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风险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风险管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第2篇

1.1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

护理部研究决定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并且任命ICU科室的护士长为风险管理组的组长,分配给各个组对应的执行任务。依据风险管理制度的程序,对各个小组组长间的职责以及标准进行明确,例如质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仪器维护等职责的负责人,各个组长同管理组长共同完成往年护理风险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进行整合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和避免。按惯例对风险管理例行每周一次的检查,每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进行一次会议总结,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的提升ICU病房护理工作者对于风险因素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护理工作更顺利的开展。

1.2制定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制度

对ICU病房的各个管床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的职责加以明确,提升辨别护理风险的能力以及对护理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各个护理小组的小组长每天都必须对自己组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积极、及时、准确的进行整顿和改正,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管理组的组长必须监测ICU病房危重症患者、对其发病的时间点、重点护理环节等相关联的环节,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会议上对于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辨别护理风险

对ICU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者的护理风险评估能力进行提高,对可能存在的及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且针对收集整理的历年ICU安全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护理质量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辨识ICU病房护理风险因素,例如患者的病情性质的分类,是急症、重症、危重症以及仪器的监管问题,护理操作的规范化问题,以及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1.4合理调控风险管理

强化理论知识及考核指标:针对ICU病房的护理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训练计划,每个月都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主要涉及ICU的基础业务培训工作、仪器设备的使用、护患间的协调沟通技巧、ICU护理的理念、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方面,强化护理工作者更准确及全面的认知风险管理,提升护理工作者对高风险因素意识的认知及培养处理应急反应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预防及避免风险因素的发生。对护理质量的考核因素进行逐步的完善,培训以后进行定期的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考核,针对理论及实践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同绩效联系在一起,帮助ICU护士提升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护理工作者的技能,完善护理流程:强化ICU病房护理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水平,规范护理操作及流程,减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护理工作者经过风险因素的辨识及评估的培训以后,帮助ICU护理人员掌握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的要点,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形态、瞳孔、四肢等生命体征,正确的监管仪器设备是否通畅、连接是否正确等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擦拭、整理,保证仪器设备在正常的状态下,对于抢救药品、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避免出现过期、损坏等现象的发生,避免耽误抢救的时机,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2.结语

第3篇

1控制缺陷

对于缺陷的控制,应该尽量减少缺陷的可能性,对于风险管理来说,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是重中之重,在尽量减少缺陷的可能性中再创造最大的机会做出服务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护理管理来说,患者的态度是衡量风险管理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减少缺陷具体体现在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准备充足、应对突况不能慌乱、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良好等,对于护士的培训要做全面,护理的过程中要有监督奖惩制度完善。

2严格要求护理人员

通过对护理人员自身的严格要求,不可以抱有得过且过的态度,护士的护理效果是整个护理阶段最直观的表现[1],也是患者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因此对于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护理技术要有明确的要求,只有做到每一名护理人员都有高素质高水准的护理程度,才能够让风险管理变得容易。具体做法可以是定期组织培训,对于当天的工作要有考核,月度季度可以评选优秀工作者,对工作认真并且受到患者欢迎的护理人员进行鼓励。激励其他人员更加优质的完成工作。对于一些医患纠纷的相关问题要及时解决,分析典型案例,争取下次遇见类似情况可以避免纠纷产生。对成功解决问题的护理人员可以让他们进行相关经验培训,为大家讲解一下自己遇到那种情况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分享经验。对于相关法律要熟悉,必要的时候通过法律条款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捍卫医院自己的利益法律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定期对护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法律考核,这样可以督促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牢记。

3安排正常合理的上班时间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不仅是心理素质要高,体力也是很关键的,面对各种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24h不断的进行观察处理,风险管理在其中的体现的就是,要为护理人员安排正常合理的上班时间,上班时间合理意味着可以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工作时间合理,他们才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避免工作失误以及情绪的保持。这样医疗事故以及医患纠纷的风险就会降低到最小。合理的工作时间可以让护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能够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有新人及时补充,不要让护理人员超时工作,尤其是对于医疗行业这种行业,如果护理人员长期不间断工作会导致身体疲惫以及精神紧张,这样会导致工作失误。

4做好交接记录

做好交接记录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医疗护理工作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患者病情的变化记录很关键,工作记录对于患者和护理人员同样重要,对于工作记录一定要规范严格的执行,而且在面对医患纠纷的时候,医院的工作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很多医院会因为忙或者是医患纠纷少就对工作记录不做太硬性的要求,这样做是非常不好的,同样也是增加风险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加强工作记录的监督力度,做到每一个患者每一次变化和治疗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是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重点,无论是纸质记录或者是电脑记录,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最适合自己医院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意外或者是医疗纠纷发生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积极面对的态度,及时上报以及讨论应对程序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事态的恶化[2]。对于风险管理部门的机制建立也要重视起来,只有风险控制部门建立才能够对护理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进行监督,加强医护人员本身对风险管控的重视,出现了违规的人员要及时的予以惩处,这样才能够起到监督以及控制的作用。风险因素的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分析风险因素对于避免下一次风险的发生有预防作用。风险因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5.1从管理因素入手。只有做到先制定风险管理章程,明确责任制度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能够正确的实行,因此对于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让正确的人来进行管控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于风险的控制,还是风险发生之后的应急处理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不应该缺少。

