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语文 课堂 争论 途径
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论,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1.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1 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1.2 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1.3 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4 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2.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2.1 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一枚金币》的时候,同学们当读到父亲将那枚金币投入火炉里时,许多同学都举手发言,觉得父亲教育儿子没错,但不应该毁坏钱币。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父亲做法错误”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父亲做法错误”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毁坏钱币是触犯法律的,教育儿子也不能犯法。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 父亲每次将金币投入火炉里,是为了让儿子彻底明白,只有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挣来的钱,才会使自己珍惜的!虽然父亲做法有些极端,但对儿子起到了根本作用。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2 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瑞雪图》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2.3 逆向求异进行争论。“逆向求异”是对现成结论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应,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如《落花生》的点睛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所在之后,引导学生作逆向性思考:“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有什么不好?”学生间进行争论。这样反思能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理解与借鉴上会有所突破。
3.课堂争论的有效策略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3.1 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3.2 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他人。
如果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同学能顺利、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关键词】语文;课堂;争论;途径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论,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1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1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1.2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1.3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4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2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2.1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鸬鹚》的时候,同学们看鸬鹚捕鱼的录像,当看到渔夫抓住喉囊鼓鼓的鸬鹚把鱼挤出来时,许多同学都不由自主的发出惊讶声,觉得渔夫太残忍、太不人道了。进一步了解到,鸬鹚的脖子上被装了个圈,渔夫只让他捉鱼,而不让他吞咽,于是更觉得呕心。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渔夫残忍”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还有不少同学觉得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渔夫残忍”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鸬鹚本是渔夫捕鱼的工具,渔夫养活他们,训练他们,就是让他们捕鱼的。如果没有鸬鹚,渔夫就捉不到鱼了,他们的妻儿们就活不下去了。这不也很残忍吗?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的同学自然是前思后想,左右为难。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2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第一场雪》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2.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结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如《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语文论文很笨”。这时有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利大于弊”。由此一场激烈的课堂争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就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国家教委颁布的两个“方案”虽已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很多师专学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与方案的要求相契合,与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本文就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简称《教学方案》),由此,全国师专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关于有关师范专科课程改革的大讨论。之后,师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方案与说明》(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为师专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两个《方案》颁布以来,绝大多数师专的教育改革还远未达到《教学方案》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未与《课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师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太多问题,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本文就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几点讨论。
一、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彰显专科特点
从角色定位来看,师范专科与师范本科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本科是重理论的话,那么专科更应重实践。每个教育层次都应该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然而,就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师范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多数师范专科学校课程仿效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不仅设有数门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面向农村的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师范专科学校一味仿效本科课程设置,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具备专科生本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夹生饭”符合谁的需要呢?所以,就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讲,师范专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专业课程开设的纷繁复杂
有人说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师教育理论,我认为仅仅是这两方面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需求。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确要求师范专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包含六个模块,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体现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素质。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或是单纯的“师范性”,这一改革措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对于师范专科学校来讲,所开设的课程要找到各类课程比重的最佳结合点,不能顾此失彼。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把数学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有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不说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就学生方面来说,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像必修课那样,况且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数学选修课的开设未免显得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科专业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绝对的比重。
