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经营模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多渠道协作的B2C模式首先是O2O。电信运营企业要连锁化统一管理营业厅,接着和实体营业厅进行互动,通过线上获得人流以及订单,相互补充和发展。同时,传统互联网公司不具备运营商现成的门店资源,所以运营商和传统互联网公司有一争高下的资本。其次,电信运营商自身就是呼叫中心,可以不断扩大“线上”范围,促使其既可以覆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还可以拓展营销渠道,运营商可以主动呼叫客户,客户也可以自主拨打销售热线。例如,电话销售可以主动打电话给目标客户群,向其推荐手机,紧接着给有意向的客户发送更多的产品信息以及Wap地址,促使用户可以直接连接到地址自行全面了解产品的信息,最终获得客户的手机订单。将电话、手机以及互联网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销售业绩。再次,O2O和电话营销的结合。电信运营企业将电话人工介绍、互联网自主浏览、实体渠道亲身体验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购物成功率。比如,客户听到广播宣传的手机销售活动,觉得有需求,就会主动拨打销售热线,简单听取活动信息介绍,接着连接到销售人员发给自己的WAP地址,还可以到附近的营业厅亲身体验产品,最终购买产品。
2整合价值链的B2B2C模式电信运营商可以整合自身价值链的实体社会渠道以及自身的114或者12580整合,构建B2B2C模式。首先,构建网络销售平台,促使实体店可以在网上开店。电信运营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自身的实体店到运营商官网开店并销售产品,因为电信运营商自身就具备大量管理渠道的人员,这些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网店遇到的问题,这是电信运营商构建B2B2C模式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促使实体店可以网上开店,也促使其以较低的成本巩固实体渠道,与酬金补贴相比更具现实意义。其次,整合114或者12580的本地商家资源,并销售给自由客户第三方产品。电信运营商可以支持与114或者12580合作的本地商家在自己的官网开店并销售。因为电信运营商直接和本地商家合作,其服务和产品具有本地特征,所以可以做出有差异的产品。此外,电信运营商自身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和第三方合作设计并实施低价团购的活动。这种模式即将用户的忠诚度提高了,也促使用户的保有成本降低,更增加了运营官网的流量,提高了品牌力量。
3B2B模式电信运营商还可以整合大量的集团客户资源,形成B2B模式。电信运营商具有很多集团客户,而这些集团客户之间有潜在的合作需求,电信运营商正好可以创设一个沟通合作的平台。同时,电信运营商自身具有一定的信誉和客户经理机制,构建B2B平台之后可以促成集团客户之间的合作。这种模式发展了集团客户,巩固了客户市场,将集团客户忠诚度提高。
4移动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具有大量的数据,较强的基站定位能力,大量网络管道,所以具有构建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首先,电信运营商具有大量的数据。运营商具有的用户数据是互联网公司不具备的,因为运营商具有用户的真实信息和日常消费情况,以此为基础进挖掘分析数据,然后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销售,提高了销售成功率。其次,电信运营商具有智能管道。电信运营商可以差异化对待使用电子商务服务的用户和第三方服务的用户,获得更好的发展。再次,电信运营商可以和互联网公司加强合作利用自身的移动网络优势开发更多的移动支付类软件应用,例如:翼支付、添翼宝等,培养客户的移动支付使用习惯,在推动流量业务发展的同时,打造新的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二、电信运营商未来的发展
电信运营商可以形成多元的收入模式。电信运营商在发展到一定的销售规模后可以发展处更多的收入模式,例如,广告、手续费等,从多种渠道获得收入。其次,电信运营商可以改变营业厅的定位,促使其成为体验厅以及物流配送点。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体厅转变成为线上各种商品的体验店,为线上销售服务。此外,运营商不断加强集中管理各个营业厅,促使每个营业厅发挥本区域的物流配配送作用,更具物流配送竞争力。
三、结语
现代物流企业是指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物流的组织方式和现代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合理化水平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化程度、物流技术、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反应快速化、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的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物流功能要素进行生产经营并获得收益的业务运作方式。经营模式是企业盈利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个成功的经营模式,企业才可能获得盈利。物流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研究,对于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寻找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物流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开始向物流领域拓展,新兴物流企业大量涌现。国外物流企业也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速度。物流业形成了多种类型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与物流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物流企业发展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物流理念淡薄,经营观念落后,缺乏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的开拓创新。
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我国新增物流企业的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已有70万家与物流有关的企业和机构,但从网络、功能、管理、服务、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估,真正实力超群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据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美智管理顾问公司所做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在调查的50多家企业中没有一家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物流企业的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缺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的能力。现代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目标就是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货主满意为目标。随着工商企业物流理念的成熟,他们在要求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外,还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网络设计、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加工、定单处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国内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此类物流增值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收益的85%来自基础,诸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的收益只占15%。
从表面上看,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单一,物流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方面,但通过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物流企业缺乏对现代物流深层次的研究,缺乏成熟的、适合客户需要的经营模式。
二、先进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以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招商局物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物流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应对国外企业的冲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笔者走访调研了数十家先进的物流企业,掌握大量企业经营运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八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
1.物流服务延伸模式
所谓物流服务延伸模式,是指在现有物流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向两端延伸,向客户提供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物流服务,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高层次物流需求的经营模式。如,仓储企业利用掌握的货源,通过购买部分车辆或者整合社会车辆从事配送服务;运输企业在完成货物的线路运输之后,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货物的临时保管和配送。这种模式对于从事单一功能物流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不仅可以拓展物流服务的范围,而且达到提高物流服务层次的目的。
2.行业物流服务模式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拥有丰富目标行业经验和对客户需求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主要特点是将物流服务的对象分为几个特定的行业领域,然后对这个行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该行业的物流运作特性,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模式集企业的经营理念、业务、管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
商业运作方式决定着物流服务方式,只有深入掌握了目标行业或项目的具体特征,才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际上,行业物流服务模式体现了细分物流市场的特征。物流企业必须不断研究目标市场行业的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成为这些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在全球,也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进行所有种类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可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各有侧重地展开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
在国内,行业物流服务是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服装、家电、医药、书籍、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或领域纷纷释放物流需求,极大的丰富了物流市场。
3.项目物流服务模式
项目物流是指为具体的项目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的模式。这类需求主要集中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综合性的展会、运动会中,如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国家体育馆等基建项目以及奥运会、展览会等大宗商品的运输物流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必须具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强大的企业实力。“中外运物流”在项目物流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长期以来,中外运在国内外建设起完善的业务经营网络,在为国内各大外贸公司提供全面运输管理服务的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生产物资实行国际多式联运,同时为我国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和运动会承担物品运输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定制式物流服务模式
定制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模式,涉及到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配送、咨询等全部业务,甚至还包括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等在内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强调与客户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用定制式服务模式不仅能保证物流企业有稳定的业务,而且能节省企业的运作成本。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确定最合适的物流运作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服务。
北京星网物流中心是由“金鹰公司”(MSAS和Sinotrans在1996年成立的合资公司)专门为诺基亚公司兴建的物流设施,它坐落在诺基亚星网工业园内,将园区内诺基亚的区域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通过“金鹰公司”提供的无缝隙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整个园区内企业的供应链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目标。
5.物流咨询服务模式
物流咨询服务模式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模式。企业在为客户提供物流咨询服务的同时,帮助企业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关系,进而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企业通过物流咨询带动其他物流服务的销售,区别于一般仓储、运输企业的简单化服务,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具体的业务运作中,可以采用大客户经理负责制来实施物流咨询服
务。大客户经理要针对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成立独立的项目组,组织行业专家、大客户代表、作业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等人员,从始至终负责整个项目的销售、方案设计与服务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提高客户满意度。实践证明,这种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与客户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业务运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物流管理输出模式
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拓展国内企业市场时,强调自己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与运作的技术指导,由物流企业接管客户企业的物流设施或者成立合资公司承担物流具体运作任务的服务模式。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时,可有效减少客户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与管理人员的抵制,使双方更好的开展合作。采用物流管理输出模式时,可以利用客户企业原有设备、网络和人员,大幅减少投资,并迅速获取运作能力,加快相应市场需求的速度。在运作时,可以有两种方式
(1)系统接管客户物流资产:如果客户在某地区已有车辆、设施、员工等物流资产,而物流企业在该地区又需要建立物流系统,则可以全盘买进客户的物流资产,接管并拥有客户的物流系统甚至接受客户的员工。接管后,物流系统可以在为该客户服务的同时为其它客户服务,通过资源共享以改进利用率并分担管理成本。