5.2从执行人员的水平入手,护理管理中风险控制者就是护理人员,对于护士关于风险知识的培训是有必要的。很多护士比较关注护理的结果以及医疗方面的知识,但是不注重患者感受,这样做是一个危险因素[3]。所以培训和考核很重要,并且要监控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执行。

5.3患者因素也要重视,因为患者进入医院治病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上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受到很大的打击,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对于特殊的人群一定要注意护理方面要采取特殊的方式,减少因为护理不得当或者是态度问题增加医疗事故的产生几率。

6小结

第4篇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对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有些确实是人为因素难以控制的,例如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有些则是可以通过事前预测、事中进行监督等手段进行避免的。因此,要增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意识,最大限度的规避财务风险。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和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牵头财务管理部门制定各项规避风险的制度,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给予制度和物质上的支持。只有管理者能从根本上树立风险意识,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的地位,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2.制定、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规避财务风险的效率。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应在顺应决策者和企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当前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企业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充分获取并分析企业长期以来的财务数据,寻找发展规律,考察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环境。在充分考虑这几点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具有指导性和战略性的财务管理战略。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制定上,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考察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和参与管理的各个部门及所有人员。对于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各个环节制定控制制度,对于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重点部门制定监督控制制度,对于重点岗位和人员,制定岗位制度并定期轮换岗,制定全方位、多维度、综合的风险管理制度。其次,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和财务管理现状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预警信号及时扼制,将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成本和现金流的管理

财务管理部门要财务战略的指引下制定符合实际的、有效的财务预算制度,并保障预算制度的贯彻实施。“对于不在预算之内和超出预算的支出要分析原因,报告上级,由管理者和财务主管共同签字之后方可进行支出,严把预算关,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的发生。其次,生产要结合市场,降低存货,减少赊销规模,避免坏账发生和税负增加占用现金流。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能者多得,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挖掘了成本的潜在效益,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最后,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也可以聘请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对本单位的内控进行评价,结合本单位实际由专业人员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通过内控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打造优秀的财务管理队伍

第5篇

[关键词]汇率风险,外汇资产,外汇业务,偿付能力,资金运用

目前保险业有超过1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海外上市融资,外汇保单业务收入,少量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和外汇运营资金,以及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吸收的外资股份等,其中以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大公司的海外融资为主。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保险公司外汇资产面临严重的汇率风险。至2005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2.5%,由此造成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13.6亿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保险公司海外投资政策的放开,对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涉外业务中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通常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变动带给保险公司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指以外汇计价成交的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将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会影响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结果;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公司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以上三类外汇风险的不同特点,见表1。

由于持有外汇负债、存在对外支付需求以及经营外汇相关业务的要求等方面的考虑,保险公司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既包括编制财务报表时面临的折算风险、汇兑交易时面临的交易风险,也包括潜在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潜在影响

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外汇业务、偿付能力以及投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潜在威胁。

(一)在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

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币净敞口是在资产方还是在负债方,主要体现为外币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带来的重估风险。

一方面,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本金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影响其实际价值。人民币升值会给持有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导致以本币计算的外汇资本金缩水。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预测,2006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4%,摩根士坦利则认为,到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达到7.5。分析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图1)发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如果不采取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保险业现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将遭受更大损失。

另一方面,对外汇负债来说,保险公司的外汇负债主要是应付外汇赔款。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在支付等额的外币赔款时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价值降低。

总之,如果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净敞口在资产方,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导致外币资产和负债在折算成人民币时都有所减少,但资产减少的更多,从而对保险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外币净敞口在负债方,人民币升值则会带来正面影响。

(二)在外汇业务方面

汇率变化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外币保单与国内一般保单最大的差异,是外币保单是以外币定价。保户用外币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在给付满期金或理赔金时,也依保户指定的外币支付。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下降。

2.影响保险公司的再保经营。由于保险公司的直保业务通常是用人民币计价,如果在再保业务中再保摊回赔款以美元计价,那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再保实际摊回赔款的人民币价值将会下降,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实际自负赔款额度上升,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

3.影响保险外汇业务需求。长期持有外币资产的民众在汇率风险意识提高后,会主动寻求规避汇率风险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措施,从而大大增加对长期型的外币保单,如外汇储蓄类保险(外币的教育金保险)、外币投资类保险等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这将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当前外汇保险业务范围,仅限于人身意外险和财产险等短期险种,不包括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和长期寿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境内居民购买外汇人身保险的限制将会逐步放宽,境内保险公司将逐渐可以经营长期型外币保单、甚至是投资理财类外币保单业务。

(三)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方面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影响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准备金和公积金、业务规模及保险费率。除此之外,保险资金的运用、再保险业务等情况也会对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保险公司外汇资本金的实际人民币价值贬值,也会给公司的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外汇资金投资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中资保险公司不能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对冲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在保险外汇资金投资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将无法弥补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也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一定影响。