二、关于师范专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
1.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角色
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应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人才,所以要有区别于本科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本科院校的课程删减了几门就是专科学校课程了,作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结合《教学方案》中课程要求的六大模块,来建设自己的课程特色。对于“特设课程”这一块,我个人认为不宜做统一要求,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专科数学专业的特设课程未必一定是有关数学学科的课程,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根据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自身在艺体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重庆周边山区农村小学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现状,所以在特设课程这一块开设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体操等课程。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等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必过于追求形式
对于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很多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加起来至少十五门以上,数学学科重在培养人的思维,思维的培养我认为重在课程的“质”,而并非“量”。另外,结合师范专科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的被动选择,我认为选修课没有必要开设,必修课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三大主干课程地位不可动摇无可非议,离散数学取论性较强的复变函数是符合专科实际情况的。至于《课程方案》中提到的数学专业特设课程“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方法论、统计方法”,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把这部分课程加入到必修课中,至于普通物理,作为专科学校把它改为自然科学基础更为合适些,使学生在各方面知识都涉猎一些。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效果低于课改预期目标是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语文课改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掌握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肇始于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应当承认,就目前的课改现状来看,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灵活,习题课的优化设计不足等教学策略问题,导致语文的课改进程不如当初设想的那样顺畅。课改效果低于预期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改遇到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方面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这样才能确实提高教学效果,把课改工作不断推向深人。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间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设计分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用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教学的起点,对于教师在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课堂教学起到统率和整合的作用。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关于典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理论,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的主体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的维度应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重视过程性目标设计、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有机融合。而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教学目标(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表述应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几个方面。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所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教学目标的出示时机应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指标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可能。
2、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应该与文本进行深人“对话”,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针对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选用的教材内容作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优化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要通过问题来呈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的能力,要能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用精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教师在设计有效教学问题时,一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界定。主问题是指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二是要注意主问题的特点。主间题一般来说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三是注意主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具体设计。在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评价指标方面,既要体现教学文本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还要体现语文学科教育价值。
3、有效教学的策略。语文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且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方法。某种教学方法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教学的问题,而对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某种教学方法可能较为有效达成某种教学目标,但可能不利于其它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的教学策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策略也永远没有最好,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人因文而异。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这类教学策略的具体形式虽然也是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所以这类教学策略也通常被称之为“自主学习策略”或是“发现式”教学策略。
(2)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外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按性别、知识基础、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作有机调配),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促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是语文学习中互动合作的主要形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师师、师生、生生合作等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疑点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收获。
(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学习教学策略更趋向于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探究性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学生探究态度、体验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讲究实施策略。
(4)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就是解决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呈现新课堂亮点的策略,即通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增强问题意识。
(5)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情境创设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有“语言描述”、“计算机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模拟场境”、“现实情境”、“问题提出”等类型。
