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用心理学结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师范教育;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教育理论课,对培养合格师资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师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所必需的,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然而,目前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学效果还未能体现设置该课程的目的,这在客观上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导致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如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不够,定位不当;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材体系缺乏创新性、结构缺乏科学性、对象缺乏示范性、内容缺乏实用性、功能缺乏操作性,等等。有鉴于此,笔者在心理学教学中,就强化心理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教学与心理教育能力等方面作了些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一些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立足于理论与实际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现行的高师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材内容更新太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严重;教材结构松散,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等。多年来,我们在改革教材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方面作了尝试。改革的宗旨是:紧扣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改革要达到两个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从事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素养;二是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知道怎样去完善自己的个性,提高自身心理品质。
鉴于公共心理学教授的对象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不但要考虑上述“双目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新世纪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要求。也就是说,高师学生不仅要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还要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和未来教育对象家长的某些心理特征以及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特点。高师学生不仅是未来的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能承担中小学心理研究工作。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某种体系,而应将中学教师所必备的心理学知识,按照“科学、精练、实用、可操作”的原则进行选择。
在知识结构上,教学内容的体系由导言及六篇十七章组成。通过导言篇,简介心理科学,使学生对心理科学及人的心理全貌有总体的了解;通过认知篇、情意篇、个性篇(共十章),讲授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通过心理保健篇(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阐明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通过角色心理篇(包括中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家长心理四章),论述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相关的知识;通过学生心理研究篇,简要介绍学生心理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学生心理鉴定的基本技能。各篇章知识的阐述、论证注重科学性和内容的先进性。此外,每章都附有心理品质的自我测量,例如:可进行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自我测验,情感、意志品质的自我测验,学习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自我测验,等等。这些内容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能力结构上,教学内容通过“双主线”结构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与心理自我完善能力。一是在各章知识特别是规律的阐述中自然引发出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二是学习每章内容后,都给学生布置心理自我完善的作业,并进行心理品质的自我测验。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教材结构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从“概念、规律、应用”三条主线展开,内容精炼,重点突出,便于课堂精讲。有些篇章,如心理咨询、家长心理、大学生心理、中学生心理研究等,因教学时数所限不能在课堂上详讲,则以通俗、详尽、便于学生自学的课堂讨论或实践作业为主。
二、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精讲与略讲相结合
心理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教学和自我心理完善中的应用,都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精讲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应注重在理论的渗透性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学好了这些知识,“迁移”才有可能,学生“应用”才会自觉。当然,精讲并非是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而是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教师或以典型事例引路,创设诱人的故事情景,自然地引发出某种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或讲清某原理后让学生举出教学、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作例证;或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王国,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导出原理和规律。其他内容,则是教师提示思路或导引,扫清理解上的障碍,由学生自己导出命题或结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授课方式,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的知识点理解深刻,真正内化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讲授与心理实验相结合
人的心理由于不具有三维空间,故显得抽象难懂,为了变抽象为直观,由理性变为感性体验,我们充分利用心理实验仪器,尽量多地在课堂或课下让学生演示心理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另外,配合有关教学内容,我们还自制了一些简易的实验教具。如在讲到知觉的理解性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言语的指导在知觉理解中的作用,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斑点图。为了让学生明白“理解”可以提高知觉的速度,向学生展示两张同样字数的卡片,一张由互不联系的单字组成,另一张上写着“向张海迪学习”。在展示中让学生体验理解的确提高了知觉的速度,并故意将“海”与“迪”写错,都少写一点,让学生体会理解虽然提高了知觉速度,但有时会让人忽视某些细节,导致错误。学生通过演示,亲身体验,不但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原理,节省了讲解的时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对各章有关的内容,我们除了课堂上重点讲授外,课下还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自学,阅读有关参考书目,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写出提纲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对“记忆的秘诀”“做自己情感的主人,不做消极情绪的奴隶”“意志磨炼面面观”“气质类型的自我分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性格的自我分析”等内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自己的心理世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自我完善的措施,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好”,“学习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
(四)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了确保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完整性,我们尽力做到系统性地讲述。由于教学时数所限,有些篇章不能在课堂上讲述,但又是未来教师所必备的心理学知识与能力,我们采取了课下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予以解决。所开设的专题讲座主要有“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人格成长”“发展与成才”“学生心理研究”等,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由于专题讲座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特别强,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效果良好。
(五)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为使心理学理论发挥其实用性,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强调在理论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具体做法如下。1.每章后都编有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自我测量题,让学生通过自测更好地认识现实的自我,并为建构理想的自我提供参照系。对每章后面的这些内容,学生往往不用教师布置,都能认真、自觉地去完成,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2.每学期教师都有针对性地布置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自我测量题,并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的自我分析(包括测量现象、探求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自我完善的措施等)。例如,围绕“心理发展历程的自我分析”“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沟通”等课题,让学生撰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报告。3.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讨论时的见解、心理品质或能力的自我测量报告、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或创新见解等撰写成心理学小论文。对优秀论文或在课堂上宣读进行鼓励与表扬,或在期末成绩总评中获得创新学分。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钻研心理学理论的积极性,培养了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了自我,也强化了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和分析写作能力。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实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从整合教学资源和选择教学方法上分析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要注重实用性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教学资源的整合要适合学生需求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两点认识。
早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他抨击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强调教育的重点要从教师转到儿童生活。我国近代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也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他建议教育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谓“实用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要切合实用,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之知识,应注意离校的运用。本文所强调的“实用性教学”就是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挖掘教材中的实用性知识,不仅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
《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心理学课程,它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大专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在阐述心理学的一般性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介绍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了解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工作与提高学习效率。笔者作为《实用心理学》课程的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电大远程教学优势,注重实用性教学,不断探索和创新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以致用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实用性”
(一)文字教材的优化组合
文字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下,完善文字资源的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才能体现和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心理学作为探索人类生命领域的科学,是一门百川交汇的学科,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价值。《实用心理学》教材也竭力体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笔者在编写相关文本资源或授课时,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并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收集有关心理学参考资料,在备课和制作电子课件时引入相关案例、图片和一些心理学测试,丰富课堂辅导,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在讲解“注意”时,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测试——“字母不同排列”的记忆,让学生理解“注意的广度”。在讲解“知觉”时,通过一些图形:花瓶或脸孔?是兔子还是鸭子?或是老婆婆等“两可图”,让学生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在每周上辅导课时,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学习“心理小百科”。每次都选择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心理常识。如:“怎样保持心理平衡”,“影响人际关系的八种心理”等。这样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心理常识,能够加深印象,引起思考,有利于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在课堂结束时,布置一些讨论题或案例分析。对于作业的布置,总是精心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介绍你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记忆的策略;举例说明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二)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
1.开放教育远程教学平台
在揭阳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栏目下,设有该课程的主页,可供学员随时浏览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信息。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历届试题及答案”等若干教学文本,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其中“教学辅导”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案例分析”“形考作业辅导”“心理常识”“心理学家介绍”“期末复习指导”“辅导课纲要”等。这些教学资源对于不能准时到校听课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全面的自学材料。
2.交互式的网上答疑
在揭阳广播电视大学的网页设有“公开讨论区”和“课程讨论区”。学员可随时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任课教师不定期上网进行解答,并在期末专门安排一个时段进行期末总复习的网上答疑。答疑时,教师既可以就课程的重点、难点等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就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
在《实用心理学》的“课程讨论区”中,有教师和学生的不少讨论题,有些是课堂没有时间讨论的,把它搬到网上讨论。如:“人们为什么既使知道合作是比较好的行为策略,但仍然还会选择竞争?”有一些是学员作业中难以解答的,在讨论区中提出来,共同讨论。如“现代开放式办公室往往用挡板分隔出许多小的独立的空间,这样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还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来讨论。如“考试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答题水平会上升吗?”“如何利用错觉现象来美化生活?”等等。对于“课程讨论区”中的内容,学员比较感兴趣,一些同学踊跃参与,这样既促进师生交流又巩固相关知识,达到活学活用。
