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召开圈会,讨论并制定出调查问卷,通过以下项目统计患者对术前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对术前胃肠道准备配合的知晓、对术前特殊治疗配合的知晓、对术前适应性训练的掌握、对术前紧急情况观察及处理的知晓等,每个项目下均设有数个需知晓的子项目,通过患者的回答计算出知晓率(100%代表完全知晓、80~99%代表知晓、60~79%代表个别知晓、<60%代表不知晓);知晓率=(完全知晓人数+知晓人数)÷患者总数×100%。
2分析问题、制定目标
(1)根据调查表反馈的结果,将本次活动定为如何有效地提高术前健康宣教的知晓率。所有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最后确定为影响患者对术前宣教知晓率的因素为:工作流程及患者因素;护士自身因素等。(2)设定目标:按品管圈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目标值知晓率为90%,进步率为10%。对策制定与实施针对工作流程及患者制定对策与实施:(1)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术前患者进行集中制术前健康教育。我们将以往的患者谈话间改为多媒体教室,按授课形式将讲台及桌椅按“U”字摆放,新增电脑、数码录像机、VCD机、投影仪、光盘刻录机。用数码录像机将术前护理有关注意事项进行演讲配以文字说明进行录制,刻录成DVD,片长约25min,内容围绕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前紧急情况的观察处理、术前特殊治疗解释、术前适应性训练、心理疏导等[2-3],具体介绍为:针对胃肠道准备方面我们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的目的、时间及内容,不禁食水在术中会出现什么危险,不同时间段的接台手术如何灵活安排禁食水的时间等。针对术前特殊治疗的配合方面我们讲解了其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强调灌肠/导尿时深呼吸的配合,备皮后皮肤清洁方法,术前定位后等候手术时避免结石移动方法等。针对术前适应性训练方面我们演示了有效咳嗽排痰、床上使用便器、翻身、叩背、特殊训练(如俯卧位)的方法,另特别针对泌尿外科易出现脱管类不良事件,在DVD中我们作为重点环节来讲解,它强调脱管后出现的并发症,教给大家在特殊环节中(如翻身、使用便器时、下床活动时)预防管道脱落的方法。针对术前紧急情况的观察及处理方面我们介绍了感冒、发烧、女性月经来潮,手术部位皮肤损伤/感染等情况时的表现。针对心理疏导方面我们介绍紧张、焦虑等情绪对手术的负面影响,强调术前保证睡眠的重要性及方法。(2)方式。以集体教育为主,个体教育为辅。①集体教育。对大部分配合的患者/家属采取集体教育,在术前1d16∶00,邀请他们到多媒体健教室观看术前宣教DVD,观看后有疑问的问题由主持授课的护士进行解答。②个体教育。对于小部分不懂普通话、不能认字的患者或家属安排能与其进行方言沟通的护士按宣教DVD内容进行个别讲解。针对护士自身因素制定对策与实施(1)加强对护士健康宣教能力的考核,并将其考核成绩是否达标作为各级岗位准入条件,从而促进护士自发学习[4]。考核内容包括健康宣教的理论知识及场景模拟时的沟通技巧(如患者提出疑问时的解答方式)。(2)满意度调查表新增项目让患者/家属选出最满意的健康宣教护士名单,与绩效挂钩,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定期督导,调整改善措施活动期间,运用PDCA循环,对开展对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活动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3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宣教时间。统计学处理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组患者对术前健康教育知晓程率比较(表1)两组患者护士健康教育所用时间比较(表2)无形结果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各个圈员集思广义,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圈员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加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讨论
1.1管理体系急需完善:缺乏一个专门负责健康教育的管理者,没有采取分区负责的措施对病区进行健康教育,不能使从科主任到护士都参与健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无法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1]。
1.2医德医风建设有待加强:医护人员只追求利益上的最大而无视应有的医德医风,致使一些医护人员不能认真对待健康教育工作。
1.3健康教育知识缺乏:由于健康教育学是最近十年新兴的学科,很多医护人员及管理者没有科学系统的学习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专业技能[2]。
1.4健康教育形式单一:现在的健康教育以人际传播为主,没有图文并茂的宣传栏;医护人员有时只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而未普及到陪同人员或监护人中去,有时医学术语晦涩难懂,患者很难理解。
2医院健康教育管理功能定位
2.1组织协调作用:组织管理医院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通过管理,可以形成完整的医院健康教育体系[3];通过管理,可以协调各科室、各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健康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2.2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医院的健康教育,可以成立一个由院长牵头的工作指导小组或专家团队,制定一定的考评、赏罚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作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则可以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健康教育工作。
2.3补充相应知识:管理医院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医护人员系统学习和掌握医院健康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卫生科普知识,了解一些防治疾病的新方法、新观点、新进展。
2.4促进形式多样:管理医院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一些健康教育宣传形式,比如可以为群众提供咨询热线,制作、分发一些健康教育处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增加健康教育的形式[4]。
2.5保证工作持续、有效发展:目前,健康教育工作已经逐步实现由局部性、单向性、单一性的模式向全方位、双向性、多层次的综合立体模式过渡,为此,必须形成一个规范、科学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从而利于有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工作。
2.6加强护理干预:通过健康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干预能力,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首先,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渴望了解自身病情。医护人员通过健康教育,能够向患者及其解释疾病的治疗方式和康复方法,从而防患于未然。其次,通过健康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有利于缓解患者术前出现的恐惧、焦虑、担心等情绪,利于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再次,通过健康教育管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生活干预能力。总之,健康教育管理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是提高社会效益、降低医疗成本的有效方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3小结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儿童”。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一、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第个幼儿的特点,在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一视同仁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的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如果成人经常公开议论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动症、没出息,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什么也学不会”的人,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惶惑,不听话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多适用积极的评价,这是发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幼儿处境。3、支持幼儿。
四、创造一个能引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观察和有趣的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教师在准备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时,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五、创造一个能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总之,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为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这就是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环境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幼儿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特点,将幼儿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今的幼儿教育里已经比较常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无疑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园规范幼儿的相关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培养儿童规则、制度观念的萌芽方式。与此同时,幼儿心理教育也存在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程式化,忽视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态度生硬、缺乏耐心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如何合理地利用幼儿心理教育,达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