(2)与客户合资成立物流公司: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建合资物流公司的方式,既使客户保留物流设施的部分产权,并在物流作业中保持参与,以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有效控制;又注入了专业物流公司的资本和技能,使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招商局物流集团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便是物流管理输出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招商局物流集团通过对青啤发展现状和其他多方信息的分析,结合青啤自身拥有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与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与青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购买或租赁青啤原有物流设施、设备,并接收青啤原有运作和管理人员。这种模式确保了招商局物流能够将其较为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员工分配制度、操作流程的再造方法,渐进地、完整地灌输到合资公司的物流管理中。合资公司开始运作的三周时间内,青啤原有车辆利用率就提高了60%,每年仅公路运输就将为青啤节省物流成本近700万元。
7.物流连锁经营模式
物流连锁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的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物流经营形式。物流连锁经营借鉴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汇集资金、人才、客户资源的目标,同时在连锁企业内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更大程度的整合物流资源,用以支持管理和业务操作,为客户提供全程的物流服务。
锦程国际物流集团从2000年开始物流连锁经营的尝试,将商业中加盟连锁的经营理念引入到物流业,创造出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进行物理网络扩张的经营模式,使公司迅速汇集了资金、人才和客户资源,扩大了企业规模。
8.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物流联盟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服务更好的效果,相互之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国内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自身力量薄弱,难以与大型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相互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盟。这种自发的资源整合方式,经过有效的重组联合,依靠各自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企业规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提高,形成规模优势和信息网络化,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企业在物流服务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形成一个高层次、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在战略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价值低的功能虚拟化。虚拟经营能够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实现企业的精简高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广州海元物流公司就是中小型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典范,它是由31家优秀的专线运输公司资产重组后建立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在全国拥有376个分公司,并且建立了海元物流信息系统,推出了京广物流带、广沪物流带、广渝物流带等服务区域。“海元模式”是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借鉴。
三、对物流企业经营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营模式是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物流市场被普遍看作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市场以后,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开始走向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竞争。此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已经陆续开放了部分物流市场,一些跨国物流企业,如马士基、UPS等相继进入中国,国内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物流公司和国外物流资本的挑战。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创新而被淘汰出局;那些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则会打牢市场根基,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企业整合、重组,将会在各个地区产生若干家大型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有的将会成为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前面所述的几种经营模式,便是那些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营模式是企业获得盈利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目标就是寻求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只有找到了适合于企业的经营模式,传统储运企业才真正完成了转变。
2.经营模式是现代物流服务理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准时性、及时性、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针对客户的经营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提供服务时,要仔细分析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经营规律,以便提供精确的物流服务。经营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物流合理化问题。
行业物流服务模式和项目物流服务模式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每个行业或具体项目,物流服务是建立在对目标行业或项目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由于掌握了行业的运作特性和客户的具体要求,因此,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连锁经营模式和物流战略联盟模式体现了物流企业间横向联合或纵向联合的经营思想,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经营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策略和企业各自的特点,以及资源优势。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经营模式,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需求。
SMT企业招收员工的要求比较高,大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电子专业基础知识、SMT生产技术和各项综合素质等,而学校和校企单方面是无法完成这些能力的综合培训,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企业模式。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是参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整。目前高职SMT的教育模式还是校内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模式。现代企业大都以盈利为目的,很少有企业会给高校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即使学校通过交易使得企业愿意给予学生的短暂实训机会,但这样的企业大都规模较小,技术性人才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帮助不大,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实训时间;而能力不足的企业就不会接收学生实习,种种情况都会造成高职院校无法满足学生培养的需求。这时,建立教学企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需要人才,需要理论、实践知识结构切合的高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对于学校,“教学企业“有利于课程建设、学生学习和学生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职业教育资金或与有关企业共同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和学生的实践平台,建立犹高职SMT教学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向燕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519090如企业环境似的实训室,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和教学平台,校企结合后,学校要并充分利用这一环境优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里的工作和生产环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学校即能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STM人才,企业也能满足对人员的需求,实现学校、企业的双赢。
2校企双主体,工学结合
2.1依据企业需求教学
进行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人才,来规划电子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
2.2在教学中加入注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加入邀请企业里的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去开展教学实训,企业里有着学校没有的先进工具和仪器仪表等设备,学生一般不会接触到这些设备,而且与专职教师不同,企业工作人员偏重讲解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高技能人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职业人员的良好素养,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技能。
2.3建设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掌握SMT生产技能
学校中最好建立手工SMT实训室,SMT生产工具及手动SMT设备的使用权限,让学生可以进行实物制作,掌握基本的SMT生产技能。
2.4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解决实训障碍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资金有限大都没有建设电子工艺实训基地,即使有,大都也是规模较小、设备和产品质量不高、专业覆盖范围有限等,造成学生实训效果不理想。由于现实局限,学校可以与企业协商,争取可以拍摄企业里的生产过程,将其制成动画由教师或企业专业技能人员进行讲解技术细节,对学生进行视频教育。
3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1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有时是需要终身教育的。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就必须要进行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首先学生家长、企业专家及职业指导老师要对相关专业的工作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工作的不同性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2)依据现代电子企业的人才需求,合理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使其适应工作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3)尽量让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参加岗前培训,使其快速掌握未来职业的特点和性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快速适应以后的工作;
(4)院校应根据校企合作出具的学生专业评估报告,分析出几种适合毕业生的工作,为学生以后寻找什么的工作提供合理性的建议。
(5)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顶岗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发挥已掌握的专业技能,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中。
3.2SMT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根据电子企业的岗位需求去规划学生的培养方案。目前来说,SMT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性质要求他们要适应电子产品装配、调式、维修等相关的技术工作,要有与这些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都是跨学科的,因此,高职SMT教学企业专业培养过程要科学规划,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SMT专业的毕业生的求职岗位一般为:物料管理,设备操作、维护,车间管理,工艺技术和品质控制等,由此可见看出,SMT技术就是一项综合技术,由于院校和企业都无法单独完成对ST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二者共同合作,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和企业管理中进行学习,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进程。
4总结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行业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将直接影响着其在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地位,随之会出现各种经营管理模式风险,而这些风险很可能就会危及到整个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投标风险,该风险包含了投标过程中的全部成本,低价中标造成的建筑企业压力,该风险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造成的,同时还会扰乱整个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财务风险,因为建筑企业承担的建筑施工项目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且回收的周期也比较长,这样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正常施工项目因此而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建筑企业要提前避免资金问题造成的银行利息负担、坏账风险等问题;三是合同履约风险,部分建筑施工合同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导致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垫资情况的出现,使得建筑企业承担着较大的建筑负担,极易出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风险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快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然要克服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仅仅抓住创新的契机,立足内外环境,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
2.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单纯生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部分企业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不积极改革创新,导致其在经营管理中不能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因此,为能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要主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自身成本意识、风险意识与效益意识,从管理思想上实现根本性的创新。