4、教学媒介选择的策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考虑教学方法外,还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介为教学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研究的发展,讲授法已远远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口头讲授。除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辅助物业已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骤增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的组织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要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或教学手段的特征与作用,并能将它们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技巧中,做到教有实效。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媒介选择模式,每种模式所运用的选择标准又有所不同,但在选择和运用媒介的过程中却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在选择媒介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考虑的。有些媒介可能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刚学过的陈述性知识的回忆,另一些媒介可能更适合于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动作技能。换句话说,某些媒介比其他媒介更适合于某种学习条件。
(2)学习者的特征。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专家都同意,学习者的特征是媒介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然而,在哪些特征比较重要这一点上,却没有一致看法。许多教育工作者相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同,他们能从与他们的学习风格相配的媒介中获益最多。但那些学习风格上的差别是什么,它们如何与不同的教学媒介有效地相配,还很不清楚。
(3)学习环境。在选择媒介时要考虑学习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校的财政预算;班级大小;发展新材料的能力;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媒介设备的可用性;教师的能力;校长和教师对待革新的态度;学校的建筑条件。在设计教学和选择媒介之前,所有上述因素都必须仔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最佳决策。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
把握了以上几个原则,我们在选题上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只有选题确切了,科研才能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课文;教语文;美丽转身
虽然语文教育者一致认同在上语文课时主要是用课文来教学生们学语文,但是,当前在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教课文”。记得台湾教师赵镜中曾与一位教师同时在内地教授《太阳》这一课时。一堂课下来,发现这两位教师所注重的教学目标都不相同,赵镜中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怎样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将教学目标重心放在了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征和太阳与人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方面。后来,赵镜中老师感叹的说:“内地的语文课主要以教课文为主”。他对这一教学方式不认同,觉得在课堂中应以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采取好的方法为主要。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内地与台湾教育者的语文教育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当前我们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将教育观念全面的转变,从“教课文”向“教语文”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关怀,以此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一、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提纲
首先,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教课文”与“教语文”的涵义。前者主要指的是将课文中包含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后者主要指的是将课文作为例子,不断地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语文方法。在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们应深入地挖掘教材,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们全面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文中的重点部分,让他们去感受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并且还要提出“法布尔为什么从小就对昆虫这么的喜爱”?以此引导学生们分析研究喜爱、痴迷的具体表现,将文章的提纲大致理清。这样一来,文章的层次就会清晰可见,学生的知识也逐渐的提高。文章的条例变得清晰了,很好地为下文掌握关键词和揣摩文中人物的特征该选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引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语言上的积累与合理的运用
1.教给学法,将语言积累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将他们潜在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出来了。在“学贵得法”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教育者在语言积累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比如,在“牧童”这一词解释过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将字分开来解释,这样他们就会很快的理解这一词的意思,就是“放牛的孩子”。再如,在感受课文内容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阅读了这篇课文,你们了解了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表达出来吗?”对于学生来说,直接采用词语说的教学方法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他们在用词语回答时并不是很理想。不过,笔者认为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他们知道:在阅读文中时,应重视其中涵盖的词语,并且还要将文中的词语积累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经常引导学生们做这样的语言训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2.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要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如何才能将语言积累向运用语言方面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应在课文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明确课文所要教的内容。充分地考虑除了要教学生们学习生字新词之外,还应教他们什么。
其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在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前,应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
3.针对小学生爱玩与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提高其写作兴趣。首先,观察情境,注重重点,写出真情实感;所谓观察情境,主要指的是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等一些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其主要是在小学生的思维、心理以及学习语文的特征基础上而提出的。比如,现在是春天,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户外去寻找春天的踪迹,感受春天和煦的风带来的一丝惬意;下雨了,可以让学生们趴在教室的窗口上观察雨中的景色以及路人的反应;秋天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以此体悟出秋天是农民伯伯丰收的好季节。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得到丰富和加强。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为课前学习、课上实践的教学方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模式,即使在新的教学方法中,也属于较新颖的方法。简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是一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在课下完成知识的讲授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PPT教学课件等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时间主要被用来解答问题,指导学生的知识运用。教师从课堂的讲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内容,是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在课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课堂上的问题解答和知识应用,三是课后对翻转课堂教学情况作出评价以及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注重对知识的讲授,课堂以教师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运用过程。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利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的主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解决,学生的课堂地位明显提高。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可以整合起来形成教学资源库,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2.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课上教学搬到课下,把课下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搬到课上,这种教学内容的翻转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考,这对学生的长久学习发展有深远影响。