上述网络资源,相互补充,相互配套,共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学习服务系统,从而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提供一个较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遵循“实用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体验法
“情景体验法”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有更深刻的体验,达到识记和理解的目的。心理学上许多知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如讲授“气质”时,笔者在课件中录制并插入了《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和《水浒》“林冲被逼上梁山”片段,让学生在观赏中体会、比较林黛玉、林冲和王熙凤等人的气质。实践证明,这种把声、光、电、影、字结合起来的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联想、加深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精彩、省时、高效。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是笔者在授课过程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在讲授“心理健康”一章时,通过一些心理障碍的案例,如“考试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例子分析,让学生讨论、总结症状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让他们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应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哪些?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师生在平等氛围下的双向交流,教师授课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课堂上既可由老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也可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答。这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讨论都是一种能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实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更要注重实用性教学,有如下的两点认识: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要适合学生需求
远程教育专家任为民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经指出: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很多,各种媒体都有,但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却很少,缺乏经过整合的、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和各种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的确,学生面对的是高校的教材、光盘和网上课堂,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能提供很多动态的学习指导,所以学生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多,很多内容又看不懂,资源也就显得比较匮乏。笔者认为各电大分校的课程责任教师应该担负起整合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因为课程责任教师通过上辅导课和网上互动讨论,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接触和了解,既能知道学生的需求,又有完善教学资源的责任。
(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曾经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五个特点,其中第三个是:成人学习者都是“实用主义者”。成人之所以要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提供的教育方案让成人感到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那么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自主性强,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的“实用性”,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争取把最有用、最有发展前途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职业能力 管理心理学 教学改革
2005年9月21日,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淄博职业学院在“十―五”时期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按照“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职业化,教学过程项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思路,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我们以此作为背景,进行了管理心理学课程改革与探索,旨在探索适合高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教学的回顾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传统的教学重在知识的掌握,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课程与就业脱节,学用不一致,课程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多年来,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我校仅开设理论课,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可选的国内教材又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上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结果导致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接受也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管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局限于语言描述加黑板画的层面,难免将微观、动态的心理机制的讲授变为言不尽意的描述性介绍,教学内容不直观,显得枯燥、难懂,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也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对大脑的结构及其活动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尽意,造成教师上课难、学生理解也难的局面。
4.考核方式不合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记忆为主,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注重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考试背、考后忘”的局面;把卷面分数视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二、改革的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专业,就是必须对本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以及相应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引领型课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管理心理学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实践为导向,加强教材建设。传统的管理心理学教材,讲述的是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等共四个模块,前两个模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后两个模块属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内容的简单“拼凑”。对高职学生而言,显得单调、冗长、不务实,与高职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宗旨相背离。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按照“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思路,将管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起来,将原有的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整合”,融合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共分为九个大项目,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方面,选择对学生比较实用的部分,并且将内容加以“职业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心理原理的基础之上,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的内容也有所掌握;在教学组织方面,每个项目前都设置了名言警句、项目目标、趣味先导,项目中都配有课堂思考、阅读材料、案例、经典事例、心理寓言,项目后都设置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和案例分析。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3.以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基层从事商务或管理等具体的作业活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具有实用性,不能是纯理论的探讨;其次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考虑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摒弃晦涩的论述方式,而用生动活泼、朴素有趣的语言来论述。基于此,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同时,加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具体措施有:一是调整教学内容体系,使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另一方面要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尽管学生在上本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知识,但是如果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基础、兴趣和就业定位等存在偏差,学生可能会忽视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课内容的重要性,加上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本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因此,有必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利用内外课堂,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适当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新的成果和发现层出不穷,21世纪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中要及时补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加强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对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人的心理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功能等问题的研究,传统教材一般写得很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心理学的前沿动态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问题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使这门课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和健康、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我们坚持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则,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内容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正如学生反映,任何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东西,都会使人兴致勃勃,愿意去学。
4.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方法有:一是积极采用问思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其态度、动机、知识结构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问思式。通过案例启发呈现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让其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机制内容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体里的事件,再以普遍关心的障碍问题结尾。从头到尾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讲解中使用联想、对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该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二是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是管理心理学讲授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克服理论讲解中的空洞与枯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方式:(1)穿插式案例教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或讲完原理以后抛出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联系实际。(3)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以后,教师布置相应的案例内容,鼓励学生思考,查阅资料,撰写讨论提纲或辩论要点,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并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报告,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或辩论结果,并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重视辅导答疑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辅导答疑活动的质量,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每一部分的课后重点练习,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向学生介绍前沿理论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聊天系统,直接进行“网上答疑”;灵活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建立兴趣小组等,力求收到推动课堂教学,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效果。四是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针对管理心理学内容繁多、心理测试多、上课学生多等特点,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图片、光盘和教学录像带等技术手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不仅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而且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重能力,重过程,以考促学。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和“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力争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具体措施有:一是改革考试内容,确定考试的能力导向。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既要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二是采用多种考试方法。尝试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改进考试题型,平时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主要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主观题考核中,只要学生观点基本准确,分析思路基本清楚,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一味强调学生将教材上的原文原话照搬照抄。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实行全程性考核。改变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考核的次数依据课程的性质而定,考核结果既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又包括课程设计、单元测试等,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
总之,在整个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与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点,渗透职业意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力求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本身的个性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知识素养的提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鸿雁.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5):214-215.