2.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既包含了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又包含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理念、决策以及市场分析预测等。因此,如何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也是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应当从单一的生产管理实现向复合企业经营的转变,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管理、操作和运营;二是建筑企业要能够准确、全面的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同行的经营情况、技术实力及竞争水平等,关注国家在建筑行业中推出的一些新的政策及规章制度等,实现对建筑领域各种信息的有效把控;三是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将价值流放在中心地位,实现由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创新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创新经营管理对象,全面把握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利润情况。
2.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进行有序管理的重要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效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是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收益与员工收入、责任成本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强化其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
2.4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建筑企业的性质及经营内容来看,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把握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及劳务层次三者的定位,即处理好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以及施工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公司总部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与以项目经理部为代表的项目管理层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都以促进建筑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主要目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其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企业层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而项目管理则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承担着合理配置各种施工中的生产要素的责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要确定和处理好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结论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户,约占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总额为60%、40%和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8年至1996年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1998年中小企业吸纳国企下岗职工约460万人。非国有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尤其是在接纳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中小企业在国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又进军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经营,有的中小企业开始在境外设厂布点,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使自己在国外有了很好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主要体现于民营企业的商品出口、海外经营上。自1978年以来,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有少量直接出口,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到1998年民营企业的直接出口比重已上升到47.3%.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且有一批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办点.如江苏三星绣品集团,先后派出个体和私营业主120多人次.在lO多个国家创办了3O多家境外私营企业;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家老牌的外国仪器公司,使自己的产品占领了很大一部分欧美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通过外贸出口或通过出口商品生产等形式,参与国际竟争。综观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规模偏小。海外市场狭窄,市场过分集中.占领的市场大多是亚洲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多半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欧美的则很少,其产品覆盖面也十分狭窄。尽管有外向型经济活动,但普遍没有形成规模。我国浙江一带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多些,但内地边远地区走出去的企业则较少;走出去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二)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离,外向型发展仍处于相对幼稚水平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出口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科技含量低。从商品结构看.出口的产品中多是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极少。
(三)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懂得海外经营的人才更少,使其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人才缺乏,且人员素质低下,国内从业人员多半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民工、文化水平低的人。加上中小企业主对海外经营培训不重视,使得海外经营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四川省200个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私营企业主占总数比例仅为14%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上采用“任人唯亲”的家族管理方式,与国际上通行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势必影响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少如: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少.即在国外建立的合资企业较少,弱化了中小企业海外竞争的能力和进行研究开发的势头,国际营销网络面狭.不成体系。
(五)中小企业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业多半为劳动密集行业尽管有其优势,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机会减少、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由经贸委、科委、乡镇局、工商局和工商联等部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地方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权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出国的费用高、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业坐失商机。
(二)融资困难,告贷无门.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后劲不足资本经营是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乃至生存的最关键一环,然而由于我国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掏采取抑制发展政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1.资金供应不足。目前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而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则是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米就少的贷款数量就更为可怜,贷款供应严重不足。2.中小企业寻保难。因为中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无不动产作抵押.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就少.担保的品种也就单一。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放贷的责任大,直接融资无渠道等,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如:福建省中小企业约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21.6%的中小企业开工率低于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3.扶持不足。8O年代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不但很少得到优惠,反而由于各级政府热衷于大企业、大集团的建设而遭冷落和不公。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才能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我国经济.但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却认为.它们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大量生产伪劣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加强大企业同发展中小企业对立起米。这种观念也影响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使我国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呈现出一是短期性,二是不公平性,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私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上也存在着不公平性。具体表现在:
1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提,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的现象等。2在土地政策上,我国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税减免等政策。3.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愤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4.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竞争将更加剧烈加入WTO后。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使其进行海外经营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不乏挑战因素的存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扩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1.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打击;国外高精尖产品一方面冲击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许多海外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有较大难处;2.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将受到已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如印度等国的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分争海外市场。这两方面将会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小。
(五)自身因素制约其发展,致使其海外经营步履放慢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有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差别、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使企业产品档次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要比其所预想的缓慢。
三、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优势
尽管中小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否定中小企业有走出家门跨人海外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仍然存在着优势.既存在着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也有自身积累的勃发力。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走出国门,融人世界,这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将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中小企业也将获得一个多边、稳定可预见的公平竞争环境,使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有着良好的机遇:1.WTO要求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将使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同等权利.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WTO要求放开资本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将使中小企业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机会;3.WTO将加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地域不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它将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4.WTO将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更加便利海外扩展。
(二)中小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海外扩张的能力中小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加之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一些海外经营的经验。这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乡镇企业,其产品乡韵气味浓厚,可以弥补海外行空穴,扩张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加之中小企业灵活性,应变市场能力强+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风险,较容易利用跟进原理占据海外经营市场。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对策