(四)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

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商业资本的进入产生影响。从积极因素看,对于已进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利润汇出因人民币升值而实实在在地获得增加,其所获得的人民币收益的国际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汇兑收益将促进已进入外资的扩张。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的谈判地位;

从消极方面看,初始资本门槛提高将对新资本的进入产生抑制作用。一国货币升值后,就会使该国成为更昂贵的投资地。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五)在海外并购方面

海外并购是我国保险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保险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兑换的外币数量就会相应增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欲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保险公司外债本息还付压力减小,可以在外国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适时进行海外并购。

三、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国家外汇政策的逐步开放,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投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这对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增强紧迫感,学习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一些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把为防范汇率风险所付出的成本看作是额外负担。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逐渐增大,各保险公司必须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保险公司必须要在公司内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依靠最高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加系统、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保险公司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关系清晰的组织体系,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为汇率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激励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要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义务和职责,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促进汇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管理,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经营效率等途径,减弱甚至抵消汇率浮动带来的损失。

1.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加强外汇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加强外汇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提。保险公司应在充分考虑外汇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外汇资金投资策略,使不同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便有效控制汇率风险。

2.扩大保险外汇资金运用规模

某保险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扣除汇兑损失后,依然高于国内投资,从一个侧面说明扩大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共同努力,扩大外汇资金运用规模,实现外汇资金有效益的流动,以收益冲抵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高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绩效

即使在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绩效依然有可能抵消汇兑损失的影响。根据《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外国债券、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等投资工具。但目前,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境内银行存款,投资品种比较单一,收益局限性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应拓展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以提高外汇资金的投资收益,减弱汇率风险的消极影响。

4.充分利用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根据规定,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应该实行托管制,并委托境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境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同时,由于各保险公司单独进行外汇资金投资的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选择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方式,通过外汇资金投资专业化来提高投资绩效、降低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使用金融产品交易

管理汇率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有赖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尤其是外汇衍生品的丰富。对远期、掉期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人民币汇率衍生工具,所以,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即资产负债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比较适合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放宽避险工具的使用,切实做好对冲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取消对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部分限制,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

(五)合理配置外汇资产币种

由于外汇市场上,各外汇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不一样,为分散外汇波动风险,可以考虑对外汇资产的币种及相应的持有量进行调整,使一币种外汇资产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与另一币种外汇资产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产生抵消效应,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在当前时期内,根据汇率走势,可以适当减少美元资产持有量、增加欧元资产持有量。但是,由于各外币之间以及外币与人民币之间存在多重关系,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增多、也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现阶段不宜过多进行外币间的对冲。

第6篇

(一)立法相对滞后

与网络保险的蓬勃发展相比,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相对滞后,出现了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展业务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我国目前的保险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保险业务来制定的,由于网络保险具有很多新特点,因此对原有法律的适用性较差。例如,电子交易合同与传统的纸面合同是否具有同样的法律有效性?总之,网络保险交易的参与者在权利与义务方面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不但会提高网络保险的交易成本,也不利于我国网络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尽快建立健全与网络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网络保险企业与网络保险的监管部门对防范网络保险风险的意识较淡薄。对于大多网络保险企业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利润是它们的关注点,而忽视了网络保险风险的管理工作,使得这些企业对网络保险的风险特征知之甚少,更别说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了。此外,由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风险的认识滞后于网络保险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保险业务风险上,导致监管方式与监管策略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保险的发展。要想更加有效的防范风险,监管部门与网络保险企业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三)风险管理内控缺失

保险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缺失将使网络保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网络保险企业应明确自身才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主角,保险监管部门只是一种外部的约束而已。网络保险企业应自觉加强对网络保险风险的内部控制,设立相应的岗位,由专人负责网络保险风险控制的工作。努力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理风险,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四)管理人才短缺

网络保险风险的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保险业务,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实践经验;不但要了解保险法规,而且要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如果没有高素质人员作为支撑,任何的管理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然而,由于对网络保险风险管理不够重视,高等院校还尚未设立相关的专业,导致精通保险业务和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从而制约了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现行保险监管体制不能适应网络保险的发展

第一,我国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该模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规避风险,但是,网络保险对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监管内容需要充实。网络保险使得网络保险机构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方法、交易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风险。为了加强对网络保险风险的管理,我国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应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二、我国网络保险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网上保险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须尽快出台。有关部门可以以《保险法》和《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等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保险的法律法规。首先,加大立法力度。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理清网络保险参与者各方所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其次,修订和补充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应网络保险的部分,使其更好地为网络保险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网络保险企业要积极主动了解网络保险风险的特征及管理和防范的具体办法。全面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位和部门。第二,保险监管部门应打破对传统保险业务风险认识的局限,紧跟网络保险发展的步伐,自觉树立科学的网络保险风险监管意识,充分认识网络保险风险监管的必要性、监管任务的艰巨性。

(三)加强风险内控

第一,企业制定并实施防范风险的规范章程。第二,设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由专人负责网络保险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第三,加强对员工防范网络保险风险的教育与培训。此外,我国的保险监督与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敦促风险内控不健全的企业及时改进。