1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制度。然而由于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多数幼儿园重视对幼儿知识、认知的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幼儿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局限于他们认为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较内向,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认知,心理健康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成人,同样对于幼儿适用。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应当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1]。
1.2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生活实际不符
许多幼儿园开设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脱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学效果不佳。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课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被忽略。
1.3 忽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则常常被幼儿教师认为与游戏活动不搭边,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育需要引导,需要循序渐进,以游戏活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这种好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2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长效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故事情景可以激发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创造故事情景,使幼儿进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故事表演,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故事使,引导幼儿扮演小马、松鼠、蚂蚁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更培养了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思维方式和与成人不同,因此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当用儿童的眼光和喜好去设计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将心理健康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欢乐,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儿童心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游戏策划时注重游戏的角色性和趣味性,设计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只有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足够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其次,在游戏活动中融入语言教学应当将游戏内容与孩子们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四个好朋友》的故事教学时,让幼儿分别扮演成小白兔、小公鸡、小黄狗、小花猫分别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如果扮演者回答不正确则游戏出局,余下的继续游戏。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进行礼貌用语交流,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现实教育意义较强。通过游戏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不仅借鉴了游戏的趣味性,还通过故事对语言的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沟通教育,对一些思想比较自闭的幼儿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要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幼儿品格,除应当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观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用耐心和关心去影响孩子,通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幼儿。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负面情绪反应,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上工(高明的医生)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已成者用力多而成功少,吉凶各半矣”,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发生之前开始预防,不高明的医生在发病后再去治疗,已发病再去治疗花费的精力多而治愈的少,生死各占一半,所以有智慧的人不等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就如同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制造兵器一样,那不是太晚了吗!这些论述表明我们的先贤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疾病的预防可以做到花费少,效果好。在《最大回报:健康投资》一书的序言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写道:“中医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动态和辩证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不谋而合。”刘院士指出:中医“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追求人体功能平衡状态,适应了生命过程的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实际情况;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理论及方法在老龄化社会和健康观念转变的现代社会里,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许多经验性的自然科学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相继被实验科学淘汰了,而中医学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中医理论融汇了阴阳、五行、精气等哲学概念,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点出发,综合地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它十分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其理论形成之初就确立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雏形,孕育着现代医学生物模式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的理论精髓,赋予了中医药学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疾病谱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卫生费用快速增长,人们已经认识到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全人群策略优于高危人群策略、综合的危险因素干预优于单个危险因素干预[1]。而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养生保健思想正是一级预防和综合的危险因素干预的具体体现。《渥太华宣言》指明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倡导、赋权和协调,其中提到激发社会关注和群众参与,从而创造有利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条件。在健康教育的社会动员和社会营销策略一章中,指出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是社区健康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则[1]。
2传统医学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优势
2.1方法上的优势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方法丰富多彩,除广泛应用的方药和针灸外,还有推拿、按摩、刮痧、火罐、熨疗和气功等许多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2.2方药上的优势天然药物储藏丰富,我国有中药材12807种,历代方剂10多万首,目前我国生产的中成药有5000多种[2],是新药筛选开发的巨大资源,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效方药,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将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也将成为我国的新兴支柱产业。这些中成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方便群众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
2.3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开发具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抗疲劳等功能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药食同源”理论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一日三餐,因为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食养、食疗效果,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饮食有节,瑾和五味”的至理名言。宋朝《太平圣惠方》列出了对28种疾病进行食疗的方法,如水肿病人食黑豆粥、咳嗽病人食杏仁粥等,明确了饮食的治疗学意义。中医传统食疗的特点用两句话可以概括,“润物细无声,王道无近功”。就是说食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中医对食疗“无功可言,无德可鉴,而人登寿域”的功效描述,就是对传统食疗突出的保健效果做出的高度评价。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于养生有具体的描述,包括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适度的体格锻炼。这些和我们现在的健康四大基石内容是一样的。还有古代名医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来发展的八段锦,导引术等都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锻炼方式,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3传统医学曾经对我国健康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50~60年代,我国经济相对落后,我们靠着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在各个城镇乡村建立卫生所,培养一大批的赤脚医生,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以最低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与已得到控制的急性传染病相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因为这些疾病不像传染病那样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而我们传统的中医药学有着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整合调节的干预方式的特点,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4建议