[2]陈鸿雁.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与建议
[作者简介]耿菲菲(198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更多的来自学习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在成长成才路上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本应是受到学生关注和欢迎的。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教学总体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单一;在考评制度上,仅仅是给个题目写篇小论文或者试卷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其应有的应用价值体现不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使得学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则被放在次要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加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开设的,所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势必使上课教师把重点聚焦在“问题”上,教育学生怎么矫正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和情绪的培养。过于片面、消极的目标偏离了正面的教育导向,会使学生产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不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而且纯理论的讲授会使课程变得枯燥、单调,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色和他们所关注问题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望而却步的学习态度。
(三)学时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遵循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据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一般为16课时,部分是32课时,教学时间短,教学进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上课时间多安排下午后几节课或者周六、周日,教师、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反感情绪。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
(四)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多数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耐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团体辅导室,团体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硬件设施的欠缺使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以培养积极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育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尊重、积极关注学生,启发他们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2]。
(二)构建符合高职生特色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置和编写,在保留内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个性的特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力求通俗易懂,减少心理学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的陈述,讲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而且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并且要针对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研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行业或岗位心理,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行业或岗位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课时,弥补课时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够且合理的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这样老师和学生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为了弥补课时数不足,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讲座或者团体辅导,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心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对个体和团队的意义。让他们不仅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学知识的奥妙与乐趣。
(四)重视教学过程,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尝试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方法:运用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网络技术、案例分析、心理剧、故事续写、自我白描、心理访谈、专题讲座、心里影视欣赏等[4]。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理论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体验相结合,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又比如: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班级统一采取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代表,老师给每个组员说明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后的收获,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向大家说明活动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活动体会到的感受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遇到相关问题该如何去解决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
四、总结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加深认识,进行相应的改革,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解决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情绪、情感困惑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反映了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教学的态度,并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德国工业心理学家Münsterberg开展的电车驾驶员和船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方面,从最开始只关注单一的驾驶疲劳问题,到目前从驾驶员的年龄、经验、性别、危险知觉、警觉、决策、情绪、驾驶风格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考察驾驶过程中人的因素对驾驶安全、运输效率的影响。近期,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交通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氛围中驾驶员违规行为、礼让行为及车语使用等方面的差异。[3]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最开始单一使用量表法、反应时法,到目前综合使用驾驶模拟器(或实车测试)联合脑电测量法、眼动测量法及生理多导仪全面系统考察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和生理指标。[4]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新课,即要求教学体系严谨,立足学术前沿,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薄弱。迫切需要开发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门课程培育好、建设好,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系统开放化、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化(师生、师师、生生可以实现连环互动)。它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8]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10]还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实现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是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11]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24.
[2]常若松.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2.
[3]Atchley P,Shi J,Yamamoto T.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afety culture:A comparison of traffic safety culture in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14,(26),Part B:317-325.
[4]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等.音乐对驾驶警觉的影响及其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82-790.
[5]布鲁纳.教育过程[Z].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5.
[6]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认知分心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及调节因素[J].人类工效学,2014,(01):92-95.
[7]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06):47-50.
[8]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39-141.
[9]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5-37.
[10]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11-13.
[11]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Traffic Psychology Teaching Model Reform Research for Universities
CHANG Ruo-song,MA Jin-fei
(School of Psycholog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China)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4] 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 基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51-52.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法 职业心理学 职业心理测试 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心理课对高校学生对自我探索以及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意义。职业心理课是一门关注人们医生的职业发展,它利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使人们理解职业生活,主动地去追求职业成功。职业心理学的主要使命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组织维持和促进员工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成熟和发展,形成健康、和谐、上进的组织环境,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使员工获得高满意度,获得自身的幸福。职业心理学帮助个体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职业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很多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如此使得该门课程比较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抑制。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建构主义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感知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主动的去感知、领悟知识,并通过实践来证实。
1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主动和创新精神,主要以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方式,争取在课堂中使得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感与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获得知识的途径,体验过的知识可以学习到80%,听到的知识能学习到15%,阅读的信息却只能学习到10%。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处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会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的运动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使得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稳固在我们的脑海里。
1.1激发学习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核心和关注点,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与学习中,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视频、真实的情景体验、小组的调研体验以及生活体验使得课堂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动机,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探索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素质。
1.3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获得真实感受以及实践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表达与总结反思,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让学生的认知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得, 实现由经验到理解的提升,由感悟到行为的内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职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职业心理学测验
职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做职业选择是由人生观、价值观的反应同时也是具体情境中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自我的职业信念我们可以采用最具代表性的职业信念测量工具―克伦巴兹的《职业生涯信念问卷》,该量表信度和效度都较好。了解自我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进行《萨柏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进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从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中找出自己的(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人职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找到适合我们个性的工作,气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人活动的一切方面,气质是影响我们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在职业选择方面,对我们气质进行测量的量表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量表包括《埃森克的EPQ人格测量量表》、《大五人格量表》、《明尼苏达人格量表》(MMPI),《卡特尔16PF量表》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多的《霍兰德人格量表》和《MBTI量表》。在职业选择中,除了了解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因素以及其相关的测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选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就是职业选拔的测量技术,比如笔试、面试法、评价中心技术以及履历档案分析。了解面试中结构化面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的特点以及我们要注意的事项,了解人才选拔与晋升考核中的主要手段―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职业心理学课堂中要想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清晰的自我定位,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其职业心理特征。职业心理测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测试后,教师需对测试的结果进行解释,把测试结果和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以测试结果为准,这样才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
2.2职业心理学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教师对案例的导入、阅读与分析案例、小组充分谈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并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案例符合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在该过程中,鼓励学生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对话与协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结合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通过案例学习,避免因重复尝试错误而带来的危险,避免走前任走过的弯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分析案例中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充当好引领者和教导者的角色,就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案例分析中体现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点评,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升华,这是案例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点。
2.3职业心理学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在职业心理学中的开展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借助计算机平台展开模拟教学、设置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模拟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进行自我探索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平台,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比如视频,相对于单纯的讲课,视频有着内容丰富、画面多彩、调动性强的特点,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动机。在讲授商务礼仪、面试技巧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平台和角色扮演混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面试招聘模拟中笔者曾让学生进行实际模拟学生分组,每组为不同的招聘公司,根据任务要求,让每组学生中分别扮演HR、宣传人员、问题设置者、面试者。学生利用计算机并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面试问题和宣传海报,以及如何选拔人员,同时学生制作出简洁、大方、内容充实的简历。通过模拟招聘面试,学生了解了招聘方的思维以及面试中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制作简历,正所谓一举多得,相比起单纯的讲授招聘,实际的模拟学生受益更多。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了解理论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模拟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模拟进行点评,点评结合实际和理论的运用,点评要到位,到点子上。