(四)培养并引进人才

1.进行学科培养。高等院校要增设与网络保险风险管理有关的专业与课程,努力培养既懂保险又懂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2.对原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网络保险企业要积极举办培训班,组织国际交流与考察或委托培养,努力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

3.适度引进高素质人才。可以有计划地从国外引进网络保险风险管理人才,同时,学习和借鉴国际同行的管理经验。

(五)完善监管体制

1.对现有监管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不利于网络保险风险的监管,我国可以对该体制进行稳步的调整。

2.建立网络保险风险监管的专门机构。比如,可以推动建立网络保险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网络保险风险监管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7篇

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一方面,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的运营和规模拓展,则要通过融资来解决一定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来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布局资本结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权益资本,也要有适量的债务资本。如果只有权益资本,企业会因总资本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最大化。而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科学配比,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但企业也必须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偿债能力低于预期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高地估计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在融资期限到来时,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一旦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偿债能力,还有可能导致破产或兼并的发生。

(二)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不合理

这种融资风险经常出现在从事中长期项目建设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虽然根据项目本身的用途、未来的前景等因素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企业迫于贷款条件要求、长期利率等因素考虑,或是对项目建设周期中其他风险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预期,因而常选择短期贷款占据更大比重。如果企业未能在既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就无法用投资回报偿还短期债务。反之,短期建设选择长期贷款为主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市场因素影响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利率上调、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汇率明显变动的情况,也将增加融资风险。贷款利率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受汇率波动影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成本也有可能上升。而近年来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少从事规模生产或建设的企业,需要提前预定或储备大批材料、设备,企业按照融资时的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后续还要继续追加成本。

(四)融资权益受损

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乏大量的风险充斥其中。例如当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难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由此也造成诸多的权益损害,使风险随之增加。

三、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举措

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融资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融资是必然的选择,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极为重要。但是融资本身应当是一种理,即融资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资规模过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更大,融资规模不足,又会给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带来影响。保持合理的权益与债务资本比例,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对融资工作持审慎态度,要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财务水平为依据,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二)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贷款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的产品。面对不同的融资选择,企业也要善于合理决策。不同融资渠道的侧重不同,成本不同,风险也有所区别。例如,企业从事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建设,可以选择传统的银行贷款;参与BOT建设则可以选择项目融资;外贸进出口企业可选择贸易融资;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领域的融资则要更为谨慎,企业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三)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即使企业认为所做出的融资选择是理性和科学的,也不能被动等待风险转变为现实再组织应对工作。因此,企业应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系统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效果评估工作。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前,风险管理人员要对目标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的重大融资决策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执行,并且要严格对融资合同的审核,清晰界定违约责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实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对风险做出预警。

(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第8篇

在中国的海外投资中,并购占到70%的比重。这表明中国目前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获取一些先进的技术、资源、管理经验,来扩张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渠道,也传播本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价值影响力。

中国有三大热点并购区域,欧盟国家、北美和亚洲。其中最受追捧的是欧盟,目前中国在欧盟的并购数量排名第一,远超其它国家在欧盟的并购项目。海外并购区域以发达国家为主,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来学习外来先进的管理经验,获取高端生产技术。不利的是并购为风险最高、最集中,交易环节最复杂的对外投资项目,而且大型的并购往往会牵扯到多达十几个国家的众多企业,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都各不相同,在并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

由于风险很高,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超过65%的中国的企业海外并购都是亏损状态,而且这种亏损状态至今难以扭转,这种情况需要得企业家的重视。

对超过30个国家的490位企业高管进行的相应的调查和咨询,这些高管们认为,海外企业并购失败或者亏损最重要原囚有:一是整合管理不当。中国企业在并购时往往是重前端轻后端,对管理者方面关注不够。很多中国企业,都把并购决策作为管理的重心,对并购之后该如何整合管理,如何吸引当地核心的团队,如何进行相应的文化的融合,如何带着一种正确的视角来快速地进行了解和融入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环境等,都缺乏严密的管理整合方案。二是对并购交易的准一备不足,州是还有并购的战略失误。四是中国企业对并购企业的驾驭能力不足。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集中的区域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发达国家相对集中的区域。然而中国企业对当地的国家复杂的法律、政治等的体系还缺乏全面、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在并购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专业团队在驾驭这些被并购企业上还有相对的难度。我们做了横向对比研究,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投资,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海外并购主要是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对于日本而言,它的管理技能、管理经验存在相对的优势,囚此具有足够的能力掌控并购企业,也囚此成功扩展了海外资源市场。五是并购资金规模有限,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海外的并购和投资的中笔金额有限,超过60%的对外投资的中笔金额是在500万美金以下。这么小的投资金额,使投资企业对地方政府或被投资企业都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它的一些投资的策略不能够很好地融入被投资企业,也很难对这个企业的重要的经营管理的策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并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交易程序,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法律,包括劳工、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养老,医疗、解聘等等的要求,对此企业要逐渐做好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准一备,需要引入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框架,将风险进行事先识另i1、事后评估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海外并购达到既定的战略要求。