3.增加课堂互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然后展开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使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大大提高。有利于消除师生隔阂、增进师生情感,使师生开展有效的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翻转课堂的应用也使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得到加强,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督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三、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准备,教学资源的准备和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对知识的讲述被搬到课下,以网络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出及时指导。教学资源的准备情况对翻转课堂的实行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尽量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可以以动画视频短片、美观的PPT课件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上教学,师生课堂地位的翻转
课堂教学以发现、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主。教师应充分尊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为学生解决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供帮助。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加强小组学习交流,先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重点讲解。
3.课后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偏弱,教师要注重课后评价环节,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家长加强沟通,请家长配合监督学生完成课前学习过程。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我反思,寻找翻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指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效果,要从课前准备、课上教学、课后评价三方面积极探索提高翻转教学效果的方法,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微课是近些年响应高效课堂号召,结合信息时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所衍生的产物,即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材料,时长普遍较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课下传输,对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却鲜少出现在课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不太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局限在讲台与黑板之间,教师没有时间来学习新的教学设备,不会录制微课,所以微课没有得到应用。(2)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会吸引学生其他方面的注意力,让学生变得“醉翁之意不在酒”。(3)微课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被很多老师弃用。
二、如何开展微课课堂
1.充分利用微课特征
微课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微”,微课视频的录制时间是相对较短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课程的重点、要点精确地传达给学生,是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时主要思考的问题。在具体录制时,要将相对应的内容进行规划总结,再进行精简规划,着重突出教学重点,才能够达到效果。
微课的第二个特性是“一对一”。微课录制与教师讲授不同,学生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观看微课视频,所得到的感受是教师对自己一对一的讲解,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效果更为明显,并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地方通过课下的学习完成。
微课的第三个特性是互联网传输性。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讲课的速度是不定的,时快时慢,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够及时消化,就会形成知识误区。而小学语文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有所遗漏或误区得不到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后的学习。而微课具备互联网传输性,教师可将微课交给家长,督促学生学习观看,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课堂趣味性
微课相较传统课堂而言,是新奇的、有趣的,因此微课进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好工具,只有从心底接受语文、喜欢语文,才能谈及对其的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在开展微课课堂时,要有意识地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元素,如动画、图片、音乐等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性的东西,帮助学生学习,让小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中逐渐走出来,慢慢接触自主学习,为日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3.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处于引导启发阶段,对于一些课文而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理解感受为主,背诵记忆的知识相对较少,主要是理解巩固对于汉字的认知学习,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开展微课课堂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如讲到有关诗句,类似“接天莲叶”等具有描绘性质的诗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就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文字,或者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作画,要保证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这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保证。
4.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3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加快和深化,人们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模式、技能及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没有领悟到新课标改革的精神涵义,高中语文教学阅读课程的低效性仍然较为普遍,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造成了影响。因此,加深对新课改的领悟,全面深入的认识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 有效阅读概念的阐释
提升阅读能力就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是对文本的解读,教学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定义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就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阅读者,更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在有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效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个评价课程的标准,是针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阅读教学”,我认为一是有效率;一是有效果。对一个班级而言,应该是让90%以上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全过程,主动质疑,主动思考,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让9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这是评价阅读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标准;90%以上的学生能将阅读感受用笔记的方式准确记录,并且参与读书讨论,这是评价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标准。
二、 新课改中对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探索尝试
2003 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促使语文教育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终于冲破原来的僵化与死板,教学手段日益丰富,课堂上有了声形并茂的展示;教师角色意识逐渐转变,师生之间有了双边互动的探讨学习;教学视野不断扩展,课堂内外有了生趣盎然的活动……但热闹的背后,学生收获了什么呢?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阅读教学目标模糊化、过分强调课堂“生成化”、忽视语文“工具性”……新的批评随即而来:语文课失去了“语”。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最直接的动力,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读、愿读、并乐在阅读中。学生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积极持久地投入到阅读当中,也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那么阅读便成了学生一种内在的需求,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当阅读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时,阅读教学有效性自然而然的便提高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的采取符合学生兴趣和口味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授之以渔”的方式