2.4职业心理调研体验
职业心理调研体验是安排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特定的调研任务。如在讲到职业员工满意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对学校的教师和同学的满意度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对满意度的概念、满意度的特点、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满意度的效应和满意度测评都有了比较清晰明了的认识。在讲授员工帮助计划(EAP)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调研员工帮助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应用和危机干预,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调查员工的心理咨询状况和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调研,学生了解EAP计划包含的内容以及EAP计划时如何进行的,了解EAP计划中四种模式的优缺点(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通过对EAP计划中危机干预服务的调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重点分析当个体面对某一件事件或境遇,无法利用个人现有资源和应对机制解决困难时,EAP实施者如何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平衡,重新适应生活,重新追求幸福感。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如何进行干预。通过对EAP计划的调研让学生自己对EAP计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也会有一些认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调研活动是让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尝试,通过调研锻炼了学生的协商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接下来的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在职业心理学的具体调研实施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调研目的,注意安全,多人成行等。
2.5职业心理日常体验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两种形式:比赛体验和生活体验。
比赛体验主要是学校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模拟商务谈判等职业类竞赛。课堂讲的理论终归于要付诸实践的,马克思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职业心理的匹配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生涯管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是觉得离我们有点距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复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需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自我进行深度探索以及职业环境探索、理想职业目标的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评估与反馈。对职业目标确定需要学生了解“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在分析自我时学生可以采用学到的多种方式分析自我,比如360胺治鲎晕遥SWOT分析等等。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对职业的分析,通过调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他人介绍等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途径的运用对于课堂的知识的加强以及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锻炼。同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如果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服性将加强,通过职业模拟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习到知识融合起来,提高自我职业规划能力。
生活体验顾名思义是在生活中发生的,比如在社团活动中、实践活动中、同学交往中。只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才能了解一个活动是如何策划、进行宣传、如何组织起来的。比如学生担任心理协会的会长,那么在心理健康月中,她需要对心理健康月的活动进行策划,什么时候进行宣传,如何宣传,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媒体与实体,如何沟通下属,如何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如何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等。只有在实施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发现看到的和实际运用是有距离的,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知道活动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才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生活的积累,鼓励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环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时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的原因。学生走出象牙塔的学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积累经验,才能提高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3运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寓教于认知、情感、行为中,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职业心理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3.1注意角色的定位
体验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是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是主体,为防止角色错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要充分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点拨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知道问题所在。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点评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重中之重的一节,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认知到在体验式教学中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优化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由建设阶段迈入优化阶段。那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专题学术会议交流、教师间讨论、师生访谈对话、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探索后发现,尽管我国各高校的办学层次与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及生源等不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良莠不齐,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却是相通的,为此,本文仅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探讨如下。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把握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性质有专业化倾向。有的高校把心理健康课当作泛专业基础课,有的把课程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上,还有把授课对象当成医学院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待。二是偏离教学目标。一些高校违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没有把重点放在更多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及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上,而是放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方向上,这样实际上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效果。没有意识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性教育,以发展与预防为主,防大于治,需要咨询与矫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2.教材内容重理论且更新缓慢
教学中发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材内容多偏重理论。无论是本科院校统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还是自编教材,普遍存在偏重理论倾向,专业性太强,学科化太浓,且缺少可读性与趣味性。二是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内容偏陈旧,且针对性不够强。三是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有重叠现象。如思想政治课中所涉及的大学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标准、恋爱等内容;再如,就业课中关于大学生人格气质和就业心理内容;还有其他专业课中也包含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等。尽管各个学科教材所涉及的心理学相关知识侧重点不同,但还是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3.重视不够,安排欠合理,教法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集知识性、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应该与其它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即既要求教学方法和形式应灵活多样,也要求必须进行行为训练及互动体验,才能达到其教学目标要求。调查发现,一方面,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当多的高校采用两周一次课,这种隔周上一次课的方式,不仅给学生直觉上造成学校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而且这种形式的确也导致因课次之间的时间偏长,使学习内容不连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采取大班或合班授课方式,有的班级的授课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由于这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师生互动体验开展,致使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这种授课形式只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的目的,无法通过行为训练及体验互动等形式渗入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却难以满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情感体验、人格优化、心理韧性及构建积极应对方式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此外,该学科普遍存在学时不足,高校教师又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导致授课内容的深度不够,还停留在心理教育的浅层次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大大折扣。
4.师资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担任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师资配备而言,一方面,由于受限于高校办学条件,人员编制及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课的专、兼职老师与大学生的配比还没完全达标,一些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以河南省为例,相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职老师与学生的配比是:1︰5000,兼职配比标准是1︰500,但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并没有按实际要求进行配比,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好多来自民办高校其他学院部门的兼职,如有思想政治专业老师、专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另一方面,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基础薄弱。由于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其理论功底较薄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入和系统,加之其原有的认知模式往往容易把一些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二是不利于开展本学科教学研究。由于部分外聘的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分散于不同部门或外单位,既不便于组织与管理,又不便于开展学科的教学研究。三是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由于一部分心理学健康教育课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实践经验,不仅无法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而且授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空泛,反过来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独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仅需解决其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而且对实际技能考核评价也应有所体现。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依然是传统考核形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或40%,主要包括课程考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期末成绩占70%或60%,主要是以出卷书面考试或写结课论文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缺失学生心理体验及行为训练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考核内容。在当代社会注重学生由知识向技能和能力转化的今天,如何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能力形成评价,也是有待改进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对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为前提。要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错误导向,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是一门普及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技能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课程,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临床心理学或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来对待,不能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解决心理问题的“病态”上。并要摈除学科化导向,应尽量减少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次,教学目标定位上,在原有基础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与发展,以优化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2.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科学、创新、实用与针对性
一是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自身特点,改革并精选教材内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并力求解决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弊端。二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那些更贴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3.提高认识,合理安排,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观,站在未来社会发展高度来认识和开展这一工作。具体做法上,一是改进办学条件,开展小班上课。利用小班上课这种教学环境,使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心理测验、行为训练、心理体验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大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进程不能只为排课方便,应重心放在便于学生学习上,逐步解决隔周上课的方式,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把握课程的全局,更要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章节学习。三是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应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和启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次,应选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组织小组讨论、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主题演讲、团体训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实施与达标的关键之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加大师资队伍配备力度。具体做法上,(1)应按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配置人数符合师生配比。(2)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配置合理。(3)严把教师准入关。如通过把控入编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的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新进教师试讲认定等相关硬性条件,列为担任该课教师的基础要求。同时,还应保证教师基本待遇,建设一支符合要求且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为提高师资水平,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认真研究培训内容,缺什么培训什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在夯实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基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等方面做好培训工作。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研室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教学问题;开展学科示范课推广,进行经验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从示范中得到提高;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讲稿、ppt课件的检查工作,确保教师教学文件的质量。四是保证教师心理咨询实践时间。每学期应妥善安排每位心理学科教师开展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实践,利用心理咨询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5.建立科学有效学科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应当能够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相关知识;在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因此课程考核须改变传统用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效果的考核模式,坚持“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尝试将考核分成三块:一是注重平时教学表现,考核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主动性。二是案例分析与团体活动体验分享,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在团体活动中个人能力和素质。三是课程知识考核,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保留原来基本考核方式的前提下,增加相应的技能考核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拟定技能考核方案,制定实施方法。逐步实现该课程理论与实践考核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卫丹,赵毅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2016,(08):146-148.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4,(03):31-4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人格