风险管理框架是以战略为导向的,在战略的导向之下,一个并购的企业需要将并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前期的策划、立项、调研,中期的并购实施阶段及后期的整合中所存在的一些挑战、困难、)双险,充分地运用风险管理的程序和工具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

在这种风险管理的框架里面有两个核心部分:

第一,要有清晰的对外投资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据我们了解,很多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并没有非常清晰的对外投资的长期战略,往往是囚为海外金融危机才认为这是一个进行海外投资获利的好时机,仓促地进行了海外的投资,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而风险管理战略就是帮助企业来逐步地了解、掌握、识别投资的机会,将对外投资做成一个长期的有序的工作。具体而言,在投资过程中,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在目标投资区域建立一家合资企业,通过合资企业来执行相应的收购程序,这样的话可以大大地减少或者是规避一些政治的、法律方面的风险。接下来再进行并购。当然,这也只能在外投资战略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安排,企业并购不能操之过急。

第二,识别阶段性风险,准一备应对策略。企业要充分地识别在对外投资的各个阶段会有哪些主要的风险事项。海外投资可以简化为州个主要的实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策划和立项阶段。主要的工作程序包括投资项目的筛选,合作意向书的签订,投资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进行多轮次的、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尽可能地获取信息,了解目标公司的目前的经营状况,获取相应的数据报表。第二个阶段是实施阶段,包括对投资项目的方案审批,投资合同的签订、交割过户、投资款项的支付,尤其要注意到实施的操作过程中两国文化的差异,是否要聘请专业的公关公司加强形象管理等。最后一个阶段是整合阶段,也是挑战最多的一个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工资、组织架构的设立,核心人员团队的管理,企业、财务、税务、法规、合规体系的建设等。我建议采用重组计划,即将海外资源与中国国内资源相结合,将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相匹配,对公司的漏洞和滞后环节重新梳理,进行改造升级,重组计划需要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当然,重组计划往往会涉及到当地企业的用工,需要把这个进行相应的政策的透明化,使当地的工会、雇工、雇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你的重组计划,建立一个激励机制,挽留住核心人员。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哪些需要改进

在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时,我认为有四点是需要中国企业特别注意改进:

第一,尽职调查的完整性。尽职调查过程包括商业尽职调查、人力资源尽职调查、财务风险尽职调查、税务尽职调查等。每个方面的尽职调查都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士来开展,每个方面的尽职调查对于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都可以帮助企业事先对大量的严重风险进行识别,进行有效的防范。比如人力资源尽职调查,每个国家的劳工法律不同,很多公司需要承担被并购公司员工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如果这个信息没有得到揭示,会极大地增加公司并购成本。对于中方企业,尤其是并购的公司在l0多个国家拥有几十家工厂、甚至是几百家工厂,需要了解的信0、就越多,尽职调查就越复杂,面对的挑战就越大。对于财务调查和税务调查,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这家企业是否还有未付的税款。

第二,对不可抗力的规定必须细致严密研究。对于并购来说,要对合同条款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规范,这需要专业的海外法律人士的协助。任何一份合作协议文件里,即便出现小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带来损失。不可抗力要严格地罗列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除了战争、自然风险、海上风险以外,还应包括一些罢工、劳动争议、停工、冲突、恐怖行为等。每一种可能情况都要将它尽量细致地规定在合同中,从而对己方产生足够的保护。比如中资企业在非洲国家进行投资,就很有可能遭到当地反政府暴力的影响,项目在目的地被劫掠,被烧毁。但是如果在合同中只把战争、自然灾害规定为不可抗力,而当地政府如果没有将这一次的反政府暴力宣布为内战,整个事件是否能被划为不可抗力的范围就面临不确定性。

第三,是重视海外法律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很多并购的策略、并购的操作要满足到各个不同国家的法律要求,特别是涉及到劳务用工,如是否要聘请当地劳工、外汇管制、对境外收益汇回国内的限制等等。

第9篇

1.1方法

1.1.1加强业务培训选派科室的护理骨干、护士长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进修后,在科室内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护理人员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并定期开展ICU护理知识讲座,进行业务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以提升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此外,还要重点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让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目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重视风险防范。

1.1.2增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及风险意识教育,以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每月定期开展工作会议,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隐患,找出产生隐患的根本原因,护理人员各抒己见,交流、讨论相应的处理方法,总结出切实、有效、可行的风险防范对策,并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积极落实。

1.1.3定期检查设备状态指派专人管理科室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并与设备科人员一同对设备进行调试、保养,做好相应的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处理。ICU病房的抢救器械及药物都要随用随补,确保抢救用物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外用药与内用药要分开存放,针剂药物必须与包装盒标签一致,且标识清晰。根据设备操作说明书,制作操作程序卡片,并悬挂在设备上,以便于护理人员阅读。

1.1.4保障夜间护理安全夜间护理由高年资护师、带教老师、副护士长轮流带班,其负责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协调护患、医护关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组织抢救工作,以保证夜间护理安全。