1.很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学生心理异常表面看起来却很正常,所以学校往往忽视了,也就放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的问题越积越多也越来越严重。这样就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落实环节上有诸多问题,成效不明显。
一些高职院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成效并不明显。很多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教育时,只是照读书本里的内容,使学生感觉非常乏味,甚至会产生抵制情绪,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情况下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些都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学生也不会提高自己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感受人际交往的乐趣,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创建一个团结和谐、奋发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调整教学策略,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要注意根据其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设计合理的课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高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讲解剖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中领悟,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3.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
高职院校要经常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入学后,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发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新生面临的问题更侧重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因此新生入学时,学校要开展关于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他们对大学教育的认识,增强新生适应和应对新环境的能力;而毕业生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问题,担心社会竞争激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对他们,学校要注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准备树立健康正确的择业观。
4.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结论
(一)心理机制的欠缺
虽然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备受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关于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一系列相对健全的贫困女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结构。心理机制的欠缺,导致不少本可以预防的不该发生的心理悲剧时有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教学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完善贫困女生的心理机制,建立一整套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后期跟踪评价体系,将心理危机控制于萌芽阶段,提升其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队伍建设的不足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1]然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国家的标准差距较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郭念峰教授介绍,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2]据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的调查发现,有33.73%的省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低于1:3000至1:4000。[3]显然,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尚在建设中,人员数量上远远不够,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较少,专职专业人员的严重缺乏,大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加之,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辅导员本身流动性较强,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着力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角色定位的偏颇
据河南省2002年的调研发现,省内23所高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人员141人,平均每校6.1人。其中,专职仅7人,约占4.9%。[4]由于专职心理辅导员的不足,许多政治辅导员不得不同时兼职心理辅导员,拥有双重角色身份,兼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但大多数政治辅导员因为心理知识缺乏,也没有经过有关心理方面的实操训练,经验不丰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混淆了政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因而工作中,不少政治辅导员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流露出过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干预,严重影响了咨询效果。例如,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来访,政治辅导员往往误认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就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而很少关注其心理的状况与变化,导致咨询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政治辅导员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努力避免政治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双重角色的冲突,认真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咨询技术,正确定位自己心理咨询员的角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
(四)专业技能的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这是教育部对心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真正心理学专业出身,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学习,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持证上岗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极少数人,大多数工作还是由政治辅导员兼职担任,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有些政治辅导员为了工作的需要,通过自学心理专业知识,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实操训练较少,也难以取得理想的工作实效。
(五)帮扶形式的误区
调查发现,在处理贫困女大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往往重视物质扶贫而忽视其精神扶贫。当贫困女生向我们求助时,我们首先会自然想到尽力解决她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物质资助、助学贷款、社会捐助、助学金以及安排勤工俭学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经济压力,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后期的精神抚慰。长此以往,造成了一部分贫困女生不但没有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良好品格,反而对老师过度依赖,要是老师一时没有及时帮其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感觉十分失望,甚至抱怨老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师生关系。因此,要做好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纠正帮扶形式的误区,在对其实施物质扶贫的同时,也应重视精神扶贫,只有这样,心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认识,重视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传统文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女大学生较之其他学生而言,更易受到情绪上的困扰,更易产生诸如自卑、焦虑、抑郁、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其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满足其精神和心理的需要,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重视德育建设的同时,可以从这几方面开展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诸如帮助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建立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引导贫困女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重视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5],等等。