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予他人鱼肉,不如教人捕鱼技巧。中国有句古语还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讲求阅读效率,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阅读得法,学生才能畅游在语言的世界里,汲取丰富文化营养,取得阅读的最佳效果。 阅读教学中方法的教学不是一种枯燥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中掌握,同时又把这种方法自然而然的应用到进一步的学习中,习惯成自然,每每阅读,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都能得心应手,学生才能在阅读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做到阅读能有所得并通过反复地操练, 使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掌握由不熟练到熟练, 逐步将技能内化为能力。据研究发现,人们还普遍认为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等相对于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学习的策略,比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策略、元认知策略等,将方法技能上升为策略,自觉的管理自己的阅读学习行为。通过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会阅读,自己能阅读,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在阅读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三、 总结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综合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教学风格
1前言
由于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高校体育工作而言,公共体育教师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教育中有着与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师主要是指担任体育技能课的教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更主要是以示范性与感染性为重要特征出现的。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的教育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是师生的身体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具有开放性、师生交感互动性强等特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的教学风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纲要》强调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人格形成的发展规律,这将要求体育教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形成个性教学。体育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必将要对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观点、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的选择,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形成,个性特征的培养,人格素质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合作精神的养成以及学习效率和进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国内对于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没有一套适合体育教学情境中测量教师教学风格的工具,当前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何特点?教学风格的类型倾向于哪几种?不同性别、职称、教龄、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是否存在差异?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贯彻落实新<纲要》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第一轮调查对象:分层随机抽取福建省部分高校(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闽江大学、莆田学院和泉州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7%,有效率问卷142份,有效率97.9%。第二轮调查对象:按部属、省属、市属级别分层抽取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学院、闽江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宁德师专、泉州学院、莆田学院、龙岩学院、三明师专等14所高校担任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4.9%。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风格测量工具
采用Grigeorenko&Stemberg编制的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通过预测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重新修订一套适合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问卷,该量表是一个教师的自陈量表,共七个分量表,47个题目,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定(从完全适全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1、2、3、4、5。分别评价立方型、执行型、评判性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七种类型教学风格。
2.2.2全部数据统计都在SPSs11.5中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总体教学风格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体育教师在七种教学风格上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教学风格依次是:激进型、立方型、局部型、整体型;这与非体育专业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对体育教师来说,这四种类型也是受欢迎的,是效率高的教学风格。如表1。
3.2不同性别、职称、学历、教龄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的比较分析
表2显示: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如表2
表3显示: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而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如表3。
表4显示: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立法型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这可能与样本的数量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见表4表5显示:不同教龄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差异均不显著,这与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同格类型相一致,在高校教师的职称一般与教龄相挂钩。然而,相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年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得分最低。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关系,老教师心理状态与年轻一代有所差别,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如表5
4.1从总体上看,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的以激进型、立法型、局部型、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为主。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有关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类型以激进型、立法型、评判型、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为主,这四种教学风格是相对复杂、有创造性和效率高的教学风格,Grigeorenko&Stemberg的研究结果发现老教师相对于新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执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有关学者对高效能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般教师相对与高效能教师更加倾向与执行型和保守型的教学风格,这从另一侧面验证了前面提及的研究结论,即执行型、保守型教学风格是相对简单、效率低和不受欢迎的教学风格。本研究的一部分结果与其相一致。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和近几年来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促进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不断完善。
4.2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
4.3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立法型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4.4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而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