1.1.5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选科室优秀人员,如优秀带教老师、优秀组长等,并在物质、精神方面予以嘉奖。建立非惩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报告不良事件,以便于找出护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改进,以免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1.1.6做好护理记录管理在发生护患纠纷时,护理记录就是最直接的法律证据。重症监护病房作为治疗、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患者能否得到全面周到的护理、及时的抢救,都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安全,若护理记录不完全,在发生护患纠纷时,就难以举证。所以,ICU护理人员必须对每一项护理、治疗操作做好记录,包括患者的用药时间、病情变化、疗效观察等情况。

1.2评价指标

在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对ICU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应急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服务态度、文书书写、护理操作6项,单项满分100分。使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8.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的各项护理质量(应急能力、责任心、沟通能力、服务态度、文书书写规范、护理操作熟练)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观察组有7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有61例患者满意,满意度为76.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10篇

集成化风险管理作为集成化理念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拓展,其对项目管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建设项目经验积累显示,应用集成化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成本、对项目管理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增强组织协调性。在建设项目中可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在工作流程方面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流程标准,同时对建设项目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目的,以便提高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和适时减少风险管理上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集成化风险管理还可将建设项目的物资资源与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为信息、知识等提供有利条件,并能提高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建设项目由多个独立环节组成,集成化风险管理可对这些独立环节进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对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以便达到降低项目管理风险损失率。建设项目集成化风险管理进程中需以项目整体理念为前提,细分为多个集成化管理理念环节,以能够达到集成化风险管理目标。

2集成化风险管理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影响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应用集成化风险管理理念,是以全面的、多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为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以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为落脚点,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并合理使用相关技术,整体范围内分析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在建设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办法,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营造良好的管理范围,保障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集成化风险管理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工程建设管理者而言,将能促进沥青路面建设项目顺利完工,同时对施工工作效率与成型路面质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沥青路面施工队伍方面,可增强其路面施工水平,保证路面质量,还能够推动施工队伍有效积累经验、锤炼所具备的技能、增加其施工知识储备等。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应用集成化管理项目,是为实现在保证现有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增强沥青路面的使用功能以及延长其使用周期,以便保证路面产品良好的质量。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需结合系统性理念,在施工工程受控状态下进行风险管理,提出良好的改正政策,以便促进项目管理按时定量完成。在对风险管理成果进行评价时,需经系统确认其合理性、科学性,以便充分发挥集成化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作用。

3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集成化风险管理控制的措施

3.1加强对沥青混凝土拌合环节的风险管理控制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环节,沥青混凝土拌合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保证沥青混凝土拌合设备质量,以便更好保证沥青混凝土的拌合质量。在沥青混凝土拌合环节使用集成化风险管理理念,可从集料质量、拌合设备烘干筒的生产能力、热料电子称计量精度等方面进行风险控制。集料拌合地需保持清洁,因拌合设备运转时产生较大范围的振动,因而需保证地面较为坚实,拌合沥青混凝土需用到水资源,因而需保证地面排水性较好;拌合设备的烘干筒生产能力与骨科颗粒相关,因而需关注冷骨料所含有的水量,在细骨料放置地可采用防雨棚装置,热骨料则对温度有要求,需稍高于混合料;而热料电子称易受外界影响,致使计量精度时常出现异常情况,因而在进行沥青混凝土拌合时需有效标定精度,缩减称料误差,以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3.2提高沥青混凝土摊铺技术水平沥青混凝土摊铺环节的风险管理控制主要倾向于摊铺速度、工艺以及摊铺机械等方面的风险预测。保证沥青路面的均匀平衡,对摊铺速度要求较高,需进行持续稳定的连续作业,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检测摊铺速度,以便降低路面层出现离析隐患。摊铺工艺则为爽摊铺机合作默契作业,合理控制两台摊铺机的间隔距离,规避摊铺环节出现的风险问题。摊铺机械的直接作用于施工路面,其顺畅的工作流程将会形成美观的沥青路面,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需严谨检测工作的态度,合理调试摊铺机,以达到摊铺机正常、持续作业的目的,降低因摊铺机械的风险发生率。

3.3监督沥青混凝土碾压状况沥青混凝土碾压环节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路面成型的部分,是规避路面遭遇车辙印、坑洼等风险的重要环节。在沥青混凝土碾压施工过程中,需保证压实设备量,严格遵循碾压规范程序,确保碾压温度符合要求,提高碾压设备的合作度等,同时还应注意雨天时不能实施碾压作业,在进行碾压施工时需调整好碾压设备的振动状况,对路面进行完善时,不能跳点施工。有效监督沥青混凝土碾压状况,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亦能降低风险管理成本。

4结束语

第11篇

1.1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急诊科常规监护,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试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首先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医院领导及科室领导需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充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在各项操作前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等,征求患者的同意,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综合减少护理纠纷发生,另外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突发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其次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可通过集中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为急诊护士讲解相关急救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每周或者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让护理人员发表意见,提出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并互相讨论,总结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找出护理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订急救操作的流程,让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医疗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注意护理文件记录的规范,为护理人员讲解急诊护理文件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对认真书写护理文书的认识和重视,要求护理人员在书写文书过程中必须遵循及时、客观和准确的原则,特别是对于年级较轻或者刚入职不久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书写的文书要留档检查,对于出现低级错误的护理人员予以惩罚,对书写优秀的护理人员予以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另外是重视对抢救仪器、药品等日常管理的重视,科室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所有抢救物品和仪器进行日常管理,严格按照规范做好各仪器的日常清洁和保养,每日应由专班护士负责清点、检查仪器,一旦出现异常则需及时汇报,检查问题所在,及时采取措施将故障排除;最后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融入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的理念,护理人员应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尽可能的帮助患者,对于出现急躁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给予关心,并要注意保持耐心、细心的态度,加强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尽可能的避免冲突发生。