(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对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经调查,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尚在进一步建设和探索中。譬如有好些高校都没有按照相关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有专职心理教师,但大多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自身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大大影响了心育工作的实效。由此可见,要健全贫困女生的心育工作体系,真正解决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贫困女生心理预防体系、心理预警体系、心理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心理干预体系等。心理工作者应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对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及时建档,并加以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帮助贫困女生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把握角色定位,提升专业技能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心理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部分心育教师又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作为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贫困女生的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工作失误,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少,专业化水平不高等现象,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尽最大的努力按照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整师资结构,使之更为合理。另外,应在心理健康队伍建设的经费上给予保障,采取一些激励措施,鼓励高校心育工作者积极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积极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把握角色定位,提升专业技能。
(四)建立完善贫困女生档案,进行动态心理跟踪关注
及时建立、更新贫困女生的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对于贫困女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建档工作,最好是选择新生入学时就开始建档,通过新生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分级建立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采取相应的心理预防与干预措施,防患于未然。对于心理异常的贫困女生,我们还应定期进行复查。因为心理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也应适时测评其心理素质,及时更新其心理档案,对其实施动态心理跟踪关注。发现异常,应给予重点关注,保持信息沟通及时,帮助其查找心理障碍的根源,有效进行心理疏导,优化其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发展。
(五)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肯定,它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和激励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工作理念,将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工作实践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真诚的爱去关爱和感化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女生内心感觉温暖,不再孤独,能够笑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会坚强与奋斗,真正成为一个精神自强、思想富有的独立自主的人。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高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一系列的团辅活动、专题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演讲等教育活动来加强贫困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找回自信,培养她们健康的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
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贫困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将以往单向的物质脱贫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双向脱贫,才是帮助贫困女生从根本上真正实现脱贫的关键。物质扶贫,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经济资助系统来实现,要帮助贫困女生尽力解决经济压力,进一步完善学校资助体系,如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和勤工俭学等形式,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精神扶贫,主要靠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完成。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对贫困女生的心理辅导作用,指导贫困女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疏导和排解不良情绪,实现全面发展。
(七)加强感恩教育,优化心理品质
笔者发现,高校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不少贫困女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认为自己贫穷,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少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他人的感恩之心。还有一些贫困女生,没有及时获得资助,还会表现出愤世嫉俗、怨恨不满的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因此,对贫困女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优化其心理品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贫困女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她们常怀感恩之心,化国家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长的动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才,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提高其道德修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拥有一份美好的感激之情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她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结语
如小儿麻痹症患儿的残疾、麻疹患儿出疹时的病容等,以及耐心讲解如何喂服糖丸、如何进行热敷、小儿发热应该如何物理降温,正确指导家长给予小儿喂药,在整个喂药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什么。对照组:儿童进行接种时,由医护人员向家长阐明该接种疫苗的作用、下次接种时间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提醒家长应当在孩子健康状态下带领其前往接种处进行疫苗接种,以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观察指标:①免疫知识得分:以1题1分计算,答对得分,答错或不答不予计分,总分20分。②健康教育达标率。③医护人员服务满意度。④对预防接种的信心。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计划免疫综合知识得分比较:观察组计划免疫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预防接种的信心、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率对比:观察组在健康教育达标率、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以及预防接种信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1.1护理人员流失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院临床护理人员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离职护理人员21人。流动人员的增加,造成临床在岗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护士身心疲惫而影响了健康,同时护理人员待遇低,也是造成人员流失的原因之一。
1.2对护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技巧和艺术性
临床科护理人员年轻化,语言沟通能力差,说话生硬、死板,缺乏趣味性,患者无兴趣接受宣教。护理部下科室随访,患者反映责任护士说话生硬,患者不知道责任护士是谁,造成了护患关系不协调。
1.3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护理工作量大,责任护士负责床位较多,床护比未达到国家卫生部的要求,护理人员没有时间为每位患者考虑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基本由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定出本科教育内容,如:入院宣教、术前术后宣教、出院指导等,目的使健康宣教规范化。但很多护士只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停留在卫生知识的单向传播上,态度及建立健康行为上没有起到应有效果。
2解决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没有护理健康教育就不成为整体护理。护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作为一名护士,首先树现代护理观,明确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的预防保健和促进健康工作上来。