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造力概念以后,关于创造力问题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关注。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取决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现代大学是人才培养机构,应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使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新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组成的。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由此,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评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它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聚合思维一般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由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曲解思维、脑风暴、夸张思维等方法。
(二)创造性人格
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一贯忽视创新中的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他们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中国大学生还大多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由此,完善中国人的创新人格,亟需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
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对新形势下创新思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激励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采取有效激励机制。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在高校中广泛宣传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活动激励机制,就是统一组织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发明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素质全能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和创新思维锻炼环境;榜样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大学生中的创新拔尖人才,大力宣传,并将其树为典型;兴趣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理想教育和科学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导为学生长期的、稳定的兴趣并使之内化。
(三)从理论层面认识,大力推行创新思维训练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其创造能力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发散性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等方法。发散性思维要求大学生尽量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角度,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并经过思维角度和层面的变换,运用类别变动法,达到思维层面的不断变通;创新思维常以直觉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觉思维鼓励大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想象,训练其抓住偶然出现新异念头的方法,尽量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经验;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形象思维鼓励大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力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学习知识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思维个性。
(五)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几年来,各地和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充分利用课堂优势,采取实践教学、高校交流、理论学习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新思维培养,利用各种方式,如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创新中的实践和探索,提高自身学习和锻炼的能力,更好地将大量先进知识运用自如,从而更好地为自身服务。
三、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构建的优化措施
创造性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为了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针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状况,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在当今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
(一)培养优良校风,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富有个性的优良校风,通过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心理气氛、良好的校风与班风等。因此,创造优良的校风,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富有个性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养,必须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人格。
(二)加强人格辅导,强化个性培养
创造性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个性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创造性人格的一种反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就是要对学生加强人格的辅导,这是专门为开展人格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或调整学生不良人格心理为目的,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各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强化大学的创造性人格,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目的。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开展创造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人格教育与常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渗透作用,要求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目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学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没有学科教学的配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开展是有限的、不协调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了不少适合人格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人格辅导的教育情景,它不同于专门的人格辅导,它同各科具体知识紧密相联,是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培养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在各个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是由衷地工作时,也就会把自己看作是较有能力的,并认为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受到内部推动的,从而形成较强的内部创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人格障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五)对人格障碍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调整人格发展中的心理偏差。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咨询手段,如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开辟人格辅导专栏、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变化状况。对已经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关键词: 教学能力 构成要素 高校英语公共课
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学工作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公共课的功能和授课模式不再适合多元化、信息化现代社会的需求,由此产生调整的必要。相应的,课程的变化对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一、教学能力的界定
能力在心理学中的界定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与某一特定领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人特质和动机等。教学能力是能力的一种,因此要对教学能力的概念和结构进行界定,同时考虑能力的本质和特性,以及教师专业和教学岗位的性质及需要。
国外关于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内涵定义,即支持在各种教学环境中满足有效教学绩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二是工作内容定义,即依据对学习的前提条件、过程及目标的分析,对教学和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决策和管理;三是结构定义,包括专业技能、交际技能、个性和动机等。
国内关于教学能力比较普遍的定义方法是借用心理学上能力的概念,并将能力实践环境界定为教学活动,从而界定教学能力的概念。余承海、姚本先(2005)研究认为教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且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进行转化的专业能力。重视教学领域及工作内容的学者认为,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材、语言表达、了解学生、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以及运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还有一些学者同时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有效性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设计、组织、管理、操作、表达、评价反馈、调控和科研等。
国内外对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大体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所教授领域的学术技能;(2)对所教授课程的规划能力;(3)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活动的环节和具体实施方案,从而成为教学能力三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
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大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包括以上三个方面,并各有其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具体来说,高校教师的学术技能包括:必要的知识储备及持续更新知识内容和结构的能力;对课程与更广泛知识体系间联系的了解。
高校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有能力对教学目标、方法、情境及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教学大纲、处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策略,并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二是教师能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课程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三是教师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加以解决。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应包括:一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教师的言语及非言语表达、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及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二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教学活动本身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构建有效评估措施,依据评估结果向学生提供帮反馈或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此外,由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同,高校教学过程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探索对整个人类来说未知的东西,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上具有创新能力,即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能力。大学教师要把学生带到本学科的最前沿,才能使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同时在科研方面获得灵感、发现问题,进而推动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慕课等新型网络教学形式的冲击。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必须有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类型的限制,将网络教学模式和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整合,而这又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
三、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性
大学开设的英语公共课属于基础类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上,与其他专业课有明显差异。根据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除了要拥有前文所阐述的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外,在以下方面还有特殊要求。
1.学术技能方面
要实现上述目标,大学英语公共课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包括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等。要在教学中包含以上内容,大学英语公共课老师不能仅仅掌握基本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还要随时了解英语语言在具体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语言是有生命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英语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并掌握这些变化,从而在课堂上展现出英语在实际应用当中的真正形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在专业探索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工具。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英语交际的能力,更多的是在专业领域内使用英语的能力,如专业词汇、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等。要更好地将专业领域和英语技能结合在一起,英语教师必须对专业领域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课程规划能力
与从零基础开始的专业课教学不同,在英语课堂中,即使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学生的英语基础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认知方面,教师应特别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起点及知识储备状态,并据此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置教学环节。其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自尊心比较强,成年已不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导致大学生学习外语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感。英语教师要了解这一普遍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另外,在信息高速更新的社会,教师教学仅仅围绕一本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性较低,不能满足大学英语向专业靠拢的需求。因此,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科学选择及系统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教师能够综合选择并有效组织教学素材及信息用于教学实践,以实现教学目标。在重新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甚至可以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考虑和专业课教师合作,设置全新的、根据有实用性的专业英语课程。由此可见,课程的整合与开发是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教学生命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化为高校公共课英语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科学技术发展与职业需求多样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跟上发展形势,不断吸纳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跟上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授课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6.
[2]王少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3.
[3]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78.
