应该是从由理返欲的后现代再向前走一步,“情本体”想指出的就是这个方向,它是日常生活的生物欲求中渗透融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闲愁最苦”(畏)和“何时忘却营营”(烦)成了人存在的状态。怎么样克服“畏”和“烦”,成为李泽厚构建“情本体”哲学体系思考的重点。为此,李泽厚试图用中国传统来融合马克思(人是目的)、康德(把他的先验理性改成经验通过历史累积变成),也包括海德格尔的东西(要把他的空的理论填入现实的、日常的人生),并用中国传统来丰富它。其哲学的出发点是“一个世界,一种生活”,“情本体”就在当下的心境中、情爱中、“生命力”中,也即在爱情、故园情、人际温暖、漂泊和归宿中。李泽厚主张以眷恋、珍惜、感伤、了悟来代替那空洞而不可解决的“畏”和“烦”,来替代由它而激发出的后现代“碎片”“当下”。如何感伤过去,珍惜此在,如何领欲入情,既不是以理空欲甚至灭欲的“心性”,也不是纵情排理的“当下即刻”,便正是由后现代转入现代哲学而选择命运、决断明天的最佳途径。“情本体”内推“审美代宗教”,解决海氏的“非本真本己”的异化,用对日常生活的珍惜之情消化海氏的“畏”和“烦”;外推“乐与政通”“和谐高于正义”的政治哲学。然而,在中国由传统的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时期,过分强调“情”显然不利于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李泽厚本人也承认,现阶段不宜多谈“情本体”。毋庸置疑,李泽厚强调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构建新的内圣外王之道,并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哲学思路,对构建当代中国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张立文的“和合学”
“和合学”哲学体系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所创建。“和合”缘起于《国语》境域的和生意蕴,旨在用和爱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价值冲突(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和危机(生态、人文、道德、信仰、智能),用“和合起来”的爱智乐章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在新世纪创新的爱智序曲。“和合”的主旨是“生生”,而“和合学”则是对“生生”之理的追求。张立文说:“和合学是对如何生生的为什么的追求,即诸多差异元素、要素为什么冲突融合?为什么冲突融合而生生新事物及新结构方式?以及新事物、新生命化生的所当然的所以然的探讨,亦是对和合生生的生命力源泉的寻求。因此,和合学亦即新生命哲学、新结构方式说,即生生哲学。”[4]87很显然,和合学中的“生生”体现了整个宇宙处在变化日新、大化流行的过程之中。生生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反映了张立文构建和合学的创见。按照张立文的构想,“和合学”是对传统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创新和转生。依照和合学的理论思维逻辑结构,转化为“地”的生存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天”的可能世界,转天、地、人的空间次序为地、人、天的思维逻辑次序。以生存世界的活动变易和合学,意义世界的价值规范和合学,可能世界的逻辑结构和合学,构成和合学的总体框架[5]。和合学所成和合三界可以分为六层:和合生存世界的境与理,和合意义世界的性与命,和合可能世界的道与和。和合三界和六层是立体性的整体贯通,其又差分为同一世界内部纵向层间贯通、三界之间横向界际贯通两类贯通机制。张立文认为,和合学内在层间转换和界内流行以及界际转换和跨界贯通,达到和合学三界贯通无碍,通则上下、内外、左右、表里无有不通;自然、社会、人我、心灵、文明无有不通;通则透,透则相对相关;然后能生,生则能合,合则和,便是太和。太和通达最优美的和合境界[5]。“和合学”是从世界哲学视域以观五大冲突危机,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化解原理。“和合学”是以《易传》的“生生”为逻辑起点的,其整体建构又再现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正如张立文先生所言:和合学乃中国哲学的创新形态。它融突而和合中西哲学以及当代哲学资源,它自己敞开自己,海纳百川,使自己置身于和合的怀疑之中[5]。因此,该哲学体系存在缺陷也是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第一,张立文过分注重论证三个世界内部及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忽视了对本体世界的论证,使得张立文的“和合学”体系,自始至终似乎都在把“方法论”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6]。第二,张立文宣称,和合学旨在化解一切基于二元对待的冲突和危机,用生生法、创新法、意境法区别于传统的求一法、对立法和写实法等。但张立文并没有对自己的方法论与传统方法论进行详细的优劣比较。第三,张立文哲学体系融突而和合中西哲学的元素显得不够明晰。
三、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
【论文摘要】“公共新闻”自上世纪末在美国发端以来,引发了我国新闻界的思考和实践。“公共新闻”植根于公民社会,其诞生地的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全面了解“公共新闻”内涵,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切关照当下国情和公共事务,恰当定位其在我国新闻实践中的角色,将是我国“公共新闻”实践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公共新闻”成为国内新闻界关注的话题,并逐渐从理论探讨进人新闻实践层面。2004年江苏卫视举行《1860新闻眼》开播一周年纪念研讨会,将主题确定为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宣称该栏目的新闻实践定位在“公共新闻”,即“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随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推出了“公共新闻”栏目,以《1860新闻眼》为代表的“公共新闻”的出现被业内人士评价为继“民生新闻”之后的又一场电视革命。
较之起源于美国的“公共新闻”,我国的“公共新闻”在实践环境、传播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生存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立足我国国情,全面理解“公共新闻”内涵,恰当定位“公共新闻”,是我国“公共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关键。
一、“公共新闻”的缘起
20世纪末期的美国新闻界,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逐渐偏离了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公众利益的诉求渠道受阻,形成了公众对传媒的集体不信任,传媒公信力式微,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疏离,民主政治生活面临崩溃的局面。在此境况下,美国新闻工作者发起了一场新闻报道业务方面的革新运动,即“公共新闻”运动。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TaYRosen指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和观看这些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闻传播学者与新闻媒介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主观上表现了美国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媒介社会责任的新思考,实质上也呈现出当前美国民主政治利用媒介的重新定位来达到调动社会公众情绪与力量,减缓社会压力,促进社会整合的目的。
二、“公共新闻”中国实践的理念及定位
在美国,“公共新闻”缘于对公民社会现状的深切体量,根本上是为了唤醒公民的政治生活参与意识,引导和培育公民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方式方法,由于新闻媒体领导了这场运动,使得运动的影响被扩大了。从文化和制度层面上讲,这场运动植根于美国公民社会、多元文化和民主制度当中,是对美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自我修复,是在美国较成型的公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土壤中孕育和发展出来的改革成果。