2.2合理配置人力
保证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随着临床护理责任制护理模式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增加了护士的每日工作量,只有按国家卫生部文件要求护比的配置执行,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把护士还给患者才能保障护理健康宣教的持续发展。
2.3发挥经济杠杆机制,激发护士的工作激情
护理部直接参与医院绩效方案制定与分配,按分层岗位实行绩效分配,实现绩效分配向高风险、高技术含量、临床一线岗位、值夜班护士倾斜。我院为提高护理人员待遇①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每月补贴300元②夜班费由15元提高30元③夜间护士值班入院一个病人补助50元④护理部每季进行一次理论与操作考核,前3名奖励100元⑤临床一线科室开展争创服务之星,被选为服务之星的护士每月奖励200元,通过各项奖励措施及医院政策倾斜,提高护理人员待遇,稳定了护理队伍。
2.4加强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倡人文关怀
责任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科健康教育的程序,有计划进行开展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经常更新知识,科室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护理部有计划培训护理人员、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医学新进展等知识,让护理人员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方式、方法,并送护理人员到三甲医院外出进修学习创造条件。
3结论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中选择62例伴肠梗阻患者,均为行结肠癌根治结肠造瘘术,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2±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选取的家属均为患者子女,无沟通障碍,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0~58岁,平均年龄(39±4)岁。
1.2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依据本院制定的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计划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包括:
1.2.1入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住院情况将计划单的内容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以面授方式,并结合患者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实例讲解,每日1次,每次15~30min,家属需在计划单上签字,要求家属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中,教育后次日,让家属复述教育内容,能复述80%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继续进行讲解,直到合格,并填写调查表,同时询问患者对家属工作是否满意,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交流。
1.2.2术前健康教育
①评估患者身体状况,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药物认识水平和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家属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②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疾病病因,手术过程,治疗方法及预后;了解对结肠造口的接受能力;介绍主管医师情况,手术成功病例;③给予生活照顾指导,合理安排饮食、睡眠;④熟练运用沟通的技巧,责任护士主动接近患者及家属,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活动,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沟通方法。患者术前多有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担心术后结肠造口影响正常生活,责任护士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及造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介绍恢复较好的结肠造口患者现身说法,以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术后健康教育
①根据患者术中情况,责任护士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与家属及时沟通,术后注意观察手术切口、腹腔引流管、尿管及造口情况,告知其注意事项。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皮肤再生能力差,加之常患有其他合并症,可能导致切口愈合时间长。告知患者及家属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现象,观察引流液及尿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准确记录,保持引流管及尿管通畅。告知造口袋的更换方法,排便的观察常识及结肠造口的家庭护理。术后结肠造口约有2~3cm肠管外露,注意观察血运情况,如果颜色变紫、变暗,说明血运障碍,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按时翻身、拍背,按摩双下肢,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进食时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避免产气食物,以免影响胃肠蠕动。保证充足睡眠、休息。②心理指导:术后由于患者担心手术效果,对结肠造口的不适应以及排便方式的改变,造成患者心理不安与恐惧,多有焦虑、烦躁、自卑、抑郁心理,责任护士主动接近患者及家属,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家庭状况等进行疾病知识、保健知识等方面的宣教和指导,告知家属在此期间应多鼓励患者,给予经济、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使患者家属理解患者的心情,有效地分担患者的身心痛苦,让患者感到他不是孤单的,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会让患者感到温暖,亲情和友情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2.4出院指导
详细做好出院指导,告诉患者及家属避免腹压增加的活动,定期复查,互留联系方式,定期回访。
1.3效果评价
手术前由专职护士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Zung焦虑自评量表,对其抑郁和焦虑情绪进行测试。出院时患者及家属对诊治过程的满意度包括很满意、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SAS和SD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患者对诊治过程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诊治过程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9.80,P<0.01)。
3讨论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医学模式逐步拓展为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不仅考虑人的生物属性,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诠释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老年性结肠癌伴肠梗阻患者由于年龄大,生理及心理状况较差,经过手术后导致患者明显的应激反应。当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均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心理历程,即否认、疑虑、恐惧、悲观、认同、以至失望。特别是术后结肠造口及排便方式的改变使患者在心理上无法适应,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在悲观的同时,情绪低落、食欲减退和睡眠障碍,使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他们的复杂心理无法对医护人员倾诉,所以此时家属的位置就尤为重要。家属是医患了解的纽带,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我们在临床上发挥家属的作用,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家属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通过家属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患者心理变化有一定的预见性。护士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指导,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让家属参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共同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自理活动,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更好的处理由于患者生理不适而导致的心理不安与恐惧。从而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理负担减轻,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度也有提高,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4结语
我院产科2000年开办了孕妇学校,帮助孕产妇及时的掌握科学的孕产妇保健及育儿中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丰富,举办十几年来,得到了社会及业内人士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让孕产妇掌握健康知识,我们把孕妇学校的授课时间和方式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从2012年7月开始每周三下午在产科病区对在院的孕产妇及家属进行集中授课,授课后增加孕产妇及家属间的互动和交流内容。鼓励孕产妇及家属在住院全过程及出院后有疑难和不解的问题进行咨询,带领孕产妇到游泳房进行新生儿沐浴抚触及游泳的指导;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告知产妇遇到乳汁淤积不畅时的处理方法等。让孕产妇自己动手操作,护理人员手把手的指导。孕产妇和家属比较容易接受此健康教育模式。
2建立妈妈QQ群
2012年3月我科建立了妈妈QQ群,群主是产科病区护士长,至今群员已近600余人次,在这个群里既有在我科住院的孕产妇加入QQ群,还有一些社会上准备怀孕的年轻准爸爸和准妈妈向我们咨询有关孕育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有问必答,解决了许多群员的疑惑和顾虑。妈妈QQ群的建立不但拉近了医院与孕产妇的距离,在社会上也造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吸引了不少孕产妇来我院产科生产。我们也通过妈妈QQ群对在我科出院的孕产妇进行随访,了解她们对科室的治疗和护理是否满意有无意见等,对提高孕产妇满意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床头设立有机玻璃小视窗