4.5不同教龄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差异均不显著,这与不同职称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相一致,在高校教师的职称一般与教龄相挂钩。然而,相对于教龄较短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年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分得最低。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的关系,老教师心理状态与年轻一代有所差别,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
教育能不能被学生接受,要判断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生命力。创造符合学生的教学环境,编制符合学生的专业课程资源。根据社会的需求,编制特色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大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将理论结合到项目中。近年来各个出版社的教材都是偏于理论、偏于大项目的。肓目追求外国的形式,直接过渡到项目教学,学生基础东西不会,直接过渡,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习也很吃力。如果综合一下,理论精讲、小案例、大案例、再过渡到大项目。因此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老师也能顺心如意地讲课,然而校本教材要保证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符合,保证对学生培养。
(二)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有主观性。比如photoshop教学,上课开始展示上届学生优秀作品,调动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课下认真备课,备课时精选素材,认真找到适合本次课的精典案例,将知识融入到案例中去。上课时充分利用时间,保证课堂质量。上课时先展示讲解的案例作品,再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分析怎么做,教师协助攻破难点,演示新知,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所思、有所想,达到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创造性地学习。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激发学生思维。
巩固学生技能,要不断举一反三,讲解新知时,引导并带着学生做,给学生相似的案例,完成练习,熟练后让学生进行设计。比如PS教学,讲解杂志封面和电影海报制作、婚纱摄影、企业宣传册、建筑效果图设计等大型案例后,讲完一个,就让学生给出相应的定位,自己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主体。将老师解放,进行指导。得到锻炼的学生才能走向工作岗位,缩小毕业生与工作需求的差距。
(四)增加表扬机制,树立学生自信。
教学管理过程中,表扬与鼓励对学生的作用大于批评与指责。因此,不管再坏、再不好管的学生,你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加以表扬,拉近与学生距离,再让学生学习会轻松些。完成任务较快较好的学生,要不断鼓励。比如:把学生完成的较好作品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自我、相互点评。在老师指导下做出改进,然后将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树立起了信心,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五)教师能力提升。
学生完成在校学习后将走上工作岗位,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影响很大。如果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该校教学质量肯定好,学生在校能学到更多知识与技能,更易找到适合的岗位。加强教育、心理学学习,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能力。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入企实践学习。将所得经验及企业需求引入到课堂中。教师在新形式下不能抱着陈旧观念不放,要以平等眼光看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学习者,教育学生同时也向学生学习。教师岗位是平凡的,教师作用是巨大的。
(六)师生关系。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一、对语文活动教学的反思
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着力研究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把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整体发展上。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坚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比如,在语文课上,一般先让学生初读全文,感知语言,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原有的经验、方法,进一步细读课文,弄懂“为什么”的问题;在上述学习之后,学生还要在变式训练中学会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标,我们已达到,而第二、三步,则主要还是停在理论的分析研究上,为什么?因为“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表面上是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上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机制”。由于我们研究的起点很低,活动教学的研究始终停留在浅层,使活动教学在大面积的实施操作层面上,尚远未达到展开的层次,其突出的表现是活动的效率较低。
在研究活动教学时,创新教育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可供我们应用的仅是心理学研究中对发散思维的理论。我们也尽可能地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精致性的培养。比如,从教学内容上,我们对课文题目、语句进行推敲,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重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讨论,试图让学生在反思或观摩其他同伴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取创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识,以培养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目标也始终未能达到。
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创新教育的呼声与日俱增,小学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教育这一层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对深入研究活动教学的思考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作为研究的总目标,我们的视野会更开阔,而提高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师的行为。为此,我们对学习活动的流程“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反馈讨论——变式练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并分别提出相应措施。在教学实践中,以备课为切入点,真正落实这些措施,以提高活动的效益,从而达到以熟读感悟、探究讨论、专题活动等新型学习方式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废止繁琐的“发胖式分析”套路。
(1)设计以活动的目的性为根本。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学科的特点、知识的属性、学习规律等,并以此为根据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例如,教学第七册《捞铁牛》一文,其中一个学习活动指向培养学生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那么无论是教学时间的分配,还是活动的展开,都是以此为根据。学习活动设计的成败也在于此。
另外,备课时要仔细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做好“剪裁”的准备。比如:如果要问“种田人再这么等下去,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结果”,就要估计到学生的思维会因此怎样“发散”,对哪些回答应及时“剪去”,哪些回答则既有利于达到原定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及时鼓励他们展开,以真正实现“活动促发展”。
(2)设计合适的反馈形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带着一个综合性的练习题进行了足够时间的阅读思考,但教师提问时仍举不起手。是学生不会吗?不,多半是反馈的形式不恰当。这就要研究反馈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馈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师及时捕捉学习信息。比如,学习第九册《鲸》一文时,要让学生说说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连课文从几个方面写鲸睡觉都没弄清。他们学习中的误差这么一点点积累,教师巡视时却无法知道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接着的点拨便不切实际。在教学《鲸》一文时,另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摆出鲸睡觉的样子。他稍一巡视,发现学生摆得认真,但有几位学生把鲸的图片胡乱地摆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随即选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上试摆,要全体学生再读一读课文,评一评这位同学是不是根据鲸睡觉的特点进行摆图。学生便立即明白了:读书要抓住鲸的每个特点。通过独立学习,他们很快摆出鲸睡觉的图画,并说出鲸睡觉的两个特点:一是几头聚在一起,二是头朝里围成一圈。第二是反馈的形式便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听、说、读、写,本身无所谓优劣,但我们通常以指名个别学生说出学习结果,老师当裁判的形式为主,显然,一方面忽视和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单一的说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馈形式。为此,我们要思考反馈的时间、人数、形式、情境等,更要考虑听、说、读、写、演等的结合,便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3)设计精当的点拨。