自9O年代来+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席卷全球,中小企业走向世界进行海外经营不仅是中小企业一种明智选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第二次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已有13万多家乡镇企业的产品走到国际市场,有6300多家的乡镇企业办了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整个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国民经济的火车头。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解除其经营的后顾之忧。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在理念上扶持.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理念上、观念上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体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理念.不应该考虑企业的姓公与姓私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标准来对待。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客观标准做好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加长”政府“有形的手”为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为其海外经营减压减负。
(二)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保证中小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运动过程实际上也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得不到保证,企业就很难顺利地开展自己的业务。为此要做到:1.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应尽快开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选择地开展“创业板”试点,改变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单一渠道状况;2.扶持建立和重点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中央、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并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按照“优先支援企业”、“有条件支援企业”、“其它企业”的顺序,在数量上保证供应,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如我国经济学家董辅{n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民间担保公司,利用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大竞争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外贸体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扫清障碍.铺路架桥中小企业管理应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机构改革的实际,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尽快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形成全国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中小企业工作网络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营,工商登记手续十分繁杂,曾存在着多头审批的现象使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着许多不便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简化审批手续,节省审批时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发展空间。
{四)强化政府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政府在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工作,主要有:1主动与相关国家签定双边协定,为中小企业提供双边的法律保障。2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搜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经过必要的分析和加工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保证中小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决策;3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牵线搭桥;4.加强培训服务,政府应举办各种跨国经营跨国管理培训班,使中小企业经营者经过培训获得相应学历,并鼓励他们出国考察,掌握新知识.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为他们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5.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诊断和经营指导服务并借鉴国际上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中小企业。6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中小企业到海外办厂遇到的风险比国内大,除中小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外,我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经济类保险。
(五)搞好技术创新.促进特色经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产品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拼搏如果不及时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使之潮流化、个性化.则很难保持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产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围绕现有企业母体加大投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品的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把中小企业从依靠简单量的扩张、生产一些档次不高、重复建设的产品,转变为依靠科技,搞深加工,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并积极走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的发展路子,重新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找准切A点,在产品、工艺等方面积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市场的联结。同时,还要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处于产业上、下游的企业要加强配套,形成合作群体。
(六)中小企业要重视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海外经营的能力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素质,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力、组织力、观察力、协调力等综合素质,我国中小企业高级经管管理人员,一部分是受计划经济教育过来的,另一部分是新起的私营企业家,他们对科学、严格、系统、规范、动态的现代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入门。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中小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和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就必须有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划与惯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中小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高校力量,开办各种培训班.建立有效机制,培养海外经营人才使其具有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其驰骋市场的理性能力。超级秘书网
(七)依托大厂求生存.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无论是打进国外市场,或是保存国内市场,都要靠竞争力强的强势企业作为先锋和骨干队伍。中小企业要抓住国内大型企业资产重组和经营战略调整的有利时机,以不图所有,但图所在的眼光,主动与太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对太企业上下游产品的加工制造,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创造机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投资者采用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形式,达到中小企业供梯上楼、借船出海的目的。
(八)搞好市场创新,强化网络营销,扩大海外营销市场份额面对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必须改变“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搞好市场创新,强化网络营销,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加入因特网,组织精兵强将研究信息和开发市场,扩大市场范围,积极推出商业化绿色食品,力争在电子贸易时代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中小企业在拥有的一定营销网络基础上,扩大延伸原有的网络,积极推进发达国家如欧美等国的营销机构,形成一个地区完善的、布局合理的全球营销网络。
关键词:文化建设;创新;结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24―0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的环节,文化创新日益成为全新的理念,促进企业形成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1市场竞争呼唤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精神和管理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实践中不断注入崭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1.1面对经济转型,需要创新文化理念
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以及职工的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刻的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革命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企业面临的具体实际进行创新。实践证明: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竞争,就必须创造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氛围,必须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进行文化灵魂的再造。在科技进步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转型的面临的压力,文化的冲突与包容,企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创新是十分关键的。
1.2面对多元化经济,需要创新组织载体
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指在国企改革中通过改制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国有企业。第二类是合资、合作经营的各种企业,按照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进行管理。第三类是指非公有制的民营企业。经济成份多元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对外的差异性。企业文化只有强烈支持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才有生命力。所以成功的企业文化必然既充满着浓厚的市场色彩,又具有鲜明的行业个性。
1.3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和推进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和价值观体现。市场竞争的加剧,更突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外国企业文化的有益经验,把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通过文化融合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以理性、制度和规范来重塑我国的企业的管理模式。
2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与文化培育有效结合的措施
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对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起着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创新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培育的与经营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2.1更新文化理念,创新文化思维
创新的前提是观念的创新。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观念的创新为开篇,总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企业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创新,要树立经营与文化并重的理念,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将经营发展战略与创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牵引和支撑,把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作为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企业经营者要有一种“创新立企”、“创新兴企”的共识,一方面关注企业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同步,使企业文化体现先进的社会文化,吸收先进的社会文化的精华,达到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动企业文化培育与经营发展战略有效结合。企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企业的发展才插上了软资源和硬资源两个翅膀,才具备了崭新的动力。
2.2突出企业特点,体现文化特色
创新的基本要求是特色,是差异性。目前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在文化创新实践中越来越聚焦于创新,注重发挥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的功能。但企业文化建设趋同化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把握企业经营特点,发掘企业特色文化,彰显企业个性,以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生命力。同时,在打造企业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要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努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先进文化一身的企业文化。所以,要建立一种基于自身管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既突出企业特色,又把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有效结合。