玻璃小视窗大小约22cm×25cm,上端开口便于放置宣传资料。责任护士每天根据每张床位的孕产妇的需求放置不同的宣传资料。如第一天入院的孕妇我们会放入自计胎动的宣传资料,资料上有一副孕妇的卡通图告诉孕妇将手放在自己膨隆的腹部上触摸胎动的次数,告诉她们每天计胎动的时间与次数。孕妇产后我们会放一些有关母乳喂养的图片和资料,还会根据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放置一些产后形体恢复操的图片妇学习。
4主动与孕产妇沟通
责任护士不定时下病房与孕产妇进行沟通,评估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了解孕产妇在住院期间对我们所传授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沟通,大部分孕产妇对我们所提供的孕产妇健康指导感兴趣,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有差别,责任护士会对不同的孕产妇进行耐心的讲解和技能指导。通过责任护士的主动沟通和指导,孕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
5小结
1.1一般资料作者所在医院的骨折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20~70岁,文化程度:小学学历5例,中学学历42例,大学学历13例;其中腰椎骨骨折15例,肱骨骨折20例,股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8例,尾骨骨折5例。本组患者均意识清楚,愿意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1.2方法
1.2.1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骨折的部位、家庭经济情况、陪护人员的情况等,对收集到的患者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1.2.2健康教育的实施根据患者及其陪护人员的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方案,方式有:①语言教育:对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用语言教育,护理人员将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及其家属,包括骨折患者的饮食、休息时、早期功能锻炼等,并针对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②示范教育:对有些理解能力不强或听力不好的老年患者,则采取示范教育的方法,如的摆放、怎样翻身、怎样使用拐杖等,由护理人员模拟示范或为患者播放一些视频,让患者明白并能遵照执行。③分阶段教育:骨折患者在各个阶段的需要不一,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是处于哪一期,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如早期患者主要是疼痛,担心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稳定患者情绪,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后患者需要的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需要手术的患者就要做一些术前指导,术后要重点介绍患者的饮食与摆放,康复期要重点讲解患者怎样合理锻炼。④电话回访教育:对已经出院的患者,要定期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包括:遵医用药、康复训练等重要性,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并告知患者复诊时间,交换联系方式,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随时可以与医生和护士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1.2.3健康教育的内容内容有:①心理方面:骨折对患者来说一般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故,患者开始时很难一下接受,加上骨折卧床时间都较长,常产生不适应及悲观情绪,针对出现的这些心理状况,就要求护理人员态度热情,主动介绍,让患者很快适应环境,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整,引导并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满足患者对疾病信息的需求。②饮食教育: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进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饮食,这是促进骨折愈合的一个重要环节,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防止发生便秘等并发症。③指导:不同部位的骨折对的要求不一样,应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及采取的治疗方式进行个体的指导,如脊柱骨折患者绝对卧硬板床,伴有脊髓损伤者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四肢骨折要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治疗方式不同,也不一样,如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患者要保持功能位,内固定的患者避免过早让患肢负重等。④术前指导: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及时做好术前指导,让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发生便秘或尿潴留。⑤康复锻炼: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教会功能锻炼的方法,开始的时间、运动量等,包括关节功能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和等张练习、正确穿防旋鞋、正确使用拐杖和助行器等。
1.2.4效果评价通过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调查提问及观察,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遵医行为、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2结果
60例患者全部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达到100%;58例患者能够按照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饮食与锻炼,遵医行为达到96.7%;有2例发生轻微并发症,占3.3%,经过正确处理后痊愈;患者满意度100%。
3讨论
1.1一般资料:对妇科2012年1~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按床号顺序分为实验组(1~16床)和对照组(17~32床)。在收治患者时采取入院先后顺序按单双号进行安置床位,单号安置为实验组,双号安置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评估病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有效的整改措施。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查找影响病房标准化管理的原因:①护士在工作中没有全局的观念和管理的意识,最高的要求是完成每班的工作,忽视了病房管理;②晨间护理质量差,忽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③入院时接待不热情、态度生硬,未介绍物品放置位置、设施配置及使用方法、探视制度、与主管医护人员联系的途径、未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未讲解或指导患者和家属阅读相关规章制度等造成患者和家属不配合病房管理;④巡视病房次数少,未对患者进行监督和指导。
1.2.2制定改进措施:①入院时态度亲切、称呼恰当,能使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主动配合医疗护理工作。介绍住院环境、设施配置及使用方法、探视制度,介绍物品放置位置并主动帮助患者将物品放置到位;②晨间护理时首先询问患者夜间休息情况、病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活动及饮食,按照晨间护理标准完成每日的晨间护理。指导患者和家属主动进行配合,共同保持病房整洁、安静。③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病房管理相关知识,培养护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根据护士长每日检查两组病房管理质量、科室质控小组每周进行检查和护理部每月进行检查的质量对个人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根据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先进个人评选。④护士长在巡查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纠正,保证环节质量。⑤护理人员对所管的患者经常巡视,按照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心理负担,调动主观能动性,自觉配合医疗护理工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增强了自护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⑥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除加强业务及专科知识的学习外,需有高度的责任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从内心配合病房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1.3评价效果指标:①床单位整洁,各种物品放置到位,环境安静、安全。②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疾病认知。③患者对护士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患者的满意率测评采用我院制定的行风评议卡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得分>9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主动参与病房管理,病房的标准化程度、掌握疾病健康知识和相关技能、疾病认知、对住院满意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经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由专家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①一般资料;②抗血栓压力带使用情况;③抗血栓压力带相关知识,共包括13个条目,有“是”“否”“不清楚”三个选项,选择“是”计1分、“否”和“不清楚”均计0分,满分13分,分数越高说明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④抗血栓压力带相关态度,共包括4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1分)至“非常同意”(5分),分数越高,表示被调查者越认可抗血栓压力带;⑤健康教育落实情况;⑥健康教育需求情况,调查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向符合条件的患者发放,调查以面对面访谈,研究者辅助填写的方式进行,并对问卷的内容、性质向患者进行解释。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100%。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频数分布、非参数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前健康教育实施的不足