1.2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5例护理缺陷,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中有26例护理缺陷,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3.0%,试验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满意率分别为97.5%,100.0%、98.5%,对照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满意率分别为90.0%,91.0%、90.5%,试验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如今,临床护理在医疗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于病情危急的急诊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抢救效果和预后的关键。同时,急诊护理也是医院护患纠纷、医疗纠纷的高发区域,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急诊患者病情往往较急,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对病情的担心,情绪不稳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容易将不满情绪转移至临床人员身上;(2)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利益和生命安全的重视,或者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护理过程中不够谨慎,容易出现护理差错,进而引起患者不满,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

第12篇

1.1供热新技术推广普及不够

因为发展水平不一,市场不均衡导致的人才流动,有些供热企业技术不足,人才不足,对新兴的供热技术不了解,不掌握,或者说摆在眼前也不会使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广不足,特别是对已在实践中被反复验证了的、可提高供热质量、提高系统安全性和节约能源的先进供热技术没有人员操作,也不采用。有些先进技术就无法达到推广的目的。比如热水管网的直埋无补偿技术、简单可靠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调网技术、多热源联合供热技术以及水泵超常规节电技术等都是成熟的技术。但企业因为种种原因还在使用老办法,导致企业一直处在能源消耗大、供热效果差、投入成本高、简单劳动等的的落后状态。

1.2供热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行业发展速度不同,有些快速发展的行业已经意识到节约能源的作用,相关行业已发起了节能运动。供热企业虽然集中在三北地区,但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到快速发展。能源的节约关乎各个方面,在供热流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供热的认识角度、从供热技术、供热质量及供热安全管理等方面,都能看到存在的影子。供热企业消耗大量能源,对于能源的合理使用,关乎国家命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供热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热用户利益。特别是十以来,举国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下,供热好坏牵扯到社会安全与稳定。

1.3落后的供热系统存量较大

供热发展已有二十多年,通过发展和更新,一些新建的供热系统使用上了新技术,但在实践工作中,却理念不新,观念落后,仍在走老套路。比如,可称之为原始型的直供不混水系统,虽然在小型的供热系统中采用是恰当的,但在一些中型的供热系统中仍被广泛的采用,而且一些还超过了200万m2供热面积,甚至地形高差较大的供热系统中也在采用;还有的供热系统把直供、直供混水和间供混乱在一起使用,并由热源供出统一供水温度。

1.4供热系统存在许多技术缺陷,供热合格率不高

造成建设投资高、运行费用高、能源浪费的主因是,热源、热网和热力站都普遍存在着许多技术缺陷和设备选型明显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有些供热企业基础力量弱,当时建设用地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建设资金是银行借贷来的,供热收益不足,使一些企业无法翻身,没有办法及时偿还货款,有的多年转运都是亏损,供热企业生存和发展成了大问题,就别谈什么技术更新、人才储备了。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供热质量差、热用户冷热不均现象,由于资金短缺,不少供热企业解决低温用户的方法简单粗暴,这样的错误做法恶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处境,浪费了能源,提供的是不合格的供热服务。

2供热企业的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

2.1供热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

(1)水力失调:热力网系统的技术通病是系统水力失调,这主要是最初设计或运营调控设备选择上存在巨大问题,人才不足的问题直接显现出来了。直埋补偿不当措施增加了运行不安全隐患。不同参数使用同一管网,不匹配不协调就会出现,这样就不利于整体运行调节,极容易发生水力失调,导致不安全的发生。可以说供热是一个技术性相当强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搞好系统设计和施工,而且要按科学办法运行,要想达到良好的供热效果,必须加强供热运行。(2)锅炉问题:锅炉燃烧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锅炉的炉墙、排渣口和除尘器等漏风,引风机是否使用变频调节,加强程序控制和过程调节,有效措施可以节能环保。锅炉热力系统问题主要出在循环水量偏大、锅炉进出口管径偏小、压力表数量少、稳压点位置偏离及设置分集水器等方面,这些问题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增加循环阻力和不利于运行管理和节电。(3)终端用户:终端用户是重要节点,用户网堵塞、积气都极容易造成安全管理上的难度。只有从设计、施工入手,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施工人员技术能力和从业素质,加强责任心理念建设,才能认真做好终端用户安装和改造,合格的施工能够防患未然,让人们安居生活,安全生产,舒适的环境保证人体健康。(4)循环水泵:选型循环水泵如果是不当的,或者安装不适合,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问题,而且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各供热企业和热电厂循环水泵是供热行业中电能浪费最严重的地方,盲目使用变频技术、安装止回阀和水泵进出口配管等,是最容易出现的安装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供热安全,不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轻则会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2.2供热企业的安全监督