2.3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凝聚力和企业文化创新积极性,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此,企业要确立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战略,把铸造终身学习的组织就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形成一种“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文化氛围。企业要制订鼓励学习措施,激励创新的方法,这样,打造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未来前景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与经济的大融合。为了使企业组织的经营更有效率,需要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需要团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需要在企业经营目标下形成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共享意识和自觉行动。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组织一方或多方,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化经营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能力,广泛吸纳了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关键词:环境经营 绿色供应链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06-02
一、引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愈益深刻,研究愈益深入,“环境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被企业日益广泛地采用。这预示着世界范围内企业经营模式历史性转变的开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就把“环境经营”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后,环境经营能力和水平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一个没有环境经营能力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或取胜是不可能的。环境经营不仅关系着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但是要使企业主动地选择环境经营的模式,将环境经营作为经营战略,需要有巨大的、长久的经济效益的激励。要使企业成功地实施环境经营必须有绿色供应链的支撑。绿色供应链是一个融入生态环境友好理念的闭环系统,其借助于先进技术,高效率、低成本地控制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全过程,确保供应链相关企业同时获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于企业环境经营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内容涉及概念、内涵、实质、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也涉及企业环境经营的理念、文化、驱动因素、战略选择及绩效评价等实践性问题。研究内容虽然广泛,但是关联绿色供应链的企业环境经营模式的系统研究几乎未见。也许人们认为二者的结合是自然的,不言而喻。但事实上把二者有机结合,需要企业从战略规划入手,从整个经营流程上进行设计,在其各个业务层面上予以体现。这并不是水到渠成的简单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将企业的环境经营与绿色供应链紧密融合为一体?如何依托绿色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环境经营?如何通过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的环境经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二、企业环境经营与绿色供应链依赖关系
供应链作为流通的组织形式有机地联结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消费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但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以企业内部经济效益为标准的一种集成化管理,其设计忽视了供应链企业经营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影响。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广义的供应链,它将生态环境资源纳入供应链系统,通过对其经济活动中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与残余物无害化处理,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防止生态环境污染的目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环境管理,对于整个供应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形成具有双重意义。
环境经营(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一词涵盖了英文表述的Green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Busines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Marketing等概念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是自然环境经营或生态环境经营的简称,它是围绕如何认识与解决环境问题与经营活动关系而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日本学者金原达夫等(2011)认为,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视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要素,将环境保护活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在采购、开发、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将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战略逐渐具体化,以减少在经营活动中投入的水、能源、原材料、化学物质等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的一项管理活动。由此可知,企业环境经营的理念、目标与绿色供应链的完全一致;企业环境经营的主体、活动与绿色供应链的节点、链环完全契合。或者说企业的环境经营活动完全依托于绿色供应链,没有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环境经营就无法进行。
绿色供应链对于企业环境经营的支撑作用源于其先天固有的战略价值。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环境经营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首先,绿色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一次使用的观念,将废品废料再次循环利用,制成半成品或者其他产品,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又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加重要的是,从整个社会及环境的角度看,绿色供应链管理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其次,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环保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供应链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必然会不断扩大,而这些又将连锁性地引发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偏爱和投资热情。于是绿色供应链企业找到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途径,获得了良好的环保形象、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以及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当然会持续盈利、持续发展。从事环境经营的企业必须借助绿色供应链实施其环境经营模式,通过企业的环境经营又能进一步发掘绿色供应链的战略价值,绿色供应链与企业的环境经营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三、企业环境经营与绿色供应链实施的基本路径
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视为经营战略的新要素,将环境保护活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减少环境负荷与资源消耗,并力求使其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环境经营路径,体现为以生态、经济双赢的价值观为导向,促进企业环境经营与战略发展的融合,推动环境经营与制度建设、管理创新相结合,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的路径与方式。企业环境经营路径上统合了包括符合其价值观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经营的战略平衡与发展、根据价值取向对环境经营所进行的决策、控制与评价等一系列涉及环境要素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企业环境经营路径可以描述如图1。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助推企业绿色发展,首先要坚持生态环境导向,树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使企业主动承担起生态环境责任、资源环境责任,从而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将供应链上具有共同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集结起来,形成绿色联盟,构筑起绿色供应链,并不断巩固绿色供应链上合作企业的伙伴关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通过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循环利用资源,共同获取与分享生态经济效益。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路径如图2所示。
图1、图2清晰地显示了企业环境经营与其绿色供应链的路径合一性、交汇性,因此,依托绿色供应链成功地实施环境经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四、企业依托绿色供应链实施环境经营的交汇路径
环境经营是企业经营以环境为要素,将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决策与控制过程,使之成为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企业环境经营具有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为核心经营理念、以环境为导向的经营方向、以生态为中心的经营方式、以环境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经营手段、以资源循环及再利用为特征的经营闭环,以及以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为中心的利益获取目标。企业环境经营成功实施的过程,就是其经营理念体现、经营手段与方式运用,经营闭环有效运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强烈地依存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配置与利用、经营活动组织与控制的经营闭环的运行效果。而这个闭环又与其所在的更大闭环外部供应链交汇,因此内部环境经营闭环的运行效率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外部供应链。企业环境经营要求与其必须置于一个绿色供应链环,与其供货商、销售商及废弃物回收商结成一个绿色联盟,在一个其触角所及的更大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闭环上实施它的环境经营战略。根据企业环境经营的原理与机制,其依托绿色供应链实施其经营战略的路径可以描述如图3。
绿色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结成资源共享、合作创新、绿色发展的联盟,强大、稳定性和创新驱动的绿色供应链会给这个联盟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来保障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绿色化,不断提高链绿色产品的研发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绿色供应链保障了链上企业环境经营有效实施、绿色生产与销售的可能性,也扩展了链上企业环境经营的范围,放大了链上企业环境经营的效果,提升了链上企业环境经营的效益,从而也提升了整个绿色供应链的价值。
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增值与链上企业的价值增值和生态经济效率的获取是相辅相成、完全一致的。绿色供应链的价值是链上企业的协同价值,具有1+1>2的价值增值属性。绿色供应链的价值决定于供应链各环节的绿色功能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决定于各个节点企业的效益。在绿色供应链上企业协同地进行环境经营,每个企业的环境经营所产生的E2效益,共同增进了绿色供应链的经济生态价值,而每个企业的环境经营效益的多少反过来又决定于整个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与竞争力。企业只有认真地承担起社会发展的环境责任、资源责任和生态责任,将自身的环境经营融入所在绿色供应链,才能保障环境经营的有效进行,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生态经济的双重收益,也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Papaspyropoulos: Challenges in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ol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 30:132-143
[2] kimbara tatsuo, kaneko shinji.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alys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Beijing, 2011,12:49-51
[3] Post C., Rahman N., Rubow E. Green governance: Board of director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Business & Society, 2011, 50(1):189-223
[4] Henri J.F.Journeault M.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An empirical study of Canadia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7(1):165-176
[5] Vaehon S,Klassen R D.Green project partnership in the supply chain:the case of the Package Printing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6-7): 661-671
[6] J.Sarkis.A st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11(4):297-409
[7] 颉茂华.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3:5-11
[8] 冯圆(导师:李心合).企业文化、环境经营与民营企业成本创新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3.5
[9] 郑春(导师:王树文).企业环境经营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6
[10] 王鹏安,于传力.环境经营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4)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倒闭现象,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受到严重的影响,民工返乡潮拉开序幕。据对某市调查,近年来,农民工劳务输出年均以18%的速度递增,截止2008年12月底,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达86.7万人,占农民总人口的21.6%,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沿海地区企业破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人数达14.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6.49%。