较之“公共新闻”发源地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公共新闻”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个舶来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中美两国在媒体制度、媒介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怎样将“公共新闻”的先进理念和我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制度环境相结合,充实“公共新闻”的中国式内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新闻”实践道路,将是“公共新闻”在中国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公共新闻”致力于以公共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高公众的行动能力,引导公众意见,影响公共决策,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当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转型过程中的国内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崛起历程中的中外矛盾集中显现,这种环境一方面为“公共新闻”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需要使“公共新闻”实践既能自觉调和进而立足中国文化和制度语境,又能阐扬独特理念,有效影响公众,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就我国的“公共新闻”实践而言,以下几点有必要贯穿和遵循。
(一)以人为本
人本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尊重人、完善人、发展人为主要着眼点。当下中国,经历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大增,与此同时,高增长带来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社会诚信代价、分配格局差异等等问题集中显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由特定的人组成的族群之间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分配的公共问题,微观层面实质上也是关系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在公共管理层面已经达成共识,旨在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已经成为公共管理部门的主导思想,并在公共管理当中有切实体现。
就“公共新闻”而言,在新闻报道中应该自觉培育“以人为本”的视角,将维护人之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己任。这样既做到了植根传统文化,又上承公共管理部门思想,下应公民切身需求,达成多方利益的有效调和,进而促进问题解决。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公共新闻”报道在横向上可以致力于关注和纠正当下以GDP为本,以经济收益为本等短视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均衡全面发展;致力于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不同地区、不同族群、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社会财富收益权;纵向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即发展既能满足当前的物质文化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享用资源的权利。
(二)典论引导,促进和谐
舆论引导是新闻传媒的应有之义,是媒体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表现形式。新闻报道既影响舆论的生成,又关系其走向,公共事件报道尤其如此。鉴于此,在“公共新闻”报道中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注意引导中的轻重缓急显得格外重要。
当下社会转型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频发,这些矛盾大多涉及公共利益或特定群体利益。关注这些公共事件是“公共新闻”的应有之义,也为“公共新闻”发挥传递信息,提高公民获取信息后的行动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等作用提供了广阔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基调、分寸、时机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到作用发挥的性质和程度,把握不当将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公共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务必要全面看待此类事件发生的历史渊源、制度因素,多角度、多视角反思个中诱发因素;新闻工作者务必秉持理性、客观,而不是人云亦云,意气行事。在具体的报道中,要密切关注事物发展的动向,在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时机、把握恰当力度,扮演好公共利益、媒体价值判断和公共管理部门职责三重利益的调适者角色,促进公众和公共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
(三)培育公民意识
一、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历史使命
中国传统元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涵义丰富,可谓是东方文化的缩影与象征,如青花瓷、中国漆器、书法、皮影、篆刻、玉雕、京剧、脸谱、中国结、剪纸等等。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和本土化的视觉传达设计推向世界,在国际艺术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著名设计师靳棣强这样回答:“在设计与实践的过程当中,合理的把握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使命。”那么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是中国设计师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的领域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上的符号来传达各种需求信息的设计内容,其视觉形式涉及商业海报、报刊杂志、印刷宣传设计商品、网络、电子广告等各类传播媒体。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为当前现代商业所提供服务的一种艺术应用,其应用主要包含店铺内外的环境设计、商品广告设计、logo设计或企业整体形象设计等诸多方面,因为这些设计内容都是通过直观性的视觉形象来传达给消费者与需求者的,故此被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主要是将图形、文字以及色彩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内容。中国传统元素通过艺术加工形成图形符号,可以在视觉传达的任何领域进行广泛使用,用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带动人们的情感观念以及视觉需求,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到了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对于我国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的发展与传承,现代人务必要去关注、认知、学习、理解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内容,将它们逐渐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在设计的作品中将其自然展现出来。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和图形处理,提炼其内涵和代表性特征,以下以水墨和剪纸为例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水墨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的合理应用“水墨”是我国最具独特性的传统艺术文化,“水墨”是以其水、墨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技巧在于墨色的变换。如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他对水墨的处理绝非是简单的水与墨的结合,而是将水墨进行了彩墨处理和提炼成简洁的视觉元素进行意境设计,不仅体现出了创新性的视觉元素,也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关怀。
(二)中国传统剪纸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的合理应用剪纸是我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文化,因其材料成本低廉、效果鲜明,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如“陕西传统美食”的产品包装设计,它的成功之处是将陕西民俗画面用传统民间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强化了该商品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又为其消费者带来了亲切之感,受众群可以一目了然的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元素”绝非单纯是一种传统文化内容的象征,它更是我国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灵魂元素。