[4]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
[5]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7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实施步骤
1、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二年级),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善于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对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2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尤其是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职业意向的初步确立,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
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选课程体系,分别开设以学习心理、自我意识、交往艺术、情绪调节、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观念、心理压力的应付、青春期性心理、等为内容的选修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成绩低下,情绪低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缺少掌握该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上有不合理的地方。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其核心是自信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实践证明,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仅仅靠教师单向的传授,仅靠学习方法的改善,依然只强调竞争不讲合作的学习格局,只会增加学习能力较差同学的挫败感。那么比较、防范和挫折等不良情绪与攻击、自我封闭等相应的不良行为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善,要达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仍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根据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格教化因素。在敠、理、化学科中可通过背景知识,介绍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从公式定理中引申到正确观念的树立,良好品格塑造,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机制,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来得大。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心理学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适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再次,学校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撰写心理健康论文,介绍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刊杂志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多渠道、多方面摄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营养,使他们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里辅导者运用心理学和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辅导对象一对一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辅导对象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过程。
作好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作为个别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它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个别辅导的效果。好的心理咨询环境能使来访的学生降低焦虑,消除疑虑,愉悦情绪,达到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心理咨询室建设应具备了以下条件:
1、环境幽静,远离教学区的建筑物。在环境的布置和物体的摆放上尽量做到合谐、美观、大方,使来访者在这里可以达到心理放松,情绪趋向平静;
2、建立心理资料库,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3、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以最快的时间答复,方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二)咨询室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放松室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适,将会形成累加效应,最后导致心理崩溃。心理放松室就是学生宣泄不良情绪,降低焦虑,寻找心理平衡的场所。采用温馨的颜色、使人全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在心理咨询室隐蔽处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找回平衡。
(三)个人心理咨询的内容
主要有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交往辅导和职业辅导等。正如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所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辅导的内容应不同。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青春期的个体发育、心理状态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带来了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四)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有力保证
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各种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许多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但由于有思想上的顾虑,不愿让别人知道,也有不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缺少对自己的了解,并不知自己有心理问题。怎样化被动为主动,使心理工作者不是去等问题,而是主动找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班主任、学校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有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条件允许可以每年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依次心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档案。
六、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许多心理咨询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家访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七、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的营造,是拓展学校心理健康范围的重要途径。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若缺少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就像一个人缺了一只胳膊,是不完整的。因此创设一种氛围,影响学生心理十分重要。
第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
通过校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主要内容应包括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完善自我及调节情绪的方法、案例分析、热点追踪、心理故事、学生论坛、专家论坛、心理测试等。
第二、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3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做法: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组织老师参加培训,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课设计方法。学校对在师资培养十分重视,花了很多心血。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正常开设心理课辅导。保证一二年级每周一课,三至六年级的间周一课。
3、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学校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将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广播台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A、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本着“我自信,我坚强,我向上”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每月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2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明确本学期工作思路。
2、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
3月:
1、组织班主任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月:
1、利用“学校广播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校心理健康活动课研讨。
5月:
1、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测查。
6月:
1、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2、心理健康教育学期工作总结。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汇总整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4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访谈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期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期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工作目标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方针,以“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构建“心理访谈室为主体、班级为主导、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具体措施
1、利用团队课、健康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访谈工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访谈、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完善“心联小屋”心理咨询室值班制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立足本校实际,定于每周一、周五午休时间,周一、周三、周四、周五第八节课对外开放,通过电话、面谈、书信网络(qq:---)、电子邮箱(---)等方式接待来访学生。咨询室设“心联小屋”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湟中二中校园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安排几次围绕心理健康展开的国旗下讲话。
7、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8、利用“班班通”设备在中午课前时间播放心理健康辅导短片,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9、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家校互联、家长会等经常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形成。
10、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以上是本学期心理访谈室制定的本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疏漏和不合理之处,届时将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领导老师的指导不断完善,使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一切为了孩子,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愈办愈好,更上一台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特别要注重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助其充分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并关注少数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重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
二、教育目标:
1、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内部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备相应的适合高中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报刊、活动器材等。
2、建立好学生心理档案。
3、完善咨询工作制度。从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育人环境。
5、出好心理小报。使其成为沟通学生、老师、家长的桥梁。
三、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xxx校长副组长:xxx副校长二心理辅导教师:xxx
xxx
四、具体措施:
一面向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目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的识别和控制,以及应付挫折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全体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关注,特别是学生。主要采取心理讲座、心理版报、心理征文、心理电影、心理信箱等的'推广形式,强调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学生心理咨询方面:
1、心理咨询室的改造:为每位来访者营造舒适、安全、自由的咨询氛围。
2、心理咨询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包括咨询预约,咨询室座位安排,一次咨询时间的控制,咨询记录的保存归档,咨询内容与过程的保密性,诊断评估的谨慎性以及与来访者关系各个阶段的把握等。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学校应牢固树立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教书育人并重的思想,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此,围绕“增强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提升心理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发展健全人格”这一中心,将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拟定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要求
1.深化理论学习研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心理教师除参加区每月二次的业务研讨活动和围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的主题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其它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自己成为能带动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
(2)学校将对教师进行的“心育”理论学习辅导,纳入学校业务学习范畴加以管理。九月份,在本校心理教师的协助下,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活动;十月份进行个别教育辅导的知识、方法等”专题学习研讨;十一月份准备参加区心理健康表演课;十二月份组织班主任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2.合力探索实践提高
(1)在启动20xx—20xx年“主题心理班(队)会”活动的基础上,本年度继续深入以“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为内容,各班主任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一、三、五年级各选一个班级上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公开课,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2)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的困惑调查及对策》的课题探究,选材要尽量使心理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解释,将身边的现象用心理学观点去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接受心理知识,并在方法上努力做到既实用又便于操作。