当前农民工返乡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发达地区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破产倒闭停业限产,迫使农民工提前返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减少,企业经营遭遇困难,部分企业已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迫使企业不得不大幅裁员。以珠海康捷电子玩具厂为例,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海外的订单锐减,基本处于停产状态,职工由原来的950人减为130人,导致某县去工的农民工40多人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集体返乡。据返乡的农民工反映,从2008年9月份以来,由于所务工的东莞市樟木头镇合俊集团等企业开工不足或处于半停产状态,导致农民务工人员大量被裁减,另谋职业困难。即使部分农民工能找到工作,但工作时间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工资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需要。
二是房地产业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裁员幅度加大,加剧农民工返乡创业趋势。作为农民工劳务输出大市,65%以上农民工从事建筑业或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输出目的地相对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房地产和建筑业也受到较大波及,特别是长江、珠江三角地区房地产业经营形势恶化,导致企业大幅裁员。但由于房价下跌并未传导到中小城市,使得林州市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从事建筑行业的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创业。据调查,自2008年9月份以来,从长江、珠江三角返的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占此两地区务工人员的29%以上。
三是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农村惠农改革措施,吸引农民工返乡务农。在国家不断提高种粮综合直补、农机补贴等标准的情况下,目前农民每亩土地各种补贴等标准的情况下,目前,农民每亩地连续三年还可以享受500元的补贴。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完善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了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建立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积极性明显提高。据对返乡的50名务工人员座谈了解,75%以上表示就业趋向为返乡务农。
关键词:供应链;会计信息系统;REA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630075)阶段性论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5日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加工处理,产生并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发生的变化,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进行自我的变革和重构。
当今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不论企业是否意识到,供应链是客观存在的,当企业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在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中获取收益。供应链经营通过协调企业内外资源完成企业目标,把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企业看作企业的虚拟部门,以虚拟经济实体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这一同盟的组成是动态的,会随着市场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供应链管理相比单一企业经营更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信息的产生模式和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上都出现了不适应性。在供应链环境下,虚拟实体的经营模式使得会计计量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企业,而是扩展到整个经营的供应链上,对于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计量对象和计量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传统的基于经济主体假设和会计科目分类的会计系统模式不能提供多属性和满足多目标需求的财务信息,供应链管理对于工作流的过程重组、价值流的增值管理、信息流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以及资金流的现金流量管理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供应链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供应链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诉求
(一)提供信息给外部使用者,使之相信企业能在这个全球化环境下持续经营。全球化环境下的供应链经营,拓展了企业经营的空间维度,带来了更广泛的供应链合作关系。这使得企业需要不断传递有效的信息给外部使用者:各种潜在和已经存在的合作伙伴,使得他们能够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使得供应链合作关系可以持续存在。这些传递的信息包括各种传统的财务信息,还要包括大量的各类非财务信息。
(二)提供信息给内部使用者。供应链经营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内容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包括:(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同时,由于供应链经营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供应链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应具有系统性、实时性的特征,以支持相应的流程重组。
(三)会计人员与管理者共同管理供应链。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大量密切合作,企业的供应链经营是会计人员与管理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供应链管理中需要并且存在大量会计工作,包括成本会计、存货管理、预算、风险评估、战略问题,等等。
(四)跟踪与溯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模式,信息不再是单向传播,更要求能够在整条供应链中向后跟踪并且向前溯源,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和信息共享程度。
二、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新特征
(一)扩展会计“经济实体”的概念为“网络贸易实体”。在供应链上,随着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经济实体,这一虚拟的经济实体通过合作,产生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供应链合作使得企业竞争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基于单个企业的,无法实现跨企业的核算,供应链环境下的会计主体更适合用“网络贸易实体”的概念。
(二)跨企业过程集成。会计信息系统始终随着经济和技术在发展,从会计与业务的集成角度,可以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部门内的信息集成、企业内的过程集成和企业间的过程集成。信息技术的普及、ERP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大量的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了财务一体化。在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快速流转,在业务流程上实现了企业间的过程集成。
会计信息系统在完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还需要进一步在供应链虚拟企业上进行业务流程的整合,与企业外部合作企业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处理。例如,一个在供应链上的采购业务:企业系统内部采购订单可共享给供应商,供应商信息系统读取并进行处理;供应商处理后的确认信息、交货日期信息等能够实时共享返回采购企业信息系统,采购企业可根据订单信息及时调整运营,财务系统安排资金计划确认成本。虽然供应链上企业分布于不同地点,但通过外网将不同企业连接在一起,实现企业与外部信息系统的通信,通过合作和共享形成一个虚拟的实体,为实现终端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形成一个跨企业的运营过程,并且可以有效地做出事前预测和运营,从而最大化地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企业效益。
(三)动态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会导致企业不断地对自身和原有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供应链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单个企业过程的加总,在整条供应链上,这个虚拟的经营实体也在进行流程的优化:原有的一些过程会发生改变,一些过程可能会消失,随之又有一些新的过程会出现。因此,对于处在这样的虚拟实体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可扩展性和开放性,支持系统的动态构建和持续优化。
三、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工具
(一)新的会计理论。密切根州大学会计系教授W.E.McCarthy(1982)在其发表于The Accounting Review的著名论文《The REA Accounting Model: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中首先提出了REA会计模式。REA会计是一种本体的思想,它的记录对象是企业发生的经济事件的资源R(Resources)、事件E(Events)、参与者A(Agents)及其相对应的关系。REA会计在进行存储时,把所有与经营事件相联系的对象按实际语义存储输入数据库。
REA会计摈弃了原有的会计对象,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也不再是必要的,系统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原始记录实时地生成通常的会计数据。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克服现有会计模式中会计科目的缺点,更为真实的记录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通过后续各种方法库的运用,满足供应链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各类诉求,实现信息高度的实时和共享、完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上下游企业间的追根溯源,以及各类方法库与财务数据的良好嵌入。
(二)新的技术手段
1、本体语义的方法。如果把整条供应链管理系统看作一个虚拟的大的会计信息系统,那么需要解决不同链上企业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的异质性的问题,也就是链上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之间缺乏一致的标准化语义。语义的异构是因为在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没有一致的本体。可以具体表述为:对于同一个概念的表述不一致,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系统中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系统对于事件存储的结构不同,缺少概念之间的关联,无法显示关联信息。异质性问题通常可以通过结构方法和语义方法进行解决。相比而言,用结构方法无法提供语义级的检索,语义方法可以以本体作为语义层,能够较好的解决异构性问题。本体的语义方法不仅能解决不同企业间的信息差异问题,而且也能对单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模块之间的信息不一致也能很好解决,从而最终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信息共享和流程优化。
2、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供应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除了事务型事件的处理,还能够提供更为良好的决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收集决策者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调用各类方法库、知识库,借助各类决策模型,为决策者制定并分析各类决策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者之间是一个人机对话的过程,可以个性化地帮助决策者实现他的要求和设想,很好地实现决策支持的作用。
供应链环境下的决策支持系统具备大量的决策资源,如数据资源、模型资源、知识资源,为决策支持系统开辟了一条新路。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ing,OLAP)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新技术,DW+OLAP+DM逐渐形成新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新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是从数据中获取辅助决策信息和知识,完全不同于传统决策支持系统用模型和知识辅助决策。
3、利用B/S结构向ASP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的专项工作,企业管理者如果独自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付出高额的沉没成本,而且随着企业本身业务的变化,还需要不断地对这个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升级,这个费用更是难以估量。
新出现的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概念是一种应用服务模式,在这种服务模式下,服务商在网络上提供应用软件和服务,企业不再需要购买应用软件,只需要采用租赁的方式租用软件,系统运行的所有数据和软件都在软件服务商后台上,企业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在客户端使用即可。
ASP模式可以规避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时间成本,迅速提升供应链上供应商、客户、运输商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并且可以解决供应链上不同企业之间信息异构的问题,通过公用的平台把供应链成员连接到一起,从而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实时控制、计划和预算。
四、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路径
构建供应链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当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从软件、流程、制度等全方位考虑如何构建新系统:
(一)企业内部财务业务一体化。要想顺利的变革会计信息系统适应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基础。业务流程重组的成功与否影响到企业经营和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因此,构建供应链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步骤是理顺单个企业自身的内部会计业务流程,也只有在理顺单个企业自身会计业务流程后,才有可能构建一个流畅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
(二)共享信息的通用可转换。要实现供应链企业间良好的信息共享,就信息本身而言,需要共享的信息通用或者容易转换,因此企业间流转的会计数据应该是在同一口径和标准下的,否则既影响信息共享的实时性,也影响信息的准确性。REA会计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REA会计的基本思想是在数据输入环节将业务数据进行了合理的收集,有利于后续不同供应链企业的数据再加工。
(三)财务制度的变革。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政策,真正使财务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若现行财务制度束缚了企业发展,则会失去财务制度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因此供应链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Michael S H Heng,Brenton Fiedler,Chris Kandunias,Implication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5.