2.1.1术后患者抗血栓压力带使用情况通过本调查发现,临床上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患者的实际使用率仅为52.5%,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接受健康宣教,与其是否使用抗血栓压力带有关。在已使用抗血栓弹力袜的患者中,均是遵医嘱、听从医护人员建议而选择使用,其中只有14.3%的患者认为抗血栓压力带有用且清楚其作用,而61.9%的患者觉得应该有用但不清楚抗血栓压力带的具体作用。说明多数患者只是遵医嘱才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真正清楚抗血栓压力带作用的比例还很少。未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患者中,73.7%的患者没有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建议,不知道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26.3%的患者虽然接受过医护人员的建议,但由于不清楚压力带的作用、觉得不必要等多种原因而拒绝使用。这些情况说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是否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做得还不够细致、深入。
2.1.2患者抗血栓压力带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态度情况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知识得分相差悬殊,有32.5%患者得了0分,只有1人(1.3%)得了满分13分,中位数仅为2分,总体知识掌握情况偏低。而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呈中度正相关,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知识了解得越多,对抗血栓压力带越持肯定态度。而患者是否接受过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宣教与患者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有关。接受过健康宣教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高,对抗血栓压力带持正向态度的比例较多。说明临床工作非常有必要加强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认识和理解。
2.1.3目前临床健康教育落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术后需要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80例患者中,仅有65%的患者接受过有关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35%的患者未接受过健康教育,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抗血栓压力带。说明临床上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落实率不高,还有很多患者从未接受过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在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中,还存在几个问题:宣教时机选择手术前是正确的,但手术后还应该继续关注;宣教内容尚不全面,其中深静脉血栓知识、使用抗血栓压力带的注意事项、抗血栓压力带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抗血栓压力带的清洗保养方法等知识在宣教中关注不足(<50%);宣教方式过于单一,以口头讲解为主(100%),其他方式很少采用;宣教后绝大部分未进行评价(94.2%)。说明临床上健康教育的时机、内容、方式及宣教后评价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2.2临床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方向性
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抗血栓压力带的健康教育需求强烈,95%的患者对提供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大部分患者选择手术前和手术后均给予宣教,说明患者希望护士能够给予连续性的健康宣教,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在宣教内容方面,患者对各种抗血栓压力带知识的需求均很高,说明患者学习知识的欲望比较高,迫切希望了解抗血栓压力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宣教方式方面,患者需要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在宣教后评价方面,95%的患者希望宣教后护士给予评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健康宣教过程中。只有对患者进行宣教后评价,才能了解宣教的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给予补充或纠正,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
2.3对临床抗血栓压力带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2.3.1加强护理管理临床工作上可以通过制定评分标准,定期检查,了解落实情况,并对检查结果综合评价,在全院护士长会上通报反馈,并与奖惩挂钩,通过不断发现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制定出新的管理措施。
2.3.2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抗血栓压力带健康教育具有专业性特点,很多临床护士在进行健康宣教中,对抗血栓压力带的专业知识掌握贫乏,对教育程序了解肤浅,宣教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概念模糊。因此要提高护士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培训,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讲座、业务学习等形式,保证健康教育及时和有效实施。
2.3.3合理选择健康教育时机及方式宣教时机应该选择得当、有效。术后患者抗血栓压力带健康宣教不应该仅仅在术前进行,术后也应该进行宣教,要将健康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如晨晚间护理、治疗护理操作、巡视病房等。宣教方式应秉着“简单、实用、有效”的原则因人施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宣教方式,对学历高的患者可以采取发放宣传材料的方式,而对学历低的患者则采取口头讲解的方式,且讲解方式应该通俗易懂。必要时采取床边示范的方式,更能让患者亲身体验,真正掌握。
2.3.4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宣教后评价是检查宣教效果的有效方法,只有及时评估患者掌握知识的程度,才能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再为患者进行补充宣教,以确保患者真正掌握知识。
3小结
在临床上,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次数和时间是最多的,那么有素质和有效的沟通显得格外的重要。由于很多医院受到了传统式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影响,在护士的心理就很自然的形成了一系统的工作思想:打针、输液、拿药、测体温、测血压等工作。直接就忽视了护士与患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三分治,七分养。这其中养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的调养,它还包含看对患者心理、生理、生活方面的照料。由于患者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敏感的群体,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若是出现了护士用词不当,或者是态度的冷漠等都有可能造成护患之间的误会和发生纠纷之类的事情,甚至还会耽误患者的病情。临床中,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能为患者创造和谐的、安静、优雅的治疗、生活环境,而且还能使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尽快的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患者的病情早日的康复。
2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目的
2.1收集相关的资料
通过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之后,护士能从中获得有效、可信的、正确的识别问题,便于医生制定合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和计划,加上护士的细心呵护、照料、护理,鼓励患者积极的战胜疾病,便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患者因为疾病的缠绕,通常使患者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存在较重的负担、恐惧、紧张等多种顾忌,部分患者迫切的希望通过医生的治疗以及护士的照料之后帮忙解除身心方面的痛苦,同时还希望在院内得到一定的同情和安慰。通过护士的关心、照顾,从而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以便于增强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2.3防止护士与患者之间发生纠纷
在医院内对护患之间的纠纷最好的防范方式是良好的沟通。根据近几年80%护士与患者之间纠纷是因为护患之间的沟通不良或者是沟通存在障碍等造成的,因此护患之间及时的沟通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客观上要加强建立和完善护患之间的沟通制度、善待患者、加强交流、缓解患者与护士之间的矛盾,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和环境,并且还要营造良好的诊断与治疗的环境。作为护理人员,同患者的沟通就要及时、主动,真心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的理解患者的需要,也加深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了解、理解,便于消除患者的不信任或者误解,从而在病房内建立良好、和谐、融合的护患关系。
3护士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3.1选择适当的时间
护士要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时间节律关系,选择最佳时机与患者沟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有的患者喜欢安静,有的患者则喜欢在谈笑中进行沟通,有的患者不愿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病情等等。对待这些患者,护士应随机应变,在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3.1加强语言方面的沟通技巧