(3)学校将创设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继续规范“知心姐姐信箱、心灵有约广播、培养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同时,每学期为学生开展一次以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心育常识普及活动。做到使心理知识有宣传阵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有疏通渠道;心理经验有分享空间,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四、具体措施与办法
1.继续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网的学习、教研的平台功能,同步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业务参考学习资源。
2.加强心理教师的业务学习,日常业务学习具体采取“个案解析、备课研究”等形式,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
3.举行“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表演课”活动。
4.学校将创设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继续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利用家长学校、调查问卷,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认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逐步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想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取得实效,一个健全的组织是保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心理辅导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在领导小组统一的指导下,制定教育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工作的开展有成效。
(二)提高心理辅导教师专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于一支素质强硬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我校将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辅导培训,从培训教师入手,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1、利用一切有利机会,选派学校的心理辅导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2、聘请心理教师来我校做讲座,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
3、学校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如《大众心理学》、《心理与健康》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资料,阅览室、图书室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
4、继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学习。
5、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等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教学设计的评比活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6、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
7、要求班主任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实践,并及时积累经验和整理、收集相关的辅导资料,以达到促实践求进步的效果。
(三)完善心理咨询室服务学生
1、做好“心灵家园”咨询室的常规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需要。
2、继续开设心灵信箱,欢迎学生来信倾诉自己的烦恼或困惑,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学生,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
3、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咨询,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解决。
4、成立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有计划、有安排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来访者做到尊重、理解、耐心、疏导、解惑。
(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育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校以学期为段确定辅导教育的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常规教育辅导活动。
2、各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年级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做到月月有主题,在每个月中都至少开设一节班队心理辅导课。
3、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并要求班主任注重在平时的晨间教育、班队教育、生活的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任课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学科教育和生活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3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在师生中形成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四、月份安排
学生:
(一)低年级
1、目标
通过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2、内容
九月、学生角色意识(如我是小学生)。
十月、学校环境、集体生活适应(如我们的校园集体生活真快乐)十一月、基本学习技能、行为习惯训练(如好习惯交朋友)十二月、体验合作、体验友情(如大家一起来我和同学手拉手)一月、学习成功体验(如我能行成功体验真好)。
二月、学习兴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到兴趣乐园去)。
三月、自理、自立意识(如今天我值日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四月、排除不良情绪方法(如情绪气象台让自己更快乐)五月、正确处理同伴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沟通化解小矛盾)。
六月、自我保护方法(如披着人皮的狼自护在我心)。
七月、时间观念(如做守时的好学生时间的妙用)。
(二)中年级
1、目标
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生活强者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内容
九月、自我控制策略(如智斗难题真快乐当天功课当天清)十月、基本学习策略(如巧学苦练无难题学习要得法)
十一月、如何交朋友(如谦让、友善朋友多让我们走到一起来)。
十二月、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如:优点轰炸缺点轰炸)。
一月、应对挫折的方法(如批评不可怕我也曾失败过)。
二月、正确的消费观(如巧用零花钱小会计)。
三月、体验创新、创造(如我不同意这个想法创造就在你身边)四月、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当我难过的时候)。
五月、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如我爱我班集体力量大)。
六月、什是理解、宽容、原谅、信任(如与我同行握住我的手)七月、什么是死亡(如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天)。
(三)高年级
1、目标
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内容
九月、学习计划的制定(如订好学习时间表)。
十月、应考策略(如考试前的我考试中的我考试后的我)。
十一月、工作神圣而平等(如职业大舞台条条大路通罗马)。
十二月、家庭观念(如家庭小帮手爸爸妈妈和我)。
一月、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如学会说不使自己感觉好起来)。
二月、如何与他人沟通(如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怎样赞美别人)。
三月、什么是竞争(如同学进步我高兴正确竞争好处多)。
四月、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现象(如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攀比之风不可长)。
五月、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做情绪的小主人)。
六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筑起防范恶习的城墙)。
七月、什么是心理学健康及其重要意义(如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神秘)。
教师:
九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涵、功能。
十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
十一月、教师心理健康。
十二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二月、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三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四月、心理健康测验。
五月、心理训练。
六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5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20
“美国最佳教师”雷夫曾经说过:你决定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要想,它对你的学生有没有帮助。经过十几年的教师生涯,我们认为这一点对所有教师都是受用的。那引申到我们的化学教学,究竟什么样的化学教学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笔者认为应该取决于以下几点:1. 化学教学能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2. 化学教学能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 化学教学能不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4. 化学教学能不能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的要求呢?我们认为,教给学生有真实意义的化学、有背景情境的化学、有趣好玩的化学、有实用价值的化学、有责任感的化学才应当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如何来创设化学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让课堂更加真实?
一、情境资源库的建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好的教学水平,好的想法,但是缺乏有用的、适合的资源也是不能实现一节好课的目标。首先,要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要上公开课或者评优课了,想在课堂中创设一些化学情境,能够让课堂更加精彩,学生更加活跃,但是苦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情境,很着急,此时才想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已经为时已晚了,如果我们在平时就能注意积累,那么用到时就可以随时拿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用心去观察、去捕获有用信息。我们看报纸、看电视的时候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与化学有关的东西都可以及时地进行记录、搜集,可以是笔记、拍照或者摄像。而且现今的手机功能非常强大,完全可以做到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比如,我们看到报纸上一则新闻:某日,一辆装满液氯的火车在公路上倾翻,发生氯气泄漏,消防人员立即赶到对现场人员进行了紧急疏散,让老百姓躲避到高处,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最后对现场进行了喷洒石灰的处理。像这样的新闻就属于我们的搜集范围,我们就可以进行记录或者拍照。
其次,要对平时搜集的资源进行整理、整合。因为平时只是对有用信息进行搜集,而如果到我们要用的时候采取一个一个找,这样一定会很麻烦,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就要定期对资源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借助于电脑,将平时所搜集的资源按照资源的呈现形式(文字、照片、视频)和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放到各个文件夹当中,这样,我们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到对应的文件夹去寻找,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还要把情境资源和课堂教学进行衔接。资源就如同原料,在把他变成成品之前,还需要进行预加工。这里的预加工就是把情境资源和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衔接。我们可以利用平时的空闲挖掘每个情境资源所关联的化学问题。比如上文所提到的那则液氯泄漏的新闻,我们就可以从中挖掘出如下信息:氯气易液化、氯气的密度(与空气比较)、氯气溶于水的性质、氯气与碱的反应等。然后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问题的设置。这样,备课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进行情境的创设了。
二、创设有效情境,构建活力课堂
一道菜,准备好原料后还需下锅,才能制作出好菜。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构建活力课堂呢?活力课堂的标准是什么?笔者以为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教师有激情、学生有兴趣、师生互动勤、学生探究多。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就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构建活力课堂。
1.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想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又高于生活,但最后知识又要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要交给学生有真实意义的化学,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人,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要有生活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脱离实际的,这样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才更有主动性。比如:在《蛋白质的性质》一节中,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的消毒措施:游泳池用硫酸铜消毒、家里用煮沸消毒、医院用紫外线消毒、自来水用高锰酸钾或者氯气消毒、标本浸泡在福尔马林中、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擦一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所了解或接触到的,所以一下子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蛋白质变性的性质的讲解中去了。
2. 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乐学
高中的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心理上很多时候还存在着小孩子脾气,经常会意气用事,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能够多考虑到趣味性,让学生不觉得枯燥,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效率自然也要高得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节,可以先以一个小魔术“滴水点灯”来进行情境导入: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中藏一小块金属钠,首先进行一些铺垫和渲染(水火不容),但是接下来告诉学生将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用滴管向酒精灯上滴2-3滴水,酒精灯被点燃。这一刻学生们都很兴奋,也一定非常好奇,于是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揭秘――金属钠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一个开头,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带着趣味性、带着神秘感、带着好奇心,这样的一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3.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善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问,有疑才会思。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巧设质疑与矛盾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去自主质疑,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大胆提问,仔细思考,合作探索,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往往在自主思索、探究中不但获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中来自海南的李炜老师的《认识金属钠》这节课,李炜老师就是首先播放9月28日发生在重庆火灾的视频,引入金属钠,学生观看后,顺势提出几个问题:1. 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害怕?2. 钠遇到水会有什么危险呢?3. 钠遇到水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这3个问题逐步递进,一环扣一环,不但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同时也一步一步推进问题的深入,最后就围绕第3个问题进行探究,为什么会爆炸,学生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出爆炸的原因:(1)反应放热;(2)产生气体,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实践探索,最终归纳金属钠的性质。这样一节课突破常规,没有按照一般的元素化合物的讲法,而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究,通过围绕一个问题、一个实验将这节课推向,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节课容易,但要上一节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帮助,既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新知,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的课,构建一个新型的活力课堂,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文献