论文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本文在分析传统模型缺陷的基础上,论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 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 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 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 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 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
关键词:经营模式;利基战略;纵深增值;运输联盟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 A
运输服务业是零售、物流的基础,是供应链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传统物流还是现代物流,其物的流动本身都是依赖于运输系统来完成的,没有运输就谈不上物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传统运输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运输企业不再是仅用作提供单纯运输服务的部门,能够顺畅提供丰富的增值型综合型物流服务是传统运输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和转型方向。而现代物流的巨大潜力和传统运输企业与现代物流部分功能的相似性为我国传统中小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提供了可能性,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经营模式的优化与选择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我国传统中小运输企业经营模式的现状分析与问题透视
我国的中小型运输企业在物流行业中占有较大比重,长期以来,由于客户对运输和物流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别是中小型客户,自身的商务功能有限,需求更具有特殊性与灵活性,这种潜在的需求赋予了中小型运输企业的生存空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体制改革、制度转轨和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之下,市场在保持对中小运输服务的强劲需求之外,对服务和质量、专业化以及增值型的综合型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运输企业那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体制落后,意识观念老化僵化。我国中小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面临着经济体制缺陷、政府约束和来自社会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经济运行中的变动因素不断增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随着国有、集体所有大型运输公司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型跨国集团的进入和快速成长,同业之间多样化和白热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其二,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传统的中小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综合物流企业转变的过程中,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受计划经济时期经营模式的影响,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的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其三,流通渠道不畅,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一方面,由于各地政府政策不统一,地方保护严重,造成物流市场迂回运输偏多,运输周期长,导致企业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运输企业缺少或没有物流组织和网络系统,致使其信息系统运作不畅,无法建立起好的物流流程,从而无法提供供应链式服务,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使得其市场绩效明显偏低。
其四,缺少资金和有效的融资渠道。资金的缺乏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所临的一个共通问题,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又使得企业无法进行业务的发展与扩张。
使传统中小运输企业向现代综合型物流服务企业转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其成功摆脱困境的有效出路。国内很多大型传统储运、运输企业,如中海集团,改变经营策略、管理手段、业务范围等实现了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而成功转型,从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而中小型运输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革新僵化的管理体制,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摆在中小型运输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换言之,其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势成必然。
二、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与选择
1.利基模式
所谓利基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上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而受其攻击,选取被大企业忽略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力量薄弱的、有获利基础的小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根据日本、德国、中国等后发展国家企业的战略实践与利基理论的发展进程,可以认为,利基战略理论是根植于弱小后来型企业成长的一种主导型理论。”2根据我国中小运输行业发展现状,利基模式有其如下优点:
其一,中小运输企业竞争能力有限,在经营质量和服务范围方面等都受到限制,大多扮演物流市场份额中的补缺者的角色;其二,从业务战略角度,利基战略是集中差别化战略.应以利基模式可避免与大型物流公司正面竞争,通过提供某一种专营的物流链服务,占据细分市场,更能创造自身优势;其三,现今市场对于服务内容要求更趋于:“高质量、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企业产品大多数具有小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方面表现更为灵活,更具竞争力。
2.纵深增值模式
纵深化发展是指以原有业务为基点,深入挖掘核心服务的增值空间,进而提供更高品质服务,稳定客户源,扩大业务范围,拓展利润来源的发展方式。
此种模式优势在于:其一,企业基于自身基础核心业务开展,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财力开辟新领域;其二,多种增值服务环卫核心业务,增加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服务差别化程度及含金量。其三,向物流链上游提升运输企业仓储能力,做好运输主体的保值升值,使运输活动更具经济意义;其四,增加物流链运输子环节的前接功能。高效完成配送、分拣、加工,甚至信息处理等以运输为中心的增值服务。丰富运输内涵,拓展周边,完成服务的增值。运用此种经营模式,需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中小型运输企业多年经营形成一定业务基础、硬件设施、从业技术,因此我们在探讨运输业向物流行业转型时,不应不加区分的统统抛弃固有传统,反之要对于现有基础应善加利用;其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技术作为可提高生产力重要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中小运输企业碍于企业规模、资金等多方限制,较难以提升硬件配备显著提高经营水平。此时,对于管理软手段的合理运用,对企业发展有着非常的作用。传统运输企业结合基础优势再辅以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便能很好的发挥运输在整个物流链中的衔接作用,更有利于以运输为基础的各项增值服务的开展;其三,要明确开展增值服务是为核心业务服务这一目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能力有限,切忌面面俱到,分散对核心业务的经历,舍核心之本求增值之末。
3.运输联盟模式
中小型运输企业经营线路选择上明显受地缘限制,往往只选择一条或几条线路经营。跨线超出其业务范围时,则需承运公司单独运送或假手与别家运输公司。单独运送,选择本不熟悉的路线,成本、风险均难以控制;假手与别家,涉及中途货物的转手,二次装卸搬运,生成不合理劳动,消耗人力、精力,增加成本,削减利润。
随着运输设施的不断发展,运营机制的不断创新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远距离运输线路节点企业间的横向联合成为可能。连通彼此经营线路,实现信息交换;共用硬件设施,统一调配,有效降低设备设施“重置率”。既降低了运输公司运营成本,又扩展了业务范围。是中小型运输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扩大利润空间,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可行之选。
4.卫星公司模式
外包物流活动作为一个基于核心竞争力、相互受益的长期外部关系和更灵活组织的潜在好处正变得越来越明显,无论生产制造还是流通销售企业此时,把自己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而把非核心领域的物流活动外包给其他专业企业,外包已成为企业增加竞争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战略手段之一。
中小运输企业可把为大企业配套,承接其外包物流环节作为企业发展、走向市场的途径。启用卫星公司经营模式,对核心企业和承担外包的卫星企业皆有裨益。运输企业背靠大型企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客户源,既降低承揽业务成本及风险,又可与上游企业共担风险;反过来,大型物流实体通过外包物流活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川.对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认识与探索[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6-58.
[2]康荣平,柯银斌. 利基战略[J].中国企业成长模式探索,2007,6:45-47.
[3]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J].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2005,7:23-25.
[4]王之泰. 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59-61.
[5]唐渊,李卫红.物流企业资本运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58-60.
[6]李建峰,刘凯.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变的分析和对策[J].现代物流,2004,9:19-21.