护士与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这也是护患之间的心声[2]。护士与患者在进行沟通的时候,护士对自己所要用及的语言应该调整到最温暖、最体贴、最亲切、最礼貌,对患者不能出现直接的喊叫,音调不能过粗、过快、过直。尤其是高级病房,由于病房内的患者较为挑剔,不论是护士的行为、语气、态度、护理的方式等,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是很高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讲话的时候要掌握住分寸,尊重患者的权利、选择以及隐私。为体现护理人员尊重患者的人格,要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的情况给予患者适合的称呼。因人而异,同时还要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年龄相适应。护士接待患者时要热情,并使用礼貌性言语。护士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交谈时,既要热情,又要讲原则,既要关心,又要劝导,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对有严格注意事项的用药和护理,要准确无误地反复交待,直到患者或家属明白。健康教育是护患交流的重点,要尽量使用相互理解的词语,并尽量把医学术语变为通俗易懂语言,以便患者理解和接受。护患交流时应采用中速的语言和音调,在强调注意事项时,做必要的停顿,使患者有一个接受和反应的过程。在与患者沟通时,还要注意倾听患者讲话,表明尊重他,重视他的意见。同时倾听也是一种鼓励,鼓励患者把心里的感受和压力说出来,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3.2非语言的交流
非语言交流主要是指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通过人体的表情、动作、眼光以及空间的距离等从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3]。非语言交流因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表现力,通常情况下,无声的语言比有声的语言更加的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比语言性的交流沟通更加的重要。
3.2.1保持微笑
一个小小的微笑能消除患者的心中的恐惧感、陌生感,还能在短时间内拉近护士与患者的关系、距离。未等护士开口说话,但是那小小的、温柔的、亲切的微笑早已留在患者的心中,不仅能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还能给患者带去欢乐。
3.2.2眼光的交流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通过对患者眼光的细心观察,护士能从其中读出患者的痛苦、无奈。同样的,护士也可以通过眼光的表示在倾听患者的述说并且还表示对此的同情,让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眼光的友善和亲切能给以患者美好的心情,甚至还能稳定患者的情绪等。
3.2.3仪表的端正
高级病房中尤其注重护士的仪表,除了优雅的语言之外,稳重、大方、沉着的气质和举止能给以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安慰,从而消除患者的疑虑和焦虑。反之不良的表现就会造成呼唤之间的矛盾,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事故纠纷。不仅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还阻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治疗。
3.2.4触摸性的交流
一个不经意的抚摸能让患者的心情得以平静。在不适合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身体的接触以表示对患者的关心;尤其是对于视力不佳的患者通过肌肤的接触能给以患者安慰和引起患者的注意,从而加强交流。同样的触摸也会出现负面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性别、社会背景、触摸的方式等,若是处理的不好,反而会引发不良的作用。
3.3倾听患者的心声
倾听,不仅仅是指认真听对方说话的过程,它还包括了对患者生理、心理、感情以及认识的过程,要求倾听者的集中注意力,在仔细倾听的同时还要注意非语言性的交流沟通,要更加全面的理解u对方索要表达的意思,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通常要与双方保持50~100cm的距离,不仅要保证姿势和的舒适,还要保持双方的目光接触、交流,在中途不打断或者是转移对方的话题,特别注意对患者的谈话内容不要做出相关不良的评论,也不要立即做出任何的判断[4]。护理人员在倾听患者谈话的时候,要注意患者的谈话内容,及时的查证自己是否理解患者,通过微笑、点头、眼光、表情、姿态等表示自己在认真的倾听,并且还要表示对患者所说的内容表示理解。护士与患者尽心沟通的时候,护士也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探测患者是否听懂自己的话语或者是否感心情,从而加强双方的谈话,使之更加的深入和融洽。
3.4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知情权由低到高可以将其分为知情、拒绝以及选择。知情权对于患者来说是作为患者求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医护必须要充分的尊重。每当护士给予患者做其相关的检查、治疗、给药等活动的同时必须要让患者及时的知道,使其配合治疗[5]。如果方法是正确的,那么将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促进的作用。例如哎给患者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某些患者因为血管不好找,或者血管过细、深埋、塌陷等现象,这样很难一针见血或者是在血管中滞留针头时,护士必须要详细的给患者进行详细的讲明其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相关风险等。护士与患者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说话有分寸、慎重,不能随便的将自己的观点硬加给患者,避免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或者误会。最后要要尊重患者的选择权以及拒绝权。
3.5针对性的询问患者
护士与患者在进行交谈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从患者的心理、病情、生活、社会等方面及时的对医院的护理情况做出调查。护士在对患者的谈话中,要尊重患者的风俗习惯、人格特点、文化信仰等,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需求,以便于补充、修正、完善护理方面的措施,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是处于最佳的状态。
护士要掌握整体护理的观念,领会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充分认识健康教育对于眼病患者的重要性。护士除应掌握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和其他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明确健康教育是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和适应能力而开展的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传授其所患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让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促进患者病症康复和预防复发,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士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实现情感交流,从而了解患者的健康需要、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2健康教育
2.1手术前健康教育
眼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眼病患者多有思想顾虑和紧张心理,常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影响以后的生活,因此,必须做好术前健康教育,满足患者被关注的欲望,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了解手术前用药和各项检查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解除患者的疑惑,缓解其不安与恐惧心理,纠正其存在或潜在的紧张恐惧意识。对于伴有糖尿病、心脏病、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白内障、青光眼或眼底疾病患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方式多交流、做好宣教,使患者心情放松,避免患者因精神紧张而造成血糖、血压较大波动及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而使血中儿茶酚胺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造成血糖升高;对于伴有血脂高的眼病患者,要指导其进食低脂、易消化、低糖的食物,多食用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对于文化层次低、认知功能和视力、听力、记忆力均下降的老年眼病患者,要反复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交代,多交流、多举例说明,尽量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思想有所准备,以减少因精神紧张而诱发心梗,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眼压及全身情况,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2.2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与健康指导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眼压变化,观察有否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情况,告知患者术后24h内禁止下床活动,不能剧烈咳嗽和用力大便,要保持心情舒畅,排除烦恼,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肃静;嘱患者术后当日进流食如米汤、蛋汤、牛奶、豆浆等,然后逐步改为软食、普食,多吃水果、蔬菜;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咳嗽,并为患者指导示范做深呼吸、吞咽动作。对于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密切注意其血压变化,注意有无头痛症状,嘱其饮食不能过饱、不能吸烟,充分休息;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有无心慌、气短、出汗、全身无力等低血糖现象;对于某些病情稍好一些就不遵医嘱、护嘱的患者,要告知其病情复发和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活动,评估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教育,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要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以达到患者术后尽早康复的目的,既要为患者减轻痛苦、又要减少费用开支,如对特殊患者可采取一对一式教育,对同种疾病患者可采取分组式教育;对单眼手术患者可采取实物教育、阅读宣传手册教育、示范教育等,对双眼手术患者采取讲解、举例说明教育等,语言要形象、生动。
2.3出院健康指导
对于已治愈即将出院的患者也要开展健康教育,可采取反复交流,发放宣传单、小册子等书面文字材料等方式,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防止病情复发的关键,指导患者了解出院后病情复发的症状、体征,以便及时复诊;嘱患者养成避免疾病复发的良好习惯,如禁烟酒、避免过劳、保持良好情绪等。
3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