供热系统是一个敞开式的循环系统,连接着家家户户,这就是安全管理和监督上造成了麻烦,复杂性可想而知。只有从用户到企业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教育的督导,合理使用供热系统,保护供热器材和设备,用户和企业的安全才能得以完全保障。

3供热企业安全风险管理问题的思考

3.1老思想老习惯适应不了新形势

供热安全技术管理和供热安全监督管理两个大问题,从技术标准到管理制度和安全法规的执行,都有具体环境,应该按事物发展的实际规律,具体问题多做具体分析,灵活应用,而往往许多供热企业新进人员较少,多年形成习惯,墨守陈规,硬套规范,在安全管理上意识不强,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集水器设置就是不适应现代操作规范的老套路,这样的老规范就不能一成不变的套用,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流程更新,改变旧观念,进行技术改造,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3.2信息不畅通造成企业和人员固步自封

网络技术的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许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服务用户,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网页。但目前来看,各地供热信息网还多数在起步阶段,就算是有自己的网站,也长期处于弃管状态。企业只顾着闭门抓生产,没有很好的进行自身宣传和建设,用户不了解企业情况,企业不知道自己的用户是谁,相互不了解,造成企业与用户的分离,用户信息得不到有效反馈,企业也很少了解别的企业现状,更不能及时更新技术,无法得到应有提高,形成一种不良状态。

3.3供热法规和知识宣传不够

供热企业往往存在经验主义,供热多年,自己有许多经验,认为实践大于书本,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专业出身,得到过系统培养的供热专业人员在企业配备不足,常识、知识、新形势普及程度普遍偏低。通过长期观察和出现的问题总结,发现供热企业基本知识的普及是目前需要全面解决的首要工作,企业和员工必须给予充分重视,资源的浪费、环保节能不利等问题,就出现在企业和人员不懂常识上。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新形势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落后与正规供热专业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造成了另一个矛盾的出现。许多供热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对供热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一知半解或根本不懂供热技术的人占相当的比例。只有有计划地组织技术培训,如进行员工的安全技术宣传、考评、竞赛等活动,内容和形式不限,但活动紧扣企业建设的主题,才能迅速提高所有从事供热技术和供热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水平,保证供热工作顺利。

3.4安全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第13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江西康宁医院2012年1月-12月未实施风险管理的精神患者150例设为对照组,再随机抽取2013年1月-12月实施风险管理的精神患者1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33~68岁,平均(36.42±5.12)岁;观察组患者,男性80例,女性70例,年龄37~70岁,平均(35.25±6.07)岁。

1.2方法

1.2.1加强护理人员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

精神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又多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患者的主诉能力较差,增加了精神科护理的难度。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躯体疾病的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判别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处理低血糖方法等。

1.2.2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精神科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护理人员严格书写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及时、准确、具体”,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将病情及时告知其家属。注意护理记录的存档备案,提高证据意识,强化法律意识。早、晚间护理人员都需要对病房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禁品应立即收缴,贯彻一日一小检,一周一大检的工作制度。

1.2.3注重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中毒

对于精神科患者,临床主要采用精神疏导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大,对于患有低血糖、心脏病、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患者尤为明显,最为普遍的就是锂盐中毒事件。在对精神科患者实行护理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合理用药与个性化用药,建立护理表格,记录患者用药后的躯体反应。

1.2.4加强“三无”人员的护理

对于警察局与民政局送来的“三无”人员,按照诊疗制度,全部进行艾滋病与乙肝病毒检验,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毒瘾,避免发生科内感染。

1.2.5强化对重点患者的护理

部分精神病史长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容易出现伤人、自残的冲动,因此要将此类患者安排在方便观察护理的床位,护理人员每隔15~20min巡房一次,做好巡房记录,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派发问卷的方法调查患者家属对于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79~60分为基本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意外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意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14篇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第15篇

1.1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培训欠缺

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和整体专业素质的问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逐渐增加,专业性也不断在提升,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对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故障找不到解决方案。

1.2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操作风险和设备老化、故障等问题,这是由于相应设计缺陷造成的,责任人未做到严格监督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使用后跟踪及日常监督等环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根据该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2.1规范风险管理监督和法规制度建设

该院应依照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拟定出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对每个级别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国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应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灌输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应增加资金投入在风险管理工作上,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及水平。

2.3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措施是将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测及建档[8]。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评估分析不同设备、环境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全程监控做到实处。为使医护人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严密精细,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升其风险评估的积极性。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监管作用,对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与临床科室交流学习,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医疗设备。

2.4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检测、评价、考核及维护等,并分析、评估及防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定期安全监测医疗设备进行并进行电子建档,拟定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手段。

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对医疗设备风险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使用前,加强风险分析防范医疗设备、进行评估管理不同环境下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分析、电气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及放射防护。

③在使用医疗设备期间,拟定并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防控为主进行维修,加强巡检及程序维护,将质量、计量检测及维修质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整改处理呼吸机、监护仪、给类光学窥镜等。

④依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全面重点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

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设备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并加强不良事件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3结论