[7]张汉林,施本植.服务业及中小企业规制改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一、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二、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18-02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关键词:连锁经营,竞争优势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经营方式、统一的管理手段连接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化的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发展连锁经营,可以改变我国商业中陈旧的经营观念,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方式,完善经营机制,为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改进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
我国的连锁经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3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发展连锁经营提升为有方向性的流通体制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了连锁企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建立了《连锁零售企业统计(半年报)》。从已有的统计资料看,连锁经营在流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一、连锁经营的模式
连锁经营根据联结纽带和联结运作方式的不同,共有三种经营模式,这三种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绝大多数连锁业的主流。
1、 直营连锁(正规连锁) 指连锁公司的店铺均由公司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总部对各店铺实施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统一管理,以利于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经营战略。直营连锁是大型垄断商业资本通过兼并、独资、控股等途径,发展自身实力的一种形式。作为大资本运作,利用连锁组织集中管理、分散销售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科技论文。
2、特许经营(合同连锁或特许加盟连锁) 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经营以经营权的转让为核心,特许连锁店与总公司间的资产相互独立。特许者通常是大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被特许者是中小企业。
3、自由连锁(自愿连锁) 连锁公司的成员店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在公司总部的指导下共同经营。各成员店使用共同的店名,与总部订阅有关购、销、宣传等方面的合同,通过大量集中采购,统一经销,获取低成本经营的利益。在合同规定的范围之外,各成员店可以自由活动。根据自愿原则,各成员店可自由加入、退出。科技论文。
二、连锁经营的特征
连锁经营一般是指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采用规范化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实行共同的经营方针,一致的营销行动,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销售的有机结合,实现规模化效益的联合体组织形式。其中的核心企业称为总部、总店或本部。各个分散经营的企业叫做分部、分店、分支店或者成员店等。
连锁店大都从单店向多店发展,通常是单店的经营成功,具备特色,再向多店发展,但从多店走向连锁店的成功案例很少。这是因为多数的企业经营者无法体会单店、多店和连锁店三者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很多误解。单店是指独立从事经营管理的店铺,大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偏向于特色经营。多店指在资金、人力的支持下,再加上多店的经验,发展多店铺经营。但是多分店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可以说是多个单店的集合。往往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无法突破瓶颈。连锁店:这是一种不同于单店和多店的经营体系,具有多店铺的特点,但是与多店相比,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的划时代革命。
与单店、多店相比,连锁经营在概念上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识别(CIS)、统一的商品服务、统一的经营管理、统一的扩张渗透。拥有这五项特征才算具备了连锁经营的基础。才能真正成为连锁店,充分发挥连锁店的魅力。
1、 统一的经营理念 举凡经营观念、顾客服务、工作价值观、公司的精神文化皆透过严密的筛选和教育,使全体的经营观念一致。我们必须知道:任何一个成功的连锁企业,一定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团体。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方式、经营构想等经营活动的根据所在,连锁商店,作为一个成员店,无论规模大小、地区差异,都必须持有一个共同的经营理念。
2、统一的企业识别(CIS) 企业的经营理念一致了,还要在众多的店中建立统一的企业形象。使看得到、感受得到物体和行为皆要在每个店一致化,包含招牌、装璜、标准色彩、外观、物品陈列、布置、制服旗帜、收银台、名片、标识卡、意见箱等硬件及礼节、口号、招呼等行为语言,皆能识别出企业的味道。使消费者容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使消费者产生认同感。
3、 统一的商品及服务 连锁商店店内的商品陈列、标价、促销等和所提供的服务皆一致化,各店铺的商品按照统一的规划摆放、组合。操作规范一致化,不管哪一家店均大同小异,使消费者对连锁店形成稳定的预期,即使顾客去任何一家消费都有相同的感觉;消费者无论到哪家店铺,都保证可以享受到连锁商店所提供的一致的商品和服务。
4、统一的经营管理连锁业强调标准化、一致化,管理制度就是维护标准化的工具,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化经营管理制度系统。管理整个连锁系统的是组织,规范的是管理条例,组织制度使得加盟者的差异减少,不因个人的世界观不同使其加盟企业经营方式有所差异。连锁商店接受总店统一管理,实施统一的经营战略、营销策略等。
5、统一的扩张渗透连锁企业的总店和分店的扩张渗透战略必须一致,也就是说它们扩张和渗透的方向,深度,广度,速度都必须统一。
三、连锁经营的竞争优势
连锁经营有其自己的经营模式,相对于单店和多店有“五个统一”的鲜明特征,使连锁经营店整体作为一个大的企业,具有了规模经营的各种优势,同时由于各个门店实行分散经营,有具有小店的渗透优势。
1、优化资源配置 连锁经营将众多分散的经营单位连结在一起,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运作,使其商圈和辐射半径要求尽可能多地接近顾客群,从外延上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又通过统一店名,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达到一定规模资源下的最优化分配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整体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单店无法与之比拟的。
2、强化企业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连锁经营企业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这种形象连锁是一种效果极佳的公众广告企业要实现规模效益,就要在各地开设分店不同地区的顾客,反复接受同一信息的刺激,久而久之,会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认可,进而发生兴趣。统一着装,包装物上统一印刷图案,这些都能给顾客一种整洁、规范的感觉,使顾客愿意光临,而且通过顾客无意识的宣传,提升厂企业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奠定厂坚实的基础
3、提高竞争实力 连锁经营的各分店在资产和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使得连锁企业可以根据各分店的实际情况投入单体零售商店无法比拟的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经营战略,可以对原先独有的销售措施、广告策划、硬件设施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同时,灵活的经营管理又使连锁企业的优秀管理制度、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分店内贯彻实施,这些都大大加强厂连锁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4、降低经营费用、提高经济效益连锁经营企业以顾客自我选购、自我服务的经营方式为主,减少售货劳动,因而雇员相对较少,节省资金成本,节约场地费用。在连锁超市中,商品明码标价,顾客可以自由挑选,顾客节省购物时间,也节省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加快顾客的流通速度,增加客流量。科技论文。总之,连锁经营与单体零售商店在总成本费用上的差距很明显。
5、研究、开发、培训的优势连锁经营由于研究、开发、培训的费用可以由许多的门店共同承担,开发的系列技术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培训部门,使开发成果可以在整个连锁体系内推广,因而可以享受连锁经营所带来的研究、开发、培训的规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单位商品销售的其他投入成本。
6、学习上的优势 连锁企业可以把自己各个门店中最成功的经验在整个连锁系统中推广,以丰富的开店经验不断的开出新的门店,这要比一个第一次开店的企业要节约时间、精力。 通过复制成功的经验模式,实现连锁企业的扩张。
7、引导生产领域 商品流通业原本是依附性很强的行业,但连锁企业遵循市场和消费的导向,通过配送中心承担批发职能,加强商品流通中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并配合品牌总经销、总,有机地组合生产、消费与流通行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快速汇集大量的市场信息,准确反映消费动向,协助生产企业进行产品的设计,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生产与消费紧密挂钩,不致出现浪费生产资源和货物奇缺等情况,改变了传统的批零关系和产销关系,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不再被动,而是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和竞争性,引导着生产领域。
8、连锁经营的物流优势(1)物流的系统化,连锁经营物流系统是由采购、仓储、流通加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六个功能构成,这些功能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各自特定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运行、共同产生出新的总功能,这个总功能再去协调各个子系统,从而使各子系统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保持协调一致,在发挥各自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总功能,实现商品的流动。(2)物流的合理化,连锁经营物流的系统化是其物流合理化的基础,而物流合理化则是整个连锁经营物流管理所追求的目标。首先,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其次,物流合理化可以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流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3)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是一个大系统,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和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有关联系是系统能否生存的首要条件。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物流标准化能加快流通速度,保证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4)配送中心,配送是指以客户的需求为先导,围绕商品组配与送货而展开的接受订货、预先备货、配货装货、准时送货等一系列服务的总称。配送中心是承担物流专业化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这是因为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配送中心来具体实施的,通过配送中心的作业活动,不仅可以简化门店的活动,从而降低连锁企业的物流总费用,而且还能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增值,并向门店提供增值服务。
连锁经营凭借其竞争优势,彻底改变了世界零售业的经营观念和面貌,业态和业种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发展最迅速的一种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 戴遐海. 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J]. 经济论坛, 2007,(05) .
[2] 何波. 中国现代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竞争力分析[J]. 世界经济情况, 2006,(14) .
[3] 刘颂. 我国连锁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 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
[4] 胡国良. 中国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路径与风险分析[J]. 江苏商论, 2007,(10) .
[5] 徐印州. 广东连锁商业发展试析[J]. 商讯商业经济文荟, 2004,(02) .
[6] 夏春玉,张闯,钟春仿. 中国百强连锁企业区域分布与区域扩张战略的实证分析[J]. 财贸研究, 2006,(03) .
[7] 罗剑宏,孙尉栋. 连锁经营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市场研究, 2007,(09) .
[8] 童长凤. 谁在领跑中国连锁经营[J]. 西部论丛, 2007,(05) .
[9] 姜达洋. 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连锁与特许, 20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