在我国相关的教学部门中,已经很明确地对高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和备课进行了详细化的规定,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的英语课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高校需要将西方文化的相关课程选择为选修课,同时还必须要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掌握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外国一些文化历史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但是,随着全球经济范围的影响,英语在世界范围之内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增多[1]。《剑桥英语语言百科全书》中指出,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将近一半的国家将英语纳为本国的语言中,并且一些国际组织也已经将英语列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随着政治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加快,同时也出现了“单极化”的发展趋势和模式,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处于发展的阶段,学生在跨国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还相对较为薄弱,并不能将本国的文化用英语表述出来,使得“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更加严重[2]。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文化主要包括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等,具体上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意义、地理背景等相关的领域。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和弘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利用调查问卷、询问测试等方式对高校英语授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
二、“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
跨文化的交际是双向进行交流的,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认同中华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接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学生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几乎都不能用英语准确地对中国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表达。据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于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可以叙述得很清楚,但是对于一些自己从未涉及过的东西却很少了解。这就说明了在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对英语文化的强调太过于重视,从而导致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缺失的现象,尤其是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如果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语言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那么就会失去语言的寓意。因此,学习英语文化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处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本土的文化。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对英语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使得高校学生也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对策
当前情况下,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在复兴中华民族,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梦的要求也较高。为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在对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传播和分享的过程中,英语教学的工作人员有必要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强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范围的文化历史中的人,对文化会产生一定的自知之明的感觉,并且对文化的发展和未来都有一定的认识。在对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英语相互结合,从而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并且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和对外弘扬,采取英语创新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映的措施,不断地培养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2.教学素材
在教学的教材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仅需要侧重对中美文化背景的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注重一些国外作者撰写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章,比如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并且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材中。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不仅仅要吸收一些外来的文化,还必须要对中国的特色用英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以此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弘扬传播。总的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并且以课堂实践为主要的目标,努力营造一个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平台[4]。
3.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学习的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交际活动可以有效地对学习的人提供一定的基础,这种机会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对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使用。老师必须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背景和社会的相关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
4.明确中国文化教学的目的
虽然在我国高校英语学习中,在教学大纲中对英语教材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却没有很具体地将相关的细节问题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使得管理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零散性,并且整个的教学系统的目标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的模式,从而导致高校的英语老师对教学的活动仅仅是依靠个人的爱好。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融入和渗透,使得对整个中国传统的文化都缺乏了一定的整体的感知,从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明确化。
5.规范英语课程教学
在对欧美一些国家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学习使用的课程教材是具有兼容性的教材,在进行外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独立性的课程,这样就可以将本国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其中,从而可以使得本土文化可以传播的更好。除此之外,在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课程的质量,培养专业性的人才。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