由于活动教学的块状明显,问题的综合性强,所以,课堂上有时出现“冷场”是正常的。如果点拨得当,冷场可以转变为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好时机。首先,应尽量选择直觉式的点拨方式。平时,我们常见的点拨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逻辑推理式的。比如教学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学生提出这么个问题:阮恒献血时心情怎样?这是一个好问题,便于由此理解阮恒的内心。但一位教师的点拨令学生费解:①阮恒痛哭了几次?②他每一次痛哭的时间和程度有什么变化?③他这样不停地痛哭,可以看出他心情怎样?其提问的严密逻辑性恰似解几何证明题,其思维过程也不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对每个小问题的思考都存在误差,终于,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败下阵来。另一种点拨方式是直觉式的。“这时候,阮恒心情怎样?如果一时说不上来,你们可以读出来。”,学生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去读读、说说,思维又活跃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根据在小学阶段的任课经验,对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展开朗读指导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用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每个人的语言知识结构都是由一个巨大的语义场形成的。简单来说,语感就是学生用于理解语言最直接最基础的感受。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获得进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感培养的最佳阶段,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的正误、含义,体味语言在使用中的产生的细微差别,就能够通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二年级上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分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与情感,如母亲说“小兵,咱们回家吧!”时的无奈、售货员说“多懂事的孩子呀!”的感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进行体味,在无形中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用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朗读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材料积累和语言技能运用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剖析与讲解,指导学生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疑问都放到朗读的过程中去,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深层理解后对自己自问自答的机会。如,在《丑小鸭》这堂课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丑小鸭经历曲折之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的朗读。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找到“大家为什么会欺负丑小鸭?”“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那些困难?”“丑小鸭离开后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等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也培养起学生用朗读加深文章理解和解答自身疑问的能力。
三、用朗读巩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语气、节奏、用词、句式以及文章的整体格调等方面的问题。所谓的朗读,并非是传统上学生喊读、哼读、以及拖长声的念读,而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主旨,并将字、词、句、语法等零碎的语言基础知识内容通过学生有效的朗读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将文字语言同有声语言结合起来,从而不至于使得学生的内在知识框架结构成为零散的、分割性的系统。二年级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中,有一些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相对较难识记的字词,如“一瘸一拐”“惋惜”“黄莺”等,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掌握得更加熟练。这种学习方法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学生机械性的练习更有效果,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技能与技巧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上,朗读指导教学作为听、说、读、写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和学生突破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化障碍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上应得到认可教师的充分认可与重视。
参考文献:
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推行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意识并不完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化分析
1.1 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更加注重整体发展趋势,以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扩展,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新课程整改的一定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2 思想状况与思维变化
学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逐渐开始变得宽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新时代气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一定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了适应新变化,就应适当的结合网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政策,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
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应对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学基础,进而保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较与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比较与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程内在体系以及教学教法之间的联系。
2.1 认识程度较低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基础课程而非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与热情,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前途发展,对于个人利益诉求的追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无法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相关的素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得到一定的认识。
2.2 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高校已经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在实际实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情况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老师教学较为呆板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师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碎片化”,仅以话题来吸引学生的片刻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完全抛开书本用个人的语言讲行组织教学,随意性过强。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并不能灵活运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际进行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新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及时掌握使用,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教学内容准备不足课堂组织安排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计划。
2.3 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引入实际生活,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依旧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的进步会对相应的理论进行一定的创新,相关的政策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适当的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3.2 ??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互联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养。
3.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应进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认识思想,及时学习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