[1] 李玮. 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刘兴盛. 分类创设化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 新课程导学,2012,(17):52
[3] 方婷. 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 张小菊,王祖浩.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研究――基于化学“优质课”教学情境的分析[J]. 化学教育,2013,(3):27-32
【关键词】中药化学;问题解决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urriculum
XU Tunhai1LIUyang1 XU Peng2 GUI Haishui1 ZHU Yindi1
【Abstract】 Learning tasks have much problem solving in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tasks are arduous and important. In the teaching, the teachers shoul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of problem solution, encourage students carry on the attribute to the questions, state the assumption of the problem solution through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conclusion to the problem solution way. In addition, teachers should also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omply with the study situation, help th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learn, to learn how to ponder, to learn how to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oblem solving
【中图分类号】R8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20-02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人们通过概念、原理等知识结构的表征,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知识传递是人类借以交流和继承认识成果、获得间接经验知识的方式,间接的传递也是人们进行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1]。知识传递的过程依赖问题解决来连接。问题解决的学习,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前人因为解决了问题,构建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后人学习了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并把概念和原理应用到自己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新知识。当然,在实践中,又不断遇到新问题,于是发展出新知识,继而通过知识传递,传承给后来者。
中药化学作为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已经建立其知识结构体系。但是中药现代化又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需要去研究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药的活性作用物质基础,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基石。因此,与中药学的其他课程比较而言,问题解决的学习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1 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析
多数心理学家赞同美国学者纽威尔和西蒙对问题的定义:问题是一个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为[2]。问题解决指在问题情境中能够以问题为目标,通过对已有概念、原理的重新组织,找到问题新的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逻辑、科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将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才能完成,如果仅仅是照搬学习过的原理或概念就能解答,那只是原理或概念具体化过程,不能算作问题解决。例如,以人参为例,学习三萜皂苷类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后,学生初步了解人参皂苷的化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研究其他含有三萜皂苷中药时,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方法和技术的重新组织,确定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新知识,而且形成探索性研究问题的思考能力。
认知心理学研究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理解并表征问题,识别问题情境,并在理解基础上把问题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表征。(2)寻求解答,可以通过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途径,找到问题解决途径。算法式是采取一步一步的类同程序,直到问题被解答出来。启发式是指通过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反推或者类比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综合中药化学学科特征,算法式可能是解决问题主要途径。(3)执行计划或尝试问题解答。在第2阶段确定算法式途径,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行动,并通过实验过程描述来表征对问题的解答过程。(4)评估问题解决结果,完成问题解决方案后,应对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以确定解决方式是否合适,结论是否可靠等。
2 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到多种心理过程影响。例如,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等,有些因素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有些起阻碍作用[3]。我们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和问题解决学习的心理过程来分析中药化学的教学策略。
2.1 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思维是人的潜能,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需要学习才得以发挥。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传递系统学科知识。知识的学习包括概念学习、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学习几个方面,我国教育向来只是重视前两个方面的学习,学生在努力学习得来的高分下潜在着危机:早在1992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发表报告指出“我国中学生强于基础,弱于创造;强于答卷,弱于动手;强于数学,弱于科学。”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和留学生的不足,主要是动手能力、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4]。虽然近10年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力图改变这种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但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已影响到中药化学的学习。在教学中,经常见到被动的学生,把老师和教材规定的作业或习题册,当成完成任务或者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自己主动、有兴趣地探索问题如何被解决;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而是抄袭作业来完成规定任务。对这类学生来说,根本谈不上学习乐趣和信心,更别说进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和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智慧活动。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已严重影响到学科知识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不习惯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既不善于发现新问题,也不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机,发挥思维中问题解决的潜能,重新建构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任务。中药化学教学中,可以适度增加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寻找新药物资源等例子,激发学生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动机。
2.2 表征问题的策略。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后,知识传递进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从问题解决的学习心理过程来看,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对问题进行表征的学习策略。表征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清晰、准确地分析题意,并通过语言或外部行为表述出来。问题表征的学习策略是从指读问题字词语句开始,学生应准确理解语言词句所传达的信息,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语言表述中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目标做出判断。例如,“哪种填充剂是柱色谱分离生物碱的最佳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问题字词语句的表述,而不是急于回答问题。从“哪种方法”的语言表征中,可以理解到至少不止一种方法可以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重述,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将问题陈述中隐含或其他省略条件增添到对问题的理解中,在理解问题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做出准确判断。学生对问题进行重述处理后,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更具体的问题表述:在中性氧化铝、硅胶、凝胶、聚酰胺、硅藻土等,哪种填充剂是柱色谱分离生物碱的最佳选择?这样通过教学中表征问题的策略,可以使学生通过呈现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加强对问题整体意义的理解,从而找到具体问题的解决目标。
2.3 提出假设的策略。在对问题进行准确表征的前提下,教师要训练学生陈述自己问题解决的假设及步骤,使学生借助外显语言清晰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并且自觉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解决方法进行评估,理清自己问题解决的学习思路,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并及时、正确地归纳和总结自己的问题处理经验与策略。让学生报告提出假设的学习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进行觉察和训练的策略。当学生在报告问题解决假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重视运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还要重视运用未知条件来进行逆向推理。中药化学教学,由于中药化学的学科特征,要求创新型学生既要善于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例如,在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中,顺向推理遵循常规的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登操作程序,提取中药化学成分;同时,由于中药中亦有未知化学成分,因而,这一问题解决学习中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求学生顺向推理同时,善于逆向推理,采取确立“子目标”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例如,对麦冬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的问题解决中,虽然国内外已报道麦冬中多种皂苷成分,但我们仍然可以假设麦冬中仍存在未被分离和鉴定的皂苷,利用已知条件顺向推理(已有麦冬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和未知条件逆向推理(假设麦冬存在未被分离与鉴定成分),研究者经过将川麦冬块根粉碎、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制备分离等过程,最终分并鉴定4个甾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5]。因此,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提出假设时语言表述中的思维策略,抓住问题解决的核心与实质,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和提出假设的语言陈述,帮助学生扩散性思维,从多角度看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影响,并学会从多途径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
2.4 归纳与总结的策略。教学中,特别是通过课程提问、问题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思考是否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目的,是否把掌握的知识纳入学生自己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回忆自己表征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中的经验,并与其他同学或老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体验其他问题处理的思路和技巧,归纳、总结问题解决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经验,使自己在的问题来临时,能够借鉴已有问题处理模式,但又不受思维定势影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动机、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归纳与总结问题解决模式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是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者的智慧、动机强度、认知策略以及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到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解决学习的本质特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即刻表现出来问题解决的学习心理,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目标,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金辉,韦克难.实用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96.
[2]梅涛. 关于“问题提出”的几点思考[J]. 高等函授学报. 2007, 21 (3):19-21.
[3]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1.
[4]陈文胜. 问题解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2-3.
[5]徐暾海, 陈萍等. 川麦冬中的新呋甾皂苷的分离与鉴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 l (28):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