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计算机审计规章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审计法规比较完善但涉及到计算机审计还有空白,计算机辅助审计仍在试验阶段。各行各业人员组织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思路重点均不相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限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还没解决。海量数据及其复杂关系给计算机审计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双重挑战。海量数据的增、删、修、查、存、统计、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等要求极高数据处理速度。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数据整合处理方法提出挑战,计算机硬软件的快速更新要求也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缺少审计分析模型。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财产是经验,而审计模型则是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的完美组合。虽不断被优化与深化,但审计模型仍受初始数据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建模人员审计经验的影响。现有软件多是采用查询审计模型库外加审计经验判断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方式有待转变。审计在方式、方法、思维、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进步仍有代沟,无法适应监督控制职能的需要。尤其是在如何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包括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风险与效益状况进行实时预警,纵向、真实、即时、实用的阶段评价分析和监测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对策
(一)丰富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基础,加速法规出台。没有强大的理论后盾,计算机辅助审计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拓展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技术、对象、线索、方法,加强和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快计算机审计立法进程,使其有法可依。
(二)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准则和制度的讨论制订应加快步伐。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等已发生质变,现有审计准则已不能推进计算机审计发展。上到行业从战略层面应建立、完善并统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下至审计部门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重点梳理计算机审计过程,审计技术,相关人员资质,信息系统后评价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保障当前计算机审计顺利进行。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多样化、信息化性和通用化。研制跨平台和多环境使用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行业通用版本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符合行业实际的辅助审计软件,并尽可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同时还要针对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领域,推进网络化进程。在网络互联实现审与被审双方信息的共享交流的前提下,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加快审计工作速度,节约人力物力,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四)完善审计机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提高计算机软配置。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发展审计事业的长远眼光,对设备硬件建设予以倾斜,切实调整计算机硬件升级,整合调试审计资料与审计内网,紧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审计事业的现代化。
(五)实行周期动态监测,建立监督长效机制。验证目前审计方法在周期监控中的实用性,筛选合适的审计方法,探讨便于周期监控的审计方法思路;构建监控模块体系,定期不定期进行关键件领域的监控,实施危机动态预警。全盘评估被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实时预警风险,变落伍的事后评价为事前预警、事中补救和事后总结“三位一体”;还要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的维护预防。
(一)实时预警计算机辅助审计可贯穿业务操作的前台和后台,针对不定期非现场审计发现的问题或业务人员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可及时向业务岗位发出风险预警,对于潜在风险适时发出提示,防止风险形成和扩大。同时,掌握被审计单位风险点集中区域,并针对重点风险点开展内部审计,做到“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部门防风险、促履职的作用,实现对外汇管理工作实时预警的目标。
(二)定期评价根据不定期的非现场审计情况,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外汇管理业务阶段性发展情况,定期对被审计部门执行内控制度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外汇业务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进行绩效评估,对外汇业务内控管理工作中的风险开展评估,对审计结果及时有效利用,实现对外汇管理工作定期评价的目标。
(三)提高效率探索外汇局档案管理电子化,开发“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将各类业务凭证影像电子资料存入系统,便于审计部门非现场调阅业务系统查询不到的资料,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进行非现场审计,可将审计工作贯穿全年工作始终,降低审计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实现提高外汇局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目标。
二、外汇局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可提高外汇局日常内控监督效率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的突破提供了可能,各级外汇局能够定时、甚至实时对本级局内及辖区分支局各类业务操作进行内部审计,增加内部审计检查频度,提高检查的准确性,提升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可提升外汇局内控监督效果与外汇管理业务处理系统实时对接,适应当前各项外汇业务操作电子化的形势,可及时发现各项外汇业务操作潜藏的风险和错误,内部审计手段的改进必将提升监督的效果。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可推进外汇局无纸化办公实现对外汇管理业务系统的实时查询后,外汇业务管理各类报表、分析等档案均可通过业务系统调阅,外汇业务系统无法查阅到的资料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减少各类纸质业务档案的留存,推进无纸化办公。
三、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做好外汇管理业务调查,采集审计电子数据和信息针对目前外汇局绝大部分业务信息在系统中记录的现状,计算机辅助审计实施前,应对外汇局目前在用的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充分了解可从业务系统中采集的电子数据范围和采集审计信息的途径。审计人员从业务系统采集电子数据和审计信息的方式,可探索实现业务系统与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的关联,保证审计人员不可修改系统数据,但可查询和监控到所有业务系统业务数据及操作人员的操作痕迹,实现对每项业务的全过程监督,全面掌握业务审批、操作流程及法规执行情况。
(二)调阅业务系统开展非现场审计,记录风险预警线索以目前外汇局使用的“内控风险测评系统”中测评表为基础,将测评项目按“非现场测评指标”和“现场测评指标”分为两个部分。可从业务系统中直接采集或间接获得信息开展检查的项目作为“非现场测评指标”,其他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或现场调研资料进行检查的项目作为“现场测评指标”。分别制作“非现场测评表”和“现场测评表”。调阅外汇管理业务系统,将通过业务系统中获得的信息筛选、过滤,并对重要数据进行合规性分析,按照测评指标开展非现场审计。同时,记录通过非现场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需要现场审计进一步确认的风险预警线索,填写“非现场测评表”。
(三)依据非现场审计线索调阅业务档案,确定审计问题可考虑建立“外汇局电子档案系统”,管理外汇局在业务系统中无法查询的档案和按规定必须留存纸质资料的档案,实现非现场实时调阅业务档案。依据非现场审计获得的风险预警线索,有针对性地调阅相关业务资料,排除问题或者进一步确定问题,将可以确定的问题填写到“现场测评表”中相应项目。
(四)总结归纳审计问题,提出整改和完善建议归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被审计单位执行制度情况,总结被审计单位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根据非现场调阅业务系统时掌握的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可提升和完善的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四、外汇局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难题及建议
(一)内控风险测评指标,建立内控风险测评系统随着外汇管理改革不断推进,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点、法规依据及风险系数等相关要素均发生变化,特别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后,由于内控风险测评系统未及时维护相关风险指标等要素,将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效果,也无法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建议建立相关规范性文件,要求各业务部门按季度根据业务变化向内审部门提出系统修改意见,备案本专业修改后内控风险测评表信息,包括风险点、法规出处、指标含义、风险系数等,作为内审部门进行系统更新和维护的依据。实现内审与政策调整同部署、同调整,及时修订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相关信息,保证内控风险测评系统的有效性,使内控监督测评系统作为内部审计电子化手段得到及时、有效发挥。
(二)探索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信息共享外汇局要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就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从业务系统中采集信息,将对目前的业务系统进行改动,设置数据接口,实现系统对接。建议通过增加内控风险测评系统“审计数据采集模块”,或者采用设立“超级查询用户”的方式,建立查询和采集数据功能,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信息共享。
论文摘要:计算机的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和创新建立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审计方式,从而带来了税收征管审计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对计算机辅助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的应用措施,为最终建立税收审计制度的持续发展和该机模式提供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整理。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3] 申南林,王瑞